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2024-05-16

春酒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教案设计)(精选8篇)

篇1:春酒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春酒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春酒》

中心中学赵世�F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理论依据: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深深地挖掘课本的人文内涵,以求对学生以深远的影响。

●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家醅:顾名思义:如法炮制:一马当先、挑剔、、兴高采烈”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

3.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时光,追求诗意人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营造教学氛围。

2.朗读教学法。朗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最好方法。教师宜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鉴赏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激发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

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

品读课文,鉴赏作品诗化的语言,学习运用细节描写;

延伸拓展,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作品。[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在你的心里故乡是什么样的呢?故乡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是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忧思;是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沧桑;是余光中隔着一湾浅浅海峡的呼唤;是席慕容心中一棵没有年轮的永不老去的树……故乡是琦君心中的一杯苦涩的春酒,现在让我们一起品尝琦君的《春酒》吧!

二、激发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氛围

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步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大家都来说“新年”。

教师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学生听读,沉浸在故事中。

教师强调需要积累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

枸杞()门槛()过瘾()凑()齐酬()谢两颊()煨炖()家醅() 炮制()挑剔()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学生默读,体会文中深情。

3.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四、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作者的思想情感.

多媒体依次显示各个讨论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集体交流。

1.文章围绕“家乡味”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几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并板书)

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家乡的味道”这个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许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家乡的味道”展开。

2.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

明确:这几件事显示了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民俗之美:新年虔诚地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添了几许神秘;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家邀饮春酒、贺喜道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

3.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明确: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五、品读课文,鉴赏精彩的语言

教师提示: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生:“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刻画了“我”的活泼、调皮。

生: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叙事中带着抒情,写出了母亲的伟大。

生:“母亲给我小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一段文字活泼生动,夸张中透着情趣,比喻中透着诙谐,孩时的欢乐跃然纸上。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从字里行间描绘出来了。

生:“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细节描写中。

生:“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运用细节写出“我”的天真可爱。

……

教师总结: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平易、真挚。我们在《春酒》一文中可以看到这些特征。琦君善于使用叙事抒情并行的方式;善于设喻;善于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细腻又传神;善于运用细节,随意点染,意境浑然天成。善良大度、慈爱温柔、勤俭朴实的母亲,活泼灵动、天真可爱的“我”,热情助人的阿标叔栩栩如生,形神毕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阅读文学作品,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意旨。

六、讨论:文中着重写了哪些人?他们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句子简要分析。

“我”: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母亲:温柔善良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七、精读课文

反复阅读课文最后两段,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同学交流。

如今我炮制的八宝酒与儿时喝的有何不同?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拓展训练 诗意表达

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弥漫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逝去的一切是多么清晰而美好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招摇,引起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面对那逝去的时光呢?让我们先读读余光中《乡愁》,然后拿起手中的笔,为过去描绘吧!

教学反思:

●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触发,使学生对文中美事、美物、美情产生热爱、向往、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这堂课,我想要营造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情感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堂,采取情景教学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等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充满浓浓情感氛围的教学中始终和文本和作者激起情感共鸣。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5月

赵世�F

篇2:春酒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有关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

3、品味文中极富情趣的细节描写和清新质朴的语言。

4、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极富情趣的细节描写和清新质朴的语言。教学课时:二课时

学法指导:圈点批注法、诵读法、联想法、情境渲染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有关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教学过程:

一、揭题

一、过新年的气氛永远是那么温馨,每当我们谈起时,都会有说不完的趣事,道不尽的民风民俗,它已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台湾女作家琦君的脚步,到她的家乡,感受一下她们过新年的故事——“春酒”。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的回忆,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春酒》板书课题“春酒”。

二、示标

全体齐读学案《春酒

(一)》学习目标。

三、学法指导:圈点批注法、诵读法、联想法、合作探究法

四、按学案自学

五、展示并纠错

1、以小组长为核心,集中全小组力量解决学案内容。

2、各学习小组上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难题。

3、将上报上来的难题以班级为单位征集解决方案。为表现优秀的小组加星激励。直至各小组都没有疑难为止。

4、分解学案内容,分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方法为:每小组展示一个问题探究结果,其它小组质疑、评判。确定是否为其加星激励,对提出正确的改正意见的或有价值的补充意见的也要及时给予加星激励。统一答案如下: 基础知识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

斟(zhen1)酒 煨(wei1)炖 家醅(pei1)挑剔(ti1)....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1)如法炮制:把中药原料制成药物。..(2)一马当先:领先。.(3)顾名思义:看。.(4)兴高采烈:精神。.

3、(1)本文作者 琦君 是台湾省著名作家,原籍是 浙江永嘉,后定居于 美国,其最大成就是在于(体裁)散文 的创作上。

(2)本文重点写了 喝春酒 和 吃会酒 两个家乡的风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 思恋 之情,文中以较多的笔墨写了 母亲 的形象。能力提升部分:

4、文章以“春酒”为线索写了哪些人哪些事?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人:“我”、母亲、乡人;事:喝春酒,母亲制作八宝酒,“我”喝八宝酒,喝会酒以及“我”制作八宝酒的事。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作者笔下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答:琦君笔下和母亲是一位勤劳能干、慈爱温柔、灵性很强的农村妇女。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母亲的一言一行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

6、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思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思念的不仅仅是家乡的春酒,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显示出其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忆,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旨。思乡,也是此篇散文的“文眼”。迁移拓展部分

7、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在下面写出1~2句,并写明作者与出处。答案略。

六、记背答案。

七、堂清,并确定日清对象。

八、教师小结。布置日清有关事项。

九、课后反思:

《春酒》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极富情趣的细节描写和清新质朴的语言。

2、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春酒》。板书课题:春酒。

二、示标

全体齐读学案《春酒

(二)》学习目标。

三、学法指导:圈点批注法、诵读法、联想法、合作探究法

四、按学案自学

五、展示并纠错

1、以小组长为核心,集中全小组力量解决学案内容。

2、各学习小组上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难题。

3、将上报上来的难题以班级为单位征集解决方案。为表现优秀的小组加星激励。直至各小 组都没有疑难为止。

4、分解学案内容,分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方法为:每小组展示一个问题探究结果,其它小组质疑、评判。确定是否为其加星激励,对提出正确的改正意见的或有价值的补充意见的也要及时给予加星激励。统一答案如下: 基础知识部分:

1、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1)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答:表现了新年儿童乐不可支,情不自禁的心情。又使人联想到蜂蜜,产生甜蜜的感觉。(2)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

答:这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讨好妈妈,刻画了女儿的乖巧伶俐,调皮可爱。(3)我呢,就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

答:这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家人般的氛围,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能力提升部分

2、阅读课文“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下列各题。

(1)用一句话概括所选文段的内容。答:在家乡喝会酒的情形。

(2)选文第一段中有两处运用了引号,这两处引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十二碟”: 表示特定称谓 “我请你吃十二碟” 表示引用

(3)选文第二段中对花匠阿标叔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这个细节写出了他的什么特点? 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迁移拓展部分

3、补充填写我国古诗词中提到的有关“酒”的名句。(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2)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六、记背答案。

七、堂清,并确定日清对象。

八、教师小结。布置日清有关事项。

篇3:春酒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里的三维教学观, 具体到英语学科就是要综合发展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素养。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就是在教学中多进行探究学习、任务型学习、合作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 英语语言教学要“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是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 本课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对考古学家的工作语言进行理解,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形成自己的见解,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整的语言表达。

设计思路:

首先, 整合文章, 以考古学家为主线, 通过对考古学家的工作情况的认识, 对考古学家就周口店情况的讲解以及讲解过程中语言特点的分析, 让学生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来全面、综合运用文章所学知识。

其次, 以课文为依据综合训练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 培养学生学习策略, 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再次, 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进行问题探究性指导, 任务型学习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最后,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 使学生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对文章进行主题拓展, 即以课文为本, 同时又融入学生的个人认识, 完成有关周口店的半创作型报告。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中心是考古学,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设计的。里面涉及到了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及细节性的描写, 而阅读部分集中在通过考古学家对周口店文化遗址中物品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北京人的早期生活, 从而帮助学生增长考古学知识。同时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测, 形成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形象理解。通过阅读使学生理解和使用本单元基础词汇及句式结构, 并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分析, 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从而更好的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 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为他们理解古代文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考古的知识了解不是太多, 而且里面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 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考古相关的一些东西又使学生们感到好奇, 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尽量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展开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考古学家的工作, 并站在考古学家的位置上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分析

1. Knowledge aims:

Learn and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expressions about archaeology in this period.

学生理解并认识和考古学及考古学家相关的词汇, 为课文阅读及最后输出打下基础;

2. Ability aims:

(1) Use reading strategies (prediction bypictures and titles) to read.

(2) Apply skimming, scanning skills toimprove reading ability.

(3) Make a presentation to improve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学生学会用阅读策略 , 如通过上下文推理判断、根据图片提示猜测主题 , 理解文章大意。

在阅读中熟练使用各种阅读技巧, 如略读、找读, 提高阅读能力。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训练, 提高说的能力。

3. Emotional aims:

(1) Learn about general idea of archaeologists’work and learn some knowledge of the Zhoukoudian Caves.

(2) Develop students’ moral quality toprotect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了解考古学家工作的相关情况, 并在考古学家的帮助下熟悉周口店这一文化遗址所折射出的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 了解考古学家工作及其发现的重要性并号召人们保护周口店。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以考古学家为主线, 让学生了解考古学家所发现的周口店的一些具体物品, 从而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

2. 体会考古学家所用语言, 分析、理解并使用考古学家的思维进行思考, 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及解释问题的方法, 并熟练运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Warming up (1 min)

Get the students to enjoy some beautifulpictures to the music.

设计意图:以考古发现的文物的精美图片为引, 激发学生对考古学的热情。

步骤2:Lead-in (3 mins)

(1)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defi nitionof archeology and the archaeologists’ work.

Archaeology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physical remains found in the ground andp e o p l e o f t e n u s e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a l y s i s t ouncover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s.

What do archaeologists usually do? (fi ndsome clues from the sentence above)

excavate; collect; analyze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必要的考古词汇。

(2) Give the students some clues forreference and get to the topic of the reading :

Zhoukoudian caves

● located in Beijing

● famous for the skull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地开口去说英语, 分享他们对周口店的了解。在进行口语表达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调动他们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好奇心。

步骤3:First-time reading (reading forgeneral idea) ( 3 mins) (见图1)

(1) Go through the text quickly and findout who visited Zhoukoudian caves:

(2)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reading?

A. The farming and hunting of the earliestpeople.

B. The introduction of a group of Englishstudents to the Zhoukoudian caves.

C. The trade between the earliest people.

D.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life of theearliest people in the Zhoukoudian caves inChina.

(3) What did the archaeologist show tothe students?

a needle a necklace and…

It’s here that we found evidence of someof the earliest people.

(What does here refer to?) The cave.

设计意图: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 了解这篇文章的题材特点。通过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来回答以上问题, 把握文章主要脉络。同时锻炼学生通过课文中图片的内容迅速捕捉课文信息的能力, 以及通过上下文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步骤4:Second-time reading (reading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13 mins)

(1) Answer some questions concerningthe fi rst part.

1 How could they live here?

2 How did they keep warm?

3 What wild animals were there all thattime ago?

Conclusion : the archaeologist explainedthe simple life of Peking man to students.

(2)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second partby answer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nd putsome sentences in right order.

1 What does the needle look like?

2 How did they make clothes?

Arrange them in the right order:

a. removing the skin

b. rubbing salt onto the skin

c. removing the fat and meat from theskin

d. cutting up animals

e. cutting the skin and sewing the piecestogether

答案:d a c b e

Conclusion: the archaeologist focusedon the tools and clothes.

(3) Fill in the blanks and answering thequestion.

What’s the necklace made of ?

Some beads were made of animal______ but some were made of ______ .

Why was the archaeologist sure thatsome beads were made of fi sh bones?

Conclusion : Archaeologist showedsomething related to the necklace to the students.

Final Conclusion:With the help of archaeologist, the students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the simple life, the tools &clothes and necklace of the early people. (见图2)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二次阅读课文, 完成上述练习, 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并理解文章的细节信息。通过对细节问题的理解, 使学生在考古学家的帮助下形成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初步认识, 并对考古学家如何得知早期人类生活状况形成初步的认识。学生可以从文中找答案, 并通过讨论文本概括大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成为课堂的主角。

步骤5 :Third-time reading: criticalthinking (7 mins)

Can you fi nd some phrases or sentencesthat the archaeologist used to explain thingsto the students.

We think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We have been excavating…

We have been fi nding…

Our evidence suggests…

It seems…

As the botanical analyses have shownus…

设计意图:第三次阅读文本, 让学生体会考古学家语言, 分析语篇中的一些重要句式结构。同时运用批判性思维, 了解考古学家的工作及其科学性, 也为下一部分的使用语言积累素材。在这一部分, 学生进行分组阅读, 相互探讨, 体现出新课程“合作学习”理念。

步骤6 :Producing time (12 mins)

Make a presentation on“Cultural HeritageDay”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speakingskills an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whole text. (见图3)

设计意图: 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对课文进行重组, 以考古学家的口吻为六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的“中国遗产日”做有关周口店的口头报告, 使学生在对周口店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性运用, 即总体概况——详细介绍——个人看法, 目的在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同时又锻炼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也侧重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在这一部分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整体评价。

步骤7 : Homework (1 min)

Peking Man site under great threat

The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isfacing an unprecedented ( 前所未有的 ) threatfrom humans and natural disasters. Expertswarned that it might be taken off the WorldHeritage Site list if no action was taken toprotect it.

……

1. 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itscurrent situation.

2. Write a poster to call on people toprotect it.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完本节阅读后的扩展阅读, 通过考古学家的讲解, 学生已经了解到早期的人类生活及周口店的重要地位, 但是目前周口店这一文化遗址受到了很多的外来威胁,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 同时号召人们要尊重考古学家的发现并保护文化遗址。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1、学生在课上所表现出来的通过阅读策略理解文章的具体情况; 2、学生能否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重新审视这篇文章, 对材料进行重组, 能否全面、清楚的介绍给大家;3、学生是否加强了自身的学习主体意识、小组活动的参与度以及交流的能力。

篇4:春酒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里的三维教学观,具体到英语学科就是要综合发展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素养。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就是在教学中多进行探究学习、任务型学习、合作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英语语言教学要“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是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本课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考古学家的工作语言进行理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整的语言表达。

设计思路:

首先,整合文章,以考古学家为主线,通过对考古学家的工作情况的认识,对考古学家就周口店情况的讲解以及讲解过程中语言特点的分析,让学生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来全面、综合运用文章所学知识。

其次,以课文为依据综合训练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再次,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进行问题探究性指导,任务型学习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最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使学生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对文章进行主题拓展,即以课文为本,同时又融入学生的个人认识,完成有关周口店的半创作型报告。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中心是考古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设计的。里面涉及到了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及细节性的描写,而阅读部分集中在通过考古学家对周口店文化遗址中物品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北京人的早期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增长考古学知识。同时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测,形成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形象理解。通过阅读使学生理解和使用本单元基础词汇及句式结构,并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分析,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好的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为他们理解古代文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考古的知识了解不是太多,而且里面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考古相关的一些东西又使学生们感到好奇,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尽量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考古学家的工作,并站在考古学家的位置上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分析

1. Knowledge aims:

Learn and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bout archaeology in this period.

学生理解并认识和考古学及考古学家相关的词汇,为课文阅读及最后输出打下基础;

2. Ability aims:

(1) Use reading strategies (prediction by pictures and titles) to read.

(2) Apply skimming, scanning skills to improve reading ability.

(3) Make a present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学生学会用阅读策略,如通过上下文推理判断、根据图片提示猜测主题,理解文章大意。

在阅读中熟练使用各种阅读技巧,如略读、找读,提高阅读能力。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训练,提高说的能力。

3. Emotional aims:

(1) Learn about general idea of archaeologists work and learn some knowledge of the Zhoukoudian Caves.

(2) Develop students moral quality to protect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了解考古学家工作的相关情况,并在考古学家的帮助下熟悉周口店这一文化遗址所折射出的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了解考古学家工作及其发现的重要性并号召人们保护周口店。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以考古学家为主线,让学生了解考古学家所发现的周口店的一些具体物品,从而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

2.体会考古学家所用语言,分析、理解并使用考古学家的思维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及解释问题的方法,并熟练运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Warming up (1 min)

Get the students to enjoy some beautiful pictures to the music.

设计意图:以考古发现的文物的精美图片为引,激发学生对考古学的热情。

步骤2:Lead-in (3 mins)

(1)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definition of archeology and the archaeologists work.

Archaeology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physical remains found in the ground and people often use scientific analysis to uncover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s.

What do archaeologists usually do? (find some clues from the sentence above)

excavate; collect; analyze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必要的考古词汇。

(2) Give the students some clues for reference and get to the topic of the reading :

Zhoukoudian caves

located in Beijing

famous for the skull

……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地开口去说英语,分享他们对周口店的了解。在进行口语表达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他们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好奇心。

步骤3:First-time reading (reading for general idea) ( 3 mins)(见图1)

(1) Go through the text quickly and find out who visited Zhoukoudian caves:

(2)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reading?

A. The farming and hunting of the earliest people.

B. The introduction of a group of English students to the Zhoukoudian caves.

C. The trade between the earliest people.

D.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life of the earliest people in the Zhoukoudian caves in China.

(3) What did the archaeologist show to the students?

a needle a necklace and…

Its here that we found evidence of some of the earliest people.

(What does here refer to?) The cave.

设计意图: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了解这篇文章的题材特点。通过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来回答以上问题,把握文章主要脉络。同时锻炼学生通过课文中图片的内容迅速捕捉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上下文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步骤4:Second-time reading(reading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13 mins)

(1) Answer some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first part.

① How could they live here?

②How did they keep warm?

③What wild animals were there all that time ago?

Conclusion : the archaeologist explained the simple life of Peking man to students.

(2)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second part by answer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nd put some sentences in right order.

①What does the needle look like?

②How did they make clothes?

Arrange them in the right order:

a. removing the skin

b. rubbing salt onto the skin

c. removing the fat and meat from the skin

d. cutting up animals

e. cutting the skin and sewing the pieces together

答案:d a c b e

Conclusion: the archaeologist focused on the tools and clothes.

(3) Fill in the blanks and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ats the necklace made of ?

Some beads were made of animal ______ but some were made of ______ .

Why was the archaeologist sure that some beads were made of fish bones?

Conclusion : Archaeologist showed something related to the necklace to the students.

Final Conclusion: With the help of archaeologist, the students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the simple life, the tools & clothes and necklace of the early people.(见图2)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二次阅读课文,完成上述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并理解文章的细节信息。通过对细节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考古学家的帮助下形成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初步认识,并对考古学家如何得知早期人类生活状况形成初步的认识。学生可以从文中找答案,并通过讨论文本概括大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成为课堂的主角。

步骤5 :Third-time reading: critical thinking (7 mins)

Can you find some phrases or sentences that the archaeologist used to explain things to the students.

We think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We have been excavating…

We have been finding…

Our evidence suggests…

It seems…

As the botanical analyses have shown us…

设计意图:第三次阅读文本,让学生体会考古学家语言,分析语篇中的一些重要句式结构。同时运用批判性思维,了解考古学家的工作及其科学性,也为下一部分的使用语言积累素材。在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分组阅读,相互探讨,体现出新课程“合作学习”理念。

步骤6 :Producing time (12 mins)

Make a presentation on “Cultural Heritage Day”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speaking skills an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text.(见图3)

设计意图: 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对课文进行重组,以考古学家的口吻为六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的“中国遗产日”做有关周口店的口头报告,使学生在对周口店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性运用,即总体概况——详细介绍——个人看法,目的在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又锻炼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侧重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在这一部分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整体评价。

步骤7 : Homework (1 min)

Peking Man site under great threat

The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is facing an unprecedented(前所未有的) threat from humans and natural disasters. Experts warned that it might be taken off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list if no action was taken to protect it.

……

1. 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its current situation.

2. Write a poster to call on people to protect it.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完本节阅读后的扩展阅读,通过考古学家的讲解,学生已经了解到早期的人类生活及周口店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周口店这一文化遗址受到了很多的外来威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同时号召人们要尊重考古学家的发现并保护文化遗址。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1、 学生在课上所表现出来的通过阅读策略理解文章的具体情况; 2、学生能否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重新审视这篇文章,对材料进行重组,能否全面、清楚的介绍给大家;3、学生是否加强了自身的学习主体意识、小组活动的参与度以及交流的能力。

篇5:春酒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活板

第一课时

语言品味:

1、课文第一段虽非文章重点,但由于作者善用副词,寥寥数语就清楚地交代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史,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简明平实。请你找出这段关键的三个副词。

(2)作者说活板印刷“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你认为这一句话所统领的下文一直到哪里?文中表达了“神速”意思的词语还有哪些?

(3)“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对这句中的加点字反复品味,思考这些加点词突出了活板印刷的什么特点?

创新阅读训练

①庆历中,有布衣毕�N,又为活板。②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③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④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⑤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⑥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⑦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⑧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⑨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⑩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活板的主要特征是()

A印刷速度快B印刷质量好

C制版比较容易D印完,可以拆版

E发现错误可以改正F活

2、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D程序顺序

3、这段文字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五个步骤,它们的正确顺序是怎样的?()

A以火熔药B用药物蒙盖铁板

C按平版面D设置铁板

E排列字印

4、这段文字中说明活板印刷速度快的.原句是“”和“”。

5、这段文字的⑦⑧⑨句说明的是()

A、每一字皆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B、“之”“也”等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C、活字的存放。

D、活板对印刷中会遇到的一板内有重复的字和生僻字的问题是如

篇6:春酒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一、总体目标

1、了解我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

2、学会鉴赏有关的重要小说,掌握小说鉴赏的方法。

3、学会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阅读中做到融会贯通。

二、学习目标

1、熟悉名著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2、掌握小说鉴赏的方法。

3、学会分析、综合与评价的方法。

三、学习思路

(略)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庄子D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

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十家:儒、墨、道、法、名、农、杂、纵横、阴阳、小说家)

巧记古典名著28字诀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

提问:这首小诗到底包含了多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呢?其中有哪几部不属于小说?

明确:东:《东周列国志》(余邵鱼)

西:《西游记》(吴承恩)

三:《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水:《水浒传》(明施耐庵)

桃花:《桃花扇》(清孔尚任)

红:《红楼梦》(曹雪芹高颚)

官场:《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儒林:《儒林外史》(吴敬梓)

金瓶:《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冯梦龙)

二拍:《一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

今古:《今古传奇》(抱瓮老人)

聊斋:《聊斋志异》(蒲松龄)

史书:《史记》(司马迁)

西厢:《西厢记》(王实甫)

镜:《镜花缘》(清李汝珍)

1、中国小说的发展概貌

我国小说起源于劳动.在劳动间隙,为了消遣,彼此讲些故事,这正是小说的起源。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渊源。《西游记》《聊斋志异》采用了神话传说中的浪漫主义手法.《红楼梦》则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篇的。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酝酿萌生时期: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寓言故事促使小说的孕育形成。

②初具规模时期: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的志怪志人的笔记小说。

③成熟时期: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代拟话本相继出现,其中话本(民间说话人用的故事底本)的出现,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比以前的小说在结构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都有了崭新的发展。拟话本(明代文人模仿话本创作的小说)的`题材更为广泛,情节更为曲折,描写更细。特点:故事性强,着重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细节刻画人物,常以诗词或一两个小故事开篇.语言通俗朴素幽默。

④高峰时期:明清时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一大批不朽名著产生。

2、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①中国的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

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很有影响;

③古代小说的创作立足于现实;

④由于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古代小说的发展极为艰难。

4、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总说

学习目标:①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的发展概貌;②把握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的主要特点。

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的发展(略)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①类型不同。按类型划分,《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的,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构成情节;《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②塑造的人物不同。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如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生来就是奸诈,关云长与生惧来就义薄云天等等;而《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则与其出身、环境、遭遇都有血肉联系,因而随着人物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主要是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细节描写比较少;而《水浒传》则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③语体色彩不同。《三国演义》采用了浅近的文言;《水浒传》则用纯粹的白话写成,完全是人们当时使用的口语。

历史演义的特点:

①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的,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构成情节;

②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

英雄传奇的特点:

①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②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作业

1、参照《三国演义》《水浒传》,简析曹操、周瑜、杨志、林冲的性格特征,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的写人技巧。(提示: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要晓得它有长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

篇7:八年级语文《春酒》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春酒》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春酒》是一篇通过叙述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来表达作者丰富思想情意的散文。教学本文,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民风民俗,更要让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生活化的细节描写、人物的性格品质的感悟,获得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进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了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学得将学生推到“前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生成,以诵读、品读为主线,以感悟、交流、表达为重心,来安排课堂流程和教学活动。

先“读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读懂作者”,通过对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的品味,明白身居异乡的作者在写“喝春酒”“喝会酒”的风俗中,重点写“我”和“母亲”的表现的用意,体会作者对快乐童年的幸福回忆,对亲情、乡情的无限眷念。

在“读通课文”、“读懂作者”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地“读出自己”、“读出创新”,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领会课文更淳厚、更丰富的意蕴;同时还应该调遣自己的语文、生活积淀,进行有意义的言语表达。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本。整体感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2、读懂作者。通过品味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明白作者在写“喝春酒”“喝会酒”的风俗中,重点写“我”和“母亲”的表现的用意,体会作者对快乐童年的幸福回忆,对亲情、乡情的无限眷念。

3、读出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调遣自己的积淀,进行言语表达。

4、读出创新。不止于“乡愁”“思乡”的主题思考;读出更醇厚、更丰富的意蕴。

【教学重点】

1、读懂作者。在品味细节中,能够感受作者借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感悟到人性之美、人情之美、风俗之美。

2、读出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调遣自己的积淀,进行富有创意的言语表达。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结尾部分,深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条件】 投影仪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开课——检查预习对字词落实情况(此环节可以根据班上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层次合理取舍。)

1、读准字音:

【抽学生读,齐读。弄清加点字的读音。】

气氛(fēn)两颊(jiá)煨炖(wēidùn)枸杞子(gǒuqǐ)薏草(yì)

斟酒(zhēn)炮制(páo)挑剔(tī)橄榄(gǎnlǎn)门槛(kǎn)

过瘾(yǐn)

2、说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抽学生说,适当补充,订正。让每位同学都掌握。】

巴结: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一马当先:策马走在最前面。形容领先或起带头作用。

顾名思义:顾:看。义:含义。看到名称就会想到它的含义。

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比喻照样处理。

第一环节——酝酿情绪。以品味课文结尾段为载体:

大家一边回忆预习时所了解的课文内容,一边看看课文最后两段: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问:“家醅”如何读?什么意思?

明确:醅,读pēi,指酒。家醅,自家酿的酒。

再问:作者亲自酿的酒,为什么不是真正的家醅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

一是因为人在他乡,新年气氛不浓;二是“我”如法炮制的,用料是美国货葡萄;三是没有道地的家乡味。

三问:那真正的家醅在哪里呢?地道的家乡味是一种什么味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跟随作者回到过去,回到乡村,回到童年的春节。让我们与作者一起,进入甜美的回忆。(引出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作者笔下“真正的家醅”。

【学生朗读一次课文。读后,出示问题。学生再根据问题,浏览筛选。】

1、回忆部分主要写了几件事?

学生概括。然后明确:

回忆部分写了两件事——童年时候在家乡新年“喝春酒”和“喝会酒”的习俗。

2、“喝春酒”是怎么回事?“喝会酒”又是怎么回事?

【复述课文内容。】

老师点拨:复述时不要忽视重点细节和场景。

先同桌轮流复述,或一人承担一方面内容,互相点评。目的是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然后抽同学在班上分别复述两部分内容。师生给以评价。

(当然还可以组织学生变换角度来复述。如用第三人称或站在母亲角度等。)

3、写“喝春酒”和“喝会酒”,重点写了“我”的活动、“母亲”的表现。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形成基本共识:

写“我”的活动,是以“我”的视角来观照农村的新年,观照周围的人事,以一颗童心感悟生活的味道。表现了童年的天真可爱、无忧无虑、不受拘束以及得到的关爱和获得的优待。表达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留恋、向往和怀念。

写“母亲”的表现,是为了突出母亲这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的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善良大度、宽厚仁慈的性格。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对亲情的渴盼。

4、写“喝春酒”和“喝会酒”的风俗时,还出现了哪些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写了阿标叔和乡邻乡亲。是为了表现村民之间的友善、和谐、亲如一家。表现作者对这样淳朴厚道的民风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小结:作者通过“喝春酒”和“喝会酒”风俗的描绘,表现了“我”童年的天真活泼,母亲的宽怀仁慈,村民的纯朴亲和。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之美、人情之美、风俗之美。

第三环节——品味细节、场景描写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意。

一、品语言,悟情意

上一环节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进入细部,具体感受作者语言文字里丰富的情意。同时,进一步认识作者是如何实现自己思想情意的表达的。

【学生先从课文中勾画圈点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教师点拨诵读方法,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情趣,读出意味。可采用学生自读自评,自读他评,师读生评,生读师评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让他们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可能会有以下一些语句被关注:

1、写“我”的语句: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也写出了村民们的慷慨大方。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显示出“我”的天真可爱。

(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走来走去”、“捏”表明了“我”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直舔”、“呼呼地睡”、“也是酒仙”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的喜欢。通过写小花猫的可爱来表现“我”的童趣。

(4)“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我”很过瘾。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同时让我们感受到邻里之间的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5)“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眼巴巴”是盼望、期待和向往的眼神,这写出了“我”企盼的神态、焦急的心情。

(6)“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写出了“我”获得优待的得意、自豪,得到两条印花手帕的开心、喜悦和幸福感。

2、写母亲的语句:

(1)“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自豪的心理。

(2)但是你呀,就只能添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亲切慈祥,富有爱心。

(3)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

——母亲的热情,大方。在与别人分享劳动成果中享受劳动的快乐。

(4)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热情好客,宽厚仁爱,慷慨大方。

(5)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两颊红红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纯朴妇人的样子。母亲滴酒不沾,却要酿“八宝酒”,足见母亲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自己从中获得开心、荣幸和满足。体现出人性的美丽。

(6)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总是笑眯眯地向别人介绍做法。

——母亲的勤劳,聪明,厚道,慷慨大方。体现出人性的美丽。

3、写花匠阿标叔的语句: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写出了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厚道。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就非常高兴。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

4、写乡邻乡亲的语句:

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

——这些语句表达出乡邻乡亲的热情大方,纯朴善良,和谐融洽。

二、思考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这么清楚,描写得这么细致呢?

学生交流后明确:作者对童年往事、对故乡的人事有深厚真挚的感情。作者有这样真挚的感情,需要借助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来表现。

三、小结

作者借助于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甜蜜生活的怀念和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作业

课后收集积累表达思乡、思亲的古诗句。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导入激趣:

我们在读琦君这篇美文的时候,心里时时被作者笔下的人事所感动。读到文中的某些细节,某些场景时,犹如读的是自己,读的是自己曾经相似的经历,读的是自己的亲人,读的是自己周围和谐温馨的场景。我们回忆着,联想着,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充满童真和亲情的画面,与作者产生着情感共鸣,充满着无限的温暖和欢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是语文的魅力,是阅读的“再创造”。

第四环节——读出自己,读出创造。以激活积淀,言语表达为主。

1、调动自己的体验

说说自己体现童趣童真、亲情乡情、和谐温馨等类似的经历,对记忆中的生活细节有些描述,有些回味,有些思考,有些品悟。

【先在小组内自由交流。然后推荐几位同学全班交流。老师根据情况予以点评。】

2、结合同学们的交流表达,特别是在细节的截取、描述角度、语言运用、表述层次等方面的情况,反观课文,看看自己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发现,给以点评,或者激励其他同学评价。】

可能会涉及的内容,教师要有所思考。

(1)文章以“春酒”为线索,串联了喝春酒、喝会酒、制“八宝酒”等内容。

(2)本文作者在文章中所写内容,都是很普通平凡的,很生活化的,很细小的。这些事情虽然简单,但却像一粒粒珍珠,闪耀着光芒,让我们能品味出其中的魅力。

(3)文章以小显大,以平凡打动人心。这样的选材对我们写作有很好的启发。

(4)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来观照故乡的新年、故乡的人事,语言灵动,充满童趣,富有表现力。(5)文章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

3、思乡之情、思亲之情,很浓醇,很缠绵,很恒久。我们有不少古诗人,吟诵过这种人心相通的感情。同学们调出自己的积淀,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诗句,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时,重在品味诗句所传达的情意。

可能会涉及的诗句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品味和诗句所传递的情意,请表达心声(读出创造)。

【学生思考,动笔表达。可以全写,也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写。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有一个地,叫故乡,有一个节,叫春节,有一种酒,叫春酒,有一种情,叫乡情,有一段时,叫童年,有一个人,叫母亲,有一些事,叫往事,有一种愁,叫乡愁,有一种念,叫怀念,第五环节——再品课文最后两段。回到第一环节的问题上,进一步升华感情,丰富意蕴。

1、问:通过我们对课文的诵读鉴赏,品出了真正的“家醅”吗?品出了“道地的家乡味”了吗?它们在哪里呢?

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和自己的发现,自由回答:

在家乡,在童年,在春酒席上,在会酒席上,在亲情里,在淳朴的民风中,在心中,在记忆里,在绵绵思念中„„

2、问:有了这一层领悟,请再读最后两段文字,看情意有没有丰富?

此时,补充介绍作者,通过介绍琦君,让学生感悟作者思乡的深挚热烈和对家乡味的迷恋。

本文作者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就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现在已经88岁了。琦君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学生反复地、设身处地地读课文最后两段文字。教师点拨:

文章前两个场面,作者沉醉在过去的欢乐中,最后一个片断,则是回到现实。结尾的反问,寓意深长。通过今昔“春酒”(“八宝酒”)比较,内心生出无限感慨:哪里去寻那样无忧无虑的童年呢?哪里还能再感受母亲的慈祥和宽厚呢?哪里去感受那么和谐淳朴的民风呢?“春酒”不在,童趣不在,家乡不在,母亲不在,岁月不在,回忆中的美好,现实生活中的缺憾,这样的落差,就更容易让人生出对美好年华流逝的伤感,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母亲深切的追思,对故乡深切的怀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期盼,对纯朴人性的追求了。真实“言近旨远”啊。

同学们要读出情感,读出领悟,读出那种追思,那种怀念,那种失落,那种惆怅,那种无奈,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那种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来。

3、动心,动脑,动情,然后动笔填空,收束全文。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 滋味的酒。

学生回味课文,回味作者的经历,回味自己的生活,组织语言,表达交流。

【相对开放的话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感悟。可以针对童趣、快乐、幸福、亲情、和谐、民俗、人性、光阴、期盼、失落、无奈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表达。不要求多高深,不要求超认知水平。老师要激发鼓励同学们有创意的表达。】

举例: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农村新年热闹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童年幸福快乐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村民和谐温馨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母亲的慈祥仁爱、勤劳善良、热情厚道滋味的酒。

篇8:春酒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读写结合课的定位和设计思路:阅读是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扩大词汇量, 丰富语言表达形式, 拓宽总体知识面。所以, 教师在学生充足的阅读输入基础上, 鼓励他们利用所学结构和句子进行以真实内容为目的的写作。读写课堂, 读和写要有益结合, 在写作中巩固和检验阅读成果, 在写作中运用阅读中所学。要体现阅读材料所渗透出来的文章结构, 提高学生语言鉴赏力, 并且学会分析并实际运用到新的语境中, 切实提高表达能力。所以教学时间应侧重输出写作环节。

指导依据:一是教学设计原则ABCD原则:A=audience B=behaviour C=conditionD=degree学生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活动和行为达成什么样的习得程度。二是理论基础:Harmer在How to teach English这本书中提出英语学习的模式, 即engage参与—study学习—activate运用, 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运用。另外Jane Willis提出的语言学习4个条件包括学习动机、语言输入、使用机会、教学条件包括教师的指导等。也强调了语言学习者的参与、输入与输出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此外, 高中英语新课标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 发展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课上要以学生为中心, 布置有效的任务, 创设有效读写课堂。

教学方法:交互补偿式阅读法、拼图式阅读法jigsaw reading、过程性写作法process-oriented approach。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George到San Francisco三天的旅行游记为载体, 学生要读懂三篇日记有着共同的文章结构, 学会欣赏日记的写作技巧和遣词, 在足够量的语言输入基础上实现写作输出。本课在本单元教学中处于总结、运用阶段, 价值很高, 非常重要。它是在通过阅读、听说等课型学习, 全面了解了美国加州的多元文化之后的进一步了解加州旧金山的多元文化并实现写作输出的重要一课, 是用来检验师生教与学情况的较好的、可操作性强的一个工具。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学到选修八, 已经较好掌握略读、查读、掌握大意的技巧和策略, 在阅读方面应主要发展和培养阅读高阶微技能, 如篇章结构的把握、作品的欣赏等。因为高阶思维能力有利于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力等能力的培养。 写作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写作的全部过程, 强调写作过程而不是写作结果, 注重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写作策略的运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全体学生通过读与写掌握有关日记的要素和结构。多数人学会运用课文中描述旅游景点的方法、句子和词汇, 根据写作要求按步骤顺利写成一篇文章。

(2) 语言技能

阅读技能: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本篇文章, 提升掌握语篇结构的技能, 学会欣赏作品等高阶微技能。

写作技能:多数学生学会构思、拟写提纲、按步骤借助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句式写准确的简单句, 并模仿文中语篇结构完成写作任务, 并学会同伴校对修改, 提出改进意见和借鉴他人经验。

(3) 学习策略

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提高运用所学短语、句式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不仅关注语言形式, 更关注语言的意义和运用。

通过小组或同桌活动中互相分享, 分析错误原因并尝试解决, 互相提出改进建议, 吸取别人的长处, 促进合作意识的培养。

(4) 情感态度目标

克服对书面表达的恐惧;提升学生准确得体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信心。

(5) 文化意识

以“乔治的日记”为主线, 学生在了解加州旧金山的美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基础上, 领略加州的多元文化, 为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奠基。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读与写是本堂课的重点。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本篇文章, 提升掌握语篇结构的技能, 学会欣赏作品等高阶微技能。多数学生学会构思、拟写提纲、按步骤借助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句式写简单句, 并模仿文中语篇结构完成写作任务, 并学会同伴校对修改, 提出改进意见和借鉴他人经验。

教学难点:掌握文本的结构和准确的输出是最大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如下: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使用jigsaw reading拼图式阅读方法, 用图表设置阅读任务, 不仅降低阅读的难度, 同时增加信息输入量。 (2) 文本的框架结构勾勒出来, 找到文本中精彩词句。有利于在写作输出环节使用。这些在学生讲义和板书设计中都有体现。把阅读的输入到写作的输出有机的结合。 (3) 过程性写作中创设相对真实的写作语境, 给出适当的提示作为脚手架, 降低写作的难度, 利于学生参与, 尽可能的创设有效英语读写课堂。在写作环节运用过程性写作, 这种写作方法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 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了解自己的写作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导入 (2分钟)

展示旧金山金门大桥等学生熟知的和课文中涉及的九幅图片。请学生就图片用一句话解说和描述。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 激活与本课相关的学生已有知识和课文预习的情况, 为阅读做好充足准备。

步骤2:拼图式阅读 (7分钟)

全班分成3个团队, 每个团队5个小组。3个团队分享全篇文章中的3个日记中的其中一篇。第一团队, 周一;第二团队, 周二; 第三团队, 周三。学生默读, 用短语或词汇完成下列表格内容。然后小组内共享答案, 并汇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的高阶思维能

力, 阅读的高阶微技能即掌握篇章结构的能力。通过在教师预设的表格提示下完成, 抓住三篇日记的共同的篇章结构。

步骤3:读后阶段 (5分钟)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挑选出每篇日记中精彩的词汇、短语和句型结构的任务。然后向全班汇报。学生们在听其他组同学汇报的同时记录其它 日记中精彩词句。

Find wonderful words and sentencesin each part of the diary. Write them downbelow.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会运用文本中所学知识, 包括词汇、短语和句型结构等。

步骤4:写作 (25分钟)

(1) 审题、构思 (2分钟)

学生阅读写作要求。

你听说有几个外地同学非常喜欢英语, 对保定也非常感兴趣。你希望成为他 / 她的英语笔友。请用英语向他 / 她介绍上周日你到景点 (下列三处中任选一处) 游玩的所见所闻和旅游感受。请根据下列提示, 运用阅读中所学句式和词汇完成这封电子邮件。

设计意图:意识到审题构思的重要性。

(2) 拟提纲 (4分钟)

学生通过集思广益用词汇和短语列出要点,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要点并参照所读日记安排所要完成写作的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会列要点、拟提纲、安排文章结构, 确保要点无遗漏, 结构安排合理。

(3) 写初稿 (8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所提示的三步法写出完整的句子, 完成初稿。

1. Sentence writing:

◇ Main verb/verb phrases:

◇ Tense:

◇ Sentence patterns:

2. Write the fi rst draft.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所提示的三步法写出准确句子的能力。所给出的关于方位、感受等提示作为脚手架, 鼓励他们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初稿。培养他们不仅关注语言意义, 更要关注语言形式的准确表达。

(4) 修改 (4分钟)

学生在组内交换初稿, 根据教师提示的修改建议和要求完成修改, 提出改进建议并借鉴他人的精彩词汇和句式。并在组内讨论、交换意见。

Tips on how to revise the article:

①文章结构和要点是否完整 ?

②句子结构、时态是否正确 ?

③词汇使用是否合适 ?

④单词拼写是否正确 ?

⑤大小写是否正确 ?

⑥标点是否正确 ?

⑦书写是否规范 ?

小组互评改进意见:

他山之石: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和修正错误, 善于向他人学习好的句子和措辞, 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5) 学生作品展示 (5分钟 )

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大声、慢速地读出自己的作品, 其他同学挑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或挑选出优秀的词汇和句式, 或者可能被提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 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 促进有效交际。每个人都有任务, 提高展示环节的有效性。

(6) 教师课堂反馈 (2分钟 )

教师对作品作集中点评, 指出主要错误, 提出改进意见, 肯定优秀的作品, 推广使用所学知识。并提出本堂课主要侧重写作的准确性, 今后会侧重连贯性和得体性的训练。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意识到如何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明确英语写作的三方面要求。

步骤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分钟 ) 学生完成自我评价, 布置作业——完成二稿并阅读自己未读的两篇日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元认知策略和反思能力。

板书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日记的结构、语言、阅读篇章结构、过程性写作中审题、构思、列要点、安排文章结构、写初稿、校对修改以及学生对写作的三方面要求等。

评价方法: (见表1和表2) ◎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感悟下一篇:文明城市创建有关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调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