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反思心得体会

2024-04-21

价值观反思心得体会(共14篇)

篇1:价值观反思心得体会

《价值与价值观》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人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授课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如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锋,张超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当然,由于在教学安排上前紧后松,导致后来剩下不少时间;加上没有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没有让学生自己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本节课逊色不少。

这节课败笔之处虽然较多,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可改进、可完善的余地。起码,从这节课里,使我加深了对以下几点的认识:

1、学习就是学生的事情,教师代替不了,教师仅仅是个导演,真正的演员确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做到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将这些环节交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当然这个作用必须是有效的。

2、课堂教学目标就是高效,不是大搞热闹。无论上什么课,有利于实现目标的热闹可以用,但是纯粹的课堂消耗、只追求表面的热闹或没有什么实质效果的热闹,便是一种课堂内耗,坚决不可取。

3、无论我们学习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们不能完全采用“拿来主义”,而是要批判的用,批判的学,否则,东施效颦的可笑之事将再次上演。

4、课改势在必行,不论有多少人不想改、不愿改,无论怎么说风凉话、胡扯、埋怨、不理解,但是一定要改。不改则落后,改则前进。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是需要付出眼泪和痛苦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认识到过程中的不理解、不适应、茫然,或许只要我们严谨、认真、冷峻的思考,学习、探究、完善,改革这条路一定会是康庄大道,而不是死胡同。

篇2:价值观反思心得体会

邻水二中政治组 周胜军

本课是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这是教材最后一课的内容,是全书的一个落脚点。这节课从内容上来看不是很难,重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整节课我采用递进式方法,注意教学内容的环环相扣,设计上总体比较新,知识传授条理基本清楚,重难点突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也基本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在具体教学中,基本做到了轻松引入、生活课堂、知识小结、内容拓展、课堂实练、情境升华。

首先,注重引入。我以三月是学习雷锋月,让学生重温3月学习雷锋活动和观看小悦悦被撞事件的视频,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怎样实现这些目标?引入到新课教学中。

其次,注重对知识的具体讲解。比如,人和事物的价值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有理论难度的问题,也是一个成长中的高中生经常思考的问题,我先从具体事物的价值着手,然后引入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关系,让学生真正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好地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把握。

第三,注重选材。我以真实的典型人物故事(雷锋、神七航天员、谭千秋、丛飞、范跑跑等)为素材,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二中为地震捐款、刘劲拾金不昧等),善于用正反事例,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实现哲学生活化的新课标理念,反对空洞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灌输,易于学生认同和接受。比如,用雷锋、丛飞、谭千秋及刘劲等正面的比较典型和直观的例子,让学生在无形之中能够感受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可以明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用黑心商家生产有害食品、范跑跑、小悦悦被撞事件等反面事例,让学生正视现实,进一步明确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注重对问题的设置。整堂课共设置了五个探究和一个课后探讨,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架设平台,比如,我通过创设情境,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代表的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为背景材料,让学生思考讨论自己了解哪些食品安全事件?黑心商家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果我们学生是生产者或经营者又会怎么做?

第五,注重体现课改理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引导、视频播放等手段,让课堂充满直观现实的场面;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从哲学中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和感悟生活;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篇3:价值观反思心得体会

2010年10月20日, 药家鑫驾驶小车行至学府大道时, 撞上前方骑电动车的张妙, 而药家鑫不仅没有对其进行救助, 反而拔刀相向, 杀人灭口。回想起李刚事件, 与此如出一辙。难道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他们心目中真的就是一文不值吗?

通过药家鑫事后对当时心理的分析, 由于受所谓的"撞伤不如撞死"心理的影响, 而促使其杀人灭口。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计算":根据我国现行的人身伤害赔偿制度, 撞死一个人最多赔偿三四十万元, 可撞伤一个人则可能赔偿上百万元, 因此把一个人撞成重伤较之于直接撞死, 肇事者要面对更多的纠缠、付出更高的代价。这样的"逻辑运算", 再次为中国社会敲响了警钟, 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什么才是中国主流价值观念?

2. 中国主流价值观念的概念

由于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 中国主流价值观念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来自于不同时代的人对此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所谓主流社会通常由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的中上层人群组成, 并具有比较接近的价值观、政治理念和社会情趣。同样, 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社会通过观念的形式再现的一种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社会的不断进步, 使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不仅仅只是受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 同时也为外来文化所影响。当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合在一起时, 其他国家的主流思想也在逐步向中国的思想界渗透, 在中国这个和谐包容的地方, 各种思想在现代思想界的舞台上既五彩纷呈, 也泥沙俱下, 导致了许多人们已经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正确的主流思想, 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坚持的主流价值观。

3. 调查研究的准备

此次调查问卷紧密围绕学校相关人员展开, 并采取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的结合, 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由学院学生、学院老师、学生家长、商铺员工组成。他们分别代表了相应的人群, 学院学生代表目前受教育的一代青年人, 学院老师代表着对于青年人最直接的教育者, 学院家长代表着作为家庭因素对于青年人的影响, 商铺员工代表着作为社会因素对于青年人的看法。

4. 问题汇总及评价

4.1 社会的影响

纵观此次药家鑫事件发生原因和责任归属, 其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病态的社会心理作用, 当"撞伤不如撞死"的这种扭曲心理发生作用时, 药家鑫的行为也就在意料之中了。社会风气的变化, 直接通过此次事件表现了出来, 因此此次事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味"有着直接的关系。

4.2 家庭的影响

对于青年人成长过程来讲, 家庭因素在青年人价值观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富有的家庭, 父母忙于工作, 更多的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忽视了孩子对于价值观念的教育的需求;普通工薪阶层家庭, 父母因为文化水平、工作性质等因素制约, 难以给孩子进行价值观念的教育;农村留守家庭, 父母外出打工, 没有机会给孩子进行价值观念的教育。以上三种问题, 也说明了现在家庭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确有难度。

4.3 学校的影响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 传授的不仅仅只是知识, 更应该重视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在调查中, 部分学院老师坦言, 高中教育制度功利化, 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升学, 老师的任务只是教会学生做题。到了大学, 辅导员由于年轻化, 使得其主要充当了信息传递者的角色, 而忽略了作为引路人的角色;专业课老师只是更多专注于传授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没有被切实重视的现象, 学校重专业知识传授, 轻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在大学中对于学生的"三观"培养远远不够, 青年人在中学及大学期间, 是正确接受价值观念教育的黄金时期, 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 导致了学生不是半封闭于学校之中, 就是到社会放任自由地汲取社会各类思想, 而缺乏一种正确的引导, 最终导致了青年人的价值观出现问题。

4.4 问题反思

通过此次对药家鑫事件的社会调查, 结合近几年来发生的诸多"门", 透过这些现象, 不难发现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已经逐渐模糊了。由于中国不断发展, 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合在一起, 其他国家的思想也在逐步向中国的思想界渗透, 而由于我国对青年人社会价值观念缺乏必要的引导, 导致了许多人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行。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但是也无法掩饰住当下青年人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在走下坡路。各种不利于正确引导青年人社会价值观的思想层出不穷:不管是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官二代事件"李刚门"也好, 还是一直流传在社会许多层面的诸如官本位思想, 甚至于艳照门所谓的"性自由"思想等。这样的思想在社会的一些公众事件上体现的同时, 也在潜移默化中一步步地腐蚀着我们青年人的价值观念。

其实不难发现,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都没能有效的为青年人树立一个积极、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使得我国青年人缺乏对正确、积极的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和吸收, 因此做出有碍社会和谐、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甚至危害社会的事情。

5. 结论

药家鑫事件充分反映了我国部分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错误的认识, 更让我们意识到了现有体制下在青年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一些缺失。随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合乎时代发展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并将其传递给我们的青年学生应成为当务之急。

篇4:蔡志强人生观价值观错位反思

蔡志强在一份长达10多页的自我检查材料中,回顾了自我奋斗、组织培养和自我迷失的历程,反省了自己人生异化和价值观扭曲的缘由。其中“四个错把”的挖掘尤其发人深省:错把权力当能力,或者说把公权当私权;错把利益关系当朋友关系;错把职务影响当人格魅力;错把潜规则当行为规范。

权力、能力与私欲满足

错把权力当能力,或者说把公权当私权。“在市人事局工作期间,我确实做出很多成绩。我没有把这些归功于组织和形势,没有考虑到好的政策和党的领导,我没有觉得这是职务赋予我的机会而做出的成绩,把它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同时觉得能力是自己的,没有想到能力是组织培养的。因此觉得权力可以用来为公,也可以用来为私人所用。”

中国自古以来“官本位”思想严重,一切围绕“官”来打算、行事——“官为主,民为仆;高官为主,低官为仆”流毒深远。在政府机关里,一度有人称呼“一把手”为“老板”,就是沉渣泛起的官场文化的典型反映。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某些干部便失去了自警、自觉和自制能力:属下公仆变成私仆,手中公权变成私权,公私不分是常事,公而化私成必然。蔡志强和殷坤能强调“诱惑太多”,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成绩,辛苦换来的收获满足不了一己私欲。他的奋斗目标是“出人头地、做大事业”,虽然无可厚非,却是不折不扣的个人奋斗人生观。人生观决定和影响价值观。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在《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书中写道:“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意识形态的衰落无疑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笔者以为,这个分析切中时弊。蔡志强和殷坤能忘记了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利用权力甚至利用特权弥补心理失衡,进而为谋取私利不择手段,说明存在政治思想教育落后和主流意识形态衰落的问题。

现在,政府机关组织的政治学习有时流于形式,舆论界关于多元化价值观争执常常难分青白,网络媒体往往充斥大量不明是非的议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时喧嚣尘上,导致一些干部政治方向迷茫、理想动摇,失去了行动的准则和目标,个人利益成为最高的行为指针。

身边人、自己人与圈子

错把利益关系当朋友关系。“其实我是一个社会人,我和人交往时不可能脱离自己的职务和身份。别人带着一定动机和我交往,我还当做是正常的朋友关系,放松了警惕,形成小圈子。我现在的问题可以说和这一点关系很深,我拿他们的钱还当做是兄弟间的互相帮助,因而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

错把职务影响当人格魅力。“我曾经总觉得自己人缘很好,很受欢迎,圈子广,有凝聚力,有号召力,有向心力。实际上这是我的职务影响,而不是因为我个人的原因。”

以上两点都说到了“圈子”问题,这是官场——权力场腐败最敏感的话题。在权力场中,人脉的因素无疑是最关键的,上下左右的关系,以利益为主导性,加上个人的爱好、性格、地位和价值观等因素,可以造就一个权力的围城。蔡志强说,圈子里传递的是权力的信息、利益的疏导和人事的嫁接。再有能力、再优秀的人,因为不是圈子里的人,往往受到拒绝,难以受到重用和提拔。作为“一把手”,其身边人很多,而身边人未必是自己人,把殷坤能当做自己人,是因为他投其所好、可靠稳重。这符合蔡志强说的建立“圈子”人物的条件。长征乡原乡长王妙兴曾经送给他钱,觉得此人不是好打交道的,他就退回了。他还说,找几个固定的“麻将搭子”也是经过过滤的,是“圈子”里的人——这些私营企业家都像他那样靠个人奋斗出人头地,忠义可靠,在情感上、价值观上有认同感。实际上,蔡志强是把工作和权力庸俗化了,他把“江湖义气”带进来了 ,只要是“兄弟、朋友”的事情就解决、办理,挑战的不就是组织,毁坏的不就是秩序吗?

有记者总结“现在世道变了:以前大款流行包二奶、养小蜜,现在真正的大款都养着几个领导干部”。有些干部盲目结交朋友,只认人、不认理,反过来被他们包租、出卖,等自己深陷牢狱,看他们还逍遥自在,才明白“小圈子”是利益的、低俗的、丑恶的。因为有“圈子”现象,想当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蔡志强才会在“自己人”面前麻痹大意,大搞权钱交易。其实“圈子”是不堪一击的,一遇到现实冲突和矛盾就会土崩瓦解。

灰色收入与潜规则

错把潜规则当行为规范。“我总觉得,现在社会上要做点事,不坐下来喝点酒、送点卡、甚至送点“信封”,过年过节不“拜码头”,没有兄弟朋友见面碰头,好像是做不成事情的。我把这样的潜规则当做行为的导向,而没有把党纪国法放在脑子里。有时候吃完饭对方塞个信封,我就很自然地放到口袋里,我是领导带头收,下面的人也就一起收了。因此甚至有时候拿了礼,却连是谁送的也记不清。反之,我们请别人吃饭,我也是要发点卡或礼品之类的。”

潜规则就是官员的生存之道,钻门子、找靠山,一切都靠关系和金钱来维持。中国古代的官场,是“天下熙熙,皆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生意场,像做生意般地做官,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所以,老百姓都有“清官”情结。

某些干部的灰色收入远远超过正常的工资性收入,他们已经不把工作性的收入、待遇放在眼里。黑色收入是犯罪,付出的成本太高,许多灰色收入就变成他们钻营的“生意”。报刊上也时有披露,有的人拿到的卡可以买彩电、冰箱和一套红木家具。这些卡往往是灰色收入的一种,数量之大让人震惊。蔡志强经常收卡、发卡,名正言顺拿的是单位的公款。对这些捞国家、单位油水的“礼尚往来”,我们的纪检、监察部门是否应该好好地查一查、管一管呢?

自律和外部监督

“在区里时,我有些飘飘然,因为大家当面从来都是说我好,从来没有人说我不好或哪件事做得不好。甚至在区里的班子里都很少听到过批评的意见。”

中国的文人,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把个人的素质、修养放在首位,也就是我们提倡的 “厚德载物”,要求的德才兼备。蔡志强从小家境贫穷,遭人歧视,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也有一段不顺利的过程,通过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终于飞黄腾达。但是,他缺乏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贪图个人享乐,不惜代价追逐金钱、权力和美色,在“兄弟、朋友”的拉拢和“自己人”的奉迎中,完全蜕变为犯罪分子,是和缺乏监督分不开的。阿谀之声不绝于耳,他看不到真相、听不到真实的声音,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己失察、失管、失范,蔡志强最痛苦的应该是这一点。

编辑:靳伟华jinweihua1014@sohu.com

公诉人归纳本案六大特点

文/靳子

2010年2月4日,本刊记者采访了蔡志强受贿案的公诉人,望着堆成小山样的案卷材料,公诉人告诉记者,作为检察机关的自侦案件,本案在取证和证据审查上工作做得很扎实。通过分析蔡志强受贿情节,公诉人归纳了本案的6大特点:

一,本案涉嫌的对象是现职正局级官员,身份高,是近年来较为引人关注的由上海起诉审理的高官案;

二,从蔡志强的受贿经历看,蔡作案时间跨度大,从2000年第一笔收受张某2万元贿赂到案发前两个月,即2009年8月接受王某为其安装价值7万元的阳光玻璃房,9年中,持续不断接受贿赂;

三,随着职务的升迁,蔡志强拿钱的胆子越来越大,收受的贿赂金额也越来越大,从开始的2万元到后来的100万元、5万欧元、5万澳币。

四,从收受对象看,蔡志强涉嫌的6节受贿事实中,5节行贿人都是私营业主,其中大多数都是身价过亿的房地产开发商。

五,受贿方式多样:两笔大的贿款是通过办公室主任殷坤能转交的;一些节奏频繁的小数额贿款则是以打牌活动费名义收取的;逢年过节收取拜年礼金;借出国之际收钱。

六,受贿9年中,几乎蔡志强在担任的每个职位上都有过受贿经历。

记者在查看蔡志强的履历时发现,蔡曾经在市人事局当过纪检组组长,到区里任副区长时分管过监察委,因此,以法律意识淡薄等评价蔡的受贿行为显然有些可笑。

篇5:反思:如何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观

要选择拼搏进取的人生。我是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稚嫩的、渴望知识的孩子,如果对孩子只有爱心和责任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否则给孩子的爱也是缺乏内涵的。志大才疏,是不会成功的,即便是成功也不会长久。学习是人进步的阶梯,我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的智慧,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让幼儿尊敬和爱戴的老师。因此,我平时经常上网阅览一些名师的先进理念,吸取他们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如:在每个主题开展之前我除了研究书本上的提示还上网查阅资料,以此来丰富幼儿的知识。在开展《认标志,讲安全》的主题活动中,我不仅开展了书本上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示,还开展了离幼儿生活最近的质量标志,孩子们在我的带领下搜集了许多食品袋,我们一起寻找上面的标志,结果大家发现了一个共同的标志qs质量安全标志,针对这一标志大家讨论它所代表的含义,最后大家在我的带领下了解了这个标志的含义。还有一个小朋友回老家的商店买东西,他发现食品袋上没有这个标志,怎么都不肯买,还对商店的老板说这个不合格,没有安全标志,不能吃,老板听了他的话连声称赞,这时孩子自豪的说:“这是老师教我们的,我们班的小朋友都知道,这就是我努力的结果,也体现了我的价值所在。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人际关系越广、越好,我的工作就越容易开展。工作中我要和领导、同事、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沟通,说话能说到别人的心坎里,在和家长进行沟通时,我会以我的专业理念给和他们交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教他们如何和孩子互动,在游戏中如何贯穿数学和能力的发展。刚接触阳阳的时候他对数字、图形、颜色一概不知,在和其家长交流的时候得知家长根本就没有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觉得孩子应该顺其自然,不要施加压力,以免让孩子产生对学习的厌恶,针对她这一观点我及时和她进行了沟通,告诉她应如何让幼儿爱学习、主动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阳阳的进步已经很明显了,每天早晨都会和我交流她和妈妈玩什么了,她学会了什么,和同伴交流时总是眉飞色舞,充满自信,她的妈妈每次见我都很高兴,她也发现了孩子的进步,孩子进步了,她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与了很大的支持,每天都让孩子坚持来园,积极为幼儿订阅刊物。我是一名老教师,随着新教师不断地加入,我又多了一项重要的任务,给新老师当“师傅”,对于新老师来说刚踏上工作岗位做任何事情她们都有点措手不及,这就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对她们辅导,把自己所有的经验传授给她们,指出她们工作中的不足,对于她们的进步及时的给予鼓励,当她们遇到困难时我也会帮她们想出解决的办法,在这种真情的交往使我们的友谊在与日俱增,还有和我一起来园的老教师,我们经常在一起切磋教学和家长工作,彼此学习。

要选择乐观的人生。人生总会有酸甜苦辣,但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是曾经大班的一个孩子对我说的:“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何不快快乐乐的过一天”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困难,但我们要勇敢的面对这些困难,积极解决困难,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失败,就烦恼苦闷,彷徨悲观,因为我的情绪直接影响到我的身体健康和家庭的和睦,甚至会把这种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给孩子带去不良的影响,给同事带去烦恼。

篇6:人生观价值观之反思与批判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吧。为什么大家要来到武汉大学?

这个问题可能问得有些奇怪。再扯远一点,大家能来到武汉大学,想必至少在中学阶段是付出过很大的努力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选择努力学习而不是放纵自己,四处潇洒呢?

或者扯近一点,为什么大家今天会来到教室听讲,而不是逃课去看电影,打游戏呢?

其实细想一下,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和选择的背后,都有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判断在起作用,在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那么什么是价值观,人生观呢?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一个具体的人在认定事物、辩定是非时的一种思维或取向。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

至于世界观,则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从出生开始,就离不开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一个人的三观和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他身边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正是我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所处的社会阶层,时代背景在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在文革时期中国人普遍的价值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的价值观,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人的价值观和今天美国人的价值观。就会发现,与其去评判一个具体的人三观到底如何,倒不如去看看他的背后,是什么设计并建造出了这样一个人。

很多人常常感慨,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越来越肤浅而追求物质,人生观变得扭曲,世界观变得狭隘,但我们仔细去思考一下这个现象的背后,对于单个的人而言,为什么我们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从学校进入社会的过程中,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呢?当然,生存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当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价值取向普遍朝向一个不正确的方向时,恐怕出问题的不只是个人,更多的要去追问整个社会,原因在哪里?(去追问十年前,二十年前,中国人,中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逐渐形成了如今这种社会风气。)

我记得看过这样一个说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才是正确的世界观,共产主义人生观才是正确的人生观。我不敢去评判这个说法是对是错,中国目前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说法固然有它的道理。不可能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的三观都有所差异。好坏对错的判断必然会受到社会,时代的影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想无论的三观不能缺少的关键词是反思和批判。

正如孔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既有对自己的反思,我追求这样的人生目标到底对不对?我现在的人生追求对自己,对国家,甚至是对整个时代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再者就是对他人行为的反思,去试着了解周围人或者是那些伟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也要常常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和周围这个世界。既然我们大多数人很难对自己三观下一个精准的判断,那么只有在不断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才能及时的纠正,逐渐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最终树立一个符合时代要求,能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三观。

篇7:价值观反思心得体会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要求。在此指引下,不断优化教学行为、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有效地课堂流程与方式、积极开展课例研究,更好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政治课应该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形成态度,做出价值选择,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则要完整地倾听别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为了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感受情感,明确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激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言,通过这种课堂组织形式来引导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体的教学实践中,也要注意保持课堂秩序做到活而不乱。

当然,在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激情,否则就不可能点燃别人的激情之火。要用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应该充满激情的组织课堂探究,精心设计。同时适当的运用激励的评价语言,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传递。

篇8:价值观反思心得体会

研究价值观教育, 必须清楚的剖析价值观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体系,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本章按照“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逻辑, 对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等概念和范畴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一) 价值观

价值观, 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和社会行为的认识与评价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价值观世界观的核心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真假美丑的价值准则。价值观虽然很抽象, 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整个社会, 它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 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他们评价是非曲直, 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采取相应行动的一套价值系统。它既影响和规定着大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指向, 更是大学生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尺度和标准。因此, 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价值观,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价值观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对“方法”的理解是多义的。最初的“方法”概念出自墨子:“中吾矩者, 谓之方;不中吾矩者, 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 皆可得而知之。此甚故何?则方法明也。”这里的“方法”, 更加接近“法则”的涵义。真正接近现代涵义的方法概念出自韩愈:“而又为之奔走经营, 相原隐之宜, 指授方法。”这里指的“方法”涵义就是“办法”。现代意义的“方法”, 一般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取的方式、程序、手段以至技巧的总和。

二、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反思

(一) 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反思

就一般意义而言, 所谓灌输是与教育相随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 也是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 它既是教育的原则性问题, 也是方法性问题。而作为方法层面的灌输, 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科学的灌输, 而另一种是教条的灌输。

作为方法层面另一种灌输也就是教条的灌输, 这是一种与教条化教育、填鸭式教育相提并论的灌输, 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这种灌输教育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 不仅没有紧随时代, 更是滞后于时代。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 灌输的强硬化。只有这样, 灌输教育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所吸收, 轻而易举地被学生理解, 从而才能达到较好的灌输效果。第二, 灌输的呆板化。以往的“灌输”, 教育者一向是一幅毫无情感、生硬的姿态。第三, 灌输的空洞化。如果能够真正搞清楚被教育者的所急所需的问题, 并且要尽心竭力地对这些问题给予支持和帮助, 从而解开被教育者的心结。

(二) 对传统专项教育方法的反思

对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来说, 价值观的教育仅仅是单独的一门学科而已, 这就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 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应该建立在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之上, 而是更应该与各学科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各个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有一个大体的思路, 逐步激发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使老师能够和同学一起参与到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活动中来。第一,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单单是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而是要在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 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与学历相配的修养素质、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第二, 心理的健康教育是价值观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价值观教育形式的专项化, 就是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 把学校教育的比重扩大化, 认为教育只能依靠学校, 从而把社会和家庭等外界因素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给忽视了。要想达到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的目的, 必须通过各种条件的共同作用, 而这些条件不仅仅是学校、家庭, 还包括社会的因素, 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载体与之相适应,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方式在这个重要的场所表达自己存在的价值观, 从而以道德为基础, 以法律为准绳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

(三) 对传统一元教育方法的反思

首先, 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式来相应地调整大学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我国当前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取代了评价标准的单一化, 这与我国的总体社会结构的改变是分不开的。当然, 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并不是说彼此相互对立的价值观都是没有错误的价值观, 也不是说事情的起点和终点就都是多样和多元, 把大学生的评价主体的特殊需求作为一项必须重视的需求。综上, 我们只有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行改革, 才能真正地做到与实际相结合, 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我们不仅要对价值观进行书本的教育, 还要在公共生活的领域、责任意识等方面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价值多元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 更为赞同在承认价值观多元化的基础上凸显主流价值观的做法, 只有通过比较, 使主流价值观的指导意义通过自身魅力展现, 以确立其主导地位, 才是价值观教育的可行之法。

摘要:本文主要在价值观、价值观教育方法解释的基础上, 重点阐述和分析了几种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并总结了其利弊。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传统方法,反思

参考文献

[1]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7 (7) .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8 (9) .

篇9:追求教学反思的价值

追求教学反思的价值,应在“求真、求新、求和、求是、求活、求发”上重构教学反思的意义。

一、展示教学个案,关键点在于求真、求新。

教学反思是以个案为基础的。求真即追求“案例真实”,个案源于教学实践,生成于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亲历的鲜活个案。

[案例1]学习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后,教师出示图(画着一棵大树,树上有4只小鸟,近处又画上两群小鸟,都是3只,头的方向朝着树。),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生1:10-3-3

师:仔细观察小鸟头的方向,再想一想?

生2:4+3+3

师:很好!

学生列出连减算式,教师立即判错;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教师点头满意。为什么?原因简单。头朝着树,表示飞来,就应该加;头背着树,表示飞走,就应该减。

类似这样的个案,在随堂听课中是常见的。学生不依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冲突产生于教学过程,是真实的生成,鲜活的课堂记录。

求新即追求“问题新颖”,个案的价值就在于所暴露问题的新颖,能成为分析解剖的典型。上述案例提供了“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关系”的典型个案,是尊重教材,还是尊重学生?是学生迁移教师的思维定势,还是展示学生自我学习的个性?试问:方向的规定对儿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能有多大的帮助?如果那位学生说出“树上原来有一些鸟,第一次飞来了3只,第二次又飞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10只。树上原来有几只?”能说他没有理解连加、边减的含义吗?学习需要的是意义的建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的新课程观念在本案中不就找到了典型的注释了吗?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问一句“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教师很可能会被学生的回答所感动,学习生活会因生资源而丰富多彩。个案真实贴近生活实际,问题新颖引发人们思考,这就是教学个案能够成为校本研究的关键之所在。

二、反思教学活动,着力点在于求和、求是。

教学反思是以教学活动为内容的。求和即追求“课堂和谐”,探求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知识与方法、过程与情感的和谐,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求是即追求“实事求是”,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依据,教学实情为背景,评判教学策略,探求教学策略的优化经验。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考虑我们将要做些什么,而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我们将要去做的一切,将如何在我们所教育的人的心灵世界映射出来。我认为新课程“三维”目标概括了和谐教育的实质,就是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用生命发展的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让知识传授、过程体验、情感个性的锻造和谐建构。案1中教师的“方向”就不会成为制约学生思维放飞的“绳索”,而变成启迪学生体验知识的“跳板”。空中“两群小鸟”成为学生合理想像的依托,小集体、大集体,局部与整体,在连加、连减的变化中得以整合,个性的发展融入集体和谐共性之中,教学也因和谐而焕发异彩。

教学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的经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更应体现个人的工作感悟,表明策略优化的积累,这才是教学反思的价值之所在。

三、共享反思成果,着眼点在于求活、求发。

教学反思是以交流共享为目的。求活即追求“激活思想”,教学反思不同于日记,它具有开放性,其价值在于激活自己和同行的教学思想,启迪教学理念,实现同伴互助;

[案例2]某幼儿园活动室内,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各种形状的小木板(块)、长短不一的铁钉、锤子、锯子、钳子等材料和若干张简单木工制品的示意图。27名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活动室,一个个眉飞色舞、摩拳擦掌,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大师傅气势。在老师的引导讨论中,个个异想天开,想像自己的作品……

不一会儿,活动室内充斥了“木工作坊”独有的快乐交响乐。小朋友们精挑细选中意的小木块,小手举着大铁锤,有点“笨拙”地敲下自己的希望。老师在过程中引导幼儿自己克服困难,鼓励幼儿积极地与同伴合作、交流操作中的感受。在操作中,小朋友们你找木块我来组合,你扶我钉,两人一伙,三人一组,和谐地自主合作,互相帮助,共享成功的作品。活动室里的红地毯上,一件、两件、三件……慢慢地摆满了小作品,有的小朋友还拿着自己的杰作,跑到听课的老师们面前展示自我,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喜悦。

交流开始了,小朋友围绕着执教者和作品坐成了一圈。在展示作品中,师生交流了活动中自护、自信、自控的表现,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分享成功的体验。忽然,坐在前排的小明举起了小手说:“老师,这个小凳子四条腿中有一条较短,会坐不稳的。”老师随手举起了这个小凳子,眼尖的小亮心急口快地举起了小手说:“教师,我看见还有一个钉子露在外面呢,不小心会伤人。”坐不稳?会伤人?问题还真不少。师生在互动中列举了不少办法,补齐短腿,敲进外露的钉子,完美的成功了。

这是一节普通而又典型的课,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随堂听课中都有这样似乎不完美的情境处现。这是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学生是学习者,在过程中留下少许的遗憾,才使得课堂充满师生成长的气息。但如何正视这“美中不足”呢?老师以自己“教者”的身份,告诉学生如何来纠正,这是传统教学的表象。教者总是以自己的思考取代学生的思考,往往传授成人思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效果总是欠佳的。

老师让学生自己或他人来展示过程,师生共同参与,用学童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暴露的问题。这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合作、探究。

从评价的角度来讲,过多地放大别人的缺点,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激励学生的敢想、敢做,培养更多的创新意识。

上述观点,都摆脱不了知识目标阴影,反思更多的是如何传授知识、完美知识。完美、成功固然可贺,但是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增强抗挫能力却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课改评价的难点之一。

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来讲,从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言,今天孩子们的表现是不错的了。4条腿中有3条是一样长的,这也是一种成功的表现。为什么我们只看到1而不关注3,学生是怎样找到的,能否把方法告诉大家,那么,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明天他又能找出第4条、第5条……更多一样长的腿,这就是自信的开始。课程改革更关注的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人文理念,只有从小树立自信心,那么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学校教育才能成为明天主人的摇篮,从挫折走向成功也就不再遥远。

求发即追求“师生发展”,总结反思昨天,着眼于明天,强调的是发展的观点。教学反思的价值不在于总结,更重于发展。《反思汇编》《优秀案例集》《校本教研典型个案》成为各地展示课改成效材料,但要展示反思的价值,就必须开发其价值功能,成为课改实验发展的催化剂。如举办教学反思交流会、反思沙龙、反思对辨、反思材料传阅、网上BBS等形式,力求交流的广泛性,研讨的深刻性,学习的合作性,真正实现教学反思成为校本学习的活资源,激发明天发展价值意义。

篇10:《凝聚价值追求》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只是一个预设,但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我遵循以学为主、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珍视课堂生成,根据实际对教案进行增删调整。

本节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如果只由教师讲解,会比较枯燥。因此,我联系当前时政热点和学生实际,从问题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课堂内容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本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有:

1、民族精神比较抽象,民族精神的传承是本课的难点,我主要通过抗疫视频及图片进行突破,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

2、关于构筑中国价值方面,我以中美两国人民对戴口罩这件小事为如破口,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的行为只是表现,行为不同是因为价值观不同;继而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追求,接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层层深入,思路清晰,教学效果较好。

篇11:科学伦理:从规范研究到价值反思

科学伦理:从规范研究到价值反思

当我们将科学建制放到社会情境中考察的时候,科学建制的职责不再仅是拓展确证无误的知识,其更重要的目标是为人类及其环境谋取更大的福利.因此,科学研究中的责任成为对科学进行全局性伦理考量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以社会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规范,也得以广泛地建构.除广泛深入地建构各种职业伦理准则外,还需要在整体上确立对科学进行伦理考量的基本原则.无疑,这一整体性的基本原则,既是科学的`社会规范的拓展,又是科学职业伦理准则的基准,由此成为一种兼顾科学建制与全社会的目标的开放的规范框架.

作 者:刘大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刊 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2(2)分类号:B82.057关键词:科学伦理 社会规范 普遍性 公有性 公众利益 社会伦理体系 人生意义

篇12:价值观反思心得体会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是什么?

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 + 反思 = 成长。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是在实践、反思、总结这条途径中成长起来的。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可生成强大的理性力量,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正所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在教师的成长历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能力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载体。还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凝练教学特色和风格的有效工具,更是提升教学水平、加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我认为教学反思的作用或者说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写好教学反思,能促进我们思考向纵深发展。这是因为时间、大脑遗忘的方面因素,容易是教学瞬间的过程亮点被忽视而产生搁置现象。动手写了反思,就可以对教学的过程及对象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逐渐使自己对问题思考趋于全面。

其次,教学反思采用的方法是教学行为的研究法,也就是通过教师自身的实践进行研究。把实践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久之坚持,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体系”,这是我们做好教师、成长过程的宝贵“财富”。

篇13:价值观反思心得体会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

1)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可见,衣、食、住、行等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需要在价值层面的凝练与表达。但是,对多数社会成员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于枯燥、深奥和抽象,无法通过生活经验把握其理论精髓和内在本质。理论一经群众掌握,才会变成物质力量,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日常生活,融入日常生活实践的点点滴滴,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理论自觉和行为实践。

2)获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必然选择。意识形态是与经济、政治等相关联的观念、思想、价值、信仰的总和,也是某个社会集团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与表述体系。“某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是支配性的……使全部的社会关系,都充满了这种秩序的精神[2]”,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潜移默化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将显性的意识形态变成隐性的心理意识,积淀成为无意识的心理模式与思维方式。对国家而言,不仅要依靠监狱、法庭、警察、军队等暴力机器维持统治,还需要通过政党、工会、学校、媒体等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取得思想文化阵营的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统摄全社会价值观念的思想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取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个隐性的、渐进的、非强制性的过程,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实现对日常生活的价值观重塑。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社会信息纷繁芜杂、鱼龙混杂,不良文化与消极价值观肆意横行,如果不加以规范与引导,就会使主流价值观丧失话语权,使精神文明建设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因而,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其先进引领作用,实现其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3)引领社会文化思潮的客观需要。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出现了信仰虚无、道德扭曲、诚信缺失等问题,这就需要用科学的价值理论引领社会思潮,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文化观念的干扰,引导广大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理性的社会认知等,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先进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集中概括和凝练表达,体现了改革创新、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追求,因而,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化思潮,整合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现实困境

1)不良文化现象的干扰。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今天,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价值观念变得复杂多样,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社会认知、道德素养、思想观念等相互冲突,这必将加大社会价值观的整合难度。同时,市场化、全球化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如见利忘义、重利轻德、金钱至上、贪图享乐等不良思想横行,自由主义、人权至上、三权分立等西方普世价值观泛滥,这些给主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严峻挑战。此外,在不良文化环境中,大众日常生活也变得世俗、功利、虚荣、肤浅,如在公共场所抽烟、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习以为常,婚丧嫁娶比规模、讲面子、讲排场等屡见不鲜,办事花钱找门路、送礼请吃饭等见怪不怪,这些不良社会现象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惯性,海德格尔说过“日常存在中,任何人都不是他自己……自我常被大众所左右”。显然,不良的日常生活左右着大众的欣赏趣味和价值取向,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3]。

2)现实利益关系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随着改革发展的推进,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大、公共服务差、官员腐败严重等问题日渐凸显,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国企改革、资源开发、社会保障等领域屡屡发生群体性事件。现实生活中,教育、医疗、住房更是成了普通民众头上的“三座大山”,而许多官员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官话、假话、大话连篇不断,却不愿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有些领导干部喊着反腐倡廉的口号,暗地里干着贪污腐败的勾当。这些社会问题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导致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化,正如陈新汉教授所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确实是现实存在的”。显然,只有直面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3)理论与日常生活的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法律制度、哲学宗教等组成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表达,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就有着高度概括性,阐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特征[4]。在日常生活领域,普通民众多以经验主义的类比、模仿来认知世界,以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价值规范作为行为准则,而不愿揣摩、反思和总结事物背后的价值观念。对多数民众而言,抽象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阳春白雪,难以用日常生活的认知图式把握其理论精髓和价值内涵。显然,只有消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性和日常生活的经验性之间的尖锐对立,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市民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全局性、普遍性、长远性等特征,是全体民众都应遵循的价值理念,而日常生活多是琐碎的情境化片段,日常语言、生活规则、行为习惯等都与特定情境相互联系,并构成了情境化的生活事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加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忽视普遍性、全局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无疑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难度。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现实生活的实践路径

1)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日常生活有着实用性、功利性、短期性的价值取向,要将抽象性、普遍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首先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与利益诉求,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比如,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民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问题,讲清楚“怎么看”“怎么办”等,让群众了解党的民生政策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加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民生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养老、住房、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法律制度建设,将公平正义理念融入法律法规之中,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医疗制度等[5]。

2)嵌入日常生活的认知模式。日常生活的认知模式具体、简单、生动、直接,与普通民众的经验主义认知方式相吻合,能够为普通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因而,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认知模式,消弭理论的抽象性和日常生活的经验性之间的巨大鸿沟。比如,可以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喜闻乐见的语言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抽象的理论术语、基本原理等转化为质朴平实的生活话语,实现思想美、语言美和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可以用娱乐化的形式、通俗化的语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之中,让人们在文化消费中不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提高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6]。显然,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情感之中,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才能进一步提高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为此,可以用道德讲堂、文艺表演、报告会等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还应充分发挥领导干部、道德模范、公众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这些人物的率先垂范和榜样示范等感召和引领普通民众。

4)融入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理论的普遍性和日常生活的情境性有着巨大差距,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事件中,才能将之内化为民众的价值信仰,外化为民众的自觉行动。因此,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基层、进社区、进企业,用生动具体的生活事例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易懂、易学、易行。要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形态,构建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生活场景。此外,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公约、道德规范、乡规民约之中,用日常行为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习惯,将内在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外在的道德约束。还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升国旗、入党、入学典礼、毕业典礼、领导就职等仪式之中,利用纪念日、祭奠日、传统节日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可以在社区文化活动、道德实践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等方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栖息地,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消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种种困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社会影响力、情感感召力。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内核,也是整合社会价值、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栖息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是整合社会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时,面临着不良文化现象的影响、现实利益关系的冲击等问题。因而,应深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法路径,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情感感召力和价值引领力。

关键词: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利益,理论

参考文献

[1]孟迎辉,邓泉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内在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15(1):64-68.

[2]张东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5-29.

[3]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4(1):37-40.

[4]柳礼泉,陈方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7):43-46.

[5]杨东柱.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兼谈马克思的日常生活观[J].社科纵横,2013(11):103-106.

篇14:价值观反思心得体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价值观 教育价值 价值教育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

(一)马恩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阐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生活过程与活动”是认识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这是马恩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的源头。社会价值观是从“社会”这个视角去看待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所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价值观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其实,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一切社会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短短的二十四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良药,它指引着我们每个人向前发展。

(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义

从精神层面的角度来看,价值观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对人们的精神建设,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国家能不能繁荣富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作用。当今的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这就更需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如果要更好地表現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还必须积极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质的民族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视域下对教育价值的反思

(一)教育价值的涵义和特点

1、教育价值的涵义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作为客体对教育主体活动需要的满足程度。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是人们有意识的接受教育,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人们总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对教育价值进行评判。

2、教育价值的特点

教育价值的类型是根据教育价值的取向划分的,所以研究教育价值取向至关重要。教育是人们的价值观自我形成的过程。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发现、挖掘、发挥、形成、引导和限定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的最高价值是精神价值,是人的价值与其他价值的根本区别所在,其实质是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就是要通过有价值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的教育过程形成人的精神价值。

3、教育价值的实质

教书育人的实质就是使人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内在价值的根本所在。教育以及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能够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利益及其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关系。教育应以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发展为不懈的追求和最高奋斗目标。

(二)教育价值的分类

1、教育的人文和科学价值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接受文化知识,并在文化的传递与接受文化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的情操得到提升,这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是教育价值的核心所在。“应试教育”在过去的年代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应该适当调整。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应该是教育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统一,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高度统一。当代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形成新的教育价值,形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

2、教育的继承和创新价值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又要超越传统,创造未来。创新教育必须要处理好传统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培养创新能力与养成良好品德的关系。民主的教育对于创新价值尤为重要,教育的民主需要宽松的社会环境。

3、教育的其他价值

教育的其他价值,比如社会性价值是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教育从诞生的时候就具有社会属性。虽然人类社会经历了多种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演变,但教育的社会属性始终没有改变。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 社会发展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同时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超越现实,实现理想化的教育模式,教育是通过选拔培养人才的渠道,同时也提高了公民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视域下对价值教育的反思

(一)价值教育的基本特点

1、价值教育的来源

我们今天所说的价值教育是从教育界借用过来的,我国教育界把价值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目前研究价值教育的不多。“价值教育”这个思潮最早是在西方崛起,如同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影响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它的影响力广泛,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西方提出“价值教育”这个思潮,对我国当前社会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2、清晰的逻辑主线

在西方哲学价值论的基础上产生了价值教育,它与我国的应试教育相对立,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然而价值教育的内容存在着逻辑联系,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逻辑联系,从而使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实现了理论层次的系统化,从而消除了各种教育领域之间的冲突和摩擦。

3、全新的观察视角

自从有了教育,人类的文明才得以传承和发展;西方所讲的价值教育,在我国的传统教育里并不缺乏,比如西方把道德教育作为价值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传统道德里就包含了这一点。价值教育可以使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倡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追求个性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下的价值教育是建立在新的理论基础上,从新的角度进行观察,以新的思路进行研究。

4、逻辑规则的严密性

价值教育遵守着缜密的逻辑规则,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视角,具有层次分明的逻辑结构,保持前后一致的逻辑线索,这样以来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非智力因素教育的过程将不再枯燥乏味,非智力因素教育的内容将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就像玩游戏一样,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心态,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5、严密的科学性

价值教育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和前提,带有一定的科学特性,教育者在价值教育过程中不需要以灌输式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以共同探讨和学习的方式顺其自然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教学难度将会降低,教学兴趣也会得到提高,并且有助于教师对于价值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6、充分体现时代性

价值教育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着一种实践活动,伴随着教育实践问题的产生而产生,与具体实际情况相关。价值教育的理论体系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它们之间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生接受价值教育的过程,也接受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的过程,学生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又促进了价值教育的学习。

7、发展空间的广阔性

价值教育与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息息相关,在现代的教育研究中,探讨现代教育价值已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教育界倡导“素质教育”,有史以来一直没有解决深层次上的理论问题,其发展潜力受到很大的约束。由于价值教育解决了这个理论问题,这就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价值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人生信仰教育

人生信仰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的最终价值目标,价值目标是用来评判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有效程度。人们选择怎样的思想和行为,取决于人们对行为和思想的价值有效率的选择。人生的最终价值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着人们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标准将会贯穿人生的全过程。

2、价值观教育

一个人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分析,引导人们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合理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使价值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率。价值教育要求人们的价值观必须与客观事物的价值特性相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价值评判,产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收获最大的效益。

3、道德品质和法律法规教育

道德和法律法规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其客观目的在于对社会的价值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降低社会损耗,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实现价值资源的最大效率。价值教育要求人们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法规,形成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4、政治思想教育

价值教育告诉我们,社会事物的存在与价值率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一个政党只有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具有较大的价值率,才能形成旺盛的生命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任何形式的价值教育与课程结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找到立足之地。在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要,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情感教育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程度,而情感的本质是人们对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它以个人的价值特性为参照系数,对事物的价值率进行反映,情感的强度取决于事物的价值率与个人的平均价值率之差。情感教育是非智力因素教育的一部分,情感因素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重要,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6、自觉性教育

价值教育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提高价值评判标准的准确性,有利于增强行为与思维的合理性,促进其价值效率的最大化。自觉性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者自觉地接受教育,使教育事业从被动转向主动。

(三)我国素质教育存在缺陷

西方的价值教育这个概念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的概念有点类似,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体系仍然很不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由于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和科学的理论体系,所有的观点都建立在主观假设和经验判断的基础上,没有遵循严密的科学理性思维,因而不具有顽强的理论说明力。

1、各种观点过于零散

素质教育的各种理论和思想观点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缺乏系统性;许多政治思想的理论没有科学依据,都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以及政治领袖们的原著为理论基础的,零星地吸收了一些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的合理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思想观点和政治观念相差很远,甚至互相矛盾,故缺乏连续性;不同历史时期所提倡的政治口号和思想宗旨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2、缺乏客观性、精确性和公理性

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发展滞后,没有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观念,没有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更没有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的潮流之中。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没有一个明确的宏观轮框,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教育评价指标和参数的选取往往是各执一方,这表明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总结

在进行价值教育和教育价值的理论研究,是教育事业发展新的方向,也是教育走向世界新的途径。研究价值教育和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 ,无论对教育学科的建设还是对教育实践的发展 ,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追求,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研究价值教育和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社会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教育改革使我国保存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接受普世价值,使我国真正走向世界,复兴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杨志成 柏维春 教育价值分类研究[J] 教育研究 2013年第10期

[2]王坤庆 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3.08

上一篇:工程动员会发言稿下一篇:6党课学习记录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