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全国卷2018作文

2024-05-08

新课标全国卷2018作文(共6篇)

篇1:新课标全国卷2018作文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作文分析及教师下水作文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天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解析:

1、题型:2018年全国1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2、材料特点:材料取材于现实生活。呼应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主题,巧妙地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试题以学生为本,材料内容学生熟悉,比较接地气,材料理解上没有难度,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可叙说、可思辨。引导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与时代、国家一起成长。展现综合素养。

3、试题特点:

写作任务、交际语境都非常明确。给事实材料的目的是帮助考生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句话的意义。或说是这句话的图解,引发对这句话的理解。事实材料与导语互补,一事一理,相互映衬。运用所给的材料,也可补充材料,叙说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落实到“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成长”、“追梦、圆梦”上。强调个人与时代、国家的关系。

4、材料分析:

(1)材料内容:

以新世纪2000年以来大事记的方式,围绕“世纪宝宝”出生到今年2018年,呈现“世纪宝宝”所经历的的重大事件。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个时间点是代表中国梦的内容。

引导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它规定了作文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要求考生结合“世纪宝宝”的成长,就新世纪中国,中国新时代的追梦、圆梦展开联想与思考,在“时光瓶”中留存,留待2035年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2)材料含意:

材料的含意在引导语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一一我们这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是什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战是什么,2035年18岁那一代,一定会有他们的际遇、机缘、使命、挑战。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一一新时代的中国梦是什么,我们青年人“世纪宝宝”们的梦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追梦、圆梦。2035年18岁那一代,该怎么样去追自己的梦,圆自己的梦。

(3)材料关键词: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追梦、圆梦。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5、写作任务: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一一以上材料:写作范围;你:作者;联想和思考:思维表达。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一一根据以上材料和你的联想、思考作文。

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一一读者:那时18岁的一代人。目的: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6、参考立意:

(1)走进新时代:肩负使命,敢于挑战。(2)和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3)际遇难得,使命追梦。

(4)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

(5)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7、写作重点。

重点写我们这一代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写我们这一代的追梦、圆梦,写个人与时代、国家息息相连的关系。也要照顾到2035年18岁的一代人,让他们看到我们今天的奋斗经历、伟大的时代精神,并提出殷切的希望。思路点拨:

这道题,直接对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社会参与”命题,针对今年考生正好十八岁的特点,以这代人“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与中国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整体特征,用年表形式选编材料、创编导语,通过“设定任务”,让生于新千年和新时代开启之年的两代青年,在18岁成人之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以此引导考生思考与联想,是一道颇费苦心的好题,既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思想,也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和想象力。

考生写作时,应从自身代际身份特点视角出发,认识并阐述个人成长与时代特点关系,以及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的关系,突出青年人的责任感,论述每个时代的有作为的青年人都应该有的责任意识,勇于担当的精神,都应该与时俱进,都应该努力做完成时代赋予使命的有志青年,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永远向前看,把这些思考和联想与想法,告诉后来十八岁青年人,写作时千万不能忘记"把它装进时代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是十八岁的人阅读“这可是这个作文命题的写作任务,也是区分优秀作文与一般作文的关键点之一。

教师下水作文一:

梦相续,力相承,国恒盛

龚志民

亲爱的后生:

当你们打开这个时光瓶时,我有可能已不在了,即使健在,也垂垂老矣。而18岁的你们却正当年华,正意气风发地放飞希望,正永不言败地谱写梦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因为你们风华正茂,未来梦想由你们用金线去编织,未来世界由你们创造。我的十八岁是在30余年前。这几天,一帮曾经的大学同学正在筹备办大学毕业30年聚会,我在四川省内上的大学,乘坐了七个多小时的汽车才从家乡县城来到200多公里外的重庆,今天我儿子上大学,从海口市到长春才4个多小时。他乘的是波音飞机,我坐的是破汽车。18岁以前我从未离开本县,我儿子在大学期间已经去过半个中国,他以旅游、读书、聚会的名义。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无法预测你们在2035年的真实生活。但我知道,你们与你们父辈的生活差距,肯定比我与我儿子的差距更大!大多少?已超越了我的想像力,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是类似的:方块字,黄皮肤,民族情。

生活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就像花是为自己的生命周期而开一样。空谷幽兰,不以无人观赏而自弃;桥边腊梅,零落成泥依然香如故。芳华是是你们的芳华,圆梦每个是世人共同的理想。我的芳华已沉淀为现实,你的梦想还在路上,在心中,待来年。你知道一百年前,即1935年的中国人的梦想是什么吗?你们理解国人那时那些卑微的梦想吗?

鲁迅在《秋夜》中描述了这样的梦境:“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那时候中国人的梦想是那么的渺小:人的尊严,温饱的生活和自由地歌唱。不是那时中国人没有志气、没有追求,而是时代限制了他们梦想范围,国家缺钙,必将导致整个民族人人身矮乏力。高止于树梢,食足于果腹。孱弱的翅膀怎能想像高远的天空?

奥林匹克精神、互联网、天宫,都是建立在国家尊严、民族整体力量基础上的。没有尊严,刘翔只适合做快递员,相声艺术家只能撂地儿演出,维也纳金色大厅听不懂汉语。只有伟大的国家才能产生伟大的个体和伟大的团队。只有根植于国家民族的梦想,才能经得起时空的检验。

百年沧桑,今天的中国,一桩桩、一件件已梦至境现:高铁加速了寻常百姓的追梦速度,天宫一号甚至把梦想载入了太空。我思,故我在。国强,美梦圆。有梦相续,国恒兴;坐享其成,业必衰。

亲爱的后生小友,梦正酣,路很长,一个人的芳华却很短。前贤以血荐轩辕,换得我辈芳华开,我今寄语述芳华,君若远行梦先栽。望你们抓紧时间做梦、圆梦,为理想而奋斗。

教师下水作文二:

相信未来

佛山市顺德区教研室

谢植宣 亲爱的朋友:

您好!

还是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生于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因为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那一年的我们,被称为“世纪宝宝”,也被称为“00后”。在我们父辈的眼中,我们是一群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孩子,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相信未来的无限可能。

诗人食指曾如此写道: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是的,相信未来,这正是今天我写封信时的内心感受。此时的我,正在考场上,为我的未来书写文字,为我的未来努力,因为,唯有相信,才有未来。

但,其实,对于未来,我也曾经不相信。尽管已经远去了十年,但我至今还清晰的记的,2018年5月12日,当我从电视画面上,看到因为地震而开裂的土地、倒塌的房屋、惊恐的眼神、撕心裂肺的呼叫……那时,才刚刚8岁的我似懂非懂地感受到,原来科普读物上所说的地震是如此的可怕,可以瞬间把眼前的生活撕咬得破碎不堪。那一刻,在我那才8岁的弱小心灵上,对于未来,我确实产生了怀疑,因为,我害怕,害怕未来。

如果彼时,8岁的我,就止步于害怕,那么或许今天我就不会对你说——相信未来。突如其来的地震确实让我害怕,但也让我那似懂非懂的内心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群体与国家的力量,我第一次清晰地明确了原来只在课本中出现的“中国”与“中国人”代表着什么。为在地震中罹难的同胞默哀,为需要救助的同胞自愿捐款,为军人的舍命救援而感动,那时的我,还小,但却又突然长大了很多。我开始朦胧地感觉到,在这个家里,除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好像还有很多人与我有关。尽管那时的我,尚未把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作为我的座右铭,但我却真真切切地从这些看似无关实则有关的人身上,感受到力量与勇气,对于未来,不再害怕,而是相信,因为,在这个时代,面对灾难,我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民族。

而幸运的是,自从2008年到现在,我更加坚定了这种相信,因为在今天,那无穷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已经不再遥远,而是彼此相连。2013年,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不管是城市中的我们,还是乡村中的朋友,贫穷不再是限制我们沟通的障碍,中国是一个更为趋向公平的整体。而到了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感觉到彼此间是如此的接近,中国是一个联系更为密切的整体。每一个中国人,即使是在遥远的战乱中的利比亚,那无穷的远方,依然无法阻止救援的步伐,依然不会让你陷入那绝望的害怕之中,因为,此时的我们,从地震中走来的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们的真正意义所在,因为我们,所以相信。所以,在2018年的今天,我们依然相信,在那2020 年,甚至在那18年后的2035年,在属于你们的时代里,未来也一定值得相信,因为,这个时代,可以给与我们足够的相信,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不再是彼此的隔阂,而是彼此的力量所在。

朋友,未来的朋友,18岁的你们,正值芳年,在属于你们的新时代里,坚定地相信未来吧,就像食指所言——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还有,更重要的是——相信你我,相信无穷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因为,这个时代,是我们的时代!相信我们,相信未来!

谢XX

2018年6月7日 教师下水作文三:

你的梦想有多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

吴炳忠

1977年,一个年轻人参加完高考,在日记本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我刚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今天的你,是否听到了新时代更加激越的鼓点?

朋友,你说对时代有信心,但心中常有“两个小人”在斗争,一个叫“梦想还是要有的”,另一个大概是“算了,累觉不爱”。常在自我勉励,也总是自我否定,最希望生活有准心,却常常有心无力。不妨,再回头看看。

100年前,有一本刚刚创刊不久的杂志下了决心搬到北京:将文言改成白话,还采用了新式标点,自此改变一个时代。对,它就是《新青年》。

近40年前,有一位老人坐上日本新干线说,“就感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从此,一个国家在这位总设计师的领航下推进改革开放,拼了命追赶。你应该猜到了,这是中国。如今,它已经来到了世界舞台中央。

今天,守在屏幕前看十九大的你们肯定知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青年、国家、时代,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涛。或许你会说,历史都是过去,遍地黄金的日子过去了,低垂的果子已经没了,风口都是父辈们的。不可否认,高强度竞争、快节奏生活、攀升的房价,是面透镜,会放大焦虑,会矮化梦想。但反过来看看,祖辈父辈的逐梦路上,饭盒里何来超级稻,绿皮车哪能开到350,日记本里何曾有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更别说人人都有麦克风。更何况,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上一辈的成绩,早已成为你我奋斗的基石。一些资源注定被激烈竞争,但不妨碍这个伟大的时代被充分共享。请记住,唯有时代,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容得下最大的梦想。

如果你还记得高中的政治课本,一定知道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今天它的表述变了。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富起来了。这样判断符合我们的常识。新的社会矛盾,是几十年打怪通关后的一扇新大门。这扇门上不仅写着物质文化生活,还写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饱蘸着我们更高的期许,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跨过。但推开了,就是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无需掩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它就是中国梦的重要部分,但同时我们也深知,一只风筝要飞起来,必须站到时代的风口。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很近了;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眨眼也能到。那时你几岁?会在做什么?以此倒推,今天的使命是什么?

都说时代匆匆,但时代哪有脚,走的总是人。从枪杆子打天下、打开国门看天下到敞开胸怀迎天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就是怀揣着梦想走来的,我们仍要坚定地走下去。我们的脚步,注定写下未来的历史。当我们一次次成功打卡既定目标,当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当海归不断回到中国创业淘金,当我们所有人都牢记握指成拳,时与势就在中国,机遇就在中国。前些天,保温杯成为一个热词,它所隐喻的不服输的精气神同样需要保温。当00后成为新新青年登场,当拿着保温杯的中年人还在继续奋斗,当中年人依然阳光,当青年人充满力量,这便是最好的中国。

你们都很喜欢梁任公百年前的《少年中国说》,其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不变的真理。一代一代的青年人,记着国家使命,去奔走、去呐喊,去想,去做,敢担当不畏难,事情自然就成了。所以,未来的中国,并不缥缈,就在大家的手里。你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1933年,近代中国一份有影响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发起了全国性“征梦”活动,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你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今天,也不妨写下你的答案,这个答案有多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

明天见。

篇2:新课标全国卷2018作文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必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商汤将捕捉鸟兽的网去掉三面,体现了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拥护,推翻了夏桀,故A正确。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不是材料主旨。D项对材料解读错误。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由于西汉需要缴纳高额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故B正确。重农抑商是汉代的重要经济政策,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征收人头税,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税收由政府征收,富商大贾无法操纵税收,其操纵的是物价,D错。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缩短宰相任职时间,分散了相权,目的是防止宰相把持朝政形成专权、加强君权,因此C 正确。增加宰相数量并非扩大二省职权,A错误。B选项并非目的,而是客观上可能产生的效果。D选项的说法与统治者的目的相反。

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习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官腔”“雅乐”“郡邑大夫”等信息可以看出,昆曲主要是在士大夫中很受欢迎,因此D正确。昆曲与陆王心学并无联系,因此与其传播广泛与否无关,故A错。京剧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比昆曲晚很多,故B错。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地方督抚上奏,在各国公使面前,利用国际法,与日本进行外交斗争,维护自身利益,是一种近代外交观念,因此D正确。A选项在材料中无反映。B选项错在“已经解体”。地方督抚有向皇帝上奏和建议的职责,并非干预决策,C项错误。

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革命未成功原因:“我党组织之法不善”,俄国革命6年就成功了,就因为“组织之法”好,即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孙中山强调的是学习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方法。故C选项正确。孙中山并非信仰社会主义,其目标还是要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故A和B错误。D选项并非政党组织方法,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补充说明:此题考查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孙中山吸取了此前革命失败的教训,借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意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一个像布尔什维克一样团结而有力量的政党。因此改组了国民党,并制订出“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的计划,想通过国民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然后逐渐进行民主改革,最终达到资产阶级宪政目标。

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期间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的改革: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世代遭受欺凌,突然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自然会激发抗日热情。抓住题目关键信息“抗日根据地”,不难得出A的结论。B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1949年才实现,C项错。D选项过于绝对,错误。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B

解析:漫画内容反映的是奶奶和阿姨的尺子,一个做新衣(仍然体现旧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一个做测量,无法体现“工业化为中心”,故A错。二者都是女性,都是为建设国家做贡献,因此B正确。人民公社化是1958年兴起,故C错。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村、农民和农业,集中一切资源发展城市重工业,D选项说法错误,且材料无法反映。

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期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 解析:根据罗马共和国的时间信息和平民与贵族斗争等信息可以推出,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变革。A选项说法错误,贵族随意解读法律受限制,并非特权取消,当时仍然是奴隶社会,贵族仍享有特权。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时期,《民法大全》颁布,罗马法形成体系,故B错。自由民获得公民权是在万民法时期,D项错误。平民与贵族斗争,成文法出现,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受到限制,这一时期属于公民法时期,公民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因此C正确。

33.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欧洲向美洲贩运奴隶数量(单位:百万)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A

解析:奴隶贸易属于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A项正确。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错。材料给出的是“欧洲”的信息,并非英国一国从事奴隶贸易,且“日不落帝国”的产生原因有很多,黑奴贸易只是之一,故C错。奴隶贸易达到极盛,主要是因为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需要,因此D项错误。

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答案】B

解析:1836年,俄国不属于资本主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才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A错。B选项符合题目信息。据材料信息可知,这部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体制之下,社会的黑暗,应该属于现实主义。讽刺的应该是专制体制和人们对专制权力的崇拜,拜金主义无体现,D项错误。

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B

解析:材料给出的地区是法、德、意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应是三国交界的山区地带。此三国都是欧共体成员,综合60-70年代的信息(1967年,欧共体成立),推断,导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经济一体化。

马歇尔计划40年代末实施,五十年代就发挥出重要作用,A选项说法错误。福利制度在二战后就逐渐建立起来,70年代后逐渐削减,而材料提供的时间是60-70年代,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1971年,故D项错误。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植物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订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订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层面统领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宝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

“十年浩劫”是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哦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

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回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方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十四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

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

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作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的创建。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

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

篇3:新课标全国卷2018作文

关键词:2014年高考,生物试题,内容分析,难度分析

高考试题渐入模式化, 无论是题型, 还是试卷结构, 多年稳定不变。变的是试题内容、能力考查、三个必修模块分数比例和难度值。下面就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生物试题内容、难度以及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一、总体评价

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按照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命题, 体现了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精神, 难度稳中有降, 立足教材, 突出主干知识, 注重实验和能力考查。

(一) 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如, 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功能、细胞质壁分离实验、光合作用、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基因分离定律推理计算、遗传基本定律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内环境稳态、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纤维素分解菌分离与培养、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等, 全部为中学生物主干教学内容。

(二) 重视教材内容

部分试题直接取材于教材内容, 并对其加以改造和提升。如第6题考查的内容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73页种间关系部分;第29题取材于教材中的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第30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第31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渗透压平衡)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8页和第32页;第32题直接考查遗传的基本定律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等。

(三) 加大了实验和能力的考查力度

共涉及到的实验有:光合作用、质壁分离、有丝分裂等, 合计21分, 占必做题28%。还考查了理解能力, 如第1、3、6, 、29、30、31、32题;实验与探究能力如第2、4、29题;获取信息能力, 如第4、6、30、32题;综合运用能力, 如第5、30、31、32题等。这些都是考纲要求考查的能力。

二、试题内容分析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生物试题考查知识内容统计如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各模块分值分布:必修1共27分, 占分为30% ;必修2共15分, 占分为16.7% ;必修3共33分, 占分为36.7% ;选修15分, 占分为16.7%。必修3分值明显偏大, 是必修2的两倍多, 几乎恢复了2012年高考试题各模块分值比 (表2) , 这也应了我在2012年、2013年高考生物试题评析中说的, “命题人员是把稳态和环境当成两个模块来看待的”, 稳态 (16分) 、环境 (17分) 。因此, 在教学和复习时要重视, 特别是在复习时要把稳态和环境当成两个模块来对待。

还有一点要引起重视, 就是《考纲》中知识内容掌握程度要求Ⅰ以前是不考的, 或说是很少考, 今年考了, 出了两道题 (6和30题) , 合计17分, 都是群落方面问题, 6题考查“种间关系”, 30题考查“群落演替”。

三、试题难度分析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是评价考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题的难度有两种内涵:一种是统计难度, 它依赖于考生群体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样一道题, 在不同的学校所统计的难度值是有区别的。在选拔性考试中, 一道题目过难, 20% 以上考生都不会, 这个题目就不是个好题目, 如果90%的考生都会, 这样的题目也不是好题目。在90分的考题中, 如果有2道题 (比如选择题) 都会, 就等于在90分当中只有78分能鉴别考生, 那12分是无效分, 没有起到鉴别考生的作用。难度最好接近0.5, 一半人会的题目区分度最高。但是在实际编制试题时, 不可能要求试题的难度值均为0.5, 但各个试题的难度值应控制在0.50±0.20之间, 这样才能把各种水平的考生都区分开来。一般来说, 较难的试题对高水平的考生区分度高, 较易的试题对水平低的考生区分度高。如果是选拔性考试, 题目的整体难度值应接近录取率。

另一种是内容难度, 比如从生物学的学科内容上, 某些试题内容是难的, 但经过大量的反复训练和练习, 一考都会, 便成了统计难度的容易题, 相反有的题在学科内容上是容易的, 但是统计结果也可能成了难题。

(一) 小题难度分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项伯衡研究员认为, 确定试题的难度范围, 不同学科的做法不尽相同。就生物学科而言, 一般将难度值大于或等于0.7的试题定为容易题;大于0.4或小于0.7的试题定为中档题;小于或等于0.4的试题定为难题。从高考试题实践来看, 整个考试的难度值在0.50~0.60之间比较合适, 且其中难度值在0.7以上的题和0.4以下的题相对来说都应该少一些, 难度在0.7以上的题大约占30%, 难度在0.4以下的题大约占20%, 难度值在0.4~0.7之间的题大约占50%, 也就是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比是3:5:2, 即中档题相对多一些。依据这个标准, 我们来看表3, 2014年高考生物试题难度统计表 (引自《2014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报名与考试情况统计报告》表3.73全省生物答题情况统计表) 。

从表3中可以看出必做题中, 难题 (P≤0.4) 有5、32题, 共计15分;中等难度题 (0.7>P>0.4) 有31题, 合计10分;容易题 (P≥0.7) 有1、2、3、4、6、29、30题, 共计50分 (6+6+6+6+6+9+11) , 易、中、难题分数比是50:10:15, 显然是容易题太多了, 中等难度题太少了。选做题39、40题都是中等难度题, 如果把选做题15分加到中等难度题中, 易、中、难题比是50:25:15。第6题难度值是0.97, 太容易, 97%的考生都会, 这样的题目不是好题目, 没有区分度, 需要修改或淘汰。

两道难题 (5、32题) 都是遗传题, 多年来难题都是遗传题, 2013年遗传题 (第31题) 河北省得分率是12.26%, 60%以上考生得0分。

(二) 整体难度分析

根据《2014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报名与考试情况统计报告》表3.77, 全省考生生物必做题试卷结构统计表 (表4) 。

从表4看出, 2014年高考生物试题, 选择题 (1~6题) 平均分是26.22, 难度值为0.73。非选择题平均分是25.02, 难度值为0.64。整体难度值是 (26.22+25.02) ÷75=0.68。选做题39、40题难度值分别是0.54和0.49 (表3) 。

表5显示, 必做题部分, 2014年生物试题 (0.68) 比2013年 (0.6) 容易、近似于2012年 (0.7) , 2014年、2013年生物试题都属于中等难度题 (0.68、0.6) , 2012年生物试题属于容易题 (0.7) ;选做题部分, 2014年较2013年、2012年都难, 总体来说, 2014年、2013年、2012年都属于中等难度题 (0.7>P>0.4) 。

根据2014年、2013年、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报名与考试情况统计报告》表3.74, 全省生物选做题选做率统计表, 整理出选做题选做情况和得分率统计表6。

从表6明显看出, 选做39题的考生一年比一年多, 由2012年的16%到2014年的25%;2014年39题的难度值高于40题, 2013年、2012年都低于40题, 也就是说, 随着选做39题考生的人数增多, 39题显的容易了, 这可能与选修1内容少有关系, 与是否是实验内容无关, 实验内容考的不一定是具体实验 (如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操作技能、评价以及探究等) 。

四、非选择题答题情况分析

非选择题部分包括4道必做题 (29~32) 和两道选做题 (39和40) , 下面逐一分析。

29题, 本题涉及《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所用的两种试剂的作用和性质以及细胞核的功能, 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对于细胞核功能的掌握情况。满分为9分, 难度值0.80, 是容易题。部分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是对该实验中所用试剂的作用以及细胞核的功能等知识点记忆不准确, 或与其它实验中所用试剂以及与细胞膜的功能等相似的知识点相互混淆, 导致出现一些错误答案。

(1) 包含3个空, 其中第1空标准答案为“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大部分考生都能够明确写出“使细胞分开/分散/散开/松散/”、“解离/解离根尖”、“杀死细胞/使细胞失活/使细胞死亡”、“固定细胞/固定细胞形态/固定分裂相/固定染色体”、“改变 (或增加) 细胞膜或细胞的通透性”、或“更加有利于染色/破坏细胞或细胞膜结构, 有利于染色/使根尖酥软, 有利于染色”等正确或近似正确的答案。但是也有部分考生由于不知道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 而给出了“分离蛋白质与DNA/使DNA与蛋白质分开”、“分离细胞核”、“解离细胞壁”、“解离细胞器”、“分离染色体”、“使其发生质壁分离”等错误答案。还有部分考生回答为“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细胞或细胞膜结构”、“使细胞脱水死亡”、“固定/固定根尖”等不符合题意或者表述有歧义的答案。

第2空标准答案为“碱 (性) ”, 大部分考生都能够答出“碱”或“碱性”。但是也有部分考生由于记忆不准确, 答成了“酸”或“酸性”等错误答案。

第3空标准答案为“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质”, 大部分考生能够答出“染色体”、“染色质”、“染色单体”、“染色体或染色质”等正确或近似正确的答案。少部分考生由于不知道龙胆紫溶液的作用而答“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等错误答案。

(2) 标准答案为“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大部分考生都能够答出“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细胞内遗传物质 (DNA、染色体、基因) 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 (新陈) 代谢的控制中心”、“控制细胞代谢”、“控制细胞生命活动”、“是细胞遗传的中心”、“是细胞 (生物/生命体) 遗传信息库/遗传的重要场所”、“是细胞内遗传物质 (DNA、染色体、基因) 储存场所”、“是细胞内遗传物质 (DNA、染色体、基因) 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转录的主要场所”、“复制或转录”、“传递遗传信息”、“具有遗传作用”等不够全面但近似正确的答案。也有一定数量的考生将细胞核的功能与细胞膜的功能混淆, 做出了“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错误答案。此外, 还有一部分考生做出了“遗传”、“是遗传物质”、“控制生物遗传性状”、“有丝分裂的场所”、“控制中心”、“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人体 (生命体) 等代谢或代谢控制中心”等一些表述模糊不清或者带有明显错误判断的答案。

30题,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相关内容。题意明确, 是在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的基础上一个简单的应用。满分为11分, 难度值0.75, 是容易题。

(1) 例举了两个例子———光裸的岩石和森林被砍伐的地方分别开始的演替, 让考生指出哪个属于初生演替, 哪个属于次生演替。90%以上的考生都能正确回答“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前者为初生演替, 后者为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光裸的岩石开始的演替 (或光裸的岩石) ;次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森林砍伐的地方) ”或者“光裸的岩石开始的演替,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等正确或近似正确的答案。少部分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概念和题意, 出现的错误答案主要有三种类型:1将两种演替方式“张冠李戴”;2将两个地方发生的演替都答成“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3只给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 没有与题目中给出的例子相对应。

(2) 考核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演替时间长短的原因, 其中的关键就是两个环境中的主要差异———土壤条件。超过半数的考生都能够明确地指出两个环境中一个有土壤, 另外一个没有, 所以次生演替的时间有明显差异。部分考生没有得分的原因主要是将环境差异归因于“森林被砍伐的地方保存了植物的根、种子以及微生物”或者只笼统地答了“环境条件不同”, 但没有明确说出关键的差别在于“土壤条件”。

(3) 考核人类活动对于演替方向和速度有没有改变, 第1空标准答案是“变快”, 回答正确率在90%以上。第2个空标准答案是“未发生改变”, 却有近90%的同学回答是“发生改变”。究其原因, 在中学课本中所讲的例子中, 人类活动会改变演替的方向, 因此很多同学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了回答, 没有认真研读题干中关于“近五万年来的……, 这也是一种演替类型”这句关键的描述。

31题, 本题是一道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题目, 满分为10分, 难度值0.69, 是中等难度题。

(1) 第1空标准答案为“呼吸”。大部分考生能够正确作答;也有少数考生答成了“呼息、吸呼、吸吸、气体循环、呼吸道”等带有错别字或不规范名词的答案。第2空标准答案为“下降”。大多数考生能够正确作答或者答成“暂时下降、稍微下降、偏低、低、偏小、小、略有下降、酸化”等近似答案, 少数考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 答成有“升高”含义的答案, 未能得分。

(2) 第1空标准答案为“降低”。大部分考生能够正确作答, 部分考生写成了“减小、小、低、减少、下降”等近似答案, 少数考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 答成有“升高”含义的答案, 未能得分。第2空, 标准答案为“增加”。大多数考生能够准确作答或者答成“增多、大、增大、上升、变多”等近似正确答案, 少数考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 答成有“降低”含义的答案, 未能得分。

(3) 标准答案为“会”。大部分考生能够准确作答, 部分考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 答成有“不会”含义的答案, 未能得分。

32题, 本题是以遗传育种为背景深入理解遗传基本定律在优良品种繁育过程中的应用的一道试题, 从内容来说难度并不大, 但是考生得分不高, 满分为9分, 难度值0.29, 属于难题。

(1) 超过半数的考生都能够答出正确答案, 但也有些考生对高秆、矮秆与抗倒伏与易倒伏的关系认识不清, 不知道真正的优良性状是什么。有很大一部分考生的答案为:抗病高秆 (抗倒伏) , 可能是认为作物长的高就高产。

(2) 标准答案为“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 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这是考查两对相对性状在育种过程中所要遵循的遗传基本定律问题, 即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本小题的得分率很低, 除了少数考生能够完全理解题意之外, 相当多的考生所做出的答案为“符合自由组合定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高秆和矮秆两对性状位于两对染色体上、高秆和矮秆两对基因不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等, 这些答案都不规范明确, 脱离了本题应该作答的具体性状及其基因, 暴露了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不到位的问题。

(3) 标准答案为“将纯合的抗病高秆和感病矮秆杂交, 产生F1, 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本题要求严格围绕限定条件, 描述测交过程。本题得分率也不高, 除了很少一部分优秀考生能得满分外, 绝大部分考生都未能得分。丢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对测交的定义及应用目的不清楚。具体作答时, 能够完整写出测交过程的很少, 大部分考生存在对亲本的描述不准确, 所以所得F1不正确;还有一部分考生虽然能正确描述出F1的产生过程, 但让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的过程没有正确写出来, 导致答案不完整、不明确。

39题,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满分为15分, 难度值0.54, 是中等难度题。

(1) 共两个空, 标准答案分别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 大部分考生都能够正确作答。由于这两个答案是专有名词, 也是唯一的答案, 所以有一部分考生回答为“纤维素”、“纤维素二糖”、“二糖”“单糖”等非标准答案, 导致未能得分。

(2) 两个空的标准答案分别为“红”和“透明圈”, 大部分考生都能够正确回答, 部分考生将两个答案分别写成了“橘红、粉红、刚果红、深红”和“透明带、无色透明圈、透明区域”等贴近标准答案的回答。

(3) 第1空和第2空的标准答案分别为“不能”和“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大部分考生都能够准确作答, 部分考生将第2空的答案写成了“培养基中没有琼脂, 不能形成固体培养基”、“不含琼脂, 是液体培养基”等近似正确的答案。第3空的标准答案为“不能”。大部分考生都能正确回答。第4空的标准答案为“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 不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 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只有很少一部分考生能够完全理解本题所考核的主旨而正确回答;部分考生写成“没有纤维素”、“不能形成纤维素-CR复合物”、“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应含有纤维素, 但乙中不存在”等贴近标准答案的答案;有一部分考生回答为“培养基中存在淀粉, 培养基中碳源不唯一, 所以不能筛选”等离标准答案比较远的答案, 未能得分。

40题,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满分为15分, 难度值0.49, 是中等难度题。

(1) 有3个空, 标准答案依次为“4”、“Y”、“Y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大部分考生都能够正确作答前两空。在回答第3空时, 部分考生写出了类似“抗体效价增长更快”、“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最大”、“Y小鼠比X、Z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高”、“Y小鼠血清抗体效价高达24000, 而Z小鼠刚刚到16000”等描述合理的答案, 一部分的考生回答为“血清抗体较多/更多/最多”等, 比较贴近标准答案。但是, 也有部分考生只回答了“血清抗体效价高、血清抗体多”等不能体现Y比Z小鼠更优越的地方, 或者只写了“血清稀释倍数大”、“Y小鼠B淋巴细胞增长多”、“Y小鼠免疫反应灵敏”、“经免疫后, 抗体效价越来越高”等表述不清的回答, 未能得分。

(2) 第1空的标准答案是“B淋巴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 只有部分考生回答了标准答案。大部分考生表述为“同种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含同种细胞核的细胞融合形成的细胞”、“细胞自身融合形成的细胞”、“融合的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双倍染色体的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浆细胞自身融合形成的细胞”、“效应B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等表述合理、符合题意的答案。另外一些考生写成了“双核细胞”、“多倍体细胞”、“杂合细胞”、“杂种细胞”、“杂交瘤细胞相互融合的细胞”、“多个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等错误答案。

第2空的标准答案为“细胞融合是随机的, 且融合率达不到100%”。很少有考生能回答出标准答案, 大部分考生回答出“细胞融合/杂交是随机的”、“同种细胞能相互融合, 异种细胞也能相互融合, 但是不一定都融合”、“任何细胞都有可能融合”、“所有细胞都有可能融合”、“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有可能融合, 也有可能不融合”、“任何两种细胞/任意细胞间可自由融合”、“各细胞可自由组合”等比较合理的答案, 将上述答案中的“随机性”描述为“不特异性、不定向性、不专一性”等的答案也被视做了正确答案。部分考生写成了“自由组合”、“细胞间无识别作用”、“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融合具有盲目性/无针对性/多种多样性”、“相似相融”、“细胞接触”、“细胞结合”、“PEG试剂不具有特异性”、“细胞融合技术不具有特异性”等表述模糊或明显错误的答案。

(3) 有2个空, 第一个空标准答案为“1”, 90%左右的考生都能够正确作答;第二个空标准答案是“100”, 40%左右的考生能够正确作答。

(4) 标准答案为“不能无限增殖”。部分考生能够给出标准答案, 更多的考生将“无限”描述为“持续、一直、不断”等, 将“增殖”描述为“繁殖、分裂、传代”等, 用“增殖/繁殖/分裂/传代次数有限”来描述, 这些答案都被视为正确答案。少数考生回答成了“细胞没有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未获得不死性”也被视为正确答案。少数考生写成了“不能无限生殖/复制/交配”、“只有骨髓瘤细胞才能不限增殖”等表述模糊或具有明显错误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张海彦.2012年高考新课标理综卷生物试题评析[J].中学生物教学, 2012, (12) ;62.

[2]张海彦.2013年全国高考课标卷Ⅰ生物试题评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14, (3) ;33.

篇4:新课标全国卷2018作文

纵观新课标全国卷I近五年高考作文题:2011年,《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调查中国崛起的六个特点;2012年,油漆工刷漆顺便补洞,船主孩子驾船出海得救;2013年,师傅指导徒弟成功切割钻石:不去想价值的事,手才不会抖;2014年,规则是学生相遇时将对方抵下桥自己通过为胜,一组相抱转身双双通过独木桥;2015年,女大学生小陈举报了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这一事实,引发多角度的讨论。连续五年,命题形式均为新材料作文,且命题材料趋向为情节叙述型的,注重社会问题的思考分析,材料角度呈多样性,体现较强的思辨性。今年高考结束后,于丹老师这样评价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的作文题:“每个人看见的都是他的主观世界,这道题也是鼓励每个人各自发挥的,这个类型的题目在今天更有意义,是因为它在颠覆标准答案的传统思维。”面对这样的命题趋势,我们要有相对应的作文复习策略。

1.强化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如果走错,将满盘皆输,因此备考复习,必须重视审题立意训练。除了两周一次的大作文训练,我们还要进行专门的审题训练,审题训练的的时间和形式都可以多样化的。时间上要有先对集中的时间作系统化的训练,把新材料作文审题的步骤和方法教给学生。常用的如:主旨倾向法(概括材料的要点,确定材料的性质,筛选材料的观点);抓关键词、句法(找出材料中具有暗示材料主旨的词语和句子);求同分析法(此种方法适合于材料多则且内涵具有相同点的)等。

2013年广西高考作文题,材料大意:年轻人捡到尚先生的手机,尚先生要求归还,可年轻人不愿意。后来尚先生出2000元把手机买回来,可是年轻人又改变主意,无条件归还。原因是年轻人看见手机里面很多内容是关于地震尚先生捐助的内容。

把这个题目拿到班级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审题,其中一位学生把写作角度确定为“批评年轻人的见利忘义”,就是属于对材料主旨倾向把握步准确的。年轻人虽然动过把手机占为己有的念头,但当他得知尚先生前不久刚给芦山灾区捐过款时,还是无条件归还手机。年轻人受尚先生所感动,守住了道德底线。整则材料要宣扬的时正能量,善的力量,爱的传递等。

学生如能运用“主旨倾向法”,确定材料的性质,明确出题者的命题倾向,审题就不会出现偏差。

学生掌握了以上的审题方法之后,课堂上,老师提供材料,要求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审题,然后说出自己的审题思路和写作角度。

除了相对集中的训练,审题训练还要贯穿于平时的教学当中,偶尔拿出一节课作审题训练,或以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老师提供一组材料,让学生课外审题,然后把写作角度和写作提纲写在作业本上上交,老师要即时批改即时反馈。

2.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

“世事洞明皆学问”,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重丰富生活的积累,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仔细观察生活,多方位地感知社会,感知人生,把握当今时代脉搏,生活是最生动的写作素材。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阅报、看电视、上网等手段,多渠道的积累写作素材。每位学生都要有一本专门的素材本子,每天至少积累一则素材,老师定期检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积累足够丰富的写作素材,方能在写作时做到游刃有余。

3.加强议论文思辨思维训练

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在写作议论文時懂得在思辨中理论构思,在论证分析中体现思辨色彩。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呢?可以适当开设几节思辩思维训练课,给学生推荐一两本比较简单的哲学书,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养成深入看待事物的思维习惯。高三的学生,看待事物,看待问题,不能还只停留在表面上,而应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揭示问题的原因所在。

在一次的作文训练当中,一位学生的论题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他从正面举了两个事例:“史泰龙经历了1849次碰壁之后,终于在第1850次获得成功”和“爱迪生经历了25000次失败之后,发明了蓄电池”。然后该生分析,“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人只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这样的分析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但现实生活中屡败屡战,最后终于没有取得成功的,也大有人在,一个反面的例子能把他的分析驳倒。可见我们不仅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还要有面对失败的智慧,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不懈的努力之后走向成功。

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能较全面深入地看问题,才能将这种能力转移到作文中,作文才能更具思辨色彩。

4.重视作文修改和作文升格

每次作文批改完成之后,老师要把学生作文中的典型毛病打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修改,避免同样的毛病在下一次作文中重复出现,特别是对于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优秀作文对他们来说似乎太遥远,但毛病是可以避免的,毛病一样一样的避免了,作文水平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学生中的优秀作文也要打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欣赏学习,同学的优秀作文,比网上来的什么名校学霸的作文更有说服力,因为它就实实在在在我们身边。这样,让学生在欣赏优秀作文的过程中获得写作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

老师评讲完作文之后,让学生着手修改自己的作文,在修改中获得启示,升格自己的作文。

此外,还要加强议论文的开头段结尾段的训练,加强拟写标题训练,加强书写训练等,还要让学生了解作文阅卷标准,鼓励学生写作,提高学生写作自信心。

篇5:新课标全国卷2018作文

押题:年度汉字

主题词:年度字词 共享经济 不忘初心 智慧时代 人类命运共同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语盘点”活动是中国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又名“年度字词推荐” 享:共享单车普及大街小巷,共享经济打造美好生活。

初心:既是原点,又是目标,回望的是过去,指向的是未来。智:即高智能,人工智能助力中国创新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追求的最美好的世界格局。

请从中选择你所欣赏的一个或两个字词(若选两个字词,须形成有机关联),确定立意,谈谈你的感触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预测分析

从近年的高考全国卷作文题来看,直观反映或侧面折射社会热点已经成为命题人的通识。如: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任务驱动型作文“女儿举报老爸”关注社会规则,表达对生命的敬畏;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漫画作文“奖罚之后”隐性切入社会评价机制,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经济放缓而认同度高的社会现实;

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关键词关联作文“老外眼中的中国热词”引导考生认知客观进步,有效关注语言逻辑和国际比较两个层面,蕴含时代元素和显性表征。

通过近三年的作文命题类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命题人有意拓展文题形式,倡导即兴式的考场写作,这当然是规避套作的最佳途径,但其共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近年来的作文命题都关联社会生活、教育、时政、文化热点,体现对“窗外事”的着意青睐。

因此我们预测,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的作文应该还是任务驱动性作文,并且和当前国内国际的时事关系密切。

方向透视

本题为新材料作文。材料给出的是2017年度获选字词及其解说,一共给出四个热选词语,即“享”“初心”“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给出了这些热选词语的意思。题干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自己欣赏的字词,谈谈感触与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想选择两个词来谈,需要明白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密切的关联。

具体行文时,考生可以选择一个词语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两个词语进行立意。

一、选择一个字词

①享:可联想“共享单车”“共享信息”“共享阅读”“共享旅游”等热词,谈共享方式与生活的关系,运用辩证思维,谈共享与和谐,共享与发展,共享与幸福; ②初心:坚守初心才能找到理想的源泉和动力,才能有始有终; ③智:在智慧时代,无智不立;智通四海;创新更需要智慧。

④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联系习近平主席的话“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来理解:人类拥共同的蓝天白云;人类荣辱与共;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处一个世界,谈地球未来的合作与拓展。

二、选择两个字词

要注意两个字词之间形成有机的关联。比如: ①“享”与“初心”:有初心之绚丽,方得共享之畅快;共享模式的和谐与幸福,展现出人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理想与愿景; ②“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智慧是创造一切的来源。人类将自身的智慧注入机器,全球制造业进入了智能化时代,不久的未来,人类生活会变得更加“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人们对最美好的世界格局的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需要处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中的人类携起手来,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利用人类智慧创造人类最美好的未来。考生如果选择两个以上的字词视为审题出现偏差。

范文展示 共享时代

共享,一个时代全新的代名词。信息与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促成一个又一个新兴事物的诞生,不知不觉已融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切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问题与麻烦呢?共享时代是利还是弊,只有通过时间来慢慢检验了。

就拿共享单车来举个例子。这是我们学生最最熟悉的共享产物。每次放学,都能看见学生们骑着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单车从身边飞速掠过,清脆的铃声像少年们欢快的笑声,又像小鸟动听的呢喃,回荡在大街小巷中。白领们也乐于接受这种新的出行方式,一时间,似乎老老少少都骑上了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能迅速红遍全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第一,它分布广泛,随时随地都可以取用;第二,它使用成本低廉,往往几元几角就可以轻松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第三,它操作容易,有了APP,掏出手机一扫就可以上路;第四,从长远角度来说,骑共享单车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就以上几点来说,骑共享单车似乎是件令人乐此不疲的好事。可是,我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是否也给别人带来麻烦了呢?共享单车监管难,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漏洞大成了共享单车乱象丛生的导火索。

用完共享单车后将它停放整齐有何困难?路边整整齐齐的共享单车又何尝不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吗?但是偏偏有人要破坏这种别致又靓丽的风采。随意停放的单车已经司空见惯,城管拖走了一辆又一辆无辜的车确认不见成效。路边乱七八糟的单车将原本就不宽敞的小路堵得水泄不通,反而成了出行的一大路障。时间长了,那些单车在日晒雨淋下都覆盖上了一层铁锈,令人十分不悦。还有更过分者,拆解了单车的坐垫甚至龙头,也不乏把单车据为己有的人。最令人愤怒的就是有些没有公德心的人,把社会提供给他们的资源当成了驴肝肺,做出了把车扔进河里等诸如此类的举动。骑着共享单车出事故者也是令人头疼的大麻烦,前段时间未满十二岁的少年骑没上锁的单车出车祸不幸身亡的事故令人揪心。

篇6:新课标全国卷2018作文

(八)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答案B。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由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是不得承认国民党政府,这体现的外交理念是“另起炉灶”,故选B项;当时新中国还未成立,故A、C两项错误;当时新中国尚未成立,且新中国成立时西方国家也并未与中国建交,D项错误。

2、答案C。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从材料中的“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可知,毛泽东的意图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影响,以便新中国与西方国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故选C项;其他三项从材料中得不出。

3、答案D。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从图中数据可知,中苏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坚定地站在杜会主义阵营这边,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选D项;其他三项虽然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相符,但与题意不符。

4、答案A。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从材料中的“毛泽东和中国其他领导人严辞拒绝了这种要求”可知,中国并没有因“一边倒”政策而屈服于苏联,而是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5、答案B。本题考查和平共处原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与印度代表谈判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是与苏联结盟,A、D两项错误。“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C项错误。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材料中的“必须优先解决新生政权在世界上的生存问题”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是如何在国际社会中立足,从材料可知,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决,A项正确;B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材料强调的首要问题是“生存”,而非“发展”,C项错误;D项与材料、史实均不符。

7、答案C。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故选C项;A项叙述虽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D两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

8、答案B。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材料中的“历久弥新”“历久弥深”。“历久弥坚”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选B项;A项叙述错误;C、D两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9、答案A。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由材料中的“印度支那的和平就要恢复了”“正如朝鲜一样,和平又一次战胜了战争”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一讲话是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故选A项;朝鲜战争已于1953年结束,排除B项;万隆会议未涉及印度支那和平问题,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10、答案A。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从美国开始阻挠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到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树立了大国的影响力和威信,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可知美国日益正视中国的影响力,故选A项;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末才开始急于改善与中国的关系,B项错误;C、D两项从材料中得不出。

11、答案C。本题考查万隆会议。从材料中的“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可知,这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故选C项;其他三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12、答案B。本题考查万隆会议。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1955年4月前和新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数量较少,1955年4月后数量大大增加,而1955年4月正是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这说明万隆会议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关系,B项正确;A项中的“全方位拓展”表述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C项;美国放弃对新中国采取封锁政策的标志是尼克松访华,排除D项。

13、答案D。本题考查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由材料可知,美国从阻挠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到再也不能把中国代表权问题“拖”下去,这说明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赞同,美国分裂中国的意图被击败,新中国有希望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D项;A、C两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14、答案A。本题考查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材料中的“双重代表权”可知,美国仍然承认国民党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只认可新中国在国内的政治统治,而不承认新中国在联合国拥有合法席位,这表明美国坚持分裂国的企图,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得不出。

15、答案B。本题考查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1971年10月25日召开的第26届联大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提案,故选B项;美国支持台湾的政策并未发生转变,A项错误;C项不是促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原因;D项说法没有根据,排除。

16、答案C。本题考查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71年”及台湾开始谋求“国际空间”的活动可知,材料所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之后出现的现象,故选C项;A、D两项与史实不符;B项出现于1979年,排除。

17、答案C。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由材料可知,美国因急于结束越南战争而希望中共从中帮助,说明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有了改变,故选C项;A、D两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B项说法错误。

18、答案D。本题考查中美关系。图中显示了中美两国贸易从1972年开始呈上升状态,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所下降,但1978年后又急速提升,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这些都对中美两国贸易有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A项从图中得不出;B项不符合题意,C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

19、答案B。本题考查中日关系。材料中的“重新”“积极”体现了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态度重新变得友好,这有利于推动中日关系走向缓和,B项正确;A项错误,中日矛盾至今仍未消除;C项由材料不能得出;D项表述错误。

20、答案C。本题考查中日关系。由图可知,中日两国间的贸易额从1972年建交后开始不断增加,这一现象与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后的政治环境是分不开的,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主要显示的是中日两国友好交往有利于经贸往来,B项正好与题意相反;D项从图中得不出。

21、答案B。本题考查新时期的外交。从材料中的“有没有影响到国际和平与安全”“使这些问题更加恶化,我们就会投下否决票”可知,我国对不利于世界和平的行为表示反对,这说明我国的外交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故选B项;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

22、答案A。本题考查新时期的外交。材料中的“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体现的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处理对外事务,故选A项;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

23、答案A。本题考查新时期的外交。从中国派兵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可知,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24、答案B。本题考查新时期的外交。从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积极参加这两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或举办会议,这表明中国在积极推进区域合作,故选B项;这两个组织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A项说法不够全面;材料中两次活动都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故不能得出中国在区域合作中起主导作用的结论,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25、(1)特点:最初与列强抗争,后被迫屈服退让;软弱外交。(2分)原因:国力虚弱;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保守、内敛的思想观念。(4分)(2)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分)

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国际上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4分)

26、(1)措施:努力促成日内瓦会议的召开,谋求通过和平协商来缓和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的紧张局势;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逐步同周边国家解决边界纠纷,实现睦邻友好;中苏结盟,构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参加万隆会议,增进了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6分)

(2)万隆会议。(1分)

影响:争取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保证了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的顺利进行;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为后来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创造了条件;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6分)

27、(1)特点:苏联支持中国维护国家统一,但在特殊时期也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4分)(2)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结盟到苏联解体后与俄罗斯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分)原因:新时期我国做出了以改革开放为主的战略决策,需要调整对外政策,中国奉行不结盟外交;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中俄两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3分)

(3)因素:国家实力;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28、(1)因素:日本成为中美共同的敌人;美国控制中国的需要;中美相关人士的推动。(3分)(2)原因: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借助中国来牵制苏联。(6分)

上一篇:家长致幼儿园教师的一封表扬信下一篇:《好教师的五项新技能》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