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少年宫制度

2024-04-08

区少年宫制度(精选14篇)

篇1:区少年宫制度

大洼区西安学校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总结 我区一直高度重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区文明办根据上级相关精神,与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密切联系,做到具体工作早安排、早布置、勤检查。现将此方面工作的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项目建设经费和项目运转经费分配使用情况

申报的2013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大洼区西安镇少年宫获批后。与区财政局密切联系,在项目资金到位后,及时开展前期修缮工作,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的修缮资金标准,围绕节约、实用的总体原则,对2013年的项目少年宫门前进行铺设地板砖、房屋粉刷、安设防盗门窗、取暖设备、卫生间各活动室标志牌、展板等方面的处理。在2016年秋季陆续完成了修缮工作。为器材到位后的安置做好了充足的保障。

对于项目运转经费分配使用上,严格遵守上级规定,不挪用、不挤占,与财政局积极沟通,保证了项目的正常运转,真正使此项目造福于农村学生,为百姓办实事、好事。

二、2013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与器材采购方式及配备情况 在器材配备上坚持安全、实用,便于开展活动的原则,由学校拿出初步方案,经上级审核,在器材采购上,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由我区财政局采购办组织了公开招标,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

三、活动项目设置、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运转使用情况

我校少年宫项目学校开设活动项目围绕“快乐、健康、地方味”的主题思想,确立了以下几方面:

1、球类项目:主要以常见的足、篮、排、乒乓球为主。

2、民族乐器:在普及电子琴等知识的情况下,开展民族乐器陶笛、葫芦丝、小萨等的学习。

3、音乐、美术艺术:学校决定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这一平台,将音美进行广泛挖掘,并逐步做大、做强,成为少年宫运行中的亮点。

4、其他项目:如棋类中的象棋、军棋、围棋、五子棋等。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围绕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的相关项目,一方面选拔学校有此方面特长的教师担任,另一方面针对开展陶笛、葫芦丝等项目,由学校负责聘请特色辅导老师。

四、制度及档案建立情况; 各项少年宫制度已建立,并完成上墙。学校也指定了班子成员专门负责少年宫档案工作,并派其到之前的项目学校进行学习,档案比较规范、管理严谨。通过市区教育局、财政局等的关爱,我校少年宫建设会越来越完善,农村孩子受益会越来越大。

篇2:区少年宫制度

社区少年宫是以中小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为依托,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文体科技活动为重点,以培养孩子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和满足基本课外活动需求为目标的公益性教育文化辅导机构和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它既是青少年的活动场所,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

***社区少年宫正式挂牌后,少年宫将借助开展各种活动,为社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活动场所和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课外生活需求;实现快乐学习、开阔眼界;培养勤思考、敢创新的好习惯;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的成长。

篇3:区少年宫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功能的实现, 在财政系统必须建立连接财政业务部门、央行国库、集中支付机构、预算单位和经办银行的财政支付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向有关各方提供实时的预算指标信息和支付指令信息;在银行系统必须建立连接央行国库、财政集中支付专户经办银行和所有预算单位经办银行的银行间清算系统, 该系统在预算单位发生支付时能实时提供央行国库与财政专户及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的资金清算。另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 还涉及到现行的预算管理、国库管理、银行结算等方面的有关法规必须进行相应的修改, 以保证此项改革的合法实施与规范运作。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处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入, 其在体制、机制、制度、源头上遏制和防范腐败的作用逐步显现, 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规范财政性资金收支较彻底、完善、可靠的模式。

一、呈贡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取得的成效

呈贡区自2011 年7 月1 日起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至今已4年多, 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 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调度周转和使用效率,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存款余额集中在财政部门, 单位实际发生支出时才从财政国库的账户中支付资金, 有效回笼了国库资金, 增强了财政资金宏观调控能力, 从源头上遏制和防范腐败;

第二, 提高了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监控力度, 用款单位发生的每一笔支出, 财政部门在当天或者到第二天即能掌握, 实现了财政部门对支出拨付全过程的有效监管;

第三, 简化了资金拨付环节, 提高了基层单位用款效率, 确保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保证了各项支出的用款;

第四, 更新了预算单位用款观念, 提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强化预算约束, 促进今后部门预算、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等相关改革的工作;

第五, 进一步规范了银行账户管理, 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种先进的、规范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客观上需要与科学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金融体系及规范的政府运作机制相协调。这项制度作为财政预算执行制度的根本性改革, 打破了传统的资金运行方式, 一定程度会对各部门的既得利益进行重新整合。这就决定了在推进这项改革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或存在一些困难或问题:

一是, 对改革的认识不够统一。有的预算单位片面认为是财政部门收权, 会削弱本单位的管理职责和资金运作自由权, 影响本单位利益, 态度不积极。

二是, 配套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基础。近年来, 部门预算改革成效显着, 初步确立了改革框架, 但是仍然存在有的项目不能在年初确定, 先要钱、后定项目的情况, 致使预算确定的资金与项目实际需要不匹配, 部门预算仅明细到项目, 项目具体内容及构成在预算中反映不出来;

三是, 呈贡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仅做到财政授权支付和工资直接支付, 因此授权支付比重过大, 直接支付比例小, 加上改革还没有延伸到所有的二、三级预算单位和乡镇, 有的资金去向难以直接有效监控。

四是, 呈贡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仅工资是直接支付, 公用经费是授权支付, 项目资金和专项资金都是实拨到预算单位。部分部门内设有总会计, 所有预算、指标、决算都是通过总会计汇总分配, 所以拨款不能直达基层用款单位, 无法对其开展授权支付, 即教育系统。乡镇单位仅工资是直接支付, 其他资金也没进行授权支付, 原因是乡镇没有国家金库, 不能开展授权支付。

三、对策及建议

第一, 强化业务培训, 提高相关人员素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工作的知识范围和业务领域都很广, 国库改革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培训过程, 因此, 需要我们把业务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和基础性工作来抓。不仅要培训财政部门的内部干部, 也要重点培训预算单位会计、代理银行的相关人员, 培训内容重点放在业务知识和操作规程, 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 全面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使他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第二, 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继续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真正实现公共财政、财政一体化战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预算的编制是根本。通过实行综合预算、零基预算、早编细编预算, 加强预算管理, 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及经济发展的职能。

篇4:区少年宫制度

2014年11月在河北省校外教育研究会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心投资12万余元装配一个高标准航模教室,使学生身临其境享受高科技教育。目前中心已开设17类航模课程。

今年4月,中心将在栾城全区中心小学开设航模课程,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收益。

去年10月,中心首次派4名选手在杭州参加全国青少年学生纸飞机通讯赛,并获得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三名的优异成绩。

通过学习学员们普遍认为航模活动是一项集动手、动脑锻炼于一体的活动,制作航空模型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减轻学习的压力。在学习航空模型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航模的知识,知道了航模由哪几部分组成,知道了怎样放飞飞机, 使自己了解更多的航空知识,从而更加热爱航空事业,热爱科学,热爱祖国。

石家庄市栾城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航模制作课程

1.冲浪纸飞机。

2.滑翔机。

3.动力直升机。

4.木制模型飞机。

5.橡筋动力模型飞机。

6.橡筋动力模型扑翼机。

7.电动自由飞。

8.手抛机。

9.带降火箭两种。

10.二级伞降火箭。

11.模型组合发动机。

12.模型火箭发动机两种。

13.美嘉欣四轴。

14.猎鹰200。

篇5:区少年宫制度

少年宫科技小组活动计划

一、活动宗旨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展示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拟定本学期学校科技工作计划如下:

二、组织形式:

1.在3—4年级中挑选喜欢计算机的学生。

2.人数40人。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每周五下午第三节活动课。

地点:东环路小学科技室。

四、建章立制、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氛围

1、师生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既要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发展,又要注意参赛项目的数量、质量。

2、体现特色、突出个性。辅导员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实效和个性特色。

3、科技创新、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我校科技教育方面的特色,围绕活动主题,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

五、活动内容

(一)科普宣传

1.利用国旗下讲话,做好校主题科技创新活动宣传发动工作。

2.利用板报、广播进行宣传,学校与班级各出一期科普黑板报或手抄报。

3.各班级通过班会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途径,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主题教育。

4.各学科也可根据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相关的科普知识教育。

(二)科普实践

1.利用班级活动,开展各项科普活动竞赛选拔活动。

2.学生通过因特网在网络上学习科技知识,收集科技资料,在班会上互相交流。

3.开展一些科普实验、饲养、栽培活动,写一篇科技小论文或观察日记。

4.举办一次科普知识讲座,召开一次科技教育的班级活动。

5.组织学生看一场科普电影。

(三)组织活动

1.“科技创新小制作”——比如利用身边的旧电器、旧玩具、旧包装等物品,运用科学原理自主创新。比如:发现生活、学习用品中的不足、缺陷,发明创造出可以弥补不足与缺陷的小发明。制作成可以操作使用的实物作品或实物模型。

如无制作条件,也可以只写出创造发明创意,包括设计思路、设计原理、设计图纸等。

其它科技小发明或者创意等。

2.科普手抄报

3.科学幻想画

篇6:区文明青少年标兵事迹材料

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纪律,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对待老师,我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爱,是他们给予了我知识,帮助我成长,没有老师的辛勤付出,就没有今天我所取得的众多成绩,因此回报老师是我奋斗的一个重要动力。

对待同学,我从来都是尽心帮助,对调皮捣蛋的同学,总是耐心地说服,用一些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感化他们,使他们养成守纪律、懂礼貌的好习惯;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我主动地和他们交朋友,教他们理解课文,使这些成绩差的同学能及时赶上。在帮助同学,解答难题,关心班级贫困学生方面,我以一颗真诚的心,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

二、学习刻苦,成绩突出

我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优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老师经常表扬我,我很高兴,我还要继续努力。爱好读书,知识丰富,兴趣广泛,唱歌、美术、书法样样在行。我专心学习,勤学善思,不懂就问,常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从中获益非浅。在2008年3月“学雷峰,做雷峰式的好少年”手抄报中我获得学校第一名。我感谢老师给我机会,让我得到锻炼。庆六一活动中我表演了小品,表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经过辛勤努力,我的成绩在班级始终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现在我决心更加勤奋地拼搏,争取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三、社会实践,更快进步

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热心公益活动,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我的进步是和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为我今后的学习,构筑了一个更高的腾飞平台。

四、奉献爱心

有人说,金子是最纯美的,但比金子更美的是人的心灵。我有一颗洁白无暇、善良真诚的心灵,我心地善良、追求纯真、无私无邪。对于困难同学,我总是乐于伸出援助的小手,助人为乐,有时同学忘了带课本回家,我知道后总是赶紧做完作业把课本借给同学使用。对于学习上的后进生,我也是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记得那一年有一位同学得了白血病学校号召捐款,我把自己平时暂的零花钱捐上,奉献爱心,在学校老师同学帮助下,刘春荣又重返学校。我也奉献了自己的爱心,心里很高兴。四年的小学学习生活,让我懂得学会感恩,感谢父母,他们给予我生命,抚养我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我知识,引领我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我不断进取、努力。感恩,是我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篇7:区少年宫制度

棕南社区根据上级部门关于暑期工作文件的精神和具体工作要求,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暑期科普活动。在社区全体人员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暑期工作计划制订的目标,为社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假期。现将棕南社区暑期活动总结如下:

社区关工委为更好的开展社区青少年暑期活动,在街道动员大会之后,立即调整了关工委成员,制定出暑期青少年活动表,在社区的各物业小区张贴通知,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另一方面,社区关工委还积极动员“五老”人员,充分发挥余热,参与到社区暑期青少年活动中来。

1、按照街办要求,先后组织了12名学生参加了参观两栖爬行动物博物馆、暑期学生安全培训活动,栩栩如生的实物标本,系统7月19日,跳伞塔街道棕南社区开展“暑期读好书”活动。社区向参加活动的10名青少年介绍了一系列的世界名著,引起他们的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2、7月23日晚上8点,跳伞塔街道棕南社区开展暑期青教活动,组织社区青少年观看爱国主义优秀影片《花木兰》,有40多名小学和中学生参加,还吸引了百余名居民前

来观看。

3、8月10日,由社区五老人员担任的“网吧义务监督员”和社区志愿者4人到辖区沸城网吧进行未成年人上网专项检查,对网吧经营者强调相关的法律法规,杜绝未成年人进网吧的现象。

4、8月16日,棕南社区开展“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环保活动,组织辖区青少年清理树荫广场的垃圾。有25名青少年参加,清理广场和绿化带垃圾10袋。

一年一度的暑假是青少年放松身心的好机会,也是他们接触、掌握课外知识、陶冶情操、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争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舞台。社区关工委作为青少年教育的基层组织,利用假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青少年活动,既丰富了他们的暑期生活,又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帮助他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假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一如继往的把青少年教育放在社区工作的重点上,为祖国的明天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棕南社区居委会2010年8月19日

棕南社区优秀工作者:杜成碧

棕南社区优秀青少年:沈定逸、张佳仪、沈定琨、李松、钱思宇

篇8:区少年宫制度

一、土司制度的起源

土司的名称始于元朝,但土司统治的形式则早就遍布于整个康区社会中。汉、唐时期,康巴地区众多群落处于分散的各自为政的自然状态,后来经过长时期的械斗和争夺吞并,逐渐形成了地域较宽、范围较大的部落。公元583年吐蕃时期,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拉萨),势力向金沙江以东发展,原康地之诸羌部落均被吐蕃征服统治,并推行其文字、法律和宗教等。唐末(907)吐蕃统治崩裂,吐蕃势力退出康区,康区又分成为若干独立的部落,仍保留各自为政、分居一地的形态。从唐末到宋末的三百多年间,康区内部兼并分合变化很大,到了元朝时,中央王朝为了统治和便于治理康区,采用“招徕”政策,采取推崇册封部落领袖为官和贵族封号,“稍加约束”,使之“假我爵禄,宠以名号,易为统摄”(《明史·土司传》)[1]。土司制度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由封建王朝统治阶级推行的一种民族政策,也是一种过渡性的策略。元世祖时期更定区划,在康藏地区设置了三个宣慰司和两个宣抚司 (1) ,分区加以统治和管理。其下设有各种土职,由各部落的首领担任,号称“土司”,给予“号纸”或“诰文”[2]。

光绪21年(1896)四川总督鹿传霖上书“改流”主张先将瞻化(今新龙)土司改流,并乘势收德格、章谷、麻书各土司的土地。后因康区各土司联名反对及控告张继 (5) ,清政府为缓和局势下令停止改流[3]。1905年至1911年,清廷边防总督赵尔丰以武力进行“改土归流”,当时被改流的土司除了附庸四大土司的外,在金沙江以东主要有29个。1907年,赵尔丰在康南巴塘改流,1909年4月,将邓柯、林葱、春柯等土司一并改流,设立邓柯府、德化府、白玉县、石渠县、同蒲县,由“边北道”驻邓柯统一管辖,当时名义上是结束了土司对地方事务的统治权力。1911年,赵尔丰率代理边务大傅高俅自巴安(今巴塘)经白玉、甄科至甘孜收缴孔萨和麻书两土司的印信,改设甘孜委员会。赵尔丰的“改土归流”政策,目的是把由各土司头人分散管理的政治组织形式摧毁,建立以代表王朝的大封建主集中管理的政治组织形式。其措施和原则有两条,一是将土司管辖的土地所有权收归朝廷所有,一部分土地留给土司自用,其余分配给人民使用。保留土司原有的“差徭”“赋税”等制度,人民向“官府”完纳“粮税”和“牲税”。设置税关,征收“常税”(即一般货物)“茶税”“盐税”“渡口税”等所谓的“边建经费”开支,规定了各种“乌拉差徭”[4];二是以“教育”“司法”“礼俗”“垦务”“建设”等高压手段强制改变康区原有的生活习惯,迫其接受统治。当时除取消土司头人的统治权力,代以州县官吏,对于地方行政系统只是改变名目,虽然在形式上由百姓“公举”一些头人担任“村长”“保正”等职位,实际上仍然由原来的土司和下面的头人把持,因此,当满清垮台边军内调后,各地土司迅速得以恢复身份各霸一方。

1918年,国民军川边镇守使陈遐龄为讨好和拉拢土司将原没收的各土司的印信和财产返还,并封势力较大的土司为“士兵营长”,1920年又委任势力庞大的土司为“总保”,各村头人为“保正”,并可世袭。1931年国民军24军旅长余松林为拉拢土司又委任各土司为“国防督察长”“军粮转运官”等。截止解放前夕,康区土司、头人在统治者委任的各种名义的掩护下再次取得了“合法”地统治百姓的地位,当时康区盛传“流官如水,土司如石头”的说法。

土司制度作为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采取的羁縻政策,在康区得以存续数百年之久,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土司作为政权建构与权力运作的核心部分集族权、政权、财权为一体,在地方政治和经济上拥有强大的权势,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地方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土司之间无休止的明争暗斗和对人民群众人身占有关系的世代延续,使人民群众困苦不堪,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摘要: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 康区的土司制度, 形成于元, 繁荣于明, 崩溃于清, 结束于20世纪初, 是元明清中央与地方统治阶级互相联合和斗争过程中的一种妥协形式。

关键词:康区,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德格土司,乌拉差役

参考文献

[1]明史?土司传 (卷三百十) [M].北京:中华书局, 1996.

[2]西南戎边概览, 黄步尧等,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3]贾霄锋, 藏区土司制度研究, 兰州大学, 2007.

篇9:美国的工资区制度及借鉴

一、美国联邦普通雇员的工资结构

美国联邦一名普通雇员的工资,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一)基础工资

联邦普通雇员的基础工资根据级别和档次确定,共分为15个级别,每个级别分为10个档次,不同级别和档次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见表1)。其中,1-7级为初级职位,8-12级为中级职位,13-15级为高级职位。一般而言,联邦普通雇员的级别主要根据岗位所需知识、复杂程度、责任大小、工作环境等因素确定;档次则根据工作年限和工作表现逐步晋升,档次越高,晋升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二)地区工资

1990年,《联邦雇员工资比较法》建立了地区工资制度,通过划分工资区、确立地区工资系数的办法,体现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差异(见表2)。自1994年起,美国开始正式施行地区工资制度。

(三)奖励性绩效工资

工资与绩效挂钩是美国联邦雇员工资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美国联邦普通雇员的基础工资标准和地区工资系数是相对固定的,与个人的工作绩效无关。为激励员工更好地工作,联邦政府机构在考核的基础上,会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一次性现金奖励。例如,在2011年有46.8%的联邦普通雇员获得一次性现金奖励,人均1432美元,相当于年平均工资的1.8%。另外,联邦政府机构对部分优秀员工还设置有建议奖、发明奖、突出贡献奖等奖项。

二、美国联邦普通雇员的地区工资制度

如前所述,地区工资是美国联邦普通雇员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联邦普通雇员的地区工资额,需要考虑到雇员所在的工资区域和地区工资系数。

(一)工资区的划分

美国的工资区以联邦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制定的大都市统计区为基础。目前,美国共设立了34个工资区,包括31个大都市区(大城市及其周边行政区域的组合)、阿拉斯加、夏威夷和美国其他地区。工资区的划分相对稳定,大约每10年调整一次。每一个工资区有一个工资系数,目前工资系数最高的为旧金山地区(35.15%),最低的为美国其他地区(14.16%)。在美国境外工作的联邦普通雇员,不享受地区工资。

(二)地区工资系数

美国地区工资系数的确定,主要考虑在各工资区内私营部门雇员的工资水平因素,通常以美国劳工统计局的薪酬调查结果为依据。

(三)地区工资的计算方法

美国联邦普通雇员地区工资额的计算方法,是将某雇员的基本工资乘以该地区的工资系数。例如,某联邦雇员为12级10档,工作地点在达拉斯市,其基本工资为78355美元/年,达拉斯地区工资系数为20.67%,其地区工资为16195.98美元/年(78355美元×20.67%),因此该雇员年工资额为94550.98美元(78355美元+16195.98美元)。

(四)地区工资的调整机制

美国法律规定,当某个工资区联邦雇员与非联邦雇员之间的工资差距大于5%时,应当调整该地区的工资系数。1994年,美国开始实施地区工资时,各地区联邦雇员和非联邦雇员之间的工资差距较大,为平稳推进这项制度,美国联邦政府确定了渐进缩小工资差距的方案。计划从1994年开始,用9年时间(1994—2002年)将联邦雇员和非联邦雇员之间的工资差距缩小至5%以内。后来,尽管美国没有如期实现其提出的地区工资差距调控目标,但是数年来,美国大部分地区联邦雇员与非联邦雇员的工资差距在逐步地缩小。

三、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工资区制度

工资区制度不是美国的首创。应该说,我国有实行工资区制度的历史经验。建国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先后进行了四次重大改革。1956年我国实行工资制度改革时,依据各地自然条件、物价和生活水平、工资状况,适当照顾重点发展地区和艰苦地区,将全国分为11类工资区。规定以一类地区为基准,每高一类,工资标准增加3%(如浙江属二类地区、安徽属三类地区、北京属六类地区、上海属八类地区、广东属十类地区、青海属十一类地区等)。之后,国家对工资区类别进行了多次调整,直至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时结束工资区制度。

自2006年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以来,我国不同地区的公务员工资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加强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宏观调控,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通过修改《公务员法》,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工资区制度。

(一)依法调整公务员工资结构

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目前,我国公务员的工资结构主要包括基本工资(含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生活性补贴和工作性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等。除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部分特殊岗位津贴得以顺利实施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时提出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目标并没有实现。笔者建议,结合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进程,应当适时修改《公务员法》,合理调整公务员工资结构,依法建立工资区制度。基本思路是:第一,保留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项目;第二,取消生活性补贴、工作性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地区附加津贴项目,并将其归并为地区工资项目;第三,继续实行岗位津贴制度;第四,完善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对年度考核称职(合格)以上的工作人员,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奖金标准为本人当年12月份的基本工资与地区工资的总和。

(二)科学划分工资区和确定工资区系数

工资区制度在法律上被确认之后,由于地区工资是在取消生活性补贴、工作性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地区附加津贴项目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工资区的划分和工资区系数的确定,应当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消费水平、企业相当人员薪酬水平、财政状况、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以及调控收入分配关系的需要等因素。为此,要建立科学的工资区评估指标体系,合理界定工资区的类别、范围、标准和系数,并实行动态调整机制。

(三)大幅度提高基本工资比重,使其成为公务员工资收入的主体部分

美国联邦普通雇员的工资构成中,其基本工资占据了主体地位。一名联邦雇员的工资收入中,基本工资所占的比例最高可达88%,最低也在70%以上。相比较而言,我国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中,基本工资所占比重过低,津贴补贴所占比重过大,由此产生了不同地区公务员工资收入的巨大差距,出现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为此,在确定公务员工资结构比例时,必须大幅度提高公务员基本工资的比重,使其成为公务员工资收入的主体部分。我们认为,如果上述公务员工资改革设想能够付诸实践,基本工资占公务员工资收入比重应在70%以上,地区工资所占比重可保持在20%左右。

篇10:区少年宫制度

近年来,针对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区检察院确立了以“健全机制,多措并举,整体联动,标本兼治”为目标的一体化预防思维和预防模式,以项目化形式来推进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制环境,取得了良好效果。去年,该院公诉科还获得了“省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荣誉称号。

一、寓防于法、完善机制,有效发挥检察职能作用

在检察机关办理批捕、起诉的案件中,未成年人案件占10%。为了使该类案件办理更有针对性,今年3月,检察院专门成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简称“未检科”),选派具有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经验的干警到该科工作,并从中摸索构建了“捕、诉、防”一体的办案机制。

检察机关恰当使用不捕、不诉或量刑建议等,使未成年人的挽救工作驶入新的阶段。例如去年5月,检察院接到一个关于一名初一辍学的学生沈某伙同他人抢动自行车而被捕入狱的案子。案情并不复杂,检察官发现沈某是第一次犯事,而且当时的确是一时糊涂。经过检委会讨论,区检察院决定对该学生作出相对不诉的处理决定。与此同时,对这名孩子的回记考察和跟踪帮教育工作也由此正式展开。

检察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以书信、电话等形式与沈某及其父母保持联系,教导他树立改过自新的勇气和信心。在随后的回访中,检察官欣喜地发现沈某开始帮父母做家务了。接着,检察官了解到他有读书的念头。于是,检察官与沈某以前的学校领导进行了沟通,为他创造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去年9月,沈某顺利入学,开学后,他主动打电话给检察官,表示一定会好好学习,报答关心、爱护他的人。

二、寓防于情、用心感化,大力提升预防工作实效

17岁的小李因犯盗窃罪被判刑,父母深感失望,从此和小李断了联系,小李寄出的多封信件也全部没有回应。

渴望亲情未果,小李在狱中心情抑郁,一度对监所管理产生了抵触。驻省未管所检察室主任郑丹红了解情况后,特意赶到小李家,耐心地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去年中秋节,父母和小李团圆,一家人唏嘘不已,而这次亲情的“洗礼”也让小李重新恢复改造的信心,之后因表现良好提前获释。

事实上,为未成年犯与家庭(来源:好范文 http:///)之间建桥搭梁是检察官们经常做的工作。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每个未成年犯,在被羁押期间最渴望的就是亲情,亲情感化是最好的教育,其中,“新情会见”制度可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驻未管所的检察官,为了能使未成年服刑人员在关押期间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也同时使帮教维权工作延伸至管教场所,在中秋节、春节等节日里,检察官和看守所管教和服刑青少年及其家属一起座谈已成为一种惯例。

此外,在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中,区检察院围绕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出诞支持公诉等各个诉讼环节,寓“防”于“查”,以“查”促“防”。干警在办理中充分利用提审、发表公诉词、开庭审理、送达“告诫书”等各个时机宣讲法律规定,警示刑事后果;剖析犯罪根源,帮助认识社会危害性,进行思想转化。另外还充分运用“检察官寄语”和检察建议这两种不同的建议形式,对未成年犯和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及容易造成违法犯罪的社会扭转开展预防工作。

三、寓防于教、立体治本,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预防预防,其本在哪儿?对于青少年犯罪预防而言,只有通过不断灌输法治理念,大力加强法治宣传,预防于教,才是预防的最佳对策。检察机关结合“法治”建设和区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针对当前全区青少年犯罪特点,采用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真实案例,通过讲座、图片展、检察官接待日等多种形式深入社区,进行预防青少年犯罪宣传。通过多年的摸索,目前,“送法进社区”活动已初具规模,并已成为检察院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学校是青少年法治教育、思想建设的重要基地。区检察院根据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和在校生犯罪呈上升趋势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上法制课,组织在校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并将该项活动和学校法制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近年来,共开设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课50余次,受教育人数达数万余人,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区检察院作为区关工委的成员单位之一,充分利用区关工委区关爱团这一平台,向社会宣传未成年犯罪的对社会对家庭造成的危害,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其次,建立司法机关常态化联系的网络。目前,检察院已和相关部门联合建立了固定联系机制,定期、不定期地互通信息,互相协助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据悉,自“预防青少年犯罪,关爱下一代成长”活动开展以来,检察院与相关部门已联合开展活动20余次,取得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初步成效。

下一步,区检察院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上还有两大

篇11:区少年宫制度

(一)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政治建设方面

全面把握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的思想内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更加牢固地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深刻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着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每周一固定为党员学习日,以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党员参观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成就展,每周一固定党员学习日,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党员参观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成就展,感受新时代的大国豪情,进一步提高了同志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二)加强机关党组织制度建设、规范化建设方面

由办公室牵头,利用每周一上午开展学习,做到学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集中学习与自学、观看录像、参观活动、报告会相结合,内容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全民健身条例》解读等,组织观看专题教育片、组织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邀请区委党校老师为全局干部讲授“弘扬运河文化,推动副中心特色文化创新发展”党课,开展“主题党日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徒步活动”。同时利用现代信息媒介,建立党员微信群,高效及时开展党员学习交流工作。

认真落实“六有六上墙三示”制度和在职党员回社区报道制度,实现在职党员报到率达100%。深化“建设副中心,向前站一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学榜样、树形象、作表率”主题教育,把“向前站一步”要求落到实处、细处、关键处,在副中心建设各项工作中充分展示党员先锋形象。开展“学榜样,向前站一步”交流研讨活动,使大家真切感受成绩和荣誉背后的奉献精神。

(三)加强机关组织建设方面

按照2018年党员发展计划,严格遵照党员发展程序,转正党员1人,发展预备党员2人,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党组织活力。同时今年首次通过党员E先锋系统完成线上发展工作,责成专人负责系统的维护。

按月做好党费的收缴工作,在机关一楼公示栏对收缴情况进行公示,确保党费的收缴、使用和管理公正透明。

(四)落实区直机关工委抓党建工作及创造性开展机关党建工作方面

全年积极参加工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春节、元旦及七一走访困难党员送补助金,在今年机关工委组织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中还获得了三等奖的荣誉。

在创造性工作方面,今年探索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工作制度》,建立了监督员队伍,引导党员和群众坚守干净本色,强化担当意识,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打通了监督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

由于工作中存在“重业务、轻党务”的思想,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抓党建工作的精力投入还不够足,开展活动多以集中学习为主,学习内容多是靠上级部署。通过之前的意见征集,我发现大部分党员有多走出去学习参观的需求,这说明我们现在的活动安排和党员的需求出现了落差,是我平时和支委及党员在党建活动安排上的沟通不够,抓党建的自觉性不高。

(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

党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有些党员在学习过程中,有应付现象,学习中接、打电话、聊天等现象多见。还有个别党员认为学习是虚的,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没有发挥出党员干事的先锋模范作用,致使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削弱。

(三)以党建促发展的结合点不够

篇12:区少年宫制度

启动仪式的通知

活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团委(团工委),各中小学:

经研究,定于7月4日(星期一),举行南湖区第十届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启动仪式议程

区领导讲话;学生代表宣读倡议书;社区干部代表表态发言;发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资料;向阳光公益夏令营队伍授旗;阳光公益夏令营之红色寻宝。

二、启动仪式时间

2011年7月4日上午8:30。

三、启动仪式地点

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北广场(宣誓墙)。

四、参加人员

1.邀请区四套班子相关领导;

2.第十届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成员单位名单附后);

3.各镇、街道宣传委员,团委(团工委)负责人;

4.社区干部代表(各社区1名,由各街道负责通知);

5.各中小学分管校长(由区教文体局负责通知);

6.学生代表120名(由相关学校负责通知)。

请第十届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于7月1日下午下班前将参加活动领导的名单报至团区委办公室,联系电话:82838055(1625)。

请区新闻信息中心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请与会人员安排好工作,准时参加。

附:第十届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名单

区第十届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7月1日

第十届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成员单位

篇13:我国少年保护处分制度的构建

关于保护处分的名称, 各国并不相同。《日本少年法》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少年事件处理法》均直接称为“保护处分”, 德国、俄罗斯、法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则多称为“教育处分”或者“强制性教育感化措施”, 无论是称为保护处分, 还是教育处分虽然从名称上不尽相同, 但从少年法制的基本理念来看, 其基本内涵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在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 为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 设立的对罪错少年采取非刑罚处罚措施的制度。

一、保护处分在我国的缺失

关于我国是否存在保护处分一直以来也是一个争论的话题。有些学者认为, 我国目前并不存在保护处分制度, 除刑罚以外, 现有的收容教养、劳动教养、工读教育等一些非刑罚性措施基本不具有保护处分的性质, 原因在于它们不能替代和避免刑罚的适用, 而且存在这较浓的报应或者是防卫色彩;还有学者将保护处分看作是保安处分的一种特殊存在, 因此认为保护处分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早已存在, 我国的刑事立法和行政法上存在数量不少的取代保安处分的部分功能并且在性质上与国外保安处分相接近的各种犯罪预防措施。但笔者认为, 严格意义上的保护处分在我国并未存在, 有关保护处分的概念以及使用在我国的法律中也并没有规定。这是因为我国的一些法律中规定的以上类似的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 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的性质类似于国外的保安处分, 但并非保护处分。而我们所说的保护处分代之以教育方法对待非行少年, 它是以保护少年为目的。不管是保安处分, 还是保护处分, 国外上诉对其适用一般须经过诉讼程序, 但我国的上诉措施, 并没有经过严格意义上的司法审查, 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像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 其不仅是在机构建设还是在制度建设方面, 少年法庭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少年法庭及法官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同时, 随着《刑法修正案 (八) 》和新刑事诉讼法的出台, 为少年法庭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遇。我国一些地方法院对少年司法领域展开了诸多主动的探索, 一些国外对犯罪少年的处遇方式被引进来,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长宁区法院对少年犯罪人所适用的监管令和社会服务令, 同时, 各地法院少年法庭开展审判延伸工作, 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例如建立“失足未成年人帮教基地”, 上海高院开展的观护回访工作, 广州中院面向社会聘请社会观护员、社会调查员, 北京海淀区法院开展亲职教育工作等一系列的探索, 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少年司法制度。

虽然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取得了很多成功, 司法上也加大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的力度, 但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从近年来未成年人的犯罪通过实证分析看出, 虽然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以及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率持续下降, 但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明显, 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的司法理念还未深入人心, 因此构建我国少年保护处分制度, 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存在的相类似性的保护性措施及评价

虽然我国现行的刑事立法中并无保护处分的规定, 但是实践中, 我国刑事法律、其他法律以及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了较多的类似于保护处分的措施,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在我对犯罪国的刑事法律中规定了8种非刑罚措施, 分别是责令管教、收容教养、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偿经济损失、责令赔礼道歉、责令赔偿损失、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对犯罪分子予以行政处罚或者处分等, 这些可以从我国《刑法》第17条第4款规定、第36条第1款、第37条等法条中可以看出。第二, 在一些其他法律规定中也能看出收容教养、劳动教养、强制治疗、强制戒除等类似保护性措施的存在, 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等。第三, 在我国的一些行政法规或者规章也可以看到劳动教养、工读教育、收容遣送、社会帮教、社会救助等的身影。

笔者认为, 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权利保护角度来说, 现行的收容教养制度应该废止, 因其制裁的严厉性和刑罚相差并不明显且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很大。而劳动教养弊病早为各界所批评, 废除劳动教养的呼声日高, 笔者认为, 虽然废除劳动教养在短期内无法实现, 也不符合我国社会治安稳定的需要, 但是废除劳动教养制度是必然的, 也是可行的。从现行的法规来看, 对于少年的劳动教养也已经做了严格的限制。由于劳动教养对未成年人正当权利有很大的干涉性, 且不正当的惩罚性措施更易对心理波动性大的青少年产生负面效果, 因此有必要严格劳教对青少年的适用, 以至于废止, 以达到对青少年“减少监禁措施的适用, 以不脱离社会矫正为主”的目的。1955年7月1日, 我国在海淀建立了第一所工读学校, 它是参照苏联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规定来看, 目前工读教育的适用对象是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少年。虽然各地方性法规所规定的工读教育的具体适用对象在年龄界限或者行为类型上会有差别, 但是对这些少年适用拘禁式的处分显然过于严苛。适宜将其改革为学校式感化教育性措施, 而且将审批权从教育行政部门转归为少年法庭, 由少年法庭按照保护处分程序决定适用。

除上述三种之外, 还有拘留、收容教育等都需要废止。虽然这些措施形式上类似于域外保护处分措施, 但其在与刑罚的关系、适用的对象、范围、及程序等方面均与域外的保护处分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 最为重要的是, 这些措施基本上不具有替代刑罚的性质, 其充其量是刑罚的补充, 而且大都是属于行政处分措施的范畴, 另外在适用程序上是一个封闭的行政权自决系统, 少年无法获得必要的程序救济, 而且有的并未区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 例如劳动教养, 在当今世界中, 各国的少年刑法大都以保护处分制度为核心内容, 而我国由于少年立法的落后, 保护处分欠缺正式的法律地位, 也未形成系统性的保护处分体系, 现有的类保护处分性措施不仅并未优先适用的地位, 而且绝大多数具有很强的惩罚性, 与保护处分所注重的“保护”理念并不相符, 因此, 为使少年刑法“以教代刑”的理念能够切实贯彻, 构建我国少年刑法保护处分制度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我国少年保护处分适度的若干考量

保护处分是对违法犯罪少年所采取的一项教育保护措施, 出于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目的, 它有利于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我国的少年刑法在指导思想上有诸多称道之处, 然而在制度建设方面, 尤其是立法方面却十分落后, 缺乏刑罚的有效替代措施和制度保障, 在少年刑法方面, 刑罚仍然不得已不成为抗制少年犯罪的的主要手段。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 对于采用非刑罚、非监禁处置的少年, 我们面临着无法对其有效监管、教育的窘境, 成为困扰少年司法机关的重大问题。反观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少年刑罚, 均在刑罚之外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保护处分制度,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构建我国少年保护处分制度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重大任务。

(一) 立法保障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 因此要确立保护处分制度首先必须在立法领域有所突破。我国目前的法律模式只规定了青少年犯罪适用单一的刑罚处罚模式, 无法承载对于犯罪少年“教育”、感化、挽救”的美好愿景, 主要还是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独立的少年法律体系, 有关未成年人罪错的处置措施主要规定在刑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之中, 笔者认为, 从少年法发展的方向看, 在未来建立单独的少年法是必然的趋势, 在少年法当中规定保护处分是最优的立法方式, 这是因为单独的少年法可以将少年司法的基本原则、实体、程序、措施等予以集中规定, 有利于实现少年法的系统性与法典化, 将保护处分以专章置于少年法之中, 有利于少年法的完整性, 同时也有利于避免立法的前后矛盾。

姚建龙老师在其从“少年法庭”到少年“法院”一文中分析了创设“少年法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认为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建立少年法院的法律依据, 也具有一定的经验和人才储备, 关键的是创设少年法院的必要经济基础和社会舆论背景等条件皆已经具备, 笔者对此比较认同, 少年法院作为一种机构配备必须具有一系列实体法、程序法的支撑。但如若将少年刑法放在刑法的后面, 容易弱化少年刑法特殊性意义, 如果再将保护处分在现行刑法中专章加以规定, 总会给人一种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的感觉, 我国目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中, 具体的法律条款原则性和号召性过强, 混淆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少年事件的处理落实和立法的思想、内容和精神不相同步,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法规自身设计不科学和可操作性不强。因此笔者还是坚持在制定少年法的基础上在少年法中以专章加以规定, 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真正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和“优先”保护。

(二) 适用对象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国外少年保护处分的适应对象不应该仅包括犯罪少年。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 将我国的少年违法行为分为三个层次:一般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行为, 很全面的概括了少年违法行为的现状。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章对少年一般不良行为作了规定。少年一般不良行为是指少年所实施的, 轻微违法或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笔者认为此种行为应该排除在少年保护处分制度之外, 不管是基于“预防”还是“保护”的角度, 此种行为都不需要我们从法律上进行保护和调整, 这也是基于保护处分的谦抑性, 避免对于少年过度干预产生标签效应的考虑。保护处分的适用基础是“罪错”, 所以一般意义上保护处分的对象即是犯罪少年或实施了严重不良行为但尚未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按照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承担原则, 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对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14至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对刑法所规定的8种重罪承担刑事责任, 16周岁以上则需要对所有的犯罪行为承担责任, 笔者认为, 我国对犯罪的未成年人按照成年人的刑事法律进行施以刑罚, 这种情况不利于少年犯罪的预防, 不利于犯罪少年的重新回归社会, 还背离司法的基本理念, 应当予以改变。对少年的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由行政机关按照行政程序进行处理, 由于在适用时过于严厉并且缺少司法审查极易造成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侵害。笔者认为, 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 出于保护少年健康成长的考虑, 除了犯罪少年之外, 应将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少年作为保护处分的适用对象, 避免这些少年进一步实施更为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将具有一般不良行为的交由其他的社会机构进行辅导、教育, 排除保护处分的适用。

(三) 体系设置

构建我国的保护处分制度, 应当在立足我国的现状的基础上, 对我国现存的那些保护性措施有选择的废止或者改革, 同时, 还可以对少年司法实践探索中的一些措施进行吸收利用, 例如社区服务令还有监管令, 或者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吸收新的保护处分措施, 从而建立我国的保护处分体系。在这过程中, 应尽量较少限制剥夺自由类的措施, 扩大社区类措施的适用, 总体上达到一个逐步由宽到严、衔接顺畅而又和少年刑罚有序过渡的效果。

1.社区性保护处分

社区性保护处分是指“以开放式社区为执行载体的, 不以少年人身自由的剥夺或者限制为主要形式的保护处分。”它应当是在未成年犯所生活的社区进行的, 为了适应少年裁判个别化的需要, 社区处分宜多样化, 我国现有的处置罪错少年的非刑罚措施中, 有多种可以在社区性保护处分中加以改造适用, 同时可以参照域外社区保护处分的种类, 设置一些新的社区性保护处分措施, 用以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

(1) 非刑处置的继续使用

我国《刑法》第三十七条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 或者可以免除刑事处罚, 根据案情的不同情况, 可以采用相关的措施, 如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同时在我国《预防未成年人训犯罪法》等相关法律中也有体现, 这些非刑处置措施训诫、具结悔过、罚款、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责令严加管教都可以作为社区性保护处分的内容加以适用, 这不仅符合我国的实际, 同时也符合的社区性保护处分制度的精神, 因此可以为我国的保护处分所用。

(2) 新增社区保护处分措施

社会服务, 是责令少年从事公益劳动或者到某一指定的场所完成一定期限且为无偿的社会服务劳动。我国目前在法律上还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规定, 但我国的许多地方已经在进行相关的探索, 上海长宁区法院的社会服务令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服务时间、服务场所都进行了规定,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推广, 如河北省人大制定的《河北省预防少年人犯罪法实施办法》, 将社区服务令以法规形式明确下来;安徽省来安县法院出台的《关于推行社会服务令的暂行规定》等, 社区服务是在保证少年正常的受教育时间前提下, 在一定范围和场所进行的, 使其在劳动中补偿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接受教育和疏导, 并可以在劳动中反省和认识自己,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假日生活辅导是我国台湾地区《少年事件处理法》所规定的少年保护处分制度之一, 其中规定了少年之假日辅导的次数范围, 三次至十次, 规定了由少年保护官基于少年法院的交付在假日的时候对少年进行个别或群体的品德教育, 并对其学业或其他作业进行辅导, 少年保护官为了养成少年勤勉以及守法的习惯, 可以命令其进行劳动服务, 将其交付适当的机关、团体或者个人, 并对其指导, 此外少年保护官有权根据辅导的成效决定辅导的次数。我国的假日生活辅导的次数、执行方式等均可参照于此, 由少年法庭执行, 或者由少年法庭交由青少年社工执行, 少年法庭负责监督。

保护观察是由特定的少年保护 (观护) 机构履行对罪错少年实施监督、提供服务和援助以及接受咨询等。它在国外被看作一种最重要的社区保护处分, 具有以司法的权威为背景的权力关系以及承载社会福利性或教育性的机能的非权力的人际关系的双重特性。我国目前正在探索的社区矫正措施, 带有保护观察的色彩, 但是却存在依据不足、部门职责不明确、协调不顺畅、专门机构不健全、社会参与力量薄弱、适用率低等问题, 笔者认为, 结合我国现在建立的社区矫正制度, 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少年保护观察制度, 由少年法庭决定对谁适用, 设立专门的观护官, 组建专业化、职业化的观察员队伍, 并大力培养少年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共同促进保护观察工作的顺利展开。保护观察可以对严重不良行为的少年采用, 也可以作为刑罚替代措施对犯罪少年采用, 也可以和普通刑罚配合, 附加适用, 根据我国近年来司法领域的一些实践性的探索和创新, 可以结合“四缓制度 (缓处考察、暂缓起诉、暂缓判决、缓刑) ”来使用, 这些都无疑体现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 很大程度上切合了保护处分制度的理念。

2.中间性保护处分

中间性的保护处分是介于社区性保护处分和拘禁性保护处分之间的过渡性的保护处分, 它是基于对罪错少年施以社区性的保护处分不足以达到教育保护的效果, 而给与机构性的保护处分又过于严厉而设立的一类折中性的保护措施。在1997年修改的台湾《少年事件处理法》中, 新增了一个中间性的保护处分措施———安置辅导, 它是将罪错少年安置在相关的少年福利性机构之中, 如儿童福利院、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志愿家庭等。我国大陆目前缺少这种中间性的保护处分措施, 从长远来看, 应设立这种类似的机构对于罪错少年施以教导、矫治, 以增强保护处分的弹性空间。

3.拘禁性保护处分

拘禁性保护处分是以剥夺或限制罪错少年人身自由的保护处分措施, 这是最严厉的保护处分措施, 它是在罪错少年的人身危险性比较大, 适用社区性保护处分及中间性保护处分不足以达到教育保护的目的而实行的。一般而言是在穷尽其他非拘禁性保护处分措施的情况下才能考虑适用。在国外, 这类措施主要拘禁于培训学校、移送教养院、少年院等。我国现行法中存在的一些非刑罚性的措施中, 具有拘禁的性处分很多, 例如拘留、劳动教养、收容教养、收容教育等, 这些措施惩罚性比较强, 在实践中适用过多且收效甚微, 与少年罪错处置的非监禁化理念多有背离。笔者认为, 对于其中不必存在的可以废止, 考虑保留工读学校 (可将其改为学校式的感化教育措施) 、强制治疗、强制戒除等, 但是应当祛除其行政处罚的色彩。另外, 还要进行严格的程序控制, 在严格遵循司法处分原则的基础上, 严格适用的条件, 避免因为拘禁性措施的过多适用而带来的对罪错少年标签化的负面影响。

(四) 程序设计

保护处分虽然是以保护、教育少年为宗旨的, 但毕竟其是对罪错少年权益一种处分, 其本身就具有对少年的限制性, 如果适用不当, 就有可能损害未成年人的权利, 为了保证其在实践中规范运作, 必须从立法上进行严格的程序设计, 以实现保护处分优先的理念。少年法院 (我国是少年法庭) 作为制度的中心, 其管辖权的界定, 需要首先进行明确。在日本, 由家事裁判所专属管辖少年案件, 而且享有“先议权”, 如果家事裁判所认为少年犯罪需要进行刑事处罚, 必须将案件移送检查机关提起刑事诉讼, 根据《日本少年法》第20条的规定, 原则上家事法院对于不满16周岁少年的相关案件是不能作出移送检察院的规定的, 除非发生人死亡的结果, 在这之中, 家事法院对是否将少年移送, 是享有自由裁量权的。台湾地区与日本少年关于将少年案件移动检察官的规定基本相同, 少年法院享有决定权, 即先议权的制度。同样也规定少年检察认为若少年案件符合公诉条件的, 必须提起公诉, 应适用保护处分的, 移送少年法院。在美国, 主要是通过年龄、移送管辖听证会、共同管辖下由检察官作决定等形式来确定少年法院的管辖权。上述国家和地区中的刑事程序是以保护程序的启动为先的, 但是在我国进行构建时要结合我国国情,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 保护处分的主体应该且必须是少年法庭, 借鉴域外的保护处分的适用程序, 建议我国少年保护案件的基本程序如下:

1.调查和决定

调查是少年司法制度程序性规则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在程序上的体现。只有在充分把握少年的品格、经历、家庭状况、生活、学习环境等背景资料基础上, 才能对少年实施的罪错行为的原因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仅仅依靠庭审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法官无法作出全面的判断。这是基于青少年犯罪的特殊性。调查分为一般调查和特别调查, 一般调查是指少年案件应当先由专门的少年警察进行调查, 调查结束后, 均直接送到少年法庭审理。特殊调查是少年法庭在审判前对未成年所做的社会调查, 是由少年法庭专门设立的社会调查官进行的, 社会调查的内容是围绕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家庭环境、人际交往、学习、性格、心理等展开的, 调查完毕应当制作社会调查报告。

少年法庭的法官根据两项调查的结果, 初步审查后作出以下决定:按照少年保护案件开庭进行审理;决定不交付审理;认为构成刑事犯罪的, 移交相应的少年检查机构提起公诉。

2.审理和裁判

在少年、法定代理人以及监护人等的参与下, 遵照规定的程序, 通过法官的开庭审理, 有利于少年等相关人员充分理解保护处分的宗旨, 提高保护处分的效果。我们少年法庭在审理少年保护案件时, 应坚持不公开原则避免给少年带来不利的影响。少年的父母、监护人应当出席法庭, 必要时还可以邀请其他近亲属或者教师出庭。对于少年保护案件的审理方式可以采取符合少年身心特点的方式, 例如圆桌审判的方式。法庭审理程序以弹性为特点。

审理结束后, 少年法庭可以作出如下裁定:不予保护处分;决定适用一种或者多种保护处分。对于检查机关提起公诉的少年刑事案件, 少年法庭享有免除刑罚适用保护处分的权力。对于保护处分决定可以通过事后程序来寻求救济。事后程序有两种, 第一种是保护处分的撤销变更, 第二种是上诉, 这些事后程序都是少年法在审判制度上追求绝对真实的必要措施。

(五) 机构配备

理论界认为“中国少年刑事司法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未成年人司法专门机构的不健全, 没有专门性的少年警察机构、少年检察机构、少年审判机构、少年矫正机构、少年律师机构等”。少年保护处分制度的建立离不开相关配套的机构和设施, 我国现阶段, 公检法机关对少年事件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不足, 协调整合不全面, 为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少年矫治工作, 建立体系化的少年保护处分机构是必须的。第一, 警察位于面对各种犯罪的最前沿, “少年警察是指专门负责处理少年案件的警察, 包括设在警察部门内的专门处理少年事务的分支机构和一般警察机关中负责处理少年事务的警察人员”, 目前, 设置专门的少年警察机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例如美国的“少年警官”和“少年警官协会”、日本的“少年警察课”或“少年警察股”, 英德的“少年分局”或者“少年部”等, 尽管我国1987年颁布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以及在1991年公布的《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建立互相配套体系的通知》等文件都已经对负责少年案件的专门人员或机构的设立进行了概括的规定, 但鉴于各地经济水平的不平衡发展, 大部分地区至今仍未设立专门少年警察机构, 这也是我国少年司法制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国家应积极促使在普通警察机构中设立少年科, 并加强对少年警士的训练和少年犯罪侦察的特殊训练与研究, 以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少年犯罪问题的能力。”这些少年警察一来要具备心理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 二来要定期进行专业的应对罪错少年技巧培训, 例如针对不同的少年, 采取的措施也应各有侧重, 针对犯罪少年, 侧重全面调查, 针对一般的不良行为少年, 侧重辅导、引导、和忠告等, 这样少年警察才能更好的完成其职责。第二, 伴随少年司法改革的浪潮, 虽然我国的少年检察机构要么建成了独立的少年检察机构 (包括科、处两个级别, 称为少年检察科) 要么成立了半独立性的少年检查组, 即使在没有具备建立少年检察机构条件的地方, 也确立了一至二名少年检察员对少年犯罪案件进行专案专办,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 这些机构在工作模式、稳定性、工作环境、专业人员配备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亟需建立独立的少年检察机构。少年检察机构的设立是伴随少年审判机构独立化的必然趋势, 对规范少年检察工作、强化检察工作的专业性以及发挥其挽救教育失足少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 建立专门的少年法院现今已是世界各国少年司法工作的普遍做法, 我国保护处分制度的建构和顺畅运转, 也离不开少年法院的构建。第四, 完善社会帮教机构, 整合社会力量, 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 加强这些组织之间的配合与协作, 共同签署安置帮教协议书, 明确职责, 落实帮教工作, 最大化的实现社会帮教安置帮扶犯罪少年、不良行为少年以及刑满释放少年的主要功能。

(六) 后置保护

未成年人记录封存制度是指如果未成年人在犯罪的时候未满十八周岁, 被判处的刑罚在五年有期徒刑以下, 应当对其相关犯罪记录封存。这是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给予保护的一大进步,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获得被依法封存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这是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进行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必然需要。2012年1月10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公安部以及司法部联合制定了针对未成年人矫正的特殊规定———《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明确了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所应遵循的方针、原则、方式以及保密性等相关规定, 这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中都有相关体现, 体现了对少年犯隐私的严格保护。在了解以上法规的精神的基础上, 我们对经过少年保护处分的少年案件, 在对其相关的保护程序处理后, 其相关记录也应进行消灭。为了避免这项制度的滥用, 可以规定在保护处分执行期满两年后方可消除。

为了弥补因家庭私力监护不足造成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事实, 国家监护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社会保障机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国家一方面通过相关机构对未成年人监护进行外部监督, 另一方面在未成年人家庭出现监护不力或者不能的情况下由国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近年来, 未成年权益遭受侵害的热点事件接连发生, 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对未成年人监护监督制度的缺失造成的。目前, 民政部、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正筹备建立和完善有关未成年人监护的国家干预制度, 对事实上无人监护状态的未成年人给予高度的重视。此外, 对于如何评估监护人的监护资质以及在紧急状态下的国家干预机制, 国家应该着手制定相关的规定, 及时拯救“监护不及格”魔爪下的未成年人, 通过建立以及完善相关的儿童福利制度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更好的生存与成长环境。笔者认为, 对于少年法庭审理的保护处分的案件, 如果符合国家监护的条件, 可以裁定适用, 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篇14:区少年宫制度

欧盟的终身学习包括从幼儿园到退休后的学习,强调“在市民、社会或就业视角下,以提高知识、技术和能力为目的,贯穿一生的所有学习活动”。欧盟终身学习区的目标是使公民满足知识社会的挑战,自由地在不同学习环境、工作、区域、乃至国家之间流动以适应学习的需要,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欧洲职业资格框架为欧盟终身学习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宏观政策环境,下面对其职业资格制度的基本构成分别进行描述。

一、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八个等级

欧洲职业资格框架八个等级覆盖从义务教育到高级专业人员最高职业资格的所有范围,其中也包括非正式、非正规学习获得的职业资格。职业资格水平从最基本的职业资格水平(水平1)到最高级的职业资格水平(水平8)共有八级,该职业资格框架作为一个超越欧洲各国水平的职业资格,为欧洲各国职业资格水平的相互了解及相互转化提供了参照。

通过欧洲职业资格框架,一个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够与另一个国家的职业资格进行比较。欧洲每个国家的职业资格水平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学习成绩。来自A国的职业资格和来自B国的职业资格可以将各自的等级水平与欧洲职业资格水平等级相对照,找到自己的等级在其中对应的水平。这样,两个国家的职业资格就可以通过这一职业资格框架进行规范。见图2。

例如,A国的第7级职业资格可能与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第6级的水平相等,B国的第5级职业资格可能符合同一级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水平。因此,A国的第7级职业资格与相当于B国的第5级,两者都相当于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第6级。

与八个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等级相对应的学习成果划分为三类:知识,技能和个人职业能力,详细内容见表1。

二、一体化学分体系及其支持手段

欧盟建立了两类学分转换体系用于终身学习:一是欧洲学分转换和累计体系(the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由高等院校提供;二是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分转换体系(the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由职业培训机构提供。欧洲职业资格护照和欧洲境内终身学习机会入口都为一体化学分体系的实施提供支持。

1. 高等教育学分的转换

欧洲学分转换和累计体系应用于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终身学习的学分累计,包括正规和非正规、非正式的学习。一些院校获得授权在大学和研究生水平上进行欧洲学分转换和累计,同时将学分累计引入终身的正规、非正规、非正式学习。

2. 职业教育和培训学分的转换

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分转换体系是一个会员国和利益相关者(学习者和培训提供者)参加的分权体系,可以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分转换和累计。针对目标是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任何水平的学习者,而不管他们的学习是基于岗位还是学校。所有合格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者,无论大小、地位或自治程度,都可以参加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分转换体系。

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分转换体系能够应用于区域、国家、欧洲,乃至洲际背景。如果交流计划中的个人流动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者之间,这些机构可以与有兴趣的学生、学习者或学徒一起,对内容和计划的灵活性达成协议,详细记录所获得的知识、技术和能力。

3. 欧洲职业资格护照

2005年引入的欧洲职业资格护照框架将所有支持职业资格透明度的欧洲文件结合在一起。这种方法使公民个人能够以简单、清晰、灵活的办法向教育机构、雇主及其他用户介绍自己的学习成绩。

欧洲职业资格护照由五个文件组成。(1)欧洲职业资格护照履历,履历是欧洲职业资格护照的支柱,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并由个人填写。(2)欧洲职业资格护照的流动记录,这一文件的目的是为了以共同的格式记录跨国流动学习的经历,有关内容由涉及的本国机构和承办组织填写。(3)欧洲职业资格护照的文凭补充,文凭补充是由欧洲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开发的表示持有者教育记录的个人文件。(4)欧洲职业资格护照的证书补充,这是职业教育和培训证书的补充,说明个人的职业资格。(5)欧洲职业资格护照语言组合,语言组合是记录公民语言才能和文化观念的文件,由欧洲理事会根据欧洲语言证书框架开发的,正在成为欧洲语言技能获得的标准,可以由个人下载和填写。

4. 欧洲境内终身学习机会入口

欧洲境内终身学习机会入口帮助学生、求职者、工人、父母、指导顾问和教师获得欧洲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机会的信息。入口包括大学和高等院校站点、学校、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课程的信息。

三、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保障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的指导方针由两个主要质量保障框架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基本质量保障框架以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和指南。根据这两个质量保障框架的指导方针,质量保障体系按照下列方式工作:(1)质量保障由内部和外部进行管理。除了内部教育和培训机构的管理以外,质量保障应当包括外部中介监测机构对机构和计划的经常性评估。(2)外部质量保障机构,无论公立或私立,应当被有能力的权威公共机构正式确认,应当有设立的法律基础。(3)内部质量保障机构应当接受定期的同行评估。(4)会员国、机构和有关利益相关者(培训机构)完全对质量保障政策、制度和程序负责。

欧盟通过建立共同的职业资格制度框架搭建了学习与工作交替的终身学习体系,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欧盟劳动者不会因为工作岗位变化而中断学习,有效地促进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欧盟的这些经验与做法,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

1 终身学习质量保障的有关连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共同质量保障框架,www.cnfpa.ro/Files/eurodoc/Final_report.pdf

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与指导方针,www.enqa.net/files/BergenReport210205.pdf

3 欧洲终身学习的职业资格框架,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policies/2010/doc/consultation_ eqf_en.pdf

4 欧盟职业教育和培训——基本原则与参考框架,www.cr2i.com/cr2i/cr2i.nsf/viewfiles

5 委员会工作报告(终身学习实践与指标),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policies/lll/life/communication/staff_en.pdf

(作者单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终身教育研究室)

上一篇:商业银行课程论文选题下一篇:圣达特集团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