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怎样备好数学课

2024-05-16

谈谈怎样备好数学课(精选8篇)

篇1:谈谈怎样备好数学课

怎样备好一节小学数学课

我常常观摩同行们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感受很深:精彩的课堂,必定是历尽了备课的辛劳。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到底如何备好一节课?怎样才能达到备课的最高境界,才能生成有效而精彩的课堂?

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么,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 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就“如何备好数学课”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备课要转变教学观念

备课的改革,教师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我认为:我们首先要走出备课的一些误区,比如,教师把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有的老师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又比如,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自己主动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上的杂乱无章,断章取义。备课真正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因此,没有教师的思想上的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教师如果真正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记在心上,教师们在备课中才能更好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二、备课要备好学生

备课首先要备好学生,这是教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而要真正在教学中做到,并不是很简单,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如:在备《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 在本班同学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确定在对“分”的认识上,难点预设为“角与分的互化”。这样就能防止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者是知识过浅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备好学生,其实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目的,即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教师备好学生的同时,制定的教案内容要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因此,能否“因材施教”是检查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大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备好数学课的前提条件。

三、备课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我校一位教师上《轴对称图形》一课,事先制作了精美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网站,内容包括各种各样具有轴对称特征的汉字、数字、图形和精美的图片及在线答题、相关网站链接等。在多媒体教室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在鼠标的点击声中,学生们走进了神奇美妙的图形世界,网络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智慧之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陶醉了,听课教师也陶醉了。

任何一节成功的课,必定含有教师再创造的成分,我们不能一概地说创造越多就一定是一节好课,但如果一点不创造,肯定上不出一节精彩的课。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必须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四、丰富自己的人生

优秀的教学设计就像伟大设计师设计的经典、时尚服装,而能否穿出风采和神韵,关键是模特的条件和素养,教师就相当于模特。教师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内涵气质、教学素养等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课堂教学如此,备课又何尝不是呢?备课同课堂教学一样是科学也是艺术。备课的功夫自然也不例外,因为要备好一节课,不仅仅是掌握了一些备课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就能达到的,那仅仅是基础,它还需要备课人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一节好课的诞生是备课人所有智慧和力量的综合体现。所以我经常给我自己讲,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吗?先做一个丰富多彩的人吧!

篇2:谈谈怎样备好数学课

一、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要做的是俯下身子让自己成为一名同年级的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孩子的学习基础出发,从孩子的每一点真实需要出发,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如果有时间最好进行通读教材,明确新课在整套教材中处于什么领域范围,是数的范畴,还是空间图形范畴,新课的学习是在哪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又将拓展到哪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我们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只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来把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因为不同的数学领域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也是不同的。

二、静下心来,研究目标;

每一课都有它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课堂灵魂,只有确立了合理、科学、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预设课堂,使课堂扎实灵活。很好的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依赖于教师对数学教材的深入剖析、分割、取舍、和突破。又需要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准确把握,而且课堂是动态的,理想和现实总会有一定的距离。如今的教学目标已经分为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又具体分解为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只是对于教学目标中这些名词的理解就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摸索。但只要每一节课去认真的研究和思考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信很快就会找到感觉。数学教学中,在制定课时目标的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学会从单元目标中分割出课时目标。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的拟定必须放在单元目标甚至学段目标中加以思考,要从单元目标中加以合理分割,并进一步把课时目标分割成为每个环节的目标,教学设计要从目标达成的角度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思考。目标不能太空,太大。

(2)课时目标的内容是具体的。在备课中表达时要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而且对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情感态度发展的水平层次都要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使人一看就知道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要掌握

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着重发展哪些能力,从哪些方面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

(3)课时目标实现的及时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请可以根据目标达成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活动过程,充分预设;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知识不是由教师简单的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探究发现知识,对于每个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很好的预设出来,只有充分的预设,教师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使知识进一步深化。如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来,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哪些情况。此时教师都应该进行预设,预设的答案的越多说明教师对学生了解的越多,说明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会强一些。当然有时的课堂生成和我们的备课预设是不同的,那此时更需要的是教师的一份教学机智,这份机智和课堂上生成的灵感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磨砺的。

这是一节课堂提问的预设:如讲一元一次方程概念时,举例:一百和尚一百馍,大和尚一个吃三馍,小和尚三人吃一馍正好吃完,问几个大和尚和几个小和尚?因学生在小学已接触过简单的方程,前一章又接触了列代数的知识,因此扼要介绍列法后即可说明这是本单元所要研究的内容,自然的转入方程概念的教学上。由于例子本身的幽默性,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将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求解法,学习方程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这样来进行数学活动的预设,那我们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四、及时反思,做反思型教师。

我在想,一个老师的成功是什么,一节课的成功是什么,每节课中,我们带给孩子们的是什么,孩子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其实我们真的应该感谢这些孩子们,是他们每天给了我这么多的希望,是他们

篇3:怎样备好小学数学课

关键词:备课,教材,学生,教学过程

备课是上好数学课的前提, 怎样备好每一节数学课, 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 提高数学教学成果, 确实需要巧妙设计。因此, 教师应创造性地备好每一节数学课, 让每一节课都能注入自己创新的元素。但是当前有一些教师却采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上到哪里算哪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或备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日复一日地抄旧教案, 没有一点创新的成分。抄现成的教案设计导致只能得其“形”, 而不能悟其“神”, 更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主要是这些教师不懂得如何备好课以及缺少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 谈谈新世纪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

一备课要熟悉教材

第一, 建立全册教材的整体观念。通常拿到课本后应先通读全册, 然后把整册教材的练习完成, 在讲解教材的时候能把握尺度, 在讲解练习和新课的时候能更加熟练。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 弄懂本册教材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及前后册教材的衔接情况, 把握重点、难点和进度。

第二, 吃透小节内容。确定每一小节、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力求做到目标明确单一, 讲解一课掌握一课, 避免盲目教学。

第三, 抓住重点。重点通常是新知识的开始和主要部分。在备课时教师要抓住重点。一节课内, 首先要保证重点内容讲解的时间, 要以它为中心, 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做到心中有重点, 课中出重点, 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灵魂。比如,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含义。这种教学内容在平时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由整数到分数无论是数学概念、范围, 还是运算及其意义都是一次重要的扩充。同时学生在分数乘以整数中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也要相应的调整和完善。这一内容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最直接的基础, 又是解答应用题组成判断的重要概念。

第四, 找准难点。难点, 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 有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不容易理解, 有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 有的教学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 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 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等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 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教材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 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 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例如, 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 重点就在于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白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面, 相对的面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面的长和宽。教师通过对这些重点内容的讲解, 就可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 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备课要备学生

第一,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 摸清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考虑学生哪些内容没有接触;哪些内容已经学过;哪些内容虽学过但未掌握, 有多少人未掌握, 占多大比例, 是否在下一堂课安排一个复习环节等。

第三, 想好每节课要提的问题, 每个问题要达到教学目的, 把课堂上的40分钟尽量利用到每一个实处, 备课时应该把学生可能回答的问题也准备好, 教师要想好对策。

第四, 注意对书面作业、课堂提问、平时测试等进行分析,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第五, 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包括学习的动机、目的、情感、意志、自制力以及学生的性格气质等, 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完成的方式方法、进展快慢、完成程度以及与师生的配合程度等,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尽量发挥学生的优点, 克服其弱点。

三备课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 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 在教学新知识的时候注意想清楚每一个环节的问题, 使每一个问题环环相扣, 并能紧扣教学内容, 达到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法, 做到灵活多变, 不能生搬硬套。

第三, 将教学术语、概念、公式、进率等的教学渗透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中, 尽可能采用趣味教学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 练习内容要多种多样, 并让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进行尝试, 以便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 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德育思想的教学, 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教数学, 还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

篇4:怎样备好一堂数学课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7-0052-02

很多人都把这个话题挂在嘴边,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我结合教材内容,谈谈怎样备好一堂数学课。

一、数学知识的联系

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及系统性,真正理解教材的实质,从而为教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备课时要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到局部,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知识体系,然后再深入研究每单元每节的结构。如:“时间”。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是《认识钟表》,要求对钟面有大概的了解;下册是《认识时间》,要求能进行简单的计算。三年级上册是《时、分、秒》,重点是认识秒及时间的计算;下册是《年、月、日》重点探究的是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二、例题解读

数学里边每一小节都有一个例题,到底例题起着什么作用呢?从例题里,你又能得知哪些数学信息呢?

1.让学生明白什么

让学生明白什么,就是让老师弄清楚什么,在授课前,要充分的挖掘例题里暗藏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觉得我们的数学简单。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例1中,三个小朋友在观察一只塑料的恐龙,问题是:小朋友分别看到了恐龙的哪一个面?就一个问题,相信大部分的学生不用老师指导都能回答。可是,例题就只是解决这个问题这么简单吗?不是这样的,这里暗藏的信息就是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不一样,并且要知道一个人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要怎样才能看得到别人能看见的那个面呢?两种方法:改变物体本身的方向;改变自己的位置。

2.让学生会干什么

我们要让学生会干什么呢?是会做这个例题吗?不仅仅如此,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要看到其它几个面,需要改变观察的角度,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三、插图解读

1.主题图

主题图是来概括或者提示每单元的主要内容,主题图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出现的。一般情况下,主题图没有必要换掉。所以在上课时,我从不忽视主题图的存在,我要利用好主题图。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它的主题图呈现的是校园生活的一个区域。图上,我们能找到许许多多的图形,地板是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羽毛球网是平行四边形;手拉门有平行四边形;球场里有圆形等。那么,这些图形起到什么作用呢?第一节《认识四边形》,同学们在观察完主题图时,他们就会马上想起这些图形,问:四边形有什么样的特点?生马上就能得出答案,第二节《认识平行四边形》,也是扣着主题图的,主要是强调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理一理这些图形,四边形包括哪些图形,平行四边形又包括哪些图形,让学生轻松建立起图形的特征。

2.背景图

背景图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起着预示的作用。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背景图有一片叶子、一个钟面,一个五角星、三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表面上看起来只让我们学会什么是周长,怎样测量上面这几种图形的周长。事实上,它还让我们学会所有图形的周长,重在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我在上课时给学生找了很多身边不规则的物体,在具体测量时,学生想出了许多的办法,并没有局限在课本里的哪两种方法上。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找到主题图的用意。

四、习题解读

1.巩固例题

这个练习和例题差不多,那么它就起到巩固作用,也是居于练习中首要一位,我们在上新课后第一步就是要巩固知识。我们的练习就是24+63=? 52+3 6=?像这样的习题,学生基本上都会,那么我们就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自己完成,若有个别学生出错,那么教师再对该生进行辅导。

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既然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然是在巩固练习之后,这种类型的题又该怎么办?练习二第10题,是一个利用两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第(2)题是一道多种答案的题目,第(3)题是要选择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表面是让我们进行加法的计算,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两个数相加时,加数越小和越小。与此同时,还让小学生学会计划自己的零用钱。这种题应当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交流。

3.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种题型最能体现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聪明度,课本里很少出现,但是,在练习上经常会有,判断题中:两个两位数相加和就是两位数。学生接触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都是“不进位加”,这种情况下学生最容易判断为正确。而我又不能直接说给它答案,这样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我多给他们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在草稿本上举例,直到找到反例。99+99=尽管,很多的学生不会做这个题,但他们知道99差1就是100,所以结果一定是三位数。我们在遇到这样的题时,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

4.为下一个课时准备

在例题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这部分知识,部分学生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帮助了。如:36+44=在习题中出现了,这个题其实已经是下一个课时“进位加”的内容,我们先不用研究列竖式的方法,我们就要让学生明白6个一加4个一等于10个一,10个一就是一个十,3个十加4个十等于7个十,合起来有8个十就是80。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口算起来也很容易。

新课程观要求我们要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创造性的探究学习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我们只有剖析了教材,备好每一节数学课,才能支配不确定因素,真正成为课程的研究者与创造者。

篇5:应该怎样备好一堂小学数学课

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数学课教学竞赛,我也有幸观摩了同行们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感受很深:精彩的课堂,必定是历尽了备课的辛劳。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到底如何备好一节课?怎样才能达到备课的最高境界?才能生成有效而精彩的课堂?着实让我想了很多。

传统教学法里有不少关于“如何备课”的经典之说,在现在乃至将来,仍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认识、理解与遵循。如: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把握相关内容的重点、难点;安排课堂形式、内容、结构等等。然而教无定法,“如何使相对稳定的教材与不断改进的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

众所周知,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么,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 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就“如何备好数学课”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备课要转变教学观念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略”。备课的改革,教师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我认为:我们首先要走出备课的一些误区,比如,教师把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有的老师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再如,有的教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教学设计”,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就成了一种形式。又比如,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自己主动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上的杂乱无章,断章取义。备课真正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因此,没有教师的思想上的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教师如果真正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记在心上,教师们在备课中才能更好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二、备课要备好学生

备课首先要备好学生,这是教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而要真正在教学中做到,并不是很简单,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如:在备《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在本班同学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确定在对“分”的认识上,难点预设为“角与分的互化”。这样就能防止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者是知识过浅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备好学生,其实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目的,即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教师备好学生的同时,制定的教案内容要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因此,能否”因材施教"是检查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大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备好数学课的前提条件。

三、备课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和本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

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

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我校一位教师上《轴对称图形》一课,事先制作了精美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网站,内容包括各种各样具有轴对称特征的汉字、数字、图形和精美的图片及在线答题、相关网站链接等。在多媒体教室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在鼠标的点击声中,学生们走进了神奇美妙的图形世界,网络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智慧之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陶醉了,听课教师也陶醉了。

试想,如果课前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深刻理解,哪来如此神奇的课堂。

任何一节成功的课,必定含有教师再创造的成分,我们不能一概地说创造越多就一定是一节好课,但如果一点不创造,肯定上不出一节精彩的课。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必须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四、丰富自己的人生

刚刚听完我校的一位教研组长上六年级的《抽屉原理》,课前通过集体备课和她自己的精心准备,教学设计非常优秀,加上她本人教学素养良好,课上得非常成功。在听课的过程中我突然就有了这样的感悟:优秀的教学设计就像伟大设计师设计的经典、时尚服装,而能否穿出风采和神韵,关键是模特的条件和素养,教师就相当于模特。教师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内涵气质、教学素养等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课堂教学如此,备课又何尝不是呢?备课同课堂教学一样是科学也是艺术。备课的功夫自然也不例外,因为要备好一节课,不仅仅是掌握了一些备课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就能达到的,那仅仅是基础,它还需要备课人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一节好课的诞生是备课人所有智慧和力量的综合体现。所以我经常给我自己讲,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吗?先做一个丰富多彩的人吧

篇6:谈谈怎样学好高中数学

一、首先要改变观念。

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中三年级,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使你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初中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更易于掌握,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熟练程度,即可提高成绩,既使是这样,对有些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是不理解的。例如在初中问|a|=2时,a等于什么,在中考中错的人极少,然而进入高中后,老师问,如果|a|=2,且a<0,那么a等于什么,既使是重点学校的学生也会有一些同学毫不思索地回答:a=2。就是以说明了这个问题。

又如,前几年北京四中高一年级的一个同学在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以后,曾向老师提出“抗议”说:“你们平时的作业也不多,测验也很少,我不会学”,这也正说明了改变观念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强,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

二、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生学习期间,在课堂的时间占了一大部分。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的科学。

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上课前也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看小书、下棋、打牌、激烈争论等。以免上课后还喘嘘嘘,或不能平静下来。

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

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实验的动作,生动而深刻的接受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

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数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

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

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

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要认真把握好思维逻辑,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中的提示。

老师讲课中常常对一些重点难点会作出某些语言、语气、甚至是某种动作的提示。

最后一点就是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三、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1、做好及时的复习。

课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

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2、做好单元复习。

学习一个单元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同及时复习一样,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而后应做好单元小节。

3、做好单元小结。

单元小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

(1)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

(2)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应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3)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四、关于做练习题量的问题

有不少同学把提高数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我认为,“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尢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当然没有一定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

篇7:怎样备好一堂课

总结精选(1):

如何备好一节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教师备课的重点就应是每节课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规定了在每节课上学生就应学习和掌握哪些潜力,教师如何在不偏离重点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地展开教学资料授课,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做哪些工作:

一、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研读课标,确定教学的目标)。

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在反复研究课标后,再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在钻研单元目标和教学参考上下功夫。(研读教参,读出编写的意图)

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在备课之前,阅读单元提示,了解这部分资料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本单元在整册书中的地位。把这些搞清楚了,才好给所教的这部分资料定位,确定教学的重点。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在深入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一)是细读:教材上所有资料都要读,还要把与本册教材相邻的二册教材都要找来读一下,能够了解本册教材的知识点是在学生学习了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又是今后学习哪部分知识的基础(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这样你在教学时,就能把握住哪些知识是学生透过自学、讨论能够解决的,哪些是学生努努力能够摘得到的。这样能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还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补充拓展超多知识。

(二)是试做:复习题、练习题以及教辅材料上的题,都要亲自做。并且要求学生操作的自己也要先操作一遍,而且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学生,那样去做去想、去体会思维过程。这样你能够发现,哪些题有难度,需要你点拨提示,有哪些是变式题。如果难度过大,能够当堂补充个例题进行讲解,为学生课堂或课下作业扫清障碍。

(三)是深思:第一要思考知识点,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理清前后联系。其次要思考教材意图,充分发挥教材上主题图的作用,想一想教材要透过这幅图到达什么目的。第三要思考重点和难点。从知识和潜力两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重点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资料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训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资料的理解,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备难点,备课时要根据教材资料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必须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教材中蕴含一名一暗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科书上的,另一条是数学思想和方法,需要教师读懂教材后面的东西。四是思考学生,每上完一节课,教师要明白这节课哪些知识点学生都掌握了,还有哪几个学生,某个知识点没掌握,不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哪些知识掌握的扎实,哪些知识掌握的不扎实,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五是思考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很多,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都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不存在任何状况下,对学生都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从自身特点、教学特点、学生年龄

特点出发,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设计像盖房,不仅仅要架起房梁,而且还要进行精致的装修。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就是对于教学设计的精装修。老师每一句话该怎样说,都要有精心的推敲,每一个段落的教学都要有层次,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艺术性。对于某一个重点段落的教学,首先要确定这个段落描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我要透过这一段落训练学生那些技能?这些都明确之后,进行教学层次的设计,第一次读干什么?有什么意图;第二次读读什么?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晰,把对于这段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五、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研读学生,读出教学的方法)。

学生是我们备课的重要依据,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起点。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务必先了解学生,只有研究和估计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效地帮忙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怎样分析学生,确定一堂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了解学生很重要,了解什么,从哪些方面了解?

①掌握目前学生的一些基本状况:比如学生总体状况如何,某一个体又有哪些差异,从他们的基础,潜力看能够分为哪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

②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明白了什么,学生不明白什么,学生想明白什么?备起点(起点要适宜,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教学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多用启发,让学生用心思考,质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决定,教师指导则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把潜力充分发挥,将疑点搞清楚。

③了解学生的举止和需要,学生喜欢用什么方式来学习数学?

用什么方式了解学生:

1.课堂观察⒉问卷调研⒊作业⒋课堂练习⒌谈话。

④学生不感兴趣怎样办

学生都会了,人们教什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很重要..

⑤学生不会怎样办

⑥学生出现了问题怎样办:给学生搭建脚手架。

怎样搭建脚手架

1、用好素材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3、给学生独立操作、思考的平台

4、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六、在教学过程上下功夫.(研读教学环节)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教学中各个环节,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教学中要设计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资料,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七、注重反思。

反思是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在不断反思中经过多次修正、完善后才构成的。实践中,教师要有强烈的“优化”意识,针对自己拟出的“教学设计”文本要经过反复推敲、揣摩思考哪些资源可能更换、充实?哪些环节和问题可作进一步改善?经过课堂实践后,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的现象和缺憾,教师再透过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提炼、升华和融合。

吴正宪老师在“怎样备好一节课”的讲座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备课的四个关注:

1、我们要到哪里去?——设计教学目标

2、我们在哪里?——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3、我们怎样去呢?——写出教学设计

4、我们到了没有?——课堂评价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首。在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资料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只有把课备好才能把课上好,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总结精选(2):

如何备好一节课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而能够少教,但是学生多学”我们这天的这种课堂改革便是这样一种改革。而要想真正到达这样的效果上好一堂课,细致、全面的备课是个极其重要的.前提。下面我就结合在近两年的课改过程中,关于如何备好一节课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吃透教材,尽量与教材编著者思维同步

我们使用的教材在不断的改版,因此在课改的备课过程中,务必摒弃老思路,吃透新教材,领悟教材改版的原因,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智慧所在。有感于此我觉得备好课首先要吃透教材,主要体此刻①吃透教材能整体把握文本资料在整个初中教材、在本部分、在本章中的地位,以确立本节课的整体目标。整体目标的确立不必须体此刻学案当中,但它却始终要在主备人的心中,指导整个备课学案的书写。如《浮力》这节课是整个力学的难点,学习它需要综合运用力学的所有知识,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应始终本着如何降低难度,如何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对本节课进行学习是设计本节课学案书写的整体目标。②吃透教材能把握文本资料的安排顺序,找到内部逻辑联系以确定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围绕具体目标设计递进式的问题,根据要达成的目标为学生的理解性学习搭建台阶,层层作铺垫,逐步突破重点、难点。例如在备《浮力》一节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安排有这样的逻辑关系:“想想做做”中的前两个小问题是为了让学生透过生活实例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而第三个小问题则是为了得出计算浮力的一个最基本的计算公式,为下面的实验探究作准备。如果备课者忽略了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小问题内部的逻辑关系的话,必然就小

看了这三个问题在本节课的作用,学案的设计就不会体现三个小问题所能反映的资料,那么对于初学者又怎样去更好的认识浮力及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这两个基本学习目标呢?③吃透教材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学案为学生预习扫除障碍。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忽略教材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轻视任何一个环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如在《浮力》一节课书写学案时我发现教材中“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教材以图解的方式告诉了学生的实验步骤,这在历年来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都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在这次备课中我却发现存在两个问题:①实验步骤中少了很重要的一步:测接水小桶的重力,如果实验中没有这一步学生是不可能明白实验更不可能准确得出实验结论的。②实验中就应选取石块等能在水中沉底的物体而不能选取漂在水面上的塑料块等,而教材中却就是选用的塑料块。因此在写备课学案时我首先对这两个问题做了说明。又由于本节课既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初三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而这个探究性的实验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不很好突破本实验就不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因此学案中我是这样写的:(截取部分资料)。

学习活动三:浮力大小〈2〉

阅读教材95页探究资料并完成下列问题:

[说明:A将教材中塑料块改为石块B注意观察教材中三幅图中测力计的示数(注每格代表1N),C已知装水小桶重为1N]

③物体浸入水中后,从烧杯中溢出的水叫做物体所“排开”的水。物体浸入水中越,排开的水就越。

④并注意深刻理解实验步骤,认真体会实验中是如何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

①石块重为N;②实验中小桶重为N;③石块如图2所示放入水后测力计示数为N;④石块排开的水重为N,⑤石块所浮力F浮=N;G排=N;⑥F浮G排(填〈、=、〉)。

以上“说明”及3、4问题的设计不仅仅为学生的预习扫清了障碍,而且为学生很好的理解实验目的,得出实验结论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备课时所发现的问题在课改前是没有发现的,而且也没有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原因是那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以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不看教材也不致于将知识点传授错误,而此刻是“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如果没有一份学生能够依靠的学案做为引导,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预习明白,因此这天的备课已不在是过去简单好处上的备课了,只有吃透教材,充分把握教材才是备好一节课的前提,才是教师上好一节课、学生学好一节课的前提。

2.深刻理解教材,为知识的恰当拓展与外延典定基础

为了矾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状况,常常在一个知识点的后面以“追问”、“思考”或“要求”的方式增加具有拓展与延伸功能的问题,如在《浮力的应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轮船和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我分别追问了这样两个问题:

追问:一只轮船从河流驶入大海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一些?为什么?

追问:潜水艇的上浮或下潜与鱼的上浮或下潜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又进行了二次加工,而且还对有关联的相似问题的分析过程做了比较,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恰当的拓展。

无论是拓展、还是外延都务必是恰当的、有效的,而这两者的有效需在教师备课前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这样的空间,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激起课堂绚丽的涟漪。

3.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

因为这是一份预习+展示的学案,学生要借助于它的指导去完成新课的学习,因此在学案中问题的设计上务必要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例、一些学生在家能完成的实验或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尽量降低学生预习中的因难。比如:《浮力》一节课中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这项资料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学习活动一:物体的漂浮条件

①画出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的受力示意图。

②生活中哪类物质漂浮在水面上?

总结:物体漂浮时:G物F浮;P物P液(填〈、=、〉)

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漂浮在水面上?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物点?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①是让学生借助于已学知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得出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之间的关系;②是让学生透过“追问”放眼于生活中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来进一步概括出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为了到达这样的目的在“追问”时问题的设计很关建,如果直接“追问”: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密度与水的密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样太过理性化的问法没有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不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到达咱们的设计意图就很困难,也就失去了设计的好处。因此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才能理解老师的出题意图,才能真正的预习透彻明了,才能在展示课上有话说,有资料讲,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生成。

以上仅是备课中的点滴体会,要想真正备出一节好课,我们就应做备课的有心人,就应具有一颗高度的职责心。一篇好的备课学案更就应是博采众家之智慧融于一体的结晶。

总结精选(3):

如何备好一节课

记得每次上公开课,尤其是比赛,我都会紧张,所以每次上下来都不尽如人意。但是有一次我却在课堂上发挥自如,和学生配合得十分默契,结果也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记得那次上的是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此刻回想起来这次成功有很多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课前认真、用心、充分地备好了这节课。

教师的本职是教学,说到底务必业务要过硬,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要上好一节课,务必备好一节课。因为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语文课,务必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先看教参,再看课文,甚至有的这样想,课文就几句话、几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如果在我们的课后,有好多问题连自己还没有弄懂,如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甚至文章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务必首先打动自己。教育学生学语文要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务必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也就不可能去打动别人。有一篇文章叫《斑羚飞渡》,读完后我觉得第一件是就是要向学生推荐一本杂志《读者》,因为这篇文章就是以前刊登在《读者》上的。当年我看了以后就颇有感悟。果然在上课前我先谈了我对这群羚羊的团队精神佩服,学生果然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好奇,急着去读课文,课堂上学生还谈了自己的感悟,最后我向学生推荐这本杂志,我说《读者》是本好杂志,一个好故事,改变你一生。之后果然有很多学生尝试去阅读这本好书,并且从中获益匪浅。

二、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

语文课标对中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销,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每次我在反复研究课标后,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在钻研单元目标和教学参考上下功夫。

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即使课标要求弄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务必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有效地帮忙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资料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潜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思考相应的教学措施。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有的学生连生字都还没能掌握,我就上课时只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不给他下马威,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初一的孩子,和初二初三有本质的区别。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善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五、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

教学设计像盖房,不仅仅要架起房梁,而且还要进行精致的装修。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就是对于教学设计的精装修。老师每一句话该怎样说,都要有精心的推敲,每一个段落的教学都要有层次,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艺术性。对于某一个重点段落的教学,首先要确定这个段落描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我要透过这一段落训练学生那些技能?这些都明确之后,进行教学层次的设计,第一次读干什么?有什么意图;第二次读读什么?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晰,把对于这段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以上五个方面的功夫,是老师务必做且应认真做的。我称之为备课五研读:即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研读课标,读出教学的目标;研读教参,读出编写的意图;研读学生,读出教学的方法;研读教学环节,读出教学的层次性。这五个功夫下到了,才算真正吃透教材。

篇8:浅谈怎样备好数学课

1、通读教材

在新学期教学的开始前, 教师就要对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提前作好备课准备。备课准备一般是在假期中进行的, 尤其是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 首先要对教材做好全面的了解, 此时的备课准备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通读教材”。通读教材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学习、分析和研究教学大纲,

了解新学期的教学内容以及与前学期教材的衔接, 明确新学期教学的重点和目的。

1.2. 通读新学期教材, 熟悉各章节内容。

1.3. 对教材中的某些较深的例题、

课堂练习和练习题 (作业) 进行初步演算, 也可以选编一些难度稍大的综合题和应用题。

1.4. 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 应多读一些师范类院校的教材, 并注意要记笔记。

1.5. 青年教师还可对照前学期的

授课计划和考试卷、期末试卷以及质量分析表与老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等等。

1.6. 新学期开始, 教师应通过召

开学生座谈会、班干部交流会及与负责招生工作的老师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等。其目的是教师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2、精读教材

通读教材是数学课备课准备的基础和关键。数学课备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教学应以教科书为主要依据,

对教材中的定义、公理、定理、公式与法则应抓住能揭示其本质属性的精华部分, 理清其逻辑结构, 并选择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反映出来。

2.2.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解题

能力和自我训练, 对每一节课的例题, 课内练习和练习题 (作业) 应首先亲自演算, 熟悉各种题目的解法, 了解其作用和难易程度, 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及简捷途径。

2.3. 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的,

因为明确教学目的是完善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学目的应包括能够使学生理解哪些基础知识, 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和技巧。如何使学生接受到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与训练, 如何能够使理论作用于实际, 而明确教学目的另一个关键则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要恰到好处。如果订得太广泛、概括就显示不出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如果订得太狭窄, 就会只注意一些支节而失掉重点;如果订的偏低则达不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如果订得偏高则容易脱离实际, 所以, 完善教学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 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班级学生的实际状态做出全面的考虑, 一定要明确其真正的教学目的。

2.4. 教师应及时了解本章节在整

个教材中的位置, 正确分析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在接受本章节知识时, 是否具有足够的基础知识。

2.5. 教师应善于区分例题的类型。

按其作用, 有的是引入概念的, 有的是理解概念的, 有的是归纳公式法则的, 有的则是定理和法则的直接运用。数学中可联系实际来体会和安排每个例题。也可以适当补充需要的其他例题。以达到使学生加深理解知识基础, 加强基本训练的根本目的。

3、编写教案

3.1. 教案分备课笔记和简案两种。

备课笔记是教学的基本工具, 必须经过“通读教材”和“精读教材”后, 由教师手写而成,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依靠和基础, 是由教师保管和留存的。所以必须认真, 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尤其是新教师。简案一般是交教务处保管和留存的, 可用电脑打印。也可在完成备课笔记的基础上, 摘出其重点、难点手写或打印出来。教案应包括教师姓名、课程名称、班级、周次、授课日期、授课顺序、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资源、评估反馈、作业和课后记等。备课时最好一并写出两节课的内容。

3.2. 教案没有固定的格式, 对于不

同的教学内容、特点、课题及学生状况可以灵活地编写符合实际的教案。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及每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包括例题分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都必须编写清楚,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用到教具、模型、挂图或电脑课件也要事先准备好。

3.3. 教师应在授课的前一天, 对准

备好的教案还要进一步深入细致地揣摩, 务必使教学过程完整、准确、合乎逻辑。同时进行板书布局, 对课题、图形、公式、定理、例题、练习题书写在什么位置和彩色粉笔的运用都要周密地考虑好。

3.4. 教师在授课后, 应及时整理好

班级日志中的日期、课时、章节和签名。并在当晚将讲课的过程再进行回忆, 找出不足, 便于到下一次讲课时加以弥补和完善。

4、结语

上一篇:复习计划表下一篇:水利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