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行政论文

2024-04-29

法学行政论文(通用8篇)

篇1:法学行政论文

2010年5月22日-24日武汉大学宪法学行政法学专业博士论文答辩汇总

1.韩轶--《论民族主义与宪政》

2.涂四益--《阶级与宪政--从洛克到黑格尔和马克思》

3.戴建华--《行政法的正义理论研究》

4.秦涛--《近现代中国公务员考绩法制研究》

5.喻少如--《行政给付制度研究》

6.王卫--《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7.管华--《儿童权利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

8.艾超--《辩护权研究》

9.何成锋--《中国共青团法律问题研究--以软法、硬法为分析工具》

10.文华--《我国警察权力的法律规制研究》

11.汪燕--《选择性执法及其治理研究》

12.解国臣--《宪政在城市--从晚清到民国》

13.何流--《出入境自由权之规范性研究》

14.陈实--《警察罚研究》

15.谭剑--《行政行为撤销研究》

16.汪新胜--《宪法诉愿研究》

17.龚向田--《行政程序抗辩权论》

18.邓志--《法治视野下特别权力关系问题研究》

19.熊勇先--《行政给付诉讼研究》

20.沈小平--《行政收费法治化研究--以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为分析路径》

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样,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话,在打第二杆时,心更要保持镇定及有计划,这并不是表示这个会输。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样,有高有低,身处逆境时,你先要镇定考虑如何应付。

篇2:法学行政论文

关键词:行政收费 效力 乱收费 委托 滥用职权 救济 宣告无效

内容简介:行政收费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本文从行政法学角度重新定义了“行政收费”,归纳其含义和特征,考察了行政收费的分类。行政收费作为行政行为,不例外的具有先定力、公定力、确定力、执行力、拘束力和存续力。本文逐一讨论了行政收费中各种效力,对行政行为的追溯力提出新的看法。本文还简要考察了其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从作者作为原告参加的一次行政诉讼角度,本文探讨了违法的“行政收费”(违法行政)――乱收费的一些问题:重构行政主体理论,认定行政机关与公务人员、受委托组织以及公务人员在违法行政中均由承担责任的义务;列举违法行政的基本形态,并认为“乱收费”是滥用职权;“乱收费”的最好救济办法不是撤销乱收费这一具体行政行为,而是将非法的委托作为滥用职权宣告(自始)无效,使相对人得到普遍救济。

作者:刘建昆13361372517

篇3:社会变迁与行政法学方法论分析

关键词:社会变迁,行政法学,方法论

能够通过历史特征来标示的现代社会特征会表现在法律制度的深刻变革上。由于现代行政实践方式的不确定性、情境依赖性和复杂性, 它不仅在事先的想象中不能被全面认识, 在事后规范上也很难确定。为了找出应对行政法学的方法, 应该建立全新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的变迁

(一) 咨询社会

已被开启的资讯社会是资讯社会摒除或突破了人类关于创新、交流、沟通和知识取得的限制, 科技和人类知识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经济和文化上带来便利的信息科技发展还给政治和社会的结构造成巨大冲击。

在福利国家或市民法治国情况下, 行政决策都只有一个作为前提的预设:“国家掌握所有的资讯, 因为法律管制之所以要求人民服从, 在一定程度内乃基于其决定正确性之预设, 而此预设又是以掌握充分资讯为前提的。”网络科技的发展使信息的获取方式和社会之间的沟通交往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知识变得容易掌握和获得的资讯社会打破了专家和官僚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政治结构的去中心化会随信息科技的去中心化而进行。

(二) 风险社会

作为社会变迁理论且与传统不同的风险社会挑战具有工业社会的典范、发展基础和认知。风险不可计算、不可预测且不确定, 理性主义依据的因果关系不是事物间客观存在的联系, 而是经验观察的主管结构。只有借助价值判断、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并通过不同立场和多元团体间的沟通才能做出风险决策。国家处于协调者的角色且进行开放的风险管理。国家只有提前介入风险事务并进行预防性的行政主体的风险决策才能形成具有高度应变能力和柔软性的风险法律。除此之外, 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需要用柔性的非强制方式管理风险, 而不能侵犯人权。

(三) 合作社会

因为国家的社会法制性使得其任务过重、功能过多以及难以承担财政负担而催生出“合作国家”这种新型的国家模式。国家行为的方式随着行政外在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修正。在与日俱增的社会分工环境下的国家会在公、私领域与其他行为主体合作, 而不是问题的唯一解决者。这种合作是人民和行政两者共同的努力目标, 而不是单方强制。政府只负责监督保障, 与私人一起承担或者只有私人承担原来只有政府负责的生存照顾责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还有利于使行政机构增加私部门的资源和弹性。这种合作方式消除了国家独权的局面, 使资源由各种社会行动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参与到行政决定的过程。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在资讯社会和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更加明显。在重要技术、高风险和复杂的领域, 行政机关在可能性的决定、风险的衡量、新决定的准备以及事前的规划务必与有关社会主体达成共识后再完成。

二、行政法学理论的回应

传统的高权管制手段的一些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形态和国家模式的发展已经逐渐消除。面对行政任务不断扩张以及传统高权式行政手段难以满足行政需要的问题, 行政法学理论对新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回应有以下几点。

时代的发展以及旧范式不兼容因素出现等问题的不断累积会表现出范式危机。解决范式危机有三种方法:第一, 证明这种暂时性、表面性的危机和不兼容的因素是能够利用边际调整或理论修正来消除, 而维护旧范式;第二, 由于危机背后的问题难以消除且没有新的替代性范式而通过搁置和掩盖来解决问题;第三, 利用新的科学范式来取代旧的范式。

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不断变化, 旧的范式由于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多元利益和行政现象而面临危机, 那么到底应该用哪种解决办法来化解危机呢?

学者将法律关系理论归纳出三个优点: (1) 建立一个人民和国家都臣服且符合民主国家的法律关系秩序。 (2) 增强作为规范科学的行政法学对法规范的理解。 (3) 为观察行政事实提供法学完整体系。虽然法律相关理论具备上述优点且强调行政事实的面相, 但由于其理论太过抽象, 想要具有可操作性、适用于生活并且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仍有漫长的理论路程。为了使行政理论体系适应社会的变迁开发体系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行政行为形式理论要不断自我完善和修正。单纯法释义学方法难以应对现代行政裁量, 而必须利用一些邻接学科的方法补充对行政裁量统治的能力。

三、总结

行政法学采用开发的法学方法而行政法学理论是开发的理论体系, 这是一种有边界的开放并且有规范的框架约束。法律规范性的强调不代表法学方法论回到概念法学时代而框架性约束也为法官和行政机构留下自主空间, 在借助社会科学的方法以及强调开放行政法学时, 需要时刻保持头脑的冷静而防止行政法学丢失安身立命的住所。

参考文献

[1]李佳.社会变迁与行政法学方法论[J].社会科学研究, 2012, 02:63

[2]冯威.行政法视野中的公共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3]包万超.面向社会科学的行政法学[J].中国法学, 2010, 06:48-60.

篇4:法学行政论文

关键词:公众参与;行政法学;趋势;行政法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32-03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公众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公众参与是我国现代开放式行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在我国的各级政府的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对我国的行政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鉴。因此,公众参与成为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建设的一种趋势,同时对行政法和行政法学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行政法和行政法学在面对着公共参与趋势中如何更好地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一、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的内涵分析

行政法主要指的是行政主体在行使相关的行政职能过程中和法律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总和[1]。行政法的重点是对政权进行控制和规范,从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国家部门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法在调节行政关系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行政法一般包括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以及内部行政关系四个方面。行政法在行使的过程中已经以依法行政、合理行政、行政应急、高效便民、行政公开以及权责统一作为基本原则。行政法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行政法不仅有利于建立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以及行政管理秩序,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防止行政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行政法还可以保护公民以及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有着自己固有的研究群体和理论体系[2]。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内容主要是相关的行政法律规范、意识、关系、理论知识等等。同时,行政法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是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阶段;第二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初步发展时期;第三是上个世纪末期:成熟期。因此,行政法学逐渐地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在国家行政管理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行政法学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展示了行政管理对公民合法权利的维护,同时为国家相关部门更好地开展行政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一)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卢梭曾经在自己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明确地提出,一个国家的立法权应该是归人民所有,而且是人民所特有的权利[3]。因此,公众参与是人民民主权利在行政领域范围之内的扩展。公众参与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是行政法在对行政主体的行为进行调节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控制行政主体权利,从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国家各个行政机关部门在对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做出反应时要充分地按照相关法律程序来进行。例如,事先向行政相对人说明行政行为的根据;事后为行政相对人提供相关的帮助方法等等。因此,公众参与从理论上来看,各种行政行为都应该在正当法律程序范围内进行。行政在立法过程中应该广泛地吸取公众参与意见和观点。人民主权原则和行政法学中的控权论以及正当的法律程序原则是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理论基础。

(二)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

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和管理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必然趋势。

1.公众参与为表达公众的意愿提供了良好平台

公众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可以将相关的想法和意见直接地向行政主体进行阐述。同时,公众在参与过程中也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行政相关部门法律实施必须是以公众的认同和支持作为基础的,因此公众可以通过参与的方式将所要付诸实施的行政法律充分地表达自身的要求,同时公众的意见也可以在行政立法中得到充分合理的体现,进而提高行政立法的效率。此外,公众参与还可以及时地弥补行政立法程序中的不足,从而消除社会成员对行政权力的抵触疑虑。因为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公众通过参与如果对行政立法的相关结果表示不满,那么行政部门就可以尽快地进行修订。

法国著名政治家卢梭曾在《民约论》中提出:如果一个建筑师在建立一座大厦之间将其土壤进行检查和勘测,那么就可以看出土壤能否承受建筑物的重量和体积。同理,聪明的政治管理者在制定相关法律同时,也应该进行事先地考察以查看相关的立法是否顺应民意。我国唐朝时期唐太宗经常给大臣讲述君臣和舟水之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公众参与为准确地表达公众意愿提供了良好平台。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可以为防止公民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提供良好环境。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会随时给行政立法带来挑战。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也很很难得到保障,比如农村地区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现象。如果国家相关行政立法部门没有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将会给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2.公众参与可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发挥各个方面的力量[4]。行政立法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多方面利益的整合和协调过程,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利益的协调和平衡,公众参与成为了一个最佳的表达途径。公众参与既是一个民意的搜集过程,又是一个利益的协调过程。公众通过参与方式给行政立法的利益协调提供了良好保证,而且还能够大大地减少行政立法实施期间的阻力。如果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得到了有效地协调,就会对避免利益冲突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构建。行政立法过程中如果高度重视公众的参与感,就会极大地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更容易得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同。行政立法在实施中可以尽量地减少公众抵触心理。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对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endprint

3.公众参与可以给行政部门的行政立法和管理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公众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可以提供大量具有价值意义的信息,从而提高政府部门行为准确性。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各大行政部门也应该积极地听取公众意见以确保行政立法的可行性。

同时,公众参与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将各种群体意见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避免了各种不正当行政行为的出现。即使各级行政部门在进行行政立法和行政管理过程中会带有一定主观因素,但是公众的参与可以有效地将其过程进行公开,并且防止行政立法不公现象出现。

三、公众参与趋势对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的挑战

(一)对各级行政主体方面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行政主体在行使相关法律法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政策失误的现象。因此,公众参与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可以增加决策透明度。尤其是近年来,“阳光政府”的构建对行政机关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公众参与行政立法过程中会对行政立法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具有很大公开性,因此各大行政机关不得不对公众意见进行重新考虑和权衡。

公众参与行政的有效性和行政主体的态度具有很大的关联。如果行政主体对公众参与保持一种歧视的态度,那么行政立法和行政行为就无法及时地向公众公开相关具体信息,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公众的积极性。各级行政部门要想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就必须做好相关的通知工作,以及做好会场布置等等程序。因此,为了能够将各种措施都可以落到实处,各级行政部门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导致行政成本的增加。如果各级行政部门只是将公众参与作为一种过场或者一种形式,那么公众参与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地域性差异,因此各个地方的经济结构都会存在一定区别。因此,公众参与的结果可能会对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受贫富差距的影响,行政立法过程中,强大的组织可能会对个人利益造成损害。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往往会遵照少数遵从多数原则也会对少数部分人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5]。

(二)对行政理论方面的挑战

目前,公众参与的背景下,我国的各级行政部门对相关行政行为仍然是由行政主体来决定,同时行政主体所表达的意志已经超出了行政主体自身意志范畴。因此行政主体在行使相关行政行为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公众参与的意志。尤其是在不同的行政行为当中公众的参与意识也会有很大区别,从而行政主体的意志产生影响。行政法学则需要对相关而的行政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地界定,并且在此原则上对行政理论进行进一步地认识。行政法中的行政诉讼以及行政法学的研究领域都会因为公众参与的介入而发生新的变化。我国在对行政立法方面还没有完善的制度来进行规范,公众参与的领域不断延伸则会给行政理论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在实现公共职能当中,各级行政部门要充分地发挥法律的作用和效力。无论是在私法方面,还是在公法方面,公众参与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涉和影响。

(三)对行政行为方面的挑战

公众参与的环境下,各级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方式需要与时俱进。毕竟,不同的行政法则所产生的行政行为所具有的行政效力是不同的。行政法学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将会给国家的公共政治生活造成无形的压力。因此,公众的参与会对各级行政主体和其它相关部门会产生不同的法律效果。尤其是行政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其自身特有规律。如果公众参与缺乏一个有效机制,那么不仅会严重地削弱公众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对行政主体的威信力产生不良影响。由于我国受到历史发展影响,人们的民主意识还有待于加强,法治观念在人们心中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因此,公众通过参与的方式参加行政事务管理必然会对行政行为的初衷造成挑战。公众只有积极地参与行政立法才能够大力地促进我国的政治民主化建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参与成为了我国现当代行政管理中的一个趋势,也是现代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体现。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虽然公众参与趋势对行政法和行政法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但是随着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众参与也将会发挥其有效性,从而促进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5〕马超,邢鸿飞.行政程序中公众参与的制度架构——以价格听证为例[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

〔2〕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48.

〔3〕田飞龙,郑春燕.“新概念行政法”的尝试——一次学术更新的预备会议(EB/OL).http:// www.publiclaw.cn/article/Details.asp?NewsId=2248&classid=2&classname=理论前沿,2008-08-18.

〔4〕[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5:法学行政论文

摘 要:行政法学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但是在我国具体的法学教学实践中,其核心课程地位已经失落,原因在于行政法学课程太难、在现实生活中被运用的不广泛、我国行政法学研究起步较晚等。行政法学核心课程地位失落导致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人才匮乏。 如何经过

关键词:行政法学论文

行政法学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但是在我国具体的法学教学实践中,其核心课程地位已经失落,原因在于行政法学课程太难、在现实生活中被运用的不广泛、我国行政法学研究起步较晚等。行政法学核心课程地位失落导致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人才匮乏。

如何经过教学培育出契合国度和市场需求的法律人才,是法学本科教学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以山东理工大学的行政法学本科教学为例,经过剖析本科行政法学教学与司法考试的关系,明白行政法学教学变革的方向,完成两者的衔接。

一、行政法学本科教学与司法考试的契合

(一)基本目的分歧

教育部启动了“杰出法律人才培育方案”。法学界分歧以为杰出法律人才指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1]。高校法学专业在杰出法律人才培育这个大背景下,法学本科教育主要以顺应法律实务工作为主,着重培育可以胜任司法机关或其他国度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实务工作的法律人才。作为法学专业中心课程之一,行政法学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育有理论根底、会理论操作、思想缜密、能满足行政执法理论、司法理论不同需求的宽口径人才。

司法考试是沟通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桥梁,其目的是选拔经过法学教育的学生进入法律职业,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的目的都是保证我国法律职业从业者有足够才能胜任理论需求。从这一意义上说,两者的最终目的是分歧的。

(二)内容根本分歧

依据《国度司法考试大纲》,行政法局部由二十一章组成,这二十一章依据内容的不同可归结为四局部。第一局部:行政法概述;第二局部:行政组织与公务员;第三局部:行政行为,包括笼统行政行为和行政答应、行政处分、行政强迫、行政程序与政府信息公开;第四局部:行政救济,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度赔偿。

在山东理工大学行政法学教学中,行政法学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以下版块:

第一编绪论,包括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的法源、行政法根本准绳、行政法学的开展及学科体系等;

第二编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主体的概念、行政机关、公务员制度、行政相对人;

第三编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行为的概念及分类、笼统行政行为、详细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答应、行政奖励、行政给付、行政处分、行政强迫、行政征收等)、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程序;

第四编行政救济,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

从内容上看,山东理工大学行政法学的教学内容和司法考试的考试内容根本分歧,章节次第根本相同,这阐明两者之间不存在基本矛盾。

二、行政法学教学与司法考试的不同

(一)两者的直接目的不同

行政法学作为一门法学根底学科,根据山东理工大学的培育目的定位,其根本教学目的是经过讲授行政法的根本理论、根本制度,使学生理解和控制行政法的根本学问及理论,熟习有关法律、法规,初步具备运用行政法理论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教学目的侧重给学生搭建了解行政法的框架,强调学生对学问体系的控制。

司法考试作为一职业资历考试,是一种选拔考试,其直接目的是测试考生的职业才能,强调调查考生剖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理论才能。这些常常是行政法学教学不偏重以至疏忽的。

(二)两者的内容存在差异

目的的差别招致行政法学教学内容与司法考试的调查内容存在差别。本科行政法学教学从高校教育目的动身,其内容侧重于学问体系的完好性和理论性。在详细内容的选择上,山东理工大学行政法学为了给学生搭建起了解行政法的框架,在行政法学根本概念、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理论上布置了较多课时,招致后面讲授行政法律标准时由于课时缺乏只能讲框架,不可讲细讲透。

从历年司法考试的试题来看,司法考试突出行政答应、行政处分、行政强迫和行政诉讼四局部内容,偏重调查理论的应用性及对现行法律标准的了解。其中绝大局部考题集中在行政处分、行政答应、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度赔偿范畴。

因而,行政法学的学问内容与司法考试的内容存在一定差异。这是招致一些学生学习完法学本科课程之后,觉得缺乏以应对司法考试,仍然要参与司法考试培训班的重要缘由。

三、行政法学教学与司法考试的衔接

行政法学教学与司法考试固然在目的及内容上存在差别,但两者不应当是对立的。从教学这一角度动身,应当经过教学变革,促使行政法学本科教学与司法考试更好地衔接。

(一)以司法考试为导向,恰当调整行政法学教学内容

在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只要64学时,要想在64课时内将行政法学包含的内容全面、细致地引见给学生,不实在际,也没有必要。因而,教员必需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如前所述,法学本科教学与司法考试在基本目的上是分歧的,那么,法学本科教学就不能忽视司法考试的请求和范围,而应当分离司法考试,恰当调整教学内容。

1.增强对行政法律标准的解说。法学本科教育固然只是法学根底教育,不请求学生控制深奥的法学理论,但是教学不能成为简单的法条解释,在课时有限的状况下,应当精心选择出既合适学生根底,又合适学生开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在行政法学教学中,关于纯理论性问题,如行政行为的形式等能够只作简单引见,关于国外相关理论学说能够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学习。总之,行政法学教学应弱化教材中较深的纯理论局部,但要坚持总体理论框架不变。

“行政法学教学由于课时限制,较少触及现行法律标准的详细内容,容易招致学生在学习完相应的课程之后,仍然一头雾水,仍然缺乏剖析、处理法律问题的`才能”[2]。为契合司法考试,在行政法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强对法律标准和法律条文的解说。这需求教员和学生课下都做很多准备,包括准备法条、阅读法条、理解法条的立法背景等。

2.及时补充新内容。我国行政立法进程十分快,每年都会出台相当数量的行政法律标准,这些内容通常会被归入当年司法考试范围中,以至会成为当年考试的重点内容。这就请求行政法本科教学,一定要跟上立法步伐,将这些内容及时补充进来,并做重点解说。如《行政强迫法》是刚刚公布的一部重要法律,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不能及时修正完善,在行政法学教学过程中应当补充进来,这是构建完好行政法框架的需求,也是司法考试的需求。

需求留意的是,行政法学教学以司法考试为导向,并不是说行政法学教学完整以司法考试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毁坏学问构造的稳定性及学问点之间的逻辑性,行政法教学不应该完整服从于考试请求”[3],不能让司法考试冲击正常的行政法学教学次序,否则,行政法学课堂则与应试性的司法考试培训班无异。

(二)变革行政法学教学办法,加强司法考试的顺应性

传统行政法学侧重于“满堂灌”讲授方式,这样的教学办法关于培育学生的法律思想才能、剖析才能十分有限。应当变革行政法学教学办法,架起行政法学教学与司法考试之间沟通的桥梁。

1.强调课下自学。简单的学问性内容尽量布置学生自学,课堂上不再讲授,以此增加课程容量,并省下课时用在行政法律标准的讲授及行政法学问的综合练习上。

2.突出案例剖析。教学中贯串大量各行政管理范畴的法律法规,援用大量案例停止剖析,以此加深学生对行政法理论的了解。在案例剖析时,以小组方式带动学生讨论、争辩,促使学生改动被动承受、懒于考虑的学习状态,转变为积极发现问题、深化剖析问题的主动学习状态。案例讨论能够让学生做书面案例剖析报告,进步学生的法律思想逻辑和法律书面表达才能,顺应司法考试及法律职业理论。

3.变革理论环节教学。山东理工大学法学专业的理论教学主要是经过模仿法庭及教学实习停止的,目的是让学生熟习处理案例的过程,进步理论运用才能。针对学生简直都生活在学校比拟封锁的环境中,没有接触到社会理想,行政法学教学过程中还能够分离课程内容,设计标题组织学生停止社会调查,以求在理解社会的同时,深化了解学科内容。

以上教学办法的变革既不降低学生的理论素养,又进步学生的理论剖析才能和独立处理问题的才能,既契合山东理工大学肯定的“学问、素质、才能”三位一体的教育培育目的,又契合司法考试的需求。

(三)参照司法考试,变革行政法学考试内容及方式

作为课程结业考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考试内容要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考题是为了测试学生能否控制法学根本学问。为了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考题内容与课堂讲授的内容严密相关。这样招致的问题是本科考试内容与司法考试没有必然联络,可以在学科考试中获得好成果的,一定可以在司法考试中获得好成果。很多学生为了集中精神应对司法考试而不愿意上课,课堂缺勤率不高。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考试内容及方式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内容及方式。为了统筹行政法学教学目的和学生司法考试目的,应当对考试方式停止调整,以此吸收学生到课堂听课。

篇6:法学行政论文

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2】行政复议基本制度

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1)一级复议制度:(2)书面复议制度:(3)依法复(6)法律解释(7)行政规章(8)国际条约和协定

议不调解制度(4)复议不停止执行制度:(5)被申请成文法的冲突与适用:(1)上位法优于下位法。(2)特别法优于一般法。(3)新法优于旧法。(4)法不溯及既往。

不成文法源

1、行政惯例

2、典型案例

3、法理与行政法的一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行政法的实体性基本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3)越权无效原则(4)信赖保护原则(5)比例原则 【2】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则:(1)正当法律程序原则(2)行政公开原则(3)行政公正原则(4)行政公平原则

6、行政立法

【1】涵义:是行政主体根据法定权限并按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抽象行政行为。

7、行政许可

【1】概念: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决定是否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

【2】行政许可的表现形式:(1)许可证、执照或者其他许可证书;(2)资格证、资质证或者其他合格证书;(3)行政机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证明文件;(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许可证件。

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

【1】行政处罚:是指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依法应当给予处罚的行政相对人所实施的法律制裁行为。

刑罚处罚: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所实施的一种最严厉的制裁手段。

区别:权利性质、适应的违法行为、惩罚程度及适应程序、制裁机关不同、处罚形式不同 【2】行政处罚的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基本原则):主体法定、权限法定、程序法定(2)公正、公开原则:公正—以事实为根据、过罚相当、不滥用行政裁量权 ;公开—依据公开、程序公开、让相对人了解(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4)处罚救济原则:相对人享有陈述、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权;提出赔偿要求(5)处罚不相替代原则: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三者不可替代(6)一事不再罚原则

11、行政复议: 【1】涵义: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

人承担举证责任的制度 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对受害人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行政赔偿:是行政侵权的直接法律后果,即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行政职权,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而依法必须承担的赔偿责任。

【3】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础:

1、主权在民学说

2、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思想

3、法律拟制说

4、公共负担平等学说

5、国家危险责任说

6、社会保险说 【4】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即国家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才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包括主体要件、行为要件、损害结果要件、法律要件

【5】法律规定的应予行政赔偿的情形 : 一类是侵犯人身权:(1)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2)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3)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4)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5)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另一类是侵犯财产权:(1)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今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2)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3)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4)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12、行政诉讼;

【1】涵义: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诉诸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对该行政争议进行受理、审理、裁判以及执行裁判等司法活动的总和。

【2】管辖:行政诉讼的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

级别管辖:是指按照法院的组织系统来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地域管辖又称区域管辖:是指同级法院之间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避免管辖冲突规则:

移送管辖:是指某个人民法院把已经受理的行政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指定管辖:是指由于特殊原因,或两个人民法院对同一案件的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上级人民法院以裁定方式,决定案件由哪个人民法院管辖的制度。

移转管辖:是指经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同意,对第一审行政案件的管辖权,由下级人民法院移转给上级人民法院,或者由上级上民法院移转给下级人民法院。

【3】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参加行政诉讼的当事人以及与当事人诉讼地位相似的人。它包括当事人和具有类似诉讼地位的诉讼代理人。参加人与参与人区别:

参加人的范围是:原告、被告、第三人和诉讼代理人。参与人范围更宽,包括参加人和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勘验人等。

3、行政法律关系:

【1】涵义:是指行政法规范在对行政权力行使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之后形成的一种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指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又可简称为行政法主体,是指行政权利的享受者和行政义务的承担者。(2)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指行政法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亦即联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媒介。(3)行政法律关系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主体:行政法律关系内容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4】行政法律关系特征:

(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特征:(1)主体的恒定性与不可转化性(2)主体资格的受限制性(3)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性

(二)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特征:(1)内容的法定性与不可分割性(2)内容处分的有限性(3)纠纷处理的特殊性

4、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活动,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的社会组织。

行政相对人:指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关系中处于被管理一方的当事人,也就是说是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一方当事人。

案例:1.地方政府规章能否设立停业整顿的行政处罚?答:在本案中,A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法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其越权设定停业整顿的行政处罚行为,违反了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属于越权行为。

2.A市交通运输管理处的行政处罚行为是否属于滥用职权的行为?答:在本案中,A市交通运输管理处的行政处罚行为不属于滥用职权的行为。

3.兽医站的行政处罚是否违法?为什么?答:畜牧兽医站的行政处罚行为违法。因为,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个体户陈玉柱适用当场处罚执行的程序违法。当场处罚并执行只能适用于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己以下的罚款,而对陈玉柱的处罚数额超过此限,并且不具备特殊情况的要求,不能适用简易程序。

1.此时,环保局就原处罚决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是否受理?为什么?[答案]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因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拒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如果环保局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李某等人对环保局提起诉讼,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受理?为什么?[答案]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因为当事人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而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情况,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3.如果造纸厂履行了原处罚决定,环保局是否可以对造纸厂的同一行为再作出吊销排污许可证的处罚决定?为什么? [答案]环保局可以再作出吊销造纸厂排污许可证的决定。因为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环保局在根据实际情况认为有必要的话,完全可以对造纸厂的同一行为再作出吊销排污许可证的处罚。1.市政府的通告属于何种类型的行政行为?理由是什么?[答案]市政府的通告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基于法律、法规的授权,针对相对特定的人或事所作出的具体处理决定,并对其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本案中市政府发布关于确认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的通告,明确确定只给甲发放定点标志牌,而该市原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这就意味着该通告是针对定点屠宰这一特定的事和甲、乙、丙、丁这一特定的“人”作出的,实质上剥夺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屠宰资格,侵害了乙、丙、丁的公平竞争权,属于典型的具体行政行为。

2.谁是此案的被告?理由何在?

篇7:行政法学

答:中国宪法改革可能涉及到的人权问题:

一是隐私权。该权被民法保护在我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该权的本质不仅表现为利益性和意志性,还表现为一种对公共权力的态度。

二是知情权。在某些私领域内对特定情况和信息的知悉,如消费者对商品情况的知悉,婚前当事人对他方健康情况的知悉等,尚不是人权意义上的知情权。

三是财产权。人类选择行为有三大动力系统:出于一种高尚,处于一种命令系统中,自主进行利益追逐与交换;其第三系统最能保持长久与有效。

四是生存权。五是发展权。发展权是我国政府近几年在人权国际斗争中高扬的旗帜之一。

六是环境权。七是迁徙自由。

八是平等权。平等权的本质是要求消除人的身份在法律上的差异。

九是正当程序。正当程序包括善良关注、同等对待、程序公正、程序公开、无罪推定、不溯既往、罪刑法定、非经法律不受强制、公权力过错赔偿等程序性原则及制度,因其理念是对人的尊严与自由的尊重,故亦将其归为基本人权。

十是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

人权和宪法修改的几大主题

1.人权与政权2.人权主体3.人权内容4.人权标准5.人权的法律保护6.人权的国际保护

2.请结合中国行政法治的现实,谈谈你对WTO规则对中国行政法改革的影响。

答:WTO的一整套规则和原则体系体现了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其最终目的是要求各国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减少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入世”将促使我国经济步入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的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政府的管理模式。这客观上要求政府及时改革不适应国际规则的管理制度和行为方式,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行机制和国际惯例对接的管理模式,并进一步改善政府与市场和企业的关系,规范政府管理行为,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以顺应“入世”后的环境置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努力获取“入世”的正效应。入世后,政府管理方式将发生如下改变:

1、规则导向型取代权力导向型:WTO规则对成员方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对成员方的政府行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温和、服务型权力作用方式取代强制、命令型权力作用方式

3、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4、推动机构改革;

5、推动了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3.为什么说中国法院和法官不独立是个政治问题?

答:中国法院和法官不独立是个政治问题,表现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在整体的制度上,中国的司法审查缺乏司法诉讼形态;

二、中国法官的产生和职位不独立,法院的园长主要是由组织部和党委决定,法官的身份不独立,不是常任、终身制,法官可以任意调用;

三、中国法院的财政不独立,是由政府来管,法院怎么来监督政府呢?来合理合法地判案呢?

总之,中国的法官没有稳定的专业性,法官的待遇太低,很难有自信心和司法职业荣誉感,制度不让法官体面,法官必然会给制度抹黑,中国的司法审查改革是一场政治改革。

4.广义的司法审查指什么?

答:司法审查一般是指法院(宪法法院、行政法院、普通法院)对立法和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包含合宪性)审查。

5.为何说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认为支持政府管制的基本假设是不成立的?

答:公民因违法管制而受到的损害可以通过司法审查获得救济。这一观点是以下列三个假设为前提的:

1、司法是公正的,行政官员尊重司法判决;信息是完备的和对称的,即法官能明察秋毫;诉讼是不计较成本的。

2、然而在中国这种自上而下的公共选择机制下,行政凌驾于司法之上,党政部门掌握着法院的人、财、物等主要资源,司法审查不具备公正独立的诉讼形态。

3、司法往往成了实施行政管制的“合法工具”,使人们丧失了对法治和司法的信任。

6.比较分析行政立法中的公共利益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答:在立法领域,存在两种对立的基础理论:一是作为规范理论的公共利益理论,一是作为时政理论的公共选择理论。前者的基础观点是法律应当反映“公益”,代表全体人民,或者“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具体到行政立法领域,官员被假设成为了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和行政效率而行使立法权的利他主义者。立法也可能“从维护人民意志与利益的神圣权利,变为侵犯人民权益的手段;从表达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标准,变为立法者专横统治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立法权异化了。但是,人民可以通过选举、舆论监督和司法审查等民主制度纠正这种异化。这种理论以政治领域和经济市场的严格界分为前提,根植于方法上的有机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假设。公共选择理论拒绝接受这些简单化的、“优质化”观点。

7.请论述行政法治应当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

答:行政法治应当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所有行使权力的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

2、合理性原则:要求在法律的范围内,考虑相关的因素,公平合理地做出决定;

3、正当程序原则,正当程序的基本要求是行政行为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其标志是存在一个“阳光政府”;

4、比例原则:要求行政当局在运用自有裁量权时,应当在其所追求的目的及与其相左的个人权利、自由和利益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

5、人权保障原则:政府必须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不能剥夺或不合理限制基本人权,政府必须对自身的违法行为而导致的侵害负担公平的法律责任,包括国家赔偿责任,人权保障原则同时也是法治行政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

8.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是如何表述的?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部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9.简述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平衡理论所具有的学术意义和制度意义。

答: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平衡理论所具有的学术意义和制度意义:

1、率先将经典宪政主义的平衡思想导入行政法领域,为行政法面临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应诉何种价值导向和制度安排建立了一套规范理论;

2、提出理论基础研究的核心地位,建立了理解现代行政法理论基础和一般行政法现象的三个理想类型: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

3、倡导以“行政权-公民权”的关系为行政法研究的核心问题,从平衡的视角更新了传统行政法学的概念框架和学科体系,从而为使行政法学最终摆脱边缘的地位而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提供了新的知识增量;

4、在英美传统控权模式和苏联管理模式两难相持的情境下,平衡理论的出现为转型发展时期中国行政法的移植和制度创新奠定了广为认同的合法性基础。

10.请以列举的方式呈现行政法规范主义模式与功能主义模式的差异性。

答:行政法规范主义模式是一种法律模式,可以比喻成“红灯理论”,它是控制政府权力的法,具有权利、自由、正义、安全的价值,其性质和地位是司法模式,国家类型属于最低限度的国家,思想基础是自由主义、保护主义、普通法传统、经典宪政主义,它的知识类型是进化论理性主义,官僚行为动机与人性假设为怀疑。制度模式为法治模式,思想代表为戴西、韦德、戴维斯、哈耶克、德沃金等。

功能主义模式是政府模式,比喻成绿灯理论。它是有关行政的法,决定行政机关的组织、权力和职责,其行政法的价值为行政秩序、行政效率、公共利益、公共服务,其性质和地位属于公法模式思想基础是国家干预主义、社会时政主义、社会进化论、实用主义哲学、行政官僚制理论,知识类型为建构论唯理主义,官僚行为动机与人性假设为信任,制度模式为政府模式,思想代表为狄骥、拉斯基、罗布逊、詹宁斯等。

11。如何定义“宪法”?

答:宪法是规定一国基本人权和权力分配结构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

12.宪法区别与其他法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宪法区别与其他法律的主要特征是:

1、它规定国体、政体、国家机构的权力分配、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国家的根本问题;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并从宪法派生出来;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必须经过严格的特殊程序,如全民公决、多重的投票、绝对多数票等。

13.法治政府的内涵及其制度基础有哪些?

答:法治政府是指一个具有合法性基础,建立在良法的基础上,遵守正当程序,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并对其行为承担公平法律责任的政府。法治政府的制度基础是:

1、行政权具有合法性基础;

2、依法行政与“良法之治”;

3、程序正义,诚实信用原则和对信赖利益的保护;

4、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行使;

5、基本人权保障与责任政府;存在独立和公正的司法审查制度。

14.简答:请结合中国宪政历史,简述中国与西方走向法治的四大差别。

答:中国与西方走向法治的四大差别:

1、中国法治建设自戊戌变法到现在主要是从上到下的改革,是政府推动型的;而西方主要是从下到上,是民间推动型的。

2、中国的法治改革都是既得利益者的运动,既得利益者既是改革的动力优势阻力。

3、中国100多年的改革是革命、对抗,强调一个中心;西方的法治强调对话、合作。

4、中国的法治是运动的,西方则强调稳定的过程,强调积累。

15.简述英美行政法系的基本特质。

答:英美行政法系以英国、美国为代表,包括50来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形成的行政法体系。

1、它是“私法模式”的行政法;

2、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行政纠纷服从于普通法院的管辖;

3、把行政法主要视作控制行政权力,保护公民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制度,行政法主要是“控权法”而非“管理法”;

4、特别注重行政程序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

5、建立了两类特殊的机构:英国的行政裁判所和美国的独立管制机构;

篇8:法学行政论文

关键词:行政法学,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案例教学

《行政法学》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构成之一, 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内容广泛, 而课堂讲授不可能涉及所有内容, 许多学生反映学习过程中茫然不知所措, 学完之后对这门学科只有一个不完整的印象, 运用能力也比较欠缺, 因此, 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对该门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安排进行优化, 才符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行政法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安排的现状

(一) 《行政法学》课程体系安排的两种模式。

在《行政法学》课程体系安排上, 目前教学中有两种模式:一是全覆盖式, 重基础, 把行政法学中的基础知识全面地作介绍, 目前大部分教材采用这种模式;二是以司法考试 (以下简称“司考”) 为导向, 紧密结合司考的考纲来安排行政法的知识点, 更重视重点知识点的精细化讲授。自2013年应届生可以报考司考以后, 笔者曾继续推行第一种教学模式, 在学生的评教中被评价为“课程安排不合理, 没有把握重点”, 随后推行第二种教学模式, 在学生的评教中则没有太大的异议。可见, 学生对行政法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学生希望老师按照后一种模式来按排课堂教学, 也就是结合司考来安排课程体系。

(二) 《行政法学》部分课程内容安排不充分。

1.《行政法学》课程有些内容难以理解, 但教科书一般不加以详细解释.

这些内容需要老师进一步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加以阐述, 比如关于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的设定问题, 教科书只做一般性的含义阐释, 学生难以理解, 必须要结合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学生才能理解清楚。行政处罚的设定可以通过分析《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来详细讲述这一个由卫计委制定的部委规章设定行政处罚的问题:一是如何理解“设定”, 《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法的依据, 这就是一种创设, 而且对比一下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是对上位法《职业病防治法》的执行, 这就更深入理解了“创设”的含义;二是理解设定的权限, 不同层次的法律依据可以设定不同类型的处罚方式, 《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处罚方式只有警告和罚款, 符合《行政处罚法》中行政规章的设定权限要求。此外, 还需要举一个对比性的例子, 《博物馆条例》是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 其第四十一条设定了“撤销登记”的处罚方式, 也就是一种资格罚, 符合《行政处罚法》中行政法规设定行政处罚的权限要求。通过这些具体规定作为例子, 进行对比分析和详细讲解, 学生的理解深刻多了。而且可以触类旁通, 以此为基础, 对行政强制、行政许可的设定问题, 理解也就简单对了。

2.《行政法学》课程有些内容充满了不确定性, 教科书通常只是讲解了基本情况, 不涉及一些具体部门行政法的问题。

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了一个大概的知识, 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具体部门行政法中还有特殊的要求, 要有进一步查阅法律条文的意识。比如《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了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之一, 即“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罚款”, 此处的“五十元”就具有不确定性, 并不适用于所有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 如道路交通违章的处罚适用简易程序的数额是200元。对于道路交通违章的处罚,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予以警告、二百元以下罚款, 交通警察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并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遵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规则, 授课中必须补充一两个部门行政法的具体规定, 才能解决一般的教课书只涉及《行政处罚法》一般性规定所造成的不确定性。

3.《行政法学》课程有些内容具有不统一性, 教科书通常只是分散进行讲解, 缺乏归纳与综合, 学生学习起来觉得行政法的各个内容之间相互矛盾。

老师在授课时需要总结这些矛盾之处, 挑选出来, 尽量予以解释, 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法律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行政法中时效的法律适用规则通常是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如《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表明, 如果其他特殊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同于《行政许可法》的时效规定, 则适用该部门行政法, 遵循的是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但是在《行政复议法》中却适用不同的规则, 依据第九条和第三十一条的规定, 在行政复议中, 时效问题的法律适用并不一律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规则来处理, 而是从保护相对人权利的角度来选择适用《行政复议法》或者其他的部门行政法。再比如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 包括行政处罚在内的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是原则, 停止执行是例外,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再次重申了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 而且2014年修订时依然是这样规定, 但是2011年制定的《行政强制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表明, 当事人提起了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行政机关无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也就是一旦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将导致了行政行为的执行停止, 这就破除了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归纳起来, 《行政强制法》与《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等关于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的问题不统一, 如何解释这种不统一才能让学生不迷惑呢?可以有以下几个理由来解释:一是新法优于旧法。《行政强制法》相对《行政处罚法》是新法, 《行政强制法》中关于停止执行的条款可以作为《行政处罚法》中“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的一种援引, 适用《行政强制法》的规定。二是行政法的精神发生了变化。原来更强调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效率, 保障行政权的高效运转, 现在比较重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保护, 在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表示异议之后, 申请法院执行就被停止了。三是结合实务来讲, 司法实践中该问题的处理适用《行政强制法》而不是《行政诉讼法》。通过对知识点的串联讲解, 使学生对行政法之间的冲突有一个清醒认识。

(三) 《行政法学》课程使用的案例教学参考资料具有很大局限性。

行政法的各类法律依据相对来说稳定性较差, 经常修改和变动, 导致一些公开出版发行的案例教程或者购买的教学案例软件无法与时俱进,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直接使用这些教学资料, 则所学知识严重滞后, 如果不使用这些教学资料, 将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在少量借鉴其他人教学资料的同时要大量收集当前一些新的判决来编写教学案例。和其他的部门法, 如刑法、民法相比, 《行政法学》课程的教学老师收集案例的工作量非常大, 但是学生依然感觉案例教学不充分, 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了解, 不少学生反映学完行政法后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运用还很是欠缺, 希望增加相关案例的讲解和实际演练, 而这些案例通常难以从现有已出版的教学资料中获取, 更多依赖授课老师个人不断刷新案例, 这就增加了授课老师案例教学的难度。

二、优化《行政法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安排的建议

针对《行政法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学界的探讨, 提出以下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建议。

(一) 教学体系的安排要重视与司考的衔接。

除了一般性讲授知识点和学科的前沿问题之外, 有学者认为“鉴于地方院校与地方社会的共生关系以及法学专业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因素, 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应当以司法考试为导向, 围绕培养目标和司法考试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提高司考通过率”。从笔者对学生的了解来看, 教学与司考结合较为符合他们的需求。从另一方面来看, 以学生的需求来改革课程教学, 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 不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并针对困惑来安排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和总结, 困惑问题在一般的教科书中并没有作为难点来加以详细解说, 但是确实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需要老师突破教材对讲授内容的一般性安排, 结合教学实践, 把握没有被关注到的难点问题。

(三) 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及参考资料。

行政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变化快, 传统的出版流程往往比较滞后, 因此需要建立网络课程, 以更快捷的方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特别是案例, 学校和学院要鼓励并资助老师建立自己的案例库, 不断收集新的案例, 将法律依据已修改的案例作相关处理或者清除出库, 除了个别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旧案例之外, 保障学生接触到的案例都是与当前同步的案例。实际上, 网络课件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动态调整, 这能针对行政法的特点, 满足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2]王春业.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当以司法考试为导向[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上一篇:搭建微信公众平台下一篇:介休市教育局鹿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