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角度观察美国监狱

2024-04-27

近距离角度观察美国监狱(精选8篇)

篇1:近距离角度观察美国监狱

文章标题:近距离角度观察美国监狱

一、美国的监狱体系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其联邦政府及各州的法律制度各有不同,监狱制度也不尽相同。作为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也拥有全球最发达的监狱系统,在押犯人数超过了全球总数的1/4。

美国监狱按管辖范围可分为三种:联邦监狱、州监狱和地方看守所(jail)。三者之间各自保持其独

立性,无上下隶属关系。此外,还有私立监狱、军事监狱、少年犯监狱等。地方看守所负责关押未决犯、刑期少于1年的罪犯以及判决生效后等待被移交的罪犯;州监狱负责关押违反本州法律并由本州法院判处的罪犯;而联邦监狱由联邦监狱管理局(隶属于司法部)管理,负责关押因违反联邦法律而由联邦法院判处的罪犯。私立监狱是由私人或私人公司开办的矫正机构,通过与政府矫正机关签订合同来开展罪犯矫正业务。这是在80年代中期,在囚犯数量上升过快和监禁费用增高的情况下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美国监狱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全美共有14家私人成人监狱,三家最大的是:CorrectionscorporationofAmerica,Wackenhutcorrectionscorporations和ManagementandTrainingcorporation。全美32个州有私人矫正机构151处(其中Texas42处,加州22处),2001年押犯118976人,其中91828人关押在19处私人机构里。此外,美国各军种也各自办有军事监狱,如海军监狱、空军监狱、海岸警卫队监狱等,但押犯数较少。美国军方还在被占领国设立监狱,如传出虐囚丑闻的阿布格莱布监狱,押犯最多时有近5000人。

2003年统计,全美监狱押犯2078570人,其中联邦监狱159275人,州监狱1221501人,地方监狱691301人。2003年是四年来押犯增长最快的一年,增长2.9。据美国司法部公布的数字,2003年,美国每10万人中有482名犯人,但在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得克萨斯、俄克拉荷马等州的比例则高达每10万人中超过635人。

自1995年以来,联邦监狱中犯人数量年平均增长7.7%,州监狱的犯人数量增速为3.3%。女性犯人的增速高于男性犯人。目前,联邦和州监狱中女犯人的数量为10.1万人,比1995年增加了近50%。截至2003年12月31日,美国联邦和州监狱中44%的囚犯为黑人,35%为白人,19%为拉美裔人。2003年美国接受管教的人数约为690万人,其中包括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获得缓刑和假释的人,约占全国成人人口数量的3.2%。(另据联邦调查局公布的数字,2003年美国执法人员共拘留或逮捕了136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0.2%,有132名警察在执行任务中死亡,比2002年增加8人。此外,近5.8万名警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袭击,并有1.6万多人受伤。)

在2001年,全美用于监狱罪犯的开支达到了450亿美元,而在1980年才只有70亿美元。在1990年代,全美监狱系统增加了351处监管设施和建筑。在加州,监狱开支超过了高等教育的开支费用,在2001年,监狱开支56亿美元,而高等教育才开支43亿美元,从1980年以来,花在监狱的经费增长了571,而花在12年义务教育的经费只增长了33,警察增加了250,而12年义务教育的教师只增加了8。罪犯人数增加了400,而同期大学生毕业生只增长了2.7。

二、美国监狱管理制度

(一)日常管理

美国监狱开展了诸多项目来对罪犯进行日常管理。比如分级管理、暂时释放、“物质依赖症”治疗等都比较成熟,而且效果较好。最值得一提的是文化教育。美国监狱规定凡没有获得高中文凭或普通教育发展证书的罪犯必须参加文化课学习,直至最终获得普通教育发展证书。非英语国家的罪犯必须参加英语课学习。大多监狱设有图书馆,有较多法律方面的书籍,罪犯可以进行借阅。在一些监狱还开设一些传统的大学课程,罪犯可交费进行学习,并最终获得学位。

美国监狱也有类似我们严管禁闭的做法,而且管理更加严格。但将罪犯关入特别监舍要经过一个听证程序,听证需要一到二名社会人士参与(律师、检察官或其他人士)。

(二)假释

在美国,假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罪犯的假释率很高,二是假释的程序比较简单,不需要经过法院的裁决。许多罪犯在监狱服一段刑期后,根据判决条款或经假释委员会批准,就可以被假释到矫正社区,由社区矫正办公室具体负责管理。据统计,全美每年大约有40余万名假释犯被从监狱移送到矫正社区,使每年在矫正社区中接受矫正的假释犯约有70万名。假释犯在矫正社区中必须遵守社区的管理规定,如若违反了有关规定或者重新犯罪,则被重新送回监狱继续服刑。

(三)罪犯劳动与监狱产业

在美国,监狱

犯人服刑期间往往要从事各种形式的劳动,生产的产品有的在市场上出售,有的供政府机构和监狱系统内部使用。通过劳动,犯人们除了得到一定的报偿之外,还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同时又打发了在监狱中寂寞的光阴,因此犯人们大多愿意得到工作的机会,因为要求工作的人多,他们常常要排队很长时间,才能得到非常难得的劳动机会。

1、州监狱劳动和监狱产

以和美国首都华盛顿毗邻的马里兰州为例,看看州的监狱劳动和州用监狱产业是如何运作的。

相关政策规定,马里兰州的监狱犯人必须接受监狱管理人员的指派,从事一些监狱系统内部的劳动,例如打扫卫生和做食堂招待等。但是,由于监狱劳动可以提供一些报酬和好处,很多犯人都主动要求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另外,马里兰州还有一个州用监狱产业系统,这个系统提供两种形式的监狱工作。首先是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监狱产业工作,也就是说,监狱犯人被允许从事一些有偿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向政府和非盈利机构出售。其次是通过“促进监狱产业资格认证计划”,允许监狱犯人为与州监狱有合同的私营企业从事有偿劳动和服务,劳动出来的产品可以进入市场。马里兰州州用监狱产业公司下属监狱工厂的工作都是自愿的,但参加劳动的监狱犯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选择犯人的两项主要标准是:

1、犯人在工作之前至少要在90天之内没有任何行为方面的问题;

2、犯人必须具有类似高中毕业文凭的毕业证书或接受过高中教育。很多犯人利用这个机会在工作之前接受教育。犯人们对从事这样的劳动很有动力。大多数监狱犯人都希望在服刑期间能有些事做。他们宁可出来从事一些劳动,也不愿意整天呆在牢房里或户外的活动场地。

州用监狱产业的劳动报酬最高,例如:从事传统监狱劳动犯人每个月可以挣到100到120美元,参加“促进监狱产业资格认证计划”的犯人一小时可以挣到5美元15美分的联邦法定最低工资,而那些不属于监狱产业的犯人则在监狱从事餐厅招待、设备维修以及清洁卫生等方面的劳动,每月只能挣到40到50美元。监狱产业的犯人可以把挣来的钱寄回家,还可以因表现好而得到某种奖励,比如说,犯人每工作一个月就可以减少5天的刑期。

对州用监狱产业来说,劳动创造的利润用于再生产,例如购买和添置新的设备和车辆,建造和扩建监狱工厂等。美国各州对监狱劳动和监狱产业都有各自的规定。总的来说,犯人们有的从事传统的州用监狱产业劳动,有的从事监狱系统内部的服务性劳动,还有的从事面向市场的产业工作,并分别得到一定的报酬。但是,面向市场的产业计划目前只占监狱劳动的很小一部份。

2、联邦监狱劳动和监狱产业

1934年,经美国国会批准,一个由政府全资拥有的联邦监狱产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在1978年使用Unicor作为其商标名。这个公司为联邦监狱犯人提供有偿就业,犯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几乎全部提供给联邦政府使用,例如美国国防部、司法部和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等,由于产品不在市场上出售,因此不对私营企业构成竞争的威胁。联邦监狱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分8个种类,产品有电子、衣服、纺织、家俱和工业产品,服务包括运输跟踪管理、车辆元件图形设计、印刷和回收等,总共100多个产品和服务。

根据联邦法律的规定,联邦监狱犯人一般都要从事监狱劳动,除非犯人有健康方面等原因不能劳动,犯人可以从劳动中得到一定的报酬。但是,参加联邦监狱产业计划却是自愿的。监狱犯人更倾向于参加联邦监狱产业计划,这比单纯在监狱中从事一些服务性劳动的报酬要高,因此监狱犯人往往要排很长的队等待工作机会。

联邦监狱产业计划是司法部下属的联邦监狱管理局最重要、也是成本效益最高的管教计划,它可以改变监狱犯人终日无所事事的境况,确保联邦监狱有条不紊地运作。在具备劳动资格的监狱犯人当中,有25受雇于联邦监狱产业。联邦监狱产业还有助于过于拥挤的监狱的管理,保证监狱工作人员和在押犯人的安全,同时为监狱犯人提供宝贵的工作技能培训,培养他们的劳动道德观念,为他们出狱后重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根据政策规定,联邦监狱犯人的劳动报酬分5个级别,从每小时23美分到每小时1美元15美分不等,所得报酬根据犯人的经验和资格而定。联邦邦监狱产业法规允许监狱产业有限公司董事会根据监狱犯人的资格设定报酬级别,同时向监狱犯人提供其它形式的补助,作为对表现好的犯人的嘉奖。但是,联邦监狱产业有限公司要扣除犯人劳动报酬的50,用以赔偿受害人、支付孩子的抚养费以及法庭的罚款等,但是不扣除监狱犯人的膳宿费用。

(四)私立监狱

近20年来,美国监狱人满为患,一个新兴的产业私营监管业应运而生。一个时期来,私营监管业非常红火。私营监管公司自己兴建监狱和拘留所,与政府签订合同,收容和管理各种犯人。一些大的监管公司已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而且业绩不俗。有的私人监狱已经发展成相当规模的跨国企业。排名第二的瓦肯赫监管公司(Wackenhutcorrectionscorp.)经营的监狱和拘留所,在国内有36所,在国外有19所,分别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非和英国。私人监管公司什么都敢干。从建监狱、收管犯人、运送犯人,到治疗管理精神病人,只要有利可图,他们都当笔生意去做。

私营监管公司确有它的优势。首先,成立的手续比较简单。政府增建监狱要通过复杂的批准程序,资金还要受政府预算的限制。私营监管公司只要有利润就能立即上马,而且通过市场融资可以节省20%的成本。其次,私营监管公司的人员管理比较灵活。管理人员上岗前至少经过150小时的培训。在工作中,每年还要继续培训40小时。虽然他们的工资比较低,福利待遇也不如政府监狱里的监管人员,但公司通过给员工配股的办法激励了员工与公司同舟共济,努力工作。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也时常给这些公司购地和税收方面的优惠,以吸引私人监管公司落户,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私营监管公司要在市场中竞争,占据更大的份额,就要不断改进。这使他们更愿意采取新的监管技术,如中央监控系统、热红外探测器、计算机管理系统等。他们新建的监狱条件比政府的一些老监狱好得多。他们也努力提高自己的信誉,最主要的是降低犯人逃跑率和犯人释放后的重新犯罪率。而实际上私人监狱的犯人逃跑率和犯人重新犯罪率都比政府监狱低。另外,他们还为犯人办了许多培训班,教给犯人一些谋生技能,如建筑技术、电脑操作。在全美最大的私人监狱里,有73种课程,2000年就有8000多人完成了短期培训,获得了相应的技能证书。这使犯人们看到了自己的前途,减少了将来重新犯罪的可能。近来,私营监管公司还看上了毒品犯人和精神病人的管理市场。这一市场风险小,名声好,利润高,很有前途。

对于私营监管业的未来,投资分析家们一度十分乐观。许多分析家把私营监管公司的股票比作新技术产业的股票。他们甚至断言,即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这一行业也不会衰退。然而,一度繁荣的美国私营监狱业目前面临大量批评,并因供过于求而利润锐减,影响了股价。以盈利为目的的私营监狱一直都是有争议的。起先它作为一种用于疏缓过于拥挤的监狱系统的节省成本的方式而受到了保守派的欢迎。有一段时间私营监狱有助于减缓压力,并且在最初阶段曾为诸如监狱房地产信托公司(PrisonRealtyTrust)和瓦肯赫监管公司(WackenhutCorrectionsCorp.)带来可观的利润。但是今天,该行业已过于泛滥,前景大为逊色。供过于求和糟糕的财政安排对股票价格形成重大打击。那些一度热衷于把犯人交给私营监狱的州,有些也打起了退堂鼓。加利福尼亚州2003年放弃了和私营机构签约经营四所500床位的监狱的计划,佐治亚州取消了使用监狱房地产公司造在该州南部乡间的一个1500床位监狱的计划。随着需求的下降,投资者们发现私营监狱公司已经不能保本。该行业的领头羊、代表了55%的市场的监狱房地产公司,是私营监狱中损失最惨重的。2002年它损失了2.65亿美元。

三、美国监狱存在的问题

(一)监狱爆满

近20年来,美国罪犯人数持续上升。如1990年到1999年底,全美净增罪犯74万名,平均每年增长5.7%,而联邦罪犯的增幅更是达到了8.8%。现在,除了地方看守所能基本上满足轻刑犯的关押要求外,州监狱和联邦监狱普遍超押。如1999年,州监狱超押率为1一17%,而联邦监狱的超押率更是达到了32%,由于难以满足关押需要,混关混押的现象比较严重,分级关押难以落到实处。全美每年有30多万的罪犯被释放,而67.5的人在三年内又重新入狱。

(二)充斥暴力

美国监狱内暴力现象严重,罪犯待遇恶劣。据统计,1998年,美国有59名罪犯被其他罪犯杀害,因攻击、打架和强奸造成6750名罪犯和2331名监管人员受伤。据加州民间团体估计,全美监狱每天发生成干上万起强奸案。男性罪犯经常遭到同监犯的性虐待,在一些极端的案件中,被强奸者几乎成了施暴者的性奴隶,他们被“出租”、“出售”或“拍卖”给其他罪犯,身心备受摧残。而在加州考克兰监狱,8名狱警将来自敌对派系的罪犯赶到一个小运动场上,让他们进行古罗马角斗士式的打斗以取乐,致使多名罪犯在打斗中死亡。与此同时,女性罪犯的境遇也十分恶劣。据1999年12月美国政府的一项研究发现,对监管人员性虐待和行为不端的指控无处不在。纽约一所监狱的女犯揭露,许多女犯在监狱中都被强奸过,甚至有些单身母亲在监狱中生了孩子。

(三)种族歧视

黑人只占全美人口的12%,但在美国200万监禁犯中,黑人就占了44%,还另有17%为西班牙语系人。在州监狱和联邦监狱中,黑人更是占到了48%。据统计,黑人蹲监狱的可能性是白人的8倍。1999年,9.4%的25-29岁的黑人男子在监狱里服刑,而在相同年龄组的白人男子中,只有1%在蹲监。少数民族青少年占美国青少年人口的1/3,但他们却占了被监禁在地方看守所和州监狱的青少年的2/3。

此外,美国监狱还存在着毒品泛滥、艾滋病肆虐以及重犯率高等诸多问题。在1999年,全美死亡罪犯3191人,其中艾滋病死亡258人,而且有25727人感染艾滋病。2000年涉毒罪犯超过了100万人。看来,美国监狱要想真正做到如美国政府标榜的“进步、人道”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近距离角度观察美国监狱》来源于,欢迎阅读近距离角度观察美国监狱。

篇2:近距离角度观察美国监狱

在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中选择了第一部来看,这本书是由林达给友人的回信组成,但作者给此书取名为“历史深处的忧虑”,这忧虑到底是什么?我带着问题看下去,发现作者以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宪法的第一到第十修正案(下称“权利法案”)为主要线索,通过众多鲜活的事例讲述了“美国式自由”以及为此自由所付出的代价,为读者展现了美国里这一种与中国差异甚大的社会文化。而这个“忧虑”,指的便是人生来的自由权利能否得到真正保障而不会受到国家社会利益侵害,以及对此的追求所必须支付的代价吧。

看完全书,我想主要从文化角度来看看书中所谈到的“美国式自由”,思考我国现状。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这里着重谈的自然是非物质文明。人们谈起美国文化,可能首先想到的都是自由,对此既好奇又陌生,正如书中“卢兄”所问作者,这个号称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自由;这自由又有什么特殊之处。作者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谈论他的所见所思所感,大背景是美国这个特殊的国家经历了各种民族交融冲突的历史、社会问题,变成了一个文化大融炉,大量的新移民、新成员不停地迸发思想的火花,不同的观点与意见促使着社会形成一种包容与自由的氛围。追根溯源,美国的建立就是为了摆脱英国殖民获得自由,但独立战争胜利后开国元首们却没有建立正式的政府,唯恐吞噬刚刚得到的自由。如此一来却无法保障一个主权国家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建国者成立了联邦政府,同时慎重确立了权利法案,以防止联邦政府干涉和剥夺美国人民的自由。如书所说,美国的自由就是这么开始的。这留下了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美国人民对自由的理念坚持,甚至整个美国的文化模式,渗透了他们的价值观与规范体系。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而不是一盘散沙,我想在美国,“自由”贯穿始终。未曾接触过、或亲身经历过美国生活的人初看此书都会对书中描述的“各种自由”吃惊吧,因为这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实在是大相径庭。权利法案第一条就规定了人民的言论自由、宗教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这并不只是纸上谈兵,在美国无论是说话,出版,或是电视媒体,互联网,都让人民有发表自己的看法的自由,哪怕是敏感话题,只要没有实际行动,政府都不能找你麻烦,作者举了马丁.路德.金作为例子,他充分利用了宪法中“言论自由”的条款,坚持非暴力,他发动的呼吁人权的走向华盛顿和平大游行,吸引了包括许

多白人在内的二十五万人,成功地使六十年代黑人争取人权的运动达到了目的,是很典型的运用言论自由的正面事例。而美国各种奇奇怪怪、大大小小的宗教、政治团体更是多得数不清,结社十分简单自由,可能你捐了一点款留了一个名就成为了某个团体的一员,但一旦改变了主意又可以随意离开。这增加了美国人讨论和表达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机会,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在此方面中国简直形成了强烈对比,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不能全面照搬西方的制度,但中国的宪法同样规定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却和美国完全不一样呢?放开十年文革的极端情况不谈,即使是在如今越来越开放的社会中,大家平时生活说话方面尚比较自由轻松,但却绝对不能在公共媒体或场合表达或宣扬“反动”言论,在互联网上则普遍存在“和谐”问题;宗教、结社的发展方面仍有很大的限制,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可以说处于襁褓的状态。我认为一方面是我国法制仍不完善,社会发展也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可以根本保障每一个公民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传统影响深远,儒家文化长期占主导地位,是主文化,讲究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自由权利一直处于被轻视和压制的状态,久而久之形成了民族性的文化氛围,即使进入了新的时代也难以彻底转变,宣传的主流思想仍然是为了集体牺牲个人,而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却不被重视。反观美国,极其重视个人的个性与权利,甚至可以让人民持有枪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和安全而射杀擅闯者却不获罪。

当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迁,时刻处于变化之中,美国人追求自由的过程实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书中所言,“权利法案在两百多年来的实践中,它简洁的条文必须面对复杂而且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它纸面上的立法必须逐步打破甚至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习惯势力(如种族偏见),去真正确立人的尊严。”我们看到了“自由”吸引人的一面,同时也要知道这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有多巨大。作者一直在提醒我们这个问题,谈到了如何寻求个人权利与国家社会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如何克服滥用自由、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给我们列举了许多典型,说明美国人在追求自由时的具体表现,他们不会放弃自己自由的权利,甚至于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们追求自由,同样也明白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但即使发生了像奥克拉荷马大爆炸、人民圣殿事件这样的事情,美国也不因此而怀疑宗教自由,信仰自由和结社自由是每一个人的天赋权利。美国整个团结在同一种社会文化下,追求、维护着自由这个古老的基本信仰,也奉行共同的游戏规则,他们在不断地反思、探索,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停进步,即使前路艰难。

书中特别大篇幅地介绍了辛普森一案的情况,为读者展示了美国的司法制度----典型的陪审团制度的基本情况。“ 司法独立”、“无罪假定”、“双方平等”、“全程辩护”等,美国讲求程序公正,而不是所谓正义----为民除恶,大快人心这种事情似乎一直受到中国文化的推崇,并不是说追求正义不对,但美国重视每一个人民的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不受侵犯,即使是在法庭上成为了被告,在罪名未定前仍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正当公民,与原告在道义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而审决的过程必须讲究证据,陪审团的挑选与决定更加是慎之又慎,辛普森在案中看似铁证如山,罪无可恕,但最终还是被判决无罪。这种结果可能与美国人心意相违,却又在他们意料之中,因为所有的过程和内容都是“公正的”。这原则用作者言就是“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此话改自我们的老话“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听起来似乎后者更残酷,但如美国这种情况也不得不说是漏洞,可以说为了辛普森一个人的自由,美国人民动用了上千万美元的财力物力,还搭上了某些人的暂时自由,长时期的心理压力等等,即使被告不是名人,他们的付出也将是不计成本,每个人的自由都以整个社会为后盾,由其极力争取。而结果却很有可能是凶手被判决无罪、逍遥法外,如果继续违法犯罪,会危害更多人的自由和权利。但权利法案和司法制度的设计就是这样,其基本原则就是不以社会安全为代价,非法剥夺一个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美国的宪法精神不承认任何一种社会要求可以高于一个公民对于自由幸福和合法权利的要求。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美国人民孕育了自由,也被自由影响着,自由是昂贵的,美国人既然选择了自由,就选择了为此支付金钱,精神损失,生命,还有对未来未知的恐惧。

篇3:近距离角度观察美国监狱

本实验通过将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家兔面神经周围,观察家兔面神经在不同剂量和时期的组织病理学以及超微结构的变化,为安全应用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腮腺癌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的制作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24 只,体重2~2.5 kg/只,月龄3 个月(购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实验动物研究室提供,质量证书编号0002118。)。随机分为2 组,每组12 只,即粒子组及空壳组。用3%戊巴比妥钠溶液的量进行耳缘静脉注射, 1 ml/kg体重,将麻醉的动物置于手术台上,头左偏,右侧面部脱毛、常规消毒铺巾,在耳根和右侧口角连线中点处切开皮肤,显露筋膜下的面神经背支,不解剖,以免损伤面神经及其血供。实验组在面神经背支下方0.3~0.5 cm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1 颗;对照组在面神经背支的下方0.3~0.5 cm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空壳1 颗。将粒子平行于面神经背支包埋缝合在筋膜下,避免粒子因活动而移位,分层缝合创区。125I粒子系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能量为35.5 KeV的γ射线和27.4 KeV及31.4 KeV的X射线,半衰期为59.6 d,粒子活度为29.6 MBq。另取12 只家兔不行移植术用作正常对照作组

1.2 观察方法

分别在放射性125I粒子及粒子空壳植入7、 14、 30、 60 d时对3 组动物各取3 只,切取相应面神经行常规HE染色、神经纤维染色(Bielschowsky氏改良染色法)及丽春红G- 亮绿SF双重染色,并制作透射电镜标本, 电镜观察、拍片、记录。取未实验侧面神经为正常对照

2 结果

2.1 肉眼观察

所有家兔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胡须两侧对称。各个处置组125I粒子植入位置未见明显移位,其对应的面神经背支颜色、光泽与正常无明显差异。

2.2 组织病理学情况

2.2.1 正常面神经

HE染色:横切面上神经束膜完整,束膜连续光滑且致密,髓鞘环状排列,均匀一致的圆形蓝色髓鞘中可见红色点状的轴索(图 1);纵行切片上,正常面神经神经束膜平行排列,神经粗细基本一致,髓鞘呈均匀的蓝色(图2)。

AgNO3染色:横切面上,轴索则呈黑点状,而周围的圆形空白区,厚薄均匀,即为不被银染的髓鞘。在纵形切片上,正常面神经的束膜及轴索被银染成均匀一致的棕色,粗细大致近似(图 3)。

丽春红G- 亮绿SF双重染色法(简称双重染色): 横切面上,神经髓鞘呈红色环状,着色均匀。在纵切面上,正常髓鞘呈鱼骨刺状,轴索,神经束膜和神经内膜呈绿色(图 4)。

2.2.2 粒子组

第7天:神经束形态完整,个别髓鞘出现小空泡样变,但仍然可见染色均匀、形态大致正常的髓鞘(图 5),被银染成均匀棕色的轴索形态与正常无异; 第14 天:神经束膜完整,髓鞘开始出现小空泡样变,但仍然可见染色均匀、排列稍稀疏(图 6),而此时,棕色的轴索呈轻度粗细不均,个别轴索肿胀样改变(图 7); 第30 天:神经束膜完整,纵切面上髓鞘排列不规则,部分髓鞘出现空泡样变,丽春红G- 亮绿SF双重染色下髓鞘呈红色,部分不着色、染色不均匀,纵切面银染中个别轴索断裂呈白色区域(图 8); 第60 天:神经束膜及内膜较完整,并出现节段性脱髓鞘(图9),轴索仍以粗细不均样变为主,但更明显。

2.2.3 空壳对照组组织病理学情况

面神经的神经束膜髓鞘排列规则,被染成均匀的蓝色,个别髓鞘发现有轻度的空泡样改变,轴突银染后纵断面呈棕色平行排列,密度均匀,边缘规整。

2.3 超微结构

2.3.1 正常面神经

神经纤维的髓鞘规整,板层状排列,髓鞘和轴突间无间隙(图 10)。轴突内微管及神经丝正常,核膜完整(图 11)。

2.3.2 粒子组

第7 天:个别神经纤维出现明显变性,髓鞘增厚、内陷,髓鞘板层结构分离,髓鞘套叠,残留轴突受压(图12); 第14 天: 髓 鞘 有轻度的空泡 样改变,外面则为增生的神经纤维,线粒体肿大,雪旺氏细胞增生(图 13); 第30天:髓鞘板层结构分离较严重,出现个别“果冻卷”状损伤现象(图 14),可见到少量新生的有髓神经纤维出现,鞘壁较薄(图 15);个别轴突崩解后出现吞噬细胞(图 16); 第60 天:髓鞘板层结构不清楚模糊,雪旺氏细胞形成胞质通道,髓鞘成卵圆体(图 17)。

2.3.3 空壳对照组

大部分髓鞘板层结构正常,小部分板层内部有空泡样改变,轴突内各成分排列有序、均匀(图 18~19)。

3 讨论

传统的髓鞘特殊染色(如Weil氏)及锇酸染色法,其染色时间长、步骤繁琐,温度需要控制在50~55 ℃,分化难以掌握,极易造成染色的失败;锇酸价格昂贵,浸透性差,致使神经组织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研究受到很大影响。有文献报道使用丽春红G- 亮绿SF双重染色法对髓鞘染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4]。因此本实验中选用了新的髓鞘染色方法。

应用电镜观察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变化弥补了光镜观察的某些不足,有助于判断神经损伤程度和再生状况。面神经是有髓神经为主的混合神经[5],是支配面部表情功能的重要神经,面神经的损伤会造成面瘫,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表情功能变化。Seddon[6]根据病程及功能恢复状况将神经损伤分为3 类:神经失用、轴突断伤和神经断伤。神经失用的特点是传导障碍,没有轴突变性,传导功能可迅速完全恢复;轴突断伤的特点是轴突损伤后继发变性和再生,牵拉和压迫是这种损伤的常见原因,可引起神经束内水肿或脱髓鞘;神经断伤的特点是神经干的结缔组织成分严重断裂,传导功能障碍[7]。

曾有研究表明,结扎家兔面神经后,随着结扎天数的增加,面神经损伤亦呈加重的趋势[8];但也有文献报道间接损伤主要造成轴突的肿胀、髓鞘的板层解离及脱失、胶质细胞增生、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等改变,且在损伤后1~2 周最为显著,随后会慢慢修复[9]。本研究建立了2 组实验模型,其放射剂量从无到有、时间从短到长,并且模拟了临床上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腮腺肿瘤的治疗方法来观察面神经损伤的变化。从实验病理切片观察可见,空壳对照组与正常组的神经结构无明显异常。但本实验125I粒子植入采用的是手术方式,切开皮肤、皮下,隐约可以看见面神经即可,并没有完全的剥离暴露,避免损伤面神经。但不可避免手术中对面神经外的血管系造成破坏,有一定的急性创伤,可导致面神经核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10]。因此在植入空壳组后也发现面神经部分髓鞘出现空泡样改变;实验组随着时间的延长,部分区域出现了脱髓鞘的病理学改变,这与有关文献的报道有一定的差异性。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应用核素做为损伤因素。放射性125I粒子是以γ射线为主的低持续性核素,其半衰期较长,粒子到180 d时放射量只剩下10%。它对神经的损伤是个慢性的损伤过程,神经的病变程度并不能在组织形态学上给予准确的分级。同时我们通过电镜观察到了神经修复的一些超微结构现象,说明放射性粒子持续低剂量照射损伤神经的同时,神经仍有一定的修复功能。

篇4:美国地方政府治理的近距离观察

今天,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迁。制度变革中的民主潮流不可阻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别的国家的经验中借鉴些什么,中央编译局高新军研究员的著作《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案例调查与制度研究》做了可贵的尝试。从1997年开始,作者利用多次赴美国学习和访问的机会,对十余个美国地方政府进行了实地调查,地域涉及美国的东南西北,历时7年(其中在美国1年半以上)。在谈到自己之所以从事美国地方政府治理实地调查和研究的原因时,他说,从1995年开始对中国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等课题的研究是促使他考察美国地方政府治理的主要动力。“在进行这些课题研究时,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是:在我们进行案例调查和理论研究时,有没有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样本可以参照和学习?我们既然可以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向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学习和借鉴,那么,在政府治理方面我们为什么不能很好地研究一下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呢?我认为,美国既然可以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处于世界第一,就必然有其体制上的先进之处。地方政府是一个政权的基础,因此它在整个美国政治体制的运行中自有其重要的分量。尽管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不同,但我相信正如只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统一的规律一样,要实现政治的现代化,也有大致相同的规律需要遵循,在地方政府一级尤其如此。同时,近年来国内的报纸、杂志在介绍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时大都失之零碎,有时甚至是以讹传讹。在美国政治学界,对地方政府治理研究感兴趣的学者寥寥无几,仅有的书籍中对地方政府治理的介绍不仅线条过于粗疏,而且靠这些也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由中国研究地方政府治理的学者对美国地方政府治理进行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不仅最有说服力,而且是最容易进行比较研究的途径。”(高新军:《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案例调查与制度研究》“前言”,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2~3页)

纵观这本近18万字的著作,其主要特点在于:

该书较为扼要地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运作特点、预算制定和财政管理制度、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以及公民参与、选举、决策和政党制度。它包括:自制体制;三级政府架构;两种基本的地方政府组织形式;选举产生市镇长、议会议员以及地方政府重要部门的领导人;两套政府班子(详后);大城市自治式的社区管理;县政府的组织形式;独立的学校管理区;强有力的州和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分税制的财政收入体系;财政拨款只能满足公务员的薪水,但却有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平衡的地方财政运作和通过资本市场筹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透明公开的决策过程;政党政治影响微弱;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力度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有多种参政渠道,但公众参与率较低;很高的地方民众自组织水平等18个要点。这部著作是近年来我国在这个领域内以实地调查为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成果,也填补了我国学术界在这个方面的空白。

书中在介绍美国县政府的组织形式时指出,美国有的州(如得克萨斯州)县政府组织形式是“县法院+法官”。但是,这里的法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案件审理者,而是事实上县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这里的法庭并不是专门审理案件的,而是一个管理委员会;这里的县法院也不仅仅是审理案件的地方,而主要是县政府的办公地点,只不过它叫这个名称而已。

在美国,实际上可以概括出3种不同的县政府的模式。

第一种是新英格兰模式。那里基本上没有县政府,因为县域内各个市镇边界相连,没有给县留下可供管理的对象。有的只是起协调作用的由各个地方政府的代表组成的具有咨询意义的“地区政府理事会”。这些组织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只是在协调县域内各个市镇在消防、学校、低收入住宅建筑、通信、供水、供气等关系上起有限的作用。

第二种是县政府和市政府各自管理自己领域里的事情,在许多涉及双方利益的事情上,有分工也有合作。这主要出现在有大城市但是也有广大农村的县域里。在那里,城市政府管理城市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城市以外的广大农村地区则是县政府管理的区域。在一些关系到市县双边关系的共同领域,双方共同组成委员会和理事会进行管理。

第三种是县域里只有一个县政府,没有其他地方政府存在。马里兰州的豪伍德县就是这种模式。在一个人口不过26万,面积只有650平方公里,而且交通发达的县,选择这种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不仅降低了政府运行成本,也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书中也介绍了美国的特区管理方式,特别是“独立的学校管理区”。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基础教育是地方政府最为关注的内容。在美国,所有的学校管理区不仅在行政上,而且在财政上都是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学校管理区的领导机构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资金则来自地方政府的税收、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民间机构的捐赠等,其中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所占比重很大,一般要占到学校管理区财力的60%以上。

在介绍美国地方政府的“两套政府班子”时,作者认为,这恐怕是美国地方政府最有特色的治理内容之一。一套是由不拿报酬(或只有少量补贴)的市民志愿者组成的各种理事会和委员会,他们对政府决策起参谋和咨询作用。另一套是以市经理(city Manager)为首的行政机构,他们受雇于市政府,是全日制的政府雇员,政府决策的执行者和政府日常事务的管理者。

美国地方政府的议案通常是由市政府的各个部门提出,由市议会或镇理事会做出决策。但是在决策的过程中,主要由市民志愿者组成的各种理事会和委员会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也是普通市民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之一。

为了培养市民了解和参与政府的工作,美国有些地方政府(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的杜姆市)通过开办学院的方式来培养普通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兴趣和能力。学院请市政府和县政府不同部门的官员向学员介绍市县政府是怎么运作的,鼓励学员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这其实是美国地方政府治理公开、透明,鼓励民众参与的一个特点。作者在所有调查过的美国地方政府都看到了这种现象。让市民在政府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中就起顾问和咨询的作用,从而不仅从开始的选举环节和最后的结果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而且政府日常运作中的每一个月和每一项决策上都要充分考虑市民的意见。

在理论分析上,该书从五个方面综合阐述了“美国地方政府的预算制定、执行和管理”;“地方政府治理中公共事务的公众参与方式与制衡”;“美国地方政

府公共服务资源的取得和使用”;“美国社会是怎样监督地方政府官员的”和“美国的政党政治及其运作规律和特点”。

在讨论对美国地方政府官员进行监督的问题时,作者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美国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几乎是复制了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公司中,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是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由此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在地方政府中,选民、市长或市经理(行政长官)、市议会(立法机构)也是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由此形成合理的政府治理结构。选民投票选举出市议会议员、市长或镇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镇理事会,并由他们去聘用市经理或镇经理(Town Manager),由市经理或镇经理对政府的日常事务行使管理权。有关市镇的重大事项,要由市议会或镇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市经理或镇经理则必须对市议会或镇民代表大会负责。(2)地方政府重要部门的领导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3)没有听证就没有决策,重大事项交全民公决,决策中注重程序公正原则和保护少数原则。(4)地方政府官员任期不长,每年都有部分改选。美国人认为,如果政治家的任期长,选民对政治家的控制力将被削弱,政治市场的作用也会被削弱,就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5)民众的自组织水平高,已对地方政府官员形成了制约之势。(6)政府运作公开透明,民众参政、议政渠道多。

书中还附录了作者对美国社会观察的8篇随笔,涉及哈佛大学的教育、在美国的中国非法移民、美国的旅游业、美国的汽车文明和堵车、反对恐怖主义以及和美国的警察打交道等。这些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读来十分有趣也发人深思。

韩方明博士在为本书作的“序”中说,“使我感兴趣的是,他的研究报告并不是那种纯学究式的晦涩理论,而是建立在丰富调查材料上的通俗表述……不能说新军兄的这项研究工作涵盖了所有的美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模式,但是,可以说,他的工作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填补了空白、开创了先河。”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在不少方面应该可以从新军兄的研究案例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比如,地方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权力的制衡;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监督;联邦和州政府对地方政府教育的支持;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方法;多数原则、程序公正原则和保护少数原则的有机统一;听证在决策中的作用,等等,都值得我们在进行地方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上学习和借鉴。”

“过去我国许多官员和学者赴美访问后,都对那里地方政府治理的方方面面进行过点滴的评价。由于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接触的人不同,难以给人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概念。新军兄的这本书正好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给出了一个美国地方政府治理的全景式的概览。这便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篇5:近距离看美国读后感

我说:你比我还狠,我才看到凌晨一点,你竟然看到凌晨三点!后又推荐一部门领导看,看完后我问他:“还看不看第二集?”他说:“不看了!”我很奇怪,问到:“为啥呢?”

他说:“越看越生气,懒得看。”我大笑道:“好看的还在后头嘞!不看绝对要后悔。”于是,他说:“那你拿来我看吧!”。当他把第二集看完后,我问他作何感想?他回答说:“咋个搞蛮?莫法搞!”说完,我俩都哈哈大笑起来。

“林达”是一对美籍华裔夫妇的笔名,他们年轻时在中国大陆生活,中年后才移民美国,书也是在美国写的。他们最初找了几家出版社,编辑们看了书稿,无一例外都说好。但一提出版,又都不敢出,怕担风险。因为内容是讲美国的事,怕遭修理。

最后他们找到三联书店,编辑们的眼界比较开阔,最后交由经理拍板,经理看完书稿后说:“可以出版,但要把书名改一下。”该书原本叫《自由的代价》,遂改为《历史深处的忧虑》。

出版,一炮打响,一版再版,供不应求。到我买的时候,已经是第三版第37次印刷了。之后,林达又继续写出了《我也有一个梦想(第2册)》《总统是靠不住的(第3册)》和《当慧星划过夜空(第4册)》。加上第1册《历史深处的忧虑》便凑成一套,名曰《近距离看美国(1―4册)》。在这之前,我也算是读了点儿书的人,颇有些“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傲气。但我看了这套书之后,才恍然大悟,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只愚蠢不堪的“井底之蛙”。甚至有一种“之前看过的书都白看了,之前三十年都白活了”的感觉!

篇6:近距离看美国读后感

在《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这本书中,林达以他在美国草根层摸爬滚打的经历、感受写下了对美国民主制度、自由、美国历史的深刻观察、认识,近距离看美国读后感。书中以委婉的笔触、平易近人、朴实的文风把美国复杂、历史背景深远的法律、制度的渊源梳理得井井有条,让大陆民众读到的不是法律的繁文缛节,也不是政治理论的高深晦涩,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将深远的道理复杂的过程、美国人民两百年来的思考娓娓道来。作者的眼光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但他的很多话、很多事,都有在投射大陆,给我们以思考、启发。

说到美国,我们也许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的自由。

是的,美国人有着典型的西方民主制度价值观,这从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但是,正如林达所说,要想理解美国的自由,你得先看到美国的不自由。在欣赏美国自由的同时,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是美国人为了自由而付出的代价。美国人热爱自由,他们甚至可以为了自由而选择承受随之而来的牺牲,即使在经历了如诸如恐怖袭击、种族冲突、信任危机等情况下,也不轻易放弃自由,虽然有时候,他们为了自由,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自由,毋宁死”,在这个国度得到最真切的还原。

美国宪法的权利法案以及由以上权利法案十条修正法案产生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是超越我们传统的“法制”逻辑的。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要国家和谐,就必须遵循一种严谨而克己服礼的制度,在国家上体现为对上级机构的忠心和服从,在家庭上体现为长幼有序的森严宗族伦常,作为中国人,你要爱你们的皇帝,尽管他名正言顺地奴役你们;作为中国人,你要爱你们的祖先,尽管他们早已经化作一掊黄土。而另一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法家思想则强调:法制是一个国家维持秩序,惩恶扬善的保障,所以为了保护最大的善,国家不惜运用最大的恶。

但美国人拒绝这样的逻辑判断。在美利坚的灵魂深处,最终极的追求是自由。

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政府俨然是与人民对立的,是被他们所不信任的,所以美国立国之初的那些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实行了最具有勇气的“立宪”:建立制衡政府的宪法,而保有全体人民的自由。为此,我们不能不感叹:华盛顿真是太伟大了,这个美国之父建国后居然也不成立政府而是回去他的农庄种地;这帮长期遭受政治压迫、苦苦追求理想中自由的“罗得岛”的人们,要建立的居然是一个不要政府的国家,而美国立国后确实有13年没有政府的历史,最后实在是因为松散的社会关系需要管理和调整,才建立了联邦政府,读后感《近距离看美国读后感》。

从美国人对自由的向往中,我们便不难理解在罗斯福实施的新政使美国联邦政府膨胀之后,美国人为什么对美国联邦政府权限的扩大怀有重重戒心了。因为对他们来说,比起他们的文化背景中,千年历史以来的任何政府,美国政府的权力都要小得多,美国总统相比之下也要可怜得多。的确,潘恩就曾在他的著作《常识》中说过:“国家这种组织是一种必要的恶。”在潘恩眼里,国家是一种组织,同时,美国的建国者在200年前就已经知道,国家机器是有它自己的运转机制的,一旦你把它建立起来,就由不得你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国家,它运转方向的好恶,对于其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绝对是息息相关的。

在”二次〃阅读林达的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努力,努力地用心倾听一个国家的脉动,努力地在探究中感悟那十分细腻入微的理念。我们看到,在美国,言论自由的关键是“内容中性”原则,“它与真理无关”,他只是一种个人表达自己的权利。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人虽然非常注重个人,但是也告诫个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谁也不能立身其外,坐享其成,维护他人的权利也关系到自己,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必须为他的个人行为负责。可以说,美国人对人性的弱点理解透彻,做法直白,他们从实际走向实际,利用机制删选不可靠的人,同时利用它去限制和规范人的不可靠的行为,这其实是对人的极度负责。精短的国家历史为他们筛选了相当完满的社会制度与规则。于是,在美国便有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多元化的生活。

当然,我们也可窥见,那些有着强烈的法律意识的美国人,在拥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他们还支付了什么样的代价:“宁可放过一千,不能错杀一个”,可能是最好的概括。可以想象,这一种概念肯定会给与部分美国人可乘之机。这可能就是书中作者隐含的忧虑的原因吧。但是,这种忧虑,在美国,人们有忧虑和思考,却没有想通过彻底的变革社会制度来改变,而是选择了默认,并认为是理所当然。

为什么?

在我看来,是美国人享受现在的体制,至少,目前,还没有比他们现行体制更加自由,更加适合,更加完善的形式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这一种美国式生活或者生存方式,并且,确实,他们很多的方面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头。看看美国的全称:The Unites States of America,即美利坚合众国。一听,便是一个色彩浓烈的坚硬的名字。抛去了各种政治因素,美国,只是一个从地球上不同大洲,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血统的人汇集起来的团体。有拿着绿卡的各色国民,又属于自己的传统,有它的先进,有它的忧虑,天堂也好,地狱也罢,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仅此而已。

不过是一个真实的事实,它有自己的路要走,它也在这个地球上平静或汹涌地前行。一直不停。我确信,这个世界每个地域,总有一天,通过亲历者的用理性的讲述,通过更多人耳闻目见,变得更加真切。每个国家的忧虑,有一天,只能是人类整体的忧虑。

这就是由这本书所想到的。中美之间有不少共同点,但同时也有着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是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它们源自于中美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我们没有必要让一方趋同于另一方,因为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篇7:近距离观察校园-校园春色

在生活中,有数之不尽的东西值得你细细留意和观察,我呢,就以每天走过路过,在那儿学习的学校做为近距离观察的目标。这也许是对你耐心的考验,也许是对你观察的考验,更可能是对你细心的考验,但无论如何,我必须要接受这个考验,更何况,观察也是一种乐趣。

一走进华师附小的大门,一股绿意迎面扑来。朦朦笼笼的绿色中,似乎漂荡着一些云雾。上了阶梯,绿化小花园里,呈现了风格各异的春色。被修剪的整整齐齐的`花园,是一种新颖的春色;带有星星点点的小紫花丛中,是一种可爱的春色,

篇8:近距离看美国黑帮

作为一个纯粹的门外汉,一直以来我都很有兴趣看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副产品”。这些学者的“主产品”当然是严谨规范的学术著作,然而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会有很多颇有意思的故事,只要有心写下来,往往都很好看。比如说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奈吉尔·巴利,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天真的人类学家》,记述了他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写得生趣盎然;另外还有一本玛乔丽·肖斯塔克写的《妮萨:一名昆族女子的生活与心声》,作者婚后陪丈夫调查昆人,跟昆族妇女泡在一起,萌发兴趣,写成这样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书……在这个书单上,我们还要添加这本书:《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此书是作者素德·文卡特斯博士论文的“副产品”。

一九六六年出生于印度的素德·文卡特斯,主要研究城市犯罪组织、毒品交易,以及卖淫等地下经济现象,除开本书外,还有《暗箱操作:城市贫民的地下经济》《漂浮之城:流氓社会学家的纽约地下经济观察记》等著作。看一下作者的履历我们便知,他的研究始终与“地下经济”有关。我们也知道,“地下”是一个危险之地,一般人都不敢随便踏入,更别说去深入研究,然而作者却在芝加哥一个黑帮里一待就是六年,与黑帮头目成了“兄弟”,还拿到了黑帮最至关重要的账本,成功打入了芝加哥黑帮上层,成了他们的座上宾。这些都是怎么做到的呢?书里有详细的交代。

在书中,作者指出社会学的领域长久以来就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定量和统计技术的研究者,另一个是通过直接观察,经常与某一社会群体共同生活的研究者。第二个阵营的学者通常被称为民族志研究者。他们使用第一手的材料来回答某些特定的问题。显然,作者对于第一种研究方法是持怀疑态度的,“我喜欢研究者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但是比较起我在芝加哥街头看到的活力十足的生活,这种讨论显得既无趣,又遥远,既抽象,又呆板。尤为令我好奇的是,绝大多数研究者似乎并不热衷于会见他们所研究的人群。这并非出于任何敌意—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好人—而是因为与研究对象的实地交谈会被认为杂乱无章,不够科学,还有可能导致偏见”。

基于此,作者选择了芝加哥的黑人社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正式进行田野调查之前,他就跟一些黑人聊过天,有一位老者就说过,“我们住在城中城,”他说,“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我们有我们的。如果你能明白,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你就会理解这个城市是如何运作的。”这番话提醒了作者,芝加哥黑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与社会学家表述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的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作者开始调研之时便能鲜明地感觉出来。他拿着自己做好的问卷去了黑人社区,进入了废弃的大楼之内,看到黑人们正在进行毒品交易。作者当时看起来很倒霉事后却应该庆幸地碰到了黑帮老大J. T.。“作为穷困黑人的感觉怎么样?”调查问卷里这个问题让J. T.很是不屑,“要是你根本连我们是谁、我们做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做这个?”他的语气有点指责的意思,但更多的是失望,其中好像还带些困惑。J. T.又说:“你不应该四处问人们那些愚蠢的问题。对于我们这种人,你应该和我们混在一起,了解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没有人回答你这类问题的。你应该去理解年轻人是怎么在街上讨生活的。”

很多年之后,当J. T.与作者又重新聚首时,他说:“你生平一天的活儿也没干过。你唯一擅长的事情就是跟着像我们这样的黑鬼混。”可以说,J. T.的出现成就了这本书,也成就了作者的学术事业。一开始,作者就觉得在他和J. T.之间有着一种奇怪的亲密感。是J. T.带他进入了黑帮的内部,开启了他研究“地下经济”的大门。不过颇有意思的是,两人对对方的定位是不同的。对J. T.来说,素德是他的传记作者,他才有如此热情带他进入自己的领地,让他见识自己的才干。

我觉得此书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见识了一个真正的地下黑帮。至少从十九世纪末开始,黑帮一直都是美国城市结构的一部分。但是截至作者写出此书之前,关于黑帮的社会学著作,多是着眼于黑帮挑战与父母、店铺主、社会工作者以及警方之间的关系。对于黑帮的研究性描写中,他们是危险的,也是讨厌的,这无疑也是我们对于黑帮的“刻板印象”。然而作者随着J.T.进入了他的地盘罗伯特·泰勒,所见所闻都与传说中的不同。与其说,这是一个无恶不作的黑帮,不如说他们是罗伯特·泰勒实际上的管理机构:J. T.或许是一个不法之徒,但他更是一个立法者。他的所作所为表明,他的组织才真正统治着这个街区。

他们是如何统治的呢?作者作了具体的细节描述,“有的时候,这种接管是彻底的。比起芝加哥警方来,黑暗之王更具侵略性地监控了这些大楼。通过控制一楼大厅和停车场,黑暗之王使得居民们不能随意行动。他们一般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周末篮球赛。J. T. 还在此举办大型的街区派对。这意味着运动场地及其周边都要十分整洁,这还意味着,其他的租户有时候必须在J. T. 的命令下,取消他们的棒球活动或是露餐。”在这里,原来应当由政府各个职能机构承担的责任,由J.T.的黑暗之王(这是一个大型的地区帮派,其分支北至密尔沃基,南到圣路易斯,东及克利夫兰,西达爱荷华,J. T.当时是这个帮派的中层)接手,当然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毒品交易来赚钱,为了达到此目的,势必要维持自己地盘的秩序,维护社区治安、清洁大楼、处理居民纠纷这些事情都有专人来处理。

J. T.就是这个社区的“区长”,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地管理。当然,如果社会有不安定因素,比如说有人“不听话”了,那就得尝尝J. T.的厉害了。作者就亲眼见证了J. T.殴打一位老人,因为他的权威被人挑战了。饶有意思的是,作者面临的难题是:“我曾确信自己只是一名社会学的观察者,超脱而又客观。但是我现在开始觉得自己错了。我真的只可以站在一边,看着某人挨揍吗?我如此渴望靠近暴力,靠近一种我明知其他学者所无法见到的文化,我为此而感到羞愧。”这种矛盾的心态下文将会谈到。

nlc202309091036

有一次J.T.问了一个问题,一个作者一直都希望他永远也不要问的问题:“你在这里到底做什么?我是说,你在写些什么?”而作者只能结结巴巴地说:“好吧,坦率地说,我……我是对你做事的方式极为感兴趣,就像我说过的,我是在试图理解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决定回到这个街区来,并且主持这个组织,你为此要做些什么。”的确,作者迫切需要了解的是:J. T.的帮派是如何在更为广泛的社区中发挥影响力的?甚至在更为基本的层面上,J. T. 每天都在做些什么?他还有哪些帮派的活动没有向作者展示?

我觉得书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是第四章的《黑帮老大的一天》,J.T.让作者当一天黑帮老大,好让他通过实际的操作见识J. T.的才干。比如说,在与各个销售主管见面的时候,J. T. 都会提出一组标准的问题:有没有常客流失?(常客即消费者)有没有人抱怨?(关于海洛因的质量)有没有人离开你,去找别的人?(指消费者从其他销售员那里购买海洛因)有人盯着你吗?(警察或者租户领袖们)有新的混混儿在附近转悠吗?(无家可归者或者街头小贩)你见过别的黑鬼来过吗?(敌对帮派的)这些丝毫不像是我们想象中的黑帮老大那般潇洒,作者充当这一角色显然能力有限。它比作者想象到的更平凡,也更戏剧化。一天下来,作者筋疲力尽,脑海中旋转着各种确定的和不确定的细节。一旦J. T.自己出面来处理,事情就容易得多。书中细致地描写了J. T.如何来做事:他必须要在各种问题失控之前将其处理掉。他还得继续主持这个成功的地下经济:执行合约、激励他的成员冒着生命危险赚取低薪、与反复无常的大佬们打交道。在每周例行的巡视中,J. T. 所遇到的问题似乎没完没了,而他处理起来游刃有余。

如果说J.T.是本书的“男主角”,贝利女士就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她是一个能跟J.T.抗衡的厉害人物。她的头衔是地区顾问委员会(Local Advisory Council)的大楼主席。这是一个选举出来的职位,每个月有几百块的兼职工资收入。大楼主席的正式职责包括:游说房管局改善楼房维护、为租户的活动争取基金支持,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工作。选举每四年一次,现任者很少会下台。有一些LAC的主席比其他人的权力要大得多,贝利女士就是处于这一权力层级的高端。

她是罗伯特·泰勒的“女王”,一方面的确是在维护住户的利益,一方面正如租户们所指控的,贝利女士放纵J. T. 的帮派,并且从与他们的结盟中受益。她在跟作者的交谈中,重点强调了她把帮派的不义之财用于善举的能力。作者也从J. T. 处得知,贝利女士从帮派那里得到了报酬—以换取他们默许或者允许帮派在他们的公寓里隐藏毒品、现金,或者武器。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很难拒绝帮派的金钱。一个受到政客、店铺老板、警察和其他人尊重的租户领袖,与一个毒品黑帮走得如此之近,并且同其老大如此亲密合作,这让作者意识到,在这个计划区里的人们有多么绝望。

在这个计划区里,这是一种长期的惯例。人们会定期召集民兵,以追查丢失的财物、执行惩罚,或者只是为某位受害人讨个公道。在一个这样的街区里,警方几乎没有存在感,而受虐待的女人则找不到避难之所,有时候,民兵就成了最好的保护措施。此时,贝利女士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她的秘书所说:“没有警察,也没有医院的人出现。我们不能再这么过下去了!所以为什么贝利女士这么重要?尤其是对女人来说,她可以确保她们的安全。”

的确,贝利女士帮助了很多女性和她们的家庭,作者对此产生了极为复杂的感情—机智灵活,富有独创性,然而同时也常伴随着道德问题。可用的资源如此缺乏,所以作者理解她为何只问结果,不择手段。然而,与帮派合作、贿赂官员来获取服务,以及重新分配贩毒赃款,对她大楼里的那些普通家庭则帮助甚少。贝利女士告诉过作者,要是规则管用的话,她更愿意遵守规则。但真正驱动贝利女士的,最终还是对于权力的渴求?这是作者心中一个长久的疑惑。

最后,我们再回到作者的身上来。作者一直努力把自己放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从而从内部观察生活。但不可避免地,他也卷入其中。作者在与J. T. 和他楼里其他人的接触中,已经见识到,在他们的丰富思想与自己所读过的社会学研究中对他们的诋毁性刻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作者为之感到沮丧。在学界,他们会普遍被描述为倒霉的愚民、毫无洞察力或者远见之徒。但是J. T.的母亲梅女士的热情好客,租户们自发而乐意的对他的教导,不仅出乎作者的意料,而且还让他不胜感激。作者开始意识到,他可能永远也没有办法回馈他们的慷慨大度,“我自欺欺人地想,如果我能够做出优秀而客观的学术研究,那或许就可以导致社会政策的改进,并有可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我也想要设法更为直接地回报他们,但是由于当时还在靠学生贷款度日,所以我几乎无法可想。”

一方面,作者知道J. T.这些人在管理着一个有组织的犯罪集团,心里十分恐慌,感到自己正在跌入一个永远也无法爬出的深渊。他曾经反复试图撇清自己与这个帮派的关系,或者至少表明自己的中立态度。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中立这回事,没有像学术领域里的诸种规则所陈述的那种中立。在书中,作者经常处于两难境地:做学术的学者如何保持中立(尤其是做田野调查的社会学家)?当你亲眼目睹他们在交易毒品和殴打他人,作为一个公民你有立马报警的义务,可是这样的话,你也就断送了自己的研究。此刻,你该怎么办?作者的选择是一边纠结一边继续他的田野调查。另外一个两难是,J. T.一直以为作者是在为自己写传记,作者有意无意地利用这个误解好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这种矛盾的心态在书中比比皆是。

书的结尾,罗伯特·泰勒被拆,J. T.“统治”的帮派分崩离析,“在几年之内,J. T.厌倦了帮派的生活。他管理过他堂兄的干洗店,又开了一家烧烤店,后来倒闭了。他已经攒下了足够的存款,包括地产和现金,这足以弥补他的低收入。”而作者因为对黑帮的研究在学界声名鹊起。但两人依旧保持了朋友关系,时常一起喝喝酒。书的结尾尤为动人,“我可以从一个与我的学术世界距离万里之遥的人那里,学到如此广博的知识,收获不可胜数的教益,并且得到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当我走在距离芝加哥已经十分遥远的街道上,在巴黎的混乱的郊区或者是纽约黑人区的某处,与人们厮混或者聆听人们的故事时,我仍然能够听到J. T. 的声音。”不知道成就作者学术事业的J.T.原型是否看过这本书?也不知道他是否还活着?但作者是不会告诉我们了,毕竟他要保护好他的“向导”,不是么?

上一篇:关于学习全国抗疫先进事迹有感下一篇:衍太太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