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介绍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岳麓书院介绍范文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湘江畔岳麓山下,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公元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南宋理学家朱熹等曾在此讲学,据说,鼎盛时期从学有千人之众。 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岳麓山景观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个字。奇,是指岳麓山区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种类达几千种,女贞、银杏、樟树、椤木、苦槠、枫香等名木应有尽有,甚至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亦可见到,还有皂荚、白玉兰等濒危树种,而桃花、迎春、玉兰、腊梅、丹桂、百合、芙蓉、蔷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姹紫嫣红中绣出麓山织锦画幅。珍,是指岳麓山区野生动物繁衍较旺,林中穿梭歌唱着的有画眉、黄鹂、布谷、杜鹃,还有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等,而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时不时露出头脸的有狐狸、山羊、野兔、山鸡等等。幽,幽壑千重,幽泉千缕,若你冬季来此且碰巧遇上岳麓漫天飞雪,一个“幽”字更会让你感受入骨三分,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有“江天暮雪”,即此。美,岳麓山四季都美,冬雪美,春花美,而秋天来临的时候,不仅眼中看到的美,连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板栗、南桔、酸枣……,还有不能吃的红叶,更是美不胜收。

岳麓山的人文景观,那是岳麓山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录,而爱晚亭内那吟唱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留着一缕长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为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绝”之称。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书法著名于世,最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笔法刚劲有力,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岳麓书院园林建筑,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它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的表现,也不同于私家园林喧闹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岳麓书院——百泉轩

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乃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历代山长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元代著名理学家吴

澄作《百泉轩记》,说百泉轩前溪泉:“如雪如冰,如练如鹤,自西而来,趋于北,折而东,还绕而南,渚为清池,四时澄澄无发滓,万古涓涓无须臾”。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访院,与山长张h;“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

第二篇:岳麓书院

江苏南通通州区育才中学初三(7)班严昕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岳麓山景观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个字。奇,是指岳麓山区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种类达几千种,女贞、银杏、樟树、椤木、苦槠、枫香等名木应有尽有,甚至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亦可见到,还有皂荚、白玉兰等濒危树种,而桃花、迎春、玉兰、腊梅、丹桂、百合、芙蓉、蔷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姹紫嫣红中绣出麓山织锦画幅。珍,是指岳麓山区野生动物繁衍较旺,林中穿梭歌唱着的有画眉、黄鹂、布谷、杜鹃,还有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等,而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时不时露出头脸的有狐狸、山羊、野兔、山鸡等等。幽,幽壑千重,幽泉千缕,若你冬季来此且碰巧遇上岳麓漫天飞雪,一个“幽”字更会让你感受入骨三分,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有“江天暮雪”,即此。美,岳麓山四季都美,冬雪美,春花美,而秋天来临的时候,不仅眼中看到的美,连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板栗、南桔、酸枣……,还有不能吃的红叶,更是美不胜收。

岳麓山的人文景观,那是岳麓山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录,而爱晚亭内那吟唱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留着一缕长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让人留恋忘返。

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为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绝”之称。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书法著名于世,最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笔法刚劲有力,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岳麓书院园林建筑,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它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的表现,也不同于私家园林喧闹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

第三篇:岳麓书院对联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三湘隽士讲研地

四海学人向往中

合安利勉而为学

通天地人之谓才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 嬉花

一水长流池不涸

两贤互磋道终同

岳麓学府传千载

书院育材有良规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 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

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觉世庸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不为子路何由见

非是文公清退之

业精干勤,漫贪嬉戏思鸿鹄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

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

教同化雨绵绵远

泉似文澜汩汩来

学忆宋张绵圣脉

书传虞夏刻螭虬

金声玉振

虎跃龙腾

胸怀子美千间厦

气压元龙百尺楼

放鹤去寻三岛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江阔天高试此心之分量 鸾飞鱼跃见斯道之流行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第四篇:感悟岳麓书院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皱鲁,礼门义路圣贤心”,巍巍岳麓山,悠悠古书院,浩浩湘江水,泱泱儒学魂,这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读书人的文化梦想和家园。

伫立在古朴的岳麓书院门前,仿佛听到第一位山长张栻提出的“成就人才,传道以济斯民”的办学方针从深幽的庭院里传出,振聋发聩。古代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大教育家孔老夫子为“万世师表”,教育都受到极高的尊崇。“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在大儒先哲的眼里,天底下没有任何一种事业比教育更重要。而当时教学的目的却只是为了仕途做官。但张栻提出的办学方针,否定了那种仅能应付科举考试,只有言语文辞之工的无用之才,提出书院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够“传道济民”的人才。因而湖湘学子纷纷来此研习,一时“潇湘槐市”,就犹如门联“千百年楚才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可以说岳麓书院就是东方楚才的孕育地,发展地,腾飞地。

看着古色古香的匾额,“千年学府”仿佛在诉说悠悠岁月:书院的最初是从喜爱清静的佛家弟子手中交给文化人,文化人的相互碰撞,文化人与官方的碰撞,以及帝黄的眷顾,仿佛使书院插上了遨翔的翅膀,在漫漫风尘中笑傲天下„ 因此,从这扇小小门,走出了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哲学大师王夫之、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反袁护国运动领袖蔡锷、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教育家杨昌济等等仁人雅士,更有一大批如唐才常、黄兴、陈天华以及邓中夏、蔡和森等爱国志士,还有推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毛泽东。一颗颗耀眼的星星从这寂静、幽深的庭院升起,无不使人赞叹、景仰和探知。

在书院长长的碑廊里徜徉,朗朗书声似穿越千年的时空在庭院廊榭间回荡,“朱张会讲”弦歌绵延„

一千多年来,书院聚集了高水平的文化先哲、教育家,如朱熹、张栻、王阳明等,他们真正传道受业解惑,强调人格的培养,做事首先要做人。因此,山明水秀、书声朗朗的书院就成了文化人格的冶炼所。而书院又以传播学术文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和“以济斯民”而闻名,特别是湖湘文化达到全盛时期,湖湘学派把心性的修炼和经世致用结合起来,包括经世之学、《孙子兵法》等,培养通经史、识时务的经世致用人才,树立新的学风,因而就有曾国藩的湘军,其实是儒军,因大多数指挥者都是岳麓书院的儒生,以这样一支儒军对抗洪秀全的天兵,夺回半壁江山,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不能不在历史上大书特书!

书院的一块块匾额,一幅幅对联都骄傲地诉说深邃的文化底蕴和辉煌,我站在“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的对联前沉思良久„。

1913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第四师范(后合并为第一师范),就与岳麓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和杨昌济的师生关系,数次寓居岳麓书院求学,他不仅经常横渡湘江,写下了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的词句,还与就读于岳麓书院的蔡和森等探讨人生真理,并同他们一起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岳麓书院讲堂前有一块“实事求是”的匾额,原是治学之铭,毛泽东在革命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完善,发扬光大,使之逐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行走在书院里听着一个个故事,教书人的故事,读书人的故事,让人迷恋,令人钦佩,给人启迪。从这里走出的读书人,他们的智慧、卓越才能、爱国激情、生活激情都源自书院最初的文化恩泽„。

而书院的故事又是藏书的故事呢?巍峨的藏书楼上,三个镀金的大字,骄傲地昭告天下:御书楼,这里的藏书足以让书院的读书人与历史上历代杰出的灵魂相会、交流、碰撞,并发新的理念和思想,让读书人在书里书外会意、启迪„。

当代的读书人、文化人在书院登台吟唱的欲望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余秋雨、黄永玉、傅聪、余光中„„仍然是禀承书院的“传道而济斯民”的办学方针,将岳麓书院的传统发扬光大,书写新的篇章。 漫步在书院里,高高的御书楼,辉煌的大成殿,清幽的百泉轩等无不显示古建筑的庄严和完美,并且它广泛应用寓意深远的雕刻、对联、匾额等装饰手法,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家教训等与建筑结和起来,营造了一种人文环境,使得书院的建筑古韵悠悠,更具魅力,叹为观止!

我行走在书院的庭台楼阁,仰望高高的匾额,伫立古朴的楹联,抚摸着块块砖石,凝望着孔子铜像,感受书院古老的气息,文化底蕴的厚重和奢华,古建筑的高贵和典雅;感悟“道南正脉”的深渊,“学达性天”的学问境界,“实事求是”的精髓,感动千年学府的文化魅力。

一座宁静幽远的古书院,雄视天下,弦歌不绝,沿着历史画卷骄傲地向今人、后人层层抖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喜欢

第五篇:岳麓书院游记

“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岳麓书院游记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乃岳麓书院是也。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书院有八景:一为桃坞烘霞、二为柳塘烟晓、三为风荷晚香、四为桐荫别径、五为碧沼观鱼、六为花墩坐月、七为曲涧鸣泉、八位竹林冬翠。此八景,无一不为岳麓书院添色抹彩,更增书香气息。

进了前门,是一个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名为赫曦台。

1167年(宋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访张,讲学岳麓、城南书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观日出。在《云谷山记》文中说:“余名岳麓山顶曰赫曦。”张筑台,朱熹题额“赫曦台”。 台的左右壁上有“福’、“寿”二字,字高丈余。其中“寿”字写得 龙飞凤舞,相传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罗典“重赴鹿呜”(清代考举人,主考举行宴会称“鹿鸣宴”,六十年后,举行纪念,称重赴鹿鸣)时,有一道士模样之人来院,言善书能诗,士大见为道士,未予正式接见。不料道人拾一扫帚,蘸黄泥水在右墙一笔挥成一个"寿"字,不辞而去。字体如龙蛇盘绕,遒劲有力,传为"仙迹"。后力求两壁对称,罗典在左壁补书了一个"福"字。台后即古桃李坪,“五百天桃”正是源出于此。

从赫曦台往里走,就是书院大门,抬头便看见相传清嘉庆年间的师生妙对“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才,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正可谓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纵观岳麓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批“岳麓巨子”。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吸引了大批士子纷纷返归前来听讲,“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例如湖湘学派代表人彭龟年、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庄简游九功、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 其中近代最著名的有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以陶澍、贺长龄、严如煜、魏源为主体的政治改良派人才群体,咸丰、同治年间出现的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元度、刘蓉、刘长佑、曾国荃、刘坤一为主体的“中兴将相”人才群体,戊戌变法期间出现的以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沈荩、黄遵宪为主体的维新变法派人才群体,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出现的以蔡锷、陈天华、程潜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人才群体。 余秋雨对此评价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足可以见岳麓书院对中国历史进程、思想文化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穿过大门,我们就来到了二门,在二门的门额上悬着“名山坛席”匾,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岳衡山,因为衡山的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岳麓书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为有了岳麓书院而更加的有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

的好地方,难怪乎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门的背面有一匾:“潇湘槐市”,“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之盛。

进入书院后,班上的同学就三三两两分开了。我和一组的同学首先进入看到了中国书院博物馆。博物馆外,立着南轩夫子张栻的铜像。继续走到门口,看到站的笔直保安阿姨,随后我们进入了博物馆里。

中国书院博物馆,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展示中国书院史和文化教育史的专题博物馆——中国书院博物馆,2012年6月14日在湖南长沙开馆。中国书院博物馆和岳麓书院相辅相成,岳麓书院是中国传统书院的典型个案;中国书院博物馆内部陈列布展路线则体现了古代书院曲径回环的风格,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书院文化。馆内分为展示中国古代书院千年发展历史的弦歌千年展厅、陈列学习用品和教学方法的书院教育展厅、介绍“名院”和代表人物的书院学术展厅,以及书院祭祀、藏书、刻书展厅等。馆内展品也极为丰富,除古代应试教材、各类匾额和教条、珍贵古籍、文房四宝外,还有北宋真宗亲笔题写的“岳麓书院”石碑,明代代表性书院东林书院丽泽堂、韩国陶山书院典教堂、白鹿洞书院明伦堂、清代学海堂的复原场景,以及明万历朱应台镌朱文公先生真像碑拓和清代朱子造像等。

参观了博物馆,我看到了许多重现书籍出版过程的展品,对于古代书籍印刷和基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出了博物馆,我们去了编钟展演室、书院陈列馆和大成殿。在去大成殿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孔子的行教像,便上前去拜拜,以示尊敬。值得一提的是大成殿的命名,是因为孔子乃天下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来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国各地文庙的主体建筑均为大成殿。

然后经过湘水校经堂,进入了讲堂。 湘水校经堂,原名成德堂,亦为书院讲堂,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后经清代重修,阁楼存放祭器。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湘水校经堂,设于今船山祠处,并亲题门额。湘水校经堂是以研习汉学为主的学校,吴荣光创办湘水校经堂的目的是为了矫正当时书院教育中专重科举仕进的陋习,培养通经史、识时务的经世致用人才,树立新的学风。湘水校经堂在治学上强调“精微并举”,注重朱熹、张栻理学的传统,能兼容各学派的不同观点,无门户之见。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是最能体现岳麓书院作为教学作用的地方。讲堂又称“静一堂”或“忠、孝、廉、节”堂,历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规模的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又经过同治年间的大修后遗存下来的。

堂内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块匾:“实事求是”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匾悬挂在此,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飞机所炸,这是后来重新制作的。“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在评价献王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第二块匾:“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伯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

高境界,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4年根据康熙手迹重制的。最里面的那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而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思想是理学南传的正统。

在讲堂里,存有不少的对联 ,这些对联多为表达个人的志向、称颂书院或者讲明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例如清代书院山长旷敏本撰写的,“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对联所反映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清代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

不仅如此,在讲堂里有4块大字石碑,上书“忠、孝、廉、节”,为朱熹所撰,是清道光年间山长欧阳厚均重刻的。讲堂也因此又称为“忠、孝、廉、节”堂,“忠、孝、廉、节”四字,实际上就是岳麓书院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的校训。在讲堂正面两侧壁上,还有四块碑分别是:“整、齐、严、肃”与“忠、孝、廉、节”碑相映衬。

出了讲堂不一会儿,觉得凉意阵阵,突然满眼的绿色扑进眼中,原来是走进了园林中了。环顾四周,青翠欲滴的竹子、枝垂水面的绿树、水中悠游自在的金鱼、铺满鹅卵石的小径„„一景一景拼出了绿意盎然的书院园林。

然后绕过百泉轩,参观崇道祠、船山祠、慎斋祠和六君子堂,以及相邻而建的濂溪祠、四箴亭、杉庵旧址。

其中的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乃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历代山长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作《百泉轩记》,说百泉轩前溪泉:“如雪如冰,如练如鹤,自西而来,趋于北,折而东,还绕而南,渚为清池,四时澄澄无发滓,万古涓涓无须臾”。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访院,与山长张轼“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

接着就到了御书楼,御书楼始建于宋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书院里藏书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皇帝赐的,在历史上,皇帝数次赐书给书院;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民间收集,以及地方官员、士子名绅以个人的名义捐赠的,最后一个来源就是书院自筹经费购买,或者自己刻书珍藏。可惜在1983年,御书楼及里面的所有藏书都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现存的建筑为1986年重建的。现在的御书楼藏书已超过5万册,不过它不对外开放,只是作为图书馆代书院的教研人员及书院的研究生使用。

最后我们在两侧笔直的绿竹陪伴下沿着回廊拾阶而上,慢慢走出了岳麓书院的山门。短短的几个小时,我们不仅领略了书院的人文景观,也被书院的书香气息所熏陶。

12编版

张秀芹

2012190211

上一篇:音乐早期教育范文下一篇:英模先进事迹范文