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修改论文

2022-04-18

摘要: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内容涉及调整速裁程序适用范围,建立缺席审判制度,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成果纳入刑诉法,健全刑事诉讼与监察的衔接机制等,具有临时性、应急性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刑事诉讼法修改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刑事诉讼法修改论文 篇1:

刑事诉讼法修改施行对公安刑事侦查工作的要求及对策

摘 要 刑事诉讼法修改施行给公安刑事侦查工作带来发展的契机和挑战,具有重大意义,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主要从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改革证据制度和侦查程序监督等方面对规范公安机关刑事侦查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刑事侦查机关应当加强侦查人员程序和权利意识,转变传统侦查工作模式,提升侦查取证水平和完善侦查监督体系,以实现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规范程序的目的。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公安 刑事侦查

Key words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the public security; criminal investigation

2013年1月1日实施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施行对公安刑事侦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升刑事侦查工作的整体水平,以适应新刑诉法的各项要求,成为公安刑事侦查工作的重点问题。

1新刑事诉讼法施行对刑事侦查工作的意义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原则贯彻始终,并修改了辩护权、侦查程序、证据制度和刑事强制措施等内容,增加了四个特别程序。同时实施的修订后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内容对公安机关的刑事执法工作程序进一步细化,这些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发展和进步,同时也给公安机关的刑事执法工作带来新的要求及挑战。“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来自执行。”因此,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应主动适应,刑事侦查机关应当加强侦查人员程序和权利意识,转变传统侦查工作模式,提升侦查取证水平和完善侦查监督体系,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新的着力点,完善刑事侦查,确保刑事办案质量不断提升、刑诉法得到正确有效实施。

2 刑事诉讼法修改施行对公安刑事侦查工作的要求

2.1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刑诉法第二条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并将这一原则贯彻刑诉法始终,说明修改后的刑诉法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犯罪嫌疑有权委托辩护人的时间改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辩护制度改革、强制措施完善、证据制度改革等都是加强人权保障的具体制度和措施,丰富了刑事诉讼活动中人权保障的内容。这就要求侦查人员应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诉讼活动,认识到犯罪嫌疑人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在证据的收集和强制措施的适用过程中,尊重并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2.2 刑事诉讼中证据制度的改革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非法实物证据采用相对排除原则,非法言词证据采用绝对排除原则,这一规则的确立要求公安机关在收集证据时重视程序的规范性,保证收集证据手段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而刑事诉讼法中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确立则要求公安机关改变传统的以口供为中心的侦查办案模式,面对侦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零口供案件,应当大力提高侦查水平,强化侦查技术和能力。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新的证据种类,将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一种。刑事诉讼法增加了人民警察出庭作证的规定,为避免侦查人员向法庭提供的证言难以通过质证,要求侦查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保证收集证据手段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2.3 侦查监督存在的缺陷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扩大了检察机关对侦查权的监督范围,加强了监督力度,实施侦查监督的主体既包括检察机关,又包括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利害关系人等,同时赋予检察机关在监督过程中对羁押犯罪嫌疑人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审查批捕中讯问犯罪嫌疑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和执行合法性的监督等。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在刑事侦查中必须采取措施规范侦查行为。

3 公安机关刑事侦查工作规范化的具体对策

针对公安民警这一特定群体,结合刑事诉讼法修改施行对公安刑事执法工作的新要求,公安刑事侦查工作规范化的具体对策有:

3.1 加强权利意识、树立程序意识

公安机关首先要正确理解适用法律。作为具体行使刑事案件侦查职能的部门,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侦查活动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各地公安机关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规定,严格和细致的规范自身的执法行为,适应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要求。

“公安民警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又是法律的保护者, 职业特点要求其必须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①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新刑事诉讼法的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需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强权利意识,改变过去轻视犯罪嫌疑人权益的思想和做法,尊重和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公安机关在刑事执法中强化法治意识,真正做到依法执法、规范执法,在保障人权理念的指导下提高侦查工作效率。②

侦查人员还要树立程序意识,改变以往“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严格按照程序法的规定,依法行使侦查权,规范侦查行为,在行使侦查权的过程中,要求公安机关严格按照程序规范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收集证据、运用侦查手段。

3.2 提升侦查取证水平,改变传统侦查工作模式

新刑事诉讼法的施行对公安机关改变传统侦查模式和办案方式提出严峻要求,也提供了发展和提升的契机。公安机关要改变对犯罪嫌疑人口供依赖的现状,使侦查工作逐步专业化和规范化,重点在于转变传统侦查工作模式,提升侦查取证水平。

(1)转变传统侦查工作模式。侦查人员要树立起全面的证据意识和“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侦查观念,要明确口供不是对犯罪嫌疑人定罪的唯一证据,弱化口供的重要性,摒弃传统的“由供到证”侦查模式,转变为“由证到供”的侦查模式。③将侦查工作的重点进行移转,提高物证或其他证据的重要性,注意发挥其他证据的作用。另外,在侦查过程中,民警应当规范执法,合法取证,证据能够环环相扣,避免工作中的瑕疵和不规范。④在新刑诉法的指引下开展侦查、审讯工作,依法办案。

(2)提升侦查取证水平。随着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多,犯罪手段的智能化,刑事侦查人员应当提高科学取证能力,正确运用计算机科技手段收集调查证据,尤其是电子数据,形成信息主导的犯罪侦破机制。同时,还要通过对定期侦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科学办案的理念,使侦查人员具备良好的证据意识和运用高科技手段取证的技能。针对警察需要出庭作证的新规定,对侦查人员的培训内容还要增加法律法规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和法庭应对技巧方面的培训。另外还要定期组织民警进行业务交流活动,定期结合办案对办案质量进行综合分考评,进行专题讨论,定期组织侦查人员参加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旁听活动。

3.3 完善侦查监督体系

侦查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法律监督职责,完善侦查监督体系主要从外部突出侦查监督的重点和难点、建立规范的侦查监督程序入手:

(1)刑事侦查外部监督应当凸显侦查监督的难点和重点。提高侦查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当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确定侦查监督的重点。目前,在经济型犯罪案件,公安机关主要从犯罪嫌疑人主观方面的口供突破,“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还普遍存在,检察机关应将经济类犯罪案件作为侦查监督的重点,对此类案件的侦查程序尤其是收集证据程序和手段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和审查。

为了充分发挥侦查监督职能,检察机关对重大疑难案件可以提前做好介入工作,引导侦查机关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证据的收集、补充和固定,并对一些重大疑难案件建立追踪机制,及时给出监督意见。

(2)完善刑事侦查内部监督。除了外部监督,为了保证刑事侦查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还要完善刑事侦查内部监督程序。内部监督的重点要由以往的注重刑事侦查事后监督转变为事中、事前监督,将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完整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实施执法内部监督工作,与传统形式的侦查执法监督互为补充,提高监督效率,及时高效地实现刑事侦查监督。⑤

为了发挥刑事侦查内部监督的制约作用,应当完善现有的内部监督规章制度,设立专门的内部监督结构,可以由法制部门具体执行,指导办案部门依法定程序办案、规范办案。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办案不符合法定原则、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同时制定制定具体的公安机关内部监督条例,使内部监督程序更加具体全面,更便于监督工作的开展。⑥为了达到监督的效果,应当建立执法质量考评指标体系,对检查的结果,及时总结反馈。

注释

① 李富强.以先进的执法理念指导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公安研究,2010(1):67.

② 赵月增,高群旺.公安机关贯彻新《刑事诉讼法》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公安研究,2013(1):51.

③ 李品,黄河.公安机关“由供到证”侦查模式的制约[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96

④ 孙小燕.公安机关应对警察出庭作证的策略探讨[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12.

⑤ 王中琳.论刑事侦查执法中的内部监督[J].辽宁警专学报,2007(5):35.

⑥ 马力群.公安机关刑事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J]. 辽宁警专学报,2013(7):68.

作者:袁群

刑事诉讼法修改论文 篇2:

刑事诉讼法修改评析

摘 要: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内容涉及调整速裁程序适用范围,建立缺席审判制度,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成果纳入刑诉法,健全刑事诉讼与监察的衔接机制等,具有临时性、应急性特点。未来刑诉修改应该紧紧围绕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从制度上确保认罪认罚自愿性,赋予值班律师辩护人的地位和身份;加快吸收司法改革的最新成果,巩固已取得成果;加强对被害人保护;与《监察法》的衔接进一步理顺。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修改;认罪认罚从宽;监察法;被害人权利保障

2018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刑事訴讼法》完成了第三次修改。本次刑诉法修改决定稿中共有26处变化,内容涉及调整速裁程序适用范围,建立缺席审判制度,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成果纳入刑诉法,健全刑事诉讼与监察的衔接机制等。18年刑诉修改与以往相比,时间间隔短,主要是为了使司法改革成果上升到法律层面,保持与司法改革的一致性。以下笔者将结合学者们观点,对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进行评析。

1 《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背景及概况

刑事诉讼法是动态的宪法,是体现具体宪法条文最多的部门法。刑事诉讼法不仅涉及公民自由权利的法律,对于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财产权利等基本权利能否实现,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自1979年《刑事诉讼法》颁布施行以来,在1996年和2012年对其进行两次重大修改,使刑事诉讼法逐渐与我国社会实际相适应。

本次修订的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反腐败追逃,追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了重大决策并取得重大进展。正是为了贯彻中央精神配合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体现司法改革的最新成果,2018年我国及时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与修订。

2 《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亮点与特征

2.1 修改的亮点

首先,在总结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速裁程序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修改后的刑诉法把在司法实践中可复制、可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上升为法律,增加了认罪认罚从宽和相关规定,并新增值班律师制度和速裁程序。

其次,国家监察委成立后,原来属于人民检察院立案管辖的案件都已转移给了监察委,此次刑诉法修订又规定了人民检察院管辖的罪名,这表明人民检察院还享有对部分犯罪案件的侦查权,实现了《刑事诉讼法》与《监察法》的衔接。

再次,原刑诉法第79条规定了逮捕的条件,共有三款:第一款规定了逮捕的一般条件;第二款规定了径行逮捕;第三款规定了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转逮捕的条件。从刑诉法的立法和司法史看,我国逮捕的条件有两个方面的变化:(1)是逮捕需要达到的证明标准降低了;(2)是逮捕的必要性要件进一步细化了,本次修改,着重对社会危险性的具体情形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和相关的证据要求。之所以有上述变化,是基于诉讼规律,降级逮捕率和减少超期羁押的考量。

本次修正案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逮捕一般条件基础上,增加了一款作为第二款。其主要内容,是从立法上进一步明确,判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本条也是对司法解释的吸收,是考察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的总括性、兜底性条款。

最后,本次修法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是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另一重大修改。在第五编增加“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一章,作为第三章,从第291条至第297条,共7个条文。包括适用的情形、审判管辖、被告人权利保障、缺席审判变更为非缺席审判的规定。

2.2 修改的特征

2.2.1 修改的机关

本次修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在立法技术来讲,第一次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事诉讼进行修改,具有开先河意义,能够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刑事诉讼活动的需求变化。

从官方的解读来看,1996年和2012年是大修,条文和内容增加的多,2018年修改增加的条文相对少。前面两次是全国人大通过的,本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但本次修改同样重要,是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背景下的重大修改,司法体制改革进入新时代背景下颁布的第一个刑诉法修正案。

2.2.2 修改的幅度

1979年刑事诉讼法制定后,经历了1996、2012、2018年三次修改。前两次修改的幅度较之于第三次,都是比较大的。从条文看,最初的1979年刑事诉讼法总共164条,1996年《刑事诉讼法》225条,2012年修改后达到290条,2018年10月26日通过的刑诉法是308条。从最初164条到现在的308条,基本上增加了一倍。

2.2.3 修改的侧重点

刑事诉讼前两次修改,通过修改的条文可以看出,从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各个阶段,都侧重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权利,规范公检法机关的诉讼行为;本次刑诉修改,主要是为了吸收司法改革的成果,涉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条款有限。

2.2.4 修改的时间间隔

本次修改较之于前两次,间隔短,具有临时性和应急性特点,主要是是为了回应监察体制改革,也迫切需要将近年来司改成果及时地纳入到立法中来。之所以要在10月底完成,是因为认罪认罚从宽试点到10月底就结束了,11月就要正式实施,所以不可能对整个刑诉法进行全面修改,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以审判为中心”等重要内容也没有全面纳入《刑事诉讼法》中来。正如华东政法大学叶青教授所言,“1996年、2012年刑诉法修改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基本覆盖了刑诉法各章。相较之下,2018年刑诉法修改是部分性的,主要是为应对司法改革的迫切需要,可以说是一次“针对性”修法。”

3 《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不足

3.1 无罪推定原则没有实质确立

无罪推定原则被公认为现代国家法治文明的标志之一,对于一个国家法治建设具有普遍指导作用。它不仅被许多国家写入宪法并成为一项宪法性原则,而且也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纳入到国际公约中。无罪推定已经逐步演变成为现代文明、民主、法治社会的理论基石。

无罪推定是法治的应有之义,是法治国家的必需品而非可有可无。我们刑事诉讼法律一个严重缺陷就是:至今天还没有明确将“无罪推定”原则写入法律,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也没有将“无罪推定”原则切实充分的实施。1996年通过的刑诉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规定;但由于官方没有公开明确申明,我国已经规定了“无罪推定”这一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所以并没有在司法实践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司法活动中依然奉行着有罪推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被指控犯罪的嫌疑人必须如实供述,且无律师在场制度,云南杜培武案、浙江张氏叔侄案、河北聂树斌案等一系列冤假错案就是生动的证明。

3.2 非法证据排除最新规定没有吸纳进来

2012年,《刑事诉讼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本次修改,在证据制度方面,吸纳了一系列现代证据法原则,并将原有法律规定的证据规则加以调整和细化,标志着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已经初步形成。2012年刑诉证据制度修改,特别强调证据能力,尤其对取证合法性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加以明确,使其从理论正式上升为法律规定。

但是,刑诉法中最为重要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不仅学者们对规定本身存在很大理论争议,实务中真正有效适用的案件也颇为有限,法官都很少适用这一规则。

基于非法证据规定运行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2017年4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一规定的颁布实行,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施中的产生的许多现实棘手问题,一一做出了正面回应,规定了可行的操作的程序,多处规定“严格”力度较大,包括进一步界定理清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范围,明确了重复自白应当如何排除和排除的条件。本次规定,还特别强调了非法证据排除的及时性和侦查监督的同步性,重视对侦查过程中证据的收集和运用,对侦查加强监督。同时,法院要发挥庭前会议中证据收集合法性审查的作用等等内容也在规定中加以规定。

但本次修改并未涉及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条文,有学者认为这也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规定”严格于“法律”。“规定”之严格程度是否会因此在运行过程中受到限缩,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效果是否依然不容乐观,均存在疑问。

3.3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自愿性问题

首先,认罪认罚从宽的规定,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的第十五条、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二百零一条等,仔细阅读法条可感受到公检法现如今更加重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归案之后的一个认罪认罚态度问题。但认罪认罚中依然有很多其他问题要去解决,例如认罪认罚应当满足什么条件才能适用《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中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愿意接受处罚的,可以依法从宽处理。”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自己的行为即罪行表示认可,但对罪名不认可,是否能够适用?如果按照第十五条的规定来看是可以适用的。该条规定是一项总的原则,意思是说只要在刑事诉讼中,被追究刑事责任者认罪认罚,那么就可以从宽处理,不论被追究的轻罪还是重罪。

认罪认罚制度,也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受冤屈造成,或内心不服等重大问题,认罪认罚后,可能就再也难以翻身。所以,未来刑诉法应从制度上确保认罪认罚自愿,并且知晓法律后果的告知制度,必须在法律中加以完善起来,以避免该认罪认罚制度被司法机关滥用,比如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改变以往观念,注重审查认罪认罚具结书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自愿性;同时,值班律师在办理刑事案件时,在第一时间、第一次会见时,就必须告知认罪认法的法律后果,并将告知情况制作笔录,存档备查。

4 《刑事诉讼法》未来修改的建议

4.1 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我国未来《刑事诉讼法》中应当进一步确立无罪推定的原则,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1)应当赋予公民沉默权;(2)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吸收最新的改革成果;(3)公、检、法三机关要互相配合,改革强制措施制度,加大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适用,适时建立候审羁押的司法审查制度;(4)强化公、检、法三机关的专业职能,强化辩护权。

4.2 吸收最新司法改革成果

本次刑诉修改,基于它的临时性与应急性,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成果没有在本次修正案里充分的体现,除上文提到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外,庭审实质化、办案负责制也没有写入刑事诉讼法,这也是本次修改的遗憾。未来刑诉的修改,应加快吸收司法改革的最新成果,使其在法律上得到确立,巩固改革成果。

4.3 加强对被害人保护

未来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除了应该制定细则保障被害人在诉讼全程中的诉讼参与权,充分表达其意见和诉求,更应当建立统一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并尝试建立我国的刑事被害人社会援助机制。

对于因为犯罪行为导致经济困难的被害人及其家属,允许社会福利机构为其提供资金帮助,由村委会、居委会、工会、妇联、儿童权益保护组织等组织牵头,吸纳社工志愿者加入,并联络医院、心理辅导机构,为刑事被害人及其家属提供身体检查、伤残鉴定和心理辅导,对于因为经济困难而面临无法治疗的境地的被害人,可以适当减免医疗费用。

另外,目前司法实践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被害人的经济求偿权能否实现。在我国,在民事侵权损害案件中,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但是在刑事侵权损害中,被害人却没有要求精神赔偿的权利,这样势必造成法律保护的不公平,损害了附带民事诉讼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未来刑诉修改,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统一刑诉与民诉的法律规定,将刑事赔偿的范围扩展到对精神损害的赔偿,完善我们的被害人保护制度。

4.4 与《监察法》的衔接进一步理顺

监察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此次修改完善了监察法的衔接机制,调整人民检察院的侦查职权,删去人民检察院对贪污贿赂等案件行使侦查权的规定,按照监察法的规定,此类案件转由监委会立案调查,赋予了监委会调查职权。但是还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理清。例如,《监察法》中的证明标准与《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明标准是否能该保持一致;检察院是否能对监察委侦查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律师能否介入调查;如何保障对监察委的讯问笔录按照与刑事诉讼相同的标准进行审查;监察委的讯问录像是否应当移送司法审查等等。

另外,有学者认为监察委进行监察活动,也可能侵犯公民权利,应扩大检察院侦查权适用范围。笔者认为如果检察院在先行拘留和批捕中发现监察人员存在“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如何处理,将出现法律空白,因此可以将 “司法工作人员”改为“国家工作人员”,将检察机关的侦查权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检察官行使法律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李奋飞.刑诉法修改:承前启后的程序法变革[N].检察日报,2018-12-28(3).

[2]樊崇义.2018年《刑事诉讼法》最新修改解读[J].中国法律评论,2018,(6):1-12.

[3]陈光中.对《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规定》的几点个人理解[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8,(4):3-5.

[4]刘卉,刘传.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8 年年会在西安举行,与会专家研讨——新时代中国特色刑事诉訟制度新发展[N].检察日报,2018-10-30.

作者:李顺

刑事诉讼法修改论文 篇3:

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刑事检察工作的新发展

摘 要:2018年10月,我国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对当前刑事诉讼制度的极大完善。本次修改内容均与刑事检察工作关系密切,因此,检察机关应抓紧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推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刑事检察工作中的落地。

关键词:刑事诉讼修改;刑事检察工作;新发展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充分体现了国家进行监察体制改革的信心以及为解决当前在刑事诉讼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的提出,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完善,此次修改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完善刑事诉讼法与监察法之间的衔接,调整检察院的侦查职权;二是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三是完善在各个刑事案件中犯罪人员认罪从宽制度,增加快速裁定等程序。这三方面的修改都与刑事检察工作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同时这也给当下的刑事检察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时代下,不断完善刑事检察中的各项工作,是检察机关应倍加重视的事情。

一、检察机关侦查权的调整和运用

(一)检察机关侦查权的性质与意义

法律规定,检察机关行使侦查权的范围是在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发现的妨碍司法公正,损害人民群众的正当权利的行为时。《宪法》规定,我国的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最主要的职责是对各类的诉讼活动进行监督,诉讼监督一般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刚性,主要针对抗诉等行为;另一类是当检察机关对诉讼过程提出意见或建议,至于监督的对象是否按要求进行修正则无权干涉,此类监督的效果并不理想。

监督与被监督自古以来就存在矛盾,监督者具备一定的刚性是满足监督效果的重要方式。从检察机关重建四十年来所处理事务的经验来看,侦查职务犯罪与纠正违法行为相辅相成。

(二)检察机关侦查权的范畴与程序规范

检察机关正确行使职权的前提是权利行使范围和程序的规范。当前检察机关的工作應该以侦查的罪名、管辖、分工以及调查案件的衔接为主。

(三)机动侦查权的运用

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检察机关的机动侦查权得到了有效的保留。对所属辖区内公安机关侦办的案件,检察机关有权行使侦查权,尤其是针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情节较为重大的案件,可由省级以上的检察院判定是否需要检察院进行立案侦查。

检察院行使机动侦查权的对象是“公安机关”辖区内针对公职人员的犯罪案件,机动侦查权是检察机关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检察院的机动侦查权,通常只针对于特定的案件。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对于各部门的管辖范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对于检察院来说,机动侦查权只针对于特定的案件。

二、监察委员会调查与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案件

监察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2018年3月,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在这两个法案中,对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性质、社会地位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018年4月,我国制定并下发了《国家监察委员会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工作衔接办法》。2018年10月,《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人民检察院的侦查职权做出相应的调整,完善了监察与刑事诉讼的衔接机制。针对公职人员的犯罪检察机关有权对犯罪嫌疑人实施强制措施,并发起诉讼。

三、检察机关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总结过去检察机关工作成果与问题的基础上,对认罪认罚从宽出台了新的规定。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助于帮助检察机关惩治罪犯、实现司法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有助于提升刑事案件的侦查效率。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检察机关的定位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提出给检察机关的检察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检察机关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更好的运用到工作当中。

(二)如何适用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用19个条款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的条件和程序等进行了明确。该制度在正式生效前,曾有过两年的实践期,在实践期内,可以发现,正确的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适用条件和范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本质上无范围的限制,对自愿坦白的嫌疑人挥着被告均可以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自首不同,在应用过程中不应混淆。

(2)关于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应用过程中,要准确的定罪,避免出现冤假错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自实行以来,证明标准一直备受争议。

(3)关于认罪认罚的认定。认罪的概念是广义的,包含刑法中所说的“自首”与“坦白”。在《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文件中,对“认罪”有了较为明确规定,可用作参考。从传统的理念上讲,认罚属于被告或嫌疑人接受处罚,在案件处理中,更多的是关心“认罪”,对“认罚”关注度不高。

四、总结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检察机关赋予了新的工作内涵,也给检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检察机关只有在不断的角色变换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检察机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落实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付旭.刑事诉讼法修改对检察机关自侦工作的新问题及破解[J].贵州法学,2014(03):33-35.

[2]虞浔.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C],2013.

[3]黄河.刑事诉讼法修改与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建设.预防青少年犯罪,2012(05):134-137.

作者:雷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