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教案

2024-05-14

人口问题教案(精选8篇)

篇1:人口问题教案

人口问题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和不同的人种等知识。本节内容计划用三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这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材对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没有用大量的文字说明,而是设计了四幅直观性很强的图片和相应的活动题,让学生通过活动和生活中的感受来体会和理解当今的人口问题,新教材的这种设计为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

二、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培养分析和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

3、分析、认识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难点:正确概括出人口如何增长最适宜,即“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2、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让学生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3、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媒体设计: 计算机多媒体:

1、通过多媒体播放人口拥挤的场面,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通过多媒体演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直观的视频画面配以富有感染力的解说,对学生产生强大的震撼力。网络:

1、学生通过网络查阅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国人口的政策,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和信息,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性。

2、查阅世界人口日的有关知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习空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演示自制动画:人口拥挤的画面,配以有节奏的警钟声。

问题:为什么会敲起人口方面的警钟?地球上一有人类就有很多人吗? 世界人口是如何发展的呢?从什么时候迅速发展的呢?

2、大屏幕播放录象:人口发展概况。

师生互动:从这段录象中,大家知道世界上实际人口数量怎样?(多)增长如何?(快)从什么时候迅速增长的呢?(18世纪以后)

3、大屏幕显示:动态的人口柱状图。现在地球上人口已经超过了多少?(60亿)(用最直观的方法情境导学,既复习了上节课的有关知识,又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二)分组活动,分析问题

1、调动学生的热情,进入活动情境

问题:人口数量这么多,增长这么快,对于我们人类自身来讲好不好呢?为什么? 不同身份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大家想不想从不同的角度和身份来体验一下? 大屏幕显示:四个不同的可爱的卡通人物。

2、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按座位邻近原则,把全班分成四个组。请每个组派代表上台操作点击所喜欢的卡通人物后选择相应扮演的角色,分别是医生、教师、市长、农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的讨论会非常热烈,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教师巡查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有时也参与进去。)

3、角色扮演,交流观点

学生扮演以下角色,就特定的角度讨论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生(医生):人口太多,物资缺乏,如果很多人同时患上血癌,需要的血源不够;人口太多,有些疾病容易传染,如爆发的SRAS。

生(教师):人口过多,班级的学生人数就多,老师的负担就太重了。教学质量可能下降,人数多,需要的书本、课桌就多,木材砍伐太厉害,可能导致土地沙漠化。

生(农民):人多地少,粮食短缺,农村人多就会向城市拥挤,就会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

生(市长):人多,许多人面临失业;人多交通拥挤;人多资源少,土地也就这么多,会导致整个经济水平的下降。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及时点评和表扬,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也情不自禁为发言精彩的同学鼓掌。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换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了赞许他人,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上网探究,解决问题

1、上网探究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但我们的理解还大多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面,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全面的资料和信息,对事物作出更 全面、更准确的评价。学生上网。

大屏幕提示上网路径。

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并分组交流,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进行巡视并指导学生活动。

2、讨论,得出结论

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3、情境感受

视频演示: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

师生互动:大家看到这样的场景痛不痛心?(痛心)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我们班是独生子女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除个别以外都会举手)我们也会有长大的一天,到时候会不会响应计划生育政策?(会)这个政策是哪个国家的?(中国)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如法国人口在逐渐减少。)为什么人口过少也不好?(会产生国防、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5﹑讨论,解决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不好,过慢也不好,那么人口如何发展最适宜呢?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正确地概括出这句话,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点拨,体现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四、主题探究,拓展思维

1、上网探究,创作人口日主题

我们人类已经意识到了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首要问题,为了纪念50亿人口的到来,确立了世界人口日。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请大家第二次上网冲浪。(大屏幕提示上网路径)

学生上网过程中互相交流,模仿历年的世界人口日主题,自拟2004年的世界人口日主题并通过BBS论坛输入自己的想法。

2、学生创作作品展示

大屏幕展示学生自拟的世界人口日主题。如:关心人类的未来---儿童;控制人口,发展国民经济。

通过此活动进一步升华学生的人口意识。3、主题探究

问题:人口的增长有没有极限? 讨论。

(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

生1:有。地球上资源有限、人口无限增长,将导致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可能会迎来地球的末日。

生2:没有。如果我们人类能在海里生存,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或者登上了火星,月球,可以移居到其它地方去。教师小结:由于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对于地球来讲人口的增长是有限的。根据人类目前的认识了解,火星、月球并不适于人类生存。如果随着科技的发达,我们能找到其它适于人类生活的星球,也许人口的增长是无限的。

五﹑课堂小结,巩固升华

大屏幕显示:阳光﹑鲜花﹑可爱的小孩等美丽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

师生共同小结:明天同学们可能会成为真正的市长﹑医生﹑教师,甚至是人口专家,大家会不会一直关注人口问题,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地球?(会)那么我们的孩子生活在22世纪,他们的生活将像画面上展现得那样充满着阳光﹑歌声和鲜花。

篇2:人口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图表中人口增长的速度,讨论漫画“苦难的母亲”,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理解人口无/Article/Index.html>计划增长带来的危害。认识到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Article/Index.html>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通过阅读“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原因”的示意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通过“城市问题”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城市迅速扩张所产生的问题。

3.联系社会现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 4.通过对人口问题的读图、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初步认识/Article/Index.html>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教学建议

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的增长直接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这个问题如果处理的好,就会使得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反之,就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本节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二是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及产生的问题。教材首先在“做一做”算一下自己家的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并用图表显示1995-世界人口增长的情况,给出触目惊心的数字。这种直观、鲜明的对材料的引入,使学生印象深刻,又超出了学生原来的想象,为学生下一步认识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问题作了很好的心理铺垫。 接着,教材叙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能源来满足各种需要。同时,人类还要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把废弃物(废水、废气、垃圾等)输送到环境里,人和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部分内容是认识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的另一个知识准备。明确了人和环境关系,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人口问题的核心,以及由人口问题所引起的连锁的环境、资源、水、土地等问题。

教材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环境一时难以供应足够的资源所产生的问题。并用漫画“苦难的母亲”,来说明地球现已难以承载如此众多的人口。此漫画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教材进而点出: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Article/Index.html>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并要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关于“世界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教材分析

“世界人口向城市迁移”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用图示显示了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这幅图形象、直观的把19、1925年、1950年、1987年、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变化表现出来,一目了然。

城市人口增加的主要源泉是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用示意图表示流向城市的原因,其结果城市发展过快。给城市带来的问题,用了四幅插图表示。对于这部分内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有很多感触,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在自己城市生活所看到种种问题,分析了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这个环节应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Article/Index.html>总结完成。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及产生的问题”的教法建议

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及产生的问题,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有很多感触,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在自己城市生活所看到种种问题,分析了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这个环节应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Article/Index.html>总结完成。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阅读课文,看图并回答: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读城市问题的四幅插图,让学生讨论并说明城市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城市带来哪些问题。

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重在理论阐述,说理性强。处理好这段内容,关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人口“多”和由此造成的“害”字。对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图示和素材。可以用生动的例子开头,“你想不想知道在咱们每上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全球增加了多少人?”使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对人口增长过快产生忧患意识。用“做一做”算一下自己家的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重点理解人均收入的概念,为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问题做铺垫。

用漫画“苦难的母亲”引出:地球这么多人,个个都要“母亲”照顾,母亲能承受的了吗?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1、人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么多人,不但有穿衣吃饭住房等问题,还有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问题。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人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人类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人类无截止地滥用资源使环境恶化。

通过提问、讨论、举例,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个教学环节,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讲述,而是通过思考教师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交流得到的。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人口过多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手段】幻灯片

【教学过程】

(导入)“你想不想知道在咱们每上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全球增加了多少人?”  (148*45=6660人)

(学生活动)增加了这么多人,需要为他们准备什么?(吃、穿、用、教育、医疗等)

做“做一做”

(板书) 第二节 世界的人口问题

一、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1、人与环境的关系

(幻灯片)展示“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提问:人类和环境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能源来满足各种需要。同时,人类还要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把废弃物(废水、废气、垃圾等)输送到环境里,人和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讨论)看漫画“苦难的母亲”提问:地球这么多人,个个都要“母亲”照顾,母亲能承受的了吗?分组讨论人口增长过快给环境和社会带来哪些问题?

问题:

1、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环境一时难以供应足够的资源,那么人类会采取哪些不合理的方法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带来了那些后果?

2、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还会产生哪些问题?

(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对于人口增长过快,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要,就出现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等破坏环境的现象,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人口增长过快,还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不但有穿衣吃饭住房等问题,还有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问题。

(板书)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1)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

(2)造成社会问题

(提问)以上我们了解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那么,是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口的发展越慢越好,阅读课文后,说出对与不对的理由?人口发展太慢后停止增长,后不断减少,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篇3: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因其生活气息浓厚而成为高考地理的高频考点。通过对近年来“人口增长”相关考题的回顾, 我们不难预测今后的命题仍然会围绕课标的两点要求进行扩展:一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二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就“人口增长”相关考点进行考题解析、考点归纳、命题预测和强化训练, 对学生备考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考题解析

例1 (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17~18题) 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 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1980年我国执 行计划生 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2) 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 孩, 人口增长 速度将持 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 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 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 人口出生 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解析】本题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考查我国的人口政策。

第 (1) 题, 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为正值, 所以人口规模继续扩大。

第 (2) 题, 由图2可知, 全面放开二孩, 人口增长速度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有所增加, 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以及婚育观念的变化, 人口增长速度不一定持续增加;生育政策不变, 出生人口数量在未来30年总体减少, 但人口规模还与人口死亡率等有关, 故无法预知人口规模是上升还是下降;放开单独二孩, 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加, 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受早期生育惯性影响, 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不一定持续上升。

【答案】 (1) B

(2) C

例2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7~8题) 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 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 (1) ~ (2) 题。

(1) 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 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 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B.日本

C.俄罗斯D.德国

【解析】本题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考查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第 (1) 题, 由图3可知, 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大, A、C项错误;总人口增长率为正值, 所以总人口增加, B项错误;人口净迁入量为国际净迁移率和国内净迁移率相加再乘以总人口, 图中显示国际净迁移率为正值且略有下降, 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下降幅度较大, 所以人口 净迁入量 减少, D项正确。

第 (2) 题, 读图3可知, 该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迁入量都比较大, 而国内迁移率为负值, 并且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国内迁移率大幅下降, 说明90年代该市国内迁出量较大;90年代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发展迅速, 东北部城市环境质量较差, 导致年轻人口出于经济、就业因素和老年人口出于环境因素的考虑, 由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地区, 故A项正确;而德国、日本和俄罗斯人口自然增 长率较低, 不符合题意, 故B、C、D项错误。

【答案】 (1) D (2) A

例3 (2014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6题) 近年来, 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 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大量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家乡城市人口增多, 从而推进了家乡城镇化进程, 也促进了家乡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大量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减少了, 春运长途客运量将减少, 所以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答案】C

二、考点归纳

1.辨析易混概念

(1) 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常用 人口自然 增长率来 描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并不意味着人口数量也下降, 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 人口数量就一定增加。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时, 即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此后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

(2) 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是指人口迁移, 常用人口净迁移率来描述。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 其中人口迁入率=迁入人口÷总人口, 人口迁出率=迁出人口÷总人口。

2.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如图4和表1)

3.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 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也不同, 如表2所示。

4.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从微观 (个人) 角度看,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从宏观 (环境) 角度看,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从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四大方面进行分析。

(1) 自然环境因素 (如表3)

(2) 经济因素 (如表4)

(3) 社会文化因素 (如表5)

(4) 政治因素 (如表6)

5.描述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要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两个方面的影响分析, 并且每个方面又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描述。

(1) 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用;推动迁入地的经济发展。不利影响: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2) 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缓解了人地矛盾, 改善了环境, 增加了收入;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不利影响:造成人才流失。

三、命题预测

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考查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以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三角坐标图和表格为信息载体, 考查不同时间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和人口问题;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考查人口问题、人口政策和现场学习新概念后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综合考查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知识;以统计图和文字为信息载体, 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影响因素、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四、强化训练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 的差值与 总人口之 比。图5为2006~2014年我国东部某省 (市) 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时期该省 (市) 人口总数 ()

A.持续上升B.持续下降

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

2.推断图示时期该省 (市) 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C.城镇房价增长快

D.产业升级和转移

(改编) 图6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第3题。

3.关于江苏 省 人 口 年 龄 结 构 变 化 及 其 影响, 叙述正确的是 ()

A.0~14岁人口比例上升, 人口增长加速

B.15~64岁人口比例下降, 就业压力减小

C.65岁以上人 口比例上 升, 老龄化进 程加速

D.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 劳动力充足

(原创) 香港特区政府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近日公布的人口政策咨询文件显示, 香港人口不断老化, 预计到2041年, 香港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将达到216万, 占人口比例的近1/3。而香港的生 育率却不 断下跌。据 此完成第4题。

4.下列关于应对香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吸引更多劳动人口

B.吸引更多内地和海外人才

C.鼓励非本地人到港产子

D.延长退休年龄, 善用长者资源

5.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 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图7显示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 (含预测) 。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 (0~14岁) 及老年人口 (65岁及以上) 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 (15~64岁) 之比, 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1) 说明抚养比与就业比的关系。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呈快速上升趋势, 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 分析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 (1) 整体上抚养比越高, 就业比越低;两者呈负相关。

(2) 新中国成立初期,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死亡率迅速下降, 而出生率较高, 少儿抚养比迅速上升, 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快速上升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的。

(3) 特点:劳动人口的比重大, 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有利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 且劳动力价格低廉;社会负担相对较轻, 社会保障支出少, 财富积累速度快。不利影响:可能带来就业压力。

篇4:人口问题教案

关键词: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生育水平;人口控制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人口问题错综复杂的时代,各种人口问题亟待解决,生育政策也因此处在一个全民关注的阶段,本文以大理州统计局“六普”数据为基础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大理州人口生育水平及人口控制问题,以期为今后大理州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一、大理州人口生育水平现状

(一)总体生育率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前30年高速增长和后30年低速增长的两大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再生产由旧中国时期的高出生、高死亡率进入到高出生、低死亡率的人口高增长时期;8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口出生率开始逐年下降;进入90年代末期,我国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到200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亿,成功实现了“九五”计划将人口控制在13亿的奋斗目标;到了201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18[1]。据2010年的《世界人口數据表》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每个妇女生25个孩子,发达国家为17个,欠发达国家为27个,最不发达国家为45个。可见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许多。根据大理州“六普”数据显示,全州常住人口为3456323万人,与2000年的“五普”数据相比,人口总数增加了159771人,增长485%。目前大理州的生育率为101,比全国生育率118还要低。

(二)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

年龄别生育率又称分年龄生育率,是指某年龄组妇女平均每千人生育的活婴数。根据大理州“六普”数据显示,大理州育龄妇女的总的生育率达到2698‰,生育率最高的值出现在25-29岁,即8967‰,20-24岁之间生育率也比较高的数值,即5061‰,15—19岁以及40岁以上的生育率较低,分别为384‰和084‰。由此可见,大理州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属于宽峰型。

(三)育龄妇女生育特点

在大理州育龄妇女中,不同的年龄别,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的职业,其生育孩数、活产子女数、存活子女数也存在相应的差异[2]。在大理州育龄妇女中,未上过学和拥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平均活产子女数最高,其中未上过学的大理州育龄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为229个,小学文化的为184个,而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最少,分别为048和06个,但是平均存活百分比却越高,大学专科、本科的妇女胎儿成活率达到了9986‰、9936‰,而未上过学的妇女,胎儿存活率仅为9583‰。可见,学历越高,平均活产子女数越低,但胎儿存活率越高;学历越低,平均活产子女数越高,但相应胎儿存活率越低。

在大理州育龄妇女中,平均每个妇女存活子女数最高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存活子女数较少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和相关人员,存活子女数分别为082个和084个;与此同时,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存活子女数占活产子女数的百分比却最低,为9857%,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存活子女数占活产子女数的百分比却最高,为100%。可见,不同职业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较好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的妇女,其子女的存活率就相对较高,反之,在农村等偏僻地域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业等职业的妇女,由于经济文化落后,科学知识缺乏,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低下,其生产的子女存活率相对较低。但总体来说,相较大理州“五普”数据,大理州的人口健康素质有了一定提高,存活子女数占活产子女数的百分比有所上升,儿童的死亡率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二、相关建议

(一)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建国以来,我国生育水平经历了50、60年代无计划的高速增长、70年代大幅度下降和80年代的徘徊波动后,迎来了生育胎次逐渐减少、世代间隔不断延长、多孩比重逐年下降的新阶段[3]。30多年来得益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总和生育率降到18左右,已经低于国际公认的21的人口更替水平。进入21世纪,我国仍持续维持低生育水平。然而这绝不意味着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也不能简单的认为计划生育政策的终结。由于人口再生产自身的发展规律,尽管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我国人口数量仍要保持继续的增长态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的预测,即使目前生育水平,中国人口还要持续增长40年左右,到2040年达到高峰值154亿左右后,才能实现零增长及负增长[4]。也就是说,中国人口总量还要在现有规模上再增加近3亿人,与之相伴的还有资源的持续短缺,环境的不断恶化。与之类似,虽然目前大理州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合理分布的状态,但是此时全部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仍是不可取的,且极易引起生育水平的反弹,从而造成无法回避的不利影响。

(二)逐步调整现行的生育政策

在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前提下,适当对生育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因为持续的低生育水平确实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二胎政策”就是在此时期出台的一种微调的方式,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始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据了解,2014年3月28日,云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草案)》,大理州也于当日正式开始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建议大理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儿童抚养福利等系列配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育和抚养儿童的压力,激励更多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生育二胎,以促进大理州生育政策的良好运行。

(三)进一步关注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根据“六普”数据显示,目前大理州十二个县市,总人口为3456323人,总人口性别比1028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69%;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931%;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下降了528%,60岁及以上人口则上升了215%。大理州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时期和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阶段,与此同时,还会带来一连串的社会不良反应,比如社会保障欠缺、劳动力供给短缺、外来移民大量涌入等。因此,必须尽快结合实际情况,审时度势,跳出片面观念和固定思维的模式,未雨绸缪,出台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配套保障制度,从而保证大理州人口生育问题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作者单位:1.大理学院科技处;2.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杜鹏.中国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与人口老龄化[J].中国人口科学,1995,47(2):13-14.

[2]雷敏,冯九璋.女性文化程度与生育率[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9(2):15.

[3]于学军,杨书章.从21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变动趋势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性和艰巨性[J].人口研究,2000,24(2):1.

篇5:人口问题教案

第八课 《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主要通过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的认识,说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正确选择,是我国的战略决策。阐述为了贯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对公民的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的内容结构。第一个层次 “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 ,旨在引导学生感知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第二层次 “ 可持续发展是正确的选择 ” ,通过论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从而指明了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材开篇从《寂静的春天》这部引发了关于发展观问题世界性大讨论的科普著作入手,用曲折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通过设问的方式引领学生思考,以此激发主动探究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本课题的教学。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当前社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虽然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总体观念淡薄,仍然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故需在行动上要进一步落实。

2、学生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尤其要明确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而升华思想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战略决策。

2.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

教学难点:直面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认识到这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五、教学方法

情景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学习法

六、教具使用

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

一 、课前调查:

哪些同学收集了我国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1、要求学生展示、介绍自己课余时间收集的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2、组织学生按照(导学提纲)进行自学 “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

3、引导学生思考: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为何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

4、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或者周围都存在哪些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

二、导入新课:

播放《美丽的新世界》视频( 1 分 36 秒)

提问:看完这段视频,同学们感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归结学生发言,导入新课:

篇6:人口问题教案

1.衡量标准: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政治文化因素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现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特点:

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值,警戒值

2.人口合理容量:理想值

3.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悲观派、乐观派、中间派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

十、教学反思

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有目的地和学生交流,对探究方向偏离过远的学生加以引导新课程倡导案例教学,新颖、详实而富有时代感的案例进入课堂,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结构,学生借助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解读材料、生疑质疑、组织答案、踊跃发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挖掘了潜能,发现了自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设一种愉快的氛围,使学生的不同观点相互补充、完善,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该善于捕捉适合学生发挥的内容、引发讨论。

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针对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展开辩论。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篇7:人口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讲座使学生知晓本次人口普查的基本知识及重要意义,并将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带回社区进行宣传。

教学方法:问答、讨论。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什么是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使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全面地、逐人逐户地进行调查登记。

通过人口普查,不仅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各种年龄的人口有多少,大家都分布在什么地方,还可以了解人口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情况。

人口普查工作有五个基本特征:第一是普遍性。人口普查有地域范围规定,在规定地域范围内的所有人都要参加普查登记;第二是个别性。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单个的人,普查中要按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填报普查表;第三是标准性。普查都要规定一个标准时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登记的结果都是标准时点时的状况;第四是统一性。人口普查工作要在全国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人口普查方案、普查表、填写方法、分类标准、工作步骤和进度等全国要严格统一;第五是定期性。人口状况是不断变化的,而人口普查反映的是某个时点的静态情况,因此按《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全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

2.为什么要在我国开展人口普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通过开展这次人口普查,可以查请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这些信息将为国家制定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就业、养老、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政策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最终会使每一个参与普查的人受益。比如,分年龄人口数据告诉我们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学,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规划学校和老年人服务设施;人口就业数据告诉我们哪一类人群就业有困难,政府可以针对这些人制定和完善就业政策。人口普查数据还有助于进行城乡规划,更好地安排医疗、社会救助、公安、消防等资源的配置,商业服务网点和文化设施的分布,住房,公共交通和道路规划建设等,这些都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

3.我国进行过几次全国人口普查?

新中成立以来,我国已经成功进行过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在1953年、1964、1982年、1990年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

4.第六欠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什么时间?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规定这个标准时

点,可以保证无论普查员在哪一天入户登记,其登记的都是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也就是说,通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可以得到全国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各种人口相关信息。

5.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普查对象都有谁?

这次普查的对象包括普查标准时点在我们国家境内居住的所有人,也包括在境外还没有定居的中国公民。这里的“境内”指的是海关关境以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根据这个规定,凡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国境内的自然人,无论是大陆常住人口、港澳台人员还是外国人,都属于人口普查对象;但因为出差、旅游等在我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人员和外国人,不属于人口普查的对象。

6.第六欠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登记哪些内容?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记全部内容。这次普查中,将抽取10%的住户登记人口普查长表,其余的住户只登记普查短表。普查短表有18个项目,包括人口基本状况、受教育程度和每户的基本情况等;普查长表有45个项目,除了短表的内容外,还包括人口的迁移流动、身体健康、妇女生育、就业和住户情况等。

另外,标准时点前一年内家里有人过世的住户还要登记死亡人口调查表。港澳台人员和外国人要登记境外人员普查表。

7.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采用什么方法?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采用普查员入户查点询点、当场填报的方式。普查员入户后,会按照普查表上列出的项目询问家里每个人的情况,并填在普查表上。每户可以推选一位熟悉情况的家庭成员作为申报人,配合普查员完成普查登记。普查表填写完成后,普查员会把登记的内容,向申报人当面宣传读,经核对没有差错后,申报人要在普查表上签字或盖章确认。

这种入户调查方式比较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但也会占用被调查户的一些休息时间。为减少住户的等候时间,方便大家进行普查登记,入户登记一般会提前预约上门的时间。同时,入户登记还有利于保护普查对象的稳私,减轻对普查登记的顾虑。

8.作业:

1、将学习到的知识带回家向家长、亲朋好友及社区群众宣传。

2、每人制作一张关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知识小报。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

【复习巩固】

复习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引出新课。根据下表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764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待点? 通过观察,由学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1)我国人口基数过大。1949年为5.4亿,1996年时就达到12.2亿。

(2)增长速度过快。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47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1.3倍,达到12.2亿。【板书】

五、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 【教师设问】

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1.0%,10亿人口与1000万人口的两个国家每年各增加多少人口?

【学生回答】

前者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后者每年增加10万人口。

【教师小结】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板书】 2.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 【教师设问】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了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

【教师提问】

人口的增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下表】 【板书】 3.我国的人口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

(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遇到哪些困难和阻力?

(3)我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经过不同观点的辩论,使学生的思想达到一致。然后由小组代表归纳出来,再在全班进行评议。最后由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

(1)人口的急剧增长,给我国带来的是环境的巨大压力,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障碍,我国大多数资源和工农业产品,按人口的平均数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2)由于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还存在着多子多福、生男比生女好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还根深蒂固,不易改变。

(3)人口的控制可以提高人口素质,人民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改善,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提高。

【教师总结】

上述环境、资源、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口过多、人口增

长过快造成的。(对此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板书】

六、人口问题的对策

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我们要积极地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

【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学习。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人口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板书设计

第二章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

中国的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人口分布不均

三、乡村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差异

四、华侨与华人

五、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2.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 3.我国的人口问题

篇8: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老龄化预测,老龄化特点

0 引言

进入21世纪, 人口老龄化已不再为发达国家所独有, 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转变使得中国也不得不提前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从长期来看,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上世纪的90年代末, 我国逐步的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与其他的老龄化国家相比较,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着自身的特点。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国开始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 使得我国的生育率水平下降明显, 在控制人口数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改变了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 加速了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进程。

1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和过程, 它是由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寿命不断延长等人口自然变动因素所促成。我国从1987年开始, 出生率持续下降, 由1987年的23.33‰, 下降到2000年的14.03‰, 虽然在2003至2007年有小幅度的波动, 但总体趋势依然是下降的, 到了2010年已经下降到11.9‰;自然增长率更是由1987年的16.61‰, 持续下降到2000年的7.58‰, 到了2010年已经下降到4.79‰, 2011年持续维持在4.79‰。从可查到的资料来看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1982年为67.77岁, 其中男性为66.28岁, 女性为69.27岁, 到了1990年全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68.55岁, 男性为66.84岁, 女性为70.47岁, 到了2000年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升至71.4岁, 而此时男性为69.63岁, 女性为73.33岁, 最新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 男性为72.38岁, 女性为77.37岁。按联合国人口组织 (WPO) 的标准,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 就表明这一人口总体进入老龄化社会, 这一国家或地区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即步入老年型社会[1]。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 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 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 占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 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 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2]。《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 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2288亿, 占总人口的比重达9.1%, 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比, 上升了0.23个百分比。

纵观历史我国1964年0-14岁的人口比重为40.7%, 1982年下降到33.6%, 1990年进一步下降到27.7%, 2000年此比例下降为22.9%, 2010年比列为16.6%, 与此同时,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由1964年的3.6%, 上升到1982年4.9%, 到1990年进一步上升到5.6%, 2000年为7%,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比列为8.87%。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明显的趋势为:0—14岁人口的比重逐步降低, 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按照目前国际标准,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年型阶段, 并且处于刚刚进入老年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整体而言呈现出少儿人口占比急速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稳步上升, 同时老龄人口占比也在缓慢上升的情形。

我国人口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为两点:从1982年到2010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由61.5%上升到74.53%, 并且抚养比持续下降, 从62.6%下降到34.2%, 这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收获“人口红利”的机会, 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绝佳机遇。虽然我国目前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高达74.53%, 但是在2011年首次出现了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下降, 下降到74.4%, 这比预期的年限要来得早, 警示着我们“人口红利”的将会结束, 另一方面在不久的将来, 当生育率和死亡率相对稳定的时候, 这些劳动大军都将走向老年, 我们将很快迎来“人口负债”, 虽然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 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老龄化对经济的负作用将会日益突显。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预测

联合国最近一次公布的人口预测结果是2011年5月3日发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订本》, 其中预测中国人口在2026年达到峰值13.96亿后迅速下降, 到2050年时中国人口将下降到12.95亿。并且估计了中国近期和未来的生育率, 估计中国的生育率从2000-2005年的1.7%下降到2005-2010年的1.64%;未来会进一步下降, 一直到2015-2020年的1.51%, 然后掉头回升, 在2045-2050年达到1.77%, 在2095-2100年达2.01%。

联合国对我国的生育率估计有中方案, 高方案、低方案和不变方案四种, 根据高低两种预测方案展示的前景, 中国在21世纪内人口变化最大的可能性是负增长。按照中方案, 中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到2026年, 然后转入负增长, 而且负增长的速度不断加快, 直到2060年达到-0.7%时才稳定下来。2080年以后负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但人口缩减会一直持续到21世纪末, 届时中国人口将会比2010年减少4亿人, 约是9.41亿, 相当于中国1977年中的水平。如果按照低方案, 中国人口的增长只会再继续6年时间, 在2017年达到峰值13.6亿后迅速下降。其后人口负增长的速度更是不断地加速, 到2046年达到每年减少1%, 然后直到在2080年达到每年减少1.8%的水平后稳定下来。按照此方案, 预计到21世纪末中国人口将会减少到5.1亿, 比2010年减少62%, 比1950年时还少。如果按照高方案, 中国未来90年人口变化基本上是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 只是在21世纪中叶会经历一段短暂的负增长。增长速度基本在0.5%以下, 未来90年平均年增长率约为0.18%。最后在2100年达到15.9亿。但是估计中国人口增长在2070年以后达到高方案所展示的程度的可能性小于2.5%。

1.3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1.3.1 老年人口数量大

由于巨大人口基础的作用, 中国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10年11月1日中国人口的总量为13.4亿人, 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 中国人口净增长73899804人, 增长5.84%, 年平均增长率为0.57%。我国的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 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1亿人, 2000年达到1.32亿, 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4%, 并超过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我国老龄人口总量从1950—2050年从0.24亿增至3.31亿, 一百年间将增加3.07亿。2025年将达到2.8亿, 占总人口的18.47%, 到2050年将达到4.12亿, 占总人口的27.43%。由此可见, 中国老年人口的规模及其增量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 如此庞大规模的老龄人口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3.2 老龄化速度快

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7%上升至14%所需时间为28年, 日本所需时间为25年, 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为30年, 多数发达国家都要长于我国:法国用了115年, 瑞典用了85年, 美国为66年, 而加拿大为64年;就老龄化的起始时间而言, 大多数发展中地区均晚于我国, 而我国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3.3 老年人口本身也在老龄化

国际上在研究老龄化问题时, 常常把60-69岁称为低龄老年人口, 70-79岁称为中龄老年人口, 80岁以上称为高龄老年人口。纵观世界, 增长最快的年龄组是最老的, 其年龄是80岁或以上。他们目前是以每年3.8%增长, 占老年人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到本世纪中点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老年人将是80岁或以上。在中国, 这一趋势很明显, 我国学者邬沧萍 (1996) 也对我国未来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变动趋势做了预测, 8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加要快于全部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速度, 如1990年8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7.9%, 2020年将上升到10.1%, 2030年以后增加的幅度更加惊人, 2050年将上升到20%。由于生理机能衰退, 高龄老年人往往比低龄老年人患病概率高, 且大多已没有劳动能力, 生活自理困难, 再加已长时间退出劳动力市场, 用于养老的私人储蓄基本耗尽。因此高龄老年人不仅在经济上需要供养, 生活上还需要照料, 是老龄人口中负担最重的纯粹被赡养人口。

1.3.4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已是公认的事实, 尽管我国超常的人口老龄化始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但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协调。当考察世界各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的关系时,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万美元左右, 而中国在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时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800美元[3], 温饱问题初步解决, 社会保障体系远非完备的情况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可见中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1.3.5 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于10%的省市有:辽宁、上海、江苏、安徽、重庆、四川;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小于7%的省市仅有:广东、西藏、宁夏、新疆;剩下的省市的比重均大于7%小于10%。可以看出上海、江苏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老龄化程度较严重, 而像宁夏、新疆、西藏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较轻。

2 结语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因此, 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集中到一点是大力发展经济, 努力壮大经济实力, 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要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老龄化问题会通过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 我们应该提高认识, 在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 做好相应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王佛红.浅谈我国老铃化问题[J].时经界, 2006, (l) :238.

[2]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公报.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11年4月28日.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上一篇:管理学专业课复习脚踏实地讲究技巧下一篇:《荷塘月色》初三读书笔记3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