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爱为题的记叙文

2024-04-22

以关爱为题的记叙文(精选14篇)

篇1:以关爱为题的记叙文

关爱是一片天空,给人无限的希望;关爱是一盏明亮的灯,给人送来美好的未来;关爱是一句问候,温暖人们的心灵……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人民要相互关爱,相互关心,我一直都不懂得这是什么道理,今天,我在医院明白了它的道理。

星期六早上,今天的阳光格外耀眼,照得大地五彩缤纷,连小草也忍不住露出头来,草地上的花朵开得五颜六色,蝴蝶和蜜蜂也来到花丛中采蜜。而我呢,就家中的沙发上坐着,这几天我感冒了,前三天不是严重

今天还没好,妈妈就载着我去医院,离医院还有一段路时,我透过窗外,看见了一个小伙子背着一个老奶奶气喘吁吁地跑着,我很疑惑,但也没怎么理睬。

来到医院,医生给我开了药,妈妈去取药了,我就坐在椅子上等待。

这时,医院的门被人冲开,只见我刚才看见路上的小伙子,他依然背着一个,他把老奶奶放在椅子上,便跑去挂号处挂号,我仔细地看着这位老奶奶,她睑色苍白,头发白发苍苍,口吐白沫。小伙子挂完号,接着,他就背着老奶奶跑向急诊处,医生冲出人群,给老奶奶做了急救,对小伙子说:“你怎么这么久送老人过来,赶紧急救!”说完,就把老奶奶推进急诊室里,周围的人用鄙视的目光看着小伙子。

过了一会儿,老奶奶被送了出来,医生说:“你妈妈差点就有生命危险了,怎么这么晚才送来医院!”沒等小伙子发话,醒来的老人就说:"他不是我的儿子,只是我在路上发病,他把我送来的,谢谢你啊,小伙子!”听了这话,场内的人对小伙子的目光顿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赞许、欣赏、敬佩的目光,那位医生也连忙道歉,我也被感动了。

当我走出门口时,不忘看了看小伙子,对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关爱是一场雨,滋润別人的心田;关爱是一个眼神,温暖别人的心中。从今以后,我记忆中还有着那小伙子助人为乐的精神。

篇2:以关爱为题的记叙文

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就应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关心是一种付出,关心是一种奉献,关心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做人。“爱人”是帆,“爱己”是船,只有彼此的推动和支撑,才能使爱心常存,爱意永驻。

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我,因为只有你关爱了别人,在你需要帮忙的时候别人才会回报你。关爱别人其实就是在关爱我们自我,关爱别人是我们得到别人关爱的前提。

为人,则是为己。

朋友,是你播下的友爱、温情的种子,就会发芽、成长;是你帮忙过的人、温暖过的人,最终也会令你受益无穷。

只有纯粹的温暖才能温暖人心,只有用真诚的情感才能感动他人,那种被金钱和利益包裹着的所谓帮忙,只会引人厌恶而已。

真正的助人者,是透过帮忙别人,来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真英雄。他们不思回报,人格的完善就是最高的境界。

无限芬芳落尽,惟有绿树依然。因为它扎根在人格的土壤里,默默地奉献着自我,也渐渐地壮大着自我。

世界上有60多亿人口,芸芸众生,擦肩接踵。这当中有我们认识的,有我们不认识的。那么人与人之间需要什么来维系呢?妈妈补课这件事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的确,人与人之间需要的不只是权、钱的施舍。互相关心帮忙更为重要。只要你以诚待人,就同样会得到一颗来自他人的诚挚的心。“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不是只存在于亲朋好友间,我们就应充满热情地帮忙任何一个需要我们的人。我、妈妈、爸爸是一家人,所有中国人也是一家人,甚至能够说全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既然我们都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那就就应像对待自我的亲人一样彼此关爱。人与人之间只有充满了浓浓的关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患难与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做你的朋友;你才会享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爱。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拥有了这份爱,世界这个大家庭将会更加合睦、团结。

篇3:以关爱为题的记叙文

[案例描述]

我以一首环保题材的歌曲Westlife乐队的“Colour My World”作为课前准备的背景乐。课正式开始后,借助精美的图片展示和简单的文字介绍,我带着学生开始了“时空之旅”,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学生一边自如地运用着语言,一边感受着大自然的和谐。突然,屏幕上出现了环境污染的照片,大城市里的空气不再新鲜,有的河道里没有鱼儿,有的田野里没有庄稼,有的森林里没有树木,学生开始意识到“地球病了”。

接着,我进一步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学生介绍:幸好,人类开始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尝试用自己积极的行动来保护地球。然后,开始介绍“地球一小时”的资料,这个活动在2007年由悉尼发起,再出示悉尼大桥、故宫、埃菲尔铁塔等世界著名的地标性建筑熄灯前后的对比图,向学生传达一个理念,全世界都开始行动起来,关注地球,保护地球。在听读、齐读的基础上,我向学生介绍不仅有“地球一小时”,而且还有“地球日”,再用和学生一起了解和学习,在“地球日”那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特别强调了一个观点:每一天都是地球日。

[反思]

很多教师在上英语课时,特别关注知识性和技能性,其实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语言。语言,来源于生活,也必将运用于生活,通过本课的积极尝试,我觉得英语学科无论是主题的确定,还是内容的选择,都必须特别关注生活,而且要将育德意识融入在整堂课的设计中。

1.育德式主题的确定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本单元的主题是Home Life,基于单元的整体设计、教学内容的延续性,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我再构了本课时的文本主题“know the earth,care the earth”,由于育德式主题的确定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所以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我都将育德的理念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都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整堂课的德育目标的达成度很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完全融入了情境中,自始至终关注着地球,心仿佛随着地球一起转动。

2.育德式内容的设计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了介绍地球,我从宇宙开始引出,到银河系,再到太阳系,再引到earth,随后用There be句型介绍了地球表面是由海洋、草原、森林和沙漠组成的,又拓展到地球上的动物,学生在课堂内容的推进中,尽情地欣赏着地球上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和谐。然后介绍现状,地球正在遭受破坏和污染,前后的对比和反差,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很大的震荡,开始反思。接着,我引出“地球一小时”和“地球日”活动,使学生对于地球有了比较宏观和全面的了解,开始关注地球的发展,从自己做起,保护地球,努力构建人类和地球的和谐关系。

[点评]

英语教学其实和母语教学一样,蕴涵着非常丰富的育人资源,就看教师如何去解读教材,再构文本。与其说这是一堂精彩的英语课,不如说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教师用智慧和激情,将学生们带到剧中,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运用并理解语言,同时,丰富其情绪体验,激发其自然情感。※

篇4:请给学生以更多的关爱

上课的是一位年轻而美丽的女教师。总体来说,那是节颇为成功的观摩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不难发现这节课中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课堂教学本身便是遗憾的艺术,我们本不该对年轻的老师有过高的要求。但我还是想说一点,无论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多么的匠心独运,无论我们的预设多么的巧妙,它都不应当是以伤害学生的自尊为前提的。否则,再好的教学过程给人留下的难免也只是缺憾。

也正因为如此, 这节课中所存在的明显的缺陷也使我深感不安。

一般来说,一节好课是离不开合理的预设以及课堂教学中的良好的生成的,可是教学中的生成结果在很多情况下是和我们预设的结果有很大的出入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这时的我们应该怎么办?那天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直观的领会作者心目中古人清高的含义,老师特地列了一张表,将古之清高之人与非清高之人一一列入表中。自然,作为一代诗仙的李白也被列入表中——文本中,李白因为用世之心太过急切,所以就被排除在清高之列。为了能更好的说明这一问题,授课老师还特地选了李白的那首《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教学中,为了体现互动老师预设的问题一一请同学作答,学生们也果然不负重望,给了老师满意的答案,我们不禁暗自赞叹:“到底是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就是比我们的学生强出许多倍,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和教师预设的结果简直一模一样!”可是接下来,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当多媒体显示出李白的这首人尽皆知的名诗时,一个学生给了一个满座皆惊的答案:“这首诗正说明了李白的清高。”一刹那,老师惊呆了,我们也不禁为这个学生捏了把汗:老师会怎样处理这个和老师背道而驰的学生呢?我们都摒住呼吸看老师对这一生成问题的处理。老师先是一惊,红了脸,下面的学生们哄堂大笑,机智的老师为了减缓自己的尴尬,对着那位学生调侃了句:“他们在笑你呢!”一刹那,我分明看到那位同学的脸上蒙上了一层雾气,他难过得低下了头,又在学生一片异样的目光中坐了下来……

我坐在前排,目睹了这简单的一幕,我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我深深地为那位不知名的同学难过着:一天、两天,也许终身难以忘记。它使我想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将知识传授给那些渴望知识的学生外,更要保护他们的自尊,要懂得如何使他们脆弱的心灵不受那些可以避免的伤害。

我想,为了这节观摩课,这名同学也一定和班里的其他同学一起暗地里花了很大的功夫。或者他根本就是想给老师和同学一个意外惊喜。可是,他辛苦努力的结果却在老师那微微的一笑中被彻底粉碎了,很多年以后,也许他不会记得老师当年课堂教学的内容,但是那被伤害的感觉一定没齿难忘。因为关于李白的“清高”与否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他的《南陵别儿童入京》找到李白因被召而欣喜若狂的证明,同样我们也可以在他的很多诗歌中找到李白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佐证。这一点甚至在高一课本中选入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不难发现。当你读到那脍炙人口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你能再说李白的品行中没有愤世嫉俗的清高傲骨吗?其实,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课堂预设以外的生成问题。聪明的老师完全可以一笑而过,或者接下去再问上一句:“你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也出乎老师的意料,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如果同学能说出点滴,那自然更好,即使说不出一二,那也不必苛求,老师正好可以顺带将李白其人在历史上的种种矛盾给学生作一简单的介绍,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不至在众多的听课者面前自尊大伤,也可以增长一些文学知识,还可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同一个人物身上所表现的矛盾行为,同时也可使学生领略作为一个长者和师者所应当体现的风范。一举而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最成功的教学,也难免有一些疏漏之处。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以处理这些偶发和突发事件,而能够这样的事件处理的得当,除了可以避免冷场和不必要的尴尬外,更重要的是不伤害学生的情感。

记得前段时间读李镇西老师的博士论文《民主与教育》的文章,上面也一再提到中国目前教育体系中所缺乏的对学生的人文主义关怀,我们广大的教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的平等以待,我们在教育中也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心灵关怀与尊重,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篇5:以关爱为题的作文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

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母爱细腻、温柔,父亲深沉、宽广,然而一位陌生阿姨给予我的爱使我倍感温暖,让我至今难忘。

星期天,我上完课外班在校门口的小卖部等妈妈。可过了很久,妈妈依然没有来,我急得在路上走来走去。天色暗下来,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正是春寒料峭时节,晚风中我冻得直打哆嗦,心里埋怨着:妈妈怎么还不来呀?“这么晚了,你怎么还没回家?”我循声望去,原来是小卖部里的阿姨见我还没回家好奇地问。“我在等妈妈。”我用颤抖的声音回答。“孩子,外面风大,快到屋里暖和暖和,别冻着。”“阿姨热情地招呼我。“哎!”我边答应边推门走进小卖部。一股热气迎面扑来。好暖和呀!“我看你在外面站了好长时间,冻坏了吧?”她指了指身旁的电话说:“快给妈妈打个电话吧。”我为难地摇摇头,打电话是要钱的,可我身上一分钱也没有,怎么打啊?阿姨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对我说:“没关系,几角钱阿姨还是有的……”没等阿姨说完,我就拿起了电话:“……妈妈,我在路旁的小卖店等你呢。这里很暖和,你别担心……”一会儿,妈妈来了,我飞奔出门外。“孩子没冻着吧?”“没有,不信你摸摸!”我用热乎乎的双手摸着妈妈冰凉的手,他哪里知道此时我心中荡漾着春天般的温暖。

直到现在,我还会时时想起那温暖的小店。我会把阿姨给予我的爱让我至今还感到温暖。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

爱是可以传递的,开诚布公地讲,以前的我根本不懂得去关爱他人,直到经历那件事后,我学会了关爱他人,更成为一个将爱心传递的“火炬手”。

那是七岁的六一儿童节,正好赶上周五,于是妈妈带我去了长春游玩,周日折腾一天后,我累得两腿像面条一样,一点劲都没有了。为了赶火车,我们不得不加快脚步赶最早的地铁去火车站,哇,等地铁的人可真多呀!我想:“拼尽全身力我也要抢到座位。当车停到眼前的瞬间,人们像潮水一般涌了进去,我和妈妈无情地被甩在了外面。

等上了车,座位早已没有了,我只好站着,两条腿近乎石化。我也不乞求,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有座位也不会让的,何况大家都累了一天了“!我和妈妈在车上站了一会儿,我十分的热,就在我无助时一个人拍一拍我的肩膀,我往后一看是一个怀着孕的妇女,我大为吃惊,然而又迅速反应过来,我十分不好意思地说:”阿……阿姨,谢谢您,您已经….怀孕了,您做吧!我不累,

“就在我们让来让去时,坐在那个孕妇旁边的大叔主动站起来了,说:”来,小伙子你来我这做吧,我下站就下车了,你来做吧!"感动之情无以言表。那时得到一个座位,就像饥饿的人得到了一块面包。坐到位子上时,我感觉好舒服,但心里更温暖。可后来才发现那个大叔并没有像他对我说的那样,他和我一样在终点站下了车,看着他的背影,一股暖流涌进了我的心头,我的眼睛湿润了。

正是因为那个妇女和那个大叔的行为,让我懂得,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帮助。如今我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我也喜欢把自己的爱传递下去。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

关爱是一缕春风,温暖着每个人的心;关爱是一把火炬,照亮了每个人的`行程;关爱是一眼清泉,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关爱是一个港湾,安抚着每个远航归来的人。

今天我如平常一样,吃过晚饭,就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里溜达。对自己车技自信满满的我,不料,轮胎一打滑,“咚”的一声,狠狠的摔在了地上。我努力的站起来,结果脚一动,疼痛便愈来愈剧烈,如刀割,像针扎,侵蚀着我每一根神经。仔细一瞧,坏了!右脚的鲜血正缓缓地流出,染红了一大片,红得触目惊心!

哎呦喂!”我哼叫起来。就这样坐在这儿?只会让伤势更加严重。并且,走一两步我也许就会跌倒……此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怎么办……思想很混乱,默念着这三个字,心里却一点头绪也没有……

我渴望路过的人能帮帮我,可大家的好像没看到我似的,总是加快脚步离开。

突然一位大姐姐看到了我,她连忙过来,紧接着缓缓地蹲下来,在口袋里掏出了一包纸巾,似乎还没用过。他轻轻地把纸巾盖在我的伤口上,顿时,血把整张纸巾都染红了。我很诧异:“姐姐你为什么要……”她亲切地笑了笑:“多帮帮别人。”然后就走了。

只是一个和我萍水相逢的陌路人,明天过后,也许会不再遇见。为什么会对我那么好?他有什么目的?真的只是出于单纯的好心吗?

篇6:以关爱为题的作文

这件事让我一向不能忘记。”发书了,发书了!“班长小乐一声吆喝,班里沸腾了。倒霉,偏巧我的死对头玲玲发书,说不定她又耍什么花样。

以前,我对玲玲一向有成见。总是觉得她身上散发着邪气。在班里,她常常抢我的风头,教师重用她,不断的表扬她,我对她大有成见……

”发新书了!发新书了!“玲玲也神气飞扬的吆喝着。看着她那傲气的眼神,我就生气。前排同学很快就置身于书海中了。教室安静了好多,我们没拿到手的还一个个在翘首以待。玲玲还是慢条斯理的一本本发,递给同学还不忘笑了笑。气死我了,假情假意。”玲玲,你能不能快点!“我不耐烦的喊道,她似乎没听见。

我坐在座位上独自生闷气,最终轮到我了,我得意的想:看你还磨蹭。我刚要伸手接书,玲玲迟疑了,忙递给我另一本,我忍耐到极限,像火山爆发,一把拉住她:”你等一等,你刚才干什么!“望着她嘴唇颤抖,满头是汗,不说话,我越是火往上涌,”你该不会给我一本……我厉声呵斥。果然不出我所料,第98也上头有一个小洞。这回她可露出了狐狸尾巴!我有理不饶人的继续质问:“你真是笑面虎!发别人残书,自我留好书!”“小琳,你先别生气,这就是我没给你的书,你自我看!”说着,她递过那本书。“啊?”我简直不相信自我的眼睛:那本书书脊上有大块污渍,皮撕破了大半。我一下子蒙了,她没有发坏,只是想把好书给我,坏书留给自我。天啊!我错怪她了,见她委屈地低下头,眼泪在眼中打转,我羞愧万分,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我刚要开口说对不起,她却很快擦干眼泪,莞尔一笑,轻轻拍拍我的肩说:“我不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的!这本书哪能给你。”

篇7:以关爱为题的作文

记得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屋外寒风呼啸,妈妈怕我冻着,每一天从百忙中抽出空闲,来帮我织毛衣。妈妈有时白天没时间织,就晚上来织,常常是织到十点多钟才肯休息,可那时,妈妈的手早已是冻得通红。过了一个多月,毛衣最终织好了。中午放学回到家,妈妈让我赶快试试看,看合不合身。我换上毛衣,在镜子前左瞧瞧,右看看,心里还埋怨毛衣太丑。其实我不明白,这毛衣是妈妈一针一线用母爱织出来的啊,里面充满了妈妈的爱。

还有一次,我出去和别人疯玩了一阵,那天刚好天气很热,回家后,我已是口渴万分,就在这时,我看到了桌子上正端端正正的放了一杯水,我立刻抢过来喝了个痛快,好像下一秒钟就会被别人抢了似的。我问妈妈,她怎样明白我很渴,妈妈说,今日天气热,我又玩了这么长时间,怎样会不渴呢。我抿了抿嘴唇,好像还有一丝丝的甜味。哦!我明白了,这水是妈妈用母爱酿成的。

篇8:以关爱为题的记叙文

一、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解读

所谓关爱就是关怀仁爱, 它是一切道德原则的本质力量和核心内容, 是一个人良好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 是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事物深厚真挚的心理倾向或感情, 是存在于人们精神体质中的一种道德资本[1]。关爱集真、善、美为一体, 不仅是一种道德精神, 也是一种人生意境, 它所蕴涵的这种道德追求在本质上完全契合于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当代青年学生成长创业、追求崇高理想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是作为绥化地区唯一一所地方性应用型高等学校即绥化学院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 开展的一项“社会良心”的爱心传递活动, 同时也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有益尝试。教育学者朱小蔓说:“道德教育若要成为一种抵达心灵、发育精神的教育, 一定要诉诸情感。如果不诉诸情感、改善情感, 就不可变成精神发育的活动、生命内在的精神活动。”[2]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契合了道德情感内在发展规律, 不仅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也是回归人性教育的和谐路标。绥化学院从基础调研开始, 通过义务支教、信函沟通、见面相识、请进校园、探亲回访、关爱资助、对接畅谈、志愿辅导等结对帮扶关爱留守儿童这一桥梁和中介, 对实践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实践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进行整体设计, 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 初步建立以问题取向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 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堂相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让他们在动态的时空环境中, 持续的“生活世界”里体验关爱之情与至善之心, 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构建了一套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设计、自我教育、自由发展的培养路径, 体现了教育求真、致善、关爱的终极目标。

(一) 真情牵手, 抓住情感中的“真”

真乃哲学之真, 是认识上的善, 知性的美, 是关爱养成实践教育的基础。绥化学院充分发挥大学生与留守儿童年龄差距不大、充满青春活力、容易沟通交流等优势, 把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拓展和延伸, 旨在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求真务实, 追求真理的品质, 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通过基础调研、义务支教以及信函对接等方式与留守儿童真情牵手, 在“将心比心”的真心交往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关爱情感, 并在这种情感教育中成长和成熟起来, 在认知层次上深切感悟到思想政治理论的真实感和无穷魅力, 形成知情意行相对和谐的比较优势, 切实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 善意践行, 突出情感中的“善”

善乃道德之善, 是价值上的真, 行为的美, 是关爱养成实践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志愿者在与留守儿童见面相识、请进校园、探亲回访等持续的情感互动活动中体验到了自觉的关心、友爱的利他情感, 产生了珍惜亲情、报效社会的强烈激情和持续意志, 从而孜孜不倦地追求善的人生目标, 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善举。爱的本质是求善, 大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唤醒了留守儿童蒙尘的心扉, 用挚热的双手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大学生在情感层次上感悟到了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是一切德行善事的基础, 在与留守儿童交流中体验到“智者不仅独善其身而善天下”的人生价值内涵真谛, 从实践中提炼出正确的仁爱观, 使道德修养达到一种美好境界。

(三) 爱心养成, 提升情感中的“爱”

爱乃人格之美, 是情感上的真, 品行的善, 是关爱养成实践教育的风骨。大学生通过关爱帮扶、对接畅谈、义务辅导等多种因素协手通力, 共同筑起爱的桥梁, 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 突出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帮助学生在独立实践中体会爱心纯朴诚实之美, 获得“学问以外, 学问以上”的智能。关爱留守儿童这种课题化、学分化实践与学生的自我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掌握能够保持协调, 使大学生将感性形式的爱同伦理道德的善圆满地统一起来, 并将关爱意识转化为具体行为, 在实践层次上做到“仁者爱人”, 养成“心存友爱”的人格修养和“仁爱之心永恒“的行为习惯。

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绥化学院开展以学习主体为中心, 以生活世界为支点, 以探究问题为取向、以应用服务为目标的“项目制滚动式”关爱养成实践教学创新活动, 不仅体现主体性的高扬与价值展示, 而且是认同感的内化和养成环节, 充分诠释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发展的教育真谛。

(一) 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感受国情提供了生动的载体

由于受传统上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滋养的影响, 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大多是从书本或媒体上获得, 尽管这些年来国家倡导大学生到社会中去了解国情、锻炼成长, 高校也积极开展了“三下乡”、“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 但大家的视野与重心仍然局限于课堂教学, 始终没有走出理论说教的误区。道德教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大学生通过结对帮扶关爱活动走出校园, 深入到农村学校、农民家中了解孩子, 给予关爱, 目睹了城乡的巨大差距, 了解了真实的社情和民情, 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可以说, 大学生们在广阔的农村天地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 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和“奉献、友善、关爱、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他们在深入社会过程中产生的切实热情, 引发了自我教育的强烈愿望, 这种感性的实践对他们思想的触动、心理的振动是任何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关爱留守儿童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农村、进一步感受现实民情提供了生动的教育素材。

(二) 为大学生体验价值、养成责任提供了鲜活的资源

社会责任感是当代青年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但面对“90后”个性张扬、崇尚自我的大学生, 从小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 使他们习惯了被宠爱,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在人际交往中不愿与人沟通, 不习惯关爱和奉献, 不懂得珍惜与感恩。大学生深入到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或家中, 在广阔天地间接触和感知最鲜活、最生动的生活事例, 激发了学生自主能动性, 唤醒了主体责任意识;面对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农民孩子求学的艰难, 大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优越和幸福以及肩上的责任, 逐渐地端正了学习和生活态度。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我们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 从现实利益关系角度来唤起学习主体的良知意识、责任心和判断力, 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感恩父母、师长以及回报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主人翁精神。

(三) 为大学生拓展素质、完善人格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大学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价值主体, 学校要让他们走进火热生动的社会课堂, 在“生活世界”这一广阔天地中, 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 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的角色体验, 情景互动、理实交融、转识成智[3]。在关爱留守儿童过程中, 大学生付出的是真情和爱心, 收获的是快乐和幸福, 体验的是奉献和责任, 这些都是他们人格完善不可或缺的养料, 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思想、学习以及心理等问题的同时, 也促使大学生主动学习, 树立形象, 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孩子面前。

(四) 为大学生深化认知、升华境界提供了有效的路向

理论联系实际并为实践领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和生命力所在, 作为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走向未来人生的钥匙。但传统的单向灌输教育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弱化常常使大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 空洞玄远, 在知情意行转化的整个过程中, 很多人停留在第一步“知”的阶段, 认识上升不到道德情感的高度, 难以解决认知上的困惑, 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更无法从心灵深处触动学生的情感。而关爱留守儿童, 让学生走出校园, 真正地深入到社会中,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 他们逐渐学会了主动去探知、解读各种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 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体验到马克思主义的无穷魅力, 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从动态的生活视角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在内心深处激发对理论的认同感。关爱留守儿童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情景化、参与性的体悟式教学活动, 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使学生在知行统一的时空中, 在勇于担当的服务中学会为人做事, 传承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全方位、多角度的生活感悟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是价值内化的路向和平台, 是实现大学生知识、行为、情感同步发展的“三元”教育目标。行动见真知, 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 我们希望培养的人才能够如温家宝总理所期盼的那样, “既能做到仰望星空, 又能做到脚踏实地”, 做一个充满关爱之情和至善之心的好人。

摘要:绥化学院开展的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向度的社会公益志愿活动, 充分诠释了实践教育内涵的和谐理念, 在学以致用、服务地方的应用语境中, 探索出一条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留守儿童,关爱,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卫国.高校思政课应铸造学生健康的社会人格[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4) :134-137.

[2]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0.

篇9:给“问题生”以更多的关爱

【教育案例】

我刚接手这班不久,我班黄晓栋同学就“声名大振”几乎天天都有人来告他的状,一会有人说他打架,一会儿班长说他上课捣乱,要么就是学习委员说他不交作业……真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学生”呀!观察发现,他脑子聪明,特长也很多,尤其喜欢看书,因此他见多识广,讲起故事绘声绘色,很动听。但他性格外向、活泼好动;胆大,脾气大,纪律散漫,对人傲慢无礼,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还特别差,上课从不认真听讲,爱做小动作、老是干扰别人;作业不交、家庭作业不做。正是因为他不肯踏实努力地做事,所以成绩一般般。鉴于他的表现,我多次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我很是头痛。

为此,我从侧面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情况,妈妈去工厂上班,整天不在家,爸爸整天出去玩,打麻将,在社会上就是个小混混。对他学习、生活也不大关心,放任自由。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检查作业,发现他又没有做,我很生气,就责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业?没想到他把头一横,眼一瞪,大声说:“没做”听到这句话,我顿时被噎的说不出话来,我顿时觉得威严扫地,只感到血一阵阵的往脸上涌。此时的教室鸦雀无声,所有的学生都深深埋下头,似乎在等待一场暴风雨的来临。这尴尬的几分钟是那么的漫长,但我终于还是定了定神,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能发火,发了火又怎么样,骂,他嗓门比我还大,打,六年级的学生,你拖都拖不动他,他情绪反常,必定有其他原因”。于是,我强压怒火,慢慢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接着上课。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它“调教”过来。

【转化策略】

一、耐心激励,以爱感化

爱是教育的先决条件。夏丐尊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好学生”是任何一个老师都容易做到的事情,但难能可贵的是对“问题学生”也要拥有同样的关爱。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实质上就意味着结束了。因此,我们要摘下有色眼镜,去寻找、挖掘差生身上的闪光点,事实予以激励,使其有成就感,并转化成前进的动力,从而树立改正缺点、纠正错误的信心。你的关爱一旦被学生接受,便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他乒乓球打得好的,我想:组织一次乒乓球比赛也不是什么难事,给他一次展现自我特长的机会,也好让同学们多见识他好的一面,从而接纳他,使他尽早融入这个集体。说干就干,果不出所料,他一高超的球艺高超。在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真诚的赞美声中他低下了高傲的头、激动地满脸通红。他偷偷地望了一眼,我回以赞赏、鼓励的目光。在总结发言时还鼓励爱好乒乓球的同学向他请教。过后 ,真有同学郑重其事的向他请教,他也耐心的讲解,像个小专家似的,经过他的指教,那几个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整日黏在一块儿,我暗喜,他已经不再是一个随时备战的“刺球”了。我趁热打铁,经常谈心疏导,在生活上对他也很关心,他越来越信任我了。

二、家长配合,共同努力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他要求教师要有耐心、等待。对这样的学生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方位强化管理。于是我先同其家长商量,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建议爸爸多抽时间陪陪他,与他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他的爸爸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很支持我的观点,答应由自己亲自管教。

在校我发现他有问题时,我则忍耐些,做到不揭他的短,不当众 批评他。而是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体态语言给予暗示,等到课后进行个别谈话。谈话时我多以朋友的身份、以商量的口气,常采用“角色换位”这一方法,引导他自我检讨,找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么处理,同时也让他学会宽容和体谅别人。渐渐地,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现在他的脾气有明显的好转,基本能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同学关系也相处得较好,他的朋友也多了,作业也按时完成了,成绩明显上升。現在,他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找我谈心,和我交流意见,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身为教师我们如果能对所有学生都多一点关爱,尤其是对学困生再多一点爱的话,相信我们的努力会造就更多的有用之才。

【教育感悟】

1、富有爱来教育学生

教育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爱却是最能拨动孩子心弦、触及心扉的。当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真正的送出关爱后,不仅会促使学生的行为表现有好转,更是让他们的心理也得到自我完善。所以面对那些需要转化的学生时,班主任、老师倘若真正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教育也便不再是棘手的事情了。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可及时通过家长反馈信息,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全盘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同心协力,尽快促使“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现在社会上有问题的父母太多,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他们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也欠缺,因此现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老师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

3、培养自尊自信,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催化剂

教师们面对的后进生,往差的不只是学业,还有行为习惯、技能技巧,所以他需要的帮助很多很多,我们根本就来不及也不可能一一弥补,只能给予他最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培养他的自尊自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许,真正的给予是从培养自尊自信开始。转化“问题学生”的关健是一份仁爱、一份了解、一份宽容、一份信赖、一份鼓励!

篇10:以关爱为题的作文

读了这篇文章,脑海中只呈现出“爱”这个字:教师在课堂上默默地关爱着卡罗纳,让他感到温暖;同学们不说玩笑话,给他鼓励,还用关切的目光让他感到欢乐;同学的家长更是怕勾起卡罗纳的回忆而让他感到悲痛,竟让自我儿子和他一齐回家。我最感动的还是同学的妈妈,她竟为了卡罗纳而推开了自我的儿子,让他和卡罗纳一齐回家,使他不再沉浸在失去母亲的痛苦之中,仅有品德高尚、无私的人才会这么做。

读着读着,我想起了自我。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一个同学因为考砸了而嚎啕大哭,我不但不安慰她,并且还笑话这个同学,使她更难过了。此刻读了这篇课文,我羞愧难当。我真不该嘲笑这位同学,而应当向卡罗纳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主动去鼓励她、安慰她,让她重新振作起来!我们还能够做许多关爱他人的事: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扶盲人过马路、给饥饿的路人食物……

篇11:以关爱为题的名言警句

2) “人”相互支撑的结构,“爱”就是粘结剂。

3) 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马明·西比利亚克

4) 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毛泽东

5) 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巴金

6) 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巴尔扎克

7) 掷我们的头颅,奠筑自由的金字塔,洒我们的鲜血,染成红旗,万载飘扬。——林基路

8)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巴金

9) 关爱使友谊更加纯真,关爱是亲情更加温暖,关爱是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0) 关爱是一缕春风,温暖着每一个走过严寒的人的心,关爱是一把火炬,照亮了每个历经黑暗的人的旅程;关爱是一个港湾,安抚着每一个远航归来的游客。如果人人都具备了关爱的美德,那么生活将会更加绚烂多彩!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也用心感受他人的关爱吧!

11) 一旦你确实需要爱,你就会发现它正在等待着你。

12) 没有掌声的演出是可怕的,有谁受得了死一般的寂静;没有掌声的人生是可悲的,有谁愿意在压抑中生存。人生缺少了掌声,只会剩下英雄垂七子悲歌的结局。正如当年的屈原,世人皆浊唯他独清,世人皆醉唯他独醒,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没有掌声没有理解只有渔夫的叹息,终于使他熄灭希望之火,生命之灯。

13) 人们互助互爱,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真的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关心,那么这个世界就多一份温暖。 哦,让我们用关爱去面对崭新的明天吧!

14) 在我成长旅途中,是母亲的赞扬让我知道了母爱的伟大;是父亲的批评让我懂得了严是爱,纵是害。我在母亲慈祥的微笑中,在父亲严厉的要求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不会被母亲的一声赞扬而飘飘然,也不会北父亲的一句批评而坠入深谷,无法自拔。我真为我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和一个严厉的父亲而感到自豪。

15) 在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我要学会去珍惜母亲;关爱母亲;回报母亲。因为时间正慢慢吞噬着母亲,她的脸上早已步满了皱纹;因为母亲老了,轮到我们去关爱母亲了;因为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是我们回报的时候了。千千万万句感恩的话语也不如一句:妈妈,我爱您!您辛苦了!

16) 有一种关怀叫无微不至,有一种爱叫亘古不变,有一种幸福叫默默关注。

17) 有人问:“生活是怎么样的?”有人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人说生活是快乐无比的,也有人说生活是伤心悲哀的……是啊,世界千变万化,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每个人心中的答案只有一个,生活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生活的答案就在人世间的关爱中!关心是一股春风,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关心是一支火炬,照亮了每个人的行程:关心是一个港湾,安抚着每一个远航归来的人。

18) 人世间,处处都有爱,处处都能让你感觉到爱,它们一直都在你身边徘徊,在你周围反复地绕圈,只是你没有发现罢了!但是只要你用心的去感受爱,去细细品味爱,你就一定能够发现,爱,无处不在!

19)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世界上有多亿人口,芸芸众生,擦肩接踵。这当中有我们认识的,有我们不认识的。所以,我们更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这个社会! 让我们同唱:“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美好……”

篇12:以关爱为题的话题作文

同学给我的关爱如同一缕清风,时时轻拂着我的.脸。

记得有一天,我有点儿感冒,但还是坚持到了学校。第一节课快下课时,我心里突然一阵难受,很想呕吐。但在语文三单元考试,该怎呢?我想:“还是再忍忍吧!”终于到了下课了,我急忙向厕所跑去。这时我的好伙伴陈圣依看见了,就问:“李怡然你脸色苍白,怎么呢?”我难受地说:“感冒了,想吐”。陈圣依听了,焦急地说:“我扶你去吧!”说着她小心翼翼地将我扶进厕所。我吐完之后,心里稍微舒服了一些。她又将我扶回教室,给我递来一杯水和一张纸巾说:“快漱漱口吧。”

刚没坐一会儿,我又想呕吐了,陈圣依又把我扶进厕所,一直站在我身边陪着我。一次,二次,三次……她都一遍又一遍地陪着我。看着我越来越严重,陈圣依着急地说:“不行,我们得到医务室拿药。”另外几个同学也过来了,她们一起将我送到了医务室。医生说:“有点儿严重,要到医院去。”我听了后就哭了起来,陈圣依安慰着我,王贾如就急忙跑去给妈妈打电话,又报告给邹老师,一会儿又去给门卫送出门条。

篇13:以关爱为题的记叙文

随着电视和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 广告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形式。 而公益广告是广告宣传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旨在传播某种公益观念,以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1]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新闻媒体之一,具有多种服务功能:一方面,它不仅可以进行新闻传播, 还可以让观众得到更好的社会教育;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和信息服务。 换言之,央视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通过央视所播放的公益广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呼吁公众聚焦某些社会问题, 并以一定的公众准则来规范自身行为, 以此来倡导某种社会风尚。 然而,央视公益广告的收视率并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公益广告的特殊性,它所设计的广告主要是为公众谋利益, 使公众的福利待遇有所提高,所以它的言语、图像和色彩等方面都带有一定的严肃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以娱乐为主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在于人们并不能很好地诠释公益广告所传达的思想和正能量。

本文拟从多模态的角度来对央视公益广告进行研究与解读, 目的在于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公益广告,使他们能够受到感染并传播公益正能量,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

二、多模态理论框架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图像、声音、色彩等一系列非言语符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和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人们现在正处于一个视觉冲击的多模态时代,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文字上,而是通过视频、音频、立体动画等多种渠道、多种模态来获取信息,所以说多模态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模态是指人类借助感觉器官与外部环境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而多模态话语指的是人们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2]

20 世纪90 年代,多模态话语这一理论才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 在国外,研究者们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更多的模态纳入研究视野,并把研究范围逐渐转移到除文字以外的其他研究领域。 O’Toole在Halliday的研究启发下,用多模态话语的方法论解读视觉交际话语并应用于建筑、 雕塑和绘画中。 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了以声音、文字、形象等多种交流模态来传递信息的语篇,他们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出发,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为研究基础, 主张图像也是社会符号,从而建立了图像分析的理论框架,主要分析图像、声音和颜色等在语篇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构图意义、互动意义和再现意义。 再现意义主要是用来阐释图像作为一个整体是以何种方式来呈现内容的,分为动态方式的 “叙事过程” 和静态方式的 “概念过程”;互动意义则是用来分析图像和观看者之间是通过何种关系互相联结起来的, 即图像如何给观看者传递特定的信息,观看者又是如何去理解图像的;构图意义是指整体图像之下的各个元素是如何排列组合来传递意义的,其关注的是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三、对“关爱老人”系列公益广告的多模态意义解读

笔者以2013 年央视“关爱老人”系列公益广告,即《老爸的谎言》《妈妈的等待》《打包篇》为语料来进行研究。 其中,《老爸的谎言》讲述了一位年近花甲的父亲勇挑生活的重担,独自照顾患病中的妻子,并刻意轻松应对在外地工作的女儿的电话, 让女儿安心工作。 语言朴实无华,主旨哀而不悲,让漂泊在外的子女们情何以堪。 《妈妈的等待》借以悠扬的乐曲,讲述了一段关于母亲流逝的青春的故事。 曾经耐心引导你奔跑的人,曾经默默鼓励你成长的人,随着岁月流逝已经跟不上你的步伐。 广告呼吁身为子女的我们,不要以任何借口,而是应该停下脚步,等一下那个为你无怨无悔、奉献自己青春的女人。 而《打包篇》主要讲述了一位身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 他的记忆时好时坏,有时甚至不认识自己的儿子,但他在一次聚餐时却还能记得打包一份儿子最喜欢吃的水饺,一份深埋在父亲心底的爱展现在观众面前。

本文以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从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来对央视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妈妈的等待》《打包篇》中出现的动态画面进行多模态意义解读。

(一)再现意义

根据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我们可以把图像的再现意义分为 “叙事性再现” 和 “概念性再现”。 其中,前者指的是通过图像中的参与者及其连接起的图像标志即“矢量”来展开行动、叙事的变化过程,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而后者的显著性特点是没有矢量,包括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3]这三则广告均属于叙事性再现。 《老爸的谎言》中多个镜头都聚集在年迈的父亲身上,他既是主要动作的参与者,又是矢量的发出者。父亲在整个画面中出现多个动作过程, 包括一个人孤独地坐在老房子里, 听到电话铃声响起时接电话等一系列动作共同作用,从而构成了叙事再现中的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而接到女儿打来的长途电话后,父亲一副轻松的表情,和女儿聊起“惬意”的生活,又构成了言语过程。当镜头切换到医院,原来是年迈的父亲在照顾住院的母亲,向女儿隐瞒了母亲生病住院的情况,则构成了心理过程。这一“谎言”像一根刺,深深刺在千千万万漂泊在外的儿女的心上。 它向观看者阐述了整个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也体现了亲情的伟大,引起观看者的共鸣。

(二)互动意义

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图像互动意义的实现是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的,即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

1.接触

接触指的是图像中的表征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某种想象的人际关系主要借助于目光指向而建立,这种图像依据目光指向可再分为索取类图像和提供类图像。 如《老爸的谎言》这则广告中年迈的老父亲,即图像的参与者, 和受众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目光接触,属于提供类图像,它在向受众提供这样的信息:空荡的小屋里,电话铃声响起,年迈的父亲告诉女儿自己很忙,一切安好,可转身却是老人孤单地外出,独自照顾生病的妻子。 这些信息让受众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并深切地意识到父母把对子女的想念深深埋藏在心底, 这种无私的爱、纯洁的爱足以唤起人们及时行动,勇敢地表达自己对父母那份埋在心底的爱。

2.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与取景的框架大小有关, 图像制作者通过改变框架的大小和镜头的伸缩来表明观看者与图像参与者的关系是亲密还是疏远。 如 《妈妈的等待》 这则广告一开始以远距离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一位年轻的母亲手拿冰糖葫芦在等待放学的儿子,图像制作者采用远距离镜头使观看者意识到他们与图像参与者之间是疏远的人际关系,他们并不能亲身经历画面中两个人物的故事, 但可以通过母亲和她年幼儿子之间的追逐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守护;紧接着,图像制作者采用一系列的长镜头向观众呈现孩子的成长过程, 说明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是很亲近的人际关系, 能让观看者真切地感受到图像中两个参与者所经历的事情正发生在自己身上, 也反映了自己当前所面临的一种处境。 同时,它还可以让观看者深切地意识到自己的母亲曾经也为自己付出了很多, 现在该是回报母亲的时候了,从而达到图像的交际目的。

3.态度

态度通过视角来体现。 Kress和Van Leeuwen把视角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 从水平视角来看,正面视角能给观看者带来一种真实的感受, 而倾斜的角度则让观看者觉得自己难以融入图像所呈现的世界中;从垂直角度来看,俯视说明观看者相对参与者而言处于一种强势的地位, 平视说明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仰视则表明参与者相对于观看者而言处于一种强势的地位。 《打包篇》广告中图像制作者主要选择正面视角, 让观看者有种面对面的感觉,有助于观看者更加清晰地观看画面,并掌握画面所传达的相关信息, 以增强公益广告大范围传播的目的。 同时,广告中还有侧面的拍摄,尤其是当父亲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房间的时候, 它表现了父亲内心的孤独。 该广告大多都是采用平视的视角,目的在于与观看者建立平等的关系。 但当拍摄父亲在家门口却找不到家时采用的则是俯拍的视角,让观看者从上往下看,从而感受父亲渺小的身影,并体会父亲找不到家时内心的孤独与紧张, 呼吁天下儿女要及时地给予父母一定的关心和爱护。

(三)构图意义

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图像构图意义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图像的“信息值”“取景”及“显著性”。 “信息值”通过元素在构图中所放置的位置赋予参与者与观看者特定的信息, 以此来区分新信息和旧信息、理想与现实;“取景”通过一些切断或连接语篇的成分来表示意义上是所属关系还是非所属关系;“显著性”通过元素放置在前景或背景、尺寸、亮度等因素来吸引观众不同程度的注意力。 《妈妈的等待》这则广告中多个画面表明母亲和孩子的位置处于画面的正中央,成为图像的核心内容和信息的提供者,说明他们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地转变,尤其是母亲从年轻到年老的转变,这是对女性真实的写照。 这则广告中的图像并没有任何框架,而是以全景的方式将参与者完整地呈现出来,并将元素放置于画面的左侧,表示已知信息,向观看者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女声轻轻的哼唱中,母亲从陪伴孩子然后到注视着孩子,最后到等待孩子,这是在忠实地描述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我们人人都会遇到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向观看者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不管你身在何处,不管你身居何位,还是要找点时间, 带着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常回家看看,时刻谨记父母的深爱。 画面中的右侧则表示新信息,尤其是在最后出现的凝练的语言“别爱得太迟,多回家看看”,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呼吁身为子女的我们常回家看看,要勇敢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广告画面以简洁的蓝天、大树做背景,通过纯净的背景音乐,以视觉上的流动感吸引了观看者的注意力,从而显著地突出了作品所传达的含义:父母对我们的爱,如涓涓细流,任凭光阴流逝仍经久不衰,放慢前行的脚步,等一下步履蹒跚的父母。

《打包篇》这则广告中把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置于画面的中央位置,成为核心信息的提供者,属于已知信息, 它反映了观众所熟悉的话题———失智老人的逐年增加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画面中父亲带着眼镜看自己儿子的照片出现在右边,属于新信息,它向观众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父亲的记忆力越来越差,连儿子都不认识了,为下文中“打包饺子”的举动做铺垫;同时,画面中对周边环境的虚化和晕染也被用来表明父亲记忆的模糊。 广告中暖色调的房间与父亲孤独在家坐着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形象地描绘出父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让观看者体会到父亲内心的苦楚与落寞。 广告以暗色为主色调,来创造一种悲情、压抑但温馨的场景,从而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 广告最后有关父亲“打包饺子”的举动以及儿子和周围就餐人的表情运用了黑白色, 给观看者以强大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广告最后一行字幕“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但却从未忘记爱你”的出现,让观看者真切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那种无私、 不求回报的浓浓的爱。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运用多模态对“关爱老人”系列公益广告的意义解读,可以使公益广告对人们的心灵有所触动,鼓励人们多多关注弱势群体,多多关爱老人;还可以体现出“关注老年群体,体现人文关怀”的基调,从而触动人类的共同情感。

四、结语

电视公益广告以流动的画面和声音为载体,用声、光、电、形、色等作为表现美的构成元素[4],充分运用生动、准确的艺术语言,并增加各种艺术手段,将深邃的内涵融入令人动情的视觉形象当中, 以多时段和高频次进行播出, 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一种“势”,从而震撼观众,影响观众,所以说它的影响是生动而且深远的。 通过对央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化意义的解读, 有助于观众正确地领悟公益广告所要传达的思想, 为其解读和欣赏公益广告提供了新视角,使其具有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思想,以期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意识。

参考文献

[1]江涛.广告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33.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3]Kress,G.&Leeuwen,Theo Va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2006.43-118.

篇14:以关爱为题的记叙文

关键词:学生;主体;探究;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166-01

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老师,都向往和追求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打造一个良好的物理课堂是顺应时代的。现在教育要求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氛围何跃起来,让同学们在一直积极的情绪下学习到知识,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下能让更多的同学去参与思考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那么,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具体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充满关爱的物理课堂

我认为这一点是最起码的,尊重和热爱学生应当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前提。新课改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的新课程理念。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尊重和热爱学生,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物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相对于文科来说是十分枯燥的,那么我们又怎么才能真正的把物理课堂教给学生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一是要把學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作为教师课前必须要充分的备课,做好备课内容,理好思路,在课堂中哪些环节需要进行提问,或者哪些环节需要做一些讲解,让同学们豁然开朗,心情舒畅;二要给同学们讲一些典故,把历史物理学家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物理学家的故事,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最后,物理课是一门实践的课程,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实验,让大家在课堂上体会到物理的奇妙之处。通过这三点的处理,能让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来。然后也要给同学们安排预习。有很多同学认为预习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预习,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预习质量就大打折扣,不能行之有效,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改变传统的预习方式,传统的预习就是让学生先把要学的章节进行自我学习,这样同学们很难有效的自学到东西。鉴于此,在教学中,我通常不是让同学们直接去预习,而是在未来要讲的章节中提取一些经典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找答案,这样一样,不仅能让同学们在分组合作中培养出协作能力还能让同学们真正的去思考问题。

要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还要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必须要尊重同学,要给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不管是对于知识的问题还是师生之间的问题,更或者是其他生活问题,我们都要耐心的给他们作出解释,这样才能和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不管是老师与学生,还是老师与老师都是同样的,都是相互的,所以我们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注重情景创设,打造充满吸引力的物理课堂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要场所还是在课堂中,这个课堂到底能不能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其主要责任还是在于引导者。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创造一个好的课堂环境,一切要以学生的利益出发,才能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学到东西。

为了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我们采取情境教学模式,就是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设立一个适应的情境或者场景,让学生在这样场景中感受教学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法。我们在课堂中可以看到,探究活动遍及各个学科,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共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让每一个物理实际问题就像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样,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还能给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让有效的课堂时间变得高效起来。正如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样,物理课堂也要通过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由情入境,最后达到情理交融。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慢慢的会觉得物理知识其实是很抽象的,很多东西是靠自己理解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只有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对同学们进行讲解,作为现在教学,我们更应该借助于现在的教学手段如采用课件、动画等形式把那些难以理解的知识,抽象的知识进行处理,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一些现象。比如光的折射这章:我们就可以把折射的自然现象用视频播放出来,如折射可以产生“海市蜃楼”的自然景观。当同学们看到这样的视频,就能直观知道这个过程的形成,这相对传统教学中老师干瘪的说出来要形象得多了。

通过这个例子能得出一个结论:当学生被某种东西所吸引住了,他自然就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他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自发的去追求和学习知识了,所以我们要利用好现在的教学手段,在课前充分的做好材料的收集,以便更进一步的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的浓厚。

三、设计探究活动,打造充满活力的物理课堂

要创立一个探究式学习环境,就必须要把学习主体地位建立在学生之上,不能越俎代庖,为同学们设立的所有问题必须要让学生们亲自去探索和思考,这样才能发挥探究式学习的能量,让学生积极的学习起来。学生可以通过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自己得出的结论,才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不容易忘记。

探究活动的创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动手(主动参与)、动脑(乐于探究)、动口(善于表达),学生的热情参与必定点燃课堂的气氛,让课堂充满着意想不到的活力。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教师应该在现有教学基础上,不断探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成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

上一篇:团员证补办须知下一篇:纸品纸箱类型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