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支出审计工作底稿

2024-05-14

营业支出审计工作底稿(精选11篇)

篇1:营业支出审计工作底稿

案例介绍——营业费用、管理费用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实务案例—营业费用、管理费用

一、会计记录概况

被审计单位上海BD公司本营业费用(未审数)4,597.70万元,管理费用(未审数)3,035.7万元。具体数据详见“营业费用明细项目分月发生汇总表”和“管理费用明细项目分月发生汇总表”(索引I6-

2、I7-2)

二、审计目标

(一)确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记录是否真实、完整;

(二)确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计算是否正确;

(三)确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获取或编制营业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核对与总账、报表发生额及明细账合计数是否相符

审计人员根据上海BD公司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明细账的记录,编制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审定表”(索引:I6-

1、I7-1)、“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明细项目分月发生汇总表”(索引:I6-

2、I7-2)与“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比较表”(索引:I6-

3、I7-3),经“三相符”核对一致,未发现问题。

(二)检查明细项目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

审计人员浏览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明细账中各明细项目的设置,发现“管理费用-其他”项目金额较大,内容繁杂,报表使用人难以理解,需要提请BD公司财务人员进一步归类与细分。经细分后再行检查,又发现该公司将进口料件的关税费用列入了管理费用,不符合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内容与范围,因此作了审计调整。(索引:I7-4-2)提示:

1、营业费用(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都属于企业的期间费用,具有内容广、名目多的特点,重要的是要划清成本支出、资本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的界限。

2、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其具体项目很多名称均相同,二者主要依据费用的发生环节来划分。属于销售(营业)部门发生的,计入营业费用;属于管理部门发生的,计入管理费用;公共性的、不易划分的费用,一般也列入管理费用。

3、应重点检查是否有其他科目不能列入、而随意列于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其他”子目的情况,从中往往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难言之隐”。

(三)进行总体分析性复核,包括对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与上的营业费用(管

案例介绍——营业费用、管理费用

理费用)变动进行比较,对本各个月份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变动进行比较,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各子目所占合计数的比例进行比较分析。(索引:I6-

3、I7-3)提示:

1、切忌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进行漫无目的的抽查会计凭证,切忌机械地“走程序──收集证据”。审计人员应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不同角度的分析,从蛛丝马迹的异常中发现问题,寻求审计的突破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凭证抽查。这样的方法更符合向风险导向审计过渡的大趋势;

2、分析性程序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通过分析性程序,能够寻找出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错报,减少详细的余额测试,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合理性和效率;

3、除本案例所选择的分析性复核点以外,有效的分析性复核点还有对2-3年的收入费用率(成本费用率)的分析比较,对本单位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与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的分析比较等。

(四)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有关子目发生额与相应的计提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存在勾稽关系的款项,进行配比性的核对与交叉复核,并作出相应记录;如有不符,查明原因并作相应的说明或调整。(索引I6-

3、I7-3)提示:

核对中一般可按以下费用子目与计提核算的会计科目的勾稽关系进行复核: 工资――应付工资; 福利费――应付福利费; 折旧――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 坏账准备――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 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其他应付款; 存货跌价损失――存货跌价准备。

(五)进行实质性测试,选择营业费用、管理费用项目中数额大的或与上期相比变动异常的项目,检查其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审批手续、权限是否合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应是从费用变动异常的项目中,找出被审计单位的异常支出。(索引I6-

4、I7-4~I7-8)提示:

查验被审计单位的异常支出,应注意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结合。

(六)审阅本期末、下期初明细账,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实施截止日测试,检查有无跨期入账的现象。(索引:I7-9)

审计人员抽查了报表截止日前、后10天的、大额的非常规发生额(如广告费、咨询费、案例介绍——营业费用、管理费用

诉讼费、其他等),确认是否存在重大的跨期支出情况;若存在大额的跨期支出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账务调整。提示:

1、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只有在相关的成本费用已经发生,才能确认相应的费用。例如:对大额的广告费支出,应在向客户询问的同时查验广告费用是否已经确实发生;应取证相关合同,核对合同上记载的广告发表时间约定是否与客户的解释一致。

2、对广告费支出的列支,应取得广告业专用发票,如是一般企业的普通发票,不能列入广告费支出,一般可作为业务交际应酬费支出处理。

3、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截止性测试,还可结合银行存款未达账的查证一并进行。

(七)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查验的重要提示 除前述各项提示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审计的重点应是关注费用的真实性,企业所有发生的费用支出都应当对应着资产或服务的获得,并有合法原始凭证支持,否则,企业的费用支出不实,势必影响会计报表的公允反映。

2、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核算的内容,要关注所反映的交易实质,关注与企业其他事项的关联。如有诉讼费发生,应关注诉讼状态,判断有无或有负债,或损失已发生而未入账。

3、审计工作表面上看似有范围,只限于审计的会计账簿和报表,实际上,凡是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相关或与发表审计意见相关的事项和资料,注册会计师都应该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审计工作是没有范围的。审计人员审计时不能单单重视核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而要重视外部证据的获取以及专业判断。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时不能仅仅实施常规审计程序,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并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

4、审计中,经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异常支出: 1)大额且偶发的支出; 2)没有实质经济内容的支出;

3)与相应经济活动内容与规模不相称的支出; 4)原始凭证或单据不完整的支出;

5)与关联方或权力部门(人员)之间的支出; 6)与特殊事项或特殊会计处理相关的支出; 7)内部部门或总部、分部之间的大额资金划拨。

5、审计人员在审计小规模企业(尤其是小型私营企业)时,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异常支出: 1)个人费用计入企业账户; 2)高价购买质次资产,收取回扣; 3)白条提现或大额提现; 4)大额现金支出或购买馈赠品等。

四、根据上述会计记录及审计思路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

篇2:营业支出审计工作底稿

其他营业支出

业务说明

其他营业支出是指银行机构除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以外的属于营业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有贷款呆账准备金、坏账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抵债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等。

业务操作流程

1.计提各项资产折旧、减值准备时,其他营业支出增加。

2.年末将其他营业支出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

现场检查的重点

1.检查账务系统中其他营业支出的范围的参数设置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2.通过对证、账、表及其他有关资料的核对,检查各项其他营业支出计算是否正确并按期入账。

3.虚列支出,隐匿、截留、转移、私分资金。

现场检查流程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内部控制制度

1.检查方法:

①查阅现有其他营业支出各项规章制度; ②查阅岗位职责,查看各岗位的分工情况;

③查阅现有银行机构其他营业支出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进行比较;

④查阅核算制度。检查银行机构其他营业支出会计处理是否建立内部制约和严格的核算制度;

⑤查阅授权审批制度。检查银行机构对其他营业支出调整、冲销是否有根有据,是否有专人负责,并经有权人批准。

2.风险提示:

①存在有关其他营业支出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②存在现有银行机构其他营业支出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不相符;

③授权管理混乱,存在授权流于形式等情况; ④未建立其他营业支出账务核对制度;

⑤未建立其他营业支出的会计处理内部制约和严格的核算制度; ⑥未严格执行记账、复核等岗位严格分离制度。

合规性

账务核对

1345

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操作及现场检查流程

1.检查方法:

①获取或编制其他营业支出明细表;

②复核其加计数,并与总账、明细账及相关财务会计报表的余额核对。

2.风险提示:其他营业支出明细表加计数、明细账加计数、总账数、相关财务会计报表余额数不相符。

真实性

1.检查方法:

①审查中将其他营业支出与以前相比较,并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对重点项目采取抽查法、审查原始凭证,本期列支是否真实;

②审查有关合同以及支出凭证,结合有关其他科目,审查支出是否真实、及时、全额反映,是否有将其他营业支出挂往来账等情况。

2.风险提示:虚列支出,隐匿、截留、转移、私分资金。

合规性

1.检查方法

①抽查相关记帐凭证、原始赁证,检查其内容、数量、金额等是否一致,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②调阅大额其他营业支出的凭证,与相关凭证进行核对,检查其入账时间是否正确;

③检查属于当期的支出是否全部及时入账,是否存在跨入账,调节利润的情况;

④检查红字冲销分录和调整分录,与有关凭证和证明文件核对,检查处理的正确性。

2.风险提示:

①各项其他营业支出计算不正确未按期入账;

②未及时将其他营业支出足额纳入当期损益,存在调节利润等情况。

监督检查

1.检查方法:

①查阅内审及业务管理部门的检查报告及有关整改报告; ②与内部相关人员座谈; 2.风险提示:

①未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②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频率及深度不够充分; ③对检查出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

④对审计、检查建议的落实整改不够及时。

检查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95〕47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3〕11号)3.《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1〕49号)4.《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1993年)5.《关于印发〈金融企业费用专户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债字〔1998〕69号)6.《财政部关于印发〈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报告披露办法(试行)〉的通知》(财金〔2003〕57号)

7.《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贷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3〕251号)8.《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2〕19号)9.《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2〕6号)

1346 ── 各项支出

业务操作流程图

银行机构固定资产折旧根据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其他营业支出账务核对期末结转利润科目1347 财务管理

1348 现场检查流程图

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内控体系、制度是否健全其他营业支出管理制度内控有效性是否存在操作风险其他营业支出明细账账表、账账是否相符业务状况表与其他营业支出科目总账授权审批其他营业支出对账登记薄其他营业支付明细表会计是否定期对账计提标准其他营业支出核算准确、真实性入帐截止期其他营业支出调整、冲正审批单相关会计凭证其他营业支出管理是否合规其他支出去向是否合理大额其他营业支付记录其他营业支出数额是否准确会计核算是否合规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操作及现场检查流程

篇3:营业支出审计工作底稿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营业外支出,账务处理

据资料统计:我国小企业数量占国民企业的97%,从业人员占52%,资产总额占42%。可见,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管理水平低,风险控制能力弱,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与银行的信贷通道不畅流等。为了帮助小企业克服这些困难,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我国财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对某些会计科目的核算范围作了调整,其中包括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支出是小企业业务处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一方面影响小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影响小企业是否享有税法的更多优惠。以下,我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谈谈营业外支出的账务处理。

一、营业外支出的概念和内容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七十条规定:营业外支出是指小企业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小企业的营业外支出包括: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坏账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被没收财物的损失,捐赠支出,赞助支出等。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对营业外支出有关核算的规定存在着差异

一方面表现在坏账损失处理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未设置“坏账准备”,符合条件的坏账损失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企业会计准则》则规定坏账损失应计入“坏账准备”;《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坏账损失这样的处理降低了小企业账务处理的难度。另一方面表现在核算范围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列举罚款、赞助支出、税收滞纳金以及被没收财物损失等应计入“营业外支出”;《企业会计准则》未列举罚款、赞助支出、税收滞纳金以及被没收财物损失等计入“营业外支出”;《小企业会计准则》这样的规定使小企业在会计处理上更加清晰。

三、业务处理时应注意问题

(1)营业外支出是一个净损失,即扣除残料变价收入或残料价值、责任人、保险公司的赔款,应收账款、长期债券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后的净额。

例:甲公司6月末进行存货清查,发现A材料毁损39750元,经查明,A材料毁损属于自然灾害造成,确认人寿保险公司偿款29000元。

分析: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材料毁损属于小企业营业外支出的核算内容,而营业外支出是一个净损失,所以此例的营业外支出=39750-29000=10750元。

账务处理:

但这不包括坏账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和长期股权投资损失。

例:2012年因债务人乙公司破产,甲公司把一笔2万元的应收账款全额确认为坏账损失。

分析:因为《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而此例的营业外支出不是一个净损失,所以其为20000元。

账务处理:

(2)已作营业外支出处理的资产,在以后年度全部或部分收回时,应当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收入,不得冲减当期的营业外支出或作其他处理。

例:甲公司2012年确认的2万元坏账损失又收回并存入银行。

分析:《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发生的坏账损失在以后年度全部或部分收回时,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

账务处理:

(3)营业外支出的会计处理和税法规定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以税前会计利润为基础进行调整。如公益性捐赠和税收滞纳金在会计处理上是全部计入“营业外支出”,但《企业所得税法》第九、十条分别规定:公益性捐赠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的12%的部分,准予扣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税收滞纳金不得扣除。例: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经营销售彩色电视机,2012年会计利润844.76万元,营业外支出300万元,其中包括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向贫困山区捐赠款150万元和税收滞纳金1万元。

分析:因为《企业所得税法》第九、十条分别规定:企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税收滞纳金不得扣除。所以,公益性捐赠应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150-844.76×12%=48.6288万元,

税收滞纳金应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1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844.76+48.6288+1=894.3888万元

当期应纳所得税=894.3888×25%=223.5972万元

账务处理:

注:上述甲公司是《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释义.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2

篇4:如何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应完整,引用法规应规范。编制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既是审计准则的要求,也是审计工作的要求。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有些审计人员对此认识不足,仅对重要项目或有问题的项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只重视审计结果的记录,忽视审计过程的记录填写,出现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结果、审计报告不符或者出现有审计过程而无审计结果、有审计结果而无审计过程的审计工作底稿。部分审计工作底稿没有审计人员签章,也没有审计组组长复核意见和相关人员签章;相互引用时没有注明索引号,审计工作底稿印证关系不明,存在重复取证的现象。有的审计工作底稿只对发现的问题列明定性依据,却没有列出正确处理问题所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个别引用的法规在“法规名称、文号和具体条款”三要素上不齐全,有的定性依据与处理处罚的口径在同一份报告、同一类问题中都不尽可能相同。这样做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审计风险。事实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也是重新核实、查证的过程。完整的实施好这一过程,就能弥补前阶段审计取证的不足,从而比较彻底地了解被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坚持这一点,审计工作质量就能有较好的保证。

二、合理、规范的取证格式是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重要条件。由于受多年习惯做法的影响,加上对审计规范的理解不够到位,当前不重视收集原始审计证据的现象比较普遍。审计人员习惯于采用编制审计证明材料(取证类底稿,下同)替代原始审计证据取证的做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能正确处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关系的情况:一种是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混为一体。如有的审计工作底稿重复审计证明材料的内容,有的仍沿用过去的审计工作记录,既作审计工作底稿,又是审计证据,还有的在审计证明材料中对审计发现的违规问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要求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工作底稿上签字盖章等。另一种是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完全割裂开来,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与取得的审计证据没有依存关系。只有规范的取证格式,才能更好的汇集资料、揭示问题。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写要一事一稿、情节表述简明清晰、定性准确、编写合理有序。由于审计涉及面广,取证材料比较多,这就要求每一个审计事项编写工作底稿。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语言要简炼,用语准确,对每个问题经过的时间、地点、责任人和有关金额等必要情节、内容都必须表述清楚,用以证实每项经济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从而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真相,使人一目了然。编排要合理有序,要合理分类,一般按问题的轻重决定秩序,把问题较为严重的工作底稿排在前,以便突出重点。审计问题定性要准确,这关系到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审计决定书、审计意见书是否客观公正、合理有据、经得起考验。全部审计工作底稿编完以后,在编写审计报告前,应反复检查、修改,避免错漏,影响审计质量。而且在每一张审计工作底稿中,必须有审计说明和审计结论,以此判断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四、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控制的勾稽关系。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同一会计科目的不同层次审计工作底稿的勾稽关系。同一会计科目可能形成以下三个层次的审计工作底稿。①对报表余额或发生总额确认的底稿,如审定表等;②余额或发生额的明细化底稿,如明细表、计算表等;③查证核实的底稿,如抽查表、盘点表、检查表等。二是相关会计报表项目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由于被审计单位同一经济业务的发生,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会计科目予以核算与反映,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通过交叉索引及备注说明等形式反映相关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交叉索引可以更清晰地反映某些审计数据或资料的来源和去向,方便审计工作底稿的查询和复核。三是各会计报表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与试算平衡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当审计人员按照审计计划完成全部审计事项后,应将具体审计项目审计工作底稿中的相关数据和内容归类汇总,编制审计差异汇总表和试算平衡表。只有将各个会计报表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勾稽相符后,才能编制审计报告。

五、明确责任,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在形成审计报告之前,必须对审计工作底稿经过层层复核,每一层次复核的内容和责任都应该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取证、事实陈述、制度法规应用,主要数据和主要问题的相关性、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该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底稿进行复核检查,是否按规定的要求记录,必须做到所出手的工作底稿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附件齐全。主审人员的责任是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正确性、可靠性,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进行全面复核确认;了解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编写的内容是否完整,编写的格式是否规范,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结论表述是否清楚,措词是否得体,审计法规应用是否恰当,能否为审计意见提供足够的支持,即审计工作底稿是否能充分支持所签发的审计报告。审计组长的责任主要是要解决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分歧,及时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澄清审计事实,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和适当。

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是当前审计机关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和作用,同时强制要求审计人员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审计准则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水平,更好地防范审计风险。

篇5:审计工作底稿作用

2)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通过复核,可以减少、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使得审计证据更加适当充分、审计程序更为科学完善、审计结论更加恰当准确,把整个审计工作控制在审计准则要求的范围中。

3)保证审计计划顺利执行,并能不断地协调审计进度,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4)按规范要求复核审计工作底稿,这实际也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程序,因此,它为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质量监控和工作业绩考评提供依据和基础。

⑶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内容

注册会计师及相关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的内容包括:

⒈审计工作底稿从形式上包括的要素是否齐全,是否规范。

⒉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事项所引用的资料是否翔实可靠。

⒊各种审计程序是否按计划实施并取得相应的证据。

⒋各种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

⒌审计判断是否有理有据。

⒍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⑷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一般要求

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不仅关系到审计效率与效果,而且也关系到审计质量及质量控制,是实施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程序。

因此,必须认真从事复核工作,制定明确的复核规则和要求。

通常,复核时应注意以下要求:

⒈记录存在问题的答复与处理。

如果复核中发现有不正确或不完善的问题,复核人应指示有关人员(主要是工作底稿的编制人)予以答复和处理,并做出相应文字记录。

⒉签署姓名和日期。

每一级的复核人员完成复核工作后,应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规定的位置签署姓名和复核日期,以示分清复核责任,也便于上级复核人对下级复核人的监督。

⒊签署复核意见。

各级复核人员完成复核工作后应明确地表示复核意见,并签署在审计工作底稿上。

篇6:财务审计工作底稿

二、审计目标

(一)确定计提坏账准备比率是否恰当,坏账准备是否充分;

(二)确定坏账准备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

(三)确定坏账准备余额是否正确;

(四)确定坏账准备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执行“获取或编制坏账准备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核对报表及明细账合计数是否相符”审计程序

1、向客户索取或编制“坏账准备明细表”(底稿见索引);

2、复核加计正确并合计与总账数、报表数核对相符,标注相应的审计标识。

提示:

注意坏账准备发生额中借贷方发生的内容,避免期初期末余额正确但发生额位置或内容填写错误的情况。

(二)执行“检查计提坏账准备是否符合公司披露的会计政策,本期有无发生变更,审核其理由及影响”审计程序

查验公司制定的坏账会计政策,按账龄分析法并结合个别认定法估算坏账损失,本年未发生变更,具体底稿见索引。

提示:

对本期坏账准备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需要关注变更是否有为满足管理当局调节利润的需求、是否公司的行业、业务发展相应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有较大的变化。对变更的影响一般采用未来适用法,需要单独按原有会计政策重新计算计提坏账准备与现行政策之间的差异,并评估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工作总结《财务审计工作底稿》。

(三)执行“按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和标准复核已提坏账准备是否恰当,若有大额差异应进行调整”审计程序

按相应其他应收款的审定数重新编制按账龄的分析表,按审计确认的公司合理的坏账政策计算应计提坏账准备的金额,与账面数的差异较大需要进行调整,底稿见索引

(四)执行“对账龄长且久无回收记录的应收款查验其可收回性”审计程序

对账龄长久无回收记录的应收款如金欣房地产、股份联合会、连英物资等根据不同情况已查验可收回性,底稿见索引。

提示:

对余额较大长期挂账而一直有发生额的应收款项即使有函证回函确认,若可能仍然需要进一步取证该单位是否为关联方,是否实际有偿还能力,是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等状况,最好能有近期的比较会计报表供分析,经分析后若累计有较大亏损或资产不实等状况,根据实际情况看是否需要追加计提坏账准备。

(五)执行“对采用个别计提法计提的特别坏账准备应审核计提依据,取得相关证据”审计程序

特别坏账准备底稿见索引。

提示:

主要证据可以参考相应公司比较会计报表、经营状况、资产不实、债务人信用不良等状况来判断。

(六)执行“检查内确认坏账损失是否按规定权限审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账款,所作会计处理是否符合现行规定”审计程序

经查验本年确认连英科技坏账损失按经理办公会议审批,底稿见索引;本期无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账款的情况。

提示:

1、权限审批主要依赖于查阅公司有关章程、内部管理制度等涉及坏账事项的文件,并对照相关会计处理复核其流程、授权是否合规;

2、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账款需要查明收回的原因,并追查以前相关已作坏账损失处理是否合理,相关会计处理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处理。

(七)执行“检查向债务人询证回函的例外事项及存有争执的余额”审计程序

询证函回函未发现例外及有争执事项。

提示:

询证函可能存在有关事项与账面不符或有争执情况存在,对该等事项需要了解判断相关事项真实原因进而分析判断公司账务处理是否存在不当,并评估对公司会计报表的影响,必要时视其重要重大程度请专家或律师出具有关意见再行判断。

(八)执行“检查重分类调整转入的应收款项是否已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按其他应收款已审定数重新进行账龄分析,并重新计算坏账准备,底稿见索引。

(九)执行“检查坏账准备的结转或冲减是否有充分依据,是否符合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检查有无利用关联关系转移债务,重新计算账龄而冲回已提坏账准备以调节利润的现象”审计程序

坏账准备的结转或冲减已收集相关依据,见索引号,符合现行制度规定。

篇7:审计工作底稿的类型

综合类工作底稿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为规划、控制和总结整个审计工作并发表审计意见所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

它主要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审计总结、未审会计报表、试算平衡表、审计差异调整汇总表、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以及注册会计师对整个审计工作进行组织管理的所有记录和资料。

业务类工作底稿

业务类工作底稿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施阶段为执行具体审计程序所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

它包括:符合性测试中形成的内部控制问题调查表和流程图、实质性测试中形成的项目明细表、资产盘点表或调节表、询证函、分析性测试表、计价测试记录、截止测试记录等等。

备查类工作底稿

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对审计工作仅具有备查作用的审计工作底稿。

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设立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合营合同、协议、章程、组织机构及管理人员结构图、董事会会议纪要、重要经济合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验资报告的复印件或摘录。

备查类审计工作底稿随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应详细列明目录清单,并将更新的文件资料随时归档。

注册会计师在将上述资料归为备查类工作底稿的同时,还应根据需要,将其中与具体审计项目有关的内容复印、摘录、综合后归入业务类审计工作底稿的具体审计项目之后。

通常,备查类审计工作底稿是由被审计单位或第三者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或代为编制,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认真审核,并对所取得的有关文件、资料标明其具体来源。

篇8: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

本指南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所谓小型企业,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21号——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的特殊考虑》中小型被审计单位的含义相同,是指资产总额或营业额较小,职工人数较少,所有权和管理权集中于少数个人,并具备下列一项或多项特征的企业:(1)收入来源单一;(2)会计记录简单;(3)内部控制有限,存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

目前,非金融企业执行的会计标准有三类,一是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企业会计准则);二是企业会计制度和16项具体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企业会计制度);三是小企业会计制度。我们编写了两册指南,分别适用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小型企业的审计。由于执行小型企业会计制度且财务报表需要审计的企业数量较少,我们没有编写相应指南,注册会计师可以参照上述指南。

二、本指南的编写原则

指南力求体现以下原则:一是注重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突出风险评估程序的重要性,为注册会计师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提供详细的指导;二是注重程序之间的衔接,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予以贯通,将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相联结,提高审计效率;三是注重体现小型企业审计的特点,在遵守审计准则和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小型企业审计工作底稿,体现成本效益原则。

三、本指南的结构

工作底稿包括当期档案和永久性档案两大部分。当期档案是本指南的主体部分,贯穿了重大错报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审计工作主线,主要包括初步业务活动工作底稿、风险评估工作底稿、进一步审计程序工作底稿、其他项目工作底稿和业务完成阶段工作底稿,工作总结《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其中,进一步审计程序工作底稿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两部分。

永久性档案包括对以后审计工作具有长期参考价值的档案,其内容相对稳定,有关内容在本指南中作为附录提供。

四、使用本指南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本指南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本指南不替代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相关指南。本指南力求体现审计准则、相关指南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审计程序,但没有涵盖审计准则和相关指南的全部规定,它是对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相关指南的指导。

第二,本指南不替代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本指南侧重于说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编制工作底稿的总体思路,由于小型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设计出一套适用于任何企业、任何情况的标准化工作底稿模板。因此,注册会计师在使用本指南时,应当充分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执业需要,设计审计程序和相应的工作底稿。

第三,本指南基于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审计流程设计。对于商品流通企业、农业企业和石油天然气企业等特殊行业企业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考虑这些行业企业的特点,合理确定审计程序和审计流程。

本指南将小型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划分为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仓储与生产、货币资金、费用、工薪与人事和财务报告编制等七个方面,并列示了主要控制活动。

在实务中,业务流程的划分应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相适应,而不能机械套用本指南的划分方法。同样,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不同,主要控制活动也不尽相同,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的控制点进行了解和测试。

篇9:营业支出审计工作底稿

二、对于同时兼任总机构驻中国境内其他地方代表机构首席代表的外籍人员,总机构应出具其境内任职证明、工资薪金证明;代表机构应提供其各地首席代表证、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以及各地代表机构税务登记证、向税务机关报送的工资薪金明细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当地税务机关确认的营业税计征方法文件等,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后,其税务处理规定如下:

1、其他地方代表机构如属于采用按经费支出额换算收入征营业税的,可只就其工资薪金未计入其他各代表机构经费支出额的部分计入驻穗代表机构的经费支出换算收入计征营业税;

2、其他地方代表机构如属于采用“按实计算”或核定收入额计算“方法计征营业税的,首席代表工资薪金可视为已全部计入其他各代表机构经费支出。因此,首席代表工资薪金不再计入驻穗代表机构的经费支出换算收入计征营业税。

三、对既担任我市代表机构首席代表,又兼任境外公司职务的外籍人员,代表机构应提供其境外任职证明、首席代表证、代表机构和兼职公司的工资薪金证明、出入境记录证明等,经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核准后,可就其实际在中国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计入代表机构经费支出换算收入计征营业税。

四、对上述情形以外的首席代表外籍个人,代表机构应提供有关兼职的证明材料、工资薪金证明、出入境记录、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以及工作时间记录等,经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核准后,可按首席代表实际在代表机构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计入代表机构经费支出换算收入计征营业税。

五、代表机构未按上述要求提供相关资料的,主管税务机关可将首席代表工资薪金全部计入驻穗代表机构的经费支出换算收入计征营业税。

篇10: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练习

1.审计计划是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前编制的工作计划。

2.审计计划通常可分为。

3.审计计划应由编制,经审核和批准。

4.时间预算既是合理确定的依据,又是衡量的依据。

5.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时,一是为了;二是为了。

6.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和

7.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和两个层次的重要性。

8.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

9.力。

10.如审计人员认为与某一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有关的检查风险部能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则应发表或。

二、判断题

1.审计计划制定后,审计人员不得对审计计划进行修订和补充。()

2.对任何一个审计项目,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不论其业务繁简,也不论其规模大小,审计人员都应制定审计计划。()

3.审计人员可以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就审计计划进行讨论和协调,共同编制审计计划。()

4.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5.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

6.审计人员应当选择各财务报表中最高的重要性水平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7.对于出现错误或漏报可能性较大的账户或交易,可以将重要性水平确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

8.审计人员如果想要使发表的审计意见有98%的把握,那么审计风险便为2%。()

9.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越高,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高。()

10.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低,审计人员就应获取越少的关于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和运行有效的证据。()

三、单项选择题

1.审计计划通常由审计项目负责人在()。

A.签订业务约定书之前起草B.外勤审计工作之前起草

C.了解呗审计单位之前起草D.接受客户委托之前起草

2.审计计划应当由()。

A.主任会计师编制B.会计师事务所所长编制

C.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D.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负责人编制

3.编制完成的审计计划,应当经会计师事务所的()。

A.部门经理审核和批准B.所长审核和批准

C.审计项目负责人审核和批准D.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负责人编制

4.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

A.财务报表的金额和性质B.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

C.账户或交易的金额和性质D.审计收费的金额和性质

5.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

A.审计风险就会增加B.审计风险就会减少

C.固有风险就会增加D.控制风险就会减少

6.在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中,审计人员能够控制的是()。

A.重大错报风险B.控制风险

C.检查风险D.抽样风险

7.审计人员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为5%,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40%,则检查风险为()。

A.20%B.70%

C.95%D.12.5%

8.不论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如何,审计人员都应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进行()。

A.详细审计B.抽样审计

C.实质性测试D.控制测试

四、多项选择题

1.审计人员编制审计计划的内容包括()。

A.总体审计策略B.审计职能

C.审计对象D.审计作用

E.具体审计计划

2.具体审计计划应当包括各具体项目的()。

A.审计目标B.审计对象

C.审计步骤D.执行人及执行时间

E.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

3.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

A.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B.商定审计收费

C.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D.安排审计人员

E.评估审计结果

4.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考虑的重要性,包括()。

A.财务报表层次B.凭证层次

C.账户和交易层次D.业务经营层次

E.财务管理层次

5.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当考虑()。

A.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B.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

C.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

D.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E.财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6.审计人员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依据,包括()。

A.资产总额B.净资产

C.营业收入D.净利润

E.净负债

7.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包括()。

A.经营风险B.重大错报风险

C.控制封信啊D.检查风险

E.财务封信啊

8.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人员应着重考虑()。

A.行业环境发生变化

B.重大的关联交易

C.会计计量过程复杂

D.内部控制薄弱

篇11:财务检查工作底稿

(一)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是证明财政检查人员恪尽职守的落脚点

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是检查人员对被检查单位会计数据资料及外部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是在检查过程中形成的与检查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和资料,是检查证据的载体,财务检查工作底稿。它形成于整个检查过程,也反映了检查工作的全过程,是评价检查人员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实际财政监督检查业务操作中,有的检查人员只注重对问题的揭示,而不注重做系统、完整的工作底稿,认为查出的问题都已记录在案,没有记录的就没有问题,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财政检查过程中,查过了就要有记录,有记录才能证明查过了,也就是说经过检查后即使确无问题,财政检查人员也要通过编制的工作底稿来证明,任何“默契”都是靠不住的。财政检查人员是尽职尽责,还是玩忽职守,最终都落实到工作底稿上。

(二)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是印证被检查单位存在问题的支撑点

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是重要的检查证据。财政检查实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执法过程,其所作出的结论必须有合法、充分的依据支撑。财政检查工作底稿就是最重要的依据。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是财政检查人员对检查事项查证以后,对获取的检查证据的抽象分析和判断,是财政检查人员的一种理性思维,是对检查证据的说明,是反映和证明检查事项情况的,用来支持检查结论的,要作为检查档案永久保存。只有将财政检查人员所做的检查工作记录和获取的检查证据加在一起才能说明检查事项,缺一不可。个别检查人员存在怕罗嗦、怕麻烦的思想,仍沿袭传统的检查查账方式,就账对账,草草完事,仅把问题罗列出来,而不做详细、系统的检查工作记录,也就谈不上做完整的检查工作底稿。没有完整的工作底稿,查出的问题就没有根据。没有根据和来源的问题,将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每个检查人员要彻底扭转那种不注重工作底稿的不正确思想和做法。

(三)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是降低检查风险的有效途径

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是保证检查质量、防范检查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财政检查人员应根据检查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以保证检查质量为目标,确定检查工作底稿的内容。检查不能保证所有的问题都查出来,加之检查手段有限,也不能保证所有查出的问题没有疏漏,正因为如此,更要求财政检查人员从尽可能降低检查风险出发,认真执行检查工作程序,仔细地编制检查工作底稿,以证明自己在检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符合检查工作程序,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发生。编制检查工作底稿的过程,也是重新核实、查证的过程。完整地实施了这一过程,就能弥补前阶段检查取证的不足,从而比较彻底地了解被查事项的基本情况,做到成竹在胸,这正是检查所要达到的目标。坚持这点,检查工作质量就会有较好的保证。

(四)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是正确评价被检查单位的依据

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要求财政检查人员要对被检查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其中,真实性是最基本的。所谓真实性,一方面是指被检查单位存在的问题是真实的;另一方面是指除检查人员所揭示的问题以外,其他方面不存在问题也是真实的。这就要求检查人员要在系统的、全面的检查过程中,做好检查工作底稿,便于从检查工作底稿中给被检查单位一个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

二、编制财政检查工作底稿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编制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时,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一是要注意理解财政检查工作底稿的完善与否,不单以财政检查工作底稿的多少和要素的完善与否为判断标准,而应以能否支持财政检查意见为判断标准。二要注意保持财政检查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其层次分明,共同支持财政检查意见。在财政检查实践中,财政检查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同一会计科目的不同层次底稿的勾稽关系,比如针对“应收账款”科目形成的程序表、审定表和明细表或测试表以及询证函等多层次的工作底稿,就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控制的勾稽关系。第二,相关会计报表项目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由于被财政检查单位同一经济业务的发生,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会计科目予以核算与反映,因此,相关会计报表项目的财政检查工作底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如单位用银行存款购置机器设备的经济业务,就涉及到包括“货币资金”和“固定资产”在内的两个报表项目,这两个项目的工作底稿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勾稽关系。财政检查人员必须通过交叉索引及备注说明等形式反映相关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交叉索引是指财政检查人员在某一财政检查工作底稿中引用其它底稿的资料和数据时,在两张底稿上同时注明对方底稿索引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帮助财政检查人员清晰地反映某些财政检查数据资料的来源和去向,方便财政检查工作底稿的检查和复核,并有利于简化工作底稿和节省财政检查时间,提高财政检查工作效率,工作总结《财务检查工作底稿》。

(二)相关性原则

编制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时,必须坚持相关性原则。财政检查工作底稿的相关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检查工作底稿必须真实地反映被检查单位的经济活动。二是财政检查工作底稿必须能够支持财政检查意见。财政检查人员在编制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时,应当注重把握相关性原则:一是必须围绕财政检查目标实施财政检查程序,并把实施的诸如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等全过程记录在财政检查工作底稿中,财政检查人员在记录财政检查过程及其结论时,既要保证内容记录完整、清晰,又要根据财政检查项目的繁简程度和重要性原则进行专业判断,简明扼要地记录,不要记成流水账。二是财政检查证据必须能够支持财政检查意见。财政检查人员应把关注点集中在对会计资料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综合分析上,把如何抽查原始凭证、如何取得财政检查证据及整理分析财政检查证据的结果记录在财政检查工作底稿中,必要时才复印相关的原始凭证,作为支持财政检查结论的证据。

(三)完整性原则

编制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时,必须坚持完整性原则。编制检查工作底稿时,必须做到要素完整,内容全面,符合法定要求。这是《财政检查工作底稿规则》所作出的明确规定,也是财政检查人员编制财政检查工作底稿的最基本要求。为此,无论财政检查底稿所记载的内容简单与复杂,必须具备法律所规定的各项要素。一般而言,财政检查工作底稿由以下要素构成:被检查人名称;工作底稿编号和页数;检查项目名称,即财政检查机关所确定的检查项目名称;情况摘要,即与检查结论或者被检查人违法违规行为有关的事项摘录;附件的主要内容及页数;被检查人签署意见并签名(盖章);检查组制单人签名及填制日期;检查组复核人签名及复核日期。同时,根据工作需要,财政检查底稿还应当编制附件以对其予以证明。通常,财政检查工作底稿附件可以包括下列证明材料:与情况摘要所反映事项有关的被检查人账簿、报表、凭证等资料的原件或复印件;与情况摘要所反映事项有关的文件、合同、协议、会议记录、往来函件等资料的原件、复印件或摘录件;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有关报告等资料原件或复印件;检查人员制作的与情况摘要所反映事项有关的表格和文字材料;与情况摘要所反映事项有关的视听资料,等等。此外,为防止被检查人检查后破坏原始证据,财政检查人员应当对财政检查工作底稿的所有证明材料加盖被检查单位的公章。

(四)客观性原则

编制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时,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是对被检查人经济活动的反映,必须如实、准确、客观地记载,避免各种差错和漏洞, 力争客观公正。这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被检查人合法权益的基本保证。财政检查工作底稿所记载的内容与被检查人实际不符,不仅会造成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败诉,也严重影响了行政机关的公信力。为此,《财政检查工作底稿规则》第十五条明确规定:“财政检查工作底稿编制人、复核人应对财政检查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三、编制财政检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一事一稿

财政检查过程中,财政检查人员接触的经济活动事项较多, 需要整理编写的内容也很多, 但对诸多的经济事项,只能一事一稿。如果多个检查事项,合并编成一份检查工作底稿, 就会使人难以看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如果把多个问题的证据群编成一个工作底稿, 会使问题模糊不清。如对某公司有关账外经营、套取现金返还职工集资款、坐支现金发放补贴、出借账户、业务招待费超支、少记增值税等问题编制检查工作底稿,就是按一事一稿编制的。如果把其中的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合在一起编制检查工作底稿, 都会使问题变得复杂和模糊。

(二)形式规范

规范统一的格式是编制规范财政检查工作底稿的重要条件,《财政检查工作底稿规则》对财政检查工作底稿的样式予以了规定。为此,在财政检查工作中,财政检查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编制财政检查工作底稿。通常,财政检查工作底稿的大小应以A4 纸为统一标准,并且纸张应只用单面, 以免使用背面时,其内容被查阅者或者其他底稿使用者忽略。

(三)科学编号

财政检查工作底稿应在纸张的左上端进行编号。工作底稿的编号无固定的模式,但编号要尽量做到实用,方便查阅、复核。一种较为简单的做法就是按数字顺序逐一编上页码;较为复杂的方法是,结合使用数字和字母来编上页码,以便区分不同类别的审计工作底稿。如全面审计工作底稿的一般编号:、加行别、加类别、加页码顺序。

(四)情节清晰

编写财政检查工作底稿,语言一定要简炼,用词必须准确,对每个问题经过的时间、地点、责任人和有关金额等必要情节、内容都必须表述清楚,用以证实每项经济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从而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真相,使人一目了然。

(五)数据精确

每个数据不论是从被检查单位或其他有关单位取得的,还是自己计算, 或者是调整得来的, 都必须真实、精确无误, 否则, 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果。对数据的取证决不能虚构、夸大或弄虚作假, 也不能用约数, 要精确。如某单位偷漏营业税9999.99元, 不能把它约等于偷漏营业税10000 元。否则就会失去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而且对问题的处理尺度也将会不一样。

(六)定性准确

上一篇:农产品公司食材配送广告语下一篇:创城工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