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说

2024-04-20

对仗说(通用6篇)

篇1:对仗说

对仗说

姚伟明

格律诗四大要素,句式、平仄、用韵、对仗。其中句式、平仄、用韵都有规定,也有规律,严格执行,熟能生巧即可,唯独对仗,只是要求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要求不等于必须,实际运用亦常见灵活使用,至于对得如何,全凭作者自己掌握,也没有个标准可检测,所以不好掌握。对仗要求看似宽,实则极有讲究,要对得工整,对的灵动,实非易事。

什么是对仗,对偶和对仗有什么区别。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对应的或相近或相反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代的骈体文和赋,现代的一些格言、短语为加强语气,文体机构漂亮都用对偶句。对仗是格律诗词和楹联特有的除了具有对偶特点外还讲究平仄交替、讲究词性词相对的一种特殊的句式。凡是对仗的必定是对偶的,对偶的就不一定是对仗的。

一首好的格律诗,用活用好对仗至关重要,用好了,整首诗灵动传神,特别是律诗,中两联对仗工整,诗整体就稳重,传神,反之诗就显呆板或晦涩。许多传世名作往往是对仗用的极其工整巧妙。为便于诗词爱好者有个参考,熟悉对仗使用的一般规律,试将唐宋一些名家作品中的对仗例句,梳理分析之,一起探讨、学习。

(一)律诗对仗句的一般要求。

一、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这当然是一般而言的,在唐宋诗里也有颔联不对仗的,但这是特例,不等于通则。甚至还有颈联不对仗的,更是凤毛麟角,不能作为我们现在学写诗的借口。我们大多是诗词爱好者,还没到大师级别,就如书法,正楷还没练好,就舞草书了,怎能写好呢,故特例我们还是不学为好,老老实实按规矩办。

二、对仗的两句在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要相同。这个词性相同,不仅仅是按词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介词(虚词)相对,还要分清以上各类词的结构,是并列结构,还是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还是主谓结构,还是补语结构,或者是连绵词等等。下面试用杜甫《秋兴八首》之一来分析作范。

玉露凋伤枫树林,仄仄平平平仄平,巫山巫峡气萧森。平平平仄仄平平。江间波浪兼天涌,平平平仄平平仄,塞上风云接地阴。仄仄平平仄仄平,丛菊两开他日泪,平仄仄平平仄仄,孤舟一系故园心。平平仄仄仄平平。寒衣处处催刀尺,平平仄仄平平仄,白帝城高急暮砧。仄仄平平仄仄平。

请看颔联:江间对塞上,都是名词加方位词结合的主谓结构名词。波浪对风云,都是名词加名词结合的并列结构名词。兼和接,都是副词做动词用,在两句里都起动词作用。天涌对地阴,天地名词对,涌和阴都是形容词当动词,组成主谓结构的形容词,作整个句子的宾语。这一联对仗天衣无缝,非常巧妙。再看颈联。丛菊对孤舟,都是量词和名词结合的偏正结构名词。两开对一系,都是数量词加动词的偏正结构动词。他日对故园,都是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形容词。说明一下,他字在这里是代词,作形容词用,不是名词,用来修饰名词日的。最后的泪和心,都是人身体有关的名词。整个颈联对仗也是天衣无缝。从杜甫这首诗可以看出,古人写律诗的对仗句,对词性和词的结构掌握是十分精当的。所以判断好词性,相对工整,这也是写好律诗的基本功。

另外,特别指出的是,古人对连绵词在对仗里的运用非常严格,初学者往往会不注意连绵词的对仗。譬如:王维《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辉。寂寞对苍茫都是双声连绵词;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绝句之七:不是看花即索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其中的容易和商量都是双声连绵词;苏东坡的:席上代人赠别三首之二:天上麒麟岂混尘,笼中翡翠不由身。那知昨夜香闺里,更有偷啼暗别人。其中第一联的麒麟和翡翠都是双声连绵词。这点是很重要的,假如你前一句用了连绵词,你后面句不用连绵词,基本上没法对工整了。这是牵涉到一个对词性的把握问题,要熟悉哪些是连绵词,哪些是双声词。抑或有些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此特强调下。

三、对仗句的两句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读音平仄要对立。同样看上面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一,其中对仗句全部是平仄错位的,所谓的平仄交替,当然这也是律诗的基本平仄要求。这里也不多说了。

(二)律诗对仗的活用

律诗的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大家都知道,这是要求,然后首联和尾联可以不对仗,但并没有规定说不可以用对仗句,借用法律用语就是,法无禁止即可行,所以,律诗的首联和尾联可以用对仗句。而且用好了,诗特别有味道。

一、首联对仗

杜甫《九月蓝田崔氏庄》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孟浩然《寻陈逸人故居》人事一朝尽,荒芜三径休。始闻漳浦卧,奄作岱宗游。池水犹含墨,风云已落秋。今宵泉壑里,何处觅藏舟。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上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王维《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辉。鹤巢松树遍,人访筚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王维《送崔兴宗》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数微。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

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二、尾联对仗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三、四联全对仗

王维《送崔兴宗》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数微。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

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生擒白马将,连破黒雕城。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陆游《醉书》半年愁病剧,一雨喜凉新。稍与药囊远,初容酒盏亲。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我亦轻余子,君当恕罪人。

唐宋人律诗总的来看,首联对仗的情况比较多,而尾联对仗的则很少。这也足以证明,律诗的首联和尾联不要求对仗,但可以用对仗。按诗的内容需要和表达需要,灵活掌握。

(三)绝句的对仗

绝句,截句也。元朝范德机《岘镛说诗》中所说:“绝句,盖截律诗之半,或首尾两联,或前半首,或截中二联而成,所以绝句又称为截句。”意思是绝句是在律诗中截一段而成的。当然截句也必须截得平仄合律,所以是两联一截的。按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四联,可以截成四种方式:首联+颔联、颔联+颈联、颈联+尾联、首联+尾联。于是我们发现,首联+颔联的式子,那么绝句第二联要对仗;如果是颔联+颈联式子,那么两联都要对仗;如果是颈联+尾联的式子,那么第一联要对仗,只有最后一种句式,首联+加尾联的式子,没有规定一定要对仗。现代人的绝句大多数是这种句式,因为大多是没有想到要去用对仗句。这是种不经意地疏忽,或者是习惯性疏忽。其实绝句中用好的对仗是非常漂亮的。譬如:杜甫:绝句四首之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二联全对仗,是工对的楷模。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联全对仗,20个字成千古绝唱。2015年陕西宝鸡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年全国征诗大赛,我发了一首《日寇轰炸宝鸡遗址凭吊》西府海棠香故国,雍城旧燕说当年。欢歌勿忘腥风日,堞厚还需万众坚。获得了二等奖。其实这诗并不算好,是我从一首律诗中截了两联,稍微改了下去应付的。我估计,因为我的绝句第一联是对仗句,碰巧被评委看见了,所以运气好被选上了,获得了等级奖。由此可见,绝句用好对仗,其诗必将更精彩。下面把唐宋名家有对仗的三种截句格式,分类整理出来,一起来欣赏下。

一、首联+颔联,第二联对仗。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绝句之七》不是看花即索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之一》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寒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绝句漫兴九首之三首》

(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三)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五)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李白《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赠段七娘》 罗袜凌波生网尘,那能得计访情亲。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之三》德阳春树似新丰,行人新都若就宫。柳色未绕秦地绿,花光不改上林红。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苏东坡《陌上花三首其一》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次荆公韵四首之一》青李扶疏禽自来,清真逸少手亲栽。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

二、颔联+颈联,两联对仗。

杜甫《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之一》谢安舟楫风还起,梁苑池台雪欲飞。杳杳东山携妓去,泠泠修竹待王归。《绝句四首之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绝句四首之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夔州歌十绝句之二》白帝夔州各异域,蜀江楚峡混殊名。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绝句漫兴九首之六》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

李白《秋浦歌》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栏,泪满黑貂裘。《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高适《封丘作》州县才难适,云山道欲穷。揣摩惭黠吏,棲隐谢愚公。

苏东坡《陌上花三首之三》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已作迟迟君去鲁,优歌缓缓妾回家。

三、颈联+尾联,第一联对仗。

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李白《陪族叔刑部伺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五首之四》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纻,不知霜露入秋衣。《永王东巡诗一首之三》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浔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苏东坡《李行中醉眠亭三首之一》已向闲中作地仙,更于酒里得天全。从教世路**恶,贺监偏工水底眠。《披锦亭》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谁道使君贫且老,绣屏锦帐咽笙簧。《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之二》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四、首联+尾联,此式最常用多见,今人也大多这么写,大家熟悉,故不列举。

按上面好多的例子来看,我也只是随手选的一点而已,总之证明:绝句没有规定要用对仗句,但对仗是可以用的,唐宋大家用得也很多,传世经典绝句许多是用对仗句的。

(四)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与律诗不一样。词的对仗,根据词的要求和特色,有些象散文的对偶,不避重字,不拘平仄,也有同韵相对。这些在律诗的对仗里面是不可以的。

1、同字相对不避重字。吴文英《一剪梅》春到一分,花瘦一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不拘平仄。李子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3、同韵相对。如:堂阜远,江桥晚。(上片)旗影转,鼙声断。(下片)韵脚“远”、“晚”、“转”、“断”,都是仄声,属于同韵

律诗必须平仄相对,词则有的对,有的不对,依词调而定。所以说,词的对仗,既广泛又灵活。说广泛,凡是相邻字数相同的句子,一般可对仗,凡一字领后面的四个四字句,一般也都可对仗,而且普通对、扇面对均可。说灵活,这些地方也可以不对仗,对仗方式也灵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

那么怎么来确定词在哪里需要对仗,哪里不需要对仗。

一、两句字数相等,成一联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对仗。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晏殊《踏莎行》翠叶藏莺,朱帘隔燕。陆游《钗头凤》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欧阳修《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晏如《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还有种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叫衬豆对。吴文英《高阳台》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周邦彦《兰陵王》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当然并不是所有两句字数相等成一联时都要对仗,而且一般词谱也不标明是否对仗。后人填词用对仗,大都依据传世名作的样板,根据词的意境,该对仗的地方就对,没有好的对仗句,索性就不对。

二、少量词牌,基本都用对仗句,就约定成俗需要对仗了。大致有:鹧鸪天、西江月、忆江南、浣溪沙、一剪梅、沁园春、满江红、水龙吟等等。辛弃疾的《鹧鸪天》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村头荠菜花。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睡梦厌厌难觉。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眠醉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晏珠《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虽然这些词牌原则上约定俗成要对仗,但有时也自由,也可以不对仗,或者对仗一片,另一片就不对了。韦庄《浣溪沙》惆怅梦里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红纱,小楼高阁谢娘家,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三、如何把握词的对仗,大致有三。其一,两句字数相同成一联特别在词两片开头的地方,一般用对仗。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带缓罗衣,香残蕙炷……”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其二,有的地方,上句除了开头有个一字逗或两三字顿以外,其余的部分与下一句字数相同,往往也用对仗。这种对仗,有时不限于两句,可以连对三、四句,形成排比句法,气势颇盛。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秦观《八六子》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辛弃疾《贺新郎》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其三,词中还出现了其他非常有趣的对仗方式,常见的有鼎足对和扇面对。所谓鼎足对,系指三句连对。温庭筠《酒泉子》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秦观《行香子》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辛弃疾《水调歌头》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扇面对,就是隔句相对。辛弃疾《沁园春》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柳永《玉蝴蝶》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五)楹联的对仗。下面来说说楹联的对仗。楹联人说是诗词派生出来的一种文体,或者说楹联来源是诗词。从时间上似乎可以印证这个说法。最早的楹联一般来说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出于唐五代后蜀主孟昶之手,那可是在中国古典律诗最兴盛的年代,能与诗没有关系吗。再说律诗和楹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而最相近的就是对仗。

楹联最主要的特点是必须对仗,对联对联就是要上下两联相对。楹联最基本规则是讲究平仄的,平仄交替,其中的平仄关系类似诗词。其实平仄就是中国文字特有的一种韵味,有了平仄讲究,朗诵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对联是给人读的,而且一贴上去或挂上去,少则几天,多则几百年人人在读,那必须要讲平仄,才耐读,才读上去才朗朗上口。还有,句中不管怎么平仄,到最后,上联必须仄声结尾,下联必须平声结尾。就像格律诗中间的颔联或者颈联。所以我们到外面看对联是不是挂错了或写错了,第一就看最后两个字。楹联句子长短不限。楹联最短的有一字联,譬如墨;泉,别看一字联规矩照样有,第一上仄下平,第二看对仗,墨字上面是个黑字,泉字上面是个白字,相对的两种颜色,墨字下面是土,泉字下面是水字,五行中相对相克的两个字,所以这种也是神来之笔。长的据说有千字以上的,昆明滇池边的大观楼,我去看过,那副对联是单边180个字。

楹联和律诗的对仗总体是相同的,但也有区别,律诗里对仗句一般要求颌联和颈联,而楹联的对仗是一对到底。整个楹联必须全部对仗。还有我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有两个性质上的区别。

一、诗词中的对仗句,是整个诗词中的一个部分,而楹联的对仗是整个楹联,也就是说,诗词里的对仗句只是说了诗词的部分内容,而两句楹联通体是对仗的,不管长短,说的是一个完整的内容。诗词里的对仗句,有的是可以拿出来当楹联用,但大部分还是要结合整个诗词来理解意思才会意思更明了。作者: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其中的: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对得非常工整,但拿出来做对联,倘不知道有这首诗前后句,那么读了是不是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有如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整个诗里两联全部对仗得非常工整,但作为对联,单独抽一联出来,意思就不完整了。而对联就不同了,一副对联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不需要其它文字来补充或说明了。譬如我以前写过一副自题联:浮生沦落裁诗里,抱负羁留举善中。几乎把我一生,特别是后半生总结了进去,意思已经比较完整了。后来我想放到律诗里,动了很多脑子,才凑成一律,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对联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再添上下联总感觉多余了。譬如无锡的盲人楹联家蒋东永先生的一副楹联作品,获全国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征联比赛一等奖的。辛亥几多志士,悬首国门,只为看帝制崩、共和起;风云无数英灵,埋名山野,最爱听雄狮吼、巨龙吟。完全是一首诗一阕词的容量,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全部说明白了,几乎等同于一首词。

二、还有一点诗和楹联不同的地方,许多介绍楹联的书也没说到,就是诗一定是用比兴手法写,而楹联除了比兴手法许多是用白描的手法,甚至是议论方法来写的。例如诗里说美女,不说非常漂亮,也不说红红的脸蛋,弯弯的眉毛,而是说沉鱼落雁。说腐败,杜甫就不说大吃大喝,说:朱门酒肉臭。这就是比兴。有的对联是怎么写的呢,例如郑成功的一副联: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几近口语化了,完全议论手法,用在诗里就不伦不类了。还有无锡梅园诵豳堂挂的一副联,据说是左宗棠写的,但我考证下来感觉是汪兆霖写的: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几近哲理的议论,这在诗句里也很少见,这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不同。所以对联的对仗词句除了比兴方法外,可以很俗,可以很直白,可以纯粹议论,可以不用诗家语言。这是个很大的区别。

(六)对仗的其他方法

一、对仗句的用词。对仗的关键是用词,在此再强调下。用对用好词那必须要把词的分类或说词性搞清楚,然后才能对得工整。词的分类就是指词性,也就是要求用同类词来相对。词可分:名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方位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九类。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天文、地理、时令、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小类,每一类词都可以分为若干小类。最关键的是,以上各类词的组成又要分成主谓结构、并列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语结构,重叠结构、联绵词。这是基本的汉语知识了,详细讲十节课也讲不透,这里不作详解,可另文再议。

二、流水对。流水对就是一句话分为两句话来说,上下句一意相承,不能互换。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全。这叫

“流水对”例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试比较这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对仗,颈联是并行的,无论是出句还是对句,意思都很完整。颔联是垂直的好像流水顺流而下,没有停滞,两句只是一个意思。如果单有出句,意思就不明白。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王维《辋川闲居》:“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一联,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联,上下句都是一个整体,要作一句来读。像这样的对法,最简单理解就是王维辋川闲居里的句子:“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分开了意思不完整,必须与下句连起来,一联一起来理解一个意思,这就是

“流水对”。

三、扇面对。一般的对仗,都是出句和对句相对,扇面对是上联出句和下联出句相对,上联对句和下联对句相对。所以“扇面对”又叫做“隔句对”。例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这首诗首联出句 “缥渺”、“巫山”,对句

“归来”、“

七、八”对颔联出句

“殷勤”、“湘水”,对句

“留在”、“十三”都很工整。但这种对法,律诗比较少见,古风和词却很常用。

(七)对仗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对仗最大的忌讳是合掌。合掌是诗文上下两句的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造成出句和对句同一个意思。可是,像杜甫的《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缘”和

“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但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还不要紧,如果多用了,那就很不妥当。表面看来,同义词相对,似乎很工整,实际上不是工对而是拙对。《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正对既然被否定,合掌更应当被否定了。《红楼梦》第七十三回写史湘云和林黛玉赏月联句,林黛玉唱出出句“犯斗邀牛女”,史湘云唱出对句

“乘槎访帝孙”。黛玉说:“对句不好,合掌”。这就是说,两句同一意义。古代诗人很注意犯了合掌,所以整个对联都用同义词字来相对的情形是罕见的,所以不管是诗还是楹联,在唐宋明清大家的著作里很难找出合掌的例子。二、四言一法 律诗的句法,四联要不尽同,特别是中间两联对仗句的句法,更不可一样。如果一样了,就是

“四言一法”,造成了对仗的雷同。试比较下面两首诗的中间四句。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

“照”和

“流”两个词,分别放在句末,颈联

“归”和“下”两个动词,分别放在句中,读起来颔联是二二一,颈联是二一二,句法结构不同,对仗不呆不滞。司空曙《贼平后送友北归》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颔联 “生”和“见”两个动词,与颈联“过”和“宿”两个动词,在句子中放在同样的位置,造成了句式结构都是二一二,句法雷同,对仗便产生呆板的感觉。四言一法,大忌。

三、还有一种我称之为死对。就是看上去对得非常工整,但缺乏意境,词中没有人,没有感情。这虽然近乎是写诗词楹联的内容而言,或者说思想性而言的,但与形式也不无关系。有时候为追求形式的完美就造成了意境尽失。《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林黛玉问香菱喜欢什么诗,香菱说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句,黛玉听罢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按照钱穆的话: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地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全然没有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画到最高境界,也同诗一样,背后要有一个人。画家作画,不专在所画的像不像,还要在所画之背后能有此画家。读诗要即景生情,或说是情景交融,不觉有情而情自在。

2016.06.08.修改

篇2:对仗说

诗词讲座 第四讲

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

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例如

杜甫《别房太尉墓》:

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

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长律的对仗和律诗一样:首联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中间各联一律要用对仗;尾联不用对仗,以便结束。律绝一般是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也就是完全不用对仗。但也有截取中间两联(两两对仗)、截取前半(后二句对仗)和截取后半(前二句对仗)的。不再赘例。

二、律诗对仗的原则

1、对仗的基本原则:

同类词相对是对仗的基本原则。粗略地说来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其他虚词对其他虚词。因此,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古代诗人运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在古代诗句里,名词和动词才是对仗的主要成分,名词必须和名词相对,形容词则往往和自动词互为对仗。古人对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都没有详细分类,惟独对名词却分得颇为详细。这种分类对于学习和运用对仗是有帮助的。现在依照传统的说法,略加分并,举例字如下:

(1)天文(日风星雨等);(2)时令(春秋晓夜等);(3)地理(山村湖海等);(4)宫室(楼堂府库等);(5)器物(刀剑杯盘等);(6)服饰(衣巾布帛等);(7)饮食(茶饭粮油等);(8)文具(纸笔琴棋等);(9)文学(诗书文字等);(10)植物(草木花絮等);

(11)动物(鸟兽虫鱼等);(12)形体(身心魂魄等);(13)人事(道德才情等);(14)人伦(父子姑舅等);名词相对,值得注意的是:

(1)方位名词自成一类,如东西上下等。(2)干支词自成一类,如甲乙子丑等。(3)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如人名对人名,国名对国名,朝代名对朝代名等。

其他词相对,值得注意的是:(1)自动词常跟形容词相对。(2)颜色词要跟颜色词相对。(3)联绵词要跟联绵词相对。(4)叠音词要跟叠音词相对。(5)数目词要跟数目词相对。(6)代词要跟代词相对。

2、对仗的其他原则:

(1)平仄相反。对仗要求平声字对仄声字,或仄声字对平声字,如“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句)即为“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平仄仄平平”,二、四、六字平仄都是相反的。其实,就是b型句对A型句;a型句对B型句。

(2)同字禁对。这仍是平仄问题。因为平仄既然要求相反(平对仄,仄对平),如果上下两句用了同字,就会出现平对平,仄对仄,当然是不允许的。具体说:“出句中出现过的字,对句中不能用同字相对。例如李白五律《广陵赠》的第三联(颈联)“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其中“看”与“见”和“绿”与“青”意思分别相近,虽不是佳对,却也算对仗。如果换成“天边看绿水,海上看绿山”,不但平仄不调,而且用了同字,便不合对仗的原则了。

唐以后的古体诗对仗不求工整,有意求拙以显高古,是不避同字的,例如李白的古风《蜀道难》中“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合掌为劣。以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叫“合掌”,又叫“合盘”。出现合掌者应为劣对。

例如:冒寒人语少,乘月烛来稀。(耿洪源句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崔颢句)洛客尽回临水寺,楚人皆逐下江船。(许浑句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李白句

上例中的“少与稀”、“川与河”、“水与江”、“看与见”和“绿与青”都是近义词,应视为“合掌”。“合掌”之病,即使名家,有时也在所难免。《文心雕龙·丽辞》中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其立意就是要求出句和对句力避同义、近义。互为对偶的字愈异愈工,可以使诗句包孕的意思更加丰富。意义愈近愈劣,是因为短小的近体诗中出现重复内容,哪怕是一点,也会使诗作显得臃肿、苍白,而失去艺术感染力。

(4)句式相同。句式,即句法结构。近体诗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对,还要求上下句由词组成的句子结构相一致,即主谓词组对主谓词组,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介)宾词组对动(介)宾词组,动(形)补词组对动(形)补词组。请看下面两例:杜甫《登高》诗首联: 宋·陈亮《梅花》诗颈联:

请对照看看,上述两例的出句和对句的语言结构形式不是完全相同吗?可以说,假若语言结构形式不相同,就不可能造成对偶句。这里,我们还必须注意的是:一个对偶句的上下句,要求结构形式相同;但是,两联对偶句连用时,双双的语言结构形式又不能雷同,而要有所变化,体现参差美。这一点,有许多大家都常常忽略。如柳宗元《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七律的中间两联:

这两联全是主谓宾句式,都用二、二、三的词组排列。分开来看,对仗很工;但将两联合起来,则显得呆板,缺乏参差美。而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中间两联结构就不雷同。颔联:颈联:

这首诗两联之间的结构形式完全不同。前联是两个动宾结构,而后联是两个主谓

结构,并且分别将两个处所状语“沉舟侧畔”、“病树前头”前置更显得变化多异,参差有致,其正叙结构是“千帆(在)沉舟侧畔过,万木(在)病树前头春”。再如杜甫的《绝句》:

这首诗两联的内部,上下句得结构全同。但前联和后联之间的结构形式又不全同,显出整齐美的律诗更具参差之美。

三、律诗对仗的种类

对仗可分为三类,即工对、邻对和宽对。

1、工对,即工整的对仗。简单地说,凡同类的词(指天文类、时令类的类)相对,即为工对。说细点,凡词类(所指同上)相同,平仄相反,同字又不重复,无论在词汇意义或语法结构上都对得非常工整的,就叫工对。这是律诗对仗的标准类型。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自然是工对。此外,以下几种情况也可算工对:

(1)有些词虽不同类,但这两种事物经常并提,如“天地”、“诗酒”、“花鸟”、“人物”、“兵马”、“金玉”、“金石”等经常在上下句中相对,也算工对。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

(2)句中同类自对而又与下句异类相对的,也可算工对。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类,“草”与“木”是植物类,二者句中自对是工整的,与下句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的对仗。

(3)反义词相为对仗的,应算工对。如李白《塞下曲》的颈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其中“晓”、“宵”就是反义相对。

但是,同义词相对却似工而实拙。前边已经讲过,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相对,叫“合掌”或“合盘”,是诗家大忌。

2、邻对,即邻近事类相对的对仗。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服饰,器物对文具,服饰对饮食,文具对文学,植物对动物,形体对人事,等等。例如:

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以“雁”对“蓬”,是动物对植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②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种情况是很多的。邻对是介于工对和宽对之间的一种对仗,虽然比起工对来稍逊一筹,但还算是近于工整的对仗。

3、宽对,即对得不十分工整的对仗。宽对只要词性相同,就可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对仗的普通情况。对仗主要是要出于自然,如果有天然佳句,即使字面对仗不工,也无损于毫末。例如刘长卿《别严士元》一诗的颈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句中“日斜”与“草绿”既非同类,亦非邻类,只是词性相同。就是“孤帆”与“万里”,对得亦不工,然而并无害其为佳句。

对仗更宽一点的,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律诗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是可以的。例如李白《渡荆门送别》的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句中“从、游”和“远、外”词性不同,自然不能相对,可是“来、楚国”和“远、荆门”词性相同,属于对仗。

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例如杜甫《诸将》的首联:“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么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例如杜甫《月夜》的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对仗是格律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所谓工对、宽对,都要根据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来决定。元代范德机说:“律诗固以对偶为工,然得意处则意对而语不对亦可。”因此,只要句法和词性相近,便可成对。古今有不少名篇,就是如此。

四、律诗对仗的方法

对仗的方法,是依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按作者命意的正反,分为正对和反对。

1、正对。出句和对句所表达的,是相同或相近的两项内容。例如:

①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其五)—以“萧(何)曹(参)”对“伊(尹)吕(尚)”,赞扬了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是正对。

②楼船夜泊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前句写虞允文等在瓜洲、采石一带抗击金兵的事,后句写吴在宝鸡一带抗金,收复大散关的胜利,表现了诗人对抗敌力量的自信,和对战斗生活的向往。也是正对。

2、反对。出句和对句所表达的,是相反的两项内容。例如: ①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刘禹锡《蜀先主庙》)—一说“能”如何,一说“不”如何,是反对。“象贤”是说后嗣子孙能如先贤,也指美好事业相继承。

②妙质不为平世传,微言唯有故人知。(王安石《思王逢原》其一)—“妙质”,指有才华与优秀品质的人才。“平世”,安宁太平的盛世。“微言”,精美的言论。此联出句说“品学兼优不为盛世所任用”,对句说“精微妙论只有老友才相知”。一反一正,是反对。

(二)按语句组合的状况,分为双句对、隔句对、当句对和流水对

1、双句对。就是通常上下句相对的对仗。

2、隔句对。即上联的出句和下联的出句相对,上联的对句也与下联的对句相对。从整体说是两句对两句,从句子成分看是隔句遥相对仗,故称“隔句对”,《中原音韵》称为“扇面对”,也有简称为“扇对”的。例如: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流在十三弦。

(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喜近皇天寺,先披古画图。应经帝子庙,同泣舜苍梧。(杜甫《大历三年放舟三峡》

3、当句对。又称“就句对”。即句内有自对且与另一句双双成对。例如:

①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杜甫《涪陵县香积寺官阁》)—此联中上句“回廊”对“小院”,下句“飞鹭”对“浴凫”。同时“浴凫飞鹭”又与“小院回廊”相对。

②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杖拥千官。(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此联中,上句“晓钟”对“金阙”,下句“仙仗”对“玉阶”;同时上、下句又成对仗。、流水对。即两句意思上下流贯的对仗,也叫“串对”。这种对仗,相对的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一般对仗是由意思上完整、结构上独立的两个并列句子构成的,从理论上来说,其地位是可以互换的,互换之句意思不会产生根本的变化。流水对则不然,上下句在意义上是互相依存的一个整体,若只取一句,或者两句意思都不完整,或者有的结构不能独立。例如:“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听蜀僧弹琴》)。

这种流水对最适宜于尾联。尾联用对仗,只有这种对仗最能收得住全诗。例如: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

②宜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其三尾联

(三)从用词的角度看,又有“借对”和“连珠对”的方法。

1、借对。即字面上本不相对,但是,或者由于谐声,借字音相对;或者由于是多义词,借其某一意义相对,统称为“借对”。凡非借对则可称为“常对”。借对可分为借音对和借义对两种。

(1)借音对。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音,诗中用的是甲音,但同时借它的乙音或丙音来与另一字相对。例如:

①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杜甫《秦州杂诗》其三)—借“珠”音为“朱”,与“白”相对。

②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埙司户见寻》)—借“杨”音为“羊”,与“鸡”相对。

(2)借义对。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例如:

①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寻常”是平常的意思,这是诗中意义;但在古代“寻常”还表示数目,八尺为寻,二寻为常,所以借此与“几度”相对。

②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巴人”和“阳春”都是古代晋国的乐曲名,此借“巴人”的“巴国”义与“楚地”相对。

2、连珠对,又称叠字对。即用叠音词对仗。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②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吃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上作》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上例中“历历与萋萋”、“漠漠与阴阴”、“萧萧与滚滚”都是连珠对。诗中叠字用得精妙,可以增加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但运用得恰到好处却不太容易。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可谓复而不厌,躇责而不乱矣。”对仗中用叠字,读起来琅琅上口,也可谓“复而不厌。

篇3:对仗生雅趣 语文显特色

首先, 在导入中用对联激发求知兴趣, 用对联导入新课, 可导出作者、文体、时代背景、主题内容等, 并借助多媒体将对联内容、相应图景展示在屏幕上。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利用“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导入, 学习《狼》可以借对联“写人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作导入, 使课堂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使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

其次, 在主体设计中用对联优化教学, 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背景。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可介绍周恩来给闻一多写的挽联:“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 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 虽死犹生”。利用对联勾勒人物形象, 通过多媒体再现闻一多先生的伟大形象。如讲《岳阳楼记》时可以运用岳阳楼联:“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上联概括了写景部分, 下联概括了议论部分, 联文结合投影, 相得益彰。讲《范进中举》这篇小说, 可以先摘引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 五六七月间, 柴米尽枯竭, 贫无一寸铁, 赊不得, 欠不得, 虽有近戚远亲, 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 一二三场内, 文章皆合适, 中了五经魁, 名也香, 姓也香, 不拘张三李四, 都来锦上添花”。这副对联运用对比手法, 既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生活, 结合投影上的镜头生动表现了世态炎凉的现实, 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二、对联在综合性活动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 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把对联引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很好地实现课标的目的。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运用对联, 主要有“集对联”“品对联”“对对联”“改对联”“写对联”“背对联”“给对联断句”等形式。这些活动, 都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组织集对联活动中, 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协调的能力。有一次, 课堂气氛不太好, 于是笔者灵机一动, 不如让他们来对对子, 于是, 笔者出上联:“焦点访谈谈焦点”, 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 不一会儿, 就有学生回答:“都市快报报都市”, 还有的回答:“新闻联播播新闻”。

我国历史悠久, 名胜古迹遍布各地, 很多景点题有对联。有的名胜古迹的对联在课文中能找到语言标志。学习课文对理解对联有帮助, 如滁州醉翁亭对联:“翁去八百年, 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 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源于课文《醉翁亭记》。湖南桃源县陶渊明祠联:“门前学种先生柳, 岭上长留处士坟”这副对联源于课文《五柳先生传》。反过来, 名胜对联也能帮助语文课文学习, 如成都市杜甫草堂的对联“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就有助于对杜甫诗歌的学习。在活动中, 笔者总是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使活动更丰富、生动、形象, 更有意义。

三、对联在培养创新能力中的应用

近年来, 有些省市的试题出现了对对子的题目。如泉州市中考就有这样一道试题: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下联:_。某市的一个中考题:试根据括号内的提示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千里马, 五更鸡, 龙眼对马蹄。行踽踽, 色匆匆, 文竹对_。 (《水浒》人物) 答案是武松。一次以“话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为主题的交流会, 要求为场地布置拟一副对联, 学生们积极拟写, 得到多个很好的成果, 如“中外文学世间百态, 古今形象人生舞台”“综合学习视通中外, 人物评述心系古今”“忠奸智愚百家名篇常浏览, 嬉笑怒骂千古人物任评说”等。这种对联题越来越受到各省市命题者的青睐, 无疑会成为中考的一道“快餐”, 一大亮点。

中考出现了对联题, 这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 笔者也尝试让学生写对联, 对对联。如笔者出上联:“风吹千树绿”, 学生对出了“日照百花红”;笔者说“登飞来峰”, 学生对“过零丁洋”;学生出句“欧阳修游琅琊乐在其中”, 有的对“范仲淹望洞庭心怀天下”等。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真是一举多得。

篇4:“对偶”不叫“对仗”

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

对偶:修辞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的对偶语句。

词典的解释尽管有辗转解说之嫌,但毕竟还是讲出了它们之间的些微区别。古诗中是多用对偶句,但古文中的对偶句为数也不少。如果依照《用书》的说法,既然“对偶”又叫“对仗”,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古诗文中的对仗句也比比皆是呢?恐怕不能这样说。

因为古文中几乎是找不到对仗句的,古诗中也只限于格律诗词中才可以找到对仗句。

对偶与对仗它们不是一个概念下的两个称谓。也许是因为二者太像而不同之处又太少,才极易混为一谈吧。

正如《用书》所说,对偶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它大体上散见于各种文体中,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然而对仗则不然,它只见于格律诗词中,是格律诗词创作所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这种技法后来又相继为词曲创作和对联撰写所采用。

对仗除了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还要求联句的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苛的。只有符合上述原则的格律诗词联句才叫对仗,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整,这是格律诗词创作所决不允许的,因而成为创作和欣赏格律诗词的重要标准之一。

对仗是非格律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专有名词,尽管格律诗词中的对仗同时也符合修辞中对偶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只能这样说,是对仗句就必然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就不能说是对仗句。特别是诗句在讲究炼字、炼句、炼意等锤炼语言的艺术上,二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

编辑/李莉

篇5:对仗工整的对联

2、人寿年丰生活越来越好,风和日雨春光如画如诗、

3、辞旧岁欢欣鼓舞庆胜利,迎新春豪情满怀谱新、

4、牛牛同体角有角无当辨,已巳异头尾长尾短当分、

5、交以道接以礼满面和气,近者悦远者来四海春风、

6、货架上下朵朵红梅争艳,柜台内外张张笑脸迎春、

7、极五岳奇峰抒迎奥壮志,倾三江急流写入世豪情、

8、百株松千株梅万竿修竹,五日风十日雨一抹春山、

9、上联:昂首扬鬃腾浩气 下联:奋蹄踏雪展春风

10、上联:八骏风驰千里近下联:一年花发十分红

11、上联:白牛壮心奔大道 下联:青春浩气献中华

12、上联:百花齐放春光好 下联:万牛奔腾国步雄

13、上联:百花齐放春光好 下联:万牛奔腾气象新

14、上联:爆竹声声催快牛 下联:梅花朵朵笑春风

15、上联:奔彼岸千帆竞渡 下联:越坦途万牛扬鞭

16、上联:奔腾骏牛驰大道 下联:浩荡春风遍神州

17、上联:伯乐明眸识好牛 下联:良才妙手展宏图

18、上联:伯乐选贤识骏骥 下联:英雄酬志效鲲鹏

19、上联:策牛前驱奔四化 下联:闻牛起舞超群英

篇6:对仗的种类介绍

关于对仗的种类,自古至今没有统一分类的标准,各种书上所列类格各异。《文心雕龙.丽词》列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类;《诗苑类格上》说,唐代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唐代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弘法大师)之《文镜秘府论》称对仗有29种类格。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认为“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诗词格律》38页)他在《汉语诗词律学》中,按照传统的词的分类(主要是名词的细分)将对仗分为11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种,共28种。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这里试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对仗的分类,一是以对仗的工整程度来分类,二是介绍至今仍常用的几种对仗的类型。其中有交叉和重叠的地方,作些必要的说明,尽量避免费辞。

对仗按其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两种,即工对与宽对。

工对要求对仗得工整严谨。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古时并没有现代语法中那些词类术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时候,有人把字分为实字、虚字,动字、静字等。王力教授按汉语现代词类系统(现在语法学界对词的分类意见还不完全统一),根据律诗对仗的特点,把词分为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 ;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 7.副词; 8.虚词;9.代词。

所谓词的范畴最小、关系最亲近、字面最对称主要是名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宫室、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鱼虫、形体、人事、人伦等门。各门中又分为若干类。同一门相对便工,同类相对更工。例如毛泽东《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和“乌蒙”,同属地理门中的山名对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词连绵字;“腾”和“走”都是形体动词“细浪”和“泥丸”都是细小的形象,亦属地理门。“金沙水”和“大渡桥”同属地理门中的专门地名;“拍”和“横”都是形态动词;“云崖”和“铁索”同属地理门中的地形地物名;“暖”和“寒”同是形容气候的。这两联都是极工的对仗。

有的名词虽不属同一门类,但是相邻,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器物对衣饰等,也能成为工对。毛泽东《送瘟神》(其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作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雨”对“山”,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邻类相对;“天”对“地”,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也是邻类相对。其余“红”对“青”,“随心”对“着意”,“翻作”对“化为”,“浪”对“桥”;“连”对“动”,“五岭”对“三河”,“银锄”对“铁臂”,“落”对“摇”,都是关系亲近、字面对称的相同词类。所以这两联也是很工的对仗。

有些词既不同门类,也不相邻,但在文学作品或言语中常常平列的字,如诗酒、花鸟、人地、金玉等,也算工对。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白居易《感春》)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

钱钟书说:“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着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并例举了中晚唐与孟郊并称为“苦吟诗人”的贾岛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一联中的“潭”与“树”、“影”与“身”皆不同类,但成为极工的一联。诗人自注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谈艺录》185页)可见这种“使不类为类”的对仗,以雕琢为工,铸字炼句取胜,须得下番苦工的。

对仗用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可以为工整增色。例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中的数词---“两”对“一”,“千”对“万”;颜色词---“黄”对“白”,“翠”对“青”;方位词---“西”对“东”。•所以历来被誉为对仗极工整的一首绝句。又如毛泽东《答友人》颔联: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这一联里的“竹”与“霞”,“泪”与“衣”,都是名词,但不同门类,字面亦不对称;可是因为有了“斑”与“红”颜色词对颜色词,“一”与“万”,“千”与“百”,数词对数词,形成工整的气氛,这一联也可视为工对。

工对中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分名词连绵字,形容词连绵字,动词连绵字,副词连绵字。相对的连绵字必须词性相同。连绵字用得好,也能为对仗的工整增色。例如: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

诗思沉浮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戴复古《月夜舟中》)

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韩琮《霞》)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送瘟神》之一)

在一联对仗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譬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身无”对“心有”,“彩凤”对“灵犀”,“双飞”对“一点”,都非常工整;而“翼”对“通”,却不怎么工整;“通”为不及物动词,在这里可作为名词用,整个对仗还是工整的。

有些对仗并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因它对仗的方式巧妙,也算工对,这些留待介绍对仗类型时,再作说明。

旧时做诗学对仗,为追求工整,学童还要学两类书。一类是对韵书,就是前面提到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等;还有一类是辞藻对偶门类书,如《诗腋》、《词林典腋》等。前者是要熟读背诵的;后者一般不要求背诵,只要求抄写,既练小楷,又加深对各门、各类相对的辞藻的印象,应用时可以按图索骥去查找。对韵书是以平声30韵为纲,把对仗编成歌诀,既学对仗,又记诗韵,还可以学到不少典故。在《近体诗的押韵》一章中介绍了《笠翁对韵》一东韵的一段对偶歌诀,下面再介绍《声律启蒙》中典故较多的六鱼韵三段对偶歌诀。

有对无,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伯乐马,浩然驴,戈雁对求鱼。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绵字窦滔书。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

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落叶舞风复高下,小荷浮水卷还舒。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犁锄对耒耜,畎浍对郊墟。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这三段歌诀中有从《史记》、《汉书》、《晋书》、《说苑》、《天台山赋》以及传说中引出的典故23个。翻翻这类对书,看看注释,查查原著,可能是蛮有味儿的。

下面再介绍《词林典腋》地理门中的“春山”、“秋山”条目,(为了醒目,酌改排列格式):

春山:送青/横翠 青帐/画屏 石横/林密 花香/泉韵 歌莺/戏蝶 绣岭/烟溪 红点杜鹃/白分蝴蝶 白云四面/绿柳前头 千峰雷雨/百和花香

秋山:白云/黄叶 清高/碧瘦 朝爽/夕佳 断壁/疏林 云霞现/风月清 崖枫老/路菊香 螺黛浅/画图宽 竹兼露密/藤与风长 削成青玉/截断碧云

上海书店出版社82年影印出版的清.汤文璐编著的《诗韵合璧》,附有《诗腋》和《词林典腋》,可惜字太小,编排不醒目,没有标点符号,缺乏必要的注释。如果加以编排、标点、注释,重新出版,也可以作为学旧体诗的工具书。

旧时学对仗除读上述两类之外,还要应对----老师出上句,学生应下句。童年跟一位老塾师学经,附带学诗。他很重视应对。据他说,应对如何,不仅考核你对仗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你的志向、品德等等。我的家乡---江苏南通---清末出了个状元---张謇(中国近代工业、教育的创办人之一)。幼时学诗,老师出的上句是“人骑白马门前去”,张应以“我踏金鳌海上来”。消息传出,乡里都夸这孩子将来大有出息,父母大喜,于是倾家供其念书。我的那位老师,这故事不知讲过多少次。他给我讲的经,讲的诗,几乎都忘光了,这故事还记得。旧时之所以对学童强调学对仗,还与八股文有关。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作文,格式是固定的----八股。“八股文实骈俪之支流,对仗之引申。”(钱钟书《谈艺录》32页)

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的。它只要求词性相同,门类不必相同;意义基本相对,不要求逐字相对。如毛泽东的《吊罗荣桓同志》的颈联: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长征”与“战锦”对,“不是”与“方为”对,但“难堪日”与“大问题”,虽同是名词,却不同门类,亦不逐字相对。又如《和柳亚子先生》颔联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三十一年”与“落花时节”,除“年”与“节”同属时令门类,字面相对外,其余三字都不相对,但四字都属时间概念,意义相对“还”与“读”,都是动词;“旧国”与“华章”,同为名词,但不同门类。跟上一联相比,这一联工整的程度更宽一些,也可以叫做半对半不对;又因其上下两句中一些字虽不合对偶的条件,但是意思是对称的,所以又叫“意对”。律诗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常见用半对半不对的,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这类宽对也有人用于颔联的。如杜甫《月夜》颔联: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又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颔联: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前人律诗颈联大多较为工整。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散行)

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意对)

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宽对)

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散行)

工对在修辞美、和文字整齐美上有其优长,但其过于拘谨,往往束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形式服从内容,作诗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损害内容,而是要在充分抒情达意、深化意境的前题下,该工则工,该宽则宽。宽对虽然其工整严谨不如前者,但咏物抒情较前者方便,而且若对得好,别有风致。王力“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底。”这是就总体而言的。但宋代苏轼、陆游等诗人的许多律诗,诗风雄浑豪迈,想象丰富,善用比喻,艺术水平很高。这和他们善用对仗有很大关系。尤其是陆游,沈德潜说他:“七言律队仗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诗话晬语》)现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对其评价更高:“放翁比偶组运之妙,冠冕两宋。”(《谈艺录》118页)钱先生对苏轼的评价也很高:“唐人衰枫之语,一入东坡笔下,便尔旖旎缠绵,真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者也。”(同上121页)苏、陆作品中的对仗,在深化意境的前提下,该工则工,该宽则宽。前面介绍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就是一例,“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由于用生动的比喻,阐发了人生哲理,语言自然流畅,因而万口传诵,还被浓缩为“雪泥鸿爪”的成语典故,至今仍被广泛运用。陆游《游山西村》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明花暗又一村。”是一联对偶极工的“就句对”(后面介绍对仗类型时还要说明“就句对”亦是工对),状景委婉明丽,同时由于其中蕴含着人生哲理,人们不论干事业、做学问,都会遇到类似的境界,因而常被人引用,至今传诵不衰。陆游《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这首诗的颔联是宽对,出句三仄尾;颈联半工半宽,双拗一救。这两联用典精当,语言流畅,国仇未报、壮士空老的激愤之情跃然纸上。这也就是《红楼梦》里林妹妹所说的“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奇句”。

初学者,最好先在工对上下点工夫,把各类词性搞清楚,把对仗的基础打好,然后再学宽对。宽对做得好,很不容易,它虽然修辞美、整齐美不如工对,但它更讲究寓意深刻、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流畅。钱钟书写道“律诗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谈艺录》185页)唐人贾岛,专以雕琢为工,铸字炼句取胜,时称“苦吟诗人”。他写了一首题为《送无可上人》的五律,其颈联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诗人自注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诗人撮合不类为类,下了多大的苦工。

对仗除按工整的宽严程度分为工对、宽对之外,还有按其他标准来分类的。下面分别介绍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常见的十一种类型:

甲.按上下两句的关系来分,有以下类型:

(一)正对。出句、对句的意思是同一方向并立的,相互补充,相互烘托。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长征》)“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鲁迅《自嘲》)“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这类对仗虽然上下两句意思同一方向并立的,但各具意义,内容并不相同。正对上下两句的内容,须力避同义、近义。因为短小的近体诗中须包含丰富的内容,若出现重复内容,哪怕是一点,也会使诗作显得臃肿、苍白。

(二)反对。出句、对句的意思反向并立,具有强烈对比、映衬作用。“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这类对仗揭示矛盾尖锐,表达爱憎分明,形象对比强烈,做得好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三)流水对。上下两句的意思是延续的,两句只可连贯起来理解,不可分割,次序不可颠倒,像水顺流而下,故称流水对。如“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沾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和郭沫若同志》)“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鲁迅《题三义塔》)“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前面介绍的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的颔联、颈联都是流水对。流水对用得好,一气呵成,语意连贯,如行云流水,亦可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

乙.以调字遣词的方法,增强对仗的修辞美、工整气氛,有如下类型:

(四)借对。又称“双关对”、“假对”。有借义、借音两种。

借义对:一字多义的,诗中用甲义,同时又借其乙义或丙义跟联句中相应的字相对。如毛泽东《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上去,“牺牲”和“日月”不能相对,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但“牺牲”还有另一意义----古代把作为祭品的牲畜称为“牺牲”。这样,“牺牲”作为名词,就可以对“日月”了(按上下两句的关系看,这一联还是流水对;按“牺”与“牲”相对,“日”与“月”相对,这一联又是“就句对”,所以这一联分属三型)。杜甫《曲江二首》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怎么能对“七十”呢?原来古代八尺为寻,一丈为常,“寻常”作为数目,就可以对“七十”了。温庭筠《苏武庙》中的“回日楼头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铠甲”的“甲”借“甲乙”的“甲”,“丁壮”的“丁”借“丙丁”的“丁”,“甲”、“丁”同为天干,互为对仗,极为工整。

借音对: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如李商隐《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字发音与颜色词“苍”字同,所以可与同为颜色的“蓝”字相对。孟浩然《裴司士见访》中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与“羊”同音,可与“鸡”相对。杜甫《秦州杂诗》中的“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珠”与“朱”同音,可与“白”相对。郭沫若《咏邱少云烈士》中的“戳穿纸虎功长在,缚住苍龙志不磨。”“纸张”的“纸”与颜色的“紫”同音,所以与“苍”字相对。

借对做得好,可为对仗工整增色,但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例如鲁迅《赠画师》首联:“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是一联极工的对仗。意思是由于南京国民党当局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漫天白色恐怖,文坛百花凋零。原来南京在唐朝曾有“金陵”、“上元”、“白下”等名称。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白下”以代表南京国民党当局。这样,“白”对“苍”,颜色对颜色;“下”(与“地”同义)对“天”,地理对天文,非常工整。

(五)就句对。也叫“当句对”、“句中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词语自成对仗,同时又与另一句成对。例如毛泽东《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虎踞”与“龙盘”,“天翻”与“地覆”分别构成工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又如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李商隐《二月二日》的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中的“花须”与“柳眼”、“紫蝶”与“黄蜂”各自成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这种对仗,即使上下句相对的词类不同门类,因其既自对又相对,虽宽亦工。例如杜甫《阁夜》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粗看是宽对,细看,“卧龙”与“跃马”人名对人名,“人事”与“音书”同属人事门,这一联既自对又相对,可列为工对。要学好就句对,须掌握名词的门类系列,具备工对功底。

(六)掉字对。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作对仗。这种对仗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句中的两个“花”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鸟”字相对;《江村》的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出句中的两个“自”字与对句中的两个“相”字相对;《白帝》的颈联“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出句中的两个“马”字与对句中的两个“家”字相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句中的两个“峡”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阳”字相对。掉字对同时也是“就句对”。看:“桃花”与“杨花”对,“黄鸟”与“白鸟”对;“自去”与“自来”对,“相亲”与“相近”对;“戎马”与“归马”对,“千家”与“百家”对;“巴峡”与“巫峡”对,“襄阳”与“洛阳”对。掉字对实际上是“同字对”与“就句对”的结合,所以更能增加对仗工整的气氛,同时读起来朗郎上口,显示其音律美。还有一种“借音掉字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用音同义不同的字作对仗,如白居易《放言》(其五)的颈联“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这一联出句的“世”与“死”,对句的“身”与“生”都是音同义不同的字,工仗更为别致。这类对仗也是比较难作的,作者须具有相当的修辞素养。

丙.用调字遣词的方法,既增强对仗修辞美又增强音律美,除上述掉字对外,还有:

(七)叠字对。又称“连珠对”,就是在联句中用叠字。例如毛泽东《冬云》的颔联“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其中“滚滚”对“微微”便是。古诗中叠字对是常见的,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歌中叠字用得好,表情达意或强烈、或委婉、或深沉;状物描景绘声绘色,可见可闻;并且读起来掷地有声,显示其音律美,但用得恰到好处却不太容易。例如形容流水,有潺潺、汩汩、滔滔、滚滚、湍湍等叠字,用哪一组叠字最适合,则应视水流的流量、速度、形态,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等而定,还要平仄合辙。

(八)双声、叠韵对。声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双声词,韵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叠韵词。例如“依稀”两字的韵母都是“i”,这连绵字就叫叠韵词;•“彷佛”两字的声母都是“f”,这连绵字就叫双声词。双声词互对叫双声对;•叠韵词互对叫叠韵对。如许浑《寻周炼师不遇》:“零落槿花雨,参差荷叶风。”“零落”和“参差”都是双声,这对仗就称双声对;朱淑真《元夜》“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缱绻”、“朦胧”都是叠韵,这对仗就称叠韵对;鲁迅《悼柔石》:“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依稀”和“变幻”都是叠韵词,这对仗也称叠韵对。学做双声叠韵对须掌握较丰富的连绵字和必要的声韵知识。

丁.结构特殊的对仗:

(九)隔句对。又称“扇面对”。四句组成的两个对仗,与一般结构不同,它第一句跟第三句相对,第二句跟第四句相对。例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萧湘神曲感旧》前四句: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字平仄相同的对联。又白诗《酬刘主簿》中的:

我随鵷鹭入烟云,谬上丹墀为近臣;

君同鸾凤栖荆棘,犹著青袍作选人。

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四字平仄相同的对联。扇面对在诗中不多见,而在词里面,如《沁园春》、《望海潮》等长调中却是常见的。

(十)错综对。就是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了位。如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颈联:“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这一联中“大鸟”与“老鹰”对称,可是错了位置。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这一联中“君”与“我”对称,也错了位置。有的对仗错位不只一字、一词,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这一联中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都错了位。诗人所以用错综对,一是为了押韵,如第一例;二是为了句顺,如第二例;三是为了迁就平仄,如第三例。

戊.虚词入对。虚词包括介词和助词,介词如:与、和、共、同、并、于、还……等字;助词如:也、矣、焉、哉、乎、耶……等字。在《怎样读诗词》一章中曾说过:诗讲究省略,一般很少用虚词;用滥了,那就散文化了。皇帝写诗之多,莫过于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他的诗里助语用得过滥,故钱钟书批评“清高宗以文为诗,助语拖沓,令人作呕。”(《谈艺录》179页)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诗中虚词用得恰当而巧妙,则别有风致。

(十一)虚词对 虚词入对,古来不乏佳篇,如:“贾公竟行矣,邵公泪泫然。”(张籍《奉和陕州十四翁》)“处世心悠尔,干时思索然。”(李群玉《春寒》)“已矣归黄壤,伤哉梦白鸡。”(杨万里《虞丞相挽词》)虚字对或直抒胸臆,慷慨悲壮,或太息底吟,委婉深沉,做得好,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元好问《卫州感事二首》之一中“离合兴亡遽如此,栖迟零落竟安之”,数百年来人们用以慨叹朝代的兴废,久咏不衰。林则徐《赴戍登程》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联,闪耀着顾全大局和爱国主义的光辉,后来成了人们临危受命的赠言。

对仗有两种避忌。

一种叫做“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意义相同,即同义词相对,例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象这样的整个对仗都用同义词相对是罕见的,但同义、近义相对,例如:“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类似这样的对仗,在初学者的作品中却是常见的。这两句都是形容时光流逝的,“梭逝”、“箭飞”,形象没有什么差别,同前面讲比、兴章里说的博喻不同,博喻的各种喻体各有其特征,使被形容的本体更丰满,更鲜明,更感人,而喻体同义、近义,徒增累赘。在介绍“正对”时曾讲过,作诗讲究言简意赅,力避内容重复,故诗家视“合掌”为大忌。

另一种避忌是两联对仗结构雷同,即上一联对仗方式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相同。两联雷同,就显得词语结构呆板,所以诗人极力避免,极少违反。但这种现象在当前出版的一些报刊、诗集上并不少见。这里从一本诗集中的一首七律中摘出中间两联: 红旗高举跨时代,观念更新促大潮。

法度常抓循轨道,宏篇续写领风骚。

这两联的第一第二字,“红旗”“观念”“法度”“宏篇”,都是名词仂语;第三第四字,“高举”“更新”“常抓”“续写”都是动词仂语;第五字,“跨”“促”“循”“领”都是动词;第六第七字,“时代”“大潮”“轨道”“风骚”都是名词仂语。上下两联相对的词类完全相同,结构完全一样。这种诗家之忌,在报刊、诗集中出现的频率,不比平仄上的“孤平”少。初学者出点差错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在于编者,或者不明此规,或者疏于检查,未认真把关。由于报刊上常见,乃至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形成误导。希望旧体诗的编者们对此能引起注意。

律诗的思想性、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颔联、颈联对仗的艺术枝巧体现出来。提高这种技巧,主要靠多学古今优秀作品和自己的创作实践。被钱钟书誉为“比偶组运之妙,冠冕两宋”的陆游,“然亦不无蹈袭之嫌者”。钱先生举出了不少例子,其中有著名的《游山西村》一联:“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其前,强文彦有:“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毛主席《答友人》中的“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不是也有“蹈袭”杜甫《秋兴》中的“江天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的痕迹吗?律诗不避蹈袭,有的诗人,蹈袭前人作品,由于有自家的新意,更上一层楼,成为传世名篇。在《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一章里,介绍了晚唐秦韬玉的《贫女》,这诗在许多唐诗选集中大都选上了。而与秦韬玉同时代、年长几十岁的李山甫也有一首《贫女》,这诗除《全唐诗》录有外,在其他选集中很少见到,诗曰:

生平不识罗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

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信红妆。

当年未嫁还忧老,终日求媒即道狂。

两意定知无处说,暗垂泪珠湿蚕筐。

这两首诗都是写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惆怅抑郁的心情。非常明显,秦诗是蹈袭李诗的,但秦诗语意双关、含蕴丰富,思想性、艺术性远超李诗。首联:“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就把一个待嫁的贫女,不见媒人前来成全的哀怨和盘托出,浓缩了李诗的全篇;颔联和颈联同时用了两个反对:“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检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刻划出贫女高尚而自恃、能干而鄙俗的鲜明性格,藉以鞭挞社会环境的不公,表达封建寒士独清独醒的情怀;尾联则画龙点眼:“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以贫女自己婚事茫然无望,却年复一年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沉痛,抒发寒士为上司捉刀献策、久屈下僚、不为世用的愤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仗说】相关文章:

格律诗对仗04-18

对联的对仗05-01

诗歌平仄对仗押韵07-14

近体诗的对仗04-08

对仗工整的牛年对联04-09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04-16

上一篇:超励志的后厨口号下一篇:拈花微笑的的散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