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全国I卷作文分析

2024-04-23

2018高考全国I卷作文分析(共8篇)

篇1:2018高考全国I卷作文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

(一)作文分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9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总体上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2018年高考全国卷

(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投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圈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条作,不得抄表,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全国卷I作文“我和2035有个约定”则被网友认为“过于政治性”,看到江苏卷作文“解读语言传递”的网友的看法是,“看不懂”、“让人摸不到头脑”。

一、此作文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贴时代:在试题中暗含热点时事。

试题材料“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既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荣誉感、责任感,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与民族、与新时代的深刻关联,更切实感受“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2.紧贴高考根本任务。

教育和高考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都要引导高中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关注时代发展,关注国家命运的人,做一个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发展、历史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人,做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的幸福的人!从2016年的奖惩观、2017年的中国观、到今年的“未来观”,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全国卷一的命题始终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这一哲学思想渗透于题目之中,我想这也是一个“大国意识”的体现: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更自信;只有关注个体成长,国家才能更有力量;只有个体与时代融为一体,我们才有基础憧憬未来。

3.紧贴00后时代特征。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不仅关注时代,而且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认识自我,将时代和自己联系起来。可以说,和去年的作文题相比,这是一种突破。尤其00后的高中生自我意识更强,更善于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写出的作文才具有个性,从而丰富多彩。正因为这一点,要为今年的这道作文题格外点赞!

二、此作文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

今年的全国Ⅰ卷作文仍然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但是又有所创新:

1.在材料之后要求之前加入了“引导语”,这可以更好地帮助并引导考生在“引导语”范围内作文,有效避免了考生在审题环节的天马行空。

2.装进“时光瓶”的设定很新颖,但其实和去年全国I卷的作文要求“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相似,都是创设一个情境或者交谈倾诉的对象,让学生的写作目的更具体更有真实感。

3.今年全国Ⅰ卷作文的一大亮点是对“想象”能力的考查,材料中允许考生进行想象,导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任务指令的对象也是虚拟的,同样需要考生的想象能力。这种命题思路,在某种程度上,与北京卷不谋而合。这就启发我们,在备考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全国Ⅰ卷本身,也应关注其他省市试卷,并在备考中进一步加强练习。

三、此作文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难度:

1.想象易偏离,想象应把握“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的阅读”这

一作文指令,要有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体现主人翁的担当精神,如果想像天马行空,畅想未来随意而为,可能会偏离作文中心。

2.行文易空泛,文章既要高扬主旋律,又要避免“口号式”的空洞语言,没有饱含真情实感的干瘪文字,将会流于泛泛而谈。与前几年高考作文“就事论事”的形式不同,今年的高考作文还有个隐性要求,它是从2000年叙述到2035年,这意味着我们国家每年都有新变化,而且在越变越好,要体现出“中国梦”的内容,穿越时空的同龄人对话,要对他们有点期盼,所以要求作文有梯度、有层次,需要考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

四、此作文题怎么写?写什么? 1.抓住时间节点很重要!

在审题环节需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写出“个体与国家、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不能单一角度冒进;二是要注意题目中的明确指令任务“留待2035年给那时18岁的年青人阅读”,这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要有良好的“读者意识”。当然,这两点对于今年的考生而言,应该都不是大问题,过去一年的备考,老师们一定进行了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2.“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这一哲学思想渗透于写作之中 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个人梦和中国梦也是紧密相联的。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要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

力量。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要积极完善自我,努力实现个人的梦想,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石

3.思路——畅想未来要合理

这道作文题目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有效限制”的同时,又给予了考生更大的思考和写作空间,比如,我们可以给2035年的自己、2035年的国家、2035年的时代等写一封信,只要能体现出“个体与国家、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就能准确完成写作任务。我们可以写在未来的17年怎样大展才华、怎样实现人生梦想,可以写我们怎样实现自我价值,可以写我们如何报效祖国,可以写36岁的那一年,自己是怎样的梦圆、国家的辉煌,可以从中国梦的追梦、圆梦进行立意等等。

总之,可写的东西特别多。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切口要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写具体、写生动,做到言之有物、内容充实。至于其他的,从自身优势出发,各显其能即可。

篇2:2018高考全国I卷作文分析

1、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____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4、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王维《山居秋暝》

6、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志南《绝句》

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9、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0、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1、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____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1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____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1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14、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____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1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____杜牧《江南春》

16、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杜甫《春夜喜雨》

1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9、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____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0、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____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1、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____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2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2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____蒋捷《虞美人·听雨》

24、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2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2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____杜甫《春夜喜雨》

27、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____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28、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____岳飞《满江红·写怀》

29、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____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0、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____范成大《喜晴》

31、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____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32、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____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33、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____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3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____赵师秀《约客 / 有约》

35、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36、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____戴叔伦《苏溪亭》

37、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____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38、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____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39、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____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40、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____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4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____翁卷《乡村四月》

42、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____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43、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____陈文述《夏日杂诗》

4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4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____韦庄《台城》

4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7、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____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8、柳絮风轻,梨花雨细。____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49、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____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50、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____王建《雨过山村》

51、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____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52、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____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53、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____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54、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____刘长卿《别严士元》

55、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____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56、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____石孝友《眼儿媚·愁云淡淡雨潇潇》

57、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____晏殊《玉楼春·春恨》

58、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____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59、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____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60、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____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61、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____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62、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____杜甫《赠卫八处士》 63、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____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64、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____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65、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____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66、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____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67、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____杜牧《齐安郡晚秋》 68、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____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69、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____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70、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____白朴《天净沙·夏》

71、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____白居易《阴雨》

72、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____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73、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____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74、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____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75、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____白居易《南湖早春》 76、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____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77、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___韦庄《长安清明》 78、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____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79、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____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80、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____高适《送魏八》

81、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____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82、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____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8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____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84、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____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85、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____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86、风雨如晦,鸡鸣不已。____佚名《风雨》

87、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____李商隐《春雨》

88、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____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89、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____司马光《客中初夏》 90、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____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91、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____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 92、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____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93、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94、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____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95、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____李白《妾薄命》

96、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____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97、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____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98、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王勃《滕王阁序》

篇3:2018高考全国I卷作文分析

一、2015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政治主观题的特点

2015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政治主观题第38题, 考查财政、预算与政府的关系。 第39题, 考查记住乡愁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这两道政治主观题有以下特点:

(一) 反映时代特征, 注重向学生生活延伸。

1.我国当前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建设, 改革是当前最大的时事政治。 考生必须对改革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及其重要意义等有所了解, 特别要关注改革社会背景 (例如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 、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财政改革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 关注社会热点, 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2.根据新课程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的原则, 试题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 命题材料来自学生生活资源, 或者直接向生活深度延伸, 考查生活常识, 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和反思生活,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 坚持能力立意, 注重价值引领。

根据全国考试大纲要求, 高考试题要着重考查学生四种综合学习能力, 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过程, 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1.注重考查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全国卷I第38题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 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 材料中的 “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明确需要调用“政府有关的知识”。 答案涉及“政府要依法依规行政, 执行人大的预算, 完善预算制度体系和内部外部监督体系, 强化对政府的监督”等。 所要考查的理论知识“隐藏”在分析之中, 这就要求考生归纳调用知识, 需要根据设问和材料有效调用和综合调用。

2.注重考查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全国卷I第38题 (2) 两小问要求运用所学经济知识, 第一问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 第二问要求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资金。 这是比较复杂的设问, 注重辩证思维, 考生不能泛泛而谈。 要求考生注意材料中的信息点提示, 比如经济下行压力, 从而论证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在于扩大内需, 增强经济活力。 用好财政资金从“合理配置资源, 优化资金支出结构, 再分配和注重公平”等方面进行探讨。

3.注重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全国卷I第39题, 注重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巧妙设题, 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全国卷I第39题之 (2) 要求运用具体知识点 (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并结合材料, 对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进行阐释。 全国卷I第39题之 (3) 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 2015年的试题植根传统, 突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反映政治学科特点。 试题还渗透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现代意识, 注重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 试题的呈现与答案的组织寻求新异。

1.从全国卷I主观题命题素材的选取情况看, 2015年的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集中于 “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和依法治国 (行政) 等, 在38题中没有跨热点的情况。 是当年度的时政热点比较显性, 角度大多宏观, 但也可能出现微观案例。 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所选的素材在时政热点的考查上相对隐性, 结合纪录片《记住乡愁》, 哲学原理限制认识论, 侧重考查认识主体的不同, 主体差异性的不同, 视角较为微观。 全国卷的知识点考查比较集中, 题型的形式不是很丰富, 问题指向容易理解, 不容易猜测。 目前没有模块融合的题目, 答题时容易操作。

2.从全国卷I主观题答案的组织看, 答案不分点, 但要求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材料的阅读量大, 要求有较高信息提取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命题的视角较高, 特别强调能力立意。 设问的角度较小, 但答题角度宽广而深刻, 对考生精细化处理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考生答案思路提供了多层次的展示空间。 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答案组织简洁, 把精练后的具体的原理阐述分散到分析中。 所要考查的理论知识 “隐藏”在分析之中, 这样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防止“走江湖”和套题现象。 39题之 (3) “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 属开放试题, 答案的要求不限知识运用角度, 允许考生自主发挥。

二、2016年高考政治的复习对策

(一) 关注热点,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要求。

1.高考复习要迎着热点上,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知识板块掌握的同时, 重视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 师生共同用好《时事》杂志, 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和中央重要会议精神等。教师知道的热点, 学生不一定知道。 教师引导学生扩大政治视野, 关心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增加时事政治的知识储备,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把握高考方向, 做到复习有的放矢。

2.理论要点与材料高度融合, 重大热点的实质精神要与知识复习、考试方向、题型等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创设新情境和新的素材, 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出发解读现实社会生活问题, 联系重大时事和社会生活的热点理解学科知识。 学生要养成通过报纸、电视、资料等各种途径关注时政问题的习惯。 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为知识创设具体情境, 自觉把学科知识 “挂靠”到具体情景中, 把具体情景“挂靠”到学科知识中。 这样才能使知识变“活”, 实现知识和情景有机交融, 学会从学科知识角度描述、阐释 (转述) 具体问题。

(二) 夯实基础, 注重主干知识的拓展与引申。

1.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备考复习中, 考生对所学知识必须有十分精准的把握, 形成体系, 切忌模棱两可, 否则可能在答题中出现偏差, 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通过学科的核心概念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那么不管怎么考, 都能够从容应对。 把注重知识的精度和把握知识的广度结合起来, 抓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做到见树木, 更见森林。 知识不仅是平面的, 更是立体的, 学生不能简单地、单独地死记硬背, 还应在备考复习中努力追求知识的厚度, 才能提高对信息的分析、拓展和迁移能力。

2.注重主干知识的拓展与引申。 在备考复习中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引申, 把握好对主干知识掌握的层次性和对问题分析深度。 试题对热点的考查具有不确定性, 高考命题有时具有超前性, 有时会有滞后性, 有的比较隐性。 教师要强调知识面的扩大, 注重知识点的深化。 帮助学生归纳必要的时政术语, 利用素材开发开放性试题。 依据试题要求适当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研讨辩论、合作探究, 学会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 调动已有知识, 结合材料的指向找出最佳知识点进行分析作答。

(三) 规范答题, 提高政治高考复习的实效。

1.规范答题, 把题做好。 把平时的练习当考试, 把平时的考试当练习, 才能在高考中保持平常练习的轻松心态, 考出应有的水平。 在指导政治非选择题训练时, 通过能力调研, 组织专项训练, 及时讲评, 培养学生的“题感”。 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防止“套题”, 而且要鼓励考生打开思路, 把题做好, 培养开放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组织答案要规范: (1) 养成逐句逐字仔细研读的习惯, 把材料信息读全, 把与问题有关的有效信息读出来。 (2) 要求运用所学原理的尽量用教材原理表述。 (3) 要求运用多个原理时, 把原理的具体表述等蕴含在原因意义的分析说明中, 说明要求具体到位, 不要罗列大量教材结论。 (4) 如果记不住教材原理, 就要深入挖掘其中的重要信息和核心词句, 从背景材料中分析和概括, 转换提炼出部分的要点内容。 (5) 对比较复杂的设问, 指导学生注意分解设问的层次, 使答案的组织有逻辑性和层次性。 (6) 指导学生把握综合性开放性试题答案要点的内容构成, 关注学科内的知识联系, 把关键时政信息与学科内知识结合起来组织答案, 提高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2.及时总结, 把题想透。 在备考复习中, 拿到题目的正确答案不是训练的最终目的。 要善于把题目的参考答案当例子当靶子, 把题目想透:这个答案的课本依据在哪里? 为什么是这样组织答案? 答案是如何结合材料的? 答案与题目设问的连接点在哪里? 自己组织的答案跟参考答案的差异何在? 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一些学生是“只管做, 不管想”, 虽然题目做了很多, 但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 学生答题能力是加强有效训练的结果, 更是想出来、悟出来的。 经过及时总结, 把题想透, 学生针对全国卷非选择题答题角度的特点, 能够不断适应题型设计变化。 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对信息加工和处理、对材料提炼和概括、对知识整合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对问题的论证和探究、对方法的使用和变通、对语言的规范和驾驭技能也会有所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与实际答题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摘要:为了提高政治高考复习效率, 本文对2015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政治主观题的特点进行研究, 提出2016年高考政治的复习对策, 对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政治科高考成绩, 有着现实意义。

篇4:2018高考全国I卷作文分析

(编者注:200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真题及参考答案见本期赠卷,听力音频见本期提供的免费MP3下载)

听力

200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听力部分的题型大体可归纳如下表:

(说明:第7小题看似是考数字,但实际要靠推断才能得出答案,所以归入了推断题中)

从左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年高考英语听力还是以细节信息题为主,数字题比例继续下降,但推理题的比例却大幅度上升。由此可以看出,高考英语听力的趋势是增加推理题的数量,这要求大家在备考时除了要重点培养捕捉细节的能力外,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推理能力训练——这些能力实际上也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提升。平时练习听力时,大家一定要着重培养对重要信息的敏感性,听录音前一定要先阅读题目,这样,把握细节题应该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对细节掌握后,再进行拓展,搞定推理题。

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一直是考查语法项目的代表题型之一,那高考英语的单项选择题一般都考哪些语法项目呢?大家不妨一起看看下面这个近三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所考查语法项目的列表。

从这个列表我们可以看出,单项选择基本上涵盖了高中阶段所学的所有语法点,而动词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景交际等语法项目几乎每年必考,是热点所在。从这一点来看,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必须把语法基础打扎实,还要特别重视对一些重点语法项目的掌握。比如今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的第29题:

29. The wet weather will continue tomorrow when a cold front ______ to arrive.

A. is expectedB. is expecting

C. expectsD. will be expected

【解析】A。考查时态及语态。从句的主语“a cold front”与“expect”之间存在着动宾关系,故应该用被动语态,排除B、C两项。再者,when引导的从句中需用现在时态表将来,而不是用将来时态表将来,所以A项正确。

【方向解读】时态和语态都是现在高考的重点语法考点,每年的难题也大都会出在时态和语态上,所以,把这类题型学会、弄懂是相当重要的。

另外,今年的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部分还出现了一个新动向,即词汇题的考查力度有所增强。全国有部分省市专门在单项选择中设置了多达5个的词汇题。这就意味着,大家备考时,还应对词汇,特别是同义、近义词的辨析特别注意。比如今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的第34题:

34. After studying in a medical college for five years, Jane ______ her job as a doctor in the countryside.

A. set outB. took over

C. took up D. set up

【解析】C。考查动词短语辨析。先来辨析四个选项:set out表“出门,出发;着手……”之意,为不及物动词短语;take over表“接收,接管”之意;set up表“建立,创建”之意;take up表“从事;占据空间”之意。再结合题干给定的语境:简在医学院学习5年后,开始在乡村当医生。四个选项中只有“take up”可以表示从事某个职业。所以选C。

【方向解读】这类题型是近年中考、高考英语单项选择和完形填空中的热点问题。对大家来说,应对这类题型,应该从归纳总结形近、义近的词着手,然后对其进行分类对比记忆,以达到最好的辨析效果,从容应对辨析题。

完形填空

全国卷I的完形填空文章一直采用的是记叙文,今年也不例外。作者讲述了自己在一家餐馆做服务生的经历,由其间经历的一件事情,吸取教训:要时刻小心仔细,不应该太相信自己。文章整体比较容易读懂。在题目设置上面,大部分题目均为细节理解题,即完全可以通过一句话或者空格周围的两三句话找到答案,顺利解题。

完形填空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语法、词汇知识以及理解文章的能力。语法,主要考查对固定搭配的掌握;词汇,则主要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而理解文章,则主要考查结合语境对文章的理解。下面,我们就选取今年全国卷I完形填空中的一部分,做一下分析。

Before I knew it, the41was full of people. I moved slowly, 42every step. I remember how43 I was when I saw the tray stand near the tables, it looked different from the one I was44 on. It had nice handles (手柄), which made it45 to move around. I was pleased with everything and began to46I was a natural at this job.

41.A. kitchenB. street

C. restaurantD. table

42.A. mindingB. changing

C. takingD. saving

43.A. angryB. calm

C. sadD. happy

44.A. fixedB. trained

C. loadedD. waited

45.A. slowerB. lighter

C. quieterD. easier

46.A. believeB. agree

C. regretD. pretend

【解析】

41. C。由第一段叙述可知,“我”在餐馆工作,当然应该是来了很多客人,餐馆很快挤满了人,其他答案均不符合逻辑。

42. A。该处描述“我”在为客人服务的时候小心翼翼的样子:慢慢地走,小心自己的每一步,唯恐出错。Change表变化;take表挪动;save表节约;只有A项与后面的step搭配“mind one's step”才能表示留意自己的脚步,与该语境符合。

43. D。由这一段叙述及“I was pleased with everything and....”以及上文提及的“I still felt a little hard to carry the heavy trays”可知,“我”很高兴看到桌旁边有托盘架,因为这可以让自己的服务更轻松。

44. B。由第一段叙述可知,“我”在正式上岗之前,经过了几天的培训,这里提及的托盘架较以前的托盘架不一样,显然该托盘架是以前培训和练习时用的托盘架。其他答案均不符合。

45. D。由该句话的叙述可知,该托盘架有手柄,这理应让“我”在服务的时候来回走动更容易,故用easier。

46. A。由后文的“I was a natural at this job”以及文章结尾最后一句“不要太相信自己”可知,此时“我”非常自信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

阅读理解

今年全国卷I的阅读理解与往年相比,在词汇量、选材、题型设置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题目设置仍是以细节题、推理题、主旨题等常规题型为主。不过,整体上来说,今年推理题的比例有所增加。文章选材还是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同时也出现了应用文等其他文体。可以说,今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的阅读理解题没有特别的变化,一切保持稳定。

A篇: 一篇记叙文,作者讲述自己多年以后再见到自己的父亲的情形。文章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现在作者发现父亲较以前相比,变化非常大。多年以后,作者终于看到了父亲容易相处的一面,自己现在跟父亲的关系更像朋友了。56、57、58是细节题,59是词汇题。

56. Why did the author feel bitter about her father as a young adult?

A. He was silent most of the time.

B. He was too proud of himself.

C. He did not love his children.

D. He expected too much of her.

【解析】D。细节理解题。依据文章第二段“As a child I loved him; as a school girl and young adult (成年人) I feared him and felt bitter about him”及后文的“He seemed unhappy with me unless I got straight A's and unhappy with my boyfriends if their fathers were not as 'successful' as he was”可知,作者的父亲对自己期望太高,D项正确。这类题型在高考中是出现最多的一种题型,而做题的关键在于忠实原文。

B篇: 本文讲述了现在非常常见的一种水果——菠萝。讲述了其经过Del Monte Gold公司的改良,产生了新的品种,口感很好,而且还有保健功能,一上市就十分畅销的过程。又讲了其他公司看到该品种的菠萝市场广阔,纷纷开发类似的菠萝,Del Monte Gold公司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将其他公司告上了法庭,但没有胜诉的经历。四个小题均为推理题。

60. We learn from the text that the new type of pineapple is __________.

A. green outside and sweet inside

B. good-looking outside and soft inside

C. yellowy-gold outside and hard inside

D. a little soft outside and sweet inside

【解析】D。推理判断题。依据文章第二段中的“The new type of pineapple looked more yellowy-gold than green. It was slightly softer on the outside and had a lot of juice inside. B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bout this new type of pineapple was that it was twice as sweet as the hit-and-miss pineapples we had known.”可知,该品种的菠萝与原来的菠萝相比,外面略软,里面更甜。故D项正确。

C篇: 这篇文章的题目主要为细节理解题。语篇大意为:抓到了或钓到了鱼,如果不是我们想要的或不想带回去吃掉,该怎么办呢?当然应该放掉。但为了保证放掉的鱼能够存活下来,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东西呢?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

D篇: 这是一篇应用文,介绍了几种好的度假方式,并阐述了各自的好处及特色,题目大都要求进行信息查找。

E篇: 这篇是对一本书的内容及作者的介绍。Edward Wilson写了一本关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书,书中介绍了Edward Wilson对于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的看法,并号召我们人类保护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

短文改错

今年全国卷I的短文改错还是传统的类似学生习作的文章,考点还是那些经典的考点:固定搭配、代词、时态、单复数、连词、介词、冠词等。不过今年考查固定搭配、习惯用法的数量有所增加,同时,有部分题目还需要理解全文的意思后才能做出解答。

书面表达

今年全国卷I的书面表达延续去年的风格,还是一篇提供要点式的作文,难度可以说和去年持平。不同的是,今年的书面表达虽然是提供要点式的,但要点的内容并没有给出,而是需要考生自己发挥的。因而,今年的书面表达也可以说是一篇半开放形式的作文。下面,我们就结合一篇范文,看看如何在高考英语写作中取得高分。

分析题意,我们可以归纳出文章必须包含的几个要点:

1.自我介绍2.信息来源 3.祝贺生日 4.感谢照顾 5.索取照片 6.合适的结尾

下面来看参考范文:

Dear Sir/ Madam,

Greetings from China!

1I'm Li Hua, a student in Sichuan. I've been a panda lover since I was a child. 2About three years ago, I was delighted to learn that Baiyun gave birth to her daughter Sulin. And I've been watching her grow on your website. Now she's going to be three years old. 3I'd like to wish her a happy birthday and 4to express my thanks to you for your hard work, because of which Sulin and her parents are living a happy and healthy life in the US.

5By the way, could I have a photo of Sulin taken on her third birthday? 6Thank you very much in advance.

truly,

很明显,首先范文中六个要点一个不少(见范文中的数字标示),做到了要点齐备——这保证了写作得分的档次不会太低。在这个基础上,这篇参考范文还具有以下优点:

1. 文章结构层次分明,使用了过渡连接词,如:and、now、by the way;

2. 句型多样化,没有出现句式相同的短句,过多的简单句或者简单句的并列;

3. 使用了较为高级的词语和语态,如“was delighted to”、“have been watching”;

4. 使用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型:比如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等。

没有语法错误和单词拼写错误、要点齐备且具备以上这些优点,这篇范文的得分能低吗?

大家在备考书面表达时,如果已经做到以上几点,还希望分数有所提高,不妨试着适当使用一些倒装、强调、感叹等强势句式,为文章增添一些亮点。

篇5:2018高考全国I卷作文分析

【原作呈现】

创造属于你们的时代

广东一考生

亲爱的比我年轻18岁的朋友:

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该是2035年,这年,你18岁,你正用青春书写未来,你将迎战高考,走向社会,走向时代。你或许会问:“你是谁?”我么,在给你写信的时候,我也18岁,正憧憬未来的一个热血青年。或许你很幸运,生活在你的那样一个时代,一个进入了小康社会的时代,一个充满了机遇的时代,你或许会猜想我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我告诉你,我所处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

放眼全球,社会主义国家仅寥寥几个,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并不能找到很多,纵观历史,最强大的朝代已过去近千年,经验到今日也显得效力甚微。东西方列强,将我们重重包围,一重岛链不够,两重三重;他们利用科学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制约着我们,封锁着我们;一遇到我们与周边国家建立强大经济合作组织,就出手破坏,群犬吠声;还有自然环境带来的许多天灾……我的祖国压力山大,我能感同身受,祖国的压力就是我的压力,我一次又一次地迷惑、屈辱、痛苦。

然而,这又是最好的时代。

18年前,新年的钟声将中国敲入了21世纪。这18年来中国达成的成就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可观的,一件件大事办成了,奥运会,亚运会相继举办,神舟飞天,天眼建设;一次次剑拔弩张的危机化解了,钓鱼岛、南海争端,;GDP指标带着一系列数据飞升至全球数一数二之位,几乎每天,我们都会被祖国的新成就所震惊,几千年的华夏史数来,我们从未像现在一样如此靠近中国梦。为此,我激动,我自豪,我浑身充满干劲。

时代要求我们抛弃旧的桎梏,为时代注入新的强的血液,而我们做到了。如今我们望着耀眼的未来,其中间却有太多省略号是时代没有告诉你们的,留待你们去探索。

十年前,当天降的灾祸来临,时代要求我们全民族团结一心,我们做到了,从此任何天灾人祸来临,只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便无可撼动,2035年后,若灾祸再次降临,或许你们会需要全人类的力量,或许,甚至是全新的科技,将受害者送向月球,以避灾难,种种我们难以想象的途径,你们都可以做到。

五年前我们首次实现了太空空间站太空授课,从此航天领域又实现了一个突破,2035年后,或许空间站早已成为不足以被提起的历史,你们早已发明出能在外太空生存的基站,或许中国能成为首个将群众转移到外太空的国家也说不定。

我们无法给你们未来的发展定下确切的轨迹,我们也不应该为你们将要成就的辉煌套上我们自以为的枷锁和桎梏,我只是觉得身上沸腾着一种使命感,它推动着我,还有我们这一点人去努力。

2035年,在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愿你们达成了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一系列成就,时代,给你们这一代人写下的省略号,终于被你们亲手谱写成最精彩的篇章。

我愿相信中国最辉煌的时刻永远在明天,所以,不顾一切枷锁去拼搏吧,就算前路茫茫,也要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因为这个时代正等着你们的诠释啊!

【特级教师辣评】

江苏特级教师孙晋诺先生给出下面评价:

据说这是从广东高考阅卷现场传出的第一篇高考佳作。那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这篇佳作之佳吧。

一、这是一篇无思想之核的文字堆砌。

文中所言事件,在作文题目中皆已提及,该文只是在作文材料的事件基础上加上赞叹的敷衍而已。“时代要求我们抛弃旧的桎梏,为时代注入新的强的血液,而我们做到了。如今我们望着耀眼的未来,其中间却有太多省略号是时代没有告诉你们的,留待你们去探索。”作文材料里的省略号也被这位考生省略了,因为,除了材料上的这些内容之外,他也不知道还有什么。这里不存在深度思考,也不存在自我角度的对社会的审视,这里只剩下了一种声音: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就是好。如果说,这也是一种正能量,这也是爱国的表现,我想这种爱国与正能量非常可怕,因为,所有不经过内心体验,缺乏思想认同的吹棒,都会被轻易的被叛。如果仅仅为了我们的虚荣心,想听到这种没有感情、没有思想、没有人格立场参与的好话,那么,有朝一日我们也会很快被这种好话刺伤。

二、阶级斗争的锋芒让人不寒而栗。

在目前强调合作、共赢、地球村的理念之下,这个考生看到的是满眼“列强”对我们的围攻与封锁。十八岁的年轻人头脑里没有装上更先进文明的思想,而是诱发了你死我活的斗争精神,这是打开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大门呢,还是打开了藏着魔鬼的潘多拉之盒呢?这样的考生会不会走上街头砸日货,会不会成为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战士!

我们看看马克思十五岁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吧,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该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十五岁的马克思放眼整个人类,而我们的优秀考生正在高喊着打倒列强的口号冲向狭隘的爱国主义的洪流!这就是我们高考命题的导向?

三、空洞在剥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世界。

摆了满纸的政绩,还是让人感觉空洞;除了政治话语,这位考生几乎不会说正常人的话语了。宏大的政治口号能代表什么呢?只能代表着这个人成了口号的附庸,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政治工具。如果我们伟大的接班人,都是这样的工具,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是会被这种口号给淹没呢,还是这种口号完全成了他们生活的盔甲,而除了这盔甲之外我们再也找不到他们鲜活的心灵呢?摧毁人类幸福的有两种东西,一是工业化革命,把人变为机器;一是阶级斗争革命,把人变成只有集体性而没有个性的工具。一是把人绑在机器上,一是把人绑在口号上。无论哪一种,都是对人的戕害。我们的作文命题是不是在引导着考生在向这样的轨道上前进呢!

四、种下了盲目自大的种子

“十年前,当天降的灾祸来临,时代要求我们全民族团结一心,我们做到了,从此任何天灾人祸来临,只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便无可撼动,2035年后,若灾祸再次降临,或许你们会需要全人类的力量,或许,甚至是全新的科技,将受害者送向月球,以避灾难,种种我们难以想象的途径,你们都可以做到。”

听听这些话吧,这是冲天的豪气还是无知的傻气,这是夜郎自大,还是无比的自信,不怨这些孩子,他们是单纯而阳光的,而可怕的正是这种单纯和阳光被命题者给涂上了无知的色彩。人类越来越多地面对着无法克服的种种自然灾害,中国人的癌症患者在急速增多,各种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被死死地压在社会的底层,而我们却引导孩子们认为我们可以凭着我们的斗志来“战天斗地”,岂不可笑吗?不知道这位考生将来再面对这篇考场作文时会怎么想,也许他只是当作一场游戏而已,还会嘻笑我们何必当真!

篇6:全国I卷高考作文

大家好!

又到了我们班每月一次的读书会时间,我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大家一起展开学习和讨论,能让人学会很多知识,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老师今天所提供的阅读材料,我刚才已经看完了,心里面有许多想法,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下面就让我来作个发言。

这份材料不长,我数了数,算上标点符号,也才不到200字。虽然材料不长,但意义却很深远,里面的齐桓公、管仲、鲍叔这三个人,身上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夸赞的地方。在这三个人当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鲍叔。

为什么说是鲍叔呢?因为我看完材料之后,第一时间就想起了之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韩愈的《马说》,开头的那一句话,令我永生难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我个人认为,齐桓公、管仲、鲍叔这三个人的故事,就是对《马说》这篇文章最好的现实注解。千里马很重要,但伯乐更重要;同样的道理,人才很重要,但发掘人才、重用人才更加重要。

齐桓公厉不厉害?厉害。他是“春秋五霸”之首。

但是齐桓公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孔子他老人家说得好:“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这说明管仲比齐桓公更厉害。

然而管仲虽然厉害,但最厉害的人并不是他,而是他的好朋友,鲍叔。司马迁写出了“史家之绝唱”,他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很有代表性,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鲍叔能知人。就这么五个字,奠定了齐国争霸天下的基础。对于当时的齐国而言,鲍叔是伯乐,管仲是千里马,而齐桓公是策马驰骋天下的人。假如没有鲍叔的慧眼识人,管仲就不可能得到重用,齐桓公手下就无可用之人,又怎能成就霸业?

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三人这一段千古佳话的根源,在于鲍叔。没有了鲍叔,一切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谓“霸业”,又从何谈起呢?

万事万物,皆有根源。根源不一定是看起来最美好的,但一定是实际上最重要的。就像是一棵树,有人偏爱甜美的果实,有人偏爱娇嫩的花朵,有人偏爱苍翠的叶子,但我却偏爱那掩埋在泥土之下、不见天日的树根。因为我深深知道,如果没了树根,眼前这一切的美好,都会不复存在。

万丈高楼之美,要从地基开始;千里长河之美,要从水源开始;百年人生之美,要从童稚开始。假如一个人只看到雕梁画栋、浪翻潮涌、岁月恢弘,却看不到地基、看不到水源、看不到别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又怎能说是看懂了这个世界呢?

篇7:高考全国英语卷I分析及学习指导

总的来说,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试卷难度适中,难度较去年稍微简单一些,延续以往高考英语的命题思路,梯度把握得比较好,符合2014年全国高考英语考试大纲的要求。不难看出,试卷依然重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试题命题原则、难度,能力测试取向,都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只是考查得更细化了。各题型中规中矩,强调基础、实用,对平时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做了全面考查,避免了偏、难、怪的现象,对高中英语教学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下面,我们对 2014 年全国高考英语卷I试题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

一、总体分析

1、考点新变化

试卷结构有较大调整,新题型亮相。今年的高考取消了单项选择题,取而代之的是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语法填空。此外题型顺序也调整为听力,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语法填空,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

2、创新

最近几年全国英语卷I都是以给出提示,考生可以直接翻译,适当添加凸显层次或逻辑的关联词,或稍微调整顺序,就可以写出一篇好作文。今年的作文可以说是一个创新,属于半开放式的,凸显其灵活性和实用性。提示部分给出的只是广告,考生需要读懂广告内容,问题则以箭头所指给出,考生需要将广告和问题合二为一,考查的是考生语言运用得综合能力。

二、试卷分析

1、试卷结构

2014年全国英语卷I英语试卷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听力(30分,计入总分),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包含阅读和七选五,40分),

第三部分语言知识运用(包含完形填空和语法填空,45分),

第四部分写作(包含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35分),

总分150分。

2、分值构成

分值构成

三、典型试题分析

1、听力试题

【命题意图】听力选材多是学生熟悉的日常交际场景,基本没有生僻词语,语速适中,侧重考查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对听到的语料的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听力的干扰因素主要在于部分题目备选项在听力原文材料中可听到,迷惑性强,混淆较大,难以判断。对于平时听力训练不够的学生是个较大的挑战。从长远来看,学生要加强对听的重视程度,毕竟听是听、说、读、写中首要的语言能力。

2、阅读理解

【命题意图】今年阅读理解的5篇文章选材地道,贴近学生实际,体裁多样。在选材上继续保持了知识性、趣味性强,信息量不是很大,语篇长度适中,题材与体裁广泛的特点,彰显文化特色,考查考生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A

The Cambridge Science Festival Curiosity Challenge

Dare to Take the Curiosity Challenge!

The Cambridge Science Festival (CSF) is pleased to inform you of the sixth annual Curiosity Challenge. The challenge invites, even dares school students between the ages of 5 and 14 to create artwork or a piece of writing that shows their curiosity and how it inspires them to explore their world。

Students are being dared to draw a picture, write an article, take a photo or write a poem that shows what they are curious about. To enter the challenge, all artwork or pieces of writing should be sent to the Cambridge Science Festival, MIT Museum, 265 Mass Avenue, Cambridge 02139 by Friday, February 8th。

Students who enter the Curiosity Challenge and are selected as winners will be honored at a special ceremony during the CSF on Sunday, April 21st. Guest speakers will also present prizes to the students. Winning entries will be published in a book. Student entries will be exhibited and prizes will be given. Families of those who take part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celebration and brunch will be served。

Between March 10th and March 15th, each winner will be given the specifics of the closing ceremony and the Curiosity Challenge celebration. The program guidelines and other related information are available at: cambridgesciencefestival.org。

【短文解读】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剑桥科学节好奇心挑战活动的相关信息。

【解题思路】

21 正确答案:A

解析:

知识点:细节理解题

考查能力:语言运用中的理解文章具体信息的能力

思路方法:根据文章第一段The challenge invites , even dares school students between the ages of 5 and 14 to .....,可推断出参加活动的是学校学生,所以本题选A。

22.

正确答案:D

解析:

知识点:细节理解题

考查能力:语言运用中的理解文章具体信息的能力

思路方法:根据文章倒数第二段 April 21st. Guest speakers will also present prizes to the students,所以本题选D。

23.

正确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推理判断题

考查能力:语言运用中的理解文章具体信息的`能力

思路方法:A 是一个展览指导,B是一个艺术展回顾, C是一项告示,D是官方报道,根据全篇文章的理解,告诉孩子们参加curiosity challenge festival,所以本题选C。

【2015年备考建议】2015年全国英语卷I试卷的阅读理解试题应该依然保持2014年的趋势,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应该注意阅读材料的多样性。重点让学生学会在语境中找出主旨或做出推理判断,兼顾猜测词义题型的训练。总之,平时要加强阅读的训练。

3、阅读七选五

【命题意图】2014年辽宁高考阅读七选五依然按照传统惯例,继续考查考生的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章上下文情节的组织能力。

篇8:2018高考全国I卷作文分析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一书,原文行文简明精炼,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鉴于篇幅,文字见2016年高考试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试题分析】B项中关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的相关信息可见于原文第2自然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一句。该句阐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不大,都以经历见闻为主,其主要区别在于流传形式。因此,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流传形式”。该项引导出的两相比照部分,未着眼于“流传形式”形成一个逻辑完整的表述:虽然前半句的“口耳相传”讲的是流传形式,但后半句的“游历见闻”则没有继续从“流传形式”(如记录和阅读)的角度来讲,关于两者“本质差异”的表述逻辑混乱,与原文不等值,是错误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C项的表述“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与原文不符,第4自然段相关语句,如“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等可确证现代小说的特点恰恰是看重“如何讲故事”的。因此,该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是错误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第3题A项,根据原文第1、2自然段表述,传统的故事和早期小说的主要区别在于流传方式,小说的早期功能是对故事的记录,因此,选项作出的“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的推论是合理的。C项“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的判断可从第4自然段的相关表述合理推出,D项“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原文最后一段“减损或逐渐消失”的表述对应,因传统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现代传媒的发展确实对这种古老的故事讲述方式形成了巨大威胁,推论也是合理的。最后来看B项。该项“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的表述是合乎原文意旨的,“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与原文“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的表述相关,也可合理推出。但“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的推论与原文第4自然段“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的表述不符。从该句可知,现代小说并非不要虚构了,而是虚构的功能指向发生了变化,从故事之中挪到了故事之外。因此,该说法与原文不符,是错误的。

第二大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

【试题分析】这种考查方式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命题时的具体做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三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分别安排一到两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三处错误,另一选项无错误。本题在A、B两项共有三处错误,分别为“窥觊储贰”后未断、“冒籍”属下以及“事由己发”属下,D项则兼有这三处错误。A项“窥觊储贰”与后面“广结术士之流”均为陈登云所列举郑承宪罪状,属并列关系,二者之间有“且”字表示顺接,应予断开,“科场冒籍”作为“重惩”的宾语不能分开;B项“事由己发”是承宪妻“扬言”的内容,应属上,“用以恐喝勋贵”则是“扬言”的目的。C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全句意思是: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之位,而且广泛交结术士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是关于古代的宫廷制度。中宫,是皇后居所的代称,也可用以代称皇后。中宫一词的由来是,因古代建筑宫城时,皇后的宫室都位于子午线上,而一般而言,皇后寝宫前是君王的居室,左右两旁夹挟著嫔妃的居室,后方多为太后及宫中年老女性养老之处,整体而言,是以周围建筑来衬托出皇后统辖后宫的领导地位,因而皇后又有六宫之长一称。B项的“陛下”是对古代帝王的尊称,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C项“吏部”考查的是古代职官知识,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只有D项说到的“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请求退职,这话是对的;但称病的原因有很多种,只说是因受到权臣诋毁不准确。所以,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正确选项。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的分析概括是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这样的举动引起了被弹劾者的痛恨与同僚们的担忧,但皇帝并未做出反应,也就是没有发怒。B项的分析概括是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论罢”“论贬”,即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C项的分析概括是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当之处。D项的分析概括说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下文又说,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这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原文的表述是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赈济灾民,所谓“帑金”是指国库所藏的钱币,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专门从国库拨付了救灾钱款,因此不需要锺化民去筹措款项。D项所述有误,是正确选项。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参考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弗胜”“龃龉”两处。“胜”旧读平声,义为能承受,能承担。如《管子·入国》:“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弗胜”即不能承受、禁不住。“龃龉”原指牙齿上下对不上,用来比喻意见不合、不相投合,抵触等意。韩愈《答窦秀才书》:“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有使用,如丁玲《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二:“虽然两人的性格实在并不相同,但也从不龃龉的过下来了。”考生对此不应感到陌生。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啖”“矢”“囊”三处。“啖”的含义是“吃”,如苏轼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比较简单。“矢”在这里同“屎”,即粪便。如《左传·文公十八年》:“杀而埋之马矢之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顷之,三遗矢矣。”“囊”指口袋,这里用作动词,用口袋装。类似的例子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1)(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2),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3),迥立阊阖生长风(4)。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5),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1)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2)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3)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4)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5)斯须:一会儿。

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3分):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2分):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分析】“一洗万古凡马空”是杜甫对曹霸画马的概括性评价,充满了热情的称颂。曹霸笔下的玉花骢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相比之下,所有的马都只配称为“凡马”,在此马面前不免要相形失色。这种卓越艺术效果的取得是颇经过一番运筹酝酿的:在接到皇帝的指令之后,曹霸铺展开作画所用的白绢,但并没有马上动笔,而是苦心安排,独运匠心,以期不仅在外形上,而且要在神气上对这匹不同凡响的宝马加以全面的把握。《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则寓言:“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蠃。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曹霸的“惨淡经营”实际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超乎技而进于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当胸有成竹,心意、画笔与摹写的对象完全合而为一之时,便意味着伟大作品的横空出世。此时已不需要精雕细琢,只在心念甫动的须臾之间,一匹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真龙”便自然主动地在画家的笔下跃出了。

9.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2)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题分析】画作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曹霸高超的绘画技艺。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诗人不厌其烦地做了层层铺垫。首先诗人指出,这匹马已由极其众多的画师摹画过,但是都不成功。难道是这些画工技艺如此低下,以至于不能把一匹马画得“像”吗?当然不可能是这样,须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只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客体的外在形态,绝不能算是进入绘画艺术的高超境界。众多画工的失败,应该是因为他们无法画出玉花骢的那种神俊气韵。既然是宝马,它所具有气质应该是独特的,也是难以把握的。接着,诗人让这匹宝马真实地出现在了读者面前,它昂头挺立在宫门之前,神气轩昂,虽处于静态,却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这不禁令人想起杜甫的另一首咏马诗:“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静止的骏马也可以让人感到四蹄轻快,犹如被风托起,随时可以腾飞。那么也许此前的众画工并非真的那么无能,这匹马真真切切地在显示,它那时时飞动的神采实在是难以捕捉,要真实领略并将其牢笼于笔下,只能有待一位能与骏马相匹配的伟大画师。

(三)名篇名句默写

1 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参考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内容分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今年的默写与前两年相同,题目延续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第三大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战争[美]迈尔尼

[鉴于篇幅,文字见2016年高考试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参考答案】D C

【命题立意】分析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文学类文本考试的重点。本试题的设计,重点考查考生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试题分析】A项考查点是对小说叙述人角色的理解。小说开头就写道:“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很显然,这一段文字意在说明,下面将要讲到的故事,是“我”的所见所闻,或者是“我”的亲身经历。本项据此说这“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似乎是正确的。但是,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小说中的叙述人“我”与小说的作者是有区别的,无论是小说中的叙述人,还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我”或许有着作者的影子,但与作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如果说这段文字“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还是正确的,但说它“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则是把叙述人“我”与作者混为一体了,因此是错误的。

B项考查点是对小说语言的分析鉴赏。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的常用手法,小说中的“我”在与女主人公第一次通话后,对她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这句话确实话里有话,因为“我”作为一个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畅快地跟人说话的机会或许不多,但说“好多年没有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就未必可靠了。很显然,“我”这样说,既有客套的成分,也委婉地表达出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透露出“我”作为一个长期生活于战争环境下的战士渴望与人沟通、渴望获得友谊的愿望。因此,B项说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我”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是符合人物实际的,但说它“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则不明显,所以B项不是最恰当地选择,得1分。

C项考查点是对小说结尾的分析鉴赏。小说由于故事比较简单,情节的处理,尤其是结尾的处理,一定要有新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短小说常常被称作是结尾的艺术。《战争》的结尾就有这种特点。“我”从乡下回城后失去了与女主人公的联系,十分焦急,但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却只说了句“谢谢!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个结尾看似不合常情,但此时无情胜有情,有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魅力。事实上,这样的描写不仅真实,符合生活的辩证法,因为人们在最为悲痛的时候,却往往表现出令人意外的冷静,也符合艺术的辩证法,因为此时说什么话都无法表达“我”的情感,不说,反而更令人感动。因此,C项说“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是正确的,2分。

D项考查点是对小说情节设置的分析鉴赏。“我”因受伤住进了伦敦医院,在给朋友打电话时,因为接线生偶然的失误却与一位普通市民相识,这本来是很普通的一件事,结果却演绎出一曲动人的爱情故事。奥秘在哪里?就在于小说情节设置上的巧妙。两个陌生人萍水相逢是意外的,但又是可信的,因为20世纪40年代的电话还比较落后,打电话时需要接线生转接,接错电话号码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陌生人通过电话相识相爱是意外的,但又是可能的,因为两人都处于战争中,都需要心灵的慰藉,因此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正当他们走向爱的永恒彼岸时,悲剧却发生了,既是出人意外的,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当时的伦敦正处于战争十分激烈的时期,每天都会有爆炸发生。因此,D项说“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这样的赏析是十分正确的,3分。

E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概括。发生在“我”与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并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么重大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极不起眼的小波澜,但读来却温馨动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通过一对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不仅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也真实地反映了战争对于普通人的伤害,虽然短小却意蕴深长。但是,这毕竟是一篇短小说,限于篇幅,它不可能也没有像那些长篇小说一样,描绘出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也没有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虽然它也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对生活的乐观的态度。因此,E项的选择是不正确的。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2)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3)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试题分析】小说在刻画女主人公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所谓性格,是指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由于具体生活道路不同,人的性格也会有所不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但在一篇短小的作品中,很难表现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多展示其已经形成的、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征?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主要有三种性格特征。第一,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关于这一点,小说有比较具体的描写:“我”与她通电话后,整整一天都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在处理电话“危机”时,她确实表现得很机智、得体且幽默,有着及时化解矛盾的能力。其次是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应当说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但是即使这样,她仍然乐观向上、热爱生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热爱文学,向往美好的爱情。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再次是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这主要表现在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上儿子死了,尽管她很痛苦,还关心着母亲,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与“我”真诚相爱,却不放纵自己的情感,很有理性。总之,通过这些性格特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感人的城市女性形象。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2)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3)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命题立意】本题从“电话”在连接人物、安排情节等方面的作用入手,着重考查考生对小说艺术构思的分析鉴赏能力。

【试题分析】小说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都是通过电话这个特殊的媒介连接起来的。“我”与女主人公是通过电话偶然相识的,两人的爱情也是通过电话聊天发展起来的,最后的悲剧也是通过电话暗示出来的。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是一种巧妙的艺术构思,这样处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萍水相逢的两个陌生人,因为一个错误的电话,竟将命运连在一起,让人感叹人生的复杂奇妙,同时也凸显了战争背景,因为这种偶然与必然的交错,在战争中更容易发生,当然,这也强化了小说情节的戏剧性第二,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电话交流,是一个十分隐秘的私人空间,何况他们的通话大多在午夜进行,所以更能够透露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有利于塑造更为真实的人物形象。第三,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主人公的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这有助于表达人物内心世界,但由于电话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制性,许多东西并不能直接描写出来比如人物的身份,具体的经历,悲剧原因等等,这就给小说留下了较多空白,让人产生了很多的遐想,丰富和补充了人物的性格与思想主题。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合适。(1)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2)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3)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观点二:不合适。(1)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2)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3)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观点一认为,用“战争”作题目是合适的,理由有三个。第一,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一般来说,题目与内容应当契合,但是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常的现象,让人疑惑的同时,也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反而强化了艺术张力。第二,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表面看来,战争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但事实上战争是一只无形的手,无论是故事、人物,都受到战争的制约。战争是小说故事发生的契机,如果“我”不在战争中负伤住进医院,如果“我”不是因为战争而渴望友谊,故事就不会发生。战争是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如果伦敦不遭遇炸弹袭击,女主人公就不会遽然离世,因此离开了战争也就失去了小说构思的基础。第三,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这一点在小说开头的叙述中就暗示出来了:“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作为一个战士,军旅生涯的黯然结束,令自己失望是可能理解的。为什么对战争也很失望呢?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是血腥的,对社会、对人性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人类不应忘记战争,制止战争,这也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综上所述,用“战争”作为小说的题目是合适的。

观点二认为,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这样处理是不合适的,理由也有三个。第一,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有故作高深之嫌,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题目与内容契合,是众所周知的创作原则,优秀的作家不仅讲究名实相符,也非常讲究题目的生动形象,像“战争”这样十分抽象的题目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战争”作为题目是不合适的。第二,这篇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我”与女主人公萍水相逢却又心灵相通,真挚相爱而又理智慎行,即使是在战争环境下,他们仍然有着美的追求,爱的向往,正是这种生命态度与乐观精神,感动了所有的人。第三,从情节设置来看,小说中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的,“我”在战争中负伤住院,一度很失望,但因为与女主人公相识,也对生活有了信心。女主人公尽管婚姻不幸,还在战争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但她不绝望,依然热爱着文学,追求着美好的爱情。战争中两个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构成了小说情节设置的骨干,而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因素,是背景,并未成为小说直接描写的内容。综上所述,用“战争”对小说命名是不合适的。

第四大题

1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鉴于篇幅,文字见2016年高考试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参考答案】E、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相关信息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先看A项,A项内容来自材料第一段,原文为:“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吴文俊转系的原因在于对物理强烈的兴趣,而对数学的兴趣不如对物理强烈。A项表述为“对数学不感兴趣”,不够准确,所以选A项得一点分。B项为正确选项,是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再看C项,C项中的“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原文中并没有着落,所以C项不得分。再看D项,D项内容来自材料最后一段,原文中吴文俊这样评价外国数学家:“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外国许多科学家存在研究数学时靠巧思妙想的问题,但并不是只靠奇思妙想,吴文俊不认同的是他们的方法,而非他们的研究成果。所以D项不得分。E项为正确选项,是对原文多处内容的概括与总结,所以得分最高。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2)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3)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

【试题分析】吴文俊的数学研究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原因,材料中有多处体现。答案(1)是对材料第三段和相关链接(2)陈省身评语的概括;答案(2)是对材料第二段高小山评语、第四段吴文俊谈基础教育、最后一段吴文俊谈学术生命保持的概括;答案(3)是对材料第五段的概括。这三点与吴文俊数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考生必须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至于考生的具体行文,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1)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2)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3)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主要来自材料第四段。第四段中谈到,吴文俊并不认同在国际奥数竞赛中多次获奖是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他对数学基础教育的看法由奥赛而发,但不局限于奥赛。通过分析,可以将之分为三个方面。答案(1)是从整个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谈,强调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的重要性。答案(2)是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谈,强调系统学习的重要性。答案(3)是针对奥赛而言的,反对功利化应试对数学思维的不良影响。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

【参考答案】(1)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2)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3)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4)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进行探究的能力。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改理念。本题是要求考生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探究性分析。表面上看,兴趣广泛似乎会占用时间,甚至干扰到学术研究。但事实常常相反。吴文俊在数学上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了长久的学术生命即是一例。通过材料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吴文俊虽然是数学家,但最初兴趣并不在数学学科上,而在物理学科上。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有很多共通之处。作为一个数学家,吴文俊并没有只沉溺于数学的世界无暇他顾,而是“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这些看似与数学无关的消遣,恰恰是他富有创造性的原因之一。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保持长久的学术生命,是吴文俊作为数学家非常特殊之处。这与他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是分不开的。对吴文俊而言,看围棋比赛,不是简单的娱乐,而可以培养“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考生也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进行回答,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即可得分。

第II卷表达题

第五大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6)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1)(2)(5)B.(1)(4)(6)

C.(2)(3)(5)D.(3)(4)(6)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D项。A项、B项和C项都不恰当。本题给出了六个带成语的句子,其中有三个句子中成语的用法是正确的,另外三个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要求从中选出三个使用正确的句子。第(1)句中的成语是“目不交睫”,意思是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而整个句子是说舞台布景快速变化,显然和不睡觉没关系,属于成语误用。第(2)句中的成语是“厝火积薪”,意思是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而该句子要说的是未雨绸缪,所以此处成语用得不恰当。第(3)句中的成语是“筚路蓝缕”,意思是驾着柴车去开辟山林,常用来形容创业的艰辛。用在此处形容航空领域的开拓者,显然是恰当的。第(4)句中的成语是“讳莫如深”,意思是把事情瞒得很紧。和整句话的意思是协调的。第(5)句中的成语是“安步当车”,意思是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而整句话的意思是大夫指导病人有危险,飞快地往医院跑去,显然和从容的语义是相抵触的。第(6)句中的成语是“苦心孤诣”,指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地步。而整句话是说作者用字讲究,苦心营造一种氛围。该成语的使用是恰当的。综上,正确的答案是C,即(3)(4)(6)三个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C项。A项、B项和D项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别有所不同。A项的错误在于主宾语搭配不当,“自从……以来”中间的小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主语是“东方红一号”,谓语是“成为”,宾语是“国家”,显然搭配不当。B项的错误在于宾语残缺。“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中缺少了宾语“规定”。D项的错误在于搭配不当,前文“抗灾能力的强弱”说的是正反两个方面,后面“经济实力的雄厚”,只说了一个方面。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1)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2)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3)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4)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5)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6)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关联连贯得体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正确选项是D项,只有这一项依次填入空白处最为恰当。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上下文所给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比较所给各选项之间的表达差异,三是权衡上下文与选项的语意连贯关系。

本文段说的是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开篇提出话题,接着以美国的超级火山为例,说明它一旦喷发将会带来的种种后果,最后提出人类应该主动了解超级火山的杀伤力以便制订预案。(1)(2)(3)(4)可以放到一起斟酌,它们所关联的是一个大的条件与结果关系句组,(1)关联的是条件,(2)(3)(4)关联的是结果,“只要”表示充分条件,表示如果发生了超级火山喷发就会有后面的结果,符合语意关系的需求;后面接连多种结果中,(2)处所引导的句子紧跟着前面的条件句,表示超级火山喷发当时人与物俱毁的巨大危害,此处可以不用关联性的词而采用意合法,(3)(4)分别引导超级火山喷发之后带来的危害,这两个结果句之间还有时间的先后,与火山喷发当时形成一条时间链:当时、后来、再后来,从语意上看,这里表达的超级火山喷发造成的后果不会随着时间的相对推移而消弭,反而是后患无穷,所以几个后果应该是递进的,“而且”“还”都能表示递进关系,“而且”是一般性的表示意思更进一层,“还”进一步表示火山喷发后果的范围会扩大。(5)(6)可以放到一起理解,(5)引导的“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是个事实,(6)引导的“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是让开不知何时喷发,专说了解杀伤力的作用或目的,这两句用“虽然”“但”来关联既能有效揭示两句的转折关系,又能使语句流畅地收住。

其他三项都不如D项。A项用“一旦”引出条件句尚可,用“则”统领几个结果句也可,但(3)处用“/”无法表现出递进关系,(4)处的“也”更适合表达并列关系,也不太适合表达进一层的意思,此外,(5)(6)的“即使……然而”虽然也表示转折,但却是让步性的,而前面并没有谈到喷发时间问题,所以让步缺少语境支持,显得有些突兀;B项的“倘若……那么”用来表示条件与结果是可以的,(3)处用“进而”、(4)处用意合法,都能显示出递进的语意关系,问题是(5)(6)的“由于”和“所以”,文段的最后两句并非因果关系,用“所以”来关联就不当了;C项的“假如……则”也能显示假设的条件与结果关系,(3)处用“甚至”来表现递进尚可,但(4)处用“更”欠妥,虽然“更”也表示递进,但“随后”的后面往往不用“更”,此外,(6)处的“那么”有推论的意思,而文段末两句的推论意味并不明显。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1)。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2),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3)

【参考答案】示例:

(1)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2)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

(3)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给出一个语段,其中有三处空缺,要求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语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表面看起来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似乎答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先看空缺(1),(1)的前面说的是气候对气候土壤等的影响,其中有个关联词语“不仅”,可知后面要进一步说气候对其他方面的影响。(1)后面一句话是“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综合起来,可以补写出“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再看空缺(2),(2)前面有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但是”,可以推出,需要补写的语句和前文的内容是相反的,前文说的是气候可以为人类造福,显然这一句应该补写成“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最后看空缺(3),这句话中有个关联词语“所以”,可知整个句子是根据前文推出来的结论。前文说气候对人有利也有害,那么,人们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显然是为了“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7.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参考答案】示例:

“中国梦演讲赛”拟于5月4日举行,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组织工作需要联系报告厅,选拔20名参赛者,最后评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组稿,并在学校网站和校报报道。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

【试题分析】该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上一篇:过传统节日心得体会下一篇:文言文实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