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俗习惯作文

2024-05-23

民族风俗习惯作文(精选8篇)

篇1:民族风俗习惯作文

民族风俗习惯作文

(一)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民族风俗习惯作文

(二)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民族风俗习惯作文

(三)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篇2:民族风俗习惯作文

首先,他们的服装就非常有个性。男子身穿无领对胸开襟,下身有穿前后幅布的吊前襟。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则穿队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穿桶装,头发扎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银簪,十分好看。

除了服饰外呢,他们的房屋也是别具一格,黎族的房屋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建房屋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房门开在房屋两端。这够独特吧!与我们这里简直是天壤之别!

另外他们的饮食也很引人注意。他们最具有特色的是三色饭,三色饭是一种美食,由红黑黄三色饭,寓意来年平安,吉祥。它形态美观,极具黎族风味,让人垂涎三尺。他们的山兰酒就像香槟一样,想让人痛饮一番。

以上都是独具匠心的,但最吸引人的是他们的“鬼节”。一听这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让我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吧!鬼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竹竿舞,它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在那一天黎族人会穿着各种各样的.奇异服装,去给一些鬼祭祀(把神称为鬼的)。晚上,会把门大开着,让鬼自由出入,希望不要向他们有怨恨。

篇3:民族风俗习惯作文

从以美声为代表的欧洲传统唱法传入我国的那一刻起, 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发展声乐艺术就必然会面临两个深厚传统的影响。首先是欧洲传统发声方法的影响, 其次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发声的影响。这两种发声技术不仅在技巧上有很大的不同, 由两种不同发声技术表现出来的音响效果也是全然不同的, 显然, 这势必会形成审美习惯的巨大差异。众所周知, 我国的戏曲由来已久, 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其无论是在宫廷在民间, 在城市在乡村都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热烈追捧, 可见, 戏曲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并且也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审美习惯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我将对我国审美习惯的形成以及其对美声发声技术的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般而言, 但凡健康的嗓子都有两种机能, 一种是使用真嗓子发真声的机能, 另外一种当然就是使用假嗓子发假声的机能。用现今的科学词汇来表述的话, 前者是整个声带振动的“重机能”;后者是局部声带振动的“轻机能”。在我们专业的美声领域, 我们一般称之为“真假声”, 而在京戏及地方戏领域, 我们一般称之为“大小嗓”或者“大、二本腔”。

以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剧为例, 歌唱发声技术通常采用真嗓、假嗓以及高声区的假嗓与低声区的真嗓相结合的唱法, 数百年来, 其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套共鸣办法, 我们中国人也已经习惯了在这种唱法下形成的音响效果, 这便是我们中国人对京剧产生的一种审美习惯。在京剧中, 老生、武生、老旦等使用真嗓就略多一些, 演唱更接近语言, “a”母音更白一些, 其声音特点是音量大, 声音粗犷;而京剧中的花旦、青衣、小生等则使用假嗓多一点, 其声音高亢明亮, 比如发到“i”母音则更为靠前更为亮一些。但我们需要正确理解所谓的老生、武生、老旦等使用真嗓, 花旦、青衣、小生等使用假嗓。事实上好的老生、武生、老旦等是真嗓为主, 假嗓为辅的, 但其音响效果听起来像是真嗓子的音色;同样好的花旦、青衣、小生等是假嗓为主, 真嗓为辅的, 其音响效果听起来更像是假嗓子的音色。正是由于这种音响效果使然, 直接影响了我国广大人们群众的审美习惯, 往往会在美声的学习和演唱过程中, 在声音上盲目追求纯真声唱法的“响”与“大”, 以及纯假声唱法的“亮”“脆”“高”等等。

倘若如此, 对美声的发展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过于追求和使用真声往往会限制音域的扩展, 容易造成高音演唱困难, 阻碍了歌唱能力的发挥, 也使得声音的音乐表现力大打折扣;但如果在美声中单纯使用假声演唱, 声音往往显得过于单薄尖锐, 且中低声区声音容易发虚。此外, 如果在发声技术上完全使用假声唱法, 声带负担过重, 同样不利于美声的发声。而高音区假声与低音区真声相结合的发声技术, 则是有利于歌唱生命持久的。以老旦为例, 老旦的唱法是需要有“膛音”的, 连头声都需要真假声的混合。如果完全用真嗓子, 声音效果一定是喊的, 并且还喊不高喊不大喊不远, 唱不了几年, 这个老旦也就毁了。所以说, 好的声音是需要嗓子的两种机能共同作用的, 不能单用一种。任何单用一种机能的方法都会造成嗓子不可弥补的后果。 (例如过多使用真嗓子, 声带便容易长息肉;过多使用假嗓子, 声带则容易长小结。) 即使是使用两种机能混合在一起的声音, 也需要把握好两种机能使用时的黄金比例。可见, 任何健康地发声方法都是将真假声恰当地混合着使用的。

以美声唱法来说, 其更多地使用混合唱法, 即真声、假声、混声的统一调度, 也就是真假声的混合应用以及真假声过渡时的自然, 并要求是不能听到转换的痕迹, 而是平稳自然的过渡, 保持所有声音的和谐统一。这样唱出来的声音相对更加圆润、饱满、通畅、明亮些, 这也是美声唱法自己特有的韵味, 特有的音响效果。门罗·比厄斯利就曾写道,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之前, 比任何人都更加接近于为音乐这门艺术勾画出一种美学的理论”。这种美学理论的本质就是“和谐”。此外, 良好的歌唱也是建立在两种机能良好结合的基础之上的。阿尔贝蒂也曾写道:“我将美定义为各部分间的和谐, 在一切物体之上, 只要有美, 就以这样的比例和关联结合在一起, 只要增一点, 减一点或者改变一点, 就会变得不美。”也就是说, 良好的声音必须把握好使用两种机能时的黄金比例。一般说来, 在低声区, 真声的比例会要多些, 中声区真假声的比例应该差不多, 而高声区则假声的比例要大些。很显然, 欧洲传统发声技法正是受到了欧洲这种和谐观的影响, 在声音的音色、咬字, 包括声区等等各个部分都追求协调一致, 均衡舒畅, 其本质就是最为优化, 最为和谐的。从这一角度我们不难看出, 美声唱法绝对是要求真假声混合的, 且不单单是轻机能和重机能的混合, 还包括共鸣状态的混合, 完全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景象, 绝不允许单机能的出现。显然, 这种发声相对嗓子而言更为健康, 且声音圆润、饱满, 美不胜收, 其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平静自然地沁入人们的心田, 给人以适水顺情的审美享受。

当然, 总是会有人问到, 到底哪个方法是科学的, 哪个方法又是不科学的。我们的声乐教育大师沈湘就说过:“不在哪个行当或哪个剧种科学不科学, 而是哪个人的唱法科学不科学, 如果你的唱法内行、外行都喜欢, 这种方法就好, 就科学。没有不科学的方法, 只有不科学的人, 因为方法是人在掌握和运用。”仔细想想, 的确如此。同样的行当里面总是有好有坏, 老生有好坏, 青衣有好坏, 女高有好坏, 男高有好坏……重要的因素是个人的嗓子是否用得好, 真假声混合的黄金比例是否把握得好。简而言之, 好的方法就是需要歌者凭借自己的感觉去分辨的, 声音把握的好了, 使用的得当了, 自然便是美的, 歌唱的生命力自然也就持久了。

摘要:中国声乐艺术面临两个深厚传统的影响。一是欧洲传统发声方法的影响, 一是中国传统戏曲发声的影响。这两种发声技术不仅在技巧上有很大的不同, 而且音响效果也是全然不同的, 显然, 这势必会形成审美习惯的巨大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民族审美习惯差异的分析, 探究出美声发声技术的精髓所在, 并在此前提下确认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直接面对美声演唱。

关键词:审美习惯,真声,假声,和谐,黄金比例

参考文献

[1]周来祥著.《再论美是和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11月第1版.

[2]于润洋.张前主编《西方音乐美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3]李晋玮.李晋媛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 2003年2月第1版.

[4]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5]夏之放.李衍柱.赵勇.李建盛著.《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第1版.

篇4:构建民族搭讪习惯

这样冒失,人家以为你神经。我事后诸葛亮。

李俊卿的回答是“宁可错搭一千,不可错过一个”!我反驳:问题是,这样很没有效率。李俊卿坦承:每天完成一定的搭讪量,总有收获吧?

我年轻的时候,是自费拿着100元追那美女:“是你丢的吗?”这样的搭讪方式被李俊卿笑为“太土了”!

搭讪,不仅仅是为了泡妞;中国人不太主动搭讪人,这样的个性不好,容易自闭和自以为是。善于搭讪,可以让自己赢得贵人、朋友与机会,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开放的心胸。

画家陈丹青先生一次坐飞机出门,在机场从check-in的队伍里就瞄上了一个美女,本想搭讪,却总觉得机会不够水到渠成;瞄着瞄着没想到上机后发现,美女跟自己邻座。令他头疼的是美女一路狂睡,丹青老师精心设计的搭讪桥段完全不起作用,甚郁闷。最后陈先生做贼一样地偷偷给美女描了一幅画像自己藏了。飞机落地,美女飘走,留下从头到尾没搭上一句话的陈丹青先生怀揣美女像怅然。后来才知道那美女是范冰冰。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可爱与可贵之处是喜欢搭讪。他曾经总结说,他的人脉资源基本来自主动搭讪。很多人无意里断了自己后路,是因为骄傲而放弃了最基本的社交方式:搭讪。

在美国,经济危机后,搭讪还是自我解救的一种方式,许多大学生别出心裁在码头和火车站等人流较多的地方转悠,与看起来像企业高管模样的人攀谈。美国人的搭讪,单刀直入,真诚到真实。他们可谓最健康的一个搭讪民族。曾有朋友在路边就被一群美国人搭讪去PUB里玩,他们选择的搭讪方式居然是跑过来拍他屁股,好像老朋友一样邀请其去喝一杯……在美国,如果你看见一群人嘻嘻哈哈扎堆,别以为是老朋友在聚会,也许他们认识的时间还不到十分钟。

搭讪,是一种邀请,何尝不是一种表达?美利坚之所以成为一个很勇于表达的国度,就是从平常的搭讪开始的。东方人的含蓄和意会,如果太过分,就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让人增加误会,敬而远之。据说北京有一伙人为了改善国人“零搭讪”局面,兴起了一门新学问“搭讪学”,他们统称“搭讪犯”,领头人网名“魔鬼咨询师”,毕业于北大心理学专业。魔鬼咨询师的搭讪班学员已经分布全国各大城市,如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有趣的是,有人搭讪,相应也会有人与之对抗,于是“反搭讪小组”也成立了。针对“搭讪犯”们的各种搭讪技巧,反搭小组极力想去破解……

中国在搭讪了!我喜欢“搭”字,勾搭的搭,搭讪的搭。很好,中国越来越有趣了;我觉得,越来越“有趣”与越来越“富有”一样值得高兴。

偶然摘自《科学与文化》

篇5: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你知道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吗?你知道什么叫赶年场吗?那你知道什么是看龙场吗?开篇连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你不知道,那就翻开我收集资料写成的作文欣赏一下吧!也许,它们能让你开阔视野,增长一些知识呢!表明写作目的。每到农历正月呀,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便是赶年场,其日期是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那是分外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谈情说爱。俊俏的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

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就算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描写“赶年场”的场面,运用了排比、比喻的手法。看到这儿,你肯定觉得湘西苗族人民很有趣、很爱热闹吧!还有呢,逢辰便是看龙场日,习惯称作看龙头后十二天又轮转辰日,再逢看龙之日,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必须休息一天,若这天干了农活,就是犯忌了。因此,苗族人民在看龙场那天会踊跃参加,他们对“看龙”的事,十分重视。“看龙”的习俗三月三是湘西苗族人民的一个节日,这时,你有些迫不及待了吧,是什么节日呢?别急,我来告诉你,这一天,是湘西苗族的一个传统歌舞节日。这一天,苗族人民会自动集中在约定的歌舞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等,尽情欢乐,一片喜气洋洋、欢声笑语的气象。歌舞日好了,关于湘西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可以亲自到湘西体验一下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你一定会大张见识,很开心的!

篇6:民族风俗作文

民族风俗作文

(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因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

“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和服和“韩袍”,抓住服饰的特点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让我们领略了绚丽多姿异国风俗。要是多些传说或作用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民族风俗作文

(二)说起赛龙舟我想大家都是耳闻目睹过的,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鸣,划龙舟比赛就快开始了。

小河两旁人山人海围满了观众,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谁输谁赢。龙舟争先恐后的划了出来,3辆龙子实力不分上下,选手们整齐的划着船桨“一二一,一二一”站在船头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他拿着手上的鼓锤铿锵有力地敲着,鼓为自己鼓舞士气。

岸上的观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一边心急如焚地喊着加油,小河上选手们不一乐乎的划着,他们听着观众们强烈的耐喊声,顿时变得充满了信心,更加迈力的划着,锣鼓声变得越来越响,船桨划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河水被搅得汹涌澎湃飞溅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河水凶猛地向河岸拍击,选手们越战越勇。就在难解难分之时,蓝队,使劲往前划着,最后一举拿下冠军,其他两队虽然输了但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向蓝对庆贺。这时鞭炮齐鸣,人声沸腾为冠军颁奖的,时候到了欢呼声呐喊声,鞭炮声是是这次龙舟大赛上最富有动力的的交响曲。

河水平静了下来锣鼓与鞭炮消失影去。刚才热闹的气氛渐渐变淡,隆重的龙舟大赛拉下了围幕。

民族风俗作文

(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在慢慢地盛开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我们。当然,藏族这朵“鲜花”,已开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顿节。

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节”。虽然酸奶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篇7:民族风俗作文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 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篇8:黑龙江方言与少数民族风俗研究

一、黑龙江方言与少数民族生活风俗

1. 服饰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 少数民族服饰的名称能够显示出浓厚的风俗文化气息。“靰鞡”是满语“皮靴”的音译, 是满族人冬天穿的皮鞋。靰鞡鞋样子十分特别, 多为兽皮缝制, 鞋面上有均匀的褶, 褶后面还有“舌头”, 鞋口系有一圈鞋带, 鞋内填有靰鞡草, 靰鞡草要经过反复的捶砸, 使其变得柔软耐用, 防潮保暖, 靰鞡鞋因此而得名。此外, “旗袍”、“马褂儿”、“坎肩”、“寸子鞋”等方言词语也是满族服饰风俗的体现, 凝聚了少数民族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审美体验。

2. 饮食

黑龙江方言中有关饮食的很多词语也独具民族特色。“饽饽”是满族的主要食品, 分为“豆面饽饽”、“苏叶饽饽”等。“豆面饽饽”是用黄米磨成面, 掺入豆面, 上锅蒸制而成, 蒸好的豆面饽饽呈金黄色, 令人垂涎。“饽饽”耐饥饿, 便于外出活动食用, 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传播开来, 受到黑龙江各族人民的喜爱。“饽饽”融入黑龙江方言中意义扩大了, 指馒头、包子等面食。“萨琪玛”是满族的一种传统糕点, 用面粉、鸡蛋、白砂糖等原料加工制作而成, “萨琪玛”这个词是两个满族词语的缩略语, 后来被汉族人民接受, 逐渐融入黑龙江方言。“白肉血肠”也是满族的一道名菜, 来源于古代满族的祭祀, “白肉”即猪肉, “血肠”即将猪血灌于肠内。“嚼果”也来自满族, 指好吃的东西, 如过年时准备的“嚼果”包括一切可食用的年货。“飞龙汤”是鄂伦春族的传统滋补汤品, “飞龙”指兴安岭地区的一种小型飞禽———榛鸡, 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三花五罗”是黑龙江的淡水名鱼, “三花”即鳌花、鳊花、鲫花, “五罗”指哲罗、法罗、雅罗、铜罗、胡罗。“三花五罗”是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以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的主要食物, 肉质鲜嫩, 味美可口。“大马哈鱼”也是黑龙江的名贵鱼类, 沿江一带的赫哲族人最早将其称为“达乌依玛哈”, 后经演变成为“大马哈”, 这种鱼不腥不腻, 肉鲜味美, 营养丰富。可见, 黑龙江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多样, 方言的民族特色鲜明浓郁。

3. 居住

黑龙江少数民族的居住风俗与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地窨子”现指在地下或半地下的低矮简陋的房屋, 最早是指赫哲等渔猎民族冬季的住所, 属于半地穴性质的房屋。后来赫哲人在“地窨子”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另外一种房屋———“马架子”, 是在地面上垒土为墙建成的房子, 外形上呈马鞍形, 因此名为“马架子”, 也是一种临时性住房, 现多在农忙看护农作物时临时居住, 也叫“窝棚”。“撮罗子”指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的一种圆锥形的房子, 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 也是一种简单的帐篷, 按照季节的不同外面用桦树皮或兽皮包裹。“撮罗子”又称“斜仁柱”或“撮罗昂库”。“热炕头”的“炕”指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住宅里用砖或土坯砌成的床, 上面铺草席, 下面有孔道与烟囱相通, 可以烧火取暖。

4. 交通

黑龙江少数民族一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生活在冰雪期, 尤其是在林区, 这给户外活动和出行带来不便。因此在早期, “爬犁”成为黑龙江少数民族冬季传递信息、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这种工具精巧轻便, 没有轮子而能在冰雪上滑行, 看上去像是在地上爬, 外观上又很像耕地用的“犁杖”, 因此称之为“爬犁”, 既准确又形象。除用牛、马外, 鄂伦春族、锡伯族、赫哲族人还用狗、鹿等动物来拉“爬犁”。“威呼”一词来自满语, 意为独木舟, 现在是黑龙江农村沿江地带人们对木板小船的称呼。

二、黑龙江方言与少数民族婚嫁育子风俗

黑龙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尤其是农村地区结婚非常热闹, 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婚俗文化也别具一格, 异彩纷呈, 这在黑龙江方言中也有所体现。满族的婚俗之一就是要在婚床上撒枣、栗子, 取谐音“早立子”之意, 有时还加上花生, 表达了人们对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在婚礼举行之前, 还要在婚床的被子里放一把新斧子, 让两位新人坐在婚床上, 实际上是“坐斧”, 取“坐福”之意, 也叫“坐帐”。这些特色方言词汇展示了丰富的婚嫁风俗文化内涵, 是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缩影, 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悠车儿”是满、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育儿用具, 婴儿躺在里面, 大人用绳子将“悠车儿”系在房梁上, 悬在空中摇晃, 相当于摇篮。

三、黑龙江方言与少数民族游艺风俗

“抓嘎拉哈”是满、蒙古、赫哲、达斡尔等少数民族风行的一种游戏。“嘎拉哈”来源于满语, 指猪、羊等动物腿部连接腿骨和胫骨的那块膑骨。留存动物骨块来自于原始时期的图腾崇拜, 黑龙江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这种习惯, 表明他们对残酷的野兽和大自然的征服。将动物身上有特征的部位如“嘎拉哈”取下, 打磨光滑, 染上颜色, 当作日常游戏的玩具。“抓嘎拉哈”的玩法是先将嘎拉哈分散开, 然后扔起布包米粒做成的小口袋, 在其下落的过程中, 迅速翻动或抓起嘎拉哈, 最后连同小布口袋一齐抓住, 即告成功。“藏猫儿乎”指捉迷藏, 是满族的传统游戏, 其中“猫”是满语“树丛”的意思。“抽冰嘎”也叫“抽冰猴”, 即打陀螺, 是满族冬季的娱乐项目, “冰嘎”圆形尖底, 底部镶嵌着铁珠, 玩时将缨鞭缠在冰嘎上, 放在冰上用力甩, 后立即抽打, 使冰嘎转动起来。

四、黑龙江方言与少数民族信仰风俗

“萨满”是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在原始阶段自发产生的民间信仰, 巫师也被称为“萨满”, 意思是知者。“萨满”信仰者认为万物有灵, 崇拜各类自然物、祖先及神灵。“萨满”的主要活动是跳神, 目的是治病和祭祀。现代萨满仪式多于春季举行, 祈求丰收与平安。

五、结语

方言词汇成为黑龙江人日常生活和交际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 也是黑龙江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见证。在黑龙江的历史文化长河中, 丰富的方言与绚烂多彩的少数民族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少数民族风俗在黑龙江方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为黑龙江方言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黑龙江方言与少数民族风俗是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也是研究黑龙江方言和民俗的宝贵资料。我们应该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继续发掘、整理方言与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更好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弘扬民族的语言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佩文.方言与民俗[J].汉语学习, 1992, (12) .

[2]黄锡慧.汉语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影响[J].语文研究, 1997, (4) .

[3]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 .

[4]聂志平.黑龙江方言词汇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关于工作会主持词范本下一篇:小学关爱老人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