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驽骥》原文翻译注释

2024-04-20

韩愈《驽骥》原文翻译注释(精选11篇)

篇1:韩愈《驽骥》原文翻译注释

韩愈《题广昌馆》原文翻译注释

作品介绍

《题广昌馆》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4卷。

原文

题广昌馆(在随州枣阳县南)

作者:唐·韩愈

白水龙飞已几春,偶逢遗迹问耕人。

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南阳有近亲。

注释

①广昌馆:枣阳县驛馆。随州枣阳县(今属湖北,在随州市西北),汉时属南阳郡,北周至隋改为广昌县。

②白水龙飞:指东汉刘秀起兵南阳反王莽,建立东汉政权,称光武帝。《文选》张衡《东京赋》:“我世祖忿之,乃龙飞白水。”白水,指南阳,白河自伏牛山南流,经南阳东面,南人汉水。

③逢:全诗校:“一作寻。”遗迹:汉光武帝刘秀的高祖封春陵侯,汉元帝时徙南阳,仍号春陵。春陵故城在唐随州枣阳县东南(见《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一),因此枣阳是刘秀的故里。

④南阳近亲:《后汉书·刘隆传》:汉光武帝时,皇戚权臣大肆兼并侵吞土地,陈留吏上簿状,有“颖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之语,刘秀诘问缘由,时显宗在侧,年才十二,回答说:“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繁体对照

卷344_49題廣昌館(在隨州棗陽縣南)韓愈

白水龍飛已幾春,偶逢遺跡問耕人。

丘墳發掘當官路,何處南陽有近親。

篇2:韩愈《驽骥》原文翻译注释

送石处士序韩愈原文、翻译、注释1

送石处士序

作者:韩愈

原文: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翻译: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儿,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正装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晚上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道路,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东门外布置好饯行仪式,酒过三巡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您饯行了。”有又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这就为先生干杯。”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要(内心)甘愿忍受佞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谗言蒙昧,只听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而为自身的私利方便图谋。”石先生起身拜谢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十二句的歌,让我为这做序。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公,就任节度使后的第三个月,各僚属中的贤者访求人才。有人推荐石先生。乌公问:“石先生为人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深居于嵩、邙两座山和瀍、谷两条水之间,冬天穿一件皮衣,夏天穿一件布衫,早晚用餐,只是一碗饭,一盘蔬菜。人家给他钱,他就谢绝;请他一道出去游玩,他从来借故推辞过;劝他出去做官,却总是不答应。从在一间屋子里,在左右两旁全是图书。同他谈论古今事情的正确与否,评论人物德才的高下,事情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他的话就好歇脚黄河决堤向东顷注那样滔滔不绝国就像四匹马驾着轻车走在熟悉的路上,而又是王良、造父那样的驾车高手在前后驾车。又好象用烛光照耀一样明察秋毫,像数理计算般分析精确,象龟甲占卜预见得准确灵验。”乌大夫说:“先后有隐居终老的心愿,没有什么要求别人,他肯为我而出山吗?”僚属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兼备,为国家访求贤才,不是为自家谋私利。现在贼寇集结在恒州,军队往来环布在它的疆界周围,农民无法耕种收获,钱财均已用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军队往来和物资运输的交通要道,无论政治措施还是军事谋略,都应有人帮助出主意。石先生仁爱并且勇敢,假如凭借大义去聘请并将重任委派给他,他还有什么话推辞呢?”于是乌大夫写好聘请的书信,备好马和礼品,选择好的日子将礼物交给使者,寻找到石先生的住处去聘请他。

[2]石先生没告诉家人,也没同朋友商量,整好衣冠就出来会见客人,在屋里恭敬地接受了聘书和礼物。当天晚上就洗澡,准备行李,将好书籍,问清路上经过的地方,并向经常往来的朋友告别是。次日清晨,亲友们一起都来到东门外,为他设宴饯行。酒喝过三巡,石先生将要动身的时候,有人端酒杯说道:“乌大夫真正能以大义访求人才,石先生也真正能以道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从而定夺自己的离去或者就职。这杯酒为先生您送别。”又斟了一杯酒祝愿说:“凡是隐居或做官,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定?只有道义为依归。我外务就用这杯酒向先生祝寿。”又斟了杯酒祝愿说:“希望乌大夫永远不要改变他的初衷,不去做那种专使自家富裕发财而让士兵缺乏军粮忍饥挨饿的事,不要内心喜爱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而只有表面上敬重正真之士,也不要被计好奉承的话所蒙蔽,只愿他听从石先生的意见,从而肾取得胜利,有营私利已的打算."石先生起身拜谢这番祝辞说:“我怎么敢不恭敬小心地从早到晚遵照诸位的祝愿劝告去做呢?因此,东都洛阳的人士全都料定乌大夫与石先生一定能密切配合而取得成功。于是大家各自作了一首六个韵脚十二句的诗,委托我写这篇序。

注释:

①乌公:即乌重胤(761—827),张掖(今甘肃张掖)人。起初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任都知兵马使。810年(元和五年)升河阳节度使。河阳军:唐时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由于唐代的节度使的辖区也是军区,故称“军”。

②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均自辟僚属,称为“从事”,到宋代废除。

③嵩:山名,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邙:山名,在河南西部。瀍:水名,源出于洛阳市西北,入洛水。谷:水名,源出河南陕县东部,在洛阳西南与洛水会合。

④裘:皮衣服。葛:本是一种植物,古代用葛织布做夏衣。此处指粗布的衣服。

⑤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驾车的四马为“驷”。

⑥王良:春秋时晋国的善御者,传说为周穆王驾车。

⑦数计:算卜。龟卜:古人用火灼龟甲,依据裂纹以推测吉凶。

⑧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叛乱,宪宗派吐突承璀统兵讨伐,未能成功。次年被迫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此处指受其威胁。恒: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

⑨殚:尽。归输:运输军用物资。治法:治政之法。征谋:征战之谋。撰:写作。书词:书信

送石处士序韩愈原文、翻译、注释2

作品原文

送石处士序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①,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②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sōng]、邙[máng]、瀍[chán]、谷之间③,冬一裘[qiú],夏一葛[gé]④,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sì]⑤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⑥、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⑦。”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⑧,农不耕收,财粟殚⑨[dān]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zhuàn]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jué]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zhuó]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nìng]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作品注释

①乌公:即乌重胤(公元761年—公元827年),张掖(今甘肃张掖)人。起初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任都知兵马使。810年(元和五年)升河阳节度使。河阳军:唐时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由于唐代的节度使的辖区也是军区,故称“军”。

②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均自辟僚属,称为“从事”,到宋代废除。

③嵩:山名,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邙:山名,在河南西部。瀍:水名,源出于洛阳市西北,入洛水。谷:水名,源出河南陕县东部,在洛阳西南与洛水会合。

④裘:皮衣服。葛:本是一种植物,古代用葛织布做夏衣。此处指粗布的衣服。

⑤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驾车的四马为“驷”。

⑥王良:春秋时晋国的善御者,传说为周穆王驾车。

⑦数计:算卜。龟卜:古人用火灼龟甲,依据裂纹以推测吉凶。

⑧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叛乱,宪宗派吐突承璀统兵讨伐,未能成功。次年被迫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此处指受其威胁。恒: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

⑨殚:尽。归输:运输军用物资。治法:治政之法。征谋:征战之谋。撰:写作。书词:书信。

作品译文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儿,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正装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晚上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道路,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东门外布置好饯行仪式,酒过三巡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您饯行了。”有又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这就为先生干杯。”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要(内心)甘愿忍受佞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谗言蒙昧,只听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而为自身的私利方便图谋。”石先生起身拜谢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十二句的诗歌,让我为这做序。

作品背景

《送石处士序》作于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六月间。元和四年,河北恒州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死,王承宗统率军队不服从朝廷诏命。唐宪宗命令吐突承璀率兵讨伐。乌重胤于元和年四月就任河阳军节度使,其地处转运要道,责任重大。乌上任不久即访问贤人,渴望共济国事。石处士姓石名洪,字睿川,洛阳人,辞去黄州录事参军后,退居洛阳,十年不曾外出做官,石洪德商望重,颇具才略,而古代称有才德而不做官的知识分子为处士。当乌氏以国之大事相邀,石洪便欣然出山就任其幕府参。东都人士作诗饯别,并请韩愈写序以赠之。序中期望乌氏与石洪以道义为依并极两人合作成功,兼寓箴规之意,具有丰富的现实与理想意义。

作品鉴赏

本文为送石处士赴任而写,《送石处士序》的主旨一为阐明石处士此次出仕不违初衷,为行其所当行;二为借此时机,对他作一些规诫,并且通过此事对节度使乌公也含蓄地有所规诫。韩愈主要就是在这两层上作文章。但从表面上看,文章却无处不在赞扬处士的“惟义之归”与乌公的“求士为国”,赞之正所以规之、励之也。最终目的是鼓吹选用贤才,并鼓励贤才“以道自任”,为国出力。

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却通过明暗两条线来体现:上段记叙乌公和从呈的对话,通过几问几答,表现出石处士的品德才学。表面上写乌公与从呈讨论求贤之事,实则由两人之间的问答,体现出石处士其人。笔法活络,控御自如。既赞处士之贤,同时也赞乌公之能知贤、求贤。双方的共同点在一个“义”字上,并以此“义”解众人对处士出仕之疑。下段写饯别宴席上东都士人的祝辞和石处士的答辞,实际上是韩愈对乌公和石处士的期望。明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写其应聘之果,赴行之速,却可以看出行事自有决断,与前面写其议论古今人物之当、料事成败之神颇能呼应,让我们感到此人果非常人。规劝处士与乌公的话,则通过送行者口中各各道出,委婉而得体。

作者简介

篇3:送石处士序韩愈原文、翻译、注释

送石处士序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①,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②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sōng]、邙[máng]、瀍[chán]、谷之间③,冬一裘[qiú],夏一葛[gé]④,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sì]⑤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⑥、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⑦。”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⑧,农不耕收,财粟殚⑨[dān]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zhuàn]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jué]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zhuó]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nìng]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作品注释

①乌公:即乌重胤(公元761年—公元827年),张掖(今甘肃张掖)人。起初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任都知兵马使。810年(元和五年)升河阳节度使。河阳军:唐时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由于唐代的节度使的辖区也是军区,故称“军”。

②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均自辟僚属,称为“从事”,到宋代废除。

③嵩:山名,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邙:山名,在河南西部。瀍:水名,源出于洛阳市西北,入洛水。谷:水名,源出河南陕县东部,在洛阳西南与洛水会合。

④裘:皮衣服。葛:本是一种植物,古代用葛织布做夏衣。此处指粗布的衣服。

⑤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驾车的四马为“驷”。

⑥王良:春秋时晋国的善御者,传说为周穆王驾车。

⑦数计:算卜。龟卜:古人用火灼龟甲,依据裂纹以推测吉凶。

⑧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叛乱,宪宗派吐突承璀统兵讨伐,未能成功。次年被迫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此处指受其威胁。恒: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

⑨殚:尽。归输:运输军用物资。治法:治政之法。征谋:征战之谋。撰:写作。书词:书信。

作品译文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儿,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正装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晚上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道路,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东门外布置好饯行仪式,酒过三巡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您饯行了。”有又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这就为先生干杯。”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要(内心)甘愿忍受佞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谗言蒙昧,只听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而为自身的私利方便图谋。”石先生起身拜谢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十二句的诗歌,让我为这做序。

作品背景

《送石处士序》作于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六月间。元和四年,河北恒州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死,王承宗统率军队不服从朝廷诏命。唐宪宗命令吐突承璀率兵讨伐。乌重胤于元和年四月就任河阳军节度使,其地处转运要道,责任重大。乌上任不久即访问贤人,渴望共济国事。石处士姓石名洪,字睿川,洛阳人,辞去黄州录事参军后,退居洛阳,十年不曾外出做官,石洪德商望重,颇具才略,而古代称有才德而不做官的知识分子为处士。当乌氏以国之大事相邀,石洪便欣然出山就任其幕府参。东都人士作诗饯别,并请韩愈写序以赠之。序中期望乌氏与石洪以道义为依并极两人合作成功,兼寓箴规之意,具有丰富的现实与理想意义。

作品鉴赏

本文为送石处士赴任而写,《送石处士序》的主旨一为阐明石处士此次出仕不违初衷,为行其所当行;二为借此时机,对他作一些规诫,并且通过此事对节度使乌公也含蓄地有所规诫。韩愈主要就是在这两层上作文章。但从表面上看,文章却无处不在赞扬处士的“惟义之归”与乌公的“求士为国”,赞之正所以规之、励之也。最终目的是鼓吹选用贤才,并鼓励贤才“以道自任”,为国出力。

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却通过明暗两条线来体现:上段记叙乌公和从呈的对话,通过几问几答,表现出石处士的品德才学。表面上写乌公与从呈讨论求贤之事,实则由两人之间的问答,体现出石处士其人。笔法活络,控御自如。既赞处士之贤,同时也赞乌公之能知贤、求贤。双方的共同点在一个“义”字上,并以此“义”解众人对处士出仕之疑。下段写饯别宴席上东都士人的祝辞和石处士的答辞,实际上是韩愈对乌公和石处士的期望。明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写其应聘之果,赴行之速,却可以看出行事自有决断,与前面写其议论古今人物之当、料事成败之神颇能呼应,让我们感到此人果非常人。规劝处士与乌公的话,则通过送行者口中各各道出,委婉而得体。

作者简介

篇4:韩愈《驽骥》原文翻译注释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圬者王承福传》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圬者王承福传》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

圬之为技贱且劳2者也。有业之3,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4。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5,发人为兵6。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勋7,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8,馀叁十年。舍9于市10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11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12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13而生者也;若14布与帛。必蚕绩15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16,宜乎各致其能17以相生18也。故君者,理19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20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21,若器皿焉。食焉22而怠其事23,必有天殃24,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25。夫镘易能26,可力焉,又诚有功27;取其直28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29也;心难强而有智30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傀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31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32矣;有再至、叁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33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34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35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36,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37之者邪?抑丰悴有时38,一去一来39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40。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41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42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43焉;谓其自为44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45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46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47者,以济其生之欲48,贪邪而亡道49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50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51焉。

词句注释

1、圬(wū)者:泥瓦匠。

2、贱且劳:低贱有辛苦。

3、业之:以泥瓦工为业。

4、约而尽:简约而透彻。

5、天宝之乱:指“安史之乱”。

6、发人为兵:征调人民从军。

7、有官勋:有官阶勋位。

8、手镘(màn)衣食:操持抹泥板谋取衣食。

9、舍:居住。

10、市:长安城有东、西两市,分别在城东、西部的中间。这里当指西市。

11、屋食之当:居屋和饮食的价值。

12、上下其圬之佣:提高或降低做泥瓦工的工钱。

13、稼:种田。

14、若:至于。

15、蚕绩:养蚕缉麻。

16、遍为:全都去做。

17、各致其能:各尽所能。

18、相生:相互生养。

19、理:治理。

20、承君之化:承接君主的教化。

21、惟其所能:只依其能力。

22、食焉:取食于某事。

23、怠其事:荒废他的职务。

24、天殃:天降的灾祸。

25、舍镘以嬉:放下手中的抹泥板去游乐。

26、易能:容易掌握。

27、诚有功:确实有成效。

28、直:同“值”。

29、易强而有功:容易勉力来去的成效。

30、难强而有智:难于勉强而变得聪明。

31、有年:多年。

32、墟:废墟。

33、归之官:指被官府抄没。

34、强心以智:勉强心力,自作聪明。

35、不择其才之称否:不计他的才能是否相称。

36、多行可愧:多做愧对于心的事。

37、薄功而厚飨(xiǎng):功劳很少而享受丰厚。

38、丰悴有时:谓盛衰变化于瞬间。

39、一去一来:指丰去悴来。

40、自奉也博:自己享受丰厚。

41、立吾家:建立自己的家庭。

42、一身而二任:一个人担负两方面的任务。

43、有讥:有非议。

44、自为:为自身。

45、夫人:那个人。

46、畜:养。

47、患不得之而患失之:未得时忧虑得不到,得到时又忧虑失去。

48、济其生之欲:满足其生存欲望。

49、贪邪而亡道:贪婪邪恶而无道义。

50、警余:警醒自己。

51、自鉴:自作鉴戒。

《圬者王承福传》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2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衣食,馀叁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市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傀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叁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宝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石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白话译文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馒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有钱剩,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之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泥馒子去游戏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哩!

“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据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勉强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住,少贡献却多享受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爱富贵,悲伤贫贱,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我听了他的话,起初还很疑惑不解,再进一步思考,觉得他这个人大概是个贤人,是那种所谓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太少,这难道是学了杨朱的学说吗?杨朱之学,是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有利於天下,而王承福把有家当作劳心费力的事,不肯操点心来养活妻子儿女,难道会肯操劳心智为其他的人吗!但尽管如此,王承福比起世上那些一心唯恐得不到富贵,得到後又害怕失去的人,比那些为了满足生活上的欲望,以致贪婪奸邪无道以致丧命的人,又好上太多了。而且他的话对我多有警醒之处,所以我替他立传,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

创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时年三十四岁,他离开汴州到达京城长安后,见到王承福,为其人生观所动,所以写下了这一篇文章。

作品鉴赏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传记文,而其立意本在议论。韩愈还有《毛颖传》那样以“传”立题的文字,但毛颖本出于虚构,实际是暗喻毛笔;王承福却实有其人。这篇作品主要是以人传言,以言传人,即通过王承福来发表议论,又通过这些议论来表扬一种理想的人格。而王承福及其言论更和后面作者的评论相照应,所以作品表达的乃是作者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也体现了韩愈在文体方面的创新。

文章主题从《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演化而来。这本是当时人所习知的看法,但韩愈利用奇异的构想、生动的叙事把内容表达的趣味盎然。文章表扬“贱且劳”的传主那种漠视利欲、安贫乐道的精神,揭示“富贵”之人或尸位素餐、薄功厚飨,或贪邪无道、多行可愧而自取败亡的下场,造成鲜明的对比,表现鲜明的爱憎、褒贬态度,有激愤又有讽刺。其中一大段对于“富贵之家”近乎诅咒的议论,实际是韩愈在长安十几年所见所闻的总结,也是他经过多年人生历练取得的教训。当然,正因为王承福不过是作者的代言人,所以他的议论口吻不像是个“劳力者”,至于文章观念上的消极面也是很明显的。

文章前面略叙人物因缘,结尾点题,中间是他人替自己说话。这种方法让议论出自别人,作者成为旁观者,也是客观的评论者,从而增强了说服力,结构也显得抑扬错落,行文更有情致。

从结构来看,这篇传由四段构成。第一段叙述王承福的出身和经历;第二段由王承福自述他对社会分工的看法,以及他对“富贵之家”兴衰丰悴的感慨;第三段扔由王承福自述他的“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第四段则是作者韩愈对王承福的评论,揭出写传的主旨所在。各段有明确的中心,言简意赅,语语相扣,一气而下。如第二段写“富贵之家”的败落衰亡,连用三个“或曰”和三个“非”如何如何,既是并列句,层次很分明,又是一句追一句,把王承福严重的所闻所见说的何等透彻,确是道出了封建社会的瘤疾。

作者简介

篇5:韩愈《驽骥》原文翻译注释

①早春:指长庆三年早春。参见王元启《读韩纪疑)。

②天街:长安宫城承天门南有南北大街,称承天门街,街东西皆百僚廨署。《中朝故事》:“天街两畔槐树,俗号为槐衙。”参见(唐两京城坊考》卷一。

③烟:全诗校:“一作花。”

篇6:韩愈《调张籍》原文与注释

⑵文章:此指诗篇。光焰:一作“光芒”。

⑶群儿:指“谤伤”李白杜甫的人。前人认为主要是指元稹、白居易等。

⑷蚍蜉:蚁类,常在松树根部营巢。

⑸伊:发语词。

⑹“徒观”两句:比喻“李杜文章”如同大禹治水疏通江河,后人虽能看到其成就,却无法目睹当时鬼斧神工的开辟情景了。

⑺“想当”四句:想像禹治水时劈山凿石、声震天宇的情景。划:劈开。雷硠:山崩之声。

⑻“唯此”以下十二句:说天帝想要好诗歌,就派李、杜到人间受苦,还故意折断他们的羽毛,剥夺他们的自由,让他们经受挫折坎坷磨难,从而创作出精金美玉般的绝代诗篇。然后又派天神取走了。现在遗留在人世的只不过“太山一毫芒”而已,尚且如此高不可及。金薤:书。古有薤叶书。又有薤叶形的金片,俗语称金叶子。琳琅:美玉石。此以金玉喻“李杜文章”,并言李杜诗篇播于金石。六丁、雷电:皆传说之天神。

⑼八荒:古人以为九州在四海之内,而四海又在八荒之内。

⑽“精诚”两句:言忽然悟得“李杜文章”之妙。犹今言灵感忽至。

⑾“刺手”四句:比喻李、杜诗的创作境界。汗漫:广漠无边之处。《淮南子·道应训》:卢敖游于北海,遇异人,欲与交友,其人笑曰:“嘻!子中州之民,宁肯而远至于此。……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织女襄:《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注:“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暮七辰,辰一移,因谓之七襄。”按:织女,谓织女星。肆,谓星宿所舍,即星次。此句夸言神游物外,连织女星的车驾都不乘坐了。意谓超越了织女星运行的范围。

篇7:韩愈《驽骥》原文翻译注释

2、四门馆:(新唐书·百官志》:国子监总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馆、律学、书学、算学,共有七学。四门馆置博士六人,掌教七品以上官吏及侯伯子男爵之子。韩愈于贞元十八年任四门馆博士。

3、城阙:指都城长安。

4、輗軏:大车车辕和衡相固着的销子。用于大车的`叫輗,用于小车的叫軏。《论语·为政》:“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里指大体或关键。

5、挛拘:拘束。

6、戒辖:准备车驾。

7、阀:功劳等级。

8、颠蹶:跌倒。

9、罗斧钺:像斧钺一般罗列在一起。钺,形如大斧一样的兵器。

10、先生:文畅称呼韩愈。閟:关闭。这里是蛰居的意思。

11、剞劂::刻字用的刀。这里指称书籍文章。

12、黥刖:古代的两种刑罚。黥是墨刑,即在犯人额上刺字后涂墨;刖是断足。默刖乃代文畅作谦词,谓希望先生以大道补之。

13、满听:犹说满耳。

14、草序:粗劣的序文。草是自谦之词。排汙:揭发别人的隐私,揭短。韩愈写此诗前,曾写有一篇《送文畅序》,深低佛教,又讥刺缙绅先生“无以圣人之道告之”。

15、窙豁:豁然开朗。劚:同“斸”,砍断。株橛:树根和短木桩。这里比喻病根。

16、听莹:同“听荧”,疑惑。

17、暍:中暑。《淮南子·说林训》:“救暍而饮之寒。”

18、窜:放逐。荒岭:指连州阳山县。

19、守县:指贬为阳山令。樾:树荫。

20、异物:当地的珍奇物产。

21、诡制:奇异的衣裳之制。怛:惊愕。巾袜:头巾和袜子。《隋书·地理志》载,长沙、桂阳、熙平等地区的男子只穿白布裤,无头巾套裤,女子青布衫斑布裙,男女都不穿鞋,与中原地区异制。

22、谁共:全诗校:“一作共谁。”

23、含哕:犹今说憋气,即有委屈或烦恼而不能发泄。哕,气逆。

24、得京官:指元和元年六月,自江陵召为国子博士。

25、蝎:蝎子,一种有毒的节肢动物。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二》载,江南地区旧无蝎子。

26、鹣:又称鹣,即比翼鸟。蟨:比肩兽。

27、吊庆:唁丧叫吊,贺喜叫庆。

28、而:你。过:相访。

29、揭:担,承受。

30、圣政初:指宪宗初即位。

31、(羽戉)狘:指鸟兽。(羽戉) ,鸟飞;狘,兽惊走。

32、飘戻:疾飞。指出游。逐:随。鹯:鹞类猛禽。蘺:白鹞子。

33、仆射:官名,这里指河东节度使严绶。元和元年严缓加检校尚书左仆射。见《新唐书》本传。北门:唐时以太原(河东节度治所)为北门。

34、胡羯:泛指北方少数民族。羯是古匈奴的别部,晋以后入居今山西左权县境。

35、相公:指幽州节度使刘济。《新唐书》本传载:刘济镇守幽州,累迁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居辽水之奚族屡侵边境,刘济常击破之。后王承宗反,刘济又破王承宗有功。

36、伐:功劳。

37、姝:美女。

38、篋中宝:指送行诗。篋,箱子。

39、津筏:渡水的木筏。比喻达到某种目的的门径。

40、裘马:《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

41、茹:食。黎蕨:都是野菜,贫者无食,可以充饥。

42、谢病:称病引退。这里是辞官的意思。垡:耕地。

43、猃:长嘴猎狗。猲:短嘴狗。纵检猲,指打猎。秦国李斯与其子临刑前,有牵黄犬逐狡兔而不可得之叹,见《史记·李斯列传》。

44、还:如果。

45、山药:又名山芋,甘薯。

《送文畅师北游》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送文畅师北游》繁体对照

卷337_16送文暢師北遊韓愈

昔在四門館,晨有僧來谒。自言本吳人,少小學城阙。

已窮佛根源,粗識事輗軏。攣拘屈吾真,戒轄思遠發。

薦紳秉筆徒,聲譽耀前閥。從求送行詩,屢造忍顛蹶。

今成十馀卷,浩汗羅斧钺。先生閟窮巷,未得窺剞劂。

又聞識大道,何路補黥刖。出其囊中文,滿聽實清越。

謂僧當少安,草序頗排讦。上論古之初,所以施賞罰。

下開迷惑胸,窙豁劚株橛。僧時不聽瑩,若飲水救暍。

風塵壹出門,時日多如發。三年竄荒嶺,守縣坐深越。

征租聚異物,詭制怛巾襪。幽窮誰共語,思想甚含哕。

昨來得京官,照壁喜見蠍。況逢舊親識,無不比鹣蟩。

長安多門戶,吊慶少休歇。而能勤來過,重惠安可揭。

當今聖政初,恩澤完(羽戉)狘。胡爲不自暇,飄戾逐鹯鷢。

仆射領北門,威德壓胡羯。相公鎮幽都,竹帛爛勳伐。

酒場舞閨殊,獵騎圍邊月。開張箧中寶,自可得津筏。

從茲富裘馬,甯複茹藜蕨。余期報恩後,謝病老耕垡。

篇8:韩愈《驽骥》原文翻译注释

②榆荚:榆树的果实。形似钱而小,又称榆钱。车前:即车前子,植物名。大叶长穗,好生道边。

③蘸水:指倒垂水中。

④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大门漆成红色。这里指于頔的住宅。于頔曾担任过宰相,封燕国公,后失势。

《游城南十六首·题于宾客庄》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游城南十六首·题于宾客庄》繁体对照

卷343_64遊城南十六首·題於賓客莊韓愈

榆莢車前蓋地皮,薔薇蘸水筍穿籬。

篇9:《早春》韩愈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早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又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前一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后一首重在抒情,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作品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⑴

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⑵,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⑶,绝胜烟柳满皇都⑷。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⑸,即无年少逐春心⑹。

凭君先到江头看⑺,柳色如今深未深。

词句注释

⑴呈:恭敬地送给。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⑵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⑵最是:正是。处:时。

⑷绝胜:远远胜过。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⑸官忙身老大:韩愈写此诗时任吏部侍郎,公务繁忙,故云“官忙”;韩愈时年56岁,故云“身老大”。身老大,年纪大。

⑹即:已经。

⑺凭:这里作“请”讲。江:曲江,位于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白话译文

其一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其二

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作品鉴赏

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后一首也是极力写“早”字。诗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篇10:韩愈《师说》原文翻译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全文简析

篇11:韩愈《原毁》原文及翻译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单。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懈怠;要求别人宽容而简单,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从他的为人来看,是个讲仁爱守道义的人。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他便探求舜之所以能成为舜的道理,然后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于是早晚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从他的为人来看,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他便探求周公之所以能成为周公的道理,然后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于是早晚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同的地方。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

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这人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他对别人,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技的.人了。”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取他的一点优点,不再强求他还有第二点;只就他的现在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不能得到做好事应得的好处。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一种美德,容易培养,一种技艺,容易学会。

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了。”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容而简单吗!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对别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难以做成好事;(对自己要求)很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本来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好事,(却)说:“我做好了那个,这也就够了。”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自己并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才能,这也就够了。”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太少了吗?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有这个才能,(但)人品不值得称道。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道。”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举出他的一个缺点,不考虑他其他的十个优点,只追究他的过去,不考虑他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好的名望。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虽然这样,这些人这样做是有思想根源的,那就是懒惰和嫉妒。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懒惰的人不能求进步,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我曾经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那个人平时所疏远,同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愤怒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上表露出反对的神色。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又曾经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那个人平时所疏远,同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上表露出高兴的神色。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德望提高了,攻击的话也随着来了。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唉!读书人处在这个时代,希望名誉能够光大,道德能够推广,实在太难了。

上一篇:专委会的职能下一篇:坐摩托车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