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习的思维方式

2024-04-12

高中地理学习的思维方式(精选10篇)

篇1:高中地理学习的思维方式

高中地理学习的经典口诀

总是背不下来的高中地理知识点,用一些奇妙的口诀串在一起,可以加深印象,提高记忆效率哦。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高中地理学习的经典口诀,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五带

地球有五带,全靠四线分;

回归间热带,极圈分寒温;

寒温各有二,五带温不均①。

①温,指温度。

大洋和大洲的位置

洋以洲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为四洋首,位于亚澳两美间。

大西洋西南北美,东岸临界欧与非。

印度洋临亚非澳,南部三洋水相连。

北冰洋面为最小,亚欧北美三洲环。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顺口溜:天气和气候

天气:短时阴晴雨雪冷热风

气候:多年平均春夏和秋冬

地球变暖危害

大气污染,地球变暖;

冰川融化,沿海被淹。

采取措施,刻不容缓。

降水分布规律

赤道热,降水多:

两极寒,降水难。

回归线,分西边;

陆西岸,副高带,信风吹,降水亏;

陆东岸,季风故,气候温,降水富。

中纬度,居内部;

距海远,气候干。

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气候因素,四个方面兼顾;

纬度位置第一,赤道两极悬殊;

其次要看海陆,远海夏季干酷;

地形也很重要,高寒背风雨勿;

洋流不可低估,暖流到来水富。

陆地自然带分布与特征

地表气候不一般,植被动物随着变。

九自然带分布谈,热温类型各有三;

亚寒苔原冰原带,另外高山垂直变。

热带雨林赤道边,高温多雨树参天;

猩猩猿猴时常现,河马大象不少见。

热带草原夹两边,非洲南美最广泛;

干湿两季南北反,稀树密草动物欢;

狮犀斑马长颈鹿,干季向着水草迁。

热带沙漠回归线,非澳两洲最大片;

草木稀少多沙丘,鸵鸟骆驼耐饿旱。

温带沙漠居陆间,亚美澳非都可见;

夏季高温冬季寒,植被较少能耐干。

温带草原四季显,多位北半球中间;

雨水较少草尤短,黄羊野兔最常见。

温带森林阔叶繁,熊猫梅花鹿罕现。

北部亚寒针叶林,松树云杉能耐寒;

亚美北部欧大半,动物冬夏羽毛换。

苔原气候冬长寒,亚欧美洲最北边;

植物地衣和苔藓,特有动物驯鹿焉。

南极冰原和冰山,企鹅海豹近海岸;

北极点与格陵兰,白熊海象不畏寒。

世界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生存条件;

耕林草建,伐垦泛滥,流失沙化,人增地减,采取措施,齐抓共管。

(2)水资源

地球水多,海水大片;

只能利用,淡水资源。

河湖地下,分布有偏;

满足需要,比较困难。

保护资源,节用当先;

植树造林,防治污染。

海水淡化,为期较远。

(3)森林资源

森林用途:提供材木,含蓄水源,增加湿度;

防风护田,保持水土;

调净空气,①“自然调度”。

保护资源,植伐同步。

①调,调节大气成分。净,净化。

(4)矿产资源

矿产种类实不少,煤铁石油最重要。

俄巴中澳印加美①,七国铁矿储量高;

煤矿要数中美俄,亚欧北美煤质好;

石油分布很集中,中东俄美中墨英。

①巴,巴西。印,印度。

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居住,亚洲东部南部;

北美东部欧洲,人口稠密在数;

地属沿海平原,气候湿润温暖;

农业历史悠久,工交城市发展。

人口问题

人口发展过快,环境资源受害;

人口城市迁移,带来诸多不宜:

住房交通水电,医教就业问题。

世界人种问题

世界人种分清,要看肤发眼睛。

白居欧洋北美①,黄人主在亚东,黑人非洋美国,种族歧视受轻。

①洋,大洋洲,后面“洋”字亦同。

世界主要语言

世界民族二千,多有自己语言。

汉语使用最多,亚洲中国东南;

英语使用面广,英澳北美印度;

俄语比较集中,拉美西语侵占;

法语世称美丽,主要法国内焉;

阿拉伯语亚非,国际重要语言。

世界三大宗教

世界宗教三,佛基伊斯兰。

基督徒十亿,欧美洋广泛①;

佛教源印度,回真伊斯兰,六亿穆斯林,亚非最多见。

①欧美洋,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世界人口过一亿的国家

中印美尼俄①,巴日尼孟巴②。

①印,印度。尼,印度尼西亚。

②巴,第一个“巴”字指巴西,第二个“巴”字指巴基斯坦。尼,尼日利亚。本句可用形象语言“终因没米(尼的谐音)饿,八日你梦巴(锅巴)”来帮助记忆。

有关世界国家问题

世界国家一百八,面积俄加中最大,领土领水海陆空,两邦之间国界划。

政治制度分社资,多数国家不发达;

国际交往要平等,五项原则维护它。

世界区域划分

世界区域分十三,依据人地和自然。

亚洲区域数有五:东西南中和东南;

非洲区域两部分,撒拉划分南北线;

美洲区也分两段,拉丁美洲占南边;

欧分西东联北亚,南极大洋独成片。

篇2:高中地理学习的思维方式

1.死记硬背

在高考考题越考越灵活的今天,还仍有一大群亲们学习时候在死记硬背,有的甚至背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真的挺可怕的,首先我要说这种学习方法是比较愚蠢的,也是很低效的,根据新课标对大家的要求,是培养考察大家的地理思维能力,是要求大家做到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而不是学死了。

再例如我给大家说一个切身的东西,我们在讲河流治理时候讲过一个河流叫田纳西河,可是我们平时练习册上的题,考试的题,高考题里会考田纳西河吗?不会的,一般都会考什么长江黄河,现在长江黄河都考恶心了,考什么,任意一条河流都可能出,比方说给就给你个经纬网不给其他条件就问你,A河B河,R河Q河的河流水文特征,或者直接说读图,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或者南方地区某河流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有木有啊,有木有,如果你是把田纳西河背会了,考试时候考你的是热带雨林地区河流,考你A河B河,R河Q河,你认为这道题能给你多少分是吧,那么大家要说了那我们学田纳西河有什么用?平时考试为什么这么考?所学的知识和考题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前面我们在据例子时候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不过还是有人会问博主,我地理上课听课也很认真,为什么做题没思路?这里我就要和大家说了,这就是没有理解学的意思了,其实我们这里的学不仅仅是要学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这类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方法,知识只是个载体,引导出来分析方法才是我们要真正学的,否则你背会一个不去分析,这个是你是可以了,但是给你个区域你照样不会,为什么?不正是因为你都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只会盲目的背,不去分析不去总结,凭借着自己的记忆真的能学会那浩如烟海的知识吗,岂不是很悲哀的一件事?这不就是大家的现状吗?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要会学习,才能学好习,我们应该学的是老师讲的各类问题的分析思路方法,你例如就田纳西河为例子,我们应该学的是河流应该从它的水位高低,水系特征,流量大小,流速大小,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汛期枯水期时间及长短,水能蕴含量大小,航运价值,河流补给类型等等方面去分析,如果每个地区你都按照这个去分析,想想你只要基础不差,再加上会分析会定位,这分得来难道是件很难得时期吗?总比咱们死记硬背要高效的多吧,所以学会了分析方法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

河流分析是如此其他的其实也是如此,不要觉得文科只是背背就能考分的,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人往往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不信你可以问问你们的同学或者学长学姐,问他们学习方法,如果他们说死记硬背就可以学好的话,那么你可以问问他们,他们的地理成绩如何,我相信大多数都不理想,所以大家要知道,学知识要学懂了学通了就要学它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活学活用,真正的学会知识。

2.地图的错误认识

有的人读完了我第一段话,知道如何学习了,但是又会接下来问一些列问题,例如老师地图用不用背呀?老师地图怎么背呀?背那些重要的经纬网有用吗?背地图有哪些技巧方法?怎么才能最快的背会地图呀?地图太多了根本就看不完呀?怎么读图呀,怎么培养读图能力呀,我感觉一看地图就看不进去和看天书似的?我就想说那么多地图你都能背下来吗?不可能的对吧那地图怎么去学去看那?

其实这又是大家的误解,地图这个东西也不是背的,我认为应该是多看的,去熟悉的,而不是像有的人说去背经纬网,北纬30度经过什么什么,东经60度经过什么什么的,背的自己恶心了吐了都不知道自己背的是什么,再有这样背下去的倘若高考不给你经纬网只给你个轮廓怎么办?

所以地图也不是死记硬背的,地图应该怎么去学怎么去看那,我认为地图咱们应该要多去看就好了,每天你可以看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慢的例如看个日本朝鲜半岛啥的,快的可以看东亚东南亚南亚这么去看,每天不需要花费太长时间,10分钟就差不多,利用一个课间或者闲散时间,自习时间去看,两三天攻克一个区域,每次看都在脑海里蓄存起来,慢慢的脑海里储存的多了你就熟悉区位了,熟悉位置了,当然看地图时候你不能死盯着去看,应该如何去做那?

我们应该看一张地图就应该去思考去看这个图里有什么地理事务,找出来,因为高考时候地图图文类的题占了大半壁江山,所以我们高考时候应该掌握的一个技能就是读图,但是大家往往欠缺的掌握不好的恰恰是读图分析能力,那么如何去读图那,怎么培养读图能力那?

我建议大家刚开始时候看图时候那个本,记下来你看出来的地理事物,可能刚开始看时候读出来的少一些,没关系没有人是下生就会看地图的,都是学出来的,如果你觉得你的读图能力很差,也可以把自己读出来的找老师或者学霸看,让他们指点你一下哪里没看出来,然后去反思总结,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自己没用分析出来,下次争取改变一些,每一天都在训练每一天都进步一点,这样慢慢的你的读图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只要坚持一个月最多三个月你就可以把读图能力训练的很棒,在碰到题分析起来就不会太费劲了

刷题题海战术--五道题理论

有人又要说了我认为地理需要多做题,多做题才能理解才能把知识学好,多刷题才能学好知识等一些言论,确实你刷题肯定能提升地理成绩,可是这属于一种很低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代价很大的一种学习方法,为什么那,你要考虑,你在某一段时间地理时间用的多了,其他学科用的时间就会减少,其他学科学习时间减少,就会影响你的整体成绩,你假如这段时间苦学苦刷题目可能你地理会提升20分,而其他科由于时间的减少,一科下降5分,这就25分,里外里总分不升反降,如果说高考就考一科那可以任意刷题,可是高考要考六科,咱们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东西进行优化才能使得整体得到提高

再有为何说题海战术比较低效?大家试想一下,我们做题是不是都是这样,做完对下答案,最多用红笔改一下也不去思考,就做下一题,其实这样不去分析不去思考,我认为做再多题也是无用功,做了也白做,因为本末倒置了,为什么?因为我们做错了应该去分析为什么做错?怎么做错的?答案是怎么写的我是怎么写的?我的思维哪里出现了偏差?等等方面,去分析思考后总结经验下次就会有提升,其实我们刷题不在于量,而在于精,弄懂做过10道题,其实对你帮助比你做100道题一知半解要强很多,而非常遗憾这样做的亲是非常少的

所以我提出了一个五道题理论,这是个什么理论那?就是我们做题时候碰到一个陌生的题型或者题,第一次做往往会做的很差,即使觉得听课听得再好也有很多会出现这种状况,出现了没关系,毕竟第一次碰到,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那,首先去对答案,看看哪里对了哪里错了,和答案解析思路哪里出现偏差了,对的也要分析为什么对,因为有可能是蒙的,错的更应该注意哪里思路不对,找到了我们拨乱反正,争取下次不错,没想到重点看,想一下为何自己没有想到,然后给它补入自己的思维,有的看不懂的可以询问学霸或者老师将它弄懂,这是第一步,如果第一步做好了,在碰到类似的第二题时候,你就会感到自己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可能还有些方面没有把握准,这没关系,一两回还是生的吗,到了三回应该就差不多了,而此时你就要去思考总结,这时候就是个升华的过程,这一类型题应该去分析思考,答题思路该怎么勾划,到了四五道题就是不断完善思路和精确答题术语的过程,五道题之后再遇到相似的问题就会觉得小菜一碟,迎刃而解

关于记笔记

有人又有问题了,那笔记的问题怎么办,怎么解决,可以买网上哪些所谓的学霸笔记吗,或者看那些,其实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自己记笔记最好,一自己记可以加深印象,二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来制作个性笔记,例如标注重点了,还有自己对知识的一些心得了什么,三那别人的笔记因为对方学习的状况和你有差别,可能你认为重点的别人并不认为就没有记,参考的价值就不大,再有别人有的地方是略记或者自己的注记,你看不懂或者理解偏差反而会影响你的学习。

所以我认为笔记最好自己记,根据自己情况来记,怎么记?如何记那?我认为这样记最好:首先老师上课讲的重点,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易错的,以及对知识点的感悟,自己答题的思路,以及一些自己脑海里一闪而过的思想

关于教辅

有人说教辅多买多做几套需要,我认为不需要,只需要选一本精良的教辅吃透就可以,因为练习册题翻过来覆过去都差不多,大同小异所以吃透一本足矣。

学会总结、思考和分析

我们平时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琐碎的地理知识点,例如各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各个季节出现的地理事物,北京时间几点全球的今昨天之比,什么城市再哪个气候区等等这些问题,再高考时候,文综2个半小时要做3科,所以时间比较紧,可谓寸分寸金,你再这里如果考这种题,总结过一眼就能看出的话,节省时间才能更好的为下面的大题解答提供充足时间。

我们再举几个例子,在例如一些问题都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答题思路解题方法(地中海地区和我国新疆瓜果蔬菜甜的原因,鲁尔区改造对于我国辽中南和山西能源基地它的借鉴,再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等等),这就要我们善于总结,平时做题时候我们就去做这件事情,我们要学会善于发现高效学习

学会思考第一部分已经说了不加以赘述。

学会分析其实就是对学习的一种升华,是能力的一种展现。

关于答题思路的构建

平时我们在做题时候就应该逐渐的将我们的答题思路拓展开来,使之真正的变成沟通所学知识与高分的桥梁,我们所学的知识以前已经说过并不单单是学会了课堂上那些就完事了,而是要学会分析各类问题的方法,我们学会了分析方法就要去实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看看我们真正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分析还有哪里差的,通过做一定的题目,去感悟去分析去总结,逐渐的将差距思路补回来进而完善我们的答题思路,这样做下去这样我们就会答题了

我们在学习地理时候,其实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人或者我们熟悉的事物,这样更便于我们的理解,比方说,我们学习环境退化时候就可以想到我们人类工作,我们人类工作学习需要休息,休养生息才能更好的学习工作,否则就会导致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之后我们就会产生身体问题,甚至进而过劳死,人类不休息都不行,更何况大自然,大自然和人类是一样的有自身的修复能力,如果你一直开发,不去让其休息,他也会出现问题---即环境问题环境退化,再加剧就会出现更佳恶劣的问题,这和人类其实没什么区别的,所以我们是可以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拟人让它活灵活现的出现你的面前,方便大家理解。

篇3: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文科生;学习兴趣

现今是一个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这就对我们教师要求越来越高,怎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就应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体现出地理教学独有的魅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创设情景、幽默的教学语言、生动的CAI课、难忘的野外实习等,都可引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积极创新,大胆尝试。如在讲述“大气的水平运动”时,采用生动的体态语言“手势法”,手心向上,大拇指与四指垂直,四指代表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代表实际风向,在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使学生明白了大气运动的原理,增强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还需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应重点应抓住三个环节:课前、课堂、课后。首先,课前要预习。当然作为非重点科目,学生对其预习的效果可能会差些,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加以补足,利用上课前花上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本堂课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其次是课堂应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通过课堂上必要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如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强调学以致用,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最后当然也少不了课后的巩固。除了完成相应的作业,还应注意生活中收集观察,体会中学习地理。生活中的学习习惯尤其重要,这也是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所以应不时的提醒同学们去观察、体会、挖掘、收集。

三、掌握阅读自学的良好方法

地理教科书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回答地理的主要依据。地理课的自学是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地理课本知识,做自学笔记,回答一些问题等途径实现的。根据地理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地理科的阅读自学有以下几种方法。

1.语文式的阅读法

这种阅读自学方法就是让学生用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地理教科书。“语文式”新闻记者法主要适合于课本篇幅较长,但知识点不多,层次比较清楚的章节或段落,如高中地理下册的一些章节。教师在学生自学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考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对于知识简单的课本内容,采取“语意式”阅读法让学生自学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避免历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2.提纲式的阅读法

对理论性强,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学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学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科书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看书自学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就可列出这样的自学提纲:

(1)热力环流→气压差异→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

(2)大气的受力情况分析及其产生的大气运动。

大气受力分析 大气水平运动特点。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3)绘出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自学学生根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摆出各自的见解,进行讲座最后由教师归纳意见,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3.习题式的阅读法

所谓“习题式”阅读法,就是教师依据大纲的要求,把教科书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自学,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学选编习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辩正错,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

4.地图式的阅读法

篇4:高中地理学习思维整体性研究

新课程改革成果已经卓见成效,高中地理教学更重视了学生学习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正如地理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何为学习思维整体性,我理解成就是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是知识模块进行再加工,使得知识之间不再是独立的、片面的,而是用联系的整体性思维运用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论述更加有条理性。

李接君的高三能力专题复习课,从试题的答案整体分析切入,理出一条思维路径,破除思维定势,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体和差异并存的整体性原理。

篇5:高中地理思维学习方法

(1)雨带的移动:

①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②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③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④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2)雨季: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3)旱涝灾害:

①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②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③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

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由于低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形成云雨天气,而高压(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形成晴朗天气。

(1)低压(气旋)系统

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从四周流向中心,使气旋中心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被迫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所以每当气旋过境时,云量就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在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2)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冬半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常见,除整体自西向东移动外,还应注意比较冷锋与暖锋的移动速度。如果冷锋移速较快,则冷锋附近形成较窄的雨区,并伴有大风降温;暖锋雨区较宽,持续时间也较长。若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追赶暖锋,直至暖空气完全被抬升,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明显下降,云和降水逐渐消失,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一般气旋是辐合上升系统,特别是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常常产生云、雨,甚至有暴雨、雷雨、大风天气。一个成熟的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是,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的降水天气,气旋的中部(两锋之间)是暖锋控制下的晴朗天气。

(3)高压(反气旋)系统

反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中心向四外流出后,垂直方向上高层的空气就自上而下来补充,形成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其中所含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天气晴朗。例如,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经常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4)存在锋面的低压系统,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多见于温带地区,人们习惯称之为锋面气旋。在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是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

4、影响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判断南北半球→判断热量带→判断雨型。

(1)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0℃(或15℃-有分亚热带沙漠划分时)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①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②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③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形成。主要分布在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④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总的来说:热带季风比热带草原雨量多

重点区别: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

①前者年雨量1500-mm而后者 750-100mm;

②前者的雨季是突变的,而后者的雨季是渐变的;

③前者月降水量超过3个月,而后者的月降水量不超过3个月。

(2)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10℃,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①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它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º--35º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偏南风--高温多雨。

预热不同期:重点区别: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雨热同期而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

(3)温带与亚寒带、寒带气候类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10℃之间,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②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④针叶林气候:最热月均温在10-20℃之间,分布在北纬50°~70°N,受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冬寒长夏短暖

⑤苔原气候:最热月均温在0-10℃之间,分布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

⑥冰原气候:最热月均温在0℃以下,分布在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极地气团控制,全年酷寒。

有无降雨的区别。重点区别: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前者有明显雨季(2-3个月),后者没有。

(4)注意区别下列气候:

①“热草”与“热季”:“热季”年降水量>1500 mm,月降水也多于“热草”;

②“亚季”与“温季”:“亚季”最冷月>0℃,“温季” 最冷月<0℃,只能在1月。

③“温季”与“温大”:用月降水量区别,“温季”有2个月降水量>100mm。

④“温海”与“地中海”:“温海”最冷月>0℃,最热月<20℃,降水分配较均匀,冬雨较多。

⑤ 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与北半球的“亚季”:降水柱状图特点相似(七月多雨),气温曲线不同。

6、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

①海洋与陆地: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且比较集中。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分配较均匀。

②地形:A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

B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

③植被:裸地和植被覆盖地不同。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⑶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①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着影响各地气候。大气环流通过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导致各地的降水时空分布,与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因素)共同形成了各种气候类型(水热组全类型)。②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⑷人类活动:

①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如CO2等增多,温度升高),向大气释放热量(如热岛效应)。

②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A良性的:a.修水库,使库区附近的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缓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调节气候。b,人工造林,使风速减小,气温降低,湿度增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B恶性的:①围湖造田、排干沼泽,使生态平衡破坏,气候恶化;②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尘暴盛行,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③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7、降水的类型

(1)对流雨: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雨。典型分布地: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实例:东南亚的对流雨。

(2)地形雨:特点:迎风坡,降水强度较大,降水丰 富。例子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10000毫米;北侧的背风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我国的雨极:是台湾的火烧寮,位于台湾东北部的山地,主要是地形雨。背风坡典型区:大分水岭西侧;南美安第斯山东侧;台湾山脉西侧的台湾海峡。

(3)锋面雨:特点:强度小、历时长、范围大锋面雨是我国主要的降水类型。实例:我国夏季主要的降水类型,

篇6:高中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一、认真听讲

仔细计算一下每天的学习时间,不难发现,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课堂上不好好听课,你成绩绝对不可能太好。学习地理的时候,听讲的过程非常重要。书上写的很浓缩,不要觉得老师讲得不好,既然讲得不好,那你学习又有什么用呢?认真听讲是学好地理最基本的一个条件。

二、必要的练习一定要有

我们都知道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做地理练习就是实践的过程,学地理的时候,总会发现考试的题目似乎和书本搭不上边,不是搭不上边,而是这类练习做少了。其实,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课本,那些不会做的题只是高于课本一点。一定要多做做练习。

三、不懂就要问

相信大家都知道,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搞明白,不然你累积的问题越多,你的成绩也就受影响越多,所以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多问,想办法搞明白,不在知识上留死角。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地方不懂,甚至别的同学很容易理解的问题,放到自己那儿,总是不能理解。别不好意思了,主动去问!不要怕被笑,知识是自己的,不懂的就一定要去问。

四、记得借鉴别的同学的学习方法

孔子都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学霸们一般都有极高效的学习方法,多参考、借鉴一些优秀同学的学习方法不是什么坏事情,学习地理的目的很简单,在增加知识的同时,可以为自己考一个高分。但是如果自己再怎么努力,分数还是不理想的话。记得问问老师和其他学地理好的同学,多学学别的同学的,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高三地理复习技巧:

一、抓住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是高考永恒的话题。 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轮复习正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的阶段,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复习,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

二、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甚至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默图、甚至描图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三、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经常看报,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编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四、学会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是关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海岸线曲折的原因

欧洲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海湾和内海。造成海岸线曲折的原因主要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第四季冰川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欧洲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海洋深入内陆,使得欧洲大陆各地距海距离近,受海洋的影响大,水汽较充足,海洋性特征明显。

1海岸线的种类根据海岸底质特征与空间形态,可将海岸线划分为基岩海岸线、砂质海岸线、淤泥质海岸线、生物海岸线和河口海岸线。

1. 基岩海岸线

基岩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以基岩为主,是由第四纪冰川后期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沿岸的基岩山体、河谷,再经过长期的海洋动力过程作用形成岬角、港湾相间的曲折岸线。基岩海岸线曲折度大,岬角突出海面、海湾深入陆地。岬角岸段一般以侵蚀为主,侵蚀下来的物质在波浪和海流的作用下,被输移到海湾岸段堆积。基岩海岸岸坡陡峭,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海水直逼悬崖,海岸景观秀丽。

2. 砂质海岸线

砂质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主要为沙砾,是由粒径大小为0.063~2mm 的沙、砾等沉积物质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平直岸线。砂质海岸线多具有包括水下岸坡、海滩、沿岸沙坝、海岸沙丘及潟湖等组成的完整地貌体系。它多发育于基岩海湾的内缘或直接毗连于海岸台地(平原)前缘。砂质海岸形成时代可追溯至晚更新世,其规模取决于海岸轮廓、物质来源和海岸动力等因素。砂质海岸沙滩细软、阳光明媚、海水清澈、环境优美。

3. 淤泥质海岸线

淤泥质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基本为粉沙淤泥,是由粒径为0.01 ~ 0.05mm 的泥沙沉积物长期在潮汐、径流等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开阔岸线。淤泥质海岸线多分布在有大量细颗粒泥沙输入的大河入海口沿岸。淤泥质海岸地势平坦开阔,海滩宽达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是滨海滩涂湿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区。淤泥质海岸滩涂宽阔,水浅滩平,便于围塘,多被开发为养殖池塘、盐场。

4. 生物海岸线

生物海岸线的潮间带是由某种生物特别发育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海岸空间。生物海岸线多分布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主要有红树林海岸线、珊瑚礁海岸线、贝壳堤海岸线等。生物海岸资源丰富,环境脆弱,奇特珍稀,多被选划为海洋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域。

5. 河口海岸线

河口海岸线分布于河流入海口,是河流与海洋的分界线。河口海岸线一般从河流入海河口区域的陡然增宽处划过,有些河口形状复杂,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形特征、咸淡水混合区域、管理传统等确定。

欧洲海岸线曲折的影响

有利影响:适合发展近海养殖,便于近海资源的开发,国土少的可填海造陆,旅游观光。等等

不利影响:不易找到适合大型港口建设地等。

篇7: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的好帮手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图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48

通过实验,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教师的演示,能够将体育动作直观的呈现出来;通过地图,能够将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展示出来。可见地图在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地理作为一门研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地图在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地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地图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科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并有效掌握知识。将地图与地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首先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地转偏向力”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不仅在理解地转偏向力概念本身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理解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影响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配之以地图,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教师可以通过地图将其偏转方向呈现出来,较之于教师进行口头描述,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同时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个现象,就是河流,教师可以通过地图将河流的流动方式展示出来,进而解释为什么河流的南岸水流湍急,并且深度较大。通过地图的应用,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知识点,同时还使学生科学的分析了一些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大大调动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激情。

二、将地图与课堂导学结合起来

课堂导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做好导学阶段的工作,还要将地图与导学有效结合起来。学生在没有上地理课之前就听说过厄尔尼诺现象,然而对其形成原因并不了解,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虽然学生能够理解厄尔尼诺现象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然而在理解其形成原因的过程中却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师可以在导学阶段有效应用地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引导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奠定基础。教师在导学阶段可以把“大洋环流图”展示给学生,同时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思考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就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点,而是为了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进行探索性的听讲。不管是哪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在导学阶段都可以配以地图,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通过地图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地图对地理课堂教学能够产生多种多样的作用,其中帮助学生更顺利的理解知识点,是地图的一个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气候的形成原因时,由于气候类型比较繁多,每一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仅仅依靠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不仅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点,反而会变得更加糊涂。借助于地图,教师可以将气候形成的原因详细的对学生进行讲解,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学生不仅能够明白、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还要能够独立对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要进行地理学科学习,然而初中阶段学习的知识点比较基础,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地理知识点难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并且对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利用地图辅助学生的学科学习,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通过地图教学,提升学生的地理得分率

高考是高中学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只有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才能到自己心仪的高等学校进行进一步学习,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通过地理学科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还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得分率。地图虽然并没有对地理知识点直观的进行语言的解释,然而却是知识点的有效呈现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地图读出其含义,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为了使高中学生在地理考试的过程中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的工作十分重要。例如:地中海式气候是一种重要的气候类型,会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通过地图掌握相关的知识点,那么在考试的过程中,虽然考试题目只给出了图形,学生依然能够及时的进行识别,并通过有效分析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大型的地理学科考试,或者在分析高考地理试卷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地图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考试成绩,一定要对学生的地图学习引起重视。

五、地图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

上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地图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影响远非如此,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如果我们将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地理知识点视为理论,那么地图就是地形、地貌等实际环境的缩影。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宗旨,学生在分析地图的过程中,也是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的过程,对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当然高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地图结合起来的意识与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地图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进而通过有效措施提升学生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能力。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了,不仅有助于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

篇8:高中地理学习的思维方式

摘要: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学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唯“分数论”。因此,学生死记硬背,完全不重视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加上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脱节,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难以得到提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地理教学逐渐开始注重提升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素养。鉴于此,本文简要介绍逻辑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提高高中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必要性,并深入探讨提高高中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地理逻辑思维

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许多教师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以书本理论灌输为主。这样虽然可以将地理原理、概念等基础知识教授给学生,但没有结合生活实际,未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因此,学生难以充分理解理论知识,无法将地理知识有效运用到生活中。如果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认知和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逻辑思维的基本内涵

逻辑思维也叫理论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能动地对客观事实作出认知反应的理性认识过程。一般认为,逻辑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人们对一般规律、认识着的结构与思维的探索,人们只有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才可以准确把握具体对象的内在本质、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世界。可见,逻辑思维不同于形象思维,它是人们在科学的抽象概念与范畴的作用下对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行揭示的过程,能够帮助人们充分认识现实。

二、提高高中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为了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病,综合考虑诸多制约因素,将探究性教学理念合理融入,打造一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结合地理教学语境,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地理问题,并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设置诸多具体的研究性教学课题,充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延伸学生的学习思路,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为此,教师作为地理教学的引导者,要逐渐转变地理教学思路,通过角色转化,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并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地理学习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从这一教学视域下观察,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确保将新课改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

三、提高高中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积极融入“异质同构”教学理念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融入“异质同构”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多种元素之间的联系与冲突等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元素的同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以便学生可以更全面、深入地审视观察对象,有效把握地理知识。为此,教师要选择典型的教学实践案例,创设有趣的生活化情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这样不仅可以把生活地理化,也能够把地理生活化,有助于营造既和谐又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从而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然后,通过教学框架的构建,加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使学生形成地理知识网络结构,逐步提高地理逻辑思维。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热力环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地理试验环节,将此作为教学切入点:选用一个玻璃杯,分别放置部分水和沙粒,再用灯光照玻璃杯,通过温度计测量杯内沙面温度与水面温度。整个试验让学生自己来操作,教师指导。督促学生观察对比温度差异。待学生得出观察结果,教师可以在杯内燃一支香,让学生再次观察对比温度变化情况,并引导学生以此为依据总结热力环流的地理原理。

(二)切实做到“去中心化”

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应该做到“去中心化”,即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打破教学常规,实现“教”与“学”相结合。如此一来,教师可以驳斥学生的观点,学生也可以质疑教师的见解,师生都能在激烈的讨论与互动中得到成长、进步。“去中心化”教学倡导师生角色平等,如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案例,自己负责总结评析利弊,然后据此为学生建立自主性探究学习档案,将其素质拓展成绩与考试成绩挂钩,以克服传统单向教学模式的不足,逐步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是以人教版高一《热力环流》这一章为例,在围绕“如何降低工业区对住宅区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案例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小组中既有地理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地理学习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热力环流”的知识,搜集和城市规划与定位相关的地理知识,分组制作课件、进行案例分析。

(三)认真落实“三维目标”教学模式

所谓“三维”就是“重实际、强逻辑、精思考”,这三项能力作为高中地理“教与学”的组合体,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地理推导过程的思维,以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此,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现象等基础知识,还应注重知识点的横向迁移与知识网络的纵向拓展,通过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可以将“死”的地理知识“活学”。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人教版高一“自然地理”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地球的运动变化状态、演示太阳的照射过程,同时从地球运动的方向、太阳、地球运动的关系、黄赤交角的相对变化等复杂的地理现象入手,将地理挂图、地理标本、幻灯片、资料纪录片等一切具有辅助作用的教具运用起来,引导学生对这一系列运动过程进行推导、思考,以便学生在充分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断拓宽观察视角,实现知识拓展、内化巩固。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高中地理教学开始受到师生的重视。高中地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学科特点上,呈现出一种“文理交融”的特征,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师生应该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我国高中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文静.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1).

[2]桂昱.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6).

[3]单劲松.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36).

[4]黄胜美.高中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考试周刊,,(11).

[5]黄明聚.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人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7).

篇9: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要性解读

一、地理学习可以扩大学生视野

在地理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地理知识对扩大学生视野的作用,并在恰当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对刚入学的高一新生讲授正课之前,笔者会对学习地理的作用向学生加以分析,为以后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作好铺垫;在讲授自然地理部分内容时,笔者会结合乡土地理的知识,力求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并不是枯燥无趣、遥不可及的;在讲授人文地理部分内容时,笔者会结合世界和我国各地有趣的民俗风情,并辅以有特色的景观图、地理歌诀和诗词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通过学习,学生就可以了解、掌握各种有趣的地理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地球有更广泛、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加认知体验。

二、地理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学生对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还应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学以致用。现如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地理知识,如大到一个地区全年的气候状况,小到某一日、某一时刻天气的变化;大到全球城市的分布,小到某一城市的布局和发展等。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学生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授课,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如家乡河流的位置、流向、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所居住城镇的形成原因、区位条件、工业区和商业中心的布局,以及目前该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附近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居住地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措施。教师在教学中联系身边的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问题、寻找答案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地理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存环境的认识

今天,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已经达到了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而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气候变化、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水污染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面对此种现状,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带领学生深刻反省人类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惯,谈谈自己的某些不合理行为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以后应如何改正。通过此类活动,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需要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其实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时刻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四、地理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过程中,要用到很多的学习方法,如比较学习法、分类学习法、研究学习法、调查学习法、实验学习法等,这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逐步变为通过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另外,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教师进行更多、更积极的探索。

篇10:高中地理学习的“三关三步三法”

一、“三关”,学习地理必须经过的三道关卡

1.基础关

任何课程均从基础入手,地理基础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文化素养之一。根据其内在属性的不同,地理基础知识可分为地名、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

2.综合关

综合性是指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自然、人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定的空间和范围,它的地理特征总是同该区域的位置以及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密切相关,所以区域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学习地理,不仅要学会分析,而且要学会综合,只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生才能更加适应“能力立意”的高考综合测试。

3.图像关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没有地图的配合,就无法有效地开展地理教学,所以在地理课本中穿插了大量的地图和其他图片。学生必须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养成“左图右文”的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和分析地图的方法,才能攻下图像这道难关,为学习地理扫清障碍。

二、“三步三法”,学习地理的三个常规步骤和三种常用学法

1.读划并行——“思维描图法”

首先,通读教材,包括小字部分,然后分段精读教材的重点内容,如概念、定义等,要求学生做到读划并行,以加深印象;其次,动手列出章节知识的结构,结合课文内容,同步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具体的地理轮廓形象,从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具体的做法是:每学一课(章、节)时,教师要先选好地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所描绘的内容,思考其地理位置、特征、轮廓形象、方位距离、面积大小、地形分布、生产布局等因素,或者可以联系不同的大洲、大洋、国家地区进行对比,或者把课本中有关文字论述和所描绘的地图结合起来,把山河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交通城市图等专题地图归纳成综合性地图来思考,然后再让学生描绘它,要求学生做到轮廓清楚、位置正确、书写规范。描图纸要用单页薄纸,并作为课堂作业,教师随堂检查并评分。

2.填寫结合——“地理事物镶嵌法”

所谓地理事物镶嵌法,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取一张空白地图(可由学生自绘),再让学生像摆积木一样,把山脉、河流、气候类型、自然带、交通城市等相关的地理事物,按照位置、比例分别“镶嵌”到空白地图上。填(图例)写(注记)结合的方式,把众多的地理事物综合归纳到一张地图上,既形象具体,又令人印象深刻。

学生还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把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不同的章节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找出不同地理事物各自的规律和特征,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把中学三个层次(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地理)共六册地理教材的内容综合起来,达到地理课本越学越薄、越读越少的目的。

3.练测并重——“对比强化记忆法”

布置练习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个地理知识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安排单元测验,以学生自我测验为主,由教师公布答案,学生相互批改,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和组织讨论,以便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和重要的地理界线进行“对比强化记忆”,还可以对相近、相似、相同而易混淆的地名进行对比强化记忆。如相近的地名包括瑞典和瑞士、摩洛哥和摩纳哥、巴拿马和巴哈马;相似地名包括黄浦江和黄浦港、北仑河和北仑港;相同的地名包括伯明翰(英国和美国都有)、圣保罗(美国和巴西都有)、圣地亚哥(智利和古巴都有)、科隆(德国和巴拿马都有)等。

上一篇:年度考核表思想总结下一篇:实践党员发展的“十六字”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