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方法论述论文

2024-04-24

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方法论述论文(精选10篇)

篇1: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方法论述论文

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方法论述论文

摘要:近年来,CO2浓度增高,气温上升,已经给全球代理不少问题。低碳经济就是减少“碳”排放,解决此问题的关键环节。而生态工业园却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重要方法。

关键词:低碳经济 生态工业园

“低碳”,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倡导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尽量减少“碳”排放,是节能减排、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的具体化。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

1992年,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首先提出了生态工业园的概念。生态工业园是通过环境管理和资源,包括能源、水和材料等方面的协作,寻求改善环境和经济行为的一个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社区。其作用就在于通过企业之间的协作或合作来降低工业生产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工业园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

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生态工业园的基础理论是生态工业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工业生态系统的进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内部物质的`循环,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残余物不排入环境,而是循环回去进行处理,在增加环境企业效益的同时,不增加环境负载;

第二,企业外部的循环,即各种报废的产品的循环使用,用以代替天然原料,而工业生态系统的进化方向就是提高物质的循环率;

第三,物质减量化,即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在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减少原料消耗;

第四,减少CO2的排放量,其目的就在于减轻大气层的温室效应。所谓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利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生态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园区内政府和企业实施绿色采购制度、社会消费遵循绿色消费模式。由于政府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绿色政府采购的消费导向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且会影响作为普通消费者的社会公众,而社会传统消费取向的改变和绿色消费取向的形成,又会进一步影响生产商、供应商的发展方向选择,形成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生态工业园基础设施共享,既能使企业供电、供热煤耗和厂用电率大幅度下降,又能通过集中供热,有效实现热源大型化、改善老旧发电机组和分散供热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状况,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促进地方循环经济发展。

日本北九州静脉生态工业园区,完善循环型社会的链接,推动污染零排放进程,园区CO2排放量为2.3万吨,削减量为17.5万吨,发展低碳经济,为防止地球温暖化建设做出贡献。众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将生态设计、绿色招商、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融入企业采购、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各个层面,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是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的基础与核心工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对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风险大的项目实施严格控制。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推行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生态工业园构建时尽量采用清洁能源与系统节能技术,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不同地貌的风能发电技术应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技术的采用;室内新型通风空调末端研究与应用;建筑照明综合技术应用研究等。建筑节能以及绿色能源的使用,不但可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而且大大减少了由于能源社会消费造成的环境污染。为此,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减少CO2排放,实现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气候变化的第4次评估报告..

[2]Hansen J,Sato M,Ruedy R,et al.Global temperature Change.PNAS..103:14288-14293.

[3]Donella H.Meadows.The Limits to Growth.A Report for the Club ofRome’s Project on the Predicament of Mankind Earth Island Ltd.1972.London.

[4]HJ/T273-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

篇2: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方法论述论文

(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炯林)

有限的地球生存空间,生活着众多的人类。人类活动需要消耗能量,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科学家发现,近200年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上升30%,人们普遍认为各类极端气候都与此有关。在气候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规模相近的条件下,因产业结构不同,城市经济发展在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等方面差异很大。应大力促进低碳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低碳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控制盲目扩张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淘汰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如贵州省遵义市近年来连续推进“七个一百工程”【建设100万亩茶园、100万亩新造竹林、100万亩优质商品蔬菜(辣椒)基地、100万亩中药材基地、畜牧业产值上100亿元、100万口沼气池、100万亩优质高粱基地】,强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之道。同时要加快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休闲、新闻出版、信息服务、科技研发、1

商贸流通、技能培训、中介服务等低碳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二是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我国单位GDP能耗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布局零散,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链条和产业集聚区。据专家研究资料显示,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比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节约30%左右的土地资源,提高40%左右的能源利用效率,节约20%以上的行政管理费用。因此,应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城市资源与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准确定位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及发展重点,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

设。同时,引进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且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体系,在本区域或更大范围集约利用能源资源,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贵州省遵义市通过百万级规模化产业化品牌的打造,培育出了一系列龙头产业企业。如:100万亩优质茶叶基地,催生了我省第一个绿色工业园湄潭工业园区;新造竹林100万亩,催生了目前在国内单体最大的20万吨竹浆一体化赤天化纸业有限公司;100万亩优质辣椒基地,后面是老干妈、贵山红等优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目前,遵义已经在全市层面上推进“7+10”工业园区的建设,其中市级主导推进建设的工业园区7个,县(区、市)根据各自的优势,建设各自具有鲜明特色,又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工业园区10个。遵义将打造500亿级以上的产业,同时推进一批产值300亿级左右的企业,大力培育100亿级的企业,培育一批10亿级、50亿级的企业的发展,着力推进打造以国酒茅台为龙头为引领的500亿级的航母舰队,以新材料为龙头的300亿级的领军产业。还有就是挖掘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遵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通过5至10年努力,力争使旅游接待人数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明确了唱响红色主旋律、打好绿色生态牌,围绕遵义

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竹海、中国茶海等经典资源建设大景区、推出大线路、带动全市文化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这一切为遵义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其核心内容是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以及多节约。

实现“低碳生活”,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求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城市建设观念由传统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应大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碳足迹、碳源、碳汇、碳交易、碳排放、碳捕捉、碳封存、碳生产力、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低碳路径等与低碳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决策和工作中。同时,广泛开展低碳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传统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危害,进而了解、认同和接受低碳城市的发展观念。倡导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尽量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可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认识到低碳生活不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道德选择、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从而积极投身低碳行动(如拒绝使用煤炭生火做饭、烧水、取暖等),开展低碳消费(如自觉使用太阳能、沼气等),践行低碳生活。对普通市民来说,低碳生活方式并不神秘,也非遥不可及。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平时注意节水节电、分类处理垃圾、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等,就是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当然,实现低碳生活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营造一个低碳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低碳小区、扶持垃圾回收利用等“静脉”产业,以及给自觉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市民给予一定的奖励等,这都对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具有

“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绝大多数市民也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实现低碳生活的公益性信息服务,通过出台一些政策对他们的生活行为进行一些引导。只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实现低碳生活过程中,不当“甩手掌柜”,就完全可以通过政府和全民的不懈努力,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工作的有效开展。

张炯林:

原农科所子校教师,现在在农科所保卫科工作。电话:办公室:7303610

手机:***

通讯地址: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保卫科

篇3: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探析

节能减排一直都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方向。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保障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低碳经济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世界许多国家认同。在一九七三年的时候,英国政府就颁布了《长期节能规划》,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和能源市场的日益成熟,在制定节能立法与政策时,英国政府也开始优先考虑环境、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等长远目标。2003年发表的名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政策白皮书提出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实现减少碳排放量一半以上,其中更是直接将“创造低排放经济,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未来能源政策的主要目标和出发点。1979年日本政府制定《节能法》,在二十一世纪初,日本政府就提倡要建议低碳社会。

截止到2007年,日本政府一直提倡建立低碳社会,试图通过全社会的整体力量进行科技创新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从而构建绿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战略,提升综合国力;而美国政府在奥巴马的领导下也积极投入到低碳社会的建设之中,主要是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推广使用来降低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而提升国家绿色能源的竞争优势。

全球经济的迅猛增长和人口的快速增加,这就直接导致了能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进而造成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全球气温逐年升高变暖,反过来又直接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长远发展。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量就成为了我们保护共同的地球的一种必然途径。首先,以消耗资源为主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的无限度开采和粗放式的开采方式,资源的低效率使用等都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资源枯竭的进程。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晰看到,对于石油资源开采的成本逐年增加,技术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所以西方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恶化的重心都主要放在了节约能源,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电气能源等新的能源领域上,这些都是出自于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需要。当前更多的是集中于对第三代新能源的开发和推广使用上,主要有节能技术、核电能源和太阳能风能等洁净高效的可再生资源上,中国的工业化经济起步较晚,能源使用高碳能源多、效率低,污染和排放高,是中国发展经济的必然阶段,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在重视节能降耗的基础上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必然。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凭借高资源消耗进行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换句话来说,发达国家目前的高福利水平已经不再需要依靠能源的高消耗来维持,尤其是煤炭资源的高消耗和浪费。从历史上的工业化进程来看,在二十世纪英国和美国就已经完成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走过了凭借依靠煤炭和石油大量开采和使用的发展阶段,目前这些国家都处于一种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经济的生产和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除了小汽车需要石油资源以外,住房和吃饭都可以不依靠高碳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了。在以上的这种背景之下,“低碳技术”、“碳足迹”、“低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生活方式”、“低碳世界”等一系列生态理念的词语和观念应运而生,这和能源及经济社会的趋势是一致的,称谓我们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途径,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想要建立城市的低碳目标,必须进行节能减排。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迅速提高到51.27%,其中1996年到2011年更是进入加速推进时期,目前城市经济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力量。同时中国经济的高消耗、高排放特征在城市经济得到了集中体现,是依然延续着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的。实现低碳城市目标,a)要调整产业结构从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向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转变;b)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无碳能源、低碳能源(生物质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比例;c)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d)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1]。

2 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构建低碳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进行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对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这也是中国对于国际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和迫切性。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进行生态社会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低碳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实践对于中国未来进行能源问题突破和温室气体减排的约束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1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强度不断提高,消耗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高峰,急剧增长的城市能源消费和排放,使供需矛盾更加尖锐,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能源安全形势日夜严峻,并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解决好能源问题,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其意义重大。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天然气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5%,45种矿产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资源世界人均水平1/5,水资源1/4。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资源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节能减排成为了重要的大事。能源资源的紧缺已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另一方面中国的能源利用率较低,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能源利用效率低。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0.43倍。单位产品能耗高。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低。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20个百分点;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高于发达国家的2倍~3倍。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能源利用中间环节(加工、转换和贮运)损失量大,浪费严重。

在发达国家上百年发展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问题,目前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集中出现的趋势。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还会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一关键的时期,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的排放量一般都会呈现出一种正比例的关联性。所以,在当前资源稀缺和环境生态失衡的现实面前,传统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和低效率的经济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造成了资源的巨大压力,环境的污染也会更加严重,社会的生态建设更是无从谈起,科学发展观也就根本无法落实。中国当前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低,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走新型的工业化低碳能源发展的道路,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2]。

2.2 发展低碳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

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增长将主要会依靠大量能源的消耗来实现和推动,这一过程中的发展需要我们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同样也会接受深刻的教训。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是对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为了响应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最终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从短期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可以直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促进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投身于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一条重要路径。

2.3 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已使中国融入世界最新的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的浪潮之中,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对于提高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全球性经济风险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3 结语

总之,低碳经济不是时髦的概念,可以落实到现实的行动。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消费方式的转型、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国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迈进———只有低碳社会才是可持续的社会。

摘要:低碳经济实际上就是通过能源的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以及追求GDP的绿色增长。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低碳经济思想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经济进步,低碳经济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小成.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基于技术预见的视角[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06):97-101.

篇4: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方法论述论文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我们的先人们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一)“中国梦”全景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变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英国发生鸦片战争的时候尖船利炮敲响了中国这个大门,从而使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双半社会,主权开始沦丧,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中国社会各阶级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努力,都没有能够取得成功,中国仍然处于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的斗争,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一个新的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是走向民族复兴的第一步也是一个国家实现复兴的重要标志性的事件。

(二)中国梦照亮了人们奋斗进取的宏伟蓝图,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行,创造了人间奇迹,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被称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使人们看到实现中国梦的美好前途,习主席讲,“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版,通过用中国梦这样一个概念不断激发人们奋发进取的宏伟蓝图。

(三)“中国梦”为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树立了精神旗帜。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以何种精神状态推动改革,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习主席也指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通过“中国梦”的提出,让我们全体人民,特别是部分安于现状的人们,意识到我们现实的不尽人意和未来的美好,给人们提供一种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动力和勇气。

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深情阐述“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再次系统论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其他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及和论述中国梦,中国梦浓缩概括了新一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寄托了13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梦的时代特征。第一,中国梦是一种易为人民群众接受的表述,确立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昭示了党和国家的美好前景。很多人讲到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版,通过用中国梦这样一个概念这样的表述让老百姓是接地气、聚人气,长志气,壮底气,这是一个鲜明的特征表述的形象化、易于接受。第二,中国梦这个概念主体上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国梦是作为一个政治理念提出来的,任何一个政治理念的背后都有它所代表的主体问题,包容的主体越大越多越能得到更多的认同,更能够凝聚民族复兴的蓬勃力量。第三个是历史的延续性,习主席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这是从历史的时空方面,习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用了三句话来阐述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他讲中华民族的昨天是可谓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可谓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回顾昨天的时候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面对今天我们可以增强责任担当,展望明天我们可以激发磅礴的力量。第四个世界的相通性,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他与包括美国梦在内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有助于打消国际社会的顾虑,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面向与会代表,系统阐述“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方向,没有正确的道路,就无法汇聚各方的力量,再美好的梦想也无法实现,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要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一个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内核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强大的动力,习主席曾经讲过,生活从来不眷顾满足现状者,从不待不思进取者,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这段话不仅仅是对青年人讲的,也是对我们整个民族讲的,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篇5: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方法论述论文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过于复杂,在管理经济合同管理时就容易造成很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视情况而定,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标准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合同管理体系[3]。除此之外还应该制定一系列的的经济合同谈判、评估、审核、签订等等与之相关的合同管理体系,完善企业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必须注意的是企业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应该实现动态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随时根据企业发展做出调整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适应市场经济变化。

3.2重视经济合同的全过程管理

对签订经济合同的整个过程实行实时管理监督对于企业而言非常重要。在签订合同时,必须要确保合同文本统一规范能够安全运行。合同内容必须包括经济组织或者企业法人的真实名称、经营场所以及违约责任等基本内容,同时还应该明确当事人双方签订经济合同的目的和依据、履行期限的地点与方式、合同生效与有效期限等等。其次,要对合同内容进行认真的审查管理,确保合同能够合法规范的践行,合同内容真实有效,不会出现伤害企业利益的合同漏洞。最后,在合同签订完成后,还应该注重合同的存档入库工作,妥善保存经济合同。

3.3依靠法律保障经济合同的履行

法律是保证经济合同能够规范执行的有效工具,只有执法严格、减少经济合同纠纷才能维持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在签订合同以及出现合同纠纷时,企业因依靠法律的力量,通过执法部门对纠纷进行处理。而相关的执法部门则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基本要求,加大对企业纠纷处理的力度,保护企业维护自身利益的的权利,以此促进企业经济合同的规范作用,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4结语

篇6: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方法论述论文

小的时候,我们县的老城区还是和古代一样,有一条环绕全城的护城河,周围是护城墙,说是护城墙,其实已经住满了人,那时的护城墙,早就已经被政府改造成了四条街,东南西北各一条,和护城河遥相呼应,我们家就住在其中的东门北街。

由于门前就是河,所以小的时候和水玩的时间也就最长,从我生下来足足有十年是在水边度过我那早已不记得是什么模样的童年,虽然现在早就搬离了那里,但是每到一个地方看见河水或者湖水的时候,心里还是很欢喜,只要闻见那水的潮湿腥气味就感到很是亲切,那时的我经常同伙伴们去河的对岸玩,对岸是东关渔民们的河塘,还有点好玩的是那不知道是不是野生的芦苇荡,里面的鸟蛋是我们儿时最主要的渴望,经常趁下午家里人睡午觉的时候三三两两的约好去对岸掏鸟蛋,那时的路还都是土路,基本上回来之后每个人脚上都是泥泞一片,因为芦苇荡里淤泥还是不少的,而且还有水蛇出没。

住在河边的好处就是吃鱼不用愁,好像每天都有鱼主动送上门来一样,每天早上起来,总是先把鱼竿撑上钓一会,然后中午下班以后也要钓一会,再者就是晚上当然也要钓一会,想像一下,在炎热的夏季,在河边撑起鱼竿,一边钓鱼一边和人聊天,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现在的人生活在水泥钢筋之中,早就忘了放松一下自己,而且夏天的时候还时不时的“翻坑”,用俗话说就是鱼受不了天热,总是会从下面泛上来,而此时对我们来说就是收获的季节,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赚的盆满钵盈,个把星期不会愁没有鱼虾吃,每当傍晚的时候人们总会聚集在河岸边畅聊。

那个时候,家家自行车都很普遍,但是都好像还是在政府部门上班,就是俗话说的铁饭碗,只有很少的人是自己做生意。三十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的家乡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还说原来我们家门前的那条河吧,原来的人们对河的开发没有什么概念,可由于县里面主打的是旅游产业,来我们县里的人开始越来越多,而且我们县的地理环境是整个老城区是被一大片湖水所包围,从卫星上看老城区更像是一个小岛,所以每个来我们县的客人都会想去划船游玩整个县城,这就给那些有船的人带来了巨大的利润,附带着餐饮业也跟着发展起来,那片凝聚着我童年记忆的芦苇荡也被开发了,到了90年代中期,县里老百姓手中的积蓄多了,一栋栋楼房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从此,“别墅”、“商品房”、“装璜”等新鲜词汇代替了傍晚家乡老百姓口中的热门话题。如今,儿时所看到的“开阔视野”早已被一座座高大的楼房所遮挡。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小轿车,从书信到电话再到手机,从电影到电视再到电脑。从传统的农业型城市到现在的旅游型城市,造就了现在家乡巨大的变化,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由我们县这些年的变化可见,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解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通过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成本、低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主导型发展观的辨证扬弃,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及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升华与提炼,是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解决过去因发展的粗放型所导致的发展不协调、不公平、缺乏可持续性等诸多问题的需要,也是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思路,为人类争取在和谐的前提下推进人类文明进程指出了道路。

篇7: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方法论述论文

一、低碳经济是前沿经济理念

1. 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就曾出现, 其确切概念则起源于2003年英国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即用低碳基能源、低二氧化碳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2006年,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 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 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 只有减少温室气体 (主要是含碳气体) 排放,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7年联合国讨论后京都行动方案, 并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 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 2009年伦敦G20峰会对经济复苏与低碳化转型的承诺, 促进了低碳经济概念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

关于低碳经济, 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目前主要有多五种诠释:关于低碳经济, 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主要有五种诠释: (1) 发展阶段论。认为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 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人文发展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下的发展过程与形态。该观点由此认为, 尽管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趋势, 但不能脱离经济发展规律和国情, 一味地要求发展中国家改变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2) 发展模式论。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脱钩的经济发展方式, 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该观点受到比较多的认可。 (3) 社会经济形态论。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 不仅是一种经济、企业盈利及生存模式, 还是一种社会存在的状态, 以及社会制度发展的状态。该观点强调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 能源资源使用方式论。是相对于高碳经济、相对于新能源、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 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该观点由此认为, 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节能和改善能源结构, 即降低能源碳密度。 (5) 物质流过程论。就是经济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的减排增汇, 在物质流的输入环节、转化环节和末端环节中提高能源生产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碳汇。该观点把碳汇建设补充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2. 低碳经济框架

低碳经济研究主要包括理论方法、意识形态、政策设计、实践探索等方面 (图1) 。在碳政治方面, 不少观点认为, 低碳经济能否实现是一个技术问题, 但提不提或是否发展低碳经济却是政治问题;在全球碳政治的博弈中, 起作用的不仅仅是“世界主义”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实际利益;人类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不是技术上的也不是经济上的, 实际是政治和体制上的。在理论方法方面, 专家学者主要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阶段性、发展态势和政策工具的理论基础,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理论核心。

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和政策

低碳经济兴起主要出于这样一些因素:一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发达国家希望通过低碳技术及产品方面的创新来赢得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三是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拯救当前金融危机、实现全球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和长远之策;四是能源形势严峻。

低碳经济已日渐得到各国各级决策者和社会的重视与发展。发达国家纷纷将低碳经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策、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开始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很多国家都综合运用了法律、行政、财税、金融等手段, 不但有法规的规范和保障、宏观的指导性政策, 更有具体的实施规划和举措, 以加强政策扶持, 规范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表1、表2梳理了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以低碳为目标的政策设计和政策工具。

总体看, 一些国家目前已形成了各具内容和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如, 英国着力于解决其国内的减排和替代转型问题, 积极推动世界范围的低碳经济, 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法规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面, 都处在领先位置。美国致力于发展新能源, 以摆脱经济衰退, 巩固国家霸主地位。日本以建设低碳社会为主, 大力推广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欧盟国家意在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 在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方面已具有优势。韩国提出“绿色工程”计划, 以低碳与绿色发展为新政主题。

三、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导向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国也做出了积极响应, 表明了中国态度, 正步入不可逆转的低碳经济时代。

要说明的是, 低碳经济虽然是一个新概念, 但与多年来我们开展的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是密切联系的, 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两型”社会建设有相当大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 这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近年来, 我国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制订并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经济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见表1) , 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11月, 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研究制订之中。

目前, 各地在积极进行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研究和试点示范。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08年10月对广东率先发展低碳经济作出批示后, “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及促进政策研究”2009年8月正式启动, 将于2011年完成报告。目前已选定深圳市作为广东低碳经济的试点城市。杭州市提出在全省、全国率先打造低碳产业、低碳城市。目前, 杭州市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正在加紧编制, 不久将建成国内首家“低碳科技馆”。在中部诸省, 湖南社科专家建议长株潭率先开展国内首个低碳城市群建设试点, 湖南省明确表示“把低碳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与‘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结合”, 并启动了相关课题研究。安徽省将争取成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 积极申报国家级“低碳城市”和“低碳园区”试点。

低碳城市建设已取得一些进展。2007年4月, 世界自然基金 (WWF) 在我国选择了保定和上海作为低碳城市的试点, 分别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角度和建筑节能的角度尝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在圆满实现了“绿色奥运”的承诺后, 北京加快了低碳城市建设步伐, 北京CBD东扩区将按照低碳排放等设计理念, 建成全球首个低碳商务区。上海市在加紧建设“低碳世博会”, 专门制订了以“低碳排放”为目标的世博科技专项行动计划。此外, 珠海市、日照市、无锡市、贵阳市等也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和设想。气候组织 (Climate Group) 指出, 在未来的3至5年内要在我国推进l5个低碳城市的建设。

篇8: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方法论述论文

关键词:森林 林业 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234-01

1低碳经济下的森林价值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库。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陆地碳库总量的56%。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森林的碳汇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为碳汇,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就成为碳汇,反之成为碳源。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森林是一个大的碳汇,但随着森林破坏、退化的加剧以及一些干扰因素(如火灾)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碳源,这将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北京大学教授徐晋涛说,因森林破坏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五分之一。如果能够把破坏森林遏制住,温室气体减排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扩大森林资源,是一种成本非常低的政策工具。

科学研究表明,森林蓄积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于减排。人工林的固碳作用更加显著,如人工桉树林生产力相当于天然林(针叶林)的20至30倍,5至7年就可以成材,生物量相当于原始林在自然情况下100至150年的产量。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人工林可达158万平方千米。若人工林平均蓄积量提高一倍,将使人工林固碳总量达到88.4亿吨。

低碳经济模式核心在于低排放、高吸收和碳持续。保持低碳,即意味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降低碳的净排放量,对高碳单位实行碳税调节、指标减排、制度约束,同时保护森林,增加绿地面积,发挥森林的固碳作用。我国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造林。据2009年的统计数字,中国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8.6%增加到18.21%,森林面积增加到1.75亿公顷,中国人工林面积已达到5300多万公顷,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1/3。沙化土地已由20世纪90年代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我国森林资源的不断增加,环境保护初见成效,低碳经济初步发展,这些斐然的成果与中国的森林保护政策是分不开的。我国从2002年起正式实施森林保护六大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其中的一个,另外5个分别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据了解,六大工程规划范围覆盖了我国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面积达到7600万公顷,形成了一张遍布全国的庞大森林保护网络,这是我国林业构筑生态体系的又一华彩篇章,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又一層天阶。

2发挥优势,努力构建林业产业体系

发展林业可以提高绿色GDP比重。低碳经济不是贫困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给人们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条件。

2.1 加强重视力度植树造林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得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2009年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要求“继续推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增强森林碳汇功能”。特别是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全世界宣布“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目前国家林业局已经启动碳汇造林试点,从国家的高度上重视植树造林成为趋势和必然。

2.2 加强森林管理

加大对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非法征占用林地的防控力度,减少因森林保护不力导致的碳排放,提高现有林分质量,增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的碳汇功能。通过对水分、土壤、火灾和病虫害进行管理与控制、实施林分抚育管理等措施,将能够进一步提高现有森林质量,较大程度地增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的碳汇功能。

2.3 加大湿地和林地土壤保护力度

全国湿地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现有3800多万公顷湿地(不包括水稻田),但只有40%得到较好保护。湿地保护不力,将会加速湿地中贮存的有机碳的分解,导致CO2大量排放。同时,根据专家预测,我国森林土壤贮碳量为150亿吨左右。1980-2000年,我国毁林排放达到8.3亿吨碳,其中土壤碳排放为3.8亿吨碳。因此,应加大对湿地和林地土壤保护力度,减少湿地开垦,实行退田还湖,恢复湿地功能。

2.4 大力开发与森林相关的生物质能源,建立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篇9: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方法论述论文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 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 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建设低碳社会, 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 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实行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问题

1.农民饮用水问题

在农村, 村民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用水方式, 缺乏节约用水的意识, 导致用水资源的浪费惊人。另一个严重影响农村用水安全的因素是农村水污染。近年来, 农村水污染越来越严重, 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 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影响农村居住环境, 并直接威胁广大村民的身体健康。

2.农村改厕与粪便处理情况

现今大部分农户的厕所基本上是露天厕所, 有些地方还使用人畜共用栏厕, 只有少数发达地区农村使用室内厕所。无论是哪种厕所, 粪便都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 大多是运往农田作为肥料使用;有的地区因粪便渗入水层, 造成地下水源污染。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 国家提倡的利用粪便发展沼气池,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农村沼气池建设进度不理想, 影响了粪便无害化处理。据有关资料统计, 全国农村地区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只有30%。

3.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口居住由分散趋向集中, 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农村中的生产、生活垃圾基本上处于直接排放、随意堆放的现状。少数农村地区虽然设有垃圾存放站等场所, 但大多数农村地区产生的垃圾没有规范地进行分类收集、清运、无害化处理;有许多城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非法转移到城郊农村中来;目前国家环保部门在农村还没有下设机构, 农村环保管理问题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4.农村污水处理情况

农村中的生产、生活污水基本属于直接排放, 大部分农村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近年来, 农村的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 而由此产生的废弃物, 不能及时还田做肥料, 由此产生大量的污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大, 污染水源、危害农业生产和人身健康的事件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5.农村能源消耗矿物燃料, 含碳废气排放增加

有些地方农民烧饭、取暖用能源全部用上了方便、省力的煤, 或比煤更好的液化气、天然气。农用机械、农用汽车、家庭小汽车越来越多的使用导致大量的高含碳废气排入空气。受传统利用方式和能源资源收集成本的影响, 农村地区的人均能源消费远远超出其基本能量需求。另外, 由于化肥对有机肥的替代等原因, 我国生物质能源尤其是秸秆资源大量剩余。在没有找到经济、有效利用秸秆途径的情况下, 农民采取就地焚烧等不适当的处置办法, 造成了资源浪费, 碳排放提高, 构成对居住环境的污染。

三、实现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对策

1.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 帮助农民切实转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农村生活中, 秸秆是农民烧火做饭、取暖烧水的主要燃料。但秸秆作为粮食生产的副产品,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不再是只能用于燃烧的废物, 而是具有多种用途的能源和原料。如可以用做建沼气池、气化站的原料;可以转化分解为无公害有机肥料等。为此, 要加强宣传, 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要大力向农村和农民普及科学生产生活方式。面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长期落后、碳排放一直居高不下的现状, 各级政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倡导农民过低碳生活的角度, 积极为农民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对于使用无污染新能源的项目, 国家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将钱用在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

2.有关部门要实行推进与监管并举策略

秸秆的转化利用和禁止焚烧, 必须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在工作中, 要坚持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措施跟上, 真正让农民在开展秸秆禁烧的同时收效益、得实惠, 才能得到大多数农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 秸秆才不会成为农村过量碳排放的元凶。由于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想全面用新能源代替秸秆焚烧目前尚不太现实, 因而要渐次推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 适时立法, 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与监测体系, 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擅自焚烧秸秆的农民, 由当地环保部门会同农业、公安等部门予以警告, 责令其立即停烧, 并依法对直接责任人予以处理;对焚烧秸秆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故的, 要及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3.降低农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走低碳农业的新路子

化肥和农药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被人们所认识, 它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 其作用下的农作物的农药残留也危及人类食品安全, 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也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 产生大量的CO2的排放。因此, 如何用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取代“高碳”的现代农业, 是我国实现经济低碳发展的又一必然选择。

4.大力发展沼气能源, 实现农村能源革新

沼气作为生活用能, 可用来发电、照明、做饭、取暖等。粪便、秸秆等如直接燃烧, 会排放大量的SO2、CO2等有害气体或温室气体, 但是加工成沼气, 在此过程中可吸收大量的有害气体, 用于微生物发酵, 产生甲烷。甲烷作为高效的生活能源, 可以减少SO2、CO2等有害气体或温室气体的排放。沼气经济是以沼气工程为纽带, 将作物种植、农民生活、农产品加工等多种活动整合起来的经济模式。通过发展沼气经济, 可为粮食生产提供优质肥料, 增加清洁能源供给, 生产生态食品, 减少农民的生活与生产成本,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能源效益的统一。

5.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自觉减少碳排放

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 大力宣传农村生活环保的重要性;二是加强教育, 让广大农民意识到生活环境恶化的现状和严重的危害性, 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要求农民反思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细节, 查找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行为中存在的高浪费、高能耗的漏洞。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减少废弃物, 降低碳排放, 通过再利用机制, 使废弃物变废为宝, 不断促进生态平衡。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 其次阐述了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最后论述了实现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对策:即应加强宣传引导;实践推进与监管并举策略;降低农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沼气能源;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村,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1]陈敏娟, 邓国用.论中国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J].消费经济, 2010, 26 (1) :27-30.

[2]漆雁斌, 陈卫红.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 2010, (2) :19-23.

[3]杨春平.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内涵及其关系[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24) :21-22.

篇10: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方法论述论文

【关键词】 运输商品成本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 发展低碳经济

1.1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1.2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和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的同时也因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不恰当使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废气污染、水污染和酸雨等,已经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严重的恶性影响。人们开始寻找更健康、更节约的生活及生产方式,于是“低碳技术”、“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引导人类社会逐步迈向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1.3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1.3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通常指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明显关系。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必然达到较高水平,世界上目前还没有出现既有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的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先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我国面临开创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2. 低碳社会的模式与建设路径

2.1成立专门机构指导“低碳经济”,消除认识误区。推行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相对于传统经济形态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新事物,在缺乏实践经验的前提下,政府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成立专门的职能机构,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各种方式有效改善低碳经济的运行环境,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引导社会各界对低碳经济有正确的认识,由管理观念正确的领导者或负责人,带领单位全体正确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而努力。但应该注意的是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所以政府成立的低碳经济指导机构必须根据市场规律和发展机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推动整个社会运行低碳经济。

2.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构建生态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是各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自然特征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城市群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是城市群区域经济运行的结果和基础。由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相对稳定性以及隐蔽性,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对于土地资源的节约,以及低碳社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在新的发展目标下,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在时间上,既要考虑当前利益更要顾及长远利益;在空间上,既要顾及局部利益更要兼顾整体利益。因此,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是谋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实现地尽其用,城市群各种经济活动资源配置达到最佳利用。城市群扩展的形式通常有圈层扩展、轴向扩展和位移扩展等形式,很难说哪种扩展形态是最好的,关键是能否使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在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之间形成一种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关系。

2.3综合考量自然资源条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确实有些矛盾。但本人并不赞成发展低碳经济以改变产业结构为前提。因为我国的实际国情也决定了在很长时间内,第二产业或者说工业仍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这种巨大的能源消耗量是无法瞬间改变的。而且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有其自然规律,不能任意违背。所以不能简单地否定当前的产业结构而一味地追求调整与变革,但在当前企业利用资源的方式与产品结构的调整上还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间的。

2.4以建筑节能为突破口,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消费方式。低碳城市群的建设不仅涉及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问题,而且涉及人类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问题,建筑节能是一个重要方面。一是提倡适度的住房消费。住房消费不是一般的商品消费,是对有限的空间资源的消费。据联合国人居中心报告:“大部分资源的利用、废物和污染的产生,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并非城市所致,其责任应由具体的工业和商业、工业企业(或公司)、高消費生活方式的中高收入群体来承担”,高收入家庭常常拥有2—3辆小汽车,它们消耗的资源最多,通常比住在城内的同等收入家庭消耗的资源多得多。所以,要实现城市群的低碳发展。人们要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适当减小户型标准,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许多发达国家住房面积都低于我国。瑞典、德国、日本的平均住宅面积,在1978—1980年最大,其中瑞典115平方米、德国103平方米、日本94平方米;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住房的面积反而逐步降低。现阶段,我国住房户型偏大,这与我国国情是不相容的。二是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以及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从根本上降低建筑能耗。特别是占建筑总量30%,能耗70%的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以及家庭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适度装修,推广使用太阳能、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等,推动家庭节能减碳。

结束语

总之,随着中国低碳经济建设的进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已经逐渐转向高效率低排放技术的转让和创新。这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改善根本的动力。因此,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上一篇:同发2014年矿井通风工作总结及计划下一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