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建议探析论文

2024-04-24

房企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建议探析论文(精选8篇)

篇1:房企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建议探析论文

房企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建议探析论文

房地产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主营业务包含开发、建设、销售三个方面,土地增值税作为重要的税负之一,近年来上缴金额也在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增温而不断上升。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做好企业自身的纳税筹划,实现土地增值税的科学合理缴纳,对于规避企业发展风险,确保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降低运营成本,减轻企业纳税负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的相关理论

土地增值税的概念是指单位或个人通过转让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以及地上建筑物及其周围附着物的使用权来获得的一定收入,国家针对企业进行房产所有权出售过程中所获的增值额进行纳税征收。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无论是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还是房产使用权的过程中,都会相应的增加销售收入,因此要承担土地增值税,成为了纳税义务人。只要属于有偿转让地面建筑物以及附着物,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都要针对增值额缴纳土地增值税。增值额的确定是根据纳税义务人转让过程中所获的收入再扣除规定扣除的项目金额后的余额来确定的。

土地增值税允许扣除的项目主要有五类:第一是在开发土地的全过程里发生的所有成本;第二是在取得土地使用权过程中所支付的金额;第三是需要缴纳的相关税费;第四是房屋建设中相关配套设施所要支出的成本;第五是财政部规定的其他可扣除项目,主要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的金额进行 20% 的扣除。另外,我国土地增值税的税率计算采用四级超额累进方式,即根据增值额的多少确定征多少税,多增值多征税,不增值就没有税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要求企业能够严格根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自身业务情况调整避税、节税手段,随着我国税收政策的不断调整,房地产开发企业也要根据政策和形势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纳税筹划,提升自身的生存竞争力。

2 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科学纳税筹划的建议

2.1 利用建房与合作方式进行纳税筹划

在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税法中,享受免除土地增值税的情况为代建和合作房屋,对于房企,可以通过改变合作方式实现避税,比如实现建房方式的改变。详细的说,企业可以在建楼前就确定住户,并以确定好的住户的名义开展施工建设。这样可以避免企业产生高额的土地增值税,当然,这样的建房方式仍然是需要缴纳税费的,但是相比较于土地增值税来说,还是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的税负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合作建房,在我国当前的税法中,合作建房免征土地增值税。具体是指一方提供资金,一方建房,双方通过配合实现建筑物的建成。也就是指,房企在建房前要先将购房款收齐,形成合作的方式,以自供土地的方式建房,避免产生土地增值税,也是一种合法的避税方式。

2.2 利用房屋价格以及物业类型进行调控

房地产企业可通过合理调控房价来实现自身的纳税筹划。目前我国的土地增值税采取的纳税率为四级超额累进税率,即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与其增值额之间是正比的关系:企业房屋销售所获利润越高,其要缴纳的税额也相应增高;反之则需要缴纳的增值税额也有所降低。这当中实际上存在一个纳税的临界点。因此,房地产业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为了能够实现自身纳税额的最低,可对其房屋销售的价格进行合理的调控,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房屋销售的价格,并通过降低增值额的方式,来确保实现企业自身有效的纳税筹划。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确定房屋价格时要尤其注意,因为这将关系到自身土地增值税属于哪一级税率,以及最终要缴纳多少税费,是否能够实现合理避税。另外,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日常经营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有效证件和手续来确定增值额,具体可以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工程规划许可证,在确定了住宅面积后计算增值额,对于出售普通住宅增值在可扣除金额的 20% 内的,可以不用缴纳土地增值税。

2.3 通过利息扣除实现避税

通过合理比较和选择利息支出的扣除方式,能够实现房地产企业的有效纳税筹划。我国目前纳税的相关规定中,有此条例:即房地产企业在房屋开发建设的过程当中,一旦其财务费用当中的利息支出可提供金融机构证明,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实现按照房地产具体的开发项目来进行计算和分摊,则可以据实扣除,但又不得超出同期同类商业银行的贷款率计算金额。因此,房地产实际允许扣除的开发费用就等于:企业合法利息支出 +(房地产开发成本 + 获得土地实际使用权所支出的金额)×5%;反之,则其实际允许扣除的的开发费用就等于:(房地产开发成本 + 获得土地实际使用权所支出的金额)×10%.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扣除项目,主要有两种方式,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要务必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方式,实现合理避税。

2.4 利用增加扣除项目金额的方式进行纳税筹划

转移费用,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也是增加扣除项目金额的一种有效方式,扣除项目金额增加了,企业增值额降低,缴纳的税自然少了。前文中已经提到,企业最终需要缴纳的土地增值税为扣除了成本和可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来确定税率的,因此合理费用的确定,就能有效降低最终增值金额。在企业扣除成本和费用后,增值额已经确定,扣除项目的金额依靠的是法律规定的合理费用,费用的转移,比如将职工薪酬、财务费用等必要支出列入其中,就能帮助降低增值额。当然,这样的方式,并不是所有费用都能够进行扣除,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严格区分费用的种类,不能做虚假费用,如果实现合理费用的转移,帮助自身增加了可扣除金额,就能够降低最终需要缴纳的土地增值税。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可扣除项目金额扣除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最佳的成本分配方式,合理分配成本和费用,最大限度的增加可扣除金额,实现土地增值税的合理税务筹划。

2.5 企业通过分散收益额降低增值金额

房地产开发企业除了上述降低可扣除项目金额的`方式外,还可以分散自身的收益额。在房地产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降低土地增值税,实现纳税筹划是目的,而实现的途径是降低增值额,帮助降低最终应缴纳的税额。除了之前提到的建房合作方式、房屋价格的确定、利息扣除、转移费用之外,分散房产收益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降低企业的收入额,运用科学的方式细分企业房屋销售收入,降低土地增值税。具体方式是,房产企业在建造好房屋后,要将自身的房屋划分为不同的种类,销售时根据客户的需求签订不同的合同,让每一笔收入作为单独收入,实现土地增值税的纳税筹划。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作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企业规模和收益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在当前,我国大多数正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都能有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注重科学合理避税,能够重视纳税筹划。土地增值税作为房地产企业承担的一大税种,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要勇于克服困难,不断更新政策和管理知识,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土地增值税的纳税筹划,实现自身的发展竞争力和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蔡黎霞 . 论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的纳税筹划措施 [J].商业经济,(14):109-110+118.

[2] 罗昌财 . 土地财政、房地产调控与土地增值税制度 [J].现代经济探讨,2014(08):10-14.

[3] 徐锦霞 . 浅议土地增值税税收筹划 [J]. 铜业工程,(04):82-85.

[4] 郑军 . 关于我国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筹划的思考 [J].市场论坛,(03):33-35.

[5] 李想 .H 房地产开发公司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的案例分析 [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篇2:房企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建议探析论文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出售写字楼(房产)的纳税筹划

【案例1】K企业是A公司下属的一家全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了一幢写字楼,实际造价(开发成本)为00000元,预计售价为350000000元。其中拟20%售给关联公司D公司作为办公场所,其余部分对外出售。计算土地增值税时不考虑其他扣除成本。方案一:K公司直接将写字楼售给D公司。土地增值额为=(350000000-200000000)×20%=30000000(元)土地增值率为=350000000÷200000000=75%应缴纳土地增值税=30000000×40%-40000000×5%=10000000(元)方案二:将拟售给D公司部分写字楼先转为自用后分立,由D公司受让兼并分立企业。

1、K公司将拟售给D公司部分写字楼先转为自用,作为其自用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20000000元)。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828号)规定:“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这就是说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其开发的部分房地产转为自用或出租等商业用途时,不需计缴该部分房产的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

2、将K公司分立为两个公司,分立新设一个全资子公司(E公司),并由E公司拥有写字楼。由于K公司分立过程中需对房产、土地进行分割,分立时K公司未取得相应的收入和其他经济利益,也没有实现土地转让增值额。因此,K公司分立对房产、土地的分割,不属土地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无须缴纳土地增值税(即通过企业分立转移到E公司的写字楼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3、分立结束后,D公司受让兼并E公司。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1995]48号)规定:“在企业兼并中,对被兼并企业将房地产转让到兼并企业中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因此,E公司(被兼并企业)将写字楼转让到D公司(兼并企业)中,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经过上述筹划,K公司售给关联企业D公司作为办公场所的写字楼,从企业分立及D公司兼并E公司过程中,都无需缴纳土地增税,K公司既达到对内销售,又可节税10000000元。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纳税筹划

土地增值税是以增值额占扣除项目金额的比例确定的4级超率累进税,即:土地增值率=【收入-扣除项目(成本)】÷扣除项目(成本)=收入÷扣除项目(成本)-1,增值率越高的部分适用税率就越高。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影响土地增值税额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房地产销售价格和扣除项目金额。因此房地产企业只有把握好上述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实现土地增值税的税收筹划。通常企业交易环节越多,其产生的总体税负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纳税环节,是常见的节税筹划思路。但从以上土地增值率公式推导中可知,改变每次交易收入和扣除项目(成本)可以使土地增值税适用较低的超额累进税率。因此,企业在销售不动产或转让土地使用权时,如果增加一个(或多个)中间环节,就可以将一次高增值分解为两次(或多次)相对较低的增值,从而降低增值率使其适用较低税率的金额。

【案例2】近年来房地产的持续升温,ABC公司为缓解资金紧张压力,有意将其于取得的一块土地出售给DK公司,该块土地原购入成本为20000000元,现准备以120000000元出售。方案一:ABC公司直接将该地块出售给DK公司。ABC公司应缴纳的各项税金计算如下:应纳营业税=(120000000-20000000)×5%=5000000(元)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5000000×7%=350000(元)应纳教育费附加=5000000×3%=150000(元)应纳印花税=120000000×0.5‰=60000(元)扣除项目金额合计=20000000+5000000+350000+150000+60000=25560000(元)土地增值额=120000000-25560000=94440000(元)土地增值率=94440000÷25560000=369.48%应缴纳土地增值税=94440000×60%-25560000×35%=47718000(元)企业税前利润=120000000-25560000-47718000=46722000(元)应缴纳企业所得税=46722000×25%=11680500(元)ABC公司税后净利=46722000-11680500=35041500(元)方案二:ABC公司将该地块售给全资子公司(QW公司),再由其出售给DK公司由于该地块土地增值率为369.48%,适用土地增值税率高达60%,如果通过增加销售环节,利用二次销售的方法降低土地增值额,则能够适用较低的土地增值税率,达到节税目的。因此,ABC公司先将土地作价60000000元出售给下属全资子公司(QW公司),再由(QW公司)将土地作价120000000元出售给DK公司,通过增加销售环节的方法,达到降低土地增值额目的。经上述方案筹划后,ABC公司及QW公司应缴纳的各项税金分别如下:

1、ABC公司实际应缴纳的各项税金计算如下:应纳营业税=(60000000-20000000)×5%=2000000(元)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2000000×7%=140000(元)应纳教育费附加=2000000×3%=60000(元)应纳印花税=60000000×0.5‰=30000扣除项目金额合计=20000000+2000000+140000+60000+30000=22230000(元)土地增值额=60000000-22230000=37770000(元)土地增值率=37770000÷22230000=169.91%应缴纳土地增值税=37770000×50%-22230000×15%=15550500(元)企业税前利润=60000000-22230000-15550500=22219500(元)应纳企业所得税=22219500×25%=5554875(元)ABC公司税后净利润=22219500-5554875=16664625(元)

篇3:房企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建议探析论文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税务筹划必要性分析

(一) 税务筹划必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纳税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经济行为, 税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支出,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日益受到关注。在新的税收环境下, 企业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税务筹划, 通过对筹资、投资和经营活动事先进度的合理安排, 达到规避纳税风险、税负相对最小化, 将会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 甚至提高整个社会福利的目的。如图1, 税前市场的需求、供给曲线分别是D和S, 均衡点为E, 均衡价格是P, 均衡产量是Q。在均衡点E上,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这一条件同时保证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此时的生产者剩余为DsDEE, 消费者剩余为D0DEE。税后, 供给曲线上移至S1, 均衡点变为E1, 均衡产量变为Q1, 而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变为p1, 生产者剩余变为DSMPM, 消费者剩余变为D0p1E1, 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和减少了PMMEE1P1。其中, PMMEE1P1为政府的税收收入所得, MEE1即为效率损失。若企业进行税务筹划, 由于成本降低。在相同的税负水平下, 供给曲线将下移至S2, 新的均衡点为E2, 均衡产量变为了Q2。可以看出, 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后, 超额税收负担变为MEE2,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都得到提高, 社会福利净损失减少。

(二) 土地增值税筹划可行性的法规分析

土地增值税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 并取得增值收益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根据土地增值税相关税务法律法规, 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可行:

(1) 费用扣除规定给税务筹划提供空间。《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暂行条例》”) 第七条 (三) 规定, 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 凡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 允许据实扣除, 但最高不能超过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其他房地产开发费用, 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开发土地、新建房、配套设计的成本之和的5%以内计算扣除。但若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 房地产开发费用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开发土地、新建房、配套设计的成本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第七条 (六) 规定, 纳税人可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成本两项规定计算的金额之和, 加计20%的扣除。因此, 企业可以通过安排筹划, 提前测算利息支出, 不要忽略成本和费用加计20%的扣除, 合理降低计税基数, 能减少企业税负。

(2) 超额累进税率的税收临界点给税务筹划提供可能。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 因此存在税收临界点的问题。税收临界点是指税收法规中规定了一些标准, 包括比例和数量, 当应纳税所得额或费用支出达到一定标准时, 就应该依法纳税或按照更高的税率征税, 使纳税人税收负担突然加重。因此, 纳税人可以通过增减收入或支出, 避免承担较重的税负。

(3) 暂免和税收优惠政策给税务筹划提供可能。如《暂行条例》第八条 (一) 规定, 土地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金额20%的, 免征土地增值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过》 (财税字[1995]048号) 第一条规定, 对于以房地产进行投资、联营的, 投资、联营的一方以土地 (房地产) 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作为联营条件, 将房子产权转让到所投资、联营的企业中时, 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为鼓励企业间的兼并,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 (财税字[1995]048号) 第二条和第三条规定, 对合作建房和企业兼并转让房地产的征免税问题做出了规定。第二条中, 对于一方出地、一方出资金, 双方合作建房, 建成后按比例分房自用的, 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建成后转让的, 应征收土地增值税。第三条规定, 在企业兼并中, 对被兼并企业将房地产转让到兼并企业中的, 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企业可以通过合法降低税基、转变交易方式等方法, 充分利用暂免或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降低税负的目的。

二、土地增值税筹划方法及案例分析

(一) 扣除标准比较法

具体如下:

(1) 方法介绍。当房地产开发公司所需资金的贷款渠道多样, 既有银行存款, 又有民间借款时, 而且开发过程中还发生其他相关支出, 可以考虑费用扣除标准比较法的方法选择税负低的筹划方案。当企业的部分借款利息有合法依据, 部分借款利息无合法依据时, 按以下方法判断, 选择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允许扣除的费用最大的计算方法。

A.有合法依据的利息支出。允许扣除的利息=合法利息支出+ (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 ×5%。

B.无合法依据的利息支出。允许扣除的利息= (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 ×10%。

当A

(2) 案例分析。具体如下:

案例资料: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楼盘2011年已经基本卖完, 2012年7月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现在资料表明, 该楼盘销售收入39000万;该楼盘的相关费用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成本8000万;房屋开发成本5200万;销售费用1900万, 管理费用400万, 财务费用1220万, 其中有合法证明单据的有400万, 其余为民间贷款;旧房成本1170万;新建房及配套设施支出4100万;营业税及附加税率为5.5%, 企业所得税税率25%。

在当地税务机关协助下进行会计清算, 对财务费用实行第一种方法, 即有合法依据的借款利息据实扣除, 其他房地产开发费用, 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房产开发成本之和的5%以内计算扣除。具体计算如下:

营业税及附加税=39000×5.5%=2145万;

印花税=39000×0.05%=19.5万;

允许扣除的财务费用=400+ (8000+5200) ×5%=1060万;

允许扣除的成本费用、税金之和=8000+5200+1900+400+400+1170+4100+1060+19.5+2145=23994.5万;

土地增值额=39000-23994.5=15005.5万;

增值率=15005.5÷23994.5≈62.5%适用40%的增值税税率;

应交土地增值税=15005.5×40%-23994.5×5%=4802.48万。

税务筹划建议:企业在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时, 漏掉了关于20%的加计其他支出, 因为没有计算其他支出关于20%的加计扣除, 企业多计算了一部分土地增值税。关于财务费用的扣除, 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 即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 房地产开发费用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房产开发成本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具体计算如下:

允许扣除的财务费用= (8000+5200) ×10%=1320万;

与原来的计算结果比较, 利息支出少扣=1320-1060=260万;

计算其他支出关于20%的加计扣除= (8000+5200) ×20%=2640万;

通过以上调整, 累计表明少计算扣除额=260+2640=2900万。

按调整后的结果计算:

调增后的成本费用=23994.5+2640=26634.5万;

土地增值额=39000-26634.5=12365.5万;

增值率=12365.5÷26634.5≈46.4%适用30%的土地增值税税率;

应交土地增值税=12365.5×30%=3709.65万。

与原来的清算方案相比, 少交土地增值税=4802.48-3709.65=1092.83万。

案例点评:通过上述税务筹划, 企业可少交土地增值税1092.83万, 使企业税负有所下降。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可提前进行利息支出的测算, 选择适用最有利的条款, 可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除此之外, 土地使用权所支付费用和房产开发成本之和的加计20%扣除额很容易被忽略, 如果漏掉此项优惠, 不仅抬高了计税基数, 也抬高了所适用的税率, 因此, 企业在熟悉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若能合理地安排筹划, 则能极大地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 临界点方法

具体如下:

(1) 方法介绍。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或费用支出处于临界点位置时, 可以采用增加或减少费用支出来调节税率, 使企业降低至临界点以下, 以适用更低一级的税率, 从而使税率降低。

(2) 案例分析。具体如下:

案例资料:某房产公司2007年分期开发的楼盘, 由于当时房地产业低迷, 卖价相对较低, 再加上企业缺乏税务筹划相关知识, 没有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2012年4月, 作为清算试点项目。该楼盘包括普通住宅和高档住宅两类, 总销售收入为28500万元, 允许扣除的成本费用支出为21000万元。营业税及附加税率为5.5%。

此次清算初步计算结果如下:

营业税及附加税=28500×5.5%=1567.5万;

印花税=28500×0.05%=14.25万;

允许扣除的成本费用和税金=21000+1567.5+14.25=22581.75万;

土地增值额=28500-22581.75=5918.25万;

增值率=5918.25÷22581.75=26.21%适用30%的土地增值税税率;

应交土地增值税=5918.25×30%=1775.48万。

税务筹划建议:经税务筹划人员核实发现, 该清算的项目实际是两期, 且在账面上可以较准确地分清各期的收入、成本费用支出等, 其中, 一般住宅项目收入为12500万元, 高档住宅项目收入为16000万元。

此外, 初步清算中漏掉了其他支出的20%加计扣除额, 按税法规定, 应按土地使用权成本和房产开发成本费用之和加计20%扣除, 全部成本费用支出原来核定的是21000万, 应按其中部分内容加计20%, 计算后调增560万, 即实际可扣除成本费用总额21560万, 分拆后, 一般住宅项目成本费用支出为9980万, 高档住宅项目成本费用支出11580万。具体计算调整如下:

一般住宅项目清算为:

营业税及附加税=12500×5.5%=687.5万;

印花税=12500×0.05%=6.25万;

允许扣除总额=9980+687.5+6=10673.5万;

增值额=12500-10673.5=1826.5万;

增值率=1826.5÷10673.5=17.11%由于增值率小于20%, 免征土地增值税。

高档住宅项目清算为:

营业税及附加税=16000×5.5%=880万;

印花税=16000×0.05%=8万;

允许扣除总额=11580+880+8=12468万;

增值额=16000-12468=3532万;

增值率=3532÷12468=28.33%适用30%的土地增值税税率;

应交土地增值税=3532×30%=1059.6万;

少交土地增值税=1775.48-1059.6=715.88万。

案例评点:企业在总体增值水平不高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将一个大的项目分拆成两个以上项目, 使其中一个或几个项目适用更低一级的税率从而降低整体税负。但条件是, 企业能从账面上较准确地分清各期收入和成本费用支出等, 给税务筹划提供会计依据。

(三) 改变交易方式法

房地产在房产开发工程完工后, 销售房屋时, 通过选择适当的交易方式, 按正常方式对外售楼或是对外投资等, 可以使企业整体税负降低。

(1) 方法介绍。企业若采取正常方式对外售楼, 应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及附加、印花税、土地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等。而企业若采取以土地、房产投资单独设立新的公司, 则无须缴纳营业税及附加, 但增加了契税的交纳, 而因为企业投资设立新的公司时, 以土地、房产投资的价格会低于市场售价, 因此土地增值税的税负会小于正常方式对外售楼, 之后, 房产企业再将新设立的公司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直接转让, 由于新设立的公司资产只有投资的土地和房地产, 因此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可以替代直接销售土地或房地产的方式, 利用股权转让可以避免交纳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 但应交纳印花税。

(2) 案例分析。具体如下:

案例资料:甲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住宅楼与商铺一体房产, 其开发总面积为85000平方米, 其中住宅面积75000平米, 商铺10000平米。开发总成本费用为30600万, 住宅对外平均售价7200元, 而商铺若独立对外出售, 价格为21000元每平米。当地营业税及附加税税率为5.5%, 商铺的契税税率为4%, 商铺与住宅分开核算土地增值税, 成本费用按面积分摊。

若按正常方式对外销售, 其中住宅部分税收计算过程如下:

收入总额=75000×0.72=54000万;

营业税及附加税=54000×5.5%=2970万;

印花税=54000×0.05%=27万;

允许扣除的成本费用和税金=30600× (75000÷85000) +2970+27=29997万;

土地增值额=54000-29997=24003万;

增值率=24003÷29997=80%适用40%的土地增值税税率;

应交土地增值税=24003×40%-29997×5%=8101.35万;

利润总额=24003-8101.35=15901.65万;

应交税金=2970+27+8101.35=11098.35万。

商铺部分应交税额计算过程如下:

收入总额=10000×2.1=21000万;

营业税及附加税=21000×5.5%=1155万;

印花税=21000×0.05%=10.5万;

允许扣除的成本费用和税金=30600× (10000÷85000) +1155+10.5=4765.5万;

土地增值额=21000-4765.5=16234.5万;

增值率=16234.5÷4765.5=340.67%适用60%的土地增值税税率;

应交土地增值税=16234.5×60%-4765.5×35%=8072.78万;

利润总额=16234.5-8072.78=8161.72万;

应交税金=1155+10.5+8072.78=9238.28万;

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

两部分累计应纳税额=11098.35+9238.28=20336.63万;

利润总额=15901.65+8161.72=24063.37万。

税务筹划建议:首先, 若甲公司以商铺和部分货币投资单独设立新的公司, 即乙公司。甲公司在用商铺投资时, 每平米评估作价为18500元。则甲公司应纳税额具体情况如下:

住宅部分应纳税额不变, 与前述一致:

利润总额=24003-8101.35=15901.65万;

应交税金=2970+27+8101.35=11098.35万。

商铺部分对外投资, 应交税额计算过程如下:

收入总额=1.85×10000=18500万;

印花税=18500×0.05%=9.25万;

允许扣除的成本费用和税金=30600× (10000÷85000) +9.25=3609.25万;

土地增值额=18500-3609.25=14890.75万;

增值率=14890.75÷3609.25=412.57%适用60%的土地增值税税率;

应交土地增值税=14890.75×60%-3609.25×35%=7671.21万;

合计应交税金=11098.35+9.25+7671.21=18778.81万。

其次, 甲公司将乙公司转让给购买者, 且乙公司账面只能当初从甲公司投入的房产和货币资产。在股权转让的过程中, 甲公司须缴纳契税和印花税, 不再交纳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

乙公司接受投资须交纳契税=18500×4%=740万;

乙公司房屋账面成本=18500+740=19240万;

股权转让时, 乙公司转让价=10000×2.1=21000万;

股权转让印花税=21000×0.05%=10.5万;

转让收益=21000-10.5-19240=1749.5万, 该部分收益构成甲公司账面利润, 需与其他利润一并交纳企业所得税;

累计应纳税额=18778.81+740+10.5=19529.31万;

与筹划前比较, 少交税额=20336.63-19529.31=807.32万。

案例评点:企业采用对外投资设立新公司的方法替代正常销售可以免交营业税及附加税等, 但是增加了契税。通过对外投资可以使企业部分转移利润至乙公司, 再转让商铺时, 则变成以转让乙公司股权的方式, 其增值额免去了土地增值税。通过此种方式安排, 可以减轻企业的整体税收负担, 最终增加税后利润。

三、土地增值税筹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税务筹划的片面性问题

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涉及的税种不只土地增值税一个, 因而企业不能单一地追求某一税种筹划的效率最大化, 而忽视了对其他税种的考虑;或者只追求降低整体税收负担, 而忽视了对企业税后利润的考虑;或者只追求税务筹划对本企业税后利润的提高, 而忽视了可能对其他企业造成的损害。应该以企业税务筹划总体效率最大化为目标, 服务于企业的总目标企业。

(二) 政策规定的区域差异性问题

如前所述, 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 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的20%的, 免征土地增值税;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 就其全部增值额按规定计税。中国各大城市在普通标准住宅的标准有很大差异, 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标准不一样, 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辖区的标准也不同。因此, 在税务筹划中, 要将开发项目的具体情况与当地普通标准住宅的规定相核对, 只有完全符合规定才可以销售免征优惠。

(三) 政策的时效性问题

税务筹划是以当前政策规定进行分析的, 一旦税收政策发生改变, 这必然对企业的税务筹划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6]31号) 第六条规定, 企业将商品房转作固定资产时, 应确认收入的实现。在税款清算时视同销售处理, 既确认收入, 也要扣除相应的成本和费用。因此, 需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但是, 自2008年1月1日起, 《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28号) 规定, 自建商品房转作自用或经营, 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未发生改变, 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 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 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 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因此, 随着政策的变化, 税务筹划也应做相应调整。

篇4:房企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建议探析论文

《深圳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土地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深地税发[2005]609号)第1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缴纳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以合同签定时间为准。对在2005年11月1日(含11月1日)后签定房地产销售合同的,在纳税人取得房地产销售首期款收入时,就该房产销售价款全额计算预缴土地增值税。深圳某某花园五期销售收入37765万元,其中2005年11月1日以前签定购房合同金额31636万元,土地增值税纳税清算时依照上述通知,申报应税收入为6129万元。

二、开发商品房转自用不再视同销售

国家税务总局《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下称《办法》)第7条规定,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捐赠、赞助、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行为,应视同销售,于开发产品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或于实际取得利益权利时确认收入(或利润)的实现。确认收入(或利润)的方法和顺序为:(一)按本企业近期或本年度最近月份同类开发产品市场销售价格确定;(二)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同类开发产品市场公允价值确定;(三)按开发产品的成本利润率确定。开发产品的成本利润率不得低于15%,具体比例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

将开发的商品房转作固定资产的行为发生在2008年1月1日以后,不应当视同销售。不难看出,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已经不再按照视同销售处理,企业需要密切关注,避免给自身增加不必要的纳税负担。

三、选择多元化方式处置开发产品

多元化方式处置开发产品的方式包括:销售、出租、先出租后销售、售后返租、股权投资、产权转让、转作经营性资产(开发产品自用自营)等。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的部分房地产转为企业自用或用于出租等商业用途时,如果产权未发生转移,不征收土地增值税,在税款清算时不列收入,不扣除相应的成本和费用。这标志着长期持有型物业开发商可免交土地增值税。而这一因素或可导致未来大量开发商将物业变出售为自持。房地产开发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筹划,降低土地增值税的税负或延迟土地增值税的纳税时间。

将自己开发的房地产商品的用途改变为自用自营,即可享受不征收土地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据了解,有的公司可能计划将一些项目的商铺留在自己的手里,不租也不卖,不形成收入,这样做既可以不超过85%以上已销售的门槛,还可以坐享房产升值。这一筹划思路首先要服从于企业经营规划和现实,不卖改自用、自营,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可行性并不很强。其次要从延缓即时缴纳土地增值税的时间上考虑,因为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自用房产发生产权转让时仍然要征缴土地增值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既要考虑由此延缓即时缴纳土地增值税所获得的资金时间价值,也要预测资金的风险价值,同时应兼顾再转让时的房产市值以及旧房扣除额的收益等。至于如何利用“企业兼并转让房地产的征免税规定”的税收优惠,从原理上看,应当仍然从属于这一筹划思路。

四、三项预提费用可以税前扣除

《办法》第32条允许三项预提费用在预提时依法税前扣除对纳税人比较有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票控税的机械性规定。除以下几项预提(应付)费用外,计税成本均应为实际发生的成本。第一,出包工程未最终办理结算而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在证明资料充分的前提下,其发票不足金额可以预提,但最高不得超过合同总金额的10%。第二,公共配套设施尚未建造或尚未完工的,可按预算造价合理预提建造费用。此类公共配套设施必须符合已在售房合同、协议或广告、模型中明确承诺建造且不可撤销,或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配套建造的条件。第三,应向政府上交但尚未上交的报批报建费用、物业完善费用可以按规定预提。物业完善费用是指按规定应由企业承担的物业管理基金、公建维修基金或其他专项基金。

五、地下停车场作为公共配套设施处理

当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存在地下车库时,地下室车位面积能否计入可售面积?有的税务机关认为应计入可售面积,有的则认为不应计入可售面积。

有些地方税务机关认定,地下车库应计入可售面积,并且该项地下室成本并不可以全部一次性结转销售成本,而是进入计算可售面积单位工程成本的总成本,当期实际销售车位面积计入已售面积,结转销售成本,与当期实现的车位销售收入形成配比。

《办法》第32条:企业单独建造的停车场所,应作为成本对象单独核算。利用地下基础设施形成的停车场所,作为公共配套设施进行处理。

六、选择有利的增值额核算方式

一个开发项目既建有普通住宅,又建有商业用房,从房地产开发成本核算上讲,通常是以单栋楼为核算对象或者以一个建筑商所承揽的建筑工程为核算对象。如何计算土地增值税,在税收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由于计算扣除项目的复杂性,计算方法有先按基本核算项目计算再按收入或面积分摊扣除项目的方法,还有先按面积分摊扣除项目再按规定计算的方法,而且不同的计算方法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计算方法一:住宅和商业用房分别计算土地增值税;计算方法二:住宅和商业用房合并计算土地增值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048号)中规定:对纳税人既建普通标准住宅又搞其他房地产开发的,应分别核算增值额。不分别核算增值额或不能准确核算增值额的,其建造的普通标准住宅不能适用条例第八条(一)项的免税规定(即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出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增值税)。

该文件要求分别核算增值额,但怎样核算并未做出具体要求。现实工作中没有一个开发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帐务处理上是分层核算成本费用的。计算方法一是分别核算,确切地讲是分摊核算,符合财税字[1995]048号文件的精神;而方法二是以核算对象整栋楼为单位进行的核算。

《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第8条规定:土地增值税以纳税人房地产成本核算的最基本的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为单位计算。这一规定与计算方法二计算土地增值税的方法相吻合,从法律位阶来讲,税收法规要高于税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因此计算方法二是可取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纳税人既建普通标准住宅又搞其他房地产开发的,按方法二计算出的增值率未超过20%的,应对其非普通住宅的部分按税法的规定分摊成本费用计算相应的土地增值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工作的通知》第1条规定:“土地增值税以纳税人房地产成本核算的最基本的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为单位计算,其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是指房地产主管部门审批的开发项目。土地增值税原则上按纳税人开发的不同类型房地产分别清算”。这里所讲的“清算”就是先按核算对象即方法二计算出增值率判定土地增值税税率,确定征免对象,然后在不同类型房地产之间分摊相关成本费用,分别清算应缴纳税款。

七、充分运用加计扣除政策

《实施细则》规定,对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纳税人允许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所支付的金额和房地产开发成本之和,加计20%的扣除。

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中开发间接费用的归集是企业筹划时值得关注的一个点。开发间接费用是指直接组织、管理开发项目发生的费用,包括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周转房摊销等。《实施细则》规定开发间接费用属于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费,应全额计入扣除项目金额中,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有效地扣除;同时还规定这部分费用房地产企业可以享受20%的加计扣除。这些内容由于界线不是很明确,会计账务处理时容易把这项费用的一部分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实施细则》规定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在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开发土地、新建房及配套设施之和的5%以内计算扣除(或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在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开发土地、新建房及配套设施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如果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总和超过了此限额,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开发间接费用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就不能全额扣除,会多交土地增值税。这些费用如果正确归集到开发间接费用中,不仅可以全额扣除,还能享受20%加计扣除。所以企业对开发间接费用归集时要谨慎,用足、用好税收政策。

八、巧用特殊扣除项目规定

《实施细则》规定,“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凡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允许据实扣除,但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其他房地产开发费用,按本条(一)、(二)项规定计算的金额之和的百分之五以内计算扣除。凡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房地产开发费用按本条(一)、(二)项规定计算的金额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

在实际操作中,以上两种方法计算的“房地产开发费用”必然存在差异。因为第一种方法中允许“据实扣除”的利息和第二种方法中“合计数”的5%(即因包括利息费用而增加的部分)不一定相等。如果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就要比较这两者的高低,选择其中扣除利息较高者对应的方法,作为企业的最后选择。如果允许“据实扣除”的利息费用较高,应选用第一种方法,单独计算利息支出;否则,应选用后一种方法,按“合计数”的10%扣除全部费用。

是否提供金融机构证明,关键在于所发生的能够扣除的利息支出占税法规定开发成本的比例,如果超过5%,则提供证明比较有利;如果没有超过5%,则不提供证明比较有利。据此,若企业主要依靠负债筹资,利息费用占的比例较大,应提供金融机构贷款证明,将利息费计入房地产开发费用。反之,若主要依靠权益资本筹资,则可利用另外一种方法。

九、选择有利的地价成本分配方法

根据《办法》第30条,企业下列成本应按以下方法进行分配:土地成本,一般按占地面积法进行分配。如果确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分配的,应商税务机关同意。土地开发同时连结房地产开发的,属于一次性取得土地分期开发房地产的情况,其土地开发成本经商税务机关同意后可先按土地整体预算成本进行分配,待土地整体开发完毕再行调整。

例:某某商都开发用地面积136500平方米(一期88600平方米,二期47900平方米),地价费用12549万元,一期摊销地价金额9914万元,二期地价费用分配计算方法可作以下选择:

A.按一期减余面积、费用计算摊销的单位土地成本(余数摊销)

(12549万元-9914万元)/47900平方米=550. 10元/平方米

B.按实际面积分别计算摊销的单位土地成本(平均摊销)

12549万元/136500平方米×47900平方米=919. 34元/平方米

C.两种地价费用分配计算方法的单位土地成本差异

550. 10元/平方米-919. 34元/平方米=364. 24元/平方米

上述按占地面积法计算摊销单位土地成本的方法,应请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后进行分配。

篇5:增值税纳税筹划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纳税筹划将来势必在企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而增值税作为我国流转税的重要税种,在涉及范围、现行税制等方面为企业进行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增值税进行纳税筹划无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贸企业;纳税筹划;增值税

1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1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的可行性

①增值税的税负转嫁功能使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活动具有可能性。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中,企业通过提高或压低价格的方法,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商的一种经济现象。任何企业都存在税负转嫁的愿望,但要把这种愿望转变为现实也不容易。

②税收政策的引导性使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具有可能性。不同行业的企业适用的增值税政策的差异性、特定地区的企业适用的增值税政策的差异性以及增值税税法构成要素的差异性使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具有可行性。

1.2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的必要性

①有利于减少税负节约成本。对于商贸企业而言要想追求最大的盈利,必须尽可能的控制成本。商贸企业涉及的主要税种包括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作为企业重要税种的增值税有着很大的筹划空间。商贸企业的零售业务、视同销售业务、进口业务以及一些企业在零售商品的同时还兼营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都会涉及到增值税的缴纳。因此,商贸企业很有必要对增值税进行纳税筹划从而降低税负节约成本创造利润,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②有利于纳税人更好的掌握和实施税收法规。要想有效的实施纳税筹划,纳税人必须随时随地密切注意国家税收法律的变更及新政策的出台,税法一旦发生变化纳税人就会马上采取行动通过一些合法的操作来达到节税的目的。商贸企业在减轻税负的同时提高了纳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税收法律及法规的贯彻、实施。

③有利于商贸企业的发展。商贸企业通过对增值税进行纳税筹划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出,同时增加了企业的可用资金及税后收益,这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与动机。可支配资金的增加有利于企业在其他方面更好的发展,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法在商贸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2.1采购结算方式的纳税筹划

企业的采购结算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赊销;一种是现金采购。无论采用哪种结算方式都应在税法的允许范围之内,商贸企业应尽量选择对商贸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延迟支付货款的时间为企业取得无息贷款。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在签订采购合同时与供货商协议采用分期付款或者赊销的方式尽可能的拖延资金流出的`时间。

②与供应商达成共识尽早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较早的进行增值税进项税抵扣。企业通过减少当期货币资金支出的方式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2通过兼营行为进行纳税筹划

所谓的兼营行为指纳税人的经营范围既包括应税劳务和销售货物,又包括提供非应税劳务,但是,并且这两项经营活动并不同时发生在同一位购买者身上,即不发生在同一项销售行为。根据我国税法的规定,兼营非应税劳务的纳税人应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非应税劳务应当与应税劳务和货物一并征收增值税。对从事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小规模纳税人来说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5%,但是增值税的征收率只有3%,这样看来不分开核算比较有利。在一般情况下,无论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分开核算还是较为有利的。

2.3通过混合销售行为进行纳税筹划

混合销售行为指生活中有些销售行为即涉及货物有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即在同一项销售行为中即包括销售货物又包括提供非应税劳务。这种混合销售行为给征管双方在管理上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便于征收管理,增值税实施细则中规定:对于从事生产、批发或零售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均视为销售货物,征收增值税,即不可以分别核算。以上列举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在发生混合销售行为时视为销售非应税劳务,不征收增值税。

2.4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利用

政府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而制定了不少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商贸企业所体现的税负情况来看,至今商贸企业还未有任何一家已经获批得到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总的来说我国商贸企业能够享有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与其他企业相比很少,不过通过细致的了解和解读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不难找出可以筹划的空间。概括地说,商贸企业可以大致通过下面这些方面考虑是否存在可以利用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筹划的空间:

①合理的规划所售商品的类别结构,并在顾及企业盈利的前提下,充分合理的配置能够和减征或免征增值税的商品;

②及时关注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地区、边远贫困县以及国家政策规定需要扶植、鼓励地区的有关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等。

2.5通过增值税延期纳税进行筹划

增值税延期纳税又叫做纳税期的递延,指根据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税款。从税收法律规定上我们可以看出纳税期限最多只有一个月的期限,所以要根据纳税期限进行筹划几率是很小的,利用推迟纳税发生时间这方面进行筹划才能延期纳税,为企业减少银行利息的支出,节约货币资金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

3完善商贸企业对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管理

3.1商贸企业在增值税纳税筹划中存在的问题

商贸企业利用税收法律知识并结合商贸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具体的涉税事项,来对增值税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通过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企业流动资金等实现商贸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成功的纳税筹划案例很多,但是由于纳税筹划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有的方面还不是很完善,造成有的纳税人对纳税筹划不是十分了解,片面理解纳税筹划的概念,有的企业认为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人员的事情,与企业经营决策无关只要交给财务部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他部门也无需关心;甚至有的企业认为只要跟税务局搞好关系,有事可以通过疏通关系搞定;甚至有的企业,从局部或者整体看来税务核算工作是符合规定的操作,但是仔细看的话就发现由于企业没有密切注意国家税收法律的变更及新政策的出台并且对税收政策没有进行系统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导致企业在税务核算工作中出现纰漏,看似合法的操作,其事实上已经形成偷税,从而受到税务部门的处罚。因此商贸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的同时也要完善企业对纳税筹划的管理。为了使商贸企业更好的进行纳税筹划,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企业对纳税筹划的管理。

3.2完善的方法

①企业领导要对纳税筹划足够重视。只有领导认识到纳税筹划的重要性才能使纳税筹划在企业正常的实施。领导应组织企业财务及核心人员系统地学习税收政策,使企业员工正确认识纳税筹划并及时、准确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的内涵,尤其要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有关纳税筹划方面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②增加企业与税务师事务所之间的联系。在如今社会,要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必须善于借力,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调动各方面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税务师事务所的力量,事务所在税收政策和税务情报方面有最准确、最新、最全面的信息,事务所有着最专业的税务人才,涉税经验相当丰富,纳税筹划水平高。纳税筹划是一项对专业技术要求高并且政策性强的工作对职员工作能力要求十分高,商贸企业除了要加强企业内部财务部门的业务素质外,同时还要加强同税务师事务所的沟通与联系,提高商贸企业的税法意识、纳税筹划实施能力和税收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

③及时掌握税收法律的变化,及时准确把握税收政策。税收知识面广量大,并且在不断变化之中,商贸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必须以合法性为基础,这就要求商贸企业时刻关注税收相关政策的变化,及时把握税收政策动态,也要求商贸企业的税务人员必须要同时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和税收法律知识,及时分析税收法律变化后对企业纳税筹划造成的影响并对企业原有的筹划决策进行变更以确保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的合法性及安全度,使商贸企业的纳税筹划顺利进行。

④保持企业与主管税务机关的良好关系。纳税人应和税务机关遵守税收合作信赖主义即公众信任原则,一方面商贸企业作为纳税人应该及时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另一方面税务机关有责任向商贸企业提供税收信息资料。商贸企业应充分信任税务机关决策的准确性与公正性,同时税务机关不能对商贸企业是否依法纳税有所怀疑,商贸企业有权利要求被税务机关充分信任。

参考文献:

[1]李海霞.某企业纳税筹划问题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篇6:建筑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研究论文

税改后,企业可以灵活设置企业组织形式。比如,在集团公司税负不均衡的情况下,如果把各建筑公司设立为独立法人子公司,则各子公司应独立申报并缴纳税金,必然有部分子公司的进项税额不能获得及时的抵扣,因此集团公司税负会较重。而把将下属工程公司设立为分公司形式,由企业统一缴纳增值税,则整个集团内部各公司的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能相互抵扣。而运输等内部服务较多的建筑公司,为争取获得更多的进项抵扣,可考虑将运输及零配件生产等部门设置为独立核算的子公司形式。

2.2谨慎选择供货渠道

企业在购买材料物资的时候,应在小规模纳税人供货商和一般纳税人供货商之间做出比较,需综合考虑价格、税负、质量等因素,选择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现金净流量、更多净利润的供货渠道。一般纳税人供货商的价格可能更高,但自身能开具专用发票。小规模纳税人价格可能更低,但自身无法开具专用发票,只能由税务机关代开,抵扣率仅为3%,而过低的抵扣率或不能取得专用发票等必然会给施工企业带来损失,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求小规模纳税人供货商在价格上给予足够的优惠。价格折让要达到多少才能弥补不能取得专用发票而带来的损失呢?这就需要将价格折让幅度与价格折让临界点进行比较。在不考虑质量等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当小规模纳税人的价格折让幅度等于价格折让临界点时,两种方案的净收益是相等的。如果价格折让幅度低于临界点,则选择小规模纳税人供应商更划算,反之则选择一般纳税义务人供应商可以获得更多的净利润。

2.3审慎报价

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如建筑企业在税改后报价仍然保持不变,那么扣除了增值税销项税额后的营业收入必然会比以往有大幅度减少。因此,建筑企业为不减少营业收入,可能会提高投标的价格。这时,建筑企业应保持审慎的态度,把握度的问题,适当提高投标价格,争取在竞标中取得成功,又能保持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可适当调整原有的报价模式,争取实现税负的转嫁比如,在对甲方进行投标报价时,可以借鉴谷歌广告有限责任公司的做法,采用“不含税价+税金”的报价模式,即在原有报价基础上,另外再向客户收取增值税销项税额,当然,最终能否实现变相的涨价,还要看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转嫁税负的能力。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及,其转嫁能力较强些,居于下游的企业及规模小的企业议价能力更弱,较难转嫁自身的税负。

2.4提高机械化操作能力

由于劳务费用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和抵扣范围,劳务费不能给企业带来可抵扣的税金。建筑施工类企业可以逐步转变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不断提高机械操作能力,尽量减少劳务用工。通过引进先进的机械装备及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提升工作流程和工作效率,减少人工费用,增加进项税额抵扣,进而促进企业控制税负,改善财务状况,提高建筑企业整体竞争力。另外,由于劳务公司可以开具专用发票,为解决巨额劳务用工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的问题,建筑企业可以成立考虑专门的劳务公司负责聘用管理农民工、临时工,或者将临时、农民工转移到有资质的劳务公司中去。

2.5加强现金流的管理

建筑企业普遍存在工程款的回收滞后的问题,往往要几个月才能收到款项,有的甚至要拖几年,资金本来就很紧张,而“营改增”加大了建筑业资金链的紧张,带来越来越多的支付压力,因此,促进资金链有效、合理运转至关重要,涉及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企业应加强资金的管理,结合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策略和计划,保证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流,缓解和降低支付压力。在承接工程项目时应谨慎抉择,资金回收风险太大的项目就不能再承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工程款的催收力度。此外,为充分的抵扣税金,避免提前缴税、当期超额纳税,施工企业要积极协调工程结算进度,并巧妙利用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合理核算工程结算收入。

参考文献

[1]陈宝铭.对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几个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3,(12).

篇7:小议增值税纳税的管理思考论文

一、我国商业环节增值税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商业税收正常的递减。

1.经济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造成了商业税收正常的递减。各地优先发展有特色的第三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加以培养,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形成和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引导,导致了税源结构变化,如,各级批发商业企业转制后改为有经济效益的文化娱乐场所;有经济实力的单位和企业热衷于投资经营宾馆、酒楼、餐馆、酒吧以及夜总会等非增值税的第三产业。这样,各地体现增值税税源不但没有增加,而且还不断减少,同时也体现了营业税收人增加,增值税收入减少。

2.小规模商业企业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濒临倒闭。近几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国内外经济形势滑坡,一蹶不振,致使许多小规模商业企业营销上不去。有的企业拖欠银行贷款,而被冻结户头,无法经营,被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为工业企业代销机构,工厂不景气,商业货源不畅,消费者购买力不强,进销差小,无利可图,被迫关闭停业。

3.市场竞争激烈,必然引起税收结构调整和商业税收减少。一是工业企业采取直销的营销策略,主动应对市场的竞争,减少了商业环节的销售额。工业企业为扩大其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同时也为减少销售费用、流通环节和经营风险,利用其对产品性能及市场比较熟悉的优势,直接在销售地设分支机构销售其产品,直接参与产品流通;特别是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直销方式的出现,使得过去货物通过商业环节流通转移到了工业环节;二是激烈的竞争促使商业环节购销差额减少。据1999、2000两福建省税源普查资料显示,商业毛利率从10.3%下降为9.06%;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0,开放零售市场,世界知名大型超市凭借先进的管理经验所实行的低价销售的介入,加剧了国内商业企业的竞争,促使商业企业分化,价廉物美的大型超市日益占据商场的主要份额,使原本不是很高的商业环节的毛利率仍有下降趋势;此外,增值税购进扣税法有推迟实现税款因素,部分新开业的商业企业在经营生长期税收倒挂或者“零税负”现象严重。一些新开业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在经营初期大量取得进项专用发票,而在经营生长期间进项税款长期留抵,无税可收。当商业无利可图时,就关门不干了。

(二)商家偷税行为较为隐蔽,造成商业增值税非正常递减。

1.厂家各种名义的直接贴补返利等非正常手段严重侵蚀了增值税税基。如一些工商企业跨越中间经销环节通过报销费用、现金、实物奖励、销量提成等方式直接向经销商返利,经营者此部分收入又不作帐,规避了商业环节税收。

2.现金交易具有极大的隐蔽性、欺骗性,给商业环节偷税的查处增加了重重困难。特别是以零售为主的各商业企业,位于增值税链条的末端,由于缺乏与税收征管相配套的各种经济行政管理手段,现金销售,多头开户,销售不开发票,开“大头小尾”发票,大量采取“体外循环”手法进行偷税等,商业企业这些问题仍然相当严重。

(三)税基不宽,税源转移影响增值税增长的问题不可忽视。

增值税链条不完整,使建材、饮食、娱乐业等仍实行营业税,存在偷税隐患的问题突出。以建材商品为例,建筑业在生产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货物,但由于该行业征收营业税,作为建材等物资最终消费者的施工单位,在购进上述货物不需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甚至发包单位也不需要取得普通发票,造成增值税管理链条中断。此外,受地方财政的干预,使税源发生转移。各地自行制定的名目繁多的地方财政税收返还优惠政策,影响了商业企业在不同销售环节和地区的正常定价,诱导商业企业利润跨地区间不正常收入转移,其中以企业外设经销机构商业增值税最为明显。

(四)商业增值税征管不是十分到位。

商业企业进项差价的减少和工业企业的直销行为仅会引起商业增值税税额的减少和税负的下降,但商业企业负税负等异常申报的增加,则要归结为企业不正常的偷逃税行为。因此,面对曾一度扩散的商业增值税异常申报,有必要审视目前的商业增值税征管情况。

1.商业企业的应纳税额监控不力。一是帐证健全是监测工作的重要前提。目前,企业帐证不全,有帐不作,作假帐或作两套帐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二是监控指标还不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各商业企业经营商品品种、商品价格以及经营规模差异较大,再加上融资渠道和营销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单一用某一户商业企业税负等指标推断其他商业企业的纳税情况缺乏可信度,尤其是应用在增值税纳税评估上,因缺少必要的佐证材料而收效不大。

2.征管手段相对滞后。一是征管信息来源渠道单一。目前,税务部门能取得的纳税人的有关信息,主要通过企业在纳税申报时提供的一些比较粗略的资料,其真实性完全取决于纳税人的诚实与否,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在此基础上实施税务稽查必然也难以奏效。同时通过企业以外的信息渠道获取必要的商业企业经营情况和相关资料几乎无法保证。二是征管手段落后。目前商业企业管理开始广泛使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的大型商场,特别是仓储超市收银记录、统计以及进销存等帐务处理已经使用电算化。而税务征收仍实行企业填报纳税申报表到申报服务厅录入计算机申报,事后下企业短时间检查的征收方式,数字化程度低,与企业管理电算化不相适应。三是征收方式呆板。对商业企业征收的方式有查帐征收、核定征收和定额征收三种方式,目前,没有严格地划分其适用范围,定额征收较查帐征收征税成本和税收负担要低已是公开的秘密,征收方式不易变,导致纳税人特别是小规模个体私营经济建帐没有积极性,使征管质量提高艰难。

3.税务稽查效果带有局限性。商业企业属中间流通环节,经营货物品类繁多,再加上直接发货制及跨地区间的仓库的设置以及各种灵活代销办法,用传统的征收方式盘存纳税人货物十分困难,也影响企业经营;同时,税务稽查部门查税不求质量,只求数量,直接影响了税务稽查的威慑作用。

4.发票使用不规范。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消费者缺乏购物索取发票的习惯。商业企业,尤其是从事零售的商业企业,销售货物习惯于未按规定开具发票,或以自制调拨单或提货单等内部核算凭据代替发票,开具发票的销售额和实际销售额之间存在偏差,纳税人利用“移花接木”等手段隐瞒某些商品的销售收入,主管国税机关又无法监控纳税人的税基,造成增值税流失。

二、建议与对策

商业增值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较集中地突出了我国现有增值税存在的税基和税负的监控、征管信息的获取、共享等深层次的税收征管问题,因此,解决商业增值税的征管问题也决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法,除健全现行税制外,应用系统的现代的征收管理手段解决适应新形势下商业增值税的税收流失问题。

(一)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

1.严格执行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按现行税法规定年销售额和健全帐证的商业企业都应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但是,各地执行此规定有偏颇,如,批零企业为商品最终消费环节,消费者不需要也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分支机构推销产品既不开票,也不直接收款,因此,对以上一定规模商业企业不愿意纳入一般纳税人管理,然而,为了省事,税务机关也不按规定督促其申请认定一般纳税人,这个问题各地很普遍。笔者认为,各地税务机关必须严格执行一般纳税人认定规定,凡是年销售额达到180万元和帐证健全的商业企业都应按规定申请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对已具备条件的商业企业不申请一般纳税人,按规定以销项税额全额征收增值税,绝不姑息迁就。这是增值税管理的需要,也使增值税链条不会中断,从而,可以增加税收收入。

2,完善商业一般纳税人管理制度。应该看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制度具有约束纳税人的作用,而小规模纳税人税收政策则不具有此特性。一般纳税人,即使销售货物不申报纳税,但其购进货物时却以消费身份负担了购进货物应抵扣的税款,因此,规模较小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尤其是中小商业企业,保留其一般纳税人资格管理的意义大于税款征收的意义。为此:一是保持现有的商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规模的稳定。一经认定,除非纳税人偷税、关闭、破产,则不应轻易取消,对存在不良记录的商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则限期整改,在整改期间取消其进项抵扣权。二是对新认定的商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认定的初期(一年)实行暂认定一般纳税人管理,应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实行“代管监开”。其进项发票在货票款一致情况下,才能给予抵扣。

(二)加强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

1.继续推进小规模纳税人建帐建证。对小规模纳税人建帐建制,严格其财务会计核算,实行查帐征收,减少税收流失,是国务院和国家税务总局多年来工作部署的要求,但是,各地税务机关因抓小规模纳税人建帐建证工作难以奏效,而几乎放弃了这项工作,这对依法治税十分不利。因此,笔者认为,税务机关是收税的,收税的依据是什么?大量小规模纳税人继续使用“双定”征税肯定不行了,继续引导推进小规模纳税人建帐建证十分必要,而且,态度要坚决,措施要得力。应该做到建帐一户,成功一户,并及时改变征收方式。至于小规模纳税人建帐建证后税负低不可怕,税务机关还有最后一道防线,即加强税务稽查,要以税务稽查来确保建真帐。对查出小规模纳税人建假帐的,要依法补税和处罚,并公开曝光。同时,对小规模纳税人建真帐,纳税态度又好的,只要其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和条件,就可鼓励申请升格,按一般纳税人管理。

2.完善定期定额户的管理办法。在保持原定额基数的前提下,实行税务机关采用各种测定法估算出销售额,与同行业会互评定额相结合的做法,来确定“双定户”本期销售额,做到既公开透明,又相互监督;在定额的评定期限上,不宜过长,最好每半年调整一次。同时,在调整“双定户”销售额时,税务机关应讲究核定的销售额有升有降,合理又合法。此外,应加强对“双定户”会计基础知识的培训,引导其记帐规范,建帐符合标准。

3.加强商场柜台承包租赁户的征管。通过增强与出租方的信息联系沟通,掌握承包租赁户的开业、经营情况,同时,实行商场统一收银,代收代缴增值税管理办法,把承包租赁户的应纳税额及时、足额解缴入库,有利于征收机关与商场共同监管。

(三)加强分支机构的税收管理。目前,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工业企业的销售网点遍及全国各地,虽然国家税务总局有137号文件,但是,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的税收管理还不够规范,造成经营地税源大量流失。因此,本人认为,一是加强分支机构税务登记管理和发票管理。对于各类分支机构,不管是经营范围和形式如何,均应按《征管法》规定办理注册税务登记;在发票的领购管理上,实行发票保证金(人)和限期缴销发票等制度;二是完善分支机构增值税政策管理规定。分支机构不论是否开票或收取货款,原则上由其所在地税务机关征收增值税。分支机构需要总机构汇总缴纳增值税的由总机构提出,报有权税务机关审批,并建立纳税信息联系制度。同时,对汇总缴纳的分支机构采用按销售额依一定比例在其所在地税务机关预缴增值税,其预缴税款可在总机构应纳税额中进行抵减。

(四)实施增值税纳税评估制度。

增值税纳税评估制度旨在全面提高纳税人申报纳税的准确性和税务机关征收管理质量,突出对一般纳税人涉税行为的防范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纳税申报情况,在纳税评估的操作过程中,应全面掌握一般纳税人的涉税资料,严格按照申报审核、案头评估、下户核查、税务处理等步骤进行。因此,为了做好增值税纳税评估,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准确采集纳税资料,提高资料的利用效率。根据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收集、积累所需的纳税人的各种与纳税相关的,诸如销售情况、货物购人情况、发票使用情况以及财务变动情况等各种当年和历史资料,并对获得的纳税资料进行归类、汇总、相互对照,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运算、分析、处理,充分发挥增值税进销之间相互稽核作用,加强货物进出企业监督,为税务机关提供案头评估参考数据。有条件的可以逐步通过税企联网实现。这对于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下增值税的征管有着现实意义。

2.建立增值税纳税评估的分析指标体系。包括细化筛选参照指标,如按国家统计局行业划分标准统计出本地商业系统的诸如平均税负率、销售额变动率、进项税额变动率、存货变动率、毛利率等纳税评估所需的各项指标。同时,收集本地(市)、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财务指标参考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和修正,提高指标的准确性;同时设置具体企业考核资料指标,正确选择使用各种案头评估测定办法,能根据已收集掌握的有关企业货物、资金变动资料,通过恰当的运算,推算出纳税人本期大体销售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提高纳税评估质量。

3.设置纳税评估机构,充实评估专业人员。随着稽查机构设置转变,各地税务机关应设立专门的税收稽核或纳税评估机构,将原来的征管分局配备一级稽查人员改为税收稽核或纳税评估人员,合理调整岗位和明确职责,侧重于通过纳税人申报资料的评估分析,下户核查,堵塞漏洞。这样,可以转变增加税收依靠查补的传统做法,以增强税收管理专业化力度。

4.根据纳税人信誉评定纳税人的纳税评估频率。对纳税人的纳税行为进行记录,作为评定纳税人的分类管理定等次的标准,不同等次设置不同的纳税评估频率,合理分配征管力量,即实行稽核基础上的动态分类征管。在一个公历内对稽核后评选A级信誉等次的商业企业,可以实行一年免审优待;对评定B、C级信誉等次的商业企业可以实行定期的纳税评估,以鼓励商业企业遵章纳税,鞭策信誉不佳的企业改变形象,争取升级。

(五)强化商业企业税收监督。

1.完善发票使用制度。各地税务机关发票管理工作应从注重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转变到专用发票与普通发票并重管理上来,规定所有单位和个人购买货物有权利与义务索取发票,并禁止商业企业利用各种内部凭据替代发票,纳税人违反发票管理规定依法处理。对定期定额户亦实行定额发票管理制度。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发票摇奖和不开发票处罚活动。在各商家张贴公告,告知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索取发票的权利和义务,形成消费者购物自觉索取发票的社会氛围。坚持尽快推广使用税控收银机及税控加油机,把纳税人销售收入纳入税务监督之列,同时,促进税收收入的增长。

2.对商业企业的财务管理等管理软件,税务机关如何介入管理,应尽快出台相关的办法。比如,商业企业有义务向征税机关提供使用电算化记帐的软件的共享信息,有义务按税务机关要求报送规范化纳税申报资料等,避免企业自行变更原始记录或利用现代化手段偷逃税款。

3.推行片管员制度。税务机关取消专管员以后,应推行商业企业片管员制度,确定片管员工作岗位和职责,督促其经常下户了解纳税人经营情况,催缴税款,指派下户进行货物盘点,主要应通过不定期分柜重点核查,掌握纳税人购销的来龙去脉;并加强对非正常损失进项税的管理。

(六)强化稽查功能,突出重点到位。

为了保证各项商业征管措施到位,促进纳税人健全帐证,依法纳税,强化税务稽查功能十分必要。首先,每年必须开展一次商业增值税专项检查,以查促管;其次,加强税务稽查的重点应放在连续异常申报户、纳税评估移送的嫌疑户,帐证不健全户、申报停歇业户和违章使用发票户。再次,按照税务稽查计划安排,有的放矢安排上述重点纳税户查深查透,检查发现问题,按规定程序及时查处,严惩不贷,并以一定形式予以暴光,让偷逃税分子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七)健全社会化的税收综合管理网络。

1.推行终身识别码制度,充分发挥身份证和统一代码的识别作用。建议借鉴阿根廷等一些国家的税务登记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在存款实名制已实施的有利条件下,充分利用银行先进的结算工具和电子网络,把纳税人个人的身份证号码或机构统一代码作为与帐号同等重要的检索条件,在电子结算时必需保留上述资料供日后查询,彻底改变当前纳税人多头开户,资金无法跟踪,大量帐外经营无法取证的被动局面,以方便税务机关对涉嫌税务违法的纳税人银行存款动向的监控,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篇8:房企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建议探析论文

关键词:营改增,筹划,风险,纳税

自从今年六月份, 将建筑行业纳入营改增范围后, 给建筑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 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实施此项改革后, 建筑行业纳税的筹划空间得以增大, 但是, 随之而来的更加复杂因素与影响, 也使风险的增加。由此, 建筑企业针对其自身特点, 分析在营改增后建筑业纳税筹划存在的风险, 从而进行适当的规避, 是建筑企业当前抓住机遇, 改善管理的重点。

一、建筑企业特点

根据我国新时期经济形势变化, 建筑企业投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由以往的全方位投资转变成现阶段的集中投资和单项投资。也由自由行较强的经营逐渐向依法经营转变。由于建筑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的主要地位, 营改增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也势必影响我国经济行业的相关发展。针对建筑行业自身特点进行分析,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 企业具有流动性大且运行周期长的特点。由于建筑施工周期长, 所用工种较多, 涉及人员数量巨大, 在资金核算方面会占用大跨度的时间, 为资金计算的准确性带来一定困难。除此之外由于建筑行业实际原因影响, 建筑人员及工具具有极大的流动性。第二, 建筑行业消耗巨大, 各部门关系复杂。基于建筑本身的要求, 建筑行业对各材料的需求量较大, 且数目不固定, 为材料核算带来一定难度。且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需要大量企业的配合, 各部门协作关系较复杂。第三, 资金投入量大, 且流转不迅速。建筑行业巨大的前期投入, 和长时间的资金流转, 导致很多建筑企业需要大量的负债, 增加投入成本, 导致财务存在风险, 资金管理难度加大。

二、税收改革前后建筑行业税务情况

在纳税改革前后建筑行业的纳税种类以及纳税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要的就是纳税主体的变化, 由原本的总承包人为纳税主体变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其次是纳税税率的变化, 有营改增之前的3%到改革之后的根据纳税人身份不同业务不同差别纳税。三是缴税的计算方法改变, 由改革之前的简单直观的全额纳税到改革之后的不含销售额的纳税还有针对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来说的其他的纳税区分等。第四, 纳税地点的改变, 在营改增之前, 建筑企业根据其服务特点, 向相应的税务机关进行申报纳税。但是在营改增之后, 纳税机关分为固定业户建筑企业和跨县市纳税两种方式。最后应该算是税负的变化了, 在营改增之前, 根据有关部门的计算, 我国建筑企业的税负都在3.3%左右。但是随着营改增的实施, 对于建筑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的流转税税负会随之下降, 但是对于管理不够规范的建筑企业, 部分税务负税还是会有所上升。

三、营改增后建筑企业风险增加分析

对于适应传统纳税模式的建筑企业来说, 在营改增之后由于纳税模式的改变对与调整, 使得很多建筑企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 同时增加了更多的风险。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存在很多落后的观念, 更多的是对工作的注重从而轻视管理, 在税务改革后的筹划不够仔细从而增加企业风险。除此之外建筑企业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其经营模式的复杂性, 从而造成了多重增值税征收的状况。在营改增之后企业间存在的税务的管理问题如果不与理顺将会给增值税的筹划增加难度, 从而产生甚至是触犯法律等问题。除去以上两点, 建筑企业在发票的管理、合同管理还有账务处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企业发票管理上, 由于建筑行业大量的购进材料, 发票多而且繁杂, 由于企业对发票管理的不重视, 将会在企业增值税税收方面带来较大的影响。而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其合同种类设计也比较多, 有建设合同、用工合同、购销合同等, 但往往由于合同签订时的不专业, 使得营改增后的很多税务条例不能实现抵扣造成企业负税增大。在账目处理方面, 传统的粗略核算已经不适用营改增后建筑业的税收核算, 账目计算的不精细使得企业税收偏差, 从而引发企业财务核算不合格等情况。企业在营改增后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整顿, 从而更好体会的营改增带来的好处。

四、总结

总而言之, 随着建筑企业纳入营改增的范围, 其政策的执行将会给现代建筑企业的增值税纳税带来诸多挑战, 对资金链本就复杂且脆弱的建筑企业带来极大的影响。企业应针对自身业务特点, 改变企业相应的管理模式, 分析营改增后增值税纳税特点, 在加强企业管理的同时, 做到更好地对增值税纳税过程中的风险的规避。

参考文献

[1]余美玲.营改增后建筑业增值税纳税筹划风险及其规避[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 03:58-62.

[2]冯宽.“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J].中国总会计师, 2016, 08:36-39.

上一篇:“服务民生我们在行动”活动方案下一篇:成功的求职信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