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星星的秋千有感

2024-05-03

读星星的秋千有感(精选15篇)

篇1:读星星的秋千有感

读《秋千上的妈妈》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秋千上的妈妈》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不知道何为大人世界里所谓的爱情,但对于人们所说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点我还是赞同的。平日里,父母总是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唇枪舌剑以对。不过我还是幸运的,至少比《秋千上的妈妈》里的女孩幸运千万倍。

那个女孩,一出生就离开妈妈的女孩,只是在五岁的时候见过妈妈一次。被母亲抛弃的她对母爱的渴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而她的父亲,奶奶,姑姑却硬将仇恨灌输到她的每一寸骨肉里。我想,这个世上大概没有人能够真的憎恨自己的母亲吧?她也曾将思念写于纸上,折成千纸鹤,埋在后院的合欢树下。可却被发现了。继母的残忍语句,使她将这十几年来不知多少次听到的用来咒骂她的母亲的.那句“贱女人”还给了继母。却换来了父亲掐住她的脖子,甩她的几十个巴掌。这多像《白雪公主》里的剧情,不是吗?可是,白雪公主还拥有小矮人的陪伴,而她,什么都没有。

“他们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被我,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伤害了。他们不停地说着,声音锋利灼热,无止无休,带有锯齿状的边缘,会把我拦腰锯成两半。”

“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我要的爱,不只是饿了给饭吃,病了领去看医生这么简单。我的生命有一个巨大的缺失,任什么也填补不了。来不及了,就算妈妈回来,这个黑洞一般的吞噬我所有情感的缺失,也依然存在着,没有什么可以弥补。”都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可这样的悲剧实在太痛,痛得让人几乎窒息。

大人们常说,小孩子不懂大人的事。可,大人们有何尝懂得孩子的事呢?对于每一个单翼天使,内心永远都有那么一个创伤,一个阴影,没有一抹阳光可以照到的地方。我的表哥,单翼天使中的一员。他曾有一个女朋友,大学至交。那时,他们已是谈婚论嫁,由于她不是本地人,只能通过考试来到这边。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她已通过了考试,正准备搬家。谁知,表哥却毅然决然地和她分手了。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人傻了眼。随之而来的是对他的不解,责怪。或许,是他害怕了吧?害怕结婚,怕婚后步入父母的后尘。怕他们的孩子,会像他一样,被伤害。

我想,我是能体会表哥的心情的。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里阴影,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清除的。为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多的男男女女都要相爱了有分开?他们会知道,他们的孩子是多么的受伤吗?如今,离婚率还在不断地增长,等到我们长大后,这个世界,又会是什么模样?

看着父母依旧争吵,我真的没有勇气,像珠儿,苏晋那样去质问他们。我不敢,也不能。或许这个世界就像女孩的爸爸所说的那样:“没有为什么。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你只要承受就是了。”

篇2:读星星的秋千有感

当我读完“有一天,小老鼠的星星变成了一块黑石头,小老鼠很伤心,它想尽办法,豪不气馁。奇迹出现了,黑石头被莹火虫点亮了,变成了一颗又大又亮的星星重新飞到了天空。”这一段话时,除了被小老鼠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动外,同时,我也想到了我自己。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爸妈让我去学奥数。说真的,我对奥数的兴趣不大,原因在于我一直觉得奥数太难了,可是父命难违,我只好忿忿不平地走进了奥数课堂。第一次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我居然位于奥数班所有同学最后一名,看完了成绩,我心里一阵悸动。读书这几年来,虽然我的成绩不是名列前茅,但是也是前几名,我从来没有这么差过。

回家的路上,看着夕阳西坠,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匆忙行走,擦肩而过的人群中似乎没有一丝温暖,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寒冷。经过书店的时候,我无意中瞥见了这本《晚安,我的星星》,只有她在橱窗里静静地对我微笑,我心头一震,仿佛见到了多年未遇的朋友,一见如故。我快步踏进书店,从书架上一把握住,仿佛担心被别人抢去似的。选择了一个角落,我贪婪地读了起来。狮子王专横、武断,但最后能知错能改;猫头鹰有智慧;小猴子机灵;小老鼠善良,充满责任感和爱心。小老鼠不怕困难,做事认真,勇敢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态度让我很是汗颜,从看似弱小的动物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是啊,生活中会有很多不顺心的地方,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战胜它,而不是逃避。有人说困难就想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想到这里,我合上书,似乎明白了很多。等我走出书店,我手握这本《晚安,我的星星》,心头似乎轻松了很多,很多。

这本书让我明白,珍爱教会我们爱惜自己的拥有,只有勇敢,才能战胜一切生活中的困难。怎么样,如果你听了我的倾诉,也觉得这是一本不错的书,欢迎你来找我借哟!

篇3:读星星的秋千有感

——《小王子》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这是吴均的句子, 用来形容一种难以言表的体验, 走过小王子的世界, 我心亦然。

再读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 就算是悲剧的结局也让人有勇气满怀着希望与祝福去生活。

人是需要被打动的, 一个人行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得到的和失去的都没法计算, 日子一天一天在指尖划过, 我们总会因着很多的责任咬着牙忍受着很多的委屈, 其实用不着太过苛责那些让你不开心的人和事, 每个人的生, 都是件很辛苦的事, 小王子对大人们的世界感到很奇怪, 他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会对数字锱铢必较, 对权利执著不放, 对金钱痴迷沉沦……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路过天真吧, 剩下多少, 经历使然, 没有高下, 不过适合。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对于我们个体来说, 一些东西的价值是会变得不一样的, 很多时候, 我们不得不拿需要去重新评估认定。

一、我们是一伙的

我不愿意做一个愤世嫉俗的人, 那些尖刻的文字的确很睿智, 一语刺痛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是的, “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是的,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是的, “酿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忙”……这一切, 似乎都验证了努力的徒劳,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既然如此, 为何不“我醉欲眠卿且去”, 活得率性自然, 洒脱不羁?

因为放不下。

放不下亲人抚育的怜爱, 放不下师长教导的期盼, 放不下朋友相助的信任, 放不下爱人相携的眷恋……

牵挂, 放不下的牵挂越多, 行走的脚步越是沉重……

但是,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放下这份沉重的——否则, 我们不必在一个个怪圈里坚持奋战, 我们不会在一次次失利后起身再来。每一条路, 都有我们坚持选择的缘由, 放弃那些自由和个性, 也许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代表我们懦弱, 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感受这其中的勇气, 也许你会发现, 放弃或许不必比坚持更容易。

我愿意温和地去理解, 我相信选择背后的无奈, 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他的苦楚, 我不能明白, 但我至少可以让自己不要轻易地去指责。

人, 何苦为难一个同类的悲哀。

如果可以, 谁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水晶一般清新透明的世界?

如果可以, 谁不希望守住自己心爱的布娃娃, 当别人抢走的时候大声的哭喊?

如果可以, 谁不愿意把自己的时间都耕耘在自己钟爱的玫瑰花上?

但是, 人是要长大的。

我们可以维系着一份天真, 但是我们不可以那么放松自己的那份任性。

我们必须学着正视, 有一种成长叫做习惯无奈。

我们需要去适应, 这是我们能生存和继续生存的理由。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 “数量的起源, 从根本上说, 它是不论事物性质上的差异, 因而使得每一个别成分可与每一个其他成分相等;就数量来说, 一只橘子等于一棵树, 也等于一个人。”[2]

这样的等量代换, 在小王子的世界里是不可理喻而奇怪的, 作者想要隐喻的也就是人们舍本逐末分不清主次, 搞不清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谁能说自己比别人更优越呢, 衡量的标准, 不是因人而异的么?

所以啊, 亲爱的小王子, 别厌恶地把大人从小孩子的世界里隔开, 我们从来都是一体的呢, 别嘲笑我们的奔波劳累和自寻烦恼, 就像我们从不会讥笑孩子牙牙学语的无知与幼稚一样。

不是只有孩子才知道他们自己在寻找什么, 大人们会迷茫, 是因为从前寻找的, 或许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 没有一成不变的永远, 人自己也是。

二、甘心被驯服

狐狸对小王子说:“对我来说, 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 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 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 我也不过是一只狐狸, 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但是, 如果你驯服了我, 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对我来说, 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 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3]

唯一, 为什么人们都希望拥有唯一或是成为唯一呢?

就像加冕一样, 那就仿佛是一种印证, 印证着一种不可取代。

我们要了解到一个通常大家的潜意识里认可的标准:什么东西越是不可替代, 就越是重要——这是理解这一命题的重要预设。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花费了时间, 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4]

付出了, 消耗的不仅是时间和精力, 还有热情, 还有希望, 还有信任……

那些没法量化的, 甚至比可以量化的要贵重得多。

就像那些倾家荡产的赌徒一样, 因为下的赌注太大了, 不甘心, 于是, 把自己彻彻底底地输掉了。

所以, 那些放不下的, 就真的放不下了。

如果不被从头到尾地撕碎, 有的人真的会坚挺到任血凝成紫色也不要离开。

这样的轰轰烈烈多好, 因为生命可被确切知道的只有一次, 那么短暂数十年, 那么飘如陌上客的身份, 偶尔想想, 也足够让多愁善感的人难以释怀了。真好, 人是会求救的动物, 更好的是, 总有机缘, 人可以被很多的因素拯救——你想想, 《圣经》里的献祭除了守约的意义之外, 不也可以意味着一种补赎么?神不会弃绝他的子民, 只要你不要放弃自己存在在一种关系中的可能, 神就会倾听你的忏悔。所以啊, 真正的背弃, 实际上是自己背弃了自己, 只要自己不选择放弃, 只要抱着信念, 就一定可以等待时间改变很多看似天定的东西……

尼采说, 整个西方的哲学思路都错了, 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我想啊, 其实大家都没错, 尼采从自然的本身来说, 原本的“自然”有什么意义可言呢;意义这东西, 不是人规定的么?你看看庄子的葫芦论:谁说葫芦非得去当瓢啊, 若有大的不行的葫芦, 我正好乘着它浮游于沧海!可见, 所谓的意义之类的价值观, 都是很有针对性的, 尼采的无意义对于一个同时代的中国农民来说, 只能是吃饱了没事找抽的, 什么是意义啊, 吃饱饭有媳妇生孩子才是意义!

所以啊, 每个人建立概念的所指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意义不是针对生活整体而言的, 什么东西对于我们有意义, 最天然的尺度就是我们在它身上付出的时间与耗费的精力。

狐狸觉得生活得很单调, 它甘心被小王子驯服, 即使被驯服是会哭的, 它也愿意为了风吹麦浪的声音永远怀念……

相处总是会有伤害的, 无论多小心翼翼, 失望是必然的, 冲突是必需的, 即便是以痛的方式纪念, 我们也愿意留下一些曾经存在过或者拥有过的印记。

更何况, 就算最终还是要离开, 如果真的拥有过的话, 就足以拥有可以用一生去怀念的回忆。

“夜晚, 当你望着天空的时候既然我就住在其中一颗星星上, 既然我在其中一颗星星上笑着, 那么对你来说, 就好像所有的星星都在笑, 那么你将看到的星星就是会笑的星星”。[5]

能有这样的信仰, 生一定可以远离虚无和寂寞……

有了安心的归属, 就会甘心被驯服……

三、别害怕长大

“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 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 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 恰恰相反, 却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 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 他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 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6]

皮亚杰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 可以很理性地去分析儿童行为的心理, 这些深刻透辟的理论, 孩子自己肯定是没那么多考虑和想法的。

反思, 人仿佛只有在反思之中才能充满理性。

古时候的人, 总喜欢在诗文中描述上古世界的好, 那里老有所养,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桃花源不是文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么?但是实际上呢, 上古的时候, 人们茹毛饮血, 时时刻刻都不得不跟各种威胁自己生存的野兽, 自然作斗争, 真的可以那么惬意地享受“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么?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物质基础论虽然比较烂俗了, 但还是很有道理的。

当人对现有的处境不满的时候, 总是喜欢对过去或者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

就像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喜欢回忆一样, 仿佛回忆总是很温馨的——普希金不是很温暖地说么,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但其实, 处于现实中的回忆, 常常已经是被我们加工过滤了无数回了, 人的身体是有着很精密的保护机制的, 它会和自动地将发生过的不愉快埋藏, 在需要拣拾从前的时候, 就狡猾地拿出能愉悦或者至少是尽量减少你的不快的过往供你欣赏玩味。

所以, 我们可以怀疑, 孩提时代也许没有那么美好, 而现实, 也没有你告诉自己的那样残忍, 因此, 长大也不是一件那么令人不安的事。喜欢纯粹的人, 总是害怕一路走过, 都是在遗失美好, 但其实, 我们的选择总是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 宽容地面对眼前的这一秒, 才不会再下一秒懊悔前一秒的仓促。

摘要:大部分的人, 只要在童年没有受到什么重创, 总觉得孩提时代是最幸福的, 仿佛童年就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往后呢, 越是成长, 越是无奈。也许, 换一个角度想, 其实现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糟。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得出的反差其实没有那么大。回忆是让人暂时忘却现实的麻醉剂, 越是沉迷越是散发着完美的气息, 而且年代越久, 越是无从考证, 倒成于是了顽固者自娱自乐的法宝。

关键词:小王子,星星,玫瑰,回忆

参考文献

[1]《小王子》, [法]圣埃克苏佩里著, 林秀清译,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8月第一版

篇4:读《乔丹的眼泪》有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在与人相处时,要更多地看别人的长处,不要计较别人的短处。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班有一位同学,他上课的时候经常流口水,时常和其他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打架,大家都不喜欢他。但是,当同学们玩耍时,他在教室里认真地看书;上课时,他踊跃地回答问题;考试时,他总是名列前茅。

一天,我对自己说,虽然他的言行不尽如人意,但他也有很多优点。我们以前是不是只看到了他的缺点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呢?于是,我主动和他聊天,一起打球,一起讨论问题,我们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很快,我们成了好朋友。

后来,我委婉地把大家的意见告诉了他,他真诚地接受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既感动又难忘。

上自习课,一位同学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露出一脸痛苦不堪的表情。他快步走到那位同学面前,说:“你有哪儿不懂,我给你讲解。”那位同学却说:“我不用你来给我讲,我不领你的情。”那位同学继续冥思苦想着。过了一会儿,他第二次走过去,说:“需不需要我给你讲题?”那位同学自己实在做不出来,只好点了点头。他讲得是那么耐心、仔细,一遍、两遍……终于,那位同学听懂了。不久,他们俩也成了好朋友。慢慢地,我们全班同学都发现,他变了,他不再是一个人学习了,而是帮助其他同学一块儿进步;他很少和大家发生矛盾了,班里很多同学都和他成了好朋友。

篇5:读《晚安,我的星星》有感

记得《晚安,我的星星》中,那个善良的小老鼠也有这样一颗星星,不同于这颗星星,它的那颗没有耀眼的光芒,但是它却十分珍爱它。对于它的喜爱甚至超过了所有的动物。每天晚上看着它,就像看着自己最好的朋友,即使它“生病”了,也不放弃它,并且帮助它,陪伴它。一直到天明靠近。

朋友?多么温暖的词汇。我也有这样一个朋友,一个像星星一样的朋友。她,很平凡。但是我很珍惜她,就像珍惜自己的所有。

我们相识已经十一年了。现在的我也才刚步入成年的门槛,可想而知,这份从小一起长大的情谊已无法用友谊来诠释它的含意。虽然相处的过程有些磕绊,但正如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谁又能保证两个人拥有完全相同的性格呢?已经不记得第一次见你时拥有怎样的心跳。但是我们相处的每一个精彩片段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你是我的星星,总是在我孤单时,给我带来温暖。你总说我是一个纠结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活泼开朗,可是总有一股淡淡的寂寞与孤单。你也曾霸道的宣誓:我的世界里有你一个人就好,已经足够热闹。我喜欢一个人在操场上遛弯,静静的感受那一份淡淡的忧愁,枫叶在风的舞动下沙沙作响,操场上空无一人,就好像与世隔绝了一般,我站立在那里,渺小的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珠,这时我会害怕,但是更加孤单。因为我总是一个人,一个人。“嘿,你怎么总是一个人在这里啊?害得我好找。走,一起去玩吧。”你微笑着,风吹动你的头发,就像落入人间的精灵。不同的是,你拥有一双更加灵动而又明亮的眼睛,像星星一样的眼睛。我深陷其中,不再感到害怕与孤单,反而有一股暖流注入心间,温暖而又美好。

你是我的星星,总是在我迷茫时,给我指明方向。那时的我们还在上初三,每天都被试卷,资料压的喘不过气。班里的学习氛围一直都很好,每个人都在努力,每个人都在进步,可是,我的成绩却在一次又一次的下降,那是的我哭的很厉害,泪水像是读懂了我的心事,一直在流淌。你坐在我的旁边,一直默默的陪伴我,等我情绪稍微好点,你问我:“你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吗?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目标与方向,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你呢?一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是不知道自己想要考取哪所学校,难道是‘家里蹲’?”是的,你说的都对,我对自己的未来确实没有过规划。望着湖里静静的水,再静静的看着你,我突然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又是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你是我的星星,总是在我失落时,给我带来力量。我不会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又不好,经常说的话与我想要表达的意思相隔甚远。因此,经常被人误解,我很困惑,也很苦恼,但更多的是失落,我开始讨厌自己,也变得不爱说话。那天,你送了我一张明信片,背后写着这样一句话:友情不是一幕短暂的烟火,而是一幅真心的画卷;友情不是一段长久的相识,而是一份交心的相知。至今,我仍然保留着这张明信片,是它在我失落的时候,给我带来力量。每当看见它,就像看见你一样,回想起自己曾经的点点滴滴。那段像星星一样闪亮而又美好的过去。

席慕容曾说过:人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

转眼间到了暂时分别的时刻,我上了高中,而你已经成为了上班族。但是我始终相信,暂时的分离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遇。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始终都心系着对方。在聊天软件上,我们互相倾诉着自己的生活遭遇,偶尔也会互相调侃,一切都很平静,也很美好。

篇6:读《星星闪耀的日子》有感

本来犹太女孩莉莉亚娜是一个小女王,和爸爸幸福地生活在米兰。可是突然有一天,纳粹法律剥夺了她上公立学校的权利,所以她就进入了一所私立学校,有了新的伙伴、新的同学和新的老师。可是,纳粹们并没有止于此,他们被迫离开家乡,逃往瑞士,却没有成功,被关进了那“一所又一所的牢狱”,直到“身处奥斯维辛”,一步步被迫走向苦难的深渊。其间,莉莉亚娜发现了自己也没有察觉到的变化,自己开始变自私了,可这是唯一可以活下去的办法,莉莉亚娜在绝望中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抵抗着苦难对于身体与心理的破坏与摧毁。

在获得解放后,莉莉亚娜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包括家人也无法理解奥斯维辛给她带来的难以言说的痛苦,好在后来,莉莉亚娜幸运地遇到了她的爱人和“生命的向导”阿尔弗雷多,他也曾是德国人的囚犯,他能够明白曾经莉莉亚娜的姐于寒冷,他们结婚了,他给了莉莉亚娜一把教会她认识这个世界的钥匙,和莉莉亚娜一起开始了一段“重建希望的时光”。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联想到我的爸爸,其实,人生就是一场经历苦难并走出苦难的过程。爸爸在我二年级时因为疾病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让我们全家跌入了苦难的深渊,几乎整个暑假全家人都奔走于医院,之后跟着爸爸一起经历着漫长的康复期,尽管到了现在爸爸还有恢复的空间,但至少幸运的是,在爸爸和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爸爸获得了重生。我也坚信,我们也会一直幸福地生活。

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对照莉莉亚娜,我感到脸上一阵阵热。我经常遇到一点小事就想哭。现在想来,我那一点事儿算什么呢,比起莉莉亚娜,不过就是小巫见大巫罢了。莉莉亚娜以前的童年生活,快乐、宁静,之后却被驱逐、被排斥、被拘押于集中营。她的一生充满坎坷,可也对现实充满了希望、勇气和光明。莉莉亚娜之所以可以活下来,是因为面对难以忍受的饥荒,她没有放弃;对于纳粹军官的态度,也积攒了勇气去面对;面对未来,则从没有放弃信心。靠着这样的信念和坚持,她终于等到了自由的那一天。

篇7:读《晚安我的星星》有感

书的棱角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消退,我又重新捧起这本书,回到了开始的序言。我陷入了沉思,开始回味这个恬静美好的故事。在森林中,每个小动物都十分喜爱夜色中的星星,于是森林之王狮子应他们的要求开始分发星星,故事的主角小老鼠的得到的星星又暗又小且十分不起眼,但是它开心极了,因为它终于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了。可是好景不长,星星变成流星坠落人间,变成一颗随手可捡到的石头。怎么办小老鼠一下慌了,他请来几百只萤火虫来点燃,又用皎洁的月光来温暖他,奇迹出现了,黑石头亮了,变成天上最大最亮的星星了。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旋律,孩子们明媚而不忧伤的烦恼。

星星努力的闪烁着自己,向世人证明它的存在,他那坚定的信念从未被抹去,一直追寻最深处的灵魂。我想梦想不也是这样吗?

到了初三,突如其来的压力就像桌前小山般的作业,我看着桌前一摞试卷,那声还是放弃吧回荡在脑海。我一惊,刚刚的急躁与疲倦全部淡去,我怎么可以有这种想法呢。我渐渐平静下来,想到这么多年来的艰苦奋斗,想到因上这个学校被迫离开父母,想到和我们一起奋斗的同学们,我渐渐坚定了信念。梦想不就是用来实现的吗?信念不就是用来追求的吗?我抬头仰望天上的星星,它们依旧闪烁,我再次拿起手中的笔出发。

星星在闪烁,我们在长大。我曾做过一个天真美好的梦,如可以不长大就好了,可是时光总在身后挡住我的退路,可青春何不有它的美好?青春是一张白纸,当我们挥洒色彩的时候,便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梦想,没有人可以帮你决定未来的道路可以怎么走,但你或许可以听听星星的善意叮咛,青春因思考而清醒,因坚持而美丽。追梦途中的旅人,千万不要放弃你的梦想,你要相信,时光此岸搁浅的痛都是彼岸暖你的灯,即使不足以对抗夜的黑,却暖在一颗前行的心,不要害怕时间的流逝,因为时间飞了梦想还在。

星星是信仰,我会用心守护。

篇8:读《碰巧的杰作》有感

首先我从这本书里补习了很多艺术史以及艺术家的知识, 让我开了眼界。更重要的是书中所呈现出来的对待艺术和生活的态度, 以及对我们的启发和所引起的思考。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口香糖球机的艺术及其他简单的快乐》。首先吸引我的是夏尔丹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专注”:如作者所描述的“一个小女孩一边让妈妈帮她系好帽子, 一边瞟一眼镜中的自己”“一位保姆用手臂端着一只长柄的平底锅, 同时手里剥着熟鸡蛋的蛋壳”。翻到后页的彩色插图看夏尔丹的画, 还真有跃然纸上的专注:从《饮茶的女士》里这位女士对茶的专注中可以看出夏尔丹对这位女士的凝神观察;《肥皂泡》中曼妙的少女和身边天真无邪的儿童对吹出的大肥皂泡的专注, 仿佛画中那杯沐浴在金色阳光下的温暖的牛奶 (看起来像是牛奶) 也在凝神注视着这美丽的肥皂泡泡。虽然这个晶莹透亮的肥皂泡早在1733年就已灰飞烟灭, 但它着实让我凝视了很久而没有忍心把书翻到下一页:这个泡泡牵动了我的心, 让我在惊叹它美丽的同时又担心它是否已经被吹到极限, 然后在超越极限的一刹那瞬间幻灭。从画面中儿童全神贯注的眼神中似乎也看出和我同样的担心。难道这便是罗兰·巴尔特在《明室》中所描述的“刺点”?本雅明在《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中所说的“灵光”?

我想我看到《肥皂泡》和其他的夏尔丹的画感到非常兴奋和喜欢的原因还与他所描绘的对象有关:他们都是生活中很小却很真实的细微的事物, 这种生活没有雕饰和做作, 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却能让人感受到平和的快乐。这与我喜欢的一位日本年轻摄影师川内伦子极为相似。川内伦子也善于把握细微的生活, 并擅长用柔和的色调审慎、温和地将它们表现出来, 就如夏尔丹的《肥皂泡》, 无论看多久都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有的只是淡淡的意犹未尽, 因为在她的作品中, 就连一只小白山羊、一个狭窄的通道或是几粒西瓜子都被赋予了高贵的尊严。而我对这种“口味轻而美好”的小生活有着偏爱和天生的情有独钟, 所以我才会因为“遇到”夏尔丹而感到特别兴奋吧。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 更有价值的不是画面中美好的小情节, 而是艺术家观察事物的专注和方式。这种在生活细微中的观察是温和、谦卑的观察, 就像小女孩专注于自己心爱的小宠物, 老爷爷带着微笑凝视心爱的老伴儿的背影……不仅让人的内心找到出口变得开阔, 整个生活也一起变得开阔起来。

我是懒人, 懒到我让我的方案们都毫无行动力地止于记事本子等待流产。正当我懒到家的时候, 当代艺术家杰伊·德费奥、画家菲利普·伯尔斯坦、舞蹈家编舞家推拉·撒普、插图画家艾尔·赫什菲尔德、安迪·沃霍尔、皮耶·蒙德里安等等一大群艺术家们蜂拥地从书页中闯入我的脑袋叫我清醒, 就像一个仰面熟睡的士兵被迎面踏来的千军铁蹄惊醒——我感到我是危险的。不是因为他们伟大的艺术作品, 而是他们的工作习惯和方式使我产生了紧迫感和危机感。

在《最大限度扩充时间的艺术》一章中, 杰伊·德费奥从1958年开始创作《玫瑰》到1969年《玫瑰》得以展出, 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倾注着心血。光从时间上看, 她的坚持就已经让人佩服的不得了。她是在挑战艺术家创造力的极限, 十年如一日地面对同一件作品, 这份强大心魔所驱使的毅力让我的内心受到触动。

《富有成效地凝视裸体的艺术》中, 画家菲利普·伯尔斯坦差不多依照同样的日程安排, 日复一日、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地进行工作, 所创作出的《米老鼠、白宫模型鸟舍、男女模特》《狐狸、鱼、模特和木雕仕女》等伟大的品都是他这种工作习惯的产物。

舞蹈家编舞家推拉·撒普也写到:“很多天生有创造力的人都有一套工作前做准备的程式。这些程式往往与他们为开始每一天所设计的环境有关。一旦进入了那样的环境, 他们创造力焕发的一天就开始了。”

插图画家艾尔·赫什菲尔德所画的漫画之所以会如此逼真完美, 是因为他七十多年不断地在实践中努力而得来的。

安迪·沃霍尔有现在这样伟大的成就, 与他通宵画画卖力地工作是分不开的。

皮耶·蒙德里安能使《百老汇爵士乐》的画面变得鲜活、线条闪动、微妙精细又充满活力, 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努力和不断地工作的。

若没有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艺术的人生岂是潇潇洒洒随随便便就可以得来的。这些艺术家们都有着固定的很好的工作方式, 他们的惯例让我睁开眼睛审视自己, 他们将我引向前方, 促使我效仿他们, 行动起来, 努力在艺术中努力寻找第二次生命。

读完这本书后再回想生活, 觉得有趣了许多。眼前这片被大伙儿吐槽为不毛之地的乌拉特草原也会迎来它的春天, 无论长出来的会是多么袖珍的小小小小草它都是可爱的。和来自蒙古国的黑小子聊天, 夹杂着扭捏的蒙语、半生不熟的英语、以及国际标准普通话大家一起一锅粥, 也还真是一件妙趣横生的乐事。

摘要:在珍贵的假期中《碰巧的杰作》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从对《建造一个世界的艺术》的生疏到《口香糖球机的艺术及其他简单的快乐》的喜爱, 让我对艺术重新有一种茅塞渐开的感觉。本文就《碰巧的杰作》的阅读感想做讲解。

关键词:碰巧的杰作,读书笔记,艺术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基默尔曼.碰巧的杰作[J].文苑, 2010 (4) :33-33.

篇9:读《成长的滋味》有感

我常常想,成长的滋味到底是什么?今年暑假,我在网上购买了一本书,书名叫《成长的滋味》,里面讲述了许多成长故事,让我对成长有了更深地了解。而让我无法忘怀的就是——《出门》。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在青春期的女孩,名叫凌子。她刚刚踏入青春期,有点自信,有点迷茫,有点兴奋,还有一点点自恋。她决定出去游泳,却在更衣室里看见正在长大的自己。整部小说写的虽然是凌子的一天,却仿佛为我们展开了每个女孩都即将经历的那段迷茫的岁月。

成长是一个永不止息的过程,但我们总会在某个日子、某个时刻,忽然清楚地听见它的声音,闻到它的味道,感觉它像风拂过脸颊一样,拂过我们的身体。于是,我们就把这些日子、这些时刻,用文字小心地裁剪下来,做成一枚记忆的书签。它无论多美,终究虚幻;它虽然虚幻,但终究带来过美丽。也许,这正是青春的一道风景吧。小说的结尾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惆怅,我想,这就是成长的一种滋味吧。

成长的滋味到底是什么?这本书给予了我坚定的回答。成长的滋味是美妙的,但是却需要勇气、独立和爱。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要学会这三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成长之路。成长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可能一路上有悲也有喜,但这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第四小学五(2)班

指导老师:林小丹

篇10:读黑夜的月亮与星星有感

晚饭过后,坐在窗边,手里捧着一本散发着淡淡油墨香气的《林清玄散文集》,翻到《黑夜的月亮与星星》这篇文章,开始细细品味,读完后,忽觉全身轻松畅快,眼前豁然开朗,便执笔写下这篇文章,来抒发此时的感悟。

《黑夜里的月亮与星星》这篇富有哲理性的文章,主要写了修行后的两位弟子对待世间万物态度的不同:聪慧的弟子用小桶来接屋上漏下的雨;可愚笨的弟子却用竹篓来接雨,令人觉得可笑,却最终悟得了“应以无漏心来接天下的法雨”的道理,这是一个多么美的故事啊!

“人应有平等的心,也要有无漏的心。”这便是我悟得的道理 ,使我看待世间每一个生命的态度也变得不同了,半杯水,我以前因看成半空而感到失望与惋惜,可现在我觉得半杯水也可以看成半满,为此我竟感到格外有意思。

“换个角度看世界,也许世界会变得更精彩。”这是我悟得的第二个道理。我们如果每天只用一种视角看这个世界,不免有些乏味,若转变另一种角度与思想,或许万物会有你想不到的样子。天下没有最可口的`食物,更没有难吃的食物,当你十分饥饿时,每种食物都好吃;不是每天都是好天气,可你心情好,欢呼雀跃时,会觉得处处有芳香,天天都是好日子;天下没有永远的黑夜,黑夜只是为了沉淀今日你所有的烦恼,迎接明天气清景明繁花山沾露的黎明。生命中的每一个脚印与风景都不能错过,倘若到了不能前进的地方,不如退一步看看;这条路不能走时,何妨换一条路走走。怀着一颗乐观平等的心走在路上,不管遇到多少磨难,你都可以克服困难,披荆斩棘,找到最好的自己!写到这里,我不禁仰起头,望着深悠迷茫的夜空,看见璀璨无比的星星与弯弯如眉的明月挂在天空,不禁又心生一句:其实黑夜没什么不好,说是深悠迷茫的夜晚,月亮与星星就更加美丽迷人,若是没有这黑夜,我们又怎能仰头眺望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宝呢?

人生皆平等,若有归期,春华秋实,昼夜更替,所谓随其自然,便是平等地对待万物,你便能在某一天,找到最好的自己,到那时,你便是那颗黑夜中最闪亮的星星!

篇11:读《白星星》有感

《白星星》主要讲述的是小男孩卡卡生前被各种作业和学习班霸占着,他拼命地提高学习成绩,只是希望爸爸能够为他举办生日聚会,并允许他把一块工艺品“诗意草坪”送给同桌丽丽。不料,疲惫不堪的卡卡在聚会中不慎被火烧死。死后的卡卡遇见了神秘小女孩,并且得到了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各种烦恼的白星星。死后的卡卡也借助了白星星的魔力,终于说出对爸爸占用绿色草坪这种行为的怨恨。

是的,卡卡的经历是我们现代儿童的一个缩影。同卡卡一样,今天的我们被困在充满功利主义应试教育的栅栏里,面对的是潮水般涌来的书本里那些灌输性“知识”,耳边传来的总是家长、老师喋喋不休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虽然上的是小学,但稚嫩的肩膀上担负的却是千斤般的重任,压得我都喘不过气来。我们的时间根本由不得我们做主,一堆堆似小山一般高的作业和数不清的学习班霸占着我们的时间。我们的肩膀早已不堪重负,我们的心灵早已变得疲倦不堪,我们的大脑昼夜不休机械的工作,整天忙忙碌碌、昏昏沉沉,都快忘记自己是谁了,每天学习、吃饭、睡觉,三点一线,不禁觉得枯燥乏味。我们向往那湛蓝似蓝宝石般的天空,向往那碧绿如翡翠的草坪,更向往那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五彩斑斓的大自然。可是,我们不能,这毕竟只是我们的向往而已,我们没有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家长们的眼里,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必须天天围着这棵大树转。除了吃饭、睡觉,我们几乎都是在学习,甚至睡觉的时候,梦见的也还是一张张数不胜数的试卷。家长们总认为“艺多不压身,技高人胆大”,一味地给我们补习英语、奥数、习作、书法、美术、音乐等学习班,却忽略了我们的感受。其实,我们何尝不知道家长是为我们以后的前途所着想,可是我们只是个孩子,我们的天性就是玩,家长们把我们束缚在各种学习班与课外作业中,我们实在无法接受。教育是关系到我们民族前途的大事,我们必须慎重对待,卡卡的死就是对现代家长的一个警示,卡卡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却因为父母的过度严厉———给卡卡补习英语、美术、作文、书法等补习班,不给卡卡一点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要求卡卡在全校语数外三科竞赛总分考得全班前三,全校前十的好成绩。导致卡卡疲惫不堪,在生日聚会中不慎被火烧死。教训是深刻的,要引以为戒,我们不想做也不愿意做下一个卡卡,希望家长适当地给我们留一点自由空间,该学习的时候就学习,该玩就玩。

篇12:读《星星》有感

读了《来自星星的烦恼》这本书,我觉得写得非常生动,有趣。

书中人物,尤其是郭果,和朱小末之间的友谊和信任,使我深有体会。书中把二人的故事写的非常幽默,我忍俊不禁。

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在学习和知识面前,来不得半点儿虚假,更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东西永远靠不住。一分耕耘才会有真真正正的一分收获!”

篇13:读《刑法的基本立场》有感

本书旨在促进中国刑法学派之争的形成, 但也不是刻意追求学派的形成, 更不会强求他人加入学派之争的行列, 而是联系刑法的规定, 对刑法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展开了讨论。作者写作的动力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作者本人对刑法学派之争的兴趣。

其二, 学派之争可以将理论研究引向深入。作者认为学术需要批判, 对某一种观点的批判是对该观点的重视。批判不仅可以促使对方完善自己的观点, 也可以促使对方放弃不合理的观点, 还可以促进批判者本身的观点。这样形成学派之争, 刑法理论的批判才会更加系统化、实质化, 从而不断地推翻过时的理论, 不断提出崭新的学说, 催促刑法学的繁荣。

其三, 学派之争可以使刑事立法更为完善。成文刑法是正义的文字表述, 是民意的真实体现, 刑事立法过程是将人民意志法定化的过程。但是, 事实上人民不可能人人参与立法, 立法机关本书也并非亲自起草刑法, 而是由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起草后, 经过法定的审议, 再提交立法机关通过、颁布。起草过程中, 不同的学派之间的争论、协商, 有助于审视哪一种原则更符合正义, 省察哪一种规则更体现民意。草案形成后, 不同学派的专家、学者都会从各自的基本立场发表意见, 会推动草案的改进, 促进刑法的完善。

其四, 学派之争可以使刑事司法客观公正。刑法理论对刑法司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理论的深入必然导致刑事司法的进步。不同学派的争论, 也会促使法官作出合理取舍。

即刑法学派之争可以在理论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也可以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后者既包括立法的完善也包括司法的改良。此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本书的中心思想。

二、关于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是对刑法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展开了讨论。

第一章是对学派之争的简要介绍, 以及对我国刑法理论现状的简短描述;读者通过此章可以大体了解国外刑法学派之争的总体现状, 或许进而会对中国的刑法研究作番反思。

第二章就旧派与新派在犯罪论方面的争论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 所作的较为全局性的评价, 阐述了向客观主义倾斜的合理性。

第三章虽然与学派没有直接联系, 但不管是新派还是旧派, 对构成要件的解释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是形式的解释还是实质的解释?这是在同一学派内部也会产生的争论。作者提倡实质的解释。

第四章讨论了违法性的存在根据, 在我国也可以说 (客观的) 社会危害性的存在根据。所回答的问题是, 是因为行为本身恶才认定行为有危害, 还是因为行为已经或者可能产生恶的结果才认定行为有危害?

第五章讨论了未遂犯问题。旧派与新派之争在未遂论方面的分歧至为明显, 可以认为, 客观未遂论与主观未遂论是两派争论的缩影。

第六章评述了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之争, 并提倡部分犯罪共同说。

第七章研究了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 批判了教唆犯二重性说以及教唆犯独立性说。

第八章讨论了刑罚的基本观念, 即刑法的正当化根据以及量刑原则与刑罚轻重问题。

人们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必然形成其在刑法上的基本立场。本书并非单纯介绍与评述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学派之争, 而是以学派之争为线索对中国的刑事立法与刑法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作者既想解释现行刑法的基本立场, 也欲阐释自己在刑法上的基本立场。

三、关于本书的心得体会

在读本书之前, 我们学习的都是高铭暄马克昌主编的刑法学教材, 我们的主要储备是:刑法是研究罪责刑的学科, 刑法有规制、保护和保障机能, 刑法的原则和构成要件的基本原理等。这些已有的知识在读本书时都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屏障。

《刑法的基本立场》在渗透着丰富知识的同时, 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对初学者是一项宝贵的财富。该书知识广泛, 涉及面广。汲取了各种理论的精华, 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也可以反思我们可以努力地方向。

作为法律人要做的是解释法律而非批判法律, 作者就曾在序中提到“我习惯于尽量以善意的将条文的用语朝着正义的方向解释, 我无法给正义下定义, 但我知道什么是正义”人们习惯性的寻找新颁布的法律漏洞, 而后对其猛烈地批判。须知法律的不完善, 法学人负有重大责任, 也许立法者期待法律人将他们立的法律解释的更加完善。既然在猛烈地批判自身, 那就应该以自身去解释, 将其解释的完美。学术需要批判, 却不是一味的否定。

立场是理论的依靠, 无论是客观主义还是主观主义都有坚固的理论根基。中庸并非都是正确, 若凡是两端都有弊, 中间做稳固, 那是在为自己庇护。有时会陷入矛盾的境地。

摘要:近几日在仓促之间, 走马观花似的翻阅了张明楷先生的《刑法的基本立场》, 因时间匆忙和理解能力有限, 收获没有预计的乐观, 只能笨拙地将一些心得体会简单列举如下。

关键词:刑法学派,基本立场,刑事立法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篇14:读《聪明的蜗牛》有感

《聪明的蜗牛》一文讲述了马儿自以为是,要与蜗牛比赛跑步的故事。蜗牛为了教训马儿,召集家庭成员商量对策,沿着赛道每一百米藏一只蜗牛,巧妙而机智地打败了对手,取得了胜利。

读完这个故事,我产生了许多联想和感想。记得去年寒假的一天,我和哥哥玩耍时,哥哥突然提出要比赛吹蜡烛,谁输了就要做一个星期的家务,赢了就免做家务。

面对哥哥的挑战,怎么办?我想:哥哥比我大两岁,力气也比我大,如果不动脑筋肯定是“凶多吉少”。我认真地观察了当时的风向,刮的是北风。

因此,我向哥哥提出:吹蜡烛所站的位置要让我先选择,而且两个人不能在同一位置。哥哥不假思索地说:“可以。”比赛开始,我深吸一口气,然后鼓起腮帮用力吹过去。借助北风,我共吹灭了8支蜡烛。哥哥遵守约定,没有站在我这个位置上吹,尽管他用尽所有的力气,也只吹灭了6支蜡烛。我以比哥哥多吹灭2支蜡烛的优势取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聪明的蜗牛》加上我与哥哥比赛的事情,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要面对机遇与挑战,在对手比自己强大时,要冷静思考,巧妙应对,关键时刻开动聪明的脑瓜,往往比蛮干更重要。

(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中心小学

篇15:读《星星》有感

《远处的星星》是“红军哥哥”张品成的作品,它生动、形象地还原了传说中的“红军过草地”。我在读这本书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战士因没有食物吃而饿得头昏,因战友的去世而深深的悲痛,因找到一粒青稞而欣喜……

书中主要描述的是一支由欧喜洋团长带领的,走在整个红军部队最末尾的一支收容队,专门收容一些跟大部队走散了的红军战士。可一路上,他们几乎没有收容到活人,除了一个名叫毛义罗的逃兵,他们见到的全是横七竖八地倒在草地上的战士们冰冷的尸体。

收容队战士们一路上的艰难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虽然美丽的草地上开满了鲜花,可谁又知道在鲜花之下,是硬实的土地,还是泥泞的沼泽。这“鲜花下的陷阱”曾吞食过多少生命。然而,更不幸的是,沼泽地把收容队的粮食车给“吃”了。随着断粮,和越来越多的兄弟的死亡,军心开始涣散了,越来越多的战士开始相信了没有人能走出这片草地的预言。但是后来,随着几位收容队主心骨的去世和继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活着的战士们又一次坚定了要走出草地的决心和信心。他们吃那些已被人吃过又拉出来的青稞粒,吃那些吃过兄弟们尸体的鹰鹫,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心中坚定一个信念――坚持下去,走出草地。

终于有一天,战士们发现了远处的村落依稀可见,他们才意识到已经走出了草地。战士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留下了热泪。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用他们的行动证实了预言是可以被打破的!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下去,没有事情是办不到的。

上一篇:对我国海洋建设的想法下一篇:员工职位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