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2024-05-24

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共6篇)

篇1: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2005年东莞市新课程培训讲稿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学生评价的理念与实践

东莞中学 周平凡整理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与一些新理念(1)前言(2)评价的功能(3)几个概念(4)评价的新理念

二、莞中高一生物课程学生评价的实践(1)模块下构建学分评价(2)课堂中学生评价的实践(3)学生电子档案袋的制作

三、关于评价的问题与思考

一、前言

有一个3岁的小孩在和他父亲逛街的时候说:“爸爸,我的鞋不适合我了”。儿童的话天真单纯,然而就是在这天真单纯的语言中,更加蕴涵着智慧和内涵。我们也在思考和寻找适合学习者活动和学习者发展的教育,寻找适合学习者活动和学习者发展的评价„„

1、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其中,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则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国际视野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教育评价则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并致力研究的难题。

2、学生评价改革成为课改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学生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评价在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评价方法单一,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评价中缺乏多方的交流和理解等。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改革成为课堂教学改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3、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评价改革决定着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由于学生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不从制度化上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新课程所提出来的种种新的教学理念就很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尽管教育者也充分认识到这些所谓的新理念是如何如何好,但在考试和升学面前,这些所谓的新理念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式的柏拉图,他们不得不将之置于一边或仅仅作为公开课中的一种演示。

我向来说课程改革首先要进行评价的改革,回顾一下来看,人们对我们教育的批评最多的就是学生评价问题,教育评价就是最好的指挥棒!然而我们的课程改革却是先对具体的教学实施进行改革,评价的改革却迟迟不能出台,多少让一线的教师感到茫然。

二、评价的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遽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

1、传统教学的评价功能:

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活动都是在课程或者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往往侧重于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侧重于选拔与甄别。存在着一些误区:把评价的过程和学习过程分割开来,把评价看作是学生学习的终结,把评价的目的和功能简化为选拔和等级评定。考试是在“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

 在评价内容上:知识多、情意少。 在评价标准上:共性多、个性少。 在评价方法上:量化多、质性少。

 在评价主体上:消极被动多、共同参与少。 在评价重心上:结果多、过程少。

2、新课程下提出的评价的功能:

教师应把教学评价看作是生物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反馈机制。通过评价,学生可以了解到他们在现阶段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目标,从而更好的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所以教学评价的功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了解学生学习行为起点,对学生适当组合。——教学前的规划活动。②鉴别教学得失,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活动。

③诊断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中监控和改进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活动。④评定学业成就,报告学习成绩。——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成果的检验。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换言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

评价是生物学教学中一个基本的反馈机制,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诊断学生是否有错误概念和有何学习困难、鉴别教学上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为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综合来说,教育评价有以下功能:

综合功能。包括:1.导向功能;2.诊断功能;3.调节功能;4.激励功能;5.反思功能;6.记录功能。

鉴定水平功能。选拔淘汰功能。

三、几个概念

(1)选拔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由学校上级部门来组织,如中考、高考、招聘考试等。(2)水平性评价:鉴定是否达到预设水平的功能,校内外都有组织。如学年考试、考级、考证。(3)发展性评价:基于改进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对话、协商的建构过程 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

发展性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外部的评价者,也包括学生自己;

评价的内容不仅是学生的学业目标达成情况,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个性发展;

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还注重评价的过程;

评价方法多样,包括量方法和质的方法;

评价结果不仅以同辈发展和教育目标要求为参照,还注意以学生本身的发展为参照。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真实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替代性评价

四、学生评价的新理念

1、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学业成就曾经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于是全球都在进行关于“教育与人”的大讨论,学业成就作为评价单一指标的局限突显出来。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乐观的心理素质、坚强刻苦的精神品质的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

例如,美国许多著名中学设立的奖项之多、范围之广让人目不暇接,几乎涉及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与学业成绩相关的奖项只占到五分之一左右。法国则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业态度的评价,而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则放到了第二位。日本对小学生的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学习情况、品行与性格三个方面。英国则在1999年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学业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多元智力理论对迈克尔·乔丹和比尔·盖茨同样是成功的论证,再一次使评价深刻地认识到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于是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点也已逐渐在世界各国获得认同。

一个故事:小鸡,鹿,老鹰,松鼠同时参加一个测评,测评包括“跳、飞、挖”三门课程,结果这只普普通通的小鸡成了测试中的冠军,为什么?„„

《多元智力理论》1991年提出

加德纳说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样,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由此,加德纳提出了智力多元论的观点。

加德纳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和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ngece)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visual/spatial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启我反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和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言语/语言智力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诗人拥有真正的语言智力,演说家、律师等都是语言智力高的人。

逻辑/数理智力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科学家、数学家或逻辑学家就是这类智力高的人。

视觉/空间智力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海员和飞机导航员控制着巨大的空间世界,棋手和雕刻家所具有的表现空间世界的能力。空间智力可用于艺术或科学中,如果一个人空间智力高且倾向于艺术,就可能成为一名画家、雕刻家或建筑师。

音乐/节奏智力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等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身体/运动智力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从事体操或表演艺术的人。

人际交往智力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对于教师、临床医生、推销员或政治家来说,这种智力尤为重要。

自我反省智力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自然观察者智力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对自然世界(云朵、石头等的形状)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过去人类进化过程中显然是很有价值的,如狩猎、采集和种植等,同时这种智力在植物学家和厨师身上有重要的体现。

存在智力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如人为何要到地球上来,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是怎样的,在另外的星球上生命是怎样的,以及动物之间是否能相互理解等。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在加德纳看来,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也并非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的。因此,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出或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此,加德纳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多元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曾经是各国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但在今天,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都被磨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而且,对于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也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事实上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质性评价的方法则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受到欢迎,成为近30年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方法。

例如,在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开放性的方法。美国各著名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不仅要求学业成绩,通常还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短文(选题通常极具开放性)、有关人士的推荐信和面试等。

英国则强调以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教师评价中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而“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的方法,目前也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和认可。

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教师的发展状况。

3、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一改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

例如,美国马里兰州,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多人组合的方式进行的。在英美等国家,学生和家长还可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学生还可就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诉等。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

在以往被动地接受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于评价本身更是拒绝大于欢迎,或者处于“例行公事”的被动状态。

与此相比,成为评价主休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4、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摈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因此近年来,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存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质性评价方法的发展为这种过程式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成为世界各国评价发展的又一大特点。

篇2: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因此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而这一潜能的开发,要求教师把教学的出发点必须固着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之上。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给传统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阐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活动情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例如,在讲授《实数》中《无理数》一节时,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先给出几个例子。例如:P,■,■等。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数就是无理数,这样的教学呆板。学生听起来也枯燥无味。因此,在讲这一节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骰子放在讲桌上。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一起回答:“这是骰子。”然后我又问:“它是干什么用的?”学生都笑了。高兴地说:“谁不知道,打麻将用的。”我没有理会学生的表情,接着问:“除了打麻将,它还有什么用途呢?”这时候,学生的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在思冥苦想,有的在悄悄地议论。这时,我不失时机的告诉大家,它还能帮助我们学习无理数。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0,我叫上两个学生,让一个同学在讲台上掷骰子,另一位学生在小数点后面写上骰子掷出的点数,随着骰子一次次的掷,点数一次次的记,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小数:0.3154265123…这时我喊停,问学生如果骰子不断地掷下去,那么黑板上能得一个什么数,它有多少位。这时学生就总结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称它为无理数。这样学生感到很亲切,也易于接受概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非常重视每节课的导课,争取创设一种全新的、奇妙的感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一节时,我事先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图形,把一个底角用墨汁涂黑了,同学们是否能把这个等腰三角形恢复原样。这样,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注重实验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利用课堂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让学生动手做

动手做是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等获取感性认识,进而通过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第六章《圆》的第一节《圆的一些概念》时,在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纸板,一条细毛线,两枚图钉,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画圆,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画,面对自己画出的圆,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时,我再趁热打铁,让学生改变两枚图钉的距离,再画出不同的圆,根据自己画出的图,理解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等概念,这样对圆的定义理解更深刻。

2.让学生动手画

学习数学,有时候需要数形结合理解知识,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形有利于学生通过图形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一节时,学完了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定义以后,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三角形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是否会交于一点呢?学生有的回答“会”,有的回答“不会”。这时,我不失时机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话音未落,学生就专心致志地画起来,画完以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形,三条线中线是交于一点的。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学生从自己画的图形中得到了正确结论,这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让学生动手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阐述了数学的定

义,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运算和证明,所以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算是很有必要的,这里的算即指运算和推理,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是中学数学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应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练习而获得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算、推理。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时,在这节之前,已经学完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即x=■(b2-4ac≥0)这时候,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推导,x1+x2=-■和x1×x2=-■即两根之和和两根之积公式,而且学生通过自己推导公式,了解公式形成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牢固的记忆公式。

4.让学生动口说

动口说,就是讲,让学生自己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例如,在概念教学中,由学生自己从概念的形成、发展中归纳出数学概念等,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表述性思维活动,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在学习《直线》一节时,书上并没有给出直线的定义,而是叙述性地说明了直线的特征:“向两方无限延伸”,学生由于对这个特征可能并不太理解,这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说出来,例如,有的学生说:“我把黑板的水平框想象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穿过教室的门和窗户,穿过了学校的操场,一直向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延伸。”还有,同学说我把手上竖直放着的铅笔想象成一条直线,这直线向两方无限延伸,穿过了教室的地面和屋顶,一直向地心和天上延伸。”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举手,而且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很好地描述了直线这一向两方无限延伸的特征。再例如,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口述解题过程,这样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有利于教师随时发现学生解题过程中思路受阻的情况。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讲,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受阻原因,对解题过程中典型的错误提供给学生讨论解决。

5.让学生动脑思考

思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发展性思维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是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动脑积极思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筋提出问题再动脑筋解决问题。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有这样一个习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使体积较大。”起初,学生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对这道题理解不透,我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张正方形纸,亲手折一折,一边折一边思考:(1)无盖的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子?(2)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这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自己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思考。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最终获得该问题的答案,并对求解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等。

三、设置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而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定理证明题大多以“已知A,求证B”的形式出现,在数学课堂上,应避免这种把简单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猜想发现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亲自感受结论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我一改以往教师板书结论学生记住结论的教学模式,而是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比例函数y=kx的性质,当k>0时,y随x增大而增大,k<0时,y随x增大而减小,然后给学生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反比例函数的y=■性质是否也取决于k呢,如果取决于k,k是怎样决定它的性质呢?和正比例函数性质一样吗?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对解决问题充满了信心,通过自己画图,动脑思考,互相交流、总结,一致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经验。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

篇3: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与思考

一、

新课程理念反映在新教材的结构体系有较大变化, 我们应该根据各自体系的特点灵活教学———体现“求活”精神

新教材出现栏目式、板块式结构, 每课设计三个板块, 每一板块各有特点:

(一) 是引入新课。

该板块注重从生活中事例或精彩的美文赏析出发, 或主题研究, 或感受出发, 从而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这对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中小品表演, 多媒体, 歌曲, 故事等方式我们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二) 是课文正文。

此板块非常注意选材内容丰富、生动, 在课文中还设置有“框”, “框”中大量事例或知识链接, 明显透出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这要求我们选材的内容更富于时代性和灵活性, 如“神舟号”可载人飞船、蛟龙号等新的科技成果都可以引入教学。

(三) 是课后练习设计。

新教材课后练习更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如七年级下册有道题目是:“小明的腿扭伤了, 走路一拐一拐的, 如果小明在你们班, 你们会怎么做?” (1) 关心、安慰他, 课间休息时搀扶他到室外活动 (2) 放学时和他一起走, 帮他背书包 (3) (4)

这种思考题没有绝对, 唯一标准答案,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作出多种选择,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紧密联系初中生的实际和生活进行教学———体现“求实”精神

首先, 结合教材的内容, 有针对性的增添生活中的事例, 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 这样有助于学生接受知识, 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我还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 采取“实践体验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例如:在讲授“孝敬父母”时, 我结合“母亲节”,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洗衣服、提水等家务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母亲的辛苦, 进而学会知恩感恩, 这样的世界才会变得温馨和美丽。

第三, 在教学中, 不能把知识传给学生就了事, 而是应该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开展“安全教育”的主题活动, 要求学生平时注意饮食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自救等。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掌握适当的防范和自救办法。

第四, 在教学中, 我尽量让学生能结合身边事例和素材来分析教材, 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讲解初一教材《创建新集体》时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的好习惯。我以“我爱班集体”为题, 让学生讲自己为什么爱班集体?他们先讲了班上开学以来的好人好事:有的同学为集体打扫卫生, 有的同学为集体每天坚持出板报等等。接着有同学表扬班上的干部:生活委员早来晚走, 开门锁门, 生病还坚持来;班长助人为乐, 帮助同学完成作业等等。又有同学说, 我们还有值得尊敬的老师:父母般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等等。

学生自己的发言, 他们各自受到了教育。做好事的得到表扬, 不很关心集体的受到了鞭策, 干部们受到了鼓舞, 老师们受到了尊敬。这样教育效果, 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而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取得的。

三、

新课程理念对我们思想品德课考试也提出了新的命题要求, 我们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思维方式———体现“求新”和“求实”精神

第一, 初中思想品德的考试是开卷的, 命题切入点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联系身边生活的实际, 用书本知识来解释身边的道德、法律现象、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其次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同时, 在命题过程中, 注意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实际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注意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 在考试标准上尽可能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新课程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那么作为教学评价手段之一的考试也理应关注三大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的考查, 在新课程理念下, 考察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体现学习的价值。要能够在记忆、理解、应用等方面作出综合反映。

“过程与技能”的考查,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的解题方法, 客观题的题型有好几种解题方法, 主观题不管是哪种题型, 我们都要认真审题, 找关键词, 提取有效信息, 呈现教材观点, 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进行加工处理, 应用3W思路 (即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 来答题, 注意多角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在新课程理念中, 考试十分重视这一点, 避免过多的机械的记忆题, 由浅入深, 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突出试题的特点, 让一份好的试卷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篇4: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课程改革中继承与改革、发展、创新的关系

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革。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思想和做法有哪些需要保留和繼承?又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进行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教学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改革什么?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把学生教育成人培养成才。本次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课程结构对教学实施的影响是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一个,新课程教学要特别关注课程结构的新变化,即由学科课程架构而成的平面结构变为由学习领域、领域下的科目及科目下的模块来构成一个立体的课程结构,从而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教学实施提出要求。学校应根据新的课程结构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开好新设置的选修课程。学科教学从总体上要兼顾好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使必修内容的教学与选修内容的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因为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选修学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一种反映,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选择性特征。

思想政治课的建设是改革和继承的辩证统一过程,既非以改革否定继承,更不能以继承阻止改革。政治老师要对新旧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以明确本课程教学需要继承哪些行之有效的好的做法,如何按照新课程新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发展,并为了学生的发展,创新哪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呈现方式,开发和利用哪些教学资源,克服成人化教学的倾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人认为,开与不开思想政治课的选修课无所谓,这种想法对思想政治学科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负责任。着眼于学生的需要,政治教师要积极准备、创造条件上好思想政治选修课程,鼓励和提倡更多学生选修更多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

高中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用前瞻性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结合教育的现实性、可能性进行适当的超前性的规划,脚踏实地地开展教学。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这一环节,才能把外在的新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素养,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素养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到每日的课堂上,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新课程才能有新局面。可见,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并始终如一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规范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中教师一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一边继续学习并坚持研读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有关文件,以学习高中《课程标准》为重点,以明确高中新课程的性质,领会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教学目标,认同高中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以确定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从而为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定准位、起好调,这是进行本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这种边学习边反思边实践的方式,才能使新课程的新理念真正融人教学中,发挥其引领教学作用。

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

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本用好教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但出于习惯,不少教师以高中课程标准表达的“粗线条”为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触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认识肤浅。不少教师的新课程教学与《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基本上被忽略。导致不少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准,教学中把新教材上已经删除的或已经降低难度要求的旧教材上的内容又重新放人新教材的教学中,以致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的“怪圈”。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标准、为根本要求,就比较恰当地控制教学总量,准确定位教学难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篇5: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3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有广东版、人教版、上海版、北京版、山东版等五种版本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其中广东、人教两版还配有教学光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以上各版本的安排,我们认为,广东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以“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玫运动”的内容安排为例:(1)更注重学习的探究性。不只是第二章的标题用了“探究”二字,更是每一节都安排了探究性实验。第1节安排了比较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分组实验,第2节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第3节安排了伽利略斜面实验。(2)更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安排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再安排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是考虑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第三节的“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是考虑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3)更注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整个章节,不管是落体规律的探究还是斜面实验的探究,都贯穿了“观察—猜想—数学推演一实验验证一修正、外推”这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数学推演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又如: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版本教材,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在进行测验时,把几本教材的练习题进行组合,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至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市中学物理教研会编写的《学习指导》,进行全批全改。这本资料有如下特点: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题量适中,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栏目,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是以“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为指引,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象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四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青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

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评价(相当于期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题目为:“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人表达式g=2h/t2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的表达式”。该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用秒表测量某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误差太大,几乎不可能进行测量。改进的方案是:将测量的时间进行放大,即测量n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t2=2hn2/T2。该题的原型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5道家庭作业题,学生的答题结果大致有三类情况:(1)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讲评过作业的班,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2)布置过作业但没有评讲的班,约有半数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3)没有布置作业的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后来我们对学生的答题进行了统计,学生回答了十几种可能的误差原因和改进方案,他们分析得不太准确,但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对这样的答题结果我们怎样进行评分呢?还可以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如下的探索性实验的题目:(1)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2)请设计不少于三个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勾加速直线运动。(3)在做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画出的s-t2图象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试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1.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本人认为:(1)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2)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的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

2.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重新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本人亲身经历这个定位转换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式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沿着老路去走,要彻底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的过程才能达到。

3.学生可以选学,教师也应该可以选教。新课标最有新意的是开设门类种多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取向去选择选修的科目,如果选修物理的学生少了我们物理教师怎么办?我参加了学校出版的《选课指南》“通用技术”部分的编写工作,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通用技术》是新课标最灿烂的闪光点”旨在普及对通用技术这个新鲜事物的认识。通用技术课程设9~11个模块,其中“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为必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此为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均为选修模块。我们物理教师特别是年青的教师,完全可以去学校申请主讲1-2门通用技术课程,如果能够一个学期教物理,另一个学期教一门技术课程,循环往复,对教师的发展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篇6: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惠东中学兰辉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构建了“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它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极大地调动师生间教与学的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得到提高,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行和意志。

传统的历史教学重视教师的教,可有效地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书本知识,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局面,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过于重视教师的教,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利学生全面发展和形成学习本领。

一、“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含义与操作

“合作”教学是指教师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成新的学习群体(小组),小组成员为共同完成任务而成为合作伙什,各成员成为直接交流对象,小组成员既是学习的竞争对象又是学习资源和合作成果共享得益者。“合作—探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先学后导之,强调学生的学,教师的导,摆正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提出教师在课堂担当的角色是导演而不是主演。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合作预习——出示日标一一探究达标——启发引导——巩固拓展”五个环节进行。(一)“合作预习”:学生收集,相互交流学习材料与个人看法,提出问题,准备课堂交流问题:(二)“出示教学提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中相互交流或分组讨论,初步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探究达标”: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根据问题的难易组织工作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共同交流探究成果,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四)“启发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五)“巩固拓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价,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结合学生教育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升华,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转变角色,做一名引导者。通过有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懂得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学的帮助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问题解决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牛学习兴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造就良好品格形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思维,开拓了视野,形成了多元思维方式。

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的特点与依据

“合作—探究”的理论依据有如下三点:(一)教与学的辩证统—理论。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以学为主、注重引导统一于教学的过程中。(二)学生的心理发展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相统一的过程。(三)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四)学生合作团结探究问题的精神是可通过训练得到的。

三、具体操作程序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有如下几个步骤:第—阶段,学生预习,搜集材料,互相间交流材料和看法,提出问题留待课堂解决。第二阶段,教师出示课题和自学目标,对学生自学作指导。第三阶段,学生自学教材,学生依教师提供的自学目标,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合作交流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实现培优转差目标,并为提高下一阶段教学的针对性收集信息。第四阶段,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启发引导,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第五阶段,巩固拓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化和及时巩固,通过开放性题目的训练,紧扣“合作”和“自学”两个词做文章。通过教师有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为达到即定教学目标不断努力的吃苦精神;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韵特点及科学性。‘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鼓励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作学导”教学模式集合作学习和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一体,形成了以下特点和成效。

(一)、学习的自主性

课堂以“合作小组”为基本教学单位,在目前教学班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为实现分层教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把“因材施教”真正落实在课堂上,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从多方面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学习的实践性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自觉地搜集,整理材料,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在课后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

(三)、学习的开放性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所找的资料大大超出课本,学生通过筛选、整理、提高了利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学习的超前性

学生依据课本提供的信息,借助搜集来的知识,汇集整理成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从而丰富了课本的内容,实现了教学的超前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上面四个特点可以看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转变,是中学历史“合作学导”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使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我能学”转变。“合作学导”完全适应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这—年龄组的学生争强好胜,恰当地分组使他们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合作的伙伴。合作组内,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帮助。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成果的交流,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这正是新课改所要求达到的教育目标。

五、“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成效

经过对“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多年实践,尤其是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在“教”与“学”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合作—探究”模式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认真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有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培训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上手方面省了不少工夫,通过—定的观摩和实践,新教师能很快能上出较高质量的课。

在学生方面,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步显著,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强烈的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乐学的境地。为了完成任务,达到共同目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与小组成员互相理解、信任,相互沟通配合,最终解决问题,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这种合作精神可让学生终身受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等探究过程,来实现问题的可能解决,这些经历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是让学生背一些书,记一些现成东西应负考试的传统教法,根本无法达到的教学高度。

六、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遇到的—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更新教师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是—项艰苦细致的于作。

由原来长期形成的教学方法,转变为现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导”教学模式,一般教师在思想上难以很快地转变。“合作学导”的备课,既要熟悉教材又要了解学生,·还要预测课堂的突发现象,比原来的备课量大了,部分教师难以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法。

我们采取的方法:其一是加强集体备课,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确定—中心发言人,就某一课谈他的教学设想,各成员在此基础上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看法,利用集体的智慧,思维火花的撞击,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备的课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其二:是上好观摩实验课,每学期我科组都要搞“人人上好—节公开课”的活动。并在学校举行“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优质公开课比赛,还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去听优秀教师的课例,并主动邀请专家,市县教研员来听课、评课。通过听课,让教师去揣摩、分析新旧教法的优劣,自觉地向新课程理念靠扰。

(二)现代教学媒体建设相对滞后

中学历史“合作学导”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教师用—支粉笔+小黑板可以上出较高质量的课。但是教学思路的展示(如材料、动漫的插放),还有学生作品的交流,资料库的提取都需要现代教学手段的参与。而目前我市现代教学设备仍较落后,无法满足课改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确定时“达标”与“超标”关系的处理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实际,使全体学生都能基本实现,切不可随心所欲,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整体素质也有参差,“不达标”或“超标”现象时有发生。

(四)教学中“放”与“收”的问题

“合作学导”,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受课堂45分钟的制约,课堂上既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又要完成教学任务,“ 一放就乱”或“一管就死”的现象是教师必须避免的问题,做到“收”“放”有度。

上一篇:肇庆市住房公积金支取实施细则下一篇:美德少年班主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