围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不断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21

围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不断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共5篇)

篇1:围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不断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围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不断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区地处浙江省市中心城区,区域内城市与农村并存,既有江南水乡也有山区丘陵,典型反映了全国面临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当前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个创新课题。作为县区级机关党工委,如何按照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要求,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载体,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急需研究的课题。前段时间,我们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研,系统分析机关党建在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中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

一、准确把握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对机关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什么叫城乡统筹发展?国家发展研究中心指出,城乡统筹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其实质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现代结构。我们认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与既有的、传统的基层党建格局相比较,其新就新在“统筹”二字,是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实践。构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我区推进“统筹城乡实验示范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关党建面临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只有准确把握“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深刻内涵,明确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对机关党建的新要求,才能更好把握机关党建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任务定位。

1.认清新目标:推进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相适应的机关党建工作,要求机关党组织要以统筹党建理念、党建资源、党建载体为抓手,以健全组织体系、完善互动机制、创新共建载体、搭建共享平台为重点,在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改变城乡党建自成体系、相互分隔状况,促进城乡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建共享”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着力消除机关党建和农村党建两大党建体系的分离状态,整合各类资源,促进共同发展,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2.把握新内涵:准确认识与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相适应的机关党建工作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四个基本特性:一是把握城乡发展的整体性。增强城乡统筹意识、树立城乡统筹观念、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模式,把城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做到思路谋划“一盘棋”、制度设计“两相益”、工作推进“两手抓”。二是把握主体地位的平等性。牢固树立党员是党内生活主体的观念。不管是农村党员,还是机关党员,都是党内生活的主体,都应得到同样的尊重,从根本上消除党员的“城乡差别”。三是把握党务活动的统一性。以城乡对接、城乡融合为突破口,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建共享”,促进“组织共建设、党员共管理、活动共开展、资源共享用”,切实增强机关党建的带动力、农村党建的发展力。四是把握党建工作的服务性。坚持把机关党建融入到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基层党组织班子,配置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党员队伍,开展党的工作,把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3.明确新任务:加强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相适应的机关党建工作,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主要推进“四个一体化”:把机关党建和农村党建作为有机整体,在统筹城乡发展大局中加以谋划,既要统筹安排又要有所侧重,既要坚持共性标准又要实行分类指导,正确处理推进一体化与尊重多样性的关系、主体目标一致性与实现方式灵活性的关系,使城乡党建工作相互衔接,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谋发展、促和谐、抓党建的整体合力。二是推进资源配置一体化。整合党的组织资源和行政资源、群众资源、社会资源,优化城乡党建资源配置布局,在人财物等方面做到优势互补、城乡共享,改变基层党建资源短缺的状况。加强机关和农村基层党建设施建设,把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盘安排,同步实施,重点解决农村党建设施落后、配置不齐、功能不全等问题。三是推进事务管理一体化。改变机关和农村党建事务管理相对封闭的状况,积极推动机关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员动态管理、发展新党员、支部目标管理等方面做到双向拓展,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开展党内关爱等方面做到同向加强,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四是推进服务发展一体化。把机关党建工作更好为党员服务、为发展大局服务作为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切入点,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体系,在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科技文化、信息咨询等方面做到

对机关和农村党员一体化服务,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向城乡全体党员开放,党建服务资源向农村和农村党员倾斜,党建服务网络由机关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党建基本服务均等化。

二、我区机关党建在统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初步实践

统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必须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近年来,我区机关党

建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统筹城乡实验示范区”的现实需要,以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创新为载体,适时转变方式,创新方法,整合资源,扎实推进城乡党建互动联动,为构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进行了有益探索。

模式之一:“组织联建”。深入组织部门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以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党组织依托,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组织+支部、协会+支部、商会+支部、“村企联建”等模式,通过组织手段实现了城乡联接。初,区东林镇创立了全市第一个“专业合作组织+支部”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镇农业服务中心党支部班子成员进入合作社,指导合作社开展工作,带动了全镇360多户农户入社,年产值近3亿元。截至目前,全区依托产业主管单位党组织围绕花卉苗木、特种养殖、童装生产等块状特色经济,帮助建立各类合作社、协会、商会党组织15个,共有86个村与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了区域性党组织。

模式之二:“人才流动”。加大城乡干部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强化双向挂职、双向培养力度,完善“双岗”制,全面推行“一人双岗”的“一线工作法”制度,通过选派区、乡镇机关干部担任村党组织副书记等方式,引导机关干部统筹工作精力和工作方法,帮助基层发展;选调一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乡镇新农办、拆迁办等重要的职能部门担任副主任,努力培养一支既会想问题又会做事情、既熟悉基层又适应机关的复合型村级干部队伍。依托区、乡镇党员服务中心平台,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大力实施“三引”工程,鼓励农村流动党员引资金、引项目、引人才回发展。,共有216名党员回吴创业,引进项目37个,带动了白茶种植等产业发展,扩大了知名度。

模式之三:“活动互联”。积极开展“城乡党支部结对共建、城乡党员结对互助、机关干部与农村群众结对帮扶”活动。在区机关部门中广泛开展了以“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服务型、自律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并把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党员、服务农民纳入到“五型”机关创建范畴,区级机关党组织以“部门领导领衔破难”等多种形式,掀起了城乡班子联创高潮。目前全区共结成各类“一帮一”对子1735对。9月,在八里店镇章家埭村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区域共建理事会”,把区公安分局八里店镇派出所等共建单位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探索形成了以村党委牵头、结对单位全力配合支持的区域共建新模式。依托社区义工平台,组织开展城乡党员志愿者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实际需求。

模式之四:“资源共享”。以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契机,组织了45个区级部门、166名科局级领导干部、22个非公企业与行政村、城市社区开展“三结对”活动,通过部门帮村、干部驻村,在发展资金、致富项目、实用技术等方面给予农村基层党组织帮扶。统筹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整合机关党组织资源,将村级办公阵地建设成为机关党员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教育基地。在区供销社党总支的协调下,妙西镇妙山村与浙北大厦“牵起了手”,投资建设了集商贸、娱乐等服务业的集中场所,为引导企业多行业、多层次参与农村、农业开发、经营、建设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积极鼓励城市企业、营销公司、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乡村联姻,通过建基地、建企业、建协会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场化。在市、区相关部门党组织的关心支持下,成功探索了八里店镇后林村“物业项目经营型”和埭溪镇经济薄弱村脱贫基地“异地集中开发型”两大经济薄弱村脱贫发展的有效模式,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我区机关党建在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们在推动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党建联动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党建的基本框架。但在实践中,我们感到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内循环”现象。这是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之间,党建工作条块分割,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的一种失衡现象。调研发现,当前不少部门的机关党建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院墙内”党建。看起来组织活动基本上没有间断,但总是里面“热热闹闹”,外面“冷冷清清”,基层没有感觉,群众没有感知。部分机关党组织缺乏活力,仍是关门抓党建、闭门讲奉献、守门搞服务,党建工作体内循环。机关党组织定位也很模糊,变成机关的一个部门,行政领导思想上也把机关党组织当作一个处室,机关党组织很难开展工作,机关党建工作在推动城乡统筹中的效果就可想而知。

2.“撂挑子”现象。这是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间联而慢动、联而不动的一种不良互动现象。调研发现,虽然通过组织机关党建联动活动,机关与农村党组织以结对子、找项目等形式“联”起来了,但其中部分对子没有很好地“动”起来,有的结对还停留在签协议书的活动初期,导致活动进展慢、人员难到位、经费难保障,甚至有少数农村党组织认为党建互动就是城市帮扶农村,存有等、靠、要等传统观念,从而导致此类联而不动、单向帮扶等现象的出现。

3.“反扩张”现象。这是机关与农村党组织间负债结对、效益反弹的一种负面互动现象。开展机关、农村基层组织联动,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城乡共赢发展、让群众得到实惠。但实际操作中,少数机关党组织在互动过程中,没有真正找准城乡双方的对接“共赢点”,盲目结对,使得活动的反向投入大于实际效益。同时,在上级评比、同级攀比的促动下,有些结对村党组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应,难免会导致与城乡党建联动的初衷相违背的“负效应”出现。

四、围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的对策措施

围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切实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就是要顺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在总结现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子、新方法,着力在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在“组织共建、人才共育、党员共管、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机制共筑”上做文章,全面协调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

(一)确定具体目标

1.加强基层组织。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城乡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使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组织架构更加适应城乡统筹,基层领导干部更加胜任发展使命,工作方式方法更加有利于城乡和谐,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巩固。

2.激发党员活力。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及时对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使党员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解决,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进一步保持和发展。

3.服务城乡统筹。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建共享,增强机关事业单位党员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意识、推进城乡统筹的责任意识,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谋划能力、引导能力、服务能力、参与能力、帮扶能力,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本领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改进,真正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4.促进科学发展。通过统筹机关党的建设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机关党的建设与农村党的建设,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得到进一步树立和落实,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真正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南太湖农村幸福社区”建设顺利实施。

(二)紧扣关键接点

1.共赢是“生命线”。在机关与农村党组织互帮互助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整合城乡资源、推进区域合作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城市支持农村与农村反哺城市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注重促进和加快农村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要注重兼顾和符合城市的利益,加速促进机关工作的全面发展,努力开展城乡经济社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2.项目是“牛鼻子”。项目既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应,又可以催生社会效应。因此,要全面树立“主题转化为项目,项目转化为效应”的工作理念,在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找准城乡供需关系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项目,将组织结对延伸为项目结对,变项目共赢点为互帮互助对接点。在项目对接过程中,要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对项目发展进行战略性思考,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科学规划,确定不同阶段达到的工作目标和行动方案,避免长期的科学规划被求新求异的短期实验所取代。

3.考核是“检测仪”。在实践过程中,如何科学评判活动效应、合理划分参与主体的职责,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衡量机关党建工作,完善机关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把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注重考核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实效,注重考核党员、群众对城乡一体党建工作的公认度和满意度,形成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工作局面。

(三)探索工作路径

1.着眼于推进组织联网,创新城乡互补、整体联动的组织体系。一是建立城乡党建联席会制度。按照构建“统筹兼顾,统一规划”的要求,建立城乡党建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机关各部门党组(党委)、各级地方党委协同配合,加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共同营造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二是推动机关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向农村覆盖。在现有按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模式,按照系统管理为主、属地管理为辅的原则,对派驻镇、乡站所(如工商、公安等)实行双重管理,使系统机关党组织成为城乡结合的党的基层组织。依托重点项目,采取以牵头机关党员为主,联合项目建设聚集的其他党员,共同组建重点项目党组织,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对重点项目完成的保证、监督作用。依托产业链条,将机关直属站所与龙头企业、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单位联合起来,共同组建产业型党组织,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直属站所的行业管理和产业服务作用。三是进一步明确上级机关工委对下级机关工委的领导或工作指导关系。继续加强县区机关工委对乡镇机关党组织的领导或工作指导关系,创新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理清工作关系,总结推广交流成功经验,推动城乡机关党建工作的整体发展。

2.着眼于推进活动联谊,创新城乡互动、条块结合的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一批机关党内互动机制。以机关党建研究会、机关党建片区协作组为依托,借鉴省级机关党建研究会—市机关党建研究会模式,将区县、镇乡机关党建进行“串联”、“并联”,以研究会、片区组等固有联系模式来强化纵向指导、横向协作,增强机关党建带动力。二是建立一批城乡区域共建理事会。突破条块组织关系和党员隶属关系的局限,组织机关事业单位与农村党组织、“两新”组织及社区党组织,采取强强联合、强弱帮带、弱弱共建等方式组建党的区域共建理事会,作为城乡基层党的外围工作体系,按照平等协商原则,搞好城乡基层党组织对接,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建立一批城乡特色党支部。按照行业相同、地域相近的原则,以机关直属站所、行业协会为基础,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在乡镇或跨乡镇组建“特色党支部”,由机关相关站所负责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并指导各产业“链”、行业“链”党支部工作,实施相应考核,促进党建工作和产业协调发展。

3.着眼于推进载体联建,创新城乡互促、覆盖全面的共建体系。一是推进创优争先结对共建。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途径、创新方式,双边互动、注重实效,促进工作、推动发展”的要求,以城乡结对共建活动为重点,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与农村党员、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与农村困难群众跨区开展“一对一”结对共建;以城乡党建示范带同创共建活动为重点,组织地域相近的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两新”组织及社区党组织开展同创共建,着力形成主题活动共开展、人才干部共培养、信息资源共享用、基础设施共建设、建设项目共实施、双边工作共促进的良好局面。二是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党务干部教育培训。各级党组织在编制干部培训计划时,要统筹安排城乡机关党务干部的培训,在时间、内容和要求上同样对待,以提高城乡机关党务干部的整体素质;上级党组织要定期或不定期派遣机关党务干部到对口帮扶的乡镇机关和农村挂职锻炼。同时,接受对口帮扶的乡镇机关和农村党务干部到上级机关党组织挂职锻炼;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乡镇和农村党员到机关来,与机关党员交流机关党建工作经验,介绍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共同研究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关问题,以提高城乡机关党员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认识。三是健全党建工作责任考核机制。积极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农村党建工作制度,逐级建立督查指导制度,定期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督促检查。进一步完善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考核办法,把结对共建党组织的工作业绩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适当增加权重,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好城乡联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着眼于推进发展联姻,创新城乡互助、共创和谐的发展体系。一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城乡流动。统筹发展规划,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和“新农村实验示范村”建设等为抓手,加强农村工业与城市产业的协作配套,形成城乡一体、产业互动的产业新布局。统筹城乡发展资金,推行财政支农资金“打包”整合办法,探索“银农合作”办法,引导金融资金向产业协会、种养大户重点扶持。统筹商贸流通,深入实施以千镇联锁超市、万村放心店为主要内容的“千万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二是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事业城乡联动。推进城市优质服务资源进入农村,增强社会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一体化。制定统筹城乡的就业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推进城乡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三是推动合作双赢,促进经济发展城乡互动。积极引导机关党建资源向农村流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实行“领导干部+机关部门+优势企业+村”模式,开展组团式结对共建活动。组织区农林、财政等涉农部门和各对口帮扶单位,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资金、项目、技术等全方位支持。

篇2:围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不断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义

1、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目的在于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起来,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同提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十七大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对党的基层组织来说是一个新课题,这就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在自身建设中要适应新课题带来的新挑战。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及时改革调整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3、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有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成果。但我们也要看到有的农村宗教组织的快速发展、房头宗教势力的抬头,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实行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才能提高农村群众对各种社会组织的辨别能力,增强与它们打交道的能力,增强群众反对它们的做法抵制进一步扩大范围的能力,才能巩固党在农村的基础地位。

4、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党建融合度不够高,由此带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难、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农村发展党员难等诸多问题。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目的1、树立农村党建与城市党建协调发展的整体观。各级党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城乡统筹意识,转变城乡二元思维模式,把城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形成思路谋划城乡“一盘棋”,制度设计城乡“两相益”,工作推进城乡“两手抓”,经济社会城乡“一般齐”的统筹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党建分头改进、相互促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局面。

2、树立与时俱进抓好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观。各级党组织要在继承传统党建工作有效做法、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不适应、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做法进行改革,丰富内容,改进方式,创新机制,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富于创造性、符合时代性。

3、树立以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服务观。各级党组织要把基层党建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党组织班子,配置干部、人才,培养党员队伍,开展党的工作,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主要措施

1、健全领导管理制度。各级党委要把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作为抓党建工作“主业”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党建工作制度。县市党委每半年召开一次党建工作形势分析会,每年召开一次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推进会,各基层党组织要制定每半年开展一次党员党性分析制度。各级“一把手”要理直气壮地加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安排、组织好相关工作:一是要求积极推行宣恩县“党员明白卡”管理党员模式,落实党员业务和党建工作“一岗双责”;二是要求落实依托扶贫工作组、小康工作队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等制度,认真开展“两联两帮”活动(机关支部联系农村支部帮助农村支部调整产业结构、自身建设、规划制定,机关党员联系农村党员帮助农村党员找发展致富的路子、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大政方针);三是安排县市组织部、县市直机关工委要及时研究解决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各县市可结合各地实际加强或撤销机关工委职能:撤销机关工委职能的县市要考虑将县市直机关工委所属的组、纪、宣职能分解到县市委的工作部门中去,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可由组织部实施;加强机关工委职能的县市可考虑将各县市直国家机关的党组纪检组长列入工委“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督导员”人员编制,实行统一管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由组织部、机关工委联合实施;四是安排加大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单位和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

2、丰富组织活动载体。积极实施“支部联动”计划,组织县直机关、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联合开展组织活动(如“结对共建”、“两联两帮”活动),让农村党员和城镇党员实现组织资源共享。积极鼓励城镇党组织把帮扶、带动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农村党组织把党员带头向城镇转移并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促进城乡党建共同发展。建立城乡党建互帮互促机制,积极探索在党建工作中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实现形式和城乡党建互促共建机制,利用城镇党组织在工作理念、管理机制、人才资源、资金设备、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为农村党组织提供党建工作经费,培训党务人才,整合活动阵地、教育培训设施,实现经验、信息城乡互学共享,推进城乡党建工作共同发展。

搭建党员议事平台,全面推行党内重大事情“一事一仪”;搭建党员带动平台,引导城镇党员带动农村党员、农村富裕党员带动农村贫困党员共谋发展;搭建党员就业平台,在农民工党员和城镇下岗失业党员中开展提供优先就业岗位活动,通过合适途径及时发布用工信息,促进农民工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就业;搭建党员展示平台,积极创造宽松环境,在流动党员中深入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引导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返乡创业。

3、探索一体管理方式。在强化党员日常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岗位管理、动态管理和监督管理,着力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模式。对农村党员,广泛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实行岗位管理;对外出务工党员,实行双向互动管理,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主动配合为原则,建立县流动党员管理部、乡镇流动党员管理办、社区、村级流动党员管理站,健全“三级联动”的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实行动态管理;对非公企业党员,实行党员“用工优先、提职优先、加薪优先、培训优先”的措施和办法,调动党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企业党组织还可探索党员购物优惠(党的重大节日)促销办法,不断增强党员政治荣誉感和优越感。

4、建立党员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党内帮扶和服务群众机制,流动党员管理部要多途径、多渠道筹集党内互助帮扶资金,着力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流动党员管理办、站积极组织农村党员开展助耕、助收活动,着力解决农民外出务工后在农业生产中的后顾之忧。在县流动党员管理部建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系统,依托流动党员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平台,设立法律援助、政策咨询、来信来访、务工信息站,逐步完善流动党员的服务体系和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5、建立人才互动体系。改革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行公推直选,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定期从上级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乡镇、村(社区)任职、担任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员,鼓励实改非党员干部到村(社区)任职,充实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干部力量,改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动员、组织县级以上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员干部到县市工作;选派县市、乡镇基层党员干部分别到上级机关挂职锻炼,选拔优秀乡、科领导到县市级部门担任内设机构同职领导职务,提拔优秀党务干部到上一级岗位工作,加大从村(社区)优秀党员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拔乡镇领导干部的力度。

6、建立互帮互助体系。调整党建工作重心,更加关注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在经费、人才、政策支持等方面适当倾斜。积极探索在党建工作中以城带乡的实现形式和城乡党建互帮互助机制,统筹配置党建资源要素,推动城乡党建资源双向流动,特别是引导城市党建资源向农村流动。在党建工作经费、党务人才等方面,城市支持农村;在活动阵地、教育培训设施等方面,城乡整合利用;在经验、信息等方面,城乡互学共享,充分发挥城乡党建资源的整体效益。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搭建城乡交流的桥梁。实行城乡党建联动发展。

篇3:围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不断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江阴;城乡统筹;党建;实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了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要性。

一、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的内涵与意义

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城带乡、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整体推进、共同提高的原则,切实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以统筹兼顾城市和农村党的建设为龙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新时期,江阴市开展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的实践探索具有重大的意义。统筹城乡党建不仅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统筹城乡党建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根本保证,因此,任何时候,城乡统筹党建工作不容忽视。

二、江阴市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的实践

(一)优化城乡基层组织设置

1.“区域型”党组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对农村和城市组织体系进行调整和整合,积极推行村企、村居、村村联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和党建要素的优化配置。申港街道采取村居联建的方式,先后将拆迁户较为集中的滨江、东刘、申港等3个村的党组织并入相应社区党组织管理,建立了“区域性”党组织。周庄镇采用村企联建的方式,将党员人数少、活动开展难的非公企业党支部划归村党组织管理,建立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党组织联合建立模式。

2.“产业型”党组织。为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行“商会+支部”、“协会+支部”、“专业合作组织+支部”等模式,促进党建要素向产、供、销等产业链上延伸。江阴工商联党支部为进一步规范行业组织建设,采用“商会+支部”的党建模式,指导条件较为成熟的金三角建材业商会率先组建党支部,这是全市首家行业商会党支部。璜土镇采用“协会+支部”的党建模式建立了葡萄协会党支部,引导葡萄协会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外,江阴目前有21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在祝塘鹌鹑养殖合作社、江阴金湖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璜土迎春葡萄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建立党支部,对农民进行种养殖先进技术培训,使农民接受新品种,掌握新技术,实现科技兴农致富。

3.“流动型”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劳务市场、商贸市场等地,建立党组织,通过强化流动党员服务组织和流动党员党组织网络建设,扩大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覆盖面。港口办事处以园区特色为主,组建了物流园、软件园二个园区联合党组织,直属办事处党委管理,并选派了2名办事处分管负责人任二大园区支部书记,增强各园区党建工作的协调和统一。

(二)创新基层干部选拔培养机制

1.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自2007年开始,江阴启动了“百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市265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全日制本科以上的大学生村干部。三年来,先后有100名、138名、32名大学生深入基层,到村(社区)任职。全面开展大学生村官的“两提升一拓展”计划,即提升能力素质、提升管理水平,拓展成长空间,打造特色品牌,把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的主力军、党政领导干部的预备队。

2.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2008年,市委组织部开展了“两培两挂”活动,探索了一条培养年轻村干部的新路子。2009年,进一步拓展内涵,深化活动效果,推出了“三训三挂”活动,即组织优秀年轻村干部到中央党校培训,组织先进社区书记到上海复旦大学培训,组织“两新”组织党务书记骨干到浙江省委党校培训;挑选部分优秀年轻村干部到骨干企业、全市先进村及上级相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要求,切实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从而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细化“把100名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100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农村党员、把100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的“三百工程”实施办法。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优秀青年和大学生到镇街和部分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从市镇两级机关挑选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社区和园区任实职锻炼。目前,市委组织部已选派了21名同志到先进村、34名同志到所在镇(街道、办事处)的骨干企业、36名同志到上级部门进行6个月的挂职锻炼。

3.做好村级组织的换届工作。严格按照《党章》、《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精心组织好全市行政村“两委”换届工作,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双推一选”,试点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全面推行基层村委会直接选举,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

4.选用优秀的企业家担任村委干部。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卞兴才,兼任周庄镇三房巷村党委书记。在其领导下,三房巷村多次被评为“江苏省生态建设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无锡市十家现代化试点村”、“江阴市现代化示范村”等,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99.7%。江阴万事兴集团董事长李全兴为了帮助周庄镇山泉村早日实现山泉兴、家家兴的愿望,放下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毅然回村工作,2008年1月,通过民主选举,李全兴高票当选村主任。他带领全村村民更新理念、创新模式、完善机制、推行自治,2009年实现村级收入26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780万元。

(三)探索城乡结对共建模式

1.“机关+薄弱村”模式。1991年,开展机关与薄弱村结对,全市60个机关部门与60个年集体收入低于50万元的薄弱村结对。目前已经进入第6轮,薄弱村的定义也由集体收入不足20万元、30万元、60万元升到100万元。机关党组织与村党组织开展“一对一”结对共建,通过共过组织生活、共促队伍建设实现困难帮扶和党建帮扶。由市镇两级出资,帮助60个薄弱村每村建造35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这一措施使薄弱村年均增加集体收入40万左右。

2.“强村+弱村”模式。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帮助周边13个村修桥5座,铺水泥路、柏油路80公里,建农民公寓900套、别墅1078套,安排周边村人员就业,建设私营的企业园区。夏港街道长江村连续3年为葫桥村、景贤村提供资金帮助116万元。

3.“社区+农村”模式。江阴市在三星级以上“星级红旗社区”中选择了一批党建特色明显、社区工作领先的城市社区党组织,按照自愿结对、结对联创、务求实效的原则,与34个农村社区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开展党组织班子建设、党员教育管理、文化活动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行政村党组织对社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其中申港街道申港村每年资助明珠社区40万元,滨江村每年资助江南社区30万元,东刘村每年资助东港社区22万元。

4.“机关+企业”模式。50个市级机关分别与50家建立党组织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和50家未建立党组织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结对共建,249个镇、街道、办事处机关部门与584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结对共建,确保在两年内,促使为建立党组织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争创成为全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

(四)健全城乡党员服务管理

1.建立党员(人才)服务中心。2008年底,江阴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2000平方米以上的党员(人才)服务中心。行政村和社区通过新建或整合为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资源,建立村、社区党员(人才)服务中心,开设“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祝塘镇投资近300万元,建成3500平方米镇党员人才服务中心,整合资源,设立“两新”党组织办公室、流动党员服务站、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站(点)、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党代表接待站、党校“两新”组织分校等,形成“三馆三中心”的为民服务新体系。

2.健全党员干部教育网络。2004年底,江阴率先启动“电子党务”工程,建立起市委—党(工)委—党支部三个层级组成的“金字塔”形党员和党组织网络管理系统,并建设开通了党建网和全市组工办公信息系统,以党务工作信息化促进城乡党建资源共享、联动发展。建设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市财政拨出专款700万元,为全市340多个村、社区免费赠送了全套终端接收站点设备,并链入了文化信息的共享工程,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党员教育网络。

3.实现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目前,江阴户籍总人口120万人,登记外来人口80万人,庞大的流动人口给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江阴通过采取“八个一” 的措施,即“一人一证”、“一人一卡”、“一人一联”、“一月一告”、“一季一访”、“一节一慰问”、“一年一议”、“一年一训”,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解决好“档案党员”、“口袋党员”问题。利港镇成立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心,周庄镇在行政事业中心设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切实做到“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

4.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江阴不断拓展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并设有专门的工作指导员指导基层党建工作。璜土镇党委班子成员共建立联系点17个,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市镇机关向基层下派了44名党建工作巡视员和1500多名党建工作指导员,提升农村党组织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五)完善城乡党员工作机制

1.党员关爱帮扶机制。采取“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留存党费补一点,财政拨一点”的办法,建立了500万元的党内关爱资金,专项用于对党员尤其是生活困难党员实施党内关爱。同时,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常年开展“扶贫帮困”大行动,关心农村困难党员、弱势群体,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党员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市、镇(街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资金,加大党内表彰、帮扶力度。江阴市委专门建立了每年200万元的党员干部培训工作经费、300万元的人才工作经费和80万元的党建工作专项资金,坚持把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撑。江阴在省内率先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专项资金,各镇(街道)也建立了相应的党建工作专项资金,为党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市级资金每年100万元,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结余结转,滚动使用。

3.党员考评激励机制。江阴制定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和《基层党建双向考评制度》,把部门帮扶村级组织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切实强化镇机关部门帮扶责任。

篇4:围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不断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着眼于夯实基础激活力,全面优化城乡基层组织设置。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传统领域党组织

主体架构正逐步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社区这三大新兴领域延伸和拓展,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必然要根据各自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形成相对比较独立和运行协调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框架。这种组织体系框架必须体现出建立基层党组织的目的,并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在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基于此,××市着力优化农村、社区、高校、企业、“两新”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成纵文秘杂烩网横相融、有机互补的立体式组织网络:成立市委流动党员党工委和市直“两新”组织党工委,依托市政府驻外办事处,分别在北京、上海、厦门、深圳、南昌等地成立了流动党员党工委;在以地域为主、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在行政村和城市社区设立党总支,在工业园区设立党工委;积极探索把党支部建在农村合作社、协会、理事会上,建在城市居民楼、商铺上,建在高校年级、班组、学生公寓里的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

着眼于优势互补双受益,积极探索城乡基层党组织“六联六互”工作机制。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不断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城乡社区党建面临着观念转变、内涵延伸和机制创新的挑战与考验。××市深入开展以“组织联动互商、文化联乐互融、信息联享互通、人才联姻互补、服务联手互惠、爱心联献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基层党组织“六联六互”活动,探索出一条建立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www.的“互帮互助、共建共赢”的新路子。组织50%以上的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农村(村落社区)党组织“1+1”结对子,使全市党建搭台、组织共建的力量迅速汇集,城乡联动、加快发展成为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共识,促进城乡党组织和党建工作交流融合;探索村企合作共赢途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

着眼于以城带乡促共建,强化部门包村结对帮扶。开展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创,有利于拓宽和丰富机关党建工作的内涵,是整合机关与基层党建工作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形式。基于此,××市充分发挥城市党建资源优势,建立市县党员领导挂村、部门包村、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帮扶制度,强化实行市直部门包村“四个一”要求,即帮建一个整洁规范的村部、发展一批符合群众意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培育一批农村党员经纪人等大户典型、每年开展一项促进基层和谐的特色文化活动;组织挂钩的村“两委”成员与机关党员交流工作经验,邀请结对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为机关党员上课,传授做好农村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联系农村的实际向机关党支部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机关党员进一步改进作风,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解决具体问题。

着眼于城乡一体全覆盖,统筹城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目前,流动党员管理基本上是由党员流出地负责,管理上没有与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对接,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党组织难以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等情况,难以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基于此,××市坚持从全局着眼,在强化党员的组织观念的基础上,研究和解决流动党员管理问题,全面推广“四级网络、纵横交错,分级负责、以纵为主,城乡一体、动态管理”模式,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在发展党员方面,对在城乡之间流动的优秀农民工和各类优秀人才,采取异地培养、委托培养、专人跟踪培养、网上培养等方式,由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实行“双重培养考察、双重征求意见、双重张榜公示”;在教育培训方面,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城乡党建信息资源共享,让城乡党员同步学习、同步提高;在管理监督方面,探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对农村企业党员、机关社区党员等实行居住地和工作单位双向登记、双向联系,使党员在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灵活参加学习教育、接受管理服务。

篇5:围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不断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09-12-28

(2009年11月20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再上台阶,切实把全市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形成具有晋城特色的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制定以下意见:

一、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先后探索实施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五项制度”建设、创新农村发展党员新机制、开展长效机制“双落实”、“双服务”活动和实行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等有效做法,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水平、上台阶,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快速推进。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农村受自身历史、自然、人才、体制机制等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依然缓慢,群众生活依然贫困;个别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矛盾纠纷较大,群众上访不断;一些偏远山区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党的建设后继乏人,等等。这些情况的存在,影响了全市党建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和现实挑战。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树立城乡党建“一盘棋”的理念,以城乡党建资源的统筹来激活带动农村各类资源的统筹,构建起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通过整合城乡各领域、各方面的优势资源,采取“外力”施以帮扶,解决农村特别是落后农村限于自身条件而无法解决的困难,支持和助推农村的全面发展,为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党建思维局限,树立城

乡互动、统筹兼顾的党建工作思路,引导政策、人才、资金、信息、体制机制向农村转移,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相协调、工作相呼应、成效相促进的新格局。

2.基本原则

坚持平等自愿,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党员、群众的主体地位,消除党员、群众在身份、地域、心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别。注重发扬民主,充分协商沟通,坚持从农村发展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搞拉郎配,不搞一刀切,条件成熟一个就推进一个。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立足参与各方的优势资源,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在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优势资源整合嫁接,努力形成城乡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以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和推进发展为根本,适应于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贴近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找准城乡联结共促的载体和平台,切实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让党员受到真真切切的教育锻炼。

3.目标要求

力争到2011年建成具有晋城特色的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形成以下成效:

城乡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城乡共建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党建资源有效整合,干部能力素质明显提升,党员队伍结构切实优化,党员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的教育管理,形成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大党建格局。

城乡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建设“五个好”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推进,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有新提高。

城乡统筹发展顺利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形成全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文化逐步融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享有幸福安康的良好局面。

三、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主要措施

(一)统筹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按照培养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要求,打破地域、单位、行业、身份界限,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面向城乡社会,采取“两推一选”、跨村任职、党委选派等方式,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

1.推进党组织联建。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尊重党员群众的意愿,采取“富村带穷村”、“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好村带差村”的办法,将班子战斗力强、经济实

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村(社区)与一个或几个集体经济薄弱、管理相对落后的外围村联合起来,建立联合党组织。

2.实行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充分尊重各参与村(社区)的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完善民主选举程序,着力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帮富带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优秀党员选拔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并兼任弱村党组织书记,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加快弱村的转化。可根据工作需要,在党组织联建村设置1名专职副书记,主持村内日常事务,村主任是党员的,可由村主任兼任。

3.探索企村互联共建。坚持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按照“一矿带一片、一企强多村”的思路,优化设置企业与所在村或龙头企业与周边产业基地村的联合党组织,将企业的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资源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环境等优势资源实行双向对接。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企业党组织书记和党员董事长(负责人)通过法定民主程序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统筹实施企业和农村的发展规划,推动企业、农村共同发展。

4.选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对那些班子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矛盾纠纷较大、村党组织书记无合适人选的村,由市、县(市、区)组织部门组织,采取“个人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的办法,择优在市、县(市、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乡(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的在岗、离岗和退休干部中,选派一些政治理论水平高,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发展农村经济和做好群众工作能力和愿望都很强的党员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

5.落实“一定三有”工作机制。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的教育、管理和使用,着力构建村党组织书记“定权责立规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的“一定三有”工作机制。在做好“三有”的基础上,各乡(镇、街道)党委要着重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制定村党组织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完善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的考核管理。

(二)统筹抓好城乡共建结对帮扶

加大资金投入和帮扶力度,以“部门包村、领导包户、城乡党员结对”为主要形式,推进城乡优势资源双向流动,双向进入,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活力。

1.开展部门包村帮扶。建立完善部门领导负责制和工作考核机制,采取“一对

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形式,按照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市、县(市、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结对包村工作。结合各单位的工作特点与农村的发展实际,科学选配帮扶对子,发挥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优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至少与1个农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一定3年不变,帮助农村党组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发展优势产业项目,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开展领导包户帮扶。市、县(市、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的在职领导干部要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着眼,定期到本部门或本单位帮扶的农村调研了解情况,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领导干部每人要至少结对帮扶

1户农村困难家庭,每年要提供500元以上的帮扶资金,着力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劳动力就业、子女上学、疾病治疗等现实问题,切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切实让群众满意、让受帮扶对象满意。

3.开展城乡党员结对帮扶。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的党员,每人至少结对1名以上农村困难党员,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探索建立由城乡特定党员群体组成的互帮互助小组,城乡党员间可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群等通讯方式建起互帮互助交流平台,经常性地交流思想、沟通信息。

(三)统筹抓好城乡党员干部激励关怀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工作机制,逐步落实面向全体农村干部的岗位报酬待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缴纳制度,推行农村离任干部生活补助发放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党内关怀关爱机制,推进城乡党内和谐,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1.落实农村干部的待遇保障。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实施农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岗位报酬待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缴纳制度,并随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标准;深入推进农村离任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离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根据本人连续任职或累计任职年限,按照800元、1000元和12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并随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标准。

2.建立党内关怀关爱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建立交流谈心、探问走访等制度,定期、不定期深入党员干部中开展谈心交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定期走访慰问老干部、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关心关注他们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市、县(市、区)组织部门要多方筹集资金,设立“党员帮扶基金”,资助生活困难、年老、孤寡、残疾党员,慰问因公伤残或牺牲、遭遇灾害事故的党员或党员家属;要定期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培树先进典型,用身边典型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

3.关心农村干部的成长进步。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市、县(市、区)组织部门要定期开展从优秀农村(社区)党员干部中招录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和县(市、区)、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拓宽农村(社区)干部的出路,为他们营造事业成长的空间。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那些优秀农村青年、退伍军人和外出经商务工返乡人员中的优秀党员纳入组织视野,重点加以培养和锻炼,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农村后备干部人才队伍。

(四)统筹抓好城乡党员教育和管理

依托各级各类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加强对城乡党员的教育培训。推进党员服务群众的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党员信息资料库,加强对城乡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管理。

1.强化党员的教育培训。把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纳入到全市党员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

中,结合农村实际,根据农村党员的培训意愿和需求,开展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学历教育等培训;充分发挥市、县(市、区)党校和乡(镇、街道)业余党校的培训主阵地作用,综合利用城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育示范基地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教育教学资源,采取集中培训、结对培训、委托培训、跟踪培训等方式,定期开展送教育到农村、到党员活动;整合全市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与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和教学课件,建立城乡互联的现代远程教育网,实现城乡党员教育培训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党员能力素质共同提高。

2.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组织部门与公安、劳动、人事、民政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城乡流动党员的信息搜集,着力建设城乡一体的党员和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依托各级工商联、行业产业协会等组织,在流动党员集中地组建党组织,建好、用好“12371”党员咨询服务热线,着力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双向管理,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使他们在流出地和流入地接受双重教育、双重管理。积极探索建立以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

3.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城乡基层党组织不同领域的党员与流动党员组织起来,按照个人特点和特长定岗定责,定期组织他们开展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活动。结合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进城乡党员争先创优、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志愿者,农村(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引导他们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建立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制度。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逐步建立基层党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要将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经费、农村干部的待遇保障经费等列入市、县(市、区)财政预算。要在用好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基础上,按照每个行政村每年5000元的标准核定基层组织办公经费,对以自有资金无法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的农村,市、县(市、区)留存党费要拿出一定比例予以支持。

(五)统筹抓好城乡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建设,实行规范管理,建设覆盖城乡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基层组织活动场所,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达到“活动场所有人管、活动场所有人用、用好场所起作用”的目的。

1.统筹规划建设活动场所。把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与农村(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使用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资金,力争到2010年底,建成覆盖城乡的“功能完善、设备齐全、资料完整、管理规范”的基层组织活动场所。

2.建设多功能的活动场所。完善活动场所内外的设施配备,高标准、高起点建设集“两委”办公室、远程教育接收、党员服务点、文体娱乐、医疗卫生、读书读报、便民服务设施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要依托活动场所加强党员服务点建设,设置党员服务窗口或服务平台,构建起覆盖全市城乡的党员服务网络。市、县(市、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挂钩帮扶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开展对口支援建设活动,在资金、人力、设施、图书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和帮助。

3.规范管理活动场所。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实际,制定活动场所的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文化活动管理、培训教育管理、设备安全使用与日常维护管理等各项制度,推进活动场所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健全农村(社区)干部办公会议、党员“三会一课”、村民、居民议事、村务党务公开、村干部值班等工作制度,有关制度要上墙,接受党员群众的评议监督。

四、加强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组织领导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意见,认真抓好落实。各县(市、区)委书记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要切实负起“直接责任人”、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切实负起“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要建立工作联系点,定期深入下去,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指导工作,协调解决问题。

2.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组织部门牵头实施、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基层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市、县(市、区)党委要建立起由党政主要领导、部门负责同志和农村(社区)基层组织负责人代表参加的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联席会议,每年至少召开2次专题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协商沟通情况,解决突出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立足各自职能,整合优势资源,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各群团组织要积极推进党建与工建、团建、妇建相联动,开创城乡群众组织共建新格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动员和鼓励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大力支持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集各类社会资源共同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3.强化督查,注重实效。各级党委要把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工作成效,纳入到各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和年终述职内容,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各级组织部门要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查,对工作推进不力、敷衍塞责、应付差事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本部门、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制定配套政策,要在工作中注意发现和培育先进典型,形成工作特色,善于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引领党员、干部和群众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晋城市委组织部

上一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下一篇:路政协管员复习资料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