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宁说梦想

2024-04-17

赖宁说梦想(精选6篇)

篇1:赖宁说梦想

“学赖宁说梦想”主题活动方案

 队会目的:

通过这次的主题队会,使学生了解赖宁等英雄少年的优秀事迹,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来为祖国添砖加瓦,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下畅谈自己各自的梦想。 活动准备

1、让学生搜集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2、准备各个节目和多媒体。 队活动过程:

1、队仪式过程:(1)各小队汇报人数。(2)出旗敬礼、唱队歌。(3)中队长宣布活动开始。

2、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自古英雄出少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中华民族就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抗日的责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历史。你听: ①小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主持人乙:王二小多么让人佩服啊!他,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在抗日战争时期,像二小这样感人的小英雄还有很多。大家一起来讲讲他们的英雄故事吧!

②学生上台演讲2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小兵张噶、送鸡毛信的海娃。(5分钟)主持人甲:二小、张噶、海娃他们为抗日战争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主持人乙:抗日战争已经过去,在祖国日益富强的时候,在1988年3月13日,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上山扑火,英勇献身了。他就是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赖宁。

主持人甲:赖宁从小胸怀大志,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

主持人乙:1988年3月13日下午3点左右,因八级大风,把赖宁县城附近一家工厂的电线杆吹倒,造成电线短路,引起了大火。风助火威,火越来越大、烧得越来越远。此时,森林、电视卫星接收站和附近的油库都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赖宁看见后立刻赶到火灾现场。他找到了一棵松枝奋不顾身地冲向前奋力扑火。虽然,消防队员曾劝阻大家别往火中硬闯,但赖宁不忍心看到国家财产遭到严重损失又去扑火。最后大火终于扑灭了,但赖宁却牺牲了。

主持人(合):赖宁这种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感情就象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我们每一位少先队员的心。③请听诗朗诵《我们对赖宁哥哥说》。(10分钟)海子山的森林依然苍翠欲滴 石棉县的孩子依然快乐地游戏 赖宁哥哥,你听我们说: 再看看你脚下的那块热土 再望望我们为你送上的鲜花 我们都是普通的孩子 和你一样有过探险家的梦想 有过顽皮 有过真诚的友谊

却没有你一样的胸怀,一样的献身 多么想,从此让生命和你一样辉煌

多么想,让雷锋精神,你的志向,永远铭记心间 赖宁哥哥,请你放心吧 你的弟弟妹妹

不会忘记你未了的心愿

主持人甲:同学们还记得去年的5月12日吗?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④播放汶川地震的录像。

主持人乙:看过这段感人的录像后,相信同学们一定对这位抗震小英雄林浩有了更深的了解,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想法,请大家畅所欲言吧!⑤学生自由上台发言,表决心。主持人甲: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主持人乙:美好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主持人(合):我们要接过小英雄的接力棒,从小热爱学习,增强本领,长大后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主持人甲:下面请辅导员老师讲话。

⑥辅导员讲话: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队活动上我们认识和了解了中国历来的小英雄们,从抗日战争到新时代,都有不怕牺牲、敢为祖国和他人献身的小英雄们,他们的事迹感动天地,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刚才同学们也已经发表过自己的想法和决心了,希望大家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从小热爱学习,打好基础,长大后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学们有信心吗?

3、队仪式(1)呼号

(2)退旗、敬礼。(3)宣布队活动结束。

篇2:赖宁说梦想

今天在网上忽然看到赖宁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心中泛起一种恍惚的时空感觉。这个在我读小学时和雷锋叔叔并称的少年英雄,正在被一代代的人所淡忘。

2004年,北京市把赖宁画象从各学校教室撒下。此举不免令人痛心。想起小时候在走廊上玩耍时抬头便见马恩列毛泽东孔子雷锋赖宁的画像时,心中便有点不是滋味。

为什么狼牙山五壮士还能感动中国,赖宁却不能呢?狼牙山撤出教科书事件发生后,迫于网上以及各方面的舆论压力,终于是草草收场,决定保留。而小英雄赖宁却已经被历史所尘封,要想想,他只是个14岁的孩子啊,14岁时我还在干吗呢?

要是他还活着,今年也有30岁了,也应当有所作为了。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爱国呢?难道就唱着周杰伦那竭斯底里的《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才叫爱国吗?难道赖宁远到刘胡兰王二小这些小英雄不应该再被人们记起吗?

愿赖宁在九泉下安息。

不认识赖宁的人请看赖宁生平简介:

赖宁,英雄少年。14岁(指被评为“十佳少先队员”时,下同),四川石棉县人。他胸怀大志,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一中。

篇3:孟子“养气说”对实现梦想的意义

一、成功的人必是有着浩然正气的人

梦想的实现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养气说”为我们普通人提供了修身的良方。那么何为浩然正气呢?

在《公孙丑上》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 馁矣。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 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 揠苗者也。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

在这一段中, 孟子提出并阐释了“气”的基本内涵, 气的表现是“配义与道”。气的养成在于日常的言行当中, 并不是偶然有道义的行为。如果做出心里觉得不道义的事, 气就消散了。也就是说, 气是一种长久的内在修为, 渗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当中, 而义行是有气的外在体现。孟子还举出了揠苗助长的故事, 说明认为没有益处就不去做的人以及企图用外力进行帮助的人, 都是不对的。气的养成, 在于内心的主动修为。

当前我们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在整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昂扬状态, 但随着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受到外界影响越来越多, 很可能不自觉就影响了价值观。因此, 培养“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是必要的。以浩然正气来定心智, 明确是非标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 拥有强大内心的人, 才能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有梦想, 才能实现梦想

没有梦想的人是可悲可怜的, 实现梦想的前提是先要立志, 有梦想, 才能实现梦想。

孟子在《尽心上》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无论是修身还是作为一个人, 最重要的都是要首先立志。没有梦想, 生是过客, 跋涉虚无之境。孟子提倡的“尚志”, 与梦想实现的先决条件“立志”相结合, 同时, 孟子的“尚志”, 主要是“居仁由义”, 更重要的是“仁”, 立下本心为仁的志, 才能实现本心为仁的梦想, 才能实现“中国梦”的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

三、梦想需要在实践中绽放

在前面我们提到了“养气说”的实现方法是“配义与道”。何为“道”?

《中庸》开篇第一章就提出“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 非道也。”上天所赋予的是“性”, 依照本性去做的就是“道”, 修道才能成为“教”。道是不可片刻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了。“天命”是天所赋予的, 是自然存在的, 而通过“修道”这样一个人为的过程才能获得“教”的意义。这其中, “道”是一个很关键的连接点。“道”是自然与当然的联系, 天性与修为的联系。看来“配义与道”强调的还是内心养成与外在取义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内心修为之后, 我们需要通过“修道”这样一个过程才能获得“教”的意义。空有浩然正气来定心智、明确是非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是不够的, 与此同时, 要以浩然正气来规范行为, “行有不慊於心, 则馁矣”。

现代社会有很多人都有拖延症, 空有梦想而不去实现梦想。一个真正追逐梦想的人应当在“尚志”之后, 努力为了梦想而积极实践, 不断朝着梦想靠近。因此, “养气说”的实现方法在这里与梦想的实现不谋而合, 在浩然正气的指引下, 朝着“尚志”的方向不断“修道”, 最终方可到达梦想的彼岸。

四、梦想的实现需要“勇”

刚才提到士的首要之事是“尚志”, 那么一个合格的士, 一个成功实现梦想的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滕文公下》中说道——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是孟子人格的写照, 符合这一最高标准的人, 必是有浩然正气者, 而面对富贵、贫贱、威武能够坚守内心、不畏一切的精神力量, 也正是浩然正气的具体体现。当然, “不畏一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勇”, 而是一种人格尊严, 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

《公孙丑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王本当看望孟子, 却以感冒为借口, 让孟子去朝堂觐见。孟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说自己生病不能去朝堂。景丑批评孟子不尊敬王, 孟子却说:“天下公认最尊贵的有三样——爵位、年龄和德行。朝廷以爵位为尊, 乡下尊崇长者, 而匡扶世道、统率百姓就要以德行为尊。将会有大作为的君王, 一定有召唤不了的臣子, 想要筹谋商讨就到他那儿去。尊崇德行与道义, 如果不这样, 就不值得与他有所作为。”

孟子对待权贵的这种态度, 其实是他自尊自重的一种体现。再来看看他对于尊敬别人有何见解。《离娄上》中, 有这样一段话——孟子曰:“恭者不侮人, 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 惟恐不顺焉, 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对“恭俭”的要求是不侮人、不夺人。如果不尊重别人, 别人是不会信服于你的。强调了恭俭的重要。而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需要“不畏一切”, 但并不是藐视社会纲常, 而是包含着一种尊重他人和自尊的人格尊严。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不会因为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就半途而废、妄自菲薄, “不得志, 独行其道”,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而一个尊重他人的人, 不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去践踏别人的梦想或是伤害他人。如果实现了梦想, 要帮助更多人共同实现梦想, “富贵不能淫”, “得志, 与民由之”。

首先有仁心, 自尊且尊重他人, 再辅之以道德精神的长期修养, 能够在外体现为义行, 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 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有浩然正气的人。

这是关于孟子“养气说”的理解, 推及梦想的实现, 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先以“浩然正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事标准, 树立正确有意义的梦想, 辅之内在修为和外在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勇有谋自尊自爱, 不惧艰险不轻易放弃也不伤害他人, 直到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如果一个人的梦想是“义”, 那么若能到了“舍生而取义”的地步, 也便是为梦想献身了。

摘要:“中国梦”是当下最热的话题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与意义, 是有中国特色的“实现梦想”。经过学习, 发现孟子“养气说”的基本内涵与梦想的实现有诸多相通之处, 加强“浩然正气”的修养也有利于梦想的实现。

关键词:梦想,养气说,立志,实践,尊重

参考文献

[1]钱逊, 著.《孟子》读本[M].中华书局, 2010.

篇4:赖宁的故事读后感

在大渡河畔陡峭的高山上一个少年正奋力攀登,细心寻找,终于找到了一颗善良闪亮的水晶。你看他笑得多甜,笑得多美。他,就是赖宁!

山火在熊熊燃烧,把蓝天映得通红;小树在呻吟,小草在哭泣,在这片火海中,闪现出一个少年全力扑火的身影。他,就是赖宁!

读完了《赖宁的故事》,我的眼睛模糊了,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赖宁,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走完了自己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如今,又是一年春草绿。放眼四周,树木早已披上绿装。我想山上幸存的小树也淡绿了,小草也抽芽了,望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禁想起赖宁,正是为了这鲜活的生命,为了祖国的财产,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面对无情的大火,他想到的是国家的财产,集体的财产不能受损失。于是,他毅然扑入火海,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它们!有谁知道这一颗年少的心里深藏着怎样炽热的爱国情怀啊!以前的我,总觉得爱祖国离自己很遥远,是那些大人们的事情,但是从赖宁身上我懂得了,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要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虽然今天不需要我为国家财产付出什么,牺牲什么,但是,我和赖宁一样也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热爱班集体,好好学习,不也是一种爱祖国的表现吗?

热爱班集体,首先要干好班集体交给我的任务。在班上我曾担任语文学习小组长。老师刚宣布时,我心想:哼,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官,随便应付得了,所以常常是作业上交不及时工作不放在心上。可自从读了赖宁的故事后,每天我总是早早地来到学校收作业本,然后一本本认真检查,遇到成绩落后点的同学我还会耐心地给他讲解,以免同学之间的互相抄袭。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讲题而错过吃早餐的时间。但是,我觉得完 成了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帮助了同学,饿点也值!

我不但要学习赖宁热爱集体,也要学习赖宁勤奋刻苦的精神。书中说赖宁从小就是个爱看书的孩子,这点我倒和他比较相似。我也喜欢看书,只不过总是凭自己的兴趣。那些需要动脑筋的,有疑难的,我就抛在一边,不去理睬。上课 时老师也总说我爱走神。所以赖宁成了我心中的榜样,他的事迹常常鼓励着我。当做作业遇到困难时,他教我知难而进;当我上课三心二意时,他教

我孜孜以求……我想:有一天,我会小树般长大,那时候,我应该用我的所学造福祖国,造福人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赖宁是我们全体少先队员的好榜样,虽然他永远长眠在大渡河畔,但是他那颗闪亮的水晶心将永放光芒。我们应永远踏着赖宁的足迹一步步走下去,让自己的心像水晶一样美丽透明,用我们的知识与智慧去谱写新时代的篇章!读《赖宁的故事》有感

前不久,我读完《赖宁有故事》这篇文章之后,又搜集了许多有关赖宁的资料,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赖宁出生在一个交通不便的深山区,但他从小博览群书,一本本书籍开阔了他的视野,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远大的理想。赖宁的偶像是地质学家李四光。上四年级时,赖宁在一次谈理想的中队主题会上说:“我要像李四光那样,当一名地质学家。”最可贵的是小小的他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而是从一件件实事做起。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利用节假日攀山越岭采集矿石标本。小学毕业时,他还交了一套给母校做纪念呢。古今中外无数杰出人物的成长道路,几乎都有少年立志的特点。周总理不是少年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吗?再看看我和我的同学们,有的胸无大志,有的只想着长大了当老板有用不完的钱,有的从小在父母的灌输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名人故事的影响下,也想着当科学家、将军、老师、医生……可又有几个像赖宁那样从小做起,从实事做起呢?就说自己吧,当口琴曲吹不熟练时,还不是赌气丢下口琴不练了吗?当体育达标达不了优时,还不是扔了垒球气馁了吗?从现在开始,我也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当个人民教师而努力了。

赖宁有着远大的志向;他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无比热爱;他求知若渴地学习着,好追根寻底,成绩连年优秀;他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为家乡开发而探险的精神;他的书法、绘画作品还在地区比赛中得过一等奖呢。赖宁真优秀呀!我不禁为赖宁的牺牲感到惋惜。我常常想,如果赖宁不是因为勇救山火这么早就离开我们,现在或许已成为一个地质学家了,或许离他的理想不远了吧。听说以前曾有人为了学习赖宁,天天想着哪个地方也来一次山林大火,好像赖宁那样去扑灭山火。我听了是又可敬又可笑。赖宁爱护国家财产的高尚品质和临危不惧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他不听劝阻,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去扑救山

火的做法是不妥的。

篇5:赖宁说梦想

少年

为纪念赖宁牺牲24周年,团县委在烈士陵园开展以“学习英雄赖宁,弘扬雷锋精神,争当四好少年”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健强、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蒲永忠、县妇联主席杜林凤、县民政局相关人员等单位领导参加此次活动,石棉中学、新棉镇小学学生代表,县武警中队青年代表,志愿者代表960余人参加了当天的纪念宣传,活动由团县委副书记江兰英泽主持。

活动上,县武警中队代表、新棉镇小学生代表、石棉中学生代表分别敬献花圈和鲜花。奏响哀乐,全体默哀1分钟后,新棉镇小学生代表深情讲述英雄少年——赖宁的故事;石棉中学学生代表宣读学习英雄赖宁,争当四好少年的倡议书并进行了宣誓。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健强讲话,表达了对赖宁的怀念,希望大家以英雄少年——赖宁为榜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家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 老师,为家乡建设、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篇6:赖宁说梦想

1 视角独特, 史料新颖

以往对大寨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大寨崛起或大寨历史的起落作宏观的考察。如文锦等编著的《大寨红旗》, 孙启泰、熊志勇的《大寨红旗的升起与坠落》, 谭建成的《大寨——中国名村纪实》, 王俊山的《大寨村志》, 孔令贤的《大寨沧桑》, 宋连生的《农业学大寨始末》等;二是从大寨的重要人物或群体的层面进行考察, 如冯东书的《“文盲宰相”陈永贵》, 映泉的《陈永贵传》, 孙谦的《大寨英雄谱》, 《大寨妇女》编写组编著的《大寨妇女》等相关著作。但这些著作, 对于参与和见证了大寨历史的普通大寨人关注太少, 他们在历史的叙述中集体缺席了, 这不能不说是大寨历史研究的一个重大的遗憾。史学研究从根本上讲是对人的研究, 如果缺少对当时当地普通的人物的关注和研究,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乃至对一个时代的反思将会大打折扣。有鉴于此, 《口述大寨史》的编者表达了这样的期望:“让大寨人说话, 让老百姓讲述, 他们是大寨历史的创造者, 也是大寨历史的见证人……通过大寨人的集体记忆, 最大限度地接近或还原历史真实。”本着这样的学术视角和关怀, 大寨典型人物和普通群众都获得了自己应有的话语权。研究视野的开阔与否决定了研究材料的挖掘与利用的优劣。纵观近些年的大寨历史研究,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由于‘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研究领域还没有被充分打开, 材料开掘的薄弱也就在所难免……现有研究成果的材料来源集中在有关报刊的历史报道、‘农业学大寨’运动时期的相关宣传材料以及历史档案等。这些文献为研究‘农业学大寨’运动所必需, 但也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口述大寨史》中150位见证了大寨和大寨时代的人物的生动形象的口述就是宝贵的新史料, 使得我们对大寨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乃至对中国历史变迁的理解更加深入, 这是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

2 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时代关怀

大寨本是太行山下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村庄, 小小的村庄本无所谓政治的, 但因它曾经被当做一个时代的典型, 它的历史也因此而变得与众不同。卡西尔指出:“历史学不可能预告未来的事件, 它只能解释过去。但是人类生活乃是一个有机体, 在它之中所有的成分都是互相包含、互相解释的。因此对过去的新的理解同时也就给予我们对未来的新的展望, 而这种展望反过来成了推动理智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一种动力。对于这种回顾和展望的双重世界观, 历史学家必须选定他的出发点。他只有在自己的时代才能找到这个出发点。”因此, 编者认为:“陈永贵的时代和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不尽相同, 但中国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是一脉相承的。”大寨曾经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 但它最终又被政治所影响。本书并没有对造成大寨那段沉寂的历史的原因作过多的分析与评判, 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陈永贵乃至对大寨历史的评价方面, 编者并没有希望得出是非对错的结论, 而只是希望通过大寨亲历者的口述表达出大寨人对大寨历史与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思考。本书强烈的问题意识就表现在对以下几个重要问题的回答:“几十年过去了, 大寨今天的发展是什么模式?现在的大寨人他们在想什么、干什么?对已经过去了的那个特殊年代, 大寨人记忆当中又是什么样子?他们如何认识当年艰苦奋斗的业绩、如何反思他们走过的道路、如何勾画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3 合理的结构安排和丰富的历史内容

作为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 本书的体例编排也极为巧妙。《口述大寨史》以时间的发展为线, 展现了大寨60年变迁的艰辛历程, 首尾呼应, 浑然天成。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以《历史不会忘记大寨》为题, 分为“难忘奋斗的岁月”、“一个杰出的中国农民群体”、“农业学大寨始末”、“特殊年代大寨人的政治生活”、“集体记忆中的大寨”五部分, 以记述大寨人艰苦创业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为主要内容;下篇以《长路漫漫上下求索》为题, 分为“六十年大寨村的变迁”、“立足土地的大转折”、“村办企业的兴起与发展”、“商贸旅游方兴未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与实践”五个部分, 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从落寞中浴火重生的历程。在每一部分的口述访谈之前均有编者对本部分主要问题的内容概述。这个看似体例编排方面的安排, 实质表明编者对这些问题把握准确而且思路清晰, 反映出了编者较高的学术素养。书后附有大寨方言简注、重要文献著作、课题组采访编撰记事等对整个课题研究进程及轨迹作了全面交代, 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 同时也体现出编者厚实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风格。此外, 为了尽可能减少人的记忆误差所造成的不利因素, 编者遵循了严格的学术规范与原则:一是将当时的报道、时人的记述等文献资料与人物的口述相结合;二是将对同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考察与对不同的人物采访相结合, 使得各方的信息得到相互补充和印证, 以尽可能真实地呈现真实的历史。全书不仅限于对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考察, 而且对大寨普通人物的喜怒哀乐也给予了同样的关注;不仅涉及大寨政治和经济变迁的考察, 而且兼及了大寨的教育发展、生活状况、风俗民情及村容村貌的嬗变, 体现出编者对大寨历史变迁的整体关怀, 也是本书的创新所在。

4 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多角度考察相结合

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 一个农村能够有大寨这样的辉煌和影响是极为罕见的。把研究目光投向中国最小的基层单位——村庄, 投向一个曾代表了一个旧的时代同时又在见证和创造着一个新时代的典型——大寨, 这本身就体现了编者的独具匠心。近年来, 田野调查与口述历史方兴未艾, 《口述大寨史》课题组就采取了口述加田野调查路径进行研究。著名的历史人类学家陈春声在谈到田野调查的意义时讲道:“只有参加过田野工作的研究者才能真正理解……走向历史现场, 踏勘史迹, 采访耆老, 收集文献与传说, 进行具有深度的密集讨论, 连接过去与现在, 对于引发兼具历史感与‘现场感’的学术思考, 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置身于历史人物活动和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的自然和人文场景之中, 切身感受地方的风俗民情了解传统社会生活中种种复杂的关系, 在这样的场景和历史记忆中阅读文献, 自然而然地就加深和改变了对历史记载的理解。”本书的采访者正是本着这样的态度深入大寨, 在体验和感受大寨生活的同时对大寨历史的亲历者进行采访, 前后时间达两年之久。《口述大寨史》的采访对象以大寨村现住居民为主同时又兼及了相关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此外, 编者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对大寨的几个邻村以及同样在不同时期被视为中国农村典型的长治西沟村、晋城东四义村的一些大寨时代的亲历者的采访。这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内容、增进了读者对时代背景的理解。

5 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生动地呈现了大寨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

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是历史研究者的终极追求。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记忆和价值观来诉说着自己心中的历史。通过大寨人朴实的话语, 曾经在大寨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的众多人物如勤劳精干、朴实憨厚而又脾气暴躁的传奇陈永贵, 吃着“冰碴饭”却“脚踏岩石头顶天, 太行山上创奇迹”的铁姑娘群体, 心灵手巧的神枪手、铁姑娘、歌唱家郭凤莲、三次让贤的贾进财、极能吃苦的“铁扁担”梁便良、好会计“万笔清”贾承让等形象跃然纸上, 使得历史更加血肉丰满。如“铁姑娘队”的牛桂兰在被问及当年的付出是否值得时满含泪水坚定地回答:“值。天天有人参观, 可觉着心里不后悔, 人家都没忘记了当年节约粮食、支援国家, 自己吃苦耐劳的那种精神, 人家都还赞扬咱呢, 就觉着不后悔。”当事人充满感情的叙述让读者能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与丰富性。全书在每个章节都配有大量相关的图片, 图中有文, 文中有图, 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可以通过理性与感性的交替感受加深对大寨历史和现状的理解。全书采用口述方法, 文笔简洁流畅, 表述质朴明快, 极大地展现了口述历史著作的独特魅力。在当今这样一个学科分类日趋精细、学术专著越来越艰涩难懂的时代, 每个学者都面临着如何使学术性著作通俗流畅、让读者赏心悦目的问题, 《口述大寨史》在这方面无疑是一个良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孙丽萍.口述大寨史——150位大寨人说大寨 (上) [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

[2]吴志军.农业学大寨运动研究:概况与评价[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1 (4) .

[3]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中药炮制试卷下一篇: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说家——人生十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