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短板分析

2024-04-07

维护短板分析(精选8篇)

篇1:维护短板分析

努力提升自身短板 扎实做好维护工作

钟建锋

网络作为通信企业运营的基础,也是客户最直接的感知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保持网络的高效稳定运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我们必须首先查找日常维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确定必须尽快加强的“短板”。对于公司来说,短板可能是一名员工,一个岗位,一个环节,一个部门,但是只要我们具有“短板意识”,注意在工作中去查找每一块短板,改进每一块短板,就会对工作带来长足的进步。通过对自己目前从事的维护工作进行仔细审视,初步确定了三块短板。

一是基础维护工作中做事不到位,为日后维护工作增添了麻烦。就拿最常遇到的设备标签来说吧:标签应该明确标示设备/线缆的名称、用途等一系列信息,但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有标签缺少,或者信息不全。也许因此使我们故障处理增加不必要的确认定位时间,也许因此我们在网络调整中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来做准备工作,而这一切皆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标签!

二是工作实干,但缺乏宣传意识,只做不说。主要体现在:1.日常工作总结、汇报不够详细。一些工作做了,但是领导不知道,没有体现在工作总结中;2.对外宣传意识不强、力度不够。

三是工作中习惯满足于完成任务即可,但创新意识不浓、创新能力不足。针对短板,我们应该正视短板,弥补短板,提升短板,以下是我强化日常维护工作“短板”的一些措施:

(一)强化规章制度执行、维护作业计划执行、工程质量把关,明确职责范围,严格核查制度,从制度上、执行上规范工作。强化执行力,促使自己做事做到位。

(二)提高自身的写作、表达能力,让总结和计划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养成网络调整后写信息的习惯,把写信息作为网络调整工作的一部分加以重视。

(三)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首先要使自己主动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是不可能创新的;再者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注意日常维护工作中经验技巧的积累,尝试使用新方法完成工作,就是要想办法开拓工作新局面;最后在具体工作中去实践,就是要把想法在工作中体现出来,检验创新效果,推广对工作有明显帮助的创新。

篇2:维护短板分析

2011年9月10日

按照公司“质量年”活动第二阶段工作安排,通过自学和集中学习,比较系统的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纪喜来书记、王安总经理和高总、义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清醒、更加系统、更加理性地看待 “质量年”活动的意义,这里本人着重谈谈对短板的认识和对照查找自己的短板和改进措施。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决定,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这一理论又有四个推论:第一,只要有一块壁板不够高,木桶就不可能装满水。当所有的壁板都达到要求的高度时,木桶才能盛满水;第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高出的部分都没有意义,高得越多,浪费越大;第三,最短的木板也是最有用和最关键的,不能当作烂苹果扔掉,而是需要加以提升;第四,最短的木板对较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只有向长的看齐,才能提高整体水平。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存在“短板”,其高度决定事物整体状态和发展要素。一个信息化系统正常的运行不一定取决于设备的优质,不一定取决于某个设备是名牌,而是取决于这个系统的优良,始终整体运行在良好的状态。如果信息化系统中某环节出现了短板,那么就会让整个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甚至会导致系统的瘫痪。

如果一个人某方面的理念或者能力是“最短的木板”,就应该考虑尽快把它补起来;如果工作中存在着“最短的木板”,你一定要迅速将它做长补齐,否则它给造成损失;一个企业或是任何一个团队都有这样“最短的木板”,它有可能是某个人,或是某个部门,或是某件事,应该迅速找出它来,并抓紧做长补齐。

木桶上的短板很容易被发现,而且显性效果非常直观,所以用它来形象地比喻“短板效应”是最合适不过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却往往很容易被忽视,有的甚至是人们主观上不愿去发现,有意识地加以回避。所以,我认为,必须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找短板,知不足,然后求上进,逐步强化自己的工作。

篇3:维护短板分析

关键词:费用消耗,管理短板,改进建议

焦化生产企业的主产品是焦炭, 原料主要是精煤, 产品面向钢铁企业。在当前钢铁行业不景气, 精煤价格居高不下的市场环境下, 因设备修理费占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 (约20%) , 而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于独立的焦化企业, 要想生存, 不但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还需对设备修理费用等进行科学分析, 逐步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通过对A、B两焦化企业设备维修费用的情况对比分析, 探讨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

一、两公司基本情况

A公司焦炭生产的设计能力是200万t/年, B公司是360万t/年, 两公司的设备管理均采用传统的计划预防维修制模式。A公司配备机电人员181名, 其中管理及技术人员15名, 修理工166名;B公司配备机电人员199名, 其中管理及技术人员6名, 修理工193名。通过现场调研可知:A公司技术人员素质较高, 经验丰富, 但年龄结构偏大, 60岁以上的占20%。B公司技术人员年龄较青, 但配备数量不足;A公司修理工技术等级较低, 仅有3%的初级工, B公司维修工技术等级较高, 技师占18%, 高级和中级工占50%。

二、两公司设备维护检修管理综合分析

通过表1可以了解到两公司5年来的设备运行及修理费用情况, 为便于分析检修状况, 计划检修费用包括了设备购置费、更新改造费和大修费, 非计划检修费用包括了材料费和配件费。非计划检修内容包含了故障检修和日常维护保养等, 后者在一般情况下是定值。此方法虽然绝对量有些偏差, 但相对量偏差较小, 基本能反映出企业检修的状况。

1. 维护检修费用分析 (表1)

(1) 综合费用差异。维持设备运行投入的综合费用A公司明显高于B公司, 5年累计投入费用是B公司的1.44倍, 但B公司的设备数量是A公司的1.2~2.1倍。A公司5年累计投入综合费用是2012年设备原值的36.35%, B公司5年投入是2012年设备原值的7.6%, 单耗相差大。A公司5年累计吨焦投入综合费用是33.37元/吨焦, B公司是12.62元/吨焦, A公司是B公司的2.6倍。

(2) 具体科目差异。配件费, A公司5年累计配件消耗费是B公司的12.7倍;5年累计大修理费是B公司的2.2倍;5年累计材料费是B公司的1.8倍。相反, B公司5年累计设备购置费是A公司的1.43倍;5年累计报废设备费是A公司的1.68倍;5年累计的设备更新改造费用是3245.37万元, 而A公司5年未进行更新改造;A公司非计划检修费占综合费用51.7%, 而B公司是24.3%。

(3) 产生差异的原因。通过综合分析发现, 主要为管理层决策性差异和维修人员素质的差异, 分述如下。

(1) B公司注重设备的更新改造, 在运行过程中对故障率高和投入费用较大设备及时进行更新改造或报废重置;A公司的更新改造或报废重置费用投入较少, 只注重日常的修理及维护, 在材料和配件费用上投入较大。因机电产品技术含量较高, 以及新技术、新知识的日益涌现, 致使产品更新换代较快, 要求管理及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以提高决策能力和技术水平。但在人员素质对比中, A公司机电技术人员年龄偏大, 存在知识老化的现象, 与B公司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2) 一线修理工综合素质不同, 严重影响了修理费支出。技术素质决定了设备装配质量、故障诊断水平和修理技术, 技术较低的修理工是以重复修理和以换代修为主。从上述分析中可看出, A公司维修工与B公司有较大差距;从现场调研得知, A公司因修理质量引起的设备故障率约占45%, 而B公司约为6%, 这是两公司配件费用投入1:13比例的根本所在。

2. 主要物资消耗分析

(1) 调研中选取了润滑油、轴承等6类物资作为分析样本, 并从消耗上反映两企业设备管理的具体现状, 见表2。

两企业的物资消耗在整体上均出现上升趋势。主要原因, 一是生产规模扩大, 消耗费用必然要高, 例如, B公司2011年和2012年分别新增设备259台和132台;二是两企业的生产运行时间均接近12年, 设备已逐渐进入劣化期, 已超过行业约定的“1年1小修, 3年1中修, 6年1大修”的时代, 且大部分设备已进入第2个大修周期, 设备运行费用逐年增加。

(2) 两企业的物资消耗差别,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油漆类物资。B公司3年投入的油漆类物资费用明显少于A公司, 而设备数量是A公司的2倍。但3年累计防腐工程投入是A公司的35%, B公司近3年成倍增加防腐工程的投入, 弥补欠账。防腐工程是焦化企业设备管理中一项持续工作。

万元

万元

(2) 油类物资。油类消耗费用与设备总台数的比值, 直接体现了设备泄漏率指标, 密封管理水平和修理质量, 该指标A公司远高于B公司。例如, 阀门类消耗费用A公司是B公司的2.8倍, 但设备数量不足B公司的1/2, 说明其产品质量、维护保养深度、更换与修理策略等, 均有待提高。跑冒滴漏是化工企业的一大公害, 也是设备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3) 轴承类物资。近3年来A公司的轴承类物资消耗费用是B公司的2.5倍。由于轴承是焦化企业设备的最重要部件, 是设备安装、维护与检修质量的关键点和物资供应质量争论的焦点。因此, 消耗差别是企业设备工程管理水平差距的集中体现。

(4) 仪表类物资。累计3年来消耗仪表类物资费用, A公司是B公司的18倍, 电气类物资消耗费是B公司的2.5倍。通过调研得知, B公司的仪表配备数量是A公司的2.5倍, 电气设备是A公司的1.7倍。差别原因是维修工的技术差距和产品质量问题。由于两类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 市场上伪劣产品比例较大, 增大了产品质量把关与管理的难度。

3. 设备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1) 维护检修费用变化差异。综观两公司近5年来维护检修费用投入情况, A公司综合费用和检修费用呈浴盆曲线变化, 其中计划检修费变化滞后非计划检修费变化约1年, 整体设备损耗失效期约为5年, 计划检修费和非计划检修费所占综合费用的比例分别为48%和52%;B公司综合费用和计划检修费呈波浪形变化, 非计划检修费近似水平直线, 计划检修费和综合费用呈上升趋势, 计划和非计划检修费占综合费用的比例分别为76%和24%。

(2) 设备故障比率差异。通过调研5年来的情况, 因润滑保养不良导致的故障率, B公司是14%~21%, A公司是2%~3%;修理质量故障率, A公司为19%~67%, B公司为0~12%。润滑保养工作主要由操作工完成。

(3) 外委修理费差异。由表1可知, A公司近5年来每年投入外委费占综合费用的36%;B公司从2011年开始借助外部资源进行设备维护, 近2年平均外委费占综合费用的11%。

(4) B公司计划和非计划检修费对比。从表1看出, B公司的计划检修费和非计划检费变化是不同步的, 相差较大。故障率低时修理费就低, 但现场调研得知, 其故障次数呈上升趋势, 且非计划检修费中包括日常维护保养费用, 又因为2010年—2012年设备数量有较大增加, 相应维护保养费也应增加, 而实际未变化, 存在维护保养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5) 反映出的潜在问题。

(1) 检修计划编制策略欠佳。检修费用呈波浪形变化很大程度上受焦炭市场的影响, 市场决定了设备检修, 这是B公司暴露的问题。计划检修费<非计划检修费, 且时间上滞后1年左右, 当年的检修计划依据的是上年非计划检修来制订, 非计划检修制约着计划检修, 计划只能是被动计划, 这是A公司暴露出的问题。两公司制订计划时, 因未遵循设备的磨损和故障发生规律, 明显存在欠修理和过修理现象, 势必造成设备运行走向恶性循环的情况。

(2) A公司设备管理难以为生产经营提供有效支撑。根据焦化生产组织和工艺特点, 应依据生产流程主线上主体设备检修周期来拟定检修计划, 因为主体设备检修时必须停机, 则利用停产时机组织全系统的停产大修或安排其他项目。当支线流程中较重要设备出现劣化情况, 且累积了较多待修设备时, 而使计划检修项目提前, 导致检修次数增加, 检修间隔期和设备损耗失效期缩短。A公司的整体设备损耗失效期为5年, 少于行业规定的6年。

(3) B公司日常保养不到位导致外委修理费用增加。为缩减停产时间, 停产检修应尽可能在主线连续流程主体设备维修项目完成之前完成所有维修项目, 而故障维修等计划外维修项目的累积大大加大了维修工作量, 因企业自有维修力量有限, 自然加大了外委维修工作量和费用支出, B公司近2年也出现了外委修理费用增加的情况。

三、改进建议

(1) 提高技术管理和岗位修理人员素质。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是企业的主要工作之一, 应从其薪酬上采取特殊政策, 同时采用学科带头人的模式, 作好梯队建设。例如, 为员工技术水平提高创造良好氛围, 为技术能手建立工作室, 以自主培养为主, 采取师傅带徒弟等方式。

(2) 科学决策检修计划。在计划预防维修制模式下, 编制的条件应包括:合理确定设备的修理周期结构;需要确定设备的修理复杂系数, 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修理定额;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设备维护和检修时的人员及工作时间;建立一套有效的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

篇4:维护短板分析

摘 要:在士官任职教育中,短期培训是其中主要形式之一,它属于士官高等军事职业教育的继续教育。为提高士官短期培训的教学质量,需要全面分析士官短期培训的特点,揭示短期培训中存在的“短板”,紧密结合士官的部队岗位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培训模式和方法,把短期培训中“短板”补齐,力争取得短期培训的良好质量。

关键词:海军士官;短期培训

【中图分类号】E25

随着任职教育的深入发展,短训教育越来越成为多数院校人才培训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转型过渡期,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各院校在短训教学组织和管理上存在“短板”现象较为突出,致使短期培训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面对办学转型后的新变化,要高度认识短期培训在士官任职培训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揭示短期培训中存在“短板”现象,并全面彻底加以解决,努力使短期培训这一继续教育形式,开展得有声有色和富有成效。

一、士官短期培训的基本特点

(一)士官短期培训属于士官任职教育的继续教育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我国教育理论者认为“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

(二)士官短期培训是一种非学历教育

士官短期培训是一种非学历教育,培训形式灵活、内容先进性、实用性明显。主要是针对部队士官所需要进行补充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等没学习过的内容进行补充学习。

(三)士官短期培训目的很明确

士官短期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更新补充知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新技能,以适应部队装备发展、工作岗位和士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客观需要。

二、短期培训“短板”现象分析

众所周知,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短板效应”。对短期培训来说,就必须找出影响短期培训的“短板”现象,并想办法补上。

(一)培训对象存在的“短板”现象

1.心理较复杂

一是休假心理,部分培训学员把短训当成了“短休”。二是实用心理,往往希望学以致用,回到部队后,能让同事或领导感觉到培训和未培训就是不一样。三是依赖心理,学员缺乏必要的自学能力,习惯于被动的灌输式学习。

2.文化基础偏弱

大部分培训学员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下,文化科学知识偏弱,接受、理解能力不强,给教学内容实施造成困难。

3.学习缺乏动力

每年短期培训班的学员与在校学员相比,普遍感到没有压力,学习动力不足,给教学管理带来困难。

(二)培训机制存在“短板”现象

1.培训任务目的不够明确

业务部门下达培训任务目的不够明确,哪些内容需要培训,哪些内容是重点培训人员的要求等都缺乏相应的规定。

2.选送机制不健全

选送对象的选取很随意,没有周密的计划和通盘考虑。为完成送学指标,个别单位采取临时抽调部分非技术骨干上学,造成专业不对口,很难保证送学人员质量。

3.培训内容与部队实践脱节

一方面院校教学装备更新慢,培训学员在教学中所接触到的装备与岗位职掌装备难以同步;另一方面,教员对基层部队不熟悉,讲课内容针对性差。

三、克服士官短期培训“短板”的对策

(一)选准培训对象

打破由机关定名额按指标分配模式,基层部队可依据训练、战备任务及人员训练水平,自行确定本单位培训人员。

(二)改善院校培训条件

坚持“软”、“硬”结合。“软”的方面只要提高教员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制度。“硬”的方面关键是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装备等。

(三)协调适当的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一要避免与部队训练高峰相冲突,另外应依据参训人员的训练水平划分相应的培训时间。

(四)培训方式多样化

改变目前主要依托院校培训的方式,选配教员到基层部队教学,送教上门,按需培训。

四、做好士官短期培训的主要措施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

1.确立短期培训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上机业务机关、部队实际要求,从宏观把握短期培训模式。把短期培训定位于士官晋级培训。

2.构建短期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短期培训岗位的指向性、培训紧迫性等特点要求,短期培训内容的构建要按照“着眼需求、精选基础、突出能力“的原则。

3.制订好的激励政策通过制订好的激励政策,让部队相关人员争着进培训班,主动要求学习。

(二)科学实施教学改革

1.培训课程优化配置

要积极收集有关装备教学资料,及时做好短期培训教材的编写,适时更新。课程配置要适应短训班学制短、岗位指向性和教学针对性强的特点,按培养对象需求进行配置,做到“小、精、尖”,实现培训学员需求与满足之间的“零距离”。

2.培训师资按需打造

学校要把好关,选派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完善,让短训学员佩服、信服的并且有部队实际工作经验教员授课。

3.创新教学方法

短训班大都属于继续教育,培训对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组织教学中,必须考虑到这一特点,尽可能采用教员系统归纳提升,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学员自主思考讨论的方法,多采用案例式、探索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切忌搞一言堂式教学。

(三)加强教学管理

1.加强过程管理

短期培训学制较短,不能因为学制短而放松管理,每一个学习日都要加强管理,每一个学习日都要有收获。

2.加强与部队联系

及时取得短期培训学员所在的部队的联系,能将短期培训学员在学习期间的表现及时通报各方。

3.建立培训学员学习档案

针对部分学员在校学习目标不明、动力不足的情况,应通过给每名培训学员建立在校学习档案,以促进学风的有效改进。

4.建立反馈机制

短训结束,要准确地把士官短期培训中好的做法、存在的不足及时呈报上级业务机关。好让上级下达下一届短期培训任务时加以改進和提高。

参考文献:

[ 1 ]刘将.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短训班课程优化配置[J].军用汽车管理,2 0 08,( 3 ):53 -54.

篇5:旅行社短板分析

然而进入2010年,世界瞩目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武汉的旅行社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在这一片繁荣的景象下,武汉市的中小型旅行社们,似乎忘却了金融危机的伤痛,忽视了来自国字号旅行社、康辉国旅、上海春秋国旅等传统旅游大鳄和携程旅行网、芒果网等新兴网络旅游势力的双重夹击,无视自身的营销短板。

一、武汉市中小旅行社营销短板剖析

1.中小旅行社市场定位缺失

多数中小旅行社由于没有专业的营销队伍,从事市场的人员素质偏低。以我挂职的旅行社为例,其负责市场的副总和市场部经理都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所以,武汉市多数中小旅行社的市场部的岗位职责不明,从老总到市场部负责人很少静下心来思考企业长远的市场定位问题。有的旅行社成立十几年了,但对于要在目标客户心中和目标市场区域树立怎样的旅行社形象,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划。十多年来企业的规模一直徘徊不前,老总是最大最主要的业务员,老总一天不出去跑关系,企业的生存就有问题。也就是说,旅行社成立十多年了,还没有走上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缺乏自我运转的企业机制。我在分析了其经营环境之后,从市场营销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该旅行社没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导致企业的业务开展起来很困难,做了十几年的企业面临如同刚成立的企业市场环境。

2.中小旅行社员工缺乏全员营销的理念

中小旅行社对客服务的一线员工在服务过程中顾客意识和企业意识不够,从而造成较低的顾客满意度。中小旅行社员工往往营销的积极性较差,上面的分析也提到了武汉市中小型旅行社的老总们往往是企业最大最辛苦的业务员,企业的销售全靠老总支撑。并且,其老总也是最累的。因为其需要经常去安抚那些投诉的客户。归根结底,武汉市的中小旅行社员工全员营销的意识缺乏,或是没有统一企业得的高度。从而造成了企业销售业绩徘徊不前、企业利润下降、顾客流失率较高等的现象。

3.中小旅行社营销手段简单单一且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大部分的中小旅行社市场营销就是上门推销、低价抢单等。其没有正确应用营销组合策略,或是将6Ps策略分割运作;不少企业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组合决策能力低,单纯注重目前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对产品的生命周期缺乏认识,产品定位模糊;风险意识弱,经常推出市场无需求的新产品,或选择目标市场时不考虑企业自身现状,盲目行动;品牌意识薄弱,缺乏产品整体价值策划,有些实力不错的企业心安理得地长期模仿别人做旅游产品;对目标顾客和竞争对手分析不够,分销渠道管理方法落后,控制和扩展能力不强;营销技术薄弱,对整合传播认识肤浅;企业促销手段单调落后,最常用的就是“广告”、“人员推销”、“回扣”和“价格战”;广告成了营销的代名词,着眼于一时的轰动效应和短期效益,资金浪费严重,而对产品质量、服务体系、企业形象、公关建设却很少花力气改进。

4.中小旅行社营销投入较少

市场的巩固和市场的开拓,持续的综合营销投入必不可少。许多中小旅行社由于效益差,加之目光短浅,对营销投入缺乏正确认识,陷入营销投入是增加企业成本、减少企业利润的误区。企业用于企业形象、公关活动、产品宣传促销的投入不足,有的甚至没有营销的投入。就以我挂职的旅行社而言,还是几年前在开发区报上登过几期广告。于是,出现了新产品研发少、企业形象宣传少、公关建设活动少、营销人员培训少、销售激励不够等的现象。在当前竞争空前激烈、产品高度同质化的时代,没有足够的营销投入,再好的产品也会被“上帝”遗忘得一干二净。

二、武汉市中小旅行社营销补短分析

1.树立现代人力资源观念,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中小旅行社营销力的强弱,从根本上看,取决于营销队伍素质。企业只有拥有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才能制定与实施高水平的营销策略,企业才能有科学市场定位。中小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营销队伍建设,把人才引进、培养、发展、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营销人才开发与管理的新机制,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培训现有营销人员,定期学习市场营销理论,把握现代市场营销特点和发展趋势,严格内部考核制度,组织营销人员参加全国营销员资格统一考试,逐步实施持证上岗。

2.科学地市场定位,树立鲜明的企业形象

与大的旅行社相比,我国中小旅行社面临着人才薄弱,管理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下,资金短缺等严重问题。不仅如此,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人民的需求档次逐步提升,价格影响减弱,开始追求品牌和高质量、多功能的消费品,没有特色的中小旅行社在低层次的竞争中很难生存。中小旅行社应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树立鲜明的企业形象。

3.实施内部营销,打造全员营销的氛围

营销工作并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事,企业所有部门都应以“满足客户”这一原则为中心,致力于满足客户需要,而要在企业创造上述全员营销的氛围,在旅行社实施内部营销必不可少。

员工不是会自动热爱自己的公司和它的品牌吗?坦率地说,不会。现实地讲,有些人工作的目的就是养家糊口。企业可以接受这样平庸的绩效,但肯定是不提倡的。内部营销被描述为,“将雇员当作顾客,将工作当作产品,在满足内部顾客需要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创造满足雇员需要的工作来吸引、发展、激励和保持高质量的雇员,是将雇员当作顾客的哲学,是一种使工作符合雇员需要的战略”。

中小旅行社应抛弃视人力成本为负担的错误理念,主动地实施和贯彻上述内部营销的理念和方法,从而降低中小旅行社的人才流失率,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使员工产生“企业为我、我为企业”的意识,推进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4.科学系统地运用营销组合首先,在产品方面,旅行社应有整体产品的概念。具体表现在,积极创新产品,给客户不一样的体验,在产品的核心功能上与竞争对手形成区分;在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打造属于自己旅行社的特色卖点;并且注重顾客的满意度和口碑,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还有注重售后服务,将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到企业的高度,从而极力开发企业老客户的购买潜力。

然后,在销售渠道方面,中小旅行社也要注重互联网这个销售渠道。

最后,在促销方面,除了应加大广告投放力度和加强销售队伍建设之外,应注重丰富营业推广的方式,给顾客创造切切实实的财务利益。

5.树立长远市场眼光,加大营销力度

中小旅游企业没有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平均成本(服务成本、营销成本、管理成本)过高,然而要想获得市场必定要以不高于其他品牌的价格进行销售。这样,利润空间被压缩,进而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市场,结果是进入没有资源投入销售就无法提升,销售无法提升就没有资源投入的怪圈。所以,中小旅行社要想获得较大的发展,必须在营销方面舍得花银子,世界上没有白吃的蛋糕。因此,中小企业应多方筹措资金,并加强对应收应付款项的管理,灵活地运用商业信用,使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投放到市场营销当中。

参考文献:

[1] 童举希:中小企业营销力提升对策[J].投资与营销,2005(10)

[2] 熊吉陵 郭朝晖: 关于中小企业营销发展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6(12)

[3] 夏达福:中小企业的两种营销战略[J].中外企业家,2004(10)

[4] 谢仁寿:中小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正负效应及其控制[J].现代管理科学,2005(6)

篇6:补短板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作者:黄泰岩 《光明日报》(2016年04月27日 15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的。为了达到共享的目的,中央提出“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这一重大战略是我们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如何实现全面小康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补短板的经济性质

补短板,从理论上讲,通常直接想到的基本原理就是木桶定律或短板效应,即木桶盛水量的多少是由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按此原理,补短板改变的是水的数量,并不改变水的性质,以此来解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补短板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补短板不仅要增加经济总量,而且还要经济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这就意味着补短板是我国经济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是经济社会质的根本性变化:

第一,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来看,我国要实现的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是共同走向富裕的小康,但2015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仍高达0.46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73倍,东部人均GDP是中西部人均GDP的1.7~1.8倍,按我国现行标准,至2014年底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因此,补低收入群体的短板,补农民收入的短板,特别是补贫困人口脱贫的短板,确保到2020年全体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转型。

第二,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来看,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世界先后有101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到2008年为止,只有13个经济体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根据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经济体的发展经验,要实现成功跨越,必须使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从低端迈上中高端。补技术创新的短板,补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短板,补服务业的短板,将是我国从中高收入经济体向高收入经济体的根本转型。

第三,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容易改的已经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补短板应该是补重点领域改革的短板,补关键环节改革的短板。

综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补短板,表现出两大基本特征:

一是通过补短板推进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历史跨越,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并为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把补短板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

二是补短板是补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的短板。因此,对什么是我国经济要补的短板,必须置于国家宏观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层面加以认识和认定。否则,从各省市各地区各自局部层面认定的短板,可能不是真正的短板;各省市各地区各补各的短板,就会出现新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二、补短板的理论逻辑

为什么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补短板?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弄清补短板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依据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组合会依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平与效率的制度安排上经历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提高效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阶段性演进。

纵观公平与效率关系组合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主要是强调通过拉开收入差距来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二是进入新世纪后,开始转向逐步强调更加注重公平,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近几年,随着我国强调更加注重公平,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然而基尼系数虽然到2015年下降到0.462,但仍是世界上偏高的国家。这不仅会阻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而且还不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今天我国强调补短板,就是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更加注重公平,重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组合。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将主要依靠增进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活力,形成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民,这就需要增进机会公平与分配公平,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格局;二是发展根本上要靠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来自人民的支持和参与,这就需要增进公平,使 3 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三是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而消费的增长来自于全体人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和安全感的获得,这就需要增进公平,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和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此,在新旧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阶段,补短板的核心或关键是补公平的短板。

三、补短板的体制设计

体制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而言,就是必须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一基本原则下,对具体领域的市场与政府组合关系,要依据具体领域的具体情况进行配置。

要设计补短板领域市场与政府的组合关系,首先需要弄清楚短板形成的原因。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改革的推进过程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和强化的过程,虽然目前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以增强市场的作用,但就经济体制的整体而言,市场已经在对资源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了。经过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短板,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应该属于市场做不了或市场做不好的领域。因此,补短板的体制设计就总体而言,需要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补短板中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重点就是解决政府的缺位和不到位问题。解决政府作用的缺位,一是要补提供公共服务的位,不仅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量,而且还要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是要补提供社会保障的位,织密织牢社会安全网。

解决政府作用不到位,一是要强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约束性,如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凡是约束性的指标都是需要补短板的指标,比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和资源环境的各项指标;二是要强化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度,如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各级政府都立下了军令状,不惜用行政手段强化执行。

四、补短板的思路转换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为了提高经济效率,通常应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分工或构建分工协作网络规避各自的比较劣势,推进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理应遵循比较优势原理扬长避短,但为什么不“避短”而要“补短”呢?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依据资源的流动性和可获取性,可以将短板分为两类:可置换的短板和不可置换的短板。对这两类不同的短板,补的途径和方式也不同。

可置换的短板,就是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通常情况下这类短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自动解决,无须专门强调补短板:一是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用别人的长板置换自己的短板,如通过收购世界矿山资源补我国的资源短板;通过进口粮食补土地和水资源短板等;二是通过合资合作形成强强联合,如组建中外合资公司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

不可置换的短板,就是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不可能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补这类短板,比较优势理论是失效的,只能依靠自力更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弥补了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管理、技术、资源、市场等一系列短板,实现了30多年近10%的快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但随着经济总量的 快速提升,一方面我国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所要实现的全面小康、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必须依靠自己来解决。因此,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短板,主要是不可置换的短板,补短板的思路需要适时地从以往发挥比较优势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转向主要依靠自力更生补短板。

依据上述思路补短板,就需要:一是创新宏观调控体制机制,从大水漫灌转向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切实补低收入群体的短板,特别是补贫困人口脱贫的短板,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二是创新技术进步的路径,一方面走以我为主,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实现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整合产官学研用等各方力量进行协同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三是创新经济体制改革方式,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在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成熟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篇7:维护短板分析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60%和40%;而且,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去年150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有约60%的份额;此外,中小企业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家政策扶持、社会宽松环境、自身不断努力中有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应注意看到,与国外中小企业相比,与国内大型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还存在着竞争能力不强,经营特色不明显,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企业管理陈旧落后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利有关。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短板问题主要有:

一、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客观条件不佳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各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而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规模小

中小企业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对人才形成较大吸引力与吸引量。

2.资金少

在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为个体或私营企业,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主自己的储蓄或向亲戚朋友的借款,这主要依靠个人的资金积累,资金当然不会很多。这使得中小企业在高薪吸引人才方面力不从心。

3.稳定性差

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4.地域性强

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高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

1.重传统人事管理,轻人力资源开发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重视对员工的激励和培训,而后者主要强调控制和使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既要重视开发和利用人的显能,更要重视运用政策、制度、管理艺术、情感、待遇、授权、参与管理、提案制度、目标管理、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措施来积极有效地开发人的巨大潜能。但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只注重人才显能,忽视人才潜能。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如大企业,有些企业甚至把人事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

来对待,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日常的人事管理还可以正常运作,但人力资源管理就乱为一团了。

2.注重人才眼前使用,忽视人才长远发展

目前,作为生产经营单位的中小企业,大多数只注重物质资源投资而不愿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大的投资。这是因为物质资源投资可以即时见效,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直接、明显,而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长期大量的投资,而且其收益具有滞后性和远效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短时期内马上能够完成的事情。一轮人力资源开发从投资开始,到投资完成并进入生产过程正式发挥作用直至带来经济效益和回报,这中间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除了这个原因以外,“人往高出走”的趋势又可能使自己精心培养的员工在修得一身绝技后,又去攀别的“高枝”,到头来“竹蓝打水一场空”。因此,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人力的投资严重不足:大约有30%左右企业的教育培训费,年人均在10元以下,20%左右企业的教育培训费在10元~30元之间;仅有5%以下的企业加大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大多数亏损企业已停止。这成为增加企业活力、提高竞争力的严重障碍。

【摘要】 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本文论述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化经营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国际贸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小企业必须发挥相对技术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市场营销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加快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企业国际化经营已成为现代世界经济的一种历史潮流,如果我国中小企业不能适应这一潮流或对新的形势无动于衷,必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

一、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化经营对于扩大我国的对外经济交流,促进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

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这些资金不可能只靠国内筹集。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一方面可以以中外合资兴办企业的方式吸引国外资金;另一方面可以以产品出口、劳务出口、出国办企业等方式获得利润、赚取外汇。

2、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

目前随着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我国大、中、小企业的相互关系正处于重构之中。我们应鼓励一部分中小企业加入国际分工协作体系,加入国外企业的柔性生产系统,开展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这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一条捷径,也有利于国内外各种要素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另外,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平均资源数量很少,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资源供需的矛盾将

日渐突出,而国内资源的相对不足往往会限制企业的发展。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应当走向世界,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经济。

3、有利于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竞争力不强,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依靠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来摆脱困境。中小企业除了自身努力及利用国内资源外,还应该借鉴、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中小企业还可以在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开厂设店,建立合资或合营企业,并且以各种方式吸收当地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技术,然后再转回国内,进而推动国内企业的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旧有设备的更新改造。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有利于适应生产社会化、专业化迅速发展的要求,逐步缩小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差距。

二、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困难

1、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先进设备较少、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同时,企业普遍缺乏持续开发独特产品和持续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正因如此,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以低价取胜,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的反倾销行为,一些产品的许多海外市场丧失殆尽。同时,由于我国国内产品标准相对低于国际标准或国外的先进标准,使外国可以通过技术壁垒阻挡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受限制的产品品种越来越多,设置技术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贸易技术壁垒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最大障碍。

2、市场信息不畅,对国际市场缺乏深入了解

国际化经营企业必须快速洞悉国际市场,充分预测市场变化。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决策者的主观性以及经营的封闭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信息收集比较滞后,信息资料的处理和反馈功能比较弱,缺乏对国际市场全面、动态的了解。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没有借助专业的市场研究力量的习惯,很少对国际市场开展针对性的专项研究或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点和消费行为特征,导致失去对市场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的把握,这阻碍了自身的国际化经营。

3、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已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的首要问题。国际化经营更需要资金,但我国金融环境难以解决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较少、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差以及社会上对所有制的偏见等原因,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此外,由于法律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像大企业那样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来筹措资金。尽管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问题于2004年5月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但中小企业板的进入门槛比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望尘莫及。由于缺乏资金、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也无法上马,严重阻碍了其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4、缺乏拥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要有通晓国际惯例、熟悉国际市场规律及国际贸易法则的管理经验丰富、善于把握国际市场动向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起点低、人才储备匮乏,现有管理及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偏低,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尤为缺乏,管理经验不足,对于国际市场行情判断不准。很多情况下,中小企业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的市场经验和直觉把握市场,这样就难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营销模式和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更难以与其他国际经济实体进行竞争。

三、中国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1、政府加快制定跨国经营及海外投资战略规划与法规

宏观管理部门应结合我国国情与国际经验,抓紧研究制定中国跨国经营总体战略、地区战略、技术战略、投资战略及市场营销战略。首先由国家权威部门起草一个指导性条例,就跨国经营、海外投资的有关问题做出原则性规定,然后由国家财政、金融、外汇管理等部门制定相配套的税收、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规定,经实践之后再制定更加完备的法律。

2、国家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尤其是对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是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根据市场规则加快形成银行业有序的竞争格局,实现多元化的融资工具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其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配套法规、完善各相关机构、积极创新信贷服务,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再次,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完善和落实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逐步建立起统一的税收优惠体系,使中小企业真正成为受益者。最后,对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进行财政补贴,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覆盖面。另外,政府可设立专门为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服务的风险基金,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促进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3、中小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形成并保持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如技术、专利、生产技能、互补性知识等。只有着眼于培育企业的核心资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中小企业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根据我国国情,要发挥中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特殊作用,关键是要形成一个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首先,要重视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用新经济改造传统经济。其次,应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再次,可以协作、挂靠、配套等形式,加强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紧密联系,引导有一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的中小企业加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行列,从整体上提升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

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大批跨国经营人才,为了缓解人才供需的矛盾,从短期看,中小企业可选派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培训,掌握新的经济理论知识。从长期来看,中小企业可全面推行岗位培训,请国际企业管理、经贸、财会、营销与外语专业的专家学者到企业中开设培训班,培养未来跨国经营的生力军。如果企业拥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对人力资源做超前投资,从有关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广纳人才,让他们在实践中尽快掌握业务知识,为企业保持人才优势做充分的准备。另外,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对东道国本土人才的利用,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方面的相对短缺,另一方面是由于东道国本土人才更加熟悉本土市场,能更快地对本国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

5、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方式

篇8:维护短板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法制工作状况及问题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具有基本的法律知识, 也能够认识到开展法制工作的重要性, 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对法制工作也有所涉及, 但是仍存在工作方式单一, 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下面, 就根据调查情况对大学生“村官”法制工作状况显示及问题逐一进行分析。

1. 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为普

通高等学历水平, 法律类专业人数较少。笔者发现:在所调查的150名大学生“村官”中, 有51.2%是本科学历, 剩下的全部为专科学历, 没有一名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生, 整体的学历水平属于普通高等。这一方面说明, 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具备基本的知识基础, 即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 具有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基本能力, 这就为该村法制工作的开展做好了铺垫;但另一方面也说明, 如果开展专业性质较强的法制工作, 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还需不断学习, 补充知识。调查还显示:在所调查的150名大学生“村官”中, 仅有12.5%的人在校所学专业属于政法类, 而大部分则是农林类、经济类或其他, 这说明, 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需要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农村开展的法制工作的要求。

2. 专业法律知识不系统。

通过调查, 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有过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经历, 但仅仅是有所涉及, 接受调查者中仅有15.9%的大学生“村官”有过系统的学习经历, 甚至有7.9%的大学生“村官”从来没有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经历, 这说明, 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相关专业法律知识较欠缺, 还有待提高。同时, 有一半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在校所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用得上, 40%的大学生“村官”则认为基本用不上, 更有近1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完全用不上, 反而看重实际工作经验, 这说明, 通过实际工作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应该得到村干部和乡干部的重视, 在工作中总结经验, 理论联系实际, 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一环。

3. 对大学生“村官”称谓喜欢、接受, 期待更多发挥空间。

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50位大学生“村官”中, 有84%的大学生“村官”对待“村官”这个称谓持有喜欢和接受的态度, 认为名副其实, 倍感自豪, 这种态度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来说是一种奋进的催化剂和动力的助燃剂, 不仅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具有做好自己工作的意识, 更能感觉到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有83%的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开展工作时所提的意见经常或者偶尔被采纳, 这一方面说明,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能够为该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说明, 应该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一个运用知识的机会, 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让他们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做事。

4. 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法律意识很强, 对待法制工作很重视。通过调查可以发现, 在参与调查的大

学生“村官”中, 有90%的大学生“村官”能够认识到在村里开展相关法制工作的重要性, 能够认识到法制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对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这种态度是做好法制工作的前提, 但是仅仅有良好的态度还不够, 更重要的是将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

5. 发展经济与管理村务比法制工作所占比重高很多。

调查数据显示,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主要工作是该村的村务管理和想办法发展该村经济, 认为这两项工作最重要的大学生“村官”占到总数的55.7%, 由此可见, 这些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 是具体的, 看得见的, 仅有26.1%的大学生“村官”把开展相关的法制工作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剩余的仅仅是在工作中有所涉及, 甚至没有开展过。笔者认为, 发展经济和管理村务是看得见的工作, 也是最能够出成绩的工作, 或者说是眼前工作, 而开展法制工作, 例如, 在村中的普法教育工作, 则是看不见, 不容易见效果的, 是长期的。因此, 法制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对比之下就容易被忽视。

6. 法制工作开展不容易, 形式单一。

在调查过程中, 部分大学生“村官”反映, 在村里法制工作不容易开展, 有91%的大学生“村官”认为, 老百姓自身的文化水平对开展法制工作有很大影响, 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想到的问题, 但是解决的办法并不是如此显而易见, 这不仅和当地政府普法工作部门有关, 还与该村的法制工作能否长期坚持开展有关。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是个长期的过程, 而当前应该做的是思考采用何种方式才能够让广大村民容易接受, 从而使法制工作的效果更好。有86.4%的大学生“村官”采用过广播的形式, 可能这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传播范围比较广的途径, 其他途径使用率不高也反映了形式单一的弊病, 因此, 新的开展形式还有待发掘。

7. 大学生“村官”农村基本法律

知识较扎实, 法制工作开展前景广阔。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三道法律基础知识题, 和农村工作比较接近, 也涉及不同方面, 从答题成绩来看, 是很不错的, 第一题正确率73.8%, 第二题正确率95.4%, 第三题正确率71.6%, 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还是具备基本的农村法律知识的。同时, 由前面可知, 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法制工作也很重视, 笔者相信, 他们所在村的法制工作会开展得越来越好。

二、几点建议

1. 加强与司法部门和普法部门的交流与合作。

针对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为普通高等学历水平, 法律类专业人数较少的问题, 借助当地司法部门与普法部门的力量不失为有效的办法。司法部门中有一批专业知识全、文化素质高的人员, 在以往的司法工作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而普法工作部门则会根据自己的普法经验和以往的普法形式给予大学生“村官”们以新的工作思路和新的工作形式, 这样, 会弥补一些大学生“村官”专业上的不足和经验上的欠缺。

2. 集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给大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针对大学生“村官”法律知识欠缺这一问题, 除了借助外界的力量, 还应该努力提升大学生“村官”自身的素质, 并给他们更多的展示自己的空间。大学生“村官”自身应该利用业余时间, 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 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打下基础, 做好铺垫。同时乡镇干部也要定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集中的培训, 这对他们的进步也是一个督促。除此之外, 乡镇干部要给予大学生“村官”展示自己的空间, 多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 多让他们参与实际的工作, 在实践中予以锻炼。

3. 将法制工作与发展经济放在同一位置。

在当前, 发展经济是各地方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济能否搞上去, 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标准, 也是成绩考核高低的重要指标, 因此, 发展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这样的后果则是忽略其他方面的工作, 或者相比之下投入的精力与资金不协调。国家在很早就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 而在本次论述中发展经济则是“物质”, 法制工作则是“精神”, 不能因为法制工作看不见、见效慢, 而将其忽视, 或者不重视, 我们应将发展经济与开展法制工作放到同等重要位置。

4. 发掘法制工作有效开展形式是当务之急。

调查中所显现的工作形式单一是广大大学生“村官”在开展法制工作时所体现出的共同的问题。因此, 发掘有效的工作开展形式成为当务之急。开展法制工作, 不能仅靠传统的广播这一单一形式, 比如还可以利用横幅、板报的形式, 将相关标语展示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村民守法、学法意识;比如还可以通过村民喜欢的文艺演出的形式, 在快乐中开展工作, 不仅不会使村民感到反感, 反而会让其乐于参与这种活动。调查过程中发现, 有一个村利用了这种形式, 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

上一篇: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法(2007年12月20日沈阳市人民政府第下一篇:”十佳护士“评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