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省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

2024-04-14

2024年辽宁省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共7篇)

篇1:2024年辽宁省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

2014年辽宁省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研讨会

情 况 汇 报

朱佳杰

研讨会发言人:贾

璐(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组长)

刘艳华(大连二十四中学高三语文组长)

郑玉材(辽宁高考语文作文评卷组组长,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庆欣(辽宁省基础教育中心主任)

杜德林(辽宁省语文教研员,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一、贾 璐老师:《如何搞好高考语文总复习》

一轮复习:明确试题结构,突出复习重点。

二轮复习:师生共同研读《考试说明》,明确学习方向。三轮复习:扎实做好三轮复习

1、以作套题的方式为主(周四大课)

通过做套题查缺补漏。成语病句,强化考点类型,注重平时积累。名句名篇,注意易错字的书写,缩小范围。

2、进行思维和答题指导

3、作文课分散开设

作文材料作文是主角,突显时代特点。面对所提供的多个角度,不要面面俱到,一个观点贯彻始终。三轮训练重点是怎样写的深刻。强调学生对论据要有所分析,要从材料揭示内在本质,不能只列述现象,不做分析。另外,强调审清题、拟好题、结构和谐、语言流畅。

杜德林点评:

1、精心设计,做好规划。

2、自编材料,克服随意性。提高了针对性和时间利用的有效性。

3、学生优势,课堂互动,学生发言归纳总结。

二、刘艳华老师:《研读大纲

研读真题

重视文本》

1、论述文阅读

明确考纲要求——理解(概念、句子)、分析综合(筛选、整合信息)。

理解论述文写作特点——学写作(现象到本质是怎样论证的?)

2、文言文

强化实词的准确翻译,平时考练中细化得分点,严格要求。借助课本夯实基础。

3、诗词鉴赏

重视文本理解解读,别忽视教材和高考真题,审题把脉出题人的意图。

4、文学文本阅读和实用文本阅读

重视文本理解解读,重点训练筛选和归纳信息能力。

5、语言应用题

杜德林点评:

1、关注文本,研究文本。

2、用试题引领学生,找准方向。

3、多做类化工作,创作性工作。

三、郑玉材老师:《2013年辽宁高考作文阅卷体会和反思》

(一)作文材料解析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1、沙子与珍珠的迷惑性在于

首先,年轻人的形象设定,是一个做事尽心尽力、有进取心的正面形象,而不是

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街头地痞。这是对考生审题立意的限制。很多考生审题时没有注意到这个限定,对年轻人的理解过于宽泛,导致立意不够精准。

其次,老者是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符号,部分考生能够意识到老者的言行代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对年轻人的引导,代表着社会对青年提出的要求。但是作文材料只见社会对青年提出的要求,省略的社会对青年的保障。对此,考生显然理解的不到位,甚至根本没注意到。

这就使作文命题不是对“年轻人得不到承认与尊重问题”的全面而开放地讨论,而是要聚焦于年轻人的尽心尽力做事与社会评价这对欢喜进行辨证、深入地探究。这些隐而不露的“条件”画定了立意的核心区域,大大缩窄了考生审题立意的空间。

再次,命题人在材料作文中利用“沙子”与“珍珠”的比喻意义、“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想与联想写一篇文章”等词语故意营造开放的审题语境,很有迷惑性,使得命题的真实意图显得隐秘,考生不经过深入地思考不易准确把握。

从现实写作情况看,很多考生被迷惑了,就“沙子”与“珍珠”泛泛而谈,没有触及承认与尊重这一命题中心。

2、“沙子”与“珍珠”的问题性

作文材料直接提出问题。

一个年轻人尽心尽力做事,却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他感到困惑。这意味着作文材料直接提出了问题。年轻人为什么希望得到承认和尊重?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既是对个人的评价,也是个体人生价值的体现。什么是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年轻人如何看待、社会如何解决承认与尊重的问题?得到尊重是每个人的权利。每个人得到尊重,社会是健康的。另外,得到承认与尊重,也许自己努力,也许有乐观的心态。得不到不仅是人生价值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社会也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既要对青年人适当引导、提出要求进行约束,也要为青年人的发展进步创造适合的环境。

为解决年轻人的困惑,作文材料设置了两种路径:一是沙子,一是珍珠。考生不必从作文材料中提取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从作文材料中找到。考生只要对作文材料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提出的办法进行论证就可以了。

作文材料中存在的问题

“沙子”与“珍珠”虽然敞露了作文材料的问题所在,但只是次要问题而非主要问题(年轻人的努力与社会评价的问题)。命题人一方面欲借“沙子”和“珍珠”掩盖命题真实意图;另一方面又用“沙子”和“珍珠”点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大大降低了行文的难度,另作文题变得简单。

另外,从实际写作情况看,很多考生对作文材料蕴含的问题视而不见,不能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考生的思维被“沙子”和“珍珠” 给限制住了,不能从“沙子”“珍珠” 出发进行发散式思维,立意趋同化,思想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3、“沙子”和“珍珠”的思辨性

年轻人苦闷的原因是值得探究的,是具有思辨性的,既可能有自身原因,也可能有社会原因。老者也未彻底解决年轻人的问题。表明年轻人与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与隔阂,双方对彼此存在不同的期待,这也是思辨的空间。“沙子”既有平凡的一面,也有“闪光”的时候。“珍珠”固然显耀,但也

有沙子的成分。由沙成珠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历练过程,而珍珠的价值也是建立在蚌的痛苦之上。

在沙堆上珍珠容易找到;在珍珠堆里,珍珠可能不再特殊,也就不容辨别了。到底是做沙子,还是成为珍珠,对人生价值的选择都不是绝对的。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只有因地制宜的进行思辨才能做出相对理性的回答。

(二)审题立意的角度

1、切合题意。

作文材料的本体是年轻人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围绕“承认与尊重”进行立意,是最切合题意的。如做一颗值得尊重的沙粒,赢得承认与尊重,尊重源自磨砺,中国是尊重不可取,变成珍珠让个人尊重等。

如果立意是“学会承认与尊重”就有些偏离题意,因为作文材料的中心是获得他人、社会的承认与尊重。

2、符合题意。

例如:平凡、不要忽略沙子、认真的做一粒沙子等。这类立意非常普遍。大多数考生局限于“沙子”进行写作,如果能辩证的认识到“沙子”所具有的珍珠般的“气质、精神”,扣到“承认与尊重”就会上一个档次。

从珍珠的角度进行立意。如与众不同,方显其贵;做最好的自己;做特别的一个;珍珠是怎样炼成的;独特的自己等。这一类立意侧重珍珠的独特与价值,但在行文中如果偏执地一味追求做“珍珠”,这样的价值观就显得有些狭隘了。比如“咬牙切齿也要做珍珠”。如果立意“是珍珠就要发光”,就有些偏离题意了。因为作文材料中有珍珠与沙子的相对区别的含义,没有珍珠要发光的含义。

符合题意:虫沙子与珍珠的角度进行立意。如:沙子不必羡慕珍珠,再亮的珍珠也是沙子变得,化沙为珠傲立于世,有爱的沙子如珍珠,沙与珠的区别等。这一类立意富有思辨性,行文难度较大,行文体现“由沙成珠”的磨砺过程,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的比较好。

小结:考生的立意比较集中,有的立意是“生命因思考而精彩”,作文材料有思考的成分,但不是核心,故偏题。有的考生的立意是“诚恳,赢得尊重”虽然有“尊重”二字,但行文的重心落在诚恳,故偏题。有的同学以“倾听老人言”为立意进行行文,文中虽有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对话,但偏离承认与尊重,故偏题。而《一珠之力与众沙之强》开头提到尊重,重点围绕团结来写,结尾落在团结上,偏题。有的考生拟的题目是《学会创新》,初看有点偏题,但行文紧紧围绕通过个人、企业、国家的创新赢得尊重,是切合题题的。所以,考生在立意时一定要抓住材料的核心——承认与尊重;一定要通过表面(承认与尊重)抓住本质——人生价值的选择。不要断章取义,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立意。

(三)“沙子”和“珍珠”究竟如何思辨?

1、“沙子”小而实,“珍珠”大而虚。《承认与尊重》

2、“沙子”爱上“珍珠”,由分立走向聚合。《做最好的自己》

3、”珍珠“等同”沙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珍珠“换不来”沙子“。《从未被忽略》

5、”珍珠“变成”沙子“,不是堕落却是升华。《做好自己》

总之,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选取事例的精度,能够反映考生积累的厚度;叙述事例的角度,能够体现考生思维创新的程度;分析事例的深度可见考生的智慧高度。

作文材料中的”沙子“与”珍珠“尽管具有隐喻性,但还是略显绝对、简单。考生的妙笔对”沙子“与”珍珠“进行多样化解读,确实精彩!只不过怕可遇而不可求!

(四)典型事例的分析与论证

1、考生抓不住事例与作文材料的契合点。

2、繁复的叙述消解了典型事例的论证作用。

3、典型事例与论点错位。

4、恰切的叙述、精当的分析与典型事例互相作用。

关于典型事例论证法的小结:

1、事例不再多,有新意则灵;

2、叙述不能多,有方向才行;

3、分析不可少,深挖见水平;

4、用热点材料,需独辟蹊径;

5、不能乱编造,要真实姓名。

四、高分作文的特点

1、切合题意,角度新颖;

2、思想深刻,立意高远;

3、举例精当,分析深刻;

4、结构和谐,语言流畅;

5、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五、高分作文写作技巧(1)高考作文的信息呈现

每一篇作文都是对作文题目做出的回答,但是你的答案需要向评卷老师传递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信息,而不是制造垃圾信息。(2)作文题目

1、不能往年旧题,以防给老师留下宿构的影响。如:我能,诚信,取舍,坐在路边鼓掌。

2、不能用偏离材料的题目。如:凝聚,创新。

3、不能用英语。

4、作文题目最好做到:扣合作文材料,简明、新颖。(3)不要写题记、后记。(4)语言不要浅薄、庸俗。

最好做到:言之有悟,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5)作文材料

1、不要抄袭作文提供的材料。如果抄袭,扣除作文材料的字数,按照剩下的字数进行评分。

2、行文夹杂作文材料,有循环论证之嫌,也要扣分。

3、绝不能引用、抄袭前面的阅读材料。比如2013年吴良镛的例子绝对不可以用,用了第一给评卷老师一种抄袭的感觉;第二平时积累不够,胸无材料。这些都是要扣分的。(6)开篇

1、《请尊重平凡人》的开篇:“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徘徊在海边,老人告诉他如果能成为珍珠,那么便可以赢得承认与尊重,可是年轻人仍有疑惑:沙子只有变成珍珠才能得到承认与尊重吗?”——复述材料

2、《在平凡中的闪光》的开篇:“沙子,随手一丢便难以寻找;珍珠,抛得再远却仍闪闪发光。着鲜明的对比常常引起我们的思考。”——未点明思考结果。

3、以下实例是比较好的开篇。共同特点:结合作文材料,证明是考场所为;表明观点,让评卷老师知道你要写什么。

《尊重这样的人》的开篇:“珍珠放在沙滩上,人们往往只会赞美珍珠,沙子却是理所当然的被忽略掉。”

《苦中筑梦》的开篇:“一粒沙,丢在沙滩上,淹没其中,无法找寻;一颗珍珠,掷在沙滩上,光芒耀眼,显而易见。”

《做人生的苦行者》的开篇:“老者告诉年轻人要想得到承认与尊重,就必须成为珍珠,可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认可吗?”(7)材料

1、选取典型事例,控制事例数量。选取与论点具有因果性的事例,从事件因果、心理因果、观念(原理)因果进行分析,增强文章的逻辑性、严谨性。而不是选取相关性事例。例如有一位考生在作文中用了李白、杜甫、陈子昂、左拉、苏轼等名人的事例或名言,这些与论点或近或远的相关事例杂糅在一起,看不见考生的思考深度。

2、叙述事例的主干信息即可,不必写出详尽信息。

3、对事例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展现论证的能力。

4、热点材料慎用,避免重复。

(8)拆解分论点之后怎么写,多数考生堆砌事例,作文流于泛泛。下面这位考生以说理取胜。《做人生的苦行者》第三段:

如果不经历磨砺,我们不会知道成功的艰难,那我们就会沉溺于安逸;如果不经历磨砺,我们不会知道自身的不足,那么我们就会永远焦躁冒进;如果不经历磨砺,我们不会发现前进的方向,那么我们就会甘于平庸。是胯下之辱的磨砺,让韩愈奋发崛起成为一代名将;是禁赛一年的磨砺,让王蒙审视自我,重回1500米速滑领奖台;是实验成果尽毁的磨砺你,让袁隆平坚定目标,成为杂交水稻之父。无数成功者的经历告诉我们:“磨砺成就非凡”。(9)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10)审题立意的思维深度决定作文表达的高度。

杜德林点评:关注评判者的角度

四、孟庆欣主任发言要点:

1、命题人、审题人都参与了这次会议。

2、语文大纲无变化。3、2017年要有变化,新方案中北京市引领、先导。

语文可能更侧重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如文字、句段、表格、图案、时刻表、等高线等,考察在多种材料背景下,综合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能力。作文关注微写作(实用性写作)。

五、杜德林教研员发言要点:

(一)高考的命题依据

1、《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2、高考试题示例

3、《课程标准》

4、高中教材

5、新形势(命题材料要素)

结论:稳中求进,保持稳定,继承发展;稳中有变,试题结构、考点涉及、题型、选材。

(二)复习指导意见

一、论述文阅读

选材特点:

1、经典性、时代性、学术性。

2、中性。

考点设置:六个考点或单一或融合。集中在:理解概念,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稳重的观点态度。

设题区间:依题序进行。

二、古诗文阅读

1、文言文选材仍以史传类为主,考点强化对常见实词的积累。信息筛选题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深受朝廷器重”、“为人正直”、“军政才干”、“劝谏皇帝修身爱民”等词语。

2、古诗文选材仍以诗词为主。虽然09—13年都考的是宋诗,但词也要注意。真题是练习的标杆。

三、文学类(略)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材上还是传记,考点要分项专练落实。

2、关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如2013年全国课标卷I、II中《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增加了阅读难度。

3、选材有向文学类文本靠拢的趋势。如:福建卷《那一种遥远的幽默》、山东卷《定和是个音乐迷》、江西《平常的沈从文》。

五、语言运用

1、成语、病句、连贯没有变化,多练多总结。

2、第16题考什么?怎么考?09—13年依次考了虚词、关联词、变换句式、下定义、压缩语段,还有像补写、图示、修辞不当、拟标题、漫画寓意等类型都可能。

六、作文(略)

篇2:2024年辽宁省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

全市各高中:

吉林省将在2019年秋季进行新课程改革,新一轮高考改革即将拉开序幕,为传达2019年高考改革精神,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在备考复习中进一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理清高考复习思路并制定出相应的复习策略,明确立德树人要求,明确落实学科高考的四项能力(第一条获取和解读信息,第三条描述和阐释事物是能力考查的内容,即“考什么”能力;第二条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能力考查的载体,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考查能力;第四条论证和探讨问题即考查学科学习和学科研究的方法)是一轮复习的首要任务,从而进一步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及时给我市高三教师复习备考提供可参考性意见,研讨和交流我市高三教学的复习备考策略,提高复习效率,经研究决定进行桦甸市高三备考复习研讨活动。

一、参会人员

全市各高中高三年级任课教师。

二、活动形式

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数学、语文、历史学科集中研讨;英语、物理、地理学科分散研讨,由教研员组织学科教师开展复习备考研讨交流活动。(生物学科活动时间另行通知)

三、活动内容

1.教研员进行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介绍、2019年高考信息会内容的传达和我市高三年级复习备考策略的分析。

3.高三学科组长、学科教师进行一轮复习策略的研讨和交流。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1.英语、物理、地理(分校研讨):

2018年10月16日(周二)下午13:30—16:00桦甸一中。2018年10月17日(周三)下午13:30--16:00桦甸四中。2018年10月18日(周四)下午13:30--16:00桦甸八中。

2.数学:2018年10月15日(周一)下午13:30—16:00桦甸一中。

3.历史:2018年10月17日(周三)上午8:00—11:30桦甸四中高三历史组。

4.语文: 2018年10月18日(周四)上午8:00—11:30桦甸一中。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准时签到。2.参加活动教师带笔和本,认真做好笔记。3.参加活动教师在讲座后积极参加研讨交流。4.参加活动教师学习时不要接打电话,把手机关闭或调至振动状态。5.期望各校业务领导给予重视,督促高三教师参加本次学习和交流活动。

篇3:2024年辽宁省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

随着2017年高中新课标颁布时间的临近, “学科核心素养”一词成为高中教学和备考最引人注目的词语。仔细分析这两年的高考试题,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试题设计已经在高考各科试卷中体现。“立德树人”, 从学科的角度考查学生作为健全人的思想水平、思维品质是高考命题的走向, 也是语文教学和高考备考时必须要关注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正在修订的高中新课标是怎样表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

把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内容展开, 将专家对核心素养内涵的诠释认真领会,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教学和备考的导向。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师, 我的反思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对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实施是模糊的, 在很多方面缺少清晰的认识, 以至于我们的教学往往流于盲目的随意中。这里的“随意”不是态度上的, 应该是意识上的, 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多, 课标在修订前的表述不够清晰是一个方面, 教师自我的思考不到位是另一个方面, 这是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和备考中要积极去面对的。从今年高考语文全省平均分比去年下降8.5分的现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命题思路的变化, 感受到教学和备考的压力:今年的高考试题, 在2015年有所变化的情况下, 再次“稳中有变”, 在学生的文化视野、思维品质以及语言的建构上进行了微调, 力求在试题的“变化”中引导教学改革, 指导教学和备考的方向。

在这里, 我想就我所理解的核心素养, 从三个方面结合试题谈一谈我的思考。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以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 (3) 小题的答案为例:

(3)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1) 性情谦卑, 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 也弯腰鞠躬, 说话谦和; (2) 胆小怕事, 有些狡黠:装了玻璃偷偷溜掉, 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 (3) 有点固执, 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 承认自己责任, 不愿借机发财。

从答案中来看, “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涵是很清楚的。答案的表述就是“积累与情感”能力的体现, 其中如“谦卑”“谦和”“狡黠”“本分”“诚意”这些词语都是书面化的典雅表达, 这样的运用能力应该是学生在长期有效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语言表达习惯, 这个习惯是在长期的语言环境中积累和内化, 在情感的体悟中自然而恰当使用的, 这就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积累与情感”的关系是我们要用心体会并努力去训练的。教学中重“积累”、轻“体验”的现象是我们要关注并努力克服的, 答案的完整表达需要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把阅读感受进行整合, 形成完整的语言表达形式, 这就是“整合与语理”。在教学中注重语境和交流的关系, 在理智的语言积累训练与培养建构学生自我的言语能力, 是语文教学 (无论哪个学段) 应该重视的。由此我们再回看高考能力层级的两个基础层级 (识记与理解) , 就不再是简单的64篇古诗文的背诵默写, 它的内容更丰富, 要求更具体。有了这样的基础能力, 学生才能够在高考试卷上展示自己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 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显现极好的个人品质。

理解了这一个层级的内容, 我们的教学和备考意识应该进一步清晰、明朗, 在教学方向、训练方法上可以走得更扎实稳健。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人的成长除了生理上的生长, 更为重要的就是学生随着学段的增长, 思维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缺少了这一步, 诸多能力无从谈起。因此, 这几年的试题明显加大了这方面的考查力度。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第13题在考查成语时将原来的4个成语增加为6个成语, 加大量的同时, 将原来的单一选择变为辨析, 明显加大了难度。同时改变的还有第15题, 指示代词与关联词的选择运用, 直接关照学生思维的严谨与缜密, 这样的变化也是课标修订思想的体现, 高考的指挥棒是这样来引导我们前行的。

“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素养, 体现在整张考卷上, 如诗歌鉴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 眼昏犹识阵云高”, 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答:观点一:作“弱”“昏”好。 (1) “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 但强调即便如此, 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 (2) 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 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1) “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 但身体依然强健, 当然可以冲锋陷阵, 为国驱驰; (2) 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 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从题目的设置上我们可以看到“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的直接的思考要求的指向, 也可以在命题组所给的参考答案中看到试题对于学生思考“言之成理”的尊重。一个“理”字, 是长期教学培养的能力, “言”则是语文的考查点, 这样的能力仅靠答题模式的训练是难以奏效的。

“思维发展与提升”, 最为集中具体地体现在作文上。2016年的高考作文题 (全国新课标Ⅲ卷) , 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思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将任务驱动隐性化, 考查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深刻理解事例的能力, 这样的考查方式, 挑战我们是否能够在长期的教学中给学生一双“慧眼”, 练就学生一颗能思考的头脑。关于作文的问题, 因为篇幅的问题, 请参看笔者发表于《语文学习》 (2016年第8期) 上的文章, 在这里不再赘述。

三、文化传承与理解

“中国人的耳朵, 中国人的心态” (余光中《就是那一只蟋蟀》) , 是在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中形成的, 语言文字传递着文化精髓, 成就中华文化。礼义廉耻的道德追求, 家国情怀的精神基础, 无不渗透在文化作品中, 中学语文教学所承担的重任, 必然要在试卷上表现出来。

通观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 从第一题“文学与历史”的论述开始, 中间的文言与诗歌鉴赏直接的文化考查, 《玻璃》中值得思考的以王有福为代表的民族大众的伦理观、法治观、诚信意识, 《一代通儒顾炎武》中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直至作文中小羽的“众乐”意识, 无不是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化心理的体现, 没有这样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是难以完成好这套试卷的。

我们来看一下2016年诗歌鉴赏题的选材, 再思考一下题目的设置:

内宴奉诏作

(宋) 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 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 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 羞见盘花旧战袍。

这首诗与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题材相似, 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 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 (1) 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 但报国之心犹存, 重在表达“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豪情; (2) 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 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特定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宋代文学特别的文化气质, 忧国忧民的诗歌传统在这个时代达到高峰, 这样的文风渗透在诗歌中。曹翰在诗词领域并无盛名, 武将的言志之作却能够打动人心:诗歌中的少年立志 (三十年前学六韬) , 家国意识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以及壮心不已 (臂健尚嫌弓力软, 眼明犹识阵云高) 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显露, 学生只要具备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 对诗歌的内容就容易理解, 即使有的词句略为生僻, 也可以根据主题意思进行正确的猜读, 这就是我们语文学习中的思维品质“联系”与“推断”能力的体现。有了这样的能力, 完成第9题与辛词的对比就相对容易一些, 而答案中出现的曹操“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引用, 就是这样的认同意识的体现。

篇4:2024年辽宁省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2010-11-04

三尺讲台多少风雨多少汗水喜看课改结硕果,一腔热血无限憧憬无限希冀期盼明年再高登。祁阳县高中教学质量分析暨2011年高考备考工作研讨会于11月3日在鑫利大酒店四楼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教育局班子成员、教研室、基教股全体成员及县属各高中学校领导和各年级备课组长、班主任代表等约335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主题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高中教学质量。

上午,大会由教育局副书记、副局长邓振主持会议,基教股周祥股长作2010年全县学考成绩分析、教研室唐爱民主任作2010年高考、抽考成绩分析,市教科中心基教所所长唐柏青全面介绍了省内外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及新课程高考相关信息。在大会发言阶段,各班主任代表、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教务处主任、教研室主任、各位教研员就如何推进课堂教学、提高高中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大家涌跃发言,谈自己的困惑、谈特色做法,为提高教育质量出谋划策,气氛十分活跃,讨论积极有效,目标明确,主题突出。

下午,教育局党委书记谭冰清主持会议,各位高中校长、副校长就如何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加快课堂改革进程,如何调动教师们的工作激情等问题也进行热烈的研讨,达成了较一致的认识,进一步解放了教学思想。邓振副局长在大会上宣布了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暨2011年高考复习备考方案,就2011年高考作了详尽的工作部署。就如何规划教学管理、推进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如何完善考生结构、培养转化临界生?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部署具体的工作措施。唐局长在大会上高屋建瓴地发展了我县教育思想。准确地指出了我县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教育改革、课堂教研提出了十分专业、十分科学的指导意见。唐局长指出高中学校要靠文化治校,要营造人文气氛浓郁的校园环境,各学校要定位好本学校发展特色和方向。并对各高中学校目前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分析具体、准确,提出的措施针对性强、科学性强。唐局长在大会上就创新教研教改工作提出了三点指导意见,指出要牵着课堂改革的牛鼻子,着力落实大量阅读这一发力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这一作用点。唐局长的重要讲话对于转变全县高中教育办学思想,调整教育工作思路,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

篇5:2024年辽宁省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

府谷三中语文组 张永利 受学校教科室和年级组的安排,我去府中参加了“2012年高考研讨会”。上课的老师是府中的田叶梅老师和陈永林老师。他就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试题进行了分析,对近些年的高考命题趋势和2012赢考方略进行了研讨。通过这次难得的学习,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和备课组另几位老师共同探讨,总结如下:

对2012年高考走向提出许多富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指导,无论是宏观思路还是微观细节,条分缕析,启人深思。各位老师研讨过程中指出语文一轮复习备考的六大策略总结如下:

策略一:立足所选教材,夯实知识基础;

策略二:适当渗透专题,构建知识网络;

策略三:穿插综合训练,及时提升能力;

策略四:探究课型特点,提高课堂效益;

策略五:提高管理水平,激发学生兴趣;

策略六:提倡团队合作,反对单打独斗。

府中、麻中及我校的老师各位老师发言后,县教育局高飞老师就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方略都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性建议,他强调了在复习中要立足课本,紧扣高考,强化训练。

高老师还提出了学生写作文时还要注意的几个细节:

1、不该说、不议论的内容;

2、不随意改题目;

3、规范用字;

4、字

数并不是多多益善;

5、书写要工整,字迹要清晰,卷面要干净;

6、要合理分配时间。

篇6:2024年辽宁省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

为进一步加强石河子地区校际间的交流与学习,推进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区集团示范辐射与专业引领作用,探讨高三英语复习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确立高效、科学的英语备考方案,2017年3月28日下午石河子市教育局教研室、石河子市中学英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在石河子第一中学明德楼地下阅览室组织举办了石河子市中小学英语教师地区教研活动,来自石河子地区各学校的英语教师共计10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石河子各校学科优秀教师主讲,针对高考英语各题型及高考英语二轮复习策略进行了全面、透彻的分析,此次活动分别由石河子第一中学赵定洲老师、石河子第二中学周勤红老师、石河子121团中学周玉奎老师、石河子东方学校廖蜜桔老师、石河子八师第二高级中学孙娟老师和石河子高级中学鞠新春老师对高考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七选

五、语法填空、短文改错及书面表达各题型进行了分析。各位老师首先对自己讲授题型当中高考考试大纲要求进行了解读、对近年来高考真题及考试特点进行了试题分析,并结合数据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及备考建议。他们对课标、考纲把握精准,对本学科试题考点进行系统、高度的归纳总结,靶向明确、为老师们在今后的复习备考教学工作做出了有效指导。对于考生而言,在高考备考冲刺阶段高考英语考试中的语法填空、写作题部分仍有较大的提分空间,高考英语备考中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考生应该以总结以前错题、重要知识点为主,总结规律、从而事半功倍。对于英语作文的备考,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复习以往作文真题范文、总结作文模板,在考试中把握内容要点、明确主题句及段落支撑句的段落,同时注意书写、规范良好的书写才能让真正书面表达能力强的考生脱颖而出。

本次研讨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嬴得了与会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此次活动使老师们了解了高考命题的趋势以及复习备考提高的策略,看到了高考复习教学的新方向、新方法,帮助老师们共同梳理了高考英语命题思路,对各位老师今后的高考英语复习教学和备考起到了有力的指导作用。

篇7: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方略

一、合理选用选修教材, 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历史选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形成、知识视野的开阔及个性的发展。从课改的角度来讲,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中规定:高考历史选考内容涉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及“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四个选修模块, 考生从4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也就是说, 在高考文综试卷中, 历史选考内容是根据四册高中历史选修教材各命一道题, 其分值相同, 考生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作答。这一方案的出台, 直接影响学校对选修教材的选用。由于没有多少经验可循, 各学校对于选修多少、选修什么, 基本上是各行其是。如何来选用历史选修教材呢?根据课改地区的经验, 以及从复习备考的实效性来考虑, 笔者认为:1.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学校或班级, 可以选用2册选修教材。这有助于学生对必修教材内容的理解。2一般的高中学校学生选修其中一册学习即可。选修得少, 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备考, 考生在面对高考选考题时也不至于花费宝贵的时间进行抉择了。3.如果从应考的角度来讲, 建议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这一模块试题的命制较有规律。一般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提供的材料, 概括改革涉及了哪些方面, 这些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等。

二、合理提炼复习内容,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在以往的复习备考中, 历史教师往往过于拘泥于教材, 对教材中的内容, 无论是正文还是注释, 都是逐字逐句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生怕有什么遗漏。随着高中课改的实施, 课程理念和教材都发生了变化, 历史教材出现多种版本。版本不同, 教材的内容结构、案例的选择及叙述史实的方式等也会存在差异。这也要求教师树立崭新的教材观, 即由原来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在复习备考中, 教师要结合《考试说明》中涉及的知识点, 合理提炼复习内容, 把握历史主干知识, 为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并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无须要求他们对教材内容逐一识记。

删减部分复习内容, 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教材内容的取舍, 历史教师向来比较谨慎, 通常是拓展补充的内容远多于删减的内容。虽然《考试说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知识点, 但高考并未特别强调历史知识考查的覆盖面, 命题者对考查哪些方面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如, 中央集权制度虽为历史主干知识, 但历年高考试题却很少涉及。对于敏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点, 如, 中日关系、国共内战;对于不利于对学生正确价值观进行培养的内容, 如, 五四运动中学生的游行或暴力革命等内容;对于史学界还存在不同观点的历史事件, 如, 太平天国运动等, 高考一般极少考查。对此, 教师可大胆地舍弃, 没有必要让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复习。

三、引导学生多“看”多“做”, 重视答题能力培养

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 我忘了;我看了, 我知道了;我做了, 我懂了。”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 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 而是要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在高考复习备考阶段, 教师应当让学生多“看”多“做”。让学生多“看”多“做”, 意味着教师要少讲, 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教师在复习阶段习惯于讲解, 总担心复习时间不够用, 讲得少会影响正常的复习进度。在以“能力立意”考查为主的高考背景下, “看”与“做”却显得尤为重要。“看”的过程, 是阅读与思考的过程。高考历史题多以材料题的形式呈现, 阅读量大, 能力要求较高。阅读讲求速度, 要在阅读中获取有效信息, 并且能够根据试题设问进行积极的思考, 这都需要在复习时加以训练。在进行阅读训练时,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自我解决问题, 而不宜采用“我说你记”的方式。其间应当注意, 不要以个别学生的回答作为全班学生的共识, 也不要直接地用“标准答案”去削弱学生“看”的作用。“做”的环节即学生行文环节, 这是教师容易忽视的, 以为学生阅读了、思考了、回答了, 问题就解决了。其实, 说出来与写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高考考的是写出来的能力, 也就是知识输出的能力。知识的储备, 靠的是勤奋, 知识的输出, 靠的是能力。输出的效率和质量如何, 事关高考成绩的高低。学生行文环节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高三阶段的试题讲解中, 即使学生理解了, 教师还是要让每一位学生以书面语言的形式简练、规范地把答案书写出来。只有这样, 才能使其达到真正的“懂了”。

四、其他方面

1. 进行限时训练。

复习备考离不开考试训练。对于考试, 既要讲求试题的质量, 也要对学生的作答进行严格的限时训练, 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 保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答题任务。如, 12道历史选择题要求学生在8分钟之内答完。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答题速度提高了, 就会避免高考中出现答不完试题的现象。

2. 规范常规考试。

笔者认为, 学校组织的每次考试都要像高考那样规范。考场的安排、试卷的命制、考试的规定及答卷的要求等要与高考接轨, 以让学生有一种高考的感觉。学生习惯了这种考试形式后, 其对待高考的心态就会发生转变, 当他们真正走进高考考场时, 会从容不迫地作答, 就能发挥出平时的水准或超水平发挥。同时要强调的是, 每次考试完毕后, 教师必须及时阅卷, 及时地进行讲评。如果教师拖拖拉拉地批改试卷, 一周后再给学生讲评, 就会大大削弱考试的作用。

3. 理清知识类别。

一般来说, 历史知识可分为三类:一是需要记忆的。如, 重要的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阶段特征等。二是需要理解不需要记忆的。如, 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等。教师对于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分析, 高考试题中一般不会有这种设问。三是既需要记忆又需要理解的。如, 历史事件的背景、特征和作用等。这一类知识是复习的重点。

4. 研究高考试题。

高考历史试题具有规范性和导向性, 是最佳的复习资料, 其中隐含着史学观点和命题趋势。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 教师应注重对高考试题的研究, 最好亲自做几套往年的高考试题, 以感受其难度、信度和梯度, 把握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考查力度, 寻找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分析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趋势。教师亲身体验了, 在检测试题的设计、复习内容的处理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就会有的放矢,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上一篇: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下一篇:电影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