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组织承诺书

2024-04-27

社区党组织承诺书(通用9篇)

篇1:社区党组织承诺书

1.社区党委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三争一创和党的理论知识培训,提高社区干部和党员综合素质,树立三争一创典型,以点带面。一切服务居民群众,一切为了居民群众。社区党支部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党支部工作的指导思想,创建学习型示范社区。

2.设岗定责,分工合作,争当先锋,勇做典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处处起表率作用。努力做到党的建设制度化,社区管理规范化,社区服务人文化,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活氛围。加强社区班子自身建设,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理论学习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营造勇于争先的工作作风,注重形象,率先垂范,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3.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认真对照社区各自岗位工作的职责,深入查找影响社区发展和党员群众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便民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把“三争一创”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的各项制度和工作。

4.热心为居民服务,真心为居民付出,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推进社区和谐稳定为根本目的,以建设和谐文明居住小区、构建和谐家庭为目标,积极组织开展好爱老敬老活动,构建长效服务机制。认真开展社区各项工作,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社区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完成上级交给社区的各项工作任务,营造社会各项事业均衡发展。

5.突出重点,真抓实干,确保“三争一创”实践活动形成特色成果。明确提出“学水秀、赶月安、超杉湖”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我社区党支部对照标杆找差距、寻不足,围绕差距和不足制定具体的赶超措施、进行公开承诺,始终紧盯全区乃至全市的最高水平和先进做法,高点定位,加强学习,积极进取,勇争一流,不断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承诺人:xuexila

承诺时间:XX年XX月XX日

篇2:社区党组织承诺书

2.深化院落环境整治,优化居民居住环境。继续抓好院落整治和创“绿色社区”工作。在做好原有的院落常态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院落管理,强化宣传力度,引导居民爱护环境,清洁家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丢纸屑、果皮、和垃圾,不在小区内饲养家禽,不放养犬只,规范车辆停放,提高居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善居民群众的居住环境。

3.抓好民生工作,提升生活品味。切实关心群众生活,规范管理低保救助,利用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低保边缘家庭、社区荣残军人、老党员、孤寡老人、残疾人等,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扎实开展劳动维权工作,积极组织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就业愿望的人员开展创业就业培训,为他们提供招工信息,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充分就业。

4.做好矛盾纠纷排查,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和社区维稳队伍的作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保稳定、促和谐作为工作的重点,落实好有关工作措施,及时排查和调处矛盾纠纷,努力做到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及时把矛盾化解到基层,杜绝群体性事件上访,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5.抓好共驻共建,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与物业公司的沟通和协调,搞好共驻共建,实现社区环境卫生与物业公司联抓;社区治安与物业公司联防;居民思想工作与物业公司联做;社区文体活动与物业公司联搞;基础设施与物业公司联建,形成资源共享,有效互动的工作机制。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组织举办文艺演出,观看远程教育视频,开展社区居民健身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等,为居民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空间。

6.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推动社区党建工作上新台阶。围绕贯彻落实街道党工委重大决策部署,认真组织党员学习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强化自身建设,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在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为桂馨园社区的建设发展作贡献。同时,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坚持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按计划把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员吸收到党内来,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承诺人:xuexila

篇3:社区党组织承诺书

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学员的基本情况

1.性别情况。51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分别来自16个州市、129个市县、376个乡镇、511个村(社区)。有男干部422人,女干部89人,两者之比为4.74∶1,男干部人数多于女干部,基本反映了云南省基层党组织队伍的性别结构特点。

2.年龄结构。年龄最大者为65岁,年龄最小者为25岁,平均年龄44岁,大多学员年龄是38~50岁之间。说明村(社区)党组织队伍总体年龄偏大。

3.民族结构。除300名汉族外有19个少数民族211人,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41.29%,人数最少的民族为布依族、独龙族、基诺族,各1人;人数较多的民族为汉族300人,彝族62人,哈尼族23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基层干部的民族结构状况。

4.学历状况。学历以高中以下学历主,有高中以下学历的共368人,占总人数的72.02%,其中有小学学历的2人;有高中以上学历的143人,占总人数的27.98%,其中有中专学历的61人,大专学历的62人,本科学历的20人。

5.任职状况。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有425人,担任副书记的有9人,担任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有77人。在511名学员中有大学生村官6人。

二、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层次偏低,党组织队伍难配强。当前,农村党员队伍老年化、文化层次偏低的现象较突出。在511名村(社区) 党组织书记学员中35岁以下的有83人,占总人数的16.24%,50岁以上的有174人,占总人数的34.05%。从学历层次上看,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学员只有16.04%,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44.7%。这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缺乏活力、后备力量不足的党组织队伍已不能适应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优化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历结构已是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

2.流动党员难掌握难管理。农村流动党员,指的是农民离开原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它正当职业,无固定地点或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以及外地或者外单位流入本地未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2。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的现象也日趋突出。很多有能力、有文化、脑子活,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党员也纷纷涌进城市务工3,流动党员逐年增加,流动范围也越来越广,并且很多流动党员外出前不向组织汇报,外出后不与党组织联系,在党员管理中出现了“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落实、党费难收缴、作用难发挥”的“五难”现象。因此,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的一个难点和热点。

3.村级党员干部待遇偏低,干部队伍不稳定。云南省村级干部的待遇在600~1500元之间不等,一些地区村小组干部待遇仅为200~400元,还有较少地区村民小组组长没有任何工作补助,做工作全靠信念与责任。但农村工作杂繁重难,且责任重大,他们在工作付出了许多,有的甚至顾不上自己的家庭,但得到的回报却太少,并且在政治空间上发展不大,退职后没有任何的生活保障,部分地区出现了能者不愿干,愿者干不好的情况。因此这种偏低的经济待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

4.群团组织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党员队伍发展优化难。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但在一些村,共青团作用发挥不充分,青年缺乏政治荣誉感,入团积极性不高;有的村大部分团员青年外出务工,共青团缺乏活力,团组织形同虚设,很难正常组织、开展活动。其次部分党员服务意识不强,宗旨观念淡化,不讲奉献,利益至上,不愿参加义务公益活动和支部党员学习,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争着去做,与自身利益无关的村级事务不管不问不关心,严重损坏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最后在党员队伍发展壮大优化上难度大。由于农村共青团活动开展的较少、推优工作力度不够,致使在青年当中发展党员难度大,并且在部分地区有经济头脑的致富能手,因怕入党后常参加党员活动、学习而影响生产、经营,对入党有畏难情绪。其次极少数党支部对发展党员工作不重视,程序不规范,把关不严,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致使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减弱。

5.活动经费、场地欠缺,村(社区)党员活动难开展。村(社区)党组织开展党员、团员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村的工作经费,但每年每个行政村的工作经费较少,部分村只能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其次有些村没有村民小组党员活动室,每次党员活动、学习都是在露天下进行。而有些村由于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党员活动室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干部人难找,群众难办事,活动难开展”的情况,因此适当增加党、团活动经费,扩、改建活动场所已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6.发展、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难。村组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的基石,是发展的后盾,是改善干群关系和解决民生问题的保障,它关系到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和感召力,关系到村(社区)的发展。但在访谈中了解到,发展村组集体经济的村所占的比例不高,比如祥云县,全县136个村(社区),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只有30多个,因此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也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难题。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1.加大村(社区)党组织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党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因此应将提高村(社区)党组织队伍的素质,加大队伍的教育培训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针对云南民族地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文化层次低、政策理论水平不高的现状,各级政府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加大对其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一是采取在职继续教育的形式来提高村干部的学历水平,积极鼓励党组织干部参加函授、自学考试,提高学历层次。二是通过专题培训、会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提高党员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法律水平,决策执行、科学谋划发展能力以及各种相关的种植、养殖技术。三是通过利用党建网络信息平台组织学习党建知识、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决定,着实提高党组织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

2.拓宽渠道广纳贤才,加强后备力量的储备。目前,村党支部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问题;并且大多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进城务工,造成大量有能力有技术的人员外流,因此为改变村干部队伍现状,必须拓宽渠道广纳贤才,加强后备力量的储备。一是将那些政治上过硬、发展上有本事、人民信得过的优秀青年、致富能手吸纳到党组织队伍中来。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外出务工创业有成的党员、退伍复员军人、离退休党员干部和本村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选拔工作,不断壮大增强农村党支部的储备力量。

3.发展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有利于村(社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但资源匮乏、集体资产枯竭,债务逐年增多的发展现状4,已严重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各村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灵活有效的途径来发展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首先要认真了解本村的村情民情、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不足之处,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找准方向,立足村情、优势,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其次是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扶持壮大龙头经济,带动全村集体经济发展。最后要加大对村(社区)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和监督,防止造成资金、资源、技术等不必要的浪费和外流。

篇4:社区党组织承诺书

关键词:社区党组织;社区各类组织;协调

随着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人”逐步向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人”转变。过去以单位为主开展的大量工作将逐步由社区来承担,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社区党组织如何在社区中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社区内有着纷繁复杂的组织群体,具体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社区自治组织,主要是指居民委员会。居民区党支部既是居民民主自治的政治领导核心,又是居民区中联结基层政权、居民委员会与居民群众的结点。第二类是社区服务组织或中介组织,归结为经济效益服型、社会公益服务型和社会志愿者服务型组织。第三类是社区群众组织,包括社区内各类群众性组织,社区工青妇组织。在社区党组织的定位上,尽管社区党组织定位为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但是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社区组织的管理和服务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出现了社区党组织与各类组织的横向关系协调难的问题。

一、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内各类组织缺乏有效衔接

(一)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

目前,很多城市社区党支部书记与居委会主任由一人担任,“两委”(社区党委、总支、支部和社区居委会)高度交叉任职。提倡把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按照法定程序推选为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通过选举兼任居委会成员,居委会成员中的党员通过党内选举,兼任社区党组织成员。这样的模式虽然有利于社区的管理,却未能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也不利于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目前,全国居民自治的制度设计与推广和目前的现实治理出现了矛盾,“一肩挑”模式的社区党支部委员和社区居委会干部交叉任职,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二者合一既可以为居民办理实事,又可以在具体事务中贯穿党的方针、政策。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在传统的居民自治体制下,居民委员会几乎承担了所有“非自治性”任务,政府管理重心下沉导致居委会成为事实上行政管理的末梢,政府的需求而不是居民的需求成了居委会的主要推动力,这就导致了“一肩挑”的支部书记过多地纠缠于具体事务,对于自身的决策身份、领导身份概念模糊,党支部委员对自己的工作定位、身份定位不准确,事实上作为党的理论先导者,理论传播者,理论的实践者身份没有充分发挥,皆由居委会代行。另外,“一肩挑”也会形成权力过于集中,社区建设、管理好坏,直接取决于党支部书记个人素质的好坏,有时会造成个人滥用职权,或者个人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就有可能出现个别人被敌对利用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最后,由于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形成了纵向、微观、具体、直接的管理习惯,以致将社区居委会也当成下属单位,只管建机构、挂牌子、造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让社区居委会不堪重负,缩小了社区居民自治的范围,从而影响了基层民主的实施。这样一来,居民的民主监督作用也无法发挥作用,腐败现象也会应运而生。

(二)社区党组织与单位党组织

社区党建工作开展的是否顺利、社区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社区单位党组织是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但是距离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参与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先,由于受传统基层党建工作模式的影响,多年来我们的基层党建工作一直是按照隶属关系进行管理、开展工作的,彼此间没有什么交叉,自成体系。像机关党建、企业党建、学校党建、街道党建等,各自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工作。而社区党建与其它类型党建形成的这种彼此间广泛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无疑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其次是社区党组织的管理体制出现了问题,导致社区党建工作配合比较困难。管理体制不顺,往往形成了“小庙”难以管“大神”的局面。社区党总支作为一级基层组织,对社区单位党组织的组织、协调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属于条条管理的单位党组织对于社区党总支的组织、协调、配合支持少,甚至置之不理。因而社区和社区单位党组织一定程度上难以形成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党建工作格局。

(三)社区党组织与服务组织、群众组织

社区组织结构多维性,增加了社区党组织的调控难度,阻滞了组织协调机制功效的发挥。这些服务组织在社区党组织的主导下,开展为民活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然而很多自发的服务组织,在提供有偿和无偿服务中,希望拥有自主权,实行自我管理,如物业管理公司、协会等;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在社区中发挥的作用很小,工会一般是企事业单位单独设立,在社区主要是企业离退休人员,有的参加单位离退休处活动,有的参加自发的服务组织活动;共青团员理应作为社区党的后备军,然而大部分的团员在单位、学校管理,社区党组织又处于管不到边的位置,这样的横向协调就出现了矛盾。因此,基层党组织如何对横向关系的组织机构进行领导,以及如何与自治组织、服务组织、工青妇群众组织和谐发展,成了社区党建工作的一个难题。

二、构建社区组织体系,突出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作为社区党组织来讲,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中明确其领导核心地位,最重要的是应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把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转变成为大家的共识。

(一)理顺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关系

基层民主建设的核心是居民自治,通俗地说就是有关居民利益的事务由居民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空间和利益关系的重心日益从传统的单位组织向社区转移,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行“一肩挑”模式,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是行得通的,要保持和发挥“一肩挑”的作用,短期内促进和推动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但是从全国社区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小政府、大社会”的局面逐渐成熟,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还是要逐步的实现居委会成员和党支委成员分开设置,把“一肩挑”作为一种短期的过渡,实现党政分开。最终使政府对社会的干预和调控从直接转向间接、从无限转为有限。当然,真正实现居民自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是明确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民主自治中的功能定位。社区居民自治工作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文明在社区的具体体现,加强社区居民自治,扩大和推进基层民主,离不开党的统一领导。其理论依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国家协调与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二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基层群众自治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但是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民主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固然重要,并不意味着社区党组织可以凌驾于社区民主自治建设之上,其领导作用只能表现为引导、扶持、前期启动以及建章立制。

二是以完善参与机制,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民主素养和自治能力。社区党组织有必要通过制定完善的参与机制,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以充分培育基层群众自治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基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既是社区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管理的基本形式。因此,完善参与机制,要以上述四个方面为切入点,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街道、社区党组织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听证会、恳谈会和入户走访等形式,倾听群众的呼声,群众的意见,以改进工作,提高群众满意程度。此外,社区居委会坚持在社区公示栏公布财务支出、人员分工变动、工作进展等情况,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的意识,提高自治能力。

(二)建构社区组织载体,扩大组织资源优势

社区中除了有社区居委会以外,还有数量不一的驻区行政企事业单位组织,社区党组织要领导好社区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这些组织资源优势。

社区党组织要处理好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关系,尽可能调动这些单位的资源为社区建设服务。制定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共建帮扶制度,全面开展社区共驻共建和城乡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完善社区党组织牵头,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真正实现社区党建共促、社区环境共管、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精神文明联创。驻区单位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资源共享是处理社区与辖区单位关系的关键性问题,资源共享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使用原则,对经营性的资源,应在考虑其自身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社区居民开放的设施、时间、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非经营性的资源,凡富余和闲置的,其主管部门应支持社区创造条件,实行对社区居民开放,街道、社区党组织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合理使用。二是参与原则,开展资源共享是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尽的责任,各单位要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开展资源共享;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设计主管部门应强化资源共享意识,关心和支持所属单位开展的资源共享。三是互惠互利原则,充分考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切身利益,维护其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管理秩序。这是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社区资源优势的一个有效载体。

(三)整合社区服务组织、群众组织资源

要实现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还必须发挥社区其它组织中的成员作用,特别要注重发挥三类成员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的作用。目前,仅靠六、七名社区干部,要抓好社区的文化建设、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体育健身等工作,是很难做好的。这就需要动员社区内各种社会人力资源,来为社区全体居民服务。二是各种自发组织的群众团队的作用。在社区工青妇群众性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隶属于社区党组织领导。也可鼓励、支持这些党组织的领导竞选本社区的居委会成员,加强对这类群体的组织、管理、引导,凝聚这些力量为社区建设服务。三是社区非党员身份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知名人士、统战对象等特殊人才的作用。对辖区有一定威望的社区知名人士登记造册,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和社区“两委”班子正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知名人士联系人数,并定期走访和召开知名人士联系会议,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知名人士在联络群众、维护稳定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龙斯钊,韩应军.城市社区党支部建设[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马西恒等.城市社区党建:内涵与体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雷洁琼主编.转型中的城市基层区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社区党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马慧吉.城市社区党建:经验、难题及其破解[J].理论探索,2008,(3).

篇5:社区组织承诺书范文

1、加强社区党委班子建设,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将政治理论学习纳入各项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考核,采取专题讲座、讨论交流、主题演讲等形式,逐步提高社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严格落实各项党风廉政制度,做到党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公开,自觉接受居民监督,建设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努力做到“五个好”。

2、加强社区管理,创建服务型社区。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切实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社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高效化,真正做到用一流的管理来促成一流的工作业绩,认真做好社区计划生育、低保、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劳动保障等各项服务工作。并积极向街道办事处,及时向居民传达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和辖区单位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加强扶贫济困、走访慰问日常化。结合区、街道部署的各项工作,开展以街道辖区单位“爱心帮扶”为服务工作平台,做好助学、助困、助弱、助残等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活。完善应保尽保,困难居民大病救助。一方面帮助居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帮助居民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达到救助活动日常化。

4、以十七大会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住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围绕“邻里互助”开展活动,倡导邻里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引导居民树立“同在社区住,都是一家人”的意识,形成人人支持户户参与的良好局面,为构建和谐社区作出贡献。

5、创建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认真抓好社区治安巡逻队伍,认真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巡查督查力度,充分发挥社区群防群治

志愿组织作用,有效的预防、控制和打击犯罪。认真对待居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引导和解释工作,预防矛盾的扩大和激化。认真调解居民间的矛盾,做到及时调解化解矛盾和正确引导居民维护自己的权利,努力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使社区居民普遍有安全感。

篇6:党组织承诺书

一、思想建设方面:

1、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创先争优优活动的开展,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2、强化党员意识教育,重视和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培育他们崭新的战斗风貌。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的督查与监管力度,加强各方面的量化考核,提升支部党员的整体素质及工作的实效性。

3、加强支部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全体党员,促进支部科学发展。支部将根据上级党总支要求制定出各种学习、工作制度,用制度规范党员言行,让全体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支部活动,将专业特点与活动相结合,让所有党员在活动中展现自我、规范自我,增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形成团结向上的工作局面。

二、廉政建设方面承诺

【范文网】

1、履行职责,把学院任务当作第一责任。

2、服务师生,竭尽全力解决好学院师生的各种困难。

3、公正公平,让师生人人充分实现人生的价值。

4、依法办事,各项工作不出现任何违规违纪问题。

5、廉洁从业,班子成员无一人发生腐败现象。

篇7:党组织公开承诺书

二、加强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升理论素养

1、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学习的良好风气,注重学习的实效性。党员要学习的材料,支委需要提前了解与集中学习,并要求支委多看、多听、多思、多省,充分领会学习精神。

2、提高党员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党性修养。每月确定一个党员活动日,组织本党支部党员透过集中学习、分散自学、看录像、听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如:就当前热门时事政治话题展开讨论,并要求每位党员同学及时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上传至党建博客。

三、加强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

1、按班级将本支部党员划分为四个党小组,并选出组长,由组长安排具体组内活动,严格规范党内组织生活,认真执行“三个一”制度,各党小组之间开展评比。

2、认真做好党员推优工作,用心引导、考察相关同学个性是入党用心分子的入党动机。每个党小组定点负责相关班级入党用心分子的考察工作并及时填写好入党用心分子考察表,并在每次支部会议上汇报状况。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坚持做到层层推荐,严格把关,做好公示制和推行发展党员支部大会表决制度。

3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员民主评议、党支部考核与创先争优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4、建立各党小组监督反馈制度。支部书记定期或不定期考察各党小组的工作状况,考察状况将计入党员的创新争优考核中。各党小组定期阅读思想汇报,并针对提出的问题采用面谈形式与入党用心分子进行交流、沟通。

5、开展“党员身份亮出来”活动,要求学生党员在新生入学之初就下到各个寝室亮明身份,参与各个团支部的活动,给他们带给学习生活工作上的帮忙,并随时理解群众监督。

四、加强入党用心分子队伍建设,认真开展“三个一”活动

1、用心配合学院党总支的工作安排,认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个党支部联系一个班,一名党员联系一个寝室,一名入党用心分子帮忙一名同学)。本党支部现设立4个党小组,负责四个年级。寝室可先由党员自由选取联系,支部党员不定期下到各寝室了解党员联系状况或检查谈话记录,并在支部会议上通报活动状况。

2、每个党小组到指定班级进行“一对一”班级授课。授课资料由支部统一规定,统一发放材料,授课的主要资料是:入党的程序、入党条件以及各类文书的书写的基础知识,努力做到每月一主题。党支部书记、支委等不定期现场督促教学并检查工作。

3、透过参与班级民主生活会、“一对一”班级授课等多种渠道,了解入党用心分子想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在支部会议上讨论,从而加强党员队伍及入党用心分子队伍建设。

五、重点做好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落实创先争优活动

1、组织党员同学带头并引导身边的同学端正学习、生活态度,奋发向上,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广泛听取同学意见。

2、成绩优秀的党员同志帮忙成绩不太梦想的同志,立争支部内英语四级全部过关,期末成绩零挂科。

3、针对毕业班党员的特殊状况,鼓励10级党员带领身边毕业班同学认真扎实地备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良性竞争;带领身边同学用心参与社会实习,及时帮忙大家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率和考研率。

支部书记(签名)

XX年月日

党总支部(分党委)

审定意见(盖章)

篇8:社区和社区民间组织概念解析

关键词:社区,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建设

社区和社区民间组织, 是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研究领域重要的概念。社区, 英语里叫“Community”, 是个含义非常丰富的用语, 既可指带有行政管理属性的一定的地理区域, 也可有文化含义和表述。现在国际通用的社区概念, 一般既包含地理上实际存在的人群集中居住的街区, 也常用来指具有某种同类文化社会属性的人群的聚集地或共同体, 如独身者社区、艺术家社区等, 有时还可以用作虚拟的空间, 如网络社区、游戏社区等等。在中国, 社区一词一般强调行政管理属性, 多用于地理概念, 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群居住生活的街区或居民住宅区。

社区, 最早是作为社会学概念提出使用的。在西方最早使用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认为, “社区”是指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共同体。滕尼斯最初是把“社区”作为一个同“ (现代) 社会”相对的概念提出来的, 对其内涵做了实际的限定, 他所指的“社区”主要是传统的农村村庄, 强调的是传统社会里民众间那种密切休戚与共的社会关系。正是由于滕尼斯“社区”概念最初的局限性, 使“社区”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一百多年来一直存在着歧义和纷争, 滕尼斯后不断有学者对社区概念进行发展诠释, 有的从社会互动、有的从文化理论、有的从空间理论等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研究场域来界定社区, 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社区概念。1955年,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希勒里统计总结了95种社区定义;到1981年时, 美籍社会学家杨庆堃统计发现, 有关社区的定义已经增加到140多种[1]。不同人对社区概念有不同的强调和使用, 如滕尼斯最初主要是从人际关系角度来强调“社区”社会的特征和使用这一概念的, 韦伯强调“共同体” (即社区) 中参与者社会行为取向具有共同的主观感情基础[2],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则认为“社区”作为居民划定地理界限的居住区, 应当以一个固定的位置和居民之间的相互社会作用为主要特征[3]。可以说, 后来不断发展的社区概念含义已与滕尼斯最初的社区用语相去甚远。

社区作为有一定地理范畴的居民居住区, 其目的是使居民形成一种与居住其间的小区相关的共同认同, 大家拥有某些共同利益和需求, 通过发展一种团结互助、彼此合作的关系, 在自愿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和满足大家一些共同的利益和需求。所以从功能定位上讲, 社区主要是社会自治单位。中国负责基层社区建设工作的民政部门曾明确中国基层社区主要的职能目标定位为以服务居民为目的的自我管理的组织。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文件把社区定义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但有西方学者认为, 严格真正自治意义上的社区在目前中国还不存在[4]。从社会学上来讲, 社区一般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1) 一定的空间, 这个空间拥有一定数量的居民; (2) 一定的社会关系, 即行为者在有限空间内的各种社会关系; (3) 一种功能机制, 即相互邻里、有共同利益的居民如何进行决策和行动。现实生活中的社区通常由五个要素构成: (1) 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构成社区的主体。 (2) 特定地理区域。特定的区域是社区得以存在的依托。 (3) 相对完备的生活设施。相对完备的生活设施是人群得以聚居的物质基础。 (4) 居民对社区感情上的认同。社区居民对自己生活居住的社区感情和心理上的认同, 是社区存续的情感基础。 (5) 有特色的社区文化[5]。当前中国城市社区主要有以下类型: (1) 老住宅区。这类住宅区以前往往从属于“单位”, 如一些破产改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等。 (2) 开发商兴建的商品房住宅小区。 (3) 其他混合组成的小区。

民间组织, 国际通行的称呼是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简称NGO) , 即非政府组织, 民间组织是中国的叫法。民间组织一般具有志愿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等特点, 非营利性是其本质属性, 所以也叫非营利组织。中国政府最初使用社团、社会中介组织等称谓, 后来发展到使用民间组织这一正式概念。在中国当前, 官方规定的民间组织形态有三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在中国, 民间组织的行政主管部门是民政部及县以上各级民政部门, 目前中国对民间组织官方实行的统一管理方式是双重管理体制。

社区民间组织是民间组织中的一部分, 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社区间组织泛指在社区地域范围内开展活动的各种民间组织, 包括社区内民间组织和在社区活动或活动涉及到社区领域的民间组织;狭义的社区民间组织则是指在限定的街道、社区内成立的, 以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为目的的, 从事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环保、慈善等活动的民间组织。广义的社区民间组织概念几乎可以泛指各种城市民间组织, 因为几乎所有城市民间组织的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社区 (或社区居民) 。

社区民间组织作为民间组织的组成部分, 除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等民间组织的共同属性外, 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鲜明的社区性, 即社区民间组织产生于社区, 服务于社区, 活动于社区, 具有鲜明的社区性。二是一般规模较小。社区民间组织一般是由本社区的居民或单位组成, 其本身往往对成员人数、组织机构没有特定要求, 对活动资金要求不多。三是影响相对小。基于社区民间组织的上述两个特点, 其影响相对于全国性或其他地方性较大的民间组织来说较小, 一般只及于本社区。四是整体数量庞大。关于社区民间组织的准确数量, 中国目前还没有进行过全国范围的调查, 没有正式的统计数字。根据民政部《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的统计数据, 截至2009年底, 全国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数量约43.1万个, 其中社团23.9万, 民办非企业单位19万, 基金会1 843家[6]。但据有关专家估计, 在中国未正式登记注册的“非法”民间组织数量惊人, 远远大于官方统计数字。从社区民间组织的自身属性和其现实状况来看, 可判断未经登记注册的社区民间组织数量会更大。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说中国整个社区民间组织数量会非常庞大[7]。

社区民间组织一般可按照服务性、群众性和专业性来划分, 目前中国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社区民间社团。这是由社区居民自愿组成并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按其功能又可分为利益维护类、情趣文体类和公益类等不同的形式。比如权益类社区民间社团有业主委员会、社区法律援助中心、社区妇女儿童保护协会等组织, 这类组织的目的主要在于表达和维护社区内某一类成员的合法权益;情趣文体类社区社团如文体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社区票友队、健身武术队、老年文艺表演队等;公益类社区社团主要包括社区志愿者协会等。二是社区民办非营利服务组织和机构。社区民办非营利服务机构是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满足社区居民特定需要的非营利性服务机构。目前中国的社区民办非营利组织主要有社区托老所、社区敬老院、社区公共活动场馆、社区公益服务中心、社区公益服务站等组织形式;其他还有为社区一些特殊群体如残疾人、优抚对象、“低保”家庭等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等。随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和居民需要日益多元化的发展, 社区民办非营利组织将进一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并根据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自主开展服务和运营[8]。

社区是当代城市的基本结构,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近年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带来中国社会深刻转型和经济社会形势快速发展, 社区逐渐成为城市生活和城市管理的主要载体, 成为城市居民安身立命的大本营;人们对社区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社区越来越依赖。伴随中国城市社区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社区民间组织也迅速发展壮大, 整体数量快速增加, 日益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成为和谐社区建设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社区要和谐, 首先要考虑居民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生活是否方便。社区民间组织因为具有社区性、民间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等特点, 可以承担社区某些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 提供良好服务, 满足居民需要。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社区建设和民间组织发展经验表明, 社区民间组织在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需求、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区自治等方面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使社区民间组织在满足居民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区治理、促进社区建设等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帮手, 是和谐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当前, 中国正努力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体制格局, 在政府职能转变、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社区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重等大背景下, 社区民间组织应当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治理, 提供服务, 满足社区居民需要,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吴亦明.现代社区工作:一个专业社会工作的领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7.

[2]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胡景北,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62.

[3]Parsons, Talcott, The Principal Structures of Community:A Sociological View, Community.New York, 1959:S.152-179.

[4]托马斯.海贝勒, 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M].张文红, 译.上海:中央编译出社, 2009:51-54.

[5]赵秀池, 谭善勇.住宅小区与大型商厦物业管理[M].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133-134.

[6]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006/20100600080798.shtml.

[7]汪鹤飞.试论社区民间组织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作用[J].三江论坛, 2007, (10) .

篇9:社区党组织承诺书

关键词: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双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5-0040-07

1、引言

近年来,由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2010年苏州联建科技2000多名员工集体打砸工厂事件、松下北京公司400名员工不满补偿围堵厂门事件、富士康员工的系列跳楼事件、广东本田汽车在华企业员工要求加薪和重组工会的罢工事件、广州市总工会和美国最大工会团体“劳联-产联”联合共同对苹果公司施压,迫使苹果向下游让利,让富士康等下游企业的工人能得到更多补贴事件以及2011年广州韩资企业番禺世门手袋厂4000名工人抗议不公平待遇进行大罢工和百威英博旗下的大连大雪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因不满福利待遇过低,1000多名员工举行罢工等事件。同时,随着中国保护员工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中国工会的重建、整顿、转型及维权责任和职能重新被强调,劳资谈判、集体协商制度等新生事物不断出现,使得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劳资关系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了切实保障员工、企业和工会三方的共同利益,可以从员工的视角去剖析员工对企业和工会作出承诺时所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这对缓和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十分重要。国外研究者研究发现,员工的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双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关系。Gordon&Ladd构建了双组织承诺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概念模型,提出员工的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和双组织承诺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影响。Bemmelst研究发现,双组织承诺拥有超过企业承诺或工会承诺附加作用的预测力,可以更好地解释偏差,能有效预测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Meyer&Allen 认为员工的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Sverke&Joberg 运用社会交换关系理论,发现员工为了维持与企业和工会的关系会采取谨慎的组织公民行为。

本文将重点研究以双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旨在探讨中国背景下员工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机理和路径,以寻求员工、企业和工会三方合作的平衡点,约束员工的过激行为,这不仅可以帮助员工从和谐、共赢的角度理解企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而且对构建中国和谐的劳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相关文献回顾

2.1 企业承诺

员工的企业承诺是指企业中的员工效忠于他们所在的企业的态度和行为。最早研究企业中员工承诺行为的是Dean ,他认为员工对企业的投入越多,就越不愿意离开该企业,因为员工一旦离开,就会损失各种利益,这是员工作出企业承诺的根源。Buchanan 认为员工的企业承诺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认同企业的目标和价值观;为了企业的利益加倍努力地工作;有强烈的忠诚感;Meyer&Allen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将员工的企业承诺分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三因素理论,基于此,本文对员工的企业承诺的定义也采用三因素理论,即员工的企业承诺就是员工对于企业的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

2.2 工会承诺

员工的工会承诺是指企业中的员工效忠于他们所在的工会的态度和行为。Gordon&Ladd 将员工的工会承诺定义为员工留在工会的意愿、为工会付诸努力和认同工会目标的程度。基于定义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工会承诺的四维度模型:工会忠诚,工会信仰主义,工会工作意愿、工会职责。经过预研究并结合中国工会的实际情况,发现工会承诺中的工会信仰主义维度不适合中国背景的情况,中国背景下员工的工会承诺应包含三个方面:员工信奉工会的价值观进而对工会作出情感承诺;员工为了维护个人利益而加入工会;员工忠诚于工会并期望继续作为工会的成员。

2.3 双组织承诺

20世纪50年代,Purcell 首次提出了双组织承诺这一概念,“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工会成员的个体能够同时效忠于企业和工会这两个组织”。Stagner 随后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存在一种把工作相关情况感知为一个整体的趋势时,人们无法将企业角色和工会角色截然分开,就会产生双组织承诺现象。Angle&Perry认为员工的双组织承诺必须具备三个特征:有强烈的愿望继续作为企业和工会的成员;认同企业和工会的价值观和目标;为了企业和工会的利益而加倍努力地工作。实际上,Angle&Perry所提出的员工对双组织承诺的三个特征与Torrington,Hall&Taylor 研究员工的组织承诺应包含态度承诺和行为承诺两个维度是一致的。因此,本文认为员工的双组织承诺就是员工同时承诺于企业和工会的态度和行为。

2.4 组织公民行为

Barnard提出的“合作意愿”的观点是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基础,并认为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合作意愿对整个组织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个体的合作意愿,组织就会成为一个空壳。Katz&Kahn认为,员工自觉合作的行为对组织发展至关重要,如果组织只依靠制度硬性规定的员工角色内行为,必将难以达成组织的长期目标,所以必须同时依赖于员工的自觉合作的角色外行为,才能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Organt将Barnard的“合作的意愿”和Katz&Kahn的“自觉合作的行为”统称为“组织公民行为”,并指出组织公民行为是不能直接和明确地受到组织的正式奖惩制度的承认,而是员工自主和自发作出的与工作相关并且对组织有利的个人行为。Farh 认为,组织公民行为与核心工作和任务绩效之间.存在区别,但与核心工作行为相比,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自发性,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组织的优化起着维持和增强的作用。因此,本文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组织正式的奖惩制度未直接承认,但是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整体运行绩效的各种行为总和。

3、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3.1 员工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关系模型构建

论文在对Gordon&Ladd、Bemmels 等文献中相关模型综合梳理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构建出以双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并对员工的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双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1)员工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双组织承诺的影响

双组织承诺的员工必须同时作出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员工的双组织承诺存在与否与其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的水平密不可分。Stagner 从员工角色认知的角度来解释双组织承诺,认为当员工把工作的相关方面认知为一个整体时,就会产生双组织承诺,原因在于此时员工无法将从属于企业角色和从属于工会角色截然分开,这说明员工的双组织承诺与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Gordon&Ladd 提出用维度法来测量双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实质上就是用员工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的共同前因变量作为双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这一方法的运用可以说明双组织承诺与企业承诺与工会承诺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Bemmels 运用平行模型法实际上是用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的交叉项来测量双组织承诺,同样可以说明员工的双组织承诺与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直接显著相关。Angle&Perryt和胡恩华的研究中也认为双组织承诺应是企业承诺与工会承诺交互作用的结果。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 员工企业承诺与双组织承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H2 员工工会承诺与双组织承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2)员工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和双组织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瑞斯运用心理契约理论研究发现,员工相信个体与组织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义务的关系,它并不以书面合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只是员工的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对于组织的承诺。Jacqueline 研究指出心理契约使员工所感受到的雇主义务,使员工不仅可以根据当前的组织回报作出相应的贡献,还可以对组织未来的回报进行预期,员工会把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促使雇主长期履行雇主义务的一种重要手段。Barling&Fullagar对加拿大的30家工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员工的企业承诺越高其组织公民行为就越积极。Organ&Ryan研究发现组织公民行为对企业承诺、员工满意度和领导支持等产生重要影响,员工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前提是因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忠诚感,当每个员工对自己的企业和工作都感到满意的时候,有利于形成一个积极互助的工作氛围,进一步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助行为。Bemmels通过研究发现双组织承诺对员工行为和企业绩效的影响超过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单独作用所产生的影响。Snape&Redman以全英健康服务联合会(NHS)成员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员工的工会承诺能引起更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 员工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H4 员工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H5 员工双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3)员工双组织承诺的中介作用

员工的承诺是对组织的一种心理依附状态,包括对组织价值目标的认同,员工的自豪感以及为了组织的利益自愿作出牺牲和贡献等内容,它不仅对个人十分重要,而且对组织发展至关重要,这表明员工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可以通过影响双组织承诺使员工对企业和工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表现出有益于组织整体运转的自主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愿合作的行为,它可以有效减少员32212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保证整个组织有效运转,尤其是作出了双组织承诺的员工对于企业和工会都有很高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忠诚感,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也会比较和谐,更容易作出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

目前对于双组织承诺在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以及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中介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Gordon&Ladd 在其所提出的双组织承诺研究模型中指出,双组织承诺有可能作为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中介变量。Bemmels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双组织承诺和员工行为的相关关系,发现双组织承诺在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以及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起中介的作用。这些研究表明双组织承诺在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间可能起着中介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 员工双组织承诺在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7 员工双组织承诺在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4、研究方法

4.1 样本和数据收集

对于变量的测量,均基于国外成熟量表的基础上开发中国背景下测量量表,对于未在中国验证的量表我们采用双盲、翻译的方法,来确保量表中问题已被如实用中文表达且被受访者正确理解,同时通过统计方法验证其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对于不符合中国背景下的测量题项予以删除。在问卷调研设计中,采用了程序控制和统计控制方法来避免共同方法变异问题。

数据的收集方式主要是利用课题调研的机会。对江苏地区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分两个阶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了5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3份,回收率81.6%。其中71.3%的回答者为男性,80.6%的回答者为本科以上学历,71%的回答者为普通员工。回答者平均年龄为33岁,平均工龄为10年,平均工会任期为6年,平均月薪为3500~5000元,总体上看,被调查对象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也符合本研究的要求。

4.2 变量测量

本文主要测量4个变量: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双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员工企业承诺的测量则是借用Meyer&Allen的12条目的量表。员工工会承诺的测量是采用Gordon&Ladd 等人的量表。员工双组织承诺量表则是参考了Angle&Perry的研究量表。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量表借鉴了Farh 开发的18条目的量表。

5、数据分析和假设验证

5.1 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检验变量的信度,一般认为,因子的可靠性大于0.6即可认为各因素的一致性程度很强。分析结果显示,企业承诺(CA)的Cronbach’s α值为0.905,工会承诺(UA)的Cronbach’s α值为0.851,双组织承诺(DA)的Cronbach’s理值为0.826,组织公民行为(OCB)的Cronbach’s α值为O.886,四个变量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8,这表明相关变量以及各测量项的信度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5.2 效度分析

在效度检验方面,由于所使用问卷主要是国外成熟量表,所以本文在最终确认问卷之前,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预试并修正问卷的部分提法、内容,因此问卷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符合构建效度的要求。但考虑中国在文化和体制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的不同,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对各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验证。

(1)企业承诺

对员工企业承诺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91,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为0.000,小于0.01,说明数据间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对员工企业承诺的12个题项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三个特征根大于l的解释因子,三个因子的特征根解释了总体方差71.675%的变异,并且各题项的因子负荷系数都达到了0.5以上,说明因子分析在共同因素萃取上的结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把这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因子分析的结果和量表开发时的设想比较吻合,因此认为企业承诺具有结构效度。

(2)工会承诺

对员工工会承诺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49,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为0.000,小于0.01,说明数据间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对工会承诺的7个题项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两个特征根大于1的解释因子,两个因子的特征根解释了总体方差76.371%的变异,并且各题项的因子负荷系数都达到了0.6以上,说明因子分析在共同因素萃取上的结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把这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员工情感和员工利益。因子分析的结果和量表开发时的设想比较吻合,因此认为工会承诺具有结构效度。

(3)双组织承诺

对员工双组织承诺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580,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为0.000,小于0.01,说明数据间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对员工双组织承诺的6个题项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两个特征根大于1的解释因子,两个因子的特征根解释了总体方差66.247%的变异,并且除题项l外,各题项的因子负荷系数都达到了0.5以上,说明因子分析在共同因素萃取上的结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把这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成员感知和共同承诺。由于题项1的因子系数都低于0.5,为了提高变量的效度,因此删掉此项。因子分析的结果和量表开发时的设想比较吻合,因此认为双组织承诺具有结构效度。

(4)组织公民行为

对组织公民行为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31,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为0.000,小于0.01,说明数据间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对组织公民行为的18个题项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四个特征根大于1的解释因子,四个因子的特征根解释了总体方差74.256%的变异,并且各题项的因子负荷系数都达到了0.5以上,说明因子分析在共同因素萃取上的结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分别把这四个因子命名为社会层面、组织层面、群体层面和个人层面。因子分析的结果和量表开发时的设想比较吻合,因此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具有结构效度。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员工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结构模型的自变量包括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中介变量为双组织承诺,因变量为组织公民行为。根据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应用AMOS 7.0构建了以双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预设模型。

(2)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分析

①基本拟合度分析。通过对员工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预设模型的验证得出模型拟合的基本情况。各个变量的指标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5,都达到0.05显著性水平,且没有负的测量误差。各个指标的£值均在2.58以上,对应的p值都小于0.01,这表明模型完全符合基本拟合标准。

②整体拟合度分析。对整体模型拟合度的评价主要从绝对拟合度、简约拟合度和增值拟合度三类指标来评价。对照评价标准,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观测方差的相关矩阵与估计方差的相关矩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样本数据与模型拟合程度较高,而且模型是相对简约的,这表明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3)假设检验及结果

①员工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双组织承诺影响的验证。员工企业承诺与双组织承诺之间的路径系数A1为0.351,达到显著性水平(t值=3.970,p<0.001),假设Hl得到了验证。员21232会承诺与双组织承诺之间的路径系数A2为0.855,达到显著性水平(t值=16.038,p<0.001),假设H2得到了验证。

②员工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和双组织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验证。员工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A3为0.343,达到显著性水平(t值=3.338,p<0.001),假设H3得到了验证。员工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λ4为O。210,达到显著性水平(t值=2.858,p<0.01),假设H4得到了验证。员工双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λ5为0.469,达到显著性水平(t值=4.33l,p<0.001),假设H5得到了验证。

③员工双组织承诺在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检验。通过对双组织承诺在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的部分中介作用、完全中介作用、无中介作用嵌套模型的比较分析,发现双组织承诺在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④员工双组织承诺在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检验。通过对双组织承诺在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的部分中介作用、完全中介作用、无中介作用嵌套模型的比较分析,发现双组织承诺在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没有起到中介的作用。

6、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中国情境下,探索性地构建了以员工双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并以江苏地区433名企业员工为实证样本,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到如下一些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结论:

第一,员工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显著影响双组织承诺。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员工对工会作出承诺,同样,忠诚于工会的员工也会对企业作出承诺。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背景下,员工对于企业和工会的态度不一定是对立的,相反,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两者还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这说明在一个组织中,企业和工会的关系不一定需要沿着对抗的路径发展,它们之间是有合作空间的,这种合作可以使企业和工会达到双赢,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第二,员工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员工的企业承诺高,表明员工对企业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能自觉遵守该企业的规章制度,并且愿意在企业继续发展。因此,这类员工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另一方面,工会组织对于员工的指导和帮助会调整员工在企业中的组织公民行为,使工作环境和劳资关系更和谐,有利于企业绩效进一步提高,这为企业找到了一种调节员工行为方式的新途径。

第三,员工的双组织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双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度非常高,路径系数也很显著,因此,通过员工对企业和工会的双组织承诺来调节其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它要求员工对企业和工会同时作出高度的忠诚从而协调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单方面地强调对企业或者对工会的承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企业和工会不需要一味地追求员工对己方忠诚而彻底排斥他方,当员工对双方都付出承诺时也能达到调节行为的作用。

第四,员工的双组织承诺在员工的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这主要是与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化背景有关。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中国员工的行为除了受到制度的制约,还受到其感情因素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大。因此,企业承诺除了直接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还通过影响双组织承诺使员工对企业和工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表现出有益于组织整体运行的自主行为。这就说明了企业既可以单独地通过追求员工的高度承诺来调节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还可以转而与工会共同努力使员工作出承诺从而达到企业与工会间的和谐目的,这表明企业和工会如果放弃对抗而选择合作就能达到双赢的局面。

上一篇:看西游记读后感600字左右下一篇:描写可爱小动物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