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做人有关的俗语

2024-04-09

与做人有关的俗语(精选8篇)

篇1:与做人有关的俗语

与做人有关的俗语

1、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2、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3、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4、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5、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6、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7、千金难买心,万金不卖道。

8、和人路路通,惹人头碰痛。

9、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10、勤谨留下榜样,舍勒出尽洋相。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人急悬梁,狗急跳墙。

1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4、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15、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16、吃人饭,拉狗屎。

17、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18、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19、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20、人恋旧物,马恋旧槽。

篇2:与做人有关的俗语

2、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3、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4、人,应该比石头还坚硬,比花还温柔。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

8、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9、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10、一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11、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12、敬老得老,敬禾得宝。

13、鞭打快牛,枪打出头。

14、吃亏人常在,占便宜死得快。

1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6、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17、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18、前脚走,后脚到,一步错,步步错。

19、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20、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21、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22、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

23、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24、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25、吃人家的饭,跟人家转。

26、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27、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头茶。

28、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29、人狂没好事,狗狂一泡屎。

篇3:谈王熙凤语言中的俗语与修辞

在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的交际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说话时应适合自己的身份地位, 对关系的远近亲疏和上下级使用不同的说话方式, 使语言成为一门艺术。

一、王熙凤语言中的俗语运用

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一回中, 刘姥姥来贾府的动机目的是因为家道贫寒, 无以为生, 想借女婿与贾府与王夫人有点旧亲的老关系, 来贾府希望能周济一些银两, 以解决生活窘境。当凤姐听了刘姥姥的话之后答道:“这些话说的叫人恶心, ——不过托赖祖父的虚名, 做个穷官罢了, 谁家有什么?不过也是个空架子。俗话说得好, ‘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呢, 何况你我。”聪明、机警的凤姐早已看出对方的来意, 她是当家奶奶, 得想法子封住对方的口, 不使有高的要求, 因此便说了些只不过做了个穷官登高艰难的话。在王熙凤的语言中, 这样的俗语比比皆是。如第十六回中, 凤姐道:“我那里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 口角又笨, 心肠又直率, 人家给个棒槌, 我就认做‘针’……”这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在贾琏面前的故作谦虚之词。“给个棒槌就认针”是形容某人无知憨傻的一句俗语。

王熙凤识字不多, 文化水平不高, 诗书典故知道得很少, 但她平时说话时却能比较巧妙地运用充满生活气息的俗语。她对贾琏说到家中下人难管, 一连用了好几个俗语:“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 以此说明她这个管家奶奶实在不好当。这些都是王熙凤语言的艺术。“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俗语的运用之所以能达到上乘的境地, 是曹雪芹十年的惨淡经营和字斟句酌的锤炼加工的结果。

二、王熙凤语言中的修辞运用

我们知道, 《红楼梦》的语言, 无论是人物语言, 还是叙述描写语言, 确实都达到了纯熟的地步, 它通俗而典雅, 准确而简练, 极富生活情趣和神韵。仅就曹雪芹对修辞方式的运用, 也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他善于将寻常词艺术化, 善于对词语进行修饰, 对语言进行修改、加工润色, 以适应题旨和情境的需要。修辞格到了曹雪芹手里, 不但方法多样, 手段多变, 而且立意新颖, 内容丰富, 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运用比喻辞格是色彩鲜美, 运用借代辞格是形象生动, 运用双关辞格是巧妙而含蓄, 运用比拟辞格是惟妙惟肖, 运用飞白辞格是恰到好处, 运用仿造辞格是新雅别致。不论运用哪一种, 都有含蓄之美, 情趣之美, 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熙凤作为典型人物之一, 关于她的语言中更是把这些修辞语言展示得淋漓尽致, 凤姐善用谐音, 用对偶, 用拟人。无论她叙事、言情、状物、拟人都是很生动的, 好像无师自通。她语言魅力的源头不在书本, 而在生活, 在于生活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和智慧。凤姐的语言虽俗, 却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鲜、热辣的生活底蕴, 让凤姐的语言特色尤为突出。

一次书中写到凤姐赌钱, 她指着贾母的钱箱子说:“得了, 得了, 把我面前的这一吊也拿去得了, 里头的钱在招手了, 你就一股脑儿的拿去, 省得里头的钱费事儿。”贾母的钱匣子当然不能说话, 但通过凤姐的巧嘴把它说得活灵活现, “钱”竟然像人一样会“招手儿”“会叫”并能把自己的钱叫进贾母的钱匣子里去, 说得太生动形象, 逗人喜欢了, 竟使贾母手舞足蹈起来。在这里她用了拟人的手法, 把一场简单的赌局之间金钱的往来说得幽默风趣。也许凤姐的语言里没有什么“书袋”, 也没有显示出她的学问, 但是她以生活为“老师”, 以生活为最大的学问, 这使她的语言充满了智慧, 富于鲜活、生动的气息。

言为心声, 语言是一门艺术, 是一门值得推敲的艺术;语言是人心灵的反映, 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尤其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语言的好与坏关系交往的功效。而揣测对方心理, 把话说到别人的心里去, 是说话得体、动听从而达到成功交往的关键因素。随机应变、三寸不烂往往能“一言兴邦, 一言败国”。

参考文献

[1]卢兴基, 高鸣鸾.《红楼梦》的语言艺术[M].语文出版社出版, 1985年.[1]卢兴基, 高鸣鸾.《红楼梦》的语言艺术[M].语文出版社出版, 1985年.

[2]何其芳.论《红楼梦》[J].文学研究集刊 (第五辑) [M].北京:人民文学出本社, 1957年.[2]何其芳.论《红楼梦》[J].文学研究集刊 (第五辑) [M].北京:人民文学出本社, 1957年.

[3]何永康.《红楼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年.[3]何永康.《红楼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王昆仑.王熙凤论[J].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 (中) [M].天津:百花出版社, 1984年.[4]王昆仑.王熙凤论[J].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 (中) [M].天津:百花出版社, 1984年.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天津:学林出版社, 1985年.[5]陈原.社会语言学[M].天津:学林出版社, 1985年.

[6]俞晓红,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M], 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6]俞晓红,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M], 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

篇4:“根丝”时代的法言与俗语

语言往往有“强势入侵”的倾向。在我国政治意识泛化的上世纪60年代,政治语言直接入侵日常用语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新华字典》为了“划清敌我界限”,把“娶”、“嫁”、“媒”等这些表达情爱的语言全部划入了四旧或小资的行列,一些如“自由”、“民主”等本属褒意的词汇,也被划入了比“封资修”略显进步的范畴而很少使用,使得日常用语干瘪得只剩下了“政治骨架”。

而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网络用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也在不断入侵日常用语。老百姓、平民、群众等命名方式逐步被 “草根”、“屌丝”这些网络“自嘲”的词汇所替代。“草根”与“屌丝”本身是一种轻微、低贱的身份表述,但在新的语境之下被赋予现代民主政治的想象。

“草根”与“屌丝”整合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非体制、非官方的小资、中产与底层以及弱势群体阶层,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参与社会政治:一方面在真实社会中表现出“关我什么事,我是来打酱油的”的政治疏离,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中又表现出对国事、家事、天下事皆关心的政治热情。特别是在互联网所创造的“自媒体”时代,社会机制中的背景、后台、名声、权力等话语霸权地位被打破,谁都可以平等地进行PK 。

以“公民”称谓为代表的法律语言,相对于以“群众”为代表的政治语言,和以“草根”为代表的网络语言,一直处于式微的境地。虽然“轮流发生性关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术语,但这种表述在法律文书中并非绝无仅有,至于这种表述方式是否恰当有待于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论证,至少该事件让我们看到,在法治社会中,“法言”与“俗语”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管法律专业化程度如何发达,法律永远是一种与社会生活、普通民众紧密相连的行为规范,因此法律语言不能自我神化。虽然许多行业中都有無法被行外人理解的专业语言,但法律语言应当例外。高度技术化的法言法语虽然在理论研究上应当被传承与发展,但从法律文书的语言运用和实用法学角度来说,都不能让法律语言自我封闭,因为法律文书所要达到的是沟通、理解、接受。

而清华大学教授微博事件则表现出专业思维方式与民众思维方式的矛盾,公众对一个人好与坏的评价标准并不是违“法”而是违“德”。心理学家阿龙森指出,观点相似程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非常强烈,因为当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相近时,就会造成一种“我是正确的”奖励效果,从而使人更喜欢与自己观点相同或者相近的人。所以“同仇敌忾”的道德贬损往往会给社会公众以“共鸣”的认同,而“自说自话”的职业理性却往往得不到社会公众的理解,而成了异端分子。

应当看到,由于网络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使“根丝政治”表现出了种种不理性的极端:谈道德而不谈法律、粗口式的无端攻击、骂街式的党同伐异等,这些都不利于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建立。所以,司法工作者应当注意法律语言与日常用语甚至网络语言的合理运用,这样可以增强法律文书的可接受性,但也应当从“根丝”的鼓噪声中梳理出其中的表达理性。

只有这样,才能让法治不至于自我绑架成一种神秘的学理之治,也不至于让法治在所谓的“网络民意”中迷失自我。

篇5:与爱心有关的俗语

1、阳光施乐会,大爱暖人心!

2、慈善暖人心,互助见真情。

3、献出一份爱心,收获无数温暖。

4、倡导助人为乐新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5、慈心为民,善举济世。

6、爱心是一泓清泉,洗净你我的心灵。

7、乐施就上施乐会。

8、多关心别人,给生活留点美好的回忆。

9、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10、乐善重在参与,施乐贵在坚持。

11、慈悲在心,施乐于行。

12、爱心凝聚力量,希望成就未来。

13、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14、把你的爱心化做行动,用你的行动支持感动。

15、快乐一触即发,爱心一动天下。

16、全民动员,用爱心温暖身边的人。

17、施乐会,乐善施。

18、关心社会,热心助人,鼎力支持公益事业。

19、成长路上有爱同行。

20、爱心宽一寸,对人让一步。

21、爱心相连,精彩尽现。

22、人间有大爱,心中有绿洲。

23、无私的爱心,无限的希望。

24、让爱的接力棒,永远传递;让爱的圣火,用不熄灭。

25、奉献一点爱,收获满怀情。

26、爱需要传递,真情需要融汇。

27、帮困助学好风尚,敬老扶残真善举。

28、爱是理解的别名。

29、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

30、慈善没有旁观者,你我都是践行人。

31、施予快乐,乐善好施。

32、用心点燃希望,用爱撒播人间。

33、献出一份爱心,温暖世间真情。

34、伸出您温暖的双手,献出您无限的爱意。

35、爱心万人行,万人献爱心。

36、让你的爱心全散播,让你的善款不错过。

37、发展遂宁慈善事业,创建全国慈善城市。

38、慈善公益人人参与,奉献爱心从我做起。

39、慈善献红心,真情华夏人。

40、伸出您的手,传承真爱到永久。

41、因为有了爱,世界更精彩。

42、成长路上有爱同行。

43、施福田衣,乐彼此心,会好心人。

44、用爱心的沃土,助希望的青苗茁壮成长。

45、一点爱心,让人开心。

46、传递爱的接力,奉献爱的温馨。

47、奉献您的爱心,延续爱的希望。

48、解贫困之难,救特困之急,是全民之义务。

49、滴水之恩万心暖,寸草之心三春晖。

50、大疆有域,爱心无垠。

51、爱心在前面,传递在路上。

52、人人心中有慈善,慈善爱心为人人。

53、慈心为民,善举济世。

54、让爱永驻人间。

55、建设富有人文关怀的慈善爱心城。

56、光大慈善心,共建文明城。

57、爱心接力棒,传递暖大家。

58、种下一份快乐,就收获一份快乐。

59、弘扬人道主义,帮扶贫困残疾。

60、施以我的爱心,快乐你我——施乐会。

61、慈善在行动,你我不能少。

62、无私的爱心,无限的希望。

63、扶贫救困,片片爱心;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64、点滴聚爱,龙情血脉。

65、弘扬互助精神,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进程。

66、全民动员,用爱心温暖身边的人。

67、爱心传递,温暖阳光。

68、慈善之心人皆有之,雪中送炭人皆为之。

69、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70、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绿阴;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

71、发展遂宁慈善事业,创建全国慈善城市。

72、不集小流无以成江海,不集小钱无以救灾民。

73、同献爱心,共铸希望。

74、爱心传递关怀,接力延续希望。

75、爱如阳光,施乐传播。

76、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77、施一滴爱心,社会和谐。

78、涓滴之水成海洋,颗颗爱心变希望。

79、施乐会,爱随行。

篇6:与母爱有关的俗语

孩子和母亲之间溢着深深的、真切的、不尽的爱。这种爱才是孩子和母亲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我们民族生存的真正价值。——灏冰

做媒和做母亲是女人的两个基本欲望——钱中书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知识一天天丰富,仿佛农民看见自己的庄稼日渐成熟,母亲的心里是充满幸福、喜悦的。——杨沫

军人的妻子,是孩子的妈妈,又是孩子的爸爸;军人的妻子,是女人又是男人。——刘玉森

婴儿在母亲怀抱中哺育成长,从母亲获得最初的感情和思想……可以说精心培养儿童心灵的是妇女,是伟大的母亲。——康克清

篇7:与物理有关的俗语谚语

1. 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2. 火场之旁,必有风生。

3. 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4.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5. 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6. 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7. 玉不琢,不发光。

8. 破镜不能重圆。

9.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0. 坐地日行八万里。

11. 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2. 早虹雨滴滴,晚虹晒脸皮。

13.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14. 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15.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16. 破镜不能重圆。

17. 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18. 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19. 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篇8:与做人有关的俗语

进行对比的另外两本书,《绍兴市志》与《绍兴县志》经过众多修志人员撰稿,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完成,两书的方言卷中记载了大量绍兴俗语。对此三本书进行对比整理,可以对存在的一些用字、用词的不同,语言的变化等导致的不同表述进行解释。非敢自是,仅提出个人观点。

对难以理解的俗语和语音对比,笔者对绍兴地区的一些老人进行采访,采访对象均为70岁以上识字且一直居住在当地的老人。

第一组:

薄粥搡大肚,荒年自受苦。———《〈越谚〉点注》P22

薄粥楦大肚,荒年自受苦。———《绍兴市志》P3010

笔者在采访绍兴地区的老人时,老人所述俗语与《绍兴市志》同,呼作“xuàn”大意为“平常时吃不下了还喝很多薄粥把肚子撑得很大,在荒年时没有余粮只能自己受苦了。”

“搡”sǎng在《汉语大字典》P2054中有两个义项,一是用力推。一是顶撞。前者《汉语大字典》引用了鲁迅《呐喊·风波》的例句“(七斤嫂)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吧!’”

“楦”xuàn在《汉语大字典》P1346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楦子,做鞋用的模型。一是用东西填紧或撑大物体的中空部分。后者《汉语大字典》引用了刘大白《田主来》的例句“譬如贼偷和狗咬,他凭楦得大肚饱”。

“楦”字第二个义项“用东西填紧或撑大物体的中空部分”与当地老人所述“把肚子撑得很大”相同,非常形象生动。并且鲁迅与刘大白皆为绍兴先贤,《汉语大字典》引用刘大白《田主来》中“譬如贼偷和狗咬,他凭楦得大肚饱”一句,解释“楦”字,更是有力证明。所以,在笔者看来,“楦”应为本字,用“楦”可能更符合句意。

第二组:

田怕秋来旱,人怕老来贫。———《〈越谚〉点注》P22

田怕秋来旱,人怕老来苦。———《绍兴市志》P3010

此句大意为:“庄稼怕秋天干旱,人怕年老时生活贫穷艰苦。”年轻时生活贫穷艰苦身体尚撑得住,老了就吃不消了。据老人所述,“贫”、“苦”皆可使用,“苦”字使用较多。

第三组:

巧言弗如直道。———《〈越谚〉点注》P28

巧言勿如直道。———《绍兴市志》P3008

“弗”在《明清吴语词典》P192中有一个义项为副词。表示否定。不。而“勿”在《明清吴语词典》P644中有三个义项:一是副词。不。二是副词。没有。三是动词。不要。

可见,“勿”的义项比“弗”更多,当做为副词,表否定即“不”的意思时,两者可以通加:

冬至弗出年外。———《〈越谚〉点注》P137

冬至勿出年外。———(《绍兴县志》)P1944

外水弗进,里水弗出。———《〈越谚〉点注》P58

外水勿进,里水勿出。———《绍兴县志》P1949

第四组:

鷌鸟、豆腐、绍兴人。———《〈越谚〉点注》P32

麻鸟、豆腐、绍兴人。———《绍兴县志》P1947

鷌má在《汉语大字典》P4956中的解释为:“鸟名。黄雀。”而《越谚·卷中·禽兽》中也收纳“鷌鸟”一词,注释为:“黄雀。‘鷌’,‘马’,越音‘麻’。小鸟也。”可证“鷌鸟”即“麻鸟”,“鷌”为本字。“麻”为同音字。

第五组:

记拳头打勿杀人。———《〈越谚〉点注》P33

受记拳头打勿煞人。(受记:长时间记在心里)———《绍兴市志》P3007

筹计拳头打勿杀人。———《绍兴县志》P1950

从绍兴当地人的采访中发现,在口语中“杀”与“煞”,以及“记”、“受记”和“筹记”是同音字。“煞”在《汉语大字典》P2381中有一个义项为同“殺”。弄死;杀死。相同的还有:

依得官法要打杀,依得佛法要饿杀。———《〈越谚〉点注》P39

依得佛法要饿煞,依得官法要打煞。———《绍兴县志》P1952

第六组:

晴天捉漏,雨落照旧。———《〈越谚〉点注》P34

晴天筑漏,落雨照旧。———《绍兴市志》P3013

《绍兴方言》P319中认为“捉漏”指“修理漏雨的房屋”。《明清吴方言字典》P760中认为“筑漏”同“捉漏”,指“修补屋顶漏水处”。绍兴地区“捉”与“筑”读音相同,“筑漏”和“捉漏”皆可使用。

“下雨”、“下雪”,绍兴人一般称为“落雨”、“落雪”。温州也有此句俚语,“晴天捉漏,落雨照旧”。

第七组:

倪子上腰,吃饭讨饶。———《〈越谚〉点注》P34

倪子上腰,吃饭讨饶。———《绍兴市志》P3009

儿子上腰,吃饭讨饶。———《绍兴县志》P1946

“倪”字在《汉语大字典》中的解释为:“本义:小孩。”“倪”与绍兴方言中“儿”字白读音同。

类似的还有:

田要冬耕,倪子要亲生。———《〈越谚〉点注》P22

田要冬耕,倪子要亲生。———《绍兴市志》P3011

儿要亲生,田要冬耕。———《绍兴县志》P1942

第八组:

在行人都是呆子变。———《绍兴市志》P3006

在行人都是偐子变。———《绍兴县志》P1951

第九组:

要人传句好,一世苦到老。———《〈越谚〉点注》P36

拨人传句好,一世苦到老。———《绍兴县志》P1949

在《绍兴语言文化》P99第一章“绍兴方言词汇表”中收纳“拨:被。【例】伊上夜(昨天)拨狗咬了一口”。“拨”应为记音字,绍兴地区呼“bō”有“被”、“给”、“把”等意思。“要”和“拨”都有使用。

第十组:

第十一组:

此句俗语的大意为在为女儿选婚事时会挑拣的父母是挑新郎的人品,不会挑拣的父母是看男方家的田庄的多少(家庭条件)。《越谚》中范寅注解为:“富者择婿,每取田园屋产之多,往往花败穷饿,反害女儿。岂知要择佳婿哉?”

心宽屋自宽。———《绍兴市志》P3010

只要银子多,巷牌抬过河。———《绍兴县志》P1944

“许”这里有许配的意思,在《明清吴语词典》P682中解释为“许〈动〉允诺;答应。特指许亲。”据老人所述,当地使用的与《绍兴市志》同。

第十二组:

耐可佮天下,勿可佮厨下。———《〈越谚〉点注》P38

宁可佮天下,勿可佮厨下。(佮:合、共之意)———《绍兴市志》P3007

宁可合天下,勿可合厨下。———《绍兴县志》P1946

“佮”gé在《汉语大字典》P184有一个义项为:“相合;聚合;通力合作。”与《绍兴市志》中对“佮”的注解“合、共之意”相同,可见此处为“合”之意,“佮”与“合”是同义字。此句大意为“宁可和天下人结交,也不可与长期吃住在一起的人结交”。因为厨房地方小,相处距离近,容易产生摩擦。“耐可”、“宁可”都可使用。

第十三组:

七簇落地,还种嗄个麦地。———《〈越谚〉点注》P38

七簇落地,还种啥个麦地。———《绍兴县志》P1942

“嗄”shà在《汉语大字典》中的解释为:“什么[what]———表示否定。”“啥”也有“什么”之意。两者为近义字。

第十四组:

生意做勿着一次,老嬷讨勿着一世。———《绍兴市志》P3009

第十五组:

好笋出东笆外头———《〈越谚〉点注》P55

好笋出在笆外头———《绍兴县志》P1948

“东”与“咚”在绍兴方言中音同。《绍兴方言·语法篇》P20中虚词部分对“带、咚、夯”三字的用法有详解:“(1)表示动词‘在’的意思,必须加‘带(近指)’、‘咚(中指)’、‘夯(远指)’以标明存在的位置与说话人的远近。(2)作为介词、副词‘在’的意思,也需要‘带’、‘咚’、‘夯’表位置。普通话无法全译。(3)‘带’、‘咚’、‘夯’用于句末作语气助词,也表位置。(4)附在有发展变化意义的形容词后面表远近,普通话均无法把远近表达出来。”此处“东”的用法应该为第二种“作为介词、副词‘在’的意思”。《绍兴县志》是用普通话中的介词“在”代替了“东”。

第十六组:

拳头打出外,手背弯进里。———《〈越谚〉点注》P78

拳头打出外,手臂挽进里。———《绍兴市志》P3008

“弯”与“挽”在绍兴方言中音同,“弯”表示手臂弯曲的形状,“挽”表示手臂的动作,带有保护性质,更形象。

第十七组:

正月镫,二月鹞,三月上坟船哩看姣姣。———《〈越谚〉点注》P68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绍兴县志》P1948

“镫”,古通“灯”。“哩”与“里”音同。旧时绍兴人出行多用船,三月除上坟外,也是踏青的日子,姑娘们都出来了。姣姣指女孩子。

第十八组:

出门一里,不如屋里。———《〈越谚〉点注》P76

出门一里,勿如屋里。———《绍兴市志》P3009

“不”与“勿”都可使用。通常使用“勿”作为否定词。

第十九组:

僎得绍兴钱,除非活神仙。———《〈越谚〉点注》P78

赚得绍兴钿,除非活神仙。———《绍兴市志》P3013

“僎”通“赚”。“钿”即“钱”,绍兴地区常用“钿”,称钱为“钞票”。

第二十组:

鸡无三只骽,娘有两条心。———《〈越谚〉点注》P79

鸡无三条腿,娘有两条心。———《绍兴县志》P1949

“骽”古同“腿”,绍兴地区呼“条”为“只”。

第二十一组:

养老日日蔫,养小日日鲜。———《〈越谚〉点注》P79

养小日日鲜,养老日日厌。———《绍兴市志》P3009

养小日日鲜,养老日日蔫。———《绍兴县志》P1946

此句大意为““养小孩日日新鲜,养老人日日厌恶。”在绍兴方言中“厌”、“蔫”音同。

第二十二组:

仔迹仔迹,一百廿个污迹。———《〈越谚〉点注》P86

致洁致洁,一百廿个污迹(致洁:清洁的欲求)。———《绍兴市志》P3007

此句大意为:“努力保持整洁,但还是染上了很多污迹。”“仔迹”与“致洁”在绍兴方言中音同,“致”有“极致”之意,表示程度,极致整洁,可能更符合原意。

第二十三组:

搦卵子过江桥。———《〈越谚〉点注》P101

捏卵子过江桥。———《绍兴市志》P3007

“搦/捏卵子过江桥”,形容人小心翼翼的样子。“卵子”,即男性生殖器。“搦”nuò在《汉语大字典》P2053中第三个义项为:“握;持。”即用手拿住。“搦”与“捏”在当地都有使用。

第二十四组:

肚痛謈怨灶司。———《〈越谚〉点注》P102

肚痛埋怨灶司。———《绍兴市志》P3007

“謈”在《汉语大字典》P4268中有两个读音,分别为pó和páo。前者有两个义项:一是因痛而叫喊。二是声。后者有一个义项是痛甚。“謈怨”这里即“埋怨”意。根据老人发音,文读时为“埋怨”,白读时呼若“毛怨”。

第二十五组:

铜钱眼里翻跟陡。———《〈越谚〉点注》P103

铜钱眼里翻筋斗。———《绍兴市志》P3013

此句大意为一切为钱运作。在绍兴方言里“跟陡”与“跟斗”音同,即筋斗。据老人所述,当地一般呼作“翻畚斗”。

第二十六组:

多管鸡娘管鸭卵。———《绍兴市志》P3008

多管鸡娘孵鸭卵。———《绍兴县志》P1950

第二十七组:

恶人自有恶人磨,明蚣只怕蜒蚰螺。———《绍兴县志》P1953

此句《越谚》中范寅注解:“‘蜈’,呼‘明’。”

周志峰教授的论文《〈越谚〉方俗字》中认为“●”是“《越谚》借其字形而用作‘碰’的方俗字”。“蜈蚣碰见蜓蛐螺”句意符合。

第二十八组:

捞得蕰藻就是鰕。———《〈越谚〉点注》P119

捞得蕰草就是虾。———《绍兴县志》P1952

上一篇:谈谈对服务质量的提高下一篇:水火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