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2023-06-01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政治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政治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教材分析】内容目标要求:引述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本课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与必须履行的义务;阐述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当把握“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和“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政治权利义务是什么?怎样行使政治权利与义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难点: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1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怎样规定的: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四条 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对公民进行游行、示威以及集会做了如下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 本法所称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本法所称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第三条

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第四条

2

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 (4)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3、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有关常识,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遵循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4

第二篇:政治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工作总结

泰来农场学校 杨凯

近几年,在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活动中,我们学校认真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成立了“创模”工作和环保教育领导小组,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努力创建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宣传环保知识,加强环保教育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和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学校为了增强全校师生环保意识,提高大家的环保知识水平,使师生有效的参与环保工作,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1.坚持利用学校的升旗活动,团总支的学习会和共青团园地等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并针对学校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教育活动,使大家养成良好的学校卫生习惯,爱护学校的绿化地和树木。

2.积极开展环保专题讲座,在每学期举行二到三次的环保知识教育课,让学生写学习体会。选派学生参加有关环保的征文活动,并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

3.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环保知识的考试,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将试卷作为资料积累下来。

4.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为纪念专日,举办宣传站,开辟宣传栏,悬挂有关宣传标语,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组织开展环保实践活动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实践活动,使学校环保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有效地推动了创建“绿色学校”工作。

1.每学期一开学,学校将废电池收集工作开展起来。学生们把家里的废旧电池交到学校,收集后统一处理。老师还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白废电池乱丢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2.学校的“环保小卫士”也积极行动,在校园打扫卫生,给树木修枝,向校内外的牛皮癣开刀。有的还到主要路口了解交通情况,研究机动车的排气现状,写出了小调查报告。

3.渗透到各个学科开展活动,美术课进行环保绘画比赛,生物课讲述树木和花草对人类的好处,地理课讲述防止污染和保护好河流的水源等。

另外,学校还多方面筹集资金,投大校园环境修建工作的投入,种植了一批树木,开辟了一片绿化地,平整了操场,疏通了校门外的排水沟,对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环境检查,确保学校的绿化、美化和净化。

环保工作,关乎全局;环境保护,关乎世界。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实践活动,使环保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第三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

毕节市实验高中 王友云

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有益社会,有益人民的人。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的原则、渗透的策略以及渗透需要注意的问题,使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三贴近原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学法制教育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法制教育的特点,适应中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掌握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质。

整合性原则。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与各种教育活动相结合,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与必要的专项教育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式的法制教育格局。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

在时事政治讲评中渗透法制教育。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就在于其鲜活的时代性,因此每节课要让学生进行五分钟时政演讲,学生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体验生活,关注社会万象,也可以提高认知、辨别、判断、参与社会的能力。在时政材料的选取上选择一些法制教育方面的时政。例如,在讲到《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引导学生选用一些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时事政治让学生进行评讲,例如引用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损害了婴幼儿的健康,帮助学生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法制教育方面的时政要在课任老师的指导下,能有效的和本课要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时政评讲作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个窗口,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创设情境中渗透法制教育。创设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经济生活》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中征税与纳税时,创设情景引入一些企业和一些明星的偷漏税行为,帮助学生树立纳税人意识,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偷漏税行为是可耻的,要受到法律处罚。在这个地方向学生普及税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懂得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教育学生以后成为企业经营者和明星时要主动、自觉依法纳税,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讲到我国资源与环境现状时,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在教学案例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在讲到《维护公共秩序》这一课时,便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电动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电动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渗透法制教育。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鼓励或组织学生积极收看、收听涉法影视、广播节目。如电影、电视剧、法制专题节目、光盘、网络视频等,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结合的立体型、多感官的具体法律情景中学法、悟情、导行,为高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在课堂总结升华中渗透法制教育。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既起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又可以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总结中得以升华。 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法制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基本原则,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法律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要得到实践的检验,要为实践服务。我们要在课堂上组织模拟法庭审判,让学生参与法庭审判和法庭调查。组织学生参加法庭旁听,身临其境,感受法律。组织学生参加公判大会旁听,使学生置身真实的法制环境下,接受法律教育。组织学生到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组织每年的12·4法律宣传日教育活动。总之,要通过多形式、宽领域来达到理论与现实的对接,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该学科的职责,但渗透要注意要有机结合,不要生拉硬扯,不能脱离教材的内容,而要相关。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找准法制教育渗透的相关教材中的知识。思想政治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法制教育素材。因此,法制教育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思想政治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的相关教材知识,法制教育才能直达“病灶”,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供契机。 把握法制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渗透的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的相关知识,才能找到法制教育的契机。法制教育的渗透不能由教师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要创设情景教学,选择时机渗透,因材因时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因此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能力。

掌握法制教育渗透教学的原则。找准渗透知识是为了解决从哪儿渗透从何处切入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分清主次,处理好渗透的原则。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法制教育渗透的相关教材中的知识,把握法制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渗透的时机,掌握法制教育渗透教学的原则,至关重要。找准法制教育渗透的相关教材中的知识是重点,把握法制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渗透的时机是难点,掌握法制教育渗透教学的原则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学担负着法制教育的重要职责,担负着重要的德育教育功能。思想政治课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我们要结合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必修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感受法律的作用和权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理解依法治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选修课《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民事权利与义务、信守合同与违约、就业与创业、婚姻与家庭、法律救助等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知识。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学为法制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政治教师要大有作为,担负起法制教育的重任,为国家培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第四篇:“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

贵州省福泉市第四中学 孟信炎

思想政治课是进行中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阵地。当前,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国的社会正在转型,对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他们的身心迅速发展,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范围逐渐扩大,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一方面是因为中学生是祖国未来,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身心正处在巨变期,可塑性非常强,同时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新观念的意识和能力也非常强,并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同时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直线上升,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渐趋低龄化。

另一方面是中学生的这种生理心理特点和现实社会的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广大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引起重视和反思,更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和反省自己的教育与教学实践。

因此,我认为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尤为重要,以便更好地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有健全人格、有责任感的“四有”公民。

首先,平时要注意收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以备上课的时候使用。 今天这个时代的学生拥有非常广泛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在讲述课堂知识时,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我们政治教材中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等知识,完全可以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比如科学发展观可以联系《生活与哲学》中有关联系的知识;民主与法制建设可以联系我们的《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等等。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对学生的感染力才深刻,教育效果才会最佳。因此政治老师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收集整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搞好法制教育。

我曾用过这样一则案例:中学生张某由于平时组织纪律涣散,无视校规校纪,经常迟到,旷课,经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多次教育,仍然不思悔改,还沾染上了抽烟,喝酒等不良恶习,而且尤其喜欢玩电子游戏,输掉了不少生活费等。有一次,将报名费500多元全部输掉,还将与同学借来的200元也输得精光。于是就伙同一位同学手持匕首趁学生下晚自习的时候,潜伏在僻静的一条街道拐角处挟持一名七年级的同学李某,实施持刀抢劫,刺伤李某同学,一共抢得人民币5元8角。事后李某拨打了110报警,张某及同伙被民警抓获,移交人民法院审理后,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和两年。这一案例适合讲解“小错不改就有可能犯下大错”的内容时使用。当然收集案例还可以通过观看法制节目获取,也可以通过阅读法制报刊杂志获得。收集好案例后,还可以进行分门别类,并注明该案例适合讲解哪些知识点时使用。

又如在讲到“维护公民政治权利”一节时,可以由教师讲述,学生分析;也可以由几个学生安排一个情景让学生来模仿,从中的出结论;还可以就一个生活

中的侵权的案例拿来作为素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公民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每个公民都有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法律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等等,让政治课堂在灵活的安排和灵活的施教中渗透法制思想和法律意识。

其次,还可以通过法制安全讲座进行政治课的法制教育。在法制讲座中,尤其以在押的少年犯现身说法这样的形式最为有效。例如:记得在2008年,我校特别邀请龙昌监狱的领导来我校进行法制宣传,就以3名稚气未脱的十

六、七岁的少年犯讲述他们犯罪的经历,以便警醒在座的中学生牢记“小错不改则会犯大错”的深刻道理,让学生深深地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我从在场的学生鸦雀无声的仔细聆听,深知这种教育方式的有效性。

第三,通过观看公捕公判大会,让学生得到法制教育的洗礼。各级人民法院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一些重大犯罪分子,尤其对社会影响大的案件进行当众宣判,这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让青少年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美丑。

第四,通过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熟悉庭审过程,了解审判程序,知晓通过法律维权的有效途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五,适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增长法律知识的电视栏目或法制宣传教育片,让学生择时观看。例如,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的《今日说法》,每周的《说法周刊》;中央电视台第2套的《经济与法》以及中央电视台第12套的《法律讲堂》、《普法栏目剧》、《庭审现场》、《一线》等法制节目。还可以组织观看法制宣传教育片《少年犯》等。

第六,让学生收集身边的案例,编写案例故事比赛。例如,学生收集到一则关于强制执行的案例,即牛场东门河边上有一处违章建筑,由于法院下令近期拆除,该房主不予理睬,最后,由法院用挖机强制拆除。这体现了我国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又如,维修牛场南门坎到三岔路的马遵公路时,大园干有一口井需要填平,当地老百姓不允许,在井边静坐,经劝无效,最后公安机关以干扰公路建设,依法拘留了这些老百姓。从而教育学生懂得法律是一个体系。所以法制思想的渗透同样要有目的和计划,要形成自己的体系,有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并且要不时的巩固一下。又如我们在讲到:“12315”相关知识,“三鹿奶粉”事件,非典时期板蓝根生产经销商哄抬物价,西藏“3.14”打砸烧抢事件,2012年钓鱼岛事件中出现的打砸日系车辆、抵制日货等费理性爱国事件时,要不时的向学生有意识的灌输和渗透一些相关法制观念和理性爱国思想,并且可以顺势联系到我们广大公民要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并且说明这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权利和职责,同时顺便向学生点拨到:我国的法律体系是由宪法和法律构成,另外还有行政法规。从而把法制思想和法律意识寓教于无形的课堂教学和时事分析中,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当然,这种教育不能只靠三分钟的热情,而且要经常化,定期化,配合学雷锋,法制宣传的活动一并进行,这样可以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总之,法制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它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段话的精髓是语文课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语文课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同时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任何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用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其道德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我根据不同的教材科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叙述典型事例为主的,就以生动的讲述为主。如:《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散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表情朗读和生动的讲述或描绘、背诵的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的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时有能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情理结合,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例如: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著。

我在执教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该小说写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于是,我将当时“普法战争”的社会背景在教学中作了特别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动因、性质,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同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理品德的养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虽然是异国,同学们对其遭受的侵略,或许没有感同身受。但是,为了唤起大家对遭欺压、蹂躏异民族的同情,我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有关事实融入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将意味着挨打的道理,从而,将个人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热爱祖国,肩负责任,去发奋学习,努力工作。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

人和动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也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中学语文课具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条件。在文学课文里,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够间接地洞察社会,洞察历史,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进行自我认识,受到自我教育。

上一篇:中专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中专学校学期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