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法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向来处于两难境地,由于各国法学教育体制和法律传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本文基于法学教育模式的法学教育目标进行探讨。关键词:法学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目标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中国法学教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局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法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学教育论文 篇1:

日本法学教育改革及其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启示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学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繁荣之下难掩危机,中国法学教育主要存在着学生实务能力薄弱、就业率低、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有限等问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中国的法学教育只有不断的改革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中日法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渊源,本文主要讲述了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分析其经验和教训,使中国的法学教育从中获得启示,实现法学教育职业化,进而不断的完善中国的法学教育改革。

关键词:日本法学教育 经验 教训 启示

一、繁荣之下难掩危机的中国法学教育

(一)中国法学教育的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学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历程,从培养"刀把子"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口人才",再到当下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看到的是时代的变迁对法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如今法学专业的学校数量与在校生人数大幅增长,据统计,"中国目前有615所高校设立了法学专业,115个法律硕士点,在校本科生45万人;2008年招收法学硕士生13192人,法律硕士(含全日制和在职)8705人,两者合计在校硕士生近6万人;2009年招收法学博士生约1千人,在校法学博士生近3千人。"⑴法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法学教育管理体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无论是对法学教育结构的改革,还是对发挥法学教育整体优势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法学教育师资力量不断加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法学教育大国,规模化的法学教育依然给每一个受众披着"精英"的标签,然而,正如数量并不能代表质量,法学教育自身结构性制度失范问题日益突出,看似一片繁华似锦的中国法学教育,其实面临着危机四伏的局面。

中国法学教育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实务能力薄弱。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律人才必须具有社会适应性,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基本上是教师"主导兼主体",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法学教育长期偏重于基础知识和理论教育,往往脱离了社会现实,对应用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实务能力薄弱、专业技能低,不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缺乏够综合运用法律及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实务问题的人才。

第二,就业率倒数第一。在法学院校大规模扩招之前,法学毕业生有着很好的就业前景,但是随着法学院校的不断扩招,一贯最热门的专业的就业率大大低于人们的预期,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的法学专业就业率已经倒数第一。

第三,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有限。我国虽是法学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法学教育强国,我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法学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整体不高,"据2010年统计,全国高校法学教师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375人,提交国际会议论文509篇,赴境外出席国际会议348人,国外进修学习派出153人,国外受聘讲学派出118人,占全国高校法学教师的比例分别仅为6%、2.2%、1.5%、0.6%和0.5%。"⑵;法学外国留学生比例过低。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缺乏"走出去"与竞争的观念,没有面向国际市场与法律职业化的方向发展,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国际知识的传授,全球化的到来要求我们具有国际化的法律服务,面向的应该是国际市场,而国际化的法律知识、法律交流都是现阶段我国所缺乏的。

不少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危机,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试验,如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案例教学、双语教学等等,但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问题是全局性、体制性、结构性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如果不改变目前野蛮的发展模式,法学教育终会走到崩盘的一天。

(二)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不能闭门造车

中国法学教育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并非出人意料,只要我们认真考察其他国家,特别是日本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便会发现从单纯追求规模数量到注重教育質量,是每一个国家发展法学教育所必经的阶段。

我国的司法考试制度,目的是提升司法工作者、律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以实现司法公正,这一制度在内容设计、具体运作上很大程度的吸收和借鉴了日本的经验,中国法学教育很早就受日本的影响,例如很多中文法学术语词汇就是从日本辗转而来的,中日两国近代法学领域交流密切且频繁,我国法律发展特点与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日本是极其相似的,如都是通过改革现行司法制度和诉讼程序,提高司法民主化程度,在法律职业构成方面努力增加律师人数,改革法官选人途径等,因此日本对我国更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的法学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但既然有日本的成功经验可循,中国在设计法学改革方案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以及吸收日本的教训。

二、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

为了建立与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法曹"队伍,实现司法改革的目标,日本仿效美国的法学院(Law School)制度,开始创设法科大学院。法科大学院的设立是为了解决日本法曹人数不足和司法考试制度的结构性矛盾,为日本培养"职业法律人才"。

(一)日本法学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1.招生的改革

日本"法学部"本科教育的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法科大学院"的招生对象包括非法律专业和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这两种生源的比例大约是3:7,目的在于优化生源结构。在招录的方式上,举办无专业针对性的逻辑、表达能力的测试考试,"法科大学院"采取适应性统一考试和学校选拔考试相结合的方法。适应性统一考试主要考查入学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要目的在于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法科大学院"接受法律训练的素质、能力。学生要进入"法科大学院"学习,还需要参加所报考的"法科大学院"的入学考试,最后,由法科大学院根据两种考试的成绩决定录取人选。

2.课程设置的改革

"法学部"作为本科教学机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基本上与我国法学院相同,但分类更细、涉及面更广、课时更多,前两年基本是通识教育,后两年是专业教育。

日本《法科大学院的設立标准》中对法科大学院的课程设置规定: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法律主干课程(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实务基础学科群课程(与法律实务有直接联系的实践性课程);基础理论法学课程(法理学、法史学);尖端、扩展科目群课程(有关法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其中的法律实务课程是法科大学院课程中最具有特色的,采取小班上课,采用美国法学院苏格拉底式研讨教学法,强调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加强案例教学与诊所教育,20%的教师是"实践导师",拥有法律实务经验的律师、退休法官、检察官参与教学⑶。现行的司法考试也根据法科大学院的课程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增强了司法考试的针对性。

3.学制的改革

大学学习由"法学部"和"法科大学院"共同承担,其中"法学部"属于本科教育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的通识教育;"法科大学院"属于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主要进行法律职业教育,

学生的组成包括"法学部"和非法学部毕业生,法科大学院标准学制为三年,法学部毕业生可为两年,非法学部毕业生不少于"法科大学院"在校生30%。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之后就可以进行司法考试,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要在"司法研修所"⑷学习半年,然后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成绩合格者就可以取得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资格。

(二)日本法学教育改革的效果

日本法学教育改革是随着法科大学院的建立而展开的。2004年4月,包括国立、公立和私立在内的首批68所法科大学院正式在日本设立,2006年3月,首届法科大学院学生 (法学部背景) 毕业,同年11月,参加为期一年的司法研修,2007年12月,司法研修结束,第一批通过法科大学院培养的学生毕业。⑸法科大学院制度 被日本学者称作是"对教育形态的革命性变革"⑹,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衔接层面,根本上划清了新型法学教育机构与传统法学教育机构的界限⑺,单从大学教育改革的层面来看,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日本的法学教育带来了新气象。当然,法科大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还少,还只是刚进入实务界,要将其与旧制度下培养的人才作客观全面的比较还为时尚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制度目标和制度实施现状进行简单比照。

法科大学院开设了大量法律实务基础学科群课程,涉及司法伦理,法律信息调查,法律文书制作以及诉讼实务等⑻,尤其是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课程,注重对判例的讨论以及具体案件的模拟。由于法科大学院鲜明的职业化特点以及学生明确的职业定位,使得教师更加注重教学工作,并积极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实务技能而非研究能力。另外法科大学院也得到了法律实务界的大力支持,司法界人士积极加入到法科大学院的教学团队中,担任专职教师,此外还有律师作为兼职讲师参与教学,使得研究型教师受到了刺激,有利于理论和实务的双向互动。

三、日本法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一)经验

"法科大学院"的设立标志着日本着手进行正式的法律职业教育,"法科大学院"建立以来,形成了"法科大学院--司法考试--实务研修"这样一个有机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法律教育与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而且有效的利用了社会的教育资源。日本现行法律职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法律职业人员选任制度,不仅重视对法律职业的专业理论考核,而且重视对法律职业人员的实务能力训练和培养以及民主化改造。

从日本国家的经验来看,现代法律职业制度的形成取决于三个要素:第一,健全的法学教育制度;第二,法律职业充分的身份保障制度;第三,科学、合理的衔接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司法考试制度。司法考试制度是衔接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之间的桥梁,对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司法考试制度,必须将法学教育、法律职业选任、公正司法、法治国家结合起来。

这种法学教育改革在联系法学教育与"法曹"培养的同时,也在保障"法曹"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了"法曹"人数。

与法科大学院制度改革相适应,日本的司法研修制度也发生了变化,"根据法科大学院的教育内容,以实务研修为核心,不断改进研修内容。此外,今后要根据法科大学院制度的完善情况,随时对新司法考试实施后司法研修中的集中研修(前期)同法科研究生院教育的功能分担问题进行调整。"⑼现在司法研修的时间是一年,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强化法庭能力的培养,增加非诉讼业务能力的训练。

(二)教训

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日本的司法改革过程中,法学教育与法曹培养相脱节,司法考试严格限制人数,导致日本司法人数严重不足,进而导致日本社会司法救济不够,为了通过司法考试,日本也出现了"双学校"的特点,即出现一些专门为参加司法考试的考生服务的补习学校,在这样的制度下,选拔出来更多的是擅长应试而缺乏法律思维与实务能力的学生。

"法科大学院"制度与司法考试制度的衔接不力,司法考试极低的录取率对法科大学院更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法科大学院制度是否成功,就要看立法所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法曹的目标是否实现,在提出的法科大学院的构想中,新司法考试的录取率要达到七到八成,但实际上司法考试的及格率只维持在两至三成,但"地方律师公会甚至是中央法务省大臣认为司法考试录取率人数已经很多,提出应该适当放慢增加人数的速度。"⑽如果不能增加录取人数,录取率势必更低,很多法科大学院很难录取到非法学本科学生。更甚者,有些学校甚至无一人通过的亦有之,法科大学院高昂的学费,加之学生在毕业后又无法通过司法考试,很多学生在工作之后辞职去学习,法科大学院对考生来说就不能满足他们通过司法考试成为法曹的目的,长此以往导致了一些法科大学院无法招到学生,最终为市场所淘汰。对这一现象的出现,一些法科大学院调整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适应司法考试,为了生存,一些教师会被迫确保一定的考试录取率,学生则会为了考试而学习,缺乏法律职业所要求"高度专业法律知识、广泛的教养、国际素养、丰富的人性以及职业伦理的大量法曹"⑾。法科大学院渐渐沦为补习班化的司法考试工具,考试再一次支配了法学教育。

日本的法科大学院制度還处于起步阶段,在与原有的法学教育结构的协调上,在师资、课程、学制等制度建设上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但其职业化的方向是明朗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努力是坚定的,未来如何与司法考试制度有效衔接,将是其未来探索的重点。

四、对于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从中外法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任何脱离法律职业的法学教育都难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我们对传统法律观念解构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当前司法考试制度下法学职业制度的重构,法学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具有健全人格的法律职业者,培育职业法律家群体,促进法治社会的形成,中国法学教育的职业化趋势日益增强,成为法学教育的显著趋势,因此,法学教育的未来发展必须走"法学教育职业化"的道路,让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和市场需求接轨,就中国目前法科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的状况而言,这样的目标设计既能保证事务型人才的质量,又能让另外一些不能进入法律职业的人具备从事其他职业的素质,也能提高法科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成为衔接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的桥梁,要实现法学教育职业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在法学教育培养层次上,我国的法学教育在实施阶段上由法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衔接;在培养目标上由通识、精英、职业教育三元并存,法学本科教育主要是通识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基础,法学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则是精英化、职业化教育,我国的法律研究生又分为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法学硕士以理论研究为主、宽口径、并能适应司法实际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对法律硕士则是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前提下,更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实现法律教育职业化应该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对法律硕士的培养上,必须改变法律硕士现存的大班上课,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对于只大致把握法学知识体系框架的法律硕士学生而言,如何培养出能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具有职业道德和法律思维能力的法学家呢?

因此,在研究生法学教育的层面上,应该根据其培养的不同目标,探讨研究生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关系,对司法考试的方式、内容、科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实现研究生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有效衔接。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引入"法律诊所教育"模式。

"据统计,到2009年10月,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CCCLE)已有成员115个;有76所院校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共有诊所101个,不同院校的法律诊所各具特色,形成了各个专门性法律诊所,全国已有553名法律诊所教师,其中校外教师84名,培养了17063名法律诊所学生,承办法律援助案件3432起,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27248起。"⑿法律诊所对于塑造和提升中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中国法学教育从传统的单纯法学知识与理论的传输模式到更具社会适应性的法律职业教育模式转化提供了一种具体的路径和实施平台。

诊所式教育方法使学生在真实和模拟的法律实践中,根据他们的身份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他们面对的是众多的诊所活动,从法律援助中心到法律援助小组,从法律改革竞赛到复杂的公益诉讼等,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学生的价值取向得以确立,使他们不仅了解法律的运营情况,而且明白法律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和改革,这些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的诊所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法律实践,加强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的关系。法律诊所实践课程可以透过法律实践训练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目前,中国法律诊所教育的案件主要集中在自己没钱打官司的穷人,它有利于培养法律人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绝大多数将来要从事实务的学生来说,多积累一些人生经验后再进入法学院学习,职业化优势更大,我们反对的是以单纯技术主义为导向的法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之外,法学教育还应该担负起培养法律人政治家的责任。

我国的法学教育改革仍然处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我们必须集思广益,选择适宜的路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争取最好的效果,密切关注并及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注释:

⑴王健.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J].法制日报.2009,11,4.

⑵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2010年社科统计年报数据.转中国政法大学校庆论坛论文集.第84页.

⑶丁相顺."JM还是JD?--中、日、美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制度比较[J].法学家.2008年第3期.

⑷司法研修所是最高法院(最高裁判所)的一个下级机构,期培训对象包括两部分人员,法律学徒和在职培训的法官,与此相应,研修所分为两个分支,一个为法律学徒分部,一个为法官研修分部.贺卫方.日本司法研修所访问记--兼论我国司法考试及司法研修制度的改造.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ce4f50100h7ga.html.

⑸肖萍.日本设立法科大学院的背景、效果及问题浅析[J].日本学刊.2010年第1期.第133-134页

⑹同注⑶.第134页.

⑺同⑴.第142页.

⑻同注⑴.第135页。

⑼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日本司法改革审议会意见书--支撑21世纪日本的司法制度.2001年6月12日.

⑽ (日)铃木贤.走到十字路口的日本法科大学院制度[J].法学家.2009年第六期.

⑾同⑴

⑿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法律评论[M].法律出版社.第1辑.2010.第372页.

作者简介:赵春艳,性别:女,学校:中国政法大学 ,年级:2011级,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学历:研究生,专业:法律硕士 ,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作者:赵春艳

法学教育论文 篇2:

基于法学教育模式的法学教育目标思考

摘 要:法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向来处于两难境地,由于各国法学教育体制和法律传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本文基于法学教育模式的法学教育目标进行探讨。

关键词:法学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目标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中国法学教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局面。然而,面对这种空前的、盲目的、大规模的发展,法学教育除了有“泡沫成分”的虚假繁荣以外,其中的诸多矛盾也显现出来,尤为突出的是法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法学教育目标的确定。

一、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精英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并不明确, 普通高等学校的法学教育实行的是素质教育, 而非精英教育。

面对法学普法教育的现状, 借鉴西方法学教育之经验实行精英教育是当代法学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所谓法学精英教育, 是指为适应现代法治的要求, 以专业化和职业化为背景, 以培养具有高度卓越的法律素养、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法律职业群体为使命和目标。精英化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这是由法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法律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法律职业承担着维护社会公正正义、捍卫公民权利和防止权力腐败的法治任务。在现代社会, 他们不仅实际操作着法律机器, 而且保障着社会机制的运作, 整个社会的法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他们的工作和努力, 这必然要求法学教育的精英化。法律人才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必须具备高度专业化、职业化和同质化的高素质。

法学精英教育, 本质上是针对法律人才的高质量要求进行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内容包括法律职业者所应当具备的法律信仰、道德、人文精神、专业知识理论、心理素质以及行为方式等。在法学教育近乎“ 泛滥” 的当下, 实现法学教育的精英化:首先, 是法学院系的精英化。为了实现法学精英教育的理想目标, 应当遏制法学院系无限制地盲目扩张。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法学专业的特殊性制订《高等学校法学专业设置标准》, 没有达到标准的高校不得设置法学专业。具体的院校精英化标准包括法学师资、法学图书资料及法学教育设施。其次, 对于现有高校已开设的法学教育, 要按照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法案》和《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教学工作优秀评估法案》规定的各项指标体系和测评标准, 进行严格评估, 对各法学院校进行等级划分。对于核心指标不达标的学校, 实行一票否决。通过评价机制, 把一些师资队伍量少质差、教学条件严重缺乏、课程设置随意、教学管理失范、教育质量低劣的法学院校淘汰出局。限定合格的法学院系在三到五年内建设晋级到优秀级别, 对到期不能实现的, 采取限制其所发文凭的法律效力、不允许该校的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 甚至撤消该法学院(系) 等强制性措施。

二、法学教育的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

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纷繁的法律事务和复杂的法律关系往往需要包括法学在内的两个以上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单一的法律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如果攻读法律的学生不精通一般政治学理论、不洞察政府的结构及作用, 那么他就难以领会和处理好行政法律事务方面的问题;如果他不了解本国历史, 就难以准确预测法制化的规律和进程, 从而就限制了它对法律问题的价值判断。如果他没有接受较为系统的经济学训练, 就抓不住经济生活中法律问题的核心和性质, 难以准确应用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等法律去解决实际的利益和纠纷。”因此, 法律职业教育要求面向全社会和各行业培养大批既具有法律专业知识, 又具有本行业专业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将打破长期以来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对立的僵局, 为法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注入新的活力。在法学职业教育的导向下, 构建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是我国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的必然选择。

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 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比如英国和欧陆的LLB 模式、北美的JD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的双学士模式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专才教育” 模式的课程比较单一,法学专业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这样的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适应各类工作岗位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是极其不利的, “ 通才教育” 模式的课程设置比较宽泛, 缺乏针对性, 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明确指向。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要解决好通选课和专业课的比例问题, 同时兼顾专业课中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问题。专业基础课的充实到位, 对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至关重要, 而选修课的多少对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大有裨益。在教育部所定的14 门法学核心主干课程教学外,增加通选课的比例。比如, 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社会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逻辑学等作为必修课或限制性选修课;应用文写作、美学基础、音乐、美术、心理学等作为选修课程。复合型法律人才只有具备社会、经济、哲学、历史、心理、艺术、文学等丰厚知识储备, 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法律实务, 才能成为合格的法律精英。与此同时, 注重实践教学课程, 扭转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状况。法律本质上是实践之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是将纸上谈兵变成实战能力的必经之路, 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此外, 法律职业者的职业伦理和道德水准也是在法律实践中经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的, “ 司法伦理一定是训练出来的, 这种训练是在无数次的义务冲突中完成的。”因此, 我们要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 完善模拟法庭审判、大力开展案例教学、引入法律诊所教学等模式, 充分重视法学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发挥实践教学应有的作用。

三、结语

中国法学教育既要考虑本国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国际环境,应当实行“素质教育为基础和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目标。同时,合理、科学、实用的法学教学方法的采取,包括法律职业教学方式的借鉴,有关教学计划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培训等,将是实现法学本科教学目标的必须。

参考文献:

[1]郭德香.论国际先进法学教育模式对我国改革之借鉴[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2).

[2]赵新颖.法学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选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7).

作者:梁碧霞

法学教育论文 篇3:

新形势网络环境下基于法学教育模式的法学教育目标思考

引言:在当代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一个法治化的国家来说,法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使得法治建设能够达到更加高效稳定的发展,那么就需要采用比较好的法学教育模式培养出一批人才。在法治建设的初期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的大,在那个时候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采用了多层次的通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对于现阶段而言如果一如往前那么将对现如今法治人员的就业带来很大的困难,应该逐步的进行改革使得法学教育和相关的职业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对于法学教育的改革应该首先明确法学教育的目标,使得法学教育教学方式能够和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相挂钩。在这种形势下基于法学教育模式的法学教育目标进行思考,对法学教育的改革将提供很大的帮助。

在网络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法制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最初法治建设阶段为了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采用了多层次的通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广泛推广为法治人才的诞生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这种是模式时应当时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需要的。然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固有的教学模式显得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极不利。已有的法学教育模式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了,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符合当代的需要。

一、法学教育现阶段面临的困境

尽管现阶段在众多人看来我国的法学教育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从内在来说现如今法学教育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如今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了,以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员渐渐的在现在的法律行业淡去。虽然教育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但是与之伴随的是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和教学方式的逐渐脱轨。现如今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或者是从事于和自己本专业挂钩不大的行业。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缺乏明确的定位也没有目标进行指引,更有一些学校为了增加学生数量而盲目的增设法学专业。而对于这些学校在对法学进行教学时根本就没有专业的讲师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即使是有讲解的内容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法学教育呈现出一种资源浪费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但是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却没有太显著的成效。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对于一些本该和法学专业不靠边的院校甚至一些私人机构也纷纷开设法学专业,一时间各个地方法学教育规模迅速的庞大起来。但是对于这些机构和院校的资源配置根本就没有保障,教学质量更是无法去保证。总体而言现阶段法学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教学质量逐渐下降,就业比较的困难。

二、法学教育的未来展望

(一)法学教育具有双面性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法学教育具有着两面性,一方面它反映了法学教育所具有的学术上的研究性,另一方面它又指明了法学教育具有着对职业技能的培训性。在这两种特性的存在下,就造成了法学教育已经不单单只是一种学习知识的一门学科,他同时具有着理论性到实践性。如果从法学从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来分析的话,它又可以表现在人文学科的理论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个层面。如果从目的加以论述的话,那么它将培养分为对学者型和实践型两种。他所具有的这种双面性,使得在对法学教育进行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随着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以及经济的飞速的发展,对于法学方面人才的需求已经有了更多的要求。高等教育所培训出来的人才应该可以适应这个市场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法学教育目标的明确定位

教育的目标应该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逐步的发展变化,而不应该固步自封一成不变。法学教育的目标应该顺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法学教育模式下所产生的人才,应该可以满足社会市场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也就是说法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此外法学教育应该包含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将这几点进行很好地结合使之更加的符合各方面的要。

三、法学教育目标实现的对策举措

(一)使法学教育方式更加完善

在对课堂教育方式进行改变时,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课堂探讨相联系。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最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进行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大家对有关法学的一些专业知识进行了解。但是对于初次接受法学的同学来说,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时很难达到同学深刻理解的目的的。要想使得同学能够真正的对理论知识理解,还需要适当的是同学和老师进行探讨。通过这种方式的探讨可以使得同学增加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不懂得地方通过探讨可以整明白并能够熟记于心。通过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内容。在课堂外可以多为同学创造一些在法庭进行观摩或者组织模拟法庭的机会,使得大家可以切身的融入到其中。通过对专业人员的学习和自己的亲身感悟,可以达到更好学习和理解的目的。

(二)法学专业课程进行优化

对于我国的法律教育模式还比较的呆板,不能够在教学中使学生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可以参考下美国的教学,借鉴下他们的顶点课程。这一课程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美国法学本科的教学课程。这一课程正像他的名字一样,属于本科法学课程系列中的终点课程,它能够充分的考察和提高一个学生的能力。这种课程因为在教学过程中的效果明显,而被各个国家引进学习用于教学中。顶点课程被用于高校高等教育法学改革之中,具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构建科学测评体系

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督促作用,构建一套完整合理的科学测评体系是相当的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一套测评体系制定出比较完善的考试题型,可以评估教学完成情况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宪法学的考试命题需要很高的要求,命题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对当前的命题放向能够很好地把握。一套比较好的考题,既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结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现阶段对法学人才的需求标准产生了变更。传统的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于社会的需要,现阶段法学教育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专业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型法学人才。本文法学教育现阶段面临的困境出发加以论述,提出对法学教育的未来展望提出法学教育具有双面性、目标进行明确定位。并以此从使法学教育方式更加完善、法学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构建科学测评体系,这几个方面提出为实现法学教育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郝川,马涛.基于法学教育模式的法学教育目标思考[J].理论月刊,2011,06:132-134.

[2]赵新颖.法学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选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7:93-94.

[3]冀祥德.论法学教育中国模式的初步形成[J].法学论坛,2011,05:75-83.

)

作者:黄炜

上一篇:美学研究论文下一篇:物态变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