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科学之旅》物理教案

2024-05-21

八年级上册《科学之旅》物理教案(共13篇)

篇1:八年级上册《科学之旅》物理教案

[学生实验]

要求做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能叙述实验及现象。

1、蛋的沉浮

新鲜鸡蛋在水中会下沉,陆续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会看到什么现象?继续加盐,鸡蛋在水中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生]逐渐加盐,鸡蛋会悬浮在盐水中。

2、球吸杯子

气球吹起来,用开水把杯子烫热,立即扣在气球上,气球能把杯子吸住,为什么?

同学们在实验的时候,不仅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而且要开动脑筋、多问自己为什么,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发生的现象,只有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因此要学好物理还要: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还要应用到实际中去。所以,物理课的学习中还不能忘记: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如果没有物理学和其他现代科技的成就,就没有我们今天方便、快捷的生活。但是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由于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同学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小范围内讨论,发表你了解的情况、并能给出建议。

(学生自由讨论并提出建议)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关心这样的问题。相信有了广大同学们的参与,环境会越来越好,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篇2:八年级上册《科学之旅》物理教案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

(1)装水的烧瓶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会看到。(水沸腾)

(2)烧瓶从火焰上移开。(水停止沸腾)

(3)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停止沸腾的水会再次沸腾)

[生]问题:

1、什么冷水能使水再次沸腾?

2、水能使停止沸腾的水再次沸腾吗?

3、雪能否使停止沸腾的水再次沸腾?

4、什么加热水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泡?这些泡从哪来的?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非常好,说明大家不仅对实验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而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本着这样的态度,同学们一定能够学会、学好我们这门课。大家提出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找到它的答案。

[演示]图0.1-2。

用硬纸板做成一个纸盒,盒上面做成一个“舞台”,纸盒内一个扬声器连在录音机上,扬声器紧贴纸盒内的上表面。用纸片做小人的身体,截下一截毛刷上的毛粘在小人的下面做成小人的脚。

(1)请演员“上舞台”,一位同学打开录音机:

“舞台”上的小人随着音乐“起舞”。

(2)关掉录音机音乐:

舞蹈自动停止。

[师]问题:

1、人为什么会跳舞?

2、什么音乐停,舞停,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通过下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同学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问题:“放大镜”为什么会使物体缩小了呢?

前者大家熟悉,后者并不熟悉,他们往往认为放大镜看东西总是放大的。这样可以引起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进一步安排学生回去用祖母的老花镜观看远、近处的物体,再用自己的近视镜观看物体,通过自己的探究,能否发现它们的区别,为以后更有兴趣地学习埋下伏笔。

2、乓球会落下吗?

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用力向下吹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会下落吗?

注意:开始时不要把球和漏斗贴的太紧,允许一些空气从球和漏斗的缝隙中流出。

吹气前可以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学生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因为有了发电机和电灯的发明,才使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光明,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 因为有了声、光的发现,才使我们的眼中看到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

因为有了物理知识的大量应用,才能使生产飞快发展,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物理的世界是如此的有趣,物理的用途是如此的广阔,同学们一定都想学好物理。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观察”不同于我们平时的“看见”,观察是有目的的。

问题:

1、字路口的红绿灯哪个颜色的灯在左面,哪个颜色的灯在右面?

2、行车从平路驶向坡路时想要省力,后轴的齿轮应该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为什么?

3、天,从冰箱拿出冰棒会看到什么现象?

[生]冒白气。

[师]冒出的白气是向上还是向下?为什么?

[师]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不是大家没有“看见”,而是多数人都是“视而不见”,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如果有目的地去观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得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篇3:八年级上册《科学之旅》物理教案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篇4:八年级物理《科学之旅》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2)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学生的动手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敢于猜想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漏斗、大小不同的试管、水、烧杯、水槽、惯性演示器、酒精灯、烧瓶、录音机、小人、扬声器、放大镜、纸板、铁架台、集气瓶。【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让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展示引言部分。)

补充:物理学是个知识的海洋,它需要我们去探索,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乘上《探索物理》这叶小舟,开始我们既充满乐趣又不乏艰辛的科学之旅吧!

看完这一段,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同学们一定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同学们讨论发言。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问题也提的非常好,在以下的旅途中,我们将一起找到答案。(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纸人跳舞

打开录音机,纸人随着音乐起舞,关上录音机,小人停止跳舞。

实验二:教师演示

(1)烧瓶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会看到,水沸腾。

(2)烧瓶从火焰上移开,水停止沸腾。

(3)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停止沸腾的水会再次沸腾。

学生提出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非常好,说明大家不仅对实验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而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本着这样的态度,同学们一定能够学会、学好物理这门课。大家提出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找到它的答案。

学生实验:

A、漏斗吹乒乓球;B、放大镜看物体;C、纸板托水;D、小试管爬山;E、吹纸。

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看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

多媒体补充实验(纸盒烧水、多彩的太阳光、会变大的鱼、连电路)

以上这些实验有趣吗?物理就是研究这些力、热、声、光、力等形形色色的有趣的现象的,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三、物理不仅有趣,也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科学之旅第二站──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正是有了电的发明,才使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光明,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

正是有了声、光的发现,才使我们的眼中看到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

有了物理知识的大量应用,才能使生产飞快发展,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物理的世界是如此的有趣,物理的用途是如此的广阔,同学们一定都想学好物理,怎样学习物理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三站。(多媒体展示学习方法)

(一)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我们的同学是不是个有心人。

问题:1.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竖排的还是横排的?哪一种颜色的灯在上面(左边),哪一种颜色的灯在下面(右面)?

2.山地自行车后轴有很多的齿轮,上坡时要想省力应该用大齿轮还是用小齿轮?

3.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时你观察到什么?(冒白气)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上还是向下?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不是我们没看见,而是多数人都是“视而不见”,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如果大家都是有目的去观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得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都是经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出来的。因此我们同学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同时还要多动手多实践。

学生实验:要求做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能叙述实验及现象。

1.鸡蛋的沉浮(新鲜鸡蛋在水中会下沉,陆续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会看到什么现象?继续加盐,鸡蛋;在水中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惯性实验

同学们在实验的时候,不仅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而且要开动脑筋、多问自己为什么,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发生的现象,只有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

(二)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物理中有很多著名的理论都是科学家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得出来的。

(多媒体展示)牛顿的伟大发现地球引力及白光的分解。

物理是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和其它现代科技的发展,就没有我们现代方便快捷的生活(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由于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同学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小范围内讨论,发表你了解的情况、并能给出建议。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特种减少等

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四站。

四、课本STS

篇5: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有三种状态,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3、初步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教学重点】

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观察冰的熔化过程,认识冰的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

1、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了解结构特点。

2、能够初步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存在的形态

我们在小学的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教师出示各种物质,铁钉、雪糕、水牛奶等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它们各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些形态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并归纳出三种状态的特点:像铁钉、雪糕这类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像水和牛奶这样的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像气球中的空气这类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其体积取决于容器的几何尺寸。

二、物态变化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有关水状态变化的事例。先让学生回顾,描述这些现象。如夏天吃冰棒—冰熔化成水;肉类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结成冰;烧开水,水开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教师: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有几种状态存在?下面我们实验来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用图中实验装置进行)

先指导学生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不能吹灭,只能用盖子熄灭)

(1)从保温杯中取出碎冰块放入烧杯中进行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冰变成水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观察水沸腾后从玻璃管中冒出的“气”,这“气”在管口处看不见,离管口处稍远,可以看见雾气。

(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气”看见水滴从勺子上落下来。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加热冰,冰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

根据生活经验: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会结成冰。

学生归纳水存在的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形态呢?我们可以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来解释。(教师出示动画“水的三态变化”)

篇6: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知识与技能:能复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会用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问题;能说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学会画简单的光路图。

2、过程与方法: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法线的形象解释,渗透真正做人的思想教育。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全面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三、教具

教师用:光的反射装置(自制暗箱)、平面镜、白纸、手电筒、多煤体课件

学生用:量角器、纸屏(附有角度)、激光手电筒、纸板

四、师生交流过程

(一)诊断补偿:光在均匀的介质中如何传播?

(二)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手术室里的灯光》,介绍爱迪生为妈妈治病的故事。

(三)进行新课

1、意外的发现

启发质疑:为什么爱迪生把镜子放在这些蜡烛的后面,就会使他妈妈的周围变得很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蜡烛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照射到镜面上被挡住而改变了传播方向,又反射回去。

列举事例:让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光的反射现象。并将他们进行分类,说明分类的依据?(如:根据能不能发光或面的光滑程度等。)

2、提出问题:光在物体表面是怎样反射的,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不同的表面反射光的情况不同?你还想研究哪方面的问题?

3、设计实验与收集数据

2)、实验验证

a、“三线共面”,引导学生猜想入射光线相对反射光线和法线确定的一个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怎样确定反射光线的空间位置?师生共同

讨论得出实验步骤:

①、将镜面平放在桌面上。

②、把纸板竖立在镜面上,使接缝与镜面垂直。

③、让入射光线沿着被固定的平面射到接缝和镜面的交点上

④、慢慢地转动另一平面,寻找反射光线。

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进一步用课件演示说明:纸板可转动的面向前转向后转都观察不到反射光线,只有当这个面与被固定的面为同一平面时,才清晰地观察到反射光线。

b、“二线分居”,引导学生回想实验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相对法线的分布情况,提出问题:能否找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的情况,利用反正法。

c、“两角相等”,提问:根据上面的研究能不能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不能)要想确定具体位置,还需研究他们之间的什么关系?(角的关系)利用课件介绍入射角、反射角。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由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同时做实验记录,师巡回指导。

4、分析与论证

实验完成后,大家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引导小组发言,展示实验记录。

让学生完整的归纳反射定律的内容。

设疑:能不能说“入射角=反射角”

(注意因果关系,借助课件中的反射

大家庭,形象、生动的理解)

5、交流与合作

1)、两人共同完成“互看”实验,利用多媒体展示光路图。(如图1)

2)、选派一生利用反射装置从立体角度让学生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四)、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忆本章有哪些收获?(如: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两种反射类型等;思想方法:模型法,猜想验证法,探究法;思想方面:正直做人。)利用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点明学习目标。

2、交流本节实验的得与失(如:实验过程中的),以及生活中的困惑。

(五)、奇思妙想

1、现代VCD影碟机是利用激光照在刻有凹凸的光碟上通过在接收器上读取光信号而播放音像。

2、利用平面镜还能观察到角度的微小变化情况,如图2所是,从A点发出的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O点,反射光沿着A.MN原路返回,当平面镜绕O点转动150,反射光线在水平标尺MN上的光点移动了厘米(已知AO=1M)

(可以选做课件中的巩固练习,也可以进行达标训练)

(六)、作业设置

1、小论文,如果没有光的反射,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

2、收集俄罗斯”进步号”无人飞船制找造人工白昼实验。

篇7: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学生观察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篇8: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材分析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进行新课

1.光反射的规律

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篇9: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4.2熔化和凝固

一、 知识点:

1、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2、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3、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知道冰的熔点是0℃。

4、 会从图像上获得信息。

5、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二、课标要求:

1、 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 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的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三、相关练习:

1、 有人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2、寒冷的冬天,洗涤沾满油污的盘子,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涤效果较好,这是由于水温超过了油污的 ,而使油污 的缘故。

3、下列现象属于凝固的是( )。

A、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

B、春天早晨常见的雾;

C、钢水浇铸成小火轮;

D、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了。

4、下列现象中利用熔化吸热的是( )。

A、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在发烧的病人头上放冰袋以缓解症状;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

5、在冬季,汽车驾驶员常把水和酒精的混合液装入汽车的冷却系统,因为这种混合液具有较低的( )。

A、沸点;

B、凝固点;

C、比热容;

D、燃点。

6、小明在做一种物质融化的实验时,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42 44 46 48 48 48 49 50

(1)、根据实验数据画出

温度水时间变化的曲线:

(2)、物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该物质的熔点是 ℃;

篇10: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密度

[导入新课]

复习铺垫: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学生回答。

1.1cm3= dm3= m3

2.1.5㎏= g

3.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说明:本节课要利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学习密度的单位要用到体积和质量的单位,所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随机出示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出示后放在讲桌上)

图1:铜丝 图2:食用油

问: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等,就是物质的不同特性。依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2.教师再出示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问:你有哪些方法区别它们?

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能不能利用一种更好的判定方法来区分这两种物质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出一种方法,来区分这些物质呢?(生齐答:想。)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活动与探究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让几个学生到前面来,感受一下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大小,根据质量来判断哪一个是铁块,哪一个是塑料块。从而得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说明:也可以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

说明:让学生感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以便引导学生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二、密度概念的建立

师:同学们根据在上面的探究中得到的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吗?

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导:

⑴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 ),它的质量( ),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 )。

⑵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

生: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在以上实验探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板书: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四、密度的公式、单位、密度表

师: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应该是什么呢?

生: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

师板书: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 (kg)

V──体积──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篇11: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密度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平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篇12:八年级物理的上册教案

(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 具,引出国际单位制。

(2) 介绍国际单位制的由来。

2.长度的测量

1 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符号 为L。

2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米,符号是&。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 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

纳米(nm)等。

(3)长度单位的换算:

(4)介绍国际上对于米的规定以及光年这个长度 单位。

(5)测量长度的工具的认识及简单介绍。

(6)视频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

(7)通过学习,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

使用前:

①根据测量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②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使用时:

①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③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记数时,要带上单位。

可简称为“选、观、放、看、读、记”。

(8)学生活动:练习测量桌面上各种物品的长度, 并记录数据,展示,讨论正误。

(9)了解生活中的一些长度和距离。

(10)想想议议: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有哪些?

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

人体哪些部位的长度具有特殊关系(比如伸开两臂的 长度,大约等于身高)

比一比,看看谁知道的最多。

3.时间的测量

(1)学生说说生活中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

(2)介绍国际上对于秒的规定。

(3)想想议议:教师展示钟表和停表,学生讨论它 们的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4)学生活动:

①分组练习停表的使用和读数;

②练习测量单摆摆动周期的时间,讨论单摆的周 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5)想想议议:古代人和现代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比一比,看谁说出的测量时间的方法最多。(视频 展示各种测量时间的方法,学生了解)

4.误差

(1)概念

思考:结合学生刚才的测量活动,对于同一个物体 的测量结果不同说明了什么?

概念: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 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2)理解:误差不能消灭,但应尽量减小。

(3)减小误差的方法

思考:结合刚才的测量过程,我们该怎样尽量减小 误差呢?

(4)误差与错误

思考:误差是错误吗?

学生讨论。

篇13:八年级物理上册手写本教案

程村中学

八 年 级 物 理 上 册 教 案

关则攀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通过看图、讨论等学习活动,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2、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物理学巨大的社会功用。

3、了解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重难点:

1、重点:

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

2、难点:

成功地演示新奇而有趣的物理小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观察法。教具准备:

火柴、烧杯、纸锅、漏斗、平面镜等。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阅读“章首诗”。

板书: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一节

希望你喜爱物理

二、新课教学

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

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播放课件)

2、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做出猜想。

归纳以上我们知道了物理现象是多姿多彩的,物理是有趣的。板书:

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是有趣的。

它不但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下面我们来了解它对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2、功勋卓著的物理学

教师:指导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阅读其配文。

希望同学们学好物理,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板书:

2、功勋卓著的物理学。

三、归纳小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整理。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对物理这门课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非常喜欢物理,基本上都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在本节教学中,涉及到一些物理现象,对这些物理现象的解释,许多同学还弄不明白,存在着一些疑惑,对这些疑惑随着今后的学习,同学们自然就会明白,在此可不作太多的解释。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会用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常用工具,学会一些基本的测量方法。

2、能够对长度和时间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以及科学记数方法。

3、知道物理单位的意义和重要性,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

4、提高参加实验的兴趣和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重难点:

1、重点:

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2、难点:

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交流法、讲授法。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磁铁会吸引铁钉,现在让磁铁隔着手掌还会吸引铁钉吗?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新课教学 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你们知道测量长度有哪些常用的工具?

2、长度的单位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认识长度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1:你会用刻度尺吗?

让学生观察、交流,说出所用工具的分度值和量程。让学生阅读后回答。

巩固练习: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各分别测量三次算出平均值。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交流。活动2:知道自己身上的“尺” 教师:现在请跟同学合作,测出你的身高是多少?手臂长是多少?手一拃是多长?走一步路的距离是多少?大拇指指甲宽是多少?

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交流。

教师:请先用眼睛估测课桌的长度,再用你身上的“尺”粗测,最后用刻度尺测定,看看这三个结果之间相差多少?

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交流。

4、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做物理实验时,除了观察与实验操作,还要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我们可用传统的方式来处理,还可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处理。

活动3:认识直方图

指导学生先观察传统的表格形式,然后观察利用数据处理软件依据表格数据绘制的直方图。

三、归纳小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整理。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在本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热情很高,但在具体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看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恐怕是由于本节所学的刻度尺的使用,是同学们日常所用,司空见惯的,有些粗心大意,在具体细节上认识不够所致。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

2、提高参加实验的兴趣和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3、通过独立作业进一步掌握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重难点:

1、重点:

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

2、难点:

掌握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交流法、讲授法。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通过测量活动,提高学生的估测长度能力。

活动1:请同学们估测教室里黑板的长和宽是多少?再请两位同学用身上不同的“尺”粗测教室里黑板的长和宽是多少?最后请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是多少?你估测得准吗?请互相交流。

活动2:请同学们估测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再请两位同学用身上的“尺”粗测教室里黑板的长和宽是多少?最后请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是多少?你估测的准确度有提高吗?请互相交流。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问题:能否利用刻度尺直接测出一张纸有多厚?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办法。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板书:第二课时

动手做实验

(二)1、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1)测量铁路线的长度。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在地图上测量上海到南京的铁路线的长度? 学生思考。

(2)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学生思考,讨论。

归纳:化曲为直法,化少为多法,工具结合法,替代法等。活动2:知道自己身上的“尺” 教师:现在请跟同学合作,测出你的身高是多少?手臂长是多少?手一拃是多长?走一步路的距离是多少?大拇指指甲宽是多少?

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交流。

三、归纳小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整理。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学习的效果较好,这包括上节的直方图的学习,本节已基本克服掉上节的不足。对估测能力的训练,这是长远的事情,本节同学们的表现还不错。

1.4 尝试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2、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常用的手表、闹钟等有没有不准的情况发生? 板书:尝试科学探究

二、新课教学

教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探究。

下面结合文中所说的“摆钟”的课例,我们来探究“摆”的奥秘。

1、提出问题

板书:摆动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 让学生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和讨论,归纳出可能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板书:

一、可能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

1、摆锤的轻重。

2、摆的长度。

3、摆动的角度。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板书:

二、实验方案和步骤。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请同学们利用器材进行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填入书中或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讨论分析与论证: 板书:

三、探究结论

1、摆动快慢与摆的轻重无关。

2、摆线越长,摆动越慢。

3、在摆动的角度不大时,摆动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进行评估:

讨论归纳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流程:

通过这个科学探究过程,你对物理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三、总结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已认识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但在实际独立进行探究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实验方案的设计,语言的表达等,这些在平日的教学中,作业练习中,都要加强。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

3、能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4、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5、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难点:

1、重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2、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板书: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板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波。

板书: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活动2: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让学生交流讨论。

板书: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2)V固>V液>V气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板书: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2.2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会用声音的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3、能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

重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方法:

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板书: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调的概念,知道物理学中的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2、活动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生共同归纳。

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 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3、应用

教师讲解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知道“叩诊”、“听漏”都是依据声音的音调。活动2:怎样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师生共同总结:填写课文空白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

五、作业布置: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同学们基本上都知道三要素是什么及其影响因素。但在运用这三要素进行声音的区分时,有的弄不清楚是利用的哪个要素。对这一点,下节课要举例进行解释,区分声音时,有时三者都不同,关键是认识到主要因素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什么是音调?它是由物体的什么决定的

2、什么叫频率?它的单位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板书:

(二)声音的强弱

活动1: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振幅的概念,知道其含义。

(三)声音的品质

活动3:探究不同物体的声音

教师提问: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让学生回答。

(四)乐音的含义及其三要素

我们正是根据这些特性都能区别不同声音的。

三、总结。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在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在运用这三要素进行声音的区分时,有的弄不清楚是利用的哪个要素。区分声音时,有时三者都不同,关键是认识到主要因素的区别。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声音与建筑及音乐的关系;了解超声的一些应用;知道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2、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3、能查找资料了解超声波的应用;能自觉保护声环境。重难点:

1、知道超声和次声及其一些应用;

2、知道噪声的防治途径。教学用具: 录音机

教学方法:

讨论、实验、讲解。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当人们掌握了声音的知识后,就可以有目的地利用和控制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板书: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与建筑

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都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

(二)声音与音乐

1、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语言。

2、对声音的研究也失去音乐的发展。

3、知道“双耳效应”的作用及“立体声”的形成。

(三)听不见的声音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学超声和次声。它们都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控制和减少烦恼的噪声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知道噪声的概念、现代城市的主要噪声源及控制和减少噪声的三个途径。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和作业。

六、板书设计(在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文中对次声的应用没作介绍,可向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第三章 光和眼睛

3.1 光世界巡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

2、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后,能运用这一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

重难点:

1、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及其应用。

2、难点: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后,能运用这一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教学方法:

察实验、讨论交流、阅读理解。教学用具:

棱镜、手电筒、透明的有色胶纸。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首先,让大家齐读“章首小诗”。提问: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板书:3.1 光世界巡行

二、进行新课。

(一)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从自己的生活中,列举应用光的例子。

(二)光的传播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学: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线的概念。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值。

(三)揭开色彩的奥秘

光有许多特性。自然界物体的各种颜色都源于光,现在,让我们来研究光的色彩。活动1:分解白光

这个活动告诉我们,白光是由上述七种色光组成的。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 “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活动较多,在活动中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通过练习,发现同学们对本节的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能进行基本的分析判定。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交流,在实验中体会知识的运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光射到镜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在反射现象中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道光的反射的一些应用。

2、通过活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验证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重难点:

1、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

2、难点:是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验证过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阅读理解法。教学用具:

激光笔、手电筒、平面镜等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板书:3.2 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活动1: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2、几个有关的名词:简说就是“一点两角三线”。

3、活动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4、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两种反射”,即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二)光反射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光反射的应用实例。

三、归纳小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整理。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发现同学们对本节的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能进行基本的分析判定,但是对作图题,可能是刚接触这类题目,同学们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画光线忘了箭头,该虚的画实了等,还要进一步强调,补足。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3、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说明它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的应用。重难点:

1、重点: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难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交流法,归纳总结法。教学用具平面镜,蜡烛(两根完成一样的),玻璃板,光屏,凸面镜和凹面镜。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用过平面镜,你曾用平面镜做什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镜子叫平面镜?

让学生回答。

板书: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认识平面镜

让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平面镜。

2、活动1:镜前观像

认真观察,并回答文中的问题。特别是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当走近时,像变大;当远离时,像变小。

指出:要想准确无误地找出真正的像,就要弄清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活动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择器材:要根据需要。

2)进行实验:要注意认真观察,思考,并作出回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含义。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师生共同归纳平面镜的作用:成像和改变光路。

(三)各种面镜

让学生阅读课文,学习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在习题中,还存在一部分同学对平面镜成像作图存在意识不强,细节把握不到位,粗枝大叶的现象。这些在下节课要予以补充,纠正。

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

2、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三个活动,发现光的折射现象,总结光的折射规律,了解透镜对光的两种作用。

3、积极参与探究折射现象的实验活动,并在实验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习惯。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难点:

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用具:

激光笔、水槽、铅笔、烧杯、硬币等。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学生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

板书: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内容,理解光的折射的含义,并把它与光的反射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指出:光的折射发生在两种介质中。

板书:

1、光的折射

教师画出图示,向学生介绍与光的折射有关的几个名词。活动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对光的折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交流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光的折射规律。板书:光的折射规律

2、透镜对光的作用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二者分别对光路所起的作用。

活动3:用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上,观察两种透镜对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 结合图形,分别向学生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活动4: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冰透镜向日取火。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补充介绍入射角为零的情况。

2、光的折射中,要明确是光从从空气射入水中,还是从水中射入空气中,这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要对学生的学习做好指导工作。

3.5奇妙的透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眼镜使人的视力得以矫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使人的视觉不断扩展。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观察凸透镜、凹透镜的形状区别 透镜可分为两类:

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 2.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思考那么如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呢? 3.介绍透镜相关知识 思考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那么如何利用这一特点测定凸透镜的焦距呢?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之一 透镜对光的作用

给定如下器材:手电筒、光屏、规格不同的几块凸透镜和凹透镜。类型之二 透镜的光路图

(四)总结。

总结透镜对光的作用。

点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重点: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重难点: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

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2)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5)分析与论证

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6)交流与合作

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放大镜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四、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五、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六、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类比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把眼睛看物体与凸透镜成像类比,把照相机照相与眼睛看物体类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2、进一步了解凸透镜的应用,如照相机、显微镜等。

3、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重点:

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成像原理,知道怎样矫正和保护视力; 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矫正视力的方法;

2、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讲授法。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大家知道,眼睛是认识世界的窗户,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要注意眼睛的卫生。

板书:透镜与影像

二、新课教学

1、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1)指导学生观察文中图片,进行交流讨论,了解人眼的结构和视觉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板书:

1、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请大家思考一下,人要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到底什么在变化? 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板书:②人的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靠晶状体的调节作用。2)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板书:

2、视力的矫正:近视眼配戴凹透镜。板书:远视眼配戴凸透镜。

2、影像的保存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板书:

3、照相机的原理、构造。

3、眼睛的好帮手 活动1:认识显微镜

指导学生阅读“电子显微镜”。活动2:认识望远镜

指导学生浏览“哈勃空间望远镜”。板书:

4、眼睛的好帮手

1)显微镜的构造、作用、工作原理。2)望远镜的构造、作用、工作原理。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类比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把眼睛看物体与凸透镜成像类比,把照相机照相与眼睛看物体类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形态. 2.理解温度的概念.

3.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教学重点:

温度的概念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分度方法及测温原理.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 “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寒冬腊月,我国北方的哈尔滨在展现冰灯奇景.而南方的海南岛却仍鲜花盛开,新疆沙漠地区在盛夏。

二、知识点击

1.地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2.物质的形态。

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将会发生物态之问的变化。

3.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4.温度的读法

5.温度计

6.常用温度计的比较 7.热力学温标

三、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一 实验项目:

1.估测水的温度 2.测量水的温度

3.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些什么? 活动内容二

提供情景:用四个相同的杯子装入温度不同的水,请两个同学上来用手试水温,说出温度从高到低的顺序,结果是A、B、c、D.

提出问题:1。B和c杯子里的水温相同,为什么两位同学都说B杯中的水温比c杯中水温高,凭感觉能否准确判断水的温度?

四、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六、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七、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八、教学反思:

对于温度计测温原理中的“转换法”和“放大法”,学生主要依靠想象来接受,不容易理解,还需通过设计小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问题。

4.2 汽化和液化

课时安排: 3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

4.能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液体沸腾的图象。5.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际中的应用.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重点:

液体的汽化;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特点;会用汽化和液化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难点:

液体蒸发时吸热,使物体温度降低;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教具准备

第一课时:水、酒精、棉花、温度计、烧杯、图片、投影

第二课时:烧杯、水、酒精灯、铁架台、铁夹、石棉网、温度计、硬纸板(中间有让温度计插入的小孔)、图片、投影

第三课时:烧杯、水、酒精灯、铁架台、铁夹、石棉网、玻璃片、乙醚、注射器、橡皮帽、图片、投影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

教师在黑板上用沾有水的棉花写两个字,如“好学”过一会儿黑板上的字迹逐渐消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液、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引出课题)(二)新课教学 一.汽化和液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反之,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或凝结.二.汽化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汽化现象? 1.蒸发

下列事实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1.夏天晾衣服比冬天干得快.2.把衣服撑开晾比堆放在一起晾干得快.3.衣服在有风时晾比在无风时晾干得快.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多个探究活动穿插进行,环环相扣,且有的探究问题都是由一个有趣的实验或现象引入,激起学生的疑惑、好奇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发进行探究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

家中用水壶烧水时,水开了,水逐渐变少是汽化现象吗? 它比蒸发现象剧烈,属于汽化现象的另一种方式:沸腾.(引出课题)(二)新课教学 2.沸腾

你能否讲一讲水的沸腾现象是怎样的吗? 水的沸腾图象

(讨论)a.烧水过程中,水是不是一加热马上就会沸腾? b.烧水过程中,你观察到水温如何变化? c.烧水过程中,你观察到水中产生的气泡如何变化? 介绍低沸点物质在生活实际中有特殊的用途.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学习、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而积极的思想意识、精神,这些思想意识、精神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再去探索新的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汽化的逆过程:液化.(引出课题)(二)新课教学

三.液化

液化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液化现象? 你知道产生液化现象的条件吗?(实验)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看看玻璃的下表面会发生什么变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实验)1.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讨论)电冰箱工作时,其侧面或背面为什么会发热?(提问)气体液化时,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回答)与液体汽化相反,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2.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讲述)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十分广泛.(阅读)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以及热管温控技术.介绍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激化的两种方式和液化,主要研究的是沸腾的特点、蒸发的影响因素、液化的方法。蒸发、沸腾和液化现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二、熔化和凝固(板书)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

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 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

(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3.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板书)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结合所学物态变化的液晶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另外,课堂做实验时,可对教材上的实验做一些改进。比如,做石蜡的熔化实验时,可做如下改进:该实验的器和冰的深化实验相仿,但冰可以研成较细的碎末,而石蜡只能切削成薄的碎片,而这些碎片又是卷曲的,用这种碎片做熔化实验,由于卷曲的碎片间空气的干扰,实验效果不好,即每次实验得到的图像差异大。如果先把温度计插入石蜡碎片中,将蜡的碎片先熔化再凝固,排除了碎片中的空气,用凝固后的石蜡做熔化实验,实验效果会更好。

4.4升华和凝华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重点:

1.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难点:

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观察、边分析、边讨论、探究,要多思考、多猜想、多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并用物理语言进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樟脑丸、试管、试管夹、筷、火柴、酒精灯、碘锤、滴管、水、烧杯等。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然后让学生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观察物理现象。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填入下面空格里。(课件演示)学生讨论、探究、交流:

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

引出课题:四 升华和凝华

(二)演示:

碘锤──磺“搬家”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并边做实验边讲解,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告诉同学们。

(三)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讨论:

自然界中“雪”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探究,教师指导。

(四)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人工降雨》,探究《人工降雨》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认识升华的和凝华现象,对升华和凝华不再是仅停留在现象上,而是强调了实验探究过程,把“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这个实验作为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符合《标准》中“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的要求。

4.5水循环和水资源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重难点:

1、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学生阅读教科书,观看录像和图片后,进行讨论:(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

二、新课教学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2.水循环与自然现象 3.水是珍贵的资源 4.合理利用水资源(1)水资源危机(2)珍惜每一滴水

水是生命之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请珍惜每一滴水.

5.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对学校如何节约用水提出可行性建议.、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没有新的概念,是前几节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时开放了很多教学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询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生,效果相当不错。

5.1 物体的质量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熟悉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学习应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来抽取质量的概念。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培养并发展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产品说明书和上网查阅资料的兴趣,养成他们在多种渠道中,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是对质量的概念的理解。难点:是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乒乓球、篮球、硬币、烧杯等。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法,观察实验法。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用的课桌、板凳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谁用的材料多?谁的质量大? 我们这节课学习第二节。板书:4.2 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片,分别进行比较。

由上述事例可归纳出:组成不同物体的物质有的多,有的少。板书:

1、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体的多少。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图片,交流讨论,进行分析判断,并完成文中的填空。板书: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2、质量的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你现在知道的质量单位有哪些?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回答。板书:

2、质量的单位:千克,吨、克、毫克、斤、两等

3、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在实验室里,我们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那么,对于托盘天平,你现在应该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图片,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作用。板书:

3、托盘天平

向学生介绍其工作原理。板书:2)原理:杠杆原理

指导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然后演示。板书:3)正确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在巩固练习中,有部分学生对托盘天平的使用,不够熟练,易出错,有待强化提高。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理解密度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弄清密度概念的由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而熟悉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学习习惯,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难点:

重点:通过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含义。难点:能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分析、判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讲解分析。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铁块与木块哪个质量大?引起学生的争论。

二、进行新课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探究 1)提出问题(上面已提出)

2)鼓励学生参与教材中三位学生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活动。

3)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中,一定要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思考进行充分讨论。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再与文中相比较。5)通过分析与论证,让学生能归纳出。6)最后,引出密度概念。

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7)对上面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估。

2、密度公式与单位 1)公式:ρ=m╱V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主单位是kg╱m3 3)指导学生分析“常见物质的密度表”,看一看能得出哪些结论。

3、密度知识的应用

结合文中例题和学生一块进行分析讨论,练习应用密度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基本理解并掌握物质密度的有关知识。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

一、密度的符号写法不规范;

二、计算过程中,代入数据,单位不统一。这些在练习中已予以指正补足。

5.3 密度知识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2)学会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3)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2)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通过测石块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重难点:

1、重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2、难点:测密度时,如何安排实验步骤,才能减小误差。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量筒、石块、烧杯、适量的水和细线 学者分析: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秋某个物理量的方法。物理计算题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解题的规范性较差,需要反复强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活动1:如何鉴别戒指是否是纯金的?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引人课题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实验讨论设计:(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2)、怎样才能测出石块的密度?依据什么原理?(3)、需要测哪些物理量?测各物理量的仪器? 设计并进行实验,归纳实验步骤。

活动

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2.求质量

让学生估测教室空气的质量:由密度公式ρ=m/V可以得出m=ρV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3.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V=m/ρ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学生对组合单位的换算在练习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我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发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够。

5.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能根据属性、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

2、学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去认识物质的一些属性,在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和实验的兴趣与习惯、认真细心的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物质的物理属性: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讲解、讨论。教学用具:

磁铁、晶体二极管、电池、小灯泡等。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有很多种,它们的属性多种多样。请同学们讨论图片的各种物体,它们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都有哪些属性?

板书: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二、新课教学

1、物质的磁性

这里可向学生介绍磁浮列车的工作原理。

1、物质的导电性

1)做活动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讨论交流,完成文中的填空。

归纳: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2)做活动2,让学生认真观察,认识半导体,知道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3、物质的导热性

做活动3,指导学生学习,归纳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4、物质的硬度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知道物质硬度的比较方法:就是两者进行“较量”。知道铅笔是用石墨和黏土混合烧制成的。它有17种硬度。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弱化了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培养。

5.5

点击新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和纳米材料的一些特点。

2、感悟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今天人类在高科技领域内的成就的兴趣,激发他们为人类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几种新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难点:了解这几种新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教学方法:

阅读、交流、讨论、提问等。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它们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点击几种新材料,初步认识它们。

板书:4.4 点击新材料

二、新课教学

板书:

1、纳米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纳米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一、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 板书:

2、超导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超导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超导材料的应用领域较广:

① 电力输送。

②受控热核聚变反应装置。③ 超导磁悬浮列车。④超导电子计算机。板书:

3、形状记忆合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形状记忆合金的特点及其应用。板书:

4、隐性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隐性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特点:能将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大部分吸收掉,反射回去的却很少。应用:常用于飞机、坦克等重要军事目标或武器上。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说课稿教案《月亮船》及教学反思下一篇:肖临骏:蓝色多瑙河与红色维也纳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