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与做人读后感

2024-05-05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通用7篇)

篇1:为学与做人读后感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

梁启超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界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他既否定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知识教育分割的形式,也批评了先教书后教人的错误观点,更反对 “贩卖知识杂货店”的教育。也否定了康有为、严复主张在中学阶段侧重德育教育的主张。“教人学做人”的原则应贯彻到各级学校各科及各年龄段的教育之中。幼儿教育是养成教育阶段,也有教人学做人的问题,各种优良习惯绝大部分都养成于幼儿阶段,所谓三岁看七十,幼儿时期养成的各种习惯和为人风格,甚至贯串人的一生,终身难改。因此,在幼儿阶段,即要贯彻落实教人学做人的原则,绝不能只仅仅限于知识教育。教育家教人学做人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梁启超指出,“教育家教人做人,不仅教他学会做单独一个人便了,还要教他学会做父母做儿女做丈夫做妻子做伙计,``````乃至做一般国民,因为不会做这种种脚色,想做单独一个人决然是做不成的”。学生不仅要“学会为自已或家族经营单独生活所必须的本领外,还要学会在一个国家内经营共同生活所必须的本领。倘若不如此只算学会做半个人,最高也只算得古代的整个人不算得现代的整个人。”

篇2:为学与做人读后感

2014级计科二班王加伟

人活在这个世上无外乎是成人与成材,而成材的过程与结果都是与自身的为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于为学一道,各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但是具体到个人却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思虑良久,觉得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或是说长久以来学习的经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三大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第一境界可以理解为“明”,此境界为登高远,“望尽天涯路”,把握全局,明确自己所追寻的目标与方向,是最初的求学与立志之境。第二境界为“行”,词境界为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为了实现远大目标理应坚忍不拔、“衣带渐宽”,这也是极其重要的。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第一境界与第二境界都做好了,功到自然成。具体到行动中即为如此,更新知识。做学问不能不读书,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沉静态度。做学问应该有什么态度,见仁见智。但最重要的是非功利化、不急于求成、坐得住冷板凳。但是这三条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另外孔子也曾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中的道理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相似,但却更加超出。学习的过程中,复习往往会得出一些之前忽略的知识,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在为学的时候,拥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更为重要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发现有自己不懂的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只有知道自己所缺,才能更好的补漏,达到致臻化境的程度。

高中时就曾学习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之时的演讲于,但现在看来依然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蔡元培先生在其中讲了三点精要,而抱定宗旨即为为学的重要条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因此以上所述的为学态度都要认真从善而改。

篇3:为学与做人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 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替你们回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 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 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 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 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的精通, 你能够成个人不成个人还是个问题。

人类心理, 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 我们先哲名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 总要三个具备, 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 德育范围太笼统, 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 情育要教到人不忧, 意育到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育学生, 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我们自动地自己教育自己, 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 第一步, 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 进一步, 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 再进一步, 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 听见打雷, 说是雷公发威, 看见月蚀, 说是蛤蟆贪嘴。那么, 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 碰到一点疑难问题, 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 真所谓“大惑不解”, 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 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知识, 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 我们做人, 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 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 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 他们积累了无数经验, 发现出好些原理原则, 这就是专门学识。我打算做这项职业, 就应该有这项专门的学识。例如我想做农嘛, 怎么地改良土壤, 怎么地改良种子, 怎么地防御水旱病虫等, 都是前人经验有得, 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 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 自然会不惑, 反是则惑了。做工、做商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识, 也是如此。我想做财政家嘛, 何种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 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 都是前人经验有得, 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 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 自然会不惑, 反是则惑了。教育家、军事家等等, 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说, 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知识, 就是这一类。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 不是呆的, 我们每日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 不是单纯的刻板的, 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 才懂这一件, 那么, 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 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 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总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 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 叫它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 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 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它的条理, 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 要把我们向来浑浊的脑筋, 着实将养, 叫它变成清明。那么, 一件事理到跟前, 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地去判断他, 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 都是知育的要件, 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 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么样。“仁”之一字, 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致都包在里头。“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 勉强下个解释, 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们要知道, 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现的, 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来看。所以仁字从二人, 郑康成解它作“相人偶”。总而言之, 要彼此交感互发, 成为一体, 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 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 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 宇宙即是人生, 人生即是宇宙, 我们的人格, 和宇宙无二区别, 体验得这个道理, 就叫做“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 不外两端, 一曰忧成败, 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 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 所以《易经》六十四卦, 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会圆满的宇宙中, 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 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 往前挪一寸, 两寸, 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都不往前挪, 那可真是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 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 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 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 算成功吗?所以《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 有这种人生观的人, 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再者, 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 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 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 不能明确地划出这一部分是我的, 那一部分是人家的, 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 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 为劳动而劳动, 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得。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已愈有, 既以与人已愈多。”你想, 有这种人生观的人, 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 有了这种人生观, 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自然会“无人而不自得”。他的生活, 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 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功夫, 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 即便有丰富的智识, 临时也会用不着, 即便有优美的情操, 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 孟子说:“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 虽褐宽博, 吾不惴焉;自反而缩, 虽千万人, 吾往矣。”俗话说得好:“生平不作亏心事, 夜半敲门心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 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 这是第一件。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伸枨。’子曰:‘枨也欲, 焉得刚。’”一被物质上无聊得嗜欲东拉西扯, 那么百炼成刚也会变成绕指柔了。总之, 一个人的意志, 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 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 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 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 做别人奴隶, 自己只要肯奋斗, 终必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 那么, 真是万劫沉沦, 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 终生畏首畏尾, 成了个可怜人了。孔子说:“和而不流, 强哉矫;中立而不倚, 强哉矫。国有道, 不变塞焉, 强哉矫;国无道, 至死不变, 强哉矫。”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 做人不做到如此, 决不会成一个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 非时时刻刻做磨炼意志的工夫不可, 意志磨炼得到家, 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 一点不迟疑, 扛起来便做, “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 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 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 请诸君想想, 我自己现时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 连一点把握都没有, 哎哟!那可真危险了, 你将来做人恐怕做不成。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嘛, 第二层的情育, 第三层的意育, 可以说完全没有, 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 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 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 却是一点儿也没有。这种“贩卖知识杂货店”的育, 把它前途想下去, 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 一时又改革不来, 我们可爱的青年, 除了它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 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方法自救, 没有人救你呀!

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 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 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 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 是有智识的呀, 还是没有智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 是有智识的呀, 还是没有智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 这些人当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代, 意气横历, 天真烂漫, 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的田地呀?屈原说:“何昔日之芳草兮, 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 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伤心的事, 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 一步一步地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厌所恨的人, 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 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 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 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 所以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 自然会成功。那么, 学校之外, 当然有许多学问, 读一卷经, 翻一部史, 到处都可以发现诸君的良师呀!

诸君啊, 醒醒罢!养足你的根本智慧, 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 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 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篇4:为学与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他们积了无数经验,发现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说,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智识,就是这一类。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刻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听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想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浑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么样。“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人格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来。所以仁字从二人。总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发,成为一体,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工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俗语说得好:“生平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着。第二件要不会劣等欲望之所牵制。《论语》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伸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刚强极难。一个人有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须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一个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炼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坐,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时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都没有,嗳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就做不成。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儿也没有。这种“贩卖智识杂货居”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想方法自救,没有人能救你呀!

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知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这些人当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历,天真烂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的田地呀?屈原说的:“但昔日之芳草兮,今真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现在你所爱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还未成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读一卷经,翻一部史,到处都可以发见诸君的良师呀!

篇5:为学与做人读后感

不久前,我读了一篇名为《为学与为人》的课文。对于这篇课文,我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而且,在看的过程中,我一边看一边思考着人生的感悟,从而联想到了生活还有学习的方方面面。对于我来说,读《为学与为人》有感

这篇课文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与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特别是在这个21世纪的今天,学习变得很重要。我们要生存就必须学习。学习与做人都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够失去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面。但是,我们要学习首先就必须先学会做人,做人是关健,更是前提条件。

然而,“为人不易”。特别是对我们这帮年轻人来说,为人更加不易。现在的我们正处在血气方刚、生命健旺的青壮年时期,对于人生的阅历尚浅。所以,当一个人发挥其英雄气得时候,觉得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困难,做人更是没有什么困难,认为我可以随意挥洒,到处都会迎刃而解。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要先学会做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生活扮演不同的角色。然而,生活是最现实的。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去做人。做人,我们首先要心怀感恩,勇敢面对内心的责任感,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存在,真实地去生活,承担一切,做一个真正的、真实的自己。

正如课文提到的孔夫子,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充分地去感受生活的存在,真实的地去生活,去做一个现实的人,去面对内心真实的责任感。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所以,他不断地去学习,去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去不会感到厌倦。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更应该学会做一个像孔夫子一样的人,面对内心的责任感,真实地去生活,脚踏实地,做一个真实的人。

同时,我们学会了做人还要学会学习。但是,“为学实难”,我们学习不要光会去学而不会去思考,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什么都学一点。学识广泛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学习要学会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全面综合分析自身的特点,然后再给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重点学习适合自己的东西。这样,我们就会学有所成,真正的把自己生命的核心地方展露出来。

正如文中提到的,鲁迅当年是一个学医的,后来他醒悟到,学医不是自己生命的核心。所以,他便走上了弃医从文这么一条人生之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他通过不断地努力,用手中不起眼的笔唤醒了麻木的国人,挽救国人于水深火热之中。最终,他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篇6:为学与做人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 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 或者竞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替你们回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 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 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 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得精通, 你能够成个人不成个人还是个问题。

人类心理, 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 我们先哲名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 总要三个具备, 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 德育范围太笼统, 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 情育要教到人不忧, 意育到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育学生, 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我们自动地自己教育自己, 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 第一步, 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 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 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 听见打雷, 说是雷公发威, 看见月蚀, 说是蛤蟆贪嘴, 那么, 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 碰到一点疑难问题, 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 真所谓“大惑不解”, 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 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知识, 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 我们做人, 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 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 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 他们积累了无数经验, 发明出好些原理原则, 这就是专门学识。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的学识。例如我想做农吗, 怎么的改良土壤, 怎么的改良种子, 怎么的防御水旱病虫, 等等, 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 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 自然会不惑, 反是则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它的专门学识, 也是如此。我想做财政家吗, 何种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 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 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 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 自然会不惑, 反是则惑了。教育家、军事家等等, 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说, 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知识, 就是这一类。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 我们每日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 不是单纯的刻板的, 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 才懂这一件, 那么, 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 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 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总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 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 叫它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 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 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 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 要把我们向来浑浊的脑筋, 着实将养它, 叫它变成清明。那么, 一件事理到跟前, 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地去判断它, 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 都是知育的要件, 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 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么样。“仁”之一字, 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用都包在里头。“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 勉强下个解释, 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们要知道, 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现的, 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来看。所以仁字从二人, 郑康成解它做“相人偶”。总而言之, 要彼此交感互发, 成为一体, 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 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 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 宇宙即是人生, 人生即是宇宙, 我们的人格, 和宇宙无二区别, 体验得这个道理, 就叫做“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 不外两端, 一日忧成败, 二日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 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 所以《易经》六十四卦, 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会圆满的宇宙中, 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 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 往前挪一寸, 两寸, 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都不往前挪, 那可真是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 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 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 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 算成功吗?所以《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 有这种人生观的人, 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再者, 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 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 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 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 那一部分是人家的, 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 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 为劳动而劳动, 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已愈有, 既以与人已愈多。”你想, 有这种人生观的人, 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 有了这种人生观, 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自然会“无人而不自得”。他的生活, 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 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功夫, 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 便会有丰富的智识, 临时也会用不着, 便有优美的情操, 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会才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 孟子说:“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 虽褐宽博, 吾不惴焉;自反而缩, 虽千万人, 吾往矣。”俗话说得好:“生平不作亏心事, 夜半敲门心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 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 这是第一着。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论语》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 焉得刚?’”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 那么百炼成刚也会变成绕指柔了。总之, 一个人的意志, 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 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 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 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 做别人奴隶, 自己只要肯奋斗, 终必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 那么, 真是万劫沉沦, 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 终身畏首畏尾, 成了个可怜人了。孔子说:“和而不流, 强哉矫;中立而不倚, 强哉矫。国有道, 不变塞焉, 强哉矫;国无道, 至死不变, 强哉矫。”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 做人不做到如此, 决不会成一个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 非时时刻刻做磨炼意志的功夫不可, 意志磨炼得到家, 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 一点不迟疑, 扛起来便做, “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 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 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 请诸君想想, 我自己现时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 连一点把握都没有, 嗳哟!那可真危险了, 你将来做人恐怕做不成。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吗, 第二层的情育, 第三层的意育, 可以说完全没有, 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 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 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 却是一点儿也没有。这种“贩卖知识杂货店”的育, 把他前途想下去, 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 一时又改革不来, 我们可爱的青年, 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 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方法自救, 没有人救你呀!

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 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 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 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 是有智识的呀, 还是没有智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 是有智识的呀, 还是没有智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 这些人当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代, 意气横历, 天真烂漫, 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的田地呀?屈原说:“何昔日之芳草兮, 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 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伤心的事, 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 一步一步地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厌所恨的人, 就是你前车之鉴了。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 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 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 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 所以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 自然会成功。那么, 学校之外, 当然有许多学问, 读一卷经, 翻一部史, 到处都可以发现诸君的良师呀!

篇7:为学与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作“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个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到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育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地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它,叫它变得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它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浑浊的脑筋,着实将养它,叫它变得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地去判断它,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我们要知道,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现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来看。所以仁字从二人,郑康成解它作“相人偶”。总而言之,要彼此交感互发,成为一体,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区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作“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地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人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会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俗话说得好:“生平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件。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必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的人。我老实告诉诸君,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一个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炼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炼得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我们拿这三件事做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时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都没有,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做不成。讲到学校里的教育,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又只有所谓的常识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也没有。这种“贩卖知识杂货店”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它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哪,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方能自救,没有人救你呀!

诸君啊!你千万不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我老实不客气地告诉你:“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智识的呀,还是没有智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智识的呀,还是没有智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这些人当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历,天真烂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的田地呀?屈原说:“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地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厌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成功。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读一卷经,翻一页史,到处都可以发现诸君的良师呀!

诸君啊,醒醒吧!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上一篇:涉及的近义词有哪些及造句下一篇:女人的速度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