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古诗词《壬戌清明作》

2024-05-18

清明节的古诗词《壬戌清明作》(共4篇)

篇1:清明节的古诗词《壬戌清明作》

1、壬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2、作:此处指天气变化。

3、“落花”二句:实即杜甫《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意,作者偏从正面说出,以落花、啼鸟之无知,更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深愁远虑。

4、龙蛇:比喻隐伏草野,带时而起的志士。

5、怆(chuàng):悲伤。

篇2:清明节的古诗词《壬戌清明作》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同志的一个日子。这天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并禁绝烟火,所以又称“寒食”。历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当时三藩已先后败亡,台湾郑氏政权也告倾覆,自清初以来全国大规模的抗清运动,在满汉大地主的血腥镇压下,至此暂告结束,清王朝得以巩固。作者眼看着复明无望,感到切肤的沉痛和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而作为遗民诗人的屈大均,在这天触景生情,将时节与自己的奋斗联系起来,抒发了反清无望的深沉幽愤和悲怆。

篇3:清明节的传说

19年后 ,重耳做了国君 ,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 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 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了, 他打好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 说后羞愧 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人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 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为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篇4:古诗中品读寒食清明

古诗词里的清明,无论绵绵哀思、悲情渺渺,还是风和日丽,踏青游玩,都让清明变得意象万千,隽永悠长。

唐代王建的《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说明清明节扫墓烧纸钱的习俗,在唐代就很普遍,寒食期间是要禁火的,人们便将纸钱或插或挂在墓前树上,而那些无人祭扫的孤坟,不由让诗人喟然长叹。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这是宋代黄庭坚的《清明》,春雷阵阵,春回大地,芳草萋萋,桃李绽放,春光是这样美好,而野田荒冢让人心生悲哀。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世间的万物有生就有灭,这是规律,谁也无法逃脱。

清代黄遵宪的《寒食》:“几日春阴画不成,才过寒食又清明。霏霏红雨花初落,袅袅白波萍又生。栏外轻寒帘内暖,竹中微滴柳梢晴。浮云万变寻常事,一瞬光阴既娄更。”诗中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从自然气候的变化,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世事如浮云,雨过会天晴,把变化当作寻常事,黎明的曙光就会在不远处招手。晚清是多事之秋,诗中有着对政治的忧虑。

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时节作者内心是寂寞孤寥的,不过落寞之中,倒也透出一种豁达来。人们都借着祭扫,涌出城去,踏青的踏青,赏花的赏花,饮酒的饮酒,闹到红霞映水,月挂柳稍,才尽兴而归。而诗人心境是萧然的,像孤僧一样,关门闭户掩柴扉,与书灯相伴。

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诗的风格明朗,无一丝的伤感,有着春阳的温暖和明媚,似一幅美丽的春游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清明出游的景象,如唐代诗人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中:“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洞,女郎撩乱送秋千。”清明时节气候回暖,春风拂掠的柳树之下,三五女子嬉笑着荡秋千,真是诗情画意。古人过清明有荡秋千的习俗。

上一篇:新学期新期望英语作文下一篇:我的泥土我的根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