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文化——校本课程研修

2024-04-09

竹文化——校本课程研修(共12篇)

篇1:竹文化——校本课程研修

竹 文 化

——校本课程研究

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竹子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非同一般,有着深远的寓意。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迥然不同。唐宋以来,竹子与梅花、松树并称“岁寒三友”,明代则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竹子虚心自持,高风亮节,乃君子写照,其品行、风韵都成为文人雅士歌颂和追求的对象。

“新竹二小”特有的竹文化气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天然的舞台。校园环境对学习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认为学校环境是学校形象的外部显现,是物化的文化,它渗透着校本的思想、规范、创意和价值观的教育。另一方面,我认为教育既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它应该是实现文明与福祉的生活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文化建设应立足于校本、耦合地域、深度开发,处处体现文明的气度和追求。以竹文化引领学校文化发展,让每一位师生都沐浴在文化建设的精神世界中,让每一位师生都做一个真正的“文明使者”,这是学校教育梦寐以求的理想。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丰富多彩的校本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为使学生更多、更系统的了解竹子,认识竹子的特点,熟知久远的人文风俗。开展“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它不停留在学习与实践层面,也不仅仅是寓教于乐的浅层次体现,而是最终要形成以竹子神韵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并开发校本课程。通过竹文化于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使每一位进入校园的学生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提高。

一、营造氛围,搜集素材。我认为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多方面搜集资料,组织一次大型的“竹乡搜索我极限”亲子活动,和父母一起通过上网、看书、采访、调查、实践等各种途径搜索有关竹的名人名事、诗歌、儿歌、趣闻、俗语、歇后语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交流,学校汇总成册。

二、化零为整,建构框架。建立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基本框架。

可编写校本教材。全校一共有六个年级,可编六册,一个年级一册,一册教材用两个学期。每册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有规定的内容,每册按照梯度编写,如竹制品的介绍,校名的介绍,竹诗词的学习,学唱歌曲等,也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编写的内容。

三、集思广益,积累资料,组织教师学校有关专著,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征集资料。一是向广大家长、学生征集。二是向广大教师征集。三是向本土专业人士讨教。

四、打造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竹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中学习、生活,适时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研竹的过程中画、唱、写、做,在活动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外显的校园景观必将内化为学生对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诗化的校园必将带给学生文明的体验与追求。在我们的校园里,跃动着的绿色意象和生命韵律随处可感、可观。“这里,是竹的骄傲。这里,新辟着绿色的光亮,充盈着拔节的声响。”

五、组织学科活动

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竹文化活动,如:竹文化诗词诵读比赛、竹艺制作比赛、“竹之风采”书法、写字、绘画比赛,“竹之风采”手抄报、征文比赛……让竹之清雅高洁、生机盎然的外在魅力和清俊不阿、刚正挺直的丰富意蕴及竹子 “立根、坚韧、虚心”的品性已深深根植于同学们的心中。

六、开设兴趣小组

结合学校特色文化,我学校可开设 “竹编兴趣组”、“竹刻兴趣组”、“竹烙画兴趣组”。各兴趣小组选择有特长的教师和一些有经验的校外辅导老师进行辅导,每周活动做到“一有三定”,既有方案,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我们兴趣小组的同学已经能熟练的掌握一些竹编、竹刻、竹烙的技巧,还能够制作多种竹编器具和竹刻玩具了。如:竹蜻蜓,竹快板,竹笔筒等等。

七、自编竹竿舞蹈

为了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竹文化”魅力,学校还可自编自创一套竹竿舞,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孩子们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敏捷地进退跳跃,潇洒自然地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这也许会成为“阳光体育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全体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激发兴趣,提高了各方面的素养,营造出浓郁的校园育人文化。

竹子看似简单,却很不简单,是历代多少文人墨客讴歌过的对象。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你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袁鹰

竹子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内涵,涵盖个人乃至国家的文化所在,值得我们去挖掘,从中得到启示。

篇2:竹文化——校本课程研修

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建设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快乐、个性化发展的,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精神指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学校办出特色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大环境下,认真做好梦想课程开发实施与实践工作成为我校近几年的教学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的办学思想,牢牢把握“讲究道德情操,追求文化品位,崇尚科学精神,涵养民主风气”的校园文化建设核心理念,贯穿“培养学生一个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的学生学习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以我校梦想课程基地创建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创出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最终促使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创建背景

由真爱梦想基金会发起的梦想教育给义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梦想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内涵提升、给教师专业成长、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舞台。我校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结合学

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学校的传统资源,认真做好梦想课程开发实施与实践工作。

三、创建目标

1、让学生在“兴趣”、“特色”中,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在实践与体验中,学会学习。

2、让老师在梦想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专业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梦想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3、形成我校校本拓展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管理队伍及评价体系。

四、组织与实施

(一)实施的内容

1、爱绿小卫士

绿色环保教育的主旨是打造绿色学校,宣传绿色文明和环保知识,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所以,将绿色环保教育纳入我校教育的范畴,可以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环保教育,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也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树立起环保意识、公德意识和爱国意识。

2不一样的童话不一样的梦

童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告诉给儿童,并教给儿童对付类似的邪恶行为的办法。儿童在听或读童话时,会在无意识层面上获得这些教益,这些教益将深深地埋在儿童的心灵深处。当遭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这些教益将会在无

意识层面上自动地促使儿童如何反应,因而它们将会使儿童(甚至他长大成人以后)大受其益。这些无意识层面的教益还可能是在意识层面上产生自觉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认识的重要前提。

3、计算机里的魔术师

学习计算机,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寓教于乐,集娱乐、游戏、学习于一体,有效地减轻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的天性是贪玩,针对这一特点,将娱乐、游戏带入到学习中,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这也是我们实施情感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在计算机上面装了一些简单、益智的游戏,以及一些校园歌曲,反映校园生活的CD等。在学习中,穿插娱乐和游戏,集娱乐、游戏、学习于一体,寓教于乐,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让他们既满足了好奇心和贪玩的天性,又学到了知识,高质量地达到了教学大纲设定的目标。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很大程度地减轻了学习压力,学习变得主动,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4、身边的大自然

在中外教育史上,有许多教育家极力倡导教育工作要很好地利用大自然。重视利用大自然,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大自然中不仅寓有丰富而鲜明的形象性,更有多方位的教育性。不要让孩子只呆在只看到“四角天空”的墙内,满足于从书本、影视画面上“接触”大自然。

5、我和你

世界是其实很也很简单,不过是“我”和“你”。“你”也许是爱我们的爸爸妈妈,也许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好伙伴,还可能是我们从未见过的的陌生人。但不管“你”是谁,只要我们怀着一相映成趣宽容、珍惜、感恩的心,我们学会感受到其中美好的爱意。

6、理财

(一)理财课程通常被看作为成人教育,但许多人的成长经历证明,财富启蒙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本课程是将艰涩的理财内容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传递,并带给学生更多的关于财富的思考,开发学生的“财商”,为今后的成长和生存打下良好的理财基础。

7、生命教育

关注生命、热爱生命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二)运作机制

1、管理网络。

校长→教导处→梦想中心。

2、运作流程:

制订计划→组织动员→教师申报→确定项目→开展活动→评估总结。

(三)实施措施

1、梦想课程实施工作小组。组

长:杨威

成员:杨晓清 张国平李应辉 语文教师 地方教师 实施工作小组主要职责:

①构思并制订实施工作开展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实施工作课程实施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③组织教师进行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程资料,及时提供课程信息。

⑤做好梦想课程实施的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2、抓好教师培训,开办梦想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培训班,学习掌握梦想课程实施的方法;懂得实施梦想课程;搞好梦想课程的评价。

3、根据校梦想课程的实施方案,学校做好开发、实施的协调、安排实施、检查等工作。

4、建立分层分项管理、检查、评估制度,做好梦想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工作。

五、评价

评价是梦想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是提高梦想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

1、成立梦想课程评价领导小组,组织、指导、检查好评价工作。依靠教师、学生、家长,搞好全员评价工作。

2、对每门课程设计的评价。主要进行开发与实施的科学性、内容、安排效果的评价。

3、对梦想课程实施的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提高师生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六、实施保障

1、组织保障:校长室把梦想课程开展实施列入工作议事日程认真抓好,做好实施的组织、检查、评估工作。充分发挥实施组长的作用,紧紧依靠全体梦想教师做好开发实施工作。

2、制度保障:制定相关的梦想课程开发、实施制度,搞好制度管理。

3、建立激励措施:充分认识梦想课程开发、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我们做好对梦想课程开发、实施的评估与对老师期末检查、考核结合起来,与考核实验成果、考核先进结合起来。发挥激励机制,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

让我们同心同德,在梦想课程开发、实施中,真爱梦想、师生、学校同成长,把我们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乐安县大金竹民族学校

篇3:竹文化——校本课程研修

一、以师德为核心,以教师论坛为载体实施“共同课程”

我校的“共同课程”以教师论坛为载体,就教师现代教育观念、师德修养、人文素养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校本研修活动,促进规划中提出的学习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1. 案例先导,提高师德修养

我校在师德学习中特别倡导通过案例学习,发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发现校内教师的闪光点,使师德学习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我校开展了“写写身边老师的师德小故事”“一张老照片的回忆——爱校荣校故事”等活动,在一个个案例剖析中颂扬先进,传递师爱。

2. 悦读悦心,培养人文素养

我校一直把倡导教师读书作为培养教师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渠道。每学期,学校党支部和工会都会制订详尽的读书计划,定期推荐一些新书目录。教师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读书任务,撰写读书心得。我校还成立了书香俱乐部,定期活动,教师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共同品味人生。

3. 畅所欲言,激活集体智慧

校本研修中,我校积极开展“头脑风暴”,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我校班主任通过“班主任工作茶坊”这一轻松、有效的自培形式,聚焦班级管理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几年中,我们把学校班主任感兴趣的问题搬进了茶坊,我们有管理探讨篇,有指导篇,有教学研讨篇,有动手操作篇等。

二、以课堂为核心,以协同课题研究为载体实施“专业课程”与“个性课程”

在“专业课程”和“个性课程”实施中,我校以课堂为核心,以科研课题为载体,以教研组为抓手,转变教师理念,提升教师能力,从而落实办学规划中所提出的培养具有主动学习精神和能力的师资队伍。

1. 校本教研,提高课程理解力

我们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开展校本研修。点上:以校科研中心组为抓手,每月开展2~3次实践研究活动,经常采用跨学科备课的方式,整合教材。面上: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分析教材,整合教材。

在教研中,我们抓集体备课的落实。我们请教研组长事先收集一些常见的教学问题进行备课,每一次,在我校倡导的“三落实、五说课、四统一”备课制度的保障下,教师们在交流中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教学方向。

2. 课堂研讨,提高教学有效性

课堂是实施校本研修的主阵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结合我校协同课题的开展,至今我们已经推出协同研究课近五十节。每学期,我校根据协同研究主题,尝试进行主题教学实践,开设协同教学研讨课专场。

3. 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生命力

在校本研修中,我校注重通过教育科研课题来引领教学,特别是2005年至今所开展的《课程统整理念下的小学协同教学实践研究》课题,逐渐凸显出研修的特色,提升着师生学习的品质,鼓励着我校教师朝着“做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而努力。

篇4:竹文化——校本课程研修

一、竹本固,课程理念固本树德

学校因地处翠竹路而得名,而竹子又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深具内涵的人格化符号,是高尚情操与理想人格的物象载体,这种独特的地域资源与历史传统文化的自然融合,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翠竹文化”,并打造出以“竹品教育”为理念的“立本”课程。“翠竹文化”体现出的是一种培育如竹般气质与品质的人的特色办学思想,旨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均衡发展,成为具备健康身心、高雅气质、宽阔胸怀、学识才艺不断进步的栋梁之材。

二、竹性直,课程体系直以立身

学校基于“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建立了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环境性课程三大部分。根据学校“竹心竹韵 向上人生”的育人目标,构建了竹心、竹韵、竹风、竹品四大课程模块。

(一)竹心养德课程模块

竹心养德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有一颗谦虚、宽容、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竹心”,通过以下课程内容实现。

1. 学科课程渗透。将“竹品教育”内涵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学校的学科课程因内容而制宜,由科任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竹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竹品”;通过加深“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辅导”课题的研究,落实心理辅导的时间,上好健康教育课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竹心”。

2. 活动课程拓展。成立志愿小组,是学校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举措。学生自愿参加各类志愿小组,自主自发地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在志愿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成就自我,成就“竹心”。学校通过开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队仪式、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主题活动,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提炼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

(二)竹韵才智课程模块

竹韵才智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知识、有一种技艺特长的“竹韵”,通过以下课程内容实现。

1. 创新益智学科课程,拓宽达美艺术课程。学校开设了诗词中的竹子、趣味数学、英语情景剧,以及《竹子的一生》《竹与环保》等学科课程。语文任课老师将关于竹子的诗词搜集整理出来,带领学生诵读;在英语科中,师生们共同编导了与竹有关的情景小剧本,用英语来展现竹文化的民族特色。而在数学科中,教师们以趣味数学的方式,充分利用了“竹”这一物象,灵活地将之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学校还通过将竹画、竹笛融入艺术课程当中,使学生们感受到竹的气韵、精神。

2. 开展兴趣社团活动,搭建节庆活动平台。其中特色社团包括志愿小组、竹竿舞蹈队、竹笛队等,兴趣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学校获得丰硕成果。而以“竹乐系列节日”“竹文化艺术节”等特色节日为契机的主题活动,也开发了学生潜能,提升了学生们的特长与素养。

(三)竹风健体课程模块

竹风健体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充满活力、身体健康、饱含积极向上状态的“竹风”,通过以下内容实现。

1. 打造竹竿舞特色,学校把竹竿舞纳入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融入体育课程当中。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展竹竿舞课程的教学,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特色校本教材《翠竹舞影》,有计划、有步骤、科学规范地开展这一特色舞蹈的教学。学校通过竹竿舞蹈队,打造出特色品牌。

2. 举办年度体育节,学校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不仅有田径、跳绳等各项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还把竹筒传球、竹高跷、竹竿舞、竹竿拔河等特色项目列入比赛项目。拓展学生视野,在运动中强健身心,涵养“竹风”。

三、竹有节,课程实施思节践行

学校倡导“善导、善思、互动、精练、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善导、善思、互动、精练、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要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学校通过对活动过程的观察以评价实施效果,通过过程性结果整理归档,提交或展示成果,针对教师的个体评价以及学生参与度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

篇5:课程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安排

一、本期个人目标

1、确立学科为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与教学研究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新课程理论,并及时发现、解决课改中的问题,以教研促教改。

3、校本教研要面向学生,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的校本培训目标,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

二、研修措施

1、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仅做好学生学习上的好老师,更要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上的领路人,加强师德修养,爱岗敬业,通过学习《师德规范》、《教师法》、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争取做一名有个性、有特长、有创新的教师。

2、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参加网络技术培训,学习网页制作技术和各种课件的制作技术。通过学习,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整合。每学期上交一份优秀的网络教学教案。

3、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专题培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经常观摩教师的优秀课例,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试用,并及时反省。

4、以课题研究实验为平台,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科研的意识和能力。

5、将自己在培训过程中积累的心得、笔记、案例等及时整理,存入档案,并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争取每课1反思,每周1总结,每月1自评,反思时立足于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每学期还要完成1篇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论文。本学期按学校要求相互听课节次不少于20节,制作教育课件5次。来提高个人掌握运用远程教育能力。

6、通过多读、多思、多写来逐步提高自身的素质。

7、认真参加集体备课,并通过集体备课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的教学方法,经常向本校的优秀教师请教教育教学经验,通过经常听他们的优质课来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

篇6:竹文化——校本课程研修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初次当班主任,很多工作觉得无从下手,通过校本研修《班级文化建设的学习》培训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什么是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班级文化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软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无疑是乐团的指挥,是师生关系中的主导,因此,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表率作用对班级文化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真诚、接受、理解是建设班级的条件和保证

真诚,是人格特征的核心部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应始终把“真诚”“信任”放在第一位,表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真诚,出现在学生后面的是信任,包括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学生自然真诚地感受,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接受”,“理解”是在“真诚”之后的两个重要行动准则。“接受”就是要敞开自己的心灵,以大海般的胸怀去接纳学生做的事情和吐出来的语言。理解是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也包括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最高的境界是彼此在灵魂上得到安慰,共同拥有一片相近或相同的“精神家园”。

三、爱心是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基础。

情感文化是良好班级文化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将学生的情感发展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文化的场所,而“爱心”的培养则是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基础。班主任和学生是构建班级情感文化的缔造者。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班主任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温念,并产生热爱教师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情感氛围。其次,班主任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童言无忌”,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畅所语言,勇于展示,真正树立起新型的师生观。

四、科学的教育内容、和谐的人性化管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班级文化并不是与班级的成立同时产生,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是班级成员能够在某一价值取向获得一致的表现。马卡连柯“前景教育”思想认为,要激励一个集体,首先必须形成大家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和希望,能团结大家、激励大家、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这种局面形成时,这个团体就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

篇7:竹文化——校本课程研修

(2010年——2015年)

为了进一步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二期工程”,强化校本研修,落实《长春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行动计划》。特制定《二道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长春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行动计划》为工作指针。

二、目的与意义

通过实施《行动计划》的过程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开发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课程,为网络培训的开展提供课程资源;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特别是学科培训课程的开发,是想通过课程开发深化校本研修的开展开辟一条有效途径。

三、参与范围

区属各中小学组织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全体教师、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教研员(也欢迎其他老师参加)。

四、实施过程

1.组织领导:成立二道区“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陆旭

副组长:王军、梁晓莹

组员:孙敬杰、王玉琴、杨桂华、李波、张惠娟、罗中富、钱国光、刘华、王艳君、徐铁梅及区属各中小学主管师培校长。具体负责计划的落实和成果的评审。

2.宣传学习阶段:区里组织召开有各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的学习动员大会,宣讲解读市里《行动计划》,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

3.制定方案阶段:制定区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区属各中小学按照市、区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学校实施方案。并将实施方案的文本材料交到区进修培训部门。

4.具体实施阶段:各校要将具体任务落实到教师个人;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参加者依据市里行动计划要求认真操作(见市行动计划);各学校对教师开发过程予以必要指导或组织合作攻关,集体审评后报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各校要认真组织有关教师参加市里组织的示范教师培训课程活动。

5.上报优秀培训课程阶段:108中小学;52中小学;53中小学每学科限报4门;其他学校每学科限报1门。9月5日前将名单、课程文本及录像光盘一并报区进修培训部,中学报给刘华老师、王艳君老师;小学报给钱国光老师、徐铁梅老师。

6.评审培训课程阶段:9月5日——15日进行区级优秀培训课程评比。区组织审评后评出区级奖项,从中择优报市里。

行动计划期间为2010年—2015年,区教育局每年进行一次优秀培训课程评比。

五、课程建设结果的使用

1.区里将把在市里被评为优秀培训课程受表彰的教师聘为区教师培训者团队成员,2.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培训,观看被评为优秀培训课程的录像光盘。

3.将行动计划落实程度作为年度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后评定区级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及申报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和示范校的主要依据。

4.区教师进修学校将不定期检查各校此项工作开展情况。

六、要求

1.实施《二道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行动计划》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校本研修,有效开展学科培训的又一具体行动,对于推动我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各校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抓好行动计划的落实。

2.实施行动计划的过程实际上是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所以各基层学校要把落实行动计划作为建设教师发展型学校的主要内容,以此为载体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

二道区教育局二道区教师进修学校

篇8:以课程化推进校本研修

在本世纪初,我区就尝试构建区“十五”教师培训的“四元”框架,并把其中的教学实践、教育科研、师徒带教这“三元”作为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内容。与此同时,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的试验区之一,校本教研也在各校得到普遍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立足学校实践研究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当时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分头并进,一方面学校校长、教师的工作负担加重,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整合,使得学校忙于应付,久而久之便走向形式化了。例如,学校每年只是将教师的公开课教案、论文、带教手册收集起来,向区教育学院申报学分,而基本忽略了研修的过程,而这种只重文本和结果的局面恰恰违背了校本培训的初衷;同时,校本教研也由于缺乏引领机制在不少学校遭遇瓶颈。

顾泠沅老师指出校本研修“意在将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学习历练结合起来,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真正主人”。它迫使我们寻找一种能把培训和教研、科研有机结合起来的机制。自2004年起,在一系列市级、区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区构想出了一种既环境友好又组织有效的校本研修形式——教师实践课程,“十一五”期间在全区试点和推广,并获得了众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群体的充分认可,其中,部分学校还对课程化的校本研修做出了创造性的延伸和发展。上海市教委在“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的五年规划中,将此种形式定为“实践体验课程”,这也是对校本研修课程化的一种肯定。

一、课程化推进校本研修的优势

人们习惯于把坐在教室里听讲叫做上课,把一整套为上课而设计的过程叫做课程,然而,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人最重要的学习途径是自己的实践,这在波兰尼的理论中叫做“默会知识”,在杜威的理论中称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林德曼的理论则认为成人教育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经验是学习者最有效的课程。在现代课程理论的框架下,我们何不为教师构造一种类似于学生的“经验课程”的新型教师教育课程?它应该以组织教师有目的、有主题地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意义、有效率地进行反思和研究为主要内容,从而获取、改进、完善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的一种程序化的方式。它把听讲、理解、答题这些传统的课程程序,改造为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程序,所以,对应于文本课程,我们将其称之为实践课程。我认为校本研修课程化,至少有如下优势。

1. 课程化可以使研修活动有序化

课程必须有课程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校本研修要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问题之间有何关联?解决的先后如何处理?哪些形式比较适合解决这些问题?课程化使学校的组织者必须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从而形成本校的校本研修课程系列。研修活动不再是零打碎敲、随心所欲的活动,而是由一个个关联的专题组成,研修的专题成为教师实践反思的焦点,它有利于教师有意识地去经历教学实践并有意识地发掘经验。

2. 课程化可以使研修活动规范化

课程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它需要预定的目标、内容、过程、检测等。要让校本研修成为教师的自发行为、工作状态还为时过早,因为习惯产生于反复的行为,校本研修的确需要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但它既不能挂靠于行政制度和行政命令层面,也不能停留在“倡导”层面。而课程作为一种规范的行为过程既可以规避人们对行政化指令容易引起的抵触和厌倦,也可以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从实践中学习的习惯。

3. 课程化可以提高教师的参与度

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很容易出现的现象是,少数领衔者忙而其他人当观众或听众。实践课程是一种要求群体性参与的学习,通过假设、尝试、碰撞、质疑、倾听、回应,教师在其中享受和体验,各得其所,真正成为了课程实施的主体。所以,在课程化的校本研修中,教师的参与度往往高于传统的课程培训,也高于传统的教研和科研活动。

二、采用课程化推进校本研修的意义

课程有自身的要素,例如对象、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等,所以课程本身是一种有所准备、有所策划的教育过程,然而,教师的实践课程与文本课程有形态上的巨大区别,这种区别来源于人们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和对默会知识(在教师职业中即实践性知识)的学习的不同。例如,实践课程的内容和过程重在做中学,那做什么?怎么做?哪些活动有利于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设计者对此必须有较强的自觉。又如,实践课程的课程目标也是较难确定甚至较难检测的,因为教师通过校方组织的实践活动,体验了、触动了、感受了,甚至可以做得更好了,似有所悟,却又难以言表,这正是默会知识的特点。

这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实践课程使得校本研修有了一种依托实体,这种以实践体验为主的学习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以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性学习。正如顾泠沅老师在为我区的成果集《教师实践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校本研修制度新探索》一书写的序言中所说:“教师实践课程的显著特点是立足于教师的经验,将课程教学改革的教育理念与教师经验紧密结合,实现教师经验的丰富、优化和再造,这也正是教师对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教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培训接受者,而是实践研修的主体,是一个亲身体验者、建构者。”

校本研修课程化,其课程论方面的学理且留待专家学者去阐发;其操作上的要义,我们将其归结为一个公式:有组织的实践+有主题的研修+有意义的反思=专业成长。

三、以课程化推进校本研修的策略

从区域层面推进校本研修的课程化,需要耐心和策略。我区的经验是:下力抓、舍得放、精心导。

最需要下力抓的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首先是课程意识,其次是策划能力,还有实施、管理方面的智慧。“十一五”之初,我区就组织了全区校长的全覆盖培训,课程化的探讨引起校长们的共鸣,也促进了我们的进一步思考。不少校长在经过几年的尝试后深有心得,还有许多创新之举。另外,我们还抓典型示范。我们将敢于“吃螃蟹”的十几个学校组成校本研修先行校,一些重要措施在先行校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让先行校在区域层面示范、推广。

有抓必须有放。校本研修本来就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课程化不是用游离于校外的所谓课程去替代校本研修,而是将校本研修化到课程框架里,所以,课程化的进程也是放权的进程。我们把实践课程的设计权、实施权、管理权,乃至评价登分权彻底放到学校。自主评价课程是一种彻底的放权,从由区教育学院统一评价认定学分到完全由学校自主评价,是实现“校本化”的根本举措。从理论上讲,评价权是最核心的课程权利,教师参加了本校教师教育课程,如果由区教育学院进行评价,是不可能真正反映教师的发展和进步的。从实践上讲,区教育学院不可能逐一了解每位教师的研修情况,只能根据所提交的文本材料加以裁定,这样就完全忽略了研修的过程,与校本研修的初衷背道而驰。把评价权放到学校,校长就可以评价为抓手和导向,真正将校本研修做实。

篇9:校本研修的文化性构建

一、校本研修运行的几种模式

一是集中主题模式。研修主题是进行研修活动的前提,如“理解教材、科学设计、有效落实目标”以及“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等。二是专家引领模式。也就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三是网上分散模式。建立并开通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四是师徒结对模式。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用导师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自助助人,享受成长”的研修目的。五是系列特色模式。也就是提出实施“系列化教研活动”的设想。这些活动模式,不仅关注课堂教学,更因为其实施的系统性、持久性,而使其内涵覆盖了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所有环节,体现出了研究的层次性、多元性、师本化。

二、校本研修的管理机制创新

笔者认为,校本研修可实施从“纵向、横向、块状、点状”同时展开的立体式管理机制。

纵向,即教研员领衔,开展攻关式校本研修。这既确保了指导的经常性,还能发挥交流沟通的便捷性、研修的本土性、适宜性等优势,甚至在活动成本最低化中获得校本研修的高效益。

横向,即学校结盟,开展校际研修文化交流。一是同一区域的学校之间甚至不同区域的学校之间,在校本研修的操作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二是由于本区域面积小,交通便捷,使得开展校际间的研修交流成为可能。三是本区域的传统学校与新兴学校之间在开展校际交流中能够获得文化互补。

块状,即以教研组为方阵,以经验分享促进研修团队文化的发展。一是推进“小作坊”制,加强教研组“研究”氛围的建设。二是实施“伙伴互助”制,促进思想交流与互补。三是倡导“群体互学”制,促进经验碰撞和分享。四是成立研讨例会,开展扎实有效的专题式教(科)研例会活动。五是善于与其他学科教研组乃至校外同类教研组进行合作与交流,有效利用研究资源。

点状,即教师在课堂行为反思中提升教学智慧。基于课堂梳理直接指向“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并以“改”字为着眼点,注重反思与研究。

三、校本研修的多元文化构建

一是校本研修的协商文化。举行教职工大会为学校校本研修定主题,让每一位教师充分加入到校本研修的建设中来,成为校本研修的主人,在全校教师酝酿的基础上,征集大会提案,成立提案工作小组,明确提案要求必须一事一案,实事求是,具有可操作性,既要提出问题,又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学校行政班子根据教师的提案进行讨论,最后由主管培训的教师代表学校向大会作提案解答报告。这种做法为加快教师队伍发展,为学校的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

二是校本研修的课题文化。课题带动,促进研修,让教师尽快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校本研修的实施者、研究者和创造者。学校可出台《教师教科研奖励办法》和《课题研究制度》,教科室围绕这些课题重点抓好对各级立项课题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信息、资料管理,不定期对各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这使教师尝到了教育科研的甜头,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专业发展,也有力地推进了教研组的建设。

三是校本研修的争先文化。校本研修的形式,给人的感觉总是大面积的、笼统性的,为此,我们要积极改变研修形式,加强校本研修的层次性和活动性,构建争先文化。如可举行30~40岁未评上教坛新秀教师的优质课评比,因为这一年龄段的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这一评比活动紧紧扣住学校的研修主题,可达到实践与理论的双丰收。

四是校本研修的网络文化。实现教师培训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第一,建立网上分散培训模式。让每个教师建立并开通自己的博客,为大家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师可随时上传教学设计、课件、试卷、论文、案例,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教师还可对其他教师的公开课进行网上评课,尤其是上课评课活动,可上传记录、教案、反思及组内教师的评课稿。这样,时间上更加自由灵活,交流更加方便,并提高了协作能力。第二,建立健全教师文件夹。学校为教师建立教师文件夹,里面每位教师都有一个研究包,属于校内局域网,教师们可以相互观看,教研组的研修档案材料就放在这里,大家在每次活动时只要把材料直接放人就可,供大家学习参考。

五是校本研修的制度文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学校领导深入教研组制度。学校行政班子成员各定点深入一个教研组,并指导好教研组工作,每次的教研组长会议(包括今天的检查)必定要有蹲点领导一起参加,便于组长同学校的联系。第二,建立教研组及教师个人量化考核激励制度。每学期学校要对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研修工作进行考核、评估、表彰、奖励,起到方案约束考核导向的作用。同时,采用个人与教研组共同考核的方法,在个人考核的基础上评出教师个人考核奖,再把教研组全组教师的分数相加算出平均数,评出优秀教研组。第三,出台骨干教师管理办法。从六方面提出要求,具体是师德良好、学习进修、专业知识、教育观念、立足一线等。这些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每年承担一次示范课或专题讲座;认真总结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方面的经验,两学年必须有一篇论文在奉化市级及以上获奖或发表;积极承担培养优秀年轻教师的任务,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每学年听课不少于30节;两年一次进行考核,给予奖励。

六是校本研修的档案文化。研修档案的管理要重点做好教师个人业务发展档案袋和教研组档案,做到主题明确、注重过程、人人参与,并且要强化实践、研讨、反思、总结,每次活动的记录要及时、清楚。教导处要随时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各组长要及时把好研修资料上交的时间关,每位教师未交或迟交一次扣教研组和年级组考核分1分,学校期末进行统计。归档的过程不单是为教师、教研组积累起宝贵的原生态的活动资料,而且通过梳理、累积过程促进反思,剖析得失。学校的校本研修档案不但分类科学,而且资料齐全。其档案除了获奖证书外,主要是电子文档,还做成了电子书,翻阅时一目了然。学校可专门建立一间教研组档案室,一学期下来,各教研组的纸质文档全部放在教研组档案室内,在规范档案管理的同时构建好校本研修的档案文化。

七是校本研修的示范文化。校本研修活动的创新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各种教育教学节的举行,起到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通过名师带徒,为教师队伍做了示范辐射作用。

八是校本研修的生本文化。从本质上讲,名师就是培养出名学生的教师。因此,校本研修在促进教师成长的同时,要利用名师去发展学生;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也就是校本研修的生本文化。校本活动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较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成为校本研修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新亮点。

篇10:构建区域性校本研修文化初探

目前, 在构建区域性校本研修文化过程中, 主要存在校本研修与教师发展需求错位、校本研修忽视教师主体的参与、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等三大问题。

(一) 校本研修与教师发展需求错位

校本研修无法抵达教师发展的自觉诉求。目前, 大多数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未以“教师需求”为基础, 也未凸现追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更多的是源于上级行政部门的要求和检查, 将校本研修当成了学校教学研究的点缀, 这是一种“过冷”现象。通过对本区域十余所中小学调研, 发现真正潜心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把校本研修当成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有利途径的并不多见。大多数校本研修活动着重点在于培养“名师”这一特殊群体, 使之成为了培养“少数人”的平台, 而对于广大普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关注力度不足。为此, 校本研修必须从“点”到“面”, 以教师个体需求为基点, 顺应广大一般教师的成长诉求, 真正为广大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研修氛围, 而不是少数教师才享有的“福利”。

(二) 校本研修忽视教师主体的参与

学校对校本研修的内涵和价值把握不够透彻, 把校本研修当作学校的“面子工程”, 加以盲目的投入与扩大建设, 形成一种“过热”的表象。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 推动校本研修深入开展, 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教师主体参与精神, 为教师提供学习、探索、反思、研究的机会。而现在的校本研修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 失缺教师主动的自主参与, 导致在操作上过于形式化甚至命令化。这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又束缚了教师的自由创造精神, 因此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推进学校研修文化的变革。为此, 校本研修应提倡“以校为本”, “教师即研究者”和“提高教师专业修养”为核心的专业发展的理念, 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 完成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由“受训者”变为“研修者”的角色、地位转变。通过调动、释放教师的才情与生命活力, 增强学校团队凝聚力,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质量, 成为学校为教师成长创设的一个特定平台。

(三) 校本研修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是教研员始终无法涉足校本研修。教研员的参加, 只是象征性的顾问形式, 大多情况是顾而不问。二是区域教研部门与校方之间还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存在着“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的研修理念差异。教研部门与校本教研始终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合作共同体, 由此导致校本研修在“质”的提升上的缓慢, 甚至“放养”。

无论是“过冷”抑或“过热”, 其实都是一种“伪校本研修”, 导致了研修形式流于空泛, 研修方向偏离中锋, 研修机制缺乏保障, 研修文化缺失。

二、构建区域性校本研修文化的策略与模式

为加强对校本研修管理机制的探索, 实现“有效校本研修”, 让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推进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 研究以课堂梳理为载体, 区域性推进校本研修创新管理的行动策略, 并通过实践提炼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 即通过“创新机制, 有效研修, 构建模式”培育出相应的校本研修文化。

(一) 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 是指对校本研修实施了“纵横交错, 点块交融”立体式的干预及管理。区域教研部门为了加强对学校教研的介入及干预力度, 实施了从“纵向、横向、块状、点状”同时展开的立体式管理机制。

1. 纵向:

教研员领衔, 开展攻关式校本研修, 这既确保了指导的经常性, 还能发挥交流沟通的便捷性、研修的本土性、适宜性等优势, 甚至在活动成本最低化中获得校本研修的高效益。

2. 横向:

学校结盟, 开展校际研修文化交流。一是同一区域的学校之间甚至不同区域的学校之间, 在校本研修的操作与管理等方面显然有各自的特点。因而, 开展校际之间的研修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另外, 由于本区域面积小, 交通便捷, 使得开展校际间的研修交流更成了一种可能。三是本区域的传统学校与新兴学校之间在开展校际交流中能够获得文化互补。

3. 块状:

教研组为方阵, 以经验分享促进研修团队文化的发展。教研组是校本研修活动的最活跃的组织细胞。在教研组团队文化建设上, 我们的策略是:一是推进“小作坊”制, 加强教研组“研究”氛围的建设。二是实施“伙伴互助”制, 促进思想交流与互补。三是倡导“群体互学”制, 促进经验碰撞和分享。四是成立研讨例会, 开展扎实有效的专题式教 (科) 研例会活动。五是善于与其它学科教研组乃至校外同类教研组进行合作与交流, 有效利用研究资源。

4. 点状:

教师在课堂行为反思中提升教学智慧。基于课堂梳理的直接指向是“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行为改进以“改”字为着眼点, 注重反思与研究, 即教师从课堂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 通过理性对照和实践验证, 不断从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 并经过思考和探索, 形成教学特色, 积累教育智慧。

(二) 有效研修

“有效研修”, 旨在通过以课堂梳理为运作轴心的校本研修, 区域性推进校本研修创新管理, 一方面能够让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推进每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 另一方面, 促使校本研修能够成为解决日常教学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机制。

“课堂梳理”旨在引导教师用“研究的视角和习惯”进入自己的日常课堂, 进入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 借助对日常课堂中“教学细节”的不断反省与打磨, 逐渐形成富有自己个性的课堂教学思想, 并推进教学方式的真正改良, 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可从梳理的内容、梳理的主体、梳理的方法来诠释课堂梳理这一内涵:

(1) 梳理的内容:显性 (梳理课堂现场中的教学细节, 比如师生对话, 作业设计, 教学推进的节奏等) ;隐性 (梳理隐匿在教学细节背后的理念, 旨在调整教学策略, 提高有效性) 。

(2) 梳理的主体:以从事日常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的独立梳理为主, 专家与同事的梳理为辅。目的是培养一线教师对自我教学的独立反思精神及其习惯。

(3) 梳理的方法:主要以“问题定向法”进行课堂梳理。在参与校本研修前, 教师个体或教研组团队事先定好一个课堂观察的问题方向;在课中,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课后, 把自己在现场中通过观察后所得到的想法或思考, 在教研组内进行自由交流, 在智慧碰撞的过程中深化问题研究, 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然后再独立整理听课、交流的结果, 并上传到网络上进行更广泛的论证。以此积累, 让教师尝试形成相关的论文或报告。

(三) 构建模式

“构建模式”, 是指在区域教研部门的指导与管理下, 校本研修开展“听课”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形成。以“提炼听课模式”与“形成本土化的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并对这种教学实践进行了模式的创新。

1.“听”的模式:问题导向式

听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在校本教研中, 我们不仅要引导教师“听而知不足”地从公开课中寻找与自身的差距, 更要让教师在“观摩课中摸出一些门道”。基于这样的认识, 提出了“问题导向”听课模式。

2.“教”的模式:三位一体式

追求“有效研修”, 是本研究的一个出发点与归宿。有效研修的价值体现在两个领域, 一是解决“教”的问题;二是解决“学”的问题, 三是解决教与学的平衡关系。前者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意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最后谋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和谐的发展。为此, 我们在注重结合区情、校情、师情及学情的基础上, 提炼出了“三并重”之“教”的模式, 简言之, “教前, 钻研教材与学情并重;教时, 培育教与学风格并重;教后, 思考师生的和谐发展”。

三、构建区域性校本研修文化的成效

通过创新机制, 培育了校际研修的“交流开放”的融合文化。随着“课堂梳理”机制的推进, 区域教研部门对学校研修的介入与管理开始发生明显的良性效果。校本研修逐渐走出了认识误区, 并且在秉承“相互学习, 共同提升”的原则上, 校际的沟通与交流开始呈现灵活的态势, 一种多元化研修文化在日趋靠近甚至融合。

通过课堂梳理研修, 培育了教师团队“思想争鸣”的合作文化。借助“课堂梳理”的实施, 校本研修不再是简单的评课或挑刺, 而是成为教研组成员之间教学思想发生“碰撞”甚至是“争鸣”的场域。

通过“问题导向式”的听课模式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培育了教师“问题意识”的文化。借助“课堂梳理”机制, 为教师个体创造了一个对话的平台, 使教师拥有了“问题”提出、交流的可能, 促使教师在这种正视问题的过程中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教师不仅发现同伴身上的问题所在, 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这种正视问题、问题影射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

通过课堂梳理为载体的校本研修, 构建起了一条以课堂梳理为运作轴心的校本研修机制, 构建了一种与之匹配的研修文化, 培育教师自觉投身校本研修。实践证明, 经过创新的“纵横交错, 点块交融”立体式的干预及管理机制, 以课堂梳理为运作轴心的方式, 以“问题导向式”的听课模式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推进校本研修, 构建了新的校本研修文化, 成为该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思考

校本研修需要让教师找到一种“文化归属感”, 即要让普通教师在浸润校本研修文化过程中, 迸发出应有的热情与活力, 这是一个螺旋渐进的过程。

一是区域性校本研修文化需要在螺旋中推进。区 (县) 市的教研部门, 不但承担着区域性校本研修文化的开创与发展之重任, 而且承担着对这文化建设指导与管理之职责。这些部门要在“横向借鉴”与“纵向内省”的过程中实现区域性校本研修文化的螺旋式推进。

篇11:竹文化——校本课程研修

例如,最常见的教师校本研修方式是:选择一个主题、安排一个时间和地点、指派几位教师上课、发文通知、相关教师一起赶来听课、上课教师说课、教师代表点评,这样一个研修流程,教师再熟悉不过了。其实,教师校本研修从本质上讲是教师作为成人的一种学习活动,其核心不是灌输给教师什么或替教师设计好路径,而是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学校应从培育舒展教师生命的环境文化、践行融入教师生活的行为文化、重塑提升教师发展的精神文化三方面,营造教师校本研修文化的生态场。

一、 培育研修环境文化,舒展教师生命成长的空间

教师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教师所处的环境——校园就是一个无形的学习场。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积极培育教师校本研修的内外环境,使校园成为教师舒展生命的乐园。培育教师校本研修的环境文化,首先要构建优美的自然环境。学校对自身的办学理念、历史积淀、行为规范、学科特色、校园标识等要精心提炼、统筹设计,形成特色鲜明、清晰统一的学校理念形象,并把这些理念标识、师生作品固化为专栏,合理进行学校空间布局,使学校每一幢楼和每一条路都散发出优秀文化的气息。其次是丰厚优秀的人文环境。教师校本研修强调教师精神生活的自由伸展,学校应让教师具有自由研修的时间与空间,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如在运用教师校本研修的话语方式时,尽可能选用“信心改变自我、智慧成就学生”、“学生学好、教师首先要好学”等激励性话语,减少简单命令式语言,形成教师乐学善学的研修风尚。再次是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积极创设宽容舒适的人际关系,教师彼此能以开放的心态,沟通合作、相互支持的方式一起面对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研修问题,不断创新,形成平等和谐的研修心理文化。

二、 践行研修行为文化,融入教师日常的生活世界

教师校本研修文化应从“论道”走向“践行”,学校在创造教师成长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研修的文化行为。借助教师校本研修文化之力来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校进步,有助于教师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首先,学校的教师校本研修制度要内化为教师的价值认同。不能把研修制度简单理解为一种对教师学习的管理控制,学校应善于引导教师以研修学习来代替刚性的制度约束。如对教师工作或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采用给教师推荐阅读、观看录像视频等方式来对教师的学习进行文化引领。此外,学校还要关注教师研修的需求变化,加强与教师沟通,倾听教师的研修意见,为教师研修提供物质资源和积极参与的平台,通过开展“教学之星”、“学习型教师”等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的研修潜能,使教师在研修中体会成长的乐趣。其次,要努力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可以利用“周主题论坛”、“学科沙龙”、“读书俱乐部”、“月研究会”等载体,为教师之间的对话反思、合作学习提供方便,形成多种形式的教师校本研修共同体,使研修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与此同时,学校要随时吸收先进教育思想、前沿信息和校外经验,邀请相关专家与成功人士为教师答疑解惑,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校本研修的品质。

三、 重塑研修精神文化,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教师校本研修要从“被发展”走向“成长自觉”,校本研修文化的本意是唤醒教师内在对学习的价值追求,是教师生命智慧成长的不竭动力。重建教师校本研修的精神文化,学校可以从目标引领、研究反思和个性培育三方面入手。校本研修要考虑不同教师发展水平的差异,单靠整齐划一的制度规范无法满足教师需求。学校要建立教师校本研修的个性化成长机制,倡导每位教师规划并设计未来研修发展之路,找准教师自我研修的定位,用目标来引领教师的自我研修,点燃教师内在的研修激情。研究反思是校本深度研修的标志,教师应养成书写教育随笔、案例反思的习惯,在教学研究、反思自我中体悟自身成长的历程。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合作机会,制定合作计划以及研修的信息支持,及时对教师的研修案例和反思随笔进行评定与总结,促进校本研修中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增进教师发展底蕴与内涵。要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还有赖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养成,学校应创设教师个性发挥、才能展示的空间,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学理解,大胆实验;当教师遇到挫折时,与教师一起讨论,及时提供建设性的支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塑造教师校本研修自觉与自省的精神文化。

总之,传统教师校本研修是一种自上而下、我讲你听的控制型文化,要改变教师“厌学”、“应付式研修”的状态,必须培育教师校本研修的新文化,即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把研修权还给教师,充分实现教师的自由表达与自主探索,营造出既有民主讨论,又有个性张扬;既有相互协作,又有个人探索的校本研修文化“生态场”。

篇12:竹文化——校本课程研修

例如,最常见的教师校本研修方式是:选择一个主题、安排一个时间和地点、指派几位教师上课、发文通知、相关教师一起赶来听课、上课教师说课、教师代表点评,这样一个研修流程,教师再熟悉不过了。其实,教师校本研修从本质上讲是教师作为成人的一种学习活动,其核心不是灌输给教师什么或替教师设计好路径,而是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学校应从培育舒展教师生命的环境文化、践行融入教师生活的行为文化、重塑提升教师发展的精神文化三方面,营造教师校本研修文化的生态场。

一、培育研修环境文化,舒展教师生命成长的空间

教师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教师所处的环境———校园就是一个无形的学习场。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积极培育教师校本研修的内外环境,使校园成为教师舒展生命的乐园。培育教师校本研修的环境文化,首先要构建优美的自然环境。学校对自身的办学理念、历史积淀、行为规范、学科特色、校园标识等要精心提炼、统筹设计,形成特色鲜明、清晰统一的学校理念形象,并把这些理念标识、师生作品固化为专栏,合理进行学校空间布局,使学校每一幢楼和每一条路都散发出优秀文化的气息。其次是丰厚优秀的人文环境。教师校本研修强调教师精神生活的自由伸展,学校应让教师具有自由研修的时间与空间,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如在运用教师校本研修的话语方式时,尽可能选用“信心改变自我、智慧成就学生”、“学生学好、教师首先要好学”等激励性话语,减少简单命令式语言,形成教师乐学善学的研修风尚。再次是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积极创设宽容舒适的人际关系,教师彼此能以开放的心态,沟通合作、相互支持的方式一起面对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研修问题,不断创新,形成平等和谐的研修心理文化。

二、践行研修行为文化,融入教师日常的生活世界

教师校本研修文化应从“论道”走向“践行”,学校在创造教师成长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研修的文化行为。借助教师校本研修文化之力来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校进步,有助于教师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首先,学校的教师校本研修制度要内化为教师的价值认同。不能把研修制度简单理解为一种对教师学习的管理控制,学校应善于引导教师以研修学习来代替刚性的制度约束。如对教师工作或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采用给教师推荐阅读、观看录像视频等方式来对教师的学习进行文化引领。此外,学校还要关注教师研修的需求变化,加强与教师沟通,倾听教师的研修意见,为教师研修提供物质资源和积极参与的平台,通过开展“教学之星”、“学习型教师”等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的研修潜能,使教师在研修中体会成长的乐趣。其次,要努力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可以利用“周主题论坛”、“学科沙龙”、“读书俱乐部”、“月研究会”等载体,为教师之间的对话反思、合作学习提供方便,形成多种形式的教师校本研修共同体,使研修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与此同时,学校要随时吸收先进教育思想、前沿信息和校外经验,邀请相关专家与成功人士为教师答疑解惑,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校本研修的品质。

三、重塑研修精神文化,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教师校本研修要从“被发展”走向“成长自觉”,校本研修文化的本意是唤醒教师内在对学习的价值追求,是教师生命智慧成长的不竭动力。重建教师校本研修的精神文化,学校可以从目标引领、研究反思和个性培育三方面入手。校本研修要考虑不同教师发展水平的差异,单靠整齐划一的制度规范无法满足教师需求。学校要建立教师校本研修的个性化成长机制,倡导每位教师规划并设计未来研修发展之路,找准教师自我研修的定位,用目标来引领教师的自我研修,点燃教师内在的研修激情。研究反思是校本深度研修的标志,教师应养成书写教育随笔、案例反思的习惯,在教学研究、反思自我中体悟自身成长的历程。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合作机会,制定合作计划以及研修的信息支持,及时对教师的研修案例和反思随笔进行评定与总结,促进校本研修中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增进教师发展底蕴与内涵。要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还有赖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养成,学校应创设教师个性发挥、才能展示的空间,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学理解,大胆实验;当教师遇到挫折时,与教师一起讨论,及时提供建设性的支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塑造教师校本研修自觉与自省的精神文化。

上一篇:六 国 论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黄惠婷 海尔物流管理运作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