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土壤》

2024-04-21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土壤》(共8篇)

篇1: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土壤》

大班优秀主题教案《神奇的大棚》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观察人们在大棚里的劳动,体验他们的辛苦,知道蔬菜来之不易,不挑食,通过实地参观,让孩子们初步认识大棚的结构,了解大棚的作用,知道大棚的学名——日光温室,知道大棚是谁发明的,激发孩子们发明创造的愿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优秀主题《神奇的大棚》含反思教案吧。

生成背景:

幼儿园里的饭菜变化多样,这天,幼儿园里吃的是西红柿炒鸡蛋。孩子们一边吃,一边窃窃私语:我喜欢吃西红柿鸡蛋,有营养;我爱生着吃西红柿;我妈妈从集市上给我买西红柿了;我们家大棚里就有西红柿,想吃哪个摘哪个;你们家的大棚什么样子的?我们家的大棚里特别暖和,冬天里边也能种西红柿。能带我去看看吗······听着孩子们的讨论,我萌生出一个念头:这个村种大棚的挺多,是这个村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离幼儿园也不远,我何不利用现有资源,让他们都认识一下大棚,了解大棚,于是,我们这个“神奇的大棚”主题活动就生成了。

主题目标:

1、通过实地参观,让孩子们初步认识大棚的结构,了解大棚的作用,知道大棚的学名——日光温室。

2、观察人们在大棚里的劳动,体验他们的辛苦,知道蔬菜来之不易,不挑食。

3、知道大棚是谁发明的,激发孩子们发明创造的愿望。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创设:

主题墙饰:

1、参观大棚的照片,取名为参观大棚。

2、各种各样的大棚图片,配上幼儿的语言等,取名为各种各样的大棚。

3、丰收的大棚:幼儿绘画作品。

4、我也来······孩子们参与收获,种植的照片。

主题墙

区角活动:

自然角:观察用塑料薄膜覆盖的和没有塑料薄膜覆盖的种子发芽情况,并做记录。

没有塑料布覆盖的发芽少。

塑料薄膜覆盖着的发芽早、多。

美工区:孩子们自由绘画在大棚里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设计的大棚。

语言区:提供一些各种各样的大棚图片、大棚里的植物图片等供孩子们更进一步了解大棚。

家长工作:

1、带孩子到大棚里体验生活,介绍大棚的原理。

2、给孩子介绍蔬菜的营养,培养孩子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安排:

活动一:大棚的发明(社会)

活动二:参观大棚(综合)

活动三:各种各样的大棚(科学)

活动四:神奇的大棚(社会)

活动五:我也来劳动(劳动)

活动六:蔬菜宝宝病了(科学)

活动七:摘菜(游戏)

活动八:样样饭菜我都吃(健康)

活动九:丰收的大棚(绘画)

活动十:我搭的大棚(操作)

活动一:大棚的发明(社会)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的讲述,了解为什么发明大棚?

2、知道遇事多动脑筋,尊重劳动人民。

活动准备:

王乐义照片、大棚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在寒冷的冬天里,我们吃的新鲜的蔬菜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出示图片)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大棚,人们才能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你们知道是谁发明的大棚吗?

二、以故事的形式介绍大棚的发明。

1、讲述故事。

在很早以前,人们不会使用大棚种蔬菜,冬天,人们只能吃大白菜和萝卜。后来,有一位名叫王乐义的人,他想:如果我们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多好呀!于是,他就开始做试验。他利用塑料薄膜被太阳照射后能产生热能的原理,通过反复的试验,将塑料薄膜盖在棚架上,把菜地覆盖起来,阳光照射能使菜地变温暖,而且热量不容易散出去。于是,大棚就发明了。人们从此以后,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了,小朋友们吃了新鲜的蔬菜越来越聪明。因为是王乐义发明的大棚,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大棚蔬菜之父。他创造了事业的奇迹——发明了冬暖式大棚。后来,他还荣获全国优秀***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幼儿回答问题:

1)谁发明了大棚?

2)他为什么发明大棚?

3)你们喜欢他吗?为什么?

三、教师小结:

这位王乐义爷爷因为爱动脑筋,想办法,发明了大棚,让我们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我们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也要动脑筋想办法,为人们做好事。

教学反思:

在回答问题这个环节,孩子们踊跃发言。通过对“为什么喜欢王乐义爷爷”的引导,可以从中体会到孩子们对王乐义爷爷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活动二:参观大棚(综合)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大棚,让幼儿初步了解大棚的作用。

2、通过种植员的介绍,幼儿知道大棚是谁发明的,以及发明后有什么好处。

3、激发孩子热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蔬菜大棚一座、蔬菜种植员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好,每天我们吃的饭菜是谁做的呀?

2、妈妈在做饭时给我们都做些什么可口的菜呢?

3、那你们知道这些蔬菜是在哪种出来的吗?(引导幼儿说出大棚)

4、那你们见过大棚吗?想去参观蔬菜大棚吗?

二、带幼儿去参观蔬菜大棚:

1、再去参观蔬菜大棚前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参观蔬菜大棚时的行为教育。

2、带幼儿去参观蔬菜大棚。

孩子们有序的参观没有结果子的西红柿大棚。看到红的西红柿就想摘。

三、参观蔬菜大棚:

1、教师向幼儿介绍种植员。

2、进入蔬菜大棚,种植员向幼儿介绍大棚的发明者,以及大棚中种植的蔬菜名称、蔬菜怎样生长、怎样受粉、怎样管理和蔬菜大棚的种植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让幼儿通过参观蔬菜大棚,而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科学探究的欲望。

孩子们认真的听为什么要给西红柿人工授粉。认真的看爷爷怎样给大棚盖草栅。

四、教师小结:

这次通过参观蔬菜大棚,让我们懂得了不少科学知识。蔬菜大棚的种植让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所以我们要感谢蔬菜大棚的发明者王乐义,更要感谢蔬菜种植员,是他们让我们一年四季有新鲜的蔬菜吃,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更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组织幼儿参观蔬菜大棚,幼儿不但增长了很多知识,还从中懂得种植蔬菜大棚的不易,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才会有所收获。并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活动三:各种各样的大棚(科学)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让幼儿认识更多不同材料搭建的大棚。

2、进一步了解大棚的作用。

活动准备:

用不同材料搭建大棚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回忆。

教师: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参观大棚时,大棚是用什么搭建起来的?教师让幼儿自由发言,讲述大棚的搭建材料。

二、出示图片

1、教师逐一出示用各种材料搭建大棚的图片进行讲解。(砖和泥土搭建的、竹子搭建的、钢筋搭建的、塑料大棚、暖式大棚。)

塑料大棚 砖砌的大棚

暖式大棚 用钢筋搭建的大棚

用砖和泥土搭建的大棚 用竹竿搭成的大棚

2、教师:这些大棚在搭建时用的材料不同,他们都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幼儿说出:保暖性、坚固性和方便性。

3、你想搭建什么样的大棚?(幼儿自由回答)

三、教师小结:

通过我们参观大棚和观看大棚图片,让我们了解到搭建大棚时用的材料不同,它的保暖性、坚固性和方便性也不同,它们各有自己的好处。希望小朋友们长大以后能够设计出更好的功能性强的大棚来。

教学反思:

在这次的活动中,让孩子们对大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活动四:神奇的大棚(社会)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知道大棚里不但能种植物,还能饲养小动物。

2、激发孩子们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活动准备:

大棚种植、养殖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在参观大棚时,看到里边种的都是什么?那大棚里除了种蔬菜,还能种什么?(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回答。)

二、出示图片,认识各种温室大棚,如:西瓜温室、桃子温室、葡萄温室、花卉温室等。

1、让幼儿观察图片,了解大棚里的植物。

2、大棚里除了种植,还能干什么?出示大棚养殖图片,让幼儿了解大棚的更多用途。

养小鸡的大棚 养小鸭的大棚

三、谈话

“这些呀都是农民伯伯们为了让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有营养的食物想出来的好办法,你喜欢农民伯伯吗?”“为什么?”幼儿通过讨论,回答问题,激发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教学反思:

孩子们通过对活动的积极参与,在已有经验上又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大棚的功能,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

活动五:我也来劳动(劳动)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切身的感受,体验到劳动的辛苦,知道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2、在品尝西红柿时,幼儿能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好一个需要摘西红柿和需要除草的大棚

2、西红柿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看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你们喜欢吃西红柿吗?这些西红柿是谁种出来的(农民),农民伯伯现在遇到困难了,需要小朋友们来帮忙,你们愿意吗?

二、亲自动手劳动

1、把幼儿带到事先联系好的大棚,告诉幼儿进大棚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今天的任务(摘菜、除草)。

2、幼儿分四组进行摘菜、拔草活动(两组摘菜,另外两组吧拔草。老师看情况互换劳动)。

孩子们在摘西红柿

孩子们在为大棚里的甜瓜地拔草

3、幼儿谈谈自己劳动后的感受。

三、幼儿品尝西红柿,体验劳动后的快乐。

1、爷爷为了表示我们对他的帮助,请我们吃西红柿,你们开心吗?

2、幼儿品尝,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爷爷在给孩子们分西红柿。西红柿真好吃。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根据幼儿喜欢动手的特点而设计,新颖有趣,尤其是在户外进行,孩子们兴趣很高,积极性很快的调动起来了,通过自己亲自参加劳动,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也都表示要更加珍惜农民的劳动果实。在品尝西红柿这个环节,孩子们非常高兴,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六:蔬菜宝宝病了(科学)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大棚的一些管理方法,知道大棚随着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2、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及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受冻和受热后的蔬菜图片

2、大棚管理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受冻后的西红柿图片提问:西红柿为什么变成这样子了?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告诉幼儿这些西红柿是因为天气寒冷,而且菜农没有及时对大棚进行保暖措施而造成的。

从这里我们小朋友可以看出什么?(蔬菜太冷了就会生病)受冻后的蔬菜

2、出示受热后的蔬菜图片提问:“小朋友,你们看这些蔬菜和我们见过的蔬菜有什么不同?(叶子枯黄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幼儿讨论猜想,教师总结:因为天气很热,而大棚里没有及时的通风而造成的。受热后的蔬菜

二、和幼儿一起探讨大棚的管理方法。

1、怎样才能让大棚里的蔬菜长得又快又健康呢?(幼儿讨论)

2、出示大棚管理的图片

我们看这些人在做什么呢?(盖草栅,卷草栅),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三、师结大棚的管理方法

在寒冷的冬季,为了让蔬菜能更好的生长,可以在棚里生起了火,并且在大棚上多加了一层草苫子或塑料薄膜。如果遇到下雪天气要及时清扫积雪,加固棚架,以防积雪把温棚压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只要温室大棚上边积雪比较多,就要及时清扫。因为如果长时间积雪这个大棚草苫不能揭起来,造成大棚里边低温,缺光。

教学反思:

在幼儿观察图片时,说出了好多原因,不能说出太冷或太热蔬菜会生病,于是,我就告诉幼儿,除了你们说的这些原因,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太冷(太热)了,把蔬菜冻成了这个样子(热坏了)。孩子们的经验丰富了,在讨论管理办法时,孩子们都积极踊跃的发言,活动进入了高潮。

活动七:摘菜(游戏)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提高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

2、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

活动准备:

布置场地、豆角、黄瓜、番茄、茄子等蔬菜图片,小篮子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蔬菜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师:“这是什么”?幼儿观察图片,说出蔬菜的名称。“现在大棚里的蔬菜熟了,我们一起去摘蔬菜好吗”?

二、热身运动

边说儿歌边做运动(儿歌内容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介绍游戏玩儿法及规则

全班幼儿平均分成两组,第一组幼儿当摘菜的人,排成一横排;第二组幼儿当大灰狼与第一组幼儿对应,蹲在前方6----8米左右。第一组幼儿听到口令后向与自己对应的狼走去,一边走一边捡起地上的蔬菜放在篮子里,一边有节奏地说:摘--摘--摘豆角,摘到黑--怕狼咬,找个墩儿--坐下吧(坐在第二组与自己对应的大灰狼后背上)。狼:你怎么不走呀?人:怕黑!狼:爬起来就追。人听到这句话时,马上站起来顺原路往回跑,注意不能把菜丢了。被狼抓住的人与狼互换角色,没有被抓住的继续摘菜,游戏反复进行。(说儿歌时每次都换一下蔬菜的名字,以增加幼儿游戏的兴趣。往回跑时,一定要按原路跑回,以免碰到其他小朋友。)

四、幼儿游戏,老师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五、结束

师:小朋友今天玩的开心么?大家表现的都很好,都能遵守游戏的规则。小朋友也都累了吧?现在和老师一起踢踢腿,抖抖手。

教学反思:

体育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能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提高幼儿的运动技能,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本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内自由游戏,充分发挥了幼儿做为活动主体的理念。

活动八:样样饭菜我都吃(健康)

活动目标:

1、知道蔬菜和粮食来之不易,不挑食。

2、培养孩子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各种蔬菜

活动过程:

一、出示蔬菜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蔬菜宝宝,你们想和它们做朋友吗?

2、介绍蔬菜的名称。

二、蔬菜从哪里来的?

师:蔬菜的品种很多很多,那小朋友们吃过哪些蔬菜呢?你吃的蔬菜是从哪里来的呢?

劳动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呀?我们在吃饭时应该怎么办呀?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蔬菜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多吃蔬菜有助于身体健康,能使我们长得更高更快更聪明。农民伯伯在种菜时很累,因此,平时我们不能挑食,样样饭菜都要吃,这样身体才能长得棒棒的,农民伯伯知道了会非常开心的。

三、品尝交流:蔬菜沙拉

教师出示用番茄、黄瓜、胡萝卜做的沙拉,请幼儿品尝,交流“蔬菜沙拉”的制作方法。

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做蔬菜沙拉,知道每种蔬菜都有不同的吃法。

教学反思:

通过该活动,幼儿认识了常见蔬菜的种类,知道不同蔬菜的不同名称、不同的外形特点及吃法。懂得了蔬菜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而且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在谈话过程中,孩子们知道要珍惜劳动成果,不挑食。

活动九:丰收的大棚(绘画)

活动目标:

1、能把自己参观蔬菜大棚时看到的、想到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锻炼幼儿合理布局和均匀涂色的能力。

活动准备:

画纸每人一张、彩笔每人一盒、录音机、轻音乐磁带一盒、蔬菜大棚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蔬菜大棚图片,引出课题。

1、教师:小朋友们好,这是一张蔬菜大棚图片,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参观蔬菜大棚时里面都种了些什么蔬菜?(让幼儿互相交流)。

2、教师:大棚里种出了这么多东西,真是太好了。那你们还想在大棚里种些什么呢?(让幼儿说一说)。

3、教师:你们想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东西都留下来做个纪念吗?那就用我们能干的小手把它们画下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吧!

二、幼儿跟轻音乐绘画

1、教师指导幼儿在绘画是合理的布置画面均匀的涂色。

2、发挥幼儿的想象,对画面进行装饰。

三、丰收乐

组织幼儿相互欣赏作品。教师评析,共同感受丰收的快乐。

我们大棚的西红柿丰收了。西红柿蔫了,该浇水了。

我家的三个大棚都丰收了。刮风了,我赶紧去看看我家的大棚。

教学反思:

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己参观大棚的经验,绘画出不同形态的大棚,若寒小朋友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把大棚里种上了花卉,她说这样我们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美丽的花了。总之,在这节绘画活动中,充分的调动了孩子们积极性和创作的欲望。引导孩子通过周边环境和生活中的美好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从而激发了孩子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活动十:我搭的大棚(操作)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大棚的了解,让幼儿亲手搭建大棚,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在操作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感受到合作及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整理好的土地、弯好的竹枝、塑料薄膜、各种种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知道大棚养殖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能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吃上新鲜的蔬菜,新鲜的水果,今天我们小朋友就来亲自做一次菜农,动手搭建一座大棚吧。

二、操作活动

1、向幼儿介绍搭建大棚的材料。及搭建大棚时的注意事项(几个幼儿合作搭建大棚)。

2、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能力较差的幼儿。

孩子们的大棚就要搭成了

三、展示自己搭建的大棚

幼儿介绍自己搭建的大棚,里边种的是什么等。

活动延伸:

搜集不同大棚的图片,带到幼儿园,布置墙面。

教学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亲手搭建大棚,明白了搭建大棚的不易,同时亲自动手操作发展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并且在搭建的过程中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共同合作,搭建出了各种独具特色的大棚,活动进行的很顺利,孩子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主题反思: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确要“因地制宜”。于是,我们根据我园周边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本村的丰富资源,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大棚”为切入点,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充分了解“大棚”的同时,了解新农村,了解劳动人民,并主动去关注、探究身边的科学,激发他们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等。

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主题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而且是一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提供条件。为主题探究活动提供适宜的材料,让孩子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寻找答案。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始终从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出发,采用各种方式方法(访问、参观、收集、谈话、实践、动手操作),引导幼儿多渠道感受、体验,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经验,使得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孩子们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从中初步了解大棚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大棚的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组织相关的认识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大棚,谈一谈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大棚,试一试怎样搭建大棚等。就这样,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充分感受、体验,不断积累经验,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教育案例:

西红柿长在哪儿

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儿童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新《纲要》告诉我们,孩子们的学习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下午起床了,孩子们洗漱完毕以后,开始吃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零食,小华带来的是西红柿,他坐在那里,津津有味的吃着。东东吃完了自己的零食,看见了小华,就走了过去,并问:“小华,你的西红柿一定很好吃吧?”小华说:“嗯,酸酸的、甜甜的。”小华没有让东东吃,东东又说:“我回家也让我妈妈给我买。”小华说:“我的西红柿不是买来的,是从大棚里摘来的。”在这时候,又有几个小朋友围了上来。东东问:“西红柿长在哪里呀?”只听世家小朋友抢着说:“长在树上呗。”我一听,总觉得好笑,又觉得有点惭愧,生在农村,竟然不知道西红柿长在哪里,于是,我就参与到了他们的谈话活动中,问:“谁还见过西红柿长在哪里呀?”阿城说:“我见过,长在西红柿秧上。”世家说:“你在哪里见过呀?”阿城说:“在我们家的大棚里,里边种的都是西红柿。”世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小华说:“我们家的大棚里种的也是西红柿,挨着阿城他们家的大棚呢。”我问:“别的小朋友家有大棚吗?”好几个在场的小朋友都说:“没有,我们只吃过西红柿,没见过长在哪里。”我说:“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时候,孩子们一下子精神了许多,都嚷嚷着要去。小华和阿城不约而同的说:“我带你们去我家大棚看看。”我说:“你家的大棚太远了。”世家说:“老师我们幼儿园西边就有大棚。”“可是我们没有和菜农联系好呢,怎么办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老师,你去给他们商量一下,让我们去看看吧!”我稍微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今天给菜农商量好,明天我们再去行吗?”孩子们听了,高兴地跳了起来。

通过充分的准备工作,第二天,我们真的出发了,在参观活动中,幼儿兴趣一直很高,他们自发的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学到了很多关于西红柿、大棚的知识。

在孩子们谈话活动过程中,我适时参与到了其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挖掘有价值的东西,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以朋友、玩伴的身份参与到互动中,与幼儿有效的互动,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幼儿的兴趣点与关注点是教育的有效起点。在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上生成的教育是孩子真正的学习动机。幼儿会调动所有的积极性和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与外部环境产生最大的互动。教师要顺应幼儿的活动,为幼儿提供相关的资料、时间、场地等,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并为幼儿挖掘其他资源提供相应的指导。在幼儿生活中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很多,随时随地可能发生。作为教师怎样去观察、怎样捕捉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要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点,找准时机不断贯穿下去,力求让孩子在现有的社会资源中获得更多相关经验。

本文扩展阅读:词语“神奇”,表示“神妙奇特”的意思。

篇2: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土壤》

教育目标:

1、进一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2、发展幼儿的观察思考、操作实验、分类归纳的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用电的安全意识,了解电与人类的关系。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电的简单原理,知道电需要电源、电线等。

2、知道电对人类的巨大作用,但用电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3、能积极的参加探索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爱思考,多动脑。

4、提供实验材料,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5、能合理布置画面,独立设计绘画内容。

6、能够比较准确的按音乐的节奏做各种稍复杂的基本动作。

7、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

8、能手脚交替的在攀登架上爬上爬下。

家长工作: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一些有关电的知识,学习正确使用常见的家用电器。

2、向幼儿介绍一些安全用电方面的知识,教育孩子节约用电、安全用电。

3、请家长协助收集有关电器和安全用电的图片、VCD影片和书籍

学习范畴:

1、日常生活:安全用电、了解电器、爱护电器。

2、科学:灯为什么会发亮?电池的用途、电路的三要素、谁能让电流通过、串联和并联电路、有趣的摩擦生电

3、美术:手工制作:花灯、电器、绘画:美丽的灯、我喜欢的小动物、线描画:树林、4、音乐:歌曲:值日生、胡说歌、勤快人和懒惰人,小树叶

5、社会:各种各样的灯、发电厂发电的方法、电的本领大、我家的电器、电是怎样传到家里的,电的本领大、我认识的电器

6、语言:诗歌:“落叶”、散文欣赏:秋天的雨、谈话:最喜欢的灯、“发明大王”—爱迪生

7、数学:5以内数的组成、学习解答口报加法应用题、看图学习2的加法、数学智力卡活动

教学反思:

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兴致很高,探索欲望很强,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动手去探索,环环相扣,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效果很好。充分调动起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在亲身感受、体验和发现中提高能力,达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了电流是不断循环流动的。通过讨论,得出了几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并适时的对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

篇3:主题教学的设计、实施及反思

本文以《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为案例, 从设计、实施和反思三个方面对主题教学进行探讨。

一、设计:整合匹配, 提炼主题

(一) 课标、考纲、教材的整合

主题教学以知识目标的整合为基础。首先,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教育教学、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考试大纲是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三者虽有内在联系, 但它们的地位、作用和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必须进行有效整合。其次, “学校教育各个层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最终都主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实现。”[1]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表明, 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活动是整合的途径。最后, 所谓教学的“理论逻辑”, 主要是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就要求我们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基于以上理由, 在进行主题教学设计时, 应回归本源, 深入而系统地研读课标、考纲和教材, 着重对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梳理, 形成清晰而不混乱、完整而不零散的知识提纲。在本主题教学案例 (见表1) 中, 考虑到学生辩证思维的不足, 将“市场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这两目知识整合到一起, 既利于学生一分为二地认识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局限, 又利于进一步掌握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为主题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保障。

(二) 情境、问题、知识的匹配

主题教学直接形成于对情境、问题、知识的整合。思想政治课程强调“主动开发课程资源”, 这为教师放眼“社会生活”, 利用和开发教材创造了条件。但在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认识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 新设置的情境繁杂臃肿, 质量低下;问题的针对性、概括性、逻辑性、开放性、生成性不足;平均用力, 不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探究;情境、问题和知识的匹配性不强。因此, 我们应根据“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2]的理念, 按照系统优化的方法, 设置既有“知识原味”又有“生活滋味”的主题。本主题教学案例中, 按照精简有效的原则, 把教材81页的“探究活动”改编和提炼为如下的教学主题。它以三个问题为纽带, 上“勾”情境, 下“连”知识, 激活了学习过程, 打通了“情境—问题—知识”的内在关系。创造性的主题设计, 立足教材并超越教材, 实现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 学用结合, 有利于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二、实施:突破难关, 促进发展

教学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复杂体, 只有简约、集中, 才能充分展示体现课程性质的教学主题, 突破难关, 促进发展。为此, 实施简洁、贯通、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流程 (预习—互动—反馈) , 能通过多维互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为突破以下“两难”关系, 提供了宽裕的时间和空间。

(一) 预设与生成的适时调控

预设使教学有序展开, 生成使教学充满意外。这要求我们, 一方面在教学预设中关注生成的可能, 另一方面在生成中回归预设的目标。偏重预设, 轻视生成, 是我们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集约化的主题预设, 使教学形散而神聚, 使教师有时间捕捉学生的质疑点、闪光点、失误点、争论点、意外点, 扩展生成空间, 激发学生智慧。在本主题教学案例中, 在教学“市场调节”这一知识时, 有学生突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市场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这两目内容整合到一起?笔者立即抓住这个“思维火花”, 先表扬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激活”了教材讲解, 接着在“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市场调节的局限”的教学中进行了系统的讲解, 解决了学生的疑问, 把“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 简化与强化的有机统一

简化为强化创造条件, 强化对简化进行升华。简约而不简单:学习目标要简明, 教学流程要简便, 信息载体要简约。强化不呆板:主题设计要增强, 互动生成要加强, 学法教法要图强。本主题教学案例中, 从两方面发挥强化的聚焦作用:一是强化学习目标, “围绕‘苹果变奏曲’主题, 了解资源配置, 理解市场调节、市场秩序, 培养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树立维护市场秩序和诚信的观念”。简明的学习目标, 是主题教学走向有序、有效的“指南针”, 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 强化预习、讨论、问答、展示、探究等互动性和生成性的学习活动方式, 促进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三) 讲授与探究的灵活运用

讲授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 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创新思维。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探究性思维, 但耗时长、效率低, 适用范围有限。在刚开始实施主题教学时, 笔者未能辩证地处理讲授和探究的关系, 对每个问题和知识都安排了探究, 以致出现了时间不够用、知识不透彻等问题。后来, 笔者调整了策略, 抓住主要矛盾, 只对某一个或两个重要问题和重点知识进行探究, 其他的问题和知识则由学生的自学或教师的精讲来完成。这样, 主题教学为讲授与探究的“和谐共舞”提供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让学生既能享用教师简略高效的讲授功力, 又能体验追问思辨的探究快乐。

(四) 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传统教学, 以教为中心, 学围绕教转。这种教, 是对学的一种支配和控制。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体现。[3]集约的主题, 简洁的流程, 使课堂教学如一条美丽的小河, 让学生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这样处理, 一方面,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途径和目标, 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本主题教学案例中,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 笔者就用多媒体把学习要求呈现出来:“预习”要圈点勾画, 冷静思考;“互动”要争问抢答, 声音洪亮, 认真倾听, 质疑补充;“反馈”要建构知识, 解题命题, 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优化学习过程, 提高学习效能。另一方面, 让主题教学更好地起到引发、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主题教学使教与学相互促进, 有利于弱化教师的满堂灌输和大包大揽, 强化了精讲和点拨、组织和调控等教学活动, 有利于把“预习权、展示权、练习权、评价权”等学习权利还给学生, 促进学生积极、有序、有效的学习。

三、反思:走出困境, 形成风格

主题教学效果已显, 表明在困难面前, 只有勇于深究, 才能解决问题, 提升教学质量。

(一) 困境与出路

在“改课”的征途中, 笔者“改”过观念, 但操作乏力;“改”过环节, 但杂乱无序。多年探索, 且行且悟, 终于找到了突破课堂转型困境的有效途径———主题教学。它具有教学资源整合化、框题内容主题化、学习过程活动化、教学流程简便化、教学时间有效化等鲜明的特点, 有利于追求“灵动、智慧、高效、幸福”的课堂境界。在我市政治优质课比赛中, 由笔者指导参赛的教师编制的主题教学方案, 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 其中, 简约而深刻、朴实而丰富、清晰而灵动的教学特色功不可没。

(二) 完善与风格

教学是科学, 需要求真;教学是艺术, 需要臻美;教学是技术, 需要践行。主题教学如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苗, 有优点也有不足, 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同时, 选择一种教学方式意味着为老师和学生选择一种发展方式。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4]在实践的路途上, 笔者将更加努力地雕琢与融合、体悟与升华、探索和创新, 不断地通透主题教学,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呐喊道:“我有一个梦想。”那是追求博爱、平等、自由和正义的声音。在课堂转型的道路上, 笔者也拥有一个梦想, 那就是以主题教学为突破口, 追求更高的课堂境界, 让学生的智慧之树更加繁茂、生命之花更加娇艳、幸福之果更加香甜。

参考文献

[1]雷新勇.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2.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37.

篇4:主题教学的设计、实施及反思

本文以《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为案例,从设计、实施和反思三个方面对主题教学进行探讨。

一、设计:整合匹配,提炼主题

(一)课标、考纲、教材的整合

主题教学以知识目标的整合为基础。首先,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教育教学、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考试大纲是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三者虽有内在联系,但它们的地位、作用和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必须进行有效整合。其次,“学校教育各个层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最终都主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实现。”[1]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表明,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活动是整合的途径。最后,所谓教学的“理论逻辑”,主要是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基于以上理由,在进行主题教学设计时,应回归本源,深入而系统地研读课标、考纲和教材,着重对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梳理,形成清晰而不混乱、完整而不零散的知识提纲。在本主题教学案例(见表1)中,考虑到学生辩证思维的不足,将“市场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这两目知识整合到一起,既利于学生一分为二地认识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局限,又利于进一步掌握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为主题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保障。

(二)情境、问题、知识的匹配

主题教学直接形成于对情境、问题、知识的整合。思想政治课程强调“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这为教师放眼“社会生活”,利用和开发教材创造了条件。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认识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新设置的情境繁杂臃肿,质量低下;问题的针对性、概括性、逻辑性、开放性、生成性不足;平均用力,不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探究;情境、问题和知识的匹配性不强。因此,我们应根据“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2]的理念,按照系统优化的方法,设置既有“知识原味”又有“生活滋味”的主题。本主题教学案例中,按照精简有效的原则,把教材81页的“探究活动”改编和提炼为如下的教学主题。它以三个问题为纽带,上“勾”情境,下“连”知识,激活了学习过程,打通了“情境—问题—知识”的内在关系。创造性的主题设计,立足教材并超越教材,实现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学用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二、实施:突破难关,促进发展

教学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复杂体,只有简约、集中,才能充分展示体现课程性质的教学主题,突破难关,促进发展。为此,实施简洁、贯通、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流程(预习—互动—反馈),能通过多维互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为突破以下“两难”关系,提供了宽裕的时间和空间。

(一)预设与生成的适时调控

预设使教学有序展开,生成使教学充满意外。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在教学预设中关注生成的可能,另一方面在生成中回归预设的目标。偏重预设,轻视生成,是我们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集约化的主题预设,使教学形散而神聚,使教师有时间捕捉学生的质疑点、闪光点、失误点、争论点、意外点,扩展生成空间,激发学生智慧。在本主题教学案例中,在教学“市场调节”这一知识时,有学生突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市场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这两目内容整合到一起?笔者立即抓住这个“思维火花”,先表扬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激活”了教材讲解,接着在“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市场调节的局限”的教学中进行了系统的讲解,解决了学生的疑问,把“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简化与强化的有机统一

简化为强化创造条件,强化对简化进行升华。简约而不简单:学习目标要简明,教学流程要简便,信息载体要简约。强化不呆板:主题设计要增强,互动生成要加强,学法教法要图强。本主题教学案例中,从两方面发挥强化的聚焦作用:一是强化学习目标,“围绕‘苹果变奏曲’主题,了解资源配置,理解市场调节、市场秩序,培养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树立维护市场秩序和诚信的观念”。简明的学习目标,是主题教学走向有序、有效的“指南针”,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强化预习、讨论、问答、展示、探究等互动性和生成性的学习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三)讲授与探究的灵活运用

讲授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创新思维。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探究性思维,但耗时长、效率低,适用范围有限。在刚开始实施主题教学时,笔者未能辩证地处理讲授和探究的关系,对每个问题和知识都安排了探究,以致出现了时间不够用、知识不透彻等问题。后来,笔者调整了策略,抓住主要矛盾,只对某一个或两个重要问题和重点知识进行探究,其他的问题和知识则由学生的自学或教师的精讲来完成。这样,主题教学为讲授与探究的“和谐共舞”提供了一条宽广的道路,让学生既能享用教师简略高效的讲授功力,又能体验追问思辨的探究快乐。

(四)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种教,是对学的一种支配和控制。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体现。[3]集约的主题,简洁的流程,使课堂教学如一条美丽的小河,让学生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这样处理,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途径和目标,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本主题教学案例中,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笔者就用多媒体把学习要求呈现出来:“预习”要圈点勾画,冷静思考;“互动”要争问抢答,声音洪亮,认真倾听,质疑补充;“反馈”要建构知识,解题命题,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能。另一方面,让主题教学更好地起到引发、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主题教学使教与学相互促进,有利于弱化教师的满堂灌输和大包大揽,强化了精讲和点拨、组织和调控等教学活动,有利于把“预习权、展示权、练习权、评价权”等学习权利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积极、有序、有效的学习。

三、反思:走出困境,形成风格

主题教学效果已显,表明在困难面前,只有勇于深究,才能解决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一)困境与出路

在“改课”的征途中,笔者“改”过观念,但操作乏力;“改”过环节,但杂乱无序。多年探索,且行且悟,终于找到了突破课堂转型困境的有效途径——主题教学。它具有教学资源整合化、框题内容主题化、学习过程活动化、教学流程简便化、教学时间有效化等鲜明的特点,有利于追求“灵动、智慧、高效、幸福”的课堂境界。在我市政治优质课比赛中,由笔者指导参赛的教师编制的主题教学方案,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其中,简约而深刻、朴实而丰富、清晰而灵动的教学特色功不可没。

(二)完善与风格

教学是科学,需要求真;教学是艺术,需要臻美;教学是技术,需要践行。主题教学如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苗,有优点也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同时,选择一种教学方式意味着为老师和学生选择一种发展方式。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4]在实践的路途上,笔者将更加努力地雕琢与融合、体悟与升华、探索和创新,不断地通透主题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呐喊道:“我有一个梦想。”那是追求博爱、平等、自由和正义的声音。在课堂转型的道路上,笔者也拥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以主题教学为突破口,追求更高的课堂境界,让学生的智慧之树更加繁茂、生命之花更加娇艳、幸福之果更加香甜。

参考文献:

[1] 雷新勇. 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3] 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7.

篇5: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土壤》

有益的经验: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了语言。有了语言人们才能自由的交流,才有了文化的流传。让幼儿知道并了解世界上的语言的有关知识是十分有益的。

内容与分析:

本次活动着重于“语言”,让幼儿了解世界上几种主要的语言,进而了解汉语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从而激发幼儿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并初步接触一些国外的英文歌,加深幼儿的理解。

教学过程与建议:

活动一:谈话《神奇的语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谈论自己懂得的、听过的语言,了解语言的种类。

2、帮助幼儿学会专注地倾听同伴的谈话,迅速的掌握别人谈话的内容,能在别人谈话后给予补充。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有一定的关于语言的知识。

活动过程或建议:

(一)演唱英语歌《我会说A、B、C》,引入主题。

让幼儿说说这首歌是用哪国的语言演唱的?你还懂得其他国家的语言吗?

(二)、引导幼儿围绕“语言”的话题自由交谈。

1、幼儿自由结伴,说说自己知道的语言使用的国家。

2、教师小结幼儿的谈话: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等,有的国家使用一种语言,比如:日本。"来;自.屈;老师;教.案;有的国家使用几种语言,比如:瑞士。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上英语。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

1、世界上有许多种语言,中国也有很多的语言,叫做“方言”比如:广东话、上海话、北京话等等。你会说哪的方言?

2、你们那儿的方言与“普通话”有什么不同?

(四)、朗诵方言儿歌《两只老虎》

活动二:音乐 《英语歌:Whit`s you name?》

活动目的:

1、初步接触国外的英语歌,会唱英语歌。

2、理解歌词的意思,学做音乐游戏。

活动准备:

钢琴一台、音乐磁带一盒

活动过程与建议:

(一)、在钢琴的伴奏下自由地进入教室,进行发声练习。

(二)、学习英语歌曲,理解歌曲的意思。

1、幼儿听音乐,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歌曲的意思。

2、教师解说歌曲的意思。

3、幼儿用整体教唱法学习歌曲,注意吐词清晰。

(三)、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歌曲的掌握程度。

1、游戏:《对唱》

2、游戏:《你的名字?》

环境创设:

在教室里创设一个“语言文字角”。

生活渗透:

在生活中利用空余时间讲一些有关“语言文字”的故事。

家庭渗透:

在家中父母能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的环境。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了解了“语言”的有关知识,并初步接触了英语歌曲,了解了英语的发音。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而且也开阔了幼儿的见识。

篇6: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土壤》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事物和现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三脚架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其中稳定性是三脚架的一个特性,而这个特性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较为抽象,而且孩子们可能对三脚架关注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因此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特设计了“神奇的三脚架”这一科学探究活动,以“帮助小球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情境,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通过不断的操作和探究,迁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通过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2.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重点:

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活动难点:

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棒若干、橡胶泥制作的小球人手一个、毛线若干、橡皮筋若干、筷子若干

2.记录表3.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在图形王国里,有一个橡胶泥做的小球,它没有腿,整天只会滚来滚去。它梦想有一天能够长出长长的腿,可以站得稳稳的高高的。小朋友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帮它呢?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初次操作,尝试借助小棒让橡胶泥小球站起来。

(1)教师出示小棒和橡胶泥小球,请幼儿想办法利用小棒让小球站起来。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探索结果,让幼儿说说用了几根小棒,是怎么让小球站稳的。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小棒让小球站稳。

(1)教师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用最少的小棒帮助小球站稳。

(2)幼儿猜测最少要几根小棒能让小球站稳,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

(3)幼儿尝试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师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最少需要3根小棒才能让小球站稳。

3.运用三根小棒,以最快的速度让小球稳稳的站起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1)幼儿进行操作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用三根小棒帮小球又快又稳的站起来。

(2)讨论交流操作的结果和方法。

(3)教师小结,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稳定性的特点。(用三根小棒,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摆成一个三角形,三个角不大也不小,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小球撑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4.发现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提问: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脚架?

(2)播放PPT课件,了解各种各样的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

5.自主尝试制作三脚架

(1)师:欣赏完了这么多有趣的“三脚架”,那你们想自己也来做一个“三脚架”吗?(出示生活中的材料:筷子、小棒、毛线、皮筋等,请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将球撑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展示幼儿自制的三脚架。

四、活动延伸,进一步探索。

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更牢固的三脚架呢?

教学反思:

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教学的真正归宿。为了把新知识新经验再应用到实现生活中去,我安排了最后一个“制作架子鼓”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会运用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科学经验从生活中来,再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检验,再发现新问题,引发新的认识过程。

篇7: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土壤》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2.知道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3.初步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难重点:

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大电池若干节、电线3若干根(大约1尺5)、小灯泡若干个、各种型号的电池、手电筒一把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小朋友,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需要用电呢?”(电视机、录音机、灯棍、消毒柜、空调等)。

2.“这么多东西都需要用电,你知道电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国家在很多地方建有发电站,有用火力发电的火力发电站,用水力发电的水力发电站。还有用风力发电的风力发电站。这些发电站发好电后,电工叔叔通过长长的电线把电传到工厂、医院、商店、幼儿园和小朋友的家里等所有地方,照亮城市,照亮千家万户。

师:“电工叔叔的本领大吗?”(大)“你们长大了想不想也当一名电工?”(想)

二、基本部分:

小实验:灯泡亮了

1.教师出示手电筒:

提问:(1)这是什么?(手电筒)

(2)它有什么用?(照亮路)

(3)在没有电的地方我们可以用手电照亮路,你们知道手电是靠什么发光的吗?(电池)

2.教师出示电池:

提问:

(1)这是什么?为什么叫它电池?(因为它里面储存着电)

(2)它里面储存的电量比较少,可供一些小电器使用,(如:手电筒、电动玩具)

(3)还有什么东西用电池?(电动剃须刀录音机手机遥控板电子表等不同型号的电池可给不同的电器供电。)

(4)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电线、小灯泡,小朋友想想并动手操作,看怎样可以用电线把电池里的电传输给小灯泡,使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探索操作,教师指导。

小朋友,通过这个小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小朋友都明白了电池有“+”、“—”标记,“+”叫正极,“—”叫负极,电流从正极通过小灯泡和电线流入负极,负极通过电池再流入正极,电流不断循环流动,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4.幼儿两两合作探索操作:用两节电池怎样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小灯泡又有什么变化?

小结:电量越大,小灯泡越亮。有的小朋友说:“我想让小灯泡更亮,就用5节6节电池连接,这样可以吗?这样是不可以的,每个用电器,它的用电量是有限的,如果超出了他的用电范围,就会损坏电器。

5.教师提问:“小朋友学会了电工叔叔的本领,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你们真棒!那你们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安全用电吗?”

三、结束部分:

讨论:日常生活中怎样安全用电?

1.不用湿手、湿抹布触摸灯头、开关、插座和电器。

2.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插销。

3.不要在高压线附近玩耍,不要爬电杆。

4.不要在电线附近放风筝。

延伸活动:

提供手电筒、电动玩具,供幼儿操作,探索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反思:

在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电》中,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电的来之不易,要知道节约用电,并知道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培养幼儿安全用电的意识。

活动过程中,第一环节,我通过提问,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出生活中的电视机、空调、微波炉、洗衣机等等都需要用到电,让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电,并了解了电是从发电厂传输过来的。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在第二环节,通过小实验“小灯泡亮了”,充分调动起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在亲身感受、体验和发现中提高能力,达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了电流是不断循环流动的。第三个环节,通过讨论,得出了几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并适时的对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兴致很高,探索欲望很强,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动手去探索,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效果很好。

篇8:《神奇的交换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前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说带有数字的成语, 要求是“一个不能少” (组内只要有一个同学没说出来或者重复了, 就叫失败) 。

设计意图:课前的游戏内容, 学生熟悉而又便于操作, 拉近与学生情感距离的同时, 也可使学生思维快速进入数学领域, 为新课的顺利开展打好伏笔。“一个不能少”的要求设置更是对本节课核心数学思想的提前渗透。

一、研究实例

1.今天的课将从一个带有数字的成语“朝三暮四”开始。

(故事梗概:古时候有人养了一群猴子, 在送橡子给猴子吃的时候, 他说:“每天早上给你们3个, 晚上给你们4个。”猴子们一听都急了, 争着说:“凭什么早上少吃一个?”养猴的人一听, 赶紧改口道:“那就每天早上给你们4个, 晚上给你们3个吧。”猴子们一听高兴极了。)

2.故事中的猴子们真的如愿了吗?从数学的角度, 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猴子们说, 早上吃3个, 晚上吃4个, 合起来是7个, 而早上吃4个, 晚上吃3个, 合起来还是7个, 每天吃的总数其实并没有变化。

师:不错, 3+4=4+3。

设计意图: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例子, 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加法交换律存在的合理性。

二、引发猜想

1.观察等式的左右两边, 它有什么特点?

2.像这样的等式, 你也能说出一、两个吗?

3.通过这几个例子, 你有什么大胆的猜想?

(猜想:任何两个数相加, 交换它们的位置后, 和不变。)

设计意图:一两个例子不是结论的全部, 最多只能是我们得出结论的一个引子。

三、科学验证

师:加法算式千千万, 难道都符合这条规律吗?认准的道理要坚持, 这没错, 做学问需要执着, 可也需要严谨。拿出证据来, 我们一起验证这个猜想。

1.寻求证据, 尝试用较多的、不同类型的例子说明规律的普遍性。

师:要想说明这条规律是正确的, 光有一两个例子肯定不行, 你能找出更多不同类型的例子吗?

2.搜索反例, 从另一个角度证实猜想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

师:只要我们能找到哪怕一个不符合的例子, 就说明这条猜想是错的。

3.给出证明, 结合实例说明加法交换律的算术意义。

师:以我们班的总人数为例, 无论用女生的人数加男生的人数, 还是用男生的人数加女生的人数, 总和是一样的。

你能从生活中再列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加法交换律呈现的内容简单, 但思考过程却不简单。善于从浅显的知识中教给学生高深的道理, 是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捷径。

四、概括结论

1.自己得出的结论, 想不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洁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自由发挥, 图形、汉字、字母、符号等都可以, 最后突出字母表达式。

2.根据规律的特征, 你能给它起个好听而又贴切的名字吗?

3.小结学习方法:从几个实例中产生猜想, 然后用举例、说理的方法逐步验证, 最终得出结论。

五、充分联想

师: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既然两个数相加有交换律, 那么, 自然地会让人联想到什么呢?这些猜想正确吗?仔细地考虑一下, 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1.在迁移中, 明确乘法也有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 交换因数的位置, 积不变。a×b=b×a。

2.在反驳中, 知道减法、除法不具有交换律。

(1) 减法算式中有交换的现象吗? (如5-5=5-5)

(2) 所有的减法算式中都有交换的现象吗? (如2-l≠l-2)

(3) 减法有交换律吗? (我们不能把个别特殊例子中的现象当成所有算式都有的普遍规律)

(4) 除法有交换律吗?生:不是的, 只有一小部分特殊的, 被除数和除数相等的时候。

3.小结学习方法:从加法交换律这条原有结论开始, 联想出了三个猜想, 通过验证得出二个新的结论。

设计意图:把单个知识点的获得作为新组块知识习得的生长点, 在取得知识“量”的突破的同时, 对原有单个知识的认识也有了“质”的提高。可以预想, 在这种教学方式的指引下, 学生可以轻松应对知识爆炸时代的挑战。

六、应用拓展

1.运用规律填写数值或符号, 加深对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认识。

2.在对加法、乘法的验算中, 体会交换律的作用, 并构建与算法多样化的联系。

3.提供探索题, 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两个数相加有交换律, 那么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数相加呢?

教学反思

数学是什么?能形成怎样的影响力?答案并不唯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数学可以在人的内心深处培植理性的种子, 她可以让你拥有一颗数学的大脑, 学会数学地思考, 理性、审慎地看待问题, 从而去认识、改变这个世界。一节数学课40分钟, 我们不能改变其时间的长度, 但却能改变它的厚度与深度, 可以让其富有生命力, 有质感、厚重感。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设计《交换律》这节课时, 我作了两点尝试:一是在浅层的知识背后挖掘出深层的价值内涵;二是重组教材以实现知识的块状呈现。

“交换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比较简单。即使对三年级学生来说, 理解上也没有什么障碍。在学习这段内容之前, 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比如加法、乘法的意义中, 3朵红花与4朵黄花合在一起, 可以用3+4, 也可以用4+3, 结果都是7朵;两个3可以写作2×3, 也可以写作3×2, 结果都是6。再比如加法的验算中,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验算方法学生已经用了很久。往常我们在教学加法、乘法交换律时, 基本上采用的是:给出几个等式, 让学生找找规律, 然后概括出一个结论, 就算结束了。这样做可以吗?可以的。但似乎有点薄, 显得不那么厚重, 最后真正留给学生的东西不多。因此, 我决定透过浅显的知识, 深层次地挖掘, 以加法交换律这个知识点为载体, 教给学生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即从一两个实例中寻找规律, 产生猜想, 进而用“举例”这一不完全归纳法进行验证, 最终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结论。

上一篇:扶沟县城郊乡党委书记鲁智锋事迹下一篇:一年级拼音gkh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