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海洋建设的想法

2024-05-03

对我国海洋建设的想法(精选8篇)

篇1:对我国海洋建设的想法

对我国海洋建设的想法

一.前言

历史上最早跨出国门走向海洋既而称霸世界的不是古老的中国、印度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而是欧洲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这样的小国。他们凭借着强大的“海上舰队”、“无敌舰队”和“海上马车夫”在海上角逐称霸、巧取豪夺,肆无忌惮地扩张殖民地,最终都成就了不可一世的海洋经济大国,所有的那几个世纪世界的命运都几乎掌握在了它们的手中。近现代历史已向我们表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安全与发展离不开海洋。然而当前,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在受到严重的侵害,海上形势十分严峻,大力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已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我国海洋建设的意义

(1)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之后,台湾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强大的海上力(2)台湾问题解决之后,美国对我的威胁也将是长期的存在的。

(3)韩国正在建设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蓝色海军”,保卫包括其船舶出入台湾海峡在内的出海安全。

(4)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在有可能划归我国的近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中,争议区150万平方公里。我国与所有海上邻国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等国存在油气和渔业资源争端;同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存在着岛屿归属争议。三.我国具备海洋建设的能力(1)经济实力越来越强。

(2)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越来越高。

(3)海洋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已经进入太平洋。(4)海洋开发规模已经比较大。(5)已经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海军。四.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威胁

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海洋权益上的争端主要集中在南海群岛、钓鱼岛群岛的主权维护和中日东海划界问题上。这些争端不得到解决,就会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潜在威胁。

近年来日本强调对钓鱼岛的主权,目的不仅在于钓鱼岛的局部利益,还着眼于更大的战略意义,企图在占领钓鱼岛后遏制我国对台湾地区的影响。在南海海域,256个岛礁中较大的50多个,越南控制了29个,菲律宾控制8个,马来西亚控制5个,中国台湾控制8个。从以上数据可见我国南海海域海权维护境遇是何等的窘迫。此外,在我国的周边沿海除了渤海没有划界问题,黄海、东海、南海都有划界争端,争议海域高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主张管辖海域300平方公里的52%。在这些争议地区中南海海域的划界更加复杂,涉及海域高达80万平方公里。

五.建设海洋强国的意见

(1)集中力量发展海洋高科技: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离不开海洋高科技。建议国家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对海洋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以深海环境观测、资源探查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作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争取到2020年我国海洋高科技有一个显著的进步。

(2)大力培养海洋人才:

海洋探测与开发是人才密集型事业,必须大力培养各种海洋人才。要加强对全民的海洋知识普及教育,增强海洋意识,了解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要办好现有的各级、各类涉海院校,不断提升传统专业,开办新兴的海洋专业。我国一些重要的理工科大学和沿海省份的相关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可增加海洋产业方面的内容,培养能适应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型专业人才。

(3)加快海军的现代化建设:

我们的海军要从近海走向大洋,承担起国土防御、保卫国民经济发展与海外利益三方面的任务。建议国家继续增加用于海军现代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建造船舰的能力与水平,增强舰队的综合能力,继续提高海军官兵的素质和提升训练水平,加强与友好国家的军舰互访活动,参加在大洋上的联合海军演习等。

篇2:对我国海洋建设的想法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由于我国大部分国民海洋意识的缺乏,在当今这样一个海洋时代,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不多、海洋国土又多遭侵占的国家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且还应看到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落后于这个时代了!我国民众海洋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的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在我国丰富复杂的理论库中最为缺乏的就是关于海洋的理论。我们有沿海开放战略,有日益强大的中国海军。但是,这些仅仅是政治和军事领域中的事情,思想领域我们有海洋理论吗?有一本风行全国的海洋战略研究书籍将我们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彻底地唤醒并凝聚起来的吗?我们有中国的马汉吗?答案是:没有!网络人生看世界个人建议我国的海洋意识在当代亟需大力培养,这是一种民族素养,需要量的积累和在深度、广度上的开拓。有关专家曾经就指出当前我国在走海洋强国之路的同时,首要的就是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应该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群众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就有专家曾经建议海洋教育一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应增加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幼小心灵中迅速植下一颗绿色的海洋心;二要从日常生活抓起,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中要增加海洋内容。

曾经有调查显示我国某大城市90%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面积,而不知道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北京的“世纪坛”也依然把祖国疆界限制为“960”这个数字;上海的“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伟大航海家有哥伦布却没有郑和„„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其中152个是沿海国家。许多大国都有各自的海洋战略观念和思路,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立国的根本大计。因此在国民中普及岛礁知识和广泛开展海洋观念教育就成为普遍的一种做法。而当网络人生看世界看到上面这个调查后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国民海洋观念之淡薄。。关心我们的未来,就要关心我们的蓝色海洋国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就要在海上也必须要寸土必争!保护我国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已经刻不容缓!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我们责无旁贷!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我们中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面临形势十分严峻:在我国管辖的几百万平方公里海域中岛屿归属和划界争议、渔业和油气资源争端的解决需要强大的综合海上力量作为保证。自北向南看我国完全处在由岛链形成的半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出海通道。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就有了继续向强国之路发展的方向,也抛弃了“大陆观”的束缚真正走向世界,迎接来自全球敌对势力的挑战。

篇3:对我国海洋建设的想法

随着各国海洋意识的觉醒, 东海、南海出现了小规模的军备竞赛。日本增加对海上自卫队的国防费投入, 并与韩国、美国等国家进行海上军事演习。在南海, 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也在蠢蠢欲动。越南不断从印度、俄罗斯等国家进口舰船, 增强海上军事力量。菲律宾则与美国进行登岛、夺岛等军事演习。我国也确定了自身的海洋军事战略。首先, 加强并逐步扩大中国的海洋减震区, 防止国外的冲击和干扰。其次, 保持对东海、南海的主权声称。第三, 保护区域海岸线。第四, 树立“超级大国”。第五, 加强海上核威慑。这些海洋建设都需要国防的投入。因此, 如何合理安排国防投资投向, 将国防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增长进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国防投资布局对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作用

1、合理的国防投资布局使海洋资源的开采得到保障

我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石油消费国, 巨大的石油进口消费会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内陆油田的逐渐消耗, 海洋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我们的开采对象。合理的国防投资布能使军事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的转化为军事战斗力, 并对周边国家起到威慑作用, 使我国保证自身的合理开采并限制他国的肆意开采。

2、合理的国防投资布局确保了进出口贸易的安全畅通

从中国东南沿海南下经台湾海峡、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的海运线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当前, 随着经济全球化, 我国经济已经相当程度地融入国际经济之中, 经济、军事、文化等的交流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出口贸易大都经过此航线。考虑到国防投资布局的国防区位指向, 将海南岛作为重要的投资区域。那么无论国家间的摩擦还是战争, 军事力量都能快速出动, 保证原料的充足供应, 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

3、合理的国防投资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受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地区的资源禀赋、劳动力水平、技术发展水平、资金充足率等。国防投资也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防投资布局通过影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效率来影响地区的经济。一方面表现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表现在技术的进步。同时, 国防投资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对地区经济产生负效应。例如, 资源的浪费、政治的不稳定性。因此, 要妥善处理好国防投资布局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不断优化布局的同时提高区域发展的潜力。

三、评价海洋国土资源保护中国防投资布局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模型建立

(1) 影响因素的评价标准。第一, 国家安全因素。与普通的经济投资布局相比, 国防投资布局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国防安全。国防投资首先是为了实现军事战略的需要, 尽可能的向满足国家安全利益需要的区域或地点接近。第二, 经济因素。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反应了国防投资在空间上的投向。这里的地理位置主要是指原材料输入和产品输出的交通便利情况, 即用运输成本来衡量。运输成本 (运费) =运输路程×运输量×运输单价。对于那些对原材料敏感的投资项目来说, 该因素的权重系数应该稍微大一些;劳动力成本。无论是军事装备的生产、军事工程的建造还是军事资产的管理都需要投入劳动力完成。劳动力成本的核算通过劳动工人的工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核算。如果一个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则其权重系数相对较低;技术协作水平。高精尖武器装备的生产需要先进的技术。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程度也决定国防投资的方向。技术协作条件好的地区, 更能吸引投资。当然, 根据具体项目的专用性和安全要求, 不能一刀切, 可以利用技术协作水平的权重系数来反应项目对技术协作水平的需求;产业关联度。国防投资项目相关联的产业的投资状况。可以用关联产业投资总额占总投资的比重来确定关联产业的比例。该比重越高权重越大。

(2) 评价因素集和指标权重集。设U= (U1, U2) 是主评价因素, 其中U1表示国家安全因素, U2表示经济因素。设U2= (U21, U22, U23, U24) 是子评价因素, 其中U21表示地理位置, U22表示劳动力成本, U23表示技术协作水平, U24表示关联产业。如图1。

(3) 建立评语集。定义评价集V= (V1, V2, V3) = (非常合适, 比较合适, 不合适) 。

主因素评语集的模糊矩阵为:R1= (r11r12r13) 。

通过组成专家评审团,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即可得到子因素评语集V的模糊矩阵为:

(4) 模糊矩阵的运算。首先对第二层的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 得到一级评判向量B2=A2。R2= (b21, b22, b23) (其中模糊算子“。”取M (., V) 算子)

然后对单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5) 评价结果。通过比较b1, b2, b3的大小, 即评语集非常合适, 比较合适, 不合适分别所占的比重, 可以判断出国防费投资于某一项目在某一地区是否合适。在实际运行中, 为了使评判结果更加直观, 往往要对评价结果给出具体的分数, 可以设非常合适, 比较合适, 不合适分别为95, 80, 65。

2、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实例研究———以大连为例

(1) 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 造船业一直没有进展。1960年, 中央军委确定船舶工业按“三区两线”布局, 分别是指华东、华南、华北三区, 长江、沿海两线。自此开始, 船舶工业基本建设以补缺配套为主要目标。在国家和地方的共同投资下, 兴建一批船用设备骨干配套厂。1965年, 中国中央批准《国防工业一九六五年工作重点》, 要求国防工业各部门坚决调整一线, 集中力量建设三线, 六机部选定在传动地区建设造船和配套设备生产基地。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 我国的航运业也发达起来, 再加上东海和南海的紧张局势, 建造大容量、高技术的船舶成为当务之急。因此, 船舶工业基本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沿海地区。

(2) 船舶业布局的分析。发展造船业是扩充海军实力的需要。为了保护中国海, 必须加大舰船的投资, 用先进的船舶武装部队, 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那么, 将国防投资布局在哪个区域更有利于维护海洋建设则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之所以选择大连作为实例, 一是, 大连地处渤海与黄海之间, 靠近日本, 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便利区域, 海岸线漫长, 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二是, 大连依托于“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计划下, 船舶制造业基础雄厚。三是, 环渤海地区人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成本低。

其一, 确定各级因素的权重值。国防投资虽然要兼顾“安全”与“效率”, 但是对国防的专门投资而言, 安全比效率稍微重要。由层次分析法可知:

则因素U的权重值A= (0.67, 0.33)

确定子因素的权重集。国防投资的方向除了由国家局势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关, 还与地区的技术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国防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未来海洋战争的威慑力。因此, 技术协作水平是我们优先考虑的因素。由于我们这里提出的地理位置因素主要是考虑运输成本, 而运输成本与生产所需的配套程度有关即产业关联度, 因此这两个因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如表1。

(注:λmax=4.004157, CI=0.001386, RI=0.9, CR=0.00154<0.01;A2= (0.18554, 0.0971, 0.53182, 0.18554) 。)

其二, 确定子因素评语集。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的船舶制造业迅速发展, 已基本形成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船舶配套产品、科研设计综合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专家问卷汇总结果, 可得表2。

其三, 模糊矩阵的计算。

归一化处理得B2= (0.579, 0.313, 0.108)

其四, 结论。综上所述结果, 在大连进行船舶等国防项目的投资布局是合理的 (合理度为58.6%) 。大连的船舶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地区发展为20万吨级船舶的建造基地。大连虽然在船舶业的研发、制造、维修方面已经比较成熟, 但是在军地技术协作方面还有不足。

四、调整国防投资布局, 建设海洋强国的建议

1、要树立寓军于民、平战结合的思想

当今, 在世界范围内, 海洋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结合的更加紧密。它们互相渗透, 正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目前, 我国的海洋危机虽然没有引发战争, 但是我们仍然要时刻准备。国家应该在沿海地区加大军民两用设施、军转民产品的投资。一旦战争爆发, 能够快速的动员一切力量进行军事生产, 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大连、青岛、烟台、上海、宁波等地进行船舶修造基地、大型军民通用港口的投资。对于军事专用性高的产品 (如重要物资的储备基地) , 本着安全的因素, 应该将投资方向投向内地。但是, 也应该选在交通枢纽地区, 这样便于战时的快速投送。

2、要注重在师资力量雄厚地区的投资

在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牵引下, 激光武器、芯片武器、隐形武器等新型武器的研发与生产都与生物工程、基因工程、航天工程的研究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要依托院校培养。在人才强国的当下, 我国必须加强沿海地区的高等教育, 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依托驻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 实施军地高校联合育才。

3、要在不同的海洋地带分别布局产业

对海岸带, 我们可以采用增长极布局模式, 根据地区的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嵌入, 由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 我国正在加大山东地区的船舶投资。同时国家应该在这些岛上建立大型港口、改善岛上的硬件设施。例如, 我国在南海设立三沙市。三山是永兴岛供水工程建设规划拟建一座海水淡化厂, 易保障供水安全。海南岛与永兴岛以及西沙岛际交通规划将研究构架以海、空位主要运输方式的三沙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另外我国对于远距离的海岛的投资不够。例如, 永暑礁等。

摘要:近几年, 各国对南海、东海海域范围和岛礁的纷争越来越激烈。国家主权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精确制导武器和远程打击武器的使用, 前沿阵地和战略腹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何合理安排国防投资布局使其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海洋战成为国防投资的一个研究方向。国防投资布局需要综合考虑国防指向和经济指向双重因素。本文试图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对影响国防投资布局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从而对具体的投资布局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海洋资源,国防投资布局,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吴少华:国防投资论[M].海风出版社, 2000.

[2]曹云华、鞠海龙:南海地区形势报告 (2012—2013) [M].时事出版社, 2013.

[3]徐学文、吴少华:既定方向军事投资区位评价[J].军事经济研究, 2006 (3) .

[4]于连坤:国防经济运行与管理[M].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2.

[5]朱坚真:海洋国防经济学[J].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1) .

篇4:对我国海洋建设的想法

首先,我是有些感动。我们知道写史不容易,写中国工业设计史也不容易。记得上海朋友2009年提出要创建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我就很赞成,其意义和作用与写史相同。因为资料、实物特别是数据收集很难,加之看法不一,再现历史风貌的愿望,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时间。到现在为止,国内学者为欧、美、日等国工业设计发展史作了较多的介绍,这是必要的也是急需的,对我国工业设计发展起到了先导和推动作用,而对本国发展史的研究较少,尚未见有专著。博物馆正在建设中,这本书也不是写史的,只是结合博物馆建设,把珍藏的新中国工业设计相关的历史“碎片”展现给读者,这恐怕连真正意义上的“档案”都算不上,30年中肯定不止这21个产品。值得称道的是,编者在推介中有分析、有比较,还有设计轶事等;他们以10年的辛苦收集资料,以这种方式表达了中国应该有人来撰写工业设计发展史的希望,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其次,我想到现在是否具有写史的条件,包括需要研究、回答些什么问题。比如这本书引发一个问题,即新中国前30年即1949-1979年有没有工业设计?如果有,应如何评价?甚至再往前推演,中国1919-1949年工业设计是何状况?对此,设计界过去少有议论。只是强调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初,即上世纪80年代,通过学习交流,从发达国家“比较系统”地引进了工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对之前的30年知少议少,对再之前的30年可能无人问津了。

上海的朋友说得有道理,追溯历史不是怀旧,是期待超越。如果仅从推进工业设计来看,不研究、回答这些问题似无大碍,但如果有史可读,有史可鉴,对经验汲取、普及知识、激励后人、国际交流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想我们应该着手编写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史了,因为除了需要,时机也已经成熟,主要是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设计已经形成了产业。事实上,我国已有许多学者、许多课题(如2012,工业设计产业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数研究)论及历史。此类书可以一个人写,也可以几个人合写,也可以写几部,最好在三五年内有著问世。

除此,我也说点对有关问题的看法:

第一,说清什么是工业设计。这是史之基点。这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在社会上常遇这个问题,在业内也不能说没问题。这兴许正是工业设计具有魅力、活力的一个因素。我们知道,从全球来看,工业设计是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初期孕育于英国,1919年由德国包豪斯学校集大成。它与当时各国皆有的传统设计(包括手工艺品设计)表象上似有雷同,实际上是颠覆性的拓展,有质的差异,是人类设计创新意识上的一个飞跃。特别是,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尽管如此,其内涵仍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时代的进步,随着人们认识与实践的深化而适时有所调整,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1957年成立的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对工业设计的定义,在1970、1980、2006年就做了3次更新。期间,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专家学者更是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不尽相同的见解。对某个国家而言,在认同国际工业设计基本理念、方法的前提下,也会根据本国的实际及变化,在定义表述上显现阶段性的特征和差异。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这就是说,一个国家对工业设计定义的表述,应该综合考虑“一个区别、两个变量”,即工业设计与其它设计的区别,国际基本共识及其变化,本国实际及其变化。这样时空不对应,变化对变化,无疑增加了难度;但是必须的,如果没有全球视野和时代精神,如果不立足于本国实际,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有效推动本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应该说,2010年国家工信部等11个部门联合颁布《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中的论述:“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基本体现了这个原则。这个定义比国际组织的要简明。当然,这是我国的阶段性的定义,而且实际工作中对产品的上下游会有延伸。

第二,厘正众多关系。工业设计既是学科,又是产业,是综合性集成性的创新活动。学科上大到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之说,业务范围可为一、二、三产业提供服务,具体工作要实行“政产学研商金”多方面结合,因此有许多关系要厘清,其发展有许多基本条件和制约因素。最基本的关系当是工业化与工业设计的关系。我们可以界定,只有开始工业化建设才有可能产生、发展工业设计,有工业产品不等于就有工业设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与工业设计发展快慢的关联较大,粗放型发展与集约型发展中工业设计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不同;市场发育程度、技术创新状况、企业自主经营状况、政府政策力度、设计教育水平以及社会创新文化、保护知识产权等等都会对工业设计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工业设计发展史不单是只讲本身的进步和作用,而同时把那个时段的背景、条件及关系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甚至与国际发展情况作比较,那么历史的轨迹就更加清晰,甚至“立体”了,对人们的启迪更大。

在诸多关系中,特别要注意讲清工业设计与工程类设计等其它设计的共同点、区别与联系。应该看到,工业设计是主导的,但这两方面正在逐步互相靠拢、渗透,甚至融合。在“中国设计”的旗帜下,工业设计与其它设计可以各有侧重、协同创新。

这里,顺便回答一下前文列出的我国1949-1979年有无工业设计的问题。我们知道,我国和其他国家一样,自古以来就有设计,从来没有中断过。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拉开了工业化建设的序幕;这在客观上对工业设计有一定需求,也自主设计出一些新产品,创办了工业美术类校系,包豪斯精神从民国开始也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因此,对照2010年我们国家给出的定义,可以肯定,1949-1979年我国已经有了工业设计。但由于当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度极低,产品供不应求,社会上对工业设计认识比较模糊,实施的自觉性很低,这30年大体上属于工业设计的萌芽阶段。至于我国1919-1949年是民族灾难深重的农业社会,“半殖民地”下的民族资产阶级难有作为,不可能产生工业设计。

第三,具有中国特色。要不要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工业设计”,是我们思考已久的问题。从写史的角度看,“特色”不是写出来的,不能说写清“工业设计在中国”就是“中国特色工业设计”。这要分析。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中国特色”比较明显的,一是文化因素,二是体系建设。对产品印痕直接的应该只有文化因素。即使如此,每个产品也不可能都像奥运会祥云火炬、金镶玉奖章那样具有“中国特色”。有次在记者追问下,我说“中国人设计的产品就会带有中国元素”,记者不以为然,我事后也觉“失言”。我认为这个问题要从历史阶段和宏观高度来看,即现阶段我国工业设计虽已出现了崛起的势头,但历史还不够长,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必刻意在产品设计上去追求和表现“中国特色”,再过二、三十年很可能总体上就自然形成了“中国特色”。

在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或者说发展道路方面,我国是有“特色”的。从理念上看,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之后,发达国家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不同阶段形成的工业设计理念从不同国家迅速涌入。这些大同小异的理念在我国叠加、碰撞、交融,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背景,与引进的人才、设备,与进口的产品相映衬,在我国高校、设计师和企业中形成集中的强烈的反应。这种特殊阶段,世界上我国可能是唯一的。结合得好,引导得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有利于我们理念上的创新。从体制上看,我国推动工业设计发展是政府主导、市场驱动。但我国的特点是,只要政府真的重视,其作用要比外国政府更显著。现在各级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正在加大,还要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促进作用。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文化,有利于推动各种合作机制的建立、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从方向、道路上看,我国中后期工业化道路不会沿袭发达国家原来的发展路线走下去,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现在时逢世界即将发生或已经开始第3次工业革命,互联网、云计算及3D打印技术等我国并不落后,这特殊的历史机遇将促使我国工业设计以新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以上所言供讨论,也算是此书之序吧!

篇5:对加强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的想法

摘要:近几年来,我公司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但也面临诸多问题。本文结合企业实际,就构建具有韩家湾特色的安全文化模式谈了几点想法。关键词:公司 安全文化建设 想法

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安全文化主要适用于高风险操作型企业,在煤炭等行业内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安全生产是煤矿的生命线,是矿井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安全文化建设。怎样更好地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矿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借鉴兄弟单位的一些先进经验做法,结合韩家湾煤炭公司安全工作的实际,对加强公司安全文化建设谈几点想法。

一、我公司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是一项惠及职工生命与健康安全的工程。就我们韩家湾煤炭公司而言,近几年来,公司经过认真总结、提炼,编制完成了《安全文化手册》,本着用特色的安全文化引领矿井安全发展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为目标,按照“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三大主题,深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公司通过学习“王村模式”,着力开展安全理念体系的开发和延伸,完善本公司安全理念体系。同时,为了促进各项安全理念和安全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公司通过建设安全文化长廊、开展形势政策宣讲、班前礼仪、安全演讲等安全文化载体,持续深入地宣传安全方针、政策及形势,推动了安全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效果。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在提升,安全自主管理意识在增强。但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员工对安全文化的内涵和本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些员工往往把安全文化简单地理解为挂挂标语、宣宣誓或者一般性的亲情教育,没有真正理解和认识到安全文化是激发员工内在动力、推动安全生产的一种管理手段和行为规范这一深刻内涵和本质。

二是规范化运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这方面,尽管也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和闭合体系。三是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在部分管理人员的头脑中还根深蒂固,人管人的管理观念一时很难转变,文化管理的思想还没有形成,以制度管人的认识还不到位、机制尚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安全文化建设。

二、对构建具有韩家湾特色的安全文化模式的思考

(一)注重联系安全生产管理的实际,提出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安全文化既然是一种管理手段,就必须融入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结合安全生产管理的实际,强力推进并不断完善

和深化。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思路,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深入,不断完善。要结合安全生产的管理实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自上而下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打好基础,升华发展,形成特色”的建设目标和思路,把安全文化建设贯穿于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融入到各个工种和岗位。用安全文化打造高标准文明煤矿,提升安全生产管理素质,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结合矿井自己的特点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形成优秀的、有个性的安全文化,必须体现出矿井自己的特色。每个矿井除了具备共有的一般属性外,还有着各自的特性。就我公司来讲,具有地质条件简单、瓦斯涌出量小、设备先进、煤尘具有爆炸性,煤层易自燃发火,员工队伍以年轻人为主体,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决定了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难度不小,任务艰巨。因此,我们必须要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扬弃和大胆的创新,从安全文化的各个层面作全面、科学的规划,突出安全文化的个性和可操作性,构筑起一整套有军转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要创建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必须注重安全文化理念的整合、提炼与创新,把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等思想文化意识融入安全文化建设之中。尤其是要在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提升安全管理上水平、实现高产高效等方面下功夫。突出“人本管理”,努力提升员工的安全文化新理念,以正规操作、安全生产、工程质量、标准化作业、遵章守纪等工作为重点,展开深层次的探讨、研

究,切实制订出一套标准明确、易懂易记、操作规范、有利推广、促进安全管理的安全文化建设管理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完善,实现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精细化管理,进而达到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通过规范行为,提升素质,提高装备水平,改善生产与工作环境,推动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

(三)构建具有韩家湾特色的安全文化模式。构建具有韩家湾特色的安全文化模式,关键是要构建精细化管理和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两大支撑体系。一是按照“人人、事事、时时、处处有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精细化管理规范运作和体系建设,推行基本行为规范标准(包括常规安全行为养成标准、员工行为规范)。二是建立以人为本,用亲情启发人,用热情宣传引导人,以管理爱护人,极具“人情味”的人性化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在两大支撑体系的框架下,着力抓好七个主要子系统的建设:

1、理念渗透系统。组织专人对现有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资源、安全核心理念、安全警语警句进行系统整合提炼,形成韩家湾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组织广大员工认真学习贯彻,强化理念渗透。

2、精细化管理系统。建立精细化标准管理体系,按照人人有标准、事事有标准、时时有标准、处处有标准的要求,健全完善岗位标准、岗位规定、岗位责任制。按照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管理、凡事有监督考核、凡事有奖惩的要求,完善考核机制,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对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班(组)、每个岗位、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严格按标准进行全方位层层考核,落实奖惩。

3、行为养成系统。结合员工队伍实际,认真推行《员工行为规范》,《常规安全行为养成标准》,按照每个工种、岗位的标准要求,层层细化量化,组织员工认真学习规范,使员工明确岗位规范,自觉执行规范,促进行为养成,不断向自主管理的目标迈进。

4、舆论引导系统。整体规划,大力实施井上、井下标准化建设,通过实施环境刷新,创造新的安全文化环境。在建设好井口安全文化长廊和以地面工业区、生活区人行道为主的安全文化一条路、一条街的同时,重新设计、安设安全文化宣传灯箱、牌板,高标准加强区队学习室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每一个区队和地面每一个主要活动场所的电视和广播舆论宣传系统。利用调度中心、办公楼、工业区电子大屏幕,对安全文化理念和安全质量信息动态连续滚动宣传,形成“声光电”、“影音画”立体强势舆论引导系统。

5、日常教育系统。以深化落实安全教育制度为总抓手,严格落实以“每日一题、每周两会、每月‘一考’”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模式,进一步加强督导考核,改进创新方式方法,激活教育形式,增强教育效果。

6、安全技术培训系统。规范完善安全培训模式,进一步丰富完善安全教育展室内容和员工技能培训内容,实现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技能训练规范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观摩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强化员工全员培训,提升员工安全技能素质。

7、检查考核系统。对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进度、完成情况及区队

篇6: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几点想法

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几点想法

 

作者/项继权 夏宁波 唐钱琳

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新的事业,各地积极探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既有理论认识上的,也有实践发展中的,亟须梳理和澄清。

为什么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从国际范围来看,国外最早倡导社区建设(又称社区发展)就是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的。其原因是在这些地区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政府资源有限,必须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合作并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和居民的积极性,参与解决各种问题,促进社区发展。显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并不是拒绝社区建设的理由,恰恰相反,正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社区建设更为迫切。特别是在我国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单靠政府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动员社会和社区的内在资源和力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一些学者特别强调,农村社区建设并不是对农村实行城市化的管理,也不是单纯的通过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将公共服务引入农村,更不是简单的“建新村”、“建小区”或“村改居”。众所周知,“村改居”是在农村多数居民不再以农业作为生产方式、多数土地被征收以及居民多数获得城市户籍的条件下根据相关法律政策改“村委会”为“居委会”的过程,其实质是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组织方式的变动。如果农村社区仅仅是为了“村改居”,只需按既定的“村改居”政策执行即可,无须在农村进行社区建设;如果仅仅是为了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现存的乡镇和村委会体系也可承担相关工作,无须另外搭台子、挂牌子。实际上,随着农村及整个国家的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市场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迅速发展,农村从单一、静止和封闭向多元、流动和开放的社会转变;传统乡村组织的生产体系、分配体系、管理体制、控制机制、整合机制以及基于村集体关系的认同不断弱化,村级组织越来越失去组织力和凝聚力。如何重新将农村和农民组织起来,重建乡村社区的组织与认同,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和归属感,重建并促进社区的整合与融合,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现行体制下,村民自治也仅仅是户籍村民的自治,外来人员难有参与;村级公共服务和管理对象也限于本村村民,难以对外来人员提供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也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农村社区和社会难以实现有效的整合和融合,也衍生出诸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正因如此,党和政府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以构建与农村开放、流动、分化和城乡一体化及社区和社会融合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因此,有的学者强调,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它将公共服务引入并全面覆盖到农村,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它加强了农村社会建设,消除社会矛盾并实现社会整合和融合;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程,它赢得了农民的拥护,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工程,是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和服务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农村社会以及现代国家重建的重要步骤。

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目标

迄今人们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解释社区:一是从社区和社会的区别角度定义社区,认为社区即同质人口的共同体;二是从社区的起源和基本功能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社区是为了解决人们共同需求而形成的共同体;三是从社区一些要素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强调社区的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共同关系等特征。一些学者强调,社区不仅是一个地域单位,也是一个社会单元,是一定数量人群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来看,党的十七大报告及“十二五”规划都强调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根本目标也是建设新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有学者指出,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农村社区建设应回归并立足农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不仅要加强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和组织体系建设,也要努力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文化和精神需求,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前者是社区建设中物质技术和组织层面的内容,后者是社区建设中精神文化和社会层面上的内容。当前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将公共服务引入农村,这无疑是必要的,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但是,农村社区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和农村公共服务的“平台”,也不是单纯的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而是通过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通过有序的管理、完善的服务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增强人们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构建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路径

由于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外农村社区建设各有特点。

第一,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区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推动型”,突出特点就是政府主导、居民相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社区发展;二是“社区自主型”,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建设路径;三是“政府与社区互动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同时并举。多数发达国家社区建设主要是靠社会力量推动的,一些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和乡土精英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我国来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主要靠政府推动,政府是主要的规划者和推动者,社会和居民自发性参与和投入较弱,具有政府主导的特点。因此,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可视为一种规划型的`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是在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下进行的。

第二,农村社区的组织与功能定位不同。从国外来看,社区通常是作为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运营的自治性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共同体而存在。有的社区与基层政府单位地域范围一致,组织、功能和人员边界相互融合;有的国家和地区的社区则主要是由居民自愿结成,独立于政府组织机构之外,其地域和人员边界模糊。不过,社区组织功能主要是自力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同时,也协助政府办理一些事务。从我国来看,农村社区由政府统一规划,人员、地域边界清晰。我国农村的聚居村落本身就是一种“社区”。不过,当前我国建设中的农村社区有的不完全是基于自然形成的社区,而是在现有的自然社区的基础上的重组和重建。“社区建设”具有明显的“建设”和“规划”的特点。农村社区不是纯粹的社会组织,而是兼具社会生活共同体与行政管理单元的功能,具有明显而强烈的社会性、组织性、管理性、服务性及规划性等特征。

第三,社区建设的发展阶段及工作重点不同。如果从世界范围来看,域外社区建设起步早。社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国家公共服务健全,社区自组织能力强,社区建设已经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组织建设阶段进入精细化的服务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阶段,更加注重社区的精神文化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从我国来看,由于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比较晚,社区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依然匮乏,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重点依然是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的工作。特别是由于农村社区建设时间短,人们对社区的认识不足,社会自组织能力弱,社会和社区居民志愿参与比较少。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走向

有的学者指出,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正推动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和变革。尤其是村级组织正从“群众组织”向“社区组织”转变,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从传统的“村社一体”向“村社分离”转变,从生产共同体走向生活共同体;基层民主自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村民自治”到“社区自治”转变,自治民主的参与主体和覆盖面不断扩大,这是农村基层民主和自治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随着公共服务向农村不断延伸,村民自治不再仅仅是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而是从“自我服务”向“公共服务”转变;传统的乡镇与村的关系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从“乡村分治”向“乡村共治”转变,乡镇与社区更多地通过协作共同从事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城乡之间也不再是二元化的组织体制,城乡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开始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一体”。毫无疑问,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展开,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和服务体制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篇7:对我国海洋建设的想法

—海洋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小时候,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觉得海洋是神秘莫测的;初中时,读高尔基的《海燕》,又觉得海洋是奔涌澎湃的;高中时,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觉得海洋是清新美好的„„就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读书籍的增多,我对海洋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我的家处在内陆地区,距离海洋很远,我无法体会歌曲《大海啊,故乡》里面对大海的浓烈的热爱,但是我仍然对于海洋怀有美好的希冀。就这样,怀揣着对大海美好的向往以及希望自己能够对于海洋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具体的认识,我在这学期选修了《海洋文化概论》这门课程。在课上,我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海洋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的特征,更了解了中西方海洋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特征,古老而又神秘的海洋神話故事,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

基于在课上对于海洋文化的了解及认识,我知道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占领了海洋,谁就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所以,当今世界,海洋文化建设十分重要,海洋文化的竞争成败决定着未来海洋国家的格局和态势,也将决定着各海洋国家未来发展的命运。因此,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于大力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及建议。

一、中国历史各阶段中海洋文化的发展及没落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我们有18000km长的大陆海岸线,14000km长的海岛海岸线,在这广阔的海洋里,中华民族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开创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海洋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吴、越、燕、齐等海洋诸侯强国。秦朝时,中国逐渐开始探索海洋科学,以“徐福东渡”为代表的海外文化的传播的出现揭开了中华民族海洋文化建立探索的序幕。两汉时期,中国开辟了通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颇具有影响力的海外东亚、东南亚汉文化国。唐宋时期,我国对海洋政策更加开放,以海上“丝绸-瓷器”等为主导的海运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当时海洋经济的大繁荣,为海洋文化,海洋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当时,政府十分注重对海洋经济的建设发展,其中“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的政策为当时海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明朝永乐年间,中华民族的海洋事业到达了顶峰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当时中国海洋文化逐渐完善和成熟。当时中国海洋文化形成了具渔业文化、经济文化、科技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宗教风格文化一体的海洋文化,引领着世纪的潮流,影响着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

但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条“禁海令”使中国海洋文化由开放走向内敛,乃至完全封闭。19世纪中叶,实行了400多年禁海令的中国终于在先进的西方海洋文化中低下了头。在西方海洋文化面前,国人的海洋意识丧失,逐渐变得麻木、茫然、不知所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不断反思,从过往中教训,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多次指出了弘扬民族海洋文化,加快海洋文化事业的建设,以便在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的确,中华民族正在崛起,我们的海洋文化正在复兴,但长久的丢失和没落使人们现阶段对海洋事务争端时,我们总是处于退让的劣势。在我们的领海主权受到侵害时,我们的表现总是那么茫然,外交部门的声讨和抗议的呼声却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今天,人们的海洋意识仍然十分弱化,致使政府部门在应对危机时总显得是“一个人在战斗”。文化是人类精神的支柱,是人类灵魂的统一,缺失了统一的海洋文化即导致了人民群众对海洋意识、海洋主权的支持力不够。海洋文化的缺失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二、我国海洋文化没落的原因

从古代来看,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但却在其发展最辉煌的时候没落下来,从而导致海洋文化的断层,逐渐落后于西方。那是因为,当时政府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主管部

门进行发展,海洋商贸的发展大都来源于民间私人组织,虽然经济贸易发达,但在当时这种经济是陆经济的副业,是一种从属的经济。在文化领域虽然有不少关于赞美海洋的诗词,但却没有一本完整的海洋著述加以归纳,从而使海洋文化在最重要的文化传承建设方面也只是一种“潜文化”,一种附属文化。海洋文化不过是当时文化创作的一种素材,并非士大夫文人研究的主流文化。

近代看来,由于明朝的闭关锁国延续了几百年,最基础的民间海洋贸易也不得不中断了,民间的海洋文化一代代在退化,消失。在被西方强势的海洋文化冲击下中国那种兼容,多元化的海洋文化被海上殖民侵略武力对抗的西方海洋文化多冲垮,因此中国的海上权益一次次受侵犯,海上争端也因失败而告终。在西方海洋文化的大潮下,我们传统的海洋文化丧失了本来具有的优势,这主要源于几百年的自我放弃和不知与时俱进的文化观点,最终在百年屈辱史中,海洋文化彻底地遗失殆尽,海洋文化意识在人们心中也荡然无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吸取历史的教训,在创新中前进,也逐渐认识到海洋事业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的增长,贸易的发达都源于海上,为此,重新建立和弘扬我国海洋文化的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几十年的发展,海洋文化建设收效甚少,究其原因我认为大多局限在对传统海洋的发掘,整理,保护利用,而没有结合当代时代进步而进行创新,其次海洋文化事业在社会各界的宣传不够,人们的海洋意识仍然十分薄弱。而且,虽然近几年国家开始提出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海洋大国“,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们仍然起步较晚,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海洋文化创新成果。现阶段的海洋文化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国实施开发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还不相适应。

三、对于加强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建设和弘扬有我国特色的海洋文化,提升国家海洋文化软实力。在这里,我想提出自己对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提升公民的海洋文化意识。

政府部门要加大推动和宣传力度,把海洋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引导公众认识海洋、亲近海洋、保护海洋,使了解海洋、爱护海洋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同时,积极开展对于国民的海洋知识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普及海洋基础知识,形成公众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提高公众的海洋意识,增强海洋国土观念。

2.加强海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在海洋文化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培养高素质的海洋文化人才对于构建“海洋强国”十分关键。我们要继续加大海洋文化事业的教育投入,培养全方面,多能力的人才体系,在沿海和全国范围内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海洋文化专家学者,一批高水平的海洋新闻工作者,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海洋艺术工作者,一批既懂海洋文化发展规律、又懂市场运作规律的海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使其成为我国海洋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

3.正确地发展我国的海洋文化

对于我国海洋文化的发展,我们要把握正确地倾向,既要防止“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又要防止“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首先,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海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海洋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基础,海洋文化只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建设好、发展好。同时要注重借鉴国外海洋文化发展的方法和经验。海洋文化同样也具有两面性,我们要深入探讨引进、吸收先进海洋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现代海洋文化先进思想理论的中国化。最后,要在传承传统海洋文化和吸收借鉴国外海洋文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海洋文化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升华,使其更好

地为新时期的海洋事业服务。

4.重视海洋权益与安全文化建设

最近几年,我国海洋权益和海上安全形势日渐紧张,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公众海洋权益与海上安全意识,塑造科学健康的海洋权益与安全文化。首先要提高对海洋权益和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应充分认识海洋权益的多样性,大力推动海洋权益与安全文化建设。最后,要倡导全民参与海洋文化建设与海洋权益维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安全,必须以雄厚的海洋权益和安全文化为支撑,构建并普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权益与安全文化。

5.加大立法,提高政策保障。

海洋文化的建设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在法律层面上对于海洋文化以保障,才能使海洋文化事业的合法有序的进行。其次从政策上加大对海洋文化事业的投入,包括基础研究设施,专业人才的投入,政策上的优先和重视,建立健全的海洋文化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对研究海洋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海洋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繁荣与兴盛,也承受了没落与衰败。然而,历史已成过去。在今天,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正确认识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现状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方式大力进行海洋文化建设,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可以再海洋的领域里闪闪发光,成为一个屹立于东方的名副其实的“海洋强国”!

在最后,我想对于我们的海洋文化概论课提出自己一些意见:

1、希望老师能够采取多种的教学形式,能够更多地与同学互动,例如,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派出代表发言等,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活跃课堂,增强趣味性。

2、老师可以将同学们展示PPT的部分分散安排在每次上课的课上,这样可以使每堂课的内容更加充实,老师,又不至于到了最后时间不够,有的同学没有展示机会,3、希望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参观海洋馆等,让我们对于海洋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篇8:对我国海洋建设的想法

1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实施海洋管理的策略

1.1 美国

1.1.1 完善管理体制

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海洋管理体制属于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类型,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联邦政府的海洋职责仍分布在10个部和8个独立机构[1]。该时期出台的海洋立法大多数缺乏一个国家海洋政策应体现的前后和内在的关联性, 缺少对其所涉及的其他方面问题的考虑。为此, 20世纪80年代, 联邦政府的海洋工作开始滑坡, 减少了对海洋计划的财政支持[2]。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开始改革现行的海洋管理体制, 强化国家海洋综合管理职能。1998年国会批准成立了由国家海洋大气局、农业部、国防部、能源部、内政部和国务院等联邦主要涉海机构负责人组成的海洋领导小组, 负责起草了有关美国海洋和海岸政策现状的背景文件。2000年8月底成立了“海洋政策委员会”。2004年在环境质量委员会设立 (内阁) 海洋政策委员会。2005年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和海洋管理委员会共同发起联合行动倡议, 旨在继续推进海洋政策改革, 优化改革领域包括开展给予生态系的管理、强化海洋管理改革工作。2009年出台的《国家海洋保护法案》提出了全面改革海洋行政管理架构的意见。

1.1.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制定的法律法规多于世界任何国家, 根据联邦管辖权限制定的主要管理法规有《海岸带管理法》,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海岸带法。另外, 还有《净水法》《国家环境政策法》《渔猎协调法》《国家海洋污染规划法》和《深海底硬矿物资源法》等。2000年通过了《海洋法》, 为美国在21世纪出台的新的海洋政策奠定了法律基础。2008年通过了《近海与海洋综合观测法》。2009年立法提案《21世纪海洋保护、教育与国家战略法》。

1.1.3 制订计划与规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制订了《90年代海洋学:确定科技界与联邦政府新型伙伴关系》《2000年美国海洋资源专题研究》《1995—2005年海洋战略发展规划》《美国海洋战略计划—NOAA 2005展望》《全国海洋经济计划:海洋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和《回归海洋:美国的海洋未来》 (1998年) 国家海洋政策报告等一系列海洋发展战略规划。进入21世纪, 美国制定了《 (2001—2003) 大型软科学研究计划》, 2001年公布了《新千年海洋科学》专题报告, 2002年颁布了《海岸警备队国土安全战略》, 2003年颁布了《2003—2008年战略计划》, 2006年提交了《让海洋更绚丽——海洋政策改革优先计划》, 2008年制定了《海洋与大气局战略计划》 (2009—2014年) , 2009年制定了《有效海洋空间规划框架》, 2009年初签订了反映美国北极政策的《国家安全总统指令第66号》和《国土安全总统指令第25号》。

1.1.4 严格海洋执法

美国建有统一海洋执法队伍, 海上执法非常严格, 海上执法主要由海岸警备队负责[3]。海岸警备队按海区负责执法, 海上执法的主要任务是禁毒、渔业执法管理、环境保护和防止非法移民进出境等。执法监察主要依靠先进的设备、管理人员和发动志愿人员监视举报。

1.2 日本

1.2.1 完善海洋管理机构

作为日本内阁大臣在海洋方面的最高决策性咨询机构负责日本全部有关海洋科技与开发方面政策的制定, 并敦促日本政府就有关海洋事务方面的问题做出决策[4]。海洋开发有关省厅联席会作为政府部门的常设机构, 负责海洋开发方针政策的实施。各有关省厅各负其责, 各尽其职。各有关省厅通过制订和实施相应的计划和推进行动来落实海洋政策。

1.2.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日本不断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 不失时机地制订、修订有关大陆架开发以及海洋渔业开发等管理法规[5]。据统计, 日本与海洋开发有关的法律达107项, 为海洋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主要制定的法律、法规有《领海法》《专属经济区法》《渔业法》《海洋水产资源开发促进法》《关于归制外国人渔业的法律》《关于海洋资源的保存及管理的法律》《海上保安厅法》《日本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建筑物安全地带设置法。

1.2.3 发展海洋科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日本为形成具有很强研究实力和竞争实力的研究开发体系, 采取建立了官、产、学一体化的联合开发体系, 得到了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大学的大力支持。此外, 日本海洋开发产业研究会狠抓了基础性调查研究和测绘、水情观测技术改进、通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等三大基础工作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能源开发、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海洋空间利用等四大开发领域[6]。

1.3 俄罗斯

1.3.1 设立高级别海洋协调机构

俄罗斯于2004年6月11日成立了由政府总理、国防部长及各涉海部门高级官员组成的海洋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设立可以充分协调各部门对海洋资源、海洋战略、海洋军事、海洋国防、海洋外交和海洋交通等领域的有效管理, 从而最大范围地确保俄罗斯国家利益。

1.3.2 建立法律法规体系

俄罗斯不断修改、完善和制定海岸带和海洋管理的法规, 极大地强化了对海洋和海岸带资源的管理, 使其在新的国际海洋秩序下, 开发海洋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主要法律法规包括《关于调整开发和加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关于大陆架的法令》《关于加强对有害人体健康或海洋生物资源的物质或其他废弃物的海洋污染责任问题》《关于禁止船舶对海洋污染的措施》和《关于在大陆架上开展工作的程序和保护大陆架自然资源》第564号决议等。

1.3.3 注重参与世界范围资源潜力的分配

俄罗斯参加了“国际大洋金属”国际共同组织 (参加国包括:保加利亚、古巴、波兰、俄罗斯、斯洛伐克和捷克) 。在该组织框架内实行世界大洋铁锰壳矿产资源普查、勘探, 并酝酿工业开发的可行性大型国际计划。此外, 俄罗斯非常注重在大陆架、世界大洋、北极和南极方面的综合开发, 尤其注重油气资源的评估与科学开发, 注重世界大洋公海区的联合开发与参与。

1.4 加拿大

1.4.1 完善管理体制

20世纪90年代初, 加拿大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管理工作。确立了渔业与海洋部作为管理和协调全国海洋事务的主管部门, 统一负责全国的海洋管理工作。作为专职海洋管理职能部门, 加拿大渔业与海洋部负责制定海洋政策和计划;海洋立法;渔业资源的养护和管理;管理和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上安全、导航服务, 破冰业务;渔业和海洋科学研究等。同时, 也有其他一些涉海部门, 如:自然资源部、环境部、运输部、遗产部、印第安人事务和北方发展部等。1997年《加拿大海洋法》颁布, 按该法规定, 渔业和海洋部为联邦管理海洋的部门, 并授权渔业和海洋部与其他联邦部门和机构、省政府、有关的土著居民组织、沿海各界及其他方面合作制定和实施国家管理河口、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的战略。

1.4.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在加拿大, 已有的联邦涉海法规数量近40个, 包括《渔业法》《可航行水域保护法》《航运法》《沿海捕鱼保护法》《捕鱼和游船港口法》《沿海贸易法》和《航道保护法》等。其中, 1996年通过的《加拿大海洋法》较为全面且综合性强, 该法明确了本国海洋管理机制, 指明了未来海洋发展战略方向, 是加拿大今后指导其海洋工作的一部重要法规。

1.4.3 注重海洋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海岸带和海洋管理能力的培养方面, 加拿大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7]。例如:加拿大通过大学中的海岸带和海洋综合管理新的研究计划对国内工作人员专门培训, 并为美国及海外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提供海岸带和海洋管理方面的大学培训和能力培养活动。加拿大还通过国际开发署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海岸和海洋管理能力。近年来, 加拿大发展了若干技术保障系统协调工作, 如海洋资源清单、数据库、海岸和海洋GIS图集以及生态系健康研究等, 为海洋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资料和信息。

1.4.4 加强跨边界海洋资源管理

加拿大将国际合作作为处理跨边界海洋管理问题的一个途径。加拿大与美国和法国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 共同负责管理跨边界的渔业资源, 同时与美国签订了五大湖合作管理协议, 共同管理五大湖水域资源环境。

1.4.5 统一海上执法机构

加拿大建有统一的海上执法机构——海岸警备队, 由海洋与渔业部领导和管理, 主要负责海上交通安全与通信保障、搜寻和救助、海上溢油的应急处理和船队的管理。

1.5 澳大利亚

1.5.1 组建全国海洋咨询委员会 (NCAC)

该委员会成员主要来自全国性团体、保护组织、工业和研究机构、土著居民、国家陆地咨询委员会以及州和地方政府的代表[8], 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向联邦和有关联邦政府部长提供咨询, 每年就海洋、海岸带问题和联邦政策的实施情况提交报告和建议, 促进信息传播和海洋资源合作。

1.5.2 以强化联邦-州的合作方式落实海洋政策

建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环境与保护委员会 (ANZECC) 作为联邦—州协商《澳大利亚海洋政策》实施的协调论坛。联邦政府强调满足各部门利益的必要性, 并兼顾到采取统一的政府立场, 以保障政策的落实。

1.5.3 重视法制建设

澳大利亚重视海洋法制建设工作[9]。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基本海洋法律均已建立, 同时针对国内现有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主要有:水下土地法、海洋保护法 (昆士兰州) 、南澳大利亚州海岸保护法、海岸带管理法 (南澳大利亚州) 、大陆架 (生物自然资源) 法、大堡礁海洋公园法、大陆架 (生物自然资源) 修正法案、海岸带管理法 (新南威尔士州) 和环境保护 (海洋倾倒法) 法等。

1.6 印度

1.6.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印度的海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10], 在海上航运、海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保和海上犯罪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1976年颁布了“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其他海区法”, 1982年颁布了《海洋政策纲要》, 1985年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1年颁布了综合性海洋法规《海岸带法》。

1.6.2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近年来, 印度加快海军建设, 同时加强了与亚太地区的日本、越南和韩国等国的军事合作[11]。2000年后, 印度与日本不断加强双方在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发展与东盟的全面合作关系;强化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的防务合作, 提高双边及多边军事交流力度, 并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就增进军事高层互访等问题进行了磋商。

1.6.3 加强综合管理能力建设

印度通过培训推广海洋管理知识和经验, 并在马德拉斯建立了海洋管理项目局, 同时, 印度海洋管理研究所、国立海洋技术研究所、一些大学和咨询公司也都积极参与海洋综合管理工作, 从而使印度的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2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的海洋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分析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管理体制大致存在着3种管理类型, 即集中管理型、半集中管理型和过渡管理型。

2.1 集中型的海洋管理体制

集中型的海洋管理体制代表性的国家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 该类国家海洋管理体制比较完善[12], 成立了专职的海洋管理职能机构, 统一行使海洋管理职能, 都根据本国的海洋法案和政策成立了海洋工作的高层协调机制;形成了统一的海洋体制;都颁布了国家的海洋基本法律, 并在基本法律的框架下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拥有全国统一的海洋执法队伍, 虽然职能略有区别, 但都具有海洋、渔业执法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维护等基本职能, 并与军方和其他执法部门建立了密切合作的关系。在实行集中管理的国家中, 尽管各国海洋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不尽相同, 但国家的海洋综合管理从组织上已经具备了现代海洋管理的基本特征, 反映了这些国家实施海洋集中、综合管理的客观需要。

2.2 半集中型的海洋管理体制

半集中型的海洋管理体制主要代表国家是日本和澳大利亚等。该类国家虽然没有专职的海洋管理机构, 但都设立了高级别的海洋咨询和协调机构, 统一协调、处理海洋管理事务;通过制定和调整海洋战略、政策, 来强化海洋管理工作;都拥有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 能够较好地处理和协调实施海洋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

2.3 过渡型的海洋管理体制

过渡型的海洋管理体制代表国家是俄罗斯。该类国家没有专职的海洋管理职能部门, 海洋管理分散在较多的部门, 没有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 但正逐步实现全国性海洋工作协调机制, 制定了海洋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 建立了海洋执法力量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机制。

3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战略及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3.1 实施海洋统一管理

美国等主要海洋大国都设有高效的海洋管理职能机构和比较健全、完善的海洋管理体系, 拥有统一的执法力量, 海洋管理职能涵盖了海洋管理的主要方面。我国政府中涉及海洋开发、保护和维护权益的部门较多, 必须有一个层次较高, 效力较强的海洋行政管理部门, 协调各沿海地区和涉海各部门的单一利益, 对海洋开发秩序和海洋环境保护实施统一、有效的调整、整治和管理, 避免出现海洋资源衰退和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 保证国家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

3.2 建立高层次海洋事务协调机构

目前, 我国海洋管理仅靠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涉海部门, 尚不能完全解决各海洋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关系。国外海洋管理实践证明, 设立国家的高层次的协调机构, 才能更好地由一个海洋管理政府部门去组织、协调其他平行的涉海部门的工作。因此, 通过设立国家高层次海洋协调机构是解决我国目前海洋管理分散性和突出矛盾的重要措施。

3.3 完善海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世界海洋大国无一例外都以海洋国际法为基础, 以国内海洋基本法律为核心, 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 我国应以制定海洋基本法为核心, 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海洋事业的方针、政策、规划和行之有效的重大管理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逐步建立起既与国际海洋法公约接轨, 又符合我国海洋管理实际的法律、法规体系。

3.4 创建人才保障机制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通过国家级海洋研究中心、开放式大学海洋教育培训以及各种海洋教育和培养计划等, 不断推进海洋基础和综合研究, 积极打造海洋领域顶尖人才。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正是依靠大批献身于海洋事业, 努力进取, 勇于创新的管理和科技人才支撑的。各级管理部门要在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 推进科技创新人才评价制度, 健全科技创新人才选拔管理机制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摘要:文章从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体系、计划于规划等方面综合分析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实施海洋管理的策略, 归纳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施行的海洋管理体制的类型、特点, 并重点从机构、法律法规和人才保障等方面研究并提出我国海洋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以期为决策层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海洋国家,海洋,管理,借鉴

参考文献

[1]Pew Oceans Commission.规划美国海洋事业的航程[M].周秋麟, 牛文生, 译.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5.

[2]KNECHT R W, ARCHER J.“Integration”in the US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program[J].Ocean&Coastal Management, 1993, 21 (1, 2, 3) , 183199.

[3]何学明, 王华民.美国海上安全与海岸警卫战略思想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4]朱凤岚.21世纪初的日本海洋战略。亚太安全外交, 2008 (4) .

[5]李双建, 徐丛春.日本海洋规划的发展及我国的借鉴[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23 (1) :25-28.

[6]尚书.美日同盟关系走向[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9.

[7]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8]崔爱林, 赵清华.澳大利亚的海洋教育及其启示[J].河北学刊, 2008 (2) .

[9]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9.

[10]张威.印度海洋战略析论[J].东南亚南亚研究, 2009 (4) .

[11]陈益华.中印海权战略比较[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9.

上一篇:组歌教案12课时下一篇:读星星的秋千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