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口问题论文

2022-04-15

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流动人口自身的生活质量、家庭幸福,它还关系到一个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流动人口问题需要持续不断地得到更多關注和重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贵阳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为贵阳市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流浪人口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流浪人口问题论文 篇1:

何处是我家

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街道空无一人。突然有两人拐过墙角,警惕地在昏暗的小巷里摸索寻找,连一小块空地都不放过。两人发现了塞满破毯子、衣服和雨伞的杂物车,悄悄地走过去仔细查看??

这两个人一个叫埃文斯,另一个是她的同事威廉,她们在进行一个普查项目:洛杉矶首次无家可归人员普查。在这个夜晚,共有200名接受过培训的调查员出现在洛杉矶市中心的贫民区,搜寻40个普查点。

流浪人口调查与常规普查不同,必须要在夜间被调查人睡觉时进行,这样能尽量多地统计到流浪人口,同时把麻烦降到最低。在名为“洛杉矶地区无家可归人员普查”的表格上没有常规调查中的种族、宗教、教育程度等栏目,相反有一些特别的内容,如“流浪者睡觉占用的小汽车的数目”、“性别无法确认者的数目”等。

埃文斯和威廉的工作地点在好莱坞区,那里靠近一个斜坡,通向洛杉矶的主要公路101高速,那是流浪者经常过夜的地方。“我在这里看见过几百个流浪汉”,埃文斯经过洛杉矶社区学院旁边一块空地时对同伴说。她们发现了4辆没有主人的手推车,但却没有一个人。“无家可归的人是不会丢掉他们的手推车的,手推车是他们在世界上的全部财产。”她们怀疑此前警察已经清理过这个地区。

凌晨1点,埃文斯和威廉看见一个衣衫不整的男人,虚弱得几乎推不动手里的车,车里装满了随身生活用品。“他看起来好像就要死了”,埃文斯说。在3个小时里,她们总共发现了10个无家可归者。

美国政府最近公布了两年前的这次为期3个月的调查结果:每个晚上,美国有75.4万人无家可归。在这些人中,2/3以上是男性,儿童和少数族裔分别占21%和59%。41%的无家可归者有自己的家庭。

加州是美国无家可归者最多的地方,大约是17万人,紧随其后的是纽约州、佛罗里达州、得克萨斯州以及乔治亚州。而无家可归人口占最高比例的则是内华达州,无家可归人口占该州总人口的0.68%。

被视作“天堂”的美国也同样被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困扰。为解决无家可归者问题,美国政府要拿出近15亿美元的资助。为争夺到这笔可观的资金,包括洛杉矶在内的数十个城市争先恐后地清点街头流浪者的数目,并且希望越多越好。

过去,大部分市政当局一般根据收容所、贫民救济处或医疗救助站的人数来推断无家可归者的数目。现在则不同,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简称“HUD”)要求各城市提供准确数字,然后再决定当地流浪者管理机构是否有资格获得联邦政府的拨款。统计流浪者是个挑战性很强的工作,因为这些人的生活总是漂泊不定、难以捉摸,另外,搜寻他们的下落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为此,洛杉矶找来“局内人”来帮忙——那些本身就无家可归的人。承担调查任务并从政府机构收取31.1万美元费用的ASR公司副总裁康纳里解释说:“流浪汉最了解那些空置的楼房和停着的小汽车,这些都是无家可归者经常留宿的地方。”

埃文斯和威廉之所以被选中做普查员,是因为她们过去也都是流浪者。埃文斯很高兴当普查员,因为可以挣50美元。威廉为了这份工作,还专门穿上一套绿衣服,到旧货店花3.29美元买了双新运动鞋。

流浪人口问题论文 篇2:

加快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共建生态文明美好家园

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流动人口自身的生活质量、家庭幸福,它还关系到一个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流动人口问题需要持续不断地得到更多關注和重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贵阳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为贵阳市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如果占贵阳市常住人口六分之一以上的流动人口生活不安定、权利得不到保障、利益受到损害,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应高度重视和解决好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问题。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

目前贵阳市共有外来流动人口60多万人,约占全市实有人口的17%左右,其中一些区域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当地常住人口,预计2012年外来流动人口可能会突破100万人。流动人口呈现“七个为主”的特点:以经济活动为主、以农民为主、以男性为主、以青壮年为主、以初中文化程度以下为主、以省内流入为主、以租赁房屋居住为主,呈现文化素质较低、技能低、收入低三低特点。这些流动人口来源广、暂住时间长,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其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社会治安秩序较为混乱,违章建筑、非法行医、违法私立学校、无照商贩和各类不规范的市场不断涌现,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一些“帮派团伙”、“家族团伙”,形成非法的社会势力,刑事犯罪率较高,增加社会管理的难度,埋下社会稳定的隐患。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要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作为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流动人口既是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者,也是生态文明城市成果的享有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解决流动人口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很多,但归根结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促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让外地人逐步成为贵阳人,让农村人真正成为城市人。这既是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流动人口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多措并举,加快流动人口城市融入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城市承载力。保持经济发展,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物质基础。让更多流动人口融入城市,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才能不断增加城市容量,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确保城市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和支出,从而有效增加城市的人口容纳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流动人口的物质需要,消除产生不和谐因素的主要原因。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消除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身份障碍。现行户籍制度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与城市居民平等相处的一道主要障碍,应加以改革。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当前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流动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尽快改变流动人口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在政策上保障流动人口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

结合学有所教行动计划,加快教育制度改革,使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将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在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地规划建设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在高中招生中,安排一定指标专门招收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继续发挥民办学校的重要作用,试行“民办公助”,对经教育局批准,承担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由政府给予生均公用经费补贴,帮助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此外,还应通过扩大中职招生、减轻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费用负担、搞好入学服务等措施,使流动人口子女享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

结合病有所医行动计划,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流动人口享受良好的医疗和计生服务。逐步把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内,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障。建立医疗服务体系,把散居在城市社区的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可享受本市计划生育优先优惠和利益导向相关政策。流动人口儿童免疫接种可按本市儿童执行,按国家规定进行免费预防接种。建立贫困流动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对带伤、病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交卫生、防疫部门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后,再由民政部门实施救助管理。加大职业病防治和传染病预防,定期对流动人口较多的建筑工地、私营企业和城郊结合部进行监测。

结合劳有所得行动计划,加快就业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就业创造条件。全面取消针对流动入口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不合理限制和收费,为平等就业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的作用,为外来务工人员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等提供免费服务。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清理和整顿劳动力市场。为从事个体经营的流动人口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对依法需办理各种证照和有关手续的,工商、税务、卫生防疫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应提供方便,及时审核办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率。加大维权力度,加强劳动监察,完善流动人口工资保证金制度,并逐步扩大到各个行业。监督招聘雇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提供必要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保障劳动报酬和休息权利。

结合老有所养行动计划,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保障流动人口老有所养。依法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所使用的外来务工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探索建立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险的衔接和转换机制,对失去土地的进城就业流动人口实行社会保险与生活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使特困群体和低收入人群中的“三无老人”和精神疾病患者及时得到安置。

结合住有所居行动计划,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切实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鼓励用工单位采取无偿提供、廉价租赁等方式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居住场所。外来务工人员自行安排居住场所的,用工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住房租金补助。招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在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地范围内建设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应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集中建设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承租后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逐步允许在贵阳市工作时间长、贡献较突出的外来务工人员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逐步将签订了劳动合同、具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政策享受范围,允许其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

结合居有所安行动计划。加快法制化进程,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营造良好法制环境。强化法律服务,建立法律援助服务或维权中心等服务机构,帮助外来流动人口维护合法权益。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外来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在外来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依法建立自治组织,支持他们融入当地社区等组织中参与社会管理。加强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区域治理,强化消防、公共安全及环境卫生等整治,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加大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力度,提高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

加强文化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营造平等互助友爱的和谐社会氛围。关心流动人口的文化权益,改善和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文化需要,注重提升流动人口的城市文明素养,帮助流动人口实现向市民的角色转换,逐步形成适应城市生活的文化模式。加强交流和沟通,消除城市排斥外来流动人口的现象。媒体应多宣传报道流动人口在城市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全社会认识到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搭建流动人口走进城市家庭的平台,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对流动人口进行结对帮助,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提供必要的情感和心理准备。充分发挥“贵阳精神”提升外来流动人口素质、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增强流动人口对贵阳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定居贵阳、热爱贵阳,与贵阳人民一起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美好家园。

作者: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办

流浪人口问题论文 篇3: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为了给有关部门解决定西市城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提供决策依据,我们认真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地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以供有关职能部门参考。

关键词:流动人口;教育现状;调查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各省份在中央的巨额投资和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的流动性大大曾加,据不完全统计,定西市城区大约有四千名左右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为了给有关部门解决定西市城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提供决策依据,我们认真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地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以供有关职能部门参考。

在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定西城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主要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影响

流动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希望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对子女的未来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他们往往会忽视子女在情感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要,许多家庭教育应该完成的内容又被交给学校教育去完成。调查表明,30.5%的家长在子女的发展上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56.8%的家长更看重孩子的性格品德培养,4%的家长更看重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9.4%的家长更看重孩子的交往能力,4.5%的家长更看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其实,由于流动人口家庭不充裕和动荡不定,其教育功能更应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因为他们本身的生活环境不够稳定,因而需要更多的关心、帮助和疏导。因此,应该多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而在调查中,69.2%的家长表示与学校老师只是偶尔联系,并不密切。这就更说明家长和学校及老师的互动有待加强。

2、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影响

这次调查选取了两个典型学校作为样本,目的是考察学校性质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影响。通过对两个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公立学校上学的流动人口子女相对于私立学校上学的流动人口子女,更容易适应目前的学习生活环境,比例分别为54.5%和47.1%。但由于私立学校的学生来源较为单一,所以在私立中学中一般不存在老师和同学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偏见问题,同学之间的相处也更为融洽。同时,流动人口子女人地生疏,缺少玩伴,每逢节假日只能呆在家里,或“流浪”在社会上,相比较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更能在组织课余活动时对流动人口子女“特别照顾”,让流动人口子女尽可能地选择参加书法、美术、舞蹈等双休日兴趣小组,组织开展有益的社区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一、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在公立学校方面

(1)公办学校收费高,许多流动人口家庭承担不起

尽管国家政府及地方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公办学校向流动人口子女收取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但很多学校仍然照收不误,即使公办学校取消了这些费用,其他费用也仍然很高,对于收入水平低的流动人口家庭来说,是个很重的经济负担。据调查了解,目前在一般公办学校借读的流动人口子女,除了交学杂费和代办费两部分费用外,还要交一部分借读费(小学170元、初中250元),而在条件较好一点的公办学校就读的,还要交比以上三种费用更多的“赞助费”,一般在1000元到10000元不等,且往往是一次性交清。公办学校收费高,使流动子女家庭對公办学校望而却步。

(2)借读条件高,流动人口子女进不去公办学校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公办中小学借读还有严格的借读条件。

(3)使用教材不统一,不利于流动人口子女升学需求

定西地区的学校通常都采用人教版的教材,但流动人口由于来自各地,在流入地使用的教材版本五花八门。更大的问题在于,流动人口子女将来还面临回家乡升学问题。如果两地使用的教材不是同一个版本,这会影响他们的考试成绩,不利于他们的高考。

(4)政策刚性不足,公办学校以种种理由拒绝接受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尽管国家及流入地的政策要求,公办学校要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但都没有针对公办学校不愿意接纳外来学生的任何强制性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能不收的尽量不收,尤其是一些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更不愿意对流动人口子女网开一面。就目前来说,还只是普通公办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数量比较多,重点中学根本不接受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5)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增加了公办学校的教学难度

流动人口子女除了很少一部分从一开始上学就在公办学校读书外,大部分是在家乡读过几年书以后,又转学到流入地的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来自全国各地,到流入地后,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同时,由于各地区使用的教材不同,科目设计的多少也不一样,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千差万别,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另外,语言、习惯也存在差异。这大大增加了公办学校的教学难度。如许多外地学生以前在家乡上学的时候,学校没有开设英语、电脑等课程,到公办学校插班就读后一切要从头开始教起,从而增加了公办学校的教学难度。

(6)没有政府相应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公办学校教学经费紧张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颁布的,当时的流动人口不多,流动人口子女的异地入学问题也不突出。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也就是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主要由其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教育经费则按照户籍学生数下拨。对于招收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比较多的公办学校,因为政府部门没有相应的拨款,所以感到资金缺乏。以前公办学校依靠收取流动人口子女的赞助费或者借读费来弥补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但政府规定公办学校减免或不能收取赞助费、借读费后,“资金缺乏”问题将会更加严峻,如果这个负担一直由学校来承担,学校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公办学校就没有了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就不可能从长远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2、在私立学校方面

(1)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私立学校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师资上达不到办学要求,教学质量差。教师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般以高中、中师为主,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师不多。教师教学的连续性很差,由于私立学校更多的是考虑招生的规模,在招生开始的时候可能聘请一些名气较大的名师用来招揽学生可这些名师通常只在学校教两三个月便离开,此时换来的教师大多都是刚毕业的师范学生,既没有教学经验也不可能保证与前面教师教学的连贯性,对学生是很不负责任的。

(2)资金缺乏限制了教学软硬件条件的提高

资金缺乏是私立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与公办学校不一样,私立学校属于社会力量办学,政府不会对其投入资金,能否发展全靠自我经营。私立学校运营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靠收取学费来维持运转,还有少量以实物形式(如课桌椅、学习用品)为主的社会赞助,基本没有政府拨款。因而私立学校一般都面临资金方面的困难。资金缺乏,限制了教学软硬件条件的提高。一方面,往往很难再投入更多的资金用到增加教学的硬件设施上,如图书馆、音乐室、电脑室及语音室等;另一方面,也不能及时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水平,因此,很难吸引或留住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这就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其发展。

(3)地位尴尬

私立学校并未得到社会的完全认可,它们仍然处于很尴尬的地位。由于社会对于私立学校的认识要么是贵族学校要么就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因此,举办者一般没有长远打算和相应的投资,不敢兴建校舍、不购买相应设备、不改善师资条件,只能是因陋就简,得过且过。另外,私立学校不能得到流入地政府的帮助和城管部门的保护,也享受不到学校用地租金的优惠政策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限制了私立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将伴随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而日趋严重,它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想出办法来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1、完善相关制度政府需要保证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首先,应该尽快改变现行的户籍制度,转换现在的二元社会结构制度,使外地来兰人员可以享受与当地居民同样的待遇,提高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从而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在当地就学的自卑心理问题。

其次,要认真落实国家和各部委的相关政策法规。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办发[ 2001 ]21号)规定,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2003 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3]78号)时强调,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收费标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要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将其就学学校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强调完善以公立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机制

教育部关于九年义务教育以公办为主的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应以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在公立学校借读应该成为吸收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实现教育的公平。所以,从现阶段开始,应该建立以公立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机制,逐步形成一个公平的、灵活的、有效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体系。

首先,放宽流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进入正规学校学习的限制。不要把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的许多做法照搬到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孩子在城市的入学,不应该以其父母有没有三证为限制。根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孩子因为父母的三证问题丧失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其次,监督公立学校收取借读费等相关费用。由于流动人口在公立学校就学占用其教学资源,所以公立学校收取一定费用的作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少公立学校漫天要价,并且除了借读费用外,收取其他附加费用。很多流动人口子女就由于家庭无力承受过高的这部分费用,只能转去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私立学校或者被迫辍学。

3、支持多渠道社会力量办学

由于目前完全依靠公立學校不可能完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所以应该大力提倡并且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使之可以补充及支持公立学校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在社会力量办学的过程中,经费问题是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政府应该设立专项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基金,从中拨款支持私立学校的建设、教学设备购买及相关发展。其中,为了保证教育资源运用于流动人口子女,应该根据相关学校中接受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数量来发放发展资金。除此之外,政府应该牵头整合零散的社会教育资源,使私立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提高,保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质量。党和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执行,和以公立学校为主以社会力量办学为副的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资料

[1] 罗义. 流动人口基础教育的府际责任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1).

[2] 莫怡文. 权利的贫困——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J]. 台声, 2007,(7).

[3] 郭珊珊,周谊. 从美国的“隔离但平等”的判决看我国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3).

[4] 单舒平,董维维.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探———以陕西省为例[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2).

作者:孟清晨 燕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