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园打架斗殴及犯罪案例分析

2024-04-14

青少年校园打架斗殴及犯罪案例分析(精选8篇)

篇1:青少年校园打架斗殴及犯罪案例分析

兴仁县德龙中学“校园打架斗殴”案例及剖析材料

兴仁县德龙中学于2014年8月21日正式开学,开学至今两个多月以来,发生过以下一起学生打架斗殴事件,我校政教处及时有效的处理了这起学生打架事件。并对这起学生打架斗殴事件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并对学生做了深入的思想教育和相关的知识传输。

案例:2014年9月5日,我校八(4)班杨某某、八(1)班刘某某等七人在男生宿舍产生矛盾并打架斗殴,被我校宿管老师及时发现并制止,并在第一时间上报政教处。政教处及时组织班主任、保卫科、宿管人员等分时间、分地点对上述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经调查该起打架斗殴事件因发现早、制止及时,未出现伤亡现象。

我校政教处对上述现象做了深刻的总结和分析,经过多方、深入的跟踪调查和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后得出结论,学生校园打架斗殴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元化的。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打架斗殴发生的时间往往出现在晚上下晚自习后。学生经过一天的学习,下晚自习后正是学生想释放压力的时候,而作为中学生,其处于青春期,比较要强,在释放压力 的同时往往没有方式方法,容易激起其他人的方案和厌恶,再加上他们要强的心里特征非常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

2、发生打架的学生往往是八年级的学生居多。八年级的学生处于初中的半成熟阶段,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他们不像九年级的学生一样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他们也不像七年级的学生一样思想单纯,一方面他们想做一个好学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己对学习和目标的规划不是很明确导致他们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这就使他们容易空虚和烦躁,以至于在心里埋下了大家的心里苗头。

3、学校对德育工作抓得不是很扎实,不是很深入,在抓德育工作时没有具体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需要和家庭教育的背景,导致极少部分学生发生打架斗殴事件。

4、家庭教育失控引起的打架斗殴。我们分析了这起打架斗殴事件后,发现参与打架斗殴的当事人家庭背景很复杂。有的家长长年外出打工,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和心理疏导;有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叛逆心理严重;有的家长素质低劣,向孩子灌输暴力思想;有的家长疏于管理,默许孩子同不良少年交往,放任孩子养成不良习气。

5、个人行为霸道引起的打架斗殴。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看见某某同学老实,开始动手欺负一下,结果这位同学接受了现实。这种行为和现象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后果是欺负这位同学的人渐渐增多。指使别人买东西、命令别人为自己做一些小事等,欺负别人以及被人欺负的心理逐渐膨胀、扭曲、变态,麻烦由此产生。

6、不良嗜好、高消费引起的打架斗殴。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中学生容易模仿电视、电影中抽烟、喝酒的行为。如果家长和学校管理不严,防范不力,少数学生就会上瘾。有的学生为了达到吞云吐雾、醉生梦死的目的,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7、语言行为粗鄙引起的打架斗殴。有的学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语言污秽,行为粗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为三言两语而引起冲突。

8、讲哥们儿、姐们儿义气引起的打架斗殴。从群体性事件看,所有参与者都是打架斗殴的受害者。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脑筋,因为一句话或是一支烟、一瓶水,听别人使唤,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综上所述:我校政教处决心从以下几方面来防止和减少学生的打架斗殴事件:

一、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做法是:利用每天的夕会课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利用每周的电影课对学生进行打架斗殴的危害的教育,利用每周的校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

二、加强德育工作。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充分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和主动,以学校为后盾,班主任为主导对学生进行

德育工作教育。

三、加强家校联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及素养,建立行为后进生档案。

四、对行为后进生和家庭背景复杂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心里辅导室和知心信箱的作用,争取对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烂熟于心。对学生进行最大程度的关爱和转化。

五、利用学校的体育特长班、文艺特长班等增加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充实。总之:将校园打架斗殴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将每一个行为后进生和家庭背景复杂的学生教育成人,努力转化每一个后进生使我们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德龙中学将一如既往的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努力实现“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目标。

兴仁县德龙中学政教处 2014年11月7日

篇2:青少年校园打架斗殴及犯罪案例分析

案例:一天夜里,在新昌县一所中学的寝室里,同学舒某和同室的陈某在熄灯后仍大声交谈,隔壁的同学王某等人就不满了,因此就争吵起来,后来陈某与王某就约好,二人到学校操场上去“单挑”,陈某开始还带上一把水果刀防身,后因要换鞋,随将刀递给同寝室的舒某,之后,陈某和王某就按约定来到学校操场,当时那位姓舒的同学就带着那把刀,也跟到了操场上,看到陈与王二人在对打,陈某被打得在后退,舒某见陈某打不过对方,就随手朝对方王某腹部连刺数刀,刺破了对方的回肠,经法医鉴定,对方的伤势已经构成重伤。

刑法规定,14周岁以上的人对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就要负刑事责任,而舒某当时正好是14周岁超出一个月,所以他要负刑事责任,最终他被判处有期徒刑。

问题:

1、你怎么看待他俩约定“单挑”的决定?

2、你又是如何看待带道具入校园的?

3、你对舒某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4、若你是舒某,正确的是做法是什么?

5、若你是陈某,你会如何解决这次小矛盾?

篇3: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1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据最高法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 从2000年到2004年, 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4.18%, 2005年7月, 又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96%。从犯罪分类情况看, 排在前5位的是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 而这种排列是相当稳定的 (2005年09月17日《法制日报》)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 从犯罪性质看, 抢劫、盗窃犯罪最为突出, 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案件居多。第二, 从犯罪形式看, 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由于青少年思想还不大成熟, 缺乏作案经验, 犯罪心理压力大, 个人作案势单力薄, 他们经常纠集数人去共同实施犯罪, 所以青少年犯罪基本上都是两人以上的共同犯罪, 单独作案的不到20%, 其中三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占45%左右, 有的甚至有较为固定的团伙。2008年9月5日, 乐清市人民法院对特大黑社会性质组织“狼狗队”成员一审公开宣判, 该团伙“老大”未满18周岁的周某, 被法院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非法拘禁罪4项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 据悉, 该团伙未成年人达20人。第三, 从犯罪手段看, 作案手段残忍, 犯罪后果严重。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比较简单, 目的单一, 随意性强, 较少有预谋, 事前没有经过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 常常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 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第四, 犯罪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据统计, 我国青少年犯罪年龄正不断下降, 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15.7岁。如2008年3月21日至25日, 位于云南勐海县打洛219界碑基站GPS馈线反复被盗, 致使这个基站覆盖的上万部手机“哑火”, 造成经济损失近10万元。后警方抓获了8名犯罪嫌疑人, 发现8人都是在校学生, 其中, 年龄最大的15岁, 最小的仅9岁。

2 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2.1 客观原因, 即社会、家庭、学校对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影响

一方面,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 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另一方面, 当前文化市场上充斥大量的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和其他有损人民群众健康内容的产品。另外就业压力大、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对涉世不深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 就有可能致使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被其吸引, 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 使理想信念严重扭曲, 价值趋向出现误区, 当其欲望因种种原因无法满足时, 遂将低级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作为追求目标, 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第一任教师, 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心里形成人格障碍, 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父母教育方法失当、重养轻教、放任自由、顺其自然等不健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影响较大。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 久而久之, 使他们形成孤独、自卑、怨恨、狂妄的性格, 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学校教育中, 由于不少学校热衷于应试教育, 忽视德育教育、法制教育, 没有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造成青少年自我价值的受压, 厌学、辍学现象出现, 一些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 发展、拉拢或胁迫敲诈学生, 加剧校园的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 诱发青少年学生的偏差行为, 把青少年学生进一步推向违法犯罪的泥坑。

2.2 主观原因, 即青少年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 在生理、心理上尚不完全成熟, 社会经验少, 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 尤其在心理和情绪上变化复杂, 极不稳定。正是由于大多数青少年犯文化素质不高, 思想贫乏, 道德观念薄弱, 法制观念淡薄, 不学法, 不懂法, 自控能力差和极其脆弱的心理, 使得他们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经不起诱惑, 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 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意气用事, 不计后果, 他们往往不顾道德和法律的束缚, 铤而走险, 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 对青少年犯罪处理的建议

3.1 国际青少年法律与权益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国际青少年法律与权益保护制度中国际条约构筑了保护青少年的国际准则, 体现了保护青少年的国际标准, 为各国国内立法树立了范本。这些国际公约 (包括《儿童权利公约》、《北京宣言》、《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等) 以保护青少年的权利为核心, 提出许多在实践中操作性非常强的途径、措施。这些措施如《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提出的:全社会努力预防少年违法犯罪, 确保青少年的均衡发展, 从其幼童期尊重和促进其性格的发展;青少年从其幼年开始的福利应是任何预防方案所关注的重心;认识到制定完善的预防少年违法犯罪政策以及系统研究和详细拟订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又如国际青少年法律与权益保护国际标准中的最大利益原则、无歧视原则、特殊保护原则、尊重儿童原则等。这些措施对促进世界各国青少年事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对我国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3.2 对青少年犯罪应讲究“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了处罚未成年犯罪人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 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鉴于此, 对未成年人犯罪以宽缓刑事政策为基调, 一方面是由未成年人犯罪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是刑法人道主义的必然要求。尊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 避免像对待成年犯罪人那样动辄动用刑罚手段, 防止因刑事处罚本身促使未成年犯罪人变成更严重的犯罪者。另一方面, 由于未成年人尚处于初级社会化过程之中, 较之成年人还处于社会弱势地位, 属于社会应当关心和保护的对象。此外, 成人社会对未成年人满怀爱心与期待, 既是人类道德情感的一般体现, 更与我国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的“矜老恤幼”的民族情感相吻合。对少数严重青少年犯罪者应注意以严济宽, 即当青少年犯罪已经出现明显的严重化态势时, 就不能排除对少数社会危害性很大、人身危险性强的青少年犯罪予以严厉制裁的必要。

3.3 对青少年犯罪应贯彻特殊的处理程序

我国青少年案件审理的特殊规定见于以《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干的各种法律、法规中, 综合地形成了青少年案件的程序规范体系。在案件的处理中, 应严格按照“教育、感化、挽救”原则, 对于违法犯罪的青少年, 应当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切忌一惩了之, 有惩无教的做法。执行审前分押分管、不公开审理、指定辩护、法定代理人在场等强制性规定, 以保证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

3.4 注意非刑罚方法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矫治的功能发挥

由于青少年主动吸收既存事物积极性的能力小于被动吸收积极因素的能力, 特别是在监狱的环境中, 容易交叉感染, 并且很可能错过其求学、就业的黄金年龄, 很长时间也难以消除其自卑感, 违背了对青少年改造的初衷。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青少年判处徒刑并不必然具有改造青少年的效果, 所以目前通行的做法应该是只要不属于《刑法》第17条规定的六类犯罪, 就应当考虑适用缓刑, 对于过失犯罪的则一律应当适用缓刑。

3.5 积极开展有效的青少年犯罪预防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其三者之间有机统一, 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设专章规定了有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法律依据。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 有利于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深入开展对未成年人的公民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效的预防工作, 必须强化家庭教育, 营造良好家庭气氛;必须加强社会保障, 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 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 加强法制教育, 完善“法律进课堂”;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教育和提升, 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切实的帮助, 真正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摘要:吸毒贩毒、环境污染、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三大公害。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理性分析, 找出青少年犯罪的真正诱因, 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预防以减少犯罪的发生,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社会均能起到较大作用。

篇4:青少年校园打架斗殴及犯罪案例分析

[关键词] 打架斗殴 心理原因 有效防控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可以称之为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顽疾,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以我校为例,尽管学校三令五申打架斗殴事件的危害性及严惩制度,但一直以来,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屡屡发生,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声誉,而且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显而易见。杜绝打架斗殴事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对打架斗殴事件应做到“未雨绸缪,及早防范”。

医学上讲究“查找病因”、“对症下药”。对打架斗殴这样的“顽疾”也应该首先探析学生的心理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日前,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等途径,将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原因加以搜集整理,大致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1.父母疏于管教,学生在外结交不三不四人等,成帮结派,惹事生非。不少学生家庭或因单亲、或因父母下岗忙于打工挣钱、或因家长责任心较差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关心教育,致使学生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人员。尚未具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孩子从所谓的“哥们儿”那里寻求到“温暖”,受他们挑唆、利用而参与斗殴。

2.父母管教手段过于暴力,造成子女心理上的暴力倾向,多数表现为“在家是羊,在外是狼”,内向寡言,情绪易激动,喜用暴力解决一切。

3.早恋引起“争风吃醋”,这种颇有中世纪欧洲骑士决斗风格的打架斗殴事件比例可观。

4.虚荣心作祟,死要面子,往往于“骑虎难下”之势,挥舞起拳头;这种情势往往取决于围观者的态度,如果看客较多,起哄、叫嚣,那势必造成为“面子”而斗殴。

5.受影视媒体影响,崇拜黑社会“老大”,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模仿,企望以拳脚“打败天下无敌手”,“天地间唯我独尊”;随着住宿学生的增加,寝室之间演变成“帮派”林立,明争暗斗,大仗时有,小仗不断。

6.“变态自尊”。此类学生因种种非智力因素导致自卑感严重,担心他人嫌弃自己,因而表现出“变态自尊”——因怀疑、敏感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选择“用拳头找回自我”。

7.心理不相容。独生子女的特性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缺乏谦让精神和包容性,对他人“看不惯”,更严重者当意见发生冲突时,容易义气用事,情绪激动,导致矛盾激化,因争强好胜而大打出手。

8.暴力网络游戏的影响。那些充满打杀血腥场面的暴力游戏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虽然他们在游戏中经历对峙搏杀,暂时得到一种快感和乐趣,但也很容易模糊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线,从而造成真假错位。另外,在游戏的暗示作用下,青少年会从内心倾向用游戏中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严重的会导致犯罪。

9.以暴制暴。这类学生本是事件受害者,但未能采取正当手段维护自身利益,解决问题,反而纠集社会上不良分子,以暴力手段实施报复行为,由受害者变为害人者,导致恶性后果。

10.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因为空虚,他们选择早恋、网络、物欲……甚至犯罪。不少学生空虚的思想已经被暴力充斥,成为打架斗殴的直接诱因。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能力,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解决心理问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打架斗殴事件。

1.充分发挥沟通的潜能。采取多种手段与家长沟通,如家访、电话交流、书信、探病、家长会、开放日等(尽量不请家长到学校,那样会造成家长和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沟通)。通过沟通,灌输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家长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协助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同时,与学生平等交往,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与学生在“日记”中进行交流,在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体验到老师的真诚与关爱。师生间产生一种介乎朋友、亲人的感情,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及时与我沟通,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及早解决。

2.加强法制教育。可充分利用法律课、班会、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打架斗殴极易触犯法律,是青少年犯罪的常发案件,后果严重;同时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避免“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九八年我担任汽车驾驶班班主任的时候,针对班级男同学较多、校园周边打架成风的实际情况,聘请了沙河镇站派出所法制科长担任我们班的校外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打架斗殴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鉴于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性,学校应通过开展郊游、艺术节、技能节、主题班会、演讲、朗诵比赛等各种文明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竞争意识、交际技巧和责任感,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自身能力及价值,从而满足精神需要,丰富课余生活,消除空虚感。

4.倡导文明而积极地使用网络。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宜疏不宜堵”,应动员全社会力量,使学生远离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并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游戏的危害性,帮助学生制定使用电脑计划,与家长共同监督孩子按计划行事,探讨学习与电脑游戏两不误的方式……

5.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中学生“早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明确,早恋是一个学生成长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这是心理因素使燃,与道德规范无关。不要轻易将之与道德败坏联系到一起,否则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造成恶性后果。家长和老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给中学生一把科学的钥匙,坦然面对“早恋”问题。既要让他们明白:青春期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是正常的,又要使之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和后果;既要鼓励正常的异性交往,又要教育引导他们把握交往尺度和交往距离。

6.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荣心理,明确自尊是一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培养科学的自尊。同时加强学生的个性修养,培养豁达大度、克己忍让、热情真诚的优良品质,由“看不惯”转变为“互为欣赏”,改善“心理不相容”。

打架斗殴就像感冒一样,只有找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有效防控。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将工作做细做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仇国政.21世纪中小学教师培训读本.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5.

[2]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负面影响与教育干预.中国教育学刊,2000,(5).

篇5:校园打架斗殴案例分析

案例:2015年高二进制班学生罗学鹏与本班酉戈同学在上体育课时因小事发生口角,两人均不服气,发生抓扯,晚餐时本班任同学伙同高三同学找罗同学算帐,并在晚自习时发生打架事件,经同学劝说,老师发现后上报政教处。政教处及时组织班主任、保卫科、宿管人员等分时间、分地点对上述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经调查,该起打架斗殴事件因发现早、制止及时,未出现伤亡现象。

学校对上述现象做了深入的调查,究其前因后果,并让几位同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并请家长对几位同学进行协同教育,都分别认识到了自已的错误,按学校《违纪学生处分条例》对几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校级纪律处分。

对本次打架事件学校德育处、年级管理以及班主任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分析,经过多方、深入的跟踪调查和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后得出结论,学生校园打架斗殴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元化的。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好争强斗胜,因一点小事常常发生口角,往往是你不服我,我不服你,都认为自已是对的,往往会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打架斗殴发生的时间往往出现在晚上下晚自习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压力大,心里比较要强,压力得不到想释放,在释放压力的同时往往没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容易激起其他人的反感和厌恶,再加上他们要强的心里特征非常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

2、发生打架的学生往往是高二年级的居多。高二年级学生处于半成熟阶段,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习压力积累,又不象高三年级的学生一样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他们也不像高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刚进校学生思想单纯,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想要改变自已,做一个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好学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己对学习和目标的规划不是很明确。导致他们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这就使他们容易空虚和烦躁,以至于在心里埋下了打架的心里苗头。

3、学校对德育工作抓得不是很扎实,不是很深入,在抓德育工作时没有具体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需要和家庭教育的背景,导致极少部分学生发生打架斗殴事件。

4、家庭教育失控。我们分析了这起打架斗殴事件后,发现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家庭背景很复杂。有的家长长年外出打工,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和心理疏导;有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叛逆心理严重;有的家长素质低劣,向孩子灌输暴力思想;有的家长疏于管理,默许孩子同不良少年交往,放任孩子养成不良习气。

5、个人行为霸道。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看见某某同学老实,开始动手欺负一下,结果这位同学接受了现实。这种行为和现象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后果是欺负这位同学的人渐渐增多。指使别人买东西、命令别人为自己做一些小事等,欺负别人以及被人欺负的心理逐渐膨胀、扭曲,矛盾由此产生。

6、不良嗜好、高消费引起的打架斗殴。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中学生容易模仿电视、电影中抽烟、喝酒的行为。如果家长和学校管理不严,防范不力,少数学生就会上瘾。有的学生为了达到吞云吐雾、醉生梦死的目的,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归。

7、语言行为粗鄙。有的学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语言污秽,行为粗鲁,出口成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为三言两语而引起冲突。

8、讲哥们儿、姐们儿义气。从群体性事件看,所有参与者都是打架斗殴的受害者。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脑筋,因为一句话或是一瓶水,听别人使唤,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综上所述:我校政教处决心从以下几方面来防止和减少学生的打架斗殴事件:

一、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做法是:利用每天的夕会课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利用每周的电影课对学生进行打架斗殴危害的教育,利用每周的校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

二、加强德育工作。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充分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和主动,以学校为后盾,班主任为主导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教育。

三、加强课堂监管,特别是在体育课,课外活动课上,尤其要注意学生之间是否有过争执发生,任课教师及时处理,并报给班主任、年级上,避免事态扩大化。

四、加强家校联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及素养,建立行为后进生档案。

五、对行为后进生和家庭背景复杂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心里辅导室和知心信箱的作用,争取对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烂熟于心。对学生进行最大程度的关爱和转化。

六、利用学校的体育特长班、文艺特长班等增加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充实。

总之:将校园打架斗殴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将每一个行为后进生和家庭背景复杂的学生教育成人,努力转化每一个后进生是学校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努力实现“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奋斗目标。

篇6:青少年校园打架斗殴及犯罪案例分析

程月华

一、说教学理念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深入贯彻“两纲”教育,使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前途,以国家建设为已任,树立生命意识、民族精神意识。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青少年聚众斗殴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上一节讲述聚众斗殴的案例基础上,本节讲解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对在校学生来说,尤其是对法律意识薄弱的同学,尤为必要,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犯罪的成因、预防对策。

(2)、过程和方法要求:针对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问

题、认知问题、价值观问题组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心理、习惯以

及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对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使学生懂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以

及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对预防犯罪的重要意义。树立自觉培养健康

心理、养成良好习惯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

修养和综合素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案例的成因是本课的重点,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所以只有找到聚众斗殴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预防犯罪。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上纠正不足是教学难点,因为学生还缺乏自我批评的境界和勇气,很难从他人犯罪成因中反观自身,所以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学生

文讯一(1)班有学生30人,男生11人,女生19人,个别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部分学生言谈举止不文明,还有少许的哥们义气,如果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学生们是可以改掉坏习惯的。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案例教学生动、深刻,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错误的思想会引导错误的行动,而错误的行动会带来错误的后果,错误的后果要自己去承担。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1、以案例导入新课

2、分析、讨论案例

3、课堂讨论新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犯罪成因。

篇7: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打架斗殴在学生群体中是经常发生的,通常是一些品德较差的同学,自以为有力气、有派,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来殴打学生。除此以外,还有这伙学生与那伙中学生相互殴打的现象,也称为学生打群架。

中学生打架斗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是相当深远的。

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经过专门的调查,发现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发生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1)放学时:中午或傍晚放学,特别是周末中午一些与校内学生有联系的校外少年,还有被学校开除的不良少年,站在门口寻找机会打架。同时,大批学生出校时易因发生碰撞而引发打架。(2)考试结束时: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后,老师忙于批改试卷,学生普遍松口气,一些不良学生就惹事生非,易发生打架斗殴。(3)秋季开学时:新生刚入学,学校老同学有认人串联的,其中有因在小学串村考试而结“仇恨”算帐的,往往采用暴力攻击的手段来解决。(4)课外游乐活动时间:学生在校内玩耍或在外面去玩等活动时,由于社会活动场所管理不严,人员复杂,学生之间常因争输赢,争地盘而发生突变,导致打架斗殴。(5)节假日及节假日前:由于休息闲散,有的学生家长又不在家中,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就跑到外面去,易发生打架,甚至相约互斗。

当然,中学生打架斗殴也与其它的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1、社会因素:社会种种不良环境都会使中学生误入歧途.2、家庭因素:也许是家庭的负面影响.也许是缺少了父母的爱.也许是缺少了那么一点点的沟通.3、心理因素:现代社会的中学生的心里有太多说不出的东西..有太多压力了..有太多想法了„„有太多想不同的事了.也许是为了给兄弟出气而打架„„也许是心里的某种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青少年攻击行为与性别因素是有关的。对这个问题,要看到社会因素是与性别因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我们的成人普遍地希望男性比女性更活跃,让小男孩玩打仗的游戏,还买有象征攻击性意义的玩具如坦克、轰炸机、机关给男孩玩,而且在育儿态度和方式上,家长对男孩和女孩也有许多区别,这样,逐渐形成性别因素对青少年攻击性的明显差别,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打架殴斗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男的。

打架斗殴学生的心理特征

从认识方面看,这些学生常常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把打架看作是“勇敢”;相反地,他们通常缺乏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从性格来看,这类青少年显得外向,善于交际,喜欢热闹,不拘小节,好胜心强,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因为小事发生冲动。

从意志方面看,他们明显地表现出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从动机方面看,这类青少年的攻击动机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时常出于愤怒、敌意、不满和嫉妒等消极情绪而发生攻击行为。

从行为的持续性来看,攻击行为主要是发生在初中阶段到高一年级。

同时,我们感到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矫正不是轻而易举的。

中学生暴力行为矫正:

公布打架成本

打架直接成本=学校的批评+负担几十至上千元罚款+家长的批评;

打架附加成本=心情沮丧低落郁闷+名誉形象受损+家人朋友担心。

事情严重者还要司法机关介入,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

示范法

有的人本不是好斗的,但不想在同学面前“丢面子”而打架;有的人认为只有打架才能解决问题;有的人是因为缺乏社交技巧,也有些孩子是想用拳头树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权威;还有的仅仅是模仿别人。

可以把有攻击行为的中学生,有意地放在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学生集体之中,以达到减少他们的攻 1

击行为的目的。研究表明,当少年看到榜样采取非攻击的方式能妥善解决冲突,会有利于纠正他们对暴力的认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育者应同时教会学生在遇到冲突时可以用哪些非攻击的方式来解决。使用示范法,还可以让有攻击行为的中学生观察其他有攻击行为的同伴是如何受到批评和处罚的,这可以减少他们自己的攻击行为。在采用示范法的期间,特别要注意防止他们接触有攻击行为的同伴,这实际上是减少他们对攻击进行学习的机会。有经验的教师在运用示范法时,还特别注意对矫正对象的关心,启发他们的思考,观察他们的行为变化,并及时地鼓励他们的进步。这种方法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消退法

有些中学生偶而打架殴斗只是为了自我显示,目的是想引起旁人注意。其实,在这类学生身上还有不少优点,他们也经常表现良好的行为。对此,教师可以暂时不加理会,使他们的攻击行为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反而受到弱化。同时,教师却去表扬他们的其他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间接地批评攻击行为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去找这类学生谈话,婉转地指出他此举的幼稚性,同时告诉他们打架行为与他们学习上有好的表现是不相称的,从而启发他们的自尊心,自觉地改掉攻击行为。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可以避免一般的严厉批评和惩罚措施的副作用。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特殊的对象。

创造零攻击性的环境

从性格来看,这类同学大多显得外向,善于交际,喜欢热闹,不拘小节,好胜心强,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的情绪不很稳定,容易因为小事发生冲动。从动机方面看,这类同学的攻击动机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时常出于愤怒、敌意、不满和嫉妒等消极情绪而争吵、打架。

让有攻击行为的中学生在一段时期内,避免接触人际冲突的环境,尽量减少发生攻击行为的机会。通常,教师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在学校里每天给这种学生确立当天的学习任务和行为目标,并且指定与他相处亲密的模范学生与他作伴,以督促影响他;在家庭中,家长给他妥善安排好作业外的活动内容,用良好的环境来消除他们的攻击行为,教师与家长还可以建立“情况联系卡”,及时对学生没有发生攻击行为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教育他们坚持下去。

培养同情心

研究表明同情心可以阻止攻击行为,同情心强的学生通常是非攻击的,而同情心缺乏的学生易发生攻击行为。因此,有的专家提出,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如果能够推测和体会到被攻击对象的痛苦和感受,进一步产生自我谴责感,那么就不会再想攻击他人了。对此,教师可能让被攻击的学生面对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具体讲述自己在受攻击后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然后,紧接着引导有攻击行为的学生谈体会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逐渐憎恨攻击行为。

其实打架很多时候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唯一可以达到的效果就是自己打架胜利了,能有一种自我满足感,感到自己是有实力的,仅此而已。

中学生要认识到打架的危害性,懂得打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与别人发生矛盾,有争议时,如果没有涉及原则问题的话,应该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让不代表你的无能,恰恰相反他表现了你的风度。

学会换位思考,假如被打的是自己,自己又会有何感想;并时常提醒自己,若别人受到了伤害,那么自己也一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处处计较,小心眼,要学会心胸开阔,宽容;情绪激动时,应抑制自己说话,先平复好心情,再作出决定,不能冲动,做事要三思而行,不要让一时的冲动误了自己,平和的与人相处,会使自己更有魅力,活得更加开心。

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其次,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各种刺激因素,多与家人、朋友倾诉、沟通。

当然这种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和季节有关。春季,尤其是初春时节,生物的代谢都进入了旺盛期,人体内分泌系统也会发生变化,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等,进而出现情绪焦虑烦躁与精神状态的紊乱。因此,主动采取一些自律方法进行调节是非常必要的。

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探析及预防措施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可以称之为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顽疾,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以我校为例,尽管学校三令五申打架斗殴事件的危害性及严惩制度,但一直以来,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屡屡发生,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声誉,而且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显而易见。杜绝打架斗殴事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对打架斗殴事件应做到“未雨绸缪,及早防范”。

医学上讲究“查找病因”、“对症下药”。对打架斗殴这样的“顽疾”也应该首先探析学生的心理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日前,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等途径,将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原因加以搜集整理,大致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父母疏于管教,学生在外结交不三不四人等,成帮结派,惹事生非。不少学生家庭或因单亲、或因父母下岗忙于打工挣钱、或因家长责任心较差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关心教育,致使学生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人员。尚未具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孩子从所谓的“哥们儿”那里寻求到“温暖”,受他们挑唆、利用而参与斗殴。

二、父母管教手段过于暴力,造成子女心理上的暴力倾向,多数表现为“在家是羊,在外是狼”,内向寡言,情绪易激动,喜用暴力解决一切;

三、早恋引起“争风吃醋”,这种颇有中世纪欧洲骑士决斗风格的打架斗殴事件比例可观;

四、虚荣心作祟,死要面子,往往于“骑虎难下”之势,挥舞起拳头;这种情势往往取决于围观者的态度,如果看客较多,起哄、叫嚣,那势必造成为“面子”而斗殴。

五、受影视媒体影响,崇拜黑社会“老大”,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模仿,企望以拳脚“打败天下无敌手”,“天地间唯我独尊”;随着住宿学生的增加,寝室之间演变成“帮派”林立,明争暗斗,大仗时有,小仗不断。

六、“变态自尊”。此类学生因种种非智力因素导致自卑感严重,担心他人嫌弃自己,因而表现出“变态自尊”——因怀疑、敏感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选择“用拳头找回自我”;

七、心理不相容。独生子女的特性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缺乏谦让精神和包容性,对他人“看不惯”,更严重者当意见发生冲突时,容易义气用事,情绪激动,导致矛盾激化,因争强好胜而大打出手;

八、暴力网络游戏的影响。那些充满打杀血腥场面的暴力游戏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虽然他们在游戏中经历对峙搏杀,暂时得到一种快感和乐趣,但也很容易模糊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线,从而造成真假错位。另外,在游戏的暗示作用下,青少年会从内心倾向用游戏中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严重的会导致犯罪;

九、以暴制暴。这类学生本是事件受害者,但未能采取正当手段维护自身利益,解决问题,反而纠集社会上不良分子,以暴力手段实施报复行为,由受害者变为害人者,导致恶性后果;

十、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因为空虚,他们选择早恋、网络、物欲„„甚至犯罪。不少学生空虚的思想已经被暴力充斥,成为打架斗殴的直接诱因。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能力,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解决心理问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打架斗殴事件。

一、充分发挥沟通的潜能。采取多种手段与家长沟通,如家访、电话交流、书信、探病、家长会、开放日等(尽量不请家长到学校,那样会造成家长和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沟通)。通过沟通,灌输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家长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协助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同时,与学生平等交往,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与学生在“日记”中进行交流,在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体验到老师的真诚与关爱。师生间产生一种介乎朋友、亲人的感情,学生遇到问题能够

主动及时与我沟通,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及早解决;

二、加强法制教育。可充分利用法律课、班会、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打架斗殴极易触犯法律,是青少年犯罪的常发案件,后果严重;同时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避免“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九八年我担任汽车驾驶班班主任的时候,针对班级男同学较多、校园周边打架成风的实际情况,聘请了沙河镇站派出所法制科长担任我们班的校外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打架斗殴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鉴于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性,学校应通过开展郊游、艺术节、技能节、主题班会、演讲、朗诵比赛等各种文明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竞争意识、交际技巧和责任感,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自身能力及价值,从而满足精神需要,丰富课余生活,消除空虚感。

四、倡导文明而积极地使用网络。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宜疏不宜堵”,应动员全社会力量,使学生远离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并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游戏的危害性,帮助学生制定使用电脑计划,与家长共同监督孩子按计划行事,探讨学习与电脑游戏两不误的方式„„

五、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中学生“早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明确,早恋是一个学生成长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这是心理因素使燃,与道德规范无关。不要轻易将之与道德败坏联系到一起,否则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造成恶性后果。家长和老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给中学生一把科学的钥匙,坦然面对“早恋”问题。既要让他们明白:青春期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是正常的,又要使之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和后果;既要鼓励正常的异性交往,又要教育引导他们把握交往尺度和交往距离;

六、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荣心理,明确自尊是一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培养科学的自尊。同时加强学生的个性修养,培养豁达大度、克己忍让、热情真诚的优良品质,由“看不惯”转变为“互为欣赏”,改善“心理不相容”;

打架斗殴就像感冒一样,也是“病”,只有找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有效防控。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将工作做细做透,以便及时发现苗头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上半年,接到多起在校学生之间打架斗殴事件,经了解发现都是由于学生早恋引起的,在校中学生早恋已超出了青少年教育和学校管理的范畴,对社会治安的稳定产生了影响,如教育、疏导不及时,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治安的热点问题。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重视。因当事人均系未成年人,为进一步杜绝此类问题发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本着对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负责的初衷,建议对此类案件加以重视。

警方提示:

一是发挥各校的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利用上法制课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教育。法制副校长和驻校民警要以适当的方式督促学校组织学生听法制报告,进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在宣传教育中充分利用当地典型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案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少年自觉遵纪守法,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分辨美与丑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整治。公安机关加强对黄、赌、毒社会丑恶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意识;

二是建议学校、家长、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勤沟通,适时关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心理动向,例如可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程等方式,净化中学生心

灵保证其积极健康地茁壮成长。

团结友爱——处理人际关系的金钥匙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同学们听到这首歌,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演讲的主题就是“团结友爱——处理人际关系的金钥匙”。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是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和睦统一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的问题,稳定需要团结,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稳定需要团结,团结才能稳定,要使社会长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和人民群众钢铁般的团结。”孟子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奋战,共同奋斗的历史。毛泽东同志率领广大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不正是体现了团结的力量吗?对于一个国家,团结友爱,是集中体现于仁爱、互助、团结、协力,成为维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公德准绳和行为规范。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需要团结友爱;一个学校要发展前进,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团结友爱;一个班级,要保持稳定,有良好的学习风气,需要团结友爱。培养中学生团结友爱,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关心人,团结人,同情人,尊重人,信任人,谦让人,原谅人。讲大团结,不搞小圈子,不拉帮结派。“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意思是人生下来就是兄弟,又何必一定是同胞骨肉才算是最亲的呢?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同学,都是同胞兄弟,要互相关心,要互相帮助。可是,在团结友爱方面,我们有些同学还做得不够,甚至还很欠缺,比如说:有些同学,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容不得别人的半点过失;有的同学,心胸狭窄,鼠肚鸡肠,斤斤计较,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起争端,闹纠纷,甚至大打出手;有些同学,拉帮结派,欺侮弱小同学,欺侮外地同学。如果是敲诈勒索,就不是思想品质的问题,而是以身试法,触犯法律的问题了。

一、人心齐,泰山移

“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我们对于折断筷子的故事比较熟悉。我再来说一个关于团结的故事:“蚂蚁的壮举”。蚂蚁为什么身处危境,面临灭顶之灾,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呢?就是因为团结。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同学一定要团结。一个团结的班集体是一个优秀的集体,是一个所向无敌的集体。

二、学会关心人

在一个班级,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如果某个同学有困难,要伸出援助之手,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会变得很精彩。有大家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支持,没有过不了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团结友爱,是集体生活的润滑剂.雷锋同志曾说过:“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我们对待本校同学,对待同班同学,也要像雷锋同志一样,对待同学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三、学会尊重人

“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意思说,你热爱别人,别人就会热爱你,你为别人的幸福出过力,别人就会为你的幸福创造条件。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热爱别人,别人也会热爱你;你尊敬别人,别人同样也会尊敬你。

“善人者,人亦善之。”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俗话说: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在学校,我们要尊重老师,不顶撞老师;要尊重同学,对同学有礼貌。所谓尊重人,就是要将他人看得比自己高,比自己重,因而在处理事情时,应以他人为先。在有劳对方或妨碍别人时,学会用谦词,如“劳驾”“麻烦您一下”“对不起”“抱歉得很”“请原谅”等,这些谦词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极大的,在人与人的接触中,特别是在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同学常常会发生磕磕碰碰,发生一些磨擦,如在排队买早餐时,在洗碗的时候,在走路的时候,不小心遇到了碰撞或踩疼了脚,能及时用上谦词,立即可使气氛“多云转晴”,否则常会“多云转暴雨”形成不必要的麻烦。但是目前独生子女多,在家庭地位中

占有特殊地位,常常形成“一切以孩子为先”的现象,这实际是对孩子的宠爱,容易导致孩子“以我为尊、目中无人”的自私心理,这是我们大家需要克服和纠正的。

四、学会宽容人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惟有自己心胸开阔,才能对人宽容;惟有自己忠厚,才能容纳别人。

人之谤我,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别人毁谤自己,与其辩解,不如能够宽容;别人侮辱自己,与其随时提防,不如感化对方。

宽容和忍让是人生的一种豁达,是一个人有涵养的重要表现。没有必要和别人斤斤计较,没有必要和别人斗强斗狠,请记住,给别人让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一条路。

什么是宽容。法国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博大,要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宽容是一种境界,更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在生活中学会宽容,你能明白很多道理。

毛泽东、周恩来有着博大的胸怀,国共两党斗争,“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再次握手。

宽容就是忍耐。同学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宽容就是忘却,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同学中的恩怨,忘记先前别人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

宽容就是潇洒。“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宽厚待人,容纳非议,是学习成功,集体团结成功之道。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难得人世走一遭,潇洒最重要。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之气,免百日这忧”古往今来,人世间多少憾事,多少不幸,多少悲剧,多少恐怖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斗强斗狠,不能相互宽容而发生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理智、冷静、稳重,遇事三思而后行。在处理同学之间矛盾纠纷时,要反复告诫自己,千万别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常常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人贵有自知之明,须知太阳不是为我而升起的,地球不是为我而转动的,哪个人都不是必不可少的,都不是时时处处正确的,须知合理的、适当的、理智的让步,必将有助于矛盾的消除和事情的解决。

五、学会原谅人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意思是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能保全友谊。

“原谅别人是一种美德”。“原谅”是对“过失”的一种宽容。原谅别人能使自己和别人之间建立起一座美好的桥梁。先有一份宽容之心,处处包容别人无心的过失。我想这是“原谅”别人最基本的原则。但是在原谅别人之后,还要学习纠正自己,处处原谅自己,会害了自己,缺点显露无遗,所以纠正自己要像别人一样严厉,把自己的缺点一一改正,并想想过去的缺点,警惕自己绝不可再犯,使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别人。

人的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善恶要分明,原谅并规劝别人无心的恶行,是善,对于坏事明知故犯,是恶。人与人之间有时难免会出现矛盾,但是当你原谅了别人你会发现不仅你愉快,别人也愉快。我们学过“将相和”的故事,其中的负荆请罪,正是因为蔺相如有一颗宽容之心,原谅了廉颇,廉颇跟他闹不和,那么赵国很快就会灭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宽容,对于别人的过失要尽量原谅。

同学们,让我们忘记个人恩怨,忘却痛苦,铭记每一时刻的欢乐,用一颗宽容的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篇8:青少年校园打架斗殴及犯罪案例分析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 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他们能否健康成长, 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就整体而言, 当今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同时毋庸讳言,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及其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他们中间还存在着一些甚至是非常严重的违法犯罪现象, 给社会造成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对此问题笔者试图就其成因及防治对策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客观原因

1.1 家庭方面的原因

由于当今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许多家庭特别是父母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希望自己的儿女都能够长大成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许多家庭的共同甚至是唯一的目标, 为此对他们倾注了全部心血。但是由于这些家庭往往是只注重对孩子的智力投资, 却忽视了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 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忽视了心理方面的疏导, 以至于造成了许多孩子的畸形发展。对此笔者曾对一些青少年学生做过问卷调查, 发现大部分家庭关心指数最高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对其他诸如个人品行、是否关心他人、是否尊重师长等问题却很少过问, 以至于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错, 但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家庭的正确引导, 一旦被不健康的因素所感染, 就会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由于自身行为的不检点, 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是非观, 给这些孩子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从而更容易诱使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比如笔者曾经参与辩护的六名未成年人涉嫌抢劫罪的一案中, 年龄最大的只有17岁, 年龄最小的刚刚过了14岁, 他们犯罪的动机就是抢钱为了玩游戏机, 他们的文化程度最高的是一位刚刚读了一年职专的女生, 另一位则是还在初二读书的学生, 通过庭审发现这些学生之所以犯罪的共同原因竟然是他们的父母都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 有的是父母离异而都不愿意抚养未成年的孩子, 有的则是因为父母忙于所谓的挣钱养家糊口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有的则是自己忙于所谓的“垒长城”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的教育, 有的则认为树大自会直所以对孩子的错误不管不问甚至是纵容等等, 正是由于这样的家庭造成了孩子身心健康的畸形发展, 极易受人引诱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2 学校教育的误区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但由于我国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受升学率等因素的制约, 致使大多数的中小学及其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考试分数的高低, 以至于考试成绩的优劣成为学校衡量学生是否优秀、是否有能力的唯一标准, 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人格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陶冶和培养, 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和老师把考试分数高的学生等同于“德、智、体、美”等方面非常突出的优秀学生, 谁的分数高, 谁就可以被评为优秀学生, 而这种评判标准更加加剧了唯分数论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 (1) 在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缺乏规范化、制度化, 从而造成相当部分学生缺乏法律意识, 法制观念淡薄, 不能辨别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比如笔者曾参与辩护的李某涉嫌盗窃案, 由于李某的父母离异, 法院判决其由父亲抚养, 而他的父亲由于再婚并有了孩子之后把李某交给了李某的祖父母抚养, 因为李某的祖父母年龄偏大, 他们的收入不能够保证李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而李某的父母又都不愿意支付李某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为了交纳读职专的学费费, 李某第一次窃取了同宿舍同学的500元钱, 那时李某刚刚过了17岁的生日, 在第一次得手后, 他又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连续偷窃十几次, 偷得的钱财物折合人民币20000多元。在案发后, 公安干警询问其作案动机时, 李某的回答就是为了交学费以便能够在学校学习, 问知道是否属于违法犯罪时, 李某的回答竟然是不知道, 甚至说这就叫独立谋生。 (2) 按成绩排队, 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 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分数是否在全班或者是全年级排第一?甚至人为的搞了所谓的重点学校、重点班级, 比如当前屡屡叫停形形色色的“奥数班”、各种各样的英语等级考试, 虽然是官方一再屡屡叫停, 但家长及学生却乐此不疲, 原因就在于凭照这些成绩就可以就读于重点中学或者是重点班级。而这种“唯分数论”使得所谓的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教育, 从而使他们存在明显的自卑感, 自暴自弃, 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而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教育部门和中小学的老师反思。 (3) 一些学校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 比如对所谓的违规违纪的学生只是简单粗暴的批评、惩罚, 而不具体分析违规违纪的原因, 不注意听取学生的辩解, 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分析和疏导, 致使一些所谓有问题的差生形成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也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 学校和家庭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 当学生出现所谓的问题后, 不能及时配合纠正, 防患于未然, 甚至是相互指责, 推脱责任, 从而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也成为他们可能违法犯罪的诱因。

1.3 社会成因

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们原有的单一思维模式被打破, 思想和价值观念倾向多元, 对于思想活跃、接受能力较强、控制能力差、兴奋性高、易于冲动的未成年人来说, 新事物对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 他们接受知识和认识事物的途径不再单一。一方面, 可以通过网络、影视、报刊、音像制品等多种渠道获得。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化产品中虽不乏优秀成分, 却也包含了相当一部分不良文化, 容易产生感官或心灵上的负面刺激, 一些未成年人出于猎奇心理而深陷其中, 他们特有的模仿能力又驱使其效仿其中的情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腐蚀,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 加上一些媒体宣传导向存在误区, 一些单位、个人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 将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影视书刊推向市场, 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 适合青少年的健康娱乐、体育场所少之又少, 有的收费不低, 致使一些孩子去了他们不该去的地方, 这些不良文化制品成了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不健康的网络、影视录像、书刊杂志等却时刻冲击着青少年学生脆弱的思想道德心理防线, 从而过早的诱使许多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热”、“时髦潮”、“江湖风”的局面, 而这一切都可能成为促使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根源, 比如有的青少年过早的涉嫌性侵犯的原因竟然是要模仿网络或者影视媒体上的明星。

2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

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心里和生理逐渐成熟的时期, 许多青少年学生自认为已经长大成人, 不愿意接受所谓的家庭和学校的束缚, 但毕竟由于年龄和智力的差异, 自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 道德意志薄弱。青少年时期, 是心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 青少年正处在高度的社会化进程中, 身心发展都尚未定型, 可塑性很强, 拒腐蚀的能力较差。如果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诱惑和熏染, 就容易发展向反面, 甚至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2) 是非观念模糊。由于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浅, 往往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 这一时期, 他们在心理上最容易表现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重感情, 往往以哥们儿义气代替健康的友谊, 人云亦云, 不知不觉造成违法犯罪;二是易冲动, 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感情用事代替行为准则, 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 (3) 价值观念扭曲。由于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一部分青少年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 互助友爱、无私奉献被视为傻瓜, 自私自利、唯权唯钱成为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 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3 防治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对策

3.1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三方既要各负其责, 又要相互配合

学校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教育内容, 充实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 依法治校, 使每个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 及时发现并矫正青少年犯错误前的心理状态, 比如不平衡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和空虚等,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及早地了解可能引起青少年犯罪的这些不平衡的心理, 委婉地和他们沟通或者通过心理咨询机构及时矫正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 尽量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家庭应改变传统的育子模式, 积极引导子女树立起良好的品行, 每个家庭成员应提高自身修养, 给子女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易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社会, 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严肃整顿文化市场, 杜绝各种不健康的新闻媒体、网络、及书刊的的报道发行, 依法消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抑恶扬善, 根治各种社会不正之风, 从而使全社会能够树立起人人向上的氛围。

3.2 针对青少年学生自身的特点, 积极引导, 鼓励他们克服自身的弱点, 努力向上

(1)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帮助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指导他们以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为重; (2) 要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青少年学生的头脑, 帮助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科学的理性精神, 要通过生活小事、日常琐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使他们从小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金钱、权力、荣誉、地位和利益; (3)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开展心理咨询外,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 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种教学过程中都包括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 把人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 同时要创设情境, 让他们感受挫折, 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面, 帮助青少年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 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4)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青少年学生施行适应性教育。青少年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让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 调适心理, 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 培养协作意识, 从而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对一些违纪违法的青少年学生更要积极关心,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违法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帮助他们树立起遵纪守法的信心, 使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刘旸.浅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对策[J].大庆社会科学, 2006, (5) .

[2]胡俊文.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 (10) .

上一篇:爱乐之城专业影评下一篇:心连新个人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