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科学技术建设论文

2022-04-17

【摘要】我国运用刑事科学技术的历史悠久,经研究表明,刑事科学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逐渐发展成熟得益于其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不断分化和整合。本文通过分析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把握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的建设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刑事科学技术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刑事科学技术建设论文 篇1: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摘 要]刑事科学技术是公安院校的特色课程,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授课对象涉及多个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因此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学习环境具有开放性,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文章指出:应深挖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目标;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探索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教育强国的政治前提和核心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一系列的新战略、新部署、新措施。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议[1]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2]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3]上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重要使命,因此全面加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个人品质以及科学观,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警察职业意识,对为基层公安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公安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梳理。

一、刑事科学技术课程介绍

(一)刑事科学技术课程的性质

刑事科学技术是公安院校的特色课程,是从事公安工作的人员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在专业课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刑事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在公安一线工作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二)刑事科学技术课程的现状

首先,刑事科学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涉及多个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且学生多为“00后”。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他们的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他们的学习环境具有开放性,因此很容易受到各因素的影响。

其次,警务化管理方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性,但一旦脱离管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降低,对自己要求不高,不能完全认识到刑事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最后,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涵盖了痕迹检验、文件检验、理化检验、法医检验、刑事图像检验等内容,知识体系庞大,但课时有限,一般为每周3个学时。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硬”任务,而忽视了德育这一“软”任务,而有的教师虽然将思政教育写入教案,但是更多的是以教材基础内容为准,缺乏格局观,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此外,一些学生以拿学分为目的,并非真正想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因此,应对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进行改革,深挖该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将正确的价值和理想信念呈现在课堂上,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引领学生前行,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二、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推动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改革是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指明了方向。

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公安院校承担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使命,而刑事科学技术是公安院校学生的主课程,教师更应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深度挖掘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担负起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提升学生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使命感、自信心。

(二)推动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改革是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公安学警的需要

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的学生是公安队伍的重要后备军,学生只有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才能成为“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公安事业接班人[4]。而课程教学是实现高素质公安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刑事科学技术作为公安院校的专业必修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常用刑事科学技术项目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讲解中,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公安姓党”这一政治属性,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推动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改革是拓展课堂教学建设的需要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介绍常用刑事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公安工作中常用刑事科学技术项目的操作方法。但该课程内容体系多,学生涉及多个专业,知识背景差异大,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十分有必要。教师在着力传授刑事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可以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

三、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目标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知识学习,使学生了解刑事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的研究方法,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常用刑事科学技术项目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为学生的公安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顺利适应本职工作。

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从理论知识、实验、技术应用等方面充分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将思政目标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在课堂上引入公安战线的学者、专家的事迹[5],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个人品格、科学观,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等,充分发挥刑事科学技术课程的专业育人和德育育人作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如表1所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手段的革新,刑事科学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应不断扩展,通过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多角度、多手段地进行该课程的隐性教育。

一方面,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要整合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刑事科学技术课程应以讲授法为主,同时采用问题式、训练与实践式、归纳式等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

讲授式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辅助教学。如在讲解工具痕迹的分类时,结合多媒体讲解两大类痕迹,并板书两大类痕迹的形成、结构、特征的流程图,在总结知识点的同时,直观展示教学重点。问题式教学法[6]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体问题,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在讲解乳突纹线细节特征时,引用两枚同卵双胞胎右手食指捺印的指印,让学生判断兩枚手印是否为同一人所留并指明原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该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7]。刑事科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包括九个实验,可通过实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对制度的遵守和对科学的敬畏等。如在茚三酮显现汗潜手印的实习中,学生发现一些民警会将待显客体放在塑料袋里,然后冲其吹气,学生当时并没有考虑其用意是什么。通过实验讲解,学生明白了茚三酮显现汗潜手印需要加热加湿,以加快显现速度,将待显客体置于塑料袋内并冲其吹气,恰好能够增加温度和湿度,从而加快显现速度。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强化了学生对科学对专业知识的敬畏心理。另外,可将归纳式教学法贯穿于课堂全过程,注重对每一节课、每一章内容、每一个问题中知识点的总结。

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讨论交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校园网络成为师生重要的学习生活空间,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给学生推荐有关公安知识、文学、法学等方面的公众号,如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刑事审判参考等。这些公众号发布的有关报道能够激励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自信心,促使他们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也可以利用一些热点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实时接受最新信息。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影视资源,如《无问西东》《和平饭店》《燃烧》等,让学生在线上线下讨论其中蕴含的公安知识以及观看感想,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正义的追求,增强为打击犯罪锲而不舍的侦破意识等,也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

此外,课前演讲是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一项具有特色的课前活动,设在每日第一节课之前,学生演讲时间为10分钟。丰富的演讲主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个人品格和科学观,演讲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教师点评是传播正能量的重要环节。如对“欣赏自己”主题的演讲,教师点评时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合理规划个人发展;对“清与浊”主题的演讲,教师点评时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生清正廉洁、奉公守法、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三)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可根据刑事科学技术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目标,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知识点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个人品质和科学观等思想政治资源扩充到教学内容中,设计课程思政育人结合点,引导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以及道德情操的提升[8]。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教学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如表2所示。

(四)探索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课程育人质量的提升

课程考核是检验课程育人成效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教师与学生重视课程育人的重要手段[9]。刑事科学技术课程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笔记、平时作业以及实验作业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采用终结性评价,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形成性评价的要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及测验,思政内容的过程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行为,如是否按时上课、课堂纪律如何、独立思考表现如何以及在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三观等。此外,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占据较大比例,应对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流程与操作的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与纪律性等进行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途径,该课程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为闭卷的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内容的综合理解与运用。思政内容的终结性评价侧重于围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与研究能力”等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定。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活动都负有育人职责。刑事科学技术课程作为公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学生多,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顺利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在课程教学中深挖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丰富课程的德育目标和能力目标,并将其作为评价指标,把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融入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精神世界和谐发展,使学生的获得感大幅上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0-08-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8/c1024-28935841.html.

[2] 習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2018-09-10)[2020-08-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10/c1024-30284579.html.

[3]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 (2019-03-19)[2020-08-25].http://china.cnr.cn/news/20190319/t20190319_524547360.shtml.

[4] 郭声琨在全国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党和人民忠诚卫士[EB/OL]. (2016-12-26)[2020-08-03].https://www.mps.gov.cn/n2254314/n2254315/n2254317/n2254375/n2254379/c5582907/content.html.

[5] 沈郑燕.公安院校刑事影像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法制与社会,2019(10): 196-197.

[6] 徐平.问题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3.

[7] 吕孝敏,阚绪平,朱华炳.“发现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 41-44.

[8] 田应辉,徐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教学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4): 48-51,88.

[9] 刘宏达,万美容,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收稿时间]2020-07-28

[基金项目]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B20009);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B19029)。

[作者简介]李双双(1991—),女,山东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刑事科学技术。王乐(1989—),女,甘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刑事科学技术。

作者:李双双 王乐

刑事科学技术建设论文 篇2:

浅析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的建设

【摘要】我国运用刑事科学技术的历史悠久,经研究表明,刑事科学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逐渐发展成熟得益于其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不断分化和整合。本文通过分析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把握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发展历程;建设

一、论述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发展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将现代科学理论用来指导研究工作的研究和运用主要是通过刑事科学技术这门学科来完成的。在民国时期尽管国民党政府的刑事警察部门设置有法医指纹笔迹化验以及验枪等技术检验机构,也有一些学者出版学术专著,但是并未形成正式的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刑事科学技术经历了刑事科学技术、刑事科学技术室、刑事科学技术处直至成立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重大发展是在上世纪60年底之后的十年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刑事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体现在加强机构的建设,对技术干部培训的强化,对装备和建章立制工作的重视。

二、分析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建设中的弊端

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从学科建设与发展角度看潜存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不影响学科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很迫切的。

(一)学科名称不统一

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内容和规范的学科体制是一门成熟独立学科的明显标志,而术语的统一则是规范的学科体制的基本要求。但是学科名称的不统一是目前刑事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棘手的问题,对业内人士来说名称是什么可能无关紧要无论什么名称也不影响科研办案但是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这是硬伤它反映出学科的不成熟影响。

(二)学科体系不规范

痕迹检验、文件检验、微量物证检验、毒物毒品检验以及影像技术等这些内容在目前是无论哪一种学科名称的内容体系的一部分。不同的学科名称有着不同的研究范围,这些就使得对其的争议愈加激烈。

(三)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个知识传递的等级结构的形成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关键。其中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是构成知识传递等级结构的四个部分。对本科生的教育重点就是设计好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结构与内容。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重点就是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位论文熟悉其专业领域。对博士研究生的教育重点就是通过前沿知识的学习参与研究某个领域从而促进本学科的前沿发展。

(四)缺乏高水平的学术队伍

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配备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的培养是目前学科建设工作中的根本问题。目前我国大约有3万多人在公安系统从事刑事科学技术领域工作。公安系统高校中的刑事科学技术人员不仅比例低而且整体素质也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强化培养学院派队伍,高校的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是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的刑事科学技术人员不应该知识停留在传递知识的层次上,而是应该推动自身理论和科研的学习研究,从而为促进该学科的发展作贡献。

三、对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建议

完善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的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强化对学科建设的意识,以发展带动实践

有目的地进行学科的建设能够促进学科的发展,对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自觉承担学科建设的重任的意识是每个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到的,这样不仅能够改变学科建设落后于实践的情况,而且能够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从而以学科的发展带动实践。

(二)学科建设的方向和内容的确立

学科建设的范畴很广,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学术活动等。不同的学科建设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专门的知识领域的明确和建立,研究对象的明晰和研究范围的确定是刑事科学技术领域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学科建设中对学科体系的研究,不仅要注重对原学科层面上问题的研究,还要注意对交叉学科以及刑事科学技术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两类学科之间及各学科内部的关系的进一步理顺主要是通过研究交叉学科,这样才能够促进有机整体对新的领域的构建和创新,但是要注意避免在交叉学科研究中急功近利、标新立异等现象。

(三)促进对外学术交流

与国外的交流和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两方面是对外学术交流的含义。一门成熟的学科与国际学科发展的潮流相结合才能促进该学科的研究与发展目标的确定。另外,国外发达国家在各分支领域某些方面的研究领先于我国,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也多首先出自于国外研究人员的报道。所以对国外最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的借鉴和创新,并结合本国学科建设情况促进学科的建立和完善。

四、结论

刑事诉讼中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学科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因此促进刑事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应当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加强学科建设的力度,推动刑事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秀珍.山西省文检工作的现状与改善[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2]高广军,何勇,李玉明,刘明晟.涉案枪支性能鉴定的几个问题[J].中国刑事警察,2004(03).

[3]朱裕国,荣浩.略论发挥刑事科学技术在交通事故现场勘查中的作用[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

作者:陈茜橙

刑事科学技术建设论文 篇3:

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摘 要 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理念,按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和刑事科学技术类行业标准,吉林警察学院构建并实践了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持续优化机制;以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依托,构建立体化、全方位、递进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公安基层工作为导向,探索多渠道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路径与方法;以“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为引导,打造满足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该体系下,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具有可复制性。

关键词 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犯罪嫌疑人提供了先进条件,犯罪活动呈现出智能化、技术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特点。这就要求传统的警务机制必须向现代化警务机制转变,破案形式由以前的“侦查、访问、审问”向“现场采证、鉴定”转变,只有充分发挥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打好“合成战、科技战、信息战、证据战”[1],才能为精准高效打击犯罪提供技术支持。吉林警察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借鉴“卓越计划”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科学设计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并不断完善了“院局互动,警学结合3+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与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卓越工程师。

一、制定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的重点在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与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卓越培养计划”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结构调整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公安院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素质优良、专业基础扎实,能够适应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要求,熟悉相关政策法律和技术标准,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在公安机关或其他司法部门从事各类案件的现场勘查、物证检验鉴定和刑事技术信息化应用工作,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

二、构建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一)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持续优化机制

1.建立完善的调研论证与反馈机制

建立与各级公安机关和各省公安院校的调研论证机制。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持续关注刑事科学技术人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需求,吸收先进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高起点筹划、高标准推进。

2.建立周期调整与微调整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持续优化机制

按照三年一个周期,组织公安实战单位及专业教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内结合人才需求的调研论证结果,提出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进行相应的微调整。

3.建立教学过程持续优化机制

在教学内容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明确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健全课堂教学管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内涵和元素,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教學大纲,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同时,按照“三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实战、面向社会科技发展)”和“实战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缺什么就补什么”的要求,大力加强实战化、前沿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和优化,坚决剔除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补充实战和学科前沿内容。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灵活采用现场教学、协助教学、分组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实战演练等教学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和教学软件,综合运用直观演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采用学校慕课平台、“对分易”教学平台、“课堂派”教学平台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深入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由校级教学督导组、系部督查组和学生信息员等构成的校系两级三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听课评课、教学检查、评教评学、质量跟综、信息反馈等有机融合、相互衔接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二)以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依托,构建立体化、全方位、递进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1.结合实战需求,持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进一步突出实验、实训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使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11的比例,结合实战需求,调整实验(实训)教学大纲,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2]。

2.搭建专业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实行“三层次开放”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建设了一个省级教学平台: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个省级科研平台:刑事科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痕迹物证重点实验、电子数据检验重点实验室;一个院级科研平台:视频图纹分析实验室。结合教科研平台自身特点,在承担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面向不同学生建立教科研平台全面开放制度,实现“三层次开放”,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集中开放”、重点实验室的“预约开放”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全天开放”。

集中开放:开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是让学生验证课上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由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排,实施每周一天的集中开放,为学生的设计和创新提供感官认识及灵感。预约开放:开放重点实验室主要是让接触专业知识之后对实验项目的后续延伸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践平台进行探索,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学生可以在规定的开放时间内预约进行自拟题目的研究;全天开放:开放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行全天开放。学生进入工程研究中心前,由项目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和步骤进行共同审核,并按照科研实验进行规范管理。

3.院局合作,完善专业实习制度

在第7学期将学生安排到公安机关专业对口岗位进行校外实践,实行“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实战部门业务指导教师),为每名学生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民警作为实践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学生在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场勘察、物证鉴定、信息录入等具体工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分散式校外实践不同于集中的校内实践,指导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难度很大,学校通过实践前的计划和实践后的考核来引导和约束学生。实践前,制定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为每位同学指派一名专业指导教师;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日记,指导教师定期进行实地或电话抽查,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践结束后,由专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鉴定、实践日记和实践报告评定成绩并召开实践座谈会,交流经验、畅谈实践体会。

(三)以公安基层工作为导向,探索多渠道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路径与方法

1.重视慕课和微课课程建设

开展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慕课建设和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根据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发慕课以及相对完整的、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程,使学生既能基于知识点的“针对性、查缺补漏”式学习,也能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建构式微课程学习,避免获得的只是零散杂乱的不成体系的知识[3]。

2.积极进行专业教材的建设

教材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择优选用+高质量编写”的方式开展专业教材建设,专业课程全部选用公安部统编教材,并按照“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和技能性”的原则,编写了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教材,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新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努力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使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区域特色与学校特点。

3.不断丰富案例资源库的建设

以课程组为单位,通过实践锻炼、专项调研等活动,收集典型案例形成各课程案例库,实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

(四)以“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为引导,打造满足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

1.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延长短板”,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升理论水平,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公安实战部门挂职锻炼,增长实践经验;二是聘请公安实战部门业务骨干进课堂,通过基层推荐、教官试讲、学员评价、专家审核、技能培训等程序,从公安实战部门聘请作风优良、业务精通、能战会教的优秀民警充实到学校教师教官队伍,构建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官为补充、基本满足“按需择教”的教学团队[4]。

2.科研团队建设

一是依托刑事科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凝练学科方向,把刑事科学技术凝练为物证检验技术、电子数据提取技术和声像资料检验技术三个研究方向,按研究方向组建课题组,选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课题组组长,领导和协调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二是强化科研意识,把经常性的专题讲座和围绕刑事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集中讲座相结合,不断激发教师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意识;三是营造学术氛围,每年召开1~2次科研工作座谈会,交流各课题组之间的科研成果和体会,促进各课题组之间的科研竞赛,高质量评选“科研尖兵”“科研贡献奖”等荣誉称号,树立科研标杆;四是鼓励与支持教师参加高层次、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展示自身科研成果和实力,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学术信息与最新研究动态;五是鼓励与公安机关进行广泛、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积极参与决策研究。

3.多渠道持续推进教师能力建设

一是通过教学督导、听评课、教学观摩、授课竞赛、课件评比、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教师竞课等措施,保证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设立教研活动日,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三是通过选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参与学院司法鉴定中心的司法鉴定实践等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四是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对新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青年教师通过跟班听课、协助导师完成课业训练、课外辅导、整理资料等锻炼过程,积累教学经验,完成角色转换,加快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点

(一)构建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以院局合作共建工科專业、联合培养人才为抓手,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人才需求特点,充分发挥院局双方的办学优势,构建并不断完善以“人才同育、师资同建、资源同享、研发同步、工作同频”为内涵的“院局互动,警学结合3+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学校和公安机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双主体”作用,实现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

(二)完善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本着“突出人才培养针对性、突出警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建立了以“通识课+公安业务课”两大平台为基础,以“思政课程+人文社科课程+自然科学课程+法律课程+公安理论与警察素养课程+公安实战技能课程+通识选修+专业选修”8个模块为实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单独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时间在一学期以上,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比例达到40%以上,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校内模拟与校外实战的有机结合。

四、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应用与推广

一是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改变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实现了“教学与实战、专业与行业、教师与教官、课堂与现场”的有效衔接,已在2014级至2017级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应用,学生岗位核心能力以及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比赛等活动中的获奖等次提升、获奖人次增加。二是刑事科学技术(公安声像技术方向)推广应用效果。2015年,将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向2015级刑事科学技术(公安声像技术方向)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学生在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比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全国电子数据取证竞赛中获奖。

五、结语

从对实习基地的走访、学生实习总结和授课教师的信息反馈等渠道搜集的信息分析显示,本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索取得了预期效果,其中立体化、全方位、递进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2014级和2015级学生设计性毕业论文比例显著提升,2014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手段参与刑事案件侦破、犯罪嫌疑人抓捕、现场勘查,达到了“上班就上手,到岗就管用”的目标,多次受到工作单位表彰奖励。未来,学校将立足新时代和刑事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不断研究新问题,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公安机关输送更多的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

参 考 文 献

[1]刘建国.再议刑事科学技术在侦查工作中的作用[A].2018法庭科学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教育论坛[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8:85-87.

[2]李晓娟.公安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54-55.

[3]王琼,朱学军.浅析地方电大微课程建设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14(6):84-88.

[4]米佳,肇启军.坚持服务实践宗旨 培育卓越警务人才[J].教育论坛,2012(8):46-48.

作者:蒋焕?王闯

上一篇:实验课之大学物理论文下一篇:古时期生态环境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