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感想

2024-05-09

人口问题感想(共9篇)

篇1:人口问题感想

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普遍,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其解决途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其自身的历史和制度根源。“13亿”这一标志却意味着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性高度,同时,它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发展将面临更加艰巨、更加复杂的问题。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在人口控制的问题上取得了卓效可喜的成绩。这个13亿人口大国的养老问题该如何应对?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却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根据西方人口学理论,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才会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取决于上述两种因素。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同样也是受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影响。其中生育率的下降则是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生育率的下降正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自从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便大幅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总和以及生育率都被控制到了更替水平以下。然而,就在我们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我们也步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因此,我们在积极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以外,还应该重新审视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调整,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过30多年的人口控制工作,我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降低到了1.8,显著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宣告我国人口的成功转型。尽管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惯性等因素作用,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长一段时间,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预示着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我国人口政策应该逐步重视“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为了缓解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的形势,国家的人口政策重心应逐步转向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支出,鼓励全社会各种力量投资办学,并从政策上予以倾斜。通过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来丰富劳动力资源,增强单位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出生人口素质,重视出生缺陷和残疾人口问题,降低新生婴儿的死亡率。这对保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人口老龄化热潮既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也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制度根源。解决老龄化问题,既靠我们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客观地对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篇2:人口问题感想

人口普查的感想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我很荣幸,我可以为祖国的未来出一份力。

最初,听到自己可以去人口普查时,特别兴奋,可是却因为客观情况,而错过了人口普查的工作培训,以至于一直不能以一个真正的工作者的身份投身于人口普查的团队当中。本以为自己没有机会去 参加人口普查工作了。有幸的是几天之后,有其它工作需要我,这时,我毫不犹豫的去了。在对每家每户进行上门调查时,我们就人口的数量、年龄层次、外出情况、外来情况、住房等进行了调查,感受很深。在调查过程中,普查员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才能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对我也是一种考验。我发现大家都很重视这次人口普查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都很积极的配合,也都很热情的招待我们。这些都让我体会到工作中的乐趣,也让我 更加坚持接下来的工作,虽然比较累,也知道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但还是相信自己会坚持到最后的。总之,忙碌、兴奋中,人口普查给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社会调研机会。接下来的几天,由于工作的需要,我通过电话,对一些上门调查不在家的人群进行咨询。一开始的时候,心里有一些紧张,很怕自己一句话说不好。可重要的是最先的几个电话,居然不是关机就是无人接听。不过,后来终于有了拨通的电话,我认真的跟他说明我打电话给他的原因,那个电话很顺利,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在打电话咨询的过程中,虽然有少数得人一些人有谨慎心理,不相信我的话,然后很快的把电话挂了。但是,这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他们还是很支持人口普查的工作,只是希望面对面进行调查,这样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理由去相信。一天工作下来,还是挺有成果的,很有成就感。之后也做了一点信息录入的工作,都很顺利。在工作将要结束的时候,感觉很有成就感,感觉工作的团队都很团结,都很努力,让我感觉有很深的团队精神,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为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篇3: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因其生活气息浓厚而成为高考地理的高频考点。通过对近年来“人口增长”相关考题的回顾, 我们不难预测今后的命题仍然会围绕课标的两点要求进行扩展:一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二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就“人口增长”相关考点进行考题解析、考点归纳、命题预测和强化训练, 对学生备考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考题解析

例1 (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17~18题) 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 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1980年我国执 行计划生 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2) 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 孩, 人口增长 速度将持 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 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 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 人口出生 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解析】本题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考查我国的人口政策。

第 (1) 题, 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为正值, 所以人口规模继续扩大。

第 (2) 题, 由图2可知, 全面放开二孩, 人口增长速度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有所增加, 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以及婚育观念的变化, 人口增长速度不一定持续增加;生育政策不变, 出生人口数量在未来30年总体减少, 但人口规模还与人口死亡率等有关, 故无法预知人口规模是上升还是下降;放开单独二孩, 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加, 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受早期生育惯性影响, 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不一定持续上升。

【答案】 (1) B

(2) C

例2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7~8题) 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 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 (1) ~ (2) 题。

(1) 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 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 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B.日本

C.俄罗斯D.德国

【解析】本题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考查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第 (1) 题, 由图3可知, 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大, A、C项错误;总人口增长率为正值, 所以总人口增加, B项错误;人口净迁入量为国际净迁移率和国内净迁移率相加再乘以总人口, 图中显示国际净迁移率为正值且略有下降, 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下降幅度较大, 所以人口 净迁入量 减少, D项正确。

第 (2) 题, 读图3可知, 该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迁入量都比较大, 而国内迁移率为负值, 并且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国内迁移率大幅下降, 说明90年代该市国内迁出量较大;90年代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发展迅速, 东北部城市环境质量较差, 导致年轻人口出于经济、就业因素和老年人口出于环境因素的考虑, 由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地区, 故A项正确;而德国、日本和俄罗斯人口自然增 长率较低, 不符合题意, 故B、C、D项错误。

【答案】 (1) D (2) A

例3 (2014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6题) 近年来, 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 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大量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家乡城市人口增多, 从而推进了家乡城镇化进程, 也促进了家乡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大量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减少了, 春运长途客运量将减少, 所以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答案】C

二、考点归纳

1.辨析易混概念

(1) 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常用 人口自然 增长率来 描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并不意味着人口数量也下降, 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 人口数量就一定增加。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时, 即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此后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

(2) 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是指人口迁移, 常用人口净迁移率来描述。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 其中人口迁入率=迁入人口÷总人口, 人口迁出率=迁出人口÷总人口。

2.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如图4和表1)

3.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 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也不同, 如表2所示。

4.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从微观 (个人) 角度看,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从宏观 (环境) 角度看,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从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四大方面进行分析。

(1) 自然环境因素 (如表3)

(2) 经济因素 (如表4)

(3) 社会文化因素 (如表5)

(4) 政治因素 (如表6)

5.描述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要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两个方面的影响分析, 并且每个方面又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描述。

(1) 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用;推动迁入地的经济发展。不利影响: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2) 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缓解了人地矛盾, 改善了环境, 增加了收入;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不利影响:造成人才流失。

三、命题预测

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考查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以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三角坐标图和表格为信息载体, 考查不同时间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和人口问题;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考查人口问题、人口政策和现场学习新概念后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综合考查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知识;以统计图和文字为信息载体, 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影响因素、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四、强化训练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 的差值与 总人口之 比。图5为2006~2014年我国东部某省 (市) 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时期该省 (市) 人口总数 ()

A.持续上升B.持续下降

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

2.推断图示时期该省 (市) 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C.城镇房价增长快

D.产业升级和转移

(改编) 图6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第3题。

3.关于江苏 省 人 口 年 龄 结 构 变 化 及 其 影响, 叙述正确的是 ()

A.0~14岁人口比例上升, 人口增长加速

B.15~64岁人口比例下降, 就业压力减小

C.65岁以上人 口比例上 升, 老龄化进 程加速

D.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 劳动力充足

(原创) 香港特区政府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近日公布的人口政策咨询文件显示, 香港人口不断老化, 预计到2041年, 香港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将达到216万, 占人口比例的近1/3。而香港的生 育率却不 断下跌。据 此完成第4题。

4.下列关于应对香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吸引更多劳动人口

B.吸引更多内地和海外人才

C.鼓励非本地人到港产子

D.延长退休年龄, 善用长者资源

5.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 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图7显示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 (含预测) 。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 (0~14岁) 及老年人口 (65岁及以上) 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 (15~64岁) 之比, 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1) 说明抚养比与就业比的关系。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呈快速上升趋势, 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 分析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 (1) 整体上抚养比越高, 就业比越低;两者呈负相关。

(2) 新中国成立初期,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死亡率迅速下降, 而出生率较高, 少儿抚养比迅速上升, 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快速上升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的。

(3) 特点:劳动人口的比重大, 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有利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 且劳动力价格低廉;社会负担相对较轻, 社会保障支出少, 财富积累速度快。不利影响:可能带来就业压力。

篇4:人口问题感想

关键词: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生育水平;人口控制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人口问题错综复杂的时代,各种人口问题亟待解决,生育政策也因此处在一个全民关注的阶段,本文以大理州统计局“六普”数据为基础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大理州人口生育水平及人口控制问题,以期为今后大理州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一、大理州人口生育水平现状

(一)总体生育率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前30年高速增长和后30年低速增长的两大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再生产由旧中国时期的高出生、高死亡率进入到高出生、低死亡率的人口高增长时期;8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口出生率开始逐年下降;进入90年代末期,我国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到200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亿,成功实现了“九五”计划将人口控制在13亿的奋斗目标;到了201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18[1]。据2010年的《世界人口數据表》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每个妇女生25个孩子,发达国家为17个,欠发达国家为27个,最不发达国家为45个。可见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许多。根据大理州“六普”数据显示,全州常住人口为3456323万人,与2000年的“五普”数据相比,人口总数增加了159771人,增长485%。目前大理州的生育率为101,比全国生育率118还要低。

(二)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

年龄别生育率又称分年龄生育率,是指某年龄组妇女平均每千人生育的活婴数。根据大理州“六普”数据显示,大理州育龄妇女的总的生育率达到2698‰,生育率最高的值出现在25-29岁,即8967‰,20-24岁之间生育率也比较高的数值,即5061‰,15—19岁以及40岁以上的生育率较低,分别为384‰和084‰。由此可见,大理州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属于宽峰型。

(三)育龄妇女生育特点

在大理州育龄妇女中,不同的年龄别,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的职业,其生育孩数、活产子女数、存活子女数也存在相应的差异[2]。在大理州育龄妇女中,未上过学和拥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平均活产子女数最高,其中未上过学的大理州育龄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为229个,小学文化的为184个,而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最少,分别为048和06个,但是平均存活百分比却越高,大学专科、本科的妇女胎儿成活率达到了9986‰、9936‰,而未上过学的妇女,胎儿存活率仅为9583‰。可见,学历越高,平均活产子女数越低,但胎儿存活率越高;学历越低,平均活产子女数越高,但相应胎儿存活率越低。

在大理州育龄妇女中,平均每个妇女存活子女数最高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存活子女数较少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和相关人员,存活子女数分别为082个和084个;与此同时,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存活子女数占活产子女数的百分比却最低,为9857%,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存活子女数占活产子女数的百分比却最高,为100%。可见,不同职业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较好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的妇女,其子女的存活率就相对较高,反之,在农村等偏僻地域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业等职业的妇女,由于经济文化落后,科学知识缺乏,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低下,其生产的子女存活率相对较低。但总体来说,相较大理州“五普”数据,大理州的人口健康素质有了一定提高,存活子女数占活产子女数的百分比有所上升,儿童的死亡率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二、相关建议

(一)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建国以来,我国生育水平经历了50、60年代无计划的高速增长、70年代大幅度下降和80年代的徘徊波动后,迎来了生育胎次逐渐减少、世代间隔不断延长、多孩比重逐年下降的新阶段[3]。30多年来得益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总和生育率降到18左右,已经低于国际公认的21的人口更替水平。进入21世纪,我国仍持续维持低生育水平。然而这绝不意味着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也不能简单的认为计划生育政策的终结。由于人口再生产自身的发展规律,尽管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我国人口数量仍要保持继续的增长态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的预测,即使目前生育水平,中国人口还要持续增长40年左右,到2040年达到高峰值154亿左右后,才能实现零增长及负增长[4]。也就是说,中国人口总量还要在现有规模上再增加近3亿人,与之相伴的还有资源的持续短缺,环境的不断恶化。与之类似,虽然目前大理州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合理分布的状态,但是此时全部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仍是不可取的,且极易引起生育水平的反弹,从而造成无法回避的不利影响。

(二)逐步调整现行的生育政策

在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前提下,适当对生育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因为持续的低生育水平确实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二胎政策”就是在此时期出台的一种微调的方式,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始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据了解,2014年3月28日,云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草案)》,大理州也于当日正式开始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建议大理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儿童抚养福利等系列配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育和抚养儿童的压力,激励更多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生育二胎,以促进大理州生育政策的良好运行。

(三)进一步关注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根据“六普”数据显示,目前大理州十二个县市,总人口为3456323人,总人口性别比1028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69%;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931%;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下降了528%,60岁及以上人口则上升了215%。大理州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时期和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阶段,与此同时,还会带来一连串的社会不良反应,比如社会保障欠缺、劳动力供给短缺、外来移民大量涌入等。因此,必须尽快结合实际情况,审时度势,跳出片面观念和固定思维的模式,未雨绸缪,出台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配套保障制度,从而保证大理州人口生育问题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作者单位:1.大理学院科技处;2.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杜鹏.中国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与人口老龄化[J].中国人口科学,1995,47(2):13-14.

[2]雷敏,冯九璋.女性文化程度与生育率[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9(2):15.

[3]于学军,杨书章.从21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变动趋势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性和艰巨性[J].人口研究,2000,24(2):1.

篇5: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心得感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自11月1日起进入正式登记阶段。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700多万名普查人员将走入千家万户,逐人逐项普查登记。人口普查是国之大计。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以身作则,当好人口普查的“示范员”。人口普查工作系统庞杂,既要求精准的信息支撑,更需要高效的工作进度。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走在前列,以身作则当好示范。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按照普查登记要求,主动联系所在普查小区的普查员,或自主通过微信人口普查小程序,如实做好个人及家庭的自主填报工作,并在规定时限内尽快完成自主填报登记和确认签字等工作,充分发挥好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带动身边亲朋好友和所在地群众积极参与自主填报工作,主动帮助指导有需要但不能独立完成自主填报登记的亲朋好友或身边的群众,帮助其顺利完成自主填报登记和确认签字。

宣传到位,当好人口普查的“宣传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做好宣传工作,加强舆论引导,取得群众广泛支持,获取真实数据,非常重要。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认真学习知晓人口普查知识,继续深入所在社区、深入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主动投身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动员工作中,主动配合所在地区普查员的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全面顺利推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篇6:人口问题感想

抱着锻炼一下自己能力,提升自身的想法,在暑假结束的时候在辅导员那里报名参加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真正接触这个工作应该是从开学开始,经过简单的面试我有幸成为了咱们学校的一名学生普查员,想到自己能参加一个全国性的工作,自己难免感到自豪与兴奋。

成为普查员后的第一堂课就是接受培训,在季老师一整天悉心的讲述下,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对各个工作环节及方法有了了解,感觉这是一项浩大复杂的工程,需要很大的耐心去完成。而且在工作中要十分细心。

在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入户摸底。本来以为很轻松的,因为觉得在校学生会比较配合的,不像社会上那么复杂,但是一进行才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我负责的宿舍是一个博士生和研究生混合宿舍,他们回来的都比较晚,我只能每天晚上9点到11点在那里挨门挨户的进行走访,大部分学长还是十分配合的,也遇到了一些不配合的,态度比较差,可能他们不知道这么一回事,出于对自己隐私的保护,不过经过耐心的解释后,他们最终都配合的完成了信息的录入。

短表录入工作一直持续着,国庆节也没有休息,指导老师周老师还和我奔波在宿舍的各个楼层,完成那些麻烦的录入,我们放弃休息,只是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不给学校的工作拖后腿。在老师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努力下,工作最终还是顺利的完成了。

篇7:人口问题困扰非洲

人口问题困扰非洲

非洲人口增长堪称世界之最。这个情况正在严重影响着非洲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生态环境、粮食、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交通、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难题。在1986~1990年间,非洲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大大超过世界人口1.7%的年均增长率),平均每年净增人口为1700万。据统计,1950年非洲人口仅有2.2亿,1980年即达4.3亿,在30年间大约翻了一番。到1990年底,非洲大陆人口已达到6亿,大约是1950年的2.8倍。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00年非洲人口将接近8亿,到2025年将达到16亿。非洲人生育率是世界上最高的,据统计,非洲妇女的平均生育率为6.5个,而拉丁美洲妇女则生4个,亚洲3个,发达国家2个。肯尼亚妇女平均每人生8个孩子。同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趋于老龄化形成鲜明对比,非洲国家的人口构成呈现低龄化趋势。据统计,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非洲总人数的50%,有些国家甚至高达70%,60岁上的人仅占非洲总人口数的5%。在今后十几年,随着更多的妇女进入育龄期,非洲将始终保持生育高峰,人口增长率将居高不下。在非洲,除搏茨瓦纳、埃及、突尼斯、塞舌尔等少数国家外,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都高于经济增长率,致使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目前,非洲大陆约有1/3人生活在联合国划定的贫困线以下,28个国家被列为世界最穷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还导致非洲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非洲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由1965年的0.5公顷下降到1987年的0.3公顷。人口不断增长,对木料及燃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非洲每年约有380万公顷森林被毁,约占非洲大陆森林总面积的1.8%。由于乱砍滥伐、过度种植和随意放牧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反常,旱涝灾害不断出现,失去植被保护的地面不断扩展,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据估计,撒哈拉大沙漠每年以六七千米的速度向南扩展。联合国环境计划署预计,从1975年到2000年,仅水土流失一项就将使非洲粮食产量下降25%,越来越多的人将处于饥饿状态。

篇8: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老龄化预测,老龄化特点

0 引言

进入21世纪, 人口老龄化已不再为发达国家所独有, 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转变使得中国也不得不提前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从长期来看,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上世纪的90年代末, 我国逐步的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与其他的老龄化国家相比较,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着自身的特点。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国开始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 使得我国的生育率水平下降明显, 在控制人口数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改变了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 加速了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进程。

1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和过程, 它是由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寿命不断延长等人口自然变动因素所促成。我国从1987年开始, 出生率持续下降, 由1987年的23.33‰, 下降到2000年的14.03‰, 虽然在2003至2007年有小幅度的波动, 但总体趋势依然是下降的, 到了2010年已经下降到11.9‰;自然增长率更是由1987年的16.61‰, 持续下降到2000年的7.58‰, 到了2010年已经下降到4.79‰, 2011年持续维持在4.79‰。从可查到的资料来看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1982年为67.77岁, 其中男性为66.28岁, 女性为69.27岁, 到了1990年全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68.55岁, 男性为66.84岁, 女性为70.47岁, 到了2000年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升至71.4岁, 而此时男性为69.63岁, 女性为73.33岁, 最新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 男性为72.38岁, 女性为77.37岁。按联合国人口组织 (WPO) 的标准,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 就表明这一人口总体进入老龄化社会, 这一国家或地区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即步入老年型社会[1]。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 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 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 占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 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 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2]。《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 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2288亿, 占总人口的比重达9.1%, 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比, 上升了0.23个百分比。

纵观历史我国1964年0-14岁的人口比重为40.7%, 1982年下降到33.6%, 1990年进一步下降到27.7%, 2000年此比例下降为22.9%, 2010年比列为16.6%, 与此同时,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由1964年的3.6%, 上升到1982年4.9%, 到1990年进一步上升到5.6%, 2000年为7%,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比列为8.87%。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明显的趋势为:0—14岁人口的比重逐步降低, 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按照目前国际标准,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年型阶段, 并且处于刚刚进入老年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整体而言呈现出少儿人口占比急速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稳步上升, 同时老龄人口占比也在缓慢上升的情形。

我国人口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为两点:从1982年到2010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由61.5%上升到74.53%, 并且抚养比持续下降, 从62.6%下降到34.2%, 这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收获“人口红利”的机会, 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绝佳机遇。虽然我国目前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高达74.53%, 但是在2011年首次出现了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下降, 下降到74.4%, 这比预期的年限要来得早, 警示着我们“人口红利”的将会结束, 另一方面在不久的将来, 当生育率和死亡率相对稳定的时候, 这些劳动大军都将走向老年, 我们将很快迎来“人口负债”, 虽然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 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老龄化对经济的负作用将会日益突显。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预测

联合国最近一次公布的人口预测结果是2011年5月3日发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订本》, 其中预测中国人口在2026年达到峰值13.96亿后迅速下降, 到2050年时中国人口将下降到12.95亿。并且估计了中国近期和未来的生育率, 估计中国的生育率从2000-2005年的1.7%下降到2005-2010年的1.64%;未来会进一步下降, 一直到2015-2020年的1.51%, 然后掉头回升, 在2045-2050年达到1.77%, 在2095-2100年达2.01%。

联合国对我国的生育率估计有中方案, 高方案、低方案和不变方案四种, 根据高低两种预测方案展示的前景, 中国在21世纪内人口变化最大的可能性是负增长。按照中方案, 中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到2026年, 然后转入负增长, 而且负增长的速度不断加快, 直到2060年达到-0.7%时才稳定下来。2080年以后负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但人口缩减会一直持续到21世纪末, 届时中国人口将会比2010年减少4亿人, 约是9.41亿, 相当于中国1977年中的水平。如果按照低方案, 中国人口的增长只会再继续6年时间, 在2017年达到峰值13.6亿后迅速下降。其后人口负增长的速度更是不断地加速, 到2046年达到每年减少1%, 然后直到在2080年达到每年减少1.8%的水平后稳定下来。按照此方案, 预计到21世纪末中国人口将会减少到5.1亿, 比2010年减少62%, 比1950年时还少。如果按照高方案, 中国未来90年人口变化基本上是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 只是在21世纪中叶会经历一段短暂的负增长。增长速度基本在0.5%以下, 未来90年平均年增长率约为0.18%。最后在2100年达到15.9亿。但是估计中国人口增长在2070年以后达到高方案所展示的程度的可能性小于2.5%。

1.3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1.3.1 老年人口数量大

由于巨大人口基础的作用, 中国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10年11月1日中国人口的总量为13.4亿人, 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 中国人口净增长73899804人, 增长5.84%, 年平均增长率为0.57%。我国的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 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1亿人, 2000年达到1.32亿, 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4%, 并超过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我国老龄人口总量从1950—2050年从0.24亿增至3.31亿, 一百年间将增加3.07亿。2025年将达到2.8亿, 占总人口的18.47%, 到2050年将达到4.12亿, 占总人口的27.43%。由此可见, 中国老年人口的规模及其增量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 如此庞大规模的老龄人口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3.2 老龄化速度快

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7%上升至14%所需时间为28年, 日本所需时间为25年, 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为30年, 多数发达国家都要长于我国:法国用了115年, 瑞典用了85年, 美国为66年, 而加拿大为64年;就老龄化的起始时间而言, 大多数发展中地区均晚于我国, 而我国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3.3 老年人口本身也在老龄化

国际上在研究老龄化问题时, 常常把60-69岁称为低龄老年人口, 70-79岁称为中龄老年人口, 80岁以上称为高龄老年人口。纵观世界, 增长最快的年龄组是最老的, 其年龄是80岁或以上。他们目前是以每年3.8%增长, 占老年人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到本世纪中点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老年人将是80岁或以上。在中国, 这一趋势很明显, 我国学者邬沧萍 (1996) 也对我国未来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变动趋势做了预测, 8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加要快于全部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速度, 如1990年8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7.9%, 2020年将上升到10.1%, 2030年以后增加的幅度更加惊人, 2050年将上升到20%。由于生理机能衰退, 高龄老年人往往比低龄老年人患病概率高, 且大多已没有劳动能力, 生活自理困难, 再加已长时间退出劳动力市场, 用于养老的私人储蓄基本耗尽。因此高龄老年人不仅在经济上需要供养, 生活上还需要照料, 是老龄人口中负担最重的纯粹被赡养人口。

1.3.4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已是公认的事实, 尽管我国超常的人口老龄化始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但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协调。当考察世界各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的关系时,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万美元左右, 而中国在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时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800美元[3], 温饱问题初步解决, 社会保障体系远非完备的情况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可见中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1.3.5 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于10%的省市有:辽宁、上海、江苏、安徽、重庆、四川;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小于7%的省市仅有:广东、西藏、宁夏、新疆;剩下的省市的比重均大于7%小于10%。可以看出上海、江苏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老龄化程度较严重, 而像宁夏、新疆、西藏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较轻。

2 结语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因此, 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集中到一点是大力发展经济, 努力壮大经济实力, 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要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老龄化问题会通过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 我们应该提高认识, 在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 做好相应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王佛红.浅谈我国老铃化问题[J].时经界, 2006, (l) :238.

[2]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公报.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11年4月28日.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篇9:世界“两极”的人口问题

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正在“超低生育率”的危机面前迫切寻求应对之道。

衡量人口生育率高低的基本指标是总和生育率,指的是每个妇女在其生育年龄(15~49岁)生育的子女数。数值2.1(世代更替水平)被作为维系人口规模和总量恒定的重要标准,即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也不减,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

德国汉堡世界经济研究所曾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到2013年德国每千人当中婴儿只有8.3人,低于日本的8.4,一度为全球最低,预计到2060年,德国人口有可能只剩6000多万。

低生育率短期看可以节省一定的资源,但长期看却会带来一系列危机,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比如劳动力严重不足,国家的创新度不够、经济活力欠缺等等。作为近几年全世界新生儿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的韩国就曾因为生育率太低,致使大量乡村小学濒临关闭。韩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有超过3700所学校被关闭。数据显示,今年韩国的6218所小学中,20%招收的一年级新生不到10名。

人口增长有其内在的规律,生育率持续走低,在理论上将导致一个人口种群的消亡。社会学之父孔德在十九世纪就说“人口即命运”。

那么,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呢?纵观世界各国的生育政策,可以分为两大类: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鼓励型政策,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计划型政策。

德国 据《全球华语广播网》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截至2015年4月,德国人口为8100万左右,在未来45年中人口将不断萎缩,到2060年人口总数将会降至6760万到7310万之间。而德国的主要措施是鼓励生育、引进移民。

除了提高原有儿童金或者说子女养育费的金额之外,还增加了一年的育儿假,其间由国家按照申请人纯工资的67%发放生活费,并且修订了相关的劳动保护法条,保证父母在育儿假期间不会被解雇。移民方面,德国推出“蓝卡”,以吸引技术移民。

俄罗斯 从1992年人口普查起,俄罗斯人口的死亡率就开始比出生率高,到2006年,死亡率为出生率的1.6~1.8倍。为了扭转人口负增长的态势,近年来,俄罗斯政府将促进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延长人口壽命上升为国家政策,出台了多项措施和法律,同时加大财政刺激力度,对生养孩子的家庭予以补贴和奖励。

俄罗斯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生育的政策,其中就包括在66个联邦区实施的为生育三个或以上孩子的家庭每月发放津贴,2014年联邦政府为此共拨款101亿卢布(约合2.8亿美元)。

具体办法是:向孕妇提供饮食营养补助金、医疗服务费用和交通费用,延长带薪产假,从三年延至七年。完善多子女家庭的津贴体制,向单亲子女、服役人员子女按月提供补贴,扩大孤儿和残疾儿童的资助规模,发放幼儿入托补贴和购买住房的补助等。

经过多年努力,俄罗斯人口总数趋于稳定。到2013年,俄罗斯人口实现了难得一见的自然正增长,为1991年以来的第一次。

印度 印度政府曾在上世纪50年代就大力宣传少生少育,并分发避孕器具。早期的计生政策比较温和,以劝导为主。然而在印度试图不断提高水稻种植技术、迈向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出现了新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很快被增长的人口所抵消的情况。因此,印度政府在粮食供应状况好转时的70年代推行“强制性绝育方针”。到1991年,全印度有15万个公共医疗机构提供计生服务,主要是妇女输卵管结扎。

2000年2月,印度政府出台了新的人口政策,提出多项措施鼓励节育,包括独生子女在职人员家庭,可在住房上得到较好待遇,做绝育最多的村子可优先获得饮水、灌溉和更多的福利保障,对“晚”生“稀”生的妇女给予现金奖励,向做绝育的国民赠送自行车,为绝育的男子办理持枪执照等。

日本 日本通过的2016年度预算案中,增加了对育儿的支援政策。对年收入达不到360万日元(约合19万元人民币)的家庭,第三胎免除幼儿园费用。对低收入单亲家庭,第一个孩子保育费免除一半,从第二个孩子后全免。目前,日本政府对年收入不同的家庭,也给每个孩子从每月5000日元到1.5万日元不等的补助金,但效果似乎不好,日本出生率一直在1.8左右,不见提高。

孟加拉国 2013年,孟加拉国政府推出“不要2个以上,1个孩子最好”的强有力口号。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孟加拉国政府在草案中明确规定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各项优惠政策,并把这优惠政策提升至战略高度。该草案将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多种优惠措施。这些措施涵盖父母的工作、政府的补助和独生子女的教育等各方面。该国政府部门希望通过实施人口政策,这样到2070年,孟加拉国的人口将稳定维持在2亿5千万的水平上。

埃及 人口剧增给埃及带来多重负面影响。埃及目前约有8600万人居住于其不足国土面积8%的沙漠陆地上,新增人口将导致该地区人口变得更加密集。埃及60%的人口为30岁以下、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为80万左右、失业率为13.7%,存在劳动力过剩问题。出生率大增将给埃及的就业市场带来更大的压力人口剧增还导致了劳动力过剩、教育、医疗等资源的需求扩大。

专家把埃及人口大增的原因归结于政权更迭。

据悉,目前埃及国家人口委员会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控制人口增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提高女孩的教育水平、鼓励人口向外分散、反对童婚、加强针对年轻人的性与生理健康教育、普及计划生育知识等。

(来源:国际在线、央广网、环球网、观察者网、搜狐网)

责任编辑 李娜

上一篇:机关干部职工考勤请假制度下一篇:思念一个人的图片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