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应不应该拥有零花钱作文

2024-04-18

小学生应不应该拥有零花钱作文(共9篇)

篇1:小学生应不应该拥有零花钱作文

小学生应不应该拥有零花钱作文

小学生身上应不应该有零花钱?这是每位家长和每个学生正视的问题。用我奶奶那辈人的话来说,小孩身上不应该有零花钱,如果身上有钱就会乱花,更会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用现在年轻爸妈的话来说:“小孩从小就应该有钱,从小培养理财知识有什么不好,如果小孩身上没钱,就会觉得低人一等,有钱的孩子会瞧不起或孤立孩子”。我就属于我奶奶说的那种人,家里大人从来都不给我零花钱,以至于在二年级上钱知识课的时候,我连一元、伍角都不认识,但是学习生活上需要的东西一样也没落下,都是大人给我买,在用钱方面我没有一丁点自主权。

在我们学校周边商铺,每天早上和中午上学挤的里三层外三层,买这买那,商铺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我在想他(她)们又不会挣钱,为什么会有源源不断的钱呢?原因只有一个,家里大人给的,因为他们怕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怕在身上有钱的孩子面前抬不起头,更怕别人笑话他们家里穷。就这样,那种无形的攀比之风慢慢滋长,这其实是一种很可怕、很让人担心的暗流旋涡,不经意就会被卷进去。

身上有钱未必就是坏事,如果买学习用品,当然是可以的,如果买一些不利于学习的东西就不好了,但商铺门前的拥挤现象从开学第一天一直到寒暑假的前一天都是水泄不通,我有时也看热闹观察,他(她)们究竟买什么?买学习用品的占三分之一,买游戏卡片或其他玩具的占三分之二,而且从身上掏出来的钱有五元、十元、甚至是二十元,看到真让人瞠目结舌,家长们也许从来都不过问自己孩子钱用在什么地方,买了什么,所以那些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滋长了“我就是有钱人,不买东西的就是穷人”,如果你的孩子真有这种想法,长大了怎么得了?家长们不担心吗?

看到这些现象,我觉得我奶奶的做法还是正确的,小学生身上就是不能有钱,有钱就会乱花,大手大脚的用钱习惯是会害死人的,根本就不会理解大人们挣钱的辛苦。所以,在你的孩子问你要钱时,先问清楚用途,千万不要盲目的给孩子钱,从小就要知道父母挣钱养家的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那样的孩子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你也就不会为他(她)担心了。

篇2:小学生应不应该拥有零花钱作文

星期六的晚上,全家人外出散步,星星眨着眼睛观望着我们。我们聊着天,讨论着“小学生应不应该有零花钱”这个话题。

我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气氛可热烈了!爸爸首先发言:“我觉得小学生可以有一点零钱,因为能买一些小玩具给自己带来快乐,有的时候还可以买些食物,如:大饼、面包等,既能补充能量,又能有益健康;再说了,可以用零花钱买日常学习用品;还能应对突然状况、天气变化或突然不舒服,可以用零花钱乘公交回家。还有,你都11岁了,应该学会理财,花钱有目的性。所以,我觉得可以有10元-20元的零花钱。”我听了,心里喜滋滋的,连声叫好。

“我反对有零花钱。”在一旁的妈妈很不服气,反驳道,“你想,如果孩子有零花钱,买了玩具,着了迷,上课也会偷拿出来玩,不但影响了上课,又影响了成绩等,所有人都有贪心,如果孩子大手大脚地花钱,那该怎么办?再说了,那些零食肯定都是三无产品,吃坏了身体,该怎么办?养惯了孩子乱花钱的`坏习惯,那么家长不满意,就打骂孩子;孩子上了“瘾”,不满意家长,就会疏远家庭。这些小玩意儿还会使孩子大脑智力下降,显得十分幼稚,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我听了,若有所悟,也觉得非常有道理。

篇3:让学生拥有作文之“渔”

一、感悟生活,寻找“鱼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因此,指导学生勤观察、细观察、会观察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眼前的景,写身边的事。平时不但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而且有目的地给学生一些观察的任务,如观察家乡的美景,观察学校的一草一木,观察老师如何工作,观察同学间的交往和学习,观察家人的生活,等等。

在作文指导课上,我首先会给学生读一段自己写的小范文,说的都是学生知道的班上的某件小事,让学生知道,身边的事看似平常,写出来读给大家听听还是很有意思的。有了这样的例子,学生就感到有话可说了。这时我就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可以说出的话如实地写下来。

有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把她亲身经历的事写成了作文——《想到那件事,我哭了》。“新年刚过,爸妈又要离开我了,他们要去外面打工。当汽车一次又一次鸣叫时,我的心像被刀子一刀刀划过,整个人没了魂似的。汽车快开动时,我再也控制不了情绪,泪水不停地滑落,我高喊着:‘爸——爸——,妈——妈——’爸爸一边挥手一边关切地说:‘女儿,我们走后,你要听奶奶的话,认真学习。’汽车启动了,我痛哭着,爸妈也禁不住落下泪来。如果不是奶奶拉住我,我可能会跳上汽车跟他们一起去。”我把这篇作文寄到了《育人》导报,果然发表了。我表扬了这位同学,说她真是写作高手。她开心地对同学们说:“我只是把当时真实的感受写下来就是了。”如果还是有些学生怕写不好,我就再读一两篇写得好的作文,让他们知道,这就是作文,就跟说话一样。几次下来,学生就会觉XIAOXUE JIAOXUE YANJIU得作文并不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边的人、事、物是学生习作的最佳源泉。降低作文的难度,打破作文的神秘感,学生就能渐渐学会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感。

二、海阔天空,随意遨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其实对一些小事情,小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情感世界。有时候他们会由于种种原因压抑自己的感受。如果指导学生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让他们由内心深处写起,我想他们的作文也会一挥而就,根本不会觉得作文难写。因此,我在班上开展“循环作文”活动。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小组五名同学。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每组由一名同学写作文,每组同学共用一本作文本,每天全班可收十篇作文进行批改或点评。作文的题材、内容、形式不作限制,但是要说真话、诉真情。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就能调动他们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带领学生走进一个轻松、自由的习作乐园。

“循环作文”活动中,学生想到写什么就写什么,所以写出了很多表达真实情感的小作文。一个学生写道:“我从小就喜欢看日落,因为那景色很美。我每次回到家,就能看到一个红彤彤的半圆。有时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不知道是不是被陶醉了,这感觉真好。我每天都看,习惯了,对太阳有了一份热情,有了一份依恋。”

自由创作的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他们不但津津有味地欣赏其他组员的作品,同时又很想把自己的故事说给别人听。在这样一种竞争和分享中,他们的习作水平提高了,更可贵的是,习作的兴趣越来越浓。

三、定格瞬间,捕捉“大鱼”

即时发生的事,给学生的印象最深刻。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让学生感受一番,然后写成一篇作文。比如,早晨有大雾,提醒学生写一篇《雾》;参加了学校讲故事比赛,写一篇《一次难忘的比赛》;看到同学帮助别人,写一篇《我的同学》……这时候写作成了学生的需要,完成一篇作文已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学生写起来特带劲。

有一天早晨,阳光明媚,同学们做操格外开心。回教室里我要同学们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有一个孩子写出了一首诗《校园的早晨》,诗中写道“金色的阳光,召唤着你我。灿烂的金粉,撒满校园。晶莹的露珠,倒映着朝霞,每个人的脸上挂满微笑。啊,校园的早晨,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听——喇叭花,正演奏着欢快的华尔兹圆舞曲。看——蝴蝶披着阳光在花丛中纷飞起舞。啊,风和树叶,正奏着一曲蓬勃的交响曲。校园,迎来了又一个早晨。”这首诗分为六小节。我看到这首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好的诗竟出自四年级学生之手!我连忙问这位小奇才:“你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诗?”他回答说:“我读过一些小诗,知道了一点诗的结构。今天看到学校的美景,好像是灵感来了,不过我也只是写了学校真实的景物,要是我在家里可能就写不出这诗了。”我看看操场边,的确有喇叭花和蝴蝶。

生活处处有精彩,勤观察、爱观察的孩子往往能捕捉到最有意义的场景。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抓住即时的话题,让学生写出他们最想说的话,最想表的意,最想抒的情。

篇4:小学生应不应该拥有零花钱作文

We live in a commercial society. Everything that we use is merchandise. In the commercial world the media is money. Therefore, money is very important to us. Earning money and spending money are big problems not only to the adults but also to the kids.

Kids have a long way to go in their lives. What they will be depend on the influence that they get before the age of 20. We must give them positive influence during their childhood.

We should give a kid a little money when he is 9 years old. For instance, we can give a kid 10 yuan every month, and ask him to write us a report on how he uses the money. This can give him a right idea of how he should use the money.

We also should give the kids some chances to earn money, by which means we can show them that earning money is not easy, and they should spend the money carefully.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is that we must tell the kids that money is not everything in our lives. There are lots of things that we can not buy with money, such as health and love.

篇5:你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近年来常有人提到表演是不是“接地气”,“火气”这个词儿很少有人提起了。但看一些旧时艺人的回忆录,似乎这词儿当年常有人说,而且有没有“火气”会被视为一个评判演员表演水平的重要标准。

当然,现在这么要求似乎有点过分了。有“地气”已经很难,要有“地气”而无“火气”就更有点吹毛求疵了。

“火气”这词儿该怎么解释,其实也不大说得清。我总想起以前在某电视节目里看到的一段――师胜杰回忆,当年要去美国演出,演出前审节目,侯宝林是艺术指导,看完师胜杰、侯耀文等几对年轻演员的表演之后,都是摇摇头、叹口气,说:不圆润。

我想,这个“不圆润”,就是有“火气”了。

搞收藏的似乎也常用这个词儿,好像是跟那种冒着贼光的瓷器叫有“火气”。

如果拿京剧来讲,春晚上那些扯着脖子唱几句流水的就全是火气,再听听余叔岩,就知道什么叫圆润了。如果拿唱歌来说,似乎可以随便找一首他人翻唱邓丽君歌曲的录音,再找邓丽君自己演唱的版本来对比一下,也就知道不圆润与圆润的区别了。

而谈到如今的相声演员,没有“火气”、堪称“圆润”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而于谦,我觉得,可算其中之一。我觉得,这也是于谦老师最可贵之处。

世上当然也不会有无缘无故就活得圆润的人。我猜,爱玩儿、用心玩儿,在这件事上都有功劳。

我也挺喜欢有所痴迷的人。小时候就读到过张岱那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后来知道袁中郎也说过类似的话:“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

其实,细想想,孔子也提过这事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也是建议大家,就算下下棋,也是好的。

反正我是比较喜欢有所用心的人,从小到大结交的朋友也大都是能人异士,各种小能手居多――玩具拆卸小能手、红白机小能手、星盘小能手、算命小能手、书法小能手、摄影小能手、电脑硬件小能手、汽车小能手、戏曲小能手、曲艺小能手、音乐小能手、AV鉴别小能手、各界八卦小能手……

前些天我们一群大都已30多岁往40奔的同事们还忽然兴起了从头学音乐的风潮,从吉他到尤克里里乃至口琴买了一大堆。带头儿的是我们组的领导凯哥,不久前的一天,午饭后,他抱着一把尤克里里坐在太阳地儿里慢悠悠地对我们说:“学点音乐很好。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

领导的话不能细究,主要是领会精神:学的是不是音乐其实并没关系,“不会变坏”的,是那些有癖、有心、有爱的人――我们领导的水平跟孔圣人简直就不相上下。

电影《霸王别姬》里,吕齐演的戏班班主教训科班里的孩子时曾经说过:“是人,他就得听戏。不听戏的,他就不是人。什么猪呀狗啊,它就不听戏,它是人吗?”

以前看有人解读这句话,说讲的是当时京剧的风行。我觉得不是。京剧的风行是果,这句话说的是因。照我看,这几句说的是:人是要有精神生活的。这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或对草木鸟兽生情,或与弦歌声色相亲,心思才有所寄托,才不至于为现实所囿。

不久前有人问“青年们为什么要文艺”,我就想起这戏班班主的话来。不过,后来想,回答这么文艺的问题,也还是要文艺一点。所以我最后是用王小波的一句名言作答的。那句话是――

篇6:人生应该拥有一颗随和之心

什么是随和?词典释义随和为和顺,不固执己见。其实,随和的真正含义远没有那么简单。随和不只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智慧。

随和其要旨是:在人际交往中,主动地、习惯性地强化和谐状态,化解非和谐因素。一个健康的正常人,无论其初始性格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逐渐趋于随和。就整个人类而言,情形也大抵如此。

有人说,随和就是顺从众议,不固执己见;有人说,随和就是不斤斤计较,为人和蔼;还有人说,随和其实就是傻,就是老好人,就是没有原则。那么,随和到底是什么?随和是一种素质,一种文化,一种心态。随和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后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真正的随和需要大智若愚;真正的随和就是善良;完美的随和里包含着很高境界的禅意。

随和能使人生在风雨之中觅得一方晴空,在深沟险滩之中辟出一块乐土。随和的人就是一种看淡了世间世事,能保持淡定从容的淡泊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轻轻松松的让所有接触交往的人们都能感觉到一种放松的气氛与空间带去和谐的良好待人接物。

确实,随和反映出难能可贵的修养,是很多人不具备的品质,因为它包容、它坦荡、它深沉,它的实质是满怀对他人的和情善意。在人生的一切美好感受之中,幸福是瞬间的,愉悦是片刻的,欢乐是短暂的,能够持续的是随和。

那么,做人应该拥有一颗随和之心的内涵有那些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随和是人品的一种素质。

随和的人反映出难能可贵的修养,是很多人不具备的品质,因为它包容、它坦荡、它深沉,它的实质是满怀对他人的和情善意。随和的人,善于发现周围其他人的真善美,善于发现周围朋友的优点,善于享受生活赐予我们的快乐,随和的人,心胸宽广,视野宽阔,智慧无比。随和的人,必定是高瞻远瞩的人,宽宏大度的人,豁达潇洒的人。因此,品味随和的人会成为智者;享受随和的人会成为慧者;拥有随和的人就拥有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善于随和的人,方能悟到随和的真谛。

在当今社会,随和体现的是一种素质,这种素质需要学习与沉淀,随和的人往往以整体利益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即便您积极能干,即便您有漂亮的外表,即便您比别人聪明,都要学会把握整体利益的出发为基准点,学会随和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倘若以自己的气势要压过别人,凡事都争个上风,斤斤计较自己的名誉、地位,什么都要比人家好,结果往往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

随和是人格的一种修养。

随和需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要善于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感恩;要真诚地赞赏别人,夸奖别人;要不吝啬自己的微笑。随和需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随和的人,是宽宏大量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发生摩擦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他能够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对方;随和的人,是没有贪欲的人,他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世俗欲望随和需要与人为善的品质。善良作为人们最美好的品质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一个与人为善,从善如流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称赞和尊重。对周围需要帮助的人,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他一份力量;面对他人过错,善意地给予诠释和谅解……与人为善,善待他人,我们就会多一份坦然,增一份愉悦,添一份好心情。如此说来,善待他人不正是善待自己吗?品味随和的人会成为智者;享受随和的人会成为慧者;拥有随和的人就拥有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善于随和的人,方能悟到随和的真谛。

随和是人性的一种心境。

随和的人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冷静的态度,体现一种成熟的心境,也是人间最真挚最纯洁最高尚的情操。随和的人更容易从其他人身上学习到长处与优点,在聆听周围的同时,也会得到周围的聆听。苏格拉底也有一句名言:“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而不知不觉地来到。”同样,当人把目标锁定,“只问耕耘,莫论收获”的时候,上帝也就把收获悄悄地给你预备好了。

“心静自然平”,很多富有哲义的语言都谈到“心静”的妙处,而这恰恰能将随和有力的支撑起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孔明留下的千古名言,正是我修身、处世的座右铭。一些人面对纷繁多彩的世界,面对俗世的种种诱惑,不免会产生浮躁、彷徨,对名利的追逐之情也愈加迫切,随之而来的是身心终日忙碌,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困惑。而当一种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失落、迷茫、困惑、彷徨……有了这样的心境,人又怎能做到随和呢?曾经的再辉煌也只是一个经历,而不要把它当做资历。抛开世俗的杂念,让心静如秋水,思绪如行云,在思考中不断地顿悟、升华、豁达,随和。

随和是人缘的一种品质。

随和需要与人为善的品质。“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为恶小而为之”是做人的准则。善良作为人们最美好的品质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一个与人为善,从善如流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称赞和尊重。对周围需要帮助的人,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他一份力量;面对他人过错,善意地给予诠释和谅解。

与人为善,善待他人,我们就会多一份坦然,增一份愉悦,添一份好心情。如此说来,善待他人不正是善待自己吗?随和也有层次,初级的随和是只要不伤和气,宁肯抛弃原则,以使自己拥有一个宽阔舒适的生存空间。高层次的随和则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要达到这种境界,是要经过一翻磨练和修养的,有了自律,才有升华。人与人以一种随和的心态谦让对方,这确实是一种正确、明智的处世方法。随和能使我们在风雨之中觅得一方晴空,在深沟险滩之中辟出一块乐土。

随和是人际的一种处世。

随和需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随和处事的人们,做人做事首先考虑的一定不是自己的利益。随和的人性情一般很温和,会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轻重,尽可能的不去伤害到他人。随和性情的人们,由于能及时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上换位思考,而大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随和的人懂得,说什么话的语言技巧,能做到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又能让所有与之交往的人们心里面感到舒服和一种被人尊重的一种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会随时随地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会随时检查自己的为人处事方法有没有偏离人际轨道和航标。

篇7:小学生应不应该拥有零花钱作文

一、作文批改要循序渐进

个人认为循序渐进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是作文批改的基本原则。小学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写作,缺点和错误必然很多。在批改过程中要选择主要的一两点( 一般选择单元训练重点项目) 进行批改,使其尽快改正。如果在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就会超越学生实际求全责备地过多指出不足,并同时要求尽快改正,就会使学生一方面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打消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分不清主次无所适从。所以作文批改应该按教材体系一步一步地排出难点,采取渐进式的逐步推进方法为宜。

二、作文批改要及时

许多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往往要等到全班的作文收齐后才着手批改,在到下次作文时才匆匆把学生的作文发给学生,这样前后要花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一次作文。而学生拿到作文以后,又只是看看分数又去忙着准备下一次作文。学生根本来不及仔细地去看看教师辛辛苦苦批改过的作文,更无心思去总结得失。这样就使学生淡化了写作兴趣,甚至对教师的批改熟视无睹。心理学告诉我们: 反馈的时效性是反馈的生命,批改的时间拖得过长,就会时过境迁,错过学生自我修正的认知良机。实际上学生往往在完成习作后心中有一种快感。他们关心自己成果的时区大约在一周时间左右。教师反馈得及时,信息反馈效果就好,越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达到查漏补缺,巩固成果的目的; 反馈时间过长,学生会对教师的反馈逐渐淡化,因此教师每次作文批改应该尽早完成。

三、作文批改要做到典型批改、符号批改

运用批改符号是提高批改速度与质量的最有效方法。例如,移置符号“∽”只简单的一笔便可将前后两句位置调换过来,省略了很多语言。为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我们还应在每次批改将要结束时,选择一两篇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在课前由作者本人将其原文抄在黑板上,上课时师生共同运用批改符号进行详批详改。这种典型的批改方法既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了批改符号,又可弥补为提高批改速度而进行略批略改的不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作文评价要克服情感偏差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倾向,它反映着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因此,同一对象不同的人对它所持的态度可能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人,由于时间或空间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在作文批改中,学生平时成绩的好坏,字迹工整与潦草,都会引起教师的不同情绪,因而产生评价的偏差。

因此,在评分时应该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 要杜绝“看名给分”的评分方法。例如,学生交作文时可让学生先把作文打开,待批改完毕后再看学生的名字。这样减少了因平时印象而造成的评价偏差。

2. 要根据习作要求逐项打分。将习作分成若干小项目分别打分,这样可以减少因评分人不同而产生的评价偏差。

五、作文的评语应以鼓励为主

有句古语是这样说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很多年轻教师以此为座右铭,想达到严师出高徒的目的。而我却认为此言欠佳。因为现实生活中,“忠言”因“逆耳”而不从者有之; “良药”因“苦口”而不食者更是屡见不鲜。这怎能达到“治病利行”的目的呢? 中医学家在苦药上包上一层糖衣,解决了“良药苦口”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作文的评语中也在忠言的外面加上一层“糖衣”,多以尊重商量的口气提出中肯的建议,那就容易让学生接受。如“这段话是否可以这样写……”“要是再……就更棒了。”这样商量的语气使学生在亲切的气氛中接受教师的批改意见,从而调动他们自我纠正的积极性,达到“治病利行”的目的。

摘要:作文批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总结出小学作文批改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篇8:小学生应不应该拥有零花钱作文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要“联系生活”, 尊重学生“体验”的理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 (7~9年级) 关于写作的要求中, 第二条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内容中, 第一条也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如今学生的作文内容日益狭窄空洞, 大话、套话、空话连篇, “流水账”式的日常生活再现充斥学生作文, 经常出现大量的重复或雷同, 学生作文很少能写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来。

问题出在哪儿?是我们的学生真的没东西可写吗?我们不是一直在向学生强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要写好作文首先就要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吗?我们的学生不是每天都浸泡在生活中, 他们每天不都在用自己的双眼对生活进行“观察”吗?为什么他们还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或写出来的东西让人感觉空洞乏味呢?是生活出了问题还是学生出了问题 (学生出了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 ?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这本身并没有错, 问题还是出在我们教学上。我们在强调“观察说”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一点, “观察说”在实践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 我们老师难以做出具体有效的指导, 对学生来说更显抽象玄虚。因此, 这一理论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并没有产生多少积极作用, 已经遭到了一些专家和教师的质疑。

其实, 人人都生活在生活中, 但并非人人都拥有生活, 写作水平差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表现在体验上。正如特级教师毛荣富所说:“不会体验只说明你生活过, 并不表明你拥有生活。”“对于写作而言, 生活不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 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了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离开了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 生活不过是一种表象和机械的周而复始而已。” (《说“体验”》)

可在实际的学习实践中, 由于学业负担加重和升学压力的加大, 中学生的内心体验遭到了严重的压抑。同时, 学生在网络、电视、物质享受和时尚潮流的不断冲击之下, 内心的触角逐渐变得迟钝、麻木、浮躁, 逐渐失去了从外界获得丰富、深刻、细腻体验的能力。他们体验不到生命的成长和创造, 缺少生命的意义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二、体验对于写作的意义

何谓体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如, 作家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

对于写作而言, 体验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一种情感思维, 而非理性思维”。“这种思维不是对概念和逻辑的依赖, 而是以情感逻辑为基础的充满想象和联想的形象思维, 是心灵与外物的相互作用和交融。”

之所以强调体验的重要性, 是因为体验对于写作而言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 体验是获得写作材料的源泉, 体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写作源泉的丰枯。如有位同学在一篇题为“蜕变”的短文中所写到的:

……为何别人的文章绿意盎然, 而我的笔下却总是苍白一片?为何别人观察世界的目光犀利, 而我的双眼却有如得了白内障?我想病根在于思想的麻木:入学的成绩使我盲目自满, 忽视了渐渐滑落的名次;重点班的交椅让我误以为稳坐泰山, 忘记了全北京、全中国的千百万竞争者;“清华”的名头令我飘然忘形, 迷失了“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真谛;看着同学们个个脱胎换骨, 而我却如痴如醉地做着春秋大梦, 我感觉他们好比破茧而出的彩蝶, 而我却仿佛是睡在蛹壳中可悲的虫豸。

然而我感谢老师的金玉良言, 感谢同学们的优秀楷模。是他们使我睁开了浑浑噩噩的双眼, 识破了狭小闭塞的茧壳, 认清了思想、人生的危机, 从而及时把握了蜕变的机会!如今, 我很清楚:幼虫蜕变靠的是自身的生存欲望与抗争, 而不是一把削皮的水果刀;人的蜕变凭的是坚忍不拔的进取心与拼搏, 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曾经用虚伪、安逸束缚自己的, 是我;如今破茧解缚的, 当然也是我;将来翩翩起舞的, 必定还是我!

这种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很多学生都有过, 但能够将它写出来的并不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融入自己深切的体验。换句话说, 很多学生没有将这种经历和感受上升到体验的高度, 因而也就很难将它作为写作的材料写到作文中去。

其次, 作文内容的独特性只能靠体验获得, 靠感受获得。因为只有感受和情感才不拘客观, 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物, 同一事, 同一景, 每个人因为经历、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 感受和体验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 因为时间和境遇的变化, 体验和感受也会不一样。尊重体验才能使我们所写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 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如一同学以自己的体验写泰山:

秦始皇封禅之日, 曾避雨于一棵松树, 遂赐其树为大夫松。秦始皇是残暴之君, 我不喜欢他;但是因为避雨而赐树为大夫松, 却显示了秦始皇率真而富有情趣的一面。我想象那棵大夫松应是我见过的最古老的树, 苍老而垂死, 是怎样的一副衰败之象!我希望它是这样的———曾经目睹秦始皇的骄横霸气, 曾经阅尽人世的沧桑变迁。可是我看到的大夫松却郁郁葱葱, 迎风而立, 活像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和我一样, 涉世未深, 稚气未脱, 又能有什么历史内涵和观赏价值呢?

这段文字摒弃了套话假话, 虽然不无偏颇, 却是“一家言”, 写得真切而独特, 作者是忠实于自己内心体验的, 流淌于文字背后的是一脉迤逦的真情。

再次, 议论文的写作也离不开体验。目前学生写议论文的普遍毛病就是空洞干瘪, 说教味浓重。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生活的体验。议论文独特的见解, 新颖观点的形成, 离不开对生活的独特体验。议论文要有说服力, 要有激情和感染力, 也少不了对生活的体验。

三、对策:培养体验意识, 激发体验热情

体验对于写作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培养强化学生的体验意识, 激发学生积极体验生活的热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 激发他们体验生活的热情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紧跟成长, 体验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开始要面对成长的很多问题, 开始要面对世界存在的复杂和艰辛。在学习和生活中, 他们会有很多的烦恼、困惑、期盼、失落……他们会有获得成绩提高的快乐, 也会有付出了努力后仍踯躅不前的困惑, 他们对友情、亲情、爱情都会有与以前不同的认识和感受, 他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体验, 其中不少体验足以铭记终生。甚至有些体验会像心灵烙印一样, 深刻影响着个性及气质的形成。“体验”应该是他们经历青春、理解生活的主要方式———体验孤独、体验爱恋、体验困惑、体验忏悔、体验尴尬……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强化他们体验成长的意识, 并辅之以适当的方法激发他们体验成长的热情, 学生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或写得空洞乏味。

其次, 紧跟阅读, 抓住阅读体验,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提高他们文化积淀和人文修养, 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中学生受学习生活的限制, 没有机会去体验各种人生百态, 但可以通过加强阅读, 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来扩大他们的生活体验。因为作品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体验的结果, 阅读是对体验的体验。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扩展生活体验和人生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 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入境”、“同情”, 能够与文本对话, 善于敏锐地捕捉文本触动他们心灵的瞬间, 他们写作也就不用为“无米之炊”而发愁了。

再次, 让学生多亲近自然, 体验自然。自然是写作的广阔田野, 自古以来, 多少文人墨客体验自然给后世留下了光耀千古的文章。体验自然, 是一个从感性直观到心灵感应的过程, 也是人们获得人生体验和感悟的重要方式。杜甫的《望岳》, 诗人通过远望、体验泰山的雄伟气势, 展现出自我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曹操的《观沧海》, 咏叹萧瑟秋风中的洪波涌起, 抒发包容宇宙的澎湃激情和积极昂扬的生命意识。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 如郊游、夏令营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多亲近自然, 从自然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篇9:小学生应不应该拥有零花钱作文

据了解, 柳敏家住华中科大校内, 户口也不在这所公办小学招生的对口范围之内, 父母送她来上学还要交数千元的赞助费。那么, 为什么家长放弃名校, 选择“小班化”教学的公办小学呢?

柳敏的父亲告诉记者, 女儿择的是一所普通的公办小学, 教学质量在所在区属中上等。在这里, 学生的家庭层次多样, 父母既有下岗的、摆摊的, 也有高校、重点企业的子女。学校平时也很重视课堂教学, 但没有一味地“死擂”, 这样的环境也许对孩子成长更为有利。这位家长表示, “小班化”学校的工作做得比较细致和灵活, 在全面培养孩子性格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巧合的是, 在小孩选哪所小学的问题上, 省直某机关一位公务员也放弃择名校, 将儿子送入“小班化”学校。这位父亲的观点与那位华中科大教师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不想让儿子在名校感染上和人攀比的坏毛病, 希望儿子对别人炫耀的不是爸爸的职务、座驾和衣服的品牌, 以及参加补习班的多少, 而是健康的心态和能力。”

“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 择校分流或许成为一种趋势。一部分进入热点小学, 一部分进入教学质量中上等、推行‘小班化’教学的普通小学。”武汉市教科院专家普遍认为, 近年来, “小班化”学校得到的认可度在逐步提高。“由于学生少, 在小班化学校, 孩子被教育、关爱和尊重的程度比名校和普通学校高, 小学教育的重点不是文化成绩, 而是树人, 为孩子将来成人做准备, 这点得到了越来越多有先见之明的家长的认同。”

上一篇:学期末团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明尼苏达大学申请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