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员续缴医保”不是唯一选择

2024-04-24

“退休人员续缴医保”不是唯一选择(共5篇)

篇1:“退休人员续缴医保”不是唯一选择

研究退休人员继续缴医保,一要考虑大多数退休人员能否负担得起,二要考虑参保者能额外得到什么好处,如果只是增加负担却没有好处,那就降低了参保的吸引力,若导致有人退保或者拒绝参保,可能引发不小的社会问题。

财政部长楼继伟日前发表文章透露,正在研究实行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建立与筹资水平相适应的医保待遇调整机制。

多名专家认为,让退休人员缴纳医保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前提是保障退休人员的收入不能再降低,因此必须同步配合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现行《社会保险法》规定退休职工不缴纳医保费,如实行退休人员续缴医保,需要先修改《社会保险法》。

实行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意味着对现行医保政策的一项重大改革。现行医保政策不是说不能改革,关键是在程序上要合法地改,在内容上要合理地改。

无论是站在现在的退休人员的立场,还是站在未来的退休人员的立场,对公众而言,退休后继续缴医保,无异于在实行延迟退休政策上“更上一层楼”——延迟退休也便罢了,退休后还要继续缴纳医保,这难免会增加公众的参保负担,对不少人在情感上出现不情愿、产生不适应,应当予以充分的体察和理解。

从理性角度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老龄化社会已然快步走来,摆在我们面前的其实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任由医保的稀饭继续稀释到只剩清水的地步;另一种是,大家都往里面加点米以确保必要的浓稠。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我国已有225个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医保资金出现收不抵支,占全国城镇职工统筹地区的比例高达32%。

所以,虽然有时还能读到“医保基金钱多到花不出去”之类新闻,但长远看来,医保被稀释成清水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往医保的锅里加一些米,非常必要而且迫切。

关键的问题是:该怎么加米?退休人员继续缴费是一个路子,但要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大多数退休人员能否负担得起?当养老金成为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如果还要拿出一部分去缴医保,看似每月一两百并不多,但没准儿就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是退休后继续缴医保,能否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或者说,参保者能额外得到什么好处?如果只是增加负担却没有好处,那等于是降低了参保的吸引力,若因此导致有人退保或者拒绝参保,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小的社会问题。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医疗价格的提高特别是人工成本的高企,医疗费用很有可能成为退休人员最主要的`开支。

根据一份调查报告,美国退休人员中2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一生的积蓄在5年内就因支付医疗开支而全部花光。要知道,这些美国退休人员也都是有医保的,而且在美国,有收入的退休人员确实仍要缴纳医保。

我国的医保设计如何才能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的医疗需求,应该有一个通盘的考虑,而不只是将希望主要甚至全部寄托在退休人员继续缴费上。

在这个通盘考虑中,取消医保个人账户,避免池子里的米外流,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选项。现在的医保个人账户大多被用于变相购买各种日用品,花费那么大的行政成本,先一个个收上来,转个弯存入医保个人账户,又让参保者都变法取出去,实在是多此一举。

此外,取消公费医疗不能继续拖延磨蹭,这项改革需要雷厉风行全面实施,才能对得起公众的改革期待。要往医保池子里加米,大家就该一起来,而不能是普通职工原本医疗待遇就不高却要续缴医保,有人一分钱不出却能够享受最好的医疗待遇。

总之,实行退休人员继续缴医保,应该是穷尽一切手段(包括加大财政资金对医保补充力度)之后的无奈选择,而不是唯一的必须选择,更不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这项改革即便势在必行,也要充分考虑退休人员的实际情况,设置各种档次的缴费标准供其自由选择,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贫困退休人员应当免缴。

篇2:“退休人员续缴医保”不是唯一选择

16日,扬州市12333咨询服务11月份大数据公布,当月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共受理市民来电22818个,日均760个,其中,市民最为关心的是医疗保险话题。

失业后医保咋续?

篇3:放弃不是唯一选择

朱小辉, 24岁, 从学校踏入社会, 才两年的时间。一个多星期前, 朱小辉在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一家私人宾馆内自杀身亡。

与他同时离开这个世界的, 还有另外一人———刘黎,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人, 今年也是24岁。此前两天, 刘黎从数千里之外的云南曲靖赶到浙江缙云, 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死去。

当初与朱小辉相约自杀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刘黎, 另外一个人究竟是谁?最后有没有与朱小辉、刘黎一样, 跨出这一步?现在依然是一个谜。

朱小辉自杀的背后, 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平台——网络自杀群体。这是一个令常人不可思议的圈子, 它神秘, 让人惊讶, 却真实的存在。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 这个圈子里的人, 一个最明显的特点, 就是渴望死亡。

生命从神圣到灰飞烟灭, 就在这不经意的一瞬。

A.震动缙云的自杀事件

这条短信相对应的“姓名栏”中, 只有一个字——死。

新建镇河阳村, 那是死者朱小辉的老家。村口一座桥, 把村子与外界联系在一起。

朱小辉的家, 就在这些民居群内。数日前, 朱家唯一的一台电脑, 已经被当地派出所暂时拿走。如果不是在网吧上网, 家中的这台电脑, 成了朱小辉与“网络自杀群体”联系的主要工具。

3月21日, 成了朱小辉生命的转折点。

那天下午, 朱小辉一人在父亲的五金铺子里。大概在下午3点钟左右, 嫂子接到了小辉的电话。

电话中, 朱小辉催促嫂子快来看守铺子, 说自己要去一个朋友家。“电话中, 小辉显得急匆匆的。”嫂子让小辉再等等, 说马上就过来。

但朱小辉没有等嫂子来, 就把铺子门一锁, 转身离开。这一走, 小辉就再也没有回来。

事后, 朱小辉的家人分析, 估计云南人刘黎当时已经快到缙云了, 并且通知了小辉。

3月21日傍晚, 朱小辉没有回家吃晚饭。

3月21日夜, 朱小辉没有回家睡觉。

第二天一早, 父亲和哥哥分别拨打了小辉的手机, 但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他有时也不回家吃饭睡觉, 偶尔会通宵在网吧玩, 手机也经常没电, 我们当时并没有太在意。”

3月22日, 整整一天, 朱小辉没有和家人联系过。

直到3月23日凌晨1点左右, 朱俊杰接到了新建镇派出所的电话, 才知道儿子已经死在了宾馆。那一刻, 朱俊杰天旋地转, 他怎么也无法想象, 儿子居然——死了。

朱俊杰与大儿子赶到宾馆, 在挂着“请勿打搅”的301房内, 他们看到了朱小辉和刘黎的尸体, “躺在房间的地面上”, “面容很安详”。

在朱小辉手机上, 保存着死前的最后一条短信, 内容大意是:你们等等我, 我们一起上路, 做伴不寂寞。

而这条短信相对应的“姓名栏”中, 只有一个字——死。

在他的QQ空间里, 空间名是“天天向上, 向上学习”。

事发后, 刘黎的家人迅速从云南赶来, 在缙云将尸体火化, 随后返回云南。

朱、刘两家人并没有碰面。

刘黎的家境不错, 刘父是当地一位村干部, 家中还开有一家网吧, 刘本人是当地的一位出租车司机。

在这次自杀前, 刘黎也曾有过一次自杀经历。那次, 刘试图用200粒安眠药结束生命, 但最后并未如愿。从那以后, 家人没收了刘的身份证。但是刘手里的驾驶证, 为他的这次缙云之行, 提供了方便。

而朱小辉留给朋友的印象, 是一个阳光、开朗的青年。

一个朋友在今年春节时, 还与朱小辉一起玩麻将, “那时候, 也没有看出他有什么不一样。”

同样在今年春节, 河阳古村组织了舞龙队表演, 朱小辉是舞龙队的治安员, 主要职责就是负责队伍的安全工作。一位老乡回忆道, 那时他有说有笑, 跑前跑后, 工作非常积极。

仅仅一个月后, 朱小辉就与这些朋友阴阳相隔, 令人惋惜不已。

根据一位知情人提供的QQ密码, 打开了朱小辉的QQ, 看到了令人心痛的QQ签名:3月21日, 多么值得纪念的日子啊~

但是, 在朱小辉生前, 他也曾有过积极的心态。在其QQ空间上, 看到空间名即是“天天向上, 向上学习”。

C.生命中最后的两年

他纳闷, 为什么自己看着长大的孙儿, 会如此脆弱?

在家人的眼里, 朱小辉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在工作上, 他是一个偏激、喜欢按自己个性行事的人;但在感情上, 他又显得非常脆弱。

两年前, 朱小辉从丽水市广播电视大学毕业, 专业是工业和居民建筑。毕业两年来, 朱小辉先后在金华永康、缙云县城等地的企业打工。“每个单位干了不到几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 然后就再换一个。”

前段时间, 朱小辉的母亲托人把他介绍到缙云县开发区一家灯管厂内做业务员。但在一次重庆出差回来后, 朱小辉就向老板交了辞职报告。

“按道理在交辞职报告前, 应该找我们家人商量一下, 但这孩子什么都没做, 说不干就不干了。”

有一次, 朱小辉的嫂子问他, 究竟想找一份怎样的工作?朱小辉随口应了一句:只要不打工就行。

“我感觉他在学校里充满了理想, 而踏入社会以后, 发现现实与理想非常遥远。”朱小辉嫂子说。

在两年时间里, 朱小辉还参加了缙云县举行的一次村官考试, 但在初试时, 以6分之差, 无缘面试。

后来, 他对村官考试失去信心。在同样的机会来临时, 爷爷问他为什么不去再试。他对爷爷说, 这种考试都是死记硬背的, 没意思。

求职上屡屡碰壁, 朱小辉希望在感情上寻找寄托。

朱小辉与其女友在初中时就相识。但两人真正走到一起, 却是在大学毕业后。大概在今年2月底, 两人分手了, 在一起相处的时间约16个月左右。

分手不久, 前女友找到了新男朋友。而这时候, 朱小辉已经深深爱上了那位女孩。

后来在朱小辉再三要求下, 前女友答应和他见上一面, “但那天晚上, 小辉在女孩的屋外整整等了一个晚上, 都没有见到她”。

在朱小辉自杀前数日, 家人为了试探他是否摆脱了那段感情, 就问他:如果有一天, 这个女的再回来, 你会怎么样?

朱小辉毫不犹豫地说:“我还要她。”

朱小辉年近八旬的爷爷是缙云县退休教师, 担任过多年的学校校长。他纳闷, 为什么自己看着长大了的孙儿, 如此脆弱?“工作找不到, 你还年轻, 可以再找!女友分手了, 天下好姑娘多的是。”

前段时间, 家中祭祖, 朱小辉以抽血后浑身乏力为由, 没有参加。爷爷认为这是孩子在推托, 就问小辉, “那以后爷爷老了, 走了, 你也不去给爷爷上坟?”小辉笑道, “那不会, 那是不一样的嘛。”

爷爷轻声地说, 没有想到, 戏言成真, 再也看不见他了……

@专家@

我们那时候只满足低水平的生活保障, 我做记者的时候还穿着打满补丁的裤子。但是现在, 贫富差距过大, 现在人的感受和当时毕竟不同。社会阶层严重断裂, 上层为所欲为, 不公平问题严重。这是主要原因。

著名学者杨继绳

每个时代都需要付出代价, 但是成本有高有低, 如果说大部分人活着都是痛苦的, 那么机会成本在哪里?我们要让代价小一些, 这才是制度变革的动力。

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

@解读@

在美国, 全国有几千个自杀预防中心, 而中国只有几个。就是在这仅有的几个中, 前几年上海市自杀预防中心的一位主任也自杀了, 这一“戏剧”性的事件让人不得不对这仅有的几个自杀预防中心的成熟度产生怀疑。在大学仅有的10家心理学系中, 只有杭州大学是用于预防的。

那么, 是什么使日见增多的青少年选择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呢?除一部分遗传因素外, 就是个人的心理问题了。其实,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精神上的疾病, 只是正常人的发病频率和程度较之精神病人要少得多、弱得多。而自身的承受力及性格又对心理疾病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这也是性格开朗者很少会选择这种极端方式的原因。

面对青少年自杀率攀升的现实, 实施预防防护的当务之急是, 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手段, 先把心理疾病较严重的那部分人选出来, 对其进行重点预防防护。在心理学上, 一般将自杀分为现实的绝望的自杀、理想的利他的英雄的自杀、无意识的姿态的自杀、观念的形学的自杀、泄愤的幼稚的自杀、失望的逃避的自杀、否定自身的自杀七类。根据上述分类及个人的具体情况, 就可制订出不同的方案, 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治疗。

事实上, 对于企图较为明显的青少年自杀者, 不能只是一味地劝说和心理疏导, 还应当强制用药, 待其情绪平稳后再加强营养调理。因为很大一部分青少年自杀者是因其自身的强迫症引起的, 自杀只不过是其自身明显或隐藏的强迫症的极端表现方式。在现代条件下, 中西医结合治疗意欲自杀者效果是最好的。曾有一位27岁、家住西郊的男子, 怀疑自己患了麻风病, 悲痛万分, 两次自缢未遂。后中医诊断为胆虚, 用温胆汤加煎三剂后症状锐减, 情绪好转, 再后来又加服三剂便完全康复了。

篇4:高投资不是唯一选择

近期,一些理论家提出:“高投资是(中国)现阶段平衡高储蓄的唯一选择”,提出了“唯一性”。据说,此观点“也是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理论依据”。就在近日召开的“全球智库峰会”上,我国的一些权威也言:“扩大消费很难⋯⋯当前的选择是维持和扩大投资”。受此影响,当前在一些地方和政府的经济刺激规划中,不少规划是把投资要素作为发展本地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而对其它要素,对消费要素,对结构调整,对促进民生,对提高就业,对调整分配机制,对提高社会保障等,提得较少,或放在了次要地位。

高投资未必能平衡高储蓄

按一般经济理论,劳动的收入基本用于消费,而资本性收入基本上转化为投资。政府和企业的收益,最终是做投资和形成产能,而不是形成消费。政府主导型经济,是投资的经济,但若不关注消费要素的增长,此种投资经济最终将造成产能过剩而自我消化不了,只会走向出口导向型经济,必然又陷进“高储蓄→高投资→高储蓄”的怪圈。

我国当前提出的经济提振计划,仍旧是在刺激投资。如若投资思路不改,仍像1997—1998年及2000—2001年那两次“危机”中的投资拉动模式,那这次能否取得良好效果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因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外需也是疲弱的。

我国当前的矛盾,是消费与投资的矛盾,是内需与外需的矛盾。这是两对主要矛盾。

所以,我们要解决中国经济结构不均衡的问题,首要是解决“过度投资与消费疲软”和“过高储蓄与消费疲软”的不均衡问题。

故此,在这轮经济提振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投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消费因素。同时,我们不仅要考虑消费,还要对传统的投资拉动方式进行反省和纠正。

上述已分析,传统投资型经济使政府和资本的收益增大,而劳动报酬持续下降,它不利于提高居民的最终消费水平。这是由经济体的投资模式和增长方式决定的。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的消费率从59%下降至48.8%;居民的消费率从改革初的68%下降至2007年的3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60%)甚至发展中国家(印度55%)的水平。这就要求转变传统的投资方式和经济模式,由投资重化和资本密集型向投资第三产业转换。

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资本密集型。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抬高劳动报酬占比,提高收入,并可以更大力度地缓解我国当前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这种投资转换,都有利于刺激消费,也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

应该转换投资理念

所以,就投资而论,它也有个投资理念的转换问题。

增加投资,未必就能增加GDP。我国2004年GDP为10.1%,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3.05个百分点,两者一减,故EDP仅为7点多,算什么“高速度”?现全球20个污染严重城市,中国占了16个;国内120个工业区,有110个超标。我们注重GDP的增长,但没有计算为此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它是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我们总以“廉价商品”“廉价劳动力”来作为我们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但就连200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克鲁格曼都不认同这种“中国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不是说产品的“直接成本”比别人低,而是“机会成本”要低于别人。我国劳力、原材料价格低(且不说它市场价格的合理性),构成这些机会成本低,但是,土地及资源并不便宜,而环境污染代价更大,故综合计算起来,我们的机会成本远高于其商品的价格,特别是出口价格。多年来,我们的要素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是严重“透支”的局面。故我们的投资,怎么能只考虑GDP增长而不考虑机会成本的大小呢?投资“不赚钱”,搞什么投资。一个国家的富裕,是靠利润,而不是靠高GDP的增长。

增加投资,未必能增加就业。投资当然可以创造就业,这是经济规律。但不同的投资模式,创造出的就业效益是大不相同的。同样一笔投资,投向劳动密集型和投向资本密集型,解决的就业是3:1—5:1的差距。

增加投资,未必能促进消费。是指在“充分就业”和“均衡发展”状态下。中国多年的“投资拉动”,不是不仅没有使投资与消费达到30:70的均衡比例,反而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倒置”,使消费成为了当前转型中最大的一个瓶颈吗。前已述,我国的消费2007年已跌至48.8%,虽从统计表上看,我国2008年直至2009年现今的消费总额在不断增长,但“社会消费总额”并不能代表居民的真正消费,因它还包含了政府消费和企业消费。如果扣除这两部分,从“人均消费性支出”等参数观察,中国居民消费从2008年上半年已开始放缓。

警惕经济复苏轨迹成“W型”

当前从国内看,所谓经济“回暖”迹象,主要是靠中央大型项目的财政投入和地方配套资金推动,而不是消费拉动的“内生型”增长。

此次世界金融危机,是全球“同步”经济下滑,其真正的挑战是“产能过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全球需求疲弱,各国全力“挤泡沫”、“去杠杆化”和我国当前工业总体“产能利用率”仅达60%左右(即现有生产能力仅有60%开工)的状态下,又急于强调“高投资是唯一选择”,是否合时宜?高投资的确可以“保八”,但结构调整呢?过剩产能呢?GDP上去了,消化不掉,最后又会再掉下来。

中央提出“转型”任务,不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而是早在“九五”期间就提出来了,但十多年来见效甚微,为什麽?只是到这次金融危机,经济由13%一下跌到9%,才方显得格外突出,急需要解决“内需”问题。

内需是包括“投资”和“消费”两大部分。如果我们的干部没有转变观念,仍把“投资”当作是“唯一选择”,仍采用“投资拉动”的老模式,不断加大投资的贡献率而不重视消费,那麽我们GDP虽快速被拉起来了,但又走回到30年发展的老路。所以,对投资观念的转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去年10—11月间,我就提出:中国经济由于“地区差异”和“瀑布效应”,只要大量投资就能把GDP拉上来。但是,若中国的提振计划不能真正去拉动消费,大量投资形成的产能过剩若不能被消费吃掉、消化掉,资金不能回笼形成二次投入,则我国的GDP上去了还要再掉下来,其复苏轨迹将可能会呈现“W型”,而不是“V型”。

“W型”观点,后来被德意志银行、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厉以宁等机构和学者相继论述,都指出中国经济转型的根本是“最终消费”的问题,如不关注此问题,中国经济的复苏可能会“二次探底”。

美国经济专家罗奇和国外机构(如中国欧盟商会)近期也认为,由于“中国增长模式的缺陷”,过量的“刺激措施将加剧产能过剩”,“中国今年的经济强势将透支明年的潜在增长”。

这些问题和分析,都是我们在执行工作中和理论研究中值得警觉的。

中国的经济复苏,只要加大投资就能反弹,形成“V”字型是没有问题的。但从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来看,复苏轨迹呈“U”字型可能才是最好的选择。不要急于大幅反弹,“V”型搞不好,会变成“W”型,造成二次衰退。选择“U”字型,给调整结构和经济转型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随世界经济复苏的轨迹“同步”趋升,在消费被逐步拉升(虽不可能一步登天就成为主力)的同时,借“内外”的“合力”来拉动中国经济。这样,我们付出的复苏成本和代价将是最低,而后期的轨迹发展又最坚实。在经济学中,这就是一种“谁先眨眼睛”的博弈选择。

危机始于失衡,复苏之路在于恢复平衡。世界各经济体都在大幅调整,中国失衡不要因偏执的投资拉动而进一步恶化。

篇5:离婚不是出轨的唯一选择

其实我倒认为这些劝导是良药苦口,虽然不中听,但仔细推敲一下却有种“残酷的真实”。婚姻登记处的出发点是好的,首先他提示了“不管男女”,并非只针对男性出轨;再则他说明了不必看重的前提是“偶尔”,而不是“经常”。所以女性们不必钻牛角尖。

谁都渴望拥有幸福的婚姻,可是在如今的社会,处处充满着诱惑,处处都潜伏着出轨的因子,所以别坑的萝卜往往会插足到这个坑来,这是我们无法扭转的社会风气问题,

在婚姻中,女人一旦听到男人背着自己出轨,仿佛世界末日,认为男人不再爱自己了,婚姻没法维持下去了。其实男人的出轨与家庭是否幸福,是否爱妻子没什么关联。95%的男人出轨根本没有离婚另娶的打算,即使真的动了感情,在经过一年半年甚至几个月的刺激和新鲜以后,也会悄无声息地结束。

我们追求美好的事物,自然也会对那些优秀的人失去免疫力,试问一下,你如果碰上比你老公还优秀和心动的男人,心是否也会躁动和不安分呢?你负气抛弃了原本还比较幸福的婚姻,你再找的那个男人,出轨的频率也许比起你的前夫更甚。再说这样轻易地把自己的男人推给别人,最后吃亏的会是谁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退休人员续缴医保”不是唯一选择】相关文章:

退休人员或缴医保04-12

退休人员聘用合同07-17

新退休人员管理04-18

聘用已退休人员合同08-21

企业退休人员待遇依据02-06

退休人员高龄补贴标准03-09

新退休人员的管理04-08

离退休人员概念04-18

超龄退休人员劳务协议04-18

参战立功人员退休政策04-22

上一篇:初中写作素材:伤感美文美句摘抄下一篇:考虑的近义词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