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观后感

2024-04-14

《大国外交》观后感(共12篇)

篇1:《大国外交》观后感

《大国外交》观后感

8月28日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全面展现我国外交领域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新成就的6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大国外交》政论专题片深刻反映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引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恢宏历程,充分展现我国领导人风采,谱写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华章。

旗帜鲜明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原则,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发挥中国作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开展了中国特色外交。大国外交的背后,是自信、是担当。随着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深刻演变,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更需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体现更多的担当和作为,不断书写新的篇章,铸就新的辉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内涵与时代色彩,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了中国特色外交中的大国自信、大国自觉与大国担当。

“大国担当”,是为世界尽责。“敢为天下先,以天下为己任”。在国际舞台,中国以大国担当在国际事务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中为世界尽责。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第1页 /共 3页 国际关系,对“21世纪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给出了中国答案。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期中美关系,重新启动中日韩合作,中非“十项合作计划”,中拉“五位一体”新格局,提出和建设“一带一路”„„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承担了更多责任,为维护国际和平、促进世界进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推动各种区域合作机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秉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中国在坚持不干涉内政,尊重国家主权与平等的前提下,继续为妥善处理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发挥中国作用,体现大国担当。

“大国担当”,是对国家担当。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在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更加强调“底线思维”和“底线原则”,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亮出底线、敢于斗争,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在钓鱼岛问题上展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有理有据回击旨在侵害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所谓南海仲裁案,旗帜鲜明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积极同国际社会开展反腐败追逃追赃合作,都表达出了坚定的“中国态度”,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点赞、中国人民的自豪,展现出了中国外交的成功,体现了对国家的担当。

“大国担当”,是对人民担当。“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不变的宗旨,也是中国外交的“初心”。我国每年有1亿3千万人次出境,数百万中国公民在全球各个地方工作、生活、学习,3万多家中国企业遍布世界各地。时第2页 /共 3页 刻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不断增强领保能力建设,积极打造海外民生工程。5年来成功组织9次海外公民撤离行动,受理各类领保救助案件近30万起,处理100多起中国公民在境外遭遇绑架或者袭击的重大案件。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同胞们走出国门更加安全、便利。“外交为民”,这种自豪感、归属感、安全感,是一个践行“外交为民”的大国带给自己公民的自信,是中国外交始终努力的方向。

“大国外交”,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看到了中国方案,闪耀着外交智慧的光芒。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些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作为一个自信的大国,我们有决心有能力开创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

第3页 /共 3页

篇2:《大国外交》观后感

在第二周形势与政策课上,我们组织观看了纪录片《大国外交》的第一集,这部专题片围绕着中国外交展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崭新理念,看完第一集开篇之作后就让人深受震撼,并且在心中也燃起了民族自信的熊熊火焰。

我们所观看的第一集《大道之行》是全系列的一个总论概括,紧紧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勾勒出了中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理论框架,反映了中国外交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充分展现了我国的大国形象和大国担当。

我认为当今的中国外交,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一个“新”字,带着好奇查阅了很多资料,我发现我国在外交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创新。首先是离我们最近的旅游,我国与多个国家都达成了签证便利化协定,“免签”,“快签”对我们来说早已不是陌生的词汇,这使得我们走出去的程序不断简化,我们的旅游也更加方便;其次中国一直提及一个词汇,“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更是我国创新和有大局意识的体现,我们倡导合作共赢的积极心态,孕育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计划,旨在造福各国人民,实现各国人民共同的理想。

在“新”的的基础上,我们也有着一直从未改变的初心和原则。比如在经过血的教训后,我们现在坚信弱国无外交,我们会尽力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证明中国力量,发扬中国自信,我们绝不会再做弱国,坚定维护我国尊严。但同时我们也绝不欺凌弱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恃强凌弱,帮助需要帮助的国家,构建和谐美好的全球环境,实行睦邻友好政策,义不容辞的传播我们东方大国和平包容的理念。

篇3:中国外交展示大国风范

习主席上任之后,首访非洲参加金砖会议,访问非洲各国,是中国外交重视同第三世界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继续帮助非洲发展,以金砖国家崛起实现发展中国家崛起,影响世界的一次成功外交之旅。最近,“习奥庄园会晤”成为世界的焦点。会晤的地点不选择美国白宫一类充满政治色彩的地点,而选择能让人轻松自在交谈的安纳伯格庄园。庄园特有的气氛和浓郁的氛围,使两国首脑在自然愉快中交谈,促进国与国的关系。习主席造访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后院”,访问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意在于加强中国与这一地区国家的关系,实现中国外交全面发展新格局。

李克强总理,造访中国的老邻居印巴,访问欧洲德国等国家,体现了中国外交重视维护同老邻居关系,巩固中欧关系的外交策略。

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外交之旅,一再引发世界关注,世界正从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活动中解读未来中国外交新风向。当“真诚、人性、温暖”等词语从形容普通人的人际交往走向形容国家元首的外交活动,人性的光辉便时时展现在外交的风采中,而人性的光辉正是中国外交逐渐走向成熟自信的最好注解,展示着大国的风范和气度。

篇4:在外交大国与大国外交之间

然而,中国的大国身份是经历了历史起伏的。传统上,中国是泱泱大国。近代以来,中国一度被视为“东亚病夫”,大而弱。今天,中国仍然是“不完全大国”(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语)。

正因为如此,中国并非简单地对应托克维尔所描绘的大国处境:伟大与激情来自万里河山,永恒与灵感来自五千年文明,责任与痛苦皆因“中国特色”。

多重身份的中国

中国的多重身份是中国的最大特色,也是中国责任与痛苦的源泉。王毅外长不久前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发表的题为“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的演讲,对此做了精辟阐述。

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将中国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这也体现了中国三种不同的身份。今天,“中国的中国”指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亚洲的中国”讲的是东方文明(东亚文明),“世界的中国”则更加突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的身份。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丧失传统的大国身份,踏上了寻找新身份的漫漫长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从根本上瓦解。直到1912年,新诞生的中华民国将中国传统政治结构与以主权、民族国家为核心的西方国际体系相结合之后,中国才最终获得了“亚洲的中国”和部分“世界的中国”的新身份。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社会主义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定义为第三世界的兄弟,尤其是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更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融入区域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地与亚洲和世界相融合,逐渐成为一个新兴大国,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亚洲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的身份才得以真正形成。

近年来,中国采取了“和平崛起/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发展理念。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也紧随其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世界的中国”vs“中国的世界”,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中国如何看待世界的问题。同时,当前中国进取性的外交政策和持续高涨的公众舆论,也表明中国正从“世界的中国”向“中国的世界”转变。

毫无疑问,中国——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的双重身份,越来越被世界所热议和公认。“中国的中国”和“亚洲的中国”也正逐步塑造着中国的国际行为方式。

各种身份如何和谐共处

如何才能使中国四种不同身份和谐共处?历史学家章百家先生这样描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逻辑:“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中国一直主张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强调“不干涉他国内政”并将其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一。中国低调的外交政策“韬光养晦”也同样适用于这种逻辑。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始终将内政放在优先地位,对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总是略显犹豫。

这种状况一度使中国外交颇受诟病,一些外国舆论甚至质疑中国是否堪当外交大国,它们时而推销“中国责任论”,时而宣扬“中国强硬论”。究其原因,除了外界对中国外交误解和别有用心的宣传外,我们自己在大国外交上的羞羞答答,也助长了这种现象的蔓延。

王毅外长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演讲,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大国外交宣言,它理直气壮地宣示了中国的外交新政,也是为了从根本上凝聚认识,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

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东方文明古国,是中国的三重身份,这是王毅外长定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前三个缘由:

——中国外交的特色,立足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这个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外交的特色,植根于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我们对内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对外主持公道、捍卫公理、伸张正义。

——中国外交的特色,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我们将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奉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

时空一体,是中国大国外交特色的另外两个来源:

——中国外交的特色,源自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我们将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外界对话沟通。

——中国外交的特色,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我们愿发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

上述五方面特色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中国新型大国外交的总体定位。

外交自信、外交自觉、外交自尊

由内而外,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逻辑。

王毅外长指出,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中国将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离开发展中国家。

积极主动,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风格。

王毅外长指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开拓,在外交上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更具全球视野、更富进取意识、更有开创精神。……展望未来,中国将更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处理,为维护世界稳定与安宁承担应尽的责任。中国将继续做当代国际秩序和公认国际关系准则的维护者,同时更积极有为地参与国际体系的变革与完善。

外交自信、外交自觉、外交自尊是中国积极主动大国外交的鲜明写照。

外交自信源于我们对自身实力地位的客观认知。“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2012年,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并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外交自觉源于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客观评估。“当今世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困局,更折射出现代文明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危机。中国外交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奉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推介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增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从而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新型挑战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产品”。

外交自觉,突出表现在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经过中俄二十年的探索,已经成型,接下来集中体现在中美关系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强大的发达国家,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我们有决心和信心通过中美携手合作,成为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推进器。“我们的决心来自于对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当今世界已今非昔比,全球化在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联”。

外交自尊源于新中国优良的外交传统和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六十多年来,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两大本质特征,也构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新时期,中国将坚持独立自主,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政策和立场,不依附、不屈从于任何外部势力,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风骨。中国将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为推进人类和平事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担当。中国还愿虚心地倾听世界的声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对话与沟通,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胸怀”。

总之,以自身的新型大国身份和中国特色的外交哲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思路。

(作者近著《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

篇5:大国外交观后感总结

观《大国外交》有感:中国的担当

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居二望一”,各种世界事务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的国际形象,尤其在第三世界的影响非同一般,正如在《战狼2》中展现的,非洲政府、反政府军对于中国政府倾向性的争取,以及影片最后男主角用手臂撑起国旗,带领车队,穿过战乱中的城市,安全回到中国驻地,更是激起了无数人的爱国情怀。8月28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更是全面展现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形象。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外交之路。正如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所说,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环境新变化,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王毅外长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主动进取,积极作为”,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在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更加强调“底线思维”和“底线原则”,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针锋相对、在南海仲裁问题的有力回击、在韩国萨德问题上的刚毅决然、在印度非法入侵问题上的当仁不让,都表达出了坚定的“中国态度”。

二是坚持大国和平崛起之路。中国目前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积极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贡献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的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中国—东盟、东盟与中日韩、东亚峰会、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等。外交部长王毅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坚持和平发展为战略选择,以寻求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以建设伙伴关系为主要路径,以践行正确义利观为价值取向,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努力目标。

篇6:观看学习《大国外交》观后感

改革开放近40年的飞速发展,让中国在世界之林中雄伟屹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特色,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不结盟政策。不结盟的中国就不会被卷入类似同盟国之间的外交内政,就不会受到别国的干涉,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独立自主。在不结盟的前提下,想要获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就必须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构想和举措,是跨时代,是横贯古今的。它的提出和实施,无疑做到了扬我大国之国威,开我对外贸易之坦途,兴我华夏先祖之文明,创我中央之国的繁荣昌盛。是我党为了不愧国家建设所交出的满意答卷,不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造就的大好时机。一带一路,承载着我们中华千百年的荣光,承载着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必将在时代的壮阔协奏曲中,像郑和的宝船一样,驶向遥远美丽的彼方。

篇7:观看学习《大国外交》观后感

《大国外交》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践行“创新、协同、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奉行“和平、稳定、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理念,充分展现我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局面全面展开。

2013年秋,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就是我国所说的“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党中央、国务院高屋建瓴不失时机提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决策,意义重大而深远,谱写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五年来,习近平同志主持或出席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等一系列重要多边会议,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发展,促进“一带一路”从倡议梦想走进现实。我国倡导各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携手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宏伟目标,形成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意识。五年以来,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成绩突出,其突出成绩为各个一带一路成员国做出来极大的贡献,并为周边国家带去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正如人们所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狮子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种“醒狮论”在欧洲变得颇有市场。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关系到世界的繁荣昌盛,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影响到世界的文化,中国的经济越来越称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的每一项成就都和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发展。我国一直以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切实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并且五年以来我国做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这个人中国人所自豪的事。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治国理政的国际延伸和国际表达,是我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即“四个自信”的有力表现,是我国积极奉行“和平、稳定、发展、合作、共赢”大国外交理念的结果。五年来中国越来越深入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将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8:习式外交:开启中国大国外交时代

2014年11月的北京APEC会议周和5月在上海举行的亚信峰会,被称为“2014年中国外交工作最大亮点”的两大“主场外交”。习近平迎来了他最高领导人任上的“外交新主场”,而这里的“新主场”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也是观念上的。习近平履新以来,大国外交风范凸显,强势带领中国走向世界,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参与感、作用力。

他以牢牢掌控自我的姿态,开启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外交时代。

“新三环外交”

习近平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后,将俄罗斯确定为首访国,随后,他还出访了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在他为时9天的首次外访行程中,中国新一代领导的外交战略擘画已见端倪。

外交部长王毅在出访即将结束时向媒体介绍说,“首访俄罗斯,着眼的是周边环境和大国关系;出席金砖峰会,着眼的是当今世界快速上升的新兴力量;访问非洲三国,着眼的是发展中国家这一中国外交的根基。”

此后,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在周边的密集出访,让周边外交成为新形势下中国特色外交的“内核”。在高频度的出访中,习近平一次次表达了加强与周边各国“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想通”的意愿,把中国梦同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对接一处,并大度地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关于周边国家和区域合作组织的外交理念,亦在习近平的外交“路线图”中占据颇大篇幅:在印尼,他提出要建设“命运共同体”主张,指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东盟共同体、东亚共同体息息相关;专程访问韩国,他提出要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蒙古国,他回应“搭便车”论,欢迎周边国家搭中国发展的列车;到访印度,他强调要共创和谐的“亚洲世纪”。

而随着中国的辐射力和作用力不断扩大,中国周边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延伸。习近平的“南太之行”,不仅拉近了中国同南太平洋国家的距离,也使得中国大周边外交布局日臻完善。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一直推行的“三环外交”,后来,又增加了一句“多边是舞台”。如今,当中国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迈进,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逻辑也在悄然变动,出现新的分层。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王义桅教授将这些新的分层看作是中国的“新三环外交”:内核——周边国家,秉承亲、诚、惠、容理念,着力打造责任共同体;中间地带——发展中国家,秉承真、实、亲、诚理念,倡导正确的义利观,着力打造命运共同体,他解释说,“所谓命运共同体,通俗地说,就是同甘共苦,最终追求共同的归宿和身份。共同利益,只是同甘,共同安全,才是共苦”;外围——发达国家、秉承互利共赢、互相尊重理念,着力打造利益共同体。

王义桅说,所谓外围,并非边缘。中国提出与美国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兴大国关系,并倡导与欧洲国家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正在加宽、加厚中国外交的外围。

大国外交

习近平履新两年,世界看到了一个坚持自己的外交原则,更加坚定捍卫自身利益的中国,一个立足亚太、布局全球,以新战略谋取新格局的中国,一个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中国。

在习近平的外交罗盘上,时刻凸显“大国外交战略”,大国原则、大国战略、大国担当不容忽视。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履新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习近平就明确表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日本引爆钓鱼岛危机,中国毫不退让,不仅加强了对钓鱼岛海空一体的定期巡航,还以罕见的强硬姿态回应称,中方有决心、有能力捍卫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中国外交部长、中国驻日大使、中国国防部发言人相继迅速强势回应,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宣告“中方必将奉陪到底”。

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小动作不断,中国将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驶入南海,派出大型海警船巡航南海、驱逐非法入侵船只,部署钻井平台在西沙群岛附近探油,以实际行动宣示南海主权。

“在歷史和领土这两个原则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外交部长王毅的这番话成为中国外交姿态的最佳注脚。

在对周边国家的刺激或挑衅举动采取必要举措的同时,习近平已不满足于这种“应激性强硬”,开始根据自己的计划行动,按照自己的节奏出招亮剑。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推动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并亲自出任委员会主席。这一总管军队、公安、外交、情报领域的“集大成”委员会,成为中国最具权威、最高规格的安全机构。

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不久,中国就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涵盖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尽管遭到日美无端指责与抗议,中方依旧不为所动,中国空军一直在东海防空识别区组织例行空中警巡。

大国外交,要有大战略。习近平在这一点上毫不含糊。

从周边外交新理念,到亚洲新安全观,再到新型大国关系,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立足亚太、谋篇全球的外交战略清晰可见。

亚太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上任伊始,就开始深耕亚太外交。秉持“亲、诚、惠、容”四字外交理念,中国领导人频繁访问周边国家,周边外交迅速升温。

有分析称,习近平不仅在试图将亚洲打造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更是希望亚洲各国能团结一致、休戚与共,共同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nlc202309020046

但习近平并不想与美国撕破脸。既博弈又合作,这是习近平处理中美关系的新思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习近平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展现出中华文化“仁”“和”的精髓。

经略周边,与俄罗斯结伴,团结亚洲,弈和美国,这是习近平在亚太的外交战略布局。而这,也只是他全球战略中的一部分。习近平试图打造的,正是十八大报告里提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社会一道,深化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这就是习近平带领的中国正在推动和践行的外交大战略。

大国外交還要有大国担当。

“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这是习近平对大国外交的深刻理解。

“习式外交”

2013年3月22日,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首访,当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第一次挽手走下飞机舷梯,许多媒体人和观察家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中国外交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习式外交”时代。中国留给世界的印象,从未像现在一样,烙印着领导人鲜明的个性印记。

“习大大和彭麻麻”的每一次亮相,总能给外界制造新的惊喜和兴奋点。2014年9月出访印度,习近平和彭丽媛一起荡秋千,被网友惊呼“好有爱”;11月出访澳大利亚,在总督府院内参观,彭丽媛伸手抚摸小袋鼠,习近平在旁笑着提醒“它不让摸头的”;在登上雪龙号科考船时,走在前面的习近平特意转身扶彭丽媛进舱。

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习式外交”已经吸引了世界的注意。《新西兰先驱报》评价:“61岁的习近平是中国的缩影:高大、强壮、自信而坚定,他并不害怕展现他的个性。”

国内主流媒体声音则认为,习近平和彭丽媛的组合,把“每次外事访问都演变成了一场‘习卷当地、魅力不减’的中国风。”

夫人外交之外,习近平的私人外交也增强了与各国领导人之间的互信。

在2014年11月出席APEC领导人峰会期间,奥巴马和习近平在夜色中信步中南海的画面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而实际上,早在奥巴马到北京之前,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就已经对外放出风,说中方会选择一个环境优美的场合与奥巴马会晤。

这种国事访问通常的惯例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之所以如此安排,习近平当时对奥巴马解释说,“我安排在这里会见,主要是想起了去年6月你在安纳伯格庄园的会晤,也想为这次的会晤营造类似的氛围。”

2013年6月,中美领导层更新后的最高层会晤,以“庄园外交”形式开启。从美国对外交往的传统上看,所谓“庄园外交”始终被视为顶级选项之一。以领导人个人交往为中心的“庄园外交”,大都传达着三种外交定位,即近邻、盟友以及利益攸关者。在一些资深外交人士看来,庄园外交的特点是强化领导人私人沟通甚至私交,寻求更为深层次的理念认同。

除了中美之间的“夜游瀛台”,习近平与很多国家领导人都举行过不拘形式的非正式会晤。

“私人外交目的是为了增加双方个人之间的友谊和信任,这种形式最终会落实到国家关系上。”社科院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叶海林曾表示,“私人外交”更容易增加私人友谊,从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互信。

不唯此,习近平的外交个性还展现在他的演讲风格中,“讲谚语”“讲故事”“讲自己”给很多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对外宣传要以外国“听得懂,愿意听的,感兴趣的东西”来引起听众注意,习近平的讲话风格在这方面显然下了功夫。

一些观察人士认为,习近平独特的外交风格让国际社会对中国领导人的印象变得更为“丰满”和“人性化”,而不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印象。

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如何在国际秩序的变革中谋求一个与国力相称的有利位置,实施何种外交战略,不仅关乎大国地位,也关乎中国自身的转型发展。

有评论认为,中国虽然是个大国,但在很长时期里,没有大国外交,中国外交谈的多数是自己的事,防御的色彩很明显。而判断大国外交的一个标志就是,外交是谈别人的事,谈世界的事,而不是谈自己的事。

而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长期国力弱小,缺乏大国外交的资源和支撑手段,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意志。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如今中国积累了雄厚的大国外交的经济硬实力,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比过去大为增加。

自2012年年底新一届领导集体上台后,中国开始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解决涉及地区、全球和人类发展与和平的大事,提出自己的主张。中国开始进入大国外交时代。

“之前,我国外交中的‘大国’是指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印度、巴西这些外交对象国。”中国国际关系学著名学者阎学通说,“如今‘大国’是指中国自己。”

篇9:《大国外交》观后感_4

观《大国外交》第一集《大道之行》后,想起了近期电影大火的一部电影《战狼2》,看过的朋友都对其中一个情景印象深刻:非洲国家恐怖组织射杀百姓,政府无能为力,但人们跑到中国大使馆后,恐怖组织便放弃进攻。这个镜头让大家看的热血沸腾,不仅是情节的跌宕,更重要的是大家激动于中国外交上的强大。

大国外交是国家影响力的展现,是综合国力的比拼。当前我们身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国际社会合作发展与贸易壁垒并存,和平友好与混乱动荡同在。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发展环境,需要秉承着对和平发展,睦邻友好,携手并进的向往,也更加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发展及外交上的抉择牵动着整个世界的走向观观。而中国的表现却从没有让世界失望,大国的和平情怀在世界交流中传递。“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中国古人创造出来的这些饱含温情的词汇在当代外交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难发现和平的外交不是对于其他国家发展的强制干扰,也不是对他国的纷争持戈相待,而是贡献出更多的中国智慧,用理念影响世界,用行动换得真诚。

“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总书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昭示着中国必定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现之路,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利益。忆往昔,家徒四壁的中国腹背受敌,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如此环境下的中国何谈大国外交。“弱国无外交”的教训让崛起的中国不敢忘却,唯有强大的综合实力才能让中国在世界浪潮中站稳脚跟,更有话话语权。但强大并不意味着霸权,也绝不是要做损人利己的事。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承担维和任务,我们的维和部队在世界各地留下了飒爽的身影,为地区安定贡献了中国力量,赢得了世界赞许,也让我们的外交更加有底气,有魄力观读后感、观后感。

篇10:观看学习《大国外交》观后感

与世界共谋发展的中国智慧激荡人心!与世界同舟共济的中国担当心潮澎湃!世界发展困境有望破冰的中国方案热血沸腾!维护世界和平的亲诚惠容的中国声音铿锵有力!

在全世界期许的目光下,发展中的中国,正以其蓬勃的朝气和喷薄的力量,包容开放的姿态,走向鼎盛与繁荣,引领带动其他国家发展,从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带给世界无法言喻的震撼。

坚定、亲和、睿智的习总书记,搭乘着承载13亿国人对和平的向往的元首专机,繁忙地穿梭于世界各地,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智慧与担当!也让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尊重!

作为中国“首席外交官”,总书记以亲民、幽默、暖男范的形象,每到一处,无不刮起一阵魅力旋风。

繁忙的外交行程,一场接一场的活动,马不停蹄的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有时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习总书记忙碌的外交身影,为国人争取到131个国家的旅游便利,使我们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越是危急关头,身在海外的中国公民越能切身感受到,祖国就在身边。祖国,是我们安全的港湾!9天,629名受困也门的同胞被全部安全撤离。同时,中国政府向求助的38个国家和地区伸出了援手。中国军舰先后撤离了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埃塞俄比亚、埃及、新加坡、意大利、英国、比利时等15个国家的279名外国公民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危难面前,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5年来,中国成功组织9次海外公民撤离行动,处理100多起中国公民在境外遭遇绑架或袭击案件,受理各类领事保护救助案件近30万起。祖国,是海外华人坚强的后盾。

“国际形势的稳定锚,世界增长的发动机,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全球治理的新动力。”这些,都是我国作为外交大国向世界做出的身体力行的承诺。

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中巴关系;深化中俄关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成功典范;“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获得“有温度的政党”的美誉;妥善处理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以“真、实、亲、诚”延续并加深与中非的兄弟情谊;针对“中东之问”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方案;不断扩大“朋友圈”……等等这些,都向世界展现了我国热爱和平、谋求共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也凸显了我国外交的中国特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普惠的一带一路,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G20峰会,全球努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根据世界发展症状把脉开方,每一个方案,都是极具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在我国古代和现代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经历过战火纷飞、铁蹄践踏的乱世的我们,深刻意识到只有和平,才能促进发展;只有和平,才能实现中国梦乃至世界梦。

始终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以自己的力量担起联合国维和任务,极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旷日持久的伊朗核争端,派遣医疗队应对持续蔓延的埃博拉疫情,推动全球化经济发展,体现了中国主动融入世界中心的中国担当。

国,我们自豪!

家,充满温情!

国家,燃爆情怀!

篇11:大国外交的观后心得

大国外交的恢宏历程,于8月28日晚八点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同时在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各新媒体平台播出。

《大国外交》开播了,第一集《大道之行》开篇之作大气磅礴,给人眼前一亮,大国领袖代表中国展示的大国风范和个人风采,在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阵中国魅力旋风,令中国人扬眉吐气,令友好国家人民欢欣鼓舞,甚至于我们的敌人也不得不服气。

弱国无外交,中国有自信。我们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拿出中国方案,建立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造福于各国人民,建设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实现各国人民共同的伟大理想,其实是全人类的福祉。

中国的大国外交,坚持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像那些国家奉行霸权主义,不舍军国主义,恃强凌弱,到处挑起战争。当我们弱小时,不会仿效战国时代的著名纵横家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也不会穷兵黩武向外扩张;现在强大了,更不会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优越感,而是采取睦邻友好政策,传递东方大国的和平包容理念,永不称霸世界。

大国外交,重点在“交”,既有交易,交换,交涉,交手、交锋,更多的是交流、交往、交换、交好、交心、交谊、“交朋友”,实现“地球村”里人人平等,友好相处,经济上共同繁荣,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面对战争威胁,中国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优先考虑外交手段,首先坐下来坚持谈判,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

篇12:“国葬”上的大国外交

国葬礼仪

国葬始于古罗马,沿用至今。有些君主制国家,如日本,按其以前颁布的“国葬令”,天皇、皇后、皇太后和皇太子等的葬礼,理所当然是国葬。

由于各国制度和习俗不同,国葬做法有所区别。但大体都有以下的程序:发布讣告,宣布志哀期,全国停止各种娱乐活动,下半旗志哀。治丧活动主要有向遗体告别或瞻仰遗容,接受各界人士吊唁,举行追悼大会,举行遗体安放仪式等等。

葬礼是国葬的主要仪式,隆重、庄严、肃穆,倾城倾国。由于各国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不同,葬礼的习俗迥然相异。

西方国家,国葬仪式通常在教堂举行;非宗教性葬礼通常在公墓的礼堂或墓地举行;穆斯林国家国葬通常在清真寺或清真寺附近的广场举行;外国国葬送花各有讲究,有的在讣告上写明“敬辞鲜花“(no flower),有的国家只接受白、黄两色鲜花,有的国家则忌讳送纸花。做法有别。

许多国家举行国葬当天,如正值重要会议举行,则以默哀或临时休会等方式表示哀悼。火车、轮船、军舰、工厂等鸣笛志哀。

治丧期间,当事国驻外使领馆通常设灵堂接受驻在国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的吊唁。联合国对会员国元首或政府首脑逝世,联合国下半旗志哀,并且不升其他所有会员国国旗。

世界各国国葬之习俗和文化大同小异,但不同国家和民族其葬礼都凝结着本国家民族群众的感情。并把自己的国葬之礼仪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

难忘的吊唁活动

我一生经历最为难忘的吊唁活动是在1976年。那年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和毛泽东主席相继逝世。国家举行的吊唁活动庄严瞩目,主要有:宣布哀悼期、首都北京在天安门、新华门、外交部和各驻外使馆以及其他悬挂国旗的重要场所降半旗以示哀悼、鸣笛致哀、停止娱乐和宴请、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我记得当时周总理的遗体安放在北京医院一间遗体告别室里,我随礼宾司同事的队伍,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瞻仰周总理的遗容,告别敬爱的周总理。北京天安门长安街千千万万人民群众迎灵送灵的景象历历在目。那年三位国家领导人去世,哀乐不停。追悼会相继举行,献送花圈致哀,寄托人民群众哀思;谢绝外国国宾和朋友来华参加治丧活动,但刊登、广播他们发来的唁电、唁函。中国驻外使领馆设灵堂,接受驻在国领导人及群众吊唁。种种的治丧活动均按国葬的礼仪来安排。

在中国,各个时期以及对不同的领导人逝世,礼仪有别。据记载,安葬孙中山先生时就有过全国停止工作三分钟的规定;迎灵送灵鸣炮致哀。1929年6月1日在南京安葬孙中山时,鸣礼炮多达101响。

全国哀悼日是国葬的重要礼仪之一。2008年,中国第一次因自然灾害举行三天的全国哀悼日。5月19日至21日为哀悼期,5月19日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在正常的升旗仪式后下半旗,以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中国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国党政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前,和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北京奥组委暂停19日至21日三天火炬传递活动。全国哀悼日为国葬增添深刻的内涵。

曼德拉葬礼

2013年12月6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去世,享年95岁。南非为曼德拉举行国葬,全国降半旗。12月10日上午11时南非政府在约翰内斯堡体育场举行曼德拉官方追悼会。近70位各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领导人、王室成员到南非参加曼德拉官方追悼会。约8万人参加者载歌载舞,以特殊形式悼念曼德拉。 随后,曼德拉的遗体在比勒陀利亚政府大楼展示3天,供人们吊唁。葬礼体现出一种人文情怀,独特的习俗。

曼德拉是世界上最受尊重的政治家之一,他带领南非结束族隔离制度,走向多种族的民主制度。1993年曼德拉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5月10日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曾被囚禁达27年之久,但没有摧垮他,反而使他变得更坚强。他是最受欢迎的政治人物之一。他是南非反种族隔离斗争的著名领袖、新南非的缔造者,也是享誉世界的卓越政治家。他不仅被南非人民称为“国父”,也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曼德拉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中南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对曼德拉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为他举行的国葬。

葬礼可谓备极哀荣。美国总统奥巴马、前总统小布什、卡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前秘书长安南、伊朗总统鲁哈尼等到场。奥巴马和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在葬礼期间握手,成了轰动国际的大新闻。这是50年来两国高层的首次握手,意义重大。人们称其“破冰特质”的“葬礼外交”。

亲历巴基斯坦国葬

1988年8月17日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座机爆炸,哈克总统罹难,新总统原参议院主席吴拉姆·伊沙克·汗宣布全国哀悼10天,并为哈克总统举行国葬。中华人民共和国特使吴学谦副总理乘专机赴伊斯兰堡参加巴基斯坦举行的国葬,笔者随行。

巴基斯坦为“清真之国“,其葬礼为典型的穆斯林国葬。国葬当天,死者家属及亲人先举行祷告仪式,随后在骑兵队的护送下,炮车载灵柩驶向清真寺,灵柩上覆盖着国旗,灵柩被下到清真寺的一个墓穴时,又举行祷告仪式,鸣礼炮21响,军号手吹起了最后一次熄灯号。然后按礼宾顺序,参加葬礼者献放花圈,首先是当事国要政和三军首脑,然后是各国来宾以及知名人士、社会团体代表一一献花。数千万群众参加葬礼仪式。葬礼程序严格按照伊斯兰教习俗进行。

nlc202309040848

在礼宾司我也经历办理其他丧事,是急事之急。突然而来的事常常打破正常的工作程序。一二天内完成筹办专机任务、办理一切出国手续。加班加点,实在忙得很,有时只好临时在办公室过夜。我的同事和我一样,每次接受任务时,都是加班加点、挑灯夜战。

美国国葬

在美国,前总统和总统候选人都有权要求享受国葬的待遇。通常由其家属决定国葬是否举行以及其规模大小,并由国会通过决议。国葬通常包括以下主要仪式:瞻仰遗容;葬礼游行;现任总统及邀请出席葬礼的外国高级官员在大教堂向逝世者致敬;现任总统致哀悼词,遗体安葬等。

2004年6月11日为前总统里根安排盛大的葬礼,葬礼的方案长达138页。美国国务院参照1973年为约翰逊总统举行国葬规格;同时参照1963年11月25日为美国肯尼迪总统举行国葬模式而制订方案。

当年自6月5日起美国本土及美国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30天。6月9日上午专机运里根总统遗体至华盛顿,随后举行隆重的葬礼游行,由马匹拖着灵柩从白宫附近的椭圆形草坪,缓缓行至国会山,沿途接受民众的致意,里根总统的灵柩在国会圆形大厅供瞻仰两天。6月11日里根遗体从国会大厅移到华盛顿城区西部的国家大教堂时,鸣放礼炮21响,抵达时大教堂鸣钟40响。

布什总统及4位仍然健在的前总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165名大使、25位现任领导人、14位外长、11位前国家元首等出席葬礼。李肇星外长作为胡锦涛主席的特使出席葬礼。葬礼上布什总统致哀悼词。随后遗体由专机运回加州里根图书馆山岗安葬。安葬时再次鸣放礼炮21响,仪仗队鸣枪,直升机盘旋,里根家人最后告别。

1994年4月当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逝世时,克林顿总统宣布葬礼当天为全国志哀日,联邦政府停止办公,邮局停止投邮一天。4月22日当运送尼克松灵柩的波音707专机抵达其故里后,九名身穿制服、手戴白手套的士兵将灵柩缓缓抬上轿车时,鸣放礼炮21响;全国各地鸣笛志哀;美国各界2000多人以及88个国家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葬礼。遗体送至公墓安葬、灵车经过之处,人们集结道路两旁,表达对他的哀悼和崇敬。

“葬礼外交”的舞台

利用参加葬礼的机会与出席葬礼的相关政要进行平时不便进行的外交活动。利用非外交场合,开展各种外交活动中外关系史上不胜枚举,借参加政要的葬礼进行外交斡旋在外交史上也不乏可圈可点的例证。

胡志明主席于1969年9月2日逝世。越方于当年9月9日上午在河内巴亭广场举行国葬。广场中央搭起了临时的讲台,按越方的习俗,讲台旁摆设一个高大的香炉,河内10万群众出席葬礼仪式,直升机在广场上空盘旋。越南党第一书记黎笋致悼词。32个外国代表团出席葬礼,周总理专门赴河内吊唁。随后李先念副总理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出席葬礼,外国代表团还有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等。柯西金在出席葬礼时,试图与李先念副总理联系见面,未成功。随后柯西金通过第三方与中方联系,希望在北京与周恩来总理见面。11日其专机离开河内回国,当专机将抵达塔什干时柯西金接到指示,专机返回,停降北京机场,与周恩来总理就改善两国关系进行会谈。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突然去世。邓小平抓住时机,采取出人意料的惊人步骤,指派特使、国务委员兼外长黄华赴苏参加葬礼,开创了“葬礼外交“,改变中苏两国”只对抗、不对话”的状态。其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逝世后,我国政府又分别派人参加二人的葬礼,则被世人称为第二次、第三次“葬礼外交”。

一次“葬礼外交”使中苏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后两次“葬礼外交”则是其延伸。接二连三的“葬礼外交”使双方接触、交流的级别与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到1984年和1985年,中苏两国的第一副总理实现了间隔20多年的互访。

1989年2月24日日本裕仁天皇葬礼在东京新宿御苑举行。美国总统布什、法国总统密特朗、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等53位国家元首、15位副总统和12位总理等140个国家的代表和联合国秘书长等参加葬礼。

天皇裕仁是侵华的元凶,考虑国家关系,中国派外长钱其琛作为特使出席葬礼。在东京出席葬礼时,钱其琛与尚未同我恢复外交关系的印尼国务部长穆迪约诺会谈,苏哈托总统会见钱其琛外长。随后中国印尼两国发表双方关于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三点一致意见”。

为平民举行国葬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一些国家为被恐怖分子袭击而遇难者举行庄严注目的葬礼,全国哀悼,也称为国葬。

国葬程序和仪式:白宫发出讣告;美国和其海外代表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娱乐和宴请活动数天;在纽约世贸中心遗址举行追悼会;全体默哀,交通工具鸣笛志哀;布什总统致追悼词;宣读全部受害者名单;遇害家属在世贸中心遗址绕场一周;献花圈、花篮和花束。

2003年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附近的火车站四处地方几乎同时发生大爆炸,造成近400人死亡,上千人受伤,这又是一起恐怖袭击事件。西班牙政府决定为大爆炸遇害者举行国葬。政府发出讣告;全国和其海外代表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娱乐和宴请活动数天;在马德里附近广场举行追悼会;邀请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当时英国王储查尔斯、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等出席;追悼会开始,全体默哀;交通工具和设施鸣笛志哀;西班牙总理萨巴特罗致追悼词;遇害家属献花圈、花篮和花束。

2014年3月5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会前,全体人大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全体人员为当年3月1日在云南昆明恐怖袭击事件中遇难者同胞默哀。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起立唱国歌后,全体委员为昆明暴力恐怖袭击中的遇难者默哀。

为普通老百姓遇难者举行国葬、哀悼,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新实践,他们以这种礼仪形式显示人类在动荡的社会和自然界中,深切哀悼自己遇难的同胞,这一创举,突破传统的做法,用鲜血谱写具有新意的国葬礼仪新篇章。

上一篇: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下一篇:老干部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