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笔:清明粑

2024-04-12

清明随笔:清明粑(共14篇)

篇1:清明随笔:清明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到了,人们除了祭祖还愿,少数地方还会把老祖宗遗留下的一些生活习俗保留下来。清明节吃清明粑在少数地方似乎也能算是微不足道的精华之一吧。

小时候,我从父辈那里听说过清明粑,却一直没吃过这种东西,因此想品尝清明粑的这个夙愿就一直藏在心里。

十年前,我有了新的家庭。婆婆是一位非常贤良的人,我到新家后,不管什么节日,婆婆都特别重视,因此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记得次年清明节,婆婆说这个节气有清明粑可吃。我听得有些兴奋,惊讶于我们这些地方向来很少有人做清明粑。婆婆大字不识,怎会知道得那么多?后来先生告诉我说,婆婆以为吃了清明粑眼睛会清亮。我对婆婆的这种看法有些将信将疑。

那年婆婆已差不多八十高龄,但身体一直很健康,她执意要去坡上采清明草。

清明草我认识。它是一种野生的草本植物,一般高不过三四寸。清明草长着长而椭圆的叶子,叶及杆子都密密地长着一层灰白的绒毛,看起来不怎么招人喜欢。等到成熟时期,草的顶端还会开出密匝匝黄色的小花蕊来。

虽然清明草看起来极不显眼,但在以前,山丘、田埂、路边……漫山遍野随处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清明节气,就到了采摘清明草的最佳时期。

婆婆采来清明草,洗干净后把水沥干,然后切碎,和上糯米面、小麦面,再加上适量水、盐或糖等,揉捏均匀分成拳头大小的饼状,放入蒸锅里蒸熟,或直接用热锅炕熟,清明粑就做成了。

清明粑闻起来没什么特别的香味,可咬一口在嘴里,其香甜软糯的味道即刻溢了出来;细细品尝,你不得不赞叹人类的智慧。

婆婆做的清明粑特别好吃,我由衷的赞叹。或许因我无意间流露的喜爱缘故吧,那年以后,每逢清明时节,婆婆都会亲手做她拿手的清明粑给家人吃。

如今,婆婆已然年近九十,子女们都长大成人各自成家,陆续离家在外工作,少有时间回来,只有作为儿媳的我与先生还呆在婆婆身边。

前段时间,我忽然想起清明粑来,又恰逢快到清明节了,于是跟先生唠叨着,说想吃清明粑。先生说现在清明草不好找了,他自己也没怎么学会做清明粑,况且婆婆年事已高,这事就闲聊于此。

昨天下班回家,当我又提起清明粑时,先生说婆婆已悄悄背着他特意去市场买了清明草准备做清明粑。婆婆说她一直记得我喜欢吃清明粑。

没曾想我念念不忘的清明粑,被婆婆牢牢的记住了,我听得心里暖烘烘的。我那慈爱的婆婆,虽然她身体不如十年前,但她记忆力仍旧这么好,待人依然宽厚仁慈,她老人家怎能不长命百岁呢!

公众号:壹品小筑

篇2:清明随笔:清明粑

母亲果然要做清明粑。瞧,摘好洗净的清明菜都晾在簸箕里。糯米粉、大米粉都早已舂好,还有芝麻、苏麻、花生都已炒熟,核桃切碎了,一齐用木滚子辗压好,分别装在钵子里。我凑近去深吸一口气,做出夸张的馋样来,母亲一边和面一边直笑。

要想做出美味的清明粑来,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一丝不苟。将适量的清明菜配入混合的米面,各种颜色一混合,看着都觉得香。菜多面少会苦而涩,反之却又会变得清淡粘嘴,所以那个“量”一定得把握好。母亲却能在谈笑间恰如其分地捏出汤圆般的小球来,将香甜的芝麻花生等馅放进去,包好。而后,又用手掌把它压扁,这样,一个个诱人的清明粑已经做好,只等着下锅了。

这时我已经将灶膛里的火烧得熊熊欢笑了,油在锅里滋滋地冒着热气。母亲将清明粑小心地放入,隔一小会儿便一一翻过来,只见那粑粑慢慢地便露出焦黄来,香味儿直往鼻孔窜。禁不住食欲大开,迫不及待地便用筷子夹上一块来,顾不上那热气直往嘴里送。因为烫,它在嘴里乱打着滚儿,好不容易咽下一口去,才回味出来清明菜和着糯米的芬芳气息。

篇3:清明时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与一般的节气不同, 清明还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时节, 春和景明, 万物都在显露出勃勃生机, 柳条摇曳着曼妙的舞姿, 小鸟舒展了婉转的歌喉。不经意间田野的风景已经变绿了, 摆脱冬日的落寞与束缚, 踏青远足的红男绿女们在尽情挥洒着春天的惬意, 感受着爱情的甜蜜。

清明是播种的时节。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 雨量增多,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点瓜种豆”、“清明古雨紧相连, 浸种春耕莫迟延”的农谚, 可见清明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想得到好的收成就不能错过这个播种的季节, 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 播种着春天的希望。家乡的清明时节, 地里铺上了一道道的地膜, 放眼望去白花花一片, 却是另一番新的景象。

清明是放牧的时节。在北国三月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时, 在我的家乡陇南, 却已是草长莺飞, 梨花醉雨了。这个时节, 小孩们最惬意的事就是在山上放牛, 在暖融融的春光里, 采一束山花戴在头上, 或在小溪旁边捉黑色的小蝌蚪, 氤氲着那沁人肺腑的新草和嫩叶的芳香, 感觉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体会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放牧牛羊的同时, 何尝不是心灵的放牧呢?

清明是思故的时节。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 扫墓时, 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再将纸钱焚化, 为坟墓培上新土,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最后吃掉酒食回家。人们常常把或白或黄的纸撕成一绺一绺的挂在墓前, 随风飘动着, 把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化为偶尔掠过心田的一抹忧伤和枝头淡淡的春意。

清明是恋爱的时节。清明时节, 常让人想起戏曲《白蛇传》里许仙与白娘子美丽的邂逅。细雨绵绵、景色醉人的西子湖畔, 白娘子与年轻英俊的许仙相遇, 心生爱慕, 让小青为媒, 结为百年之好。还有大家耳熟能详, 传诵不绝的“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便是唐代诗人崔护在清明时节独自一人出游长安南庄时发生的浪漫爱情故事。美丽的三月天, 青年男女在野外踏青时, 自然而然地发生一些美丽的爱情故事便是理所应当的了。

篇4:清明粑与鼠麹草

清明粑是川东地区在清明节所食用的传统小吃。它的皮是由糯面加上一种叫清明菜的野菜一起做成,野葱、榨菜和腊肉丁等混在一起炒熟则变成了馅,包好上笼屉蒸熟即可食用。

清明菜的学名叫鼠麹(音qū)草,又名白头草、佛耳草,生于我国华北以南大部分省区,常见于路旁、田野、草丛中。在我国南方,鼠麹草自二月开始生长、开花,而在华中地区,鼠麹草开花的时间则集中在三四月间。

龙舌饼与清明粑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鼠麹草之所以与鼠”字挂上钩,是因为它的叶片从形状到毛茸茸的质感,都和老鼠的耳朵相似,因此这种草又得了别名叫“鼠耳”,至于“麹”,本意就是用粮食酿酒时所用的酒曲,鼠麹草花的黄颜色和酒曲的颜色类似,所以民间有时干脆把这种植物也称为“米麹”。总之,鼠草麹从命名开始,就和餐饮有所关联。

早在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就开始流行食用鼠草麹:在阴历三月三日,人们采集鼠麴草捣出汁液,混合蜂蜜后用来制作米饼,名为“龙舌饼”,吃后可防治流行疫病。而各地更为广泛的做法是,清明前后采摘鼠麹草,用它的汁液混入糯米制作糍粑,做出来的糍粑是绿色的,名曰“清明粑”——这种吃法流传至今。

不过,对于清明糍粑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明朝建文皇帝“靖难之变”后从南京流落到贵州省,望白云而遁迹,在长顺县白云山削发为僧,终日念经朝佛。长顺当地老百姓得知建文皇帝遁迹白云山并削发为僧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和六月十九便纷纷上山朝佛。每次上白云山朝佛当地老百姓们都带上大家认为最好吃的自制食饼作为祭品。偶然一次,建文帝品尝大家带去的食饼后赞不绝口,得知此饼主料是清明菜,遂取其主料命名为“清明粑”。

1994年4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到长顺考察时,品尝了长顺清明粑,当场对清明粑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唐人段成式则称,非但清明前后人类喜食鼠麹草,连蛰伏初醒的虫子也对这草感兴趣,鼠麹草叶片茸毛上的甘露,就是虫子饮用的琼浆玉液,名为“蚍蜉酒”

让宋徽宗遗恨的“茸母”

历史上,鼠麹草还跟帝王攀过关系。镜头转回到北宋末年,北宋的亡国之君宋徽宗,被金人的军队押解着缓缓北行。队伍停靠在路边休息的时候,宋徽宗忽一低头,看到了路边刚刚破土不久的小草——这些小草叶片毛茸茸的,仿佛戴了银狐裘的披肩。徽宗见了这草,勾起心中无限往事,他向被虏的臣子们问起这是什么节气了,臣子答道,眼下即将到寒食节了。徽宗触景伤情,为这小草作了一首心酸苦楚的短诗,日:“茸母初生认禁烟,无家对景倍凄然。帝城春色谁为主,遥指乡关涕泪连。”

诗中的“茸母”便是指鼠麹草,因为叶片上的白色茸毛,民间将其称为“万茸之母”。北宋故都汴京民间,每逢春日,人们便会采集这种草的嫩芽食用,这已成寒食、清明时节的风俗。宋徽宗感叹“茸母韧生认禁烟”,说的就是鼠麹草在寒食节生出嫩芽,因为寒食节禁止烧火,也就没有炊烟,所以诗中称之为“禁烟”。堂堂皇帝为什么认识鼠麹草,又为什么对民间风俗这般了解?那是因为宋徽宗身为亲王、尚未继位的时候,经常微服光临青楼歌馆,从青楼女子那里听来了这些民间风物。如此的昏庸之人,落得“无家对景倍凄然”的下场,也可谓咎由自取。最终宋徽宗被囚禁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伊兰),那里草木皆与汴京不同,他竟是连再见“茸母”这种野草的机会也没有了。

温馨记忆中的鼠麹草

一位文人写到:“旧时阴历三月三日在乡间是颇得重视的节日,小孩子尤其欢喜,因为自过年后寂寞到此时,已是很索然了。而天气终于定定暖起来,紫云英与油菜花田里红的黄的花,引得土蜂从墙上的洞穴里嗡嗡爬进爬出,用一枝细棍把它们掏到空酒瓶里去,也是能使小孩子发生很大兴味的事。然而三月三最受人欢迎之处显然还不在此,而是户户人家都要做蒿子粑粑来吃,这在南方各地似都普遍,原料也大抵相似。

……艾蒿掐毕,做粑粑还嫌很不够,我们就随便去一条田埂上掐鼠麹草。鼠麹草是菊科植物,我们称为‘棉花蒿子’,《本草纲目》上记它又有别称,如‘米麴’、‘鼠耳草’、‘茸母’等。皆是因为它的叶子与茎上都有白细的茸毛,并不刺手,只软乎乎地可爱罢了。鼠草麹初生时贴于地面,细密丛生,乍看如开的银青色花。渐稍长高,叶互生于嫩茎之上,如细匙柄,略厚而软。老时开黄色花,如籽粒般簇生梢头。鼠麹草之‘麴’字,据李时珍说,便是因其花黄如米,麹又可和米粉食之故也。其实到结出花苞时,便已有些老,故小孩子都拣柔嫩而色鲜的来掐,很沉迷于用一种微妙的力道拉断茎叶,看它抽出柔软绵长的白丝。——藕断丝连时或也有这种欢喜吧,只是藕何曾像鼠麹草这样近人易得呢。很快掐了蓬蓬小半篮子,拎回去给母亲,她多数时候已把米粉预备好。只一次,或是走不开,她跟我和妹妹说:‘你们去里河二舅爹爹家把米粉碾了回来吧。’拎了一篮米给我们。我们得令很是欢喜,因还未见识过碾米的机子,拎了沉沉的米篮子穿过水田与池塘去下面的里河村子。

正是傍晚时候,田里青青的,看麦娘浸在浅水里。那边虽是亲戚,实际却并不熟,我们问了路,才找到二舅爹爹家。一个年轻人把米倒进机器里,一会儿还了一筐松松的白粉给我们。我们又走过水塘与田埂回家。

风软得很,太阳有些黄。”

“春鼠麹”和”秋鼠麹“

自华北地区以南,各地都有鼠麹草生长。中原地区普遍认为鼠麹草在寒食、清明时节发芽,实际上在南方,鼠麹草自大寒、立春节气便开始陆续生长。到了每年春季的清明前后,全国范围内的鼠麹草集中开花,便到了民间采食的旺季。在一些温暖湿热的地区,鼠麹草的种子在春季落入土中,夏末就能萌发,在秋季会再迎来一次花季。因此,民间也把鼠麹草分为“春鼠麹”和“秋鼠麹”,并认为只有春季的鼠麹草才适合制作各种传统食品,才具有防病、“压时气”的功效。实际上,只要是鼠麹草,种类没错,吃起来的味道和效果都不会因季节而变化。

鼠麹草也是一种优良牧草,在结实之前,鼠麹草的茎、叶柔嫩多汁,虽密被绵毛,但具香味,且营养丰富,切碎后,猪、鸡、鸭、鹅均喜食,马、牛、羊亦采食。

篇5:清明粑作文

在清明节时,吃清明粑是我们的传统习俗。清明粑,也是我们江南一代爱吃的食品。所以。今天,我就一直央求奶奶教我做清明粑。首先,我准备害了制作的材料:糯米粉,晚米粉,一盆水,豆干和虾米。因为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所以清明粑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调节。现在开始做了。

第一步是活粉,奶奶拿起糯米粉,让我往上面洒水。我原来放了一点儿水,奶奶说不够,清明粑就像一个垂头丧气的小孩。我连忙又加了很多水,不一会儿,水就洒在了盆子里,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跑了出来,糯米粉变得像泥巴一样,粘在了我的脸上和手上。奶奶说:“我们家又多了一只小花猫!”正当我感到奇怪时,奶奶又说道:“就是你呀!”

接下来就该放肉了,我原来放了很多肉,可蒸时全都跑了出来。我又放了很少的肉,只见那几个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望着我。经过努力,我终于包好了一个清明粑。它像战士一样挺立在我的眼前。我心想:“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古盘来”困难就像弹簧,你弱它越强。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时不能被困难吓到,要有勇气克服各种困难。

篇6:清明粑作文

看见别人都送了我们许多可口的清明粑。我看见奶奶手里拿着一个硕大的春笋,我说:“我今天要来学包清明粑”,奶奶说:“你先把手洗干净”,于是我就兴致勃勃地帮助奶奶去包清明粑。我拿了豆干、春笋、辣椒,首先我把材料洗净,然后再把它们切成丁,加入调味品,这就成了包粑用的馅。我开始和面了,我加入一碗面粉和一碗水,面粉非常硬,我用手猛地一拍,面粉飞到了门上和我的袖子上、脸上。奶奶说:“你不加水,怎么叫和面?”我又加了一点点儿水,可是面团还是非常的硬。我狠狠心,又拿了一碗水往面团里倒,一下子面团变得像稀糊一样,摸上去粘糊糊的。奶奶又往面团里倒了不少的面粉,我终于把面团揉好了。我把艾叶放到了高压锅里,因为热度高,所以艾叶的叶看不见了,除了艾叶水,还有一些非常烂的艾叶茎。我把艾叶水全倒入了面团里,面团立刻变得非常緑了。

我小心翼翼地把面片摊在我的左手掌上,再拿来勺子,用勺子舀了一勺馅,把馅放入面片里面,再捏合。我有时放了太多的馅,包起来的时候,馅全部都露了出来了,有时又包了太少,清明粑像泄了气的皮球。我心想:“算了这样太累了,不要再包了。”因为包的次数多了,所以我包习惯了,我包得好多了。我包的清明粑像一个个检阅的士兵。

我吃着自己亲手包的清明粑,觉的格外香甜可口。

篇7:清明泪,清明雨散文随笔

盼望着的春来了、盼望着的杨柳翠绿了、盼望着的桃花绽放了,当这一切都来了的时候,清明也夹裹着那一思思愁绪,和着细细的小雨如期而至了,让藏于心底的那一份忘却不了的眷恋,隐于日子后面的那一份久远的思念,在这个时候又起!

也许是长久的隐忍,也许是一直克制着离家的久别以及对亲人离去的忧伤和思念,当清明时节到来的时候,情感己抑制不住自己对家、对亲人的思念,忧伤叠起,寞然泪下。只想在家的门前,看一看他们曾经的家,细数一下他们曾经的身影,看一看他们的影子还在不?是不是和梦中常常梦见的一样?也多想穿越时空,去看看他们……只想默默地在坟前静坐,只想对着亲人的`坟墓诉说离殇,倾诉思念,看坟头小草又绿,小花又开,一年又一年,年年绿又黄,细记着你们离开的日子,回着当儿子的幸福刻刻……

长长的思念,幽幽的心痛,在时光在漫延,不思量,自难忘,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时常让人时光的转角处一遍遍地触摸,我不知道你们在那一个世界是否孤寂,是否再没有痛苦。今天,我又站在你们与我阴阳相隔离去的地方,望着这几棵已成林的青柏,望着满坟莹的小草,又伤心了起来,泪水暗涌着眼脸……我知道那莹莹小草就是你们和儿子分开的期待,那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那是儿子不曾忘记你们而记忆的历经,小草叶上晶莹的雨露就是我思念的泪洙,思念如雨。

今日清明,我要去看你们!我的父亲母亲,倒一杯热茶,与你们共香醉,给父亲点燃一支烟,让烟雾霭护父亲曾经艰辛和苦难,给母亲说几句稍稍话,让她别忘记儿子永远对她的牵挂,慢慢地闭上眼回忆父子、母子的情缘和遗憾。父亲母亲,我真的不想再想起您,让我泪流满面而不止,我怕情不自禁,我怕忘记自己以后的自己,我怕走不出您给的昨天,我怕找不到自己。我是你们今生最爱的儿子,下一辈子还想做您的儿子,我还要好好的爱你们,就像你们那么的爱我。如果有来生,但愿你们还记得我,就像我一直把你们放在心里。如果还有来生、重生的机会,还是让我和你们在一起,就像你们对我不离不弃。

我永远不会望记你们在世时每年清明节忙碌的身影,永远记着你们这天对祖父母以及先祖父母怀念的方式,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清明节之前,无论父亲身在何方,都要赶回家思,仔细准备祭奠祖先的贡品,给我们讲礼节和祭拜方式,那时家里穷,母亲总是提前好多天拿着一个木块上刻有什么冥国银行字的样板,用红染料调好水刷在木样板上,再把烧纸提前裁好和木样板大小的样子染印冥币,少不懂事的我们,跟在父亲身后,拿着香烛、冥币等,不知道哀伤和思念。

又是一年清明止,又是一场伤心时,又是一场清明雨,又是一场泪花流,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节,你们在那里还好吗?今天,思念的细雨下了,下在了我的心,下在了我的念,在心里下个不停,我在这里等待、等待……等心里的那朵小花还何时能在开?我知道,是你们让我仰望高远蔚蓝的天空,心怀感恩,走向人生的那片辽阔。

不敢写你们了:父亲、母亲,我怕我嫩拙的笔写不下你们的全部,且还没有力量去写!不是不想念了,而是等我存够了力量再来怀念!其实,有一种想念,不是眼泪掉下来,而是……含着。

篇8:清明雨中

夜, 寂静无声, 仿佛一切都已入睡, 让你不愿去打扰这一切, 只想静静地望着月明星稀的天空, 静静地呼吸。如今, 我的世界一如既往的平静, 唯一波动的是想你时的眼泪……

那人, 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 一天一天地站在那里。

那树, 枝丫繁茂, 终日站立在那人身旁。

那路, 窄窄的, 偶尔有学生匆匆的足迹。

每一次放学, 那人总会扯着嘴角迎上我, “娃, 咱回家咯!”我始终记得那张早年就透着点点褶皱的脸。透着一脸的稚气, 活蹦乱跳跑到你身边的我, 眯着眼, 大声喊“太公, 太公”, 然后牵着你的手, 一老一少是小路上最美的风景。

乡间小路, 总在雨后变得泥泞不堪, 不小心摔一跤是难免的。你紧张地扶起我, 皱着眉, 认真地对我说:“娃, 要微笑站起来。”看着你焦虑心疼的双眸, 我没有哭出声来。然后, 你把我拎到你的背上。我趴在你厚实的背上, 靠着你宽大的肩, 自私地把泪一个劲儿地往你身上擦, 自私地享受你给我的温暖。分明, 才走了一小段路, 我已明显感到汗水在用力地挤出你的皮肤。分明, 有透明的液体从你的额头直划到下颚, 然后扑通坠地。于是我说:“太公, 我唱歌给你听!”还没等你回话, 一串清脆响亮的音符划破天空, 惊扰了正在休息中的小鸟, 一飞冲天!

年幼时的一幕幕影像, 出现在这静谧的星空。如今, 我已长大, 而你却永远地离开了我, 这个在你背上唱着响亮儿歌的我, 这个深深依赖你的我。

篇9:关于清明节的随笔:清明·念

最让我感觉到春天气息的一首诗是《惠崇春江晚景》,很早期学的一首,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仿佛都是眼前的场景。

这样的季节看起来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春天。而我的姥爷呢,他怕是不喜欢春天了,亦或是,他太喜欢春天,我不知道,我没有问过他,我也不知道他喜不喜欢樱花,或是桃花,或是梨花。

我在那棵树下偷偷哭很久,我不想也不会让任何人看到。我把那一枝花插在树枝上,祈盼它可以把我的心愿传达到姥爷那里,希望姥爷的梦里也充满花香。

最后一刻,我们相隔万里,我想让姥爷再听听我的声音,我想再跟他说说话,我想把他叫起来,可姥爷还是走入了春天,走入了有花有草,鸟语花香,遍地毛骨朵儿的世界。

我想念他,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我有多想念他,我不想任何人知道,也不要至爱的人继续难过。我做梦梦到姥爷,醒来枕上是泪,直到有一天他说,这个年纪,自己已经满足了,那一刻梦里,我第一次不觉得心酸。

姥爷靠定期输血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生命,输血的时间由每月一次逐渐变得紧密。一生没有出过几次远门的姥爷,终于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不得已匆匆感受了一点点城市的喧闹与繁华,我同样不知道,姥爷是否喜欢那种喧闹与繁华的气息。

自行车是姥爷一辈子的交通工具,骑着车不知走了多少个十万八千里。最后一次远途,他淋着雨回到家,只为看一眼正在修建的铁路。姥姥心疼他,埋怨他,可愿望达成了,姥爷只是笑。或许冥冥之中早有预兆,愿望实现后不久,一切再不同于往日。

前段时间抽空看完了五十二集的《闯关东》,以前从不觉得吸引人,现在看来,剧里朱开山的性格似乎跟姥爷很像,看到他就好像看到姥爷年轻时的样子。暴脾气,刚正不阿,不为五斗米折腰;有时却又小心翼翼,好像什么都怕。孩子们以为他老了,而他只是经过几十年岁月的洗礼,渐渐地只为家人能够安安稳稳,不求其他,真真正正的朱开山的样子。所以从小到大我一直有些怕他,怕他严肃,怕他跟别人发火。但姥爷对我们的心始终是温暖的,孩子们但凡有一点点成绩,姥爷是最感到骄傲的那个,溢于言表的骄傲。

我喜欢听姥爷讲过去的故事,姥爷亲身经历过的故事,他们的煤油灯,他们的生产队,他们的毛主席语录。以前的日子,这种机会不多,因为姥爷总是在忙着。生病以后,姥爷不得不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在家里休息,忍住不操心力所不能及的任何事,这是姥爷一辈子最听话的一次。

姥爷讲到他小时候的事,具体讲了些什么,我有些想不起,我只记得他一边讲,我一边看着他一边在想,谁还不是孩子长大的呢,姥爷以前也是个孩子呀,他也有自己欢乐的童年,他也有自己的好朋友,他也对未来满是憧憬过……

姥爷病情稳定期间,我悄悄录的一段最平常的视频,成为了他最后的影像。我不常看,但每每打开来,就觉得离开才是梦,姥爷明明还在。而姥姥呢,她至今都不知道这段视频的存在,妈妈从不让我给姥姥看,她怕姥姥承受不了这种似在却永远不在的痛。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这是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中对于母亲的离开在风中得到的回答。我想,姥爷也是这样的,他太苦了,所以被召唤回去。至此,不用再经受雨雪,也不用再经受风霜,只一心等待,没有苦难的下一世。

所以,我们该为姥爷感到欣慰,我们确实应该感到欣慰的,可是,我们为什么在夜里还是忍不住流泪呢?春天来到的时候,杨柳发芽,玉兰满枝丫,鸟儿成群结队,在电线上房檐下叽叽喳喳,每个人都对未知的前方满是期待。你看,孩子们放了学早早地跑回家,趁着春风拉起长线放风筝。多么好的季节,多么美好又充满希望的季节啊……

篇10:小学五年级清明节作文清明随笔

清明随笔

小学五年级清明节作文:清明随笔

又是一年清明时,起风了。思绪随着风儿愈飘愈远,或许谈不上伤感,或许谈不上离愁。只是在这怀念的季节里,想起了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于是,淡淡的哀愁随着清波荡开,荡开……

清明时节雨纷纷。瞧,飘飘洒洒,凄凄冷冷,丝丝细雨,湿润了心头,也唤醒了我。滴滴答答,似乎很杂乱,又似乎很有律动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轻轻地走在这林间小路上,享受着这难得的安静。低头沉思,想起了那个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样,沉醉于这清明小雨之中。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细雨纷纷,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于是,他写下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里,我理所当然地想起了已故的亲人。他们走了,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但却免不了多愁善感几回。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杜牧或许与我同样的心情。看那春雨湿衫,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复杂。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又平添了一层愁绪。于是,他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觉小了,我的愁绪仿佛收敛回来了。人生自古谁无死,何必伤感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许明白人世间分分离离,故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绝句。行人也不愿继续哀愁下去,或许想散散心头愁绪,于是借问酒家何处,而遥指杏花村却令所有人豁然开朗。或许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死结,需要别人帮我们解开,而杜牧这句,写得实在深得人心,一语惊醒我这个梦中人。

喜欢,很是喜欢。喜欢写这首诗的高明的诗人,写得自如之极,兴味隐跃,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篇11:清明随笔:清明粑

我的老屋,在天星沟村二组,准确地说,是“二里岗子”。老屋的那一块基地,如今成为别人的菜园,各种各样的菜,长得很是茂盛。菜园的东面还残存着一堵土墙,几十年的日晒雨淋,依旧没有垮倒。每一次站在这里,不知道自己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哥哥和妹妹应该也是一样的心情,大哥说,他要用方便袋将土墙上的土带一些回广州存放,每年都带一点。

菜园的四周都是树。北面的柏树最多,在父亲去世后的植树节,我和小哥在屋后面栽了一些,这些柏树,应该有二十八岁了,那一年同时栽了一棵樱桃树,听说,樱桃每年都丰收。西面,密林中的一间土墙屋,至今完好无损,开始是牛栏屋,后来成为我们姊妹四个的书屋,我们做作业的地方。南面,是老屋的大门方向,一个不大不小的场子,场子前面一个小堰塘,我们吃水洗菜的地方。场子的边上有一棵杏梅,高大茂盛,结的果子又大又甜,好吃得独一无二,我们家穷,且穷得揭不开锅,穷的原因,总被一些人怪罪于屋前的这棵杏梅树。每一棵树,父亲母亲活着的时候,每天不知道有意无意地瞅它们多少次;每一寸土,父亲母亲活着的时候,每天不知道要踏过多少次。

我很想把这一块基地再买回来,不是再盖房子,只是让它保留现在的这个样子,让它继续成为别人的菜园,只是很担心它被其他的建设所占用,担心闻不到土的香味,担心摸不到我们亲手栽的树木,担心看不到父亲母亲在月光下挥汗如雨榔头捶打的土墙,担心踏不到父亲母亲曾经踏过的土地。

担心这些的时候,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在泪光里浮动,似乎听到了母亲温热的呼喊,似乎看到了父亲又在屋后的山岗上等我们归来,牛栏屋儿里似乎又亮起了一盏煤油灯,我们在桌上做作业,母亲在灯旁拉鞋底,父亲在灯旁装犁……

人的思想也真是个怪。1991年离开家乡,几间宝贵的土墙屋1992年卖给同村的一个孙姓人家,几十年过去了,我的梦一直离不开这里,很多次在梦里见了父亲母亲的微笑,在梦里听小脚奶奶摇着蒲扇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幕一幕,现在回忆起来,还恍如眼前的事。

这次回老屋祭祖很幸运,看到了身体仍然很健康的大伯。劳苦了一辈子的大伯不愿意去城里和儿子住一起,“孝”与“顺”是连着的,堂哥也只有顺着大伯的心意。从前我们两家共用的竹林,一片葱茏,大伯用竹条做篓子,做的篓子虽然不够精致,但足够可以给大伯带来乐趣,给大伯消磨时间。一天做一个篓子,间隔三四天背到何店镇集贸市场上去卖,卖得便宜,一般不会有再背回来的时候,大伯用卖篓子的几个小钱再买点自己喜欢吃的蔬菜瓜果零食之类的,卖篓子的小钱当然还有结余。我们跟大伯开玩笑:屋前屋后堆积如山的柴垛一定要烧完(大伯做饭用最老式的柴火灶),做篓子一定要把竹林的竹子用完,才可以老去,不然这些木柴和竹子都可惜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将随着大伯这一代人的离去而终结,除了他们,不会再有如此辛劳、节俭、守着破旧不堪的老屋而终老一生的人。

爷爷、奶奶、爸爸分别住在不同的小山坡,也好,距离不远,各有风光。从这个山坡到那个山坡,看到了一些以前熟悉现在都变了但也还能认得出来的面孔,他们都是同村的长辈,都是熟悉父亲和母亲的那一辈人。他们看到我们,老远地主动迎上来说话,很亲切,哥哥拿好烟、递烟、点烟、问候,家长里短,憨厚老实的父亲母亲一直被可敬可爱的乡邻们惦记,我们姊妹也沾光,有长辈们的笑脸热情迎接。

老屋在天星沟水库的一角,高速公路横穿天星沟村,二里岗子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这里算不上世外桃源,但这儿是一块能让人安静的地方。有青山有绿水,听着村子里的鸡鸣狗吠,心无杂念,明透单纯,觉得特别平静。二里岗子和其他的地方不一样,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后,姚焕新第一个考上了清华大学,随后,这条岗上的学生基本上都考出去了,在那个大学生很稀缺的年代,二里岗子属于天星沟村最出人才的山岗。

这里很少见到年轻人,年轻人都去城里工作了。

这里没有商店,甚至连最小最小的小卖部也没有,买一袋盐也要去何店镇上或者河那边的刘店街。

这里的太阳很耀眼,月亮和星星都很明亮。这里的山坡上都是松毛铺就的厚厚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山坡上长了很多很多开黄色小花的鸡腿,长了很多很多的棉枣子。

这里的田都是小块儿小块儿的,七十多岁的叔叔们依旧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牛拉犁,人垄沟,播种、收获都很慢,但很美。祭祖那天,碰巧叔叔正在用牛犁地,婶婶正在做午饭,炊烟袅袅,小狗撒欢,母鸡下蛋。我和小哥采摘了田沟边的刺苔,也跑到犁过的地里寻找小时候最爱的马蹄(荸荠),也跑到叔叔屋侧边多长野菱角的堰塘戏水拍照。

看着我们长大的叔叔婶婶们一直生活在这里,他们的生活、风俗、礼仪、习惯都不一样,不会打牌,更不会上网,偶尔看看电视。长年累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牛、种地,不慌不忙,累了,就坐下来歇一会儿,抽一支烟,看看天,看看树,看看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车辆,神态安详、心思平静。

何店老屋的长辈们,用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热爱着生活,长年累月的坚持着简单的劳作,换来了健康,换来了长寿。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拥有平静的心灵,在豪华的高楼大厦里,也不过一饭一粥,在破旧的土墙屋里也可以睡得香甜。每年的清明,我和哥哥们都会来这个山水环绕的村子,看看我的健在的长辈们,看看躺在山坡上那个角落的爷爷、奶奶和爸爸。

作者:詹桂华

篇12:清明时节

值得关注的是, “清明”还是中国古代历法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中国的农历 (又叫夏历) 是上古的天文学家用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就是以傍晚时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定月序, 称谓十二月建。从北方起向东转, 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 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 就是该月的月建, 按十二地支排列, 因为阳气初长是在11月, 故子月从11月开始, 寅月就是来年正月, 丑月就是来年的腊月。一年十二个月分春夏秋冬四季, 一个月内有2个共24个节气, 周而复始。据资料记载, 至少从鲁隐公三年 (公元前722年) 二月己巳日至今, 我国干支纪日从未间断, 已有2 736年了, 是人类迄今最长的计日法。

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可见“清明”是个播种季节, 春华秋实, 不能忽视, 不可怠慢。应当积极选择良种良法, 努力实现传统播种向现代机械化播种方式的转变。

一是做好高产作物玉米的标准化种植, 在机械化春播的同时, 就为秋季玉米机械化对行收割打好配套基础, 提高玉米全程机械化水平。

二是在高原冷凉地区, 采取机械化地膜覆盖和播种技术, 早播晚收, 延长无霜期。充分发挥高产作物增产优势, 提高单产和总产量。

三是在丘陵山区杂粮产区, 积极开发推广小型机械和半机械化技术, 提高播种质量, 确保苗全苗壮。在干旱严重地方采取机械覆膜坐水播种。

篇13:清明的优秀随笔

二十年了,我时时刻刻都在思念您呀!可只有在每年的今天我才能跪在您的坟前,尽情地哭啊,让思念随泪水流淌!

母亲啊,您还能和我们说说话吗?我们兄妹几个多想再听听你那温柔的话语呀!你还能睁开你期盼的眼睛看看我们吗?我们已经长大了,你不用再牵挂我们了;你还记得吗,送你走的那天你的孙子还不懂事儿,但也跟在我们后面,给你磕头、作揖俨然大人的模样。

现在,孙子孙女已经大学毕业,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了您生前的愿望!您走后,老父亲孤苦一人守住了和您的那段情,直到现在。老父亲苍老了许多,他时常独酌孤饮,把那份思念藏在醉意里;您在天堂放心吧,我们会照顾好他的,就像小时候你照顾我们一样。

母亲啊,清明了,你看,你这里成了花的海洋。你看那飞舞的蝴蝶,在给你跳舞呢;那美丽的花是不是你挂满慈祥的脸庞;这里起了和煦的风,吹在您的坟上,也吹在我们脸上,是你在和我们说话吗?如果有啥话你就说吧,我们像从前那样拉拉家常,我们在听呢。母亲,我们就在你的身旁。

母亲呀,春天到了,和你离开我们的日子差不几天了。你还记得吗,你离开我们的那天我们哭断肝肠。我们送你来这里的那天,家里搭了很大的灵堂,几乎全村的老少爷们都来给你送行,都表情哀伤地送来了花圈,那天你周围也是花的海洋。他们说,你走了,咱村里又少了一个勤劳的人,还有那份难忘的善良。

母亲啊,你看,这里依然是您喜欢的样子,小麦返青了,油菜花遍野开放。我跪在您的面前向您忏悔,二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我无力挽回你的生命。你牵着我和老父亲的手,离开了那个你曾经操劳的破旧的土房,可你临走时没有留下一句话只有长长的留恋和满怀的牵挂。

这里百花已经次第开放,为您搭建了美丽的花园,还有迎春的鸟儿,带着我们的思念盘旋在你坟上,冬去春来,您说,好听吗?这花的芬芳、鸟的吟唱。母亲,寒来暑往,你别忘了加衣裳!

母亲呀,思念如渴,牵挂流长。想您的时候,我的心疼得厉害,可我无法躲避。你知道吗,你走后没几天,我和弟弟坐在咱那个老屋里,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地哭了,并且声音很响,还引来了好多邻居和街坊;你那慈祥的笑容和和蔼可亲的脸庞,时常在我的脑海里像电影一样播放,我常常带着对你的思念进入梦乡。

母亲呀,咱们家已经变了摸样。你瞧,咱家那冬不挡寒,夏不庇荫的老屋,已变成漂亮的瓦房。可惜,再也看不见白发如银的您,看灿烂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更没有我朝朝暮暮地陪在你身旁。你还记得吗,你做的酸辣汤至今还带着你的那份慈祥在飘香。

母亲,清明了,你还记得吗,这里是咱的责任田,曾经是你春耕秋收的地方。我们又仿佛看到了你辛勤劳作的身影和你的柔韧和坚强,我们兄妹几个来看您了,还带来了你生前没用过的东西;这里鲜花如海洋,那些您耕耘过的田野,已经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充满了丰收的希望。

我们家的泥泞小路也比你来时平整宽敞,但依然还是那样安详的躺在村旁,你再也不用背着我们蹒跚在上学的路上。

母亲呀,我们都很好,一如小时候的模样。只是无情的年轮刻画出了岁月的沧桑,还挂着成熟、思考、善良,就像你生前的摸样;我们都在城里安了家,买了房,我把老父亲也接来了,可惜,我们没有做到把你老有所养你却去了遥远的天堂。

母亲呀,我们跪在这里,你不会感到孤单凄凉。小麦返青了,鲜花依然灿烂金黄;这里和从前一样车来人往,还有你的婆婆也来给你做伴了,你要好好地孝敬奶奶,就像你生前那样。我们跪在这里依然感受到您的爱像花儿一样芬芳。我们深切的想念您。即使念你一生也不嫌思念悠长。

篇14:清明的随笔

儿时的清明节习俗丰富多彩。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期间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也有踏青游玩的爽朗欢笑声,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富有特色让人难忘的节日。

在故乡,清明节当天每家每户都有在大门两侧插柳枝的习俗,听娘讲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辟邪,让家家户户图个吉庆祥和而已。每逢清明的前一天,我们显得异常兴奋和激动,因为家里安排采摘柳枝的任务,通常是由我与哥哥去完成的。柳树长在离家不远的西湾边,下午放学后,我们便急匆匆地放下书包,如同放飞的小鸟蹦蹦跳跳,唱着不知名的歌儿来到了目的地。望着一排排舒展着嫩绿色枝条的杨柳,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荡去,像一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受此感染和启发,让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在哥哥的怂恿下,我如同灵巧的猴子,不出三下两下,便一溜烟窜到了柳树杈上,开始攀折柳枝,不一会便够了满满一抱,哥哥负责带回家中,由母亲在第二天清晨插在家中的大门两侧。此时,我依旧钻在树杈上去攀折柳枝,开始了我下一项做哨子的游戏。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能够做哨子的柳枝,需要粗壮的树枝,最好透着青色,没有一点疤痕,是柳树中长得最旺盛的枝条。因为只有这样的柳枝,做出来的哨子,声音才会响亮耐久。当我看中一根柳枝后,迅速攀爬过去,将枝条握在手中轻轻折断后,用灵巧的.双手不断扭动柳枝皮,让皮和干脱节后,然后从大头往下慢慢抽下……此时假若用嘴轻轻地吸一下洁白的枝干,有一种青青的、甜甜的、略带点苦涩的滋味。我从柳树上下来以后,把柳皮用刀子割齐,稍微一压,这样柳哨就做好了。把它放在嘴里,呜呜的吹着,走在大街上,被围观的人注视着,那份惬意,那份舒心,如同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一样,真是幸福极了!

清明节吃鸡蛋是我们那儿多年来一直不变的习俗,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要。儿时,清明节早上的饭是最值得期待的,因为母亲要给我们煮鸡蛋吃了,这对于一年里难得吃上一次鸡蛋的我们来说,似乎从清明以前的很多日子就开始期盼这一天了。清明这天,母亲起个大早,把家中积攒多日老母鸡下的鸡蛋,从坛子里小心翼翼的拿出来,用清水洗干净,放在锅里给我们煮着吃。此时,我与姐姐哥哥赶紧从被窝里爬起来,围拢着母亲……当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的水早已沸腾,鸡蛋散发出的香气也随处四溢。此时我们的口水几乎就要流出来了……这不,鸡蛋刚一出锅,我们便每人一个拿在手里,不停地上下翻动着,还没等到鸡蛋完全冷凉,便抢先在桌子上磕开,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早饭后,我留一只感觉皮特别硬的鸡蛋,用大红纸把鸡蛋皮染红,便拿着出去,在人群中开始炫耀,找同伴们开始参加碰鸡蛋的游戏。当然碰蛋也是有学问的,因为蛋的两头硬,特别是最尖的那头最硬,中间脆。所以要用最尖的那头来碰,再说一定要出手快,做到主动出击,这样才会把对方的蛋碰碎几率就大。胜利者,当然会得意洋洋,失败者,脸上面带沮丧,只能无奈的把碰破的鸡蛋由自己解决掉了……胜利者再去找更好的对手来“决斗”。当然,我也碰上过不厚道的小伙伴,他用家中的鹅蛋来碰我的鸡蛋,当然鹅蛋一定会胜出;还有慌乱中,故意用食指骨节碰鸡蛋的,当然是鸡蛋要破了。但“伎俩”被识破后,都是一致被谴责的。谴责归谴责,事情过后,我们依然还是好朋友。事后,我也曾带着疑问和困惑多次跟问母亲,询问清明节吃鸡蛋、撞鸡蛋的意义,母亲告诉我,这不仅是当地的一种民俗,其中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吧,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又不解的摇了摇头……

清明是寄托哀思之日,是人们对先烈的缅怀、对先祖的追思之时。在我们农村,扫墓的习俗都是赶在清明的前一天进行。小时候我依稀记得,父亲总爱带上我去上坟的场景。在母亲的嘱托下,我第一次极不情愿的尾随在父亲身后,带上祭品,慢腾腾地来到了两个土丘面前。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从远处看样子像是小土坡,但又不敢直问。此时我静静地注视着父亲,看着他仔细地把土包上的杂草拔干净以后,用铁锨漫上新土并逐一拍实,接着用砖块压好坟头纸。并将带来的水果和榨菜,放在那两个土包前面的石板上,神情专注地点燃了香火……伴随着燃烧的黄表纸,和升起的袅袅烟雾,父亲嘴里不知在小声嘀咕着些什么。但见他表情严肃,气氛凝重……看着父亲一本正经的动作,不懂事的我总觉得好玩,忍不住笑了一声。可是不知为什么,父亲生气地看了我一眼,还让我也跟着蹲下,并对着土包磕了两个响头,“为什么呀?”我当然不乐意,再说“这是什么东西呀,又为什么要我下跪呢?”我奇怪地问。只见父亲神情严肃地看了我一眼,接着轻轻地对我说道:“星儿,这两个小土包里埋着你的爷爷和奶奶,他们为了咱们家人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我心里顿时觉得非常难过。却始终不明白爷爷奶奶去世后为什么会埋在这里呢?年幼的我,仿佛什么事情也不懂。但是最后,我还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学着父亲的姿势对着坟墓拜了两下。因为我从父亲的言谈举止中看出,他的心里非常难过,我这样做的目的或许是对父亲最大的安慰吧!

记得上小学时,每年清明节学校会经常组织去烈士墓祭扫,这对我们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节一大早,我们以班为单位,列队从学校出发。班长打着少先队旗在前面带路,我们则雄赳赳气昂昂在后面跟着,大家一路高歌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队歌,此时路两边的山坡上,桃花和梨花正在开放,山上的松柏青青翠翠,我们的心情是既沉重又欢快,沉重的是想起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捐躯,欢快的是我们走出校园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期间向烈士墓献的花圈,是我们头几天用买来的纸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成的,花以白色为主调,间隔置以黄色和蓝色的花,花的形状有菊花、玫瑰花和细条叶状花,这些做法至今我还记得清楚楚。每次祭扫活动都有介绍烈士的先进事迹及老师对我们的鼓励,接着是我们学生的宣誓仪式,每只高举过头顶的小手下是挺得笔直的胸膛,每颗小小的心灵满怀着崇敬的心情,立志要做“红色接班人”,坚定了我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清明节期间,荡秋千也是我们那里的习俗之一。作为大人和小孩都能娱乐的活动,秋千受到人们的喜爱。我清楚记得村里的秋千高七米左右,大人们可以站在踏板上荡,也可以坐着荡,单人荡也可,双人荡也可以。对此我们只有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站在秋千上,腿一曲一直前后摆动,衣服随之舞动就像蝴蝶纷飞。那时因为我们个头小,力气也小,只能在家中让父母找两棵相邻的大树,绑上一根结实的木棍当横梁,横梁上放两个结实的大铁环,绳子中间穿上一块木板,两头连在铁环上,这样就构成了童年时我们简单而喜爱的秋千了。清明期间,我在姐姐的帮助下,一屁股坐好,两手揽住绳索,便晃了起来,并一边唱着“荡秋千,荡秋千,一荡荡过柳树梢,摘朵白云怀中抱,送给爷爷把背。秋千秋千高高,荡呀荡过树梢,树梢点头微笑,夸我是勇敢的宝宝。”的儿童歌谣。是啊,童年的乐趣随着秋千的荡漾而不断延伸……

清明又是踏青的大好时节,有明媚阳光相伴,鸟语花香作陪,在这充满生气的季节里,大都数人都按捺不住内心的出游渴望,儿时的我们同样也是如此,平日里,我们利用放学的时间结伴去山里或者小溪边玩耍,那时候大自然是我们的亲密玩伴,虽然大家没有新潮的玩具,但是玩的花样也挺多挺有趣。记得村子里有一条小溪淌过,我与小伙伴们放学后,挽起裤腿,常常一块去捉螃蟹、捞虾米。如果不去溪边玩耍,就是在大山里游逛,当自己置身于青山怀抱中,顿觉空气清新,鸟鸣山涧,每一处风景都那么赏心悦目。有时候,春雨过后,我与村里的小伙伴们拎着篮子,去山上找蘑菇或者春笋,偶尔也会摘一些野果子在路上解馋。除了这些,我们还会和山间的花花草草玩耍,叼一根狗尾巴草在嘴角,骑在牛背上,暖洋洋地晒太阳,就能打发掉春天里一整个下午的惬意时光。等太阳下山了,就带着晒得通红的脸蛋,赶着牛儿回家了。当然最有趣的还是三年级那年,我跟着老师参加的踏青活动。大家背着书包,系着红领巾,一列队伍欢乐地走在春游的路上。队伍在路上行进的时候,老师通常会喊班上某个歌喉好的同学唱上一首歌,或者全班大合唱,走到哪唱到哪,真是欢乐无比。到达目的地以后,大家分头坐下,全班围成一个圈,玩着丢红领巾、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或者三五围城一个小团体,大家彼此交换着各自带的零食。现在想来那份欢乐、那份真情,那份友谊,真是让人难以忘怀啊。

上一篇:那雨作文600字下一篇:哥哥给我娶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