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 感悟 积累

2024-04-08

自读 感悟 积累(精选8篇)

篇1:自读 感悟 积累

“自读感悟”与“朗读技巧”

[作者] 江苏郝敬华

[内容]

――浅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高标准,它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起着其他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最近,我听了两位教师上的阅读课,对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颇有感触。今将其中两个教学片断实录如下,并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两位教师教的是《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

师: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那个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再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盯”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以看出“那个人”看得怎么样?

生:“盯”的意思是“集中视力看”。从这个词可以看出“那个人”看葫芦很专心。

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那个人”说话时是什么心情?

生:“自言自语”的意思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生:“那个人”说话时心里很高兴。

师:我们读“那个人”说的话要读出感情来,怎样才能读好呢?下面听清老师的要求:“那个人”是“自言自语地说”,读时声音要低一些,速度要慢一些。“那个人”说话时心理很高兴,“盯”、“自言自语”、“快长啊”和“大南瓜”这些词语要读重一点。大家拿起笔,在这些读重音的词句下面加上点儿。同学们请按以上的要求认真练读,看谁能读出感情。

练读后,几位学生试读,大都是把几处要求读重音的词语作了过分强调,其余地方基本是音量相等,速度均衡,显得十分呆板、生硬、做作。接着,学生又反复地进行练读、试读,但总是读不出真情实感来。最后,教师只好找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试读作结。

另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

师: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那个人”说了些什么?是怎样说的?

(生读“那个人

[1][2][3]

篇2:自读 感悟 积累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和实践运用,那就需要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读中感悟。

1、以读为本是基础

“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老师范读:

通过自己范读全文,让学生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段落,既对学生的朗读起了示范作用,又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配乐读:

通过课件进行图文音三位一体的配乐读,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齐声朗读、默读、自由读、个别选读:

这些方式灵活地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使得学生的“读”“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角色朗读: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就会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有趣的角色演示中,再次感悟课文,加深所学的知识。

2、自读自悟是体验

自读自悟是建立在自主阅读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通过和文本的交流,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可以有以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在教学《七颗钻石》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自由地读,因为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子自知。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沉浸在自读课文中,读后自由表述读懂的内容,读不懂的地方勾画圈点批注。学生质疑后,由一位学生把问题梳理在黑板的一角,我再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进行学习。

在教学最后,老师抓住“题目为什么叫七颗钻石而不叫变化的陶罐呢”这个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读文探究,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来感受小姑娘的形象。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各抒己见。有的说“钻石是美好的象征,象征着小姑娘美好的心灵”;有的说“钻石代表永恒,代表小姑娘的爱心永恒”;也有的说“钻石很珍贵,代表小姑娘可贵的品质”„„这样,小姑娘的形象就立体地站立在学生面前了。课文的中心主旨也就不攻自破了。

3、读中感悟是升华

课堂互动是一个较复杂的教学过程,它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潜心静思的时间,让他们品读感悟宁静的课堂,看似简单,但不失其真,看似气氛沉寂,却能体现一种外静内动的和谐美,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也是学生真正自主阅读的表现。如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深入体会他的内心活动;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边思边写,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下读书的感受。如学习阮恒给小姑娘输血前的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着“当医生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时,阮恒是怎样表现的”这个问题读书,在文中标出有关词句,细细品读,写出体会。如学习“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这句话时,可抓住“颤抖”“忽然”“然后”等词,质疑他为什么小手颤抖?为什么举起又放下最后又举起?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在品味词句中感悟阮恒当时的矛盾心理,而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来表达的,让学生感知作者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学习表达方法。

篇3:自读 感悟 积累

一、我们应该转变教学理念

二十一世纪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能够获取知识、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 能够随机应变, 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的人才不但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而且还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另外, 教育的根本是要面对全体学生, 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不应该只是针对一部分人的精英教育。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自主思考, 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 多为他们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 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能够多方面地提高自己, 做适应社会的全方面的人才。

二、我们应该挣脱陈旧的教学模式的限制,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好语文

1.我们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地探索。语文教学其实是非常生动有趣的, 学习语文时, 应该注重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字, 在历史的长河下经过洗礼和丰富, 它们有多么丰富的内涵, 有多么饱满的色彩。

比如学习古诗的时候, 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吟咏, 多朗诵, 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描绘出来的或壮观或绮丽或清新或凝重的景象。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时候, 学生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 教师应该适时播放幻灯片和音乐, 让学生深入领略庐山瀑布的壮观和气势, 让他们产生对大自然美丽的向往, 让他们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不愿拔出, 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爱上学习诗, 爱上语文课。

2.教师应该正确把握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 发挥积极教师引导的作用, 把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 充分把握课文内容, 在对课文理解有偏差的时候, 再给予辅导和纠正。教师还可以在讲解的时候, 故意犯一些小错误,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纠正, 这样获取的知识比他们被灌输到的知识要记忆牢固得多。

在教学《瀑布》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然后用充满感情的朗读表达对句子的喜爱, 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学生大多划出了这一句:“为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他们有的说:“白银这个词用得好, 写出了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的样子。”在学生品析的基础上, 我加以点拨。这时, 我故意读错:“是啊, 瀑布太美了, 太壮观了, 所以诗人禁不住赞叹:千丈青山挂着一道白银。”学生听后立刻指出我的错误:“老师, 你读错了, 把‘衬’读成了‘挂’了!”我相机让学生比较“衬”和“挂”哪一个好, 学生通过“衬”的衣字旁了解到“衬”原指贴身穿的衬衣, 衬托外衣, 引伸为衬托的意思。这时, 他们立刻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青”衬托“白”, 青白互相映衬, 青的就更青, 白的就更白, 多美啊!诗人精心挑选了“衬”这个字, 写出了瀑布色彩的美丽和气势雄伟。学到这, 我又出示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看瀑布挂在青山前的景象, 然后配乐朗读课文, 让学生仿佛置身瀑布前面, 感受大自然的美, 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3.还要鼓励学生多积累, 丰富自己的内涵, 掌握更多的知识。语文的学习博大精深, 学不完学不尽。俗话说, 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学习积累的方法首先应该多读, 多阅读中外名著和优美的篇章, 让这些美文对自己形成美的熏陶。其次, 还应该把这些优美的词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让他们反复阅读, 形成自己的语言。

三、语文课不应该是刻板的讲堂, 而应该是放飞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1.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在学习完《瀑布》一文之后, 我引导学生:“祖国的山川处处秀美, 除了瀑布, 我们还见到哪些美景?”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运用有关的句式, 夸夸祖国的壮丽山河, 再创造出新的审美意境来, 以达到迁移能力, 扩展知识的目的。

学生兴奋地拿着自己早已准备好的风景名胜的照片或明信片, 争着向周围的同学介绍自己所看到的名山大川或名胜古迹。他们还推选了一些代表到讲台上发言。代表们把图片放到实物投影仪下, 投影给全班同学看, 还给画面配上画外音。梁智宇同学指着北海公园的照片向同学们介绍:“好美丽的白塔啊!微风吹指着它, 白云环绕着它, 难怪游人会流连忘返。”刘笑盈同学指着长城的图片对同学们说:“我来到了长城脚下, 站在长城的脚下仰望, 好壮观啊!长城好像一条巨龙, 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黄筱茜同学也向同学们介绍桂林的山水:“桂林的山好神奇啊!有的像老人, 有的像骏马, 有的像大象;漓江的水好清澈啊!清得可以看到河里的小鱼……”通过练说, 学生的能力得到迁移, 在创造美的同时, 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的情感也渐渐产生了。

2.要重点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让学生在模仿前人的基础上, 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逻辑, 在语文课上, 除了循循善诱地教授给学生点点滴滴的知识之外,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指导学生学习, 拓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 在学完一课之后, 我们可以先肯定书里的做法的正确性, 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一下:“如果换做是你, 你会怎么做呢?会不会比文中的人做得还要好呢?”其实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很多个方面, 就要看我们能不能找到开启思维智慧的那把钥匙。另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 学贵有疑, 只有有了疑问, 才能让学生的知识点得到增强, 才能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被点燃, 才能给他们一把打开大门的金钥匙。

又如我上《落花生》一课, 在学生学完课文, 了解了父亲为什么让我们做像花生那样的人之后, 让学生展开讨论, 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你愿意做怎样的人?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有的认为要做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有的却愿意做像苹果的人, 既好看又有用, 认为应该像苹果那样学会表现自我, 不仅有内在美, 更具外在美, 不然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这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 时代在变, 学生的意识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然后我适时点拨, 让学生明白做人的关键是在于做有用的人。通过辩论会, 学生不仅获得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发展了创造思维, 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篇4:自主学习 自读感悟

1.新课标强调主体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难问题。

2.教师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以及他们情感的撞击与升华。

3.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自生活体验,在相互平等的对话中提高彼此对生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从鲁本的故事中受到孝敬父母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和熏陶。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阅读习惯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详略得当、叙述具体、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情境

1.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在他们生日时你为他们做些什么?

2.知道母亲节吗?指名学生交流。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以上交流,便于教师了解生活中学生对父母的关爱情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并为学生能自主感悟课文作好铺垫。]

二、反馈预习,初读感知

1.通过预习,你对课题了解了多少?指名说一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了解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能让教师初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2.汇报读懂的内容:课文中哪些内容已经读懂,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来读,可谈谈初步感受。

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自评,再请同学评,互相纠正读错的地方。

[备课重要的是备学生,不了解学情,无异于“纸上谈兵”,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再组织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三、引导质疑,自定学法

1.请你围绕“鲁本攒钱为妈妈买胸针”这一内容提问题。

自由发言,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表扬问题提得好的学生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①鲁本为什么要攒钱给母亲买胸针; ②为了攒钱,鲁本付出怎样的努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也应由学生解决,教师不必急于解答,但教师必须指导、启发;点拨,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要订正,甚至作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2、根据这两个问题,你认为本堂课想怎样上?

四、自主学习,自主感悟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

(1)指导朗读描写母亲的部分。指名读后评议,谈感受。

出示:在鲁本龈里,母亲是一个_____的人。

教师提供一组词语,请学生用上自己喜欢的词把句子补充完整。

(2)想象一个夏天,鲁本是怎样拾麻袋攒钱的。进行小练笔并交流,以此来体会鲁本捡麻袋的艰辛。

(3)小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鲁本卖掉最后四只麻袋的感人情景,请学生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描写鲁本把胸针送给母亲的段落。边读边想象画面,再交流。

[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对语言文字的体悟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延伸表达,升华感情

1.学完了本课,你想说什么?

教师提供一组句子:

我想对鲁本说:_____;我想对母亲说:_______;我想对自己说:______;我想对同学说:_____;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说,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选能力,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参与,尊重个性的新课标理念。]

2.你的父母为了家庭,特别是为了你付出了哪些辛劳?

3.课后讨论:你准备在今年韵母亲节为妈妈做些什么。

篇5:自读 感悟 积累

3.“自读感悟”这一变量着眼于学生的学,是“四结合”

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本质反映。自读感悟,意味着学生在阅读课上应该自由地读感悟、自主地读感悟、自信地读感悟。一个“自”字,集中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读感悟”则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阅读课上的独特表现。“读感悟”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圆融整合、三位一体的,即学生每一次对文章的阅读,都应该是边读边感、边读边悟、读中有感、读中有悟,而不应该是读感悟互为隔离,读归读、感归感、悟归悟,读后再感、读后再悟。“感”是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其中既是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悟”是对文本的领会和觉悟,既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直觉顿悟的过程。可以说,“读感悟”是一个感知、思维、灵性、直觉、情绪多因素同时参与对文本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生命性和独创性的阅读。

4.“开放引导”这一变量则着眼于老师的教,是“四结合”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开放引导,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自读感悟的唤醒、启发、激励、调控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动态的。开放引导的起点,正好是学生自读感悟

的终点。由于每个学生的自读意识、自读能力和自读习惯各不相同,对同一文本的意义建构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终点上表现出来的自读收获、自读困惑和自读兴味肯定各不相同。面对学生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的自读表现,教师除了选择多元、立体、动态的引导策略,别无它途。而开放引导的终点,正好又是学生新一轮自读感悟的起点。学生通过教师的开放引导获得的发展结果同样也表现出多元、立体、动态的特点,它一方面意味着学生的发展空间将变得更加广阔,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生的发展可能将变得更加多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引导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智慧、教学境界。

5.在“自读感悟D开放引导”教学模式中,两个变量存在着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学生自读感悟的结果必然导致教师的开放引导,而教师开放引导的结果则是学生更好的自读感悟。如果以教师的开放引导为座标的话,其起点当然是学生的自读感悟,其终点同样也是学生的自读感悟。一句话,有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才有教师的开放引导;为了学生更好的自读感悟,教师必须更好的开放引导。

二、本模式基于的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产物,离开了某一特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模式的建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模首先必须阐明其赖以生成的理论基础。“自读感悟D开放引导”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教学理念。

1、人本理念。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是建立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点。从学生来说,人本理念意味着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变接受为发现,变依赖为独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教师来说,人本理念意味着教师必须把学生做为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人格,相信学生潜能,站在学生立场上为学生着想,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自觉实践,决不生拉硬扯、强行灌输,也决不一厢情愿,包办代替。

2、建构理念。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要义。阅读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语感能力的形成从根本上说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自己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习得的。没有学生能动自主的对语言文字的大量感受、自觉内化、主动顺应,语感能力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最终难以落实。因此,基于建构理念的阅读教学必须十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求、自得。

3、开放理念。阅读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刚性、划一的僵化状态,努力形成一种多元、主体、弹性的开放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刚性化的教学目标为弹性化的教学目标,变封闭态的教学内容为开放态的教学内容,变线性式的教学程序为框架式的教学程序,变划一性的教学评价为多元性的教学评价。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语感建构的帮助者、促成者,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者、调控者。

4、创新理念。阅读教学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阅读教学要在开放的条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感悟能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见解、体会和看法。创新理念要求阅读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读感悟能力,这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表达要带有个人感受,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本模式的建构标准

1、着眼发展。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重

新审视和制定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不但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智力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操、审美素养、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人格。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虽然也有明确、具体、相对集中的要求 ,但其内涵却十分狭窄。那些情感、审美、直觉、个性等潜在的、隐性的、长效的目标,在操作时大多被悬空。阅读课上,有时为了达成某一外显的知能目标,突出所谓的训练意识,往往不惜破坏教学内容的审美性、整体性,有的甚至以挫伤学生的人格尊严、扼杀学生的创造灵性为代价。在这种标准导向下的阅读教学又有多少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可言。所以,本模式把是否促进学生和谐充分的发展做为建构过程的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

2、依学定教。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路来设计

教学,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灵活有效地调控预先安排的教学步骤和方法。课堂上既要敢于暴露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又要随机采取切实有效的引导和补救措施。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动态交互生成这一特质关注不够,其结果是误导教师把课堂教学演绎成一个不折不扣地执行教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关心什么时段完成什么教学任务、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这样做看似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实则完全架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模式力图扭转这种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局面,倡导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新型阅读教学过程,以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3、读书为本。教师要把学生的自主读书作为阅读教学最

主要、最经常的活动,课堂上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虽也强调学生读书,但这往往被当做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来审视,并未将其纳入教学目标的范畴,其结果是误导教师在阅读课上往往以师问生答的讲读法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上,教师忙于精心设计并提出一连串问题,学生忙于思考并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课上完后,大部分学生连书还读不通,更不必说读出情味、读出神韵、读得融会贯通、读得烂熟于心了。本模式针对这一时弊,提出阅读课要以学生读书为本的观点,这也是阅读课区别于其他语文课的重要特质。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课文中规范、鲜活的语言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而学习课文语言的主要方法不是别的,正是熟读成诵。因此,看课堂上是否以读书为本乃是阅读课区别于其它语文课的重要的评价标准。

4、尊重差异。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照顾每位学

生的个别差异,对不同基础、不同优势的学生做到分别要求、分类指导,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对阅读学习的不同要求,从而促进不同程度学生的充分发展。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在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练习的评价上搞一刀切,较少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本模式则主张阅读课在目标设定上要有弹性,在练习设计上要分层次,并提倡学生自己与自己比,提倡用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提倡多角度地评价同一位学生。

5、发扬民主。教师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

氛围,用自己的爱心和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才干。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只适用于那种教师主宰型的课堂教学。在那种类型的阅读课上,目标教师定、问题教师提、方法教师选、结果教师评,教师只关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虑学生学的需求,更不可能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商量后施教。这种情况不改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可能觉醒。本模式要求教师发扬教学民主,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在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6、引导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己发现问

题、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随机点拨质疑解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学生总是按倾听老师提问、思考老师提问、回答老师提问的思路学习课文,课堂上一旦离开了老师的提问,学生就无法学习。这种状况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就有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一说,却无学生要主动质疑一说。本模式倡导老师应重视学生的主动质疑,鼓励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这就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7、允许选择。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

条件和机会。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自己确立阅读目标、自己决定阅读内容、自己选择阅读方法、自己设计阅读练习。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一切安排都是教师设定的,一切要求都是教师决定的,学生只能按教师的意志和思路行事,自主精神得不到体现。本模式主张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选择的学习,并学会有选择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

8、强化语感。教师要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十分重视学生感悟、内化、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规范、鲜活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虽也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却鲜有人将语感能力视为阅读能力的核心加以训练。本模式明确提出阅读课要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并指出内化课文语言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从而为切实提高阅读课的质量和效率指明了方向。

9、以情感人。教师要用自己的饱满热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示范朗读、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等手段,使学生激起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感。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知能的发展,而较少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事实上,没有学生情感上的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知能上的充分发展。本模式要求抓住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因 --------情感,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10、鼓励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胆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意见和看法,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往往囿于教材,甚至把教参视

为金科玉律,注入式、满堂问的现象十分严重。课堂上只求有统一的标准,不允许有“异端邪说”。这就把原

[1][2][3]下一页

本是很有灵气的阅读课变成了呆板、僵化的东西。本模式力图引导教师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主张阅读课上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感悟的能力,又要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理解、表达要有个性,使阅读课能够充分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本模式的操作程序

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操作程序,具体确定各教学步骤应完成的任务,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操作程序的实质在于处理好师生针对教学内容在时间序列上的实施。

小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感悟课文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形成阅读的技巧和习惯,并能独立自主地从课文中汲取知识,受到熏陶和感染。由于学生的感悟能力发展不够,因此,对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只有经过“初步综合阅读―局部分析阅读―深入综合阅读”这样三个阶段,才能使学生从初步感悟达到深入感悟,以致掌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综合阅读,即通读课文,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句,了解文章的大意;局部分析阅读,即精读课文,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感悟文章各段的思想内容及其表达形式;深入综合阅读,即练读课文,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感悟文章脉络和主旨,读写结合、迁移运用。这三个教学阶段,是相辅相成的。初步综合阅读为局部分析阅读提供了前提,局部分析阅读则为深入综合阅读打下了基础。

“自读感悟D开放引导”教学模式是针对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提出的,三个阶段中任何一个阶段的展开,都依照先自读感悟、后开放引导的程序运行。

(一)自读感悟

这是本模式的基础环节、先导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依托多媒体教学网络,不但对印刷文本(课文)进行自读感悟,而且也对电子文本(课件)进行自读感悟。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自主地感悟学习资源,自主地探究学习资源。由于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主要任务,因此,学生的自读感悟在三个阶段中也各有不同的主要内容。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① 边读边想,你对课文有些什么感受和体会;

② 边读边想,你读懂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③ 边读边想,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哪些问题;

④ 边读边想,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⑤ 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① 边读边想,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

② 边读边想,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③ 边读边想,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

它们为什么特别吸引你;

④ 边读边想,把这个词语与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你读懂

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⑤ 边读边想,把这个词语换成这个词语加以比较,你读

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⑥ 边读边想,把这个句子与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你读懂

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⑦ 边读边想,把这个句子换成这个句子加以比较,你读

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⑧ 边读边想,这段话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去读,你体会到

了什么;

⑨ 边读边想,这段话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读,你发现了

什么

⑩ 边读边想,这段话中你最欣赏什么,为什么;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① 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和体会;

② 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你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③ 边读边想,全文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去读,你有什么收获;

④ 边读边想,全文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读,你发现什么;

⑤ 边读边想,今后你在写作文时可能会用上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和句子;

自读感悟,既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又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见解、从而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本环节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重。通常,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应该有不少于二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读感悟;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也应该有不少于二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读感悟。

自读感悟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每个学生各自独立的阅读感悟,自始至终不参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这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二是先独立阅读感悟,再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三是先独立阅读感悟,再在四人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第一种方式即为自主学习方式,第二、三种方式即为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协作学习方式。

(二)开放引导

这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调控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而言,既是一个自读感悟结果的输出过程,又是一个在他人帮助下效果的回授过程;对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收集学生学习信息的过程,又是一个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导学生二度学习、重新感悟、达成目标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展开主要分三步走:

1、多元反馈

主要是让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感悟的结果。由于有多媒体教学网络的支持,学习信息的流向是立体循环的,图示如下:

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师→机→生、生→师→生、生→机→生、生→生、生→机→师、生→师→机等多种反馈渠道组织信息交流。信息交流可以在三个不同层面上展开,第一层面为同桌之间的交流反馈,第二层面为小组之间的交流反馈,第三层面为全班之间的交流反馈。

2、多维评价

主要是对学生的感悟结果进行判断和评议。教师要在学习信息的反馈交流中,迅速准确地评判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高明之处、深刻之处、独到之处以及失误之处、肤浅之处、偏离之处、卡壳之处。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既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效果,也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态度,还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方法。评价可以由教师直接做出,也可以引导学生做出,还可以由计算机来做出。无论何种评价都要特别重视它的激励性。例如:

① 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

② 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

③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了。读书就应该这样。

④ 你发现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⑤ 不要着急,慢慢来,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老师想信这个问题你一定能够自己解决。

⑥ 这么难的地方你都能自己把它读懂,而且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真不简单。

⑦ 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想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3、多向调控

篇6:感悟 积累 迁移

感悟 积累 迁移

感悟 积累 迁移――《云雀的心愿》教学谈 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河口小学 陈爱华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该文用童话的形式,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针对教材的特点,本人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 注重感悟 课文以对话形式来说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语言浅显易懂,不需要作过多分析、讲解。因此,教学时就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依据语气提示读好课文,就可以很清楚地感悟到了。如在教学描写土地变沙漠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黄沙漫天”、“乱砍乱伐”,依据提示语“埋怨”、“心疼”练读课文。在学生读书时,我使用多媒体出示黄沙漫天的`场景,并配上巨大的风声,把学生带入沙漠狂风之中去感受。这样学生就很到为地读出了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悟到了“埋怨”、“心疼”,从而体会到森林的重要。 二、 注重积累 课文中的第10和13自然段既说明了森林有水库和空调器的作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识,应该让学生积累下来。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后试着把它们复述下来。在复述课文时,我借助画简笔画,再板书“树冠、树干、树下、土壤”几个词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复述难度。同时这几个词清楚地表现了作者的记述顺序,在学生复述后,我就提示学生:“这些词语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明森林为什么是大水库的。以后的作文中,我们应该学会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这样的复述,既积累了妙词佳句、自然常识,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方法,可谓一举三得。 三、 注重迁移 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训练: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听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你们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们的土地都会变成沙漠,你们就会饿死。”有的同学说:“你们要是再乱砍森林,就会被洪水淹死。”还有的同学说:“森林是大水库,是空调器,它给我们人类带来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感谢它,保护它,不应该破坏它,砍伐它。”透过这些精彩的回答,可见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受到了很深刻的环保教育,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移。 “感悟、积累、迁移”是语文教学的“三部曲”,只有依据此,我们才能真正地教好语文,用好语文。

篇7:留下瞬间感悟,积累成功经验

刘素肖

2017年11月24日在教师培训中心听了王向军老师的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论得到提升,观念得到转变,我深感肩上压力的沉重,更感责任的重大。我要不断地思索,不停的探讨,永不停止的实践,把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教师应具备学习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1、学习精神。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不得不促使教师们参加到学习中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钻研,要使自己的观念能够与世界教育发展同步,用科学发展观来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教育事业。

2、敬业精神。教师要把办好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并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3、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向学生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怎样学习,更要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因此,教师的工作是没有止境,也无法用尺寸计量的。默默无闻的劳动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教学的热爱,源于看到学生成长的喜悦,并由此感到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价值。

4、创新精神。教育改革是学校的生命之所在,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开展创新教学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

二、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在钻研教材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课件,以最佳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课堂评价和课后反思。

篇8:自读 感悟 积累

一、在经历操作活动过程中把感觉提升为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可以说, 没有经历数学活动, 就谈不上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与积累。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时,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用小圆片摆一摆。学生在摆圆片的活动中, 初步感知圆片所处的位置不同, 就能表示不同的数。接着再用更多的圆片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初步积累有序思考问题的经验。到了三年级学习服饰搭配、球场的赛次问题, 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排列组合数。衣服和裤子要不同搭配, 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学具, 用连线来记录不同穿法的组合数, 重点了解怎样连线比较清楚完整。有了一年级时摆圆片的经验, 学生就会有序地思考如何搭配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当然, 要使这类经验能合理地积淀, 有时还需要经历一个判断、筛选、确认的环节, 因为学生首次操作感知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而错误的经验将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如在教学“认识角”时, 许多教师都会让学生去摸一摸具体实物上“角的顶点”,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学生往往会回答:“角的顶点是尖尖的, 摸上去有刺痛的感觉。”这个回答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及初始经验处于“生活数学”范畴, 不足以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 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给出正确的概念, 那么在接下去的练习中就有可能会出现类似钟面上指针的针尖也是角、墙角也是角的错误认识。因此, 数学活动所期望学生获得的经验应与某些生活经验加以区别。

二、在探究活动中注重融合行为操作经验与思维操作经验

孔凡哲教授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 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 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 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 过程充分展开, 思维充分碰撞, 方法在不断的体验中生成并内化迁移。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用心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内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如在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中出现了这样的习题:将一根长1米的圆木沿着直径切成相等的两半, 表面积增加了0.8平方米, 原来这根圆木的表面积是多少?只有文字的表述没有直观的图像, 许多学生都不理解0.8平方米与圆柱表面积之间的联系而无法独立解决。为此, 教师组织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圆柱体物体 (如橡皮、胡萝卜、橡皮泥等) 开展切割拼组的活动。

第一层:横切面的理解。让学生把圆柱体实物横着切一切, 看看横切面有什么特点?想一想切成的两个小圆柱的表面积之和与原来圆柱的表面积是否一样?学生在动手切的过程中, 亲眼目睹了新产生的两个切面, 两者不相等的关系一目了然, 新增的面积就是产生的两个切面的面积, 即两个底面积。有了这样的操作活动经验, 教师可再追问:如果按这种切法切成三个小圆柱, 表面积之和有什么变化?四个呢?学生获得前面操作经验后, 可以进行想象、推理强化活动经验。

第二层:纵切面的理解。学生在经历横切圆柱的活动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自然而然又想到了纵切圆柱, 并主动探究圆柱纵切面形状及大小的特征。在学生理解了底面直径、高与纵切面的关系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此时的表面积之和与原来圆柱表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第三层:圆柱拼组。让学生把两个大小相等的圆柱拼成一个大圆柱, 表面积有变化吗?怎么变的?相信大部分学生在前面两次操作活动之后完全可以凭借思维想象获得正确的认知。

学生在切拼的过程中, 不仅加深了圆柱的表象, 而且在操作、想象、推理、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把握了概念的本质, 有效地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三、在思维活动中让经验内化为方法和素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如教学“圆面积”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充分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通过剪、移、拼将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然后比较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关系, 进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在综合活动中侧重于应用经验、提高能力

现实中, 许多数学活动都会要求学生有多种经验参与其中, 不仅有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 也有思考的经验, 更需要有应用的意识。教师要想把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的一种能力, 实现由储存知识向探究知识、由再现知识向创造性解决问题转化, 并让学生通过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实现这种内化。而数学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单元, 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困难重重, 这和学生缺乏实际的购物经验有直接关系。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经历“购物”过程, 学会使用人民币。如在第一课时可以设计“认一认”的活动;在第二课时可以设计“摆一摆, 算一算”的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摆人民币, 另一人算一算一共有多少钱。充分经历这样的活动后, 学生在后续学习时, 正确率会大大提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自读 感悟 积累】相关文章:

快乐积累灵活运用——《积累与运用》教学法设计09-10

积累运用04-29

积累作文范文05-16

积累运用范文05-16

美文积累范文05-17

熟语积累范文05-17

作文积累范文05-18

体验积累运用09-12

八字成语积累04-17

写作词语积累04-19

上一篇:我做对了作文600字 我是对的下一篇:vsphere51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