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作文教案

2024-04-19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作文教案(共14篇)

篇1: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作文教案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用细节写活人物

一、文本阅读P108页,谈谈对细节的认识。

1、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自然景物等的最小组成单位。

2、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心理、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细微的描写。

细节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安排线索、推动故事发展、渲染环境等。

二、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真”和“细”联系课文(《金岳霖先生》和《亡人逸事》)1.“真” —— 细节的生命。细节真实地再现生活,文章才能生动逼真。

例1:我看见妈妈下班回来,说着:“好累啊,还要做饭。”刚刚喊累躺在沙发上的爸爸马上鲤鱼打挺般跳起来,说:“我去做。”妈妈面带笑意随爸爸进了厨房,一会儿便听到妈妈温柔的呵斥:“你出去,你出去,在这里帮倒忙。”——2009年福建考生《这也是一种幸福》

2、“细”①对细节进行分解——准确用词,力求字句传神

例2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欧也妮·葛朗台》节选)

提问:这一小段描写文字,你认为有何妙处?据注解,我们知道“老头儿”究竟有多老? 明确:学生会抓住一纵、一扑,从而告诉老师,老头儿身手敏捷、迅猛。老师接过话题,问,据注解,“老头儿”究竟有多老?说原来老头儿在非常之境变成了非常之人,这都是金钱赋予他神奇的力量,把他变成了超人。作者为了描摹其非常之举,对他攫取金子的举动进行了动作分解(板书),先是分解出“一纵”这个动作,我们看到老头儿积蓄起了平生所有力气,然后分解出“一扑”这个动作,为了具体描摹这“一扑”这个动作,作者进行了放大,说他如同老虎扑向熟睡的婴儿一般。极为准确传神的勾勒出了一位见钱眼开,对金钱贪婪成癖的守财奴形象。

例3在昏黄的灯光下,父亲仿佛是一尊未完成的泥塑,头发和眉毛上的土被雪润得湿湿的,过去曾湛蓝的中山服,现在已经褪色得不成样子了,而且被里面的棉袄撑得鼓鼓的,雪在鞋的边沿上开始消融,连同泥土一块渗到地上,留下两个鞋底形状的泥圈儿。(《冬季里的父亲》节选)

提问:这段话写父亲雪夜回家时的外貌,是一个精妙的细节描写,(选一学生进行朗读)请其他同学分析其精妙在何处?

明确:为了描摹父亲雪夜回家时的外貌,作者先将其整体描摹成一尊未完成的泥塑。然后,抓住这尊泥塑上的几处细节进行分解:分解出了父亲那被雪润湿的头发和眉毛;分解出了被棉袄撑得鼓鼓的已经严重褪色的中山服;以及分解出了沾满积雪的鞋子。更妙的是:还进一步分解到了父亲鞋子“边沿上”开始融化的雪,地上印下“两个鞋底形状的泥圈儿”,描写一下子深了一层,呈现出强烈的现场感,准确传神地表现了父亲雪夜晚归的艰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结1:由此看来,为了准确传神地描写人物,我们可以运用白描的手法对表现人物的细节进行分解,如果细节是一个静态的画面,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点进行简笔描摹;如果细节是一个动作过程,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一连串细微动作,运用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句子,最为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来传达人物的精神风貌。(齐读慢慢感悟)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告诫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他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练笔一:运用细节分解的方法对下面场景中的人物进行细节描写。

场景中的人物:得知试卷分数的我(用分解的方法写出得知分数后,我的一连串动作;或者分解出我得知分数后的若干表情)

要求:100字以内,时间4分钟。分成两组,相互品评。范文展示一

就在那时,祈祷好像都无济于事了,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席卷而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终于,试卷静静地反躺到我的课桌上了。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7”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78,可怜的“7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②对细节进行放大——运用修辞手法,让细节更富美感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一首简单而又美丽的小诗,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其他听诗的同学感受诗人是怎样描摹女郎的娇羞之态的? 沙扬娜拉

——致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明确:诗的开始,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将少女“温柔低头”的这一动作进行放大,将其比喻成“不胜凉风吹拂而左右摇摆的水莲花”,让读者读来不知是写人?还是写花?抑或花就是人,人就是花?虽已分不清,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象吸进了水莲花的香气一样。临别时美貌女子的娇羞神态,特别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让人醉在心里,也碎在心里。下面我们来看宝黛初次相会之时,宝玉眼中描绘黛玉的两句话。

例5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提问:无疑,林黛玉是一位绝艳的美女,是《红楼中》哭得最美的女性,居于“群芳之首”。在这里作者曹雪芹是怎么样描摹黛玉的风流态度的?

明确:抓住了黛玉最典型的两个细节即“闲静之态”和“行动之态”,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放大,将其“闲静之态”放大比喻成照水的姣花,让人见出其沉鱼落雁之美;将其“行动之态”放大比喻成扶风的弱柳,让人见出其娇弱可人之貌。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这样一位超凡脱俗的神仙妹妹。

例6:说完她就笑了,笑得似乎那份甜蜜从心里一直溢了出来,幸福流了满地。——2009年福建考生《这也是一种幸福》。

例7:进门后,看见爸妈正在屋里叹气,那愁苦的脸像树皮一样干枯。——200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能哭是福》

小结2:由此看来,为了准确传神地描写人物,我们还可以通过工笔细描的笔法,对那些被分解出来的最能触动人心的细节进行单独渲染放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最为准确传神的一个句子,最为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来传达人物的精神风貌。练笔二:运用细节放大的方法对下列情形中的人物进行细节描写。

所处情形中的人物:回眸一笑的她(主要运用修辞的方法对她回眸一笑的细节进行放大)

要求:50字以内,时间3分钟。分成两组,相互品评。范文展示二

是谁这么嚣张?仔细一看,一张不算宽大的脸,肉乎乎的,堆满了笑,那笑靥好似盛开在雨后的格桑花;嘴咧开露出不多不少六颗白牙,最中间的那颗还斜倚着身子如同才栽种不久的大蒜,仿佛在和你打着招呼;眉毛和眼睛几乎成了互相平行的两条平滑的曲线,下面的那条线上还隐约闪着光;那弯弯的眼角泛起一道道波纹,好似平静的湖面激起的阵阵涟漪。定睛看去,原来是她呀!

三、小结:细节描写的方法:细心观察生活,在“真”和“细”上下工夫;准确用词,力求字句传神;运用修辞手法,让细节更富有美感。(对细节进行分解、把细处进行放大,如特写和慢镜头)

四、作业:从《老师们》和《同桌的你》这两篇随笔中任选一篇,抓住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和神态等方面的细节,用对人物细节进行分解或放大的方法把人物写活,写出老师或你的同桌的个性特征。800字以上,写在作文本上。

篇2: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作文教案

办公室

前期,局党委组织收看了《简单中的伟大》——“钢城活雷锋”郭明义的先进事迹,现年52岁的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用数据诠释了一名平民党员不平常的境界:在鞍钢工作28年,收入29万元,居住不到40平米房子,却捐献了12万元,帮助了180名特困户;参加无偿献血20年,累计献血6万毫升,是他自身血量的10倍……通过这一系列震撼的数据,透视出主人公顽强的内心坚守和丰富的心路历程,郭明义不只是做好事、做善事,更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其钉子精神、奉献精神、实干精神、敬业精神这四种精神,谱写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华丽乐章。《论语》说“见贤思齐”,作为同样的交通人,我们更应该把灵魂的感动转化为服务全局、务实工作的具体行动。

一、学习钉子精神,进一步提升参谋助手水平

只有初中毕业的郭明义,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以钉子般钻研学风,“啃”下了成人高考全部课程,获得了本科学历,并与外国专家打交道时“偷学”英语,成为矿山的专业英语翻译,同时他持之以恒的爱心奉献,也是钉子般的精神追求,当前我局面临投资规模大、建设工程多、改革任务重、行业管理难、转型要求高、民生企盼新等重重挑战,需要我们学习郭明义的钉子学风,积极探索新时期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新路径。要严格执行定期集中学习制度,着力提高政治素质、文化水平,提升解读政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着力强化办公室人员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效率意识,切实树立起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加强学习交流,发挥思想交流的“换苹果”效应,通过学习交流,促进思维拓展,促进共同进步。要围绕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胸怀发展全局,定期梳理调研课题,牵头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了解基层情况,为交通事业的改革发展想办法、出点子、谋思路,积极发挥能参善谋作用。

二、学习奉献精神,进一步提升服务协调水平

郭明义将奉献的触角根植于基层群众甚至是弱势群体中,正像他自己所说的,看到有人挨冻,上不起学,急需要血液,心里就不好受,吃不好,睡不香,一天到晚总想这个事,然后就会伸出助人之手。交通运输是公共服务事业,局办公室作为局机关的窗口,要学习郭明义奉献为乐的精神,全力为领导、机关和基层做好各项服务工作。重点

做好上下协调,确保政令畅通,对上按程序,对下多关心,为领导出谋划策,为基层解决困难;充分发挥办公室统筹协调的作用,为其他科室开展工作创造好的条件;加强与市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与基层的联系,急基层所急,想基层所想,为基层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局领导的决策更多的反映基层的心声,赢得群众的拥护。要带着感情全力做好领导信箱、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以及来信来访(含96196交通服务热线)工作,着力实现交通为民。

三、学习实干精神,进一步提升督办执行水平

无论领导交给什么任务,郭明义都会欣然领受,永远都是一句“没有问题”!领导说,把重活、难活、急活交给郭明义,很放心。只要应承下来,郭明义拼了命也要把事情做好。我们要学习郭明义的实干精神,提升执行力,该贯彻落实的不打折扣,该办理解决的不说空话,对局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少谈客观原因,多找主观原因,不讲条件,保证按时、保质、高效地完成。同时加强对工作开展过程的跟踪督查,及时掌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服务,及时反映,消除工作阻力,保证落实到位。要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将每周、每月的工作计划加以细化明确,随时掌握每项工作的开展进度,做到心中有数,督促有效。

四、学习敬业精神,进一步提升管理创新水平

郭明义位不高,权不重,所从事的只是普通工作。在这样的微观岗位上,想干出大的业绩很难,马虎一点,对付一下,似乎无关紧要,领导也不会察觉。但郭明义选择了“小事大做”,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相当于他比常人多干了5年,每项工作自我要求近乎苛刻。采场公路员是一个艰苦而危险的工种,在国内矿山企业,就发生过巨大电动轮碾压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他借鉴国内外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主动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郭明义干了15年,始终安全,靠的就是敬业。我们要强化爱岗敬业意识,进一步细化优化办公室内部人员职责分工,不断探索办公室管理创新水平,激发工作效能。切实增强精品意识,对照高标准、严要求,及时从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同时加强制度创新,针对机关工作实际,制定完善《公用车辆管理制度》《会议安排保障制度》《食堂定餐招待制度》《大楼管理制度》《考勤考核制度》《重大事项研究决策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按制度落实,按程序办事,确保办公室服务效

篇3:于细微之处见企业魅力

有些人问我,咱们看这个制冷展,到底看的是什么 ? 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而像制冷展这样的大型盛会,不管是从行业内的角度来看,或者仅仅抱着看热闹的态度在展台间游走,都是能够感受到参展企业实力与发展方向的。在这个总结的时刻,我并不想循规蹈矩地再描述各品牌在此次展会期间发布的新品参数抑或是分析不同品牌的优劣势,我想总结的,是我在此次展会中的所见所闻带给我震动,这些最直观的东西时常让我反思。那就从我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展台开始说起吧。

一个品牌如何布置他的展台、组织什么样的展台活动,其实远非“看得过去”那样简单,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是制冷展,重头戏应该是产品以及这个品牌的实力展现,展台的布置和活动不过是这些重点之外的细枝末节罢了。但我认为其实不然,咱们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要有这样从小事做起的态度,也只有当一个企业有了要将事情做好的觉悟和态度之后,消费者才会有兴趣去深入的了解它,继而选择它的产品。

当然,尽力将展台布置好并不仅仅是用来体现企业的办事态度的,参展商需要靠展台的“门面”来获得参观者的“好感”,自然就要花一番心思对展台进行“打扮”。毕竟,如果有一个看起来“高大上”的脸,自然会给人“白富美”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又何其重要,不管是暖通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抑或只是单纯的参观者,最吸引他们的眼球就是这个重要的“门面”。布置展台和组织活动就是这样一个“打扮”过程。

那么,如果每个展台都有各种各样吸引参观者的小活动、小礼品,如何从中脱颖而出呢?答案当然是创新。企业的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个别产品的创新上,他应该是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的创新。换句话说,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并且会永续创新的企业,在细节之处也应当会做到与众不同。那么,让我们再次回到展台的活动上来,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发展势头越强劲,产品功能越强大的品牌,他们的展台布置就越有特色,展位的功能也齐全。所以当暖通行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强调自己具有创新意识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去判断他们到底是确实将创新落到了实处,还是仅仅是说说而已呢?不妨从这些细节上去看一看,我们应该就会得到答案了。

篇4: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的成败其实就是由点滴细致微小的环节所决定的,它也确实是最能触及学生的敏感神经的因素之一。只有关注好教学细节,在细微之处下功夫,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具魅力。

但就我们目前的整个教学来看,情形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过于注重教学模式框架、轻视教学细节;过于注重外在形式,轻视过程内容的一种现象。课堂改革在不断深入,随之许多老师硬生生地将所学的改革理论付诸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努力模仿教学专家,试图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却不知自己早已深陷教学的模式、板块中无法自拔,甚至导致很多的课堂形式越来越趋于“表演”性质,越来越“无效”。 那么这个时候,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我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很多老师忽视了对教学细节的优化,少了对文本的深层推敲,少了对教学过程的细致琢磨。

课堂教学中缺少对教学细节推敲的现象比比皆是。一老师教一课文时,先让学生浏览了一下文章,然后向学生提问《荷花淀》一共由几个场景构成,在稍作思考后,有不少学生举起了手。我以为学生在浏览之后必定是有精彩回答的,却没想到老师却说:“那么,现在让我来告诉大家吧!”于是乎,拿起教案念起了“夫妻对话、寻夫遇敌、助夫杀敌”如此教条的答案。请问这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吗?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在课前想办法把学生可能要回答的,如何引导他们好好琢磨一下呢?这难道不正是值得我们推敲的细节地方,正是我们上课的闪光点吗?有时候学生的回答与标准不完全相同甚至背离,但也不一定说没有其可取之处,其他同学完全可以在这位同学的启示下生发自己特有的感受,难道不是吗?有时候,我不得不说教学是极需要“智慧”的,而所谓的“智慧”也正隐藏在这些教学细微之处。

原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是怎么了?原本和谐对话的语文课堂,究竟是怎么了?面对着我们教学中缺乏推敲教学的状况,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问问自己:应该怎么做呢?怎么做才能关注好我们的课堂细节?怎么做能体现教师的用心?怎么做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呢?这里我们粗略地提出了几个看法:

一、课前:预约精彩、精心备教

其实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情节都是教师课前预设好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案、教法、学生,更要备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些在课堂上呈现出的看似不经意,其实背后却是教师教学水准、思想的反映。这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师者知在先” 要想上好一堂课,自己的知识面就不能狭窄。一名知识贫乏的语文教师往往在课堂中表现出照本宣科,放不开手脚,更别说什么驾驭课堂了。若是有学生忍不住问上问题,那岂不是要战战兢兢;若是问了不着边际的话,更是不知所措;问的有关历史背景、历史人物的话,又该怎么办?岂不是课堂要失控了。

我在讲授《鸿门宴》一课时,一名学生突然对宴会上的座位产生了兴趣,问我:“老师,‘项王、项伯东向,亚夫南向……’项伯、项羽怎么都是东向坐啊?”当时,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提出绝对是这名学生经过思考的。其实课前备课的时候,我已经发现书本中座位插图与课文介绍是相冲突的。

于是,我首先肯定了这个问题的提出,介绍了有关古代活动时的座次安排,接下来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们思考:(1)这个座位安排能否反映出项羽、刘邦人物的性格特点。(2)观察一下课文的座位插图。最后得出结论:司马迁关于鸿门宴座次的介绍不仅仅反映出这些人在军中的地位,同时也从一定方面暗示出了项羽的个人性格,为以后的态势发展埋下了伏笔。我也提醒学生们,要结合课文做一定的拓展阅读,带着问题去读书,往往能收获很多的“意外”。

二、课上:捕捉“亮点”、善于引导

教学细节很多时候是在师生对话互动中碰撞出来的,源于课堂的现场生成。教师和学生因各方面的不同,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见地一定是处于老师之下的。当学生在表达的时候,不妨俯身倾耳听听学生的看法,多一份耐心。

我在设计《荷塘月色》的时候,为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感受,课前给两个小组各布置一个相关的主题作业,用于课上发言交流。一是:谈谈《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感情变化,二是:讲讲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当然这种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比较费脑筋的,我将与《荷塘月色》相关的材料印发给学生,同时也提出一些希望,以便学生深入系统地预习本课,上课效果能够更加突出。

出乎意料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给了我很多的惊喜。两组学生代表上来发言的时候,很多学生提出一些质疑。比如:心情沉重的话应该不会有这样美丽的语言的,作者是不是以一种喜悦的放松的心态去写这篇文章的呢?比如:课文中一共出现了26次的叠词,大部分描绘形容的时候都用叠词,难道说他就没有什么更好的表达方式吗?好多问题的提出,让我意识到职高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想法。我选了几个代表性的问题,让两组同学讨论、思考。

这些就是课堂之中的教学细节。错过这些“亮点”,错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的机会,难道不觉得遗憾吗?

三、课后:及时反思、力求更好

再出彩的语文课,也终归是有需要改进之处的,毕竟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记录和反思:每个教学细节的意义;怎样处理教学过程;哪些地方是不合适的等等。我始终认为:一个教师的内心如果一直是期待着课堂会有更精彩的表现的话,那么他的课后反思一定是做得比较好的。

我在执教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人,诗意的栖居》时,将活动分成三个专题“四月,我们踏青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用文字记录美丽”来落实我们的训练重点,分别是“观察”、“交流”、“表达”。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但实施起来有难度,收效不高。之后,我发现整堂课缺少一个细化目标和操作标准,经反复推敲,我增加了活动计划表,将内容具体化,之后的活动在有条不紊中进行着,同时它成为了过程评价的一个依据。

篇5:细微之处见精神

岁末年初,一场来势汹涌的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武汉,席卷全国,一场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疫情防控战正在如荼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

大年三十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在疫情来袭之际,作为环卫部门的公职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就只有“坚定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唯一选择!早上8时左右,在婆婆家准备年夜饭的**接到**市政环卫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刘宗盛打来的电话,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岗位就是年味!她放下了手里的菜刀,解下了身上的围裙,推开了拉着妈妈要做游戏儿子的小手,第一时间投入一线,根据领导安排开展工作,在大年三十多方打听联系紧急购买到93件消毒液,解决了疫情战役打响时物资短缺的问题。协调各部门投入战斗体现了一个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她作为党政办主任,每天要统计急需物资数量、分配使用数量、库存剩余数量、接收入库数量,只有这些数据记在脑子里,才能在安排分发时不出错。她每天申请调拨急需物资、协调分发物资,由于物资紧缺还要根据轻重缓急平衡一线工人需求和各部门需求,使申请、调配、分发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我单位环卫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保障。还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报送机制,及时了解各科室各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和机关重点防控科室每日疫情防控工作汇总情况,积极

联系用微信平台给职工推送疫情防控温馨提示。

作为党员的她是单位党员先锋队成员,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跟着支部书记冲在一线督查、慰问一线环卫工人、公厕管理员,为一线人员发放口罩进入公厕亲自检查消毒情况等,还要督促大家勤洗手、多通风、勤消毒,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为了安全起见将不到3岁的孩子送到娘家,想孩子只能以手机视频的方式和孩子说上几句。在物资紧缺时积极联系相关合作单位和兄弟单位筹集物资,在她的积极沟通下,单位合作对象移动公司也积极为我们捐赠了消毒水等物资。

**的丈夫付伟是我单位临聘人员,夫妻俩同是共产党员,在督查慰问中夫妻俩发现单位一线工人们急需口罩,政府调拨和企业捐赠的一次性防护口罩仅配发给一线职工人均3个,一个口罩至少用几天,有些工人的白口罩戴成了黑口罩都没舍得扔,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自己的同事们在口罩如此紧缺依然奋斗在环卫防疫的一线,这些情况深深触动了这两位共产党员的心,作为共产党员,在这个时候有责任为大家干点啥,夫妻俩协商后联系多家商户购买口罩无果,又找到了支部书记刘宗盛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为党员看到冲在一线环卫同事们紧缺口罩,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给单位捐赠2万元用于购买口罩,想让所长帮忙联系一下相关单位,经单位所长向上级主管局请示沟通后,因为目前全区物资都在紧张调拨中,还未允许职工捐赠物资为由婉拒了。虽然没有买到物资,但是夫妻俩作为党员设身处地为一线职工着想,用实际行动阐明了作为一名合格党员初心。

疫情防控工作还未结束,她和她的战友们还在党支部书记刘宗盛及纪检委员蒋剑斌的带领下继续奋斗着,我们相信有这样许许多多党员的无私奉献,我们定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市政环卫所

篇6:平凡点滴蕴感动 细微之处见精神

1月26日,和往常一样,运行X班XX匆匆吃过几口早饭,便带上对讲机、巡检仪向现场跑去。

天气预报说今天的最低温度可能会降至-8℃,并且从迎面刮来的刺骨的寒风也使他真切地感到,这次寒潮天气来的确实很突然。而他全然不顾空气的冰冷,他现在急切想做的,便是检查场内的保温设施是否正常。因为他心里清楚,一旦出现水管冻裂或油管乳化,那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生产安全来说将是致命的。

沿着生产路线,从水泵房到空压机房,从BOG压缩机再到制氯间,他仔仔细细地查看每一个就地仪表,电伴热的运行情况以及暖风机的温度……多年的工作经历使他养成了良好的做笔记习惯,用他的话来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尤其对于工作,更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他打开本子记录每个参数的变化,并一项一项的作比较,稍有差距,他便停下来认真分析原因并向中控室汇报。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当别人巡检完已经回屋里休息的时候,他还在现场检查看。XX就是这样一个人,几乎每天重复性的工作早己消磨了大多数人的精神与意志,而他却像个例外,在一天岗位便要做一些事情,哪怕只是轻微的进步,他也在坚持着。

他的认真与执着,让他总能发现一些问题,哪怕是细微的问题,也丝毫逃不过他的眼睛。果然,不一会儿,中控室对讲机响起“我是XX,现场外输管线处发现温度计TI-1500102C套管漏气量较大。”接到对讲机后,班长XX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泄漏情况,并通知主操XX密切关注着外输流量和压力,向站领导汇报。站领导也在第一时间赶了过来,在确认现场外输管线的高压会导致泄漏危险系数增大的情况下,立即组织工程师、班组人员及检维修相关人员开会讨论维修隔离方案。一时间,中控室的整个气氛都紧张起来了,很快,整改方案也拿了出来,决定立即组织抢修。得亏XX发现的及时,温度计仪表套管泄漏量还可控,给外输管线的隔离泄压预留了时间。若该泄漏不被及时发现,在高压下泄漏量将越来越大,那时的停输风险及安全风险将大大增加,可能会造成难以预计的后果。

实际上,这是一起重大安全隐患的未遂事件。事后,领导和同事都夸赞XX的敬业与细心,而他听到后也只是莞尔一笑,协助班长做好隔离准备工作,擦拭掉浸满双颊的汗水,又随即骑上车,去了现场巡检。他的细心,留在了现场的每个角角落落。

篇7:作文:细微之处见真情

就像高人总是住在闹市里,就像金子总是混在沙子里,真情总是弥漫在细微之处。

一次放假回家,走晚了,什么车也没找到,只能到马路上等公交车。上车了,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除了那个人旁边。那个人头发像被炮炸了一样,枯草般的颜色,而且根根奋发向上,而他的牛仔夹克上技能还拖着一条银链子,真像拴狗链,我从心里讨厌这位散发着烟味的青年。

我极不情愿的坐在他旁边,他闭着眼,听着歌,嘴里还哼着 :“我们的爱,太无奈······”我想笑但还是忍住了,心想:“和你坐一起,我很无奈。”

公交车缓缓地开着,我打量着车上的人。前面有两个背书包的学生有说有笑;那边一个提公文包的男士一会看一下时间,一会翻一下公文包;后面几个妇女大声的聊着天。

公交车缓缓地停住了,一个老头上来了。公交车又缓缓地启动。

那两个学生不说话了,似乎睡着了;那

个拿公文包的男士终于从包里翻出一张报纸,全神贯注的看着;后面的几个妇女谈笑得更大声了。我呢?我坐着思想斗争:谁都不起来,我起来,别人不会认为我傻吗?可是我确实应该让座。车上的空气中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气氛,窗外的天蓝的不像话。

正当我犹豫之时,旁边的“小混混”伸了个懒腰,正好看见那个弯腰驼背的老头吃力的抓着扶手。我看见他眉头稍皱了一下,便把耳机装了起来,站起身,走到老头旁边,努努嘴,示意老头坐下。然后他一伸手抓住扶手,带的银链子哗哗一阵响,似乎在唱着歌。

车还是缓缓地开着,我的心却再也平静不下来。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我看清了这个“非主流”面貌下却又一颗美好心灵的青年,让我看清了他在细微之处表现出来的片片真情,也让我倍感后悔和自责。我多么希望车开的快点,别让我的心受如此大的煎熬。有风吹过,那条银链子又唱起了歌;阳光依旧,银链子发出别样的光芒,照在我的心头。

篇8: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作文教案

如何教短文?如何处理短文教材?如何挖掘短文的深度?这是语文老师值得思考的地方。今年11月2号, 我有幸倾听了子陵中学张杰波老师和郎霞中学赵萌芽老师执教的两篇短文, 我茅塞顿开, 我认识到:对短文的教材处理, 应该在“细”字上下工夫。这个“细”字指的是: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由此可见, 探索短文细教的意义也很重要。现以《蚊子与狮子》为例谈谈短文细教的几点认识。

一、细读课文

对于那些浅显而短小的文章, 广大语文教师往往忽视朗读的指导, 其实读什么?怎么读?必须要有明确的任务、范围、要求,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艺术地细化朗读, 在多形式多层次地朗读训练中, 对含义丰富的词句、精彩的段落进行充分的感悟和品读, 学生才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深情并茂的音响艺术, 以便学生较快地对短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蚊子和狮子》的朗读, 对学生可以进行以下几点指导:

1. 初读———自由朗读课文

力争读准字音, 读出语气、语调、语势

2. 再读———集体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的大起大落。

3. 精读———引导品读课文

下面是学生品读课文的一个片段:

师:找出文中描写蚊子的语言。

生:“我不怕你, 你并不比我强。”“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我比你强得多。”

师:谁能仔细分析这三句话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生:第一句“你并不比我强”说明蚊子打败狮子的信心不是很足。

生:第二句“你到底有什么力量?”用反问句, 说明蚊子有了信心。

生:第三句“我比你强得多。”用肯定语气告诉我们, 蚊子信心十足。

师:由此可见, 要打败狮子, 信心很重要。再读蚊子的这三句话, 读出蚊子的信心和勇气。

课堂上学生用心感受着寓言的文字, 用最真切的声音朗读课文, 在学生细细地品读中, 初步感知了文中蚊子刚刚战胜狮子, 正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时, 它却被蜘蛛网粘住了的故事内容, 以及蚊子骄傲、狂妄的性格。

二、细品语言

《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 语言浅显简洁, 没有难懂的词语, 学生一读全懂了, 因而语文教师容易忽视对语言的品味。上这篇课文时不能缺乏语文味地单纯说教, 而应该从认真指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的语言入手, 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 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发现浅显之中的精彩。

下面是品味语言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师:蚊子怎样向狮子发起进攻的?

生: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 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师:哪几个词应该重读?

生:“冲”“专”“咬”。

师:品一品, “冲”改成“飞”好不好?

生:不好。

师:“冲”与“飞”有什么区别?

生:“冲”速度快, 没等狮子考虑完就冲到它面前了。

生:“冲”说明蚊子有信心, 力量足。“飞”反映出蚊子的恐惧感。

生:“冲”气势大, “飞”气势小。底气不足。

片段二

师:蚊子战胜狮子后得意洋洋, 结果如何?

生:又吹着喇叭, 唱着凯歌飞走, 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师:品一品, 蚊子第一次“吹着喇叭”与第二次“吹着喇叭”表现出当时的心理有什么不同?

生:因为蚊子对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地分析后有了信心, 所以第一次“吹着喇叭”是为了鼓舞斗志。

生:蚊子第一次“吹着喇叭”表现它不畏强敌, 不甘示弱的心理。

生:蚊子战胜狮子后目空一切, 第二次“吹着喇叭”是为了炫耀胜利。

生:蚊子第二次“吹着喇叭”表现它骄傲自满, 洋洋得意的心理。

上面两个片段的语言品味, 会让我们的语文老师受到启发。在实际的短文教学中, 要对课文语言进行充满灵气的咀嚼品味, 要增加语言品味的时间与课堂容量, 从语言训练, 语言积累, 语言实践等不同层次深化教学内容, 丰富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细析情节

阅读寓言故事, 了解故事寓意, 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蚊子与狮子》篇幅虽短小, 构思却精巧。针对这一情节特点, 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巧设问题, 与无疑处生疑, 引起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欲望, 以达到短文深教的目的。

师: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 (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从蚊子“我不怕你, 你并不比我强……你要是愿意, 我们来较量较量吧!”的话中可以看出, 蚊子在向狮子挑战前有比较, 有思考, 充满信心。

师:那么蚊子是怎样战胜强大的狮子的?

生:蚊子知道狮子的厉害之处是用爪子抓、牙齿咬, 所以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 专咬狮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师:蚊子战胜了强大的狮子, 那为什么会成为小小蜘蛛的俘虏?

生:蚊子战胜狮子后, 又吹着喇叭, 唱着凯歌飞走, 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胜利后的蚊子太骄傲, 太得意了, 不够谨慎。

师: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有醒悟。蚊子叹息说,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 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生:“最强大”与“小小”相反, “较量过”与“消灭了”相反, 对比鲜明, 蚊子发出了深思。

师:的确, 蚊子意料不到自己的结局。那么, 这篇寓言的情节可以分为几层?

生:分为四层: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挑战;第二层写蚊子与狮子的战斗;第三层写蚊子胜利后的悲剧;第四层写蚊子临死前的悲痛。

《蚊子与狮子》的情节较为复杂, 写出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我觉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蚊子与狮子、蜘蛛之间的矛盾关系,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请这则寓言的情节,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

四、细探寓意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 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 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有些寓言往往在篇末点明寓意, 像本文《蚊子与狮子》;有些寓言则把寓意含蓄在故事里面。不过, 无论是明白点出还是含而不露, 都必须处理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

分析完故事情节后, 学生对这则寓言的内容已有了深入的理解, 教师可以水到渠成地指导学生进行寓意的探究。

师:世上万事万物, 各有所长与所短, 面对狮子、蚊子, 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心里话?

生:我想对狮子说, 你光有武力是不行的, 还要有智慧。

生:我想对蚊子说, 你战胜狮子后太狂妄了, 否则不会失败。

生:我想对蚊子说, 你若改掉骄傲、轻狂的毛病, 就不会被蛛网粘住了。

师:从狮子和蚊子的故事中, 你有什么深刻的感悟?

生:骄兵必败。

生:勿以物大而惧之, 勿以物小而欺之。

生:强者有短处, 弱者也有长处。

生:无永远的胜利者, 无永远的失败者。

正因为精心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 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他们纷纷举手发言,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且新解了这篇寓言, 使学生明白《蚊子与狮子》的寓意不只局限于课文中的一种看法, 而应多角度地去探究。

教无定法, 短文细教的方法很多, 不管你采取哪种教学方法, 都要由每一篇短文的文体特点来决定。语文教师应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层次, 尽可能地创造出学生活动充分的学习局面, 尽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 以形成细腻优美的课堂教学结构。“短文不是无情物, 只要紧抓‘细’的手”, 相信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短文教学方面能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参考文献

[1]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五十讲之教材处理的艺术》.

篇9: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关键词: 幼儿教师 教育教学细节 专业能力培养

一、问题提出

教育无小事,见微而知著。细节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文化,它意味着精致,意味着反思,更意味着一种生成的力量。小小的细节处理尽管不起眼,但它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回过头来认真审视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就会发现有的教师在某些教育行为上陷入形式主义,在“当局者迷”的状态下,许多自认为正确却实质错误的教育行为反复出现,就如一种陈旧的教学思维定势根深蒂固。因此,细节是研究教师教育行为与教育观念的最佳“分析单元”。细节处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关系到幼儿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幼儿园的特色与发展。如何让教师走出形式主义的思维定势,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提高教学技能的对策?如何让教师关注身边的教学细节?如何通过提高每一个教师的细节处理能力来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提升整个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迫切问题。

近年来,关于反思性教学的专著和论文逐渐增多,但对于教学细节的关注比较少。像这样把细节处理聚焦于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层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从检索的情况看,国内外还不多见,有的正处在一个萌芽和启动阶段。

二、解决策略

我们主要从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通过强调幼儿教师应该特别关注自身的行为细节,利用抽查评估、学期考核、先进引领等方式,有效提高幼儿教师捕捉细节、把握细节、挖掘细节、解读细节并巧妙地打造细节的能力,培养幼儿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从而推动整个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一)在日常考核检查中捕捉细节管理样本。由于本园师资队伍中1—3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比例占到55%,教学经验缺乏,教育情境中存在大量细节问题,以往的学期考核内容比较笼统,发现的细节问题总是屡提屡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细节问题。为了有效挖掘这些问题生成的原因,探究解决的途径和策略,我们重新制定月考核,细化对每位教师的考核细则,每月、每周园务委员会领导小组和各年段组长都会对各班教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日常工作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课前准备、备课设计、活动组织、课后反思等)、保育工作(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衔接与组织)、家园互动(与家长的沟通、家园活动的组织、家长投诉和满意度调查)、师幼互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各个方面;每月都会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对全园教师进行月考核,并把月考核与教师月工资及学期考核相挂钩,日常的工作检查和考核发现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个体行为中经常性出现,或者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中真实存在的各种细节问题,如班级活动常规,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环境材料的创设及管理等情况,捕捉提取其间的细节进行深究研讨,引发教师对惯常的看似简单的教育行为的思辨。

我们尤为关注教师的自我形象塑造时的各种细节问题,比如言行举止、服饰妆容等的细节处理,以软硬皆施的方法,鼓励老师塑造适宜、大方、专业、阳光、富有亲和力的美丽幼儿教师形象。

(二)在教研活动中研讨细节处理效度。教研活动多是围绕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展开的,能够捕捉到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具的使用、教师语言的组织、环境材料的创设、行为指导的运用等不同方面的细节问题。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主要以现场观摩和视频重温的形式开展研讨,为了提高现场观察的效率,我们设计了各种类型的观察记录表,运用分工合作的办法,分别针对不同的行为指标进行观察:

我们借助录像技术将教学活动全程拍摄下来,研讨时,以回放重播的方式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细节进行扫描式分析。这样的重温方式能让当事者以旁观者的身份重温当时的真实情景,对教师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再现当时的情景,教师往往会因为习惯而看不到自己的一些不良的教学行为习惯。这样的视频再现方式,不仅可以克服因记忆的失真而给教师间的讨论所带来的困难,而且有助于就某一细节“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更可以有效培养新教师发现活动中细节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在互评反思中提升细节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把研究内容落到实处,我们把细节活动列入园务计划中,有计划地定期开展以“关注细节,预设课堂精彩”为主题的系列竞赛活动,如教学设计竞赛活动(同课异构、同思异课、同主题多活动)、说课比赛、区域活动比赛、环境创设竞赛、主题墙设计评优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竞选优秀的活动设计稿、说课稿、区域活动设计方案、环境创设方案等,通过教师间的互评,让老师们深切感受“细微之处见精神”的真正含义,鼓励老师不断地挖掘细节、利用细节、打造并雕琢细节,让细节闪光发亮。

互评必须和反思同步,因为教师的自我反省是开展细节反思活动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营造自我反思的氛围,我们软硬兼施,鼓励教师们从教学活动、保育工作、家长工作或是师幼互动,甚至是着装打扮上进行自身行为细节的反思,要求教师每周需上交三篇以上的教学活动反思记录、每周写至少一篇反思日志,对某一教学事件进行“由果溯因”式的分析,通过不断地聚焦式的回溯探究,找出导致教学事件产生的关键性的细节。溯因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事件不断回顾与反思的过程。虽然由于受个体经验与能力的制约,通过反思溯因的方式寻找活动细节,也会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但只要教师不断地有意识地练习,以及在同伴的互助下,并随着自身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就定能通过自我反思的方法找寻导致事件发生的关键性的细节,并逐渐内化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从而真正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品质。

三、结果与分析

(一)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完善了教师自我形象。穿着打扮是个人爱好,别人无权干涉,但从中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审美观和人生态度,并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个性。教师的服饰打扮、仪态仪容常常会引起家长的评头论足,因为这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研究初期,我们对本园中班年段的120名家长的调查显示,有38.2%的家长认为幼儿教师的服饰打扮、仪态仪容是一般的或者是过于夸张的、不够得体(见图1)。

在实践初期,我们就特别强调教师的礼仪细节,强调幼儿教师的服饰仪表应具备增强魅力、提高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作用。如:户外活动时,教师不宜穿长裙子和高跟鞋,以确保户外活动的有序、健康、安全。其次,老师们还非常注重完善自我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和家长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和感觉,注重言传身教的魅力。一学年来,我们在学期结束时再次对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时,99.6%的家长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见图2)。

(二)增强了捕捉细节的意识,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细节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教学理念,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在准备期间,我们对全园教师进行了“关于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细节问题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细节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细节的处理在课堂上究竟有多重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处理细节的方法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同时,我们还对全园教师进行了能力发展水平情况进行了调查,见表四:

从前期调查可见,教师们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说课评课能力”这三项能力比较欠缺。在实践活动后期,我们再对园内教师进行了跟踪研究,调查结果如表五:

从表五可见,本课题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说评课能力”及“组织能力”都有非常明显的提高。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立足于日常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改进,将教学活动视为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并加以利用,无疑是一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之路。通过以“捕捉细节、研讨细节”为策略的教研活动,教师们捕捉细节的意识得到有效强化,观察更细致,思考更深入,对隐藏在行为细节问题背后的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讨论的话题有更多的交织和聚焦,不再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观察能力的提高、评价能力的提高、思考能力的提高,都大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改变了以往教研组长唱独角戏的局面,有效地推动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三)提高了雕琢细节的能力,打造了有品质的教育境界。关注细节,就是要求老师们关注新纲要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以及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纲要的要求重新塑造,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彩化。自研究活动实施以来,老师们开始不断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并慢慢转变为自觉的教育行为,会留意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日常教育教学的点滴做起,每一个活动、每一套教学具、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种神态甚至操作材料的摆放顺序和位置,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考虑。

一年的实践和探索,使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在流动的教学活动和保育环节中彰显精彩和价值。无论是骨干教师的精品课展示还是青年教师的汇报课活动,都受到幼教专家和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在市幼儿园区域活动比赛中,老师们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富有特色、蕴含教育意义又颇受孩子们喜爱的区角,无论区域位置的规划、材料的制作和层次性投放、进取卡和提示卡的设计甚至图片的张贴距离,这些细微的地方都考虑得非常周到。老师们细致入微的工作,赢得了同行们异口同声的赞誉,获得了集体一等奖和班级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四)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提高了教师的素养。成功的教学细节体现着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着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信任和理解,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关注在同教育场景中教师指导行为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就是关注新纲要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纲要的要求重新塑造。无论教学活动、保育工作、家长工作、同事间交往还是师幼互动中的每个细小环节都用心雕琢,因为教师们日益感到细节的重要,深切感受到无数细节打造出的精彩,并逐渐形成“教育无小事,见微而知著”的工作氛围,形成“关注细节、捕捉细节、雕琢细节”的工作态度。教师们的人格魅力在细致入微的工作中闪烁光彩,教师们的自身素养也在点滴积累中悄然提高。

四、认识与思考

(一)细节是教师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的统一体,所有教育行为产生的背后都有一种理念在支配。正所谓“功夫在戏外”,“细节”就是要靠“专注”和“专业”去挖掘的,如果理念不更新,故步自封,就永远无法做到“专注”和“专业”,又怎能“解读”细节?可见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经验的积累很重要。

(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从教育理念的更新到教育行为的改善,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不但需要接受旁人的监督,还要不断剖析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检讨和自我反思,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和过失,在很多时候这是需要勇气的。但要收获和提高,就要尝试付出和忍耐,可见老师的心态调整很重要。

(三)对于细节的关注是一种工作的态度,更是一种值得宣扬的工作精神,应该长久保持下去,而不是为了做研究而只走个过场,应给予这种细节精神以顽强的生命力,要不流于形式,坚持不懈。

(四)教师自身行为细节很多时候都体现在教育情境中,而教育情境是动态生成的,动态生成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是各不相同的。除了关注行为细节、雕琢行为细节外,这些动态生成的背后原因及表现形式,也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究和分析。

教学无止境,对于细节的挖掘永无止境。我们将继续保持细致入微的探究精神,在解读细节、雕琢细节的过程中品味教学蕴含的魅力,让“细节精神”细水长流。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新浪读书频道):第四部分引言.

[2]周增文.细节决定教育成败[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25-129.

[3]魏敏,陈峰,冉武红,等.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分析[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56.

[4]张海鸥.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策略[EB/OL].(2008-01-21).http://www.hzjys.net/yyjxw/subsiteindex_1778.html

篇10:细微之处见真情作文

天气又变凉了,今年的秋天可真是变化无常,一会儿热情似火,一会儿又冷淡如冰。

那天的天气却非常适宜,一轮火红的太阳挂在天上。我便和同学相约一起去打篮球,打完篮球,我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向外排着热气,老天爷也仿佛是针对我一样,太阳被云朵瞬间掩藏在庞大的身体之后,北风呼呼的刮了起来,我像刚从滚烫的火山出来,又掉入了寒冷的冰窟似的,冷得全身直打抖。

我急忙跑回家,喝了一杯热水也没有感觉好转,反而更加难受了。母亲回来后,一脸关切的问道:“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我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她,她听后生气的看着我说:“我都给你说了多少遍了,打完篮球后不能嫌热而不穿衣服,出了一身的汗后不穿外套是要受凉的”

我不屑的说:“你这话都说了多少遍了,我都听烦了”

母亲生气的说:“我说多少遍,可是你听进去了吗?这下自已就要受病痛的折磨。唉,我们赶快去医院吧!“

我和母亲很快来到医院,医生给我打了针,我透过玻璃看见母亲去询问医生我的病情,看着她担忧的充斥着爱的眼神,我不由得泪花在眼中徘徊。

是啊,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有几个人能真正听父母的话呢?但父母的每一句话都是对我们爱的表达。

篇11:细微之处见真情作文

那年冬天的某日,妈妈叫我去买早餐。我漫步在大街上,寒风吹拂着我的脸颊。昔日,大街上甚是热闹。而现在,大街上一片冷清。我走到一家包子店前,说道:“老板,买两个菜包。”

“好嘞,拿好,你的包子。”

我接过包子,并付了钱。一阵寒风吹来,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突然,我看到包子店旁有一位被冻得瑟瑟发抖的老人,大约五十多岁的年纪。他的头发蓬乱,脸庞脏兮兮的,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蓝色大衣,裤子还破了一个小洞。他不停地搓着手,身子蜷缩成一团。

也许,他是无家可归。也许,他是流浪在外的拾荒老人。包子店的老板走进屋里。过了许久,她拿出一床被褥和几个包子,走到老人面前,说道:“老伯,这些东西给你!”

老人愣了一下,接着伸出骨瘦如柴的双手接过被褥和包子,颤巍巍地说道:“谢谢――谢谢――”接着,也许是太饥饿的缘故,他立即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慢点吃,小心噎着,不够的话我再去拿。”

之后,她又从屋里端了一杯豆浆出来,递给了他。

“老伯,你的家在哪里?”老人没有吭声,她又继续说道,“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家还有一个废弃的小仓库!你可以暂时住在那避避寒!”

老人依然没有吭声,不过流出了几行清泪。

我心里在想:也许这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吧。

篇12:细微之处见真情作文

夜深了,窗外的景色十分寂默,鸟儿不叫了,鱼也不跳了,整个城市十分寂静。但我书房里的灯却没灭,白天在学校考砸了,一天的气没地方出,真闷!“当当当。”门开了,母亲悄悄走到我身边:“头抬高,别近视了!”真是的,看见我今天心情不太好,还来找事,真烦!“妈,您以后别来打扰我了,我觉得我这次没考好,全是因为你天天唠叨来唠叨去的,还有完没完?”母亲无奈的将手中的茶杯往桌上一放,试探地问我:“喝点茶吧,你不是说最近挺累的吗,我买了本书,书上说喝茶可以放松,我就给你泡了些茶水,别累着了。”说完,母亲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忍无可忍大声地对母亲叫道:“我求您了,我不喝,真是的。”母亲用手拢了拢头发,摇了摇头,慢慢出去了。我仔细看了看这杯茶,多么古朴的淡棕色,一缕缕热气从茶中飘出,一定十分温暖。但她也不是不知道我心情不好,不喝就是不喝,我用手将茶慢慢的推到桌角,并没把这放在心上。

过了一会儿,母亲又从门口进来,来到我的身边,当她发现她辛辛苦苦泡的茶一口也没动过后眉头微微一皱,伸出左手摸了摸茶杯,茶凉了。母亲轻轻叹了口气,双手端着茶走进厨房,重新给我换上一杯热茶,放在我的桌上,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慢慢走了出去。嫌我不喝,有本事你别泡啊,我生气地看着母亲消失的背影,重新用手将茶推回桌角。

不知不觉,那杯母亲新换的热茶也凉了,母亲那熟悉的脚步声又在门口响起了。母亲走到窗前,将窗户关好,将我的床铺的整整齐齐,把我明天要穿的校服在床头放好,最后走到了我的旁边,我无意中抬头看了母亲一眼,看见母亲正对着茶发呆呢,我从母亲那无神的双眼中能看到的只有失落,最后母亲将茶端走了,就在离开房间的时候,母亲突然回过来头对我说:“听说今天晚上要下雨,别着凉了,早点睡吧。”

我突然发现灯光下的母亲那么瘦弱,给我做饭的是她,给我洗衣的也是她,在我生病时向公司请假在家中陪我的还是她。母亲的青丝已不再秀丽,母亲的皮肤也不像以前光滑,为了我,母亲失去了属于她的青春,在我不听话,不孝的时候也要叮嘱我早睡,而我却这样因为一次小考而将全部的气撒在她的头上,母亲的心也一定凉了,凉了。母亲这时就像我的出气筒,母亲一定会对我的不孝感到失落。

篇13: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作文教案

我想, 也许是出色的细节描写让人物显得更加传神吧。汪曾祺在此文中典型而真实的人物细节描写让金先生在平淡而朴实的语言中活了起来。我觉得, 此文的外貌描写非常出色, 值得深入揣摩。

一、外貌特征突出而鲜明

汪曾祺把外貌描写放在全文的开端部分, 这很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写人就必须要描写外貌。这决定于该人物的外貌有没有鲜明的特征, 有没有能体现文章主旨的特征。汪曾祺是写作高手, 当然会考虑到这点。尽管他与金先生并不熟悉, 但金先生留给他的外在印象非常深刻, 并且能充分体现文章的主旨:“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 金岳霖先生是其中一位。”在外貌描写中, 汪曾祺说:“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这就是金先生的外貌特征, 而他的这种“怪”也正是他“有趣”的一种表现。所以, 他选择了对金先生的外貌加以描写, 并且写得特征突出而鲜明。

“有点怪”具体表现在“呢帽”“眼镜”“走路姿态”和衣着上:“他常年戴一顶呢帽, 进教室也不脱下。”“他的帽檐压得比较低, 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尽管他常解释自己是因为眼睛的问题才常年戴“呢帽”的, 但像他这样走到哪里都不脱帽的人在当时恐怕也绝无仅有了。“眼镜”就更奇怪了, 竟然“一只的镜片是白的, 一只是黑的”, 戴这样眼镜的更没有第二人了。因为眼睛不好, 又戴着压得比较低的帽子, 所以走起路来“微仰着脑袋, 深一脚浅一脚”。还有衣着, 在西南联大, 除了体育教员, 教授里面只有他一人穿夹克。这都是金岳霖先生的与众不同之处, 也就是这个人身上突出的外貌特征。

汪曾祺紧紧抓住了金先生的这些特征, 抓得很准, 描写得也很鲜明。描绘外貌,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鲁迅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外貌, 最好的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 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 即使画的逼真, 也毫无意思。”当然, 鲁迅说的“画眼睛”其实是一种比喻, 应该是指要善于细腻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具特征的方面, 同时舍弃那些毫无特点的, 也不能体现人物性格、精神、心理的方面。祥林嫂的眼睛、闰土的手、孔乙己的破旧长衫、金先生的眼镜, 都是该人物身上最具特征的地方, 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眼睛”。如果不能准确地抓住人物特征去描写, 就可能会出现“千人一面”、公式化、脸谱化的毛病。这也正是很多高中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容易出现的通病。

二、外貌描写有条不紊

为了表现金先生的“怪”, 汪曾祺从头上的“帽子”写起, 依次向下写了“眼镜”“身材”“衣着”, 顺序井然, 表述十分顺畅。并且, 在最后还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括了金先生的整体形象:“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 微仰着脑袋, 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这是一种“分—总”的描写顺序, 也就是先描写各个部位细小的外貌特征, 然后再概括人物的总貌。这样写会让读者感觉语言表述清晰, 读起来舒服顺畅。当然, 还有一种描写顺序跟这种恰恰相反:先总后分, 即先概括人物总貌, 再具体描写各个部位的细致特征。为什么汪曾祺要选择前一种顺序呢?我想, 他应该是想特别突出金先生在“呢帽” “眼镜” “走路姿态”和衣着方面的特征吧。大概因为这几处特征特别能凸显金先生的外貌形象吧。当作者特别想要突出人物的某些外貌特征的时候, 就可以把这些方面当做外貌描写的重头戏放到前面, 集中笔墨精心描绘, 最后再把人物的总貌概括一下, 这样往往能写出新意。这种描写外貌的顺序重点突出、值得借鉴。

三、外貌描写凸显个性

经过汪曾祺的这番外貌描写, 我们看到了一位有趣而不修边幅的教授。他不介意呢帽一直戴在头上是否影响形象, 不介意一只黑镜片、一只白镜片的眼镜是否会被人笑话, 也不介意穿夹克是否贬低他教授的身份。我们看得出来, 金先生是一个不在意这些身外之物的人。他“微仰着脑袋, 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西南联大日日奔走, 肯定是为了更本质的、内在的东西, 比如他喜爱的哲学事业, 他爱读的书籍, 他热爱的生活和他深爱的人们。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金先生的性格, 但他通过外貌描写展示给我们看了。外貌描写的终极目的, 就是要写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这才是一个人的本质。如果仅绘其外貌穿着, 丝毫不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那不成了一个套着衣服的衣架子吗?哪还算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只有个性突出, 才是真实的、活灵活现的人物。

篇14:于细微之处见功夫

7月6日上午乘车赴石景山区院。

井井有条的秩序,充满关怀的生活提示,庄严的宪法墙,温馨的未检谈话室,特别是接待讲解的干警充满自信的笑脸,让人眼前一亮。随着观摩的深入,体会越深,每位干警在讲解工作时神采飞扬、自信满满,是什么原因激发起青年干警热爱工作、热爱检察,努力创新的内生动力?这或许是国家检察官学院的有意安排,或许是无心插柳,但对我们这期以“如何实现青年检察官成长的自我突破”为主题的专题研修班学员来讲,意义重大。我要努力探寻原因见贤思齐。

座谈会上,石景山区院政治部齐佟主任全面介绍了该院的情况。学员们就轮岗培训、考勤考核、晋升培养等问题,与石景山区院优秀青年检察官进行了交流,时间虽然短,但内容非常丰富。更主要的是,我从佟齐主任的回答中,找到了“一样的检察干出不一样的成绩”、“青年干警热爱工作、热爱检察,努力创新的内生动力”的答案。佟齐主任在互动时有一段不经意的话,让我解开了疑惑,找到了答案。“石景山区院年青人多,院党组特别重视对青年干警的培养,时刻体现党组关怀,去年有7名女同志怀孕,院党组决定把9层一间办公室改为‘特殊休息室,给同志们提供生活方便。”

年青人思维活跃、想法多,成长过程中,内在动力是关键,外在环境同样重要。年青人在追求理想、实现自我的过程之中,最重要的是实现自身价值并得到认同与尊重。石景山区检察院把人文关怀体现到细节之中,从小事做起,为年青干警成长搭建平台的同时,关注年青干警成长的现实困难,并且积极帮助解决,从而激发起青年干警努力工作的强大内生动力,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从由我做到我要做、从平凡到卓越的转变。用一句流行语总结“制度是绝情的,管理是无情的,执行是合情的”,我为石景山区院点赞。

同时,我在深入反思这堂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课。检察工作实务操作性强,对理论联系、指导实际的要求很高,案件承办人必须娴熟、及时、有效地运用法律和经验解决纠纷、修复秩序、维护公平正义。传统法学教育体系,注重理论知识,缺失实务操作,对社会的关注度更少,刻板的教学与鲜活的实践有一些脱节。一个法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从象牙塔进入现实社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根本原因就在于学习与实践的脱节,时常是空有一肚子的理论知识和法律条文,遇到现实纠纷案件,却“老虎吃天”无处下手!另外,年青干部还存在“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思想缺感情、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知识缺文化、不缺想法缺办法、不缺能力缺魅力、不缺活力缺定力、不缺情感缺情怀”的“八缺八不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个人认为应该建立符合检察工作实际的见习、辅助、以老带新机制,强化传、帮、带作用,加强现场教学、以案教学力度,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帮助青年干部尽快入门成材。

上一篇:XX家居网络管理员岗位描述下一篇:超短暖心的正能量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