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的对比衬托

2024-04-23

记叙文中的对比衬托(通用7篇)

篇1:记叙文中的对比衬托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之对比和衬托

一、表 现 手 法:

象征:在文中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对比:文章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烘托(衬托):主要是使文章表现的主体内容突出分明。

卒章显志:通常是前文层层铺垫,结尾处才用一 两句揭示文章主旨。借物抒情:通过对某一物体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情怀。托物言志:托意于“物”,借“物”言“志” 以物喻人:用物来比喻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通过抑扬来设置“波澜”,使文章有起有伏。

二、范文举例:

悬念 ——《智取生辰岗》

欲扬先抑——《阿长与山海经》 白描 ——《湖心亭看雪》 托物言志 ——《马说》《爱莲说》《陋室铭》 借景抒情 ——《答谢中书书》《春》 借物喻人——《爸爸的花儿落了》

夸张 ——《皇帝的新装》

象征——《海燕》

三、什么是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方法。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的分类:

1、纵向对比:如《故乡》鲁迅,“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

和“我”面前的中年闰土:

2、横向对比:如《故乡》杨二嫂

对比

(言行)

闰土

尖酸,刻薄

愚昧,麻木

势利,自私

善良,忠厚

四、什么是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叫衬托。

类型: 正面衬托

反面衬托

1、《爱莲说》中写“菊”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用菊作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2、《口技》中多次写宾客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3、如何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作用 侧面烘托三峡的山连绵高俊。

五、解题三步骤:

1.明确手法.2.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 的体现.3.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 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六、例题:

1、选文为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范进中举》

答:对比。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胡屠户的市侩势利、见风使舵,从而更加表明封建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人的嘴脸的丑恶。

2、选段写到了“几个职员”和“本级的学生会干事”,这对于表现本文的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来说,是否属于赘笔?为什么? ——《藤野先生》

答: 不是赘笔,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确手法)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是为了下 文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作正面陪衬,而写日本“爱国青年”对我的寻衅无礼,则是为了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结合文本具体阐释),以此更加突出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境界和我对先生的崇敬怀念。(结合中心简述具体作用)

七、实战演练

《访 兰》文章主要写对“野兰”的欣赏、品评。为此,作者综合采用了多种 表现手法,试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出两点即可)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脸上倒有几分愠怒;时有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长的兰草了。这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看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答:1.设悬念.开头写别人都跑来玩赏野兰,而父亲反而却不高兴了.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揣测,激 发了阅读兴趣.2.对比(反衬).将家里栽培的兰草和野兰对比,以家培兰草的太甜、太媚和格调低俗反衬野兰,突出野兰的纯朴独特、不失真性。表达了作者对野兰的欣赏,以及想拥有“野兰”式品质的愿望。

3.铺垫.父子二人关于两种兰草谁好的对话,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使得前后照应,构思严谨。

4.托物言志.作者将纯朴独特、不失真性的“做人”原则寄托于“兰草”上,显得形象、隽永,耐人寻味。

篇2:记叙文中的对比衬托

【招数秘诀】

不见高山,不知平地。没有绿叶,何来红花? 对比写作,突出中心。衬托手法,彰显主旨。

【掌握要领】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

对比手法是作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不同人、事、物的对比描写或说明,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或者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时空和境况下的情景进行对照,以彰显其变化。在行文中恰当使用对比的手法,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形象生动而鲜明,中心明确而集中。对比法的主要类型有四种:一是人物对比,二是不同事件对比,三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四是事件前后对比。许多民间故事,往往都写二个人,一个好一个坏,这是人物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不同事件对比;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中主人公卡西莫多,人很丑可是心地很善良,这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

衬托法,就是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一些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衬托法主要类别:

一是正衬法,即从下面衬托,以宾衬主,以美衬美。如,先写甲歌唱得好,然后点明甲正在跟乙学唱歌,突出乙的歌唱得更好;又如,写景美,衬托人美。

二是旁衬法,即以旁人的反应来衬托。如,通过路人的反应写某人的打扮的奇特;又如,写某人摔倒摔得很重,不直接写,而是写路上行人的惊呼、围观,这是旁衬。

三是反衬法,即从反面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好衬坏,以劣衬优,以悲衬喜,以喜衬悲。如,写人走路的声音响衬托夜深人静;又如,写某人的突然间的哈哈大笑反映他内心的悲伤。

【套路解析】

一、对比法:人物对比

班级的差生

“刷、刷、刷”,像在战场上应战似的,同学们小心翼翼地低头在答卷。

考场中,坐着两位具有鲜明对比的学生:

一位是蓝兰,她那黝黑的脸子沁出了一层细细密密的汗,那握笔的手也微微地发抖。她发狠似的紧紧咬住嘴唇,似乎想咬出一个哪怕得分最小的答案来,但„„

另一位是班里成绩最优异的杨君君同学,此刻,她早已经答完了试卷上所有的题目。这张试卷对于她来说,好像是太容易了一点。她瞥了一下手表,知道离收卷时间还有二十几分钟。于是,她便无聊地看看这个同学,望望那个同学。蓦地,杨君君得意洋洋的目光停落在蓝兰的身上,她欣赏似的打量着蓝兰,总觉得蓝兰是班级里的后进生,而且脑子又不聪明。这感觉,使君君想起了„„

前几天,数学老师为了使同学们更有把握地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来,特地在黑板上抄了许多难题。

当老师疲惫地伸出沾满粉笔灰和挂满汗水的手要洗时,竟发现了那洗手盆里没有一点水,毛巾也被孤独地冷落在一边。老师不禁责问:

“今天谁值日?怎么不打水?”

值日?打水?噢!为了这复习,考试,再复习,考试的事儿,同学们已经无法腾出时间,也不愿来理这些“闲事”了。

但杨君君心中十分清楚。今天是自己值日,她望了望黑板上那密密麻麻的练习题,又瞟了一眼那个洗手盆,心中着实踌躇了一会:抄练习题,还是浪费时间去打水?

正在杨君君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蓝兰已经放下笔,默默地走过去,双手捧着洗手盆,向门外迈去„„

杨君君回过神来,又默默地望着这个差生——蓝兰时,心中猛地一动赶紧撕下一页白纸,迅速而仔细地抄下几个得分最多的题目,然后看准了监考老师转身之际,将白纸捏成一团,准确地扔向低着头,苦苦思考的蓝兰„„

收卷时间终于到了,杨君君第一个交上了卷纸,将要迈出教室的时候她又一次有意无意地瞄了蓝兰一眼。恰巧,蓝兰这时也抬起头,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杨君君。她苦笑了一下,也匆匆地交上了卷子。教室外,蓝兰看到的是一张张喜悦又轻松的脸蛋,听到的是一片“唧唧喳喳”的笑语。

“唉!”蓝兰无声地叹了一口气,默默地走出了这与自己无缘的地方。

“蓝兰,等一下!”杨君君跟上了她,说,“你怎么啦?天天愁眉苦脸的?”

蓝兰诚挚地、轻轻地说:“君君,我总觉得你缺少了点什么。”

“缺少了什么?”君君奇怪地问。

蓝兰塞给君君一张纸,说:“也许你看了这个以后,你会明白的。”接着,便朝前走去了。

君君狐疑地打开纸一看,原来是自己在考试时扔给蓝兰的那张纸,只见背面写了几行工整又大的字:

“对不起,我不能做‘小偷’。我相信,我能补得上成绩。希望你做个名副其实的‘优生’!”

君君好像明白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不明白,她决定追上蓝兰问个清楚。但她在跑的过程中,像喝醉的人迎面淋了冷水似的,她终于赶上蓝兰„„

瞧!她们的眼眶中都含着晶莹的泪珠,两双手紧紧地相握在一起,似乎都想从对方寻找什么似的„„

评析:

一个是品德优学习差的蓝兰,一个是学习优思想表现一般的君君,性格互补,这是人物的对比。由前面的“互不理解”到“两双手紧紧地相握在一起,似乎都想从对方寻找什么似的”,这是前后事件的对比。

二、对比法: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

丑 娘

在村里,没有人不说我娘长得丑的,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在她嫁到李家之后,人们先是叫她丑媳妇,在生下我以后,不管长辈小辈的又都改称她做“丑娘”。

娘说我是日本同中国打仗的第6个年头来到这个世上的,在娘身边我一直长到了8岁,后来才由爹送我到城里的一所小学去念书。当时我不明白丑是什么意思,因为娘待我特别好,临走的时候,她给我做了一双毛边布鞋,一个小书包,书包里除装了一支铅笔外,还塞下了满满一袋鸡蛋。我依稀记得就在她把我送到村口时,我第一次看见她流下了眼泪,泪水大滴大滴地顺着她的脸颊直落到我的小手背上。一件事使我开始认识了我的母亲。

一天,学校上体育课,因为舍不得穿娘做的鞋,当我把它脱下挂在凳子上时,恰巧让老师给看见了,他提过鞋左看右看,随即又把鞋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好漂亮的鞋呀!说着,又把鞋底端详了半天,数着一层一层连起来的底,足有8层之多,且针脚细密结实,靠脚掌和脚跟的部分都挑上了花。之后,他问我:你娘一定最最漂亮吧!殊不知就在我要回答老师的问话时,同村来的一个同学抢上话头:老师,他娘不漂亮,村里人都叫她丑娘。

之后,我仿佛才知道丑是什么意思。

或许老师说的全错了,而那个同学的话是对的。我的娘确实不漂亮,黑黑的肤色,原本挽成髻的头发在解放的那年她自个改成了齐耳短发,额头上一块大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上是这样的显眼。为此,我心里像满含着委曲,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她,更不愿把同学领到家里,只是在每次放假时呆呆的看着生我养我的她,而这时娘总是像欠帐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她胸前。临别,又拿出一双同样的毛边布鞋给我,那双分外黑亮的眼睛像是两潭水,即使漆黑的夜也能让人感到它的明亮。

许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往往需要以后才能得到公正的解释。

到60年代末,我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娘已苍老了许多,原来虽黑但还丰满的脸颊已经凹陷了下去,头发变得稀疏而花白,手背上的骨节兀突出来。看着娘养我这么大,一辈子在农村吃苦,且作为一个丑女子面对别人的嘲笑从不与人红脸,对于种种伤心话语所表现出的难能的平静,我的心在发酸。一天,当我把在外边买的几件湖蓝色起暗花的衬衣和两瓶珍贵的雪花膏给她时,她先是一惊,继而情不自禁的又像儿时一样把我拢到她的胸前,嘴里喃喃地说:要那干什么呢?娘是不配了,待以后你相上媳妇了就送给她吧。娘还说到时一定要把姑娘领回家让她看看。

我是70年代初结婚的,按照她的嘱咐。婚前几天我和爱人终于赶到家里。事前我就同爱人讲好,娘一辈子在农村,农村人显丑显老,见了面一定要多说些宽老人心的话。爱人说,谁还没有老的一天,娘一定不丑。

到家了,不知怎么,我发现屋里空荡荡的,看着爹和弟弟的眼睛又红又肿,我一问才知道娘已在一个星期前病逝了,爹说是娘病重时交待他叫不让我们知道的,要不会冲了我们的喜。望着突然空寂和失去了 生气的屋子,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当到了娘的床前收拾她的遗物时,我发现一切都是经过精心整理过的,唯见一块红绸布包放在她平时靠头的那一面,我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两双精致的毛边布鞋,一大一小,显然一双是给我的,一双是给她的儿媳妇的,看着看着,我觉得膝头一阵酸涩,扑通一声跌跪在地上,我和爱人的眼泪如泉涌般直落下来。

我想起了儿时老师说过的话:你的娘一定是最最漂亮的吧!评析:

《丑娘》的中心是表现“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内心母爱的“美”,所以作者紧扣娘“丑”的特点来展开全篇。这个“丑”首先来自“村里人”的眼光标准,从“丑媳妇”到“丑娘”;来自上学后我对“丑”的“委屈”的印象,“黑黑的肤色”、“额头上一块大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上是这样的显眼”;其次丑娘自己对“丑”的认同和承受,“总是像欠帐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她的胸前”,这都是生活中种种不真切的表象。为了表现“丑娘”内心母爱的“美”,作者主要描写了丑娘的行动:“满满的一袋鸡蛋”、送别儿子上学时脸颊上“大滴大滴的泪水”、“针脚细腻结实”的“毛边布鞋”、自己病重时也交待不让儿子知道,生怕冲了儿子的“喜”„„这样,将 “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内心母爱的“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丑娘”无私的母爱。全文是把 “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一系列行动所展现出的“美” 并列在一起进行了对比,共同表现了“丑娘”对“我”无私的母爱。

三、衬托法:正衬

一件难忘的事

郑宁和我搭着肩膀高高兴兴地来到教室时,一张断了一只脚的椅子又挡住了我们的去向。忽然,一个同学走过来,用脚一扫,这已难以站稳的瘸脚椅便四脚朝天了。

这张椅子是有一天一个实习老师来听课时带来的,后来没有谁把它送还给教务处。天长日久,椅子上的灰尘慢慢地积起来,以后又不知谁弄断了它的脚,从此它受尽了我们全班同学的折磨。

我看到这瘸脚椅子翻了,不禁高兴起来,前几天,学校正表扬一批同学学习雷锋做好事,我正愁找不到好事呢!对,把它扶起来,让同学们知道我也是九十年代的活雷锋,也让老师夸奖一下。于是我抢上去端椅子,生怕郑宁抢走了我的好事。当我放下椅子时,我希望郑宁尽快去告诉老师,但郑宁没有这样做,我暗地里责怪他,还决心下次他做好事也不告诉老师,使他受不了表扬。

下午第三节课后,我瞟了他一眼,独自儿下楼活动,郑宁没出来,我也不叫他,和其他同学快活地玩着。半个小时后,我玩得筋疲力尽,准备上楼拿书包回家。一进教室,出乎我的意料,郑宁还在,而且在修椅子。他看见我,微笑地说:“等一下,我把椅子修好了,咱们一起走。”说着,他丁丁当当地又敲了起来。

我暗自责备自己怎么这么爱虚荣?做好事是为了表扬„„椅子的缺陷就要修好了,可我心灵的缺陷呢?我两腮隐隐约约地感到发热了。

我连忙上前帮他一起修好了椅子,而且悄悄地把椅子送到了教务处,两人搭着肩膀有说有笑地回家了。我想:明天谁也不知这椅子是谁修好的,老师也不会表扬我们,但我心里觉得非常踏实。

评析:文章中的“我”做好事,品德很好;而“郑宁”比“我”想得更周到,品德比“我”更好;这是正衬法。

四、衬托法:反衬

生活告诉我坦诚

“收废纸!„„”门外传来了一阵清脆的叫声。我透过窗,望了望堆积在后院墙角边的废纸,脑里便出现了一个念头:这些废纸放着也白占了地,倒不如卖了,还可以卖些钱来。

于是,我叫住了那收废纸的老妇人,打过招呼,我便到后院去取废纸。我抱起废纸刚要走,忽然发觉这些十分轻,卖不了几个钱。有什么办法在短时间内使纸加重呢?正在这时,一不留神,放在上面的一张废纸滑了下来,掉进了我身旁的一只水桶里,只见,这纸一碰到水,就像见了神仙,快速地吸着水。不到一会儿,纸就全湿了。捡起这废纸时,纸却比刚才沉了许多。对!书上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纸能吸水,可以使纸的份量增加„„我何不?

说干就干。我把一部分纸扔进水桶里,浸湿。为了避免收废纸的人怀疑,怕不要纸。我还从中耍了个小聪明,将废纸按两张干夹一张湿的顺序摆放好。这下,可真是棒极了!纸一下子重了好几倍,我抱也抱不动,结果还是拖着出去。老妇人仍旧不慌不忙地帮我把废纸用绳捆好,用秤称。她似乎对我没有丝毫的怀疑。称完后,也就随手往车上一放,装置好。

嘿!三十斤,五元钱。我高兴地露出一种得意的笑。我拿了钱,便想进屋,心里正暗暗庆幸我这成功的杰作。

“小妹妹!等等„„”真是做贼心虚,我愣了一下,不好,难道她知道我的阴谋吗?

“小妹妹,这是你的钱吗?”她打断了我的思绪。幸亏老天爷开恩!我喘了一口气,回过头,望了望她,又望了望她手中的那张“工农兵”,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我拖纸到这儿时,不留神把爸爸给我买书的钱掉了。

我接过钱,脸上火辣辣的。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向她说明的事情的原委,请求退钱。老妇人却笑了笑,说:“没关系,我回家晒晒。”说完,便又拉起了车。

“收废纸了!收废纸了!„„”这熟悉的声音又响了。

评析:

文章中写“我”的“贪财”,将废纸浸水出售,而“老妇人”却不介意,说“回家晒晒”,以“我”的“劣”衬托“老妇人”的“优”,这是反衬法。

五、衬托法:欲扬先抑

抑扬法包括“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我们平时常见的是“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中的“扬”,是指褒扬;“抑”,指贬低。所谓“欲扬先抑”,就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他(它)的优点落笔,而是先贬抑他(它),从其不足处写起。用这种手法,形成波澜,使情节富于变化,从而使所写人或物的优点得以突出,同时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事例分析:

班 主 任

那天是9月1日,是我去七年级报到的日子。当我第一次看见她——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白明芳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厌恶。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她的长相我不喜欢。心想:这副“尊容”的老师,课肯定也教得不好吧?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上了一周的课。

这一周的课下来,我发现白老师“毛病”很多:普通话不标准,作业要求太严格,一周写的作文太多„„天哪,我都要被她这些毛病折磨疯了!而让我对她讨厌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因为那天下午的一件事。

我们正上着自习课,班里闹哄哄的,好多人在说话。后面的同学向我借改正液,之后好一会儿没还,我正好要用,转身伸手问她要。这时,白老师走了进来,班上全都安静了下来。正当我明白发生了什么时,白老师那两道“X”光已经照到了我,并第一个点了我的名:“王昱单,站起来,你在说什么?”面色严肃,目光冷峻,让我的后背直发毛。心想,“我怎么就这么背啊,那么多人老师只批评我一个,太不公平了!”再后来,白老师让我写了700字的检讨!

使我对她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是那次月考。第三次月考时,我正好分在了白老师监考的考场,心里叫苦不迭,好在白老师没有太注意我,否则„„考英语时,我的卷子很快就答完了,可我的胃部开始隐隐作疼,后来越来越痛。于是,我趴在桌子上,一只手捂着胃。我不知道自己当时的表情是怎样,总之白老师注意到了我。

她快步走过来,关切地问我:“王昱单,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老师,我胃疼。”我有气无力地回答。

“哦,那你先交卷吧,去我办公室坐一下,好吗?”她的目光充满了柔和。“不了,白老师,我要把这次考试考完,不然我的名次就落后了。” “那„„你坚持一下,我去帮你倒杯水。”说完,白老师就匆匆去了办公室。旁边的学生注视着我,议论纷纷:“怎么碰上个这么好的老师啊!”“嗯,就是,对学生太关心了!” 不一会儿,白老师端了一杯水回来了。“王昱单,你先把这杯水喝了,过一会儿要是还不舒服,你就先交卷吧。”“嗯„„”她关心、爱护的目光让我感到了温暖。

这件事,让我转变了对白老师的看法。

此后,我越来越感觉到,白老师先前的“毛病”,实际是对我们好——普通话有时不标准,她会把某些字音强调一下,易于我们记住;作业要求太严格,是为加强平时积累,提高成绩;一周的作文太多,是为锻炼我们的写作水平。

因为理解了白老师,所以我也越来越爱戴她,敬重她。她的语文课上得真的很好,讲解认真,思路清 晰,字词扎实,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要不是她的严格要求,我今天不会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虽然我现在不在白老师班了,但是我永远感谢她,感谢她对我的教育,感谢她教会了我这么多!评析:

《班主任》开头写对班主任白老师充满了厌恶,既不喜欢老师的长相,也不喜欢她的课堂,这是对白老师的贬抑。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让“我”明白白老师先前的“毛病”,实际上都是为了我们好,这些所谓的“毛病”,正是她对学生负责的表现。由此,“我”才认识到白老师的可贵品质,进而深深喜欢上了老师。赞美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爱,这是文章要表现的中心,但文章开头却写尽了白老师的不足,这就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实战演练】

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③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④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A.明喻 设问 对比 对偶 B.对比 设问 对偶 明喻 C.对偶 设问 对比 明喻 D.对偶 对比 设问 明喻

2、(北京市朝阳区模拟考卷)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势、嗟老叹悲„„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读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3.对下列古诗中加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

B.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排比,以景物喻愁思,烘托出闲愁之多。

C.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多。——运用对比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叶落之多。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诗才出众。

4、仿照下面句式,以“只有”开头,写两个结构与之相似的复句。

只有枝繁叶茂的大树,才能给人一片避暑纳凉的树阴,而低矮的仙人掌,只能无奈地面对炎热。(1)只有

(2)只有

5、试以“纪念碑”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篇3:正确区分诗歌鉴赏中的对比和衬托

一、对比

诗歌中的“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 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

比如通过具体的景物作鲜明的对比, 来抒发盛衰无常之感。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可以突出主题, 发人深思。比如李清照的《清平乐》: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此词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把词人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 中年因生活的幽怨, 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而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二、衬托

诗歌中的“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 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达技巧。比如李清照的《清平乐》中就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上阕写过去, 下阕写现在, 以昔衬今, 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衬托”又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如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词中用钱塘繁华景象和百姓安居景象, 衬托欢快情感, 赞赏地方官的功绩, 这种以乐景衬乐情的写法就叫正衬。

反衬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衬托主要内容。反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乐景衬哀情, 以哀景衬乐情。2.以动衬静, 以声衬静。3.以虚衬实。

另外还有“以衰衬兴”“以闲衬忙”“以污浊衬高洁”“以平庸衬奇卓”“以丑恶衬善良”。

如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诗中碧江、白鸟、青山、红花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勃勃、春光融融的春景图 (乐景) 。面对如此美景, 诗人发出不知归期是何年的感叹 (哀情) 。

三、“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 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 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 一方是工具, 一方是目的, 两者主次分明。

衬托, 尤其是其中的反衬, 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 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里这样论述:“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 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 也叫对比。”“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 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可见, 从修辞的角度讲, 对比与衬托是不同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 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 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 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 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可见, 衬托, 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 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式。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两相比较, 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 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 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 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对比, 从内容分, 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如:“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中匠人与“居大厦”者三个环环相扣的对比, 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 表达了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 以及对弱者的无比同情。“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中用“落、出、惊、鸣”等动态词, 衬托了山谷的静

篇4:衬托和对比

一是衬托和对比所涉及对象的地位不同。衬托所涉及的被衬托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是主次关系。被衬事物是主要事物。它居于主要地位:衬托事物是用来陪衬烘托主要事物的,它居于次要地位。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鲁迅《社戏》)这个句子是一个转折复句,意在表明作者久别故乡之后急于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前面的景物描写表明船速已经很快了,后面的文字写“我却还以为船慢”,这种感觉误差所体现出的作者急切的心情便在景物描写的陪衬烘托下很好地得到了表现。所以,景物描写不是作者刻意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它只是起陪衬烘托作用,居于次要地位:心理刻画才是句子的主要内容。居于主要地位。这句话用的是衬托。而对比所涉及的对比双方是平等关系。不分主次。如:“对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雷锋日记》)这句话表明了雷锋同志对待自己的同志和对待敌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两者共同组成雷锋精神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都同样重要,没有主次之分。此句用的是对比。

二是衬托和对比的功效不同。衬托是为了让被衬托事物在衬托事物的陪衬之下品性特征更突出,以达到红花在绿叶衬托下更红的效果。如“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鲁迅《祝福》)雪花落地本来是无声的,但此处却写成似乎发出了瑟瑟的声响,这是为了反衬冬日雪夜的寂静。六朝诗人王籍在《人若耶溪》中说:“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个句子也是这样。作者以“动”衬“静”。“动”中求“静”。在落地雪花发出的声音的反衬烘托之下,冬日雪夜寂静的特点就更突出地表达出来了。此句用的是衬托。而对比则不一样。它是使对比双方的品性特征等在并举比较中都得到强化,而不是只突出某个对象的特点。如“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剩余价值”发现之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剩余价值”发现之后,“这里就豁然开朗了”。发现前后的情况构成鲜明的比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落差中突出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句用的是对比。

三是衬托和对比产生修辞效果的方式不同。衬托是衬托事物对被衬托事物的‘单向陪衬烘托作用,它不会逆向产生同样的功效。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气吹进船舱里。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写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属于景物描写。“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属于心理描写。句中的景物是用以陪衬作者悲凉的心情的,作者悲凉的心情受到荒凉萧条的景物和气氛的烘托。此句用的是衬托。而对比则是对比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映衬。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这个句子精炼地阐述了两种不同人的人生价值,这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相互比较相互映衬中共同为主旨服务。此句用的是对比。

篇5:衬托与对比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也叫映衬,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 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 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 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

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衬托主要突出衬托的事物,而对比突出两者。

对比是两者并重,并不是只突出其中一方。反衬,是以好的来让坏的显得更坏,或以坏的让好的显得更好。反衬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即是。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2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 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又如: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

篇6:对比和衬托刍议

首先, 例举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这样的两句诗:“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它描绘出的生活画面就有尖锐的对比效果:一边是富人“奢糜费”, 另一边是穷人的“断饥肠”。诗人就通过这样的强烈对比熔铸自己对现实的控诉, 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反映出人民的苦难, 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由此, 我们就可以这样去理解“对比”, 它是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 (或一个事物两个截然相反的面) 加以对照, 表现出极端鲜明的差别和对立, 以这两个事物 (或一个事物的两个面) 共同突出作品的主题, 或者共同表达作者的情感。换句话说, 如果去掉这两个事物中的任何一个 (一个事物两面中的任何一面) , 主题的揭示就不够完整, 情感的表达就不够全面。

当然, 有一点还需注意, 就是对比手法中的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之间的比较是在同一层面进行的。就拿“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来说, 这处对比是在“生活状况”这一层面进行的比较, 凸显出富人和穷人天壤之别的生活差距。所以, 对比手法就是把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有差别或对立的两个事物 (或一个事物相反的两面) , 放在一起, 在同一层面加以对照, 共同表达主题, 这两个形成对比的事物 (一个事物的两面) 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除诗歌外, 古典小说中也有运用对比手法的。如《水浒》第三十七回“黑旋风斗浪里白跳”, 写李逵和张顺“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 一个显浑身黑肉, 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作一团, 绞做一快, 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一黑一白相对, 在清波碧浪中, 更显得黑者黑, 白者白, 两个英雄好汉的力博, 不但引得围观者喝采, 也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所以金圣叹在此批曰:“绝妙好辞。清波碧浪, 黑肉白肤, 斐然成章, 照笔耀纸。”看来, 无论是主题的揭示, 作者情感的表达, 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 都是可以运用对比手法的, 它起到强化描写的作用, 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到“衬托”, 我们自然会想到清人毛宗岗的精辟论述, 他在评批《三国演义》时, 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的批语里写道:“文有正衬, 也有反衬。写鲁肃之老实, 衬托孔明之乖巧, 反衬也;写周瑜乖巧, 以衬孔明乖巧, 正衬也。”这段话为衬托作了很好的注解, 其中包含两个重要信息。第一, 衬托这种艺术手法也是两个事物之间彼此相似或相对的关系, 但其中一个事物为宾体, 另一个事物为主体, 描绘宾体是为了衬托主体, 使主体的形象鲜明突出, 强调一个“衬”字, 两个事物之间有主次之分;第二, 这两个事物之间如果是类似、相似的关系, 那就是正衬;如果是相反或相对的关系, 那就是反衬。

我们仍以古诗文为例来弄清衬托的概念。周敦颐《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就包含了正衬和反衬两种手法。用陶渊明爱菊的清高品格正衬出“我”爱莲的高洁品格更可贵;用李唐来世人爱牡丹的庸俗来反衬出“我”爱莲的高尚品格, 目的都是为了突出“我”这个“主体”品格的高尚。王冕《白梅》中“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两句也是典型的反衬手法的例子。诗中以“桃李”在春暖三月吐蕊衬托“白梅”在寒冬傲雪开放, 用“混芳尘”的慵懒媚骨衬托出“著此身”的坚毅高洁, 这样的反衬, 使得两者在性格气质上截然不同的特征非常鲜明, 白梅的形象就更突出, 作者对白梅的赞美之情就会表达得更充分。当然, 王冕《白梅》中“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两句, 除了前面刚提到的一组以“桃李”衬“白梅”的反衬外, 还有一组反衬, 那就是用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衬托出白梅耐寒傲雪, 品质高洁, 这同样属于反衬的范畴, 环境的“恶”衬出白梅的“高”, 只是这一组反衬中的两个事物的比较不是在同一层面的。可见, 衬托中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对的比较可以在同一层面。

篇7:对比与衬托

一、 试题回放

(2005年)19. 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答:使用多个比喻强调说明不可忽视我们征程上的每一瞬。

与匆忙走路的人形成对比。

形象、情感、哲理三者交融,更生动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2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B. 除了比喻,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2006年)16. 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

答: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17.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2008年)18.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2009年)17. 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二、 知识整理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叫做衬托。这种表现手法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1.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有主次、偏正之分。

2.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述。

散文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

三、 答题要点

上一篇:旅店业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以暑假里的一件事为题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