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需求

2024-05-04

老年人心理需求(精选十篇)

老年人心理需求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在大连市内4个行政区各选择1个街道, 根据人口登记资料, 随机抽取2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 共800例进行调查。

1.2 调查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大连市城区老年人心理需求意向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心理需求与满意度、生活经济状况、自理情况、养老意愿、医疗保健需求等。

1.3 调查方法

由专门人员入户调查, 由本人回答或照顾者代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

2 结果

本次调查60岁以上老人, 共回收问卷790份, 回收率98.8%。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2.1.1 年龄

平均年龄为 (68.5±7.4) 岁。其中男性378人, 平均年龄 (68.7±6.3) 岁;女性412人, 平均年龄 (70.2±7.9) 岁。两者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u=1.57, P>0.05) 。

2.1.2 婚姻状况

被调查老年人中, 目前未婚15人, 占1.9%;在婚685人, 占86.7%;离异后单身35人, 占4.4%;丧偶55人, 占7.0%。

2.1.3 文化程度

被调查老年人中, 文盲15人, 占1.9%;小学文化教育程度189人, 占23.9%;中等文化程度279人, 占35.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49人, 占31.5%。

2.1.4 经济来源

被调查老年人中, 有独立经济收入706人, 占89.4%;无独立经济收入84人, 占10.6%。

2.1.5 医疗费支付形式

被调查老年人中, 有劳动保险、社会保障和公费医疗人数为702人, 占88.9%;自费86人, 占10.9%。

2.2 社会心理状态

2.2.1 参与公益活动

关心国家大事收看电视或听广播占73.2%, 读书看报占4.4%, 外出旅游观光占15.2%, 参加社区活动占7.2%, 对目前生活比较满意占76.2%。

2.2.2 养老意愿

要求家庭养老者占58.5%, 同意到养老机构者占14.2%, 同意在社区养老者占9.1%, 得到子女赡养者占3.7%, 需要补贴子女者占9.1%。

2.2.3 社会心理问题

空巢老年人占31.9%, 独居老人占11.1%, 感到孤独老人占27.5%, 担心身体不好者占91.9%, 经济困难者占31.9%, 无人照料占4.2%, 医药费用感到高者占60.0%。

2.3 医疗保健服务利用情况

2.3.1 老年人患病情况

前2 w内患病占24.8%, 前1年内看过病的占12.3%, 前1年曾住过医院占14.2%, 坚持每年体检查者占29.9%, 患高血压者占49.0%, 患冠心病者占32.0%, 患白内障者占19.9%, 患脑卒中者占11.3%。

2.3.2 老人经常就诊选择

私人诊所占2.2%, 卫生院、街道医院占4.6%, 区级医院占12.9%, 省、市级医院占79.2%, 其他占1.1%。

3 讨论

大连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核心家庭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家庭结构。但老年人在养老观念上还没有转变, 不同老年群体的社会心理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 笔者建议政府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老年关怀, 完善养老体系建设

“十一五”规划强调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 “十二五”期间, 中国将健全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 应对人口老龄化。

截至2010年, 我国以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只有24.1%, 与2000年相比增长4.5%。我国40.7%的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城市老年人中, 有66.3%的老年人主要依靠离退休养老金生活。2005-2010年, 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生活来源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但各类生活来源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老年人的经济生活来源存在明显的性别、年龄、婚姻、城乡、地区差异。在过去5年, 我国老年人的独立性增强, 一些弱势群体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家、政府的保障〔2〕。但是, 我们应当看到, 由于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减少, 城市社会化大生产发展造成的人口流动, 市场竞争机制造成的家庭收入不稳定性增加, 以及传统文化习俗的改变, 都对传统家庭子女养老形式构成威胁。因此, 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积极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是当务之急。

在养老体系建设方面, 《大连市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三年规划》强调, 从2010年开始, 用3年时间, 按照每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至少辐射2 000名老年人的标准, 在全市城乡社区建设255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并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向全市社区推进, 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3〕。目前, 大连全市共有城乡养老福利机构300多所,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65个, 养老床位3.4万张, 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0张, 提前实现了全国、全省“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区老年人, 绝大部分经济能够独立。有独立经济收入者706人, 占89.4%;本人无经济来源, 需要子女赡养照顾者有84人, 占10.6%;老年人群大部分有各种医疗保险, 自费者仅86人, 占10.9%。被调查者中有602人, 占76.2%, 对目前生活状况比较满意。

3.2加强老年保健,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防治慢性病的形式异常严峻。据辽宁省统计数字显示, 全省的老年人中有50%以上患有慢性疾病或者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笔者本次调查790人中, 患高血压者387人, 占49.0%;患冠心病者253人, 占32.0%。患白内障者157人, 占19.9%;患脑卒中者89人, 占11.3%。而坚持每年体格检查者仅236人, 占29.9%。由此可见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 方便群众就医, 减轻费用负担,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 现实中, 城市卫生事业的优质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 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基本需求等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有资料显示, 对大连市4个行政区内共23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7所公有制、16所私有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调研。结果显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总体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年轻医务人员严重缺乏、科室配置与国家要求存有明显差距〔5〕。可见, 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亟待加强, 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

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110.96万人, 占人口总数18.85%, 仅有16.2%的老年人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 加上老年人慢性疾病多, 希望得到家庭上门服务的占67%以上。因此, 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重点加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建设, 充分发挥其深入社区家庭、贴近社区群众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 是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6〕。

3.3 加强老年心理疏导, 关注老人精神需求

老年人由于退休而引起的生活节奏改变, 社会角色转换, 生理机能老化等一系列变化, 因而感受到不适应, 心理问题多多。大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指导师直接入户对4 000名老人进行需求调查, 结果显示, 抑郁症的发病率在老年人人群中高达70%左右, 许多空巢老人和退休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7〕。由于社会发展, 我市家庭结构的变化也是十分明显, “空巢”家庭增多, 在调查的790人中, 空巢老年人252人, 占31.9%;独居老人88人, 占11.11%;感到孤独的老年人217人, 占27.5%。由于老年人生理的衰老, 加上经济方面的困难, 担心身体不好者有726人, 占91.9%;由于看病贵, 有474人, 占60.0%对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表示担心。

实际上, 老年人的社会心理需求, 除了物资层面外, 有很多是属于精神需求。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并列为老年人赡养的三个重要方面。所谓“精神赡养”从广义上讲, 就是家庭、单位、社会乃至政府共同关注老年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8〕。那么老年人有哪些精神需求呢?有调查显示, 城市退休老人的精神需求包括尊重、健康、情感、文化娱乐、人际交往、教育、政治、自我实现8个方面。社区应通过加强人文和物质环境建设, 加强社区之间的联系和资源共享等措施, 进一步提升城市退休老人的精神生活品质〔9〕。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心理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修订草案) 》指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明确规定,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理想社会应当建立老年心理关爱咨询机构, 通过心理疏导解决老年的心理问题, 提高老年人的心理适应能力。

大连市老龄工作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 准确把握老龄化社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全社会都在积极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环境。我们注意到, 《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实施以来, 我市解决了老年证发放、老年人乘坐公交车优惠、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老年人门诊挂号、老年人进入公共场所优待的问题。这些举措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保证了我市老年人的权益。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党和政府的多方关照下,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大连市的老年人, 不仅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还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摘要:目的 了解大连市老年人的社会心理需求。方法 选择大连市区内8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心理需求与满意度、生活经济状况、自理情况、养老意愿、医疗保健需求等) 。结果 共回收问卷790份, 回收率98.8%。在社会人口学特征方面, 接受调查的老年人平均年龄为 (68.5±7.4) 岁。其中男性378人, 平均年龄 (68.7±6.3) 岁;女性412人, 平均年龄 (70.2±7.9岁) 。有独立经济收入者706人, 占89.4%;无独立经济收入者84人, 占10.6%。有劳动保险、社会保障和公费医疗者702人, 占88.9%;自费者86人, 占10.9%。在社会心理状态方面, 关心国家大事者578人, 占73.2%;对目前生活比较满意者602人, 占76.2%。在养老意愿方面, 要求家庭养老者462人, 占58.5%;同意到养老机构者112人, 占14.2%。社会心理问题表现为, 空巢老年人252人, 占31.9%;独居老人88人, 占11.1%;感到孤独老人217人, 占27.5%;担心身体不好者726人, 占91.9%;经济困难者252人, 占31.9%;无人照料者33人, 占4.2%;医药费用感到高者474人, 占60.0%。患高血压者387人, 占49.0%;患冠心病者253人, 占32.0%。在就诊选择上, 有626人到省、市级医院, 占79.2%。结论 我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不同老年群体的社会心理需求不尽相同。因此, 政府应考虑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加强老年关怀, 完善养老体系建设;加强老年保健,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老年心理疏导, 关注老人精神需求。

关键词:大连市,老年人,社会心理需求,养老服务体系,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李天然.养老机构数量不少养护服务水平亟待提高[N].大连日报, 2012-3-3 (A3) .

[2]丁志宏.中国老年人经济生活来源变化:2005~2010[J].人口学刊, 2013, 35 (1) :69-77.

[3]林松梅.《大连市出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三年规划》出台3年内将建255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N].大连日报, 2010-4-15 (A1) .

[4]徐弘.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床位大连提前实现“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目标[N].新商报, 2012-10-10 (13) .

[5]郭红民, 陈霞, 刘冰冰, 等.大连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9) :172-174.

[6]张学标, 王启, 周立志, 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 (6) :40-41.

[7]辛敏娟.大连七成老人挺“郁闷”[N].半岛晨报, 2008-10-14 (A12) .

[8]李瑞芬, 童春林.中国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 26 (12) :1754-1755.

关于老年人心理需求的调查报告 篇2

关于老年人心理需求问卷调查报告

学校系别

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调查名称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调查报告

团队名称

爱心课堂

团队成员

内容摘要:老年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组成部分,关爱老年人是我国的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老年的心理需求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幸福程度,甚至,老年人的幸福与否,直接关系到祖国的顺利发展,如今,老年人公寓和敬老院是老年主要休息场所,社会也为他们准备一些娱乐场所,众所周知,老年人最关心的不是物质的需求,更多的是心理以及亲情的满足。所以,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到尊重和爱戴老年人,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理,以满足他们对幸福的追求。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心理疾病正处于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让许多劳动能力弱的老人感到力不从心,这成为引起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一部分老人因劳动能力下降而退休或失业,生活水平大不如从前。有些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不能长期在身边伺候,只能寄宿在敬老院和老年人公寓。

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变化,我们爱心课堂团队的部分成员在合肥市庐阳区林店街道的金池社区的老年人公寓做了详细的问卷调查,能直接反映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对幸福度的影响。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需求

幸福度

指导教师:李妍研(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团总支书记)调查人员:胡曜东

陈树

刘博宁

赵梦柯

李志贵

赵芝琪

一、调查背景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在逐年增多,平均寿命在逐步的增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心理精神需求也凸现出来,老年人心理需求能否满足,不仅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直接影响 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我们关爱老年人,尊重与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仅要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保障,而且也必须在心理精神方面给予满足。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家庭结构的变化,“空巢老人”的数量也逐渐增多。空巢老人的精神心理问题,如老年人的孤独和照料问题日益突出。我们调查所在地合肥市庐阳区林店街道的金池社区的老年人公寓,老年人人的生活水平整体不错,能够得到社区和政府的有效帮助,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是否能在物质需求充实的同时,能够得到心理需求的满足呢? “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广大阶层的共同关心。自两会以来,关心老年人的呼声越来越高,将会有更多像我们一样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关爱老人。目前,退休老人主要的心理问题有很多,体现在对自己社会地位的下降的无价值感,缺少子女关心的孤独感,对待死亡的恐惧感的黄昏心理,由于年龄大而无法进行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工作而感到自卑感等等。

二、调查目的

我团成员通过对老年人问题的初步了解,对老年人心理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自己的详细的调查和自己所学的知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做最详细的调查,我们的目的不单单为了完成我们的社会实践,最主要的是我们是想通过我们的调查,呼吁全社会,吸引全社会的目光,来关爱老人,对合肥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在组长胡曜东的带领下,是这次调查更有针对性,更有实践性,更有意义。

三、调查对象

合肥市庐阳区林店街道的金池社区老年人公寓以及部分家庭的老年人们

四、调查方法

由于工作量较大,地区范围广,故我们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又因为我们的队伍人数有限,问卷有限,我们只能将问卷发放到部分的老年人手里,一些老年人很是热情,但是一些老年人不是很配合,对我们的调查不屑一顾,认为我们再做形式,得不到有效的数据和效果,但我们没有气馁,通过和老人唠家常,一切在一起其乐融融,不一会老人和我们就打成一片。我们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五、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地分析

我们调查地在合肥市庐阳区的林店街道的金池社区的环境很好,社区绿化等一些硬件措施做得很到位,尤其针对老年人的休息娱乐场所,社区很是重视。在公共设施方面,路灯等设施一应俱全。也正因此,老年人经常会聚在中心广场散步、聊天、跳舞等。每当夜幕降临时,他们总会散步在这里,这也为我们的问卷调研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调查问题及分析

爱心课堂团队利用课余的时间带领小朋友们走访了该社区的老年公寓。志愿者和小朋友们在公寓里帮助老年人打扫寝室卫生、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陪老年人聊天,并且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公寓生活做了针对性的问卷调查。由于社区所在地是之前的合肥老铝厂,老年人的平均文化水平较高,一些问卷的问题我们一带而过,我们挑选几个有代表的问题来反映老年人心理需求对幸福度的影响。(1)您对国家现在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态度是: ①非常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不满意 ④非常不满意 ⑤不知道

分析:通过对饼图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老年人对国家现在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程度,非常满意的有20人,比较满意的有40人,不满意的有15人,非常不满意的有10人,不知道的有15人。

总体来讲,老年人对国家现在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还是挺满意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所以分析来看,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对城镇医疗保险的投资,多多关爱老年人的一举一动。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对医疗保障制度不满意甚至不了解,这就告诉我们我国在一方面还不成熟,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团队建议,应取其优点,努力将医疗保障制度让更多的老年人受益,将利益最大化,老年人花费最小化。

(2)您对现在社会给予老年人的关注程度满意吗?

①非常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一般满意 ④不太满意 ⑤非常不满意

您对现在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

①非常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一般满意 ④不太满意 ⑤非常不满意

分析:由表可知,非常满意的20人,比较满意地45人,一般满意的20人,不太满意的10人,非常不满意的5人。

我们知道,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对于社会给与的关注度比较满意的,这是我国现在正在慢慢改善的一个社会问题,要求全社会都有义务关爱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发展,尤其要满足他们对于心理上的需求,希望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感,让老年人感到社会的温暖,每一个关爱老年人心理需求的青少年都是老人的孩子,我们要呵护爱戴他们。

(3)如果您生病了怎么办?

①只要有病就去医院 ②大病去医院就医,小病去小诊所 ③只是在家吃点药 ④只能听之任之

分析:如果老年人生病了,他给我们的答案是只要有病就去医院的有20人,大病去医院,小病去小诊所的有40人,只是在家吃点药的15人,只能听之任之的35人。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提示着医患关系的亟待改善,医患沟通很重要。中国超亿的老年人,老年人的养老以及社会的福利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特别是老年人的临终关怀,不是我们个人以及小家庭所能承受的,无论是精力还是金钱,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头疼的一件事!所以,老年人就医,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做的就是要保障老年人应有的合法权益。

(4)您目前生活自理的能力:

①能自理 ②需要别人适当帮助 ③完全需要别人照顾

分析:金池社区的老年人生活能自理的有60人,需要别人适当帮助的有25人,完全需要别人帮助照顾的有15人。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实际上受到老年人以往多年甚至更长时期生活经历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会通过教育、环境、医疗保健等多种因素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并不只是健康状况上的比较,而是深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应当得到综合的考虑。而且这些社会经济差异对于不同地区老年人的长期照料、养老观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调查总结

调查实践完满结束了。回首这次调查活动的整个过程,心中感慨万千。在本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面临过许多问题,但我们坚决做好了。从一个团体到个人,我们收获了很多,期间我们倾注了自己的努力和汗水,真切的体会到了成功的满足和喜悦,它将作为一次珍贵的经历铭刻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此次调查,更让我们青少年懂得:

1、大力弘扬中华敬彰爱老传统美德,为关爱老年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老年人心理最大的需求是子女孝敬、家庭和睦、亲人关怀、他人尊重,特别是农村老人 和空巢老人更需亲情支持。因此,应大力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在全国各地深入、广泛地开展读敬老书、唱敬老歌、做敬老事、当敬老人的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使之尉然成风。

2、加强社区老年工作建设,促进老年心身健康。社区是老人生活最熟悉、最亲近的环 境。它既有家庭做支持、又有人力、物力资源。因此,社区就应充分综合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老年人创造心身健康养老的优良环境。诸如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时事、政治、心身健康、科学文化等宣传教育,增加知识,丰富晚年生活。成立各种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书画团队,有计划地开展文体活动,展示他们的阳光风采;组织各种为老服务志愿者,针对性地帮助老年人排忧解难,为老年人送去温暖与健康。

老年人心理需求 篇3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11-826-03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32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延边地区城乡老年人的主观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程度,为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使老年人安享健康晚年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取便利抽样方式,选择延边地区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193名中,居住城镇94名(48.7%),居住乡村99名(51.3%);男86名(44.6%),女107名(55.4%),年龄最大86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69岁。

1.2 调查内容采用韩国Kim的调查表,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健康状况的满意度和健康需求。其中健康状况共28个条目,分为躯体健康(12项)、心理健康(12项)和社会健康(4项)3个维度,赋予1~4分,分数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好,Cronbach's Alpha值为0.95。健康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信息需求3个维度,共28个条目,赋予1~4分,Cronbach's Alpha 0.91。

1.3 调查方法为确保材料的准确性,严格培训调查人员,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入户调查,由延边大学护理系本科生担任调查员,共发放200份,回收193 份,回收率为 96.5%。

1.4 统计分析用SPSS13.0软件,用频数、百分比、平均、标准差、t检验 等方法进行数据 整理和分析,并进行相关性研究。

2 研究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本次共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193名;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者最多,占83.4%,高中14.5%,大学以上2.1%;有配偶62.2%;家里有1名子女6.2%,2名子女33.7%,4名及以上者30.1%;一起生活的人为配偶者43.0%,子女者26.2%,自己生活的人17.6%。喜欢的业余活动为看电影者最多(29.5%),其次顺序为唱歌(23.3%)、健康讲座(14.5%)、健美操(8.8%)、书法(3.6%)等。

2.2 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健康状况的总分为3.05±0.65,其中躯体健康状况的均分最高(3.19±0.68分),其次为心理健康(2.99±0.69分),社会健康状况最低(2.80±0.81分)。

2.3 老年人对自我健康状况的满意程度 12.4%的老人对自我健康状况非常满意,56.5%的老人大体上满意,23.8%的老人认为大体上不满意,还有7.3%非常不满意。总体来看,老年人对自己健康处于大体上满足状态。

2.4 老年人健康教育需求 延边地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均分为2.67±0.52,其中对心理护理需求的均分最高(3.01±0.61),其次为信息护理需求(2.87±0.68),生理护理需求最低(2.35±0.64)。

2.5 一般状况和健康状况、健康需求的关系从表中看出男女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差异(p<0.05),无配偶老年人的健康需求高于有配偶者(p<0.05)。

3 讨论

3.1老年人躯体健康影响因素人到老年,其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 受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影响随之老化,健康问题也应越来越受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老年人问题不仅停留在躯体健康,更体现在心理健康方面,护理需求不仅停留在生理需求方面,更体现在心理及护理需求上。本次调查显示,延边地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其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很多与汉族人不同[2],延边地区男人的地位要高于女人,男尊女卑的传统还一直筵席着,在家里外面一般都是男人说了算,而女人在家里则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和劳累,.还可能与延边地区老年女性的生活习惯有关,而与受教育程度及有无配偶统计学意义.

3.2 老年人健康状况与自我评价的关系在被访老人中,14.5%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非常好,53.9%的老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24.4%的老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不好,还有7.3%的老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不好,而统计学数据显示,老年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都不容乐观(P<0.05),说明老年人对健康状态的认识还没有十分清楚,对健康的评价标准还是以有无疾病为标准的。有些老年人深感自身的不适,但是临床为确诊,就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好,其实心理健康及亚健康的状态还未引起老年人的重视,由于一些潜在的问题被忽视,可能是导致老年人性格怪异及抑郁孤独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3.3 老年人心理需求此次调查中,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与老年人一般特征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调查人员的解释及老年人的理解有关,也可能与老年人及社会对 老年人心理需求的非重视有关。

我国是一个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国家之一,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全社会去积极的关注,为了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需要定期开展老年人讲座服务,提高老年人对健康水准的要求,更全面的的去关注老年人。(1)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及自我护理的能力,通过健康教育,可以让老年人的生活有规律和节奏,改变不良的生活[3]方式,平衡心态,均衡营养,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2)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老年人解除心理上的疑惑,使其保持健康的积极乐观心态。对于农村地区,应加强社区服务工作,将社区护理工作扩大到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有效的,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对于农村地区,应加强村镇卫生所及医院的医疗水平及护理需求,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福利制度[4-7],让农村的老年人能够及时就医,及时帮助老年人解决身心遇到的问题,给予老年人更全面细致的关心和照顾。

【参考文献】

[1]姜宏,王志红.从发表文献看中国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J].护理研究,2004,18(12):2155-2166.

[2]庞连智,章亚萍.上海市闸北区临汾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4,7(5):342-343.

[3]刘艳.安绪淑.我院对老年患者开展整体护理的几点做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19(1):72-3.

[4]王洵.城乡老年人健康和医疗状况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7,11(2):25.

[5]Charlotte I.Aging and disability in china:cultural issues in measur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J].Soc Sci Med,1991,32(6):649.

[6]袁庆,李清华,徐凌忠,等.威海市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7(28):1314-1316.

老年人心理需求 篇4

适应老年人心理及情感需求的人性化设计需考虑养老院大环境,不仅需从室内角度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还需考虑养老院的周边生活环境、建筑及景观等。如图1所示,养老设施综合环境系统包括:微城市立体空间系统、新风室内环境系统、SI建筑干式系统、适老化内装系统、六条流线三圏生活系统及户外康复功能景观系统。养老院设计需将以上6要素融合,并从老年人心理感受出发,进行定位、分析和设计。

2 养老设施综合环境系统6要素

2.1 微城市立体空间系统

微城市立体空间系统旨在营造能带给老年人城市生活感受的空间。通过对日本、美国的高端养老院案例研究发现,越高端的养老院人越稀少。多数养老院设计单调乏味,中廊采光较差,导致老人之间互动少,活力减弱。采用微城市立体空间系统可实现丰富的叠加式立体建筑空间效果,让常年居住在内的老人不烦不腻,仿佛生活在微型城市。以北京儆堂集丰台新村老龄公寓项目为例(见图2),其微城市立体空间系统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1楼的中庭连接各层空间的主要公共空间,视觉及空间上使老人间的互动、交流增多。

2)暖光灯通过玻璃幕墙透出,营造出温馨效果,让路人也能感受到养老院的温馨。

3)老人可在气候较好时聚集于1层的中庭,2、3层的阳台也是老人休息、接触自然的空间。

4)立体利用空间使老人更多地接触自然与其他人,包括重度护理和阿尔茨海默症病人。

5)护理室内与1层公共服务区的内装效果有所差别,让老人有一定新鲜感,离开护理室就如同进入到一个开放街区。

2.2 新风室内环境系统

养老院内存在空气质量差及干燥、病菌交叉感染、老人不适应空调送风等问题,故空气处理采用恒温辐射空调及全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可实现全时冷热交换,室内空气温度降低少,风量小。恒温辐射空调可使室内温度维持在24~26℃,相对湿度维持在40%~55%(见图3)。

新风室内环境系统可有效净化室内空气,去除PM2.5,减少室内温差,做到无风环境以防交叉感染,可降低设备能耗30%,更环保节能。

2.3 SI建筑干式系统

SI建筑干式系统可实现在老人居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故障维修和内装更新改建工作,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工业化干式内装技水。

系统内装整体预制化,能基本解决传统内装出现的漏水、墙体发霉等问题。住宅结构、墙体与色彩内装完全分离,管线明铺不埋设于结构墙内。系统具有管线明铺易于检修、施工速度快、后期用途变更方便及可通过检查口检查大多数管线等优点。

2.4 适老化内装系统

适老化内装系统可使老年住宅做到全程无障碍,运用适老化扶手、可升降桌、温馨的照明、可旋转扶手卫生间、可放轮椅的洗面台等适老化家居设计,保证老人的生活便利安全。

2.4.1 适老化推拉门

2如图4所示,适老化推拉门具有以下特点。

1)点窗设计方便护理人员对老人生活状态进行预判,且巧妙地解决了窗户开设的问题。

2)设置连通扶手方便不同身高老人使用。

3)—体化铝制门,便于拆卸和维修。

2.4.2 适老化洗面台

U如图5所示,适老化洗面台具有以下特点。

1)轮椅可进入台下。

2)两侧可设置扶手,扶手为圆弧状。

3)设置抽拉水龙头。

4)滤网可摘取,方便清理。

2.5 六条流线三圈生活系统

如图6所示,六条流线三圈生活系统可实现入住老人与护理人员的和睦融洽,梳理好6条主流线和3个生活圈,可满足老人使用需求,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预先梳理护理动线、紧急对应动线、后勤服务动线、垃圾搬运动线、外来参观动线及外来服务动线,全面考虑设施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服务内容并加以整理实现。

2)充分考虑护理人员的休息和餐饮,保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待工作。处理好老人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2.6 户外康复功能景观系统

户外康复功能景观系统可使老人与自然充分接触,通过园艺景观疗法促进被护理老人的康复,将景观与康复有机结合,系统包括以下方面。

1)景观设计杜绝笔直的景观大道,采用曲径通幽的景观设计手法(见图7)。

2)儿童娱乐区不仅设置独立的游戏设施,且将游戏设施作为景观要素之一,进行系统整合(见图8)。

3)花草植栽空间设计入住者能够利用的花坛。如图9所示,将花坛抬高,让老年使用者无需弯腰即可进行作业,并将其作为庭院景观之一重点设计。

4)游戏运动设施导入运动设施,方便老人随时随地运动及康复训练,维持及提高老人身体运动机能(见图10)。

3 结语

老年人精神需求现状的调查问卷 篇5

1.您的年龄()

A 55岁以上 ;B 65岁以上; C 75岁以上

2.您目前居住地()

A城市中心繁华地;B城乡结合部;C远离城区的农村地区

3.您现在的居住情况()

A与子女一起居住;B与老伴单独居住;C自己独自居住;D其它居住情况

4.您与子女的沟通方式()

A见面拉家常;B主要是电话沟通为主,较少见面;C偶尔电话沟通和见面;D几乎没有沟通;E无子女

5.您觉得自己最需要子女给予哪些哪方面照料?()

A经济方面的支持就够了;B生活起居方面的照料;C精神生活、心理方面的交流

6.您认为老年人再婚的原因有什么?

A解决收入来源;B解决起居照料,减轻子女负担;

C寻求精神寄托,过个幸福晚年;D其他

7.您对老年人再婚持什么样的态度?

A支持; B反对; C不支持,不反对

8.您现在觉得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不便?()[多选]

A 交通方面;B 就医方面;C 心灵空虚方面;D 社交方面;E社会保障方面;F 其他

9.您觉得自己的精神生活应该有哪一些?()

A与家人联络感情;B与周边朋友联络感情;C自己的精神修养(包括读书、读报等)

10.您对自己目前的精神生活满意吗()

A非常满意;B不是很满意C对精神生活没有什么感觉

11.您认为物质生活更重要还是精神生活更重要()

A物质生活更重要;B精神生活更重要;C一样重要

12.您了解《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吗?()

A 了解大多数内容;B听说过,具体内容不知道;C 完全不了解

13.法律规定“不常看望老人属违法”,您认为这样规定合理吗?()

A非常合理;B不太合理;C非常不合理,应该取消

14.您现在最希望得到什么服务:()[多选]

A心理服务B医疗护理C饮食保健 D娱乐休闲E代做家务 F其他

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 篇6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卫生需求;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1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9-0049-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老年人中三高人群越来越多,针对目前社区的老年人卫生状况,社区医务人员应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宣传栏、发传单等方式加强老年人健康知识宣教,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

社区医务人员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为他们做至少一次的体检,对经济困难的老人免费体检,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定期测血压血糖。

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和当地医学院的学生进行沟通,让更多的志愿者定期去帮助老人,让老人及时了解健康知识。

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应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特别是空巢老人,及时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刚退休老人觉得自己被社会淘汰,可能会情绪会比较激动,社区工作者应及时稳定他们的情绪,避免情绪急剧变化,加重心脏负担,引起突发性心肌梗死和脑溢血等心血管疾病。另外,可以让其子女和老年人多沟通,经常陪老人聊天。

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易发生胃肠炎。一但发生胃肠炎,会加重原有的疾病或诱发新的疾病;且是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且不容易救治。因此老年人应吃富含纤维丰富的食物,以促进胃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少食多餐。低脂、低糖、低盐饮食。

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要适量运动,可以选择慢跑、舞蹈、太极等缓慢动作的运动,冬天早晨室外温度比较低应等到太阳升起后在运动,增强体质。多喝白开水,不喝浓茶和咖啡。

通过宣教、沟通、指导及身体状况的检测,在医学诊断的基础上,协助老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以真正达到降低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真正做到吃有营养,住有瓦房,家有电话,行有公路,乐有场所,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参考文献

[1]赵婉莉. 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的发展. 中华护理杂志, 2000 , 35( 4) : 235 - 236 .

老年人心理需求 篇7

一、农村老年人口心理健康状况

老年是听觉、视觉、味觉、记忆、睡眠等身体机能走向衰退的时期, 往往也会他们在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等产生较大的变化阶段, 这些变化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老年人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则成为普遍的现象。尽管由于有部分老人患有痴呆或耳聋, 不能正常的进行沟通而被排除在调查范围之外, 导致数据分布存在一定的偏差, 但调查数据总体上反映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1. 孤独感

通过调查发现 (见表1) , 在所有被调查的老年人中, 仅25.0%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没有孤独感。75.0%的老年人有孤独感受, 其中12.8%的老年人经常有孤独感, 39.3%老年人有时有孤独感, 22.9%老年人偶尔有孤独感。说明农村老年人存在孤独感的形象非常普遍, 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成为关心老年人的重要方面之一。

2. 收入偏低

调查发现, 仅有25%的老年人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43.5%的老年人认为收入一般, 18.2%的老年人不满意自己的的收入情况, 13.3%的老年人则对收入情况无所谓。

3. 对未来不抱希望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 仅有184位老人未患任何疾病, 占总人数的29.9%。每当问及“老人身体状况”和“以后有机会是否愿意外出”等问题时, 很多老年人认为自己年纪大了, 没有想那么多, 可见老年人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不抱太大的希望。

二、影响农村老年人口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种种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人创造和支配能力逐渐下降, 失落感自然而然地产生, 加上体力渐衰, 行动不便, 沟通能力变弱, 致使他们的社会交往逐渐减小, 信息交流闭塞, 形成自己封闭的心理状态, 再加上农村老年娱乐设施很少, 以至于产生孤独寂寞感。子女们忙碌于工作, 也不能常伴左右, 家里的沉闷冷清的氛围让老人产生若有所失, 遭受冷漠的感觉。

1. 身体健康因素

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 机体逐渐衰老, 食欲、视力、听觉、记忆力和免疫功能逐渐减退等等。随着健康状态和生活环境的改变, 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 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2. 认知能力因素

农村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低, 本次调查中有20.8%的老年人受过教育, 其中12.7%的老年人仅有小学文化。老年人的生活、文化和思想与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之间的矛盾, 导致他们对新事物了解甚少, 不能很快的接受新的事物, 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长久的封闭生活, 让老年人产生“一无是处”的自卑感和孤独感。在调查过程中, 经常听到他们说:“人老了, 一点用没有了, 哪还想那么多!”可见自卑感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3. 家庭因素

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最主要的养老形式。家庭环境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里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因此, 我们要注重家庭因素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

(1)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即家庭成员组成。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和后代的生活情况等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婚姻状况

婚姻对于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美满幸福的婚姻、和谐恩爱的夫妻关系能够让人感到幸福、快乐, 产生归属感, 而不幸的婚姻则会让人感到悲伤和痛苦。据统计, 女性与男性老年人口比例分别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1.8%和48.2%。“一夜夫妻百日恩”, 一旦失去, 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本次调查发现, 该地区有26.9%的老人丧偶独居, 0.6%的老人分居或离异, 4.4%的老人未婚。除了婚姻本身之外, 外界对老年人婚姻, 特别是对离婚和再婚的看法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 无形中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压力。

子女状况

近年来, 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子女在外务工, 常年不回, 造成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和被冷落感。很多老年人牵挂在外务工的子女, 从而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孙子 (女) 状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子孙满堂被认为是老年人幸福快乐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农村老人仍希望能早日抱孙子,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 这种愿望就越强烈。另外, 很多老年人希望子孙的生活能幸福, 在家充当保姆的身份, 任劳任怨。子孙满堂与融洽相处也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家庭经济状况

晚年生活贫困是导致老年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衣食无忧, 无住行之虑是老年人最基本、最低层的心理需求。家庭经济状况好, 不会让老年人对自己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要求产生忧虑, 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是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最基本要求。

4. 社会因素

除了健康因素、认知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以外, 社会因素也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因素, 将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农村地区, 不能嫌弃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 用真心照顾老人。此外, 从表3可以看出, 在调查的616位老年人中, 56.2%的老年人从未参加任何娱乐活动。由此可见, 老年人十分充裕的空闲时间很难打发, 让老年人产生很重的孤独感、失落感和自卑感。

三、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1. 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

农村老年人向来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 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性比较强。此外, 子女赡养父母也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农村适当开展“敬老、爱老、养老”知识教育, 大力倡导家庭养老, 鼓励有能力的子女积极赡养父母, 做到“老有所养”。

2. 丰富老年人娱乐生活

在调查中, 很多老年人希望村里能有供老年人娱乐的场所。的确, 如果没有娱乐场所, 没有定期组织的娱乐活动, 他们的生活是乏味的。久而久之, 会形成很重的孤独感。因此, 倡议村里构建部分公老年人娱乐的场所, 组织集体娱乐活动, 不仅能增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更能让老年人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

3. 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为老年人提供了很好的医疗帮助,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 导致农村的合作医疗仍存在严重的问题。为此, 我们应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监管工作、合理制定报销标准等措施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保证老年人健康。

4. 加强农村“养老、敬老、爱老”思想道德教育

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最基本的责任。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 尚未形成一个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在土地初级保障的基础上, 绝大多数农民老年人的养老缺乏保障, 很多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于子女, 因此我们应加强农村的孝道教育, 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保障。

5. 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

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 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 因此, 我们要积极挖掘这一资源, 在农村提供部分适合老年人的工作, 给他们发挥余热创造一个适宜的平台, 这样既可以减轻由于老年人口增多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 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 减少自卑感。

6. 引导老年人保持积极乐观生活态度

一个人能够承认自己的衰老, 并不是什么坏事, 这一点就可以说他已经有了一个度过幸福晚年的生活方式, 而是敢于直面人生的态度。面对衰老和死亡, 不回避, 不畏惧, 不恐惧, 一切顺其自然, 泰然处之。如果有这样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那么老年人一定会知足常乐, 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老年生活。

总之, 在中国“未富先老”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 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事业,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努力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 让劳苦终生的农村老人保持着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幸福地度过余生。

摘要:农村老年人口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老年人是否能够安享晚年, 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目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安徽省长丰县部分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资料的分析, 提出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心理健康问题建议。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口,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井上胜也[日本]等编.老年心理学.上海翻译出版社.1986年10月.

老年人心理需求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7月在我院特需病房住院且需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为调查对象。入选条件: (1) 年龄≥70岁; (2) 无手术绝对禁忌证; (3) 神志清醒; (4) 无听力障碍; (5) 自愿参与调查。

1.2 方法

于患者入院时, 由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主管护士接待, 把患者安排好床位后向其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与护士, 在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后发放自行设计的特需病房患者调查问卷。对每位受试者逐项询问, 直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特需病房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的需求与医从性三大块的内容。 (1) 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和所患疾病的科目。 (2) 患者的需求:包括疾病知识的需求、支持与关爱的需求、护理与服务的需求以及住院生活质量的需求4类, 共11个条目。将心理需求程度分为3个等级 (非常需要、一般需要和不需要) 。 (3) 医从性调查:按时服药、戒烟酒、遵医嘱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复查。 (完全医从是指患者能够按照医护人员治疗方案的内容如期执行;不完全医从是指患者在执行过程中因故不能完全履行或不执行治疗计划。)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 选用统计描述和秩和检验, 处理相关数据,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入选80例, 共发问卷80份, 完成及回收80份, 有效率达100%。其中男45例, 女35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52例, 初中以上24例, 初中以下的4例;患者退休前职业:事业单位干部36例, 民营企业经理20例, 普通员工10例, 其他14例。其中泌尿外科32例, 普通外科、胸外科手术25例, 妇科18例, 肝胆外科5例。

2.2 心理需求

本组80例特需病房手术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有心理需求, 在疾病知识和医疗技术项各条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支持与关爱项患者对个人的尊重与隐私, 在住院生活质量项对病房环境的需求较同项其他条目高, 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3 医从性

80例特需病房老年手术患者定期复查的医从率最高达60.00%, 在遵医嘱合理饮食和按时服药及戒烟、酒方面患者医从率均低于50%, 详见表2。

3 讨论

3.1 老年特需病房手术患者身心特点

由于工作、社会经历、文化层次高等特殊性原因, 导致老年特需病房手术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欲望与求生欲望较高, 都想与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4], 学习疾病相关知识。老年患者普遍存在机体各系统功能障碍或减退, 心理较脆弱, 对治疗的医从性较低, 手术作为强烈的应激源, 住院期间患者常感到焦虑与恐惧感、忧愁失望、自卑与依赖感、害怕孤独与寂寞[5]。期望得到医生与护士的重视与关心, 还有家人的支持。本调查结果显示特需病房手术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有心理需求, 在支持与关爱项患者对个人的尊重与隐私, 在住院生活质量项对病房环境的需求较同项其他条目高 (P<0.05) 。患者医从性指的是患者的行为如吃药、饮食或改变其他生活方式等与医嘱的一致性, 它主要受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患者的态度与信念、疾病的治疗方案、求医的条件、家庭支持程度、患者的受教育情况以及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影响[6]。本调查结果有超过50%的患者不遵医嘱合理饮食、按时服药和戒烟、酒, 而仅60.00%的患者定期复查, 说明老年特需病房手术患者的医从性偏低。

3.2 护理应对措施

提高老年患者医从性是治疗有效的基础。护理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特需病房是综合性病区, 疾病种类涵盖范围广, 护理缺乏专科性, 此外, 特需病房患者要求的特殊性, 亦给护理工作造成极大难度[7]。因而特需病房的护理人员须具备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8]。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 护理人员首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科室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层级培训, 每周对本科护理重点举行查房小讲课,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轮流外派护理人员到各专科临床科室学习, 以全科护士的标准进行培训。同时, 优化护理模式, 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内涵, 对特需病房老年住院手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需求与医从行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然后分析其原因, 制定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从而提高老年患者医从行为, 积极配合治疗, 对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特需病房老年手术治疗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需求与从医行为的状况, 为临床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我院特需病房住院手术治疗, 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入选80例, 共发问卷80份, 完成及回收80份, 有效率达100%。本组80例特需病房手术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有心理需求, 在支持与关爱项患者对个人的尊重与隐私, 在住院生活质量项对病房环境的需求较同项其他条目高, 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 。80例特需病房老年手术患者定期复查的医从率最高达60.00%, 在遵医嘱合理饮食和按时服药及戒烟、酒方面患者医从率均低于50%。结论:特需病房手术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有心理需求, 在支持与关爱项患者对个人的尊重与隐私, 在住院生活质量项对病房的环境方面需求较高。特需病房手术患者的医从性较低, 护理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提高患者的医从性, 以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特需病房,老年,心理需求,医从性,调查,护理

参考文献

[1]霍宗红, 莫玉梅, 许邦文.急诊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2) :54.

[2]邴义香, 王丰娥, 赵宜军, 等.急诊脑外伤患者家属焦虑相关因素及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学, 2004, 32 (4) :267.

[3]范如意, 张家玮, 王玫, 等.贵宾病房老年住院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 :323-324.

[4]李蓉琼, 方荣华, 付淑琼, 等.特需病房高血压患者医从性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20) :3996-3997.

[5]严腊梅, 陈建宁, 孙炜.院外健康教育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5 (4) :319-320.

[6]施华芳, 姜冬九, 李乐之, 等.病人医从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2) :134-136.

[7]李丽, 李志鹏, 周菊峰, 等.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4, 7 (6) :105-106.

关注老年人的新需求 篇9

1 关注老干部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老干部在吃穿住用方面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随之变得迫切。“两高期”的老干部, 年龄和身体因素使他们的生活空间不断缩小, 人际交往明显减少。有些变得怀古健谈, 爱对往事唠叨不休, 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将会更加渴求精神生活方面的关心与照顾。有研究显示, 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 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 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 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2]。因此, 对老干部的关心不能只局限于单纯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 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关心他们, 多沟通, 鼓励其诉说心理压力、矛盾及不适感, 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让他们感觉受到尊重和重视, 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 减少各类疾病的发生。

1.1 健康需求

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到老年, 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 医护人员应多与老人交心、谈心、开阔心胸。

1.2 和睦需求

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 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 只要全家和睦, 邻里关系融洽, 互相帮助, 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1.3 尊敬需求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可能会情绪低落, 如果再得不到社会尤其是医护人员的尊重, 就会产生悲观情绪, 长期下去, 则会引起抑郁和情绪低沉, 为各类疾病埋下祸根。

1.4 依存需求

人到老年, 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 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希望得到关心照顾。作为子女, 唯有孝顺, 才会使老年人感到老有所依。

1.5 安静需求

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 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节假日, 因为子女、儿孙相聚, 总是乱哄哄地度过一天, 对老年人来说, 这样的节假日对他们来说是苦恼的, 所以很多老年人连过年都愿意在医院里渡过。这就要求我们医护人员经常与老干部家属沟通, 把握好适度的团聚与热闹, 将会更加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1.6 求偶需求

老年丧偶后生活十分寂寞, 子女照顾也非长久之计;所以, 如果老年人有此意, 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让其欢度晚年。

1.7 支配需求

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 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 老年人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因此, 晚辈们应适当满足老年人的一些支配权。

2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 家庭养老的功能有所弱化, 留守“空巢”的老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以驻兰州地区干休所的老干部为例, 子女不在身边的已占半数以上, 老干部进入“两高期’’后, 自理能力越来越差, 过去举手之劳的事, 现在有些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有些在我们医护人员看来很简单的事, 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就要求我们医护人员必须设身处地为老干部着想, 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困难, 切实把老干部对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想得更具体一些, 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 更到位一些。古人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 在服务和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 为老干部营造一种浓厚的亲情氛围, 提供亲情化服务;要尊重老干部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满足他们的自尊需求;要主动地想老干部之所想, 急老干部之所急, 满足老干部多方面的需求, 特别是要给老干部精神上的慰藉, 使其能敏感觉察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加以调节控制, 找出减少恐惧、焦虑、悲伤的方法, 消除不良情绪, 提高对失败、挫折的承受力。我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效探索。制作了“医患联系服务卡”;定期与干休所工作人员及老干部子女沟通;定期派专家到干休所进行保健知识讲座, 并与老干部进行讨论, 注重个体差异, 区别对待, 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和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干部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摘要:人是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想统一的独特整体, 人的健康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生长和生存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 学会适应, 否则就会引起疾病, 本文就老年高年龄、高发病期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老年人,需求,高发病期

参考文献

[1]姚蕴伍.护理学基础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10.

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析 篇10

近年来, 国家为了解决养老问题, 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并逐步形成了居家养老、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相配套的养老体系。目前, 我国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的情况, 老年人的养老选择, 决定了我国养老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了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是发展养老业的先决条件。

一、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

(一) 生活照顾

步入老年后, 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 劳动能力变弱, 无法承担繁重的工作以及诸多生活事务, 生存变得不易。这个时候, 老人不仅需要家人提供或补充养老金, 更需要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 尤其是生病的时候, 在老年人群体中, 病中的老人是最需要照顾的, 也是心理最脆弱的, 同时是最需要社会照顾、最有可能走进养老院的群体。

(二) 亲情抚慰

中国人都有着很强的传统家庭观念, 儿孙绕膝, 畅享天伦之乐, 是老年幸福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倒三角家庭的增多, 还有老人与儿孙的代际矛盾, 许多老人很少机会与晚辈相守一起, 甚至变成空巢老人, 亲情变得稀薄, 渴望亲情成了他们的常态, 孤独由此而生。正因为此, 2012年, 我国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立法要求晚辈“常回家看看”, 满足老年人对家庭亲情和天伦之乐的需求, 缺少亲情抚慰的老人容易精神抑郁, 心情烦躁, 情绪得不到释放。

(三) 人格尊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每一个老人都渴望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他们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希望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 在家庭事务中, 他们都能够积极参与, 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家庭的认可。但由于身体条件和家庭地位的弱化, 许多老人很难自主抉择, 尤其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乡村。在有些家庭, 老年人被视作家庭负担, 受到嫌憎、漠视甚至抛弃, 尊严荡然无存, 生活无比凄惨。

(四) 社会交往

老年人退休以后, 脱离了工作或社会劳动, 生活重心有了重大转折, 他们需要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 在新的领域体现自己的存在感, 并且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他们的社会交往主要是:加入一两个健身群体, 跳舞、打太极、做健身操等, 积极锻炼身体好;上老年大学, 陶冶情操;约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 打打牌、钓钓鱼, 好好娱乐一下;与老年朋友一起出去旅游, 享受悠闲时光;和老朋友、老同学聚会, 一起畅谈青春时光;发挥余热, 利用自己的特长,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二、不同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

除了要了解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还需要了解不同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 只有这样, 才能够全面考虑各种情况,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一) 失能老人的需求

失能老人是指局部或完全失去了生活能力的老年人。这是一个真正的弱势群体, 无法独立生活, 必须依靠他人照顾, 大部分事情都无法自己决定, 最容易被社会和家庭所抛弃。在精神上, 他们既有对家庭的愧疚, 更渴望得到理解、关心、耐心, 充满希望, 又害怕被抛弃、放弃, 内心缺乏安全感。在生活上, 他们最需要的是细心的照料, 专业的护理, 减少身体带来的折磨。在现阶段, 失能老人仅仅依靠家庭照顾是非常艰难的, 这需要社会更多的参与进来, 奉献关心、爱心。

(二) 城镇老人和乡村老人的需求

城镇老人和乡村老人因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观念的不同, 导致养老观念也有很大不同。现阶段, 我国的乡村发展跟城镇相比差距偏大, 大部分乡村老人囿于偏僻, 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 生活经历单一, 主要依靠一些传统和经验来判断, 对新鲜事物接受度较差。受经济条件所限, 他们的家庭负担较重, 除了劳作, 还得负担养育孙辈的责任。他们的养老观念是养儿防老, 进养老院是万般无奈选择。由于乡村很多养老政策不到位, 乡村老人养老的选择并不容易。他们的养老需求主要是解决生活所需, 不给家庭带来负担, 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养老金。在城镇, 大部分老人还是习惯居家养老, 跟儿女们生活在一起, 但由于城镇的养老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老人们养老选择更加容易, 当条件成熟, 更多的老人会愿意走进养老院。城镇老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 他们会更多的权衡, 在不损害家庭利益的前提下, 选择哪种养老方式更加适合。

(三) 贫困老人和富裕老人的需求

养老受经济能力好坏的影响。经济能力紧张的老人, 更加注重生存型养老, 对生活没有过高需求, 喜欢精打细算, 细水长流;经济能力宽裕的老人, 更加注重享受型养老, 不太在乎花费, 对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因此, 在选择养老机构是, 前者倾向选择经济型的, 而后者更愿意选择豪华型的。

(四) 失独老人的需求

失独老人是指在中老年时期失去自己独生子女的人, 据统计, 1975年~2010年间, 有超过1000万独生子女在25岁之前死亡, 也就是说, 中国有2000万左右父亲和母亲成为失独者。失独老人是这个社会真正可怜的一群, 中国人活的就是孩子,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是父母的精神寄托, 老人们在一起, 谈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孩子, 孩子没了, 老人的生活就毁了, 家庭没了希望, 精神没有寄托, 生活陷入困顿, 甚至要进养老院都没有办法, 因为没有监护人签字, 养老院拒绝接受失独老人。由于巨大的精神创伤, 失独老人们变得脆弱、敏感、封闭, 不愿意跟外界交流, 生活缺乏目标, 他们需要相对安静的空间, 特定的倾诉对象, 比如失独群体, 心理医生。

(五) 空巢老人的需求

空巢老人是指由于子女学习、工作、结婚离家而独守空巢的老年夫妇, 他们有子女但不在身边。空巢老人都害怕孤独、寂寞, 因为害怕影响子女的工作、生活, 他们甘愿忍受, 对他们来说, 子女的幸福是更大的幸福。当然, 他们也需要子女的关心, 节假日的回家探望, 或者一个电话, 是他们对子女的最大要求。很多老人在身患疾病需要照顾时, 都不愿意告知子女以避免他们担心。空巢老人缺乏贴心的照顾与关爱, 生活上由于年老体弱会面临诸多困难, 精神上因为长期的思念与压抑, 容易引发疾病。

三、如何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

养老问题已经如此严重, 随着时间推移, 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据报道, 到2050年, 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4亿左右, 占总人口的30%, 也就是说, 3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人, 而且, 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四代同堂的家庭将不再少见, 空巢、独居、失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大幅增加, 社会将承受巨大压力。解决养老问题, 其根本就是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养老问题不止是国家的, 它是整个社会的, 包括老人自己及其家庭,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一) 老人要学会自我满足

随着社会的变化, 传统的家庭文化再也难以支撑养老重负, 老年人要试着更改自己的观念, 积极调整心态, 主动适应新形势, 走出家庭, 把自己交给社会, 减轻对于家庭的依赖。对于健康老人, 他们要学会解放自己, 培养自己的新兴趣, 拥有新生活, 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对于失能、失独老人, 心态最重要, 选择坚强, 是他们唯一的救赎, 忘却伤痛, 拥抱阳光, 是他们新生活的一剂良药。

(二) 家庭应给老人更多的理解支持

家庭养老是我国最普遍的养老形式, 与孩子生活在一起, 是大部分老年人的选择, 但生活在一起的两代人或三代人肯定会有各种矛盾, 妥善处理好代际矛盾, 减少冷暴力, 多给老人精神抚慰, 减轻老年人的负担, 包括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等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鼓励老人追求自己的新生活。

(三) 政府要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功能

首先, 政府要加强养老政策设计, 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给老人一个安全、诚信、温暖、便利的养老环境, 让老人放心的从家里走出来, 享受政策的阳光:通过立法, 加强对老人的社会保障, 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密集度高的特点, 大力发展社区养老, 不断完善养老设施建设, 探索全国性智能养老体系的建立。其次, 改革全国养老金制度, 逐步解决老人、尤其是贫困老人的养老金问题;再次, 制定相应的措施,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养老中来, 发展社会养老事业。

(四) 社会养老机构要给老人优质的服务

我国的养老形势, 给养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社会养老机构需求充足。但由于我国养老体系的不成熟, 旧的养老形式已经落后, 新的养老形式还未形成, 给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社会养老机构基本处于微利甚至亏损边缘, 究其原因, 主要是社会养老机构相对于体制内养老在资金、场地、设施上享有的政策上不占优势, 在服务质量上也存在问题, 对于老年人的吸引力并不够。为了争取客源, 社会养老机构应付出更多的努力, 充分考虑各类老人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经腹B型超声诊断下一篇:电子白板助推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