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记忆力教学反思

2024-05-17

神奇的记忆力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神奇的记忆力教学反思

神奇的记忆力教学反思

刘丽

“神奇的记忆力”这节课,我主要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一些记忆的规律和方法,为他们的日常学习中的记忆提供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在学生上建立起自信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注重以下几点:

1、游戏设计,增加趣味。

这节课,我设计了游戏导入“记忆我的手机号码”;闯关游戏等。在各个游戏中通过体验让学生体会到通过一些方法可以让记忆更加高效,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应用于以后的学习当中去。

2、注重评价,提升信心。

刚接受四年级一段时间,发现大多数同学缺少学习的自信心,在这节课在游戏的设置上,我本着自己本班学生的接受情况,适当的降低了游戏的难度,通过教师的评价“你的方法真有效”“你真是个记忆小能手”“你的联系很有趣”等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环节等到自信,并希望学生能把这种自信带到学习之外的生活中。

3、注重了心理课与自己所教数学科的整合。

这节课的游戏中我加入了很多数学元素,因为他有规律性适合孩子去发现规律从而找到记忆的高效方法。“找规律记忆一组数字”“利用大月记忆”等学生们学的有趣,心理课和数学课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不足之处:

1、由于准备时间有限,在环节有优化上没有更好的琢磨,合理的处理教材。如:可以把遗忘曲线放在重复记忆之后。这样环节衔接效果更好。

2、没有很好的把控时间,前面的游戏环节有拖时间,造成后面的内容没有呈现出来。

3、小组合作要注重高效,在小组学习上应注重学生的搭配。

篇2:神奇的记忆力教学反思

课程:心理健康班级:16电应1授课教师:漏佳妮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对学生记忆力的测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记忆力所在的位置,能够在学习中寻找记忆的规律,并且应用它。

2、态度与情感目标:

愿意快乐地学习,培养自己的记忆能力。

3、行为目标:

努力做到快乐地学习,不断地寻找记忆的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自己记忆能力,并且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记忆。教学难点:

学习记忆的规律,在学习中应用它。

三、授课方式

情境体验法、游戏法

四、教学准备

视频,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记忆碎片》片段,引出话题记忆。

视频中的sam患了一种短期失忆的疾病,没有办法形成新的记忆,我们平时在看电视剧或小说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种失忆的现象,很神奇对不对?那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记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出发来一场记忆之旅。讲授新课

1、初识记忆 1)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 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2)记忆的种类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在感觉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

短时记忆:是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思考:视频中的sam是在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我们怎么样才能记的更多更好?你的记忆力又怎么样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感知记忆,来了解一下吧。

2、感知记忆

1)先让我们看看大家的记忆力如何? ①请快速浏览以下词汇:

糖果快捷良好滋味 迅速 饼干 苦味 优美 蜂蜜果冻 馅饼白糖

下面3个词你是否看到过:滋味快速 甜蜜

②看图:左上角的男人在做什么?图中有几个动物?什么动物?

2)为什么我们会忘记?sam是因为生理上的病症,那我们呢? ①一张五元纸币的反面是什么?

②同学问你借了500元钱你会忘记吗?

③请你用10s的时间数一数,以下有几个7? 9 7 6 7 4 5 7 0 3 2 5 6 7 9 4 1 5 7 6 2 8 7 4 5 6 7 2 0 7 问题:上述数字中有几个5? 为什么我们记不住五元纸币的反面,却能记住同学借走的500元钱?为什么我们记不住比7少的5?

教师总结:明确的目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习、记忆,在记忆前要先有一个规划。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相信大家有好多需要记忆的内容,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记得又快又好呢,记忆有没有规律?记忆力能不能得到提升呢?相信大家有很多疑问,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探索记忆之旅。

3、探索记忆

思考:记忆有没有规律?

1)先让我们看一段广告,思考为什么广告商都喜欢把品牌名称放在最前或最后的位置?

记忆规律一:处在中间的材料不容易记 策略:1重要的知识放在最前面或最后面记

2把长的材料分成短材料,最后串起来一起记

2)以下有4组记忆内容,A、B两组是数字,C、D两组是汉语词组,每组将分别展示15秒,再给20秒回忆时间,回忆时请把记住的项目写在纸张上。

A 365 108 1949101 1990 B 637 293 7162613 8091 C春天 咖啡 马上 狮子 悲伤 飞机 D工问 类方 开意 可沙 续司 公提 思考:为什么AC组比BD组要好记? 记忆规律二:有意义的材料容易记

策略:将枯燥的材料转化成有意义的材料,这个有意义是针对你自己的。如:谐音法,联想法。3)展示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图

遗忘曲线图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时间就不再遗忘了。思考: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在记忆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东西? 记忆规律三: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策略:及时复习

4、运用记忆

及时回顾记忆的规律及策略

记忆规律一:处在中间的材料不容易记 策略:1重要的知识放在最前面或最后面记

2把长的材料分成短材料,最后串起来一起记 记忆规律二:有意义的材料容易记

策略:将枯燥的材料转化成有意义的材料,这个有意义是针对你自己的。记忆规律三: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策略:及时复习

课外拓展作业

篇3:《神奇的交换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前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说带有数字的成语, 要求是“一个不能少” (组内只要有一个同学没说出来或者重复了, 就叫失败) 。

设计意图:课前的游戏内容, 学生熟悉而又便于操作, 拉近与学生情感距离的同时, 也可使学生思维快速进入数学领域, 为新课的顺利开展打好伏笔。“一个不能少”的要求设置更是对本节课核心数学思想的提前渗透。

一、研究实例

1.今天的课将从一个带有数字的成语“朝三暮四”开始。

(故事梗概:古时候有人养了一群猴子, 在送橡子给猴子吃的时候, 他说:“每天早上给你们3个, 晚上给你们4个。”猴子们一听都急了, 争着说:“凭什么早上少吃一个?”养猴的人一听, 赶紧改口道:“那就每天早上给你们4个, 晚上给你们3个吧。”猴子们一听高兴极了。)

2.故事中的猴子们真的如愿了吗?从数学的角度, 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猴子们说, 早上吃3个, 晚上吃4个, 合起来是7个, 而早上吃4个, 晚上吃3个, 合起来还是7个, 每天吃的总数其实并没有变化。

师:不错, 3+4=4+3。

设计意图: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例子, 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加法交换律存在的合理性。

二、引发猜想

1.观察等式的左右两边, 它有什么特点?

2.像这样的等式, 你也能说出一、两个吗?

3.通过这几个例子, 你有什么大胆的猜想?

(猜想:任何两个数相加, 交换它们的位置后, 和不变。)

设计意图:一两个例子不是结论的全部, 最多只能是我们得出结论的一个引子。

三、科学验证

师:加法算式千千万, 难道都符合这条规律吗?认准的道理要坚持, 这没错, 做学问需要执着, 可也需要严谨。拿出证据来, 我们一起验证这个猜想。

1.寻求证据, 尝试用较多的、不同类型的例子说明规律的普遍性。

师:要想说明这条规律是正确的, 光有一两个例子肯定不行, 你能找出更多不同类型的例子吗?

2.搜索反例, 从另一个角度证实猜想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

师:只要我们能找到哪怕一个不符合的例子, 就说明这条猜想是错的。

3.给出证明, 结合实例说明加法交换律的算术意义。

师:以我们班的总人数为例, 无论用女生的人数加男生的人数, 还是用男生的人数加女生的人数, 总和是一样的。

你能从生活中再列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加法交换律呈现的内容简单, 但思考过程却不简单。善于从浅显的知识中教给学生高深的道理, 是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捷径。

四、概括结论

1.自己得出的结论, 想不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洁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自由发挥, 图形、汉字、字母、符号等都可以, 最后突出字母表达式。

2.根据规律的特征, 你能给它起个好听而又贴切的名字吗?

3.小结学习方法:从几个实例中产生猜想, 然后用举例、说理的方法逐步验证, 最终得出结论。

五、充分联想

师: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既然两个数相加有交换律, 那么, 自然地会让人联想到什么呢?这些猜想正确吗?仔细地考虑一下, 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1.在迁移中, 明确乘法也有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 交换因数的位置, 积不变。a×b=b×a。

2.在反驳中, 知道减法、除法不具有交换律。

(1) 减法算式中有交换的现象吗? (如5-5=5-5)

(2) 所有的减法算式中都有交换的现象吗? (如2-l≠l-2)

(3) 减法有交换律吗? (我们不能把个别特殊例子中的现象当成所有算式都有的普遍规律)

(4) 除法有交换律吗?生:不是的, 只有一小部分特殊的, 被除数和除数相等的时候。

3.小结学习方法:从加法交换律这条原有结论开始, 联想出了三个猜想, 通过验证得出二个新的结论。

设计意图:把单个知识点的获得作为新组块知识习得的生长点, 在取得知识“量”的突破的同时, 对原有单个知识的认识也有了“质”的提高。可以预想, 在这种教学方式的指引下, 学生可以轻松应对知识爆炸时代的挑战。

六、应用拓展

1.运用规律填写数值或符号, 加深对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认识。

2.在对加法、乘法的验算中, 体会交换律的作用, 并构建与算法多样化的联系。

3.提供探索题, 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两个数相加有交换律, 那么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数相加呢?

教学反思

数学是什么?能形成怎样的影响力?答案并不唯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数学可以在人的内心深处培植理性的种子, 她可以让你拥有一颗数学的大脑, 学会数学地思考, 理性、审慎地看待问题, 从而去认识、改变这个世界。一节数学课40分钟, 我们不能改变其时间的长度, 但却能改变它的厚度与深度, 可以让其富有生命力, 有质感、厚重感。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设计《交换律》这节课时, 我作了两点尝试:一是在浅层的知识背后挖掘出深层的价值内涵;二是重组教材以实现知识的块状呈现。

“交换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比较简单。即使对三年级学生来说, 理解上也没有什么障碍。在学习这段内容之前, 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比如加法、乘法的意义中, 3朵红花与4朵黄花合在一起, 可以用3+4, 也可以用4+3, 结果都是7朵;两个3可以写作2×3, 也可以写作3×2, 结果都是6。再比如加法的验算中,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验算方法学生已经用了很久。往常我们在教学加法、乘法交换律时, 基本上采用的是:给出几个等式, 让学生找找规律, 然后概括出一个结论, 就算结束了。这样做可以吗?可以的。但似乎有点薄, 显得不那么厚重, 最后真正留给学生的东西不多。因此, 我决定透过浅显的知识, 深层次地挖掘, 以加法交换律这个知识点为载体, 教给学生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即从一两个实例中寻找规律, 产生猜想, 进而用“举例”这一不完全归纳法进行验证, 最终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结论。

篇4:那些能改善记忆力的神奇植物

银杏叶提取物

银杏堪称植物里的活化石,从2 亿年前至今,银杏的进化改变都非常微小。人们种植银杏树主要是为了获得白果和银杏叶。时至今日,干银杏叶已经有标准化的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中最重要的成分包括银杏黄酮(如槲皮素)和银杏内酯等。在动物实验中,银杏显示出良好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并且能扭转认知功能缺陷,延缓痴呆的进展。此外,银杏叶提取物还能加快神经信号传递物质的流转速率以及在大脑中特定区域的结合能力。在健康成人参与的学习记忆能力临床研究中,银杏叶提取物体现出多方面的有益作用,如完成指定测试任务的速度较快,回忆事务的准确率和次数提高等。在涉及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和认知功能受损患者的研究中,高品质的银杏叶提取物也体现出良好的作用,服用者在语言流利程度测试、注意力和记忆力测试中都有较好的功能改善,银杏叶提取物甚至对一些抑郁症状也有改善作用。在美国,银杏叶提取物制品是最广泛使用的植物性膳食补充剂之一,在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相关产品也很多。这些产品常用于改善跛行、认知功能下降、痴呆、大脑功能不足等。在中国,此类产品也很多,市场上存在一定数量的伪劣银杏叶提取物产品,消费者要注意鉴别。

人参和人参皂苷

近几十年,亚洲甚至西方国家的研究人员都相当关注人参。人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抗衰老和益智作用。人参中能分离和鉴定出超过200 多种人参皂苷和非皂苷成分,其中一些人参皂苷,在动物试验中显示出有增强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有些研究显示,食用人参也可以改善健康成人的学习记忆能力。在一项试验中,受试者在服用400 毫克人参数周后,完成记忆力测试所需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其他一系列测试中的准确性也比对照组高。另一项研究将银杏叶提取物和人参提取物联合给健康成年受试者服用14 周,结果显示,服用了提取物的受试者记忆质量指数比对照组提高了7.5%,并且在长期记忆、短时工作记忆等方面均得到了改善。

绿茶中的儿茶素成分

绿茶中的多酚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癌、抗糖尿病、抗高血压、保护神经等多种功能。多酚中含量最高、最具有活性的成分是E G C G,它是儿茶素的一种,中文全称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 G C G 是一种抗氧化剂,能抵抗自由基对脂质的过氧化反应。也有报道称茶多酚可增强认知能力和减轻与衰老相关的氧化改变。绿茶也具有强有效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对大脑中特定蛋白成分的加工修饰能力,这些特性都有助于增强认知功能。此外,绿茶中的儿茶素成分在改善衰老过程中认知功能受损以及神经退化性疾病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并与其他一些成分一起逐渐成为临床辅助治疗的方法。近年,绿茶被应用于一系列临床研究中,显示出在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方面的潜在作用。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在服用含有绿茶提取物和其他一些营养成分的制品16 周后,受试者在认知能力测试中显示出略好于对照组的表现,进一步分析显示,干预组在选择性记忆和注意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同时部分受试者的文字阅读速度也比对照组更快。在服用这一制品后的3 个小时内,在开眼、闭眼以及阅读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的脑电图检查提示,干预组的认知和警觉性更好于对照组。

姜黄素

姜黄是一种多年生的姜科草本植物,姜黄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姜黄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多酚类物质,它在学习记忆方面的功效已经在多种研究模型中得到了证实,这些功效包括改善吸烟引起的认知功能受损,扭转因长期压力引起的认知障碍和神经可塑性受损等。目前,研究人员的关注重点已经转向探讨姜黄素的神经和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已有初步的研究表明,定期摄入姜黄素的老年人有更好的认知功能。

肉苁蓉新价值:改善记忆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肉苁蓉的茎可以补肾阳、益精血,既能填充精髓,也能充养脑髓。现代研究也显示,肉苁蓉和其茎中的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抗炎、抗疲劳以及保护神经等作用。因此,肉苁蓉又被称为“沙漠人参”。

肉苁蓉是分布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一种植物,每年的5 ?8 月开花、结果。春天收集肉苁蓉的肉茎,经晒干或烤干后切片做药用,治疗诸如身体虚弱、腰膝酸软、慢性便秘等疾患。肉苁蓉活性成分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多糖和苷类成分。[D1]

新近研究显示,肉苁蓉所具有的神经保护功效使它成为改善神经系统病变的“理想候选品”。肉苁蓉富含松果菊苷,肉苁蓉的提取物在体内和体外试验中显示出诱导神经生长因子合成作用,促进大脑中有关因子分泌,改善与记忆力有关的一系列大脑功能。此外,也有细胞研究显示,肉苁蓉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以及神经结构向外延伸、生长。

传统的草本植物,为受记忆力下降而困挠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希望之窗,生活之路由此更加美好、宽广。

篇5:《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为了说明“克隆”的奇妙,在语言表述也很奇妙,一是把深奥的话往浅显处说,例如孙悟空拔汗毛变出无数个“孙悟空”;二是把深奥的话进行对比说,如把“有性繁殖”跟“无性繁殖”对比;三是把深奥的话进行举例说,如柳枝、马铃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搜索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那个,采用让学生读说写练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篇6:《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神奇的克隆》这一课也是一篇科普类的课文,学生对这种课文比较感兴趣,同时课文内容比较容易懂,所以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克隆的含义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我们可以自己复制自己,想象是什么情景?把“复制”这一概念引入,学生积极性很高。此时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句子。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发现“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与复制的不同,学生很容易理解其区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生物的克隆情况。另外教学这一课时,注意一些过度性的语句,让学生学会一般科普类作文的写法,学生学得很有兴趣。

篇7:《神奇的水》 教学反思

这个星期学习了第三单元第三课《神奇的水》。《神奇的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的内容。三年级科学课是起始课,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们已经十分喜欢上科学课。水是最常见的物质,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本课的教学,意在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学中我在以探究为中心;强调手、脑结合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重视交流方面作了一些努力,感受如下:

(1)学习科学应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过程,应以探究为中心。我在科学教学中,首先观察树叶上的一滴水,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实验,获取知识。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亲自动手实践,从而产生体验与感悟,当然仅仅有动手的活动是不够的,也必须有动脑的活动,因为仅有动手活动是不够的。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开展评价。

(2)本课体现了科学家探究过程常用的方法:观察,提出问题,做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进行实验研究,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因为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个方法,所以我在用一枚硬币和一杯装满水分别能滴多少滴水和放多少枚回形针这一过程中反复使用以上的方法,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本课教学我还重视学生交流技能的培养。人类的任何活动都需要思想交流,科学学习也不例外。学生要想在探究活动中学好科学,就必须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分享小组其他成员的观点,知道如何向大家报告自己的探究结果。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科学用语,能与他人自由交谈,进行口头汇报等方面做了一探索,我想只有在每一节课都注意学生的交流技能的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就一定会得到发展。

(4)在本课教学由于没有科学实验室,实验器材几乎没有,我在演示实验一杯装满水的时候,交代不够清楚,加上学生急着做实验,因为杯里的水没有装满,实验时间太长,以后还需改进。

篇8:神奇的记忆力教学反思

笔者在设计浙教版四上《神奇的电话》一节的教案时, 在对教材文本和既定教学目标研读的基础上, 尝试着挖掘更具情感深度的教学内容, 并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二度开发, 制订了“在感受电话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 感念电话发明和发展背后的人及其创新精神, 并由此树立创新和服务意识”的教学目标。试图结合电话发明者贝尔, 改进电话通信技术的科研人员以及电信工作人员的事例来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的达成。

师:“同学们, 这些应急电话拯救了我们身边多少条生命。但你有没有设想过, 万一电话不通, 手机信号中断了, 会造成什么后果?”

生:“回到家里联系不到爸爸妈妈, 心里很着急。”

生:“爸爸经常要联系厂家进货, 如果打不通电话就会失去生意。”

生:“想问同学作业, 只能跑到同学家里去问了。”

生:“有很多人会因为耽误抢救而死。”

……

师:“没错。那大家知道又是谁在为我们保证电话线路的通畅, 创造着电话的一个又一个神奇呢?”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 教师相机播放了记录2008年雪灾电信工作人员抢救电信线路的MTV《大雪无情, 人有情》)

师:“看到这些感人的画面, 你有什么想对电信工作人员说的吗?”

生:“正是因为他们冒雪抢修, 回不了家的人们才能和家人取得联系。真是太感谢电信工作人员了!”

生:“他们的工作太重要了, 没有了他们, 电话和手机就只能是废物。”

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话, 更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

……

师:“是啊!电话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太重要了, 它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方便, 真应该感谢发明电话的贝尔, 感谢让电话能神奇地为我们服务的人, 感谢电信工作人员的辛苦劳动!”

篇9:神奇的细胞记忆

2000年1月,中国东北地区一位名叫杨孟勇的58岁老人,因患有扩张性心脏病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器官的供体者是一个脑死亡的26岁年轻小伙。在术后恢复的几个月里,家人发现老人的头发开始由白变黑,再以后连口味也逐渐有所改变。之前在杨孟勇的饮食中土豆是少不了的菜肴,但手术后竟被年轻人爱吃的虾条、锅巴等膨化食品所取代;从小在海边长大的杨孟勇原来最爱吃鱼,但如今即便是用活鱼做成的美味他也嫌腥。更为奇怪的是,手术后的杨孟勇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和极其充沛的精力。

2004年6月,已经62岁的杨孟勇听说武汉将举办一届器官移植者的运动会后异常兴奋,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阻拦当即报名,并参加了800米长跑。虽然在长跑比赛中杨孟勇没有拿到名次,但能与十几岁、二十几岁的选手比试一次,他觉得十分满足与高兴。之后,杨孟勇还出版了一本名叫《太阳传说》的诗集和一本长篇纪实小说。在写作的那些日子里,他经常连续伏案10余小时,但从未觉得累过。

像杨孟勇这样的案例不但在中国有,在国外更是大有人在。

美国马萨诸塞州赫尔市47岁的芭蕾舞蹈家克莱尔·希尔维亚在她的自传《心脏的改变》一书中披露:1988年5月,当她移植了一名死于车祸的男孩的心肺后,她的性格和爱好发生了剧变,爱上了喝啤酒、吃青椒及以前最讨厌吃的肯德基炸鸡腿。原来脾气平和的她不但变得富有攻击性,而且性格也越来越男性化。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尽管美国《器官移植法》禁止向患者透露捐赠人的身份信息,但克莱尔竞在梦中和18岁的捐赠人蒂姆·拉米兰德相遇,并经过一番周折后成功地找到了捐赠者的家人,证实了蒂姆生前的确非常爱喝啤酒、爱吃青椒和炸鸡腿。另外在接受心肺移植手术前,单身的克莱尔·希尔维亚一直想找个稳定的男伴共度一生,可是在手术之后,她却失去了寻找男朋友的兴趣。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美国人比尔·沃尔的身上。在他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之后,突然间拥有了捐赠者的习惯与爱好。在术后的一天,当沃尔无意间听到法国歌手沙黛的歌曲时,58岁的沃尔竞莫名其妙地啜泣起来。而在此之前,沃尔从没听过沙黛的歌,更不曾因伤感的旋律而悲痛过。直到他与心脏捐赠者布兰迪的家人取得联系后才得知,布兰迪生前是一名好莱坞的替身演员,而沙黛是他最钟爱的歌手之一。

同样的怪事也发生在70岁的保罗·欧德曼等人身上。欧德曼移植了一名14岁男孩的心脏之后,突然对糖果产生了兴趣;一名女孩移植了一名年轻词曲作家的心脏和肺脏后,突然爱上弹吉他,并开始写诗和谱曲;另外一名25岁的男子移植了一名同性恋者的心脏后,竟突然变得有点女性化;更为神奇的是,一名女性接受器官移植后,竞突然开始会说流利的外语;还有一位63岁的快餐店老板威廉·西里丹,他原来根本就不会绘画,但自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后,他的画技突然有了飞速提高,后来经了解才得知,他的心脏捐赠者是一名狂热的业余艺术家。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而中国传统医学则把人的神志活动归属于心,并最早提出了“心之官则思”的理论。《黄帝内经》日: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日: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中云:“心为脏腑之主,而总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以五志唯心年使也。”张介宾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五脏,但主要仍归属于心。另外中国传统医学还认为:人的心脑是相通的,心和脑均为思之官,只不过是分工略有不同罢了。清末民初的名医张锡纯说:“人之神明,原在心与脑两处,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而成。”

将心脏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后,储存在心脏中的某些性格、记忆,甚至智慧也会随之转移的观点与设想,早在中国明末清初时就有人提出。蒲松龄在他写的《聊斋志异》中说,有个名叫朱尔旦的书生才疏学浅、天生愚笨,几次参加科试屡考不中。但其人胆大豪爽,不惧鬼神。后来他结识了一位阴间主管生死的判官,请求帮忙。判官施展法术,从一个死去的聪明人身上换了一颗慧心给朱尔旦。从此朱尔旦变得异常聪明,才华横溢,读书过目不忘,下笔神思飞扬,不久便考上了举人。

其实,不光是心脏移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喜好,其他器官的移植同样可以使接受者的身体发生微妙的变化。

2005年10月,英国的伊安·盖蒙斯因患有肾病综合征成功地接受了肾脏移植手术。而肾源的提供者不是别人,正是和他共同生活了31年的妻子琳达。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伊安不仅仅接受了琳达的一个肾脏,而且还“传染”上了琳达的许多性格特征,甚至连脾气和爱好都变得越来越像他的妻子。另外,手术后的伊安还爱上了遛狗,而在这之前,狗是他最讨厌的动物之一。

在接受肾移植手术之前,爱好打橄榄球的伊安是一个讨厌烹饪、园艺和做家务的大男子主义者,可现在的伊安却仿佛变了个人似的,他不仅爱做家务、爱烧饭、爱修剪草坪,甚至还喜欢到廉价商场去淘便宜货,而这些都是妻子琳达最爱做的事。

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案例是一位15岁的澳洲少女,在移植了肝脏后她的血型也发生了改变。另外,科学家还发现,除了器官移植外,骨髓移植也能让接受者的体表特征发生一定的变化。

1996年,26岁的银行信贷员孙伟成功地将自己的骨髓捐献给了杭州一位白血病小患者。在这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孙伟的朋友和家人每次看到被救小患者的照片或本人时,都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小孩长得越来越像孙伟。类似的案例还发生在一名女大学生身上:一位皮肤白皙的女士,将自己的骨髓成功地捐给一名皮肤黝黑的女大学生。手术后不久,这名大学生的皮肤奇迹般地变白了。

美国的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几乎50%以上的节食减肥都会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细胞记忆造成的。虽然减肥者的身体可以通过节食减去部分重量,但由于脂肪细胞有一定的记忆功能,所以当停止节食后细胞就会毫不留情地将自己重新填满,甚至还会扩大。

我们还知道,类似麻疹、水痘一类的疾病人体在一生中只感染一次,这也是因为人体中的免疫细胞会记忆这些病毒的生化密码,并以此作为对付再次入侵者的武器。而注射防疫疫苗,也是巧妙地利用细胞记忆来保护我们的肌体。另外我们还发现,人的指纹是终生不会改变的,即使因刀伤、火烫或化学药品腐蚀造成了表皮受损,但新生出来的指纹还是会和原来一样,而这些都是细胞记忆起的作用。

细胞记忆学说是当前神经生物学中较流行的一种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认为:由于细胞囊括了人体整套基因的“材料”,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必将从捐献者身体上“继承”某些基因,而其中的一些基因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口味及爱好。他的这一理论,实际上与中国的张颖清教授在20余年前提出的“生命全息律”不谋而合。张颖清认为:如果从生命科学看生物具有的全息性,那么一个精子、一个卵子、一个细胞都全息着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生命体中任何一个具有相对独立部分的个体,都包含着生物母体的全部信息。

篇10:《神奇的鸟岛》教学反思

四年级组 杜鑫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崇文区督学室和教研中心多位老师的莅临指导。在这次督学检查中,我执教的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第七册《神奇的鸟岛》一课。这篇课文介绍了青海湖西北角鸟岛的地理位置,以及岛上的十万多只水鸟相处融洽,遇到敌害能共同对敌等趣事,展示了鸟类的团结可爱,显现出自然界的神奇奥妙。

为了上好这节督导课,我与同组老师多次坐在一起研究教材,把握重难点。听过试讲后,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反复修改教案。我感觉,通过这次备课,自己在把握教材、挖掘教材方面有了进步。就以这篇课文为例,在引导学生理解“鸟岛神奇在哪里?”这个问题时,我能够做到理解到位:鸟岛的神奇不仅表现在鸟多,更表现在这是“鸟的世界”和这里的鸟很团结。一旦学生只谈到“鸟多,所以神奇时”,我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仅仅鸟多就神奇吗?”,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课文内容。此外,通过与本组老师一起研究,我还学会了应该怎样备课。即,拿到一篇新的课文,应该把课文反复多读几遍,梳理出课文的主线。然后看课后思考题,琢磨编者的设计意图,领会教材的训练点。准确把握教材后,再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多种能力进行了培养和训练,如朗读能力。课上,在引导学生体会“鸟岛的鸟特别多”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我让学生反复练习,要求他们 “通过读告诉我鸟有哪些颜色?”经过练习,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突出能够使人感受到鸟多的词语,把自己的理解读了出来。又如,想象能力的培养。体会“鸟多”时,我让学生闭眼听老师范读课文,同时想象天空中的画卷。通过交流,我知道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群鸟图”,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体会“这里是欢乐的鸟的世界!”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我对于《新课标》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这节课中,还有些许不足,是自己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的。(1)整体感悟不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描述了鸟岛的鸟特别多,“抬头望”、“低头看”、“湖水里”几个表示位置的词语将“鸟多”有顺序的写了出来。教学时,不要牵着学生逐句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找出能够感悟“鸟多”的语句,标画下来,再谈谈体会。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2)读的训练还要到位。课堂上,虽然注意了训练学生的朗读,但是形式还过于单一,练习的“面”还不够广。语言文字这么美 的文章应该在“读”上多下功夫。(3)提问的语言还要准确。教学中,两次问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鸟岛的鸟多的?”其实,我是想让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能够有条理的把鸟多写出来是因为运用了“从上到下”的写作顺序和“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但因为问题的不准确,使得学生理解时出现了困难。

篇11: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一、条理清楚;

二、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三、语言生动。抓住这些特点,我和学生展开了对文本的研读。原来上课,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懂或者不会说,常常事事包办,课堂中以自我为中心,表面看来,我该教给学生的都教给学生了,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什么?并不过多地去关注。本节课,我一改过去的常规教学模式,主要用互动的形式组织了教学活动。在与学生的研讨中,大多数同学觉得: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是克隆、哪些生物可以克隆、克隆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尽管与教参上的有所出入,但是学生的见解也有道理,所以,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板块。理清了全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我又让他们默读课文,揣摩每一个段落的叙述方式。大家又发现了:第二段是三个并列的段落,分别写了: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第三段的结构方式很明显,采用了“总——分——总”的方式,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再找出具体描写的几个方面,即“培育优质、高产的农副产品”、“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器官”等方面,联系到克隆技术诱人的科学前景。

篇12:神奇的镜子教学反思

上了一堂没有准备好的课,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很惭愧。感谢这些活泼的孩子给了我灵感与启迪,使得这节课很精彩,师生感受颇深。

课文内容是这样的,刚满7岁的爱迪生想出了用镜子反射聚光的道理,救了得急性阑尾炎的妈妈。上课伊始,同学们分别说出了镜子的很多的用途,然后我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生说:“这个镜子是什么样的?”之后有的又说:“这镜子神奇在哪?”还有的大概说了课文内容,我没有拘束学生的想法,只要语言规范,与镜子有关就行。让我没有想到学生提的问题是那样贴切,不用引导、启发。

在分析爸爸责怪小爱迪生时,用什么语气读,学生体会较好,读出了愤怒的语气。当屋子变得亮堂起来了,爸爸又怎样了哪?有的说恍然大悟,接着又问“恍然大悟”是何义呢?有的说晃了一下,有的说开始说的胡闹,后来错怪他了,也有的说悟出来了,但有个学生却说突然一下明白了。爸爸由责怪到明白,那么爸爸会有什么表现呢?由心理变化线索让学生先想象再回到原文。指名读“孩子,爸爸错怪你了。”你又想到了什么呢?同学们是这样说的“爸爸应该向儿子道歉;高兴、惊喜;也应该感到惭愧,大人没有想到的办法,却被7岁的孩子想到了,所以爸爸应该惭愧。”学生理清了爸爸的心理变化,对小爱迪生更加佩服,对科学更加热爱。借此机会问:“你想对爱迪生说些什么呢?”钦佩之感油然而生。

爱迪生后来发明了电灯,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源于什么呢?引导学生大胆说。可以说上课前我没有准备分析爸爸的心理变化,而是这群孩子给了我灵感,使得大部分学生很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升华了情感。

篇13:神奇的儿歌美妙的教学

儿歌, 富有情趣, 寓教于乐。一是缓解学生压力, 强身健体;二是唤醒潜意识, 激发求知欲;三是积累知识、点燃灵性;四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加人格魅力;五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敏感关注的习惯;六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七是训练语感, 披情入文, 释放自我;八是在娱乐中陶冶情操, 寓教于乐。

儿歌具有多重开发价值, 在医学、交际、人文、地理等方面像轻骑兵一样, 冲锋在前、势如破竹。儿歌这一特质, 特别适合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

二、儿歌的韵律

韵律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和谐的音律能表达出丰富深刻的心理内涵, 对形成敏锐的语感具有深远的价值, 有时形式美往往优于内容美。朱光潜说:“音律的技巧就在于选择富有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如形容马奔跑时宜多用铿锵急促的字音;表示哀伤时多用阴暗低沉的字音, 快乐时宜用响亮清脆的字音。”如:

1. 轻快舒缓型

小白兔, 跳一跳, 吃青草, 睡懒觉, 狼来了。

拍着手, 做着动作, 有游戏冲突。

2. 欢快跳跃型

(1) 牛不牛, 哥哥掉到沟里头。土不土, 弟弟拉猫当媳妇。

欢快跳跃的节奏, 娱乐、冲突的语感, 把哥哥游戏追逐奔跑, 不慎失足的狼狈, 以及弟弟被冷落后的机智, 拉猫过家家的自娱媚态表现出来。

(2) 语言珍宝请谢谢妙妙妙, 行动纲领我就来好好好。

青云直上会感激巧巧巧, 见人问好有礼貌笑笑笑。

仔细认真考分高小窍窍, 灵机一动会用脑高高高。

旋律:欢快跳跃。语感:神秘中透射出商机、灵气。

演练:击掌有力, 与人的呼吸相吻合, 以吐气拉动呼吸。

3. 回环旋律型

集游戏、儿歌、体操为一体, 在肢体放松中创设情境, 易于知识流动与形成的氛围。

(1) 拉弓射箭一百年、不许变 (做动作, 玩包剪锤游戏)

(2) 上上下下, 左左右右, 前前后后 (做相应的方位动作, 接着两手在胸前上下翻滚、转动) 好孩子、好孩子、顶呱呱, 坏孩子、坏孩子、说假话、说假话 (之后玩包剪锤游戏) 。

这对初入学的学生进行方位训练, 以及教学生如何做个诚实的孩子很管用。而且对于活动身体、激发人的给氧量很有帮助, 使学生头脑清晰, 注意力更加集中, 在这种状态下, 可以进行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

4. 流水节拍型

山花浪漫香满楼, 清泉翻滚石上游。

福星开口留不留, 有心人儿富成侯。

为人着想遍地友, 要成气候川上走。

5. 快板节奏型

金秋十月你别走, 吴刚端出桂花酒。

让你好好喝一口, 嫦娥妹妹露两手。

看你想走还不走, 情投意合好朋友。

心里梦里想拥有, 温声细语开心酒。

看你真走还假走, 梦想成真露一手。

两情相悦粘住手, 美梦成真羞不走。

大口品着桂花酒, 醉成一条赖皮狗。

6. 综合旋律型

把游戏、音乐、体操融入儿歌中, 使之具有生命律动的旋律。如: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六、七、八、九、十, 变成一条小金鱼。钻进水草里, 跟你玩游戏。小猫气得叫妈咪, 一头扎到池塘里, 变成一只落汤鸡。怪你沉不住气, 丢掉小猫鱼, 命丧黄泉里。”

三、儿歌的创作

1. 积累准备阶段

有需要就有动力。善于积累的前提是善于发现, 从对象中分辨出有价信息来。

(1) 增强文化修养, 学习文艺理论, 欣赏经典作品。从中提炼出自己的所好及心得。

(2) 突击民歌、民谣。整理、加工、创作出新的民歌、民谣来满足人民的需要。

(3) 同孩子一道玩, 多听音乐、多收集。

2. 创作阶段

从材料的来源不同可分为综合性创作与联想性创作, 从用途来分可分为实用创作与审美创作。

(1) 综合性创作。在原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 重组成新的知识。如:“灯红酒绿紫娃娃, 唱歌跳舞人说话。大夸海口怕不怕, 脚踏实地走天涯。”

(2) 联想性创作。如“马车公司大不大, 王力先生不说话。老牛伯伯怕不怕, 太白诗人有才华。”再如“谷米香, 她是个小姑娘, 菜花黄她是个老板娘, 太阳光照亮了沙发床, 请, 红苹, 亲口尝一尝。”

(3) 实用创作。需要才是最有力的后盾。

(1) 聚词识字, 如:

“金光闪闪水中间, 鸟语花香道两边。飞龙舞动雨中线, 腾云驾雾赛神仙。勇往直前破天险, 坚韧不拔才领先。无限风光险峰见, 乐得梅花争开眼。”

“不上不下卡脖子, 土大土小尖尖尘。日月相照珠光明, 皮鞭赶牛牧羊人。力出两点怎么办, 心上有刀忍一点。”

(2) 类比记字, 如:

己开已半己封口, 爪直爪勾手用力。人正入斜大挺立, 主头玉腰王自立。欢又吹口有火炊, 夕卜外面尾巴处。问口哪里?没口那。”

“正反单双新旧有得失, 高矮长短粗细无分合。东西南北前后说左右, 里外方圆黑白话敌友。”

“一了子木李穿件绣花衣, 一人大夫天烟囱不出烟。十口古午牛土生个大萝卜, 十口田草苗子女长得好。”

(3) 写作识字, 如:

“春雨贵如油, 青草尖尖头。夏雨大如牛, 绿色水里游。秋雨泪水流, 黄叶挂枝头。冬雨雪花头, 麦苗不用愁。”

“秋天的苹果甜又甜, 领导的儿子不下田。春季的小草绿一片。森林的孩子跑在先。”

(4) 审美教育, 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 如:

(1) 心美。“文明礼貌传家宝, 勤奋好学起得早。胸有大志飞得高, 冷静沉着难事少。胆大心细成就早, 要想发展朋友找。坐想其成没门道, 成就大业把心交。”

(2) 景美

“我家就在小湖边, 这里空气真新鲜。美丽彩霞嫁蓝天, 骑上快马赛神仙。皮鞭一挥我在先, 快马加鞭甜心间。”

(3) 情美

奋勇当先绿满天, 提高觉悟德保鲜。

头脑风暴睡无眠, 注视目光福心间。

白鸽送安教无鞭, 蜜蜂采蜜乐花仙。

3. 修改要领

(1) 有游戏的韵律节拍, 可演、可唱、可玩。

(2) 有一定量的冲突、悬念。

(3) 语言精美, 自然、流畅、有韵味。

(4) 语调多变, 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5) 富有童贞、童趣。自然天成而又姿态纵横, 别具一格。

(6) 语言具有强大的张力和煽动性。节奏旋律能引发精神的共鸣。

篇14:神奇的胎内记忆

胎宝宝有记忆力吗

胎宝宝到底有没有记忆?这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记忆是思维活动的一种形式,有人认为,从妊娠第4个月开始,胎儿的大脑中已经偶尔会出现记忆痕迹;也有人认为,8个月以前的胎儿有可能具备记忆功能,同时又认为记忆能力从胎儿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胎儿具有记忆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将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一些来自国外的调查结果显示。胎儿对外界有意识的激励行为的感知体验,将会长期保留在记忆中,并对其未来的个性以及体能和智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胎宝宝会记得些什么

跟五种感官相关的事情,胎宝宝都会记得。有些孩子经常会说出妈妈的肚子里面是红色的,或是说经常可以在妈妈的肚子里听到爸爸妈妈说话的声音;很多宝宝对于食物的喜好会和妈妈一样,这就是味觉留在胎内的记忆了。味道是分子状态的,妈妈吃过东西后味道就会进入到血液中,并可能随血液流到胎宝宝那儿。因此,有的宝宝会记得妈妈在怀孕期间经常吃的食物和妈妈有相同的口味。

记忆能够保存多久

胎内记忆能够保留到什么时候呢?一组粗略的统计结果表明,小学生中大约有10%还记得胎内的事情,中学生2%~5%,成人也有1%左右的人保留有胎内记忆。而且成年人中还有人有非常详细的胎内记忆,但是也有和别人说过自己的胎内记忆以后就慢慢忘记了的。

如何开发胎内记忆

上一篇:乡镇干部竞职演讲下一篇:读老人与海读后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