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2023-03-26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人教版课标教材的特点有哪些?教学中如何落实其编写意图?

新课标物理,比以往的教材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它有哪些新的特点?我们应当采取哪些具体的教学策略?本人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新课标特点:

一.改变单纯知识传承的倾向根据“三维”课程目标设计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体现了课程的学科性质,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融合了课程的核心理念。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而新课程除了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探索兴趣与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即物理教学应从强调获取物理知识内容向理解物理过程转变,从单纯强调知识积累向探求知识转变。

二.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为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新课程教科书普遍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教材编写上采取多样化方式。比如在教材每一节都有“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足迹” 三.改变过分强调统一要求提倡因材施教

高中物理课程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它不仅应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且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地、有个性地发展。在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那么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采取哪些策略?

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现代物理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思维深刻性发展水平的高低对物理学习的效率、进度和灵活应用程度有着最大的影响,思维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二、活化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

中学物理问题的解决,通常是经过以下程序: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正确选择条件和规律;应用数学关系求解;验证所得结论。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顺利过渡,是迈出正确解题的最关键的一步。从物理教学本质来讲,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物理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有实体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等等,熟悉、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物理模型是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题给信息中寻找能为我所用的信息,同时画出简化、清晰的示意图。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和科技,有不少甚至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实际上更多的现实素材被编入各类题目中,形成“信息给予题”,用来考查学生采集、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解题时注意滤掉多余和无谓信息的干扰,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搜索出有用信息,准确锁定开放性(不确定性)题目的合适目标,捕捉题目中描述的背景信息与物理知识原型的明确关系,从而实现快速解题。

3.引导学生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课改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一定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空对空。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物理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是亲切、实在、有用的,从而用心去学好物理、用好物理。

4.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在立足牢固掌握物理学科内容、拥有坚实学科能力的基础上,所以,强化物理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绝对不能轻视。因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数学意识淡薄,数学归数学,物理足物理,泾渭分明,从而导致思维的僵化与思路的闭塞,这是学生解答相当一部分物理题失败的原因。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追求二者的初步融合,是高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之一。

1.了解科学源流,培养科学素养

物理课堂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把科学史上前人创新过程和创新方法适当地加以简要反映,使学生感受到前人的创新情景,从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顽强的探索精神和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要特别关注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问题及由此开展的相关活动。这些内容的介绍,重要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了解,而是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责任、艰辛和使命,还有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2.开发人文资源,感受人文精神

一个人仅仅有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提供的是方法论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它是用来解决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的。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宽松、愉快、高效、人文与科学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追求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贯通。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三个维度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三大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唯有此,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高中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范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

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应突出三点,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和力求学习方式的优化的教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探讨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即内容活化、创新的教学过程;学生思考、体验的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和必须探讨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觉得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要求 从广义上讲,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的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修改解决方法的过程”,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是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显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的,那么就必须构建与教学过程本质特点相匹配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必须是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二次开发: 课程内容是学生求得快速发展的主要“信息源”,对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任务分析已成为现代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目的是教学内容要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由于地区不同、 1 学校不同、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也不同,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心理动作、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程内容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适应性。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对教学背景进行从宏观和微观在两方面考虑,并结合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诊断性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进行必要的再“开发”,即二次开发——对新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成不变的“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

2.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部分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须的其他智力因素。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设计各知识点及组成的知识结构等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考虑很少,如兴趣、动机、意志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这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挖掘有关情感和能力等方面因素,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从而通过教学过程展开,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能获得积极的生活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此基 2 础上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最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设计的“成果”必须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和书为本位,从教师主观判断或经验出发,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特别是细节化的准备。一般来说,是一个倾向于“静态”的计划性设计,只适应教师单向的“传递”活动,不能适应交互动态的真实教学过程。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达到“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现代整合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位,从学生学习实际状况出发,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注重于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创造条件,使其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方案”(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可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再作出详细的、适时的动态调整。从而弥补原教学流程的缺陷。

二、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

信息技术整合了高中地理教学,促进了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的变革,带来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等变革。计算机技术整合于高中地理教学,将创造多种多样的适应和满足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策略。笔者基于多媒体和网络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新课程理念构建地理教学设计要求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地理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开发性、 3 区域性、实践性特点,遵循学生主体、知识建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结论开放、评价灵活等原则,自己摸索出一些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策略。现把现高中教材地理知识按表述形式分四类:程序性知识(即地理原理、规律)、陈述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典型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知识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不相同。现以高中地理为例,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知识,采取以下不同的教学设计策略:

1.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策略:这种策略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主要适用于程序性知识,如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月相及其变化、大气的热量状况、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候形成及变化、常见天气系统、海水温度盐度分布规律及原因、海水运动、地壳运动、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城市化特点、工业地域形成、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环境问题的成因、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原因等。应用地理信息资源中现有的信息、素材库设计具体教学步骤。步骤如下: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发现)问题——学生进入情境自主学习思考——有些问题协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师生总结得出结论(最佳)——课堂反馈(效果评价)——课堂延伸(课下学习探讨)。这种设计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利于突破重难点,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地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此种设计 4 仍然关注学生群体,缺乏对个性的关注,易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现象。

2.网络化学习设计策略:在网络教室,学生根据需要自行使用教师提供的地理教学资源学习,教师在主机上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即时辅导。这种设计适用于陈述性的地理知识,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日月地关系、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大气环境保护、土壤和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陆地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工农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问题、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电子通信、影响人口数量、素质、迁移因素、旅游资源及景观观欣赏、文化源地和文化区、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综合国力竞争、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地理环境背景、区域国土整治成功措施(荒漠花、水土流失、三峡移民、中低产田治理、西南交通建设、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建设、海岛开发保护)等。

教学设计步骤:教师提前教材分析、课件设计、明确学习目标→资源呈现,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查询信息资料学习→监控指导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焦点问题相互交流→反馈评价教师归纳总结。这种教学设计策略使学生从自己的特点出发,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全体学生跟着教师统一内容、进度、程序的形 5 式,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此种设计也有缺陷,在运用上易受多方面限制,对硬件设备、教学软件及教师监控能力要求较高,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一定要求。

3. 交互——讨论设计策略:主要是师生、生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实现在线和离线讨论。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完全控制者,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师主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学生个体回小组跟着计算机屏幕出现的问题操作、思考、讨论,教师观察进程并及时解答遇到问题,对有共性问题组织全体讨论或解释说明。适用于应用性的地理知识,如农业、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区位选择、交通运输点和线、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位选择、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人口数量、素质、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合理规划、文化空间扩散类型、旅游活动怎样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三峡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与弊、解决对策、地外文明是否存在、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沙尘暴的利弊、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的影响等。

这些知识在课堂教学设计步骤:教师明确活动主题和目标引导监控→学生分析教学信息(对象)→设计不同实例的操作脚本→设计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源→操作中相互切磋回答、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展示结果(说明理由)→教师总结。这种设计借助网上平台,学生可克服心理障碍,畅所欲言,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和对各种地区实际情况做出统 6 筹安排的能力。但教师引导监控非常重要,因为要保证学生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防止偏离主题和浪费时间。

4. 实际操作设计策略:教师课前分析案例,搜取整理相同案例资料信息,设计网页课件,提出问题,大家共同分析操作。适用于新教材的典型案例分析,如具体地区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世界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交通运输具体点、线的区位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具体城市规划、具体景观欣赏及评价、中国不同区域综合整治的方法等。利用资源库中原来教材案例的资料、补充信息内容和相类似的不同案例信息资料。

设计教学步骤:展示案例(掌握案例信息内容)→讨论分析案例具体内容→透过现象归纳这种案例知识原理(规律)→利用其他事例证明原理(规律)→学生能举一反三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设计能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并提高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进行实践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实例(网络化)

教学内容:高一地理上册“3.2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课前准备:在局域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室里,从网上收集并下载相关资料,分多个专题制作成网页课件。

课堂过程:

„过程一‟通过视频动画演示,地球表面有山地、丘陵、有平原、高原、盆地,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你知道,这高低起伏 7 的地表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吗?(华北平原的实例)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节的知识要点。

„过程二‟在教师引导下登录网页,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学习,即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迅速浏览,预习中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认真查阅、思考。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适时指导。

„过程三‟自学中仍然不能解决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此为本节课的核心)

„过程四‟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并适时拓展知识,对学生的表现作适当的评价。

„过程五‟学习中仍存在的疑难问题可以登陆讨论区,或在BBS论坛中发表看法。

这种充满创新情趣的授课,改变了以往教师精心表演、学生苦心陪伴的被动学习情况,探索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新途径,因而深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形成主动学习动机。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策略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运用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其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无论采用哪种教学 8 设计,采用何种课件最为重要,它关系到教学过程实施的成败。因此课件制作和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遵循教学性原则,即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表现形式;遵循控制性原则,即课件要有良好的操作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容错性、操作简便灵活,便于控制;遵循简约性原则,投影的画面要符合学生视觉心理,布局突出重点,减少无用信息的干扰,在色彩、音响、内容的切入、退出、运动设计上应简约;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原理要正确、细节要深化,允许夸张但力求准确;遵循艺术性原则,在前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

2.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在整合过程中,符合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与传统教学相比,传统教学优点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及时肯定、认同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是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成绩,提高学习积极性。但整合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降低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于缺乏自控力的学生是低效率的,网络使用很容易造型横学生的“信息迷失”,无法专心学习。因此运用网络教学设计时,要求教师有控制学生和观察学生能力(班容量大的更应加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正,使全体学生能高效率的完成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设计要求。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结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学设计策略在整 9 合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同的教学设计策略各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恰当的结合,可充分发挥优势,使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效果。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有不对的地方请专家和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

内 容 提 要

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应突出三点,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和力求学习方式的优化的教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探讨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必须探讨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觉得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是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二次开发 2.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3.教学设计的“成果”必须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二、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

1.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策略 2.网络化学习设计策略 3.交互——讨论设计策略 4.实际操作设计策略

三、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实例(网络化)

教学内容:高一地理上册“3.2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策略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课件制作和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2.教师要有效控制学生学习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

大良中学

李建芹

2005.12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湖北省浠水县汪岗中学 杨兰芬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即能力与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语文课怎么讲?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摸索中。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灵活而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本人也是锐意改革的先锋者,现将自己阅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寻找课文教学的最佳突破口

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可以是多角度的,但课堂教学对时空有着严格的规定性,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面面俱到”的阅读,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处处不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避免繁琐化,要突出重点,这样,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总目标,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要确立重点,突破目标,选择最佳的“切入口”,以点带面,化繁为简,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空间中养成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在讲解《智取生辰纲》时,发现该文篇幅过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涉及的知识面过广,这些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于是,我选择题目中的“智”入手,从如何“智取”到“智”在何处,再到以智斗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避免了支离破碎、面面俱到的繁琐分析,扬弃了旧的传统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又如讲解《香菱学诗》,我抓住了香菱的苦学中的“苦”字,黛玉善教中的“善”,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香菱的苦学、善学、乐学,勤学,黛玉的善教、乐教,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既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分析,探讨了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又深刻领悟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不但如此,还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大胆表述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可见,准确的突破口,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一条捷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展空间

想象,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既能丰富某种意象,开拓某种意境,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主旨。我在进行《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牛郎织女逛街时的景象,脸上的神情,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再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学生对作品表达的主旨就了然于胸。上《我的叔叔于勒》这课时,我更是鼓励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续写有人告诉菲利浦夫妇,卖牡蛎的于勒确实是百万富翁时的故事情节。学生饶有兴致,,一个个奋笔疾书,把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绘得生动传神,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学生的续写,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对人物的深刻认识。有的给予尖锐的批评,有的进行辛辣的讽刺,有的表达深切的同情,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我在讲解《关雎》这首诗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诗中为什么要写荇菜?”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不同的个性化的结论:有的说是因为小伙子也想去采荇菜,为自己靠近姑娘找点理由;有的说是为了对姑娘的美丽姣好进行渲染;有的说是为了表达小伙子的心里的情感,巴不得自己也是一颗荇菜被姑娘采来采去„„学生们积极的发言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了自己独特的心里感受。至此,《关雎》这首诗表现的中心意思教师就不用对学生过多强调了,因为学生已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理解了诗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再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中,课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唐雎是否真的不辱使命,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争论中,正反两方各执一词,摆出充足的论据,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开展活灵活现的角色表演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小说类等形象性强的一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给予学生表演机会,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如我在教《范进中举》这课时,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范进和胡屠户。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讨,不断的改进中,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充分认清了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嗜财如命、庸俗自私的丑恶嘴脸;范进醉心于功名利禄、圆滑世故的个性特征。学生们极尽夸张讽刺的语言、动作、神态,让同学们在捧腹大笑中领悟到科举制度对人们精神领域的戕害。角色扮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使得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形象有更真切的体验,对文章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五、把朗读贯穿始终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同样讲究朗读。其实。朗读是检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作者、作品思想感情的领悟程度的途径。因此,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如我在讲解《沁园春•雪》这课时 就把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围绕朗读,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哪句词?为什么?怎样读?学生在研究朗读技巧的同时就不自觉的从字、词表现力及表现的情感入手来鉴赏诗词。诗歌教学如此,散文类、小说类教学也是如此。如《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中,我同样采用分角色朗读法 ,以学生朗读为主,我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在进行探讨交流之后,结合人物的身份、处境,揣摩人物语气。在学生们深情并茂的朗读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唐雎的冷静沉着、不畏强权、有胆有识;秦王的外强中干、盛气凌人,阴险狡诈。这样,既让学生们感受到唐雎的人格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至此,在轻松而愉快的朗读中,我出色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 以上只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人,教学方式方法也自会不同,写出只供参考。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我将会在不断地摸索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借鉴和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来完善自己。

地址:湖北省浠水县汪岗中学

邮编:438212

电话:13409854630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但随着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日益改变着教师的教学。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在观念和行为上重新审视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 有效教学的涵义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更是一种科学。教学问题不仅有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用实验、观察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因此,伴随着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开展,有效教学的理念应运而生。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情况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㈠有效果。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于逾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㈡有效率。教学效率可表达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或者表达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㈢有效益。是指教学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由此可见,有效教学的理念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从教学活动的目标与结果来看,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应该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得到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3.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4.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

能。

二、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结构分析发现,“学生投入”和“教学投入”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两个变量组。其中的“学生投入”是学校教育无法在短期内施加影响的变量,相对于“教学投入”而言,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它看成是恒量,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重点分析“教学投入”对有效教学的影响。而“教学投入”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这种观念具体表现为:①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教师决定。教学活动变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②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教师多关心怎么教,而少关心学生怎么学。教师多关心这堂课上得好不好,而少关心这堂课学生学得怎么样。③以学科为中心,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地理教学的目的似乎变成是培养成千上万个地理学家,“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想根深蒂固。④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围绕着几本教科书。教科书变成该学科的“圣经”。离了教科书,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

2、在传统教学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教学行为,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能,具体表现为:①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缺乏主见,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滥用表扬,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曲解对话,削弱基础,等等。学生活动量大了,但思维含量少了。②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凭着社会赋予他的与职业具来的权力,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切“教师说了算”,“我教你学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③偏失性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④偏见性教学行为。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的满足状况,在课堂提问、课后辅导、考试评价等方面对优生、“后进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⑤随意性教学行为: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效率效益观念,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教学中存在着只问产出、不问投入的偏误,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⑥阻隔性教学行为。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限制,课堂中处于“活动地带”(教室前排和中间地带)以外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空间阻隔”。这些学生离教师较远,很难与教师通过眼神、表情进行交流,很少得到教师的暗示和及时反馈。除了空间阻隔外,师生之间的阻隔还包括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阻隔。

三、地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

长并获得成功。教师应积极面对每个学生身上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学生是独特而完整的人。有效的教学活动应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观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而是一种交流、互动的过程。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和能动的反映。主体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和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互动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在:①交流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等。②交流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的目标制订、教学材料选择、学生起始能力测定;包括实施阶段的课堂提问、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还包括评价阶段的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评价。③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包括直接的对话交流,通过网络媒体的交流,可以个体与个体的交流,可以个体与群体的交流,可以小组与小组的交流。

3、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主体、权威的状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体现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平等的合作。有效教学应当在一种平等尊重的气氛中进行。

4、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来自于生活中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同化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包括生活化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的地理案例、生活化的地理活动等。

四、地理有效教学的七类策略

㈠目标制订策略

1、制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告知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或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2、陈述学习者可观察到的行为。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测量、可观察、可评价。如计算、写出、归类、画图、列表等。

3、详细说明学习者行为产生的条件。如“给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画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条件要素包括:需要利用的材料,材料的来源,时间因素,行为出现的地点等。

4、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5、教学目标的制订有时可以让学生参加,如一些地理活动课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制订。 ㈡真实性教学策略

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与学生个人、家庭、社区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要把学校抽象的知识真真切切地下放到现实生活中去,与家长、社区多多合作,找到学习与参与的合适方式。

1.尽可能地以学生已有的家庭、社区与学校经验为基点; 2.根据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 3.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所学应用于家庭与社区; 4.师生合作设计以社区为本的学习活动; 5.向家长提供机会,参与学校教学活动; ㈢提高教学清晰度策略

1、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教学次序。当然具体次序应根据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针对逻辑性强的新知识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呈现教学目标—提供先行组织者—用讲授、图解、示范等来解释新知识—回顾总结。

2、要使用清晰的语言和明确的地理概念和术语,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

3、避免养成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如口头禅等。

4、教学目标要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最好能在上课一开始就告知学生。

5、设计并展示小结性的板书,清晰的说明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㈣教学对话策略

1、选择学生熟悉的话题,把学生的日常用语引入教学对话中。

2、注意倾听学生的谈话或回答,并及时做出反映。尊重学生,尽可能不伤害学生。

3、对学生之间的讨论要适时加以控制和管理,事先告知讨论的规则。

4、师生对话中,应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尽量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 ㈤课堂提问策略

1、提问的数量和难度都应该适中,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2、提问的时机应把握恰当,做到课初、课中、课末均有问题;尽量做到先易后难。

3、提问后应留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回答后,也应稍等片刻再做出反馈。

4、尽量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避免集体回答。

5、学生回答有困难时,不要马上换另外学生,而是进行适当的暗示,做到学生回答的成功率能达60%-70%。 ㈥组织管理策略

1、使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将学的新内容中来,如挑战性或生活化的问题,视觉刺激、举例等。

2、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变化目光接触、语言和手势来展示热情和活力;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混合使用各种奖励手段;偶尔使用学生的意见来教学等。

3、以最小的扰乱课堂的代价,制止不当行为,保护教学时间,如预先制订课堂纪律条例等。

4、四处巡导监督学生课堂作业,检查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学习困难学生肯定和赞许。

㈦反馈评价策略

1、做到及时评价,不论是课堂内的回答、讨论,还是课外的作业、测验。

2、既有表扬也有惩罚,以表扬为主,惩罚为辅。表扬应该有意义,惩罚要适度,不能伤害学生。

3、制订测验安排进度表,并提前告知学生。包括课堂内的练习,章节练习,单元测验等。

4、作业、测验的难度适中,与之前制订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 崔允郭 《教育参考》 2003-6

2、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 张璐 《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0-11

3、再议有效教学 张璐 《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2-3

4、有效教学方法 鲍里奇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浙江省象山县第三中学 黄习 315700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更新,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并且促进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些都需要在高效的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设计下才能够得以实现,也是体现物理课程的教学价值的过程所在.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环节,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组织与设计下迅速融入到知识教学的氛围中,并且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体会.教学导入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切入点,教师需要做的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为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利用一些物理模型、教学辅助工具等来进行知识点的引入.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导入形式,对于深化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够起到促进效用.

例如,在讲“电动机”时,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电动机模型,立刻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当通电后,机子转动起来时,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看着这个简单的模型不禁开始纳闷:几匝线圈、一个司空见惯的蹄形磁铁,电动机原来这么简单?教师顺势在学生的悬念中展开新课教学.这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导入环节,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又能够直观地将电动机的模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对于发电动机的基本构造有一个大致认知,对于学生后续的知识理解与掌握是非常有效的铺垫.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过程所在.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减少课堂上的知识讲授,要设计更多让学生展开对于知识的思考与探究的教学过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很多教学要点能够有更深的领会,对于知识点的实质也能够有更为深入的把握.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思考问题或者是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展开有效的思考与探究.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能够让学生对于相应的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加牢固.

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探究“液体沸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把一杯冷水放入一锅烧开的水里,不让开水进入,也不让冷水杯触及锅底,经过一段时间的烧煮,杯中水能否沸腾?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可以沸腾的,教师再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当学生发现结果出乎意料时,他们的探究欲望也随之被激发,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热情也会异常浓厚.教师要善于设计这些趣味性且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既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刻.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很多综合性问题展开有效的思考与探究,并且能够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教师要让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有些内容需要细致讲授,有些内容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往往效果更好.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对于一些知识点展开思考与应用.这些都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深化带来推动作用,并且能够提升知识教学的整体效率.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中重要的一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甚至是学会终身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在自主性课堂上形成并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都让教师看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也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组成,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有效革新.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环节,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组织与设计下迅速融入到知识教学的氛围中.教师同样应注重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过程所在.此外,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很多综合性问题展开有效的思考与探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下一篇:新劳动合同法案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