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合法权益法

2024-04-19

老年人合法权益法(精选8篇)

篇1:老年人合法权益法

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营造社区尊老敬老氛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央领导同志又提出了“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宗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区建设是基础。

近年来,在社区建设中,古城街道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尤其在基层老年维权工作、提高为老年人服务水平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5年4月29日,在市、区老龄部门指导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西路南社区创建了全区第一个社区老年维权工作站。

老年维权站成立两年多来,坚持以普法宣传为先导,以切实帮助老年人解忧烦为宗旨,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先后成功解决涉老侵权案例6起。这项工作的开展,搭建了司法、公安和律师部门参与社区老年维权工作的平台,加大了社区老年维权工作力度,提高了居民群众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意识,营造了社区尊老敬老氛围,促进了地区法制化建设,受到老年人的好评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

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把老年维权工作纳入社区工作重要日程

维护老年人权益是社区老龄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工作的难点之一,在党和国家大力加强老龄工作,积极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社会风尚的情况下,广大老年人在家庭的照顾和社会的关怀下,生活快乐幸福。

古城街道西路南社区有居民964户,1918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323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7%。在社区里,一些老人因丧偶、子女下岗等原因,日常生活困难;一些老人遇到了只图老人财产不尽赡养义务的不孝之子,晚年生活凄惨;还有的老人碰上了不懂礼貌的邻居,争吵纠纷不断。随着社区老年人日益增多,面对侵害老年人利益情况时有发生而老年人又普遍缺乏维权意识的情况,社区居委会感到维护老年权益是社区的责任,但又苦于居委会人员少,法律知识也不足,对于一般涉老纠纷只能是以和为贵,对双方加以劝解,遇到混不讲理的,还常常挨骂,因此,老年维权工作力度薄弱。2003年,市老年维权中心组织有关部门来到西路南社区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专业司法人员通俗易懂的讲解,打开了老年人郁闷的心扉,也给了居委会干部极大的启发,就是请司法部门协助,消除社区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提高社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水平,满足老年人维权服务需求。

二、积极争取司法部门参与,努力构建社区老年维权服

务体系

加强社区老年维权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究竟要采取什么形式?制定哪些制度?怎样开展活动?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做法可借鉴的情况下,西路南社区经过认真筹划准备,确定建立“社区老年维权工作站”。

1、求真务实,构建切实可行的工作模式。老年维权站在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的领导下,实行以社区老龄干部主管,社区老年人协会参与,北京王玉梅律师事务所、街道司法所、派出所参加的社区老年维权工作模式。明确了各单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老年维权站下设老年维权监督队、涉老纠纷调解队、法律咨询服务队、法律援助服务队四支队伍。老年维权监督队由社区法律维权志愿者担任,负责了解掌握社区维权工作信息,以便早发现早处理。涉老纠纷调解队由社区民调委员和社区老年协会组成,负责调解涉老纠纷,使老年人的事情及时有人管。法律咨询服务队以王玉梅律师事务所为主,根据老年人的具体事由,义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服务队由街道司法所、古城派出所承担,负责对有困难的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护老年人人身财产安全。

2、建立工作制度。老年维权站制定了六项工作制度:

1、老年人来信来访和基本情况登记制度;

2、利用社区板报、橱窗,开展经常性老年法律知识宣传制度;

3、组织尊老互助活动制度;

4、协助司法部门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制度;

5、与空巢老人亲属的联系和陪伴服务制度;

6、特困老人生活救助制度。

3、公开工作承诺。老年维权站首先开设了一条社区老年维权服务热线电话,做到老年人有问必答,态度热情;其次,为每位老人制作一个法律爱心联系卡,公开老年维权站的服务内容和联系方法,并请老年人和社区群众监督;第三,对空巢、孤寡、低保、行动不便的老人实行专人负责、定期上门服务。

三、以开展法律宣传为基础,增强老年人自我维权意识,促进社区居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1、广泛开展法律学习和咨询服务活动。维权站定期开设法律课堂,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咨询活动,宣传老年法律法规。如:请社区志愿者、首都师范大学法律专业学生为社区的老年人讲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赡养与抚养,财产继承等问题;请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离休干部刘敬之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法律知识,指导老年人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先后两次邀请北京王玉梅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在社区内举办了法律咨询服务活动,律师面对面与社区老年人座谈,解答老年人提出的侵权问题,并发放法律宣传资料180多份。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会人数200余人,咨询案例30多件。通过这些活动,使居民们学到了法律知识,提高了维权意识。

2、加强老年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为做好老年维权站工作,在社区内建立了3个固定宣传橱窗,每个楼门都设有宣传栏,利用这些宣传阵地定期张贴宣传材料,为老年人和社区居民学习法律知识创造方便条件。同时还举办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比如每季度组织一次维权站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大家做好维权工作的能力。举办社区老年法律知识竞赛,活跃老年人生活并营造社区学法氛围。邀请区消协、区工商局的同志到社区举办“消费者谈维权”活动,讲解如何辨别假冒伪劣商品,为老人免费测试食盐的质量等项目。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老年人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社区老年维权站的信誉。

3、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工程”和评选敬老先进家庭活动。在广泛开展老年法律宣传的基础上,在社区大力提倡“睦邻友好工程”。即由社区干部包楼、楼门组长包楼门,社区党员、志愿服务人员包户,让困难老人和“空巢”家庭老人户户有人管,事事有人帮。通过这些工作,居委会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维权需求和生活情况,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社区的关心和温暖。同时,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尊老敬老好儿女、好儿媳”评比活动,经楼门组长推荐,社区居民代表会审议,对评选出的“尊老敬老好儿女、好儿媳”进行表扬鼓励,给他们戴红花、照光荣照,并在社区宣传栏展示,在社区树立尊老敬老为荣的理念。

四、以切实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为重点,不断提高社区老年维权服务水平

西路南老年维权站以“居民利益无小事,老年人的事情争朝夕”为座右铭,不辞辛苦,不怕麻烦,千方百计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2005年5月,社区的李大妈反映楼前的洗浴中心每天凌晨常从烟囱里冒出黑烟,气味难闻,老人无法开窗通风。老年维权站的工作人员得知后立刻找到洗浴中心,并在城管部门的监督下加高了烟囱,可是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维权站又反映到区环保局,在区环保局的干预下,使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事后,李大妈再次来到维权站,高兴地说“现在有替我们做主的地方了”。

财产继承问题是老年维权案例中最多的问题。社区76岁的刘大妈和刘大爷14年前再婚,老两口多年来相依为命。2004年8月刘大爷去世后不久,刘大爷的儿子找上门来将刘大妈的东西从屋内扔出并和老人发生争执,老人只得另租房安身。无奈之下,刘大妈找到社区老年维权站,诉说自己的遭遇,希望得到帮助。维权站的同志通过调查走访,得知刘大爷和刘大妈再婚后一直居住在此,刘大爷的儿女既不在身边又没有尽赡养和慰籍的义务。于是维权站的工作人员向她讲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告诉她:“老年人有依法继承配偶的遗产和接受遗赠的权力。老年人承租的房屋,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挤占,不得擅自改变租赁关系。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刘大妈的心里有了底。后来,社区民警和调解员又多次上门做工作,可刘大爷的儿子不仅不听劝诫反而变本加厉,气得刘大妈经常有家不能回,独自一人在外一坐就是一整天。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老年维权站工作人员帮助刘大妈向法院提起诉讼,2005年6月法院判老人胜诉。刘大妈重新搬回居住了十多年的住处后,激动地说:“是社区老年维权站给我指明了路,为我撑了腰。”维权站成立以后解决了类似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6起,各种纠纷20多件,分别在北京晚报、石景山周刊、新城区等报纸刊登。其他社区的老年人闻讯也前来咨询,老年维权站都热情接待并给与了积极的帮助。

“空巢”老人郭文英身体不好,因病致贫,生活拮据,老年维权站感到按照国家《老年法》的规定,郭文英老人需要得到社会的保障和帮助,便把她的情况反映给居委会。居委会又及时向街道民政部门汇报,为老年人报销药费1286元。老人住院期间,维权站的工作人员也经常前去看望,老人拉着大家的手,热泪盈眶地说:“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古城街道西路南社区老年维权站成立两年多以来,争取了司法、公安、律师部门的支持,探索了社区老年维权工作社会化、网络化发展的途径,改变了过去社区老年维权工作人员少、力度小的状况,增强了社区干部做好老年维权工作的信心。同时,社区老年维权站用诚心、爱心和热心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用真情温暖了社区老人和居民群众的心,用实际行动为老年人解除了忧烦,也为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和法制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 中 小】 【打印】

篇2:老年人合法权益法

当前,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多,使维权护老成为新世纪的一个社会性问题。而在老年人群中,农村老人约占80%。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

一、生活特点

从**镇的实际情况看,农村很多老人的晚年呈现出不同于城镇老年人的生活特点。生活条件较差,生活方式单调,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四种,即三世同堂型、不分不离型、分担赡养型、独自生活型。三世同堂型即老人与子孙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儿媳决定,老人除干点家务活帮助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活动,生活比较单调;不分不离型是指老人与子女虽没有分家,但是不与子女一起居住,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这种类型的老人在子女少的家庭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分担赡养型主要集中在多子女的老人家庭中,子女按比例分担老人生活所必需的粮食及日用品,老人也不与子女一起生活;独自生活型是指单身老人或老年夫妇单独生活,生活费用由自己承担,责任田里的重体力活由亲朋好友或子女帮助,这种类型的老人既有孤寡老人也有多子女或单子女的老人。许多不分不离型、分担赡养型、独自生活型的老人大多居住在村庄周围低矮破旧的房子里,其生活条件普遍较差。老人生活要求低,渴望但不苛求精神赡养,与城镇老人呼吁精神赡养不同,农村老人虽然也希望儿女精神赡养,但相当一部分老人是只要生活有保障,不致挨饿受冻就很满足了,而不太注重营养保健、参加娱乐活动等。

生活来源单一,完全依赖子女 农村老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极少,他们中很多人因年老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只能依赖子女,没有其他出路,这是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的一个显著区别。

二、造成农村老人生活艰难的原因

1、子女间非正常攀比,使老人生活无着落。从调查的情况看,多子女家庭互相推卸赡养责任的纠纷案件约占全部赡养纠纷案的80%以上。如***村78岁的张某有3个儿子,都已成家独自生活,老人自己则住在旧草棚里。原来兄弟3人商量好每家都拿出一定的粮食赡养老人,可后来老二以父亲在老三结婚时花的钱比给他的多为由拒绝赡养老人;老三媳妇则以结婚时老人怠慢了娘家人为由也不尽赡养义务。老大开始

按时给老人送去生活费和粮食,后见两个弟弟不尽义务,也停止供应。老人遂把3个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老人胜诉后,儿媳们则以老人败坏他们名声为由,仍不尽义务,甚至发展到打骂老人,最终张某只能一人寄居在一间破屋内独自生活,靠乞讨为生。

2、农村社会养老体制不健全,养老方式单一落后。绝大部分老人至今仍靠子女扶养,他们年轻时扶养子女,为子女上学、结婚耗尽了全部积蓄,有的老人甚至把住房也全部让给了子女。由于农村养老保险体制不健全,老人大多没有经济来源,到年老时在经济上便完全受制于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特别是个别儿媳视老人为负担,老人在家里经常受气。

3、部分子女道德伦丧,只知向老人索取,却不愿回报老人。有的儿媳视娘家人为自己人,公公、婆婆为外人,“内外”差别大,不赡养甚至虐待公婆,有的儿子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使父母饱受委屈。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镇诉讼到法院的虐待老人案件达10件,而实际上没诉诸法律的虐待现象远大于这个数字,因为很多老人即使受到虐待也往往采取迁就忍让的态度,造成隐性虐待较多。

农村养老问题严重干扰了农村的正常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宁与稳定,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必须正视这一问题。

三、处理农村赡养案件的具体做法

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老龄化程度已明显提高,赡养老人的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赡养纠纷的发生。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参加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从长远的观点看,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老人安度晚年,将是解决农村养老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赡养纠纷案件在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此类案件涉及人身、财产、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应当引起重视。应广泛特别在农村大力开展法律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认识到赡养父母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法律规定的责任,子女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赡养老人。

三、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全社会提倡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建立团结和谐的农村家庭关系。当前甚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农

村,子女仍将是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必须将敬老爱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充分发挥基层职能部门的作用,使赡养纠纷及时得到解决。村委会、调解委员会、司法、民政、妇联等组织要形成共识,深入基层,经常关心过问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引导教育老年人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主动帮助解决老年人的家庭矛盾纠纷,使老年人的赡养纠纷及时得到解决,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提供更多的条件。**镇司法所积极介入协调处理老年人赡养问题,如:**村廖某70多岁,家中有一儿一女,根据农村习俗,老人多归儿子抚养,但其儿子在外地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女儿就嫁在本村。因为观念,女儿家庭条件虽然不错,但是从来不过问老人的生活,甚至一斗米都从来不曾给过老人,致使老人在家无人问津,就是生病也没人知道。镇包村干部得知此事后,遂通知我所,我所干部立即介入此事,到老人家中,对其女儿进行思想教育:哥哥虽然每年定期有给父母亲寄钱,但是常年不在家中,家中的老人的起居还是必须由你照看一下,坐视不理的态度,是不对的,父母亲是你们兄妹的,赡养责任是大家共尽的义务。经过我们的说服教育,女儿态度得到了一定转变,老人现在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

五、依法养老。目前,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立法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婚姻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规中都有专门的条款,国家还专门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不尽赡养义务的人可以视情况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从而为农村老人依法养老打下了法制基础。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让全社会了解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性,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人更应学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司法所积极为老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律援助。

篇3:老年人合法权益法

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加之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家庭的微型化, 尊老、敬老的观念越来越淡漠, 爱老、养老的观念在逐渐弱化, 在一些家庭, 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影响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在这种新形势下运用法律手段加强老年人权益的保护, 减少乃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已显得日趋紧迫。

1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1.1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 我国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0年底, 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 占总人口的13.26%。据预测, 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2055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

与此同时, 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 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 困难老人数量增多, 对社会照料的需求日益增大。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只有3.1人, 家庭微型化加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 使城乡“空巢老人”大幅增加, 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使老年人权益保障显得尤为迫切。

1.2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是减少侵害老年人权益事件的迫切需要

1.2.1 侵害老年人的财产权。

近年来, 直接或间接占有老年人的现金、房产、储蓄、债券、文物、抚恤金等, 已成为侵占老年人财产的一种趋势。在这些子女侵害老年人财产的案件中, 有的因老年人未向子女索要借据, 打官司时因手中没有借条而取证艰难;有的则是子女以赡养老人、照料生活为借口, 擅自变更产权, 从而攫取老人财产;有的则是威逼利诱老年人订立遗嘱, 侵占老年人的财产。

1.2.2 侵害老年人的人身权。

现实生活中侵害老年人生命健康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有些患有严重精神疾病、长期慢性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有子女不但对父母不闻不问, 更有甚者虐待他们, 甚至将他们遗弃, 直接侵害了他们的生命健康权。同时对于老年人再婚权, 子女不仅不支持, 更有甚者设置重重障碍阻止老年人再婚, 严重侵犯了老年人的婚姻自主权。

1.2.3 侵害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权”。

近年来, 老年人维权又出现了一些新鲜事:一是, 长期不探视老人。一些晚辈虽然付给老人一定的赡养费, 但是他们或者有意孤立老人, 或者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导致长期不探视老人, 使老人处于孤独、凄惨的境地;二是, 对老年人实行人格歧视。有些老年人不仅在吃穿住用等方面受到低于其他家庭成员的待遇, 甚至在在言谈举止中受到贬低和指责, 感情交流上受到冷落和漠视, 等等这些都使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成为一句空话,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1.3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是落实老年人权益保护规定的重要举措

我国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宪法》、《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及《刑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在这些法律、法规中, 都对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例如:

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禁止虐待老人”。

1.3.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条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 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

1.3.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 情节恶劣的, 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抚养, 情节恶劣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这些法律的规定为老年人权益的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1.4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是提高老年人法律保护意识的重要目的

老年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 也是导致其权益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现实生活中, 侵害老人人身、财产权利的事情常有发生, 遗弃、虐待老人的违法行为也不时出现, 但是请求法律援助、司法救济的老人却占少数。究其原因, 一是, 法律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差。有的老年人对法律知之甚少, 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 更谈不上去付诸法律维护其合法权益。二是, 思想观念陈旧, 拒绝诉诸法律。一些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他们往往不愿意诉诸法律, 因为怕家丑外扬而选择忍气吞声。因此, 提高老年人的法律保护意识, 有利于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 加强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2.1 完善立法工作, 使老年人权益保护有法可依

各级立法部门要根据现实情况, 加快地方性法律立、改、废的工作步伐, 加快配套法规立法工作, 依法制定出台更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具体实施细则等, 尽快使《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所确立的各项法律法规具体化, 实现老年维权制度化和法律化。

同时要对现行刑法进行修改, 适当加大对虐待、遗弃罪等的刑罚力度, 加大刑法的保护力度。此类如虐待、打骂、遗弃等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 要允许其在一定的条件下转为公诉案件, 使公安、检察机关及时介入, 并提高此类犯罪的法定刑, 以使此类严重侵害老人人身权益的行为及时得到法律的有效惩处。

2.2 开展普法宣传, 营造尊老爱老的法治氛围

各级政府要把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宣传工作列入年度宣传工作计划, 充分利用市、镇 (街道) 、村 (社区) 三级法制宣传网络平台, 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深入农村、社区、敬老院、老年公寓等, 积极与新闻媒体、广播电台联手, 通过以案说法、现场问答或法制图片展览等形式, 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民法》、《婚姻法》等涉及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

2.3 拓展法律服务, 多渠道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加强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法律服务力度。把市、县、镇 (村) 法律援助中心作为老年人三级维权网络, 围绕老年维权工作, 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 加强民间纠纷的集中排查调解工作, 对可能发生的涉老纠纷苗头, 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已经发生的涉及老年人权益的婚姻、继承、赡养等纠纷及时进行调解。同时, 通过诉讼代理、非诉讼代理、解答法律咨询等工作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 多渠道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2.4 加强司法保护, 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要进一步加强老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力度。各级法院在审理老年人权益纠纷案件之前, 要加强调解工作, 认真、细致、耐心地向双方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使双方各让一步, 握手言和;即便对于不能在审理前达成调解协议的, 也尽量以调解方式结案, 最大程度降低各方的对立情绪, 减轻各方的精神负担, 使双方互相谅解, 和睦善待, 重归于好。同时在庭审方式上要讲究灵活性, 不必拘泥于严肃严格的审理方式, 可以选择在田间地头、家庭小院等小范围内开庭, 同时可以简化审理程序, 这样影响面较小, 双方心理压力小, 便于化解矛盾, 社会效果更好。

篇4:依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贵州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481.5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2.25%,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省份。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共享者。

《老年法》颁布实施10周年来,贵州省各地老年维权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老年政策法规逐步完善,老龄工作机构基本健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老年教育成绩显著,老年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各级老龄办积极协调配合公安机关、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建立起了老年法律援助中心、老年人权益维护岗、老年法庭和老年维权热线等多种维权载体,加大了老年人的司法保护力度。

全省各地老龄办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知识竞赛、与媒体合作开办宣传栏、通过文体活动宣传以及敬老节日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增强社会成员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制意识,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和“孝心进社区工程”在全社会营造了敬老爱老助老氛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篇5:老年人合法权益法

一、前言部分

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经济领域,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储蓄、投资与消费、劳动力市场、养老金、税收等产生冲击。在社会方面,人口老龄化将影响社会福利、医疗制度、家庭构成以及生活安排、住房和迁移。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人口老龄化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属于中等偏下国家的行列,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在2005年3月的两会上,中央把建立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确立为未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的施政纲领之一.而老年人是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解决他们的赡养问题,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所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给予大多数人一种警醒,让我们更多的人了解到老年人家庭赡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因而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也尽公民之责之义务来关注这些问题,并且以身作则.调查人:

调查时间:2010年9月至10月

调查地点: 20户有老年人的农村家庭。

调查方法:采访

二、事实部分

调查的基本情况:

1、子女不赡养老年人现象普遍。从调查的资料看,一是子女不赡养老年人的比例高,20户中就有14户,占70%.二是越是贫穷的家庭,赡养问题就越突出,老年人不但同样参加超负荷的劳动,而且还要帮助在外打工的子女照顾他们的孩子。调查数据显示,子女对老年人每年的赡养费用支

1出基本保持在1500元以下:在1500---1000元以下的占20%,在1000---500元以下的占45%,在500元以下的占20%,而15%的子女根本就不支付给老年人赡养费用,老年人必须靠自己劳动来维持生活。

2、生活方式主要有四种,即三世同堂型、不分不离型、分担赡养型、独自生活型。三世同堂型即老人与子孙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儿媳决定,老人除干点家务活帮助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活动,生活比较单调;不分不离型是指老人与子女虽没有分家,但是不与子女一起居住,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这种类型的老人在子女少的家庭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分担赡养型主要集中在多子女的老人家庭中,子女按比例分担老人生活所必需的粮食及日用品,老人也不与子女一起生活;独自生活型是指单身老人或老年夫妇单独生活,生活费用由自己承担,这种类型的老人既有孤寡老人也有多子女或单子女的老人。

通过调查显示,老年人赡养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部分子女缺乏道德修养和约束,只知向老人索取,却不愿回报老人。有的儿媳视娘家人为自己人,公公、婆婆为外人,“内外”差别大,不赡养甚至虐待公婆,有的儿子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使父母饱受委屈。据苍山县法院统计,1990年以来全县诉讼到法院的虐待老人案件达16件,而实际上没诉诸法律的虐待现象远大于这个数字,因为很多老人即使受到虐待也往往采取迁就忍让的态度,造成隐性虐待较多。

同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家庭的格局正在解体,家庭趋于小型化。谁在家庭中创收多,谁说了算,改变了过去老人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父母子女分居,各尽其能。

2、子女间非正常攀比,使老人生活无着落。从调查的情况看,多子女家庭互相推卸赡养责任的纠纷案件约占全部赡养纠纷案的80%以上。如78岁的张某有3个儿子,都已成家独自生活,老人自己则住在破旧房

子里。原来兄弟3人商量好每家都拿出一定的粮食赡养老人,可后来老二以父亲在老三结婚时花的钱比给他的多为由拒绝赡养老人;老三媳妇则以结婚时老人怠慢了娘家人为由也不尽赡养义务。老大开始按时给老人送去生活费和粮食,后见两个弟弟不尽义务,也停止供应。老人遂把3个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老人胜诉后,儿媳们则以老人败坏他们名声为由,仍不尽义务,甚至发展到打骂老人,最终张某服毒自杀。

单个看起来赡养案件只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有人认为赡养案件比较简单.其实不然,在民事案件中,赡养案件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交大的比例,而且赡养案件也是最为人们关注,且最为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一类案件.如果处理不好或者不妥,极易引发新的矛盾和纠纷,各类报纸也经常登有这样的报道.从统计分析看得出,赡养案件的比例总体总是有所上升,并且占民事案件较大比例.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好多子女对父母不尽赡养义务,有的还把赡养父母看成额外负担,想赡养就赡养,不想赡养就不赡养,不认为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甚至有的还提出“先分父母财产再来赡养”等理由.从赡养案件的成因来看,当前赡养纠纷案件有几大特点: 农村赡养问题突出;物质赡养需求突出;老年人主动寻求诉讼保护意识淡薄;不可忽视儿媳幕后拒养的作用;老人再婚也有引起赡养纠纷。

三、分析部分

养老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宁与稳定,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

1、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提倡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参加养老保险,使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从长远的观点看,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老人安度晚年,将是解决农养老的一个重要途径。

2、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要加大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各部门进行宣传,在全年龄段进行宣传,把敬老、助老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计划。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宣传、教育等手段,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在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中,抓好敬老养老的教育。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敬老好家庭”、“敬老好儿女”、“敬老模范村、模范乡(镇)”评选、表彰活动。

3、依法养老。目前,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立法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婚姻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规中都有专门的条款,国家还专门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不尽赡养义务的人可以视情况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从而为老人依法养老打下了法制基础。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让全社会了解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性,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人更应学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制订出赡养老人最低标准,用法律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当前,有些地方推行协议养老工作做法,收到一定成效,但赡养老人的标准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定下来。建议各级政府建立长效养老机制,制订出台不得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赡养老人最低标准法律文件,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篇6:老年人合法权益法

2014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布《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其中,禁止“啃老”条款引起社会热议。有人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法律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用立法的方式来解决“啃老”缺乏现实操作性,禁止“啃老”入法不如入心。相关部门更应该从社会保障机制和关心关怀上下功夫,营造良好的赡养老人的社会氛围。同时,扶持和引导那些暂时不能够自力更生的成年子女,让他们能尽快摆脱“啃老”状态。

【标准表述】

[“啃老”现象具体表现]

一、父母主动“被啃老”

在少子老龄化、空巢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一些父母宁愿在经济上多付出点,不要成年但未婚的儿女交伙食费,也希望孩子能和自己同住,这种主动“被啃老”的行为背后却有空巢父母对亲情的渴望和成年儿女对父母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

二、迫于无奈的“啃老”

在现实生活中,啃老者未必愿意啃老,而是迫于无奈。例如,残疾人由于丧失了劳动能力被迫依靠父母生活,这种啃老实非当事人所愿。我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年残疾人口是不得不依靠他人、依靠父母的。

又如大学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待业在家或者暂时失业了,也要靠一下父母。现实生活中,甚至一些留学归国的年轻人因为价值观的差别迟迟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只好暂在家中依靠父母。这段时间的“啃老”也是迫于无奈的,胸怀壮志的“海归”们也想有朝一日龙入大海、鹰击长空、一偿夙愿。这种“啃老”可以理解为父母对成年儿女不计较的经济支持。在父母之爱的支持下,儿女也许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做得更好。表面看是“儿啃老”,实质是“老助儿”。

三、恶意“啃老”

好吃懒做、饭来张口、蹉跎岁月的“恶意啃老”行为,这是道德上有缺陷的行为,是需要规劝、引导和教育的。这样没有志气的年轻人可能还不少,父母有苦难言。常见的是成年儿女自己不做饭不刷碗不扫地,到父母家蹭吃,儿女轻松父母累。将父母当“长期饭票”的做法一般不为父母所赞赏,甚至因此激化矛盾,亲子反目,这是经常“啃老”的成年儿女需要反思的。

[参考对策]

第一、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的扶助制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日间照料、疾病护理与康复等设施和网点,就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第二、给失能特困老人发补贴

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无偿提供供养和护理服务;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对经济困难的孤寡、80周岁以上独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由当地政府逐步给予养老服务补贴。对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的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当地政府给予护理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第三、引导开发代际亲情住宅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统筹规划适宜老年人的生活、卫生、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完善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标准。鼓励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引导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

第四、老年人有权对“啃老族”说不

针对“啃老族”这一现象,修订草案也做出应对: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年人的财物。

另外,老年人自有或者承租的住房,任何人不得侵占,不得违法改变产权或者租赁关系。老年人与子女或者其他亲属共同出资购买、建造的住房或者共有的住房在调换、拆迁、改建后,老年人可以通过申请房屋登记以共有的形式实现所有权以及其他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使用老年人房屋的,约定期满应当及时归还,不得无故拖延。

第五、扶持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养老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政策、待遇是制约养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此,修订草案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实行就业创业扶持,逐步建立民办养老机构护理员特殊岗位补助制度,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关就业补贴。

[延伸阅读]

欧洲的“啃老族”

希腊:老年人成家庭中流砥柱

希腊民众的家庭观念很强,“啃老族”也不在少数,由老人支撑的家庭结构抗压能力强。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中,希腊社会的这一特性恰恰成了希腊人克服危机的主要因素,也是希腊平民生存下去的希望。

在希腊,老年人依然是社会中一股活跃的力量,尤其在维护家庭生活的稳定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希腊传统家庭结构中,爷爷奶奶一直发挥着照看孙辈的顶梁柱作用。而对于没有结婚的人来说,他们常常吃住在父母家,房租和饭钱也就省下了,“啃老”也很自然。因此,尽管年轻人工资不高,还是有闲钱去咖啡馆消遣。(关注微信号:yy_offcn)

西班牙:欧洲最牛“啃老族”

传统上,西班牙人的家庭观念也很强,“啃老”在西班牙也是颇为普遍的现象。受经济衰退冲击最严重的年轻人能够临危不惧,也正是因为家庭给他们提供了一张安全网。但是,能啃老,也给西班牙年轻人的进取心带来了很大影响。

篇7:老年人合法权益法

【背景链接】

2014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布《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其中,禁止“啃老”条款引起社会热议。有人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法律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用立法的方式来解决“啃老”缺乏现实操作性,禁止“啃老”入法不如入心。相关部门更应该从社会保障机制和关心关怀上下功夫,营造良好的赡养老人的社会氛围。同时,扶持和引导那些暂时不能够自力更生的成年子女,让他们能尽快摆脱“啃老”状态。

【标准表述】

[“啃老”现象具体表现]

一、父母主动“被啃老”

在少子老龄化、空巢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一些父母宁愿在经济上多付出点,不要成年但未婚的儿女交伙食费,也希望孩子能和自己同住,这种主动“被啃老”的行为背后却有空巢父母对亲情的渴望和成年儿女对父母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二、迫于无奈的“啃老”

在现实生活中,啃老者未必愿意啃老,而是迫于无奈。例如,残疾人由于丧失了劳动能力被迫依靠父母生活,这种啃老实非当事人所愿。我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年残疾人口是不得不依靠他人、依靠父母的。

又如大学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待业在家或者暂时失业了,也要靠一下父母。现实生活中,甚至一些留学归国的年轻人因为价值观的差别迟迟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只好暂在家中依靠父母。这段时间的“啃老”也是迫于无奈的,胸怀壮志的“海归”们也想有朝一日龙入大海、鹰击长空、一偿夙愿。这种“啃老”可以理解为父母对成年儿女不计较的经济支持。在父母之爱的支持下,儿女也许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做得更好。表面看是“儿啃老”,实质是“老助儿”。

三、恶意“啃老”

好吃懒做、饭来张口、蹉跎岁月的“恶意啃老”行为,这是道德上有缺陷的行为,是需要规劝、引导和教育的。这样没有志气的年轻人可能还不少,父母有苦难言。常见的是成年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儿女自己不做饭不刷碗不扫地,到父母家蹭吃,儿女轻松父母累。将父母当“长期饭票”的做法一般不为父母所赞赏,甚至因此激化矛盾,亲子反目,这是经常“啃老”的成年儿女需要反思的。

[参考对策]

第一、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的扶助制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日间照料、疾病护理与康复等设施和网点,就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第二、给失能特困老人发补贴

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无偿提供供养和护理服务;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对经济困难的孤寡、80周岁以上独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由当地政府逐步给予养老服务补贴。对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的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当地政府给予护理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第三、引导开发代际亲情住宅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统筹规划适宜老年人的生活、卫生、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完善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标准。鼓励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引导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

第四、老年人有权对“啃老族”说不

针对“啃老族”这一现象,修订草案也做出应对: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年人的财物。

另外,老年人自有或者承租的住房,任何人不得侵占,不得违法改变产权或者租赁关系。老年人与子女或者其他亲属共同出资购买、建造的住房或者共有的住房在调换、拆迁、改建后,老年人可以通过申请房屋登记以共有的形式实现所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权以及其他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使用老年人房屋的,约定期满应当及时归还,不得无故拖延。

第五、扶持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养老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政策、待遇是制约养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篇8:代课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探讨

一、当前我国代课教师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当前, 由于我国地区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差异性、各地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不同政策和进度, 代课教师群体内部又可分为若干处境各不相同的小群体, 其权益保护现状也各不相同:在有条件、有经济实力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地区, 其解决方式一般有两种:辞退不合格代课教师, 将已具备教师资格的代课教师纳入编制。相应地, 这一地区的代课教师群体便可分为“被清退的代课教师”及“有待转为正式教师的代课教师”。而代课教师短时间内仍将存在的地区其代课教师则可称为“仍在岗的代课教师群体”。这三种不同的代课教师群体由于有着不同的处境, 其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1. 被清退的代课教师群体

根据合法权益被侵害程度及权益维护的紧迫性, 当前亟须关注的当属被清退的代课教师群体。据报道, 被清退的代课教师极少能够获得与其多年劳动付出相匹配的经济补偿, 不少地区对被清退代课教师补偿过低甚至没有补偿的现象时有发生。甘肃省皋兰县在2005年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清退, 但当时对被清退的代课教师没有任何补偿, 经集体申诉后, 他们最终只获得每年240元的补偿。[3]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紫金县, 被清退代课教师的经济补偿也仅为每人每年530元。[4]在许多地方, 教龄达十多年或二十多年的代课教师被清退后所获得的一次性补偿仅有几千元, 补偿数额与代课教师多年所付出的劳动量不成正比, 使得原本收入就不多的代课教师处境更为不利。此外, 由于被清退的多数代课教师学历、教师资格均不达标, 因此, 在失去生活保障后, 也无法成功运用教师申诉制度、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等方式来进行权利救济, 许多被清退的代课教师无奈之下只有放弃维权或通过集体上访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有待转为正式教师的代课教师群体

部分已取得教师资格、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优秀代课教师, 或通过培训有可能转为正式教师的在岗代课教师, 或由于面临“一刀切”的对待, 缺少转为正式公办教师的正当途径;或由于缺乏公正公平、操作化的“代转公”统一招考实施细则及相应的优惠激励政策, 在纳入正式编制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阻力。

3. 仍在岗的代课教师群体

在目前尚不具备条件全面清退代课教师或将代课教师纳入正式编制的地区, 代课教师在短期内仍是维持学校正常教学所必需。而这部分代课教师, 由于其“非合法”的身份, 他们与正式在编教师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劳动强度、福利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 具体表现在:

第一, 同工不同酬, 经济权益难以得到保障。长期以来, 代课教师虽与正式在编教师同样工作, 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努力, 但工资待遇却有天壤之别。据统计, 在西部某些地区, 代课教师的月工资水平不足正式在编教师的1/3, [5]每月只有两三百块钱。由于代课教师的“体制外”身份, 近年来教师涨工资也一般没有代课教师的份。此外, 由于大部分代课教师分布在西部偏远地区或农村地区, 他们在承担日常教学的同时还需承担农耕工作, 生存状况堪忧。

第二, 在职业发展方面, 代课教师缺乏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及职称评定的机会。正式在编教师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奖励评优;亦可依照各省、直辖市制定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进行职称评定, 而代课教师却并不享有这两项权利。在职业培训方面, 代课教师极少有机会定期参加培训。一方面是因为职业培训的机会多留给了骨干教师, 另一方面高额的培训费也是代课教师无法负担的。一位甘肃的代课教师在接受访谈时提到, 自己目前最需要的就是继续培训学习, 以应对新课改带来的变化、提高教学水平, 但一来没有机会, 二来进修要花钱, 自己承担不起。这些成为制约代课教师职业发

602011年11月上半月版

展的重要因素, 损害了代课教师作为教师的基本权利。

第三, 由于代课教师的聘用属于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独立行为, 因此, 不规范的用人行为难以避免。有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为减少财政开支, 有编不补;个别学校在聘用代课教师时, 并未与其签订聘用合同, 也未对代课教师享有的各项权利进行规定, 导致一旦发生侵权行为, 代课教师无法有效维权。

总而言之, 由于代课教师的“体制外”身份, 上述三种代课教师群体均属于弱势群体, 保护其合法权益也是当前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应有之义。

二、维护代课教师合法权益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不同代课教师群体, 应通过不同的政策、法律来保障其权益。由于目前我国地区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和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 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维护代课教师权益也应因地制宜:有条件、有经济实力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地区, 在辞退不合格代课教师或将已经具备教师资格的代课教师纳入编制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代课教师的补偿、权利救济及纳入编制过程的公平公正;代课教师在短时间内仍将存在的地区则需加强代课教师的管理, 建立代课教师制度, 从代课教师的聘任程序、劳动合同、入职标准、同工同酬方面规范学校的用人行为, 切实维护代课教师的合法权益。

1. 被清退代课教师合法权益保障

(1) 制定操作化的清退细则, 规范清退行为。清退代课教师是一项大规模行动, 涉及范围广泛、人数众多, 且事关代课教师个人及其家庭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 清退行动必须有法可依。自2006年教育部“清退令”出台后, 由于国家没有相应地出台具体的代课教师清退办法, 对相关清退、补偿事宜等做出规定, 各地在清退代课教师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侵害代课教师权益的事件, 表现最为明显的便是被清退代课教师的经济补偿严重不足。代课教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此, 必须承认代课教师的历史贡献, 给予被清退的代课教师合理、公正的补偿。制定并出台《代课教师清退实施细则》, 详细规定清退代课教师的基本条件、清退程序、补偿标准, 使清退行动有据可依, 维护代课教师应有的权益。

(2) 完善代课教师权利救济途径。由于聘用代课教师属于学校的独立用人行为, 其聘用通常由用人学校自行组织, 不仅没有通过公开、正当的教师招聘考试, 而且多数也未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许多代课教师学历、教师资格都不达标, 其教学权利的取得不符合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的相关规定。此外, 用人学校通常并不与代课教师签订劳动合同, 导致代课教师被清退后在寻求权利救济的过程中困难重重。首先, 《教师法》虽然规定了教师申诉制度, 但是这一制度针对的是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 而尚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代课教师则不能通过这一途径维护其权益。其次,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这一途径也存在诸多障碍, 一是作为一种具有行政性和半官方性的我国劳动仲裁机构, 为了避免麻烦, 通常会拒绝受理代课教师的这种申请, 其二, 即使受理, 由于缺乏劳动合同的保障, 代课教师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再次, 求诸司法途径也面临许多困难, 两大诉讼机制——行政诉讼及民事诉讼均难以切实保障代课教师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仅限于行政相对人针对教育行政机关对其人身权、财产权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起诉, 而学校是否具备行政诉讼法被告主体资格还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而民事诉讼由于周期长、耗费高, 对于只靠领取微薄工资度日的代课教师来说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6]因此, 探索代课教师权利救济途径, 例如尝试建立专门的代课教师劳动仲裁机构, 建立相应的仲裁制度, 依据代课教师多年的劳动经历、劳动成果、个人生存发展状况, 本着人文关怀和公平正义的原则, 妥善解决代课教师清退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纠纷, 是代课教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

2. 代课教师纳入编制过程中的权益保障

针对“有待转为正式教师的代课教师群体”, 其权益保障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代课教师转正实施细则》, 规范代课教师招考行为。吸收代课教师群体中的优秀人才进入正式编制这一政策, 不仅对于代课教师, 而且对于师资匮乏地区的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不仅能够避免已具备教师资格的优秀代课教师被辞退, 又能够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然而, 政策虽好, 但在执行过程中也要注重其公平性与公正性, 既不能“一考了之”“一张考卷定身份”, 又要避免转正过程中凭关系、靠熟人等腐败现象。因此, 代课教师转正需要制定相应的方案, 对代课教师遴选、考核、评价、录用标准、招考程序等细节加以规范, 并以客观公正为原则, 建立专门的考核评价委员会进行公开、统一的转正录取。

(2) 秉持人尽其才的原则, 区别对待不同条件的代课教师。代课教师本身是一个在年龄、学历等方面都存在分化的特殊群体。依据年龄及学历分层, 代课教师群体又可分为四个亚群体:学历层次较低的中青年教师 (约占45%) ;学历较高的中青年教师 (约占37%) ;学历较低的老教师 (约占14%) ;学历较高的老教师 (约占4%) 。[7]因此, 对于不同条件的代课教师应做到区别对待, 人尽其才。对那些学历达标、年富力强且能够胜任教学的代课教师, 应该给他们较为宽松的时间, 提供接受培训的机会, 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最终达到正式教师的标准;对学历较高的老教师, 若其能继续胜任教学岗位, 则应同等对待, 给予其转正机会, 若无法再胜任一线教学, 也可以通过考核转岗或给予其退休待遇;对于学历不达标的代课教师, 若能够通过考核, 应鼓励其进修, 争取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 若无法通过考核, 则应该给予合理补偿, 予以辞退。

3. 建立代课教师制度, 加强代课教师管理

对于目前尚无能力消除代课教师的地区, 为避免出现因取消代课教师而影响到正常教学的情况, 应建立代课教师制度, 加强代课教师规范化管理。

所谓代课教师制度, 是指承认代课教师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并对他们的教育活动进行约束和激励, 建立起良性的代课教师运行机制。代课教师制度包括代课教师资格制度、任用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等。[8]建立代课教师制度, 须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统筹管理, 在调整布局、定岗核员的基础上, 与当地编办沟通协调之后, 确定当地基础教育所需的代课教师数量, 然后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公开考核、招聘、批准录用, 并签订聘用合同, 明确规定聘期、双方的权利义务、代课教师的待遇等。

代课教师制度须确保代课教师与正式教师同工同酬, 为代课教师提供与正式教师同等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及职称评定的机会, 以提升其专业技能及素质, 为代课教师实现向正式教师的转变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2006年3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 oe/m oe_2284/200603/14394.html.2011-09-07.

[2]2010年1月21日教育部新闻通气会[EB/OL].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jyb/201001/t531969.htm.2011-09-07.

[3]卢斌.代课教师被清退后:两手空空, 艰难求生[EB/OL].南方报业网.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0-02/06/content_9026896.htm.2011-09-07.

[4]广东紫金限期清退代课教师, 执教17年补偿9千元[EB/OL].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0/0207/00/5USNKA920001124J.html.2011-09-07.

[5]李鹏.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代课教师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5.

[6]姜霞.从代课教师清退纠纷的解决谈教育仲裁制度之建构[J].学海, 2009 (4) .

[7]雷万鹏, 陈贵宝.论农村代课教师的分流政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上一篇:社团联合会社团嘉年华下一篇:我爱家乡的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